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Week 9-08/11/2018: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

Week 9-08/11/2018: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帶領討論助教:吳芷萱
指定閱讀
葉秀燕,〈「血拼英國」:台灣遊學生英國血拼的觀光消費研究〉,2009年文化研究會議,200914日。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36(2006),頁167-209
延伸閱讀
Baudrillard, Jean. “Consumer Society.”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Ed. Mark Poste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9-56.
廖炳惠,2001.10.6.〈從國家拜物到血拼傳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01106日。

《課堂照片集錦》
 

 

 

 

 









《同學課堂心得》

郭達晟
我是個很喜歡花錢買東西的人,對這個主題非常有興趣。這個組別報告的內容像老師說的一樣,每個人的內容有點重複,但內容我覺得很有趣,有不少消費時的心態被他們說中,聽到讓人有點慚愧,不過我覺得消費不全然是那麼負面的事情或思維,該組報告的內容都偏向負面的成分,實在有點可惜,凡事都有好有壞,建議可以多介紹一些正向的部分,正反面比較後,應該可以讓報告更加的完整。

蔡欣穎
非常喜歡這組的報告!!這組除了對於血拚給予清楚的定義以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即為造成台灣血拚現象的動機,其簡易明瞭的把台灣人好客送禮和愛面子的明族特性連結到台灣人喜歡血拚喜歡購買精緻包裝物品的現象!確實,因為東方人的道德規範,我們時常購賣一些看似精緻包裝但內容物不實用不好吃的東西送人!

施沐恩
今天介紹的主題,真的很關乎台灣現在的現象!感謝同學報告,定義了很多關於血拚和排隊的定義及迷思。讓我們再重新看待這個詞。老師在時不時就隨意探訪同學真的很有趣,不論是說送禮的經驗,還是說排隊的經驗,提醒我們會不會常常排了卻沒有得到滿足感,那這樣真的有需要嗎?也講到說因為這樣俗又大碗的心態,影響到我們上一輩,也慢慢的流傳下來,觀念也滲入的職場中,老闆總是希望員工可以用便宜的價錢換取長期的工作,希望他們都可以轉換這個觀念,無論家庭、個人、社會都可以得著幫助!
我們這樣過度消費的時代,其實是過度生產的附加品。很多市場都已經達到飽和,但為什麼商人還要繼續做(除了賺錢真的沒有其他了嗎?)所以我們也要重新檢討一下,自己在消費上的習慣!不只男女會有不同,各人一定也有很大的差異!

張祐瑄
我很喜歡這組的報告,PPT可愛卻不失細節,還有圖示讓我們清楚了解,而他們的口頭報告更是有深度,讓我們屬於台灣人的血拚跟排隊,也讓我們反思「為甚麼我們要買這麼多非必要的東西?」 這組的報告有提到:台灣人這麼喜歡買東西,除了是自己想要之外,也是因為台灣人好客或是有情而喜歡送禮,不僅能夠送給對方實質的禮物,更能夠表達出自己的一份心意。但是,有一些瘋狂的購買並不是需求,而是慾望驅使,我們在血拚的時候,不僅僅要考量到價格,更要考量我們買東西的動機,以及其可以帶來的利益或是價值,才能夠做出購買的行為。

龔芸可
這組的報告跟前幾組的報告有蠻大的不同,偏重於血拚排隊的心理動機和許多現象的解釋,我想可能是因為有幾個心輔系同學的關係吧!雖然助教是說偏重理論而對於生活中的觀察有點少有些可惜,但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報告方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血拚和排隊幾乎出現在你我生活的每一天,是如此令人感到司空見慣的事情,能夠探究人們想要血拚的動機、心理的狀態也挺有趣的,未嘗不是一件壞事!而報告中也提到了血拚和資本商品化有非常大的關係,我個人是非常認同,並且也認為這是個值得讓我們反思的問題。在這個過度包裝的時代,大促銷、時尚潮牌、流行趨勢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無論是行動抑或內心都能保持初衷和獨立思考的精神是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的。

蔡旻蓉
這週的組別對於購物和排隊背後的因素進行深入的思考,也提出反思,讓我們重新審視身邊本以為理所當然的現象。其中提到了台灣人時常以「俗擱大碗」作為購物的選擇標準,引發了我非常深的感觸。
我曾經看到一則新聞探討台灣低薪的原因,許多演講者、設計師都出來現身說法。他們表示台灣人大部分都不尊重專業,沒有意識到專業能力背後需付出的時間、努力,造成許多演講者、設計師等職業被剝削。我也曾聽到有在接案的朋友說中國繪師的薪水是台灣的三、四倍,由此可見台灣人對於專業能力的不重視。身為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對此我感到很難過且憂慮。
希望台灣人在購物時不只是看見表面的價錢,也能思考價錢背後的原因。

顧娟
感謝老師分享日本的一些廣告,我覺得日本人在行銷、包裝設計及影視方面很厲害,就像老師分享的影片一樣,運用一些洋蔥、溫馨的故事賦予產品形象,讓人印象深刻,成功把品牌形象印在觀看者的腦中。
印章的那個廣告我印象最深刻,由別於其他實拍的廣告,以「印章」來當作主體放入影片中,也運用光影來呈現場景,再加上厲害的配音,形成一個完美的廣告。看完這些廣告我還想再多看一些,從分鏡、故事主軸、配樂等項中學習,並分析他們是如何製作出一部吸引人的好廣告,期望未來我能致力於影視產業,並創造出好作品。

黃麒文
我覺得這組對於血拚背後的心態探討非常有趣,而且也非常的專業,我覺得這是做得很好的地方,很可惜主要都在探討負面的心態,我覺得血拚也不是只有壞的地方,這是我覺得可以多增加的部分。
在他們報告這個問題後,老師提到了台灣人都喜歡俗擱大碗的東西,讓我不禁想到之前看到的新聞,有關台灣可能已經到了「低端經濟」的問題,低端經濟是指相較於末端經濟更為可怕的狀態,末端經濟是有機會復甦的,但是低端經濟是比整個經濟循環還要再低一個層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大家不投資,寧願花費大把時間去賺渺小的微利,例如今年初的搶購衛生紙以及電信業的499之亂,我想如果不正視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對於俗擱大碗的觀念就不會改變吧

王蘋
我從來不會去想說為何台灣人那麼愛排隊,雖然這是個人的自由及權利,但我本身是不會去為了什麼商品或食物去排那麼久的隊,然後我自己也是像老師那樣的人,如果去買東西的話只會買本來就想好的東西,不會在花其他時間去逛別的東西,除非真的很吸引我或是覺得很新奇好奇才會走進去看,但一間店也不會每一個都很仔細看,就只是走進去看一看就出來了,這週報告的同學有從心裡研究去探討為何人愛買東西跟去排隊,讓我更知道一些影響跟知識,會自我檢視我是不是這樣的人。

簡郁宸
在這報告之前,我一直都以為那種跟風血拼是每個國家都會有的現象呢!沒想到這是台灣的文化特色之一呢 ! 或許也是因為台灣人常常覺得和別人與眾不同便會覺得不安,所以為了成為某種團體的一員,便也會爭相模仿來填補內心格格不入的空虛感吧!還有,面子的這個思考方向,我也覺得很有趣,我們常常會買一些精緻小物,像是一些精美包裝,但東西常常中看不重用等等的。這種不大經大腦的消費模式,我們也要檢討呢!那不,家裡再大也不夠我們儲藏呀!

蔡定筑
在台灣,大家總說跟風是台灣的一種文化,台灣人很喜歡排隊,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覺得現代人對於「跟風」這個詞好像有些扭曲,「衛生紙搶購」「4G方案」這些真的算是跟風嗎?難道不是因為真的有需要嗎?我想大多數的人應該是需要的吧!!而那些跟風的人反而是少數,但是也有一些現象的確是單純的跟風,我曾經看過一個社會實驗的影片,有一些人被安排排隊在夜市的攤子,而真的吸引了不少顧客,這個現象卻也展現了,有些人其實只是無意識走到人多的地方排隊,並購買了一些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極需要的東西,造成了血拼的問題。最後,很謝謝這一組精彩的報告內容!!

劉子綾
在這次報告之前,其實我也沒有深度思考過為什麼台灣人會特別喜歡血拚,特別容易排隊,直到這次在和組員深度討論後,我才理解到血拚和排隊這個我們已經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是包含著文化與心理因素,也重新認識這項台灣文化。十分感謝同學願意認真聆聽我們的報告,也給我們很棒的回饋。

薛雅云
我覺得這個議題可能足以形容台灣的社會現象,走在街道上,有好多間小吃店,再沒吃過的前提下,我們通常會透過客人的多寡來判斷這間店是否好吃。看到那種店外面排著很多人的店家,眼睛都不免偷喵一下,到底是什麼這麼受歡迎。對我來說,在台灣,我很少會為了一家店去排一兩小時的隊,有一次很想吃披薩,特地跟朋友從板橋坐捷運到國父紀念館,從遠遠的看,已門庭若市,就不想吃了,可謂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但是在國外,即使要排隊,也都會想吃吃看,心裡會想著都大老遠花錢來了,不吃好像很虧,所以我對我來說,我會依物品的取得容不容易而去排隊。

林威庭
台灣人最喜歡排隊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而去排隊,簡單來說跟風虛偽,其實過多的血拼都是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空虛的心靈,例如說1111光棍節很多人都會血拼去購物買很多自己其實用不太到的東西,到最後可能會遺棄,最後也只不過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我並沒有認為消費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消費的確可以促進一個國家經濟的流動,但是太盲目的跟風行為往往造成大眾價值觀的偏差,例如某個品牌的鞋子風潮帶進台灣,很多人都會去買最流行那個牌子鞋款,導致最後其實那雙鞋子是不適合自己的,多數人結果也只是放在鞋櫃最後丟棄,適時的血拚或許可以幫助人們紓解壓力,但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造成不重要的浪費,懂得珍惜資源,並且不要輕易跟風,有自己的想法。

張甄凌
我自己是一個不會浪費時間在排隊消費,有時候臺灣人只是非常喜歡嘗鮮,像前陣子在北車新光三越的半熟起士塔,一開始也是每天都非常多人排隊,但現在過幾個禮拜而已,就已經退流行了。媒體行銷時,常常以秒售、排隊美食來形容一個商品有多厲害,我常常會觀察這個風潮可以持續被排隊多久,如果真的排了滿長一段時間,也會有點好奇有多好吃,等沒人排隊時再去嘗試,因為通常沒過多久,就沒人排隊了! 而有時候,有些商品對有些人來說,真的有值得排隊的附加價值,例如排演唱會,可以聽到偶像的歌聲、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炫耀、還可以發文說說那些獲得的人生意義,提升自我認同。我認為如果排隊的人本身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能從中得到樂趣,那也不算是什麼壞事。 只是如果是因為貪圖便宜,在大拍賣大特價時,去排隊瘋狂搶購,引起大量消費,真的有點浪費資源。只是一種貪圖俗跟大碗的心態,就買了很多沒必要的東西,造成資源浪費,表面上好像花了很少錢買了很多東西,但這些東西往往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日後卻會變成沒有用的負擔。 很喜歡這組為我們解析了很多血拚與排隊背後的相關因素,從各個方面來分析,十分精采的討論!

陳偉華
當我看到排隊的時候並不會想要跟著排隊,但有時大家排隊等著要買的某樣東西,幾乎都是時下最流行的,買到的話別人都會對你投射出一種崇拜的眼神,我想這就是讓人想排隊的一種動力吧。而我對於血拚的部分來說可以說是沒什麼抵抗力,網購對我來說都是一念之間而已,也不管適不適合,看到特價兩個字基本上都會直接跳過大腦思考,手部會直接進行下單的動作。從來沒想過簡單血拚的背後,隱含著這麼多的社會問題,看來以後在做決定買東西前,真的要認真想想買的這項商品是不是真的需要,需要才要購買,而不是無謂的跟風。

姜怡君
這週是討論血拚與排隊。談論台灣人跟風與購買行為的問題。此週主題是我剛開學時就非常感興趣的主題之一。原因是因為即使我下意識排斥潮與湊熱鬧的我,但我仍意識到那群趨之若鶩的人海中,我就是其中之一。
報告了台灣人購物的形式與目的、相對應的結果、迷思,以及排隊文化的成形、衍生問題與決方案。講得內容很多很豐富,但很可惜的沒有講述到我最想要聽的東西。 既然很多人都知道去血拼、排隊就是種跟風,是種去主體性的集體活動。那為何在現今日益講求差異化、個別特色的社會裡,大家還是多半跟隨時代潮流,去將自己納入成群體中一個不起眼的點呢?這隨之產生了幾個問題:難道多數人都寧願被同化或當人海中同眾人一行捲走砂的一片浪花嗎?還是這種跟風行為並非只是是盲從,而是經由理智判斷後決定的順應心態呢?那既然是像我這樣,不想將自己的個體性、獨特性因融入社會跟隨潮流而被削減的人,為什麼還是會跟著排隊、湊熱鬧,或是看熱門影片、去以有多少人喜愛來當作自己是否要投注下去的標準?  這些是我對這個主題最感興趣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有他們的思考模式。為什麼選擇跟風?要怎麼選擇自己要跟隨的潮流? 難道每個跟風人都是笨蛋嗎?都只會看著別人要什麼自己就跟著要,而不會思考自己為什麼會跟嗎? 難過不是因為有好東西出現才造成大家的血拼、排隊、跟風嗎?
台灣人受群體牽制的力量必然多,但同時又提倡個人主見。那在這之間對於順應大眾流行文化的思考模態想必也是挺值得一說的。

謝松穎
我覺得這組同學報告得很好,雖然報告內容有些小重複,但是我很喜歡從定義開始切入的這一個部分,引導我們思考這些購物行為是否真的是必要,到底是當下的衝動還是有真正的需求,甚至就真的只是為了跟風而購物,我認為現在大家都充斥著這樣跟風的心態,導致排隊完之後得到的只是一種空虛感,就像老師說的,我們現在處於一個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的時代,我們應該要認真思考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三思而後行,否則浪費的不僅僅是買來的或是那些被過度生產的物品,更是我們自己寶貴的時間!

蕭婷云
以前的我,是個非常喜愛購物的人,每次和朋友或家人出去逛街,要準備回家前,若沒有買到東西,會覺得有點不自在,但自知沒有缺少任何東西,心裡仍會產生想要購物的慾望。而排隊的部分,也是台灣很常見的現象,有時候根本不知道大家在排什麼,就會有一股想跟風的感覺,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周年慶、小吃攤、名店也經常出現排隊人潮,民眾也習以為常,漸漸地,排隊就形成了台灣的文化現象了。

黃潔恩
說到台灣人的特性,大家可能都會想到排隊(跟風),但我覺得這也沒什麼不好。只要你不趕時間,你喜歡排隊,那就排呀!排到了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開心也沒什麼不好,我覺得不需要把排隊跟風這個行為負面化,但需要思考的是,要買到自己喜歡且需要的東西才是,一昧跟風花了很多時間排隊,一定要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才值得呀!
 

 








Week 8-01/11/2018: Betel-Nuts, Electronic-Fancy-Float and Show-Girl Culture (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

Week 8-01/11/2018: Betel-Nuts, Electronic-Fancy-Float and Show-Girl Culture (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杜綺文,〈美麗的鏡像身體或不健康的馴化身體?---Show girl身體價值觀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07年年會,2007
延伸閱讀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1993
陳宜賢,《從知識/權力的角度檢視檳榔西施的身體規訓》,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2006
林奕鼎,《檳榔文化作為一個鬥爭場域》,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瓊霞,《再探電子花車:矛盾‧仰望‧現代性》,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課堂照片集錦》

 

 

 

 

 








《同學課堂心得》
張祐瑄
這組的主題是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討論的是台灣的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的表演者,這組從show girl的起源、電子花車的歷史開始,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訴說台灣對於這個行業的看法,像是有幾部電影就是以檳榔西施為主要角色,或是新聞對於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的報導,還有最後討論了這個社會怎麼看待這個行業,男性跟女性分別怎麼看這個行業。其實外國人以「藝術」的角度看待檳榔西施,台灣人卻以負面的角度看待她們,這也需要我們思考,我們為什麼要用批評的角度去看這樣的台灣文化,明明就是我們自己的獨有的文化,卻這樣地一再打壓,甚至連公眾人物、政界、藝文界的人物都這麼地輕視這個行業,我們都必須好好地反省。

郭達晟
這組報告的主題一直是臺灣爭議性很大的議題,人們對於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看待的方式因人而異,差異非常大,這是我們該正視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大家會對這個行業有刻板印象,做這個行業的人一定是怎樣怎樣才會做這個行業,但我覺得人們一定是有某方面的需求,才會有這個行業,如果沒有他們的話,需求就沒辦法被滿足,應當尊重各行各業,即使沒有那些需求也一樣。

王昱媗
本課程中,電子花車與檳榔西施在社會地位上的批判,對我來說最具衝擊。回想起青少年時,我也曾是那些厭惡女性身體展演的人之一。在我的觀念裡,利用自己的身體賺取收入,代表那些女性不尊重、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才會把自己放在這個地位去取悅男人。然而,社會階級的複製卻是我過去未曾思考到的面向。今天,我會是一位師大學生,可以追溯到我家庭的教育。家庭觀念告訴我讀書是成功的關鍵,爸媽都是老師,功課不會馬上能得到解答;媽媽分享自己過去苦讀的心路歷程與成就,讓我心中充滿成為好學生的嚮往。然,若我是出生在一個不同的家庭,會成為一位檳榔西施也說不定。
而讓我好奇的是,那些檳榔西施與脫衣舞等的表演者,他們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又有什麼看法?他們也會覺得自己的表演「不正當」嗎?又或者他們其實以自己大膽吸睛的形象為榮?我們發現社會價值觀對他們的貶低意味,但他們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是可以去了解的。

童春雄
身為一個來台灣五年的外籍生,從一開始到現在我仍然覺得檳榔西施這文化太特別了,一開始我只覺得他是一種賣檳榔的行銷手法到現在我的想法還是一樣。但我發現台灣人對這議題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有人支持, 有人反對, 有人覺得很low, 不曉得有沒有人覺得他是一種就跟其他工作一樣的工作。我是傾向於這樣的態度, 它就是一份工作,那為什麼社會對它有這種偏負面的刻板印象呢 ? .是這個社會裡頭的人這麼覺得, 那為什麼這些人會這麼覺得呢 ? 因為他們喜歡跟別人比較社會的"地位"而且主要是要找地位比他低的人來比 !

魏筠倢
今天這組的報告有讓我驚豔到,因為他們把一個我認為不太容易而且爭議性很大的主題詮釋的很好,或許報告的方向跟老師原先預計的不同,但還是讓我開始去反省很多行為並且讓我以後會更多的去觀察社會現象。    
今天影響我最深的是老師所舉的芭雷舞表演者和檳榔西施的對比,明明起點都是雷同的,身上的布料數量也差不多,為什麼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一個是高貴的藝術工作者,而另一個則像是逼不得已,靠著自身肉體來賺錢的職業。因為我們早在無形中把這世界的一切貼上了標籤、分化成了區塊。芭雷舞因為是來自國外,又有長時間的傳承,又有一套標準和體制,主要服服對象也比較偏向上流社會或是經濟無虞的族群,所以它被貼上了高貴的標籤;而檳榔西施呢?門檻低,只有台灣有,意味著很本土,主要服務的民眾又比較偏向勞工階級,又常常以穿著清涼吸引客人,就漸漸被貼上低俗的標籤。但,為什麼上流社會經濟無虞就是一定高貴,勞工階層就是低俗?這就是我們貼標籤跟分化世界後的結果。
今天主題中的檳榔西施現在的社會地位和被警察過度執法案例,都是我們一再的往別人身上貼標籤的鐵證。希望透過這次的主題能夠啟發更多的深層思考,在未來,能夠努力的減少貼標籤和分化。

吳思璇
對於檳榔西施,其實就如工廠裡的工人或是黑手,總是被大眾評為低階的工作,覺得他們的可取代性高。我想,所有人都必須了解「行行出狀元」的真諦,而不是隨口說說而已。這讓我聯想到一個小故事。故事中,一對母女走過一間機車店,媽媽對著女兒說:「妹妹你要認真念書,不然以後就會跟叔叔一樣這樣黑黑髒髒的賺錢喔!」聽到這句話的老闆,抬頭看了一下店裡牆上他第一學府的畢業證書,嘆了口氣:「我做我喜歡的事,有什麼不對嗎?…」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辛苦跟值得之處,只要樂在其中,它就是一份好工作,用不著旁觀者去替那些行業分類排行。「懂得尊重」,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得學習的,或許我們可以從拿掉對行業的偏見跟刻板印象開始。
這堂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老師要我們思考電子花車女郎跟芭蕾舞者有什麼不同之處了。同學說,看的觀眾不一樣,表演場所不一樣,家庭背景更是天差地別。之後,老師提到了:「這個社會看這兩種人的眼光,一種是仰望,一種是俯視。」聽到的當下,覺得中肯,卻也同時感到難過跟心酸。階級複製是一個不公平又讓心痛的事實。同樣的天賦,可能會因為家庭背景及社經地位而讓一個孩子就此被埋沒。像我自己本身就是個很想學音樂的人,不論是鋼琴或是小提琴,但因為家庭經濟的關係,我真的沒有機會去碰那些樂器,一輩子唯一會的樂器只有國中小學的直笛。
這堂課給我的衝擊跟反思大大有別於以往,課堂每個引人思考的點,都值得我們每個人仔細深深地去想,甚至去檢討這些日子以來,我們自己的心態是什麼,又該怎麼改變。

簡郁宸
電子花車和檳榔西施,人們常常對於此工作充滿了偏見,而且經常也會有父母說不好好讀書以後就跟那個姐姐一樣,各種不好的刻板印象充斥在整個社會裡。這是個很奇怪的社會現象,明明這也是種正規的職業,人們卻帶著各種有色眼鏡來評判他們。檳榔西施的工作不也像是超商店員一樣嗎?然而,不知何時開始,這職業經常是由女性擔任,並且為了吸引客人,他們通常選擇布料不多的衣服,來增加買氣。這種行銷方式也代表買檳榔的客群經常為男性為主呢!還有,電子花車的鋼管舞,就如老師課堂的舉例呈現了這有趣的社會現象,芭蕾舞V.S.鋼管舞,兩者都需要有長久的舞蹈訓練,然而觀看芭蕾舞往往需要門票,鋼管舞則通常為免費的。在這之中,不知為何令我感受到一種台灣社會崇尚外國文化而貶低自身文化的感覺,畢竟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都是台灣特有的文化特色。不管如何,我也承認在此社會現象的耳濡目染下,很難不帶有一點偏見想法看待他們,但他們也是很正規的工作著,我們應該理性客觀的尊重他們!

陳偉華
檳榔西施、電子花車都是屬於台灣的特有文化,但在許多人眼中,這些從業的人是屬於社會較底層的人,同樣是賣東西,百貨公司裡的專櫃小姐和玻璃櫥窗裡裡的檳榔西施怎麼會差那麼多?同樣是跳舞,歌劇院裡的舞者和花車上的舞者怎麼差那麼多?我認為這是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所造成的現象,職業不應該分貴賤,應該具有同等的地位,而這種台灣的特有的文化更應該要發揚全世界,讓世界了解這個文化,而不只是侷限在台灣。

蕭婷云
這週的介紹主題為檳榔西施、電子花車文化跟show girl現象。社會及經紀公司對show girl的要求很高,特別是對身材的標準,他們規定show girl的體重限制及穿著打扮,導致show girl有著豐胸、瘦即是美等迷思,更有著即使瘦也不要健康的錯誤觀念。
檳榔,是原住民用來招待賓客的象徵,也是許多民眾平常嚼食的零嘴,但從種植檳榔樹到口腔癌的疑慮,使很多人開始推廣不吃檳榔,另外有一個特別的現象為販售檳榔的大多是穿著清涼的年輕女性,此外,電子花車的表演,是以鋼管秀及擺動苗條身材在花車上演出,似乎都是用自己身體來賺取生活費。
 從這三個例子當中,我認為檳榔西施、電子花車及show girl都是將女性價值貶低的產業,甚至是以暴露自己的身體成為工作的事業,我其實不太贊同,但也不能反對,因為每個人的感官及想法不同,或許是她們有經濟上的困境或是其他因素,被迫去從事,又或是她們本身熱愛這些工作,那我還是會選擇支持她們。

蔡欣穎
這周的主題從一開始我就非常有興趣,電子花車在台灣早期的文化中可以說是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檳榔西施也是,當我還是小時候時,檳榔西施仍到處可見,但如今因為社會風氣的改變,這兩樣非常具帶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卻已很少見了。我非常喜歡這組的報告呈現方式,很多現在自認道貌岸然的人對於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有很深的誤解,在這樣具爭議性的情況下,這組非常好的去詮釋我們該如何好好去思考這兩個文化。我們常勇非常主觀的方式以我們自己的角度去給不同職業的人打上標籤,今天聽到同學們報告和老師舉的例子,真的讓我開始反省到,為何我們會有這樣的偏見?

楊璦寧
我今天最主要思考的是老師的一個問題-芭蕾舞與電子花車從業人員的差別,我覺得光入門門檻就差很多了,學習芭蕾舞通常都需要支付昂貴的學費,這點以我對電子花車的理解,學習費用上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但芭蕾舞者與電子花車從業人員都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去保持自己身體的曲線,需要下功夫去學習舞蹈且在過程中都是會有一定程度的職業傷害的。但為什麼在世俗眼光中兩者的地位卻差那麼多,我想,第一大概跟他們所配合的音樂有關,芭蕾舞都是配合"高尚的"古典樂,而電子花車所使用的音樂大多是電子音樂,這方面就又跟音樂有沒有"高尚"之分有關了,第二是服裝,在我的印象中芭蕾舞者的確是穿得比較不那麼直接的裸露,而且他們穿的服裝看起來也比較有質感,這點我覺得就沒有存在什麼歧視的意味,服裝品味這種事情本來就很主觀,有些材質、顏色本來就容易使多數人覺得不太好看進而產生一種厭惡、覺得不喜歡的就是比較低俗的風格。第三,舞蹈本身,電子花車從業人員的舞蹈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比較俗豔一點的舞蹈,就會給人一種不太正向的感覺,這跟中國人比較恥於將性說出口大概有關。
我個人認為芭蕾舞與電子花車當然有很大很大的不同,但,是什麼原因最終導致我們對這兩個文化很高低不同的評價,這方面我覺得是很有多原因促成的,我希望大家在去評斷之前應該去好好想想,主觀的喜好是能被包容的,但若只是帶著有色眼睛去觀賞那就不太公平了,不管如何,我覺得尊重是最高指導原則!

張甄凌
這週的主題進入到身體展演,報告組別為我們介紹了從show girl到檳榔文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給我們看警察的新聞,警察對待檳榔西施的輕蔑,展現了整個社會大眾對他們的態度。而客家歌手陳永淘與龍應台的回應,讓我再去查了當時的新聞資料,發現很多人都為陳永淘抱不平,的確,客家文化在臺灣也算是較被忽視的,但以自己的身分,再去欺凌另一個族群,卻一點也不自覺自己也正在為不同族群、文化分出高低階級。現在台灣還存在「俗文化」嗎?哪些很俗呢?也讓我思考,現在政府推廣的文化,是指哪些文化?哪些才是我們應該推崇的高貴文化呢?文化有高貴與低俗之分嗎?

陳紹桓
這週的主題是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我個人的看法是應該要尊重不同的行業,就算是檳榔西施,也是有人權的。所以我看到老師播的警察摔檳榔西施的新聞其實是蠻憤怒的,如果那位警察面對的是一位律師,我相信他是不會這樣做的,過肩摔已經是過當執法了。至於電子花車我本身沒有甚麼接觸,只能以包容的態度去看待這件事。
這組的報告十分用心,資料蒐集的十分豐富,解說也很清楚。中間那位男同學的串場也很有趣,老師也適時地補充一些內容使報告更完整。

張雅文
SHOW GIRL起源拉斯維加斯的舞蹈和表演,瑪丹娜現象解放女性身體自主權益。檳榔經濟效益,檳榔吃法百百種,演變穿著性感女性的販賣方式。花車陣頭送葬進香遊行,成立女子西樂團,開放式表演舞台定型,而後加入電子琴,卡車改裝方便運送成員。前半熱舞後半鋼管,衣物亦漸裸露。文學普遍女性的形象,女性必須找到一個歸屬才能幸福。國片既定風格,滿滿髒話與通俗生活給予平易近人印象。藝術眼光去看待電子花車文化。附加價值讓檳榔西施與色情畫上等號。這周主題讓我們深思,對於同樣裸露卻持有雙重標準,苛待台灣本土的女性文化。

黃沛縈
本周的議題是平常會出現在我們周遭的檳榔西施以及電子花車,這些對於在台灣的我們並不陌生,但卻很少有人特地提出討論,甚至會默默的將一些偏見灌注於從事這些行業的人。一般認為嚼食檳榔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有不良嗜好,但台下有位同學是原住民,讓我了解到原來檳榔在原住民文化中佔了一部分,檳榔的口味也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有變化,有些人買檳榔會根據檳榔西施的外貌來決定,尤其是兩間品質差異不大時,檳榔西施的顏值成了決定的指標,卻忽略了包檳榔本身的技術,間接讓部分人貶抑檳榔西施的職業地位。另外,電子花車上的女郎和芭蕾舞台上的舞者,兩者都是舞蹈藝術,地位卻是南轅北轍,電子花車的目的多元,有時是撫慰人心,據說在喪禮上請電子花車便是為了轉移死者家屬的注意力,讓他們能盡快走出傷痛,也讓場面熱鬧些,有時的目的是答謝神明,在廟會中增添氣氛,然而電子花車的藝術對大部分的觀眾來說是免費的,相較於芭蕾舞者昂貴的入場費,電子花車反而成了輕易可觀賞的藝術,藝術文化並無貴賤,端看我們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欣賞。

耿筠芷
電子花車與檳榔西施文化,對台灣來說一直都佔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他就是台灣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不論是政府或是民間,一直都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態度。到底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是降低台灣素質還是增加台灣特有文化的一個存在呢?政府說要取締檳榔西施,但卻又取締的不完全,乍看之下或許是取締不完全,但實際上是不是稍嫌放縱我們也不得而知。在普世價值中,很容易認為檳榔西施是一種降低台灣素質的文化,但卻又無法割捨其存在,使得檳榔西施像是一種不正當的行業,在社會上也沒有什麼立足之地。但他們又何嘗不是只是一種行銷手法?如果穿著清涼是真的能夠增加銷售量的話,那這種行銷手法本身或許並沒有錯,但是這是單論穿著清涼的部分,更多的肢體互動什麼的都不論的話。我認為檳榔西施並不是一個很低俗或不好的職業。但也可能因為檳榔西施普遍的教育程度比較低一點,在這個看學歷的世界又更容易讓人對他們產生偏見。再來說說電子花車,儘管因為取締,雙北已經不常見,但在中南部仍能看到不少廟會慶祝場合有電子花車。或許也又因為這個原因,南北標準不一,南部比起北部又給大家一種非首都的落後感,進而更加深了電子花車的負面形象。就像老師上課時提到的,政府邀請他們表演時,也遭到了創作者公開地斥責說,不該讓這種低俗的文化與他的作品並列,而龍應台的回應也將其列為「俗」文化,俗也可以是通俗,對於這個字又可以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解釋。我認為這項議題每個人的看法沒有對與錯之分,他就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施沐恩
今天分享的內容,感覺是很少人討論的東西,應該說大部分都避而不談,但其實這也是台灣文化的一種。
報告同學分析了很多關於關於女性權益,女性該如何的議題,但是比較少針對在地台灣文化的內容作探討,我覺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很想知道到底為什麼檳榔西施會引進在台灣,而他從以前到現在的歷史脈絡為何?不過倒是老師分享了很多關於檳榔的種類和功用,倒是長了滿多學問的。
這樣的電子花車和檳榔西施在台灣很常見,不過近幾年來逐漸的稀少(在北部地區來說,不過南部還是很常見啦),甚至可能會有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關於老師給的新聞資料),會重新反思這樣的情況對我們來說為何?

蔡旻蓉
本週的主題讓我想到最近我在網路上看到的現象:很多網友在網路上討論日本的花魁和台灣的性工作者的差異,雙方的工作內容相同,卻有著天差地遠的社會地位區別。這就好像老師本週提到的芭蕾舞者與電子花車女郎,讓我不禁思考兩者為何有這樣的差異。我認為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有很大的部分是出於包裝和自命清高的心態,很多時候這些差異其實並不存在,是第三者和社會給的,而無辜的當事人就這樣被貼上了標籤。

陳奕如
這個禮拜的課我覺得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問題,就是「電子花車、檳榔西施身為台灣某種另類的代表文化之一,到底是該被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呢?」在國外的街頭上,我相信我們是絕對看不到電子花車或冰榔西施這樣的存在,甚至他們能連這是什麼東西都不一定聽過,所以我箱可以把這兩樣東西稱為台灣獨特的在地文化之一。不過是這麼說,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這兩樣行業的人們,卻沒辦法受到像「歌仔戲、布袋戲…」等等與之齊名的同等對待,更可以說是到了被台灣人「鄙之」的程度。就鏡電子花車合檳榔西施,應該要在我們的眼中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又為什麼會又現今的狀況發生?我想是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我想以一部份也跟同學上課提到的「身分地位」有很大的關係,在老師給我們看的那篇員警打檳榔西施的報導中,也可以發現檳榔西施在這段影片和員警叫囂時,所選擇的詞彙大多都是不堪入耳、需要消音的髒話,老師在播放完畢後說這是他們抵抗的一種方式,不過這樣的抵抗方式,會不會在視聽媒體傳達給我們的時候,又更加加深了某些在我們心中對他們的負面印象呢?
還有另外一部份我想也是「媒體影響」有很大的關係。拿我的例子來說好了,我其實沒有真實的看過「電子花車」這種東西,不過在我的心中,在電子花車上的那些穿著裸露的女性,常常會與某種情色與負面的形象做連結,儘管我知道事實上可能不太一定,不過為什麼在我腦袋裡會自然而然的做出這樣的聯結呢?我想是因為現在電影、電視、新聞報導所致,某些個案報導在我腦中留下了這樣的形象,進而有點汙名化他們的存在。
除了這兩個面向,我相信這個問題還有很多種面向是我們可以去好好思考的。  

劉子綾
這次的主題是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有關於show girl的起源和社會觀感。我在這次的報告之前,對他們的評價可以說是相當以自我中心出發,我認為如果是個潔身自好的人,那麼多工作為何不去選擇其他的職業,而非要去當一個出賣身體的行業?但卻忘了他們的出身背景,也許他們從小的家庭教育便是如此,若我不出生在和現在不同情況的家庭,我又會如何選擇職業?我真的有選擇權嗎?明明都說職業無貴賤,他們在不傷天害理的情況下養活自己,已是十分值得尊敬的事,更何況,檳榔文化早在原住民的文化中存在,而電子花車亦有它的由來,也許與現在的檳榔文化與原本的花車遊行不同,卻不是應該單方面排擠打壓。

謝松穎
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是台灣的民俗文化,是在各地都很常見的文化現象,但卻一直被我們忽略,今天的討論、報告,才讓我們正視、認真去思考這個文化的意義,對於檳榔西施這個文化,從檳榔的部分來看,雖然檳榔對人體非常的不好,但檳榔也是台灣原民的一種文化,在平地,也算是對於一些工地工人、運將的一種交流方式,所以我們並不能只就健康層面就全盤否定檳榔,在就西施的層面來看,和電子花車的女郎們其實是相似的,一開始只是單純由女性來擔任的工作,而後就漸漸開始穿著清涼,觀感上有點便的物化女性,貶低女性價值,我覺得這樣的社會觀感是病態的,我們應該一視同仁以表演的性質來評價他們、觀看他們的表演,不應該低看他們,就算是AV女優,來台時也會受到許多歡迎、盛情對待,相對於他們,電子花車、檳榔西施的表演已經相對收斂了,那為何我們對兩者的態度差異這麼多呢?對於這些表演工作者,我們應該也給他們相同的包容和尊重,不要再用有色眼光來看待他們!

顧娟
我覺得這周主題蠻特別的,感覺很少會有課堂來討論。感謝這組同學的分享,我其實原本不太知道電子花車,只有聽過這個名詞而已,在他們的分享後讓我更了解電子花車的發展,也讓我想看《盜命者》及《櫥窗人生》這兩部電影以更加了解這週的主題。
這組同學還有談到女權主義,讓我想到之前田馥甄的新歌《自己的房間》,她說到這首歌的靈感是來自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以前的男作家比較多是因為他們大多有自己的書房,能夠專注於寫作,因此吳爾芙在書中寫道:「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她可以說是文學史上與女性主義的先鋒,有機會我想找這本書來看看。

龔芸可
雖然這周的主題表面上是檳榔和電子花車文化,但事實上牽扯到了女性觀點以及文化認同問題。我是桃園南崁人,南崁交流道是許多研究檳榔西施文化的人必定會造訪的地方。當我年紀還小的時候,爸爸開車經過整排的檳榔攤,我總是目不轉睛的盯著那些檳榔西施們看,只覺得他們穿的衣服美,長得更是漂亮,從來沒有對這個文化感到丟臉羞恥。穿著清涼只是檳榔攤的商業行銷手法,並沒有妨害風俗和社會秩序的問題,卻因為一些言論使這些西施們遭受到無謂的攻擊,例如說不該物化女性,或是他們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沒有文化水準等等。事實上,現在許多檳榔西施有時可是女大學生寒暑假的打工選項之一呢。不管是檳榔西施還是電子花車女郎,甚至是show girl鬥士台灣特有的本土文化,有時也是外國人認識台灣文化的媒介,但我們台灣人自己都如此的貶低自己的文化,反倒是等到外國媒體爭相來報導後才改口說這些文化有多棒多好,是我覺得蠻傷心且無奈的現象,也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問題。

潘廉庠
對於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這文化,其實很多數人的印象裡就是低俗,在做這個報告之前,我自己並沒有觀察到人們對於這些文化奇怪矛盾的價值觀。雖然從小身長在南部的我對這些文化並不陌生,但卻沒有去意識它在我們的生活裡是這麼地被以嫌惡的眼光唾棄。然而做完這份報告,多方查閱相關資料後,意外地我發現外國人看待這文化的角度是如此地不同,相對於臺灣人的歧視,他們卻是讚揚,而臺灣人也很奇怪,每當外國人開始在同某些事情的時候,大家的意見順間又變成了支持,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奇怪之處。曾經我看過一本書,它提到臺灣人對於自己的文化有時候有著太多的自卑感,可能是過去的歷史潛移默化下,對現在的我們產生了這樣的影響,也可能是國際地位上包含主權認同議題等等,形塑出的臺灣人的自卑感,在很多情況下,需要藉由外力來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有所認同。就像電子花車它在人的一生中許多重要儀視場合都不乏它的身影,不管是婚禮或是喪禮這樣的生死大事都看得到,然而我們卻認為這文化低俗,但外國人卻認為非常地獨特,世界上只有臺灣有這樣的文化,這樣的現象很矛盾卻也真實反映在我們生活中,值得我們省思。

姜怡君
此週的報告主題是檳樃西施與電子花車 ,但一開始介紹的卻是show girl 讓我有點意外。雖然電子花車上的表演者和檳樃西施確實與show girl 的身體展演類似,但就展演的形式上卻實有些差異太大。對我來說show girl就比較像是在展場擺擺好姿勢的花瓶,檳樃西施跟電子花車表演者就不只只是擺換姿勢的花瓶,相較更有趣、更多彩。或許是我的成見,但我認為show girl 完全就只是在賣弄外貌吸引別人目光而已,和在紅燈區裡在櫥窗裡騷首弄姿的妓沒多大差別。即使出鏡率高,看起來更光鮮亮麗,但若人不是以貌取人的動物,其可能就以花街柳巷謀生。(這樣說起來我好像很鄙視在賣身體的,其實也沒有很但就是覺得這種職業有點膚淺、沒創意。因為是最直觀滿足人類的慾望需求嗎?)
很小的時候,還什麼都不太懂。初次看到這些的時侯覺得非常特別,好奇的我甚至想跳上她們的舞台。長大一些後,週遭人的看法漸漸潛至我的意識裡,變成成見。一提到檳榔西施或電子花車就會露出輕蔑的神態。再長大一些時,開始會懷疑自己,想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變成現在的自己,想學會自己評斷事物。這時侯看待電子花車或檳樃西施就不再對她們感到不屑,反之保持著一種覺得有趣的態度。 我想這大概符合「無慮」、「他律」、「自律」這三階段演變的概念。
這社會上受他人影響的壓力太大,很多人都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挾持。即使已有充實的自我思辨,想法仍無法擺脫社會意象吧!

王蘋
這週主題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報告內容讓我了解了從前的電子花車演變到現在的各種形式,還有探討到如果今天賣檳榔的不再是以火辣身材跟穿著清涼衣服的女性販賣還會有人要買嗎?其實我覺得產品本身比較重要其餘的因素會加入考量,但其實並不會影響產品會不會變得更好吃或是口感會有不同味道,雖然檳榔攤競爭激烈,我覺得業者可以用不同形式去推銷,而不是一再的把焦點放在賣的人本身身上,我們要買的是產品而不是再賣的人,所以對我來說現在檳榔西施會演變成要穿的少身材好是一開始推銷的方向就走錯,這是我個人認為的問題,電子花車比較少接觸也比較少看到,所以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印象,但經過同學跟老師的介紹讓我知道電子花車的演變以及在台灣的重要性,最後老師也有探討一個問題是明明電子花車的出現都是在比較重要性的場合,但是他們的表演方式及在民眾心裡這是一個很大的衝突,為什麼在嚴肅或是重要的場合都會有電子花車的表演呢?我想這也是台灣很矛盾的地方,最後想來想去還是想不到一個答案,只能覺得大概因為是文化跟傳承,所以不得不有他們的表演跟出現,最後我想說我覺得工作不分地位,所以做這些工作的人我很敬佩他們,也不會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反而讓我覺得他們為了生活為了自己而去努力去做他們的工作。

蔡定筑
我很喜歡他們將在電子花車跳舞的人與在國家級表演廳表演的人相互比較,讓大家開始思考這方面的問題,也省思自己是否也在無意間對於這些被社會評論為較差的行業投以異樣的眼光?另外,我對於瑪丹娜這部分的報告內容印象也很深刻,因為他完全顛覆了社會對於女性的看法,甚至形成了一股流行,不管這名女性做的事情與方法究竟是否為正確的,我還是會對於他敢於突破傳統的勇氣而鼓掌!!最後,很謝謝這一組帶給我們這麼精彩的報告內容!!


Week 7-25/10/2018: 台灣流行文化微電影影展


每組同學請進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場域中,任選一個台灣流行文化現象(可以是課程中的,也可以是自己觀察到的),或重新審視自己的每日生活片段,去尋找令你/妳們感興趣的當代台灣流行文化現象,介紹這個文化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並運用我們在課堂上所討論到的理論或觀點,加以分析批評,進而發展成一部台灣流行文化微電影。這其中必須要有你/妳們對該文化現象的了解,對於台灣社會的思考(片頭、影片規格及長度等相關規定會在課堂上另外說明)。期中團體創作微電影,可以是劇情片或紀錄片等類型,電影創作的嚴謹度、批判性和創造性將是評分的依據。

讓我們來看看各組的作品吧 :)

組別:第一組
主題:三分鐘看台灣經典偶像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nHYAikLrj4

組別:第二組
主題:台灣手搖飲料文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4pPYWPG8nY&t=1s

組別:第三組
主題:《那一晚,沉默的你》自創臺灣偶像劇預告片
https://youtu.be/xaTV2U_VuzE


組別:第四組
主題:臺灣人的盲目跟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A69fyyd_A


組別:第五組
題:市長選舉之戰


組別:第六組
主題:一窩蜂排隊現象及台灣美食文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Le9_B2W5Q


組別:第七組
主題:


組別:第八組
主題:台灣吃到飽的回本之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0yirlJSgDo



組別:第九組
主題:臺灣的跟風從眾效應
https://youtu.be/eaBSHORY3-Y


組別:第十組
主題:這也能算是流行吧?


組別: 第十一組
主題: 台灣夜市文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D3Y0v-Ip4&feature=youtu.be


組別:第十二組
主題:你今天,盲從了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Bt35Xr2X4&feature=youtu.be


Week 5-11/10/2018: Popular Music (流行音樂)

Week 5-11/10/2018: Popular Music (流行音樂) – 從歌仔戲、【望春風】、【榕樹下】、【月亮代表我的心】、【橄欖樹】、【愛拼才會贏】,到【張雨生】、【張惠妹】和【周杰倫】;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詹珮甄,《「周杰倫」現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延伸閱讀
楊克隆,〈三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所展現的被殖民經驗〉,《台灣人文》,3(1998),頁291
楊克隆,〈台灣戰後反對運動歌曲的壓抑與重生〉,《台灣人文》,2(1998),頁66-70
臧汀生,〈台語流行歌曲與台灣社會〉,《文學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1990225-297
侯志欽,〈尋找中國流行音樂的面貌:從鄧麗君到崔健和李宗盛〉,《交流》,14(1994),頁 26-29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1994
林怡伶,《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吳正忠,〈流行音樂=夢工廠?---論偶像文化對於流行音樂的影響〉,《非古典音樂雜誌》,第五期(1995)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課堂心得》

蔡旻蓉
本週的報告及課程內容非常有趣。其中本組介紹了白色恐怖時期的禁歌,各種荒唐的理由都能讓一首歌被禁止傳唱,不禁讓我對於身在這麼開放自由的年代而感到幸福。
在本組播放經剪輯的各個年代的流行音樂時,可以明顯聽出不同世代的喜好差異,從音質、曲調、歌詞、唱腔能想像置身於那個年代的情景,彷彿在兩分多鐘內進行了時空穿越。特別是橄欖樹這首歌,不僅旋律引人入勝,歌詞甚至是源自三毛的文學作品,與上週的主題相扣,更能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台灣當時的流行文化。
從《桃花泣血記》一直到周杰倫,雖然已涵括台灣大部分的流行音樂脈絡,也希望能多介紹這幾年崛起的獨立音樂,我認為這也是台灣流行音樂很重要的一部分。

施沐恩
這次負責的主題是流行音樂,是當初大家搶著要的。會搶著要我猜也是因為這個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因為平常打開電視、打開網路,走在路上等,這都是會吸引我們目光的一部份!音樂也會隨著我們的文化背景,歷史脈絡,所以我們也需要依照各個時代,而看見不一樣。音樂也是帶領我們認識文化很重要的一大部分,畢竟隨著今天同學撥放的影片,就知道我們的差別有多大,這幾十年來的變化是能想像的!
老師特別有說到,台灣的音樂人是很反骨的,我也很同意,因為音樂本身就需要這樣的特質,才能帶來很多改變。最有印象的是島嶼天光這首歌,成為我們很重要的記號。很可惜沒有聽到老師講到愛情音樂這部分,因為愛情占我們的流行音樂高達三分之一的比例,所以的確也是個很值得探討的主題,希望未來台灣的音樂也更能讓我們往前,製造屬於台灣的特色。

蔡佩洳
這組同學使我非常清楚的了解台灣流行音樂的演進史,除了介紹的非常清楚之外,最後那個影片也使我非常快速的了解了,台灣各年代流行音樂的風格與特色

廖子綺
今天得知了熱情的沙漠因為「啊」被禁,竟橄欖樹因「不要問我從哪來我的故鄉在遠方」被禁,理由是會影響民心,當時列為禁歌的標準真是千奇百怪,但我想是因為社會處在一個緊張的氛圍下,政府為了控制思想,而出現的現象,而我也很佩服能在這個環境下仍繼續創作的音樂人,他們的心臟真的要很大顆。
透過報告我也清楚的了解到民歌起源精神就是要唱自己的歌,最後的影片真的是畫龍點睛,讓我更能理解每個階段的音樂發展特色,以前聽歌就只是聽歌,現在再回去看看那些老歌,其實他傳達了許多創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事。

林一方
聽完本周報告同學精彩的報告和老師解說,我對台灣的流行音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哥哥爸爸真偉大〉這首兒歌竟然是政治意識底下的作品,因為小時候跟著CD唱的我根本不了解歌詞內容,長大也不曾再唱過,所以根本沒有覺知這件事的嚴重性。尤其在老師介紹後面兩段的歌詞後,更為現在的小孩子感到惋惜。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真正中國風的菊花台,我反而覺得比較好聽,可能是比較喜歡合唱團的感覺吧,所以覺得沒什麼違和感。以前都覺得流行音樂都是些情愛歌詞無法忍受,但是今天聽了報告後才發覺自己不了解真正的台灣流行音樂,其實很多創作者都有不同風格的一面,用一首歌就斷定一位歌手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

林若同
這週的報告主題非常有趣,也十分貼近生活,許多歌我們常常會聽到,但卻不知道他曾在過去被禁止,像是橄欖樹,聽起來明明就沒什麼問題,但卻因為歌詞會讓人思念大陸就被禁,真的不禁慶幸我們不是生在那個年代。
而該組剪輯的各年代流行音樂片段真是讓人感念時光匆匆,許多我們小時候聽的歌竟然現在一看也覺得老了,不過也是這些不同時代的音樂堆疊,才能造就今天的流行音樂文化。

陳偉華
音樂我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長可以接觸的到的流行元素,但我卻一直以為是近年來才開始發展出所謂的流行音樂,原來在日治時期就有所謂的流行音樂,到後來戒嚴時期應該沒有娛樂的一段時期裡,居然也有所謂的流行音樂。我認為流行音樂就和電影一樣,如實反應出當代生活的樣貌,但比起電影,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能夠接觸到音樂,現在流行的音樂不外乎就是愛情,抒情……等等,我認為很多人會期望從流行音樂裡頭得到他們認為自己在生活上所最缺乏最不得志的部分,來彌補自己內心的缺憾。

陳紹桓
這組同學讓我了解了流行音樂的演進史,原來從日治時代就有所謂的流行音樂。我最有印象的還是老師說哥哥爸爸那首歌居然是有歷史背景的讓我覺得很新鮮有趣,我們也只都唱第一段而已,沒想到後面居然還有三段。總的來說這組也是以時間軸的方式去講述流行音樂史,我覺得十分充實。

蔡定筑
很喜歡這一組的報告內容,雖然對於年代較早的台灣流行音樂沒有什麼接觸,但是因為他們舉的例子多為當時相對比較紅的音樂,因此即便不太熟悉,卻也能產生共鳴,而且我個人特別喜歡最後播放的音樂總集,藉由那個影片快速帶領我們回味這幾十年台灣耳熟能詳的音樂,很開心聽到你們的分享,也謝謝你們帶給我們精彩的內容。

黃潔恩
報告的同學們很用心,加上老師的補充、講解,讓我更了解早期台灣音樂是什麼樣子。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哥哥爸爸真偉大」的完整歌詞,長大之後稍微知道了這首歌充滿了許多的刻板印象,但我並不曉得歌詞的最後兩段是如此可怕!它居然是我們的兒歌!而且到現在這個年代,幼兒園的老師們還在繼續教唱,這必須停止。熱情的沙漠的「啊」竟然成為被禁歌的原因,這也震撼到我。老師在課堂的後段有播放真正中國風味版的菊花台,雖然聽起來不習慣,但原來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

李宗澄
這組的報告我還蠻喜歡的,因為我本身很喜歡聽音樂,我都聽流行樂,而我爸都聽老歌,所以我聽的歌年齡層範圍蠻廣的,而這次他們的報告更讓我更耳目一新,原來還有歌會因為歌詞而被禁,而且音樂總集聽下來雖然不會有老一輩的人有滿滿的感覺,但讓我對於音樂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劉子綾
這次流行音樂的主題,和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尤其是在社群媒體如此發達的現在,無論你有意無意,或多或少都會聽到那些熱門歌曲。我平常聽的歌曲也很多,但通常老歌還是以英文歌為主,像是麥可傑克森,台灣老歌我所知道的,大概只有望春風、橄欖樹和鄧麗君的歌,所以這次不但能聽到自己熟悉的音樂,也能認識到新的音樂領域,覺得很充實。
最後我覺得,最近流行的音樂通常以洗腦歌為主,電影配樂為次,和以前純歌曲相比有很多不同,原因為何我認為很值得討論。

龔芸可
流行音樂和電影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反映出當代文化特色,只是電影是透過畫面來帶領觀眾進入當時的時代空間,而音樂是透過旋律和言語表達。這組的報告最吸引我的便是最後同學用心剪輯的各年代代表流行音樂合輯,其實整個聽下來對我的衝擊蠻大的,許多我們現在聽起來老掉牙的旋律和歌詞,當年可都是家喻戶曉、人人傳唱的當紅金曲!例如〈桃花泣血記〉,光是聽歌名就沒有吸引我去聆聽的動力,加上歌曲的表達手法、歌手的唱腔,對我來說都是一大衝擊。可想而知,我們現在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想必到了傳唱給子孫的年紀時,他們一定也覺得非常不適應!
報告結束後老師補充的一些有趣的歌曲也讓我印象深刻。例如〈哥哥爸爸真偉大〉其實是一首愛國、剷除奸匪的意識形態歌曲。其實小時候聽到這首歌時,我內心就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一定是哥哥和爸爸?媽媽就不行嗎?沒想到當初我思考的層面還太淺了!他不只是一首父權主義的歌曲,更是一首愛國主義的歌曲!還有〈島嶼天光〉是太陽花學運的精神歌曲。可能因為本身對社會運動有興趣,加上高中參加熱音社,我早已把歌詞背得滾瓜爛熟,也更加了解當時佔領立法院那些學生的心情和訴求。姑且不論此次社運的一些行動是否正確,這首歌不只記錄著整個抗爭的過程,也寫下了台灣非暴力社運的嶄新一頁。

陳逸凡
很高興透過本週的報告,清楚地了解到台灣流行音樂的整個發展脈絡,特別是最後的剪輯影片,一次把不同時期的音樂彙整成一支影片,可以很快速地了解到這些年來,台灣流行音樂的走向,無論是內容、配器、還是唱腔的轉變。
事實上,自己對於台灣的流行音樂,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或許經常在大街小巷聽過,卻未曾真正留心過,所以很開心可以透過同學們的報告,讓我能夠對此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江弈辰
我覺得這組在最後以影片方式串起整個報告的方式非常有效,讓人直接感受到台灣流行音樂的演進,設計得很用心的一個小巧思。
整組的報告也講得蠻細的,對講余天的那位同學特別有印象。

王蘋
這週主題是我原本最想要的報告主題,音樂在我生命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當我心情不好時聽一些快節奏的音樂,就會讓我豁然開朗,我覺得他們這組報告很好,後面還剪了一連串的歌曲讓我們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早期的流行歌曲,尖銳的高音跟那樣的旋律還有錄製唱片裡的雜音,在我聽來根本就不算是流行歌,但是科技越來越進步,現在的曲風跟歌詞也跟著時代在變了,但在我心裡還是覺得老歌好聽,尤其是50.60.70年代的歌曲。

張祐瑄
很謝謝這組的報告,講的都非常的清楚,尤其最後的影片,讓我們能夠充分了解他們的報告內容,而老師在旁適時的補充,更讓我們充分了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
我們現在活在一個創作相當自由的年代,根本無法想像禁歌時期的狀況,從日治時期到戰後,以及戒嚴時期長期地執行審查制度,有些限制甚至導致有創作者抑鬱而終,審查的結果可能是強迫改寫歌曲、禁止公開演唱、禁止公開播放,還有完全禁止發行,無論是以上哪個結果,都是剝奪了創作者的創作自由。
小時候常聽到的兒歌「只要我長大」,原來整首歌的歌詞這麼的血腥暴力,我認為這才是應該被禁止教給兒童唱的歌曲。

耿筠芷
因為是自己要報告的主題,所以也查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對於台灣的流行音樂真的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了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也就是自己報告的那部分,台語歌曲的興盛和沒落,我自己非常喜歡台語歌曲,覺得以前的歌曲不管是什麼樣的曲調,台語唱起來總能有更深一層的感覺,少女的情懷、思念故鄉的情懷,還有很多說不出口的話,都一一的化作音符呈現在音樂裡,我想這也是音樂迷人的地方吧!對於台語歌曲因為政治的操弄而沒落感到非常的可惜,以前只會覺得政治與歌曲的關係或許就是做為宣傳效果,但從沒想過一個歌曲的類型也會因為政治而有所興衰。近年來台語歌曲也有慢慢的有一些年輕的歌手在創作,但我想也回不去從前望春風、雨夜花等等的時代了吧!真的很喜歡台語歌曲呢...

謝松穎
我覺得這組報告得還不錯,對於所選擇的報告主題分類都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講解,從戰前很早的時期,到接近現在的時代都有講到,不過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沒有講到現在很多台灣的獨立樂團,在很早以前女巫店、LiveHouse的年代這些樂手們可能都還算是沒沒無聞的,但近幾年獨立樂團算是越來越出名,也許還算不上是流行,但我覺得喜歡獨立樂團的人也正在快速增長,像是麋先生、草東沒有派對,在這兩年都拿到金曲獎的最佳樂團獎,還有前幾年太陽花島嶼天光的滅火器,都已經有相當的知名度,我認為他們也可以代表台灣音樂文化中不小的一部份,如果是我一定會把他們納入報告中,也希望更多人都可以認識獨立樂團。

林威庭
音樂其實也代表著一個國家每段時期不同的文化,這不僅僅是旋律跟歌詞而已,這是我們的故事,透過我們的耳朵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而音樂是人們傳達自己心聲最好的方法,報告組精彩的報告帶領我們探討過去台灣沒人關切到的議題,那些禁播的音樂,更是解開了過去沒人敢談論的過錯,我們需要好好去正視它,或許那是那段期間台灣最黑暗的時期,我們要從這段歷史省思過去那段錯誤,更是紀念那段期間犧牲的人們,現在的和平是過去多少人流下的血所打造出來的,過去我們曾經聽過的歌,經過這一次的報告有更不一樣的想法,例如哥哥爸爸真偉大,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兒歌,那背後有多少那段歷史的反諷,這一點是我們值得去討論的,而我有感覺到報告組的用心,也讓我對台灣過去的音樂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張甄凌
老師提到流行音樂的創作者通常都有叛逆、反骨的特色,我發現真的是這樣。在今天的報告中,從早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他們可能藉由音樂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只不過他們如果真的寫入歌詞裡,可能馬上就被抓了。在各個年代都有禁歌,有些是真的有反叛思想,但大多數都只是政府刻意刁難,不讓人民有太多思想及創作的自由。而像五月天、蘇打綠,一開始也是從獨立樂團開始,慢慢的大眾化。小組的報告,最後剪輯的部分讓人起雞皮疙瘩,我自己好像越來越少聽臺灣流行音樂,但身為八年級生的我,許多歌曲真的從小聽到大,每首歌對於我們都有一個故事,是我們這一代的共同記憶。

陶欣榆
從古代以禮樂制度來劃分社會階級來看,音樂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富含意義的文字以及能輕易留在腦海的旋律,使得想法或是情感能夠輕易地傳入人們心中。
這樣的特性也讓音樂在敏感時期被禁止,我十分慶幸自己能生活在這麼自由的年代。
我本人對華語歌最涉略最多的是五六年級那個年代,那些有主題性或者很有意境的歌詞都比較讓我喜歡。
謝謝這組讓我更加了解台灣歌壇<3 div="">

楊璦寧
這組介紹了各個時期的流行音樂,帶我們走了一遍流行音樂的變化史,從最一開始的歌仔戲,還記的小時候外婆家附近有時會有歌仔戲表演,還記得當時很喜歡跟外婆一起去觀看,可是越長越大路過歌仔戲表演時卻只會駐足一下子,懷念小時候無憂無慮的日子,所以歌仔戲對我來說變成一個回憶的載體了。現在想想流行音樂或著說音樂,常常都是我們記憶的載體,當音樂響起,就像是隨身碟裡的檔案被開啟一樣,畫面、情緒以及氛圍被慢慢得展開,同一首歌每一個人輸入的檔案不同,而這組帶我們進入各個時期作曲者及作詞者的回憶,也許是反應當時社會的風氣,也許是表達出個人的思想態度等,這些都讓我收穫良多,透過音樂這面更了解台灣的歷史。

吳思璇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有很多因素影響著它們的面貌,這週從每個時代音樂身上看到的更是深刻。因為每個時代不同的歷史背景,人們渴望聽到的旋律跟音樂本身傳達出來的意義都不同,也造就了音樂能夠擁有這麼多種樣貌。這組用時間軸的方式帶領我們認識音樂,雖然前面一開始因為時代真的太久遠,甚至連歌名都沒聽過,有點難以產生很大的共鳴,但對於禁歌方面的規矩實在使人印象深刻,讓人從音樂本身反映出時代背景,也藉由音樂,好像穿梭回去了時空一樣。一直到了張雨生的時候,才漸漸對於報告有了共鳴,就別說之後的阿密特和周杰倫了。最想稱讚這組報告的是,用了短短的影片帶所有人回顧了一次音樂的歷史,用音樂認識了一次台灣的過去,是種很新鮮也很不一樣的方式,我很喜歡!

蕭婷云
這週的主題為流行音樂,從楊麗花歌仔戲到鄧雨賢的望春風,戒嚴時期的余天到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還有近代周杰倫和張惠妹的歌曲,每個時期因為不同的年代背景,打造出不同的音樂風格。但除了主流的流行音樂,我覺得台灣近年興起了獨立樂團的風潮,且也有很傑出的表現,在youtube上的點閱率也很不錯例如草東沒有派對、怕胖團等等,音樂能紓壓、歌詞能說出心底感受,藉由音樂,可以看到更寬廣的世界,藉由旋律,更可以體會不一樣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