網頁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Week 16-25/12/2014-: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生活中充滿許多美食,我們到了一個城市,會尋找當地的美食,而網路上也出現許多相關的部落格介紹許多好吃的食物,漸漸的飲食文化也成為一個社會現象,透過不僅僅是吃,也是文後象徵的意涵來探討這個禮拜的主題。

指定閱讀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
 台北教育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 年 8 月 30 日(創刊號)。
〈http://s22.ntue.edu.tw/電子期刊/Yan%20Xiu-Fang.htm〉。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10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
 第 31 卷 3 期(2002)。頁 9-26。
延伸閱讀
Ritzer, George 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
 2002。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
 田園城市,2002a。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
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2002b。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
 第 31 卷 (2002) 3 期。頁 58-68。
廖炳惠,〈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中央日報》,2003 年 12
月 22 日。


飲食成為一種文化,同學有想過為什麼嗎?


也有來自中國的交換生介紹不同於台灣的美食喔!


由耀仁老師為大家講解飲食無化的背後意涵

Week 15-18/12/2014: A-Bian Doll, Call-in Show and Red-Shirt Army (扁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

我們時常在電視上看到政論節目,而名嘴也由此產生,透過名嘴的挖掘,觀眾也會得到一些資訊,這樣子的傳播媒介對於生活也會產生影響,例如我們對社會時事的認知、認識等等,而這些傳播媒體所要傳達的政治性目的,是不是真的有效與正確地傳達到觀眾的心中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社會現象喔!

指定閱讀
莊佳穎,《阿扁的異想世界》,台北:前衛,2004。
延伸閱讀
Shih, Fang-long. “The ‘Red’ Tide Anti-Corruption Protest:
 What Does it Mean for Democracy in Taiwan?”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Vol. 1 ( November 2007): 87-98
周慧玲,〈現場節目與台灣焦慮〉,《聯合報》,第 37 版,1999 年
 10 月 28 日。
高瑞松,《政治性叩應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 全民開講》—
 大選大家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耀仁老師給予同學報告的回饋時間


同學做了一個詳細的表格來論述

同學心得回饋

王健安 

這次的主題我還蠻有興趣的
畢竟是和台灣的政治文化有關

這組的報告介紹了陳水扁帶來的文化效應, 和叩應(call-in)節目文化
阿扁背後的政治文化,我想也肇因於科技, 和市場等因素
扁迷們塑造出相關產品,來吸引更多人注意,並彼此相互產生共鳴
於是扁迷的勢力又變得更加壯盛

而阿扁當年從政打出的口號
在大中華意識仍舊是霸權, 國民黨權貴仍舊壟斷財勢的當代 
也是十分大膽, 前衛的
他主張自己是臺灣之子, 鼓吹在地意識
激發了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的國族意識(認同台灣)
但也挑戰著其他人的敏感神經

叩應節目雖然說為社會提供一個審議民主的公共平台,的確十分理想
但是我認為,近年來社群媒體在全球網路的急遽發展
call-in節目做為審議民主的地位多少會受到挑戰
因為民眾討論政治的管道可以不只打電話到攝影棚, 可以寫在臉書上面
然後大家可以分享轉貼,更多人可以留言,無形中也起了類似審議民主的效應

此外,電視台作為一個商業媒體自然有他的立場
(任何媒體一定有他的立場,中立本身就是一種立場)

立場可能會影響政論節目的中立性
甚至有些節目很明顯的立場偏頗
談話內容毫無建設性(根本是騙收視率的...)    

審議式民主的情境下
任何具有公共性的言論,都應該有其建設性所在, 務求實際
而不是謾罵, 抹黑, 造謠, 捏造不實來混淆視聽才是

陳盈臻

小時候甚至看過演出阿扁總統成長過程的連續劇。他經歷困難、奮發向上,甚至有綁票刑囚的內容,塑造的正義、勇敢不屈的形象。由於當時完全不認識這個人物,孩童時期甚至認為連續劇的內容是貨真價實的經歷,對於不太動腦思考的人,如此灌輸「阿扁神」的概念非常有成效。
今年成為首投族後,對於開票和當選人的結果開始在意。以前總有聽過老一輩的人說哪一台偏藍哪一台偏綠;在學運時期中天新聞剪接林非凡的片段試圖損毀其形象,由於學運正與當時執政黨對立(抗爭),於是汙衊學運以求保護的作法,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偏藍」的立場。向同學報告中所提到的,媒體會一面倒的挺藍或挺綠,今年認真看了一下,開票數的差距就可以判斷出哪一個電視台是偏藍或偏綠。之後再觀看新聞時,就能更中立的判斷,決定是否要接受這個資訊。

黃仲楷 

說到阿扁,我們就免不了說到在這之後被媒體造神出來的馬總統,他雖然總是選擇站在了歷史發展所相反的那一側,但是又總是能在歷史演進之後成為了既得利益者,只能說真是太強大了。
 不過話說回來,台灣人還真的很能容忍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存在阿,我們這些曾飽受毒害的台灣人,卻還要搖著尾巴去感謝那些餵毒給我們吃的人。那些所謂的既得利益的政客們,提的政策大家總是百依百順,反抗的聲浪也總是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消聲滅跡,而他們也就總是能達到要達成的目的。這難道又要歸功於白色恐怖了嗎?它都過去那麼久了。
 還是這是所謂的從眾呢?社會體系會影響我們作為參與者的想法、感受與行為,靠著鋪陳出阻力最小的路(a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決定人們參與體系的方式。任何時候,都有無限種的事可以做,可是我們通常不會這麼想,而只看到很有限的幾種可能性。「最容易的選擇—雖然這種選擇未必輕鬆—就是從眾。這不是表示我們就是會一直從眾,只有當從眾比不從眾阻礙更小的時候,我們就會如此做。」可是這個「眾」又是怎麼來的呢?
 就拿3月的太陽花學運來說好了,我們學生要表達對執政者政策的不信任,這難道有甚麼錯嗎?既然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政策讓人民覺得有問題,人民難道不能跳出來表達意見嗎?竟然還有人一直把它歸類為是一個反對黨的陰謀,還把很多之後的社會案件都和它扯上關係。這時候我就只能搖搖頭邊禱告台灣人民能有覺醒的那一天啊!

高薇雯

甚麼時候開始政治人物也變成了一種偶像塑造呢?
由一開始的文宣廣告、原子筆、衛生紙到後來的扁帽工廠系列商品,現今的粉絲專頁,政治人物藉由這樣隨手可得的物品及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網路來塑造自己親民且無距離的形象。然而重要的是,真正重要的政策及施政方針反倒被模糊化,被擺在形象經營之後。即使表面效度再重要,沒有內涵對社會沒有真正效益的候選人,真的該被選上嗎?
而報告組別提到的call-in節目,很多call-in節目都有很明顯的意識形態,在給予公民發聲管道的同時,是否應該保有獨特的見解,但不偏頗的政治立場呢?才不至於藉由傳播媒體的身分,假公民參與之名,行意識導向之時。而媒體塑造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影響媒體。我們這些閱聽人更要懂得去思辨,嘗試參考多方資訊,才不致於陷入這樣的權力結構當中。

呂茹茜

我覺得我對於政治沒有太大的涉略
也覺得政治就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意見然後各執己見的不論跟別人辯駁
但辯駁結束後我還是認為我是對的你還是認為你是對的
但只事對別人的相反意見更加的不滿
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厭惡感
對於call-in節目我覺得就是這樣
因為我小時候常常看爺爺在看大話新聞
覺得裡面的人講話都好機動一直批評別人做得怎樣
雖然我沒有屬於學任何黨派但我覺得call-in節目本該是一個讓全民發表自己意見的地方
但是卻演變成自己的黨派喜歡看自己的立場去抨擊別人而看得越來越開心
反而重點好像也不是在於自由民意了
希望台灣的政治可以更加的成熟理性啦

袁佩詩JESSICA

我還是第一次去知道什麼是call-in show,因為我本身的地方是沒有這些東西,
我認為每個人的政治取態都應該受尊重,因為這個也是自由之一,就如言論自由一樣,每個人也有權力去選擇.現在政治上已經不止有是政綱等等,已經有明星侯選人,娛樂性的拉票活動,但只希望可以在拉票同時,候選人是真的具有能力,不是空口說白語.

鄭琇勻

這一組報告的三大內容其實都屬於政治的範疇,很感謝他們做了一個詳細且全面的介紹!
扁娃的出現,其實就是政治人物的塑造和消費.強調阿扁如何與其他政治人物的不同和獨特,進而使用一些本土意識的認同感,打造一個政治明星.除了阿扁之外,其實就連當年高票當選的馬總統和新任的柯市長,或多或少都有被消費和塑造的感覺.
再者,談到政論節目,我本人還蠻喜歡政論節目的,並不是因為對政治有多大的熱忱,而是覺得有趣.不同的頻道有不同的論點,明明在陳述的是同一個事件,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點,當中可以明顯看出那個節目背後的立場,我不會固定看哪一台,大多會了解一下他們陳述的角度然後就轉台.因為我知道如果只單看某一頻道,很可能會失去判斷的能力,況且也不確定他們說的是否是事實或是誇大.只是政論節目到後來會很無聊,淪為口水戰互相攻防也答不出個所以然.

章勝為     

台灣的政治人物似乎很容易塑造明星形象,除了政治活動必要的造勢或遊行外,台灣的政治人物也有不少的週邊產品──就如同那些娛樂文化一樣,和其他國家比起來,政治人物偶像、明星化似乎是只有台灣存在的特殊現像?使得台灣的政治活動除了政治目的以外還多了份明星與迷文化的關連性。然而迷文化似乎無法完整的解釋這些現象的來由,我認為這可能看人民對國家機器的期待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藉由塑造政治明星來達成看似即將完成的幸福未來,但是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賴柏顥

其實說真的如果以前有看過陳水扁的事蹟的人,應該都會覺得他是個有秀的政治人物,從立委開始,他是有話直說,很有自己的風格,勇於挑戰權威,後來當上了台北市長後,也是在他的任內做了許多的改革,很有建樹的一個官員,然而或許真的事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貪腐,他最終無法抵擋誘惑而使自己人生翻轉,最後被捕入獄,只能說當初給人民的希望,最終變成了絕望,希望未來的政治人物能夠別再如此了。

周珉

其實我覺得有扁娃這類的政治產品也沒甚麼不好,畢竟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跟看法,所以會去購買扁娃這類產品的人應該也不是反對陳水扁的人,另外,我也認為販售這類政治商品並不是在神話一位政治人物,也許就像是明星偶像們有自己的周邊商品一樣,政治人物如果有屬於自己的周邊商品其實也沒什麼稀奇啦!
台灣20:00~24:00是政論節目跟call-in節目的高峰期,甚至收視率都能超越其他類節目,可見call-in節目對台灣的影響有多深,而且台灣人民也許就依賴著這類節目來了解當日政治焦點了,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call-in電話是一個每次call-in都署名台北林小姐的民眾,他打遍各大政論節目,而且條理分明,口齒清晰,而我在幾個月前竟然看到某政論節目主動call-out給台北林小姐詢問他對當日政治焦點的意見,讓我覺得十分有趣,沒想到有人能夠因為打call-in打到成名!
最後我想說,政治其實一直都處在日常生活之中,只是我們有沒有注意到而已!  

Week 14-11/12/2014: Baseball (棒球)

指定閱讀
謝仕淵,〈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台灣之窗,2001 年 11 月 12
 日。〈http://www.twcenter.org.tw/e02/20011112.htm〉
延伸閱讀
Morris, Andrew. “A Culturally Intimate Reading of Little League Baseball in Taiwan,
1971.” Workshop on “Public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Global Flows,
Cultural Intimacy, and the Nation-State,”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22 April 2006.
workshop_papers/public_culture/AndrewMorris.doc+baseball+herzfeld+Taiwan&hl=zh-TW&gl=tw&
ct=clnk&cd=1>


說到球類,大家最常玩什麼球呢?


棒球可以說是國民運動喔!大家有想過是為什麼嗎?


耀仁老師解說媒體對於一個事件的標題定義為何


研究方法要怎麼寫呢?耀仁老師來告訴你

同學心得回饋

呂亞芸

期待這週的報告很久了~~
我很喜歡棒球酷酷酷

這組的報告同學好認真
準備了好多資料^___^
內容也很詳細清楚
好想看附加的影片^^

台灣的運動真的需要大家的參與和推廣~~
不管是流行的還是比較少人在關心注意的
都值得每個人去盡一份心力
每一場比賽,都是運動員用汗水和淚水換來的 =D

許楚妘

這次的簡報有好多關於棒球不同面向的整理,記得以前國小國中曾經為了棒球,和媽媽央求不要去補習班,因為那場錦標賽剛好和補習的時間重疊,現在想想這種單純投入的感覺真的很棒!很希望台灣能一直保有那樣的熱血支持!

許睿君

今天是由我們這組報告的,做了這個報告讓我更了解台灣棒球的發展,我是負責棒球經典人物,以前根本不會想去探討的棒球人員,經由這次報告讓我更了解台灣之光並不是那麼好當的,他們真的很努力,比大家都還努力,也努力不懈的打更多的好球,老師後面也有補充我們有些沒講到的,今天收穫很多呢!

黃韋傑

我個人是個棒球迷 所以我期待這組的報告很久了
雖然我已經看棒球有段時間了
但是這組報告提到的有些內容還真的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
像是一些中華職棒成立之前的棒球名人
但是也有些地方出現些許錯誤
像是裡面有提到有哪些球隊是曾經同時出現的
有幾隊好像是不太可能同時出現(除非是以前後身的方式去比較)
不過也可能是我記錯了
我覺得這組報告給了我這個棒球迷一場棒球饗宴
也讓我更加認識到棒球之美
希望大家在看完這組報告之後也能更喜歡棒球
也希望政府和政治人物們可以正視棒球這項運動
最簡單的像是增加可以打棒球的場地、鼓勵大家一起打棒球或進場看球等等
不要等到國際賽台灣球員有了表現才搶著出來沾光
不然實在愧對棒球是臺灣國球的美名

張弘燁

棒球被稱為台灣的國球,雖然容易受到場地和器材的限制導致我們無法參與其中,但絲毫不減棒球的魅力,她的魅力在於能使不了解棒球的人一起跟著熱血沸騰起來,當然他的興盛跟他能在大型賽事中回應觀眾的期望有很大的關係,期待在將來棒球這塊領域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動以及驕傲°

李雅娟

我覺得這一組報告得很完整很棒!準備了很多的資料和內容。
我是個不太看棒球的人,但之前王建民在大聯盟時期的時候也有跟風看比賽,在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大家一起為中華隊加油的熱血!那時候就算是個準備考試的考生還是很注意賽況,記得有一局差一球就要贏日本了,沒想到日本卻來個逆轉勝,那時候真的很嘔!但那場比賽也讓台灣和日本的球迷看到對方國家的厲害之處,是彼此惺惺相惜而非怨恨!這就是球賽的熱血!
今年的U21錦標賽台灣是冠軍唷!雖然我沒有收看,但還是非常的開心~

吳如晴

我是第九組的小組員,這週是由我們擔綱介紹「棒球」這個主題。
真的要非常感謝有一個對棒球很了解為我們分工的小組員,
清楚的將各項要報告的主題為我們條列、分點、安排時間與順序。
我們這組做了共119業的PPT,11個人在有限的35分鐘內,
每個人都想再多介紹一些、更詳細些......因為我們真的做了很多的準備與努力微笑
雖然沒在時限內完成,報告時也無法將內容完完整整的表達,但我們真的已做到了最好!
而且一起為這份報告齊心協力的感覺真好!
謝謝最棒的小組員,同時也感謝老師給的肯定!

陳葶瑀

我是第九組的組員,幸好隊上有超專業棒球迷的組員幫忙條列主題督促分工,才能順利完成這次報告。
我負責報告的部分是受制於時間而只能超飛快帶過深感抱歉的台灣棒球起源。
其實很想介紹能高團和嘉農這兩支台灣人球隊多一點,嘉農的歷史因為KANO的上映而受到關注,我也是從這部電影才驚覺自身的歷史背景中曾有如此輝煌的一頁!對自己的歷史無知是很可怕的。我在報告前便對能高團一無所知,連能高是座山都不知道。高砂棒球隊演變成能高團這件事實背後便承載了深具政治性的、殖民主義式的歷史意義。那些殖民者讓這個運動變得不單純,那些運動的少年成了被擺布的棋子,這些都使我對那群大時代下的棒球少年深感同情。
明明只是透過棒球這個層面,居然也能感同身受那個歷史氛圍,是作這次報告時最大的收穫。
自己也從其他組員的報告中認知更多台灣棒球的現況與面臨的困境,謝謝大家!  

楊宜穎

我是這次報告棒球的第九組組員,本身是個超愛棒球的球迷,所以這次能為大家報告棒球我很開心。謝謝跟我同組的組員們將報告內容做的這麼好,我提出了很多我認為要做的部分而他們也把資料準備得很充分,我覺得這份報告非常棒!但也因為內容太多導致沒辦法在35分鐘內說完,也為了趕時間沒有把所有內容講解詳細,對用心準備的組員還有其他同學們我感到很抱歉,希望大家還是會喜歡我們的棒球報告。
台灣的體育其實不太被重視,因為很多人覺得讀書比較重要,前陣子甚至有老師說練體育的都是問題小孩,常常到了國際比賽時才有比較多人去關心體育這一塊。台灣棒球的歷史悠久,也是大部分台灣人認為的國球,但要讓棒球成為真正的國球其實還需要很多努力,除了政府官方的支持和推廣、媒體的重視,更重要的是球迷的加油與鼓勵,雖然這兩年球迷回歸棒球場,但是佔台灣總人數的比例還是相當低,如果國人不支持要怎麼稱為國球呢?所以希望透過這次的報告讓原本對台灣棒球沒有深入了解的人更認識它,也希望大家能用行動支持無論是職棒、業餘棒球,甚至是學生棒球,親自體會一下棒球的美好,大家就快點走進球場看看吧。
很謝謝同學們的回應,能知道大家對於報告有不錯的評價讓我很滿足,謝謝!

呂茹茜

 我是第九組的報告同學,首先想謝謝所有的組員如此認真的修報告,也剛好有超專業的棒球迷同學給我們指點,不然我可能會連方向都沒有呢!!
我本身是一個愛看棒球的人,但也沒有到狂熱的程度,就是爸爸愛看大聯盟,所以對棒球略懂一二,但是後來看了報告後我才知道原來棒球還有那麼多的東西感覺我看得太淺了的樣子
其實棒球真的是我們的國球,但在前陣子遭遇了挫折,我覺得要讓棒球繼續延續下去真的是需要大家的持續努力與支持
其實我也覺得我每次在比數接近時就好緊張有點好笑,但我覺得就是這種熱愛才能讓我們的棒球發揚光大,也希望以後的比賽大家可以一起為台灣的棒球大聲呼喊!!

周珉

我是一個很少看棒球比賽的人,儘管轉台時可能會看到正在轉播中職,我也不會特別繼續觀賞下去,也許是因為缺乏共鳴又或是中職曾經爆發出假球案,所以才會讓我對觀看棒球比賽沒甚麼興趣.雖然如此,我還是曾經在王建民效力洋基隊的時候(練續兩年拿19勝時期!),跟著家人一起觀看王建民的每一場比賽,因為那時候覺得看棒球的刺激感真的是讓人熱血沸騰!
直到2013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台灣終於打出了不錯的成績擠進了複賽,我相信這一次的賽事也讓台灣人重新找到了熱血的棒球魂,然後2014年的21U世界盃棒球賽,台灣奪下了冠軍!經過了這兩次的賽事,台灣的棒球實力被證明是不容小覷的,也希望台灣的棒球能一直像KANO裡面的精神一樣正向積極!
KANO:"不要只想著贏,要想不能輸"

王健安 

我對棒球沒什麼興趣
所以這次的主題其實沒有帶給我太多的共鳴

不過這組的報告很鉅細靡遺地呈現了棒球的歷史,十分生動
也介紹了相關的電影作品(kano)
和為人詬病的球壇醜聞 

老師的講評很精采
介紹了運動政治經濟學背後的種種觀點
提供了不少能讓我思考的材料

棒球作為一門運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衍生出的商業現象
原來可以這麼龐大

戴宇陞

我不曾打棒球
但我衷心希望台灣的運動風氣能越來越盛行
每個人都更喜歡運動一些
台灣的運動環境就會變得更好
而環境變得更好
就會有更多優秀的球員或人才願意投入
而有更多優秀的球員或人才 就會吸引更多人觀賞運動賽事並參與運動
我相信這是一個正像回饋的機制。
關注運動 從自己做起。

鄭琇勻

報告的同學很認真準備資料,在限有的時間內把關於棒球的發展歷史,特色,球星,假球事件......做了完整介紹.
我雖然對棒球沒有特別的喜好,但遇到較大的比賽還是會關注賽況,享受那種大家一起為中華隊加油的氛圍.
其實從大型的比賽中可以很明顯看出我們的民族意識,那些代表國家出征比賽的球員們象徵的是整個台灣,整個中華民國的精神,一旦他們比賽勝了,國人為之瘋狂;他們敗了,大家也都很難過.什麼樣的比賽可以牽動國內成千上萬人的情緒,大概就非棒球莫屬了.

施純安

個人對棒球沒有太多了解,但是感受過球場上那樣熱血沸騰的感覺
曾經陪朋友去棒球場看過現場的表演,讓我明白為何棒球可以成為我們的國球
它凝聚了所有人的力量,大家那樣同心的感覺很美好。
這次的報告介紹了棒球在台灣不少重要的時刻,也講述了為何棒球對於我們是重要的
在退出聯合國那時的低潮期,棒球更是激起了人們的愛國心
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甚至傳出打假球案件,讓人們對中華職棒失去信心
同學介紹的假球事件也讓我印象深刻,畢竟國人是如此熱愛這項運動
而如今卻被玷污
近年來各球隊都以全新名稱、全新姿態出發,棒球這項對台灣來說意義重大的運動,希望它能讓我們一直對他保持信心及熱忱。

潘思錡

這週的主題很吸引我~雖然我不打棒球,對棒球規則其實也沒有非常懂,但身邊有許多認識的朋友都有在打棒球,加上之前看過世界經典賽和電影KANO的印象
,都讓我覺得對棒球頗有感情的!課堂上討論到「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棒球是國球」的議題也讓我覺得很好奇,整堂課下來也讓我多了解了一些以往不知道或沒想過的事,像是棒球之父、少棒青棒的內容等等。最近因為高中的棒球隊有參加「黑豹旗全國高中棒球大賽」,因此也有注意這項賽事,這才發現其實現在台灣打棒球、喜歡棒球的還是很多的!

魏子夏 

個人不是棒球迷
但有空還是會看中華職棒!!
每次看報告能得知很多棒球的歷史與輝煌紀錄
雖然不是我們的年代
但報告讓我知道台灣的少棒隊曾拿下冠軍
能想像台灣當時有多麼熱血沸騰!
其實棒球這個運動說真的像我這種不太懂的人會覺得很無聊
因為無法太了解團隊戰術、投捕配球那些
但多看幾次後就覺得很酷
台灣的棒球實在是很有發展的潛力
每次世界級的比賽都能拿到不錯的成績
若政府真有心讓世界看見台灣
就該積極推廣運動,並善待職業選手!!

林昱彣 

我是這組的報告同學
這次報告真的要感謝組內一位超熱血棒球迷的帶領還有大家的積極認真
我本身算是不太看棒球的
除了因為今年很夯的KANO所以稍微關注了一下21U世錦賽的比賽結果之外
平常中職的消息還有許多歷史沿革我都完全不了解
這次上台報告的同時我也聽到了很多對我來說很新鮮的知識
像是一些臺灣職業棒球隊的由來還有知名棒球員的資料
閱讀這些資料的同時也更加深刻的體悟到台灣的棒球文化是多麼的可貴
很多時候臺灣都是藉由在棒球比賽中嶄露的光芒的去尋求國際上的認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棒球這項運動的關注可能遠比我們以為得少

雖然因為資料量太龐大的關係沒能講完,不過希望台下同學都有感受到棒球的美好多多支持棒球~~

章勝為

棒球可以說是在台灣裡最可以凝聚大家對土地/國家的認同的活動了吧,每當有世界大賽時,身邊的人不管本身是不是棒球迷都會湊到電視機前為代表著我們的球員們熱心振奮的喊加油也為落敗時感到嘔氣與憤憤不平。

雖然常將棒球自詡為咱們的國球,但即使是最受歡迎的活動──棒球,政府的注目與資助仍然是相當有限的,更別提其他更不受注目的領域了,大環境總要求著"先有成功才有投資"。

球場上球員們的英姿與榮耀雖然給台灣人們帶來強大的認同感,但幾乎只是一時的,除了死忠球迷外,大部分的觀眾是屬於常態缺席的,甚至因為打假球、簽賭、黑道介入等情況而使得人們的熱情越來越難維持了......
也許從一個棒球活動對國人聚集/離散的現象也反應出了台灣人們某方面的處世態度也說不定,就好比在現代/未來中我們所面臨的種種處境與價值觀。 

賴柏顥

覺得這周主題報告的很有趣,其實我自己原本就非常喜歡棒球,國小的時候也是棒球隊的,後來也有比全國賽,而對台灣棒球也都有關心,這周的報告同學將台灣棒球文化介紹的很詳細,讓我們又更深入了解了此文化,很謝謝他們。

許硯婷

大家好,我也是這組棒球報告組的成員,負責假球案這個部分,首先感謝我們這組有一個相當強大的棒球迷,幫助我們分類主題,讓我們找資料做ppt,真的非常感謝!
棒球雖然說是臺灣的國球,但是對於沒有接觸的人來說,就真的完全不懂,而且沒有興趣就完全不會想去了解,當初還因為猜拳猜輸完全沒有選擇而在棒球這組感到相當懊惱,不過既然已經是事實,就還是只能做了吧!
於是我問了身邊幾個棒球迷的朋友關於假球案的看法,他們也順便告訴我哪些球員曾經有過怎樣的事蹟,我才知道,原來不是他們球打的很爛才打假球,他們其實都是一些很有水準的棒球明星!可是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這也是我們相當想要努力了解的,有些看法是,這些旅外的職棒球員,往往在國外被過度利用,直到他們受傷,或是低潮期時,就讓他們解聘回來臺灣,心情上的調適,以及對於薪資上的一些看法,財團金錢上的誘惑,喝花酒…球員生命週期不夠常,薪資又不夠高,但他們都要養家活口,有很多可能原因造成他們去打假球,但我無法知道他們打假球背後的真正原因,只能多方假設,去猜測,或許在黑象事件抓了那麼多人後,能遏止這種讓球迷傷心的風氣吧…
想知道他們當初想要打棒球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才找了黑豹旗這次一所明明知道不會贏,但是還是報名參賽的學校來分享,不要忘了最初的自己,在打棒球時的感動。
最後感謝大家的聆聽和留言回饋,謝謝你們!

劉伃芯

我不會打棒球,也很少看棒球比賽,但是經由前陣子很夯的電影KANO跟報告同學的介紹,讓我也開始燃起對棒球的興趣。
首先報告同學準備超級充足的資料就讓我大開眼界了,棒球也是有一門學問的!
但棒球雖然是我們的國球,但是國人跟政府卻沒有好好地將它發揚光大,真的是可惜之處。
棒球依附無比的勵志與熱血,就像電影裡尋求人生永不放棄的渴望,那股精神,值得每個人追隨,我們應該好好重新省思如何棒球帶給我們的「台灣魂」!!!

黃仲楷

嘉農的學生們組成的3族融合「雞尾酒球隊」,在臺灣棒球的早期歷史中銘刻了一個逆轉勝的精采故事,不僅證明了濁水溪以南球隊的實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塑造了許多台灣人心裡的認同。一個來自被日本殖民的小島球隊,以他們驚艷的表現,征服了在甲子園中的觀眾,還有無數圍著收音機,等著那小小的盒子傳來獲勝的消息的台灣鄉親們,你知道這是多麼為之動容的嗎?
  1930年代的台灣,時逢日民殖民統治的內地延長主義時期,當時發生的幾件大事都在這個時代被電影呈現出來了,讓我們有幸能夠在這個時代開始認識嘉農、認識蔣渭水、楊逵、簡吉、莫那魯道,讓我們能重新審視這屈辱、榮光、熱血所交織而成的歷史扉頁。
 最後就來論述一下有關於「國族神話」的議題吧,建國都要有神話了,國族能沒有神話嗎? 當建國有了神話,國族也有了神話,其統治國度中的人們才會對其國家有信心,才會覺得其有正當性,更能以身為此國的人民為榮。在60年代後期,這號稱台灣外交最困頓的時代,在聯合國代表權上「共長國消」,小體悟到在運動推廣上,籃球已無法發揮像之前的效果了,要凝聚現今台灣人民的國族意識就只能改弦易轍,師法當年日本總督府,開始虛構「棒球」神話,藉以凝結「全島一體」的向心力。棒球一來是本地台灣人原本就熟悉的運動,二來相對於籃球而言,容易超齡作假、逆轉勝,在國際間又是屬於比較冷門的運動,故理所當然地就使用它了

Week 13-04/12/2014: Selfie, Portrait and Wedding Photography (鏡頭下的 個體展演-臉書/手機自拍、寫真集和婚紗照)

這禮拜由同學為我們帶來在各個場合都會看到有人在自拍的文化現象探討,以及在新人結婚時都會拍攝美美的婚紗照,這些個人展現的現象也是相當值得探究的,畢竟它處在我們生活四周圍。而寫真集通常都帶有隱晦的身體展演,這些可以展現個人身體的「拍攝」,都有一些很有趣的文化現象喔!

指定閱讀
張玉佩、寸得杏,〈網路傳播科技作為跨文化溝通的契機與困境:以
 文化弱勢者的觀點觀之〉,《傳播文化》11 期(2012)。頁 1-50。
李玉瑛,〈女性凝視:婚紗照與自我影像之戲〉,《臺灣社會學刊》
 33 期(2004)。頁 29-60。
延伸閱讀
李宜玲,〈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
 的解讀策略〉,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照片可以記錄生活呢~


寫真集的拍攝不僅僅只是養眼,裏頭還有身體展演的意涵喔!


大家喜歡拍照嗎?為什麼呢?


耀仁老師替大家講解論文寫作時的問題意識

同學心得回饋

陳葶瑀 

自拍文化的興起,無疑和社群網站時代的來臨息息相關。
每天都滑臉書,我對臉書的感想是它漸漸地從一個分享生活的平台變成一個帶點「炫耀」意味的媒介。
也就是老師PPT裡令我印象深刻的那句:「被羨慕的快樂就是一種魅力!」

我們好像都透過「被羨慕」這件事來肯定自己活得比別人好,而生某種優越感,
然而,只有自己知道,拍這些美食、看那些表演、PO閃照的自己是否「真正快樂」?
怕的是,我們在做那些事的當下,腦子裡只想著之後(打卡、上傳、被羨慕、蒐集讚)這些事,而忘記當下是否真正享受那個時刻。

臉書成為一個塑造自己形象的地方。
我們甚至可能改變發言模式、分享的訊息、按讚的內容,來構築一個完全陌生的自己。
真的是會忘記的,忘記自己本來是個什麼樣的人,忘記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虛榮心不會殺死一個人,但足以使人迷失。
臉書時代餵養的是越來越多只想滿足虛榮心的人,我們都在不自覺地淪陷。

反省打到這裡覺得超恐慌的,共勉之。

林昱彣

我覺得自拍文化的興起是件很奇妙的事
傳統教育都叫我們要謙虛、有優勢也不要到處張揚
但是在自拍這樣的現象中
常讓人感覺當事人有點「炫耀」、「顯擺」的意味
這是不是也代表臺灣人其實有著相當自卑、渴望被認同的一面?

袁佩詩JESSICA

現在的自拍風潮的確十分流街行,在FB上十分容易看到很多人上載自己的相片,而且附上圖文不符的文字.我亦認同自拍在某程度上是對自己信心的表現,他們亦自己的方法去拍攝自己比較美的一面,或者可能以其他方法令相片更加美,例如以圖片編輯程度等等.很多人都認為拍照的原意是留住值得記念的一刻,但到現在,自拍的行為是否代表拍照的原意已經不同,只是一種跟隨風潮的行為,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對寫真集上,香港現在十分流行一個字:O靚模.我認為正好代表了寫真集的產生過程.有人而言,寫真集是由專業模特兒拍的硬照,慢慢變成較為不專業,成為上位的快速行徑.我認為寫真的存在是一種娛樂,就像雜誌和漫畫一樣,存在不一定是一樣負面的物品,要取決於人如何去用.

呂茹茜 

我覺得自拍真的是時下年輕人最愛的風潮阿!
每天滑臉書看見大家貼的文,大家換的大頭貼,每一個都是自拍45度角
當然我也不例外囉哈哈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擋不住自拍的魅力
但我覺得自拍文化真的是不僅僅流行於台灣
因為之前我有遇過外國人,我們才聊天不到一小時,她就想拍師大作為留念,然後還要我們跟她一起自拍,覺得他們真的人很好又好有熱情
所以自拍真的是席捲全球,大家都在做的一項流行文化阿!

張弘燁

自拍的興起,跟所謂的科技的進步相關,因為科技的進步,社群網站的興起,我們不再只是透過面對面的接觸聯繫,而是透過網路在任何時間地點和場合,經由社群網站我們可以隨時掌握其他人的資訊,然而我們該思考的是,社群網站上的我們真的是真實的我們嗎?我們是不是只能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呢?

施純安

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奇妙的文化啊!
臉書就是一個塑造自己形象,還有炫耀、讓人羨慕等等的地方。
充滿著渴望被他人看見的東西,吃飯還要先打卡自拍,好像怕別人不知道他吃好料一樣(事實上不過也就是很普通的東西呀!)
其實我本身並不愛滑臉書,因為我根本不想知道誰今天又做了什麼,或者誰現在正在做什麼。看了又怎麼樣呢?而我也是個不打卡的人,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在哪裡、正在做什麼,那讓我覺得過度赤裸,好像大家隨時都在看你在做什麼一樣。
對於自拍我則覺得是一個有趣的事情,應該說我覺得無傷大雅,畢竟留下一個紀念,下次看那張照片還會覺得很有趣,但是對於那些矯情的自拍就不敢恭維了。例如明明動態說要睡覺了,還要放一張濃妝照說「大家晚安」之類的。還有圖文不符,講了一堆抱怨話,卻放上一張美美、帥氣自拍,讓人想翻白眼。
大家就是喜歡看見自己的美,還有希望被看見吧。
人虛榮心是無極限的。

林佑蓁

做了鏡頭下的個體展演的報告,也看了一些其他同學的回應,發現大家對於自拍的感受比較多。我一直不算是一個喜歡拍照的人,無論是被拍或是拍別人。近年來,不只是臉書的盛行,也發展出許多關於拍照的應用程式,像是Instagram,snapchat等,也使大家越來越喜歡分享自己生活的點滴,像其他同學所說的,現代人拍照打卡可能只是想炫耀,想得到讚或認同,不再是像以前拍照的單純,我認為照片的存在意義是記錄美好的當下,但又或許有時放下手上的機器,用眼睛去體會真實的景象,反而比將照片放在網路上,更能感受到更多東西。

許閎傑

分享:
#Selfie, by The Chainsmoke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emFfbS5H0

自拍文化已經散佈全球,這部MV更是把自拍以及目前當紅的線上社群APP-Instagram發揮到極致。

呂亞芸

我很喜歡婚紗照的拍攝方式~~
跟自拍不一樣
雖然婚紗照的主角依然是新人
但是攝影師也很注重背景的協調性和故事性
而自拍照往往都只是在凸顯拍照者
而不在意場景在哪...

現在FB上充滿了自拍照
偶爾出現一張會說故事的照片
反而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馬鴻玲

其實我常常覺得自拍的照片每個人都長得幾乎一樣,今天才知道原來是因為角度的關係。而且我爸媽的結婚照根本沒有再看了,根本就是大型垃圾哈哈哈哈,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爸媽都沒空緬懷過往吧。無論如何,照片都是拿來紀念用的啦!

許楚妘

前陣子才有一個奇怪的印象浮出,內容說台灣人或亞州人不會享受生活,只會為了拍照才去某個景點,或吃某樣美食等等。但是我發現很多西方人也會有這些動作,純粹是因為自己身邊的人會自拍或拍食物,所以才有這種刻板印象嗎?

許睿君

自拍,這個動作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的常見,尤其是現在手機的前鏡頭話數越來越好,還有修圖的app這根本是女生無可或缺的東西,大家隨手一拍,也會把好的照片po在fb和大家分享,真的很不錯呢!寫真集也幾乎都是女生拍的,但寫真集比較多是男生的最愛,可以養眼哈哈,至於婚紗照應該是很多女生所想要拍的吧,能穿到美美的婚紗照,感覺超棒的。

蘇芳榆

因為這次報告主題的關係,上網瀏覽了很多的寫真照片,也發現寫真照在網路上是很容易取得的,相關的連結也非常多。我報告的內容是寫真集的解讀,而我的內容也囊括了一位政大研究生的一些想法,大家可以上FB關注一位叫做Paris Shih的發文,他很常站在後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解析一些作品(文學或電影或音樂影像),還有對於社會時事的解讀(近期的太陽花女王等等)。

關於寫真集的解讀,有些人總是抱著要看又要罵的心態,一方面想著 "既然脫了為甚麼不能看?",看完後又加上 "他就只會脫啊!"。另外,社會上的 "賤斥"現象,所謂 "賤斥" 就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崇陽貶陰,對於女性(或是gay)往往投下一道道的網線去規範和以意識形態控制劃分。又例如寫真集的展現往往也必須符合社會 "合格的性感" (就是 "我想看的性感"),對於有侵略性和威脅性的女性情慾(超出了那條 "貞潔界線")往往會加以排斥和批評。因此,對於社會上種種的可見和不可見的束縛,仍然有很多需要將其捨棄的,只有這樣鏡頭下的陰性身體才會真正自由。

潘思錡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講到婚紗照的部分,我一直覺得婚紗照拍得美美的是理所當然的,也常聽到許多人或看到許多文宣會說這是"人生中最美的時刻",但如果只是表面上的美,似乎只會是曇花一現,就像耀仁老師所說:「回去問問父母,有多久沒有拿出自己的婚紗照來看了呢?」那一刻突然覺得:時光流逝,真正留下有價值的,不是那個美的畫面,而是那段記憶和那份感情。同樣的觀念也能去反思現在許多的自拍、寫真現象,拍作為留下美好回憶片段的工具,這樣的立意是好的,但我覺得重點是不要氾濫、不要濫用,許多沒有主題或沒有意義的自拍反而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李雅娟

自拍真的是最近的一股風潮,連手機都為了這個文化衍生出了"前置鏡頭",更方便大家自拍記錄生活。
以前我總認為寫真集的消費族群只有男生,但其實美的事物人人都喜歡,女生也會有喜歡的女明星,而寫真集的風格也不只有性感的,也有比較清新可愛的。
雖然婚紗照不一定會常常拿出來看,但人也許只有這一次拍婚紗的機會,我認為要好好珍惜,要拍出自己喜歡的樣子,而非人云亦云的隨便拍,這樣每隔數年再看到婚紗照才不會是後悔,而是滿足而且懷念的,還可以跟後代分享一下當年的戀愛故事。

吳如晴

提到自拍,我會想到這是一種愛show的表現。
現在只要點開臉書,不僅大大小小資訊如雪片般飛來,更多的是...照片!
我是一個不愛自拍的人,常常會想,為什麼大家都拿著鏡頭對著自己而不會尷尬呢?甚至現在有了所謂的「自拍神棍」,在街上看到有人輕鬆自然的對著鏡頭比ya也不覺得新奇了呢。
不過和喜歡拍照的同學漸漸相處後,我發現,所謂自拍也好打卡拍照也好,這些不過都是我們選擇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留下照片、影像或是文字紀錄,在未來的某一天裡,我們能夠看見當時鏡頭下的自己,或開心或難過,都是人生的一頁一頁啊!

章勝為

說到現今社會裡人人普遍都會有的行為──自拍,就不得不想到fb等網路社群上每個人的動態與留言了。自拍及寫出自己的生活瑣事供給網路平台上的所有人/身邊的人觀看即是一種自我肯定與得到接受和支持的一種利己身心滋潤的行為。

但說到"拍照",就不得不說鏡頭語言的作用了,一個景、一張圖可能因為鏡頭所拍攝的角度、畫面截取大小不同、抓取的特寫不同等等而產生不同的意義解讀,甚至會有相異相斥的價值觀滲入其中。我想新聞記者的記多"作品"都讓大家感同身受。

而居然觀看各種"自拍"的來源大多來自網路,那麼就不得不承認、這些網路上的各種自拍文本有可能是經過鏡頭的「斷章取義」、「扭曲黑白」甚至是憑著自己的資工能力而做的「弄假成真」。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以自拍為短片主題的那組同學,其中一個在吃布丁時為了使自己看起來"不寂寞"而用鏡頭把自己舉起湯匙的手進行了"切割",這樣看起來就像別人在餵自己吃布丁一樣XD

而完全造假的例子我聽過的是作者為了讓家人認為自己"身在"國外,因此對自己的照片與國外各處風景名勝圖進行了移花接木,好弄假成真。

高薇雯

這次報告我最有印象的部分是婚紗照,很少看到有人去分析婚紗照中的象徵及意味。以前都以為拍攝婚紗照是為了替自己及伴侶留下最美的一刻,我從沒想過會有炫耀的成分在呢..
而在將男性凝視及女性凝視中扣入主題時,討論的事情就變了深刻許多。只可惜礙於時間的限制,未能有更多的發揮,顯得小組的報告有些發散而略顯不足。希望還能再深入點呢!關於男性凝視與女性凝視中的自己。

人總希望為自己留下美好的紀錄。也許留下的照片和記憶是美的,自己就會顯得美好許多吧!至少撿拾起自己時,會感覺好過很多。
網路上常常可見瘋狂流傳的自拍照,也很多人去分析這樣的現象,然而去分析「在這樣流行脈絡下,選擇不自拍的人」是非常有趣的,也許是出自於習慣,也許是出自於自卑感。
然而那些自拍的人,在滿足自己存在的意味是否又更加值得探討了呢?是否能從別人的觀看中,得到自我價值的滿足呢?而那些讚數與回應,又構築了什麼呢?形成了什麼樣的我們。

張軒瑋

現在的自拍風潮真的很興盛,每天逛社群網站時不時都能看到朋友們圖文不符的貼文!但有時候回覺得,用照片去記錄生活的點滴也是不錯阿!至少10年、20年過後回頭來看,會覺得當初的青春時光真棒!

鐘怡璇

  「自拍」就成了一個文化我覺得非常有趣,在這組的報告中很明確地發現自拍和factbook成了一個很微妙的關係,一開始的本意和別人分享喜悅的事情,但是現在大部份都有炫耀的感覺,這些人會讓我覺得是不是很渴望被認同或崇拜,但他們這種行為的背後卻有另外一種見解。還有一種人讓我百思不解的是參加喪禮竟然可以拍照,或者是拍車禍現場、自己身於危險之中還可以拿出手機自拍,還可以有炫耀的意味,雖然現在科技進步,但完全顛覆了傳統。

劉伃芯

現今自拍的風潮彷彿成為台灣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隨時更新的facebook instagram更是指標性的代表!我覺得相片是封存記憶很好的辦法,但是氾濫出現在我們生活裡,也是我們該思考是否適當。
婚紗照在同學的報告中也不斷提到,拍攝前興奮的心情,拍攝時拍攝後心情的對照,詳細的分析也讓我對婚紗跟寫真有不同的認識!!!

陳盈臻

現在總有很多影片在說:「你真的以為臉書上那些日子過的無敵豐富的傢伙,真的在過他告訴你的日子嗎?」
有圖的文章都比較多人看,這是真的,我自己都這樣覺得。
但你到底是想分享生活還是賺讚?
塑造一個讓人羨慕的形象,不覺得現實的自己反而很悲哀嗎?
你才沒有快樂,生活才不豐富咧!其實連你也羨慕那個「被大家羨慕的」自己吧?
「被羨慕的快樂就是一種魅力」不要上癮之後失去真正的快樂就好啦: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