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桃花過渡】、【八百壯士】、【養鴨人家】、【我是一片雲】,到【兒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喜宴】、【藍色大門】、【無米樂】、【海角七號】、【一八九五】和【艋舺】
帶領討論助教:佩真
指定閱讀
李道明,〈暮然回首- 台灣電影一百年〉,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
中心。〈http://techart.tnua.edu.tw/~dmlee/article1.html〉
延伸閱讀
陳儒修,〈談愛情文藝片中的明星與台灣電影工業〉,《1993年台
北金馬影展專題特刊》,1993。
尚宏玲,〈台灣電影工業再定位〉,一九九八年第二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1998。
我想對於今天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有幾句簡短的省思:電影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娛樂產業?
回覆刪除和大部分人一樣,我的第一個直覺,電影是一種娛樂產業。我們都知道近幾年的國片,愈來愈走向為了爭取國民認同,引起大眾共鳴的發展趨勢進行,或是有些電影,是從小故事來訴說我們每個人都曾擁有或渴望的愛情、親情、友情來作劇情主線鋪陳,以及深受日本影響的勵志片,很多為了夢想不顧一切想為自己掙得一口氣,或從中找回人生意義的許多電影,諸如《翻滾吧!阿信》、《陣頭》等等,都是為了在大眾的情感經驗裡面,發現那麼一點相同的片段,使我們為之感動而更加對國片有一分情誼。但電影何嘗也不是一門藝術呢?我們大部分的台灣人共同為著時代寫下的記憶是多麼地寶貴,是多麼地具有價值,而我們將自己的理性及感性層面都投注在這些國片當中,不也是一種文學性,對著台灣這塊土地的依附與認同嗎,從心靈層面上,我們藉著電影與台灣有了連結,這應該是一種藝術性的昇華吧!所以穩認為電影是一種娛樂產業,更是一門藝術,不過就看你買不買單了~
以上是我今天對於【電影】這個主題所提出的一點點看法,謝謝:)
過年期間我到電影院看了「大尾鱸鰻」
回覆刪除不過因為身體不舒服導致看電影時不是很專心
所以我其實沒有從頭笑到尾
但跟我一起去看的弟弟看得很開心
覺得雖然是老笑話但演起來很好笑有不一樣的"笑"果
後來不管是媒體上或課堂上
大家總會談到這部電影
我聽到的全部都是負面評價
覺得這部電影很「粗俗」、都是髒話和很老的冷笑話
或許在大家的認知中電影應該保有一些教育意義或者藝術價值吧
但就我的觀點來看
我只是想在過年期間看一部輕鬆有趣好笑的電影而已
我並不覺得這是一部不好的電影
我認為電影是有許多不同的種類
有些完全是娛樂性質
有些完全是藝術性質
有些則是可以兩者兼具
所以不應該以藝術的眼光看待所有的電
其實作爲一個非臺灣本地的學生,起初看這些臺灣本土電影,並不能說有什麽很深的共鳴,因爲畢竟臺灣有些文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相近,在電影中雖也有收穫感動,但多數也只是來自于電影所傳遞的情感,而非我們對電影的感同身受。但是今天通過了解臺灣本土的電影發展歷史,看到了臺灣電影經歷興盛、衰退、再重新獲得復蘇以後,看到了臺灣電影經歷的困難,看到了臺灣電影長時閒以來形成的自己的風格后,再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些臺灣電影,或許以後會收穫更多真實的、貼身的感動。
回覆刪除報告時有穿插影片 這個部分引起許多人的共鳴、歡笑
回覆刪除以及對報告內容產生更多連結
如果其他報告的內容可以再多加"包裝"
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呈現效果可以更好
言簡意賅 事半功倍的感覺~
第一組辛苦了!
光復初期的台語片到解嚴前的愛國電影,再到解嚴時期與禁忌話題相關的電影,最後為現在的勵志、浪漫愛情電影,從中不難看出台灣的歷史縮影以及電影產業技術的成長。
回覆刪除但台灣電影如今要突破仍然有瓶頸,尤其近年來台灣民眾較為喜好講述平民百姓生活的作品,導演們也普通往這方向發展,如《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陣頭》等,不像好萊塢大片力求精美場景或動作。課堂中有提到,其實很多好萊塢電影的特效都是在台灣做的,這一點令人感到詫異。當下才覺得,啊,原來台灣電影無法在國際間引起熱潮、話題所缺的不是技術,而是缺少更獨出一格更吸引人更具有國際性的電影。有些導演雖然導的作品在台灣票房很好,但為什麼沒辦法輸出國際市場?我想台灣導演們,總被侷限於內容與主題的框架之中,所拍攝出的電影較為小眾,簡單來說就是以台灣為市場。然而相較於李安的電影,描摹細膩的人性,所講述的內容不單只是會發生在一個區域的事情,又或者有與眾不同的構思、角色。以斷臂山為例,這樣在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中,他能夠將這種帶有一點爭議、些許禁忌的愛戀拍的令人為之動容,也引起全世界同性戀者的共鳴以及支持,這是一種新的開拓,而不是被限制於範圍中,我覺得這是許多台灣導演需要突破的框架,才能帶領台灣影視界有更上一層樓的佳績。
為了這次的課程電影主題去了北投溫泉博物館觀看了許久,在視聽室的對面刊版張貼了幾張早期的台語片海報,那裏有一間播放室唷~進去看到黑白電影字幕都是顛倒的我覺得讓我看得好辛苦喔!!這是我去參觀的照片^^
回覆刪除順著走廊走到底往左轉會看到一個四四方方的陽台上方還架設了透明的遮雨棚,在這個陽台的兩邊各有間播放影片的放映室,一間是我剛剛說的台語片視聽室,看到旁邊有戶外海報『台灣表演藝術經典人物紀錄片』看來這裡每週六日都會播映一些與地方風土人情相關的影片。
民國四.五零年代是台語片的興盛時期,當時北投的環境優美,日式方格濃厚的溫泉文化,旅社及和風街道成了拍攝電影的最佳場景,所以在早期的台語電影中北投是電影公司最喜歡取景的地點之一,故有【台灣好萊屋】唷!!
從小到大,看了這麼多電影後,我覺得雖然美國好萊塢的特效做得比較好,讓人驚嘆,但是看多了也就有點麻木了。反而最近一些國片帶來新鮮感與親切感,片中那些場景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地方,演員也都不陌生,更重要的是它重現了屬於我們的那段記憶。從《海角七號》到《阿嬤的夢中情人》都展現了一種台灣味,這是在外國片中看不到的。
回覆刪除所以,我不會認為有好的特效才能做出好的電影,反而,有時候沒有特效的電影更加地耐看,更能凸顯劇情本身的內涵。
另外有關電影是藝術或是娛樂的問題,我想那應該由觀看的人來下定義。就像畫作一樣,當一幅畫完成並發表之後,它的作者就被抽離,詮釋權交給觀看的人,即所謂「作者已死論」。我想電影也是一樣,當你以一種被娛樂的心情去看電影,它就是一種娛樂;而當你以一種藝術的心態去看它,它就是一種藝術。它的意義在被觀看的過程中獲得。
抽中第一組報告真是有點緊張,內容資料很多很雜,時間又有限的情況下,很開心可以和組員們順利將報告完整產出,雖然過程中有點匆促,報告內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從中了解很多,包括台灣的電影史以及目前台灣電影事業的背景與環境,深刻體會完成一部電影的其中的艱辛與血淚,也認識了很多位導演,不禁大大佩服他們堅強的意志力與耐心,才有近年來愈來愈優質的國片產出,期待未來可以看見台灣電影業的更加蓬勃發展。
回覆刪除我一直是個很喜歡看電影的人,
回覆刪除不論是動作特效片、溫馨喜劇、浪漫愛情或文藝片,
每看一部電影總能觸動到心裡,感覺有什麼部分又增加了,
對事物的感受、對人際關係的應對、對社會的深省...
近來特別偏愛歐洲文藝電影,
一則淡淡而動人的愛情故事,
曲調是輕快而活潑,背景是異國風情,
當看見巴黎的落日映照在艾菲爾鐵塔時,
那種美真像是親眼所及。
因此我認為電影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門藝術,
如同王家衛導演在他的電影中的各種表現手法,
光拍攝一個場景可以從鏡中的反射、孔隙的窺視、雨水的映照等等,
隨著色彩與光影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情調。
電影乃是屬於導演、演員、觀眾之間的共同藝術。
此外,國片《藍色大門》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
高中生活的純真、無慮、迷惘、懷疑,
在電影裡表露無遺,
我們都曾經想像著未來的自己會如何,
而最終我們又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呢?
其實我也進電影院看了兩次海角七號,連我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我會被這部小品深深的吸引呢?課堂上我終於想通,它沒有特效、沒有大卡司、沒有大製作,但是他就是一部在描寫著我們所處的環境之中時時刻刻在發生的事情觀眾的共鳴非常高!我想我是愛上了在電影院裏面跟著大家一起拋開一切盡其所能地大笑的感覺,在那個時刻真的可以忘記一切!我覺得國片的地域性太強烈也是不賣座的可能原因之一,像是海角七號有很多笑點我相信不用外國人只要是不太說台語的人就無法了解箇中奧秘,所以我覺得國片要突破應該要在觀眾的角度上做改變,寫出一部不要只有特定人才看得懂的劇本,我相信這絕對會有十足的進步。
回覆刪除從報告中很明顯可以看出台灣電影的演進進現況,只是前面講得太快了,要做筆記好像不是這麼容易,也很開心老師的補充,也介紹了好多好電影。聽完他們的報告真的有想要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衝動。電影,不但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人文氣息的展現,所以它的呈現方式不同,也是不同的藝術吧!其實國片也有很多好片值得大家去看看,看國片不僅僅是因為愛台灣、或是小小的國家認同,在我看來,看國片,是一種發現當時代表達方式和關心層面的一大途徑。
回覆刪除電影是看特效還是看內容?我覺得一部厲害的電影,內容是比較重要的。因為特效做出來的東西通常是滿足人類平常在生活中不會看到,或是沒有能力在現實做的事,看電影時人們會因特效感到驚奇。如果只是因為喜歡電影裡面有厲害的特效,那麼在每部電影裡放入特效,不就可以吸引到許多影迷。台灣電影「愛」、外國電影「瑞秋要出嫁」裡面沒有甚麼驚人的特效,但是有好的劇本、好的導演、好的演員共同為這部電影付出,一定也可以製作出引人共鳴、令人喜歡的好電影。
回覆刪除八零年後的電影逐漸走向娛樂性質,多數電影以小人物的故事來詮釋,例如最近的電影,志氣,將在台灣各角落的故事搬上檯面讓更多人了解.認識.發現不一樣的台灣,雖然風格.內容等不像從前的電影一樣,但是我想能扣人心弦.引起共鳴的電影都是一部好電影。謝謝第一組的報告,讓我更了解台灣電影的走向,也知道了台灣電影的特效可是好萊烏級的喔,yo支持國片微笑)
回覆刪除我發現其實一個國家的電影時常會因為當時的政治、社會局勢而有所不同的風格。
回覆刪除像是在70年代,我國退出聯合國、和美國斷交,是處於外交方面非常挫折的年代,但是這時候的電影卻朝著「愛國」方向發展。或許是自我安慰,亦或許是希望能透過電影來鼓勵台灣人民不要氣餒。
後來黨禁報禁解除後,新興題材的電影蓬勃發展,我認為這可以說是台灣電影題材更為多元的分水嶺。但重要的是,我認為這使得電影欣賞者能更瞭解我們社會不同角落中的故事。
雖然中間有一段低落時期,但是自從海角七號、艋舺等電影,似乎在台灣成功又掀起一陣國片熱。
雖然台灣電影無法向美國好萊塢那樣引領全球風潮(資金不足是一大主因),但是我覺得國片有一種特別的魅力,或許是它更能激起我們的本土熱情,透過這樣的魅力使得不少人能在電影中得到一些屬於台灣人的回憶。
to 鈞傑、李綾、宇帆、啟仁、慧玟
回覆刪除電影作為一個由許多人合力共同完成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導演、演員以及更多幕後的工作人員,
反映的不僅只是導演個人想說的事,或許可以說,導演將劇本上的文字化作實體的鏡頭和場景,每一格的分鏡可能都藏著導演的小心思。
也許這些心思並不全然地被觀眾(閱聽人)所覺察,但是有某些場景、某句對白、某段響起的背景音樂、某個一閃即逝的畫面,
都有可能觸動觀眾心中的某個小部分。
這些在看電影過程中的感動成分,使得我們對於以台灣社會主題為背景的國片都有著某些程度的親切感。
不論是老師上課所提到的小敘事主題(志氣、大尾鱸鰻、海角七號),或歷史大場面(賽德克巴萊),
或青春愛情(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阿嬤的夢中情人),甚至是藝術電影等等,我們都能知道什麼是具有台灣味的電影。
簡言之,電影可以是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法,從場景設計、人物安排、動作特效等各種美學的角度切入觀看;
電影亦可是娛樂產業的一種商品,雖不盡然所有的好作品都能成功吸引觀眾,
但是如何能迎合市場大眾的需求,或者引起觀眾的共鳴及參與的電影,都能使生產和消費兩方共同建構出來的。
to 嘉儀、於璇、晟恩、勁緯、嘉修、禮微
電影展現了當時代氛圍的某一塊小切片,從電影的形式和內容可以知道這部電影作品座落在年代光譜的什麼位置。
台灣電影的發展歷程很難不受政治和社會影響,這從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電影開始,到光復時期的愛國電影、反共論述主題、健康寫實電影等,
還有台語電影、台灣新電影浪潮等,都反映了每個不同年代電影的興衰。
感謝於璇提供了北投溫泉博物館的照片,從照片裡的電影宣傳海報可以看到,
當時的台灣電影受國語政策影響,電影字幕和海報的中文字都是由右至左排列。
當然,一部電影的製作,也需要來自各方面的人才,
包含電腦特效、劇本寫作、技術設備等,也許可以不必灰心於沒有資金這件事(雖然沒有資金確實很難熬),看看在印度的寶萊塢也有佳作產出。
或許你我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導演、下一個編劇、下一個武術指導、美術指導。
from 佩真助教
聽完「電影」這週的課程,才了解台灣的電影發展史,以及分析電影的一些角度和導演都有個人獨特的特長與手法,增長不少知識。雖然我只有看過少數的幾部國片,但印象都蠻深刻的,例如:海角七號、艋舺、那些年、藍色大門、無米樂等,或許是因為電影中的文化與我生活的文化是相同的環境,有種土親人親的感受。
回覆刪除舉「無米樂」為例,那是國中時,老師放給我們看,以前,大家琅琅上口熟悉的唐詩-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到底有幾個人讀完會知道農夫的辛苦?但觀賞完「無米樂」後,我想觀眾一定能了解農民的生活(我就是其中一人),尤其這部影片又以真實情況的拍攝手法呈現,更具說服力,這就是電影的一種魔力吧!
曾經陪著媽媽看悲情城市,長鏡頭、安靜、暗色系,
回覆刪除那時對我來說,
台灣電影在我腦海裡的刻板印象就是個我無法看懂的藝術。
隨著時間的推進,亦看了不少的台灣電影,
無論是十幾年前或是現在最新,
我認為,抓住"觀眾"胃口而大賣的片子大多是貼近民眾,
體現老百姓的生活,刻畫生活的辛酸血淚或是回憶。
像是新電影時代的嫁妝一牛車、兒子的大玩偶(三部短片)、油麻菜籽......
近幾年的海角七號、雞排英雄、陣頭、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
這一部部的片子,能讓觀眾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隨著劇中的角色、劇情的高潮迭起而有其情緒起伏。
而在老師的推薦下,我也進入電影院觀賞了阿嬤的夢中情人。
真的很好看!!!!
這是一部抓住"觀眾"胃口的片子!!!
他前半部讓人瘋狂大笑,後半部讓人淚流滿面。
只可惜這部片在宣傳行銷手法上並未將其賣點好好的發揮出來,
因此似乎在票房上不慎理想。
希望大家能夠進入電影院觀賞這部片子,
尤其是對課堂上所播過那些台語電影片段有興趣的同學們,
更是絕對要去看!!!
(不好意思,寫到最後變成再打廣告了...)
聽完第一組的報告之後
回覆刪除對於台灣電影的歷史沿革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實以前我都不太喜歡看國片
總認為國片既沒有好的音效特效
劇情也常常不合理 不夠吸引人
然而這幾年的國片卻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
從海角七號 那些年 一直到最近的大尾盧曼
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感人肺腑的 令人捧腹大笑的
讓我重新認識了台灣的電影工業
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那些年來說
他取材至九把刀的小說
我之前就有看過他的這篇作品
對於這本小說感觸良深
在電影上映第一天的口碑場我就約了朋友去看
電影中充分描述出高中男生對於愛情的傻勁
或許是因為從導演到演員都是台灣人
生活習慣 模式 較為相近
本質上更貼近我們
更能夠描寫出自己人的心路歷程
看完之後 會有總"主角是自己"的想像
因此更能觸動人心
這是第一部讓我重複進電影院三次的國片
之後更是把它下載到電腦不時觀看
從此以後也讓我愛上了國片
喜歡上台灣人用台灣道地的口吻
描述這些跟我們相近的生活
關於電影,對我而言原本只是一種消遣,藉由看電影,可以放鬆身心,將自己現實生活中不會實現的憧憬,寄託於電影裡美好的結局;亦可以跟上時下流行,增加與朋友間的話題、了解最近的趨勢等等,我一直沒有想過電影的發展史,和其所顯示的,不僅僅只有娛樂的功能而已,藉由此次的報告與老師詳細的講解,我學到了各個階段的電影特色,和影響其興盛或衰落之原因,種種背影造就當時的電影文化,藉由欣賞各個時代的電影可以對當時的環境多一些認識,還有導演想要表達的理想或者是宣傳,雖然同一部電影產生的意涵,每個人體會到的都不盡相同,觀賞的心得也因人而異,但是能夠有些收穫,我覺得也不枉費欣賞這部電影。一部幾小時的電影,包含著時代意義和傳達理念,甚至藝術特質,不光只是純娛樂,電影還是一項很值得探討的作品,讓我以後更喜歡看電影。
回覆刪除這組報告的非常充實且精彩,關於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電影的部分可在介紹的更詳盡些,非常感謝這組帶來精彩的報告.
回覆刪除這幾年國片都發展的還不錯
回覆刪除不論是題材的選取還是拍攝手法
都是滿貼近我們的生活的
總是能夠觸動人們的心弦
還滿喜歡前陣子的一齣國片"愛"
想與大家分享對於這部片的看法
感情的世界能夠有多複雜呢?
看看這部片子就能很深刻地感受到
其實它所探討的議題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
每個人對於愛情總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而經由不同的緣分而相遇相識
交織成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
如同片中的歌曲(love)般的敘述
"我愛你 你愛她
她愛她 她愛他
你愛我 我愛他
他愛他 他愛她
咦
怎麼這世界 已經沒有人相愛
怎麼這世界 每個人都不快樂
怎麼這世界 每個人都愛別人 不愛自己"
原來在這個殘酷的愛情世界
愛自己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我們往往卻都忽略了
每一段故事都有導演想要表達的看法
在愛情裡面還包含了親情友情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
如何在一個適當的地方取平衡點
我想也是每個人都需要去學習的課題
電影對於我們來說
不僅僅只有娛樂
還能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的縮影
進而習得更多的人生體悟
身為外籍生,來到台灣學中文,我對於台灣電影的了解其實不多.一來,我只會去找台灣的幾部連續劇蘭看一連繫我的聽力, 一邊想補充自己的此詞彙.
回覆刪除不過,上課聽完同學管語台灣電影的報告, 我對於台灣電影的發展歷史有更加了許多. 了解了台灣電影的開始, 發展的過程, 變故以及後來的演變. 同學的報告恩豐富, 有很有趣.加上, 還舉一些實例來豐富它們的報告 因此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 老師還補充了很多資訊讓我更認是台灣的電影.老師還介紹給我們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我很喜歡.
我現在才發現, 原來我之前在我的國家所看過的中文電影或連續劇有好多都是台灣的作品.我都很喜歡. 後來,我會常常找台灣的電影來看, 以便可以多了解台灣的文化與社會, 以便可以加強我的中文, 這真是一舉兩得微笑
身為報告組之一的成員,我做的部分是日治時期到台語電影的部分,事實上,是個完全不了解的領域,而在了解之後,覺得這時期的電影很可愛。 台語片時期的電影真的五花八門,在那個台灣好萊塢的年代,從興至衰,幾千部片來來往往,套一句剛好報告完畢那個周末就興沖沖跑去看《阿嬤的夢中情人》裏頭一句話:「幾千部片只要有一部能成名就好。」到了後期什麼奇怪的片都有,也很推薦大家去看這部片,裏頭不僅將過去的影片重拍,並轉化當時的台詞,融入電影當中,卻不會突兀,更能充分了解台語片的種種,在看這部片時由於剛報告完,很多東西都覺得心有戚戚,是一種還滿不錯的經驗。
回覆刪除電影這週老師拋出來的一個問題,關於電影到底是藝術?還是娛樂產業?
回覆刪除我想通常一個電影的產生,都有它假設的觀眾群。
如同《大尾鱸鰻》電影的拍攝與宣傳,主打著「豬哥亮」。而從豬哥亮過往秀場的魅力,以及《豬哥會社》的朱氏幽默,都有帶著黃色和閩南語的嗆辣口吻。「豬哥亮」吸引的觀眾群屬於中年人或老年人,喜歡這種黃色幽默和消遣玩笑,對於這種幽默不覺得低俗,反而覺得看著他的節目讓人可以放鬆大笑。
因此,《大尾鱸鰻》選擇了以豬哥亮吸引中年、老人族群,又以年輕一代偶像吸引學生族群。想要兼顧範圍這樣廣的觀眾群,自然拍攝是以「通俗」為出發點。
電影可以作為娛樂產業,可以通俗,讓人作為工作之餘的放鬆、讓人發笑。
電影可以作為藝術,為了實現身體美學,為了呈現地方之美。
我最不能理解的一部電影是《一頁臺北》。看起來題材簡單,不必讓人思考的情節,但卻也沒有展現讓人娛樂的效果!若是展現藝術,也感受不出它如何展現台北之美? 當初看這部片就是因為它獲得柏林影展的獎項,然而看了之後,真是完全不能理解獲獎的原因。
或許從德國人的角度,會覺得這部片展現了異國最真實的風情。如同我對《午夜巴黎》的喜愛,還有《巴黎拜金女》,它們都展現了讓我憧憬的巴黎城市風情。
還有老師課堂上提到的《犀利人妻》電影版,真的置入性行銷太多、太誇張了。而且看完電視劇,當初的感動與共鳴,一直心心念念期盼著電影版的開拍。然而電影實在讓人失望,導演似乎沒有辦法掌握好電影拍攝的技巧,整部電影格局看起來只是加長時間版的電視劇。
可惜,畢竟電影和電視劇的情節起伏掌握是不一樣的。
很感謝老師一直丟問題刺激我們的大腦 有些平常不會特別去思考的問題能夠在這堂課跟大家一起思考和分享 感覺很棒!
回覆刪除課堂中問的兩個問題 電影是看娛樂還是藝術 特效還是劇情?
我覺得這真的是見仁見智
但對我來說 娛樂成分大於藝術 像最近有一部恐怖片叫”母侵” 聽看的人說拍得很唯美 但看恐怖片對我來說是不會讓人身心愉快的~ 藝術性縱然高但看的人還是在少數!
而特效跟劇情 則是一體兩面 少掉任何一個都會覺得不完整
不過過去總是一味覺得一定要有大場面大特效的電影才值得買票進電影院看,每次去電影院看小品或是國片都會被家人罵 "浪費錢"!!
但越長大越喜歡看需要細細咀嚼 饒富含意的影片~~
最後謝謝報告同學這麼認真的準備
課堂中同學放的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台語影片剪輯不但讓班上笑聲四起
更讓我對台語電影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我覺得電影,是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現況的工具。
回覆刪除在課堂一開始,老師提到了「電影是一種藝術,還是娛樂?」
關於這件事我思考了很久,我覺得事要看電影者本身想要傳達給觀眾什麼,那它就是什麼。
我曾經聽過蔡明亮導演在「臉」這部片子播映完畢之後的座談會,
蔡導演說,很多人喜歡問他「某個片段到底代表什麼意思?」,他的回答永遠都只有一個
「不回答這個問題」,意思是要靠自己去理解。
我覺得每一部片子都一定有埋藏著意義的鏡頭或是片段,就連喜劇片也不例外,
我很喜歡《命運好好玩》這部片子,就像這個電影雖然好笑,但看到最後我則是哭到停不下來。
國片又再度興盛起來了,獲益的當然是我們喜愛進電影院看片的人。
不該以票房來判斷某一部電影的好壞!
像我自己非常非常喜歡《星空》這部電影,它的票房可能沒像別的大片、大卡司那麼的出色,
但對我而言,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憶跟想念交織成的一部電影。
很開心能夠更清楚的了解台灣電影的歷史與脈絡!
對於電影
回覆刪除我的看法是它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重要的娛樂產業
或許一開始人們拍片是為了傳遞訊息
想要告訴世人某些觀念或者值得重視的議題
但是漸漸地電影逐漸地變成了人們去享受視覺 聽覺刺激的一項娛樂
不過其實也沒有不好
當自己壓力大的時候去看看電影
身心得到放鬆
再回來工作的時候真的會比較順
所以不管電影是藝術又或者是娛樂
我都覺得他扮演了非常棒的角色
我不是台灣本地學生,來自不遠的香港,對台灣的電影認識不多。早年在香港沒有很多台灣電影上映,大部份的華語電影都來自香港本地和中國大陸,自海角七號一戲轟動香港以後,慢慢開始有很多台灣電影在香港熱播,甚至破了不少電影票房記錄。可見台灣電影業的發展在這幾年發展得很快,相信未來台灣的電影會漸漸成為華語電影的主流。
回覆刪除電影究竟屬於「娛樂產業」還是「藝術」?那麼,何為藝術、又何為娛樂產業呢?其實我認為這之中的界線不一定要區分得非常明顯,為什麼電影就不能同屬於兩者呢?
回覆刪除「藝術」,指利用技巧及想像力創做美學物件、環境或經驗的表達模式,以和他人分享美的情感與意識體驗。這難道不就是電影的精隨嗎?欣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會勾起青澀的初戀回憶;欣賞《艋舺》,會喚起骨子裡的那股熱情;欣賞《親愛的奶奶》,我們會思念起自己的親人,然後不又自主的落下淚來,這不就是電影創作最純粹的初衷嗎?那些深刻的感動。
但的確,在電影產業一路發展至今,或許真真是有許多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被推出的作品,已經有些利益走向了,失去了藝術最初的目的--分享美、分享感動,這是十分可惜的。
我並不常看電影,但若看則必會細細品味,務將劇情背後的深義給揪出,內化成我自己的感悟。台灣本土電影現在以走上正軌,目前正持續著發光發熱,期望之後還能有更多的好作品,能勾起人們最深處的記憶。
電影這個東西從以前到現在一直不斷的流行在社會中,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那天上課的時候報告同學提到台語電影的起落,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很喜歡台語的人,喜歡聽、喜歡講,更喜歡看一些鄉土劇,但是常常會被大家覺得很俗氣,大家都覺得講台語看台語劇是很落伍的一件事,雖然這樣我還是很喜歡,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台語是一個很親切的語言,感覺就好像是和過去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那個年代有一些連結,老師在那堂課中向大家推薦-阿嬤的夢中情人,我隔兩天就去看了,非常能夠體會老師為什麼這麼推薦,因為真的很棒,而且同學們上課說道的內容和老師補充的資料電影中都有出現,就倍感親切,看完之後更了解以前台語電影時期的一些事情,真的很推薦大家去看!
回覆刪除針對「電影究竟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娛樂產業?」一問,我想這個問題能從觀眾觀影後的反應與評價即可得知大眾的想法。
回覆刪除純娛樂性的電影太俗,而純藝術性的電 影又過於曲高和寡,一部擁有高票房及高評價的電影(即所謂的叫好又叫座)必定是包含著藝術性和娛樂性的成分,兩者不可缺一。
其實我不常看電影,所以對電影的歷史發展幾乎一無所知,感謝第一組的同學將之系統性地整理、呈現,讓我對台灣電影有了較多的認識。
電影比電視早出現,所以早期的電影扮演著如電視戲劇般的功能,然而當電視普及、大量影視節目興起後,台灣的電影產業似乎就逐漸沒落了,
這樣的現象從一個慣於看電視而非電影迷的角度來解讀,我覺得是因為台灣慣於製作的電影題材跟電視戲劇性質太過相近,會讓觀眾覺得好像在看濃縮版的電視劇般,進而產生「既然如此又何必花這些錢上電影院看?」的想法。
即使在現今,台灣電影逐漸闖出一片天,以具時代性或在地題材等為特色,仍有不少人認為不值得花這筆錢觀賞,尤其在我們受到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之下常會將電影的內容型態侷限住,以為電影就該有驚險刺激的情節、炫麗的特效和驚人的聲光效果,否則就枉費自己花幾張大鈔和大銀幕的設備了。
透過網路搜尋電視與電影的差別,我得知了電影要搞大的真實意義,「大」並不是指場面、預算、人員……這些表面,而是製作電影時的細膩思維、專注於細節之處而造就出來的大。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達,不僅是電視台時常撥放著各種電影,網路上也隨處可見電影影片的蹤跡,如此一來,我不禁產生一個疑問:電影院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嗎?而電影這種高成本的產業在未來是否還能以現今這種形式生存下去呢?
其實電影對於我真的還滿陌生的,因為我不是很喜歡看電影的人,在國片興起前的好萊塢大片我基本上都沒看完過幾片,近幾年很紅的國片我也一部都沒看完過,就算電視常常在播,但是我每次看到的都是同一片段,沒辦法串接成一部完整的電影啊!雖然劇情大致都知道,反而是較早之前的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我高中時候老師放過好幾部,像【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等我都看過,因為時間較短我覺得還不錯,但是一般來說電影都要演2~3鐘頭,我真的會受不了。
回覆刪除關於老師所問的電影是藝術還是娛樂這問題,我記得之前高中上課就提過,那時的老師還很嚴肅地說,電影視娛樂產業,拍電影就是為了賺錢,其他藝術大部分都是個人就可以完成,因此不賺錢也只是自己倒楣,但是電影不同,電影是需要一整個劇組合力完成,因此若不賺錢,整個劇組就都慘了,這段話讓我從此對電影的製作人及導演感到佩服,因為他們願意背著這龐大的負擔來拍電影,感覺上就是一場豪賭,在票房出來前根本不知道你贏還輸,心理壓力一定很大。
第一組:台灣電影
回覆刪除我覺得第一組的電影報告的很棒,從電影發展的年代詳細介紹,也有對各種電影做分析,很多都是很古老、我還沒出生之前的電影,很少接觸的台語電影原來也曾經那麼紅過,從我有記憶以來電影院大部分都是進口的好萊塢的電影,看來看去都是外國人,原本還以為台灣沒有電影工業,原來是在正式進入WTO後國愁雲慘霧,台灣成為世界少數沒有電影工業的非第三世界國家,台灣電影可謂是政府放棄的產業。我是從《海角七號》這部國片爆紅才開始注意台灣人自己拍攝的電影,發現我們也有自己的特色,現在到處都呼籲支持國片,讓我很開心的是國人也開始重視起自己的文化,電影不只是一種娛樂,也幫助台灣往國際間邁進,而且電影裡面的場景可以促進台灣的觀光產業,我希望台灣電影可以持續發展下去,所以我現在到電影院只看國片哦!
我本身是第一組的組員,在這次的電影報告中,其實我也從中學到很多,以前觀賞的電影多是Hollywood出產的影片,真的是一直到近年國片興起,從海角七號開始才關注國片,這次做完報告不僅開始對電影的進程有初步的認識,也產生了對電影的一些思考,老師上課提到電影到底是一門藝術還是一種娛樂,我想是兩者兼而有之,只是比例不同而已,有的電影會很刻意的去表現它的藝術性,對我說來說法國片就有這種感覺,要很仔細去思考去回味才能更深刻的體會,不然只看表面會不懂整部影片想表達什麼,而就近年國片興起我還有一個想法,近年國片的興起跟文學音樂的小地方小人物化有關,近年的這些產業,不論是音樂還是文學亦或是電影,都偏向描寫小地方的小人物,而這種風氣逐漸擴展到整個亞洲地區,最近看到一部韓國電影是在描寫初戀的故事,類似這種貼近生活題材的主題更容易引起亞洲大眾的共鳴,或許也是因為經濟沒有那麼景氣,所以人們對於平凡的幸福會有更深層的體會,雖然說這只是個人的體悟,但我想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文藝相關產業的發展多多少少還是會和時代背景會相結合的
回覆刪除針對「電影」主題,
回覆刪除或許是因為自己很喜歡看電影所以特別有興趣,
但有另外一個更大的因素:因為姐姐就是電影工作者。
在老師說到每個導演手法和特色以及講述到各部電影心得時,
我都會特別有感觸,因為就像是從前最喜歡和姊姊聊的內容。
就是因為家裡有電影工作者所以其實我很清楚
螢幕後的所花費時間心力甚至是他們想說的幕後故事。
參與電影製作的人懷抱著電影夢帶領觀眾身歷其境他們想說的故事,
這一直都是我喜歡看電影的原因。
上課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老師說早期電影拍攝酷斯拉的作法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的確在當時沒有先進的科技, 但導演就很直接的呈現酷斯拉打鬥的畫面, 既可愛又令人感到敬佩, 現代科技的特效固然華麗, 但早期那種天真簡單的做法也別有一番風趣, 我想只要勇於在每個時代有新的作法, 就已經是值得讚賞了, 不是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