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Week 16-31/12/2020-: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Week 16-31/12/2020-: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陳玉箴,《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2015。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 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 年 8 月 30 日(創刊號)。 〈https://taiwan.ntue.edu.tw/file/fileList/0/6/47〉。 

延伸閱讀 

Ritzer, George 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2002。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 31 卷 (2002)3 期。頁 58-68。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第 31 卷 3 期(2002)。頁 9-26。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 

廖炳惠,〈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中央日報》,2003 年 12 月 22 日。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 2002a。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 2002b。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施品岑

今天同學報告到一半,同學拿出了兩張照片,一張說是中產階級的晚餐(精緻排餐),另一張說是工人階級的晚餐(一盤盤的菜),老師就問大家說,這裡有誰是中產階級,然後就進行了一些討論。我認為這個認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很多台灣人不太願意承認自己是勞工階級,為什麼?可能是不想要成為經濟上的弱勢吧,我記得一件事,是12年國教中,彰化縣會因為家庭是低收入戶而加分,那時候家裡氣氛比較不好,然後我媽媽就忽然跟我說我們可以去申請,因為我們家年收入算是低收入戶,然後我就超級難過,我一點都不想要因為我是低收入戶加那兩分,明明多那兩分,我就可以少努力一點(哈哈),可是我卻為此難過了一陣子,雖然我們家最後也是沒有去申請啦,但是我當時的反應,到現在我覺得還是很神奇,為什麼我不願意承認這件事呢?我想也有很多台灣人不想承認自己是低收入戶吧?

By the way,我覺得彰化的有名小吃還有控肉飯跟貓鼠麵,肉圓一定要是炸的,蒸的都是邪門歪道(哈哈哈)


徐柏軒

老師課堂上的前半部,跳回至上週課堂尚未結束的主題

我依然記得,那幾句不超過30字的言語卻乘載著無數人生命的重量——「國家究竟有何權利,輕易地奪走、主宰人的性命」,當談到死刑時,都是社會重大議題發生之後,此時談論都是不理性的。


接著是回到「沃草的線上小遊戲」,國民政府初來臺受害的百姓,以及統治段時間後的白色恐佈被消失的平民,其實這些都離我們不久,但許多青年早已對這無感,我們的民主與自由皆靠這些人的血、的肉、的經驗與後續連帶串起的悲憤情懷所築起的,我認為我們必須瞭解。


最後是「國族認同」,國族認同是種填充的概念,老師說她讀到〈沒有太陽的地方〉時便哭了,認為對岸的同胞很可憐,結果出國留學得知現況後,產生反叛的心態,尤其更早受此教育而出走的人。


進入到本週主題,有個印象較深的內容,就是臺灣食物與問同學吃拉麵,前者是提到茶,tea 台語「茶」的音相似,臺灣很會將其他東西混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食物;後者是同學回答:「湯頭鹹死就是日本拉麵,因為日本吃拉麵不會喝湯。」

有種原來呀的頓悟


黃馨慧

在報告中提及「工人階級」與「中產階級」之間的差異。其實我一直沒有深入思考過兩者的定義,當教授問及「中產階級」的定義時,我才猛然發現自己竟也無從組織語言,給予完整的解答。

除此之外,我延伸的心得是,「飲食文化」在日常生活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飲食是維持生命最低限度的需求。而各國都有相異的飲食文化,也因此在台灣,處處可見所謂的「異國料理」。我很喜歡嘗試各種不同國境特色的食物,有一個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越南料理「魚露」。還記得第一次食用魚露時,我實在無法接受它腥臭的口味,我更無法想像,當地人甚至會將水果沾著魚露食用!

這是各地不同文化習慣所產生的文化衝突,但我認為我應該尊重不同的文化,就如同我也希望外國人能夠尊重台灣的飲食文化一樣!


武氏夢常

老師在課堂上要我們思考何謂中產階級時,我真的覺得對於處於普羅社會的我們竟然無從講述這些階級問題。

飲食文化基本上就是生活的起點,因為沒有滿足這生命最基礎的需求,就沒有所謂的生命。

在越南,基本上從鄉村市場到大城商店街,隨處可見的都是越式料理,或參雜少許高檔法國餐廳。但在台灣,到處都可以看到來自各個國家的餐廳,最多的是日式跟義大利麵餐廳,喔如果算上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餐廳,美式可能是最多的!可見在台灣的大家基本上都算是吃遍世界,就算我去越南餐館吃飯時,也常常看到非常多台灣人甚至是外籍留學生,因此我覺得如果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上來看,台灣可謂是真正的民族大熔爐!


黃珮蓁

我覺得同學在比較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飲食中,無意間展現了一個問題。

曾看過身邊有同學,因為家中給的金錢沒那麼多,但應要應付同學們的邀約,怕此次無法出席這家火鍋店的聚會,下次無法出席那家燒肉店的聚會,而因此被認為不合群,被邊緣化,從此無法融入同學們,所以硬撐著緊縮的荷包跑攤,月中到月底都輪著吃不同款式的便宜泡麵,這也是種階級現象,大學士社會的縮影,我們若是這位同學,應該要想想是否這種邀約是真的該接受?我們真正追求的是甚麼?是食物?是人際關係?還是種虛偽的滿足,其實戳破後我們最終一無所有?

這是我思索的飲食問題帶給我的另一番思考。


吳宗錞

這次的課堂內容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老師上禮拜沒講完的沃草戒嚴測驗,感覺喚醒了我內心關懷這片土地的記憶,也讓我想起許多事情。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丁窈窕,南女有一棵紀念她的樹,樹一直佇立在歷史的風雲裡,人們總是走過就遺忘了什麼,我很喜歡返校裡面的主題句「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人的健忘該放在這種事情上嗎?那個時代背景下,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可能永遠和家人天人永隔,一句再見我愛你都說不出口,曝屍荒野人口失蹤,以為這是什麼稀奇古怪的冤案,那只是那個年代社會的常態,誰能想像我們現在的社會是這樣自由奔放,離現在不到50年前的社會,到處是血腥味,光是想像都令人扼腕的想留下眼淚。

回歸到本週主題,這組發表的內容十分多元,我原本以為只會單獨介紹台灣飲食文化的在地化、涵化或雜異化等現象,沒想到這組用了歷史朝代作為脈絡來分析,並且有國內國外的不同視角,更帶入了最後的台灣飲食文學的探討,身為國文人,聽到飲食文學時,眼睛尤為一亮,講到美食,台灣真的是寶島,總是那麼令人嚮往。

上大學後才發現,台灣小小一個島,各縣市的食物卻有天差地遠的差異和刻板印象,跨過一條河,我們台南被稱為糖與蜜的故鄉,來到嘉義就變火雞的故鄉了,在台北真的能體會到台南的美好,一切的日常是物美價廉,隨便路邊攤的炒飯都是好吃的一碗再一碗,台北的生活濕答答又令人感到有點不耐,美食…基本無法稱作美食,付出現金的那一刻就讓人頭暈的思念故鄉,好想念南部的雞蛋糕和地瓜球,夜市賣的東西都更有家鄉味,小上海鹽酥雞,甚至是一杯珍珠奶茶,台灣的文化真的是從飲食開始交織,如此豐富而精彩。


彭筠

飲食文化我認為是相當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文化,吃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每天都會吃到的食物,我們覺得習以為常,但有些食物並不是一開始便有的,像是雞排,聽了老師的講解才知道台灣人原本是吃鹹酥雞的,雞排反而是較晚進入台灣的,在此之前從沒特別想過。以前在向外國人介紹台灣小吃時,都會提到雞排和珍奶,而外國人似乎也很能接受這兩項美食,反而是豬血糕那些的比較無法被接受,以後在介紹台灣美食時或許也能向他們推廣台灣的鹹酥雞。

報告組別有提到各地的代表食物,一提到某些食物時馬上就會想到特定的縣市,而在提到台南時,我記得報告同學說因為有太多美食了就不全放了,而我出生在台北我便開始想有什麼食物是能代表台北的,想來想去都想不到,因為台北有蠻多自各地來的美食,所以我想不到有什麼能代表的,希望之後能好好觀察,選出一項我認為能代表台北的美食。

老師有提到「被發明的文化」,我覺得蠻有道理的,同樣的東西各地都有,但因為先將這個文化冠上當地的地名,而獨佔此項「文化」,也利用這些文化來獲取利益,感覺跟被商人所發明出的節日(像雙十一)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佳殷

我是報告組的同學,先補充一下來不及報告的部分,《完全壯陽食譜》中〈一柱擎天〉篇提及的紀念碑和男子漢的圖騰,無疑皆是「壯陽」後的成果,焦桐拋出疑問:他們的功用與目的何在?猜想焦桐可能認為紀念碑和男子漢的圖騰僅是外在雄偉震撼,內在卻空乏無意義。但我想紀念碑或相關象徵物的豎立其實沒有不好啊,順便回應到課前延伸的政治主題,以我為例,我並非身處在白色恐怖年代,甚至身邊也無遭受壓迫的受害者,但透過這類象徵能激盪起我的好奇,而學者們常言把解決議題的任務轉交給年輕人吧,那我想若是紀念碑能喚起幾個年輕人的公民意識,就算是成功的吧!

  轉回飲食文化主題,在做報告的過程一再驚嘆,飲食真能影響諸多層面,飲食與生活環環相扣。身為台南囝仔,總自以為是,覺得吃之於台南人是格外的任務深重,第一老愛評論台北食物過鹹過貴,第二耳裡納不進其他縣市的人給予台南食物的任何負評(太甜?甜是富貴的象徵耶!而且甜甜的很好吃啊!),第三對他人指名的台南名店嗤之以鼻,肚裡都藏著一大串口袋名單,好開心能透過報告聊表對家鄉的思念。


林釵娟

本週的飲食文化介紹,邊聽邊肚子餓,剛好在下午茶時間上課。

我還記得小的時候,沒有什麼錢能買零食,大家所認知的蕃薯籤,是拿來煮稀飯吃的,而我的阿嬤是把成熟的蕃薯削成籤狀,分散曝曬在陽台,剛好在澎湖的天氣,太陽非常的大,也沒有高樓大廈的遮蔽,曬乾後收起來放在罐子裡,不需要任何調味料,能夠直接吃到蕃薯的甜味,常常一整罐裝滿滿,一下子就被我吃到一半了,這種味道現在只剩下懷念········

這組的報告,明確且清楚的分類出平埔族與原住民的飲食文化,台灣各地區的飲食文化,只是在勞工與中高階級的食物區分,有點模糊,躲覺得見仁見智,畢竟每個人的家庭生活模式不一樣,有些家庭是勞工階級,卻想注重飲食品質,台灣首富郭台銘先生,平常的飲食也是普通的滷肉飯,所以每個人喜歡的飲食不一樣,不分薪水階級。


林宇凡

這次的報告主題非常有趣,在台灣,飲食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一個產業,透過這次的報告,我也重新認識了台灣這塊土地,原來在每個不同縣市都有這麼多樣化的美食,相較而言,身為在地台北人我還真的想不到有什麼食物是台北的特產,印象中有同學分享外縣市的物價普遍都便宜非常多,而且像是在台南這種美食之都,令人垂涎三尺的食物更是便宜又大碗,然後我也第一次聽說到原來肉圓可以用炸的,可能是我太孤陋寡聞,這次的報告非常精彩,令我大開眼界!


李知穎

上課前半段是線上小遊戲,遊戲很有趣,卻也從中再看過一次國民政府來台時那些受害的百姓,白色恐怖時大家的遭遇,那些台灣年輕人的血、肉正在為我們鋪平未來的路。

報告主題,飲食,正是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每天都在想早餐、午餐、晚餐吃什麼,大概是因為台灣真的結合了太多各式各樣的美食,讓我們有無限的選擇,印象最深刻的是原來有些食物用諧音可以代表很多意思或成語,真的是讓我太開眼界!


李娟

此次上課的主題是飲食文化,報告組別十分詳細的介紹了台灣飲食的演變,從平埔族、荷治時期,至戰後國民政府遷台、西方文化所帶來的影響等等。其中有一個段落最引大家注意,就是老師所提出的「何謂中產階級?」,以前填寫家庭狀況時大部分人都會勾選小康家庭,但是小康的定義究竟是如何呢?在這次上課也才真正體會到原來小康、中產的意涵是如此的虛幻模糊,究竟普遍人屬不屬於勞工階級,每天吃三餐一湯的人就是勞工階級嗎?而中產階級難道就會天天像吃西餐一樣嗎?這是其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報告內容。


而老師也有提到,其實現今有許多傳統是被發明出來的,例如華人很多因為務農的關係所留下的習俗是不吃牛,但台北牛肉麵節又為何會如此盛行呢;黑鮪魚應該也會游到其他縣市,但為何黑鮪魚季卻屬於屏東呢?或許許多現在流行的、延續下來的傳統都是被商人或是其他勢力所創造的,但又會深深的影響群眾,這亦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丁氏垂玲

我是飲食文化組的組員,剛開始選這組的原因是因為在台灣住了3年多我發現台灣的飲食文化很特別,所以想透過報告的時候說出我這幾年的觀察與想法。準備的過程當中我閱讀了助教介紹的「飲食文化」書,這本書非常仔細的介紹台灣社會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如果同學們還想跟多了解台灣飲食,很推薦大家看這本書。

我覺得民以食為天的臺灣,幾乎是三步看到一家小吃店,五步就能看到一家大餐廳,所以無論是在家煮或外食大家有很多選擇。在台灣除了辦桌活動之外,聚餐活動也很特別。台灣人喜歡聚餐,可能的原因是跟朋友,同學,家人外面聚餐不僅可以培養感情而且還可以一起享受美食,所以結束了一天工作、上課之後很多人選擇約朋友一起吃晚餐。

上課時老師有提到「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外面吃早餐而不是在家煮」的問題。這問題的真確答案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但我個人認為原因就在於大家是為了方便和節省時間以及費用。以前在家吃早餐是因為大部分的媽媽們都是家庭主婦,所以有時間準備早餐給全家。但隨著時代進步,現在媽媽們都出來工作,所以沒了時間準備,而且在外面只要大概50塊就買得到美味的早餐了,所以現在大家習慣了在外買。


游國珍

當老師在課堂開頭提到何謂中產階級時,發現自己竟然講不出個所以然。本以為只有自己會填小康家庭,後來才發現大家都是一樣的心境。經過了這堂課我更加意識到了生活中我們所謂的飲食也是有文化的。在什麼情況下某些食物會開始流行,甚至成為台灣特有的特色與文化?這都是我們平常不曾想到的問題。報告的同學非常的用心,內容非常的豐富,讓我們可以有很多參考的資料來進行觀察與比較,也舉了很多各式各樣的食物讓我們思考,覺得受益良多!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Week 15-24/12/2020-: A-Bian Doll, Call-in Show, Red-Shirt Army and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扁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318 太陽花學運)

 Week 15-24/12/2020-: A-Bian Doll, Call-in Show, Red-Shirt Army and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扁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318 太陽花學運);帶領討論助教:徐士閔 

指定閱讀 

莊佳穎,《阿扁的異想世界》,台北:前衛,2004。 

劉定綱編,《318 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奇異果文創,2014。 

延伸閱讀 

Shih, Fang-long. “The ‘Red’ Tide Anti-Corruption Protest: What Does it Mean for Democracy in Taiwan?”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Vol. 1 ( November 2007): 87-98. 

周慧玲,〈現場節目與台灣焦慮〉,《聯合報》,第 37 版,1999 年 10 月 28 日。 

陳登翔,《談話性節目的觀看邏輯:「新聞挖挖哇」觀看者的個案研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葉柏祥,《這些太陽花學生教我們的事》,費邊社文創,2014。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林釵娟

本週報告的議題,是比較政治方面的議題,臺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大學生也能出面對政治提出反駁的建議,雖然當時我還很小,本身也不太愛看談論性節目,但在當時無意間看見新聞的播報,感受到社會當時的嚴重性。


施品岑

今天報告的內容,除了318學運有印象之外,其他都完全不記得。很感激這一組的同學做了很詳盡的報告與解說,讓我得以多了解一些其他相關的內容。針對318學運,我認為這是一件很值得感動的事,因為人民,特別是學生,在當時如此關心政治的議題,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大概是國中三年級,每天回家看新聞時,每一台都在轉播學運、佔領立法院的消息,我當時為數不多的電視時光就這樣過去了XD,那時候對政治也不是很了解跟在乎,因為小時候爸爸很喜歡談論政治,可是我們其他人都覺得他很吵(爸爸對不起QQ),所以對政治有點反感,不喜歡在家裡討論。雖然現在我對政治也沒有什麼特別關注,不過,我看見一群學生/青年為了一件事情而願意跟大環境抗爭的勇氣感到很感動,只因為這是不對的決定或行為,如果我當時也是大學生的話,我可能根本就不在乎這些事情;現在想想,我應該要反省這種態度,只要多一個人在乎,就有機會讓台灣變得更好,如果像我一樣對政治不特別關注的人都開始在乎政治的話,那台灣一定可以進步得更快。


葉家褕

原本以為這次的討論主題會讓大家很有共鳴,氣氛卻似乎沒有想像中熱絡,讓我有些意外。雖然過去觀察到許多人都對政治無感(包含我自己在內),對政治有較負面、消極的想法,但是近年來自媒體愈趨興盛,例如博恩夜夜秀、眼球中央電視台等節目或自媒體會積極討論政治議題,引發了不少原本對政治沒有興趣的人轉而開始有意願參與、了解相關資訊。老師在課堂上說「如果希望社會更好就不要冷漠」,處在社會當中,若只是消極的抱怨卻不想或覺得沒辦法改變問題,那問題就一直無法被解決。不必過度政治狂熱或政治冷感,然而適度關心政治代表的是重視個人合理的權益,同時確保社會福祉能夠維持、發揮作用。若想要改變令人不太滿意的現況,就應當去了解問題的根源為何,也可以選擇參與其中去改變任何一點微小的成因。也許有人認為社會結構已然成形,要改變談何容易?但如果人人都這樣想,也就沒有人願意試著努力,現況便不會好轉。倘若許多人都去關心問題,一起想辦法讓情況能有所改善,即使是一點點進步,集合眾人之力長時間的累積,想必也會產生不同的風景。

回到主題本身,「扁娃」現象反映了政治消費的確是台灣政治很特別的一點,而紅衫軍也讓人看見民眾運動的草根性,318學運更顯現出年輕一代對於公眾事務的關切和政治參與的活力。至於call-in節目,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大約在國中小的時候,我們家常常會在準備晚餐或車子移動時聽廣播,最常聽的節目就是黎明柔的《人來瘋》,call-in就是其特色之一。從廣播到電視節目,call-in環節讓聽眾或觀眾不再只是訊息的接收者,而能夠反過來主動參與節目,形成雙向互動。但也如同報告組提到的,這類談話節目容易讓人依賴權威、失去自身的批判性,我認為離真正的公民論壇還有一段距離。

很喜歡老師在課堂上說的,所謂面向歷史是完全了解自己後再擁抱彼此,而非維持表象的和平友好,卻擱置內裡的創傷或問題不管,時間久了傷口會腐爛發臭,還不如及早清理、及早治療。透過將近一學期的課程,我更加認識台灣文化的多元性,當然也因此看見其中強勢與弱勢、壓迫與被壓迫、新興與消失的問題,老師提到語言轉型正義就是一例。若流行文化是一條主要的河流,聚集它的必是許多不同的支流,也就是形形色色的文化樣態。流行並非渾然天成,不是憑空現身,我們應當去觀察它為何出現、為何匯集而形成這般面貌,找出那些成因與最終塑造出的流行文化本身、與台灣、與我們的關係,才是我們之所以要討論這些主題的目的。


梅莉妲

在今天的課上,談論了一個在我看來不是很普遍的話題,尤其是在年輕的大學生中。 對我來說,與年輕人討論政治問題似乎非常好,因為一個國家的所有居民都應該更多地參與其國家的政治活動,以便能夠承擔起政治責任。

在聽完我的同學的報告並聽了教授的講解之後,我相信向年輕的大學生們展示,重要的是要知道在不同的媒體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媒體上傳播的可信度。例如,如果你決定閱讀報紙上的新聞,則應該在右翼報紙,左翼報紙和其他更不清楚的政治立場的報紙上閱讀同一新聞。這樣,讀者將能夠看到不同報紙上所有文章的共同點,並且能夠更清楚地看到真實的信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向大學生表明世界各地的媒體總是操縱信息來偏向某些人,特別是涉及翻譯的國際新聞時。

因為我不是台灣人,所以我經常只接觸台灣的新聞,這些新聞被翻譯成英文,並且在我看來是被人為操縱的。 我希望有一天能夠有足夠的中文水平,以便能夠閱讀來自不同政治立場的中文新聞,以便為台灣的政治和社會形勢建立自己的標準。


高虙

其實我個人對於這個主題沒有太大的興趣,換句話說我根本太懂這種主題的吸引力在哪裡,但我聽完大家講之後,我發現台灣人民真的優秀,還有台灣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地方,超級民主,以前感覺隨便做什麼事,就會進監獄還是怎樣,現在除了在網路上罵人都不會怎樣,我們的言論什麼都是非常自由的,科技也越來越發達,但大家卻沒有好好善待這項資源,可以拿來發表自己看法的時間拿去罵人批評,這樣根本沒有意義,如果拿這些時間發表個人看法和提出一些非常有建設性的問題,社會的秩序除了會更好以外,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也會充滿正能量。


李知穎

如果希望社會更好就不要冷漠,真的就如老師說的。今天主題很政治,不知道扁娃的我也認識了,其他政治議題也透過報告組別熟識了,在短短35分鐘內要傳達四個大內容真的是很不容易。我覺得自己能生活在台灣是很幸福的,老師之前播的香港反送中讓我對政治開始有興趣或是會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現在的自由或是生活方便是多少過去的台灣人民為了自己的國家付出的生命與努力....每每想到都會自我反省,希望在今天過後我可以確認關注政治讓自己要有政治方面的認知。


梁瑋倫

從老師分享的黃花崗72烈士中有日本人以及日治時期的軍伕被俘虜後又被送去打越戰及韓戰等並未被寫入歷史中可以看出,歷史是受到截取後編輯出來的,但是我對於這件事情並不會感到意外,因為歷史本來就是件無法被完全記錄的事,我們大多又只會保留下需要的部分進行紀錄而已,而上述兩件事又因為對國族認同或是記取教訓等不佔太多的意義,而因此被遺落在歷史的角落。


沈雍翔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政治慢慢變成我生活中較娛樂的部分,大家會討論的不是誰比較認真做事誰的政見比較好,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總是哪位從政人士又做了什麼蠢事,立法院又有些什麼新的打架方式,我也很少會看電視上的爭論節目,總是一大群人在電視上吵架,而且每個人的立場也很固定,總是會誓死捍衛自己的想法,根本不接受他人的意見,看了一兩個小時也還是沒有個所以然,根本不知道自己看了什麼,台灣的政治環境變得很奇怪,平時大家都一副事不關己的看著,但只要一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大家又很熱絡的討論某些議題,但隨著時間過去風潮過了,大家就慢慢淡忘,事情也就又不了了之了,希望台灣能改掉這個壞習慣,將討論政治議題納入日常生活,如此才能更多方面的探討,把台灣變得更好。


林耿輝

本週報告內容跟政治有比較大的關係,隨著我們從高中升到大學,也代表我們正式向「大人」的階段前進了,而我認為其中的改變就是跟政治有關,我們開始會討論政治,關心政治,而非再如同以往,只當政治是個笑話。這次的報告讓我了解到以前的那些事件到底對我們產生了什麼影響,背後又是什麼原因,這都是我以前不曾注意到的,這也是我要改進的點,之後,我可能要更關心這些議題。


游子逸

此週與政治大大相關,從小出生就活在已相當自由的台灣,沒有經歷過那段前一代所經歷過的。現在我們已會去討論這個政治人物的政見如何政績如何,也代表我們現在生活所需要思考的又更進一步擴大,更進入社會。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會影響自己周遭的社會


張文齊

 本週的報告主題最讓我有感觸的是Call-in節目,報告者播放了一段Call in節目主持人被觀眾打臉的影片,讓我體會到Call-in節目的特色就是觀眾能與主持人即時互動,而這也顛覆了電視節目的傳統,以往都是觀眾被動地接受傳播媒體的訊息,現在,觀眾也能夠主動發聲,去糾正傳播媒體的錯誤訊息,透過觀眾不留情面的指責,讓那些想要混淆視聽的假消息,就此杜絕,也能讓傳播媒體反省自己消息來源的正確性,使得新聞變得更加公正客觀;另外, Call-in節目在台灣的興起,代表著民眾又多了一個政治參與的管道,也表現出民眾對政治抱持著一股高度的熱情。

小時候對Call-in節目的印象是每當有颱風襲擊時,各家電視台便會開始報導災情,同時,電視台也會開放台灣各地的災民Call-in,讓他們即時通報災情狀況,抒發自己的情緒,而這反映出電視媒體的重要性,他們能夠及時地提供各地災情資訊,除此之外,也是災民傳達訊息最方便的管道,我認為電視媒體若能與政府互相合作,透過媒體能夠快速整合訊息的優點,把訊息儘速地傳達給相關單位參考,一定可以使災情損害程度降到最低。


劉冠忠

這周的報告對我來說相對沉重不少,在被助教問問題的時候其實已經闡述過我們家的個人狀況,所以我對政治是相對冷漠的,但隨著時間演進,好像需要多多關心一下政治,而且身處在言論這麼自由的時代,我們實在沒有理由漠視這麼重要的話題。還記得在高中時班上總會有熱愛政治對話的同學,當時我都是笑笑帶過,不太會去發表意見,因此失去了可以好好培養政治素養的機會,對於當時的決定覺得有些可惜,但現在也為時未晚。在聽完報告後,我開始有一些想法也開始慢慢摸清自己的立場,希望自己可以在之後的生活更關心一些政治議題,不再讓過去發生的社會運動成為無意義悲歌,而能成為我們借鏡的關鍵事件。


高鵬翔

本週的主題雖然比較嚴肅了一些,但政治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法避免接觸到的事,關心社會政治其實我覺得是每個公民都該有的一些素質,我們該高興身在的是台灣,項報告組提到的一些政治性的事件、學運拉,其實都沒有遭到最嚴厲的鎮壓,記得老師最後有播一段香港抗爭事件的街頭景象,那才是真正的悲慘,見識到軍隊的無情,造成那麼多的人失去生命,我們真的該為自己身在台灣而感到知足。


蔡恩

本週的主題雖然相對其他主題沉重,但卻不會減少我們對此議題的關注。所有社會運動的發生都是因為有一群願意勇敢站出來的人們,為了大家的權益勇敢發聲,我們應該要很感謝所有付出努力過的人士,有了他們才讓這些社會事件更被大家重視,更被注意到,也很慶幸台灣是個民主化的國家,如此一來我們的思想行動將不再被束縛。

  很喜歡本週的報告,上台發表的同學幾乎都能用自己的話語來告訴我們報告內容和想法,報告內容簡潔有力,也看得出來小組在工作分配上相當平均,真的很棒! 


黃子譽

本週主題是這幾週下來相對嚴肅的議題,從扁娃、Call-in節目、紅衫軍到太陽花學運,短短的35分鐘時間,雖然很難全面向我們呈現台灣現在的政治情況,但是讓我覺察到,自己應該再多加關心台灣的政治,不要做一個只會抱怨卻不親自去改變的人。

        這四個主題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Call-in節目,以前在車上時,總是會聽到長輩們在聽Call-in電台的節目,那時的我總是覺得電台的主持人很吵,非常不喜歡聽Call-in節目,長大後也常常在新聞台上看到這種政論性節目,雖然我自己不太喜歡這種節目,但也能從中了解到政治節目的參與,從單向變成雙向,許多的民意也能因此匯集。

        太陽花學運則是體現了年輕人對於政治理想的精神,當時因為年紀還小,一開始我還不太認同為甚麼大家要對於一件政治議題如此狂熱,甚至不惜一切的付出,但在後來經過香港的反送中事件後,我理解了現代年輕人對於政治理想追求的精神,也非常的敬畏願意為國家為來而付出一切的那些年輕人們。

        我認為我應該多加學習他們的精神,台灣的未來是大家共同創造的,若我們都能保有如那些年輕人一樣的精神,台灣將會更加美好。


邱子嫣

這週主題是關於到一些政治議題方面的,首先是關於扁娃,在我們的時代扁娃對我們來說是個很陌生的詞,但在課堂上小組解說了關於扁娃的來歷後才知道扁娃是政治人物的公仔,當時為了吸引對政治毫無關心的年輕人的目光並設計了這個公仔,為的就是翻轉年輕人對政治的想像。再來就是call-in 節目,對民眾而言call-in節目是為了能有一個平台讓自己的想法以及看法講出來,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充分反映出來,在課堂上老師播放了一段call-in節目被打臉上的片段,有時候因為新聞報導時都會把一件事情給放大,為的就是吸引民眾的目光以及關注,所以當民眾覺得這件事情不真實時,就會利用call-in進來的方式來講出自己對於那件事情的看法。


徐柏軒

我是這週主題318學運的負責人,曾經318學運也僅是我的世界裡,報紙、廣播、新聞或者影片裡當時熱烈的話題,曾經偶爾跳出的內容,現在幾乎不再躍於媒體版面、畫面上,但因為這次負責的緣故,我更瞭解原由、過程以及後續影響,尤其是那位自己權益爭取的決心更是受我親睞。


然而,其中不乏盲目跟從的人,更確切地說,他們所關注的點不同,有部分人是針對服貿不平與未來憂慮而挺身而出,有部分人是因為看不慣同齡層受到的待遇以及受熱血的氛圍感染而站上街頭。


在瞭解這些的過程後,我發現自己更願意多花時間關注這類議題,儘管目前與我不甚相關,但如果等到它影響到我時,恐已無力回天甚至任人控制、宰割,所以,對社會有一定的熱度、敏感與關懷,是保障他人也是保護自己。


李欣翰

 今天報告的內容非常的沉重,牽扯到許多政治相關議題、報告的內容也非常豐富。而其中我對於call in談話性節目的內容印象最深刻。雖然我從未看過call in節目,但是說到談話性節目,我偶爾會打開podcast收聽"百靈果"。而說到學生運動,我覺得一群學生為了捍衛正確的想法一起行動真的很厲害。

       "台灣的社會好冷漠"老師說的這的話讓我心有戚戚焉,每次問到問題很多人都說他沒有想法,這其實是一種冷漠的表現,但會不會他們是因為對這個所處的社會感到失望才會有如此表現。所以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當每個人都這麼做的話,社會應該會好些吧~


黃馨慧

我對於政治議題一直都不是非常感興趣。每當家人熱烈談論著各自的政治傾向與意見時,我便會退避三舍,趕快躲回房間。

或許是對政治人物總是感到失望,無論是哪個黨派,我總是提不起勁,或許因而造成了「政治冷感」的現象。況且如今僅有18歲的我,也還沒有投票權,無法透過投票表達自己的意見。因此希望透過多方接觸,能夠更加了解政治生態及社會脈動,提升對於政治的熱情。


黃珮蓁

曾聽說過大陸人若來台灣旅遊,十分喜愛看台灣政論節目裡面名嘴立委的互相攻堅,這是他們所沒有的政治氛圍。對於318學運,或許仍有許多值得吐槽的地方,猶記當年有立法委員上電視抱怨她冰在冰箱的伴手禮被攻入立院的學生吃光的荒謬新聞,再許多年後聽這些報告組員報告318學運,我想的卻是在爭吵過後,其實最應該感謝的是我們台灣有可以發表自己意見的空間,包容那麼多爭吵和各方不同聲音。


吳宗錞

這組的報告整體流暢,而且內容飽滿又很有學問,看得出組員的認真統整,甚至有人去翻閱了老師的碩論做比較。


這次的主題和政治息息相關,也勾起我的許多記憶,老師提到政論談話性節目時,我腦中只浮現小辣椒寇寇姐那高亢的嗓音,和咄咄逼人的樣貌,隨後而來的則是被迫結束的政經看民視,這兩個節目是我爸和我媽看完新聞後會準時收看的節目,一開始還不太了解這種節目的影響性,但隨著對台灣政治的認同和認識,我發現台灣多數節目都帶有很深的政治色彩,幾乎找不到中立的言論。甚至連同一個派系的節目,都還有可能會內鬥,就像政經看民視在民進黨要推選總統候選人時,站在了支持賴清德的立場,某種程度上可能壓迫到小英的連任,目前有一說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節目結束,但真正原因也無人知曉。從那刻開始,我幾乎把這種節目當成有毒性的物質,能遠之就遠之,也害怕在不知不覺中被污染了身心靈。


而我也發現,年輕一輩的人大大我不喜歡這種長期被政治色彩渲染的環境,所以我們逐漸遠離電視新聞,逃避這種獨有的立場,然而,老一輩的長輩們卻照單全收,在幾次和家人討論政治議題後,很明顯的和朋友討論的內容有很大的出入,我開始害怕這種節目在老一代所形成的同溫層會是怎麼樣的威脅恐怖,也不能想像最近中天關台,仍有那麼多人響應,甚至我在中天後來的YouTube留言下,看到許多不屬於我同溫層的偏差言論,我既是驚嚇,也深深體觸到台灣這種極端的政治環境,很容易扭曲每個人的價值,甚至在無形中拉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並不能獨獨去檢討任何新聞台,而是大環境下的身不由己,若要阻絕這種情形,關心政治絕對不能只依靠新聞媒體,被政治關心恐怕就是現在的下場。


至於太陽花學運,當年那些沸沸揚揚的大學生攻佔立法院時,我才國小六年級,我傻傻地聽著大人談論這件事情,內心只覺得,未來歷史課本又會多一個事件了,那時的我,甚至連立法院是什麼概念都不知道,有些大人或是老師義憤填膺的想把太陽花的理念告訴我們,說什麼守護我們下一代的權益,反黑箱服貿等概念,那時的我感受不到任何情緒,大學生?好遠的年紀?老師像是對牛彈琴般訴說著那股熱血,我們任由言語左進右出,隨著年紀增長,身邊有許多朋友表現出對社會運動的熱忱,我也曾加入過一個性別運動的組織,看著香港抗爭屬於他們的自由也會流下眼淚,記憶深刻的是,觀看韓國電影「我只是一個計程車司機」時,街頭暴動,人民四處亂竄,警察軍人不分敵我的攻擊,我激動的快流下淚水,主要是因為內心的無能為力,然而一旁的阿姨卻說了一句風涼話「太誇張了!警察哪會這樣打人!」我冷冷地回了一句「台灣也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二二八…白色恐怖都是」阿姨也一樣無動於衷,認為我在胡謅歷史,她活得比我久,也沒感受過如此殘暴的社會無情,那時,我似乎能感同身受國小老師的那份無力和無奈,只能握緊拳頭,投射冷漠的眼光。


人生幾次被喚起對於政治的使命感,一次是高中國文老師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敘述台灣二二八這段歷史,紀念碑或紀念公園一座一座被建立,而活在現代的我們卻遺忘了這些故事,我們路過看過,卻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拼湊不起來,臺南是這樣,全台灣又何嘗不是,從那之後,我每次度過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都覺得空氣有股血腥味,前人的死亡和血流成河,換來我們愉快的連假遊樂,在我們開心的看著燈花大紅燈籠高高掛時,我彷彿看見一個個冤魂升起,紅也紅的好赤裸,一切都是警示,我要如何微笑。


我在內心許下許多願望,也有許多成就我等著成就,在我生命的某一天,也許台灣真的發生了什麼不測,我一定會挺身而出,不是為了承諾或夢想,是因為我必須做點欸什麼,去拯救這個我曾經一度失去的地方,而現在的我,彷彿手握著塵沙,看著這些現實一點一滴的流失,也許倒數鐘響,我們就將步上預言中的那天,到時候,希望我的背影能和過往的勇士一樣帥氣、一樣披靡、一樣迷人、一樣令人嚮往。


林宇凡


這次報告內容提到的318太陽花學運和紅衫軍讓我特別印象深刻。

318學運時我好像才國我好像才國中而已,但無論是父母、學校、新聞等所有媒體都在關注這件新聞,那時的我並不知道整個行動的背景,有些人稱那些發起學運的人為暴,也有人將他們當作英雄,那時的我只有在電視上看到一群年輕人佔領立法,用布條椅子等物品堵住窗戶和入口並表達自己的訴求,不過也是自從那之後,我才比較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台灣的政治。

而紅衫軍的罷扁行動離現在更久遠,但我的印象卻非常深刻,電視上廣告常會出現一個倒讚的海報,然後一個廣播的聲音說阿扁下台,我甚至記得有天我們全家人和很多親戚都穿上紅色的衣服,走上街頭並跟著人潮前進,走累了父親還把我抱起來,我們也跟著人潮一起喊阿扁下台,這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參加的社會運動,不過我並不了解當時的背景。

非常感謝這組的報告讓我學到了原來每一次的社運背後所象徵的意義試著麼重大,而對於那些願意挺身而出,為民眾犧牲奉獻的前輩們,


李佳殷

最早是被長輩告誡不要談政治,心靈還澄明時別染上政治的黑,其次是國中時期對電視上形同兒戲般吵架的政治的貶,真正開始把政治看作己任是高中,入學後很快便知道母校南女裡的人權樹__丁窈窕樹,才知道白色恐怖離我們好近好近,縱然我們一直以為存有時差。台灣人對歷史、政治議題的漠然是可怕的,我們總盤算著今年二二八是星期幾,幾十年前血淋淋的難日,變成了快樂放假的象徵,二二八是不是只淪為一個假日?轉型正義完全伸張這條漫漫長路看的見盡頭嗎?我老是想丁窈窕託友人將一縷髮埋入二高女樹底,除了紀念在南女就讀的歡喜,是否寄託什麼?我猜測是企盼學妹們能永遠記住歷史。最後話雖重,但我想政治冷感可能是歷史傷痕的加害者。


李娟

這次報告主題首先提到的是扁娃,雖然我先前並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多少知道台灣的政治風格與他國是不太相同的,我們有許多的政治周邊商品,尤其在選舉期間更是盛行,這讓許多民眾可以藉此來表達對政治人物的支持與關注,並獲得認同歸屬感。而紅衫軍、318學運則是顯現了一般民眾或是莘莘學子對政治的關心與期望能帶來改變的熱忱。


其中與我比較有共鳴的另一主題是Call in節目,以前跟爸爸開車出門時他打開收音機大多是聽政治或是財經議題的節目,主持人在說話加上有時情緒高昂的來賓,有時氣氛會變得很火熱,而電視上也能看到此現象,且不只發生在政治節目,於綜藝節目中也能瞧見。我認為Call in節目是一個讓民眾發聲與提供意見很好的管道,但是電台本身和主持節目的人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們若是傳達錯誤的訊息,而閱聽人又剛好失去批判性、沒主見,全盤相信權威的話,這將是非常嚴重的影響。


而老師於課程隔週所補充的內容亦是我非常認同的,其中透過沃草平台裡「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因而更深刻的了解現今稀鬆平常的選擇,在戒嚴時期卻可能帶來不堪的後果。老師也提到了國家認同是從小被建造的,然而我們應先完全理解自己,再去參與或是推動現今轉型正義、語言平等與婚姻平權等等的議題,爾後才能帶來世界和諧。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Week 14-17/12/2020-: Baseball (棒球)

 Week 14-17/12/2020-: Baseball (棒球);帶領討論助教:徐士閔 

指定閱讀 

劉益誠,〈從文明教化到狂野奔放-臺灣棒球運動的「反」現代性初探〉,文化研究學會 2002 年年會,2002。 

謝仕淵,〈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 年 11 月 12 日。〈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11112〉。 

延伸閱讀

陳柏旭,《從「紅葉」到「黑鷹」:台灣棒球醜聞的文化再現》,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施品岑
雖然這一組的報告沒有像之前幾組的報告一樣有很多理論背景,多是一些事實的介紹,不過對我這個很少接觸運動的人來說,是很棒的學習機會,讓我有機會更了解我所不了解的棒球。

今天老師提到了說,為什麼台灣那麼在乎誰是台灣之光,我原本以為這是一種愛國的表現而已,但我從沒想過的是,這件事在其他國家不是一個常態,台灣就像被集體忽視的孩子一樣,到處尋求屬於自己的存在感,卻沒有人發現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甚至是沒必要的事,突然就覺得很難過,希望我以後也能成為改變這個現象的一顆棋子!

最後是運動員生涯規畫的部分,我覺得台灣的運動員很像一個工具,他們在成長的歷程中,只被塞滿了運動,其他什麼都不會,每天除了比賽,就是訓練,直到運動員生涯結束後,卻不一定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國家也沒有要好好規劃、幫助他們,這樣真的很不公平。 

今天還看了KANO的預告片,我覺得很感人,因為我看見運動家精神以外,還看見了當時小人物努力改變、突破自我的鍥而不捨,我決定一定要趕快拿這部電影出來看。另外,也很感動的是,明明體育系的同學們也知道在台灣練體育,運動生涯結束後的保障沒有想像中的多,但還是願意繼續在體育這條路上繼續耕耘,也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精神。


林釵娟

從踏入體育環境以來,薪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台灣的體壇的薪資,運動員是少的可憐,職業選手也不例外,棒球是貫穿歷史不可或缺的運動項目,常常有打假球的事件,因背後的贊助組織及運彩的交易,在台灣的棒球選手薪資是運動員最好的,在這背後管理者是黑道,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無論是7-11統一獅或是富邦勇士等等的企業贊助不可能會給予,優渥的薪資,這些企業給予的金錢只在設備上或裝備上,不會有多餘的資金聘用球員,那這些大量薪資的來源,絕大部分的懷疑有不可告人的存在。


高壐媛

在聽完這組同學報告棒球以後,我深刻地感受到棒球這個運動在台灣文化中的角色是如此的兩難。

棒球對台灣人來說,或許不僅僅是一種運動,對於很多人來說更是一種精神象徵,然而,在經營一支棒球隊,或是身為一個職業球員在生存上是多麽的不易,終究造成打假球等等事件發生。我覺得在台灣現在對於職業球員的職涯規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選手身份退役後如何在廣大的社會生存,畢竟台灣的職業選手的年薪也並不像美國或是其他國家那樣子的豐厚,能供應他們下半生的生活。


游國珍

說到今天的主題我才想起來,以前我籃球、足球、羽球、排球什麼都看過,但是就是不喜歡看棒球。我其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我知道我的爸爸也是喜歡看棒球的。經過今天同學們很細緻的報告內容,從一開始的棒球規則講解,到棒球的起源與發展,還有各個國家棒球的文化,讓我對於棒球這個運動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後來聽老師講到棒球對於台灣的意義,聯想到那個家家戶戶都在看棒球的畫面,心裡對棒球的印象又多了一層新意!


葉家褕

記得小時候某一天(應該是奧運期間),全家人在傍晚提早上床並設定了半夜的鬧鐘,打算半夜起來看棒球直播。我在恍惚之中被家人喚醒,家人已經準備好點心、打開電視,窗外仍然黑沉沉地,發亮的螢幕裡卻映著一個個熱血沸騰的身影,並傳來躁動的吶喊與選手屏息準備時、讓眾人也不自覺繃緊神經的寧靜,儘管對於最終的勝負毫無印象,但那仍然是一次難忘的經驗。棒球作為國球,一直是理所當然卻又似乎有點不對勁的事,透過今天報告組的分享和老師的分析,終於發現那股不對勁的感覺從何而來——是我和它的「距離感」。如老師所說,「國球」、「國民運動」的地位,應該是所有人的集體記憶,應該是普遍的、親近的,但是對我來說,在家裡和爸爸一起收看網球賽事轉播的時間遠遠高過棒球,更別說是現場的球賽,從未買票進場。

但那分明曾是我們集體的榮耀與驕傲。維基百科上對於三級棒運時期是這麼寫的:「197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也是台灣三級棒球狂飆,整個社會陷入棒球民族主義狂熱的年代。」沒錯,棒球民族主義,不僅僅是運動技能的施展而已,更承載著被殖民時期甚至長久以來台灣人民受到外力壓制的集體苦痛與創傷,棒球場上的勝利正是最好的反擊、民族性倏然凝聚而主體性得以反轉,於是棒球成為了民族力量的展現,造就一個個「棒打洋人」的「民族英雄」。老師在課堂上提到「讓世界看見台灣」、「台灣之光」這種想法,隱含的意義是「台灣人有多渴望被看見?」這句話如此真實,於是如此心酸,是啊,我們卑微的希冀著,有多渴望被接納、被肯認、被尊重呢?至今依然受到外力壓迫的現狀,說明了台灣人還未能完全自主,我們的主體性仍持續在建構著,「渴望被看見」的心情,就是希望藉由他者(即他國)的認同來完整自身的認同,透過外界的肯定或支持,從過去被壓迫的狀態走出,形成更加穩固的民族性與更加顯明的主體性。

課堂的最後老師播放一小段《KANO》,我感到非常慚愧,身為台灣人、甚至身為嘉義人,至今尚未觀影,簡直不可饒恕!看著電影中熟悉的噴水圓環,思及那曾經使我們榮耀、洗去我們卑屈的一群人,很感謝這堂課以「棒球」為題,再次提醒了我對於台灣主體性的重視。輝煌雖已結束,台灣的自我建構、自我認同之路尚在途中,這是台灣人必須一起面對的課題,願我們能攜手共度。


李娟

棒球雖說是我們的國球,然而卻是我平常最不容易接觸的的一項運動,且比起世足、NBA等等其他運動比賽,棒球賽帶給我和身邊周遭的生活似乎不比它們來的狂熱。身為台灣人,不知道還有有多少人像我一樣至今還沒踏進棒球場一次過? 但其實自己一直很想去現場看看比賽,但卻也不是因為自己是個棒球迷,只是想去現場體驗觀賽,與其它觀眾一起感受那份情緒。當初KANO的上映掀起了一番熱潮,後續也偶爾會舉它為例子,雖然我至今還沒看過完整的電影,但是上課時老師所播的預告片也給人滿滿的熱血能量,是該找個時間好好感受了。

而許多運動員或許會被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在台灣的運動員則像是一個比賽工具,從早到晚的訓練卻沒有學習其他技能,而且薪資又是少得可憐,政府也沒有對他們的職涯作完善的規劃,很多人應該會很害怕要是哪天不小心受傷或是老了必須退休了該如何呢? 我想也是因為如此才會有許多球員受賄簽賭的案例,希望未來能對這些職業運動員有更好的保障與制度。


李知穎

國小很喜歡打樂樂棒,但長大後就沒有玩像棒球這樣的運動,覺得組長報告方式很幽默,在一開始幫大家介紹棒球的基本認知我覺得很好。

美國日本台灣對棒球原來是那麼長久的歷史,謝謝報告組詳細介紹,但希望簡報美編可以再統整一點!

最後老師播KANO的預告片真的讓我又紅了眼眶,我沒有看過KANO但今天的報告還有老師的介紹讓我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看到隊友那種情誼真的不同於一般的朋友或是家人,更是另外一種的深摯情感。之後也想找時間了欣賞KANO!我覺得那會是讓自己對於台灣歷史、棒球歷史有更近一步的認識。


武氏夢常

雖然我的國家-越南的國球是足球,但今天的報告也讓我開始對棒球產生了興趣,可見報告的同學做得很好!但對於國球的支持,台灣所謂的全民瘋棒球其實完全比不紹越南國民對於足球的熱愛,只要我們那邊有國際比賽,越南舉國上下基本上都可以因此置工作於一旁,全力支持!甚至為了慶祝勝利,封路遊行!因此台灣的棒球有實力,但希望大家可以再多關注一點才能名符其實的成為台灣國球!


邱子嫣

這週的主題是棒球,對於棒球我個人沒有很了解,但通過這週的小組報告中我藉此了解到關於棒球的一些規則以及介紹。在課堂上老師也播放了一段影片是關於日治時期時一群少年,那當中有日本人,台灣人以及其他國籍的成員,他們也利用自己的優點來進行那一場棒球比賽,還有一位對他們永不放棄的教練在帶領他們,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道路,也讓我了解到不管是進行任何的團體賽最重要的就是互相的默契以及幫助,當在一個團隊內,你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了那個團體的所有人。對於團體賽所制定的規則就是要團隊之間的合作才能完成比賽,也是對每項運動的一種尊重。在台灣,棒球有著根生蔕固的地位。儘管棒球顯然與美國人的娛樂活動有聯繫,但台灣的棒球並不是從美國引進的,而是來自日本。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時,日本人打棒球已有25年歷史了。所以在台灣人心目中棒球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定的熱情與份量。


黃子譽

這周的報告主題是棒球,但棒球對我而言可說是幾乎零接觸,唯一與棒球離最近的時候,就是小時候去看電影<KANO>的時候,還記得當時看到最後時,眼淚早已悄悄奪眶而出,今天在最後看電影預告片時,令人不禁回想起當時的一幕幕場景,這部電影真的非常值得一看,不僅能了解到當時台灣日治時期的台灣風俗民情,了解到台灣棒球的歷史發展,最重要的,是電影中的每一位棒球選受的運動家精神,非常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在今天聽完棒球的歷史發展、規則介紹後,我對於棒球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去到棒球比賽的現場,與大眾一起感受台灣流行文化的熱鬧氣氛。


吳宗錞

這次的報告組很明顯都對體育和棒球很有深刻的了解,對於我這樣一個體育白癡來說,聽得是似懂非懂,好多熟悉的詞彙在腦中重新排列組合,但是終究無法結構起一個完整的形象,棒球是這樣,好多體育都是這樣。

一開始老師提問有誰近期有去買票進場觀看棒球比賽,由於發自內心不喜歡體育的心作祟,我似乎潛意識認為這不會是普遍人的休閒活動,也許忽略了「棒球」為國球的神聖性,但是我的成長經驗一直以來,對體育有太多的顧忌甚至產生了厭惡,我無法用平易近人的眼光看待這些運動。

但我的成長背景一直以來,棒球也並沒有消失過,小時候爸爸就很喜歡打壘球,我常常跟爸爸一起去壘球場,然後就待在棚子裡等他打完球回家,那時候的我,什麼規則都不懂,只能傻傻的盯著網子裡面的爸爸,在烈日當天的盛夏,倒數著什麼時候能結束這場比賽。國小的時候,電視上播放著日本的動畫「棒球大聯盟」,重新燃起我們家的棒球熱,爸媽每天晚上都會準時打開電視,說是讓我們看卡通,但其實是他們已經被茂野吾郎的魅力吸引而無法自拔,我始終看不懂棒球規則,從那時開始,甚至不打算去理解。記得在更小的時候,王建民正風靡國際,每次禮拜六早晨,我在樓上睡覺都會被客廳吵鬧的棒球歡呼聲吵醒,那時候的洋基隊似乎是我們家的救星,和我爸媽和姐姐的加油聲中,投了幾顆好球,幾顆界外球,我從來不想知道,我發自內心覺得煩躁,好吵…真的好吵喔!年齡再大一點,電影KANO在台灣開出好口碑,我們家也不落人後衝去電影院,我好像看懂了什麼是「棒球魂」,什麼是直球的對決,但那種熱到沸騰的情緒和血流,最後還是沒能流進我的血管裡,直到現在,我對於棒球,還有許多運動都刻意保持距離,道不同不相為謀,某種程度上可能就是這樣吧!

還記得國小國中和高中的班級體育競賽,樂樂棒之類的比賽,我都避之唯恐不及,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在作祟,靈魂深處一直有東西抗拒著這一切,我也沒有去思考過為什麼。但當棒球和台灣文化畫上等號時,我卻不得不去思考這個問題,我不認同棒球,就代表我不認同台灣文化嗎?我喜歡台灣,我只知道這件事,沒想到棒球會這樣一連串引起一番思考,還真是罪孽深重。


梅莉妲

今天在課堂上,我們談到了台灣文化和社會上的棒球。 多虧了同學們的介紹和老師的講解,我才能夠更多地了解這項運動的歷史以及它如何在台灣如此流行。 對我來說似乎很有趣的事情是知道台灣和美國的棒球是不同的。我認為,這是台灣人喜歡運動的又一個例子,也是台灣人如何模仿或採納美國或他們所敬仰的國家的風俗的又一個例子。這使我想到了我在台灣看到的許多外國傳統或習俗。 例如,聖誕節或感恩節的慶祝活動。 在台灣,這些外國傳統得到了慶祝,但它們與棒球一樣,經過修改和適應台灣風格。 我認為,這表明台灣如何能夠借鑒其他傳統並將其轉變為創造性的新方式來慶祝或開展活動。


丁氏垂玲

「棒球」是我上課前最不了解的一個主題,但當天透過老師和同學上台報告仔細、貼心的解釋,我就大概的了解一下棒球的原來,規則和發展的過程。本週同學報告的成員大部分來自體育系的學生所以可以看出來他們對棒球的熟悉和喜愛。同學用解釋介紹的方式來給大家參考,了解,讓我對棒球產生了好奇性,想找機會去看棒球比賽,體會現場熱鬧的氣氛雖然說棒球是台灣的國球,男女老少都關注這門運動,但是剛上課的時候老師就提問同學最近有沒有去看棒球和支持哪一隊,卻我感覺同學對棒球還是有點陌生,沒什麼想法,應該是還是害羞,不敢發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有播放一段「台灣日治時代的棒球」讓我興奮了起來,上課的氣氛也加上了熱鬧,滿滿熱血的力量。對我來說KANO這部電影可代表台灣對棒球的態度,介紹到國外朋友看。我還記得第一次跟台灣朋友談到休閒活動,他很高興、激動的告訴我他有空就去打棒球,還一連給我講他跟棒球的故事,還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從跟他談話的對話中我感覺到台灣人真喜歡棒球,喜歡觀看,喜歡打球。可能在台灣人心目中,棒球是一種驕傲。


哇!我覺得這個主題很有意思,雖然我不喜歡看棒球也看不懂,但我爸超愛,不管是中華職棒、日本職棒還是美國職棒或是什麼青少棒他都愛看,他從年輕看到現在也都還在看,以前他那個年代都買一個便當去球場邊吃邊看棒球,聽起來真的很不錯耶~喔然後他是是超級無敵象迷,不過我這樣從小看他看棒球看到大我依然看不懂棒球(我都在看啦啦隊),不過聽完這組的報告後,我對於棒球的過去以及它的發展過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再來,我覺得其實台灣的運動員真的都很努力、很拼命,從小苦練到大,我認為他們都應該被看見,並且受到更多的重視


沈雍翔

聽完這次同學們的介紹,我對棒球有了更深入到了解,雖然棒球是台灣的國球,但其實我一直都是一知半解,每次比賽也只知道冠軍賽是哪隊打哪隊,甚至要等7-11打折才知道是統一贏了,整堂課下來,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當日本隊正在歡慶勝利時,打輸的中華隊不是在旁邊失落 ,而是在球場中間,深深的一鞠躬,感謝對手感謝球場感謝觀眾…真的讓人十分感動,完美的展現出運動家精神,就算輸也不氣餒。


彭品瑄

雖然棒球是我們臺灣的國球,但是我其實從來沒有看過也沒有什麼興趣,而我們家爸爸更是特別不喜歡棒球,因為太多人打假球了他認為沒什麼好看的,不過藉由這次的報告我也知道他們打假球的原因,實在是因為薪水太少了,而他們薪水少也是因為我們不關注的原因。

我們的棒球隊其實是宣傳臺灣的一個很重要的管道,希望大家可以更加重視,更加關注。


游子逸

自從2013年的經典賽我打自內心的愛上了棒球,並一路支持著家鄉的桃猿隊。為什麼棒球是台灣的國球?棒球是台灣極少數在世界大賽中能得名的大型團體球類運動。再來棒球也是較早帶入台灣的球類,且充滿刺激性,其實棒球術語早就已經深深烙印在台灣人民心裡,例如:三振 接殺 滑壘,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全壘打。每當打入國際賽,台灣人都會集合起來支持國家隊(尤其是打韓國的時候)。我現在也在師大乙組棒球隊打球,是打自內心的喜歡棒球。


武氏香江

我國沒有棒球,而且我對棒球一無所知。 但是今天,在聽完小組報告後,我對棒球的歷史和團隊合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該組織報告說,許多朋友曾經是棒球隊的成員。 看到您充滿體育運動的熱情和激情值得其他人欽佩。


張文齊

本週的主題是棒球,報告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日職假球案,黑霧事件讓日本球迷們不願再走入球場看球,當時隊內的多位投手也因此遭到永久禁賽,而日職在此之後,也未再發生過假球案;同樣的,中職也發生過假球案,在1996年,時報鷹隊發生職棒賭博醜聞,使得中職陷入前所未有的打擊之中,各球隊辛苦經營的球迷根基,瞬間就流失光了,兩年後,時報鷹宣布解散,而之後中職又接連爆發多次假球案,每次的假球案都會讓中職陷入低潮期,至今已經十年未發生過假球事件了,也希望之後能夠別再發生。 

近年來,中職開始保障球員的基本薪資,一軍球員的月薪至少都有七萬元,二軍月薪至少會有五萬元,而韓國職棒新人球員的月薪,大概是六萬元左右,對比起來,中職球隊給球員的待遇,雖然仍落後給韓職,但已慢慢接近。目前中職有五支球隊,分別是富邦悍將、中信兄弟、統一獅、樂天桃猿和味全龍,這五支球隊的母集團都是大企業,對隊內的主力球員,薪資待遇都不會太差,基本上月薪都有三十萬,更頂尖的球員月薪可達到五十萬,球員的待遇相比之前改善很多,也讓發生假球事件的機率下降許多。 

2013年臺灣參戰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其亮眼的表現讓台灣掀起一股棒球熱,帶動了球迷入場觀看中職比賽,中職也逐漸地從黑暗期走了出來,從2008年的平均2000多人觀看比賽,進步到去年平均5000多人觀看,也希望球團與球員都能夠牢牢地記住以前慘痛的教訓,不要再讓球迷失望了。


黃子祈

今天報告的小組透過非常有趣且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我們對棒球有了許多的理解。

棒球雖是台灣的國球,在台灣也有中華職棒,但是平常的我卻都不認為棒球有甚麼熱門的,或許是因PTT上和其他網路論壇影響下,我總認為台灣的國球是贏球,棒球對於台灣的影響並沒有太大,受這些觀念的影響,因此棒球雖被稱為台灣的國球,但我卻沒有對棒球沒有多少熱愛,甚至可說是沒什麼了解。但在課堂上老師所放的一小段《KANO》,讓我真正的意識到棒球是一種台灣的精神文化,台灣會將棒球視作國球,是可以從過去的日治時代的經歷去了解的,棒球所代表的意義,或許如今看起來不怎麼明顯,但是棒球對於台灣人的意義卻仍然深埋其中。


高鵬翔

聽完這週棒球的組別報告,其實有種回憶的感覺,因為小時候還算常看但長大就比較少了,尤其是KANO的預告片,精選了球員認真努力以及打到甲子園的片段,真的讓人十分感動。另外報告組內容也有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像是常春藤全壘打牆,我倒是第一次知道會把球打到不見的情況發生,算是增加了一些小知識。棒球在台灣算是一種全民運動,而且在國際上台灣隊也有很不錯的表現,覺得能藉這個機會讓大家認識棒球,是個相當不錯的課程設計。


李欣翰

聽完這次的報告主題,我覺得這組很貼心。他們考慮到有些人並不太了解棒球規則,所以他們做了全面的講解。而課堂上雖說棒球是我們台灣人的國球,但我身邊的男女老少很少提及、或在聊天中談到棒球相關的事。可是到了世界棒球經典賽開打時,家人們就會開始關注賽事,當起暫時的球迷。 而且聽到這個主題,就讓我想到了kano這部電影。電影的內容十分精彩,電影裡充滿了熱血、奮鬥、不服輸和最後獲勝所帶來的感動,報告中也有提到這部電影,使我更加了解電影的背景和一些和日本歷史相關的細節。


彭筠

棒球雖然是我們的國球,但在現今求學階段的體育課幾乎是難以接觸到這項運動的,頂多只在小學時打過樂樂棒。對於棒球的認識是因為父親和哥哥很喜歡棒球,因此便會教導我規則及帶我去傳接球,每當有比賽時,他們都會打開電視收看,那時要跟他們搶電視總是搶不過,最多讓我在廣告時間時短暫換台,也或許如此我並沒有很喜歡看棒球比賽,不過常常會看到他們因為一個失誤或妙傳而激動地大叫。記得之前中華對忘記對上哪隊,但應該是蠻關鍵的一場比賽,當時來不及趕回家看也還沒有智慧型手機,我們便到電器行看展示電視的轉播,儘管當時已經快打烊,但老闆也沒趕我們,反到站在電視前和我們一同為中華隊加油,雖然最後比賽好像輸了,但我認為那晚大家一同為中華隊加油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高虑

我雖然身為體育系的一員,但我個人其實是沒有很喜歡打棒球,像我們系的棒球是必修,但我從來不期待這個課,除了老師很兇以外,我超被怕被棒球打到,真的會很痛,上一次上棒球課,我們班有同學被棒球打到臉,超級痛,直接種一個包子在頭上,然後就去看醫生了,至於為甚麼會被打到呢,因為棒球很多高遠球,如果漏接的話,那個重力加速度真的足以讓人送醫院。

不喜歡棒球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我爸爸超級喜歡看職棒,然後小時後就會用我看卡通的時間看他的職棒,所以從此之後我對職棒的印象就沒有很好。


梁瑋倫

每當世界賽開打期間,在家裡總是能看到家人坐在電視前,一起為中華隊加油的畫面,正如老師所說,棒球是台灣的國球,他能為台灣人帶來瘋狂。但是回想過去,我卻不記得有見過國中小有任何的棒球場地,也許就是因為台灣缺乏了從事棒球運動的場地,又因棒球如果不在安全的場所進行容易造成危險,因此造成了現今只有國家級比賽時棒球才會受到關注的現象。


林紜禎

我個人其實並不會特別去研究球類運動的規則,因為對我來說實在是太複雜了,但這組很努力將其用較為口語的方式進行解說,進行較為完整且能概括所有範圍的解說,說明了棒球的起源、在各國的發展歷史等等,讓我們得以先對棒球的歷史有所認識。其實我也因為不懂棒球比賽規則而不會特別關注國內外的棒球比賽,即使課堂上老師強調棒球是台灣的國球,但身邊親近的人很少有人會長期關注棒球賽事,因此更沒有接觸或認識棒球的機會。老師後來也提到KANO這部電影,這部由歷史改編而成,雖然添增了較多的戲劇元素,但這部片的確能讓人更加了解棒球的比賽規則以及在日治時期的台灣人心中,嘉義農林棒球隊為台灣這片土地以及台灣人民獲得了意義重大的榮譽,也為台灣的棒球在國際占了一席之地,即使只看了預告仍然可以從中感受到熱血沸騰、奮鬥到底的氛圍。


林耿輝

棒球,其實算是我人生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運動。

雖然我並沒有很熱衷打棒球,但棒球比賽我可是看了一場又一場,從小就跟著爸爸、叔叔他們盯著電視螢幕,激動的討論、打氣加油。我很喜歡這種氣氛,也因此會關注棒球比賽。但在這次的報告後,我對棒球有了點不同的想法。我不曾想過他們熱衷的原因。聽完報告,我也搜尋了些相關資料,才漸漸能體會爸爸他們那輩那麼喜歡棒球比賽的原因,也許他們並沒有很喜歡棒球,他們只是習慣、或是已經將台灣棒球刻在心裡,認為這是一種驕傲。


劉冠忠

棒球對我來說不是很陌生,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常常跟爸爸坐在電視機前面看棒球,那個時候的國民英雄是王建民,我們家很常在電視機前面為他加油喝采。在那個時候還有一部很紅的動漫叫棒球大聯盟,故事大概就是完成夢想和友情為主線的故事,這些種種因素影響之下,我開始每周末都會和爸爸去附近國小投傳接球,隨著時間過去,就不在有時間接觸棒球也無法在有時間觀看一場球賽,經過這次的報告有滿多回憶湧上心頭,希望寒假時可以有時間爸爸一起去看場球賽,支持一下台灣的國球也回憶一下兒時。


徐柏軒

棒球這組的組員許多是身處運動領域的人,雖我未對棒球有許多研究與興趣,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剛上課時老師的提問,學長學弟或學姊學妹制,當時有幾位同學回答。

同學一回答:「女性籃球隊,學姐要學妹伏地挺身的姿勢吃麵,不是什麼懲罰與訓練,只是單純看他不順眼。」

同學二回答:「男性,學長要學弟倒立喝湯;自己沒有那麼誇張,只是要學弟在浴室坐著滑過去,他們自己也很快樂。」

我才理解到,原來在運動界中這些內部的說歸則仍如此深化於其中。


另外則是老師提到,臺灣運動產業的薪水其實很低,國外運動的薪水相較臺灣高許多,想必也是許多人對臺灣運動產業頗感慨之處,但臺灣仍有在進步,接觸物理治療的我,也盼望著運動界能在業界裡價值增加、人民價值觀裡的地位提升。


黃馨慧

對於台灣的國球「棒球」,我從未深入了解,對於棒球的接觸僅止於偶爾和爸爸一同觀賞比賽,且大部分的規則我都一竅不通。但經過本週報告,我更加了解有關棒球的一切文化,也十分感謝本組組員細心介紹棒球規則,並鉅細靡遺地將許多關於棒球的知識都放進報告中,讓我得以更加了解棒球文化。

課堂最後,老師播放了一段中華隊敬禮的影片,我看完的當下感到十分感動,或許這就是棒球得以被稱譽為國球的最大原因。棒球凝聚了國人的情感,也讓國人團結心力,一同為選手加油打氣,而也是這份凝聚的力量,讓球員視勝利為唯一目標,才會在輸球之後,有如此動人的舉動。

這週課程讓我了解棒球文化,未來我也願意自主吸收有關棒球的知識,讓自己對「國球」的認識能夠更徹底!


黃珮蓁

記得曾看過師大大專盃的棒球比賽,兩隊其實一開始差距有點大的,師大一群熱血的小夥子敵不過對手的勇猛,對手參雜幾位黝黑的外國人,黑人在淵遠流長的運動歷史中都是被稱為最會運動的一群人,或許是非洲的野性仍在他們血液流淌,在這場比賽中我們在體型和先天優勢自是無法與之抗衡,但我們從頭到尾都保持著高昂的士氣,甚至有一度反超,記得反超的那刻我激動極了,悲觀的我沒料到竟然有奇蹟發生的這天,這也告訴我們在運動比賽中只要永不放棄,永遠有逆轉勝的契機,但因綜合各方面實力的差距,我們終究不夠幸運,比分還是漸漸被他們追平,而後拉遠,再拉遠,隨著時間一渺渺接近結束,我看到我們師大的球員仍在全場跑,追逐球,也在追逐渺小勝利的可能,他們的汗珠閃著太陽的刺眼的白色光,我被這種不懼全場不看好但仍奮力拚搏的氣勢鎮住,才知道為何美國甚至許多國家,都有許多瘋狂的運動賽事迷,會為了一場足球、籃球,被激起國家與個人的連結,一以同仇敵愾,一起悲傷難以自己,或樂的瘋狂慶祝,運動比賽是這麼迷人的一件事,它使我們都和球員都投入某種相同的亢奮情緒中,被牽動的心癢難搔,為此抓心肝撓。雖然最後很可惜師大輸了,但我相信師大擁有這麼棒,有運動精神的球員,多加磨練定有得勝的那天!回到這次主題,希望棒球能在台灣被更多人看到。


林宇凡

透過這組的介紹,我對於原本沒那麼熟悉的棒球運動有了更深的認識。

每四年一次的棒球比賽連我這種平常完全沒在看棒球運動的人都會替中華隊加油,記得國中時有一次晚輔,本來預定要先修高中的數學課程,這時有同學提到4年一度的棒球賽就要開打了,本來只是說說而已想放鬆一下,不料老師是個熱血棒球迷,直接將投影幕放下來,一瞬間原本氣氛沉悶的教室瞬間變成刺激開心的棒球觀賽現場,那場比賽的輸贏其實我也不記得了,但對於"很多台灣人對棒球都有非常深的感情"這件事,我在當下也有了非常深的體悟,更在聽完報告後更加了解其中背後的背景。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Week 13-10/12/2020-: Being Kawaii (裝可愛)

Week 13-10/12/2020-: Being Kawaii (裝可愛);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四方田犬彥著,陳光棻譯,《可愛力量大》,台北:天下文化,2007。 
Chuang, Yin C. 〈Practicing Kawaii in Taiwan Poli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Studies》(IJAPS) 7.3 (2011) :1-18. 
延伸閱讀
〈注音文〉,《中文維基百科》,2012/08/17。

《課程照版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徐柏軒
今天上課意識到,可愛在臺灣是通用的,鮮少如老師所說:「在英國身為高階主管的朋友,奶油沾到鼻子被說可愛時便嚴肅起來」,通常在臺灣,可愛一詞對大眾來說是正面、他人樂於接受的。
至於上課提及男性裝可愛的比例較低,在我身邊發生的現象似乎違反此敘述。我身邊的有許多男性朋友,他們行為秀氣、靦腆,有些甚至類似「姐妹」,意即生理男但行為特質則較陰柔,或許因此我生活中男性裝可愛的比例較女性高。
「可愛」一詞被使用時,似乎總有位階的差異,不管是實際面上或是心理面上,認為自己處在高位階上的人會說對方可愛,「可愛」似乎是種不成熟化他人的用詞。試想,在「說可愛的人以及被說可愛的人」的關係中,,如有一方屬於依賴對方的人,會想到誰?應該是後者吧!
至於刻意地裝可愛,被裝可愛的人會默默地承受,而目的是為了要維持人際和諧;有些甚至是一種為滿足他人心理而被使用的工具,利用裝可愛將自己關係中的位階降低(相對提高他人位階),
,這個工具是有目的性的,例如女性對男性裝可愛為了買昂貴的化妝品、首飾、吊飾等等。
總而言之,我認為它是傳遞人際關係高低與維持關係穩定不可或缺的用詞!

施品岑
我突然想到如果在對話中忽然無厘頭講了一句沒有邏輯的話,算不算是「裝可愛」的表現呢?例如: A:「我還要1小時才下課耶...」B:「我已經下課了耶!」(過一下子) A:「你討厭。」這樣應該也可以把A說的話當作一種裝可愛的表現吧?! 應該也有為數不少的人自己對自己裝可愛,裝可愛變成一種取閱的行為,換取自己的快樂或他人的勞動。


我覺得報告組的報告做得很完整、超強的,甚至還有問卷調查,我覺得沒有機會填寫那個問卷很可惜,這樣就可以成為分析材料的一部份了;至於我自己好奇的部分為,如果一個學習中文的外國人要學會裝可愛的言語行為的話,是否需要很高的程度才可以做到(目前直覺認定是需要很高的程度才可以的),這個我再去問問研究語用學的老師哈哈哈。


王昱人

我覺得這週報告的組別給人的感覺很舒服,報告的方式大多比較口語,不會像在唸生硬的稿子,講到一段落也都會抬頭看看觀眾再繼續報告,且特別有幾個同學在自己的部分報告完時會很認真的說「以上是我的報告,接下來請xxx幫我們介紹...」,給人很團結的感覺,不會像是一個一個個人的報告合在一起。而最後的問卷也讓人很敬佩,能在組員們都是不同科系、不同上課時間的情況下,還能做出這麼完善的問卷,甚至有大量的發放及回收,並且對結果做出分析,覺得好用心,也對於他們過程中提到的兩點「大多數人習慣對自己會不會裝可愛做出評斷,但沒辦法果斷的說出自己是不是一個可愛的人」、「很多人在問卷的前面表示認為可愛不是一個很正面的形容詞,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又忍不住會幫這個詞說好話」印象深刻,我覺得由此也可以看出「(裝)可愛」這個文化已經悄悄的深入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我們一般不會特別去思考這個議題或是現象。另外在報告中提到多個對於裝可愛及被裝可愛的目的分析,像是前者為了有求於人、表達親暱,或是後者為了維持人際關係而接受等等,雖然好像是我們日常中隨時在發生的事情,但當被條理的說明時,卻莫名的很衝擊也很感同深受。


在今天老師的介紹中,我覺得很貼切的形容則是老師提到「裝可愛」是成本最低的社交回應字詞,也是近年來我自身很有感觸也覺得很神奇的一個現象。而另一個讓我很訝異的是「可愛」原來在臺灣或是亞洲地區比較通用,因為在我的感受中,會說別人可愛好像是一個可以快速拉進彼此距離的方式,然而在普遍印象中較為開放的歐美國家卻反而不流行這樣的文化。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剛好遇到比較特殊的例子,在曾經和德國朋友交流的經驗中,我剛好遇到一位常常把「so cute」放在嘴邊的朋友,但很特別的是,他對於「so cute」的用途,大多是在他覺得對方做了很暖心的舉動時,似乎也和我們平常會說可愛的情境較為不同。


葉家褕

從整體報告的明確架構和最後的問卷調查,都讓人感受到這組用心投入其中,內容十分充實豐富,超棒!

如同一開始的定義所分析,「可愛」是個很特別的詞語,既與難以接近、成熟、完美的「美」不相交,是一種親近、未成熟、不完全的呈現,卻又和「醜」對立,同時也與「醜」有一部分關聯性,像是「醜得很可愛」。課後我上網搜尋了一下,正像報告組所提及,心理學研究也顯示人類喜愛有「幼態延續」特徵的動物,因為不具攻擊性且容易親近,使得「可愛」作為一種既古老又十分有用的生存之道,於是「裝可愛」也就成為可以被理解的手段。老師補充「可愛」的概念從日本傳遞到台灣後產生質變、乃至於進入政治領域,都是很有趣的現象,以及「姬百合」在日本作為護衛國族的象徵,進而使「少女」概念崇高化,都非常值得觀察、思考。是否就如同「可愛無敵!」這句話一樣,具有可愛元素或概念就能夠占盡一切好處呢?可以確定的是,「萌經濟」確實威力無窮,可愛帶來的商機實在非常龐大。

想和大家分享在系上選修課時老師補充給我們的文章〈小戚的生物課〉*(郭品宏,2003),也是對於「可愛」概念的思考,文中所說「在人類的世界裡,可愛的動物才會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便彷彿是東方社會、細緻一點來說是東亞文化的反映。


*郭品宏〈小戚的生物課〉: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729378


李欣翰

這周的主題不像前幾周來的嚴肅,而他們的報告成現也很容易理解。再聽完同學的報告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萌經濟",可愛對社會的影響一經無遠弗屆,而一個可愛的卡通人物能創造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從貼圖、公仔、周邊、到主題餐廳都能見到其身影。老師在課堂所討論的有關台灣人拍照所比的姿勢都是一個樣,我也再課後看到了一部影片解釋了亞洲人比較可愛的原因的影片,影片中有解釋說東亞人有一種基因讓我們看起來更加年輕、還有提到幼態延續這個詞,可以作為延伸學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COkvq7WKy9Q


彭品瑄

對於其他外國人來說,最能展現台灣人裝可愛的大概就是那些無意義又可愛的語助詞了吧!像是啦、耶、呢等等,以前還有聽說有外國人特別來臺灣學中文,就是因為覺得這個樣子很可愛呢!


其實我不認為裝可愛是什麼不好的事,一來是請求對方幫忙的時候對方會比較心甘情願,自己也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簡直是一舉兩得。

除了要對方幫忙的時候會裝可愛以外呢,日常跟朋友聊天也會裝可愛,主要是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可愛的人吧!

雖然有很多人認為說人家可愛是因為沒有其他能誇,但對我而言可愛是最好的讚美,不管男生女生都可以誇,我很喜歡這個主題,也謝謝同學的分享


施宜萱

這週討論的主題是“裝可愛”。對我來說,偶爾會因為看到喜歡的人、事、物而不自覺的提高講話的音調,使講話的聲音比平常要更可愛,這應該也算是裝可愛的一種吧?但我並不討厭別人說我可愛,可能聽到的時候還會有點開心呢。“裝”可愛,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原本不夠可愛,所以需要把可愛“裝”出來;然而,就算是裝的,仍然可以讓人心生憐愛,創造出可觀的“萌經濟”,甚至連政治人物都搭上了裝可愛的風潮,就像老師所舉例的陳為廷。

而這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竟然有時候在外國大家對“可愛”一詞的想法並不正面,反而在被形容可愛時會覺得被冒犯。反觀台灣(亞洲)大家對可愛一詞就比較能接受了。

這週報告的同學非常厲害,竟然能把這麼抽象的主題“裝可愛”報告的如此豐富,更設計了問卷讓大家瞭解其他人的想法!十分用心


王怜潔

我覺得這組同學非常用心,還製作了問卷,透過問題,讓我對可愛有更多方的思考。我覺得我也說不出可愛的定義是甚麼,可能是自己太常使用這個詞,或者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可愛的人事物,所以讓可愛不像其他形容詞(例如:性感的.帥氣的)一樣能較具體說出定義。

報告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萌經濟,透過組員的講解,我才發現在我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中,許多都與可愛有關,這是我以前沒有意識到的,原來在可愛背後,有無限的商機!


高虑

我覺得裝可愛對我來說我真的無法接受,很噁心也很做作,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因為我讀的是體育系,所以也很少遇到裝可愛的人,不過那天上課看大家做的報告,真的是全身起雞皮疙瘩,超級噁心


鍾凱名

就像化妝品、美白等,隨著男女平權觀念的興起,「可愛」似乎也不再是女性的特權。在網路上,我們可以透過貼圖、表情符號、顏文字等,來更貼切的表達我們心中所想,也更能透過那些生動的圖案,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可愛。我覺得裝可愛沒甚麼對錯,只要不要太過做作,那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可愛也沒甚麼不好


彭筠

聽到這組的主題是裝可愛時我覺得很新奇,因為從小身在台灣對於裝可愛這件事覺得習以為常,很熟悉,並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所以老師在剛上課時提到外國朋友不喜歡被說可愛,甚至還會追問自己是哪個點被認為可愛時我覺得很意外。因為在亞洲,可愛通常不是一個負面的詞語,我甚至常常會被同儕問自己今天可不可愛,可見在台灣大家對於可愛多持正面態度,不過報告組也有提到,可愛可能是較為幼稚等,偏負面的詞,所以有些人不喜歡被說可愛。而很有趣的是,裝可愛也是要看時機的!在對的時機裝可愛可能會有打折或得到免費的幫助,不過也不見的每個人都會買單就是了~


張文齊

本週的報告主題是裝可愛,報告者提到在日治時代,日本的可愛文化傳入台灣,而台灣也因此吸收了此文化,經過與本土文化的融合,逐漸地形成台灣特有的文化,像是每到了選舉時,政治人物送的傳單或是贈品上,就會印有自己的頭像,他們往往並非使用正經的定裝照,而是會放上具有可愛元素的Q版大頭照,其特徵就是圓滾滾的頭配上大眼睛和小鼻子,讓人感覺有一種天真、活潑的特質,老師也在課堂上提到,日本政治人物的宣傳海報,通常都是很正經的,頂多就是嘴角向上揚,輕輕地笑了一下,而台灣的政治人物,總是以極盡展現自我的姿勢,來宣揚自己,其中就包含可愛的元素,像是有些人會選擇右拳緊握,比出加油的姿勢;也有些人會擺出頭仰45度角,雙手抱肩的姿勢,展現出自己擁有宏遠的目光。

報告者講解了萌經濟後,我才發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物品確實有許多都包含著可愛的元素,這裡頭蘊藏著龐大的商機,像是LINE的熱門貼圖,其畫風既可愛又純真,具備鮮明的個性特色,消費者往往會被吸引住,因而消費購買。


李知穎

裝可愛主題是我第一堂課最好奇也最感興趣的主題,老師把裝可愛作為一個台灣流行文化,報告組的同學也很用心製作ppt!尤其是表達的分析,呈現方式我很喜歡!

開頭就讓我很驚訝,是拿可愛跟美跟醜作比較,但他們沒有所謂的反義或同意,我覺得可愛真的是最高級最特別的形容詞,通通適用,只是聽到的人的認知都不同,確實蠻多人聽到可愛會覺得是帶有貶義的感覺,但我自己真的是蠻常在使用這個詞彙不管對男生、女生、事情,有個讓妳覺得不錯的感觸會說可愛。

萌經濟是我聽到覺得很酷的部分,不知道原來萌已經涉入我們平常中的生活連政治人物都是!

我最有感觸的是語助詞,不僅是平常講話連文字也都會,我覺得那是一個可以更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再來是文字實在是太沒有感情來,貼圖跟語助詞的幫忙可以讓人不會覺得你只是很平淡沒感情的在敘述事情,而是帶有情緒的在敘述,

不管可愛是裝的或是天然的,那都是已經存在我們社會環境裡,不是缺點,而是能更加分的文化。


吳政穎

本組同學很用心,尤其是在問卷調查和圖表的設計,在簡報編排上也放了很可愛童趣的插圖,很符合今天的主題,用不同的角度和時代,帶我們認識各種「可愛」的定義,整理了可愛在不同空間、時間的比較,我覺得在現在在緊張忙碌的社會,不論是言語或行為,偶爾裝裝可愛,也不是壞事,連嚴肅的政治也都會加些可愛的元素,所以只要不要讓人有「假」、「裝」和「做作」的觀感,拿捏好分寸,就好像同學報告中所說,可愛與醜並不是對立的,它在什麼狀況下、什麼樣的關係中被使用才是關鍵。


黃子譽

這周的報告組非常用心,不僅做了問卷調查,還利用圖表呈現,PPT裡也融入許多可愛的卡通元素,講解的也非常仔細,也讓我發現「做作」與「可愛」其實就是一線之隔,在裝可愛時要懂得拿捏分寸,才不會既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還造成了反效果。把裝可愛與台灣流行文化聯繫在一起,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但在聽到老師說外國人不喜歡被說可愛時,我也就明白,原來可愛真的已經算是台灣的一種流行文化了 ! 在平常的時候我也是一個很少裝可愛的人,以前也蠻嫌棄愛裝可愛的人,但最近發現身邊的人都很喜歡裝可愛,所以也開始對裝可愛有了免疫力,但是我覺得裝可愛還是要適當且適度,否則將會造成他人的反感。


游國珍

到今天認真的討論這個主題,我才意識到自己對於「可愛」這個形容詞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因為是我平常沒有想到的問題,所以對這週的主題特別的感興趣。平常我們會說小動物很可愛、小朋友很可愛等等等,有時甚至還會覺得五線譜上、圓圓大大的音符超級可愛。對於「可愛」的這形容詞激烏已經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甚至有「醜得很可愛」的用法。我也曾經說過醜得很可愛,但是現在一想發現才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會說出那樣的形容詞。對我來說可愛有時是褒義,有時是貶義。像是發自內心的很喜歡這個東西,才會說他可愛;另一方面,當不知道用什麼形容詞形容時,就會委婉地使用這個說詞。

再說到報告組別,我覺得他們特別的用心,在報告時的氣氛也非常輕鬆愉快,但不會因為輕鬆愉快而缺乏深刻的省思。報告內容中提到了可愛是一種激發生命刺激的狀態,更是比較到了「可愛」與「美麗」的不同之處,都是我們平常習慣使用但是卻沒有仔細想過的。

這週的內容引發了我非常多的思考,很謝謝這組同學用心!


舒章軒

老師對於裝可愛後來的解釋令我印象深刻,說到裝可愛會使權力或地位反轉,這件事可能是大家稍微知道有這個公用或是簡單想一下可以理解,但有多少人是知道這件事並利用?或者有多少人的裝可愛在自己無意識的本能下出現,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有點社會心理學的味道,可能在這個有意識到和沒有意識到之間,動機的差別很大,而若能對此有更深的研究,可能可以讓裝可愛這個概念應用在更多的方面。


林冠妤

這次報告的組別準備的相當完整,從「超可愛」的 ppt 設計,到收集300餘則的表單調查和有趣的報告,真的超用心的!而我自己正好就是307位回應者之一。對於「可愛」這個詞,我認為非常主觀,而且有分為外表上或行為上,我們容易覺得嬌小或吸睛的事物可愛,例如小動物、卡通角色;或是因為一個人做出「呆呆、笨笨」的動作覺得可愛,例如我們常說的「反差萌」。至於「裝可愛」這個詞,我認為是帶有貶意,畢竟真的可愛的人我們就不會說他是在「裝」,但帶有貶抑不代表這就是完全不被接受的行為,有時裝可愛可以讓人達到想要的目的,或是增加與朋友或另一半之間的趣味。但裝可愛常常被視為女生才能使用的權利,我認為並不是,有時男生裝可愛也很管用,反而更有反差萌。(⁎⁍̴̛ᴗ⁍̴̛⁎)


李娟

「可愛」這一詞,老師有於課堂上提到它是一個載具,可以是以正面的話迂迴的表達批評、也能是一個成本極低的官腔回覆,卻又可以當作是一個發自真心地稱讚,而我覺得裝可愛不僅是女生一個很好的工具,有時在男生本身也是,雖然有時會覺得噁心、做作,但我認為一切都取決於你所施展可愛的對象是誰,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女友對男友展現的可愛就是可愛,男生有時私下會對自己親密愛人的撒嬌也是可愛,但或許對於周遭的人來說盡是令人尷尬癌發作、白眼翻好幾圈的舉動,人都可以可愛,但不代表每個人都得對可愛買單~

而可愛這一詞究竟是褒是貶呢? 有的女性喜歡被說美麗勝過可愛,或許可愛會被認為是一種表示"沒到那麼漂亮"的代名詞吧,所以有些人會不喜歡,但是將可愛這一詞用在小動物等等的物件之上,卻又是他們的專屬形容詞。在國外或許可愛不是正向稱讚的詞語,但是在台灣人身上不管是天然可愛還是裝出來的,都已經慢慢地深入我們的生活當中,是許多人時常會使用到的技能。而這組報告的同學們也以給人十分輕鬆舒服的方式呈現,而且還有收集問卷並提供了多項分析,真的十分用心,超棒的啦!


邱子嫣

這週的主題是裝可愛,我認為裝可愛在我自己看來就是一種撒嬌,擺一些可愛的姿勢。大家對於可愛的定義都有所不同,可愛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嬰兒或是可愛的物品,小狗小貓等等。在日本,可愛風潮開始席捲全國上下是1970年左右的事情。當時日本的女學生流行模仿漫畫中會有的小貓文字。1985年時,全日本的女生們都開始習慣寫出這類的文字,而商家嗅到了商機也推出了許多筆記本和鉛筆等禮品來吸引年輕群眾掏荷包。可愛可以激發人性中想要照顧新生兒的反應,同時間也帶來社交互動的效果。可愛的事物很容易與其他事物聯想在一起,可愛可以幫助人或事之間卸下許多隔閡。


林宜縉

其實我覺得裝可愛好像已經逐漸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了,不一定是要刻意做出一個行為,像是很多人常常會在句子中加入呦、耶之類的語助詞,使語調看起來比較活潑。

但是刻意的裝可愛不能說不好,但常常裝可愛的話我覺得效果可能會適得起反,偶爾可能還會覺得裝可愛裝過頭就會有點討厭,雖然大眾的刻板印象都是說女生比男生更常會裝可愛,拍照的時候也比較常看到女生嘟嘴拍照或是比個花朵之類的,但我雖是女生卻覺得做這些動作很彆扭,不太喜歡,反而有男生比我更容易比出這種裝可愛的動作。

而這組在報告的最後用了收集的問卷來呈現出數據,我覺得這想法很新奇、很有創意,值得稱讚。


丁氏垂玲

今天上課讓我了解到其實「可愛」這兩個字早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亞洲國家或者是歐美洲國家都常用這詞彙。我本來認為可愛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的動作或表現讓人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在歐美洲社會卻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動作或表情比較不正常的。在台灣或者在亞洲地區被別人跨可愛是一件好事,但到了美洲就變成不好的了,所以我們要小心點。這幾年來,不知道從哪裏,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人習慣加上「裝」在可愛的前面,因此就把可愛本來的意思轉到另外一個意思,形容對方的可愛太虛假,有點誇張的感覺。其實我覺得可愛大部分就是在形容女生們的表情,裝可愛也是女生們常做的事,很難得才看到一兩個男生裝可愛。我身邊的男生台灣朋友和越南的男生朋友從來都不會在我面前裝可愛過。但是我承認不管是用中文,英文或母語,我都曾經裝可愛過(哈哈)。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裝可愛這文化是特別為女生們設定的。在台灣已經一段時間了,按照我的觀察,台灣女生真的很會裝可愛,我看到的情況大部分都是那種讓人覺得好笑,例如她故意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把她的臉靠近對方,說話的聲音變得嬌滴滴,裝做一個天真的小女孩說:「哇這個好可愛呀」;或者說「人家想喝奶奶茶」。看到這種情況的話我心裡就忍不住的偷偷地笑起來,雖然我是覺得這種撒嬌也太假了,但是想想這也是一種天性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裝得出來。剛剛瀏覽過其他同學這週的意見,我看到有一位同學提問說:「如果一個學習中文的外國人要學會裝可愛的言語行為的話,是不是需要很高的程度才可以做到」。我覺得這提問真的很有趣,其實我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裝可愛的言語、動作以及應該在怎樣的情況下才可以裝可愛,應該學中文不到半年就會了,所以我覺得裝可愛不需要具有很高的程度,只需要妳的個性活潑,愛說活,比較外向一點就學會了。剛開始我就習慣加「呀」在句子的後面,慢慢來就學會把聲音說的甜甜,可愛之類的,但是每次用中文裝可愛都會被回應說:「妳又來了」或者是「少來這套」,哈哈。


丁楹

我覺得這組的同學很用心,ppt也做的很精美,最厲害的是最後還有問卷調查,透過他們的報告會發現其實可愛的元素就圍繞在我們身邊,而且其實蠻多女生喜歡裝可愛的,但我覺得還是要拿捏好,不然會變成有種一點也不可愛卻硬要假裝自己好可愛的感覺,挺做作的,但像我就不一樣,我無需裝可愛,因為我本來就長得很可愛,我甜美的長相是父母生給我的,再加上我嬌小的身高以及天真開朗的個性,都常常被許多人覺得可愛,所以我一點都不需要「裝」就已經夠可愛了。


林紜禎

在一開始,報告同學首先提出了可愛這個詞應該涵蓋的定義以及其反義詞,甚至還對可愛這個單詞進行非常透澈且完整的分析,我才知道其實可愛不見得是個正面詞彙,就同學調查的結果而言,能代表可愛的形象通常都是較為負面的形容詞,也讓我開始思考自身對於可愛的定義,究竟是正面或是負面?而裝可愛的行為究竟會帶來正面回饋還是負面批評,這組報告也將可愛與許多面向作了連結,並且詳細說明可愛的起源、在現代社會創造出的經濟效益,藉由縱貫時間軸讓我們一窺「可愛」一詞的發展樣貌。那麼最終問題還是回到我們身上,「你(覺得自己)可愛嗎」「你會裝可愛嗎?」藉由這個問題進行對「可愛」一詞的深度探究,我可以很果斷地說,我不認為自己可愛,也不喜歡裝可愛,但是卻喜歡可愛的人、事、物,最後引用報告的總結:『可愛』處於美和奇怪的邊界的領域,因為可愛擁有小巧、未成熟、眷戀等多重性格,而我們一直被集結多元魅力的單詞所體現在人事物的形象所吸引,而這也是為何可愛一直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元素。


沈雍翔

這次的課程也十分貼近日常生活,在台灣,裝可愛是隨處可見的,無論是男女老少,甚至是政治人物,都常常能看到裝可愛,這是跟國外非常不一樣的台灣特殊文化,聽到老師說傳貼圖也是裝可愛,我才發現原來裝可愛已經非常深入我們的生活中,甚至都已經意識不到自己在裝可愛,傳貼圖已經是大家每天都一定會做的事,在台灣的政治圈也能發現這個獨特現象,國外的從政人士都偏向表現出嚴肅 專業…等特質,但在台灣,甚至有很多議員立法委員會拍影片上傳youtube 唱歌 開箱 vlog……真的非常有趣。


林釵娟

裝可愛這個主題是一個蠻抽象的概念,在準備報告的過程中,真的很困難,在大家簡單說出口的形容詞,原來有這麼深奧的道理,並帶來人們的影響與思想,並且這是一種控制人思緒的行為。完成報告後,很謝謝老師的讚許,及組員的配合,雖然沒有上台報告,但是問了同學,評價是好的,自己也很感動。


武氏香江

這周的主題式裝可愛,其實我覺得"可愛"這個原素已經在台灣的各個角落了,女生也很難去不喜歡可愛的小娃娃,小吊飾之類的。

走在路上看到很多走可愛日系風的人穿著小洋裝,有著大眼睛覺得十分夢幻,令人想多看兩眼,但我覺得我是不會裝可愛的人,也不敢穿得像他們一樣。

但是我覺得能夠裝可愛真的就像老師說的一樣是女生的一個秘密武器,如果會裝可愛可以得到的好處真是多多呢


梁瑋倫

我認為可愛會讓人產生一種親近、無害、溫暖、不完全、脆弱的感覺,這些感覺會進一步的讓人產生保護欲與喜歡的感覺,而之所以會有裝可愛的出現,就是因為人們是希望被他人喜歡與保護,因此裝可愛就如同報告組的同學所說的一樣,成為了一種平凡卻強大的武器。 另外我曾在一些網站上看過有人認為,當日本女生說某個東西很可愛的時候,她除了想表明東西可愛以外其實也是想表示他自己很可愛,而這種特別的裝可愛方式是透過那個可愛的東西讓他自己進入可愛的共同體之中,進而讓他人認為自己很可愛。


武氏夢常

裝可愛真的報告中讓我覺得很有趣。可以了解更多然生根女生的可愛表現出來不一樣。而且他們做報告說很完整。裝”可愛,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原本不夠可愛,所以需要把可愛“裝”出來;然而,就算是裝的,仍然可以讓人心生憐愛,創造出可觀的“萌經濟”,甚至連政治人物都搭上了裝可愛的風潮,就像老師所舉例的陳為廷。


黃子祈

對於裝可愛這件事,在這堂課之前我並不認為這是件足以成為台灣的流行文化,或許說我之前對裝可愛的關注部分太少了,以至於我無法注意到許多台灣人在不經意的話語與行為下出現的裝可愛,也可能是裝可愛這件事已經內化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對於他人的裝可愛已不再是“裝”可愛了,許多台灣人不知不覺便做出了這件事,因此並不覺得有甚麼奇怪的,但其他國家的人卻能一眼看出來。如同我剛剛所說的裝可愛這件事已內化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像是政治人物的許多動作,在其他國家看來是裝可愛的,但我也是直到這堂課後,才真正意識到這件事,畢竟我真的不覺得這有甚麼看起來像是“裝”可愛的。


高鵬翔

我覺得本組同學介紹的蠻全面的,像是做了「醜」的很可愛的介紹,我就覺得印象蠻深刻的,另外也還有介紹可愛的定義,或是東西方對可愛的不同看法等等,都讓我對這麼一個稀鬆平常的詞有了更多的認識,甚至最後還有自己設計問卷作調查,也可以看出準備的蠻認真的,能夠將一個如此大眾的詞剖析得十分到位,我覺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