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20分鐘影片讓助教通通哭鼻子了XD,但我聽到更多同學的啜泣聲(完全應要拉同學們下水^^),是不是被電影所感動了呢?我想就是有在地的情感,身為台灣人能體會在台灣天災的無情,同學們別嫌小編F囉嗦,人生有三件事不等人,"時間"、"孝順"、"機會", 你今天孝順了嗎?回頭抱抱你的父母(或者關心你的人EX:朋友、爺爺奶奶都好),亦或者打通電話吧!!告訴他們你的關心:D
關於《拔一條河》
他們在拔一條河,拔這條現實與未來的巨河。
2009年8月8日,一場無情的風災摧殘了這個山中小鎮─高雄縣甲仙鄉,這個以芭樂、芋頭聞名的觀光區,現在放眼望去,只剩下一片死寂…。但甲仙國小的一群孩子,在缺乏拔河鞋和專用拔河道的匱乏環境中,努力為家鄉爭取最高榮譽,試圖喚回被風災摧折後的信心與勇氣。這群單純的拔河小將,不畏環境艱難的勇氣和精神,深深鼓舞了因為環境受創而信心全無的大人們,他們一同奮起,不向逆境屈服。
同時,這裡也住著一群長期不受台灣社會重視的新移民媽媽們,被婚姻仲介說服以為來台灣就可以當少奶奶、過著舒適的生活而滿心期盼地嫁過來。但現實卻不從人願,有的人要親自下田負擔忙碌的農作;有的人要到工廠親手包裝辛苦栽植的芭樂;有的人甚至要一肩扛起全家的生計…。不過為了守護她們的家庭,她們不輕易說苦,也捨不得離開台灣。風災過後,這群媽媽們透過她們美味的異國菜餚及動人的歌聲,為甲仙注入一股全新的活力!(轉自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4832 yahoo電影介紹)
沒錯電影很感人,導演也魅力無窮,大部分的人會說很感動之類的話,然而感動之後呢?小編F認為感動留在電影院就好了。相信各位同學畢業之後一定會是國家的棟樑,記住你現在這份感動,有朝一日將感動化為實際行動,繼續愛護我們的台灣,除了支持國片,也多多購買台灣的產品喔(完全打廣告XD)
差一點就太開心忘記把女性影展放上來,今年是女性影展的第20年,對於女性議題有興趣的同學們,千萬別錯過"貳女招張,十足經典",挖乎~~感覺超期待的,你還等什麼呢?
速速放下手邊工作我們光點華山電影館見^-^
(偷偷告訴各位,小編F已經買好票,準備去欣賞!!但是如果我一臉素顏&落魄樣,應該是趕完報告沒睡好就直接去的,千萬別大喊助教= =我會裝做不認識XD哈哈←很愛開玩笑)
附上網址聯結
"貳女招張,十足經典":
http://wmwff.pixnet.net/blog/category/1303628(購票資訊請洽年代售票端)
這周的課程安排真的非常棒!
回覆刪除平常我喜歡反覆地看一部電影,思考電影的拍攝手法,故事呈現方式,
所以這周能有幸聽到楊導演的剖析及對生活周遭的觀點與敏銳度,
以及親身體驗導演說故事的魅力,真的是非常幸福且幸運!
首先,真的很佩服導演可以把從拔河這個題材衍伸出這麼多社會問題,
拔河→小孩→社區→八八風災
→小孩→新住民媽媽
可以把一個層次提高到另一個境界,又再提高,把紀錄片拍的這麼有故事性,
甚至當地人們幾乎未察覺且無法訴說的細微情緒都把它挑了出來,
淡淡的酸楚,呈現的淋漓盡致,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導演雖然只拍了甲仙小鎮上的故事,
但是每一個小節都讓我有很大的共鳴及思考。
先分享,片中喜歡的語句:「這榮譽是小孩替社區掙來的!」,
「小孩能站起來,社區能站不起來嗎?」,
這台詞雖然是對甲仙小鎮的大人說,可是當時那句台詞完全打到我的心裡,
就像一面鏡子裡的我對著我的畏懼大聲的說一樣。
導演說:「孩子是最清楚的」,當下聽到導演對於片中的觀點,
真的給予十分的贊同,而且很想站起來給導演掌聲鼓勵。
我有一個小我12歲的妹妹,我們相處的過程中,
我覺得她完全是我的翻版,兩個黃薇,
預見同一件事情,卻有兩種反應,
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經過粉飾過的,
那個真實反應的黃薇就是現在小我12歲的妹妹,
她的一舉一動完全是表達對於環境的所有情緒,
所以往往看著她,我就知道我自己在想甚麼。
另外,對於導演轉述新住民媽媽的話:「有一天,我會死掉,我希望孩子能知道是從哪裡來的」,
「有一天,我會死掉,我希望孩子能找到回家的路」,
當下聽了很難過,但是又很感動。
天下父母心,哪有不愛孩子的爸媽,記得上大學後每次回家,
媽媽都會幫我準備很多生活用品給我帶上去台北,
當下我都會開玩笑地說:「哀油,你真的很像外婆ㄟ!」,
我媽媽當時只是笑笑回應,
可是這周六我媽媽卻說:「拜託,哪有不愛孩子的媽媽!」,
聽了馬上擁抱媽媽。
屬於味覺的記憶,
我想我的童年都是用這個來拚湊對於身邊親人的感覺,
我在外面吃到蝦捲都會哭,因為這對我來說是屬於對外婆的記憶。
而我每次回家時,陪媽媽煮菜,媽媽對於柿子,
是屬於對懊悔的記憶,懊悔在她年輕時沒有買外公最愛吃的是柿子給他吃,
現在有能力有閒了,外公要吃都來不及了。
味覺的烙印真的很深刻,難以抹滅,對於味覺不只記錄幸福,
也記錄我的生活、我的親人。
最後,導演的下一部片─《紅盒子》,
記錄著李天祿大兒子陳師傅努力想要延續偶戲的香火以及傳承的故事,
對於陳師傅赤手演出的部分,
導演說:「我想,整部片剪完後,觀眾從老師傅手上看到偶戲之美,最後看到那雙空手在演出時,也會覺得心酸」,
「這部影片是不是他的第四個兒子」。
另外對於《紅盒子》在NHK電視台播映的部分,
我想真的就如導演身旁的攝影師一樣:「政府需要很大的教訓」,
也許不只要喚醒政府對文化的重視,
就連身為臺灣人的我也要一巴掌把自己打醒。
我們擁有的很多,但流失的也很多。
莫拉克風災至今已邁入第三個年頭,在一開始傳出災情的時候,不論是平面媒體或電視新聞,無不大肆報導。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也漸漸淡忘。
回覆刪除導演提到了一點讓我印象深刻,起初大人還會想要振作,不過時間一久,發現經濟沒有起色,便會逐漸喪志和挫折。
這讓我想起了一門通識課,在ppt裡頭老師把大學生分成三類,其中一種稱為「陪讀者」。老師特別解釋陪讀者可能一開始是位夢想家,然而,在過程中遇到了困難與阻礙,就放棄了原本追尋的目標和方向。
在高雄甲仙是小孩們鼓勵大人從風災中站起來,多虧了導演的拍攝,我們才會曉得如此動人的故事。而導演更擴大人文關懷,點出了新住民媽媽一直不受重視的議題,也使得整部紀錄片更有層次!
導演,一名捕捉影像的藝術家,他對於所追求的事與物必須擁有高度機敏的心靈,然後以他的詮釋法,呈現出一種美,一種強而有力的說服使我們追隨導演的思緒而行。
回覆刪除電影可以只是電影,也可以是藝術,全靠導演是否一名藝術家。
而一名藝術家,他必不跟隨主流意識而行,他對於社會的陳腐風氣必覺得嘔心,
他必須主動攻擊人民的慣性認知和思想,他觀察人性繼而行於人民的前方。
除非他給人民帶來新的洞見,要不永不停止創造藝術。
這一紀實片就像當頭棒喝般喚醒社會的沉默,也擊痛我們的心靈。
黃瓊嫻 音樂105
回覆刪除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聽導演說明"拔一條河"背後各個層次的意義。除了我們看到的拔河運動之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每個生命與大自然,與現實的拔河。我最喜歡導演說的一句"小孩是最清楚的",看著片中的小孩們咬牙訓練,在比賽場上拚命,雖然他們沒說出什麼激勵人心的話,但他們用行動讓大家看見希望。老實說,原本對這部片並沒有特別興趣,但那短短的20分鐘左右的短片卻讓我非常感動,最後讓我忍不住掉淚的,是那些小孩的眼神,所有的失望、難過、堅持,都能深刻的、直接的,從他們的眼中感受到,我覺得那種無聲的情感、力量,比話語來得有感染力許多。
我是40268023T 林宛蓁
回覆刪除台灣人真的很容易忘記憂傷。沒有真正經歷過莫拉克風災的民眾永遠無法體會那銘心刻骨的痛!還沒有聽導演說明前,一直以為"拔一條河"就是像"志氣"一樣記錄體能選手背後心酸的記錄片,但看完短片、聽導演演講完才深刻明白其中的意義。時間不斷地流逝,只有靠把它記錄下來才能讓人們知道,這裡曾經被大水沖毀了一切,而在那裡,有一群人在努力為自己的故鄉打拚下去!真的打從內心感動,真的謝謝導演拍了這麼好的記錄片!
那天在漆黑的教室裡我一邊凝視著投影幕上的畫面
回覆刪除也一邊振筆疾書下紀錄片中的經典畫面、台詞
影片不過播映幾分鐘後我就幾度因為淚水模糊了視線
一開始映入眼簾的八八風災的景像,
在這場大自然的考驗之中甲仙大橋倒下了。
楊導演:「這座橋不只是他們對外的交通要道,更是他們的記憶。」
當大人意志消沉的時候,卻有一群孩子用沉默的力量鼓舞了大人。
那群孩子們「沒有拔河機,但有一面拉不倒的牆。」
儘管處於偏鄉資源匱乏,
但他們仍然主動積極的練習拔河。
即使手掌心被繩子磨破了,
也只是用繃帶捆了一圈又一圈咬緊牙關、含著眼淚繼續上場。
「絕不放手」是他們給大人們的震撼教育。
有一位家長說:「小孩子站起來了,社區還不會站起來嗎?」
家長們請村長動員居民們一起到甲仙大橋迎接從全國賽凱旋而歸的拔河隊,
大家高舉手中寫著「英雄!」的海報、沿路放鞭炮、為他們喝采,
那一幕著實感動了我,
相信也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拔河隊小英雄。
這次的演講讓我除了從之前的上課“理論”似的了解了台灣的電影,更讓我進一步親眼欣賞了台灣電影而且也更榮幸的親身聽到導演製作的心聲與背後的精神。
回覆刪除拔一條河,訴說的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個紀錄片,看似只是甲仙國小的記錄片段,然而正是因為如此的焦點更加顯示了很切身的生活小節,更真實的反映了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及人心。尤其在紀錄片中我聽到了一句話:“小孩站起來,社區還站不起來嗎?”這句雖然是一句很簡單的話,然而卻如箭般很扎心,而且還擊中了靶心。小孩在大人們的眼裡究竟是弱小需要保護的?還是其實他們正是大人們生命延續的命脈與力量。
我覺得這個電影中所帶出的真是一股無形的力量。孩子們的清純徹底瓦解了大人們長久歲月遺忘了的童心——初心。雖然在看紀錄片的當下,非常的感動;經過導演更深的詮釋與解釋之後,這種感動不僅是一種情緒,而成為了一種想法。導演透過孩子們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這是如此細膩的一個作品。從郵票般大小的報導到明信片大小報導對孩子們的意義,可以驗證這股細膩的力量對孩子們的影響是多麼大的。
回到拔一條河的層次感,導演的解說中讓我對這一條“河”的詮釋有更多的了解。這河不僅是一種運動項目、是一個發生的風災、這河更是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這社會中有多少人都在與生命拔河、有多少人心中尋找認同感而拔河、有多少人為了爭取公平真理的權利而拔河、有多少人面對著不公平的待遇而拔河。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導演在拍攝這紀錄片背後原來有著與社會運動的拔河精神。嘗試推動社會中涉及漠視新著民媽媽的運動。
導演最後也有敘述到,讓我感覺到很深刻的是,其實人類不斷的發展當中,無意識或有意識的會將人們不斷階層化,然而就像是甲仙這個地方,人們終究會回到最根本的需要。那就是與大地和解的需要。
我很欣賞這位導演訴說真實的精神並且也非常期待導演的下一部作品。
甲仙國小拔河隊正在努力的拔河著;甲仙的村民也在跟八八水災拔河著;甲仙新住民媽媽與生命拔河著。「拔一條河」片名的由來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在導演還沒說明拔一條河片名時,我邊看電影情節竟會不自覺邊思考拔一條河的意義。
回覆刪除沒經過今日楊力州導演精彩的演講,我不會知道為什麼導演要拍這紀錄片的意義。原來,每一個作品都有一段深刻的故事,謝謝楊導演讓我更深刻體會這個道理,這也是我今天感動的原因。
哇... 導演真太厲害了吧!
回覆刪除在短短的影片中能把八成在場的同學們都忍不住掉眼淚.
在現代的社會, 多半的電影是有關於愛情的. 看了之後並沒有任何意義.不過這部電影真得很特別, 故事裡面給了我不少 "motivation" 還有不易放棄這個概念.下次得去電影院看!!!
這次的演講及影片讓我知道台灣的一些新住民問題及風災災民重建的辛酸。大人的情緒小孩第一個就感受的到,大人在不知不覺就會讓小孩感受到無形的低氣壓,以小孩的角度去看大人的世界很童貞,但講到從他們口中得知社會的現實總是特別殘忍。就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總是瀰漫著無知的憂愁。孩子希望媽媽去看他比賽,但又知道媽媽忙碌,沒有告訴他的希望,偷偷拭淚,讓身為觀眾的我們為孩子的體貼而心酸不已!
回覆刪除人們總是看到別人不幸的發生,才會意識到自己的環境多麼美好。我也是其中一人,看到他們被摧毀的一切,才拾起那顆感恩的心。
看到導演為甲仙居民所做的付出,拍出一齣動人的電影,一部好的電影可以改變觀者的想法,也可改變被記錄者的生活。對我來說,我知道一個事件背後的故事,故事不只包含了宣傳及劇情,最重要的是它乘載了改變社會的種子,讓大家自然而然接受到導演想傳遞的概念。對我來說,這部片很成功,因為他已經成功地改變、影響了我,而當然,受這部片感動的人也變得有所不同。
《拔一條河》真的讓我非常感動,從果園裡的祖母說著希望孫子用功唸書時,我的眼淚就一直停不下來。
回覆刪除不過最讓我震撼的部分,還是楊導演說的,當媽媽帶著孩子上市場、被問到的問題:「妳丈夫用多少錢買妳?」
我當下的感受是難以置信,為什麼可以如此自然地問出這麼輕視人的問題?台灣對外籍配偶的冷漠與不尊重,令人感慨。
在我還沒看到楊導演所撥放的片段以前,我以為"拔一條河"只不過又是一部"志氣"而已,但我錯了,光是短短20分鐘之內就把我感動到哭就足以證明這點。拔一條河,這片名取得多麼好啊!不只是國小小孩在拔河,大人們也在拔河,新住民媽媽們也在拔河。這三個族群之間是相互依存影響的,當經過八八風災、父母們的信心被無情的風雨打倒在地時,是這群小朋友們用他們的雙手把這塊土地及上面的居民再拉起來。儘管沒有好的裝備、儘管弄得滿手是傷,這群孩子們還是義無反顧的拉著。看到此幕,有誰不會受激勵呢? 上課時我旁邊坐著一位外籍的同學,他似乎沒有很受感動,我想,這可能是台灣人才會有的感觸吧?小林村遭到滅村的景象,深深烙印在每個台灣人的心中。我們必須記得此次大自然給我們的教訓,且也不能駐足不前,因為正有一股力量托住我們,替我們拔一條河。
回覆刪除我覺得這部紀錄片所呈現出來的主題很激勵人,
回覆刪除也可以讓人重新反思很多問題.
首先,當地因為風災使得家園被摧毀,
而且因為是偏鄉,所以獲得的資源也不充足
可是當地的孩子卻讓我看到在逆境中求生存的精神
而且這樣的毅力與努力也感動了大人們,
使這個地方重新有了凝聚力.
因為失敗不可怕,失敗不會摧毀一個人,但是失望會
這些小朋友從比賽到練習,從來沒有放棄過
最後,他們所贏得的不只是一座獎杯,
也是讓當地居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我也從導演的分享中看到這次的風災對當地居民來說是一個轉捩點,
他們選擇和大地和解,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的改變.
最後,導演說得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他說:拔河的關鍵就是-不能放手。
透過這個紀錄片,我們看到了甲仙這個地方的故事
不管是人們如何從風災過後重新站起來,
或是新住民的議題,
我們都可以從中學習及反思許多問題。
前陣子,我得到了一個city cafe的紙杯隔熱套,
回覆刪除正好是印有《拔一條河》的文宣。
上頭寫著:「8月8日 天氣雨
媽媽說:抓住繩子 一定要抓緊抓緊了
媽媽就會知道 那條河不能帶走一切……」
能親耳聽到導演解釋自己的作品,莫過於自己瞎臆測了半天,
頓時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最初,在看完電影後,
我僅能淺白的把片名《拔一條河》解讀為拔河運動以及甲仙居民在和現實拔河,
卻神經很粗的忽略了非常重要的外籍媽媽們跟這個「河」有什麼關聯。
因此,在導演點出他想表達這些母親們也仍舊在「被漠視」的窘狀下跟文化鴻溝拔河之時,更添感動。
看天吃飯的做農人是辛苦的,特別是台灣的小農們,經濟收入往往仰賴著田裡的作物。
芭樂熟了,他們才能笑著,偏生台灣又是一方脆弱的土地,動不動就颱風、大雨、土石流。
那種一夕之間什麼都失去的感受,或是眼睜睜看著心血全部付諸流水,
我想是很多我們這些「不曾失去」的現代人、都市人所難以體會。
不論是曾經輝煌的工業革命,或上世紀的兩個世界大戰,
甚至是電視劇中許許多多的悲情劇(EX.阿信、搭錯車)等歷史上許多困難的時代,
我們都常能發現女性(尤其是母親)的韌性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她們或許不如男性有著偉大或指標性的建樹,卻經常是撐起或重建一個社會非常重要的推手,
她們並不見得剛強,卻溫柔的滲透每顆擋在路上的巨石,耐心的與之抗衡,
終有破壞除去阻礙的一日;她們沒有強大的武力,卻綿密的編織出最堅固的網,堅決護衛著她們所要守護的一切。
我覺得重點在於他對於國片,或著應該說是國片中的紀錄片所作的努力與堅持。他的言論力道很強,尤其在聽到紅盒子的片源被NHK買走之後,我相信很多人都很難過,應該說是對政府漠視文化資產的失望。就算明年真的對政府的政策當頭棒喝了,也早就損失了很多寶貴的記錄了。
回覆刪除莫拉克風災至今已邁入第三個年頭,在一開始傳出災情的時候,不論是平面媒體或電視新聞,無不大肆報導。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也漸漸淡忘。
回覆刪除導演提到了一點讓我印象深刻,起初大人還會想要振作,不過時間一久,發現經濟沒有起色,便會逐漸喪志和挫折。
這讓我想起了一門通識課,在ppt裡頭老師把大學生分成三類,其中一種稱為「陪讀者」。老師特別解釋陪讀者可能一開始是位夢想家,然而,在過程中遇到了困難與阻礙,就放棄了原本追尋的目標和方向。
在高雄甲仙是小孩們鼓勵大人從風災中站起來,多虧了導演的拍攝,我們才會曉得如此動人的故事。而導演更擴大人文關懷,點出了新住民媽媽一直不受重視的議題,也使得整部紀錄片更有層次!
導演,一名捕捉影像的藝術家,他對於所追求的事與物必須擁有高度機敏的心靈,然後以他的詮釋法,呈現出一種美,一種強而有力的說服使我們追隨導演的思緒而行。
回覆刪除電影可以只是電影,也可以是藝術,全靠導演是否一名藝術家。
而一名藝術家,他必不跟隨主流意識而行,他對於社會的陳腐風氣必覺得嘔心,
他必須主動攻擊人民的慣性認知和思想,他觀察人性繼而行於人民的前方。
除非他給人民帶來新的洞見,要不永不停止創造藝術。
這一紀實片就像當頭棒喝般喚醒社會的沉默,也擊痛我們的心靈。
這周的課程安排真的非常棒!
回覆刪除平常我喜歡反覆地看一部電影,思考電影的拍攝手法,故事呈現方式,
所以這周能有幸聽到楊導演的剖析及對生活周遭的觀點與敏銳度,
以及親身體驗導演說故事的魅力,真的是非常幸福且幸運!
首先,真的很佩服導演可以把從拔河這個題材衍伸出這麼多社會問題,
拔河→小孩→社區→八八風災
→小孩→新住民媽媽
可以把一個層次提高到另一個境界,又再提高,把紀錄片拍的這麼有故事性,
甚至當地人們幾乎未察覺且無法訴說的細微情緒都把它挑了出來,
淡淡的酸楚,呈現的淋漓盡致,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導演雖然只拍了甲仙小鎮上的故事,
但是每一個小節都讓我有很大的共鳴及思考。
先分享,片中喜歡的語句:「這榮譽是小孩替社區掙來的!」,
「小孩能站起來,社區能站不起來嗎?」,
這台詞雖然是對甲仙小鎮的大人說,可是當時那句台詞完全打到我的心裡,
就像一面鏡子裡的我對著我的畏懼大聲的說一樣。
導演說:「孩子是最清楚的」,當下聽到導演對於片中的觀點,
真的給予十分的贊同,而且很想站起來給導演掌聲鼓勵。
我有一個小我12歲的妹妹,我們相處的過程中,
我覺得她完全是我的翻版,兩個黃薇,
預見同一件事情,卻有兩種反應,
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經過粉飾過的,
那個真實反應的黃薇就是現在小我12歲的妹妹,
她的一舉一動完全是表達對於環境的所有情緒,
所以往往看著她,我就知道我自己在想甚麼。
另外,對於導演轉述新住民媽媽的話:「有一天,我會死掉,我希望孩子能知道是從哪裡來的」,
「有一天,我會死掉,我希望孩子能找到回家的路」,
當下聽了很難過,但是又很感動。
天下父母心,哪有不愛孩子的爸媽,記得上大學後每次回家,
媽媽都會幫我準備很多生活用品給我帶上去台北,
當下我都會開玩笑地說:「哀油,你真的很像外婆ㄟ!」,
我媽媽當時只是笑笑回應,
可是這周六我媽媽卻說:「拜託,哪有不愛孩子的媽媽!」,
聽了馬上擁抱媽媽。
屬於味覺的記憶,
我想我的童年都是用這個來拚湊對於身邊親人的感覺,
我在外面吃到蝦捲都會哭,因為這對我來說是屬於對外婆的記憶。
而我每次回家時,陪媽媽煮菜,媽媽對於柿子,
是屬於對懊悔的記憶,懊悔在她年輕時沒有買外公最愛吃的是柿子給他吃,
現在有能力有閒了,外公要吃都來不及了。
味覺的烙印真的很深刻,難以抹滅,對於味覺不只記錄幸福,
也記錄我的生活、我的親人。
最後,導演的下一部片─《紅盒子》,
記錄著李天祿大兒子陳師傅努力想要延續偶戲的香火以及傳承的故事,
對於陳師傅赤手演出的部分,
導演說:「我想,整部片剪完後,觀眾從老師傅手上看到偶戲之美,最後看到那雙空手在演出時,也會覺得心酸」,
「這部影片是不是他的第四個兒子」。
另外對於《紅盒子》在NHK電視台播映的部分,
我想真的就如導演身旁的攝影師一樣:「政府需要很大的教訓」,
也許不只要喚醒政府對文化的重視,
就連身為臺灣人的我也要一巴掌把自己打醒。
我們擁有的很多,但流失的也很多。
一開始聽到「拔一條河」的時候,真的以為和「志氣」一樣,記錄一個拔河隊的故事。甚至想說都已經有志氣關於拔河的片,為何又有一部類似的。看那短短二十分鐘的片,那種在心中的震撼那種感動,是志氣所沒有的。
回覆刪除一樣是偏鄉,卻比真正在偏鄉的資源來的更少,聽到導演說高雄市長等高級幹部的回應與解釋,總覺得台灣的政治人物只懂說話,不懂得做事。一再的解釋,卻沒行動,沒有的東西還是沒有。這樣解釋能改變事實嗎?
在導演述說拍片的經過與歷程,我想當導演身在甲仙的時候,默默的也在幫助及改變經過水災的低迷。有那群小孩的努力,加上導演所要拍攝的主題,那些居民也才開始改變吧!如果導演沒去那,我想即使得獎,甲仙還是會跟風災過後一樣,因為政府及台灣其他地區的人還是忽略了他們。
印象最深刻是全鎮動員迎接他們的時候,看到那幕,我一直在想,這樣的場景在桃園在都市,是永遠見不到的場景。都市的冷漠是大家都知道的,村長廣播的聲音,應該很少人有經歷過,更別說全村的動員。突然羨慕起他們,雖然資源比其他地方來的缺乏,可是他們所擁有的是許多人得不到的溫暖,有全村的人做他們的家人做他們的靠山,這應該是很多很多的人從未經歷過也得不到的東西。
拔一條河,我想除了運動除了新住民還有那條圍繞在他們身邊的那條河,應該還有心中那種對未來的迷惘和恐懼的拔河,跨越對未來的懼怕,繼續努力,來拔贏那場漫長的競賽
我看《拔一條河》是在週三晚上,在導演演講的前一天晚上。這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紀錄片,也是第一次在現場聽導演講電影背後的故事。
回覆刪除《拔一條河》中的河,不僅僅指甲仙現實中存在的那條河,也不僅僅指拔河,它還有象徵意義。在那个饱受八八风灾摧残的甲仙小镇,孩子们努力为拔河队争取荣誉,试图唤回被摧折后的信心与勇气;而拔河隊孩子的妈妈们则用一道道异国美食,凝聚成留在故乡打拚的坚实力量。甲仙人在災難后與現實拔河,不止孩子們在拔河,大人們也在與殘酷的現實拔河。
青少年不是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他們是國家、社會現在的希望。在風災摧殘的甲仙,是孩子們拼搏的鬥志,是他們贏回的榮譽讓甲仙人重新看到了希望。拔河隊回來的那一夜,全村老小在橋頭,喊著英雄,打著煙火迎接孩子們歸來。我想,這個片段,每個看過電影的人都為之動容。那一夜,是小鎮的翻轉之夜。小鎮裡的每一個人,都把“拼“的信念種在了心里。
但相比照孩子們拔河的片段,更觸動我的是甲仙奮鬥的大人們的那個片段,特別是對新住民媽媽們的真實展現。
記得拔河隊的教練在聽到記者說孩子們將來會記得他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記不記得(我)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件事會不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一點影響。”大人們在逆境中努力給孩子們拼出一片天,想辦法在孩子們物質條件匱乏的情況下,給他們的未來提供踏板。那個7—11的店長也是儘自己所能,通過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們去讀書。還有一個志工,糾正記者的話,“我不是幫助他們,我只是陪伴他們。”這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帶給我感動,讓我反思。
而對於新住民媽媽們,日子過得尤其艱難。外籍新娘在臺灣是一個尷尬的存在,她們很多其實也是被媒人騙過來臺灣的,來到臺灣語言不通,飽受歧視。但她們確忍住委屈,投入到甲仙的灾後重建,與社會的漠視拔河。當提及她們爲什麽那麼愛燒菜時,其中一位媽媽的解釋讓我落淚,她說,菜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有一天她會死,她希望她的孩子知道媽媽從哪裡來,這樣他可以通過菜的味道找到回家的路。突然我就想起了我的媽媽,很懷念她燒的菜。以前還住在家裡的時候,我總是嫌棄我媽媽燒的菜很難吃。但是當我半年才回一次家的時候,當我一個人在離家幾百幾千公里外的地方,最懷念的,其實就是媽媽燒的菜,那是家的味道,愛的味道。
這部電影是很成功的,導演想要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他要的是一場社會運動。我想,當這部電影引起臺灣社會的關注,引起臺灣人的反思,甚至讓我這樣一個非臺灣人都為之深深震撼的電影,就是一部好電影,一部值得回味的電影。
我當時也是在台下努力擤鼻涕的其中一位XD
回覆刪除不過,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楊導演透露說,他下一部紀錄片電影是有關"亦宛然"布袋戲團的陳錫煌大師,而這部片中也將有不少傳統布袋戲偶的操偶方式。不過,他說日本NHK出高價,打算買斷該片所有的「素材」(拍攝到的影像、母片),而這部片的製片人也因為無法從台灣官方得到補助而答應售出了,其目的是為了給台灣的文創政策一個教訓。
身為布袋戲文化的發揚者完全不能坐視我們珍貴的傳統文化變成日本人歛財的工具......
拜託!我一點都不想見到這一幕發生>____
在電影中,導演由不同層面來詮釋拔一條河的意象:不論是甲仙國小的拔河賽、人與大自然的拔河、及新住民媽媽與人際隔閡之間的拔河。在看這部片時,我數度落淚,片中導演拍出孩子們希望被重視卻落空的受傷心靈,更勾勒出因為一場天災,孩子那原應天真的眼神卻帶著無奈空泛。看了令人格外心酸。
當看完影片的時候聽到了有人在啜泣的聲音再加上自己內心的震撼實在讓人感動,在這短短幾十分鐘就已讓人感動不已。相對於劇情片的那些近乎誇張的情節我更喜歡紀錄片帶來的真實感,真實的反應出人們的心情更反應出導演所帶出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議題導演用電影的方式呈現出來,讓電影不在只有娛樂人們的效果更有發人省思的作用。從片名導演就有提到拔一條何所賦予的意義不是只有表面上的拔河更是深層人們之間的拔河,外籍新娘、八八風災、小朋友的感覺,我也很認同導演說用小朋友的角度來提醒大人,這讓人去反省是不是在這世俗打滾久了人也跟著世俗化了反而要用最單純的小朋友來鼓勵或是提醒這些大人。
回覆刪除一部電影,會因為每人不同的生活經驗,而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我覺得這也是很有趣的地方,就像楊導演分享陳菊市長和seven總經理的反應一樣。
回覆刪除能夠聽到楊導演的拍攝的想法與理念,真的非常的幸運、榮幸。與後會談中,導演的話也激盪出自己內心的許多想法、也啟發了很多。
這二十分鐘的剪輯片段,再度提醒我八八風災帶來的意涵,大自然與人類到底該如何共處?當懷疑論的論調再度被說起,我們的價值呢?這部片也提醒了我們,環保是立即行動。除此之外,真的讓我感動不已的地方是孩子的力量,孩子用他們的方式來帶給大人希望,我覺得同時鼓舞到想要成為老師的自己。不管我們的腳色是父母還是老師,我們都要好好的愛我們的下一代。
最後,楊導演說到台灣對於新住民配偶的漠視,在這20分鐘沒有感受到的,就留到電影院(應該趕不上了)或是書中去領悟吧!
"拔一條河",原本以為又是個平淡無奇的紀錄片,但內容卻完全吸引住我目光。最感動的莫過於因為小孩的努力,給了大人們很大的勇氣。很難想像在資源這樣缺乏的地方,小孩們能夠樂觀地看待這一切,甚至比那些生活在優渥環境的小孩更能珍惜身邊的人事物。導演所說小孩口中的不是"要怎麼贏",而是"要怎樣才能不輸"這句話讓我很有感觸,小小年紀追求的不是那份光榮,而是一種如何才能不讓一切努力白費的盼望。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紀錄片,它讓我們學習到,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放棄任何希望,學著這些小孩更奮力地去為自己的生活做努力。
回覆刪除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聽導演說明"拔一條河"背後各個層次的意義。除了我們看到的拔河運動之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每個生命與大自然,與現實的拔河。我最喜歡導演說的一句"小孩是最清楚的",看著片中的小孩們咬牙訓練,在比賽場上拚命,雖然他們沒說出什麼激勵人心的話,但他們用行動讓大家看見希望。老實說,原本對這部片並沒有特別興趣,但那短短的20分鐘左右的短片卻讓我非常感動,最後讓我忍不住掉淚的,是那些小孩的眼神,所有的失望、難過、堅持,都能深刻的、直接的,從他們的眼中感受到,我覺得那種無聲的情感、力量,比話語來得有感染力許多。
回覆刪除台灣人真的很容易忘記憂傷。沒有真正經歷過莫拉克風災的民眾永遠無法體會那銘心刻骨的痛!還沒有聽導演說明前,一直以為"拔一條河"就是像"志氣"一樣記錄體能選手背後心酸的記錄片,但看完短片、聽導演演講完才深刻明白其中的意義。時間不斷地流逝,只有靠把它記錄下來才能讓人們知道,這裡曾經被大水沖毀了一切,而在那裡,有一群人在努力為自己的故鄉打拚下去!真的打從內心感動,真的謝謝導演拍了這麼好的記錄片!
回覆刪除從來都對紀錄片不怎麼感興趣的我,在楊力州導演開始撥放拔一條河時,不知怎麼地突然有種熱淚盈眶的衝動,或許電影中並沒有特別高低起伏令人感動的橋段,但是整部影片中的氛圍和導演所想要表達的那種默默抗爭,努力生活的感動卻扎實的傳進我心裡,並且在經過導演本人解說拍攝動機和過程之後,感覺對這部片有了另一種角度的了解,也很期待導演的下一部作品!
回覆刪除因為從沒親自到過甲仙 直到看到記錄片片段才知道
回覆刪除甲仙人在八八水災過後的辛苦程度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很多地方的地基都變得很危險 校舍也得使用臨時屋
但我認為 這也是給甲仙人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雖然社區氣氛沉重 還有人搬走了 但心的力量卻不肯低頭 暗自努力萌芽
聽說甲仙在八八風災前 賺的大多都是過路財 沒有什麼地方發展特色
很多原本有再耕作的田地也荒廢 浪費掉了
但在八八風災後 很多事情都得重新再來 無論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
有太多需要再重新建立起 無論是自尊 自信 還是房屋 道路
南橫斷了 路況一蹋糊塗 遊客大大減少 商店不是倒閉 就是死命硬撐
但是 大人做不到的努力與成果 卻由小孩子們逐漸的做出來了
拔河隊第一次在全國拿到好成績(高市第一 全國第五) 讓大人們也開始振作了
不管是拔河隊的訓練在外的比賽 還是有機農業 雖然一開始挫折滿滿
但在逐漸建築起來的強韌精神力支持下 即使設備條件不如人 依然能成就大勝利
雖然沒得冠軍很可惜 但已經讓其他比賽隊伍徹底見識到了甲仙之魂
也就是說 我認為他們的努力已經修成正果 達到了激勵整個社區與頹喪的大人們的效果
從今以後 應該不用擔心甲仙會因為任何打擊而崩潰了
上次上課時我看楊力州導演的電影、以及聽到導演的談話,,我非常高興。我第一次看了楊力州導演的作品。因為我對記錄片和短篇電影有興趣,所以我想要再欣賞楊力州導演的其他的作品。
回覆刪除我看著《拔一條河》,想起了在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後,受到海嘯侵襲的地方的人們。現在他們為了地域的復興而拼命的努力著。不管大人或孩子、我覺得都應該互相幫助、互相鼓勵、而必須克服一個個的困難,這是非常重要。在這部電影中、我覺得導演想要表達這樣的意念。
簡單的名字卻帶出深厚的意義
回覆刪除從失望到絕望再重新找回希望
想要重新取回所失去的東西
但目標是多麼的虛無縹緲
卻讓甲仙國小學童全心全力拼戰
即使受傷了也不退縮
爭取全國冠軍的心路歷程
雖然最後僅榮獲亞軍
卻也意外拔起了大人的信心
這是多麼的震撼人心
放棄只要一句說話
堅持卻要努力不懈
老實說我沒有跑電影院的習慣,但上課時導演放的片段讓我激起看電影的動機。
回覆刪除高中的時候曾看過「被遺忘的時光」,我只記得在看到那些老人時,心裡有點悶悶的。這次約莫半小時的片段,讓我哭得十分難過。每次颱風時,雖然土石沖垮樓房的畫面每每令人驚恐,但我從未想過,那些伴隨著建築崩毀的傷痛,會讓一個地區的人們,永生難忘。大風大雨擊毀了他們的家園,災後的人們努力地想要找回風雨前他們擁有的幸福,但一年兩年下來,情況卻毫無起色。生活在鮮少被颱風摧殘的新北勢永和一角,在看到這部片前,從未體會這種深深的無力感。風災後,小孩們把他們心中那股還沒有確切形狀的鬱悶靠著拔河來抒發,然後漸漸地,他們開始比賽。最後的比賽雖然對他們來說有痛苦有歡笑,但在他們回到家鄉之後,卻讓整個家鄉的人都開始感受到能夠改變什麼的希望。
不管是拉著繩子拔河、與暴雨來時湍急的河流拔河、或是與大環境下難以改變的無力現實拔河,真的由衷的希望,生活在這艱難環境下的他們,能夠過得更好。播完影片後,導演也和我們這群學生分享了他拍片過程的一些心得。真的很感謝有這麼棒的一位導演,把台灣大大小小令人感動的故事拍成電影,讓台灣越來越溫暖,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的關懷與鼓勵。也讓許多本來被漠視的一群人,受到更多的關心。
那天在漆黑的教室裡我一邊凝視著投影幕上的畫面
回覆刪除也一邊振筆疾書下紀錄片中的經典畫面、台詞
影片不過播映幾分鐘後我就幾度因為淚水模糊了視線
一開始映入眼簾的八八風災的景像,
在這場大自然的考驗之中甲仙大橋倒下了。
楊導演:「這座橋不只是他們對外的交通要道,更是他們的記憶。」
當大人意志消沉的時候,卻有一群孩子用沉默的力量鼓舞了大人。
那群孩子們「沒有拔河機,但有一面拉不倒的牆。」
儘管處於偏鄉資源匱乏,
但他們仍然主動積極的練習拔河。
即使手掌心被繩子磨破了,
也只是用繃帶捆了一圈又一圈咬緊牙關、含著眼淚繼續上場。
「絕不放手」是他們給大人們的震撼教育。
有一位家長說:「小孩子站起來了,社區還不會站起來嗎?」
家長們請村長動員居民們一起到甲仙大橋迎接從全國賽凱旋而歸的拔河隊,
大家高舉手中寫著「英雄!」的海報、沿路放鞭炮、為他們喝采,
那一幕著實感動了我,
相信也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拔河隊小英雄。
光是看一小片段的〈拔一條河〉就讓人印象深刻!!導演想要傳達的訊息都十分具有讓人省思的意義。我覺得能因為小孩的努力而也深深影響大人這部份真的很棒!有些大人會忽略了小孩的想法和心情,但紀錄片中的大人卻在那一次的比賽後給了小孩大大的驚喜和鼓勵,我覺得那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為那會讓在資源相較不足下較沒信心的小孩重新燃起希望。在小孩坐遊覽車回鄉後居民們歡呼的那一刻真的令人動容!那是很有力量的情感!
回覆刪除最後導演有提到不同角色的人看到紀錄片中的不同觀點真的好有趣喔!可能也要有像這樣的電影播出來相關單位才會發現社會資源不平均的現象吧!
還記得老師在第一周跟我們說過會邀請"拔一條河"的導演來課堂上演講,不久我馬上偕同媽媽一起去電影院看,老實說,一開始我只是抱持著"至少要看一下電影,才聽得懂演講"的心情去看這部紀錄片,也因此沒有抱太多的興奮以及期待去看
回覆刪除但是好笑的是,電影開始的前五分鐘,因為地方居民所說的一段話,我馬上就留下了眼淚!就這樣,大概快兩個小時的片場,我幾乎從頭哭到尾,這是我從來沒有預想到的,尤其是看過"志氣"這部片,我想我對於拔河這項運動的辛苦已經了解得差不多了,應該看起來的感覺會差不多,沒想到導演是從一開始經費不足得地方,再拍攝到他們在面對比賽時,失敗 勝利 失望的心情,比起志氣,拔一條河更讓我感動,更讓我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我和媽媽兩人就這樣在電影院從頭哭到尾....
幸運的是,我們看的那場,導演也有親臨電影院,當主持人說:[有沒有哪位觀眾想要分享心情的?]我媽媽馬上就舉手,分享她看的感動,希望能傳達給導演,在場的觀眾每個人都已感受到導演想要傳達的心情,我們也才能了解到原來八八風災後,還有如此振奮人心的故事,拔一條河真的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棒的紀錄片!!!微笑
看了這部片後,才明白內容不如片名"拔一條河"如此簡單,國小學童在拔河、大人與生活在拔河,所有的一切在兩端拉扯著,誰不放棄誰就有機會成為贏家。
回覆刪除那天在看影片的時候,播放不久就聽到不少抽泣聲,但是直到最後,全村的人出來迎接那群學童,看到小朋友哭了,我也哭了,為他們感動,為他們喝采,雖然那天只看了一小部分,但收穫良多。
大人們曾經也是小孩,怎麽小孩看得清的事情,大人卻怎麽也看不清。大人的思想在成長過程中慢慢被許多東西被建構和鎖著,自己局限了自己。
回覆刪除小孩無限的能力與意志,曾經也是大人們所擁有的,被摒棄掉了覺得好可惜,這難道就是成長所帶來的風險?我是不是也在漸漸步入這種狀況了呢。
從一個紀錄片,可以看到那麽多社會現象,比如説楊導演所遇到的“沒鞋子風波”,可以看得出許多社會問題並不是完全沒有人發現,而是人們都基於某种原因,以忽略、漠視的態度去對待,等到真的有人牟起來揭露了,才開極力用盡説辭解釋。聽到這個故事,非常有感觸,我國的狀況比臺灣好不了多少,真是悲哀。
他們受到的困境對我而言難以想像的,但看了這記錄片可以知道一點點,就我的心受到痛苦。這是記錄片,所以我覺得導演的目的不是令我們掉眼淚,而是希望我們知道遭遇災難的人以後怎麼過,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以後的生活,也提醒我們別忘記水災的事情。剛發生災難以後有播很多相關的新聞,但久了後新聞越來越少,人們也不知不覺就忽略了。導演拍的這部片,不但令大家記得水災這件事,更是令我們知道他們不放棄希望的精神和鄉村人的人情溫暖,也令我們思考為了他們我們可以做什麼和如果發生某些不好的事情時,我們怎麼面對等等。
回覆刪除拔一條河的片名:不只說明八八風災將甲仙小鎮的橋樑摧毀,大自然與人們的拔河,也說明小孩子參加了拔河比賽提振甲仙士氣的拔河,更說明拔河隊裡的有些小朋友母親是新住民,也是一場台灣社會與新住民之間的一條鴻溝之間的拔河,同一個拔河卻道出了三個不同層次的拔河,我真的對導演說故事的能力感到佩服!也讓我對記錄片不再感到是一件無聊沉悶的事。
回覆刪除我也上網找了些導演下一部電影:紅盒子的相關影片,才知道日本的NHK早先臺灣好幾年就已把紅盒子這部紀錄片全日放送過了,不免感到一陣心酸。影片中陳錫煌為了傳承臺灣的布袋戲真的不遺餘力,他說只有你有心要學,他一定毫無保留的教給你。他也解釋了"宛然"的意思,宛然意思是"像真的一樣",好比這些布偶的表演都像是真的,所以李天祿的劇團叫作"亦宛然"而陳錫煌將他的劇團取名為"新宛然"他示範了不同角色的不同走路方式,不同角色的不同笑法,還有武打戲分真的表演的手腳俐落,我才真正體會到布袋戲金典奧妙的在哪。只可惜現在臺灣人因為多了許許多多不同早期的娛樂,已經很少人喜歡看布袋戲了,所以如此金典的技藝居然沒落至此實在很可惜!!!所以我上網找了找陳錫煌老師傅有在台灣偶戲館開課,不過若想看新宛然的表演恐怕就沒機會了。
明明進電影院看過一次了(當時從頭哭到尾),在課堂上又看一次短片,竟然還是哭到衛生紙差點不夠......。
回覆刪除好多想講的,先講社會運動好了。
導演說:「河」代表涵義不只字面上的河,還包刮漠視、鴻溝、人與人的距離(新住民媽媽也在跟社會拔河)
他說不只是電影或紀錄片,也是社會運動,他其實是想推動一場運動「偏鄉」、「新住民」議題,只是長相剛好是電影而已。
今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由以大埔事件觸發創作《狀況排除》的詹京霖獲得。擔任頒獎人的戴立忍說:「以前你如果要找導演,可以到電影節或影展,那裡有很多導演。現在呢,上街頭去找比較快。」
有人說:「你們這些導演吃飽太閒,不好好拍片,管那些閒事幹什麼。」他說,說這種話的人,一定不了解台灣電影。「從新浪潮開始,台灣電影視角伸入了現實社會、深入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作為一個導演、一個創作者,你一定要非常清楚真實的世界長成什麼樣子。你必須要了解別人在想什麼、正遭遇了什麼?他為什麼笑?他為什麼哭?」
我好喜歡這種電影(藝術)和社會(運動)的關係!
對我來說,能夠感動我的電影,往往必須要能夠反映現實世界、對真實發生的事情和趨勢發聲(所以我不喜歡小時代@@),像上次提到的、或這類的紀錄片,真實的痛苦、真實的淚水、真實的故事,讓人真的酸到心裡、痛到心裡。若是只活在自己的小確幸世界中,怎麼能感動人?
參與社會運動一段時間,漸漸覺得那些反對我們訴求、那些邪惡強拆家園的上位者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沉默和冷淡的社會大眾,或是酸我們臥軌、丟雞蛋不夠「理性」,卻不願去看背後那些認真看完後無法不流淚、無法不憤怒的故事......。電影也是一樣,若只是談著王子與公主上層階級的故事,無異於這迫害農民、勞工、新住民、原住民的幫兇!如果看過關廠工人婆婆邊唱著:
「哪會哪會走來抗爭這條路/不是我吃飽閒閒,望你來諒解
哪會哪會走來抗爭這條路/遇到惡質頭家,款錢做他走
因為政府沒甲阮照顧/逼咱走到抗爭這一條路
不願承認打拼認真做頭路/換來悽慘,身軀沒半元」
邊哽咽、泣不成聲,就沒辦法再去想臥軌理不理性了,看到那樣的情形,就再也回不去那個自己建構出來,溫暖而有許多歡笑、自拍照、團康活動的小確幸世界了。
社會運動我之後一定還會一直提到,就先講到這裡。
導演說:橋被摧毀之後,甲仙回到山中小鎮的根本:農業
有部分人選擇離開,但留下的人選擇「跟大地和解」
我聽到這裡其實蠻感動的,甲仙在站起來的過程中,也同時找回了人與土地不可分割的聯繫。我超想種田的。
導演問新住民媽媽:「為什麼那麼喜歡做菜?」新移民媽媽說:「有一天我會死掉,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記得食物的味道,透過食物知道我是從哪裡來的,如果他們想回家,食物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食物包含了很多回憶、故鄉的種種…很多很多…」
這段我幾乎想哭,反映出的不只是母親對兒女的愛,也反映了台灣新住民的處境,這些媽媽們在影片中除了炒菜(是因為性別分工)幾乎沒有說過自己的母語或經歷跟自己的家鄉文化有關的活動,除了食物,他們不被允許以其他方式呈現自己,但文化是每個人的根啊!在台灣的歐美日人士可以很輕鬆地說自己的語言、實踐自己的文化而不會感到不舒服,因為他們的文化被認為是「高級、進步」的象徵,但新住民就不是這樣了,他們的國家文化和社會身分一樣,都在體制中的下層,不被允許呈現或傳遞(想像一夏:同樣是外籍配偶,一個美國媽媽教小孩說英文,和越南媽媽教小孩說越南話,會受到怎樣不同的評價?),這實在很心酸。
我很希望大家都能在感到不平、辛酸、難過的同時,也真的站出來,不要再成為強勢者的幫兇或甚至歧視的兇手了。
雖然我不排斥國片
回覆刪除但國片應該都不是我進電影院的主要首選
但這次楊力州導演親自來演講及觀賞片段
讓我對於電影有另一層次的體認
拔一條河,不只是小朋友拔河的故事喔
河是家的眷戀,是分離,是和外界的接軌
更是台灣的故事,紀錄
最近也有一部《看見台灣》的電影才籌備上映
導演用了不一樣的拍攝手法
要讓我們台灣人和喜歡台灣這片淨土的人們一場盛大的饗宴
我想這次我會以看這部國片為理由踏進電影院
這也是我聽完這堂課這堂演講最有收穫的地方吧
我第一次看了楊力州導演的作品.
回覆刪除看〈拔一條河〉就讓人印象深刻.
這部電影主要是在2009年8月8日
因為一場天災重創了高雄縣甲仙鄉
使得他們失去了很多
這場天災不僅重創了.
每天拉著牆壁訓練自己什麼都沒有的他們
全國大比賽的時候,即使他們的手已經磨擦到破皮了
他們這些日子來的努力都在這次的全國大比賽發揮出來
果然這次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我很感動.
我下次很期待導演的作品
這次的演講讓我除了從之前的上課“理論”似的了解了台灣的電影,更讓我進一步親眼欣賞了台灣電影而且也更榮幸的親身聽到導演製作的心聲與背後的精神。
回覆刪除拔一條河,訴說的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個紀錄片,看似只是甲仙國小的記錄片段,然而正是因為如此的焦點更加顯示了很切身的生活小節,更真實的反映了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及人心。尤其在紀錄片中我聽到了一句話:“小孩站起來,社區還站不起來嗎?”這句雖然是一句很簡單的話,然而卻如箭般很扎心,而且還擊中了靶心。小孩在大人們的眼裡究竟是弱小需要保護的?還是其實他們正是大人們生命延續的命脈與力量。
我覺得這個電影中所帶出的真是一股無形的力量。孩子們的清純徹底瓦解了大人們長久歲月遺忘了的童心——初心。雖然在看紀錄片的當下,非常的感動;經過導演更深的詮釋與解釋之後,這種感動不僅是一種情緒,而成為了一種想法。導演透過孩子們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這是如此細膩的一個作品。從郵票般大小的報導到明信片大小報導對孩子們的意義,可以驗證這股細膩的力量對孩子們的影響是多麼大的。
回到拔一條河的層次感,導演的解說中讓我對這一條“河”的詮釋有更多的了解。這河不僅是一種運動項目、是一個發生的風災、這河更是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這社會中有多少人都在與生命拔河、有多少人心中尋找認同感而拔河、有多少人為了爭取公平真理的權利而拔河、有多少人面對著不公平的待遇而拔河。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導演在拍攝這紀錄片背後原來有著與社會運動的拔河精神。嘗試推動社會中涉及漠視新著民媽媽的運動。
導演最後也有敘述到,讓我感覺到很深刻的是,其實人類不斷的發展當中,無意識或有意識的會將人們不斷階層化,然而就像是甲仙這個地方,人們終究會回到最根本的需要。那就是與大地和解的需要。
我很欣賞這位導演訴說真實的精神並且也非常期待導演的下一部作品。
關於「想要讓努力被看見」導演對於甲仙學童的觀點,我想補充教育現場所看到的狀況:「家教學生姍然淚下,不只自己給予的壓力,更多來自父母、學校、體制,我感到一種錐心的痛!忙亂的青春、痛苦遠大於歡樂的青春,真的是我們應該享有的嘛?」
回覆刪除這是整個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可以說是根本於社會的問題,不只甲仙應該要被看到,還有正在學校中的孩子們!
導演提到電影裡面反映的不只是拔河精神,還有一個社會問題.
回覆刪除每三個小孩就有一個小孩的媽媽是新住民,她們亦是與世界在拔河,要適應新社會的種種新思維、新制度、新風俗、新語言、新環境。偏鄉和新住民這兩個弱勢族群往往被漠視,因此,身處在這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又不被接受,且被異樣眼光看待,是一件萬分痛苦的事,作者渴盼透過記錄片來如實反映此社會議題。
面對大自然的反撲,小鎮裡留下來的人選擇與大自然和解,選擇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相信希望。而一次次的相信又被天災狠狠摧毀,但他們這些願意留在故鄉的人,秉持著拔河的精神和自然搏鬥而不認輸,從沒想過要怎麼戰勝,只想著,別被打敗、擊倒。
紀錄片不同於一般的電影,枯燥寫實的片段較無法吸引人的注意力,無法加入誇大荒誕的情節和炫目吸睛的特效,紀錄片彷彿赤裸裸一般,不加雕飾得走入了電影界,而這部紀錄片,著實的反映了社會議題,激發人對社會深層的關懷,是非常有價值的影片,值得人重新檢視內心的既定價值觀,進而翻新、修正,思考自己為何不曾深入了解某些事情,就給予了偏頗的定義。
楊導演的演講十分精彩,受益良多,發人深省。
很難得在台灣還有這樣的導演.讓我覺得很感動.甲仙地方的事因為天災全部都變了樣.而一開始經過媒體的報導.我們注意到他們.但我們的關心只有在那當下.媒體頂多報個一個禮拜.之後大家漸漸淡忘了.但他們仍然需要我們的幫助.他們漸漸被遺忘了.透過這樣的片子.我們才又開始重視他們.
回覆刪除導演的精神讓我敬佩.不為了市場喜好去拍片.他願意把台灣地方小卻重要的事拍下來.與台灣人民一起分享.思考.期望台灣的電影能越來越進步
甲仙的小朋友讓我看到了勇敢.即便是連大人都放棄了.他們還願意堅持到最後一刻.把希望再次帶回甲仙.他們用他們的方式讓大人也振作起來.這場拔河還會繼續.但希望這次大人們能也一起握住繩子.和小朋友一起努力
《拔一條河》真的讓我非常感動,從前導片中就可以看到,其實甲仙國小的拔河代表隊除了手中的那一條拔河繩,也握著為甲仙爭取光榮的勇氣和毅力,還握著許多大人們已經逝去的自信心,透過拔河和土石流沖毀橋樑的蒙太奇手法,甲仙國小代表隊的孩子們激烈用力的表情,顯得更加震撼人心,很佩服導演的功力,把一個原本可能被埋沒的感人奮鬥歷程公諸於世,讓大家看到除了受災外,也在上映電影中提點出新住民的困境,值得我們深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