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Week 16-26/12/2019-: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Week 16-26/12/2019-: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陳玉箴,《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2015。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 年 8 月 30 日(創刊號)。 〈http://taiwan.ntue.edu.tw/info/recruit.php?class=402〉
延伸閱讀
Ritzer, George 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瑝勞化》。台北:弘智,2002。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 31 卷 (2002)3 期。頁 58-68。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第 31 卷 3 期(2002)。頁 9-26。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
廖炳惠,〈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中央日報》,2003 年 12 月 22 日。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 2002a。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 2002b。

《課程照片集錦》













《修課同學心得》

吳彩葳
謝謝這組的報告!
飲食是台灣人生活很重要的部分,種類多元豐富,又融合了不同國家、不同派系的特色,我超喜歡台灣食物的,所以一直以來都覺得台灣各式美食是台灣的驕傲。
之前Youtube有流行過一系列讓外國人試吃台灣食物的影片,如果外國人稱讚台灣食物,底下留言就會是一片「台灣之光」、「美食外交」等相當正面且驕傲的留言,觀看次數也非常高,但如果外國人批評台灣食物(像是覺得皮蛋很噁),底下留言的火藥味就會相當濃厚,影片的負評也會增加,我覺得這個現象很有趣,明明只是食物試吃的輕鬆影片,卻與台灣人的國族認同脫不了關係,可能許多台灣人的心底還是相當渴望得到國外的認可,儘管只是小小的美食,也希望外國人能認可我們。


杜家安
從沒想過飲食這種稀鬆平常的事也會與國家認同有關,但其實仔細想想並不太意外,各國都有屬於自己國家的食物,像韓國泡菜、日本生魚片、義大利披薩等,食物屆時成為了符號,裝載了該國得民族意識,日本人透過吃生魚片讓深藏其中的國族意識再現,而台灣人則透過豬血糕、臭豆腐等做為鑰匙,讓旅外遊子體悟到台灣與國外的差異,利用吃建構屬於我們的台灣人意識。

呂仲堯
飲食,一直都是代表一個國家的象徵之一,他代表著這個國家是冷是熱,他代表的是這個國家平原多不多,高山多不多。甚至是一個國家傳達對自己國家認同的管道。為何拉麵引進到台灣就會叫日式拉麵?為何米漢堡在台灣會大賣呢?其中有很多面向值得我們去一一探討。
真正的日本拉麵,真的不是我們平常在台灣所吃到的那樣。他們喜歡更濃郁的湯頭,更硬的麵。那個鹹度真的不是台灣人能接受的。之前去日本吃真正的拉麵就有被嚇到,跟在台灣吃到的真的差異很大。這算是在地化的一種表現,外來文化的東西必須跟本土文化有相當程度的結合才能融合出一種新的文化,讓在地人能夠接受。台灣的拉麵就比較清淡的一點,是可以讓台灣人直接搭配麵飲用的。這算不算是國家認同的一環呢?我想是的,這也算是某種程度上我們在展現我們國家的風格,傳達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要在我們國家立足,需要得到我們這群人的認可才可以。
飲食其實一直跟國家認同綁在一起,有可能會是問外國人對於這個國家的第一印象,他們會答出來的答案。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保存屬於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飲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專屬於台灣的文化,台灣的特色。

全奕
老師提到台灣的早餐店文化,為什麼大家都出門買早餐不是在家吃呢,拉力是早餐案便宜又種類多,推力是因為媽媽們太忙了,都是職業婦女,在台灣還出現和洋折衷料理和月亮蝦餅,這組值得稱讚的一點是,介紹的料理的流變還有什麼時候傳入,我常常吃這些菜色但以前都不知道,非常用心,他們也提到我們對於認同這件事包含了劃界與自覺性,最令我感興趣的是移民者與離散者的飲食認同,飲食在更深層面也會包含國族認同,在YOUTUBE上也非常流行異國食物試吃影片,透過美食來交流文化,我覺得最後的討論老師講了句很令人感觸的話,人跟人之間的溫度怎麼能被量化呢?就像在社群網站上按讚跟互動跟你最頻繁的不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今天是一堂很棒的課,讓我們透過飲食與其他層面探討不同的觀點

江沛霓
飲食一直都是能夠最簡單直接觀察到一個國家文化的管道,不管男女老少婦幼每天都要進食,還分成有錢人到貧困、特殊節日及平日等,在歷史的演變下飲食中也加入了一點一滴不同時期的味道,以及位處東亞交通幹道,台灣飲食的多元性更是不容小覷。
其實我本來更期待這個主題能夠有更深入的解說,身為台灣人,再怎麼不會吃的人在俄羅斯都能自稱美食達人,但投影片的製作上讓人覺得重點分散,有點模糊焦點,更可惜的是後面報告的人幾乎沒講到幾句話~ 真的太可惜了,或許下次報告時可以有些面向由兩人合做,這樣是不是會比較好呢?
另一個建議是時間條的順序可以拉出來,拉得更明顯,這樣在閱讀上可以更簡單去接收到當時歷史背景以及其前後順序。

莊亞虔
「食物」一直是台灣人最有自信的一塊,也是台灣人心中最軟的一塊。
飲食傳遞著民族的價值,有著各自的故事,小至每個家庭的三餐,大至政府機關的晚宴菜,都傳遞著做菜者的用心和堅持。
電影《總舖師》裡曾經說過一件很有趣的事--「番茄炒蛋,是最多媽媽都會做的一道菜,可是每個媽媽都有他自己的番茄炒蛋。」就算只是很簡單的蕃茄跟蛋兩種食材,卻可以做出千萬種味道的變化,讓人一吃就能思念起人、回想起美好的記憶。不管是番茄炒蛋或是滷肉、炒高麗菜,每個家都會有自己的味道,對每個人來說,那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當然也有許多集體的味道記憶,像是爸爸那個年代的人都好喜歡吃維力炸醬麵、像是台灣人端午節吃粽子一定要沾甜辣醬,像是台中人如果吃東西不沾東泉辣椒醬就吃不下去...等等太多了,味覺承載著記憶,也承載著許多美好的嚮往。
台灣人對於飲食真的很有自信,去到哪嘴上都掛著台灣美食,是最自豪的一部分。但對於批評也確實是很走心,記得小時候聽到有人評比皮蛋是全世界最噁心的食物,我真的氣個半死!!!(內心默默覺得你們西方國家的藍紋起司才噁吧哈哈哈哈XD)
飲食影響著人們無時無刻,而我相信,台灣的食物是全世界最好吃的!

王子月
飲食在一個國家文化中十分重要,各國的特色也很顯著、鮮明,身為台灣人的我覺得台灣的美食是很值得自豪的,台灣有各式各樣的小吃,不但美味,價格也平易近人,是每個人都能夠輕易體驗到的美食,許多國外觀光客也喜愛去台灣的老街或夜市等,體驗當地美食,這也是我們傳遞文化價值的形式之一。
而現在飲食全球化,在台灣也能體驗到各式的異國料理,我本身是喜愛韓式料理的人,然而吃過許多台灣的韓食餐廳,常常會明顯地感受到韓式的料理中也融入了台灣味,像是辣度會依照台灣人的口味做調整,配料也會和韓國當地有所不同,這樣的現象也就反映了飲食文化的融合,我認為這並非是件不好的事。
而飲食對於人們的意義也漸漸不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有時往往會是一種儀式或慶祝的方式,像當生日來到時,就會想透過吃一頓大餐來慶祝生日,食物也就被賦予了慶祝的意義,或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年夜飯,也是藉由食物來慶祝家人的團聚和新年的到來,可見飲食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只單單是溫飽的角色,更是豐富生活、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

饒珊如
我覺得這組同學很用心,找了很多資料,先給個讚!因為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吃美食、和研究美食的人,所以在看這組在報告的時候,一直覺得肚子好餓阿~
「飲食」,是我們每天每個人都會需要做的事,也是台灣人的驕傲之一。隨著交通革新、全球化的社會,各國的食物傳入了台灣,依照台灣人的口味與創意,又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同形式的美食。在地化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速食店了吧,像是麥當勞依照台灣人的口味,省去多種口味的雞塊沾醬,推出許多台灣限定商品。身為台灣人的我,自然是很喜歡這些「台式」的料理。
我觀察身邊的同學們,每次在選擇餐點時,來自中南部地區的同學多會選擇台灣本土料理,像是:滷肉飯、鱔魚麵等等;而大台北地區的同學則偏愛選擇各式異國料理,如:泰式料理、日本拉麵等。我想,這也許是因為生長環境不同,台北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發展中心,人口密度高,處處可見文化交融之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建立對台灣飲食文化的認同,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聽了報告後,也讓我想到文化位階的問題。每每遇到節慶、生日等要聚餐慶祝時,大家會選擇怎樣的餐廳呢?就我觀察身邊的人、和個人經驗而言,多會選擇異國料理餐廳,作為聚餐地點。我覺得這也隱含了一種文化霸權,為什麼在法式餐廳吃牛排好像就比在夜市吃牛排高級呢?
台灣人還是得對我們台灣美食更上心的吧!

吳泓潁
看著體重計,就知道台灣飲食文化的重要性。
食物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有了這樣的報告讓我更了解我身邊的好夥伴,原來每天我們吃下了那麼多知識,而且報告的畫面十分美觀,然後又是一個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文化,而且近來這些文化漸漸被人重視,浮出台灣文化的檯面。
有許多YOUTUBER開始拍相關美食的影片,漸漸在每一個城市舉辦美食節等等,衍生出許多像FOODPANDA和UBEREAT等外送食物的工作,甚至夜市的美食都成了我國的公關大使,十分有趣去的現象!
聽完這場報告,我決定參加這次友週的美食股,覺得我有必須了解我家鄉口味的責任,謝謝這堂課,讓我顛覆對美食二字的定義,希望未來我能珍惜食物,為地球傳承這份獨特的文化!

鄭皖凌
飲食可說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像我就常常吃完一餐接著想下一餐要吃什麼,同時飲食也可以反映出一個族群或國家的特色。
我覺得台灣的食物真的非常吸引人而且多元,我很喜歡台灣的小吃,不只是因為美味,更是因為它可以在騎樓、路邊攤享用,最真實的台灣味居然不是在高檔的餐廳,而是路邊的攤販或空間小小的、甚至沒有冷氣的小店面裡,我想這也凸顯出台灣人的性格,每一次我在小吃店吃東西都會覺得「這才是生活啊!」。
非常幸運能夠生在台灣這個處處都有美食的地方,我覺得台灣的飲食文化也讓我對台灣產生了更多認同,當有認識外國朋友時也迫不及待想帶他們去嚐嚐最能代表台灣的食物,看著外國朋友們吃得很開心更讓我相信台灣真的是美食王國!!

陳弘偉
這組的主題又從之前抽象的內容漸漸變回範圍很龐大的主題,但這組的分享我覺得很全面也很仔細,簡報也有一種樸素的美感。對於飲食文化的分析我自己覺得飲食與認同這塊很有趣,但確實是在日常生活中影響我們很重要的一部分。這組也有提到「劃界」和「自覺」,所以才說在日常生活中也充斥著政治,有時候你吃什麼跟你的國族認同真的有很大的關聯。進而去影響生活風格和自我認同。
食物的餽贈與交換這部分也討論得很精采,有時候你送別人的伴手禮往往帶有利己的意圖或是炫富的概念,但最後又變成循環的三步驟之一,但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情形好像常常發生在華人的社會裡頭,還滿有趣的。
關於飲食文化這部分我自己比較沒有涉獵,但經過這次的課程和老師播的台灣好色的影片,讓我對於飲食文學有一種全新的概念與想法,找時間也會想去閱覽這種特殊的書寫方式。也是因為這週的課程讓我對飲食文化又有新的看法和學習。

林芙戎
早期台灣社會飯桌上常見的早餐——稀飯、地瓜粥何時換成了麵包、吐司?又何時親手端出的菜餚熱度替換成了超商微波的溫度?
飲食是每個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或許過於習以為常,所以我們常常忽略了飲食文化背後隱含的意象。
現如今吐司、麵包是我們早餐常見的選擇,然則這其實是美援替我們培植的習慣。或許強調、主打日式風味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或許可說,在台灣人的心中還遺留著美、日的文化水準比較高的迷思。

彭晉璋
聽完這組報告,深感飲食真的是和生活密不可分。
報告從許多不同面向切入,包括不同時期的飲食文化、與飲食有關的文學等等,
甚至連國家認同也與飲食有關!
而老師提到的台灣早餐店文化也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一大轉變,反映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也讓人思考這種轉變之下所帶來的前因後果和影響等等。
之後有相關問題時,不妨想想飲食文化的變遷,或許能有一絲不一樣的啟發。

吳展毓
飲食,是身為人的日常,最重要也是最因人而異的地方。
有些人認為,飲食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時候,每餐都會講究吃了什麼,有沒有均勻、好不好、高不高級等等;而有些人則認為有吃到、吃飽就足夠了,並沒有這麼要求。然而能說怎麼吃是誰對誰錯嗎?飲食牽扯的範圍從大到吃什麼做選擇,再小到每個選擇其實都隱藏著不同的價值觀、文化觀、社會觀等問題,於無形之中其實影響很深遠。
在這次的報告中,特別喜歡的是飲食與社會的議題。
自己去一趟菲律賓回來,光從吃的就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文化與階級差異,導遊說,我們來到菲律賓路邊的小吃還是盡量不要吃,因為衛生差太多了,他們當地人是從小吃到大,所以腸胃可以適應,而我們外地人的腸胃原則上是無法負荷的,所以我們能吃得幾乎都還是飯店的自助餐、速食店等等,但因為貧富差距的問題,我們吃的這些東西其實對於當地人來講就又是相對高層級的飲食,所以每次當我在吃這些食物的時候,心情上反而會特別顧慮到一些事情。就也像是在台灣吃自助餐,你說便當店的自助餐也是自助餐,但在相對有錢人的自助餐說不定指的是享食天堂?
飲食,真的不是只有吃下去那麼簡單而已。
很感謝報告組能講到與社會連結這一個區塊!

林玟妤
飲食一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息息相關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事,透過這組的報告,再重新地看待我們所吃下的食物及習慣,也察覺到再重新地看待我們所吃下的食物及習慣,也察覺到在不同時代下飲食的食物及習慣,也察覺到在不同時代下對飲食不同的描述。

江昕融
飲食,一直是台灣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對於我這個吃貨更是如此XD。而相信對生在台灣的大家來說,除了台灣在地的傳統小吃外,對其他國家的料理也應該不陌生,日本、美國、印度、馬來西亞等等,國外的食物經由殖民和交通等因素,滲透進台灣人的味蕾,且漸漸改良成適合台灣人口味的「異國料理」。飲食不僅影響著我們每日的三餐,更進而影響著文壇。飲食文學也在字裡行間隨著台灣飲食歷程經年累月的流變,一同見證著台灣人味蕾的進化與改變。

張庭瑋
這周報告的主題是我最期待的一個,還好中午有先吃飽再來聽這組同學的報告。其實說真的,對外國人一提到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台灣的美食吧!身為正港的台灣人真的很幸福,除了每走幾步就會碰到的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外,就是許多開到很晚的美食,我想就算到了其他國家旅行,也會非常懷念台灣的味道,因為我們的美食是這麼的誘人,而且許多外國人到台灣旅遊,就是為了品嘗台灣的所有美食。我想現在若問大家 最喜歡什麼台灣美食,大概可以蒐集到超過10種食物吧。

簡秀純
飲食文化是多元的,就如同同學提到,飲食文化之於台灣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以自己的特色小吃為傲,更要能深入了解。而我最近對於所謂的節慶食物很感興趣,發糕或紅龜粿這類食物,其實是很具有意義的,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幾乎沒吃過甚至是根本沒聽過,我覺得這些食物應該要傳承下去,也可以用文創的方式吸引大眾的注意,保有歷史文化的糕狀或粿狀食物,除了在慶典被拿來祭拜之外,也希望能在生活中被廣泛接受為甜點或零嘴。

許家蓁
飲食是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環,每個人每天都要吃三餐,甚至是點心、宵夜,與朋友聊天話題之中也時常會談論到等等中午要吃什麼,選不出來時也會選擇大方向,從日式、韓式、美式、台式之間開始選擇。
現今的我們能夠接觸到非常多元的外來飲食文化,每種飲食都代表著某種文化意涵,像是反應了天氣因素、歷史原因才使某樣飲食的出現,以飲食的方式將文化向外傳遞,能夠貼近人們的生活。
也有許多飲食將國外飲食文化結合台灣口味例子,像是摩斯的米漢堡,因應台灣的飲食習慣是以米飯為主食,為了增加台灣人對漢堡的接受度改良漢堡的麵包成米飯;還有,日式拉麵原本都是搭配較鹹的湯頭,為配合台灣人吃麵大多有喝湯的習慣調整湯頭為較為清淡口味,這樣文化融合的方式,也成功將許多飲食文化傳遞到不同的國家。
謝謝這組的報告,讓我去反思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的飲食並非吃飽如此簡單,更是連結到文化、社會等層面。

林芷瀅
這組同學非常細心地整理台灣各個時期所引進的不同食物也很詳細的介紹各種社會脈絡下所產生的食物特色。像是站前閩南客家菜的傳入、日治時期的日式料理、國民政府時期的各省菜、韓站美元時傳入的西式飲食、外籍勞工帶入的東南亞飲食以及近年來的文化飲食融合。而飲食背後也有很多研究價值像是同學介紹的全球化透過網際網路的傳達改變傳統飲食。麥當勞的在地化配合在地特色修正菜單。後現代的懷舊包裝還有符號超越真實、符號就是真實的擬像。

薛珮汎
《飲食文化》大概是這學期令我驚豔的主題了。
發現自己從來沒思考過,原來飲食也和政治有關、也和歷史有關,能從大至國宴、小至日常小吃都能反映出台灣的脈絡,2019 的最後一天,我問了和我一起去跨年的朋友一個問題:「你覺得對你來說,記憶的延續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味道,食物的味道、衣物的味道、城市的味道,味道對我來說就是記憶的延續。
看得出來這一組有用心準備,整理了許多不常見的知識,飲食是日常不可或缺之物,很喜歡台灣一直是個能接納各種文化,並且結合異國文化形成另一種台灣在地味的風格。

殷世烜
飲食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各個地區的飲食方式都和當地的氣候與文化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同樣的國家,南北地區的飲食文化也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糖在由從糖業衰退到工業化的過程中,才成為勞動階級大眾飲食的關鍵成份,而台南小吃的分佈區域,大多也都與勞動密集的區域重疊,港區、城門邊交易區域,這些大量運輸勞動者密集的區域,需要一種低價且方便食用的飲食模式,經過200年的文化傳承,台南也成為一個高甜度的城市。而藉由這樣的文化溯源,我們也可以從飲食文化中找出歷史的脈絡和文化的傳承。

邱宥瑋
這堂課討論的是台灣的飲食文化,吃東西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而如果能夠多加思考有關台灣流行的飲食文化就能吃的更有樂趣!在聽了同學的演講之後我覺得我對台灣飲食文化更加的有興趣,而且我本身就是一個很愛吃的人,如果能在吃東西時多多探討流行的飲食文化,就能吃的更有樂趣、更加的幸福!
今天2020/01/02是最後一次上台灣流行文化,我今天才發現有網路留言跟筆記的分數,甚感抱歉,我很喜歡上台灣流行文化,也覺得修這門課是非常有意義的,會永遠記得這學期在台流所學習得,在未來也會將所學更加活用,謝謝老師,也謝謝助教!

鄧沛玲
我記得之前看綜藝節目的時候,那一集主題是講述台灣人出國旅遊的常態,裡面有一段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主持人說道:「台灣人出國可以玩得不好,不用去任何景點,但一定要吃得好!」,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其實我就感悟很深,因為我每次出國自由行的時候,最重要的事就是一定要先排好一日三餐,在節目中這段話也是引起來賓們很大的共鳴,可見飲食對台灣人來說是一個多麽重要的存在。
這次同學的報告也透過介紹不同的食物,去連結到我們文化、生活的層面,使我感悟很深刻,畢竟食物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同樣地我認為飲食是一個我會很驕傲介紹給外國朋友的台灣特色。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Week 15-19/12/2019-: A-Bian Doll, Call-in Show, Red-Shirt Army and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扁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318 太陽花學運)

Week 15-19/12/2019-: A-Bian Doll, Call-in Show, Red-Shirt Army and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扁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318 太陽花學運);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莊佳穎,《阿扁的異想世界》,台北:前衛,2004。
劉定綱編,《318 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奇異果文創,2014。
延伸閱讀
Shih, Fang-long. ―The ‗Red‘ Tide Anti-Corruption Protest: What Does it Mean for Democracy in Taiwan?‖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Vol. 1 ( November 2007): 87-98.
周慧玲,〈現場節目與台灣焦慮〉,《聯合報》,第 37 版,1999 年 10 月 28 日。
陳登翔,《談話性節目的觀看邏輯:「新聞挖挖哇」觀看者的個案研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葉柏祥,《這些太陽花學生教我們的事》,費邊社文創,2014。

《課程照片集錦》












《修課同學心得》

邱紹恆
講到政治這部分,我們這世代的年輕人的了解實在是太少了,只會覺得政治好像是很可笑的東西,又或者是民主,我們出生之後台灣早已解嚴不知道多久了,很多以往白色恐怖、蔣家時代,早已跟我們完全沒有連結,我們時常認為民主是合理的是理所當然的,沒有想過說背後有多少人的犧牲才能造就台灣現在這一面,就連最近香港的反送中事件,很多人其實是覺得不合理的,像香港這種這麼先進的國家,完全不應該發生這種事情,這是我們這代必須多思考的問題。回到主題,我們現今的政治已不像以往透過暴力,鎮壓來完成了,更多的是深得民心更重要,今天上課老師有問到投票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在我認為是感性的,其實現在很多人根本不認識那些政治人物,常常可能因為我在新聞看過他或我在哪裡看過他,就把選票投給他,更多的只是一個印象與盲從,如果要讓台灣的政治越來越好,我們可以不管是透過電視,或現在越來越流行網路的方式去了解他們,更理性地去投票,而不是單純在哪個版面看到他,為了投票而投票,這只會使台灣的政治倒退甚至是回到起點。

張慈恩
在今年的選舉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韓國瑜的週邊產品,還有他掀起的一連串「韓粉」現象。課堂中討論的「扁娃」風潮,對我來說比較陌生,但現今的「韓流」是涉入我生活很深的。記得有天搭車到板橋,一下捷運便看到全身穿戴國旗產品的阿姨、阿伯們,那天正好是韓國瑜到板橋造勢,附近的捷運站、路口,都可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甚至有些許攤販直接在路邊販售產品。在捷運手扶梯上遇見的阿姨,不僅是身穿滿版國旗的上衣,更戴了國旗耳環,銀製的底座鑲著圓形的彩色國旗圖案,對他們來說,國旗似乎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加強他們對政治人物的認同感,也替他們畫出了一個全然屬於「韓粉」的圈圈。

林子安
提及到政治,長久以來在生活周遭都很敏感,尤其對於兩岸關係更是台灣難以開口的話題,台灣的民主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也是人人所稱羨的,但大部分我們自己台灣人都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只剩消遣娛樂的功用,為了投票而投票,也許你投的這位政治人物你根本沒看過他的任何政見,甚至也不了解他的專業和付出了什麼,盲目聽從追求,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很會辦活動,所以你看的見,或是別人的說服,就也濫用你從未知道來意的民主,台灣的歷史其實連我也不是完全地了解,但我知道,沒有以前的那些創傷和勇氣,就不會有今天那麼幸福的台灣!
直到我選修了這門課我才知道,原來全世界很少有國家是會把政治商業化和可愛化的!而台灣竟然是另類的之一,而且還非常火熱!許多國家的政治立場是非常嚴肅嚴謹的,有些甚至無法談論和發言,還有人民都被政府監控操作,很慶幸生在這樣開放、自由又資訊豐富的台灣!但其實,這其實台灣因為這樣,也很常衍伸出一些令人省思和唾棄的問題......。
好比說因為太過自由,是不是民主社會已經造就人民成為民粹?為了什麼而爭取自己的利益,有時已經是單純跟風的型態了,說台灣很有主觀意識,但這要的政治是不是也太過於感性了呢?再來,政治人物把自己商業化經營,為了是要推出自己的能見度和熱門度,那這樣的花費是否有正確的預算而不濫用?製作許多的周邊商品真的有很多人買單嗎?還是幾乎都是報銷或自己收購了呢?我覺得台灣的政治有時太過於"娛樂化",反而真正有在做事的人和對於國家更重要的事情都被埋沒了。

劉佳欣
這周主題真的很難,很感謝報告的同學把時間軸整理得很詳細,也很客觀分析。從阿扁時代,政治開始商品化,政治結合了商機,有些政治人物甚至裝可愛來吸引注意,雖然說這樣顯得政治親近人民,但是否有些太過了呢? 就拿現在最紅的選舉人韓國瑜來說好了,他的理念成功吸引很多人關注,他外觀上的特色,讓大家掀起一股韓粉熱潮,很多賣家看中其中商機,開始大量製造販賣韓國瑜周邊商品,有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跟風買的,但熱潮一過產品滯銷,造成大量資源浪費,這造成的影響是非常不妥。政治人物為了宣傳,與當紅Youtuber合作,增加自己的人氣,但這裡我提出小疑問,你是政治人物,還是網紅呢? 增加曝光率只為了能拉票,但很多政治人物是選上了就尸位素餐,甚至中飽私囊...之所以說政治黑暗就是除了我們國家的黨跟黨之間自己內鬥,還有一群貪贓枉法的人在。雖然政治黑暗,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的政治還是比較開放自由的,這是我們這代的幸褔。但身為政治人物,真正該想的是如何讓國家變得更好,如何才能傾聽民意才是政府的職責。

杜家安
為了準備這次的主題我才第一次認識了政治消費這一詞
由於台灣的政治特殊性讓我們發展出了獨一無二的政治消費,在其他國家的政治消費可能只影響到候選人和政黨,然而台灣的政治消費中更多了國族認同的議題
在社會學中,國族被視為想像的共同體,但因為台灣的歷史和政治間密不可分的糾纏,台灣人的意識中其實會有著國族認同混淆的現象,而在2007年的一項政黨傾向和國家意識的研究中,也發現了在台灣中的確有了認同分歧,進而產生了鐘形意識和M型政黨的情形
就是因為了台灣人存在了國族認同的議題,政黨或是有心團體藉此利用了把文化商品化的邏輯,將特定文化「賣」給民眾,以達到鞏固或推翻特定意識的目的,造就了台灣特有的政治消費

吳彩葳
因為做了這周的報告才知道政治消費這個詞!
最近看到「波特王」事件和「#宣告我的投票意志」事件,真的覺得政治即生活,你不管政治,政治還是會滲透進生活中,我們現在擁有的自由民主都是前人的努力才有的,希望大家不要覺得政治很複雜很黑暗就漠不關心,也許很多人覺得兩黨一樣爛,但我覺得終究會有一個比較爛,而且在台灣這個比較爛的黨還蠻明顯的,有投票權的人們1/11記得回家投票,表達自己的意志,台灣加油!

簡齊
本組切入了許多主題,內容豐富且精彩。
台灣政治文化相當多元,面向也非常廣,像是裝可愛以及宗教連結的部分,可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根據我的觀察,台灣的選舉文化受到中國的影響最大,我們對中共的不信任慢慢轉變成對於選票壓力的懼怕,因此台灣政治文化的核心很可能是「恐懼」,因為這份無法被解決的恐懼,台灣慢慢從用政治解決問題變成用問題解決政治,我們的害怕被分散在多元的政治文化中,使台灣人忘記真正要面對的問題,雖然某種程度是文化特色,但也該省思我們看待政治的重要性。

全奕
「你們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學生不懂啦」或是大人會說我們還小所以不懂政治,這種大人很糟糕,我覺得沒辦法以一個人的實際年齡去判斷他的心智年齡,更何況有些大人的價值觀真的很偏差,然後還不自覺。我覺得香港的反送中對台灣是一個很大的震撼,社運能夠這樣持續好幾個月,又能夠集結這麼多人,是因為香港的情況真的太危急,也在台灣人的心中投下很大顆的震撼彈,因為一不小心下一個就會是台灣。對於政治,其實我不會了解得很深入,但我覺得同時了解兩黨的情況,比只接受片面的資訊來的更好,政治是融入於我們的生活,雖然兩黨應該都不這麼好,但一定會有一個是比較爛的。老師還提到看見台灣這件事,我們很怕世界沒有看見台灣,還會細數多少外媒報導台灣的事,看看世大運跟同婚法就能了解到說,世大運花了這麼多錢還不及同婚法,同婚法幾乎沒有用什麼金錢成本,但因為是亞洲第一個,遠及歐洲與中南美洲都爭相報導,真的很令人感動。今天另一個印象深刻的討論就是填充教育,大家從小覺得國父是偉人,有人記得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是哪幾個人嗎?國家揀選可悲傷與不可悲傷的歷史放進課本,以前我讀過一篇文章是關於原住民的某個歷史事件,在那篇文章前我完全沒在課本讀過任何相關的資料,我非常驚訝也非常難過,所以我們對於歷史,不該只是侷限於課本,在未來應該要多鼓勵下一代跳脫課本以外了解歷史,才能有更廣的視野與更全面的觀點,才會了解有多少史實我們是被屏蔽的

江沛霓
先謝謝這組簡單明瞭又不失重點的介紹完了這樣一個嚴肅的主題。
剛好明年總統大選,又遇上香港反送中事件跟韓流風潮,真的是大大喚醒了年輕人的政治意識,搭配上這週的主題我是看的津津有味。從政治消費、政治宣傳品、政論節目等我們從小就習以為常的東西下手,才讓人驚醒政治早已深入我們生活無所不在,我們不應該因習慣而忽略、不重視,這一個個融入我們生活的產品都帶著政治色彩,有多少人的思想是這樣被一點一點入侵、被影響,政客形象的建立無處不充滿小心機,也希望各個有投票權的人可以看清話術、不被謊言矇騙,建立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
再來是學運與社運,在我的求學階段中有個我非常印象深刻的社運,那就是太陽花學運,可以藉由這次機會聽到社運大統整與介紹實在讓我很高興,畢竟台灣人也越來越懂得發表不滿與抗議,之後很可能我也上街頭去表達不滿,而以歷史為借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事件的發生都有它發生的原因及目的,謝謝台灣給我們表達的自由,也再次謝謝這組在這個重要的時間點詳細的講了那麼多的統整與分析:)!

吳政儒
在我有印象以來,政治永遠是新聞台或是政論節目離不開的話題,就好像選舉彷彿選不完,台灣和政治有關的議題總是談論不完,政治本來就是大家該關心的事,因為這關係著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參選的候選人好像也愈來愈年輕,人民的選項不再只是圍繞著藍與綠,新興的力量逐漸形成,其實不論是什麼政黨,只要真正為人民好,有好的作為來守護台灣,都是值得支持的,尤其看到反送中這事件,我們真該慶幸自己身在民主的台灣,人民都能說出心中的聲音,我覺得本組同學用政治消費為主題,真是形容的恰到好處,看看這些候選人的周邊商品五花八門,每一場大選都勞師動眾,但選舉結果是否能真的展現出民意,大陣仗的選舉規模是否就是執政或問政品質的保證,就有待大家好好省思了。

許皓陞
首先我認為在課堂上討論這些需要有很大的勇氣,主要是因為:1.課堂上往往有大陸來的交換生2.學校通常不喜歡課堂上出現政治。
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過去在學校教育裡面我們很少能接觸政治時事相關的課程。並不是說沒學關於政治的東西,而是我們往往不了解真實的現況。我身邊有一些法律系、政治系的朋友,他們的課堂上除了講授學理知識,更多的是會分享台灣政治甚至國外政治現況,政治絕對不是只是紙上談兵,政治牽扯到太多人事物了,很多事情表面上是一套,背後卻充滿人為的因素糾葛。
大人們常常說我們年輕人不懂政治,卻也因為他們的價值觀正阻礙著我們學習政治相關的事情。我們了解的永遠都只是皮毛,但那卻不是政治。參加學運、參加一些政治活動是我們身為公民,對台灣政治的積極參與表現,未來也希望能有更多相關課程。

楊紅絨
台灣有很多宣傳品的流行例如衛生紙,牙刷, 原子筆等。,當國家要選市長或總統時這些宣傳品會發的更多,上面會印著候選人的照片。他們的目的是宣傳,讓人民更認識他,支持他。另外台灣政治如如選舉總統也對台灣人民有很大的影響,每天的新聞都報導此主題。但也難避免一些假新聞的發生。這組的報告內容已包括了各種政治對台灣人的重要性。和各種影響。是一個完整而且很引人注目的報告,謝謝

殷世烜
因為民主化的快速發展和消費型會急速的養成,政治消費開始在台灣產生,政治人物藉由發放政治宣傳品:面紙、水杯來推廣選舉人的印象,並藉由這種方式強化民眾心中對於該候選人的好感度、提高選舉的勝率,在選前幾週,造勢大會遍地開花,大量的人民擁護著某一個候選人並高喊當選口號或是揶揄另一位候選人的場面屢見不鮮,而新聞也會報導那些造勢大會的狀況,也間接提高候選人的聲量。

但是我認爲這種方式反而會讓政見失焦,有點捨本逐末的感覺,如果只是一直高喊某一個政治口號卻一直沒有實際作為可能也會讓某部分的民眾反感,政治消費在運作時,我們很少會反思政治消費可能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買票,在觀看與網紅合作的影片時,雖然民眾得不到實質的物品,但是他們還是能從影片中得到歡愉,而候選人必定會以某種互利的模式得到好處,雖然政治消費是必然發生的現象,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將那些費用運用在發想政見或是宣傳政見的管道上,而非是上個脫口秀做做兒戲而沒有真正宣達自己的理念。

許霈玟
聽過這一組的報告,我才知道原來那些政治周邊,是由阿扁所引發的,但因為年代的不同,我對那部份比較陌生,但是我自己倒是親身經歷彰化某任縣長的眾多周邊,但是因為名字的部分不太明顯(不像現今政治人物的標誌越大越好)我在國小畢業前都一直認為只是普通的袋子,以沒有政治立場來說,至少還是堪用的。但近幾年的候選人,都會有一筆宣傳的資金拿來製作商品,最常見的是面紙、原子筆等,看似還算實用,但我個人極度討厭這種,把候選人的名字大大地標示在表面,毫無任何美感,也沒有任何心意的包裝,像是為宣傳而宣傳的行為,感覺不到參選人想要為民或當地服務的心,至少應該花點心思,結合當地特色吧?否則也只是浪費資源。
而這組提到的「政治消費」是值得省思的議題,利用台灣人民複雜的心理,消費而拉攏人民;以及政治人物的「網紅化」雖然跟上潮流也代表政治人物能有更多的管道,或多元視角去貼近人民,但是一旦氾濫,容易造成定位的混淆,究竟是位政治人物還是普通網紅,談吐內容會不會變為淺薄而粗俗,都是有待思考的問題。

李家禎
在這堂課之前,我對「政治消費」一詞一無所知,透過同學們的解說和報告才了解這個名詞的意涵。
政治的商品化看來有著不小的弊端,例如浪費資源、使得選舉環境不健康等等,並且也沒有實際的宣傳效果,例如最近路上常常能拿到的候選人面紙,我也常常連上面印的人是誰都沒看就用完了。因此與之相比,雖然政治人物網紅化並不是個沒有缺點的做法,但已經是個較好的宣傳方式了。年輕世代主動關心政治的人少之又少,透過一些網紅的影片,就算觀眾只是為了看綜藝效果,也至少讓年輕人能多少接觸政治及社會議題,年輕世代覺得政治事不關己,或是政治很無聊的觀念或許也能有些改變。

陳弘偉
在上了大學之後,因為台北在接收資訊相對發達,所以對於台灣的政治文化特別的感興趣也常看相關的文章和社論,對於這組報告的政治消費其實也有點出很多層面是我覺得很有趣的。
之前聽過一個節目,他說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是帶有瑕疵的,我不否認,因為台灣從解嚴後到民主化的時間只有短短30餘年。但是我也不覺得有哪個國家的民主化是非常順遂的,政治消費文化就是在這期間被創造出來的商品,不能說這是好或壞,但可以說是很符合台灣特色的一門文化。
我對於扁娃的宣傳手法其實是很敬佩的,因為能將行銷實踐如此成功的應該無人能出其右了(我是指粉絲的部分,黑粉的話可能另有其人),再來是造勢晚會,我認為這是一門很成功也很有台灣特色的活動,他能夠喚醒人們潛意識裡所有感性的那一面,能為一個候選人吶喊一整夜,能為他的選情民調而感到內心澎湃,很成功運用了心理學。
再來我覺得很有興趣的部分是學運這個主題,他們提到了前幾年很有名的太陽花學運,我認為因為這場學運,讓台灣的國族意識在短短5年間快速增幅許多,甚至後來出現許多的新名詞(ex:「芒果乾」),都深深影響今日台灣的政治以及兩岸局面越趨向分化這件事,但當國族主義開始發展,我想這樣的問題勢必是會出現的。
關於中國干擾台灣選舉這件事,他們勢必是要做的,畢竟他們一直以來立場都很一致。但我覺得最好杜絕的方式就是培養好的閱聽能力,要能夠去辨別新聞的真偽也是我們學習公民很重要的一課,當然人都會一廂情願相信自己所看見的而不去查證,但這不是健康的媒體素養要有的心態,如果每個人都能做查證的工作,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能夠去扭轉現有的媒體產業而不讓他們去發布或洗腦大家假新聞呢?
近來台灣的政治被商品化,那麼成為網紅就是必然。畢竟是要配合時勢。但我覺得除了打造個人形象很重要之外,要能夠適時的對議題做出回應比較有成效,而不單純只是搞笑和抹黑造謠。
最後是最近發生的香港反送中,我一直都有在關注這件事,對於他們追求自由民主的目標很是敬佩,因為台灣在30年前也是有當時的學生或是社會人士去衝撞體制,才換來今日的民主自由。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樣的年代,但我也是對於台灣民主化的這些前輩保持著很景仰的心情,必須說,礙於香港今日的情勢,反送中最後的結果很難達到他們所要求的,但我很佩服他們的精神和持續上街頭和警察對峙的勇氣。願榮光回歸香港,希望有一天能看見屬於香港的自由民主遍地開花。
最後,請有投票權的人記得2020/1/11回家投票,這是成本最低也最能反映出你自己意見的方法(不要在那裏說隨便和甚麼不缺我這一票這種言論,你不去投票表態又愛罵政府爛到底是甚麼矛盾的心態),也為台灣的未來共同努力,數落自己的國家並不會使國家更強。
也不要說甚麼政治很髒很噁心,每個人生活每天每處都有政治,只是你沒察覺到罷了。
台灣依舊在各種議題(性平、環保)有很長一段路要努力,但至少我們正走在路上,身為一般公民能做的就是去關注這些議題,去談去說去讓台灣改變,而不是攻訐說謊說得天花亂墜,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

呂仲堯
上完這次課之後,真正了解到政治消費的意思,我覺得算是開拓我在這方面的知識,先感謝報告的同學可以報告的如此清楚,讓我學習到很多之前沒有學習到的知識。
    台灣的政治人物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是會上網紅節目的,是會出很多周邊產品的,舉凡圍巾、水壺、玩偶等等,想要透過這種方式來拉近跟選民之間的距離,甚至是炒作新聞,增加自己曝光的次數。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中好像沒有到這麼興盛,也不太會有元首做出上網紅節目這種事。
    我個人的看法是,其實政治人物很親民很好,讓大家看到他們私底下和藹可親的一面,我覺得對於我們了解他們有加分的作用,更全面,更能夠知道我們的選票到底是要投給一個怎麼樣的人,而且通常主持人的問題都會比較辛辣一點,可以問到選民心中真正的疑問。周邊產品的話,如果有人真的是一位政治人物的忠實粉絲,讓他滿足購買的需求,順便刺激經濟,似乎也沒有甚麼不好。
    但如果這一切本末倒置的話,就會造成一些不好的效應。政治人物應該還是要回歸到最根本的,如何落實政策,如何打拼才能讓全台灣的人民有更好的生活,如果變成說一天到晚出自己相關的周邊商品或上節目,只是說說沒有做的話,那這些輔助它的工具反而會變得很扣分,原本支持他的人反而會開始攻擊他,對他感到失望等等。
    這中間該如何去拿捏尺度,真的很重要,要靠政治人物本身自己的智慧了。

宋承憲
每個組員都報告的很棒,流程清晰且切合主題
學運的部分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內容豐富且時間掌握得很好
透過這次報告也了解了"政治消費"這個詞彙的意涵

吳泓潁
很慶幸自己身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從人人在水深火熱的時代裡,到現在可以隨一發表我們的意見,這條路走的很不容易。
以前在台南時都匯區三加一個叫我主張的活動,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就像過去時代會有人走向街頭,一方面在前台有獨立樂團唱歌並發表自己對台灣的看法;而在樂團與樂團交接時,後台亦有一個舞台,讓一些貯備好文字稿,或者對於台灣政治有理想抱負的青年在那裏發表演說,有時也有一些大咖來說話,聽了這麼多活動,學運,都會有警察圍在旁邊,不適要帶補我們,而是為了這樣的活動提升順暢度,保護我們的安全,非常謝謝台灣,成就今天的你我!

彭晉璋
政治消費一詞於我而言非常新穎,也是在做完報告之後才更理解政治。
政治消費其實無所不在,現在政治人物常利用上youtuber的節目增加知名度、推出相關周邊等,
都是政治消費的一環。
而政治消費同時也增進了民眾對政治的參與度,同時我也因著這次報告發現自己的參與度有多麼不足。
政治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不可輕忽政治的力量,
也不能隨意放棄自己對政治的參與權。
所以說,可以投票的人1/11記得要奔回家投票喔XD

吳展毓
台灣的政治文化,真的可以算是世界上最特別的其中一個國家吧?
常常在吵架的立法院、學生可以攻佔議會、任何事情都可以走上街頭、可以批評政治人物,這樣多元的現象,真的是他國很難看見的。
對於我來說,在這次報告中提到的消費政治,真的是無形之中潛入在我們的生活裡,要是沒有這次報告的提出,真的會覺得這些事情好像越來越理所當然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最近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的周邊商品真的是無處不在,從生活用品、食品到甚至是扭蛋、公仔都可以出現他,真的就可以看見台灣人對於消費政治有多麼的狂熱,魅力型的領袖能在今日相比於過去的社會更容易迅速地爆紅的原因,我想,這之中或許也是因為消費性的商品提供了更多的曝光度,讓平常沒有在關心政治的人,會因為生活中越來越多這些東西,而開始注意到進而去了解這是什麼東西,因此消費政治對於台灣的政治人物的影響力或許也站足了某種程度的地位!
而社群媒體的曝光,是現在政治人物為了要拉近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所用的新手法,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藉由這種方式來涉入網路媒體,但擔憂的事情是,會不會哪天其實連具有一定程度影響力的網路紅人,在推出與其相關的節目時,其實私底下也是被收買後製作出的節目,其觀看的公平性會不會也淪為電視節目那樣分台分黨的狀態,那想要在這樣快時代的環境裡,我們該往哪裡去才好?是我一直在深思的事情。

鄧濬澤
在這堂課的討論中,老師對於台灣的政治人物的描述讓我很印象深刻,原來是只有台灣的政治人物會選擇將自己可愛化的。在日本的經驗中,政治人物會公開講話,大部份都是嚴肅的,會不一樣的頂多在節日或特別的活動時表現幽默、在道歉時表達歉意;我想從阿扁來切入台灣現在政治環境的形成是很有趣但也很獨到的,因為阿扁算是台灣第一個民粹型的政治領袖,他表現出的都是接地氣、親民、與人民站在同一線的形象,他也是我有記憶以來第一個政治人物,現在回頭看彷彿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阿扁多麼受人民的喜愛和支持。

而這組提到了韓國瑜和蔡英文現在的情形。我覺得由於資訊太過發達和社群、廣告媒體演算法的關係,台灣社會從「共識」慢慢走向「認同」,對共同的認識變少、個體認同的主張變多,理性的價值被感性貶損,在網路或電視甚至生活中,我們尋求的不是共識而是認同,政治漸漸真的變成了一個消費,就像所有商品的海報,我們看到的是明星而非商品規格,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又好像是一個不可逆的現象。

莊亞虔
政治即是生活,柏拉圖曾說過:「不關心政治的懲罰,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
因為家庭的關係,我從小就很關心政治,也很慶幸自己一直都算是站在政治正確的一方。以前不特別覺得這很重要或有什麼值得驕傲,直到長大後發現身邊有好多朋友花了非常多力氣與家人溝通、與身邊的人解釋那些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才知道我有多幸運。
成長過程裡,除了課本上教我們的知識以外(那些被挑選過才給我們的知識以外)我因為好奇、因為一些自身的使命感,使我自己自主性地去研究和了解那些被隱藏的歷史事實。我盡可能地將我所知這些告訴身旁的朋友,也經常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發表看法,用對我來說容易的方式觸碰政治。
大學以前,在爸爸媽媽的保護之下,我從未踏上街頭參與政治。但上了大學,我長大了,變得更成熟且更自由,我跑去參加遊行、參加造勢晚會,走上街頭感受,用親身的體驗參與了政治,讓我覺得很美好。
當天報告裡聽到同學們說的造勢晚會、call-in節目、學運社運、香港反送中事件等,都讓我覺得好親近,這些都是跟我息息相關的事情。在我的生命裡,政治的確佔了很大一部分(我甚至考慮過從政XD但爸爸媽媽覺得太危險所以不准哈哈)
而對於我從小到大身處的台灣,對於我這輩子唯一認定的家鄉,我的國—台灣,希望她可以好好的、希望有天她可以不受旁人控制、不受威脅,而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可以真正過得安穩快樂。
我會繼續地在生活裡參與政治,會繼續散播我所知道的那些故事。在更遠的將來,我也會教導我的小孩,讓他們參與政治,教他們思考。殷切期盼那時候我們還保有現在的自由民主。

林玟妤
因為這組的報告,對於政治不事很了解和有興趣的我,體會到了政治的熱血及其有趣、值得深入的地方。在講解318學運的經過時第一次認真地了解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其實有後悔自己當初對於台灣民主的漠不關心。而這周的主題,政治消費,從來沒想過政治會與商品化一詞掛上連結,也許正因為投票、民主其實一部分是由人民的感性堆疊出來,才會出現政治人物的各種宣傳手法吧。

江昕融
其時我在國小和國中時,對政治並沒有太多的感觸,也一直覺得政治是不能拿來在學校與他人討論的(雖然在國中時就有政治傾向比較明確的老師了,但大家都只是一笑置之罷了)。但是,到了高中的時候,班上同學們都採取一個比較開放的態度來討論政治,對於擁有不同立場的想法都會用包容的心態去看待;而老師們也藉課餘之時,讓大家對最近的政治時事發表自己的看法,並適時引導大家往更深的層面去思考。因此,到了高中之後我對政治也開始有自己的看法,對於媒體在帶風向時也逐漸不會輕易的被牽著鼻子走。像是對於近來香港反送中,我也會試著自己去找尋相關資料去了解、去關心,因為我發現政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就算不去接觸、不去聽,它仍深深影響著我們。

林芷瀅
從小其實對民主沒有什麼概念,但近幾年國內的政黨鬥爭、國家主權不斷受到挑戰和香港的反送中事件都讓我漸漸意識到自己生長的環境有多幸福。而民主是前人用血用淚不斷爭取、累積而來的。在這樣的民主之中,有些現象也是滿有趣的,像是這組同學提到的被商品化行銷的政治人物-阿扁。這樣的政治消費和宣傳在阿扁時期算是創了先例,藉著解嚴後逐漸開放的風氣,將政治人物可愛化,將他們的形象變得更加親民。但相同情形在中國卻是犯法的行為。
學運和社運的議題對小時候的我來說也是一件很遙遠的事,但長大後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都會開始討論政治相關的事,網路的日益發達也讓我能夠接收到更多的資訊,漸漸讓我覺得自己也有義務參與這個社會中人民爭取權利的過程。不過社會許多人也認為因為大學生普遍無經濟壓力,有點太過理想主義。不過我覺得這也是社會需要我們的原因,我們沒有被任何社會的傳統框架束縛,總是勇敢的為新世代發聲。

張庭瑋
這周的主題還蠻敏感,也很感謝這周報告的同學報告得很仔細,政治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從每天打開的電視節目到日常生活廣告刊版,當然也是因為台灣的風氣非常開放,也是因為台灣是一個非常民主的社會,以前比較常看的call-in節目,現在甚至連youtube上的網紅都會與政治人物合作,這就是一個時代轉變的例子吧。
雖然我自己不太喜歡老是看到這些東西,但同時也很高興台灣是如此民主的國家,我們還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希望未來這份自由還能長久保存。

簡秀純
我從沒想過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分析政治,就從政治消費的面向開始,再討論從過去到現在的大型政治狀況,有許多人可能對政治興趣缺缺,總覺得那不關自己的事,而疏於投票,甚至是不關心社會的政治脈動,但其實政治之於我們來說是息息相關,就從選舉適合的領導人來說,在民主法治的國家之下,大家都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投票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可以選擇自己認為適合的候選人。因為一直以來我的家人都對於政治甚是關心,也時常會看政論節目,所以我一直很期待投票的那天來到,但很可惜今年大選我還沒有投票權,大家都要對政治有最基本的認識,也能行使公民最寶貴的投票權。

林士笋
身邊很多的朋友多會覺得政治就是很髒很亂,都會叫我不要碰。但因為可能我從小就有在參與社會運動,從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如果你不站出來為自己發聲,那你就不要預期別人會幫你爭取權益。政治即是我們的生活,政治跟我們的一切都息息相關,不談政治真的不會讓生活變得更好。
我從高中開始,同溫層就很厚,不管是高中同學、老師、親戚或是臉書上的好友,理念大多是跟我很相像的。大家都關心政治,會去針砭時事,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不過在上了大學之後,發現現實跟我想像中的差很多。舉同志婚姻為例好了。在2018公投時,我就發現其有一些立場跟我不盡相同的人,有些可能是因為有著虔誠的信仰,有些則是有一些跟我認知不太一樣的觀念。我常常會在網路上跟他們柔性溝通,雖然有時候會被惡言相向,但我原本真的以為那些不支持婚姻平權的人應該不會過半(尤其同志大遊行人都很多QQ)。但在公投結果出來時,我真的是直接在我爸媽面前崩潰,因為我從來都沒想過反對婚姻平權的人會這麼多,直到那個時候我才發現我同溫層外的人真的很多。
同時,在國家主權、環保意識等很多其他議題上,也發現不關心這些議題、跟我不同意見的人,真的比我想像中的多很多很多(關注和支持婚姻平權,但卻投票給在選舉中表態反對同婚的候選人,只關心法案有沒有通過的人也很多)。也是在2018公投後,我從自己關注議題、偶爾和別人討論時事,變成常常拉著朋友跟我一起關注和討論彼此的觀點。有些人也曾經問我:「你那麼關注社會議題,要不要考慮當立委?」其實我蠻問號的,因為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是在傳達「只有立委等政治人物,才會需要關注這些議題」的觀念。我認為不管是政治人物,還是一般的民眾,都需要關注和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當你不去管政治時,政治就會來管你。 
另外,其實在報告政治消費前,我對這個詞不是很了解,所以當助教把「扁娃、Call-in節目、紅衫軍、318太陽花學運」等等的東西都歸類在「政治消費」時,覺得還蠻新鮮的。在報告中深入了解政治消費是「結合政治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後,以才體會到台灣的政治消費是比我所認知到的還要需要被關注的一塊。而老師提到「只有台灣的政治人物是會裝可愛的」時,我也感到很意外,因為不管是扁娃、國瑜娃娃、貓統領娃娃等,都是總統候選人明顯在將自己和可愛做結合的案例;這對我而言好像已經變成了一種慣例,回過頭使用後設認知來看時,才發現自己居然早已把這些現象當成習慣了!當自己意識到這件事情時,覺得還蠻驚訝的。

葉家豆
因為這次同學的報告才真正認識政治消費這個名詞的意義,也覺得老師對台灣政治人物的分析很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只有台灣的政治人物會將自己可愛化(相較於其他東亞國家 e.g.日本)。
以前自己是一個對政治完全漠不關心的人,總覺得政治沒什麼意義,經濟好才是比較重要的事(但我不是韓粉!!!)。平常也會避免談論政治相關議題,一方面是覺得談論這些很無聊,另一方面則是避免爭執,但自從今年到中國住了一個月以後我才改變我對政治的看法,而近期的香港事件更加深了我對政治的重視。我認知到了第一點是"你不碰政治 並不代表政治不會自己找上你",政治即是生活,其實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第二點則是" 拒絕參與統治的人,會被更糟糕的人統治",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就要自己去爭取,而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參與政治(e.g.投票 參加社運)。
最後很慶幸自己身在民主自由的台灣,能夠擁有針貶時事的權利(不用害怕被查水表),也擁有珍貴的政治參與權!!!

邱宥瑋
這次同學介紹的很生動,讓我慢慢體會到更多台灣大型活動背後那的意義,在聽這項報告以前,我對政治這塊其實沒有特別的去關心,但是發現如果這樣子的話會錯過許多我不了解的事情,我覺得身為台灣人還是要關心一下政治方面的事情,不能因爲我不在乎就不去關心,還是要多多去思考,其實很多政治的活動需要我們人民的支持或發聲,才能更容易的去執行。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Week 14-12/12/2019-: Baseball (棒球)

Week 14-12/12/2019-: Baseball (棒球);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劉益誠,〈從文明教化到狂野奔放-臺灣棒球運動的「反」現代性初探〉,文化研究學會 2002 年年會,2002。
謝仕淵,〈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 年 11 月 12 日。〈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11112〉。
延伸閱讀
陳柏旭,《從「紅葉」到「黑鷹」:台灣棒球醜聞的文化再現》,國立中央大學 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邱紹恆
在台灣你問路上的人平常他喜歡什麼運動,很多人可能說健身、籃球、跑步,但就是不會講到「棒球」,但實際上棒球是台灣的國球,為什麼又這情形呢,老師有說到,我們的球場數量太少,導致想打個棒球要花半小時甚至一小時才能到球場,大家就不會太喜愛這項運動,反而籃球學校或公園都有,球友又多人去就能打,讓大家放棄棒球這項運動。再來回歸到報告主題,我在小學的時候其實一回家馬上就是打開電視看有沒有職棒賽,甚至有時候會到場去支持,雖然一場比賽要三至四個小時,但還時樂在其中,直到黑象事件真的是一個轉捩點,那時候懵懂無知的我,以為是整個聯盟都在打假賽,所以毅然決然不看這無聊的東西,慢慢淡出看棒球比賽的日子後,到現在要回鍋也無法了,就感覺是不是又會有一樣的事情發生,感覺很浪費時間,所以在我看來,如果真的要振興這項運動,得從下一代開始了,我們這一代大部分人已經對這項運動絕望了,要教育必須從下一代開始,並且主要工作在父母,就是以後的我們,得常常帶他們到河濱打棒球,才能讓他們對這拾起熱忱

彭晉璋
棒球是台灣國球,但若隨機訪問路人,會說喜歡打棒球的人,可能寥寥無幾。課堂上有提到,這可能是台灣棒球場不多而致;而我自己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棒球需要非常多人參與才能成立一場比賽;籃球相對不需太多人,甚至可以一打一,場地尋找也方便,因而有較多人喜歡打籃球。
但棒球比賽還是有很多人在看的(特別是對上韓國的時候),這大概是還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情。我想若要重新振興棒球,最當務之急的是降低打一場棒球賽的難度,增建小型棒球場,讓民眾有更多練習棒球的機會,較易培養興趣。
然後討厭韓國的那個同學好好笑XD

吳泓潁
既二零零九的假球醜聞,加之我國球隊明顯減少,從未知風靡的國球,淪落至門可羅雀的蚊子館,當時的我為這件事感到十分的失望,赫然發現失去身邊在討論的一群同好。所幸於二零一三年的世界經典賽,凝聚了妳我團結在一起的心,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的打進了前八強,也漸漸打出我感動的眼淚。那天,我看到了高朋滿座的球場,臺灣人的怒吼,為中華隊加油;那天,我看到臺灣的棒球回來了!
每每看一次棒球都會讓我想起國高中時期的練習時光,小時候為了成就感追逐的那顆小白球;長大後為了把球打好而苦練,一次次的在球場裡成長、學習,大家亦在球場裡養成了身為一個球員應有的態度。
不僅僅是欣賞了一場球,完成一個特別的作業,亦趁大一時拋下這個作業,在球場上更熟悉彼此,上起課來更增加了大家的默契。重新燃燒起我的棒球的熱血,注入滿滿的活力上棒球課,想練好每一個基礎功,在未來教育的路上,將這對於團結我國功不可歿的國球傳承下去!
我愛KNNO!!!

林子安
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卻有多少人,甚至包含我自己,都不了解這項球類運動對台灣的象徵和重要性!
以前常常聽爸爸說他以前最大的興趣就是放學後和一群死黨去打棒球,還說他在棒球場遇到愛情,這真的讓我幻想也笑了好久!哈哈哈!!還有在棒球場撿到全壘打的棒球,那對於一個球迷是多麼震撼人心哪!然而那顆球已經過了30多年了,爸爸就把它放在玻璃窗內供奉著!以前的我聽到這些故事,總覺得這景象已經成了"好復古"的歷史,因為現在在運動場和公園看到的,幾乎不會有棒球的出現。
對於現今繁忙的社會,加上媒體的渲染,人們忙著家務忙工作,再也沒有時間跑到遠遠的地方去練球,甚至非常少數的人們會到"棒球場"跟機器揮棒,也失去了在真正球場奔馳接殺的那種高昂認真......。由於媒體的渲染,許多球星時常被爆出做假球或是緋聞的消息,讓台灣球迷大大對於自己的國球失去信心,也是因為後人們不懂的歷史帶來的悲憤和奇蹟,我想...大概是因為這些都是阿公阿嬤那一輩爭取而來的,不夠珍惜,才讓我們對於棒球文化愈來愈疏遠了......。
雖然我不懂棒球,也極少關注球類時勢,更是沒去過現場看過一次真正的球賽,但哪天有這個機會可以去親眼見證台灣國球帶來的感動,我真心期盼!

賴怡均
棒球,對我來說,是很熟悉也很喜歡的運動。
國小時我們學校有棒球隊,不僅我的兩個表哥都是球隊成員之一,通常班上也都可能至少會有一位球員(有的班甚至更多,像我們班就有4個),而身為學校直笛隊的我們也不知為什麼就是跟棒球隊特別熟,似乎我們都知道對方、認識彼此。可能因為直笛隊與棒球隊如此的親密,使我變得對棒球很感興趣,會想去了解比賽規則、觀看與他校的友誼賽等等。提及到對棒球運動的投入,我不能說自己是很熱愛或很熱血,但我很享受看棒球的過程,儘管九局通常會看到三四個小時,甚至到延長賽等,但每一局都充滿著未知數,突然的一個輕脆的打擊聲,敲出一個安打,總讓球場的氣氛瞬間高漲、情緒熱烈,心裡的那種興奮與衝動真的是無法言喻,雖然感受難以形容,但我相信那個感覺會在心中存留很久很久......  讓我想起了我高中時看的世界棒球比賽,中華隊的每一場我與家人總是準時在電視前收看,最後的冠亞軍更是不可缺席的,只是當時中華隊輸了,我的心情也變得好沉重,有種想哭的感覺...... 看見他們這麼努力,我很感動,但輸了,也覺得好不捨...

棒球,是我們台灣的國球,希望大家一起來支持,當然也不僅僅只有棒球,還有羽球、桌球、籃球、田徑等,一同為我們各項運動的台灣選手加油打氣,謝謝他們為台灣爭光,也謝謝他們的認真與全力以赴,讓我們感受到比賽過程中的激動與感動!

林玟均
對於棒球,其實我所接觸的人當中喜歡棒球的並不多,我們往往只有在重要的國際比賽、臺灣晉級到決賽或前段時,才會舉國熱血沸騰,齊心為中華隊加油。還記得我國中的時候,有一次忘了什麼比賽,全臺灣幾乎都守在電視機前看現場直播,當時的我就很疑惑:這些平常根本不看棒球的人,為什麼要突然跟風關心比賽呢?
這組針對背後的原因做了說明,我才知道原來棒球被視為國球除了比賽實績外,更有政治因素的影響,大家在觀看棒球比賽、為中華隊加油時,同樣地增進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另一方面,雖然它是我們的「國球」,但投入的資源還有關注度實在不多,這點非常值得省思,我也不禁有點擔心,中華職棒會不會有一天就不存在了呢?在政府對選手的漠視下,他們還會願意持續為臺灣效力嗎?
希望棒球這項運動可以得到更多應得的注意,也希望無論是選手們或喜愛棒球的人,都可以堅持下去,以行動表達對國球的支持與鼓勵!

江沛霓
每次聽到人說棒球是台灣的國球時,我都感到很疑惑,自己跟棒球根本就不熟,為什麼它會是我的國家的國球?
為什麼我跟國球那麼不熟?對棒球的印象只有其他人總說台灣很強,但為什麼強、哪裡強我總是不知道個所以然,對自己國家國球的認同感就僅止於這些人云亦云的言論,儘管有比賽贏球也是因為朋友關注我才會剛好知道如此而已,而且我周遭關注棒球的人比例並不高,因此我知道我不是個例,但為什麼我們國家對國球如此不重視呢?
報告的組別點出了導致球員打假球的原因,老師也說出了為什麼我們對棒球無法產生那麼高的認同感,這才讓我意識到其實除了交友圈之外,從國小有無棒球場到是否有買票到現場觀賽等,種種的決定都會對棒球這個生態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其實像老師這次講完後,未來我就會對其他需要購票或者金錢支持的活動更留心,應該也有很多人坐在家裡看棒球的原因不是省錢,可能是懶惰或者喜歡舒適的坐在沙發上觀賽,但在知道自己一張票的影響力過後,他們未來是不是就更有可能去現場支持球隊呢?如果是我,我會願意提高現場觀賽的次數!
最後謝謝這組的報告,期待我們國球也會有風靡全台的時候,也向在如此有限的環境下還能發展出如此好成績的所有棒球球員們致敬。

李佳
棒球是一個大家都大略知曉的運動呢,從小玩電動,看漫畫,至少清楚規則,也知道棒球就是baseball就是野球。可那又怎樣呢?它終究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沒沒無聞。運動不該是一年一度的,也不是書寫在課本上,畫在漫畫裡的,運動應該是一種與身體最好的對話方式,是和生活融為一體的事。校園或公園裡,隨便一個運動場,常常能看見有人在打籃球,可是棒球呢?別說人了,連球場也看不到,而這樣難得一見的運動,竟然是臺灣的國球。很久以前在臺體大看過高中棒球隊的比賽,那時觀眾席只坐了寥寥幾人,兩隻手就能數完,而現今職棒賽事也面臨相同的困境,臺灣社會整體對體育的不重視,重重殘害了國內棒球界的發展。要改變現況是很難的,不只是要補助球員們的薪資,還要扭轉人民對於體育,尤其是對棒球的印象:沒有一項運動是在課本上打的,只有親身前往球場,感受速度和肢體的延展與心脈跳動,才能讓人真正愛上一個運動。
上完課後,對於臺灣棒球的歷史有了蠻完備的理解,這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的部分。報告組言簡意賅,能抓住重點敘述,毫不拖沓,按ㄍ讚!!

簡齊
棒球對我來說是遙遠的記憶,上一次玩是國小的時候,體育課時老師會讓我們在中庭玩,但之後因為太容易打到東西就取消課程了,想說一定是台灣的地太小了,本周卻得知日本的學校都有棒球場,看來跟土地大小沒有直接的關係,反倒是民眾對於棒球的熱愛可能在減少,以學校的角度來看,籃球似乎在取代棒球,足球也要取代躲避球了,對於運動的喜愛最主要應該跟媒體有關,但還是希望每個運動都能在台灣佔有一席之地。

林芷瀅
小時候第一次對棒球有印象,是在社區中庭和一些同齡的小孩玩耍時接觸到的。後來國小的時候也因為興趣而參加了學校的樂樂棒球社。那時候根本不知道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只知道每次在打棒球的時候,跟隊友發揮良好的默契總是讓我很有成就感、很快樂。2012、2013年左右台灣參加了一個滿盛大的棒球比賽,所有周圍的朋友都在瘋棒球,更因為徐展元的一句「好想贏韓國」,讓大家漸漸把「贏球」當成是對國家的榮耀。上國中之後,KANO這部家喻戶曉的棒球電影轟動全台,我也從這部電影了解到台灣棒球的歷史跟日本殖民時期的關聯,以及時代的紀錄。

在看體育賽事轉播時,國外的職棒賽季間球場總是坐得滿滿的,相較台灣冷清的球場觀眾席,總是令我感到很強烈的差異。我覺得這可能跟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有關。在奧運、聯合國等等組織中,台灣總是以一些奇形怪狀的名字出現,讓許多人無法對自己的國族得到信心,進而對於棒球興趣怯怯。但近幾年因為台灣棒球在賽事上耀眼的成績,許多人發現這是一個能獲得國際注目的方式,漸漸開始關心起台灣職棒的消息。我認為這是滿不錯的現象,選手們努力為國爭光,而觀眾們也希望台灣能夠被更多人看見,支持台灣棒球隊的選手。

陳映儒
棒球雖然是台灣的國球,但是在運動場/路上卻很少看到有台灣人在打棒球,反而較常看到有人在打籃球。對於棒球運動的沒落,實在非常可惜,我認為棒球之所以比較少人接觸,除了場地的限制,也和台灣的體育教育有關。在我印象中,棒球只有在國小時接觸過,而且打的還是樂樂棒球,並非真正的棒球。我認為若要復甦台灣國民對棒球的熱情,應從義務教育開始培養,讓學生們有機會學習如何打棒球,或是去看相關的比賽。

張慈恩
這週對棒球的討論,涉及國族的認同與榮譽感,一句「好想贏韓國」被應用在往後的每一場「台韓對決」中。可是卻很少聽到有人進球場看比賽,多數人只是對著比賽結果大喊:「終於贏韓國了!」成為一日球迷,對台灣的棒球運動助益不大。在棒球方面的成就,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加上課堂中老師播放的影片,可以看出外國對台灣運動家精神的讚許。但如果台灣人只是一味把運動的意義限縮在「好想贏韓國」等面向,沒有著眼於球員的努力、相關人士對比賽的付出,可能無法讓棒球風潮持續擴散,也無法讓棒球流行再次席捲台灣。

劉佳欣
如果問身邊的朋友,他們有沒有在玩棒球,每一個的回答都是:喔~以前體育課玩過樂樂棒球啦,國小畢業後大概就沒碰過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對棒球都不是非常了解,包括我自己也是。對我來說,我只知道日本的棒球很有名,有關於棒球的甲子園比賽,台灣洋基隊很棒......。為什麼會造成現代人對棒球的無感呢? 其實以前並不是這樣的,在阿公阿嬤那代,棒球可以說佔據了他們的青春,每個人都深深為棒球著迷,或許是日本人對他們的影響吧?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是掀起股棒球風潮。反觀現在,現代人對棒球的認識甚是稀微...。要打出真正的棒球需要空曠的場地訓練,而不是對著棒球機打,但台灣對於棒球這塊投入的人力及資源非常少,所以場地也非常有限,常常為了訓練,要跑到很遠的地方,所以即使有對棒球有興趣的人,也會因為地方問題而放棄,這實在是令人惋惜。再加上媒體大肆渲染假球事件,讓很多人對棒球寒心,才導致更多人抹滅了對棒球的熱情...。慶幸的是,即使如此,還是有為了棒球而努力的人們在,他們的努力讓台灣的棒球復興,燃起許多人對棒球的熱忱,更是延續了阿公阿嬤那代對棒球的青春。有機會,我想親眼去看看棒球比賽,體會那份感動。

全奕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不太了解棒球,只知道當有國際棒球賽事,而且台灣有參賽時,全國都會非常關心,舉國熱血沸騰,為中華隊加油,還會出現許多為中華隊加油的廣告,尤其是很想要打敗韓國,我記得前幾個月才剛結束一場,我爸平常也會看棒球比賽,他很喜歡棒球,大大小小的比賽都看,這是他的興趣之一,棒球幾乎是台灣的國球,但其實我並沒有打過真正的棒球,只在小學時打過樂樂棒,我的朋友之中也很少人熱愛棒球,只在高中遇過一個女生,喜歡在下課時間去練習棒球,是真的很熱衷於打棒球的一個人,聽了這組的報告,我才知道原來棒球被視為國球是有政治因素的影響的,大家為中華隊加油時,同樣也增進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後來上映KANO這部家喻戶曉的棒球電影,使我們透過電影見證歷史性的一刻,之後一定要找機會看這部感動的電影!我本來其實很少關注球類時勢,沒去過現場看過一次真正的球賽,但願哪天有這個機會可以親眼見證這種感動!

黃亮鈞
小時候對於「棒球是國球」這件事情覺得無感
除了自己本身不太喜歡運動之外
覺得臺灣國內對於棒球的支持度並不高
這讓我想起
我小學就讀台中的忠孝國小
小學時校內的棒球隊似乎很有名
參加棒球隊的同學們也常常出國比賽
等到高中讀歷史的時候才發現
原來母校的棒球隊
是鼎鼎大名的金龍少棒隊!
而這麼厲害的棒球隊曾經陪伴我生命六年的時間
我卻不知不覺
其實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
期待棒球能夠再次推廣成功
讓台灣棒球的榮耀再現

吳彩葳
雖然大家都說棒球是台灣的國球,但身邊的朋友有在持續看棒球的真的不多,看NBA比例好像真的比較多。
我之前去日本時,有幸到千葉棒球場看日本的棒球比賽,對日本人們來說棒球真的是很融入生活的,座位區放眼望去有很多穿著正式的上班族們,都是一下班就直接過來看比賽,邊看比賽配上一杯冰涼啤酒,感覺真的是很好的一種娛樂消遣,雖然我不是很懂棒球的規則,但現場的氣氛很歡樂,讓我留下了很好的回憶,場邊的加油聲真的很熱絡,我看的那場只是賽季剛開始的小比賽,但場邊還是有樂隊跟應援團,比較有名的選手上場時還會有主題曲跟加油打Call,比賽快結束時球場還放了煙火,讓現場的氣氛嗨到最高點,看了這樣的現場比賽真的有感受到大家對於棒球的熱愛,希望台灣的職棒可以繼續發展,也希望台灣的大家可以試著進到球場看現場比賽,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夏瑄
之前高三的時候有機會到波士頓,波士頓的芬威球場算是歷史非常非常悠久的棒球場,而那時也是第一次見識到什麼叫做座無虛席的棒球賽,晚上經過芬威球場時,總是會有歡聲雷動的聲音從球場傳出來,頭戴著各式加油頭套和器具的人們從街道上湧現,甚至要避開球賽的時間才不容易被困在地鐵站,到了不同的餐廳用餐時,基本上電視螢幕播放的都是棒球或是網球賽,我覺得光是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都可以看出台灣跟美國之間對於棒球觀感和了解程度的差異。
我自己其實對於棒球並不熟悉,但是在一些大比賽的時候還是會去觀看,或許我就是大家常常說的那種,平時不關注但在一些大比賽又喜歡跟風的人吧,但我覺得比起完全不願意去了解或關心,或許藉著這些大比賽讓平常比較沒有接觸棒球的人熟悉,或許也是一件好事吧,就像報告組說的,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去了解和愛護這項運動也是我們的責任

江昕融
小時候的我對棒球總是提不起絲毫興趣,無論排球也好、羽毛球也好,甚至是籃球都遠勝過棒球。每當父親在家用電視觀賞令人緊張的美國職棒時,我總覺得萬分無聊,不懂到底是何人發明出如此乏味的運動,不過是以一根棒子寄望著能打擊到眼前飛來的球罷了。然而,高二的時候,一位體育老師的作業卻使我對棒球這項國民運動大大的改觀。她要求我們必須親自到現場去觀賞球賽,拍照後再交一份簡單的報告,當時剛好是黑豹旗的賽期,於是我便請父母帶我到天母棒球場觀賽。當時的天氣不怎麼好,還飄著一點細雨,但到了現場後我才了解為何眾人會對棒球這項運動如此的癡迷,看著球員們奮力地跑過一個個壘包、得分、歡呼,的確令在旁觀賽的我為之熱血了起來。在那場比賽之後,我也改變我以往對棒球的冷漠,學會棒球的基本規則,成為了國民運動的粉絲之一。

吳政儒
我們都知道棒球是國球,但是好像國高中時,體育課能接觸到的機會不是太多,比起來,籃球似乎是比較熟悉的球類運動,畢竟籃球場隨地可見,但棒球場比例真的很少,除了場地受限外,棒球負面新聞也造成不好的觀感,雖然我們棒球是有實力的,但是各國棒球也都在進歩中,台灣的棒球選手,似乎看不到在台灣發展的空間,當其他國家的訓練模式、場地、薪資條件都優於台灣時,好選手必定選擇出走,對台灣棒球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我們不該只有在亞運、奥運這些大型比賽時才關注到棒球,台灣的棒球熱情才被喚醒,想要保有我們棒球的榮耀,就該創造一個有利的棒球培訓和發展環境,並且真正受到官方和民眾的支持,讓棒球真正成為我們引以為榮的國球!

許皓陞
我個人覺得棒球是台灣國球是一件非常弔詭的事情。原因在於,大部分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這個意識,只是偶爾在大型國際賽中,台灣有參賽的時候,人們才會重新提及這件事。台灣的政府給了多少補助在體育資源上,我們從"國球"的普及率其實就可以看出來。我去過那麼多學校,中小學就不必提了,從來沒看過有棒球場的。而我之前就讀的大學雖然有棒球場,但其實打棒球的人一直都不比籃球多。
其實就普及率而言,棒球並不是在台灣最流行的運動。小時候小學有開樂樂棒的夏令營,我想報名參加,媽媽卻說去報名籃球就好,因為籃球可以自己打,要比賽的話一隊三個人就可以了,或是一對一單挑也行。棒球卻需要很多人一起參與才有趣,只有自己一個人甚至連傳接球都不行。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國家的學生願意打棒球。日本的甲子園就是台灣沒有的東西。比起甲子園本身,甲子園所代表的精神意涵我覺得台灣更缺乏。我想,如果連國球在台灣人民心中的地位都如此平庸,台灣的體育發展真的要讓人擔憂了。

許竹宜
提到棒球我一定要先說,其實我從小學開始就跟著家裡一起看棒球,到現在我的「球齡」也超過十幾年了。而且不只是關注國際賽事,我們家是忠實的象迷啦,從兄弟象一直挺到近幾年的中信兄弟,彭政閔今年宣布退休的消息我們家也是難過了很久。
  所以當老師在課堂上調查大家看不看棒球的時候,發現現在看棒球的人口數那麼少我實在很訝異,雖然說本來就大概知道看棒球的市場逐年縮小,更遑論掏錢進球場支持的,不過發現同齡人多已經不太看棒球,對我還是挺衝擊的。可能自己一直以來就活在球迷的同溫層裡吧(苦笑)。
  大家都說,「棒球是我們的國球」,說著說著,好像都忘了去懷疑這句話的真實性。我們也許記得,棒球是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引進的娛樂。像老師課堂上所分享的,棒球才真正是日本人的國球。他們連來臺灣都想要找一個棒球場練習棒球,而台灣卻不是每間基層學校都有棒球場。棒球與台灣人生活的連結性被打上了一個問號。
  而棒球何以成為凝聚一個國家的運動,我想正是因為日本人以殖民者之姿引進棒球時,也打開了一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得以平等競爭的一個管道。無論當時的日本人有沒有注意到,至少撤退來臺的國民政府注意到了,遂以國際棒球賽事來定義臺灣、來鼓舞當時的臺灣人。
  在那個中華民國不斷流失邦交國的失意期,臺灣人透過一場場棒球比賽的勝利彼此安慰。熬夜守著電視機、為了每個出局數搖旗吶喊。那些在國際賽事大放異彩的球員們,被稱為「民族英雄」、「臺灣之光」,想到老師不只一次講過的,「臺灣人真的好希望被世界看見」就突然間覺得有點心酸。
  棒球成為國家主義的動員工具,不只是單純的勝敗,還乘載著更宏大的臺灣主體性。為什麼對上中國韓國絕對不能輸?本來以為一定要贏韓國是因為韓國在國際賽事上手腳不乾淨是眾所皆知,所以一定要贏他們(笑)。結果經由老師講解才知道這也和兩邊的外交過往有關,又扣連回棒球成為民族主義的象徵。
  不過,某種程度上這也出現了一個扭曲的現象。就是每當國際賽事出現時的大批「一日球迷」。這些球迷呢也許根本就不懂專業術語或甚至棒球規則,只在乎最後勝負。當輸了,就開始批評球員,卻沒想過去分析這場比賽的敗因,了解一下當今打棒球的國家孰強孰弱,或說白點好了,比賽有時也很靠運氣。這些一日球迷通通不管,他們就是針對著落後的比數大批特批。我認為這樣盲目的現象跟臺灣棒球市場的沒落是互為因果的。
  因為棒球沒有真正紮根在我們的生活裡。若說政府真的這麼重視這項運動,我們並沒有從小就開始接觸或學習。我們其實跟棒球是不親的。所以我總是會說,「職業比賽,業餘球迷。」因為大家不夠瞭解棒球,沒有什麼人真的有興趣去看去鑽研,導致棒球市場沒落;因為棒球市場沒落,大家也沒那麼想認真去了解。反正,只要國際賽事沒有贏就是球員的錯嘛,這樣多簡單。
  再說到球員的心態好了,誰都不希望只是出國比賽就背上「民族罪人」的罵名,他們的壓力肯定是非常大的。加上在臺灣,運動員的職涯實在不太受重視。這組同學報告上有提到KANO這部棒球電影,老師上課放預告片的時候我又忍不住流淚了。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也因為裡面的演員本身都有球員的底子,所以看起來不會憋扭。但有多少人注意到,飾演主角「吳」的球員,已不再當棒球選手,全心往演藝之路發展。
  最現實的當然還是,臺灣球員的待遇不好。薪水太低不說,連出國比賽也沒有應有的協會作為後盾。這又是臺灣體育協會較不為人知的黑暗部分。這就連結到職棒為什麼簽賭案層出不窮。連美國職棒那麼高的薪水都有簽賭風波了,臺灣球員那一丁點的薪水要如何讓牠們不被收買?加上運動員間學長學弟制階級嚴明,常常一簽就是整隊賠上去了,才有所謂「黑象」、「黑鷹」事件等等。當然也要特別再提一次彭政閔,這麼多年來他始終愛惜羽毛,從來不曾捲進任何簽賭風波,這也是除了他厲害的球技之外如此受人喜愛的原因。
  最後想提一下自己常看的中華職棒,以前家裡最瘋狂的時候是每個月幾乎都有一次買票進場看球。不過因為兄弟象的主場在台中有點遠,我們都跑到桃園球場看球,也就是lamigo的主場。我覺得不得不稱讚lamigo的球場經營模式,他們舉辦了很多主題活動,什麼魔術趴就是中場空檔會有人出來表演魔術啊什麼的、孩之寶日就是吸引爸媽帶小孩來等等,用意非常明顯。
  就是希望不只是專業球迷能夠買票來到現場,也歡迎想湊熱鬧或是想來看看棒球比賽到底是怎麼回事的人,先把人潮吸引進來,再想辦法留住。我認為非常高明。其實講到中職就有蠻多可以說的,包含特殊的主場文化啦、各隊的傳統啦等等,但怕這樣會太失焦,所以還是先就此打住。
  回到正題來看,中華職棒各球團連年虧損是事實,至少lamigo的轉變是一個開始,各隊可以開始思考如何往這個方向走,帶更多民眾願意來接觸棒球,這才不愧棒球為我們的國球。

楊紅絨
其實我在自己的國家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棒球是什麼。但是來到台灣,我看電視節目,當台灣有棒球比賽時,我能感覺到台灣的每個人都很欣賞而且很注重這個棒球賽。我曾經因為看到上班的同事大家都盯著電視螢幕,看棒球賽,所以我也問了他們棒球的比賽為何,他們告訴我之後我才了解,然後我也跟著看了。現在偶爾會覺得自己來台灣真的做了很多從來沒做過的事情,也許是因為本地人對我的影響吧。

此報告的題目是棒球,我覺得同學報告得非常好,而且我最為印象的是一位同學說他自己覺得很希望台灣贏韓國,我和其他人都覺得很驚訝,為什麼不是贏日本的呢?原來每個人對於棒球的看法和期待的目標都不同。不過最重要是大家都很愛棒球。

鄧濬澤
老師講的一個問題直接打中我心中:為什麼台灣的學校裡都沒有棒球場?
在社會大眾的口中「棒球」身為台灣的國球,但說真的完全瞭解棒球規則的人有多少?有進過球場看球賽的人又有夠少?更別說會打的人了。
其實家裡從小吃飯時就一直會看中華職棒,阿公特別喜歡看,總是在看完棒球賽後才願意給小孩轉電視。但到了打假球事件後,阿公一氣憤,到了現在再也沒有好好看過中華職棒了。
我想這禮拜的主題打到我的點是,台灣棒球的環境真的不太好。選手操、薪水不如其他聯盟、黑道跟政府又頻頻介入想分一杯羹。
我非常喜歡KANO這部電影,去年在早稻田大學時,有去看早稻田大學跟慶應大學的宿敵之戰,那時我喊到喉嚨隔天整天講不出話,但當下真的好熱血,快要忘了自己是誰,彷彿自己這輩子是為早稲田而生。
我想說的是,棒球比賽真的是個很好團結國民、產生聯結的一項運動,希望台灣的棒球產業能振作起來,以後能聽見身邊的同學們大聊中華職棒。

殷世烜
棒球被稱之為台灣的國球,但是我們卻很少聽到身旁的朋友們在熱烈的討論棒球的事情,大多只有討論NBA的球賽狀況,大家熟知的不是台灣棒球的球員反而是外國的籃球球員,被稱之為國球的棒球卻只有在世界賽時,才會成為話題。這組報告的同學在文化層面上有也有多做著墨:觀看棒球比賽、高喊台灣隊加油、唱衰韓國這種行爲,無形地增進了我們的民族意識。
老師在上課時有提到一件事情:國外的棒球球員年薪是國內球員的好幾倍,可能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加上台灣民眾對於棒球這個活動不夠熱衷,才造成打假球這樣的惡行,這個醜聞過了十年,但是台灣人好像又忘記這件事,政府和民眾還是在世界賽以外的時間漠視這項運動。
希望棒球在日後真正地被台灣人重視,讓台灣棒球選手能夠有足夠動力替國家爭光,站上國際的舞台。

許霈玟
我們家算是相當愛看棒球,從我爺爺影響我爸爸及他們那代,再承接至我們這一輩的小孩。
但是,就像老師在課堂上調查的一樣,即使我們有看棒球的習慣,因為電視轉播的便利性,基本上我們從來沒有到棒球現場看過比賽,是不是因為如此,沒有實際參與比賽時緊張的實際感,我反而把棒球看作一種休閒娛樂的節目,並非真正的球迷。
不過我周遭倒是有許多真正熱愛的球迷,像我爸爸對中職的歷史如數家珍,他總喜愛提到當年職棒最風華的時代,像是味全龍如何逆襲冠軍,並正要準備二連霸,卻因為一些財團營運上的問題解散,這對當時職棒的環境或許也有一些影響,尤其是忠實球迷的心態,也影響日後培養球隊的財團。這或許是除了簽賭事件外對職棒一件很重大的事情。
總歸而言,台灣對體育活動的不重視度是大家都默認的,也因此職棒的環境也不太好(尤其是薪水部分),我記得當年義大犀牛成立的那一年,有一位打擊者-Manny Ramírez,其優秀的打擊能力曾一度讓職棒又恢復活力,但是也因為亮眼的表現,而被其他國家的職棒高薪簽走了(印象中是南韓),熱潮又散退。當然近年也有許多優秀的選手被其他國家簽走,一部份是因為年薪,另一部份也是因為整體環境(教練、球隊以劑對自己能力的精進等)
但高中時期,遇到一位非常熱愛棒球的學妹,且是忠實球迷,至少還是有人在默默支持的,著實欣慰。

簡秀純
棒球之於我來說,算是非常特別的存在,就如同大部分的人,棒球並不是我們日常能輕易接觸到的運動項目,卻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國球,也是我們時常關注的賽事。在國中時,因為世界棒球經典賽熱血的延續,連同班上同學討論的風氣盛行,我也跟著關注中華職棒,而讓我入坑的就是義大犀牛隊。那段時間的我,心情因賽事的輸贏而起伏不定,臉書的動態也全是球員的生活近況,班上有許多同學則是當年兄弟象的死忠球迷,我們時而歡欣討論,時而起爭執,正因如此,也結交到一群熱衷於棒球的朋友,趁著那次機會,我第一次進入棒球場,現場的氣氛和電視上的轉播是如此不同,心態隨著球員的表現時而擔憂時而欣喜,這樣的感覺也是我從未體會過的。然而,對棒球的熱愛,也隨著我生活重心的轉移而消耗,經過這一次的反思,我想我會找個機會回到球場上,重現那時的感動,也同時為支持台灣棒球,獻出一己之力!

陳弘偉
雖然自己並不是棒球迷,但其實還蠻能了解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這項運動。
而且其實像報告組和老師說的,有時候運動並不單純只是運動,它包含了許多國家認同的層面以及囊括了一定的政治意識。
就像我們常常會說棒球是我們的國球,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老師談到「棒球其實是日本的國球」和「國民黨為了去殖民化而引進籃球」這方面的論述非常精采,又讓我學習到很多。
我覺得台灣目前需要做的是是去重新定義對於體育產業的態度以及制度的調整規劃,不要讓許多為國爭光的選手失去了機會以及適當地發展體育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就像看完電影KANO時,我內心突然也湧出一股澎湃,真心地為某一隻隊伍加油,搖旗吶喊。
讓我們口中的國球名副其實地代表我們國家,相信每個人都會因此而喝采。

呂仲堯
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在台灣的歷史地位上佔有很特殊的地位。國家隊身上背的是民族的情懷,在國際情勢越來越不利的情況下,有些時候棒球變成台灣能夠在國際上出口氣的管道。
    一個運動要有蓬勃的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這個運動在一個國家有沒有職業化的趨勢,而大家願意購票進場觀賽。我個人覺得台灣的棒球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一日球迷真的太多。12強國家隊打出佳績,全台沸騰,但真的去實際訪問,可能平常有在關注棒球的沒幾個。如果平常沒有我們的支持,要怎麼改善那些棒球員的工作環境,要怎麼讓我們的職棒更進步呢?我平均一年會進場看球3~4次,為得就是希望自己不要只當看轉播不花錢的球迷,要將自己愛棒球的心化做行動,真的為這個聯盟做點甚麼,即便只是一張門票的錢。
    況且現在職棒經營越來越用心,也有味全龍第五隊的加入,樂天這種國際財團都進駐到中華職棒了,相信接下來不管是賽事精彩度,或是球團經營的用心程度一定會大大提升。既然生產者都這麼用心的在為這個環境打拼,我們消費者應該給予適當的回饋,這樣他們才有動力繼續做下去,台灣的棒球才可以得到永續的進步。

莊亞虔
我很慶幸自己是懂棒球的人,從小和爸爸一起看著球賽長大,了解棒球的規則、也能感受棒球的魅力。
然而我對於棒球,卻也不會特別將它視為國球看待(甚至是到上老師的課才一直思考棒球是台灣國球的事)。上完課我也不禁思考,現在台灣人沒有把棒球視為國球,是否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從未經歷過日治時期、無法了解當時人們寄託在棒球上的感情,所以也沒那麼有感。另一部分是不是也是因為台灣人民放下了?不再仇日?不再將棒球當作寄託、當作出口,抒發被殖民時無法表達的憤怒。那麼這樣來說,是否或許也是件好事呢?
BTW 今天11月中,我和同學去日本畢業旅行,剛好11/15中華隊到日本東京參加「世界12強棒球賽」,我們二話不說直接去看球賽。這是我人生第二場現場的棒球賽,感覺真的很好,不管是在日本留學的台灣學生、或特地到日本看比賽的忠實球迷、或是像我們一樣去觀光剛好遇上的台灣人,我們聚集起來、團結一心為台灣加油,真的很感動啊!(因為穿著學士服看球賽很顯眼,後來還被TVBS採訪XD)

吳展毓
當一位棒球選手,曾經是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但要當一位棒球選手會吃不飽,是最後家人勸我要放棄的理由,但為什麼會吃不飽,這或許又得回歸到台灣棒球的薪資普遍較低的關係。

而小時候讓我對著棒球懷抱著夢想的,反而是因為日本的一部動畫叫做:棒球大聯盟。這部動畫非常細膩的描寫出主角的一生,從小時候接觸到棒球,到長大的過程中,不斷地面臨比棒球更複雜的人生,從受傷到糜爛在到訓練康復,到最後成家,有了下一代的棒球人生,看著看著,讓我從小就拿著棒球手套在學校跟朋友一起投球、打球,還會到打擊練習場去比賽,平常沒事的時候,就會跟家人一起看職棒、看大聯盟,也因為王建民的關係,而熟背了洋基隊的每一位球員名字,記得那時候全家人一起守在電視機前面看著棒球的氛圍,覺得很窩心也很感動;又或者是中華隊出國比賽的時候,身上的每一條神經都很緊蹦,都會不斷地跟著比賽情勢捏把冷汗或大叫,直到越長越大之後,因為棒球所要觀看的時間太長了,忙碌的生活中幾乎不會有什麼時間能夠這樣長時間地坐在原位看完整場比賽。這或許也是時代演變下的眼淚吧?這個世代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快:速食飲食、速食愛情、速食資訊等等,我們願意投入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只想知道結果而已,因為像是球賽來說,不論比多久,總會有一個結果,然後我們只要知道這個結果之後,就可以直接拿來跟別人說嘴,感覺像是很關注這件事情一樣,一切都來的太速食了,所以我認為這或許也是一個棒球在台灣漸漸地不被重視的一項因素。

張庭瑋
我對於運動一直都還蠻不熟悉的,因為我本身對於運動一竅不通,沒想到棒球竟然是我們的國球,我現在才知道,真是慚愧。
但是在我求學生涯內一直都會碰到有同學對棒球很狂熱,有些時候我也會跟著其他朋友一起看棒球比賽轉播,所以在所有運動中我算是對棒球比較了解的(雖然我本身不會去打棒球,因為很怕被球打到)。
此外,台灣的棒球比賽都會有許多場邊的啦啦隊專門為台灣的球員加油,由此可知,台灣對棒情算是相當程度的重視的,我想之後我會特別關注這項運動賽事。

薛珮汎
對棒球的第一印象,是小時候看著姊姊們高聲呼喊:「兄弟象!興農牛!」四五個姊姊有他們各自不同支持的隊伍,那是好久好久前的印象了,再來就是假球、中華職棒落寞,只有在國際賽事時電視才會特別頻繁的宣傳。
《KANO》是第一部我自己一個人到電影院看的電影,是長大後對棒球第一個有感觸的時刻,那時還特地去了嘉義看看拍片的場景,嘉義的某個圓環中心也有以電影主角緣圓形的銅像。
棒球是「國球」,對我來說似乎是個虛幻的詞,好像從來沒感受到它實際存在過,老師的課堂分享提到了一個小故事,台灣是無法隨時隨地想打棒球就找得到場地呢,這樣還能算是我們的國球嗎?我覺得台灣是個很棒的地方,但是在體育、或是其他需要重視的文化資產上,是真的做得還沒有很足,但我想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讓台灣更美好~

徐珮華
我一直都不太關注棒球,印象中只有國小的時候打過樂樂棒,偶爾家裡也會一起觀看轉播。相較於籃球、排球,棒球是我周遭的朋友較少關注的運動,這也讓我很懷疑,棒球真的能算是我們的國球嗎?
我的高中母校,在第一屆全國黑豹旗比賽時,爆出校方擅自決定放棄競賽的爭議,最後因為球員積極爭取才決定復賽。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學校根本就不重視學生發展這樣的興趣,若今天改為代表學校參加科展、參加學術競賽,還有可能會反對學生參與嗎?
場地不足、大多數的人僅是在重大競賽時才會關注的「一日球迷」,口口聲聲喊著要推廣、要復興國球,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