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16-31/12/2020-: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陳玉箴,《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2015。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 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 年 8 月 30 日(創刊號)。 〈https://taiwan.ntue.edu.tw/file/fileList/0/6/47〉。
延伸閱讀
Ritzer, George 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2002。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 31 卷 (2002)3 期。頁 58-68。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第 31 卷 3 期(2002)。頁 9-26。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
廖炳惠,〈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中央日報》,2003 年 12 月 22 日。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 2002a。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 2002b。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施品岑
今天同學報告到一半,同學拿出了兩張照片,一張說是中產階級的晚餐(精緻排餐),另一張說是工人階級的晚餐(一盤盤的菜),老師就問大家說,這裡有誰是中產階級,然後就進行了一些討論。我認為這個認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很多台灣人不太願意承認自己是勞工階級,為什麼?可能是不想要成為經濟上的弱勢吧,我記得一件事,是12年國教中,彰化縣會因為家庭是低收入戶而加分,那時候家裡氣氛比較不好,然後我媽媽就忽然跟我說我們可以去申請,因為我們家年收入算是低收入戶,然後我就超級難過,我一點都不想要因為我是低收入戶加那兩分,明明多那兩分,我就可以少努力一點(哈哈),可是我卻為此難過了一陣子,雖然我們家最後也是沒有去申請啦,但是我當時的反應,到現在我覺得還是很神奇,為什麼我不願意承認這件事呢?我想也有很多台灣人不想承認自己是低收入戶吧?
By the way,我覺得彰化的有名小吃還有控肉飯跟貓鼠麵,肉圓一定要是炸的,蒸的都是邪門歪道(哈哈哈)
徐柏軒
老師課堂上的前半部,跳回至上週課堂尚未結束的主題
我依然記得,那幾句不超過30字的言語卻乘載著無數人生命的重量——「國家究竟有何權利,輕易地奪走、主宰人的性命」,當談到死刑時,都是社會重大議題發生之後,此時談論都是不理性的。
接著是回到「沃草的線上小遊戲」,國民政府初來臺受害的百姓,以及統治段時間後的白色恐佈被消失的平民,其實這些都離我們不久,但許多青年早已對這無感,我們的民主與自由皆靠這些人的血、的肉、的經驗與後續連帶串起的悲憤情懷所築起的,我認為我們必須瞭解。
最後是「國族認同」,國族認同是種填充的概念,老師說她讀到〈沒有太陽的地方〉時便哭了,認為對岸的同胞很可憐,結果出國留學得知現況後,產生反叛的心態,尤其更早受此教育而出走的人。
進入到本週主題,有個印象較深的內容,就是臺灣食物與問同學吃拉麵,前者是提到茶,tea與 台語「茶」的音相似,臺灣很會將其他東西混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食物;後者是同學回答:「湯頭鹹死就是日本拉麵,因為日本吃拉麵不會喝湯。」
有種原來呀的頓悟
黃馨慧
在報告中提及「工人階級」與「中產階級」之間的差異。其實我一直沒有深入思考過兩者的定義,當教授問及「中產階級」的定義時,我才猛然發現自己竟也無從組織語言,給予完整的解答。
除此之外,我延伸的心得是,「飲食文化」在日常生活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飲食是維持生命最低限度的需求。而各國都有相異的飲食文化,也因此在台灣,處處可見所謂的「異國料理」。我很喜歡嘗試各種不同國境特色的食物,有一個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越南料理「魚露」。還記得第一次食用魚露時,我實在無法接受它腥臭的口味,我更無法想像,當地人甚至會將水果沾著魚露食用!
這是各地不同文化習慣所產生的文化衝突,但我認為我應該尊重不同的文化,就如同我也希望外國人能夠尊重台灣的飲食文化一樣!
武氏夢常
老師在課堂上要我們思考何謂中產階級時,我真的覺得對於處於普羅社會的我們竟然無從講述這些階級問題。
飲食文化基本上就是生活的起點,因為沒有滿足這生命最基礎的需求,就沒有所謂的生命。
在越南,基本上從鄉村市場到大城商店街,隨處可見的都是越式料理,或參雜少許高檔法國餐廳。但在台灣,到處都可以看到來自各個國家的餐廳,最多的是日式跟義大利麵餐廳,喔如果算上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餐廳,美式可能是最多的!可見在台灣的大家基本上都算是吃遍世界,就算我去越南餐館吃飯時,也常常看到非常多台灣人甚至是外籍留學生,因此我覺得如果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上來看,台灣可謂是真正的民族大熔爐!
黃珮蓁
我覺得同學在比較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飲食中,無意間展現了一個問題。
曾看過身邊有同學,因為家中給的金錢沒那麼多,但應要應付同學們的邀約,怕此次無法出席這家火鍋店的聚會,下次無法出席那家燒肉店的聚會,而因此被認為不合群,被邊緣化,從此無法融入同學們,所以硬撐著緊縮的荷包跑攤,月中到月底都輪著吃不同款式的便宜泡麵,這也是種階級現象,大學士社會的縮影,我們若是這位同學,應該要想想是否這種邀約是真的該接受?我們真正追求的是甚麼?是食物?是人際關係?還是種虛偽的滿足,其實戳破後我們最終一無所有?
這是我思索的飲食問題帶給我的另一番思考。
吳宗錞
這次的課堂內容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老師上禮拜沒講完的沃草戒嚴測驗,感覺喚醒了我內心關懷這片土地的記憶,也讓我想起許多事情。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丁窈窕,南女有一棵紀念她的樹,樹一直佇立在歷史的風雲裡,人們總是走過就遺忘了什麼,我很喜歡返校裡面的主題句「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人的健忘該放在這種事情上嗎?那個時代背景下,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可能永遠和家人天人永隔,一句再見我愛你都說不出口,曝屍荒野人口失蹤,以為這是什麼稀奇古怪的冤案,那只是那個年代社會的常態,誰能想像我們現在的社會是這樣自由奔放,離現在不到50年前的社會,到處是血腥味,光是想像都令人扼腕的想留下眼淚。
回歸到本週主題,這組發表的內容十分多元,我原本以為只會單獨介紹台灣飲食文化的在地化、涵化或雜異化等現象,沒想到這組用了歷史朝代作為脈絡來分析,並且有國內國外的不同視角,更帶入了最後的台灣飲食文學的探討,身為國文人,聽到飲食文學時,眼睛尤為一亮,講到美食,台灣真的是寶島,總是那麼令人嚮往。
上大學後才發現,台灣小小一個島,各縣市的食物卻有天差地遠的差異和刻板印象,跨過一條河,我們台南被稱為糖與蜜的故鄉,來到嘉義就變火雞的故鄉了,在台北真的能體會到台南的美好,一切的日常是物美價廉,隨便路邊攤的炒飯都是好吃的一碗再一碗,台北的生活濕答答又令人感到有點不耐,美食…基本無法稱作美食,付出現金的那一刻就讓人頭暈的思念故鄉,好想念南部的雞蛋糕和地瓜球,夜市賣的東西都更有家鄉味,小上海鹽酥雞,甚至是一杯珍珠奶茶,台灣的文化真的是從飲食開始交織,如此豐富而精彩。
彭筠
飲食文化我認為是相當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文化,吃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每天都會吃到的食物,我們覺得習以為常,但有些食物並不是一開始便有的,像是雞排,聽了老師的講解才知道台灣人原本是吃鹹酥雞的,雞排反而是較晚進入台灣的,在此之前從沒特別想過。以前在向外國人介紹台灣小吃時,都會提到雞排和珍奶,而外國人似乎也很能接受這兩項美食,反而是豬血糕那些的比較無法被接受,以後在介紹台灣美食時或許也能向他們推廣台灣的鹹酥雞。
報告組別有提到各地的代表食物,一提到某些食物時馬上就會想到特定的縣市,而在提到台南時,我記得報告同學說因為有太多美食了就不全放了,而我出生在台北我便開始想有什麼食物是能代表台北的,想來想去都想不到,因為台北有蠻多自各地來的美食,所以我想不到有什麼能代表的,希望之後能好好觀察,選出一項我認為能代表台北的美食。
老師有提到「被發明的文化」,我覺得蠻有道理的,同樣的東西各地都有,但因為先將這個文化冠上當地的地名,而獨佔此項「文化」,也利用這些文化來獲取利益,感覺跟被商人所發明出的節日(像雙十一)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佳殷
我是報告組的同學,先補充一下來不及報告的部分,《完全壯陽食譜》中〈一柱擎天〉篇提及的紀念碑和男子漢的圖騰,無疑皆是「壯陽」後的成果,焦桐拋出疑問:他們的功用與目的何在?猜想焦桐可能認為紀念碑和男子漢的圖騰僅是外在雄偉震撼,內在卻空乏無意義。但我想紀念碑或相關象徵物的豎立其實沒有不好啊,順便回應到課前延伸的政治主題,以我為例,我並非身處在白色恐怖年代,甚至身邊也無遭受壓迫的受害者,但透過這類象徵能激盪起我的好奇,而學者們常言把解決議題的任務轉交給年輕人吧,那我想若是紀念碑能喚起幾個年輕人的公民意識,就算是成功的吧!
轉回飲食文化主題,在做報告的過程一再驚嘆,飲食真能影響諸多層面,飲食與生活環環相扣。身為台南囝仔,總自以為是,覺得吃之於台南人是格外的任務深重,第一老愛評論台北食物過鹹過貴,第二耳裡納不進其他縣市的人給予台南食物的任何負評(太甜?甜是富貴的象徵耶!而且甜甜的很好吃啊!),第三對他人指名的台南名店嗤之以鼻,肚裡都藏著一大串口袋名單,好開心能透過報告聊表對家鄉的思念。
林釵娟
本週的飲食文化介紹,邊聽邊肚子餓,剛好在下午茶時間上課。
我還記得小的時候,沒有什麼錢能買零食,大家所認知的蕃薯籤,是拿來煮稀飯吃的,而我的阿嬤是把成熟的蕃薯削成籤狀,分散曝曬在陽台,剛好在澎湖的天氣,太陽非常的大,也沒有高樓大廈的遮蔽,曬乾後收起來放在罐子裡,不需要任何調味料,能夠直接吃到蕃薯的甜味,常常一整罐裝滿滿,一下子就被我吃到一半了,這種味道現在只剩下懷念········
這組的報告,明確且清楚的分類出平埔族與原住民的飲食文化,台灣各地區的飲食文化,只是在勞工與中高階級的食物區分,有點模糊,躲覺得見仁見智,畢竟每個人的家庭生活模式不一樣,有些家庭是勞工階級,卻想注重飲食品質,台灣首富郭台銘先生,平常的飲食也是普通的滷肉飯,所以每個人喜歡的飲食不一樣,不分薪水階級。
林宇凡
這次的報告主題非常有趣,在台灣,飲食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一個產業,透過這次的報告,我也重新認識了台灣這塊土地,原來在每個不同縣市都有這麼多樣化的美食,相較而言,身為在地台北人我還真的想不到有什麼食物是台北的特產,印象中有同學分享外縣市的物價普遍都便宜非常多,而且像是在台南這種美食之都,令人垂涎三尺的食物更是便宜又大碗,然後我也第一次聽說到原來肉圓可以用炸的,可能是我太孤陋寡聞,這次的報告非常精彩,令我大開眼界!
李知穎
上課前半段是線上小遊戲,遊戲很有趣,卻也從中再看過一次國民政府來台時那些受害的百姓,白色恐怖時大家的遭遇,那些台灣年輕人的血、肉正在為我們鋪平未來的路。
報告主題,飲食,正是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每天都在想早餐、午餐、晚餐吃什麼,大概是因為台灣真的結合了太多各式各樣的美食,讓我們有無限的選擇,印象最深刻的是原來有些食物用諧音可以代表很多意思或成語,真的是讓我太開眼界!
李娟
此次上課的主題是飲食文化,報告組別十分詳細的介紹了台灣飲食的演變,從平埔族、荷治時期,至戰後國民政府遷台、西方文化所帶來的影響等等。其中有一個段落最引大家注意,就是老師所提出的「何謂中產階級?」,以前填寫家庭狀況時大部分人都會勾選小康家庭,但是小康的定義究竟是如何呢?在這次上課也才真正體會到原來小康、中產的意涵是如此的虛幻模糊,究竟普遍人屬不屬於勞工階級,每天吃三餐一湯的人就是勞工階級嗎?而中產階級難道就會天天像吃西餐一樣嗎?這是其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報告內容。
而老師也有提到,其實現今有許多傳統是被發明出來的,例如華人很多因為務農的關係所留下的習俗是不吃牛,但台北牛肉麵節又為何會如此盛行呢;黑鮪魚應該也會游到其他縣市,但為何黑鮪魚季卻屬於屏東呢?或許許多現在流行的、延續下來的傳統都是被商人或是其他勢力所創造的,但又會深深的影響群眾,這亦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丁氏垂玲
我是飲食文化組的組員,剛開始選這組的原因是因為在台灣住了3年多我發現台灣的飲食文化很特別,所以想透過報告的時候說出我這幾年的觀察與想法。準備的過程當中我閱讀了助教介紹的「飲食文化」書,這本書非常仔細的介紹台灣社會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如果同學們還想跟多了解台灣飲食,很推薦大家看這本書。
我覺得民以食為天的臺灣,幾乎是三步看到一家小吃店,五步就能看到一家大餐廳,所以無論是在家煮或外食大家有很多選擇。在台灣除了辦桌活動之外,聚餐活動也很特別。台灣人喜歡聚餐,可能的原因是跟朋友,同學,家人外面聚餐不僅可以培養感情而且還可以一起享受美食,所以結束了一天工作、上課之後很多人選擇約朋友一起吃晚餐。
上課時老師有提到「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外面吃早餐而不是在家煮」的問題。這問題的真確答案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但我個人認為原因就在於大家是為了方便和節省時間以及費用。以前在家吃早餐是因為大部分的媽媽們都是家庭主婦,所以有時間準備早餐給全家。但隨著時代進步,現在媽媽們都出來工作,所以沒了時間準備,而且在外面只要大概50塊就買得到美味的早餐了,所以現在大家習慣了在外買。
游國珍
當老師在課堂開頭提到何謂中產階級時,發現自己竟然講不出個所以然。本以為只有自己會填小康家庭,後來才發現大家都是一樣的心境。經過了這堂課我更加意識到了生活中我們所謂的飲食也是有文化的。在什麼情況下某些食物會開始流行,甚至成為台灣特有的特色與文化?這都是我們平常不曾想到的問題。報告的同學非常的用心,內容非常的豐富,讓我們可以有很多參考的資料來進行觀察與比較,也舉了很多各式各樣的食物讓我們思考,覺得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