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Week 16-18/06/2020-: Night Market(夜市) –以師大夜市為例

Week 16-18/06/2020-: Night Market(夜市) –以師大夜市為例;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余舜德,〈對立與妥協:試論夜市與國家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第 82 期 (1997)。頁 115-174。
延伸閱讀
Yu, Shuenn-Der. “Hot and Noisy: Taiwan’s Night Market Culture.” The Minor Arts of Daily Life: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 Eds. David K. Jordan, Andrew D. Morris, and Marc L. Moskowitz.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129-149.

《同學修課心得》

甘峻瑋
逛遊夜市的經驗人人都有,逛後心得如何各自不同。我逛夜市喜歡找吃的,因為許多好吃的東西,常會不期然的在夜市裡遇上。來個豪爽的入座,揚聲點個試試,好吃之時興味盎然,一吃再吃之外,還會外帶並將它介紹給別人。俗話說得好:「羊羹雖美,眾口難調。」就是因為各人之口味不同,難以應付,所以誠心推薦不見得會被對方所接受。因此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我不會輕易的去嘗試它。不過偶爾心血來潮,還是忍不住的告訴他人。 夜市裡的食物雖然簡單,但它卻讓人百吃不厭。不過,女性對哪些食物可是愛恨交加,因為一趟走了下來填滿肚子。特別是那些精巧可口的料理,這個想吃那個嚐嚐,體重增加個半公斤根本輕而易舉。夜越深夜市活力越充沛,人潮來來往往無人喊累。攤販老闆雙手忙的不可開交。整個夜市充滿諸多傳奇,讓人好奇得想去揭穿它的謎底。於是有人為它賦詩,有人為它譜曲,更是有人以它作為創業基地。台灣的夜市文化非常特殊,它已締造出一個新款式的經濟王國,花樣多變且表現非常特出。南北處處有它的蹤跡存在。各攤各有立足方法,爭奇鬥艷各顯神通。於是它變成了一地的觀光特色,名聲傳遍海內外,觀光客紛紛慕名而來。凡是來台的觀光客,要是沒到夜市走走,似乎就是代表他沒來過台灣。我很喜歡台灣夜市之多元化,以及各攤販多端變化之特色。不過我相信,不喜歡它者,也是大有人在吧?夜深了,人累了,攤販人潮之活力逐漸疲倦。此時,縱有佳餚美食,可能也引不起她們的興趣。

司儀
什麼是我心目中夜市?可以邊吃邊逛,活動時間大概可以2-3h的地方。雖然說夜市最大目的是吃,但是再好的夜市你讓我專門為了吃而去也比較難。除非說我是我一個遊客,這是一個打卡點。但這樣的話如果那個夜市不獨具特色(唯獨這個夜市才有的美食之類的)我可能會覺得很不推。(一個國家/地區又不是只有一個,沒有特色又不好逛為什麼還要去?)
很多時候,我可以是因為三五成群想逛想玩一個地方所以選擇夜市,再者食物便宜美味等原因推動了去夜市等動力。就那師大夜市為例,作為外籍生來臺灣自然會很期待自己學校旁邊一定超棒!朋友來臺灣一定要搶推!可是,當成為師大學生熟悉臺灣之後就覺得師大夜市或永康街就放到最後有時間沒安排再去好了。(或者說順便)畢竟師大夜市不能完美體現臺灣夜市的特色,最近的公館或者樂華應該都比這裡美食更有代表性吧!(師園西門町也有啊、燈籠滷味甚至香港也有)用我朋友的話師大夜市最留戀的就是許記生煎包。(不知道是不是師大獨有)我覺得師大夜市更像衣服一條街吧!(但是也不多尷尬)
那師大夜市為什麼變成這樣?大一的時候也聽說過一些故事,是居民生活質素和商業發展間的問題。我覺得即使不能讓更多油煙重的食物進入夜市,至少政府可以想辦法規劃、社區營造一下。既發展師大夜市獨有魅力,吸引人的到來。又如何聯繫居民和商戶間的關係,為何其生活質量。這點我覺得政府應該要努力的,而不是現在這樣變得很普通。

徐以丞
夜市對於台灣的市井小民或觀光客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種存在。夜市中數不清的平價美食,還有價格較為低廉的服飾與飾品,甚至會有一些遊戲可以玩。它滿足了我們一個無目的性隨處亂逛的需求,通常逛夜市的人並不會為了吃一餐正餐而去,大多數是當作散散步、買點宵夜這類消遣作用。然而夜市的存在也隱隱約約有些問題,就如報告同學所提到的環境問題與治安問題。隨著現代化的意識慢慢升起,夜市如果沒有做好環境整理,很容易被歸類為骯髒與混亂的一種。而治安也是,路邊隨處可見的違規停車、攤位與警察公權力的對立等等,如果沒有拿捏好分寸,很容易給國人甚至觀光客一種落後的觀感而被打上標籤。站在店家的角度,他們常是晚上來擺攤,以賺取更多的薪資,改善生活或是籌備未來創業基金,這樣固然沒有錯,但我覺得也應該要有更多的道德感與同理心。即便是夜市攤販,周邊的環境與食品衛生還是要注重,不應該隨處可見蟑螂老鼠在食物附近徘徊,而油煙廢棄物等的處理也要得宜,畢竟周圍還是有居民,居民不會希望自己的生活品質被犧牲,所以我覺得台灣夜市的環境營造是還有待加強與改善的,否則只會持續被居民投訴或被貼上落後的標前而逐漸使這樣的文化沒落。

葉芷伶
在還沒來師大之前,我和基哲一樣,對師大夜市的想像就是和士林夜市差不多的觀光夜市,沒想到實際到了師大卻發現它根本就是個商圈,小吃攤販其實不多,食物的重複性也很高,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特色,今天看了課程影片才知道師大夜市竟然曾經很繁榮,實在令我難以想像。現在的師大夜市主要以女裝服飾店為主,假日的客群大多是來逛衣服的女孩子,對龍泉街以外的居民來說,他們的居住品質應該是有提升了不少,但就學生的立場來說,我實在是覺得食物的選擇性很少,每天都吃得很無趣,夜市裡是滿滿的滷味跟鹹水雞,對學生族來說,這邊的平價美食真的種類太少了。然而這邊的食物單價較高其實無可厚非,大安區的店面租金高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我想地價高昂可能也是造成服飾店林立的原因之一。這邊平日的客群除了當地居民以外就是學生,學生比較難負擔價位較高的飲食,若將店面用來販售服飾將會是一筆比較划算的生意,而當越來越多服飾店設址在師大夜市時就會形成聚集經濟,像是我有朋友要購買衣服時都會第一個想到要去師大夜市。總之,我認為師大夜市從小吃攤販林立的夜市轉變成充滿服飾店的商圈不全然是壞事,若服飾業繼續在這裡蓬勃發展也可能創造出另一種經濟效益,但前提是政府要規畫出讓師大夜市的居民跟商家和平共處的方案,否則師大夜市的居民跟商家還是可能會有利益衝突。
(順帶一提,師大夜市現在應該還是有垃圾桶啦>< 只是好像只有假日人潮多的時候才會出現)

王子涵
夜市對於台灣人而言,應該既是觀光景點,又是生活中覓食的好地方。我從小到大對於夜市的印象就是方便,因為我家附近就有夜市,所以小時候常常跟著爸媽買完一圈以後帶回家吃,就像是一個小型的派對一樣。因為買回家吃的比例比較高,所以我反而不太習慣在夜市人擠人吃東西的行為。以前總覺得吃夜市的食物可以花小錢吃飽一餐,但是隨著物價上漲以及我對價錢的敏感度提高,現在的我認為夜市攤販大多為了多賺一些錢而偏向觀光性質,即使是社區型夜市也不例外,因此我也更少在夜市飽餐一頓了。
再來談談師大夜市。身為台北人的我,在進入師大前從未逛過師大夜市,在我的既定印象中會認為夜市應該充滿各種食物的味道,有一些遊戲的攤販,每天應該都是人擠人的。但是真正開始認識師大夜市,才發現它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比起飲食,這裡更多的是服飾店,但是也有許多相同風格的店家,因而減少了夜市的多元性。師大夜市的業者與居民有著如此強烈的衝突,但是我家附近的饒河夜市同樣是附近充滿住宅,卻依然維持我對夜市的印象運作著,這中間是否顯示出即使是小小的台北市,也會因為不同區域的居民有著不同的性格,影響著該地區的產業運作模式與文化特色呢?

吳昀萲
我在入學前對師大夜市抱有很大的期待,想說附近就是夜市,應該每天不愁吃了吧,但當我入學後才發現師大根本美食沙漠,不僅夜市服飾店比攤販多,連同種類的食物都開好幾家,重複率相當高;反倒是公館商圈,吃的都比師大多QQ。雖然買衣服蠻方便,但是風格都大同小異,店家的汰換也相當頻繁。師大夜市讓我打破對夜市的印象,也讓我不經懷疑:這還算夜市嗎?因為依我對夜市的印象,都是攤販居多,遊戲、服飾為輔。不過報告組與老師有提到其實師大夜市仍是有繁榮過一段時間的(真恨不得提早幾年入學)。我認為政府對於師大夜市所採取的政策蠻不妥的,如果重視夜市這個文化應該要積極在居民與商家間做協調,而不是推了一把後就放手,給他們去處理,這樣做真的很不負責。PS.在課堂最後想謝謝老師與助教,在這學期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仍讓我們能在這堂課上收穫滿滿,很充實!!

羅嵐心
夜市對我來說是個滿重要的存在,應該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也是如此。我家附近的夜市雖然沒什麼特色,不過它的價值在於回憶。而我自己最喜歡的夜市大概是基隆廟口夜市了吧。那裡有很多我很喜歡又好吃的食物,像是豬排三明治、營養三明治、三兄弟豆花、排骨羹、酒釀湯圓、米苔目等等。其中我覺得最好吃的是拔絲地瓜,別看它好像很平常,其實每個攤販做出來的拔絲地瓜質感真的有差。所以這樣相比之下,師大夜市的食物就顯得很還好,感覺叫商圈比較符合現在的景況。不過除了在師大夜市裡覓食以外,在師大附近仔細尋找還是可以找到好吃的食物的!

蘇予歆
說真的,在今天上課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原來師大夜市之前還遭遇過這樣轉型的問題,可能因為我自己也不住在夜市裡面,所以無法體會居民所感覺到夜市所給他們帶來的困擾吧。我自認是一個對師大夜市算是極少去的人,在師大快一年,至今連詩園鹹酥雞我也沒有買過,但往往在經過師大夜市的外圍時,我認為師大夜市都給我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彷彿鬧區和社區只有一線之隔,走進燈籠滷味的巷子一瞬間,就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走出來卻又像是在寧靜的小公園小社區的感覺。對於這學期上課的內容,雖然有時候覺得很艱澀聽不懂,或是常常需要動腦想一下不同的議題,但我覺得也是因為這堂課,使我開始思考台灣和別人在許多的面向的不同之處,而不會像以前一樣,提到台灣的特色能說得只剩珍珠奶茶和滷肉泛,也能同時講出許多的不同之處。很喜歡這堂課!

陳奕嘉
我曾看過師大夜市將邁向沒落的小繁榮,到現今碰到晚餐時間,看著僅限的選擇中決定要吃什麼;看著眾多服飾與飾品店面,一片茫然的經過,因為我對服飾類的商品甚少興趣。
對比著我曾看過的夜市,從大型的六合夜市、逢甲夜市,中型的新北市三重區三和夜市到稍小型的蘆洲區湧蓮寺夜市、小型的南投縣名間區名間夜市,現在的師大夜市更像服飾商圈。
扣除掉課程的師大夜市,說我親眼見過的夜市。
仔細回憶起我在夜市內所見各種攤販與店面,可以發現不論大小型夜市,不約而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美食,這也是我發胖的原因之一;另外,也有相同的地方——可以看見各種服飾,通常以店面為主,也有攤販類型的賣衣服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夜市內玩樂的地方,最多時候是在於週末期間會出現;以及,附近為住宅區的夜市,會出現販賣日常用品的攤販。

因為能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因為能帶給地方人潮,夜市才會出現各種變化,因應各種需求,雖然可能因此失去原來的面貌,正如我最初的記憶中,師大夜市、湧蓮寺夜市與名間夜市不是現在的樣子,但我認為,夜市會隨著附近人們生活需求而變化。

倢伃
小時候其實很喜歡去夜市的,每次去都會去玩射飛鏢、打彈珠、套圈圈之類的小遊戲,還有最重要的:覓食!只要走出夜市一定就是滿手的食物,從鹹的買到水果、再買到飯後甜點,有些會拿著邊走邊吃;剩下的帶回家裡或飯店繼續吃。總之,真的特別喜歡夜市這個文化,很特別也很有趣。我想,大概幾乎所有台灣人都至少去過一次吧!師大夜市遭附近居民抗議在我的印象中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了。其實,雖然對於這個夜市將漸漸沒落、不如從前覺得很可惜,但若是站在居民的角度來看,夜市的存在確實對生活造成蠻大的影響。我們通常是因為想吃東西所以去夜市買東西來吃,但居民卻是天天要聞著那個味道、以及夜市所帶來的噪音入睡;睡醒之後周邊街道也因為前晚的夜市,變得凌亂不堪。換作是誰,大概都不希望自己的居住環境受到夜市這麼大的影響。我覺得,夜市文化的存在本身並非是負面的,甚至,我認為是一個很不錯的文化,但仍比較適合在觀光區經營,而非住宅附近。

蔡沂庭
我覺得這一星期老師提供給我們一個對於住商混和新的思考角度,住商混和雖然提升了方便性,但是對於住戶而言,長期的生活品質一定會受損,以我自己為例,我們家就住在麥當勞隔壁,每天麥當勞的味道都會從窗戶飄上來,他們在補貨的時候,麵包也會一箱箱的擋在走道上,導致我們家很常一段時間都不吃麥當勞。
而夜市這樣的情況想必更盛,但是生活品質與便利性相比,現代人大部分還是會選擇以便利性為主,這時候政府就應有所作為,例如取締違法違規商家,或請環保單位加強監督,不要讓住家環境因為商家的存在而變得過度髒亂,才能讓住商之間維持良好及平衡的關係。

王奕翔
我是這周的報告組,在這次的研究中,我覺得夜市對於台灣的居民甚至國外旅客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種存在。甚至成為台灣的特色,但說到底,為什麼許多外國遊客都想要一賭台灣夜市的風采呢?因為夜市裡有數不清的美食,甚至會有一些遊戲可以玩。它滿足了大家一個無目的性隨處亂逛的需求,通常逛夜市的人並不會為了吃一餐正餐而去,大多數是當作散散步、買點宵夜的地方。

郭碧玉
對於喜愛美食的我來說,師大夜市雖然有美食,但物美的價常常不廉,以及賣美食的商家越來越少,讓我越來越少去師大夜市逛、買東西,最常光臨的是金興發。
其實一個夜市的形成和維持都是有很多可以討論的,這一堂課之後讓我更常去思考夜市中的大小問題!

林子皓
「好可惜」,這是我剛上師大第一次看到師大夜市的想法,明明緊鄰校區、宿舍,卻都只賣衣服或是不吸引該校學生的物品,或是有點貴的食物,自從我不在住宿舍之後,就幾乎不會有任何的慾望想要回到師大夜市用餐或購物。
明明應該是我們最貼近的生活圈,卻絲毫激不起任何一點對他的情感連結,我常常抱怨這個夜市,我在上大學前,常幻想自己的大學商圈,一定是繁華夜都市,充滿各式各樣我不會花錢玩的遊戲,或是我也沒興趣購買的一幅,還有我最愛的好吃又便宜的食物,因為為了征服學生的胃、為了符合學生的經濟能力,只要到這裡,學生就是老闆,有著順應學生喜好及需求的琳琅滿目的商品,但是師大夜市只有滷味、炸物,或是一些作為一餐吃不飽,作為零食的價格又令人負荷不了的食物。
但我想各區夜市得以發展,不只是提供者的引入,也需要當地居民的協助,若都是油煙味或是整晚燈火通明,想必會對居民的日常造成龐大影響,而順應經濟與當地限制,服飾業和昂貴食物或許就這樣在師大夜市誕生了。

吳思辰
來到最後一週的課程,也將主題回歸我們最親近的師大夜市,有一種捨不得的感覺油然而生。
夜市早已是台灣人習慣的事物,它不只融入我們的生活,更推展到全世界成為台灣代表性的文化。我想每個人在夜市一定都有著精彩難忘的回憶吧,今天就先不說了,但我在上完這堂課後,有一個大大的疑問。
那就是,夜市帶來的吵雜、髒亂,附近居民會願意承擔嗎?夜市可以說是台灣的驕傲,當有外國朋友來台,夜市一定要排進行程,而它的便利,對於台灣人也是一大福音,然而跟隨著夜市一起來的不只是美好的事物,就如同課堂中所說的,附近的居民經常去檢舉對他們生活造成影響的攤販,夜市的存活與居民該怎麼達到平衡,這點讓我思考了很久。

林涵瑋
上週談論到了飲食文化的主題,這週則是講述臺灣的夜市文化與變遷,而我認為夜市雖然不只販賣食物,但它與臺灣的飲食文化是可以相連結的,因為臺灣最著名的小吃大多都能在夜市中找到,成為許多臺灣人的共同回憶。
但夜市也存在著一些負面影響,像是住商之間的關係等,而我認為這是政府必須重視的一塊。

顏郁珊
在進入師大以前就有聽過師大夜市的名聲,實際進來後,感覺他就像是一個店家聚集的地方,跟一般我們所定義的夜市有點小差距。裡面最多的食物就是滷味,而師大學生固定會去吃的店家也就只有那幾間。不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去年跨年夜那天,我有走到師大夜市那邊,跟平常不一樣,人潮比平常多了好多,大家幾個幾個聚集在一起,手上拿著食物邊聊天邊走,有些店家甚至還要排隊,那天的師大夜市是我見過最像一般著名夜市的一天,氣氛整個都不一樣了。我想師大夜市之前肯定也是這般光景吧,現在漸漸走向另一種形態真的有點可惜。

楊婷雅
謝謝小穎老師與助教及VIP同學這學期的分享,讓線上課程還有一些更趣味的橋段來使我們期待每次的課程,也謝謝小穎老師最後幫我們統整這學期所上的課程內容,還有給予我們祝福!
本週的同學報告,我從「國家、經濟與夜市的關係」段落,獲得一項過去沒有思考過的觀點:夜市經濟是台灣人展示強烈企業心的結果。之所以想記錄,理當是因為部分認同部份疑惑!在說明與結果推導的過程中,報告同學提出「許多人希望以夜市生意的成功,成就社會階級流動,因此離開本業,而這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低薪資、民生福利與勞動法案,讓台灣人不想將勞工當作終生事業,想成立小型企業促進流動,另一方國家也較少管理小型企業,以致成本低」。
我認為(1)攤販生意不太能夠稱為小型企業,在生意與企業中,似已帶著不同的營運文化意義,前者是很有在地性,以各個當地的交易方法自行形成的商業型態,但後者是很西式,有著許多標準化的項目與一致性概念的。(2)攤販生意的階級流動是普遍還是特例,我也帶有疑惑,且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夜市生意所致的階級流動我猜測會再越來越走向少數。除非有方案的改變,營運的自我風格,但一旦改變之後,還是夜市文化的一環嗎,我反而覺得不。當然這些都是需要在地數據去佐證的。
而我曾經看過《判民城市》這本書,裡頭談了師大夜市的爭議事件,寫出了在這個空間中的多角關係,從日治時期的的文藝廊帶,到國民黨來台後的階段性改變,在報告中,同學提出現在的師大夜市之所以會是這樣,是因為咖啡館文化與精品業的興起,再雜融上老字號滷味與麵食,但我覺得有個重點並未被提到,就是「住民對於這處空間的想像」,以及「曾經某個時段的異國文化酒吧」與「具異議風格的獨立空間」。這三者各代表著身份與階級對於生活的價值觀與想像,像是公園應該怎麼被利用,晚上能不能有人持續在那邊聊天與議事,撿屍這件事情的嚴重程度有多少,油煙與聲音接受度又可以是多少,再再都是共存與打造一個理想空間的角力,然後最終融合流動居民「店家」以及消費者的互動關係帶到現在的樣貌,現在的師大夜市還可以有怎樣的變化,我覺得我們師大人,作為師大夜市重要的學生組成,還是可以有願景的,而這個願景也可以更與社區的住民、里辦公室、店家等對話,然後讓「吃衣服這件事」開始有更多不同的觀點,而要迎回「多元飲食」,或是走向精品業,只存留幾間的焦點夜市店,都取決於我們的想法,與消費過程呀~~


林熙彤
可能因為身為台灣人所以對夜市沒什麼特別的感覺,是每個縣市都會有的東西。但每次看到不論是網路上的youtuber還是外國朋友來台灣,都會發現他們對於"夜市"好像特別情有獨鍾。
夜市就是一個熱鬧、有吃有玩有得逛、東西便宜的地方。因為男友家就住在樂華夜市旁邊,我們不知道要吃甚麼的時候就會去夜市逛逛,晚上沒地方去的時候也會到夜市晃晃。夜市好像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融入在每個台灣人的生活中。可是台灣的夜市可惜就可惜在,幾乎全台灣的夜市都一樣,也沒什麼特色,人多,有時衛生也不太好如果這點能改善的話,要發展成國際化特色是,要發展成觀光主打行程還是有點距離。以師大夜市來說,在我沒讀師大前其實沒有逛過師大夜市,當親朋好友們得知我考上師大時,第一反應就是想到師大夜市,還很興奮的跟我說,那我學校不愁吃了。我得知後就很期待,結果到現在讀了兩年以來,真的沒在師大夜市吃過幾次飯。因為油煙的關係被住戶抗議,所以現在的餐廳已經越來越少,確實有幾間遠近馳名屹立不搖的小店,但也真的就幾間而已。不是一個像樂華夜市那樣至少會讓人在無聊的時候想列為景點的去處。師大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學校,幾乎所有外籍學生來台灣讀書或交換都會來師大,那可能是他們對於台灣夜市的第一甚至唯一印象,所以我認為師大夜市如果能整合成東大門夜市那樣的觀光夜市,對台灣的國民外交會很有幫助。


劉宇蓁
我覺得台灣夜市不僅是台灣吸引觀光客的景點,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的生活之一,的確,出國到了其他國家,好比日本,通常不會有夜市的出現,甚至是一個小攤販都不會看見,雖然台灣夜市其實擁有淺在的衛生問題,但是是台灣人從小到大的回憶,幼稚園下課時,每到了星期四,家裡旁邊便會有個小夜市,是我兒時最快樂的時光,還記得章魚燒與地瓜球,記得老闆娘的吆喝聲,記得老闆親切的笑容。
另外,我發現在台灣夜市也有著台北差異,台北的夜市,通常是一條街道通到底,且裏頭有機車腳踏車鑽來鑽去,但南部的夜市,通常是圍起一大區,在一大塊正方形地裡頭有路線規劃地慢慢逛,不用擔心有機車從旁邊鑽過來,比較起來,其實我比較喜歡南部的夜市,逛起來心理壓力比較不大。

岩渕大志
 "夜市"對大部份的台灣人應該都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對外國觀光客來說,近幾年來的台灣觀光夜市其實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我小的時候,放寒假跟媽媽回台灣的外公外婆家,逛夜市是很令人興奮的一件事,又擁擠又熱鬧,然後有各是各樣的台灣味可以享受,這是我在日本家鄉岩手所無法體驗的文化。現在來台灣讀書,夜市仍然是常去的地方,很多大學附近都有代表性的夜市,但是經過這次小組報告資料搜尋,才發現原來夜市的店家經營者和住在夜市的區域的住民有過這樣的一段歷史。這其實是可以以同理心來想像的,就像大家都必須要丟棄垃圾,都需要使用電力,但是絕對不希望自己家旁邊是垃圾場,核能發電廠。又是另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

林宇崙
相信台灣人對夜市並不陌生,夜市也是台灣飲食特殊的文化,每個夜市充斥著琳瑯滿目的特產與小吃和美食,各有不同的特色與風味,是台灣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夜市的生存如果一直蓬勃發展下去,會具有歷史、文化、社會、經濟、財政的正面影響,但也會隱含一些社會的負面影響,像是住商之間的關係等等,我認為這都是政府與專家學者要去思考的一個地方。

楊荏羽
在我還未來到師大之前,我對師大夜市的想像就像是台中的一中街,很期待會有許多各式各樣的美食,攤位的吵雜叫賣聲,不必煩惱每餐要吃什麼的問題,不過當到了現場一看,竟跟想像中的師大有點差距,食物是少了許多,規模也小了不少,不過衣服卻比想像中還要好買這大概是對於愛逛街的我來說最意外的驚喜。比較之下,師大夜市雖然算是小型的夜市,但卻也有它的優點,畢竟夜市是少不了油煙味以及攤販人群的吵鬧聲,至少對於我來說,住宿這一年下來,晚上都是寧靜,不會被任何夜市的聲音打擾,因此,師大夜市有吃有逛的,能說是包了含我們的食衣住行的日常所需,對師大學生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夜市!

賴璿伊
夜市應該是台灣人的共同回憶吧!不論是小時候讓爸媽牽著逛,或是逐漸長大後跟一群朋友吃遍小吃攤,這些種種都是台灣在我腦海中的樣子。小時候去夜市是為了玩夜市裡的遊戲,就算套圈圈永遠只套中前排的擺飾、打彈珠永遠只能拿到塑膠玩具,且回家之後甚至直接將它們丟在一旁,但去夜市的目的始終不是得到獎品,而是玩遊戲的過程中單純的快樂。長大後去夜市不是為了吃到哪攤人氣排隊小吃,就是偶爾懷念過往,想找到小時候的味道罷了。

吳昊祁
自宋朝以來的生活型態改變,人民的夜生活也開始熱鬧了起來,如戲曲演出、歌舞劇等等,也開啟了夜晚的市場生機。透過時代的不斷演進,加上日治時期(思想轉變)、移民文化(飲食多元)的影響,台灣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夜市文化,提供民眾們滿足自己的味蕾。對於夜市的想法夜市通常都挺靠近學校的:對於一個經濟能力比較低的學生而言,每天下課後就是朝朋引伴一起集合到夜市旁邊,準備大快朵頤一翻。如同台大、師大之於師大夜市、公館夜市、以及松山國小與饒河街、秀峰中學與黃昏市集,在我生活之中這些夜市都支持著我的論點。當然也非完全如此,饒河夜市的主要客群還是來自於下班時的白領族、或是陸陸續續湧入的進香團,可見得民眾是相當熱愛夜市文化的。師大夜市也有過去的辛酸:年輕人們為了創業,不惜砸重金開創自己的事業,但也因此惹到了一些麻煩。「11點了還不收攤?」附近居民所說的,也許這句乍看之下很合理,但為了自己的營收、為了掙一口飯吃,商家願意開到半夜也不收,而這也是有他們的精神所在,老師也這麼說過。即使師大夜市不再像2012年人潮壅擠,但我相信他還是能撐下去的

陳研諭
我去過的夜市並不多,但報告組所舉例的四大夜市中有幸去過三個(士林夜市不好意思啦~),除了夜市的內容,另外還有個小小的心得:夜市的身形,似乎會隨著地域變動,而有截然不同的範疇和延展度。

以下的觀察很可能不太準確,還請見諒。在我寥寥的記憶中,北部夜市比較多是以街連街的方式存在,規模比較大的則似乎是兩三條攤販並排夾道,偏向線段模樣的聚集型態;中部同樣是住商混合,但聚集得更緊密了些,從線接線黏合成網眼較小的棋盤狀(?)區域特性會更明顯;南部和東部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有點相像,在我所住的地方,幾個比較知名的夜市長得更接近片狀,就是那一整塊全部都是攤販,可以沿著邊邊設置停車格的那種,比較空曠的地方還能規劃夜市的專屬停車場。
當然,以上都是狹窄觀察中的小心得,像最近收掉的高雄勞工夜市就不完全是這個樣子,但其中也有許多發展的沿革考量、居民共生的方式不同等因素存在,我阿嬤在夜市擺了幾十年的攤,也說過夜市的樣子其實經歷很多變化了,愈小愈偏的,愈重視和當地生活的連結,跟許多人(尤其是住在都市的人)的印象中「夜市=觀光地」的印象,其實大為不同。
夜市其實也該被視為一種在時代中,居民的成長型態變化之見證,大抵也是因此,所以師大夜市才會歷經這麼多變化吧。

陳可翔
夜市的存在對於台灣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習以為常的事,然而,對於家裡就住在夜市旁邊的人們來說,事情可能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雖然我家並不住在夜市旁邊,但其實我在很早的時候就注意到這個現象。小時候我常常跟家人一起去逛菜市場,而菜市場又有分成早市跟下午晚上會變成小型夜市的這兩種,我們常逛的正是後者。
有天,我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家住在附近,我可以忍受這樣的生活品質嗎?而答案很快的就在我心底浮現出來了——我完全不能接受。整天聽著嘈雜的叫賣聲、走在路上還要避開人行道上紛散的菜葉,而且出入口還被擠得水洩不通,一想到就讓人崩潰。因此,其實對於住戶的心聲我還蠻能夠理解的。
在住商混合現象非常常見的台灣,政府在住戶和店家之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想要讓師大夜市再度發揚光大的話,不只要在捷運站附近打廣告,還得規劃出一塊完整的區域出來。

田村有梨奈
我第一次看到台灣的夜市,感覺就像是日本的節日。 很多攤位排成一排,以及很多人都喜歡去的地方。 當然,日本的節日與台灣有著完全不同的目的和意義,日本的只開放一兩天。 因為台灣的夜市是每天開的,看起來每晚都會舉行節日。 此外,夜市上有很多攤位,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飲食文化。 對於外國人來說,夜市是一個可以輕鬆享用台灣特色美食的地方。

張彬
在我還沒讀師大前,我有來過一次師大夜市。那時我覺得師大夜市很大,而且很繁忙的感覺,記得那天我跟朋友就順便找了一家餐廳來吃了晚餐,然後匆匆忙忙的逛完就回去了。後來我讀了師大後慢慢的發現,其實師大夜市也沒我第一次來的時候那麼大、那麼亂,其實也還好。大概15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吧夜市逛透,但由於夜市就是學校旁所以對我這種喜歡吃宵夜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福氣。其他學校的同學們還一直羨慕我們師大有夜市而且就在宿舍下面,很是方便。
    師大夜市在台灣的夜市中也算了數一數二的觀光景點。但由於時代的改變和房租的壓力,不得不讓師大的原貌有所改變,之前聽老師說師大夜市以前都是吃的比較多,但現在反而吃的沒以前那麼多,而是會有一些服裝店和3C產品店佔據了夜市。只能說是時代的潮流讓夜市有稍微的轉型,但對於一些老一輩的人們來說師大夜市已不在像之前的夜市,還是會懷念以前的味道。這是我認為在夜市文化中應該要謹慎考慮的部分,就是保持夜市的傳統原貌,不讓其消失殆盡,也讓商家和消費者們對夜市有一定的感情與肯定。
周沛德
從小我就常常跟朋友或家人四處去逛夜市,我所重視的不是這個夜市有什麼,而是這段與他們一同相處、一同歡笑、一同享受的時光,如同歐陽脩所寫:「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塊簡單的雞排、一杯珍奶,幾個朋友就能帶來一個美好的晚上。夜市在我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身為離師大最近的師大夜市,雖說小吃攤商實在選擇不多,但也承載了我與同學共度的許多美好時光。還有離學校有一小段路的泰順街,也有幾間藏身於巷弄中的小吃、早餐店甚至是理髮廳,只要用心探索,總能發現許多意外的收穫,成為平淡生活中的一點調味料,增添更多風味。

宮城裕美
在日本本來沒有“夜市”這個詞。如果在日本有類似的東西話,
在夏季節日中出現小吃攤。日本本來沒有夜市,所以,日本人來台灣時,他們總是來夜市。日本沒有這麼很多美味的食物,也沒有的氛圍所,當我回到日本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胖。

我來台灣之前,我本來不知道夜市的存在,所以我以為是第一次去的士林夜市就是台灣夜市。但是,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有許多不同之處。我大概住了五年,還是台灣的夜市非常吸引我的興趣。

顏筱彤
夜市在我心中,就是一個充滿各種美食點心的地方,記得小時候每次只要說到逛夜市就會非常興奮,因為可以吃到各式各樣平常不能吃的「垃圾食物」!(地瓜球是我一生摯愛~)在夜市,不必花大錢,就可以吃得很滿足,我想這就是庶民美食的吸引力所在。
        來師大以前,就有聽身旁同學說過師大夜市只能「吃衣服」,我原先還不太相信,直到自己來到師大以後才真切感受到什麼是美食荒漠。今天上完課才知道,原來師大夜市也曾經萬人空巷、攤販雲集,和今日的面貌相比有著極大的差異。

陳彥穎
身為一個總小在這塊土地長大的台灣人,夜市是我一個占據我童年回憶的蠻大篇幅的事物。還記得小時候吃完晚殘賢來沒事時,與家人的好地方就是夜市了:無論是吃的喝的玩的用的,想要什麼有什麼。即便是最單純的悠閒散步、也能在夜市裡達成。此外,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夜市,而不同的夜市所涵蓋的特色也不盡相同。或許有一天我能夠逛完全台灣的知名夜市也說不定!

魏浩胤
夜市可說是臺灣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只體現臺灣文化中的飲食與部分的零售業文化,也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們可藉由夜市的型態推敲出臺灣社會的現況,如現在的觀光夜市發展體現出臺灣的全球化及商業多元化,夜市中各種外國或本土特色美食也展現出多元文化的特色。同時夜市的相關記憶也根植在臺灣人的心中,一想到夜市總連結到曾經、青春、成年的風華與暮年的安穩等,總可以出現在腦海的想像與回憶裡,可以說夜市是臺灣人人生的一部份也不為過。

陳威錡
從小爸媽就會帶我逛師大夜市,所以見到了師大夜市這十幾年來的變化。對於小時候的印象雖然比較模糊,但是「人潮擁擠」、「熱鬧繁榮」這樣的景象卻深深的烙印在我腦海中,而且可以吃的選擇非常多,不知道要吃什麼的情形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每樣看起來都好好吃、都想吃。但是等到我考進師大之後,雖然和朋友還是常常吃師大夜市的食物,但是吃來吃去都是重複的店家,而師大夜市與我小時候的回憶比起來冷清許多,就連某次全家一起逛夜市的時候,爸爸都感嘆當年他還是學生時吃的店家好多都收掉了、都不見了。的確,我想,現在去師大夜市只能吃到衣服跟手機配件吧...

李雨萱
夜市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聚集了各種美食及小吃的街道,人們手中都會拿著買好的小吃,邊走邊吃,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外帶的呢。台灣的夜市是非常有名的,也是來台灣旅行的必去行程。夜市裏售賣的鷄排、串串、珍珠奶茶、地瓜球、起司馬鈴薯、牛肉粒及蚵仔煎,當然還有非吃不可的臭豆腐。來台灣的第一年感覺夜市挺新鮮的,有很多之前沒吃過的美食,但在台灣念書了三年,發現其實台灣的夜市賣的美食都很相似,而且人潮真的好多好熱鬧哦。身爲師大人,師大夜市卻給我完全不同的感覺,因爲師大夜市買的食物并沒有很多,也不是那種擺攤子售賣美食的,而且我個人認爲師大夜市主要是售賣衣服,耳環,襪子等的居多而非以美食爲主。希望師大夜市可以多引入擺攤子的美食攤位,這樣會更有夜市的感覺哦。

羅品淵
身為台南小孩的我,對於夜市的印象就是大大武花大武花,這是在台南的術語,分別是大東夜市、武聖夜市、花園夜市。
之所以這樣排序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夜市不是每天開的喔!我來台北之後也是不習慣。而夜市最棒的地方就是衣服便宜又好看,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小點心,如果你很想吃多樣的食物的話,來夜市就可以很滿足,夜市雞排和地瓜球是我的最愛,每次到夜市必吃!而且都很便宜。
而衣服的部份最近也被網路購物打下去了,相信不久之後很多夜市的衣服店會倒閉。師大夜市都是衣服,最近也是一直倒嗚嗚嗚。我想吃好吃的地瓜球阿,老師可以考慮加盟一下水源的地瓜球哈,我照三餐去吃!!

林宇軒
在報告同學的簡報中提到警察與攤販的關係為「公權力」與「民間」,而這其中也同時關係到黑社會勢力的發展。我認為藉由國家公權力「有限度」的介入與展現,除了可以維持在夜市裡最基本的秩序,不讓黑社會勢力能夠輕易地進入到這個場域之中,對於攤販組織之間的規矩或是光顧夜市進行消費的觀光客來說,都能夠有更安全以及便利的一個保障。從個人去逛夜市的經歷,認為如果過度的介入管制,對於色的發展會又所限制,同時對於生意或許也無法有實際的幫助,其中的平衡要如何拿捏是非常重要的。

羅悅庭
因為媽媽是師大畢業的,所以我小時候也來過師大夜市。跟現在相比,當時師大夜市店家很多,也熱鬧多了,不過爸爸媽媽仍說,不及當年盛況,自然也對於師大夜市由盛轉衰的原因也有所耳聞。雖然覺得師大夜市的沒落有些可惜,但如果我是附近住家,也不希望周圍環境如此吵雜吧。

郭于瑄
在入學前我只聽說過師大夜市曾經很繁榮,也有親戚朋友建議我可以去師大夜市逛逛,但我其實沒有抱持特別的期待。因為我不太喜歡逛夜市,身上會充滿食物的味道,而且本身也沒有吃消夜的習慣。不過因為大一的時候都會在社課完和朋友去吃晚餐,發現九點之後師大夜市的食物選擇竟然這麼有限,真的大部分都是服飾店或是美髮店,覺得有點可惜。可是我也看到某幾條巷子的住家都掛著抗議布條,夜市所帶來的噪音和油煙對住戶也是很不公平。我覺得政府非常的不負責任,當初大力推廣,忽略的住戶的權益,後來為了緩和住戶的不滿,又犧牲了商家。

許舒婷
一般人對夜市的直覺反應是美食,是遊戲,或各種創意小店。蚵仔煎、臭豆腐這類充滿台灣味的食物,在我的必點菜單之中,每每讓人愛不釋手,邊走邊吃邊玩,不亦樂乎,夜市是我最喜歡的休閒場所。
沉浸於美好的享受之中,我卻忽略了夜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住商混合的地區,經濟收益與居住品質往往互相衝突。台灣人最引以為傲的夜市文化,常造成噪音、空氣污染,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只想享受特色美食跟觀光利益,但若是要我們長期居住在此,大概會有很明顯的鄰避效應吧。
我也是藉由這次的導讀,才知道政府對夜市的角色定位,無法斷絕攤販的收入,又要回應居民的投訴,或兼顧秩序維護。而年輕人有些懷抱著夢想前來打拼,卻備受阻攔,無論是哪方都有各自的難題,為了避免糾紛,溝通協調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今後看到夜市,不只是吃吃喝喝,這些歷史與跟意義也會一一浮現於我的心中。

鄭筠叡
這週對於師大夜市的討論,也簡單的探討其興衰的過程,從過去的社區型夜市並因為政策的關係而希望成為國際型的觀光夜市到最後的居住爭議,師大夜市面臨了油煙噪音以及商業和文化展現的多重壓力。夜市文化經常是我們在展現台灣文化時第一個會想到的特色文化,不管是國內旅遊或是向外國人介紹台灣文化時,也是絕對是必選的景點。有吃、有玩、也有東西可以買,許多的台灣特色都融合於夜市之中。然而,居民的抗議也是能理解的,如果住過學一舍的應該也多少有點感受。記得有一年剛好住在一樓靠後門的地方,可以說是每天都有臭豆腐的香味伴隨入睡,而倘若是住在更為核心的地方,可以想像除了叫賣聲之外,味道更可能成為居民的困擾。這樣住商的議題,我想並不局限於師大夜市,同時,也不只侷限於夜市而已。身處在地狹人稠的台灣,住商混合已成常態。然而不只是餐廳與小吃攤,各式的建設,政府、商家、居民之間的協調以及一些規範的制定,要如何達成平衡都是需要去探討的層面。而即使目前可能都不屬於任何一方我們,對於台灣未來的社會環境、居住樣態、生活品質等,也應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議題。

周毓凌
身為台北人,在就讀師大之前,就知道師大異國美食街響叮噹的名聲。
再之後,鄰里的抗議和美食街退出師大的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時,我並沒有太大的感覺,可能是那時候活動的地帶不在這附近。但現在進駐師大後,說不可惜是騙人的,每每獨自在古莊裡閒逛時,望見一張張紅布條寫著大大的抗議訴求,才能如此直觀地感受到,當初這件事的嚴重性。
也無法說現在的結果是好還是壞,只能說對我們這些既得利益者有些可惜,我們可以好好的享有美食、逛街的樂趣,但垃圾和惡劣衛生,我們都不須承擔。或許,師大美食的退出,我們這些觀光客、外來者,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

賴彦任
 夜市對我來說,從有記憶以來,就一直覺得是一個很熱鬧、香噴噴的地方。我覺得大家都很喜歡人聲喧嘩的氣氛,讓人感覺有種安心感,在人群裡和家人、朋友大聲聊天,是一件很愉快、享受的事情。
    身為師大的學生,而且是住宿生,我對師大夜市並不陌生。初來乍到,在雲和街小巷遊蕩,看到住戶外牆貼著斗大的抗議標語;課堂上,聽著教授、學長姐回憶曾經風光的夜市,我彷彿看到師大夜市的興衰與社會抗爭,就在我身旁上演。我想身為師大夜市的受眾,抽空了解師大夜市的前世今身,是讓我們更能體會住戶和店家心情的一種方式。如果有餘力,也許還可以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事也說不定。

黃郁雯
我相信夜市對台灣人來說是一種正常不過的飲食文化,它集結了台灣大街小巷的小吃,不僅擁有美食,還有大小朋友都喜歡的童年遊戲,不得不說夜市真的是台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樂趣。現在的夜市文化匯集了更多世界各地的美食,讓民眾們不用到餐廳或國外就能享受到便宜又好吃的異國料理。但在方便、便宜之餘,要兼顧到衛生就更難了,因為夜市攤位經常是暴露在大馬路上,加上絡繹不絕的客人,商家們就自然沒有辦法讓整潔衛生做到最好。在夜市很常會有附近住家檢舉噪音的問題,夜市的營業時間多會到深夜,導致周遭住戶的生活品質降低。雖然夜市很方便,但在很多地方還需要多加進步,才能打造更好的飲食文化。

林昱廷
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夜市並不是個美食天堂,而是充滿玩樂的玩具天堂。
每當我跟家人去夜市時,都會期待能夠帶走什麼玩具作為獎勵。但如今的我隨著年鄰長大,玩具已經不再吸引我,相較之下轉變的是美食。
我還自得每次高中下課後,總是期待經過火車站附近的夜市品嘗便宜的美食,對於貧窮的我而言,那個時候的幸褔,就是跟朋友一起逛夜市的時光。
對於現在的我而言,即使這些美好回憶都成為過往,但一開始走進夜市的感動依然存在我心中。

張正
夜市,我平時並不會主動去逛,因為我對於油煙味和人擠人的夜市不是特別喜歡(雖然我現在的生活中就得常常經故兩個夜市,石牌夜市和師大夜市),但是如果三五好友去外地出時遊逛逛當地夜市的話,我認為就還不錯,夜市給我最大的價值不再於他賣的東西,而是他所呈現的氣氛和文化,是屬於台灣獨一無二的特色文化。

王宥懿
以前的我,並不喜歡逛夜市,我總覺得夜市很擁擠,一直到上了大學,生活在師大夜市旁,我才漸漸發現夜市的美好。我發現,夜市裡的東西應有盡有,雖然常常很擁擠,但是這就是台灣獨特的地方,我去國外旅遊的時候有發現,很多店家大概在晚上十點左右就關門了,有些甚至更早,街道上都空蕩蕩的,但是台灣不一樣,在夜市商圈,這個時間反而是最熱鬧的時候,大家都在這個時間出來覓食買宵夜,我覺得,這是比起吃正餐還要更開心的一餐,因為通常宵夜時間是最放鬆的時候,而且都會跟朋友一起出來買,我很喜歡這樣的時光。在逛夜市的同時,也不是只有吃與喝,有時還會有一些玩樂的部分,這是我覺得更有趣的地方。台灣的夜市攤位,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攤一攤並排在一起,五顏六色的,總會讓我覺得很有新奇的感覺。雖然師大夜市不大,但也算是很方便,常常會覺得,學校旁邊有夜市真好!

譚小薇
對台灣人而言,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傳統習慣,一種藝術和文化表現。夜市上吃不完的美味小吃、各種小玩意、等聆郎滿目的小商品換句話說:夜市是台灣吸引觀光客的景點,而興盛除了中華美食之外,台灣小吃與夜市文化更是獨步全球與民眾有良好互動 講到師大夜市夜市相當小,很快地就逛透。由於師大夜市在我們學校旁邊,所以我常常會到那邊隨便買吃的或者買又流行又便宜的衣服和。雖然夜市亂、擠、鬧、衛生堪慮、等等,但是比百貨公司還要受歡迎。夜市是夜間休閒、逛逛之處,傳統而亂中有序,有無限的時間感。

林書宇
小時候曾經跟家人來逛過一次師大夜市,雖然沒有什麼印象了,但聽說那時的夜市非常熱鬧,因此,考上師大的時候,也想看看當年人聲鼎沸的夜市人龍,卻在學長姐口中得知,當年的風華早就不在了。原先我還認為,人潮這麼熱鬧的夜市,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應該相當可觀,為什麼有這麼多攤商選擇離開? 才知道要顧慮的東西遠不只這些。居民希望維護生活品質並沒有錯,而攤商希望人潮湧入維持生計也沒有錯,臺灣夜市的形成模式緊鄰住家,真的必須建立在很大程度的體諒之上,攤商在忙碌中顧著眼前的來客人潮,忘了向上竄的陣陣油煙也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而居民抗議的同時,是不是也會忘記同理,攤商的疏忽並不是出於惡意,他們也是為工作盡責呢?

鄭凱云
夜市,熟悉而親切的名詞,我想這該是每個台灣人的共同記憶,每當接待外國的友人時,無論行程如何安排,我總會推薦台灣的夜市,從高雄的瑞豐夜市、台中逢甲夜市、宜蘭羅東夜市、基隆廟口夜市、花蓮東大門夜市、到台北士林夜市,幾乎在台灣的每個縣市,都有令人想要探訪的夜市,而那其中的美食,更是代表著台灣文化的一隅,最值得思考的便是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形成的夜市以及販賣的商品,像是高雄,或許因為鄰近於大港,因此往往可在夜市中巡訪的許多精緻的舶來品,而花蓮東大門夜市,則可以享受許多原住民的地道料理,台北市則因為為台灣最為國際化的都市,在夜市中可以找尋到許多異國料理。這些種種,都是值得思考並珍惜的。

江博文
如何把夜市的環境整治好,一直以來都是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即以士林夜市為例,就算從原先之大範圍遍布,轉為如今遷入市場之情狀,也只是將髒亂限制於較集中的一區域裡,倘若論衛生及乾淨與否,其實並無過多差異。
顧及攤販之生計同群眾生活之便利性,並不能輕易將夜市解散,且即使將之解散,攤販又可能流動他處,在管理層面上反倒愈加棘手;但若選擇維持現狀,則環境之混亂依舊無法改善,限縮終為一治標不治本之手段。
另外需要思考的是,如果選擇從內部的衛生教育及外部的罰款做起,且不論整潔的提升程度,攤販之經營成本必因此提高,而可能表現在售物價格上,那麼夜市的便利性也就會伴隨物價提升而降低。承上的為難狀況,是否便足夠讓以便宜、多樣為特色的夜市不再具有高度吸引力,更甚可以進而廢之?
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樣的狀態去面對夜市文化呈現的好與壞呢?

涂家誠
我是彰化人,彰化的夜市除了許多小吃或平價美食之外,也有一些諸如套圈圈甚至碰碰圈的遊戲攤販,而即便脫離了喧鬧的夜市之外,偶爾也會聽聞一些同學家裡是在夜市擺攤,雖然規模不比台北或高雄的大型觀光夜市,但對當時國中小的我來說夜市的文化已可以說是在我的生活週邊生根;而到了台北後,也逛了學校週邊的夜市,卻也發現在這種人口密集的地區,夜市除了擺攤形態上的差異,也同時會造成一些在我故鄉彰化不曾聽過的困擾,例如師大夜市與當地居民因油煙或吵雜而引起糾紛,在彰化則因為夜市大多都是在空地舉辦,因此並不會遇到這種問題,總的來說在解決這些問題並不能只停留在直接讓他們就地合法或驅逐趕走,而需用更長時間的溝通調解來舒緩雙方面對的壓力

黃品誠
夜市對我而言,是一個充滿歡笑與叫賣聲的熱鬧所在。住在高雄的我常常去逛瑞豐夜市,我喜歡攤位都聚在一起的感覺,不是像一條街這樣分散人群。另外,我也喜歡它娛樂與食物參半的形式,讓各種年齡層的人們在其中都得到滿足。所以我來到師大之後特別不習慣,它是一條街的模式,且它不僅把遊戲的娛樂性剝奪,只留下許多女性服飾與配件(男生很難逛呀)然後食物的選擇非常少,也缺少攤位叫賣的那種熱鬧氛圍。經過這次的課堂和資料搜尋我對這些現象背後的因素有了認知。缺少夜市的熱鬧是因為旁邊就是住宅區,居民在之前就無法忍受吵雜的居住環境,所以上法院控告。最後是因訴諸居住正義有理,而且當時市政府在都市規劃時將夜市的範圍劃的過小,實際上店家的擴展已越界到住宅,所以判市政府敗訴。政府的商圈計畫並沒有考慮周全所以導致兩敗俱傷,甚至影響師大學生的食衣等面向。可惜我無緣見到當時師大夜市繁榮的景象,但若以同理心想,我們也應為當地居民設身處地。近來發現居民將「反對住三特」的布條掛出,相隔夜市只有一巷之遙,現在如何兼顧店家、居民、與學生三方權益不僅是政府的議題,身為當事者,關心身邊相關消息不失為我們可做的課題。

巴文海
回應助教在課前訪談的提問,我對於夜市的想像:是由許多攤販聚集而成的市集,並且攤販具有流動性,在不同日子會換不同地點擺攤。攤販的性質有很多,可以是小吃、甜點,和民生用品販賣,甚至精品攤,還有多種遊戲攤等等……。我理想中的夜市需要包含以上所述,可以滿足日常生活中食、衣、育、樂的需求。 因此師大夜市對我來說較像是一個商圈而非夜市。

松詩婷
臺灣的夜市是外國人最期待的經驗之一,不逛夜市,不能説來過臺灣。我逛的第一個夜市是臺灣朋友推薦的饒河。來到饒河時,我沒想到臺灣夜市那麽熱鬧、亂七八糟,也想不到臺灣人一邊走路一邊吃。當時,我很難接受這樣吃東西,因爲我覺得在一個很擠的地方走路不能完全享受食物,自己一直有坐著吃的習慣。另外,由於我來自一個飲食文化很保守的國家【幾乎沒有華人、中國菜的餐廳很少,因此對亞洲食物不熟悉】我對臺灣的小吃有很大的偏見,最初夜市的小吃的接受度不太高。在饒河夜市的第一個小吃是很久期待的蚵仔煎,它獨特的外表很吸引我,同時也讓我覺得看起來有點惡心。吃了之後,它QQ的口感是自己從來沒體驗過的,但是沒辦法判斷到底好不好吃。第二個美食是藥燉排骨,這時,我跟我朋友不得不跟別人並坐,大家都很近。我周圍的臺灣人都吃得津津有味,我自己則覺得靠近陌生人很不自在。

    不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臺灣人製造食物的概念及創造力,這是歐洲南部【加利西亞、葡萄牙與西班牙】少有的,尤其是在我的國家,加利西亞,厨師較重視當地的食材,很少會製造新的食物,因此我覺得這是臺灣夜市最大的優點,也反映出臺灣人對食物的接受度——每次逛大型的夜市一定會發現令人垂涎三尺的新美食。

林詩婷
身為這次主題的報告組,更能知道原來臺灣夜市的起源與發展,與宗教背景息息相關,因為集會所以產生了人潮,便帶動了商機和錢潮,進而發展了所謂的夜市。我是非常喜歡逛夜市的人,因為夜市裡有著非常多美食,這些美食結合臺灣的多元文化,各個不同地區也會有不一樣的特色美食。最重要的就是夜市最能感受出臺灣人的熱情,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外國人來臺旅遊必去夜市的原因吧!而要是想要最快接地氣,也就非去臺灣夜市不可。

陳怡臻
夜市是台灣一個很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除了是可以飽餐一頓的地方,也是可以和親朋好友很開心相約一起去玩的所在。夜市對我來說是什麼?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平價且熱鬧,一整塊區域有很多小吃攤販的地方,還有一些平時不常見的遊戲攤販。因此師大夜市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商圈而非夜市,雖然不同於一般夜市的型態,但我想師大夜市仍在每個師大人心中的有一個很大的回憶成分在。

翁家祥
夜市映照了臺灣各面向的文化,從飲食文化到生活習慣,光是觀察夜市就能觀察到許多屬於這裡的特色。我認為稱夜市為臺灣文化的結晶也不為過。
  首先連結上次的飲食文化,臺灣夜市同樣多元。上次提到的平民小吃幾乎都能在夜市裡找到,烤香腸珍珠奶茶煎鳥蛋蚵仔煎,族繁不及備載。即使全家人(或是跟朋友一起的群體)的口味都不相同,也能愉快地一起逛夜市。
  低廉的衣服和玩具象徵著臺灣人的節儉。或許是曾經歷數次物資短缺和通貨膨脹,臺灣人將節儉刻在骨子裡。能用就好的觀念常常出現再長輩的行動中,認為既然還能用就不必買新的或買貴的。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Week 15-11/06/2020-: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Week 15-11/06/2020-: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陳玉箴,《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2015。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 年 8 月 30 日(創刊號)。 〈https://taiwan.ntue.edu.tw/file/fileList/0/6/47〉。
延伸閱讀
Ritzer, George 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2002。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 31 卷 (2002)3 期。頁 58-68。

《同學修課心得》

甘峻瑋
華人的飲食文化淵遠流長,舉世皆知,雖然今天在國際上各大都市均可吃到中國菜,但是行家們仍一致認為唯有在臺灣才能品嚐到各式各樣道地的中國菜餚,台灣因為位於一個交通樞紐的位置,所以充滿著各式各樣不同國家的美食。
民以食為天的臺灣,幾乎是三步一小吃店,五步一大餐廳,由北方口味的烤鴨、燻雞、涮羊肉、溜魚片、青椒炒牛肉、干貝蘿蔔球……,到南方口味的樟茶鴨、鹽焗雞、蜜汁火腿、爆炒蝦仁、乾燒茄子、麻婆豆腐……,可說是應有盡有。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快速,臺灣吃的文化除了傳統的中式飲食方式外,也發展到中式速食連鎖店的經營方式,使得臺灣吃的藝術變得更加繁複。因臺灣地處世界文化交流的總匯,世界各國的飲食也紛紛在臺灣出現,美國的漢堡、義大利的披薩、日本的生魚片、德國的豬腳、瑞士的乳酪等等,包羅萬象,讓臺灣著實成為饕家的天堂。而臺灣獨有的本土料理,風靡全球,嚐味一次,必將永生難忘。

劉宇蓁
我覺得飲食文化是最能夠帶起一個人鄉愁的事物,當回想一個回憶,回想家鄉,最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食物的味道,想到校門口那家阿公阿婆小餐車的味道,想到小吃街裡吆喝的阿罵,想到北車ㄆㄨㄣ街補習的時光。每每好不容易出國遊玩,體會異國食物,我卻總是最懷念台灣的味道,即使是在日本吃日本料理,也和台灣的日本料理味道是不同的,在台灣,許許多多的飲食都醞釀出了在地的風味,像是日本的定食,兩蔣的川菜,夜市的小吃,甚是佛跳牆,連原先裝著的容器都是不相同的,以及裏頭的炸芋頭以及排骨酥,對台灣味的眷戀是讓我不想移民的一大因素。
羅嵐心
這週的主題是飲食文化,我自己是個很喜歡吃的人,常常在師大附近找好吃的食物,不過之前沒有特別研究台灣的飲食文化,是直到上了陳玉箴老師的台灣飲食文化課程才開始了解這些。像是國宴菜單、糕餅文化、醬文化等等都是上課的時候會學到的知識,我自己很喜歡那堂課,也推薦想了解更多台灣飲食文化的人去修!而這次上課講到的月亮蝦餅,其實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道不道地的問題,在某一次看到文章還是節目的時候才得知月亮蝦餅是台灣人發明的,一開始我滿驚訝的,想說我這些年在泰國餐廳到底點了什麼來吃。不過後來想想,這可能就算是一種在地化的表現吧,每個文化在進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方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被本地文化影響而融合出新的樣貌,所以月亮蝦餅的存在好像也沒有不好,還是可以繼續吃。

侯佳玲
飲食影響族群文化的發展。所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飲食更是文化具體傳承的表徵。前陣子在”What Americans are willing to pay for “ethnic” restaurant food reveals some deep prejudices”的報導中讀到一項新觀念,著實大開了自己眼界。外國人會稱東亞國家的飲食特色為”ethnic food”,然而卻對其他歐美大陸國家的飲食特色稱作”international food”。這不單表現出國家飲食文化的差別,更間接影射國家經濟地位嚴重影響各國飲食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及接受性。舉美國人看義大利菜的歷史而言。早期美國社會充斥著許多貧困的義大利裔籍移民,美國人因看不起這類民族而經常對義大利菜指指點點、吹毛求疵,甚至口出狂言說道:「義大利菜的調味過重,造成國民飲酒過量。」幾年後義大利民族的社會階級逐漸攀升,美國人卻改口:「義大利菜的美味實在是不在話下!」飲食文化是民族長久累積及傳承下來的特色。對於新事物,我認為因以尊重的心態看待,並以多元開放的觀點來了解不同的飲食文化差異。萬萬不可以偏概全,成為見識短淺的井底之蛙

徐以丞
身在台灣,可以說是生活在美食天堂中。在台灣可以吃到各種類型和國家的傳統料理,而且甚至有些菜色和樣式是在本國找不到的。老師有提到,台灣一直以來就是把眼光像外看,我覺得台灣會出現那麼多風格的料理很大一部份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很大一部份的人當在媚外的時候,又因民以食為天,所以帶入異國料理便是很大的商機。至於傳統的部分,因為台灣的政治與歷史因素,導致我們交雜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像是福建、客家、外省和原住民等,甚至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導致台灣文化的主體有很大的模糊性,而很難明確劃分出何謂台灣的傳統。從台灣的飲食方面就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現今的社會與文化已經不再是以前那樣比較單純的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或外省文化,而是漸漸轉變成國與國之間的融合,隨著時間淘汰凋亡或橫向移植。也許有時候不要將自己的文化定義的非常清楚嚴格,也是一件好事呢,因為如此才可以體驗或感受到其他不同的文化,並經歷所謂的交雜融合,漸漸弱勢再重生抑或是從弱勢轉為強勢文化。

吳思辰
很難想像飲食文化也有這麼多種種類,今天的課程讓我大開眼界。
國宴、辦桌,這些即使是日常生活很常聽到的名詞,我卻無法很精確的解釋他們的意思,酒樓等令我混淆的概念,也經過報告組別的講解,終於慢慢解開纏在一起的觀念。
除了我們平常的飲食習慣,我發現飲食還藏著許多奧秘在其中,例如台灣在地飲食與歷史的互動,每個時期的特色、它們互相影響逐漸改變的部分深深吸引著我,是會讓我想繼續探討下去的一門學問。
雖然才剛吃飽,但今天的課程依然讓我口水直流,真的是身歷其境的一堂課。

王子涵
課程中老師提及,在遭遇他者時,自我界線才會顯現。應用在飲食文化中,也切合VIP學姐所說,到了國外才會想起臺灣當地美食,平時不會特別常吃的台灣小吃,卻在異地的時候特別想念。在地化的定義並非只是專指烹調方式,更包含了結合當地特有的食材或調味料所結合出的料理。以我自身經驗來說,曾經在日本買了一杯珍珠奶茶,但它的味道與口感卻與台灣的截然不同,雖然是台灣的特產,卻因為進入不同國家而產生變化;加上老師說的月亮蝦餅其實也不是泰國料理,而是台灣人發明的,就可以看出飲食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陳可翔
身為台灣人,我們的日常飲食比起其他國家真的是非常豐富。
在長遠的歷史中,臺灣作為一個海島,這塊土地上總有各國的移民不斷來到這裡,把自己的飲食文化帶入其中,從清領時期到戰後甚至是近年,我們像是備受飲食之神眷屬的子民,總是能享用到不同的食物。然而,若要台灣人指出一道「道地」的代表菜,其實應該很少人可以肯定的給出一個答案。我認為臺灣的飲食文化還在形塑中,就像影片中老師所說的,一道菜到了不同的地方,就會開始被改造成符合當地人口味的料理,但要成為真正的臺灣菜僅調味是完全不夠的。
希望再歷經幾任總統輪替後,臺灣的國宴上可以出現「小吃」以外的彭湃料理。

吳昀萲
由於台灣地理位置特殊,在各種族群的交流下,許多異國飲食在台灣吸收、融入,使台灣變成飲食多元的國家。不過在各國飲食的影響下,台灣仍存在自己保有的飲食文化,甚至能將各地、各國美食,以符合台灣人之口味,轉化為台灣當地的美食。依台灣歷史沿革來看,台灣在過去就已接觸各種不同的文化,而與這些文化的相互影響與衝突下,也漸漸學習到如何與這些外來文化來去做調適,其中飲食文化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想這應該就是台灣能成為美食天堂的原因吧。

陳奕嘉
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可以看出文化融合、文化消解的跡象。
正如我曾經去日本北海道旅行,吃出日本料理與日式料理的不同,雖說我到現在仍說不起來味道為何,但可以從同旅行團吃飯剩下什麼食物中看出來,那些年紀比我大很多或年齡差不多(我當年去旅行時是畢業季)的人,不似我適應那些日本料理,不同日式料理的味道,感覺新鮮。
正如我高中畢業旅行所吃的原住民風味料理,雖不知那些料理跟原本原住民料理有什麼差別,但我好歹吃出跟我以前吃的原住民料理之不同,竹筒飯與竹筒飯的口感差別甚大!差點讓我懷疑自己的記憶滋味。當然,我還是不知道,在台灣東部或中部的原住民料理是否是原本的原住民料理。
正如我去泰式料理店點過【月亮蝦餅】這道料理,直至後來我才知道,正宗的泰國料理並沒有月亮蝦餅這道菜…
正如我看見蒙古烤肉的招牌,實際了解卻發現蒙古沒有烤肉…
台灣的文化是這麼特別,能從其他國家傳來的料理中創作出屬於這個國家的飲食,使其他台灣人吃起來的時候,很容易產生錯亂,錯亂到以為這是原來國家擁有的料理——這是很常見的謬誤。

何倢伃
說到食物,台灣真的無處不見好吃的料理,當中也包括了各種異國料理。還記得前陣子網路上的「打拋豬」議題掀起了一陣討論:說台灣的打拋豬跟泰國「真正的」打拋豬根本完全不一樣。一道料理,到了另一個地方並衍伸出了不同的特色,其實也就是反映了各地不一樣的一些文化:像是當地氣候、演變歷史、宗教、人民飲食習慣等等所以,我覺得「不道地」這件事情,並沒有一定的好或壞,它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衍伸出的、獨具一格的新產物。與其排斥或批評,更可以抱著從料理中去了解不同的地方的心態去看待。現在也有許多台灣的飲食發展到了國外,就像我曾經到韓國去吃台式料理、喝珍珠奶茶。這些東西到了韓國之後,確實跟在台灣吃到的有些不一樣,感覺像是我吃著我平時吃的料理,但又好像是在吃另一種很不一樣的風味的料理。總而言之,自己的家鄉味到了國外變成了有些陌生的味道,吃的時候也是覺得挺有趣的!

羅佳怡
飲食作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臺灣飲食文化的雜揉性和多元性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的,無論是眷村飲食、西洋飲食、日式料理等等,揉合不同的元素,融入轉化成為了臺灣飲食的一部份。此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所產生的變異,同時也展現出全球化下臺灣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過程中甚至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衍生繁殖。如同上課所提及的月亮蝦餅,一道臺灣在地研發出來的料理,再傳回泰國當地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有機的過程,背後蘊含著對不同文化的想像和在地化,是一個在地製造進而再向外輸出、影響當地飲食的例子。

吳昊祁
由麥當勞說明飲食文化是非常有效的,但他們的成功不只是在於精緻的食物,而是行銷策略。

選擇開店的位置

既然麥當勞擁有它時間方便性及客制化的優勢,那麼選擇市場絕對是他們最需要考慮的。我還記得有一位老師曾經說過:「你們同學之中有誰有自信可以把漢堡做得比麥當勞好吃?」而它繼續說:「那為什麼麥當勞只要一家店就可以賣得比你好?」
選擇一個交通方便以及上班族眾多的地區是一定的,並透過買賣優惠以及即時性、平民價格滿足小資上班族,並利用加盟的方式以及話術來增強行銷效果,這是常見的飲食文化戰略。當然,我比較少看到其他早餐店擁有買賣優惠像50塊1+1或是APP優惠券之類的。


另外,都市的繁忙性以及文化交流開始在飲食文化中占了一大部分。老師也在What is Taiwan culture?主題中提到,台灣文化主體的模糊性與殖民背景、移民社會有關,以致於文化上的不斷交流以及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的現代化產生的業務生活,人們為了趕時間或為了嘗試新事物而導致了台灣飲食文化,我自己也深有同感。

羅翊桓
台灣作為海島型國家,對於文化有很大的包容度,這種面積不大的土地上,來自各個國家的料理在此生根,身在台灣對於吃貨來說十分幸福。不過誠如報告組別對台灣的飲食文化拋出的問題:辦桌這類本土的習俗你我真的理解嗎?是不是只跟隨大人的腳步,點點頭致意遞上紅包。台灣特有的辦桌文化不應該被斥之為低俗,我們要用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台灣在地文化,如同許多外國美食;他們來到異鄉尋求理解的同時,我們是否有給過他們機會展現自己?又或是說著不夠道地或不符合台灣口味呢?希望大家可以再思考。

前嶋繪理佳
說到台灣飲食文化,其實我一直有個不太能接受的地方。我是蠻有健康意識的人,所以就覺得台灣賣的食物都是不太健康。例如,很多日本人愛吃的台灣便當。我就覺得那個有點油膩膩,但我不是在說不好吃哦。然後我愛吃生菜,但是台灣人都不吃生的東西,所以在台灣比日本很難買的。重點是我個人覺得外面賣的東西都是用很多油來煮。這部分我真的很難接受。

顏郁珊
最近幾年在台灣的外國yotuber都很喜歡拍吃台灣的食物這種類型的影片,而這類影片的點閱率通常都很高,從那些食物中外國人可以很容易就建立起對於台灣的印象,若是拍片者有再加以解說,我覺得不失為一個介紹台灣的好方法。畢竟很多人對台灣最鮮明的印象就是食物,若是用食物作為一個媒介,應該是個平易近人的好方法。

郭于瑄
受到移民和殖民的影響,台灣的飲食之多樣化,能滿足挑嘴的我。我實在有愧來自號稱美食之都——台南,有很多所謂的台南特色小吃我都沒有嚐試過,例如牛肉湯,因為家裡不吃牛。長大習慣吃蔬食,加上注重健康,還有過去重大食安問題,讓我盡量減少外食,雞排、滷肉飯等更是一年可能都吃不到一次。而且我不喜歡手搖飲還有珍珠或是任何口感相似的配料,所以也不會突然特別想喝珍奶。但有美食天堂之稱的台灣當然不會讓我失望,受到宗教還有環保、健康意識影響,我發現台灣有很多口味較清淡又美味的蔬食餐廳,有些是創新台式料理,有的則是融合異國料理,是連非蔬食者都會喜歡的。雖然這樣可能會破壞「原始」的味道,但在台灣不只手搖飲可以調整甜度和冰量,熟食也是可以請店家少油少鹽,甚至能要求不要加自己不喜歡的食材。
課程中老師提到泰國人覺得台灣打拋豬不符合原始口味,可能和食物也連結自我認同有關,所以大家會捍衛自己國家的口味。但我認為不一定要追求「真正的」作法,連在本地吃的在地料理都可以依自己喜好調整,也會因店家不同有所差異,全球在地化讓同一道料理有更多的詮釋方式。不過當然還是要互相尊重,如果真的主打「道地」打拋豬,那就該符合原本作法。
李雨萱
我們是這周的報告組,身爲外國學生,我對台灣的飲食的印象就是超級好吃,好喜歡,很夯的哪一種,因爲在全球各地都收到台灣的飲食文化的影響。但在這之前,我並不瞭解台灣的飲食文化從古至今的經歷是什麽。但很榮幸可以參與這門課,並選了這個主題。在與組員討論的過程中,我聼到了許多之前沒聽過的食物及故事,也在劉助教給予的修改意見,我們再次討論一次,并有了明確的報告内容及方向。分工將各自負責的部分簡潔有力的呈現給大家,讓更多人也能夠透過我們的報告認識台灣的飲食文化的經歷、改變及付出。
台灣飲食文化對外的接納度很高,對外的影響也非常大。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除了本土飲食系統的發展,飲食文化尚會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台灣飲食是由來自不同地域的菜式融合而成的。隨著歷史變遷,台灣料理加入了福建菜、客家菜、日式料理及各式各樣外省菜式的特色。飲食文化的變遷過程中,不僅展現人類生活方式與型態的變化,更蘊涵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意涵。近年,又受到了世界各地外國菜式的影響,也帶動了外國的台灣飲食文化,像是爆紅的珍珠奶茶等等。從過去到現在,台灣都不斷吸收及融合外來菜式的精髓,不停的發展及演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台灣味」。

羅悅庭
台灣因歷史文化艾洛的影響,很難定義出專屬於自己的特色料理,而是融合其他料理的特色。我是一個很喜歡吃的人,但我不喜歡中式料理、(東)南亞料理,所以當聽人說出國留學特別想念台灣的滷肉飯時,總覺得不解,大概得等我真正經歷過才了解箇中滋味吧。老師舉得"月亮蝦餅"例子很有趣,讓握想到之前我曾看過一個法國YOUTUBER的影片,裡面許多品名有"法國"兩字的食物,例如法蘭酥、法式奶茶,雖然好吃,但其實在法國根本沒有這些,這大概也是台灣食物的特色之一吧,又或許是加上"法國"兩字,使商品更具浪漫情調,更吸引人購買?這種刻板印象能與老師以前說過"對語言的印象"連結。

司儀
本週主題是飲食,我想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多多少少也能看出它的原生環境文化吧?!就好像VIP小姊姊說的,或許平時你不會覺得某種東西特別好吃,或者自己特別喜歡。但一旦你離開了,就會莫名的懷念,想念。恨不得馬上吃上一口。很多朋友會說,你真好!可以去臺灣讀書,臺灣美食小吃那麼多,肯定超開心吧!可是完全不會!如果作為一個旅客,想到台灣肯定是夜市是小吃。來過臺灣的我們都知道,鹹水雞,鹽酥雞,珍奶等。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泡泡下沒有的,或者不道地的。但是作為一個學生,離開家來到台灣,反而會很想念自己家的美食。可能是父母做的飯菜,可能是街邊平時不太會去吃的小吃,可能是一碗麵等。都能代表你的身分,你的記憶。在臺灣的生活我經常會想念,中學時期早餐吃的撈麵,午餐吃的潭仔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林晏筠
很喜歡今天課程開頭部分探討的問題,包含其實泰國沒有月亮蝦餅、自我的突顯、及早餐店的故事。上次在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時,碰巧搭上泰國生,當下問他月亮蝦餅時,他說他沒看過這個東西,我們還想說,可能是我們彼此對這樣食物的「名稱」不同,爾後才知道,原來他們真的沒有月亮蝦餅的存在。還有早餐店文化,我想提台灣早餐文化,我一直都覺得,為什麼台灣早餐都「這麼飽」、「這麼美味」卻又「這麼簡單」?其實是因為早期台灣以農業為主,農夫們都是早上出去耕田,需要大量的體力及能量,因此才會有像是飯糰啊、燒餅、蘿蔔糕等高油高熱量的早餐。也在報告同學的報告內容中,吸收到了,原來,我們的國宴文化是會隨著總統而與時俱進的,並非一直都長那樣。「You are what to eat」,這句話,太犀利了吧XD,我想從今以後我不會再回答「隨便」了,有意識地吃、用吃,反映出我的行動及我的主體。

林宇崙
能生活在台灣真的很幸福,我們的飲食比起其他國家真的豐富許多,這都要歸功於台灣地理位置特殊,在各種族群的交流下,許多異國飲食在台灣融入、吸收,使台灣變成飲食多元的國家,像我以前曾經去過菲律賓,那裏的飲食我真的沒辦法接受,每一餐的主食不外乎都是飯和一些熱狗,連速食店都在賣飯,賣飯就算了菲律賓的白飯還又乾又硬,非常的難下嚥,這讓我意識到勿視正當的視為理所當然,真的要珍惜台灣的資源

陳若裴
還記得最初來台灣的時候覺得最新奇的是台灣的早餐店,因為馬來西亞其實真的沒有單獨一間只做早餐店的店面,而且台灣的早餐店菜單又豐富又便宜,剛開始還聽台灣朋友分享他高中時期每一天的早餐都會在早餐店解決,早餐店的奶茶是便秘的良藥(? ,就覺得超有趣的。以前高中的我一年365天的早餐都是美祿加麥片,因為真的很少店是這麼早就營業的,因此我們學生的早餐就是這麼單一的了,所以真的超羨慕台灣有早餐店!

翁家祥
多元而融合性強是屬於臺灣的文化特色。由於歷史背景較繁雜,我們曾數次接收(或許可以說是被迫接收)其他地區的文化。像是曾經殖民我們的日本和撤退來台的國民政府、60年代的美援等等,在這些強勢文化的影響下,台灣人逐漸融合出與這些文化源頭相似卻又不太一樣的各種飲食。課程中提到的閩南佛跳牆、日本料理的壽司、月亮蝦餅,都是外來文化在臺灣演化出臺灣味的經典例子。現在臺灣飲食的多元性就已舉世聞名。早上起床,就先到早餐店裡從琳瑯滿目的菜單進行選擇。早餐店(如美X美)就有中式的蛋餅油條燒餅與西式的熱狗荷包蛋三明治漢堡,加起來數十數百種的選項,導致我們每每踏入早餐店就要面對選擇困難症。這般多采多姿的早餐店想必只有臺灣會有了。夜市也是我們非常具代表性的特色。各種攤販擺滿了一個區域等待大家的光臨,論飲食的種類就數不清了。香腸鳥蛋鐵板牛排烤玉米珍珠奶茶,裡面總會有幾家你想吃或是想嘗試的,而吃遍整個夜市這種妄想至少得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而這種夜市也不算少。這種嘉年華式的人潮與布局在西方只有特殊節日才會舉辦,而臺灣卻是常駐執行。這些文化特色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然而當局者迷。這些讓國外的朋友來到臺灣讚嘆連連的美好,對一直生活在充滿美食的環境的我們而言只是常態,沒什麼好大驚小怪。或許在那些外國人眼中,習慣美好的我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大概只會發福。對自己身處當下的文化,我們常常會忽略他的重要性與特色,直到我們離開了臺灣到不同的國家,才會驚覺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正是別人學也學不走,專屬於我們的美麗風景。「文化要在比較之下才會顯明」,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只有在多方的交流與認識各種相異相似的文化之後,我們才能更清晰的認識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並以他為榮。

賴璿伊
雖然我本人很愛吃,但對於人們日常飲食習慣卻沒有研究。以前的環境,對某些家庭而言,吃飯可能是不可多得的,那是需要上天的眷顧給予適量的雨水及晴朗的天氣才早就了有米飯可食的生活。吃蕃薯籤溫飽的日子在現代已極為少見,我們似乎都忘了、忽略了曾經的他們走過的路,是那麼艱辛困苦,理所當然的生活再有米飯可食,甚至有諸多種類主食可吃的時代,對此我們應該心懷感激的對待每餐,雖不至於說要在餐前歌頌一番,但至少要好好珍惜碗裡的食物,能吃便是福。

陳威錡
這學期剛好修到玉箴老師的飲食文化課,而且期末報告剛好選到VIP王婉育學姊的論文來探討台灣早餐店文化,整個親近感大爆發啊!因為歷史背景、在地化以及等等因素,讓台灣的飲食呈現非常多元的樣貌。在那堂課中我學到了非常多有關於台灣飲食的文化,例如米食、飲料等等,飲食不只是存在於吃的層面,裡頭的歷史意義、文化意義、經濟意義等等都是可以深入探討的,這些是我以前不曾想過的。雖然有許多外來飲食文化的傳入,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在地化」,透過不斷地在地化融合台灣自己的元素,這也是最可貴的。

林涵瑋
我是一個喜歡吃的人,因此對這週的主題很有共鳴。我覺得飲食文化對於一個族群而言是很重要的,因為透過同一種飲食文化,在異鄉會有找到知音的感覺。像是我雖然很喜歡嘗試不同的美食,但每次出國回臺灣後都會很想念臺灣的食物,就連簡單的牛肉泡麵也會覺得特別美味,而這就好像是一種歸屬感一般。此外,我移民國外的堂姐也有這種情況,每次她回到臺灣,總會要我陪她去吃小吃,感受故鄉的味道。

周毓凌
常常在想,我們現代人吃東西,究竟是手機在吃,還是是人在吃?每次看著滿桌好菜,都要先拿起手機擺拍一輪,手機先吃!!!然後再修個圖,套個濾鏡,打個卡,再發到限時/貼文/美食帳,都要一併更新。以前我是不太理解為何要這樣做的,(可能是我太愛吃,肚子餓死還要先看別人拍照才能動很氣)但我最近發現,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製作成美食地圖,不怕忘記好吃的店,而且ig有回顧過去的功能,當下拍下這些照片,記錄生活,也記錄了和他人的相處過程,更可以成為和他人聊天的話題。我認為,這也算是融入我們現代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了!

林宇軒
VIP學姊分享自己對於飲食上,「台味」的「純」所代表的意義就是「道地」,不會有其他太多的包裝或加工。其中,和老師的討論提到了飲食文化在各國演變的的差異,比如從泰國傳到台灣的「打拋豬」在台灣加入番茄並使用用九層塔去帶體打拋葉,以及發展出泰國本身都沒有的月亮蝦餅,都是值得去深入探討的飲食文化在台灣的發展現象。有機、小農、刈包這三樣元素會讓大眾認為很「台」,從產地的味道進而衍生出「台味」;另外,在討論中所提及的台灣「早餐文化」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在商業的發展與本土文化演進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林子皓
飲食影響文化,文化也影響飲食。喜愛美食的我,曾嘗過日本最道地的美食,發現在日本的餐桌上,會有許多精緻的小盤子,且雖是同一家飯店,每天端上的盤子樣式都各有其特色,而我詢問了日本籍的同學,他表示,雖然並不是居家飲食都有如此排場,但在正式場合時,日本的確會有較精緻的擺盤文化,而不只是食材之間的變化,也包含盛裝物的設計,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一片雕刻精美的池塘圓盤中,有一浮雕的鯉魚,但裡面只是盛裝著簡單的海菜,我想即是日本文化對於飲食之道的追求,才會將每個食物藉由擺盤,讓其得以提升檔次,吃的到口感的精緻,也有視覺上的精緻。

江博文
提及在台灣的迴轉壽司,或許很多人頭一個想到的會是爭鮮,但對我而言,卻是元氣壽司,我的迴轉壽司初體驗便是在元氣壽司的士林店。
若論元氣壽司的口味是否勝過爭鮮,以我觀點是肯定的,且食材用料上也較優質;又雖然皆屬平價定位的迴轉壽司,不曉得是否由於元氣壽司為日本品牌,有其料理發源之堅持,和臺式的爭鮮相比,製作手路的要求顯得更為細緻,遂令我在後來初嘗爭鮮壽司的時候,只能頻頻搖頭。
記憶中的味道是否被過分美化,我很難下一個定論,卻極大認同這樣的可能性,可清楚認知的,是爭鮮壽司的品質絕對更加差勁這一結論。

黃郁雯
辦桌的習俗不是只出現在婚禮上,也會辦在喪禮或新居落成,辦桌早已形成台灣人表現熱情、好客、大方的個性,我個人很喜歡辦桌,因為大家會面對面坐在一個圓桌,就有了聯繫感情的機會,很多外國人來台灣也會想感受台灣流傳已久的辦桌文化。
老師在影片中聊到台灣人喝茶從不加牛奶,但之後卻有了奶茶的出現,原因是在日治時期中有了喝牛奶的習慣,才逐漸形成奶茶這項飲品,而台灣人把我們獨有的珍珠加入奶茶中,就創造出了風靡全球的珍珠奶茶,沒想到連飲料也能做出全球化的效應。我是在前陣子才知道原來月亮蝦餅不是泰國料理,是台灣人自己發明的,不久後就傳到泰國,所以就可以解釋說料理是不分國界,另外,我沒有很介意打拋豬在台灣的做法,因為每個國家本來就有自己獨特的料理方式,沒有標準化的料理方式才是美食存在的意義啊。

陳亭孜
說到台灣食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時候被父母打扮的漂漂亮亮帶去參加辦桌的流水席。對我來說,那樣的飲食文化吃的不僅是食物,更是看著大家彼此相見和凝聚感情的時刻。
因為曾經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更能了解能夠身為台灣人每天吃到各式各樣豐富的料理是多麼開心的事情。不論從早到晚、從平價到高檔,都能吃到台灣人的創意和美味。早餐的蛋餅或小熱狗,到夜市文化中富有創意的平民小吃,或是路邊簡單的下水湯和雞肉飯,到高檔飯店的櫻桃鴨和刷牛肉清湯,都讓我在日本時懷念不已。
飲食文化正是存在我們成長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著什麼程度的飲食記憶、就能對當地有更深的連結,也是異鄉遊子在外能一解鄉愁的最佳良藥。

王奕翔
台灣小吃的發源於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最能詮釋台灣本土文化、體現民間生活真實的一面。「就地取材」是個是小吃的特色。夜市則是體驗台灣小吃的最佳場所,他以濃厚的地方特色與地道的鄉土原味,緊緊住住了台灣本地人的胃與遊客的心;不但擁有琳琅滿目的小吃種類,而且相對於傳統中國菜的講究與精緻,反而有一份不必正襟危坐的自在感。台灣各地都有夜市,多半位於交通樞紐、廟會和集市等人潮最旺、發展最早的地方。台灣雖然不大,但因為各地文化特色的不同,長期以來各夜市都有自成一個的特色小吃。

蘇予歆
這周在講飲食文化的時候,對我們的身分認識特別有感覺,確實是需要在異地的時候,我們特別會感覺得自己是台灣人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在看到反送終的事件的時候,會特別去感受到我們要愛我們的國家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想了一下,台灣的食物超級好吃這是公認的,但常常尤其像現在年輕的族群會很容易被新開幕的韓國炸雞店或是日式料理之類的吸引,我們其實是越來越少去吃我們自己的食物了,藉著這樣的課程,再次提醒我們自己的文化在哪裡。

蔡沂庭
飲食原本只是為了維持生存必須而生,但是各地的飲食文化都有所不同,甚至一個國家裡面也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存在(如台灣南北粽、中國各省不同菜系)。我覺得台灣的食物十分多樣化,食材因地形依山傍海,氣候也適當,因此各種美食皆可以吃得到。
我覺得飲食文化能夠串起群體的認同感,以在外留學的學子為例,可能就會更希望可以吃得到自己家鄉的食物與口味,也因此在飲食文化之中更能夠看到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特色與認同感。

郭碧玉
台灣的飲食文化脈絡真的很錯綜複雜,在各國占領台灣之間為台灣帶來許多外來食材,後來的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戒嚴、解嚴後,造就了今天台灣的多元飲食文化。我認為台灣對於外來飲食的接受度特別高,像是韓國人基本上都還是每餐習慣韓食或已經被韓化的中餐店,但台灣卻並非如此,大部分青壯年以下的人都非常習慣每餐吃不同國家的特色食材,我認為這是台灣的一個大特色,我們也並非沒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更能容納他國飲食文化。

楊荏羽
說到月亮蝦餅真的是很奇妙的美食,實際上應被歸類為台灣小吃,卻普遍被認為是泰國菜,基於好奇心,於是上網搜尋了一下有關月亮蝦餅的起源故事,是由華僑藺以愛至台灣留學時,當瓦城泰國料理學徒時的偶然創造之作,因當時的瓦城為台灣最早泰式料理店之一,因此影響後來的泰國料理店都有此菜色。除此之外,泰國也沒有椒麻雞,只有炸雞沾酸辣醬,這個說法也是非常有趣的。又以打拋肉來說,在泰國的確是用打拋葉,可是在台灣卻改用九層塔的原因除了取得方便外,其實最主要不是因為打拋葉難取得,而是因為打拋葉空運到台灣需要一段時間、飛機抵台後,原物料運送再端到餐廳,很容易發黑變質,所以保存不易,才會拿九層塔代替,而且比起打拋葉來說效果好、口中咀嚼的餘味也更強烈。

楊婷雅
全球化帶來物品得以簡便的流動在各個地區,連鎖店也得以在世界各個角落拓展,麥當勞化在許多國家都可以看見,麥當勞化帶著近代管理的概念,進軍地方,深入不同民族與文化的生活,甚至可以做到全球在地化的手段,再去置產出一項「新的」品項。
從大課題的變動中,我想關注回自己的舌頭,像是我愛吃什麼樣的主食,是米是麵,是甜或鹹,還是那些不單是以甜與鹹等做分類的味道,像是蜂蜜芥末醬之類的,我的一週飲食,有怎樣的飲食文化展現?
觀察下來,我平日大約會有五餐是的中午及晚上是吃家裡煮的飯菜,有白飯配滷肉、兩道蔬菜,再加上一道湯,也就是一半的午晚餐是家人煮的,一半時間是外食,常吃像是煎餃水餃或義式與日式,偶爾吃滷肉飯!
我覺得我是保有台灣飲食舌頭的人,除了早餐,早餐我除了麥片、三明治、貝果與蛋餅之外,近乎沒有喜好。從此還是可以看到自己的飲食文化與我爸爸的差異。再來是,我甚至沒有得以傳承台灣味道的手藝,而我想這也是我們這個世代面臨的一大問題,因我們沒辦法去置產出我們的味道時,那招致的結果則是我們將會僅剩規格化後的味道。

張紫媫
我覺得飲食文化對每個國家來說真的是一大特色,因為每個人每天都一定會吃東西,然後VIP來賓有說到臺灣有早餐店這個特色是因為台灣人喜歡吃熟食,我覺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早上要多吃一些暖胃的食物才不會傷胃。像是去歐洲的話,他們的早餐都是一些冷的肉片或是優葛之類;然後日本的話甚至連便利商店的便當都不用微波,這些國家都是比較偏西醫的觀念,所以我覺得飲食跟養生觀念也有非常大的關聯!

林熙彤
吃是一種簡單的幸福,我很喜歡吃,還很喜歡研究各種食物的文化及歷史。食量不是很大,但每次不館心情好還是不好,繁忙還是閒得發慌,都會想找點東西吃,或打發時間或紓解壓力。日式、泰式、法式、美式、義式、南洋料理我都很喜歡吃,但我發現最會讓我想念的永遠都還是台灣料理。
其實生活在台灣很幸福,幾乎每個文化的料理都有,有的道地,有的改成了台灣人喜歡的口味,我都很喜歡也都很願意嘗試。
我曾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我們在美國吃膩了重油的美式食物,最想念的當然還是最簡單的滷肉飯、炒泡麵等等,但這些在台灣最樸實無華的食物,在國外可說是高級料理。很難找到像我們在台灣吃的小館子,更不用說路邊攤。想吃中國菜只能到高級的中國餐館。
也是在那段期間,我發現吃還是一種記憶的回味。當我們身處義國,能吃到一份道地的蛋餅、一盤有家鄉味的炒飯,就會想到遙遠的家鄉,還有所有關於家鄉的記憶。
台灣也有很多特別的用餐文化,例如外帶文化、共餐文化、報告的同學有提到的辦桌文化等等。
台北已經非常國際化了,可能一條街上的異國料理比台灣料理還多。有外國朋友來台灣時,甚至是帶他們到那些比較能讓我們"有面子"的外國高級參觀用餐。能讓國人在不用出國的情況下品嘗到不同國家的料理當然是好事,可是還是希望我們能夠好好保存我們的傳統美食,有時候最平凡的東西反而是最珍貴的。

曾亞
我覺得台灣多元的飲食文化,最能呈現出台灣文化很強的包容性,包容著各個族群或各個國家的飲食(東南亞新住民、外省人……),在台灣吃到異國料理十分容易,像是公館商圈就是主打異國料理,近年來好像比較流行韓式料理,然而我們很容易把歐美日韓餐廳視為高級料理,代表時尚、品味、流行,這樣的觀念值得我們去思考。

岩渕大志
首先要對特別來賓的學姐表示敬意,課後略讀了她的碩士論文,以這樣一個在我們周遭的主題作為論文主題,讓讀的人也能已經以自身的經驗進入這個研究的過程。台灣飲食文化內容極為豐富,小組的同學們也細分主題,讓我更了解台灣的飲食文化背景,內容與演變。俗話說「人以食為天」,飲食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影響極大,而台灣的飲食也正反映了每個時代的背景,台灣的自然環境條件,台灣人的民族性等層面。老師也提的了所謂的"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 這也讓我思考現代人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了這種所謂的"理性邏輯",但是我並不贊成所有的一切等能適用於這樣的邏輯,用數據來衡量是一個極有效率的方法,但是並不一定是最準確的方法。這真的是一個值得常去思考但將是永遠沒有結論的主題。

陳馬克
台灣確實是對食物極有包容性的地方,也時常創造出新的食品。米漢堡、珍珠奶茶都是非常經典的例子。我覺得台灣人對珍珠奶茶的認同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比如前陣子日本非常流行珍珠奶茶,甚至推出了珍珠奶茶拉麵及珍珠奶茶飯等等令部分台灣人無法接受的料理。其實透過這件事,應該不難想像義大利人看到夏威夷披薩或是泰國人發現台灣的打拋豬會加九層塔的心情吧!

許舒婷
台灣有許多特別的飲食文化與習俗,像是尾牙辦桌、中秋烤肉、端午肉粽,又或是小吃攤美食,像肉圓、蚵仔煎、臭豆腐,一個個都非常引人注目,在充滿美食的台灣生活真的非常幸福。

雖然台灣有美好的特色佳餚,有些飲食文化卻有許多負面影響,最常見的「吃到飽」就是其一。人們常因為貪心,而拿了自己吃不完的份量,即使吃完了,過撐、過飽也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其實許多高檔的自助式料理,都會因客人需求而發展各式菜色,但顧客能吃的量與食材準備量,往往不成比例,造成很多食物浪費。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品質上升,美食變得更為精緻,希望人們也能省掉不必要的浪費,對文化、環境都盡一己之力守護。

陳研諭
看到前面有幾個同學提到居台的外國youtuber如何介紹台灣食點,那幾個我剛好也都有追蹤,瞬間知道大家在說什麼XD,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那些影片的預設受眾是臺灣人,也就是說,這是支「拍給臺灣人看的臺灣美食經驗」。
於是會萌生出一個小小的問題:為什麼大家這麼愛看外國人稱讚在地食物呢?這些住在臺灣的外國人,有些甚至似乎比我們更了解我們,既然如此,若撇開youtuber們本身為了點閱與宣傳的命題行銷策略,我們到底是否該還將其貼上「外國代言」的印象?又為什麼這麼做?我的想法可能會和棒球週時的課堂有點連結:這似乎也是臺灣少數能被看見的項目之一。作為經常缺乏自信的、五感體驗好像哪裡都要少人一大截的國家,我們因而如此重視味蕾上的認證,一若本堂課提到的,「你吃了什麼,便是什麼」。
前陣子中泰大戰中,有網友幽默地將泰國、臺灣、香港三地網戰盟友化名「奶茶陣線」,感到好笑之際我也有些驚喜,一來是發現我們的食物作為國家印象被確實記憶著,二來是發現,原來強調自我存在的方式,並不一定只有「我們跟別人有多麼不同」的方式,在摸索他我邊界時,找出彼此在相異與相似之中的互文,或許也是一種牢固自我、亦彼此凝聚的好方法吧。

田村有梨奈
台灣飲食文化的多樣性是特殊的。 從日治時期開始到戰後時期有許多異國文化,例如中國大陸和美軍。 小時候,我去台灣時最喜歡的食物是小籠包和北京烤鴨,但我沒有意識到這本來不是台灣菜。 特別是許多日本人喜歡小籠包,但在特殊情況下,它比起源地中國大陸更著名。 換句話說,這是外國文化的內地化。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視飲食,所以我認為這種內地和多元化的文化已經發展起來。

張彬
這周同學們的報告是讓我感覺邊看邊餓的狀態。報告的內容都是充滿了食物,害得我食慾大增,趕緊買了午餐來邊吃邊聽報告。其實台灣的飲食文化算了很豐富多元的,因為台灣本來就是多元種族的社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感覺是生活在地球村一樣,想吃哪一國家的料理都能隨時去吃,很是方便。在我剛來台灣時我喜歡台灣夜市的炸雞配奶茶,當我吃了這些台灣當地的特色美食時,自己感覺太幸福了,很滿足。後來在台灣住了一段時間後我慢慢的接觸到了“熱炒”這個東西,發現在忙了一整天後自己約了幾個朋友在熱炒點吃著晚飯喝著啤酒,那感覺真的是爽及了,尤其是像最近的天氣熱炒配啤酒是最好不過了。其實說實話自己雖然是“吃貨”,但剛來台灣時還是會不適應這邊的飲食文化。因為這邊的都是吃的比較清淡,不像我們東南亞國家吃得都比較酸酸辣辣,但也不是很久的時間我還是適應過來了,而且還從適應變成喜歡。當我寒暑假會僑居地時有時還特別會想起台灣的食物,我還跟同學們說如果我大學畢業回國的話,我會很想念台灣的“熱炒”。我想這也是代表台灣本地特色的食物也是一種文化符號流傳在台灣社會。

賴彥任
什麼是台灣味?遭遇他者文化後就能深刻體會到己身跟外人的區別。就算在同一塊土地上,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也不勁相同,各地都有屬於自身家鄉的特產。現今台灣有著多種的飲食文化,外來飲食引進因當地人的品味而質變、本土化。
    社會麥當勞化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也可在現代基礎教育看到影子。講求效率、量化、標準、期待教育出品質相差不遠的基礎勞動力。雖然在時代的巨輪下,制度措施有其必要,但我們可以探問在這之中,我們忽略、遺漏了什麼重要的東西?

黃詠鷥
不得不說,台灣真的是一個大家公認的美食天堂,不管哪個國家的美食都可以在台灣找到,是很多外國人一直來台的原因之一,因為不僅可以品嚐到台灣的當地美食外,世界各國我美食都可以在台灣找得到,可是我認為台灣除了外國傳入的美食以外,原住民美食才是最具有飲食文化的,身為一各澳門的學生,我可以說,其實很少國家可以有一些這麼有特色的飲食文化,澳門香港也是一個美食天堂,可是卻沒有像台灣一樣多的特色美食,我們不能跟大家說這是我們澳門獨有的美食,因為我們的食物都是從外國傳進來的,而台灣卻有非常多的原住民美食,可以很自豪的跟人家說這是台灣獨有的美食,所以其實我很羨慕台灣可以有這樣的一個飲食文化,也很希望可以一直保存著這些特色美食。

周沛德
提到台灣的飲食文化,我首先想到的是存在於各個巷口的陽春麵,以及林立於各處的早餐店,以及三更半夜還在營業的豆漿大王、鹽酥雞,就是這些台灣味包辦了我們的早餐到宵夜。而台灣在飲食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存在著許多「道地化」或甚至是自己發明的「偽異國」料理,像是最著名的月亮蝦餅、夜市很常見的蒙古烤肉等,結合了外國的風情以及台灣的食材,成為了純正的台灣味。為我們的飲食文化帶來了許多趣味以及新意,也成為了我們與其他國家最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