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閱讀
謝仕淵,〈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台灣之窗,2001年11月12日。〈http://www.twcenter.org.tw/e02/20011112.htm〉
謝仕淵,〈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台灣之窗,2001年11月12日。〈http://www.twcenter.org.tw/e02/20011112.htm〉
延伸閱讀
Morris, Andrew. “A Culturally Intimate Reading of Little League Baseball in Taiwan, 1971.” Workshop on “Public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Global Flows, Cultural Intimacy, and the Nation-State,”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22 April 2006.
《課堂照片集錦》
Morris, Andrew. “A Culturally Intimate Reading of Little League Baseball in Taiwan, 1971.” Workshop on “Public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Global Flows, Cultural Intimacy, and the Nation-State,”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22 April 2006.
《課堂照片集錦》
《同學課堂心得》
黃彥宏
我本身是性平主義者,對於昨天宣布民法沒保障同志結婚權利一事違憲也感動得痛哭流涕但我內心有一個議題希望拋出來讓大家思考與討論若現代婚姻的意義不是以繁衍為目的,那麼近親通婚是否該被允許? 目前台灣的民法規定如下:「旁系血親禁婚的範圍限制在六親等以內,同時因為收養而成立之四親等及六親等旁系血親,其輩分相同者可以結婚。」簡單來說: 「血親要六親等以外才能結婚」,收養的小孩另外有一套規則。然而,在德、法、荷等國,不只是近親可以結婚,直系血親、甚至是親子之間也可以結婚在台灣人觀念裡,會認為「若生出畸型小孩」怎麼辦?但德國的官方獨立機構倫理委員會在2015年以14比9票通過「贊成兄妹、姊弟結婚合法化」,委員會表示:「雖然近親通婚較容易生下缺陷或畸形兒,但自由戀愛是基本人權,不需為此受到法律處罰。」以現代的價值來看,婚姻非為繁衍而存在、自由戀愛權利、性平主義等.....幾乎被稱為「普世價值」的論述與思想脈絡來看委員會的判決是屬於合理的,但是若生出基因缺陷的小孩怎麼辦呢?你可能會說,又不一定要生(你又無法決定當事人生不生)。或是如果你要生,就要自己負責。但對於政府來說,「要生就要自己負責」的論述是否太過於卸責? 大家都知道,政府有義務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維護人的尊嚴與價值,如果今天生下畸形兒那麼是誰的錯?若幸運地畸形兒長大成人,能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會不會怨恨他的父母,甚至怨恨國家的法律讓自己可以因此結合而出生?說到這裡,也會有人反駁非近親通婚仍然會生出畸形兒,而且也有另一派的學者、科學家認為近親通婚生出畸形兒的比率不比非近親「高出多少」,所以不足以構成憂慮。在此爭議上,若我們支持反優生學說的看法(近親通婚不比非近親生出畸形兒的比率高),這之外仍然有許多社會、道德與倫理的爭議。若套回同婚議題,就如同伴侶盟與護家盟在各自捍衛自己的價值一樣只是同婚議題的支持者多於反對者,所以同婚勝利了。而近親通婚上則是相反: 支持者(或權利受損者)遠遠少於反對者(或是漠不關心、從未想過此問題的人)。所以,我們在某種角度上也成為了「護家盟」的成員了嗎? 原本我們(大多人)厭惡至極、覺得荒謬無理的萌萌,突然成了自己的心頭肉了嗎? (諷刺啊XD)到此,若你跟我一樣覺得若同性婚姻是絕對合情合理合法的,那麼「近親通婚」說到底也沒有反對的理由。那麼再進一步,「人獸婚姻」、「與物品(抱枕之類的)結婚」有必要禁止嗎? (此為反串
笑)
廖雅琴
記得在小時候,忘記多小了,可能是國小吧,有一年奧運還會跟爸爸一起看台灣隊打棒球,還會跟著一起呼口號:安打安打全壘打之類的,那時候好愛看棒球比賽,可能也是喜歡看著台灣隊贏球吧!但是長大以後就沒有這種對棒球的熱情了。高中的時候,學校組了一個棒球隊,有一次是黑豹旗比賽的樣子,班聯會裡有一個幹部也是棒球隊的,但在全校都幫球隊加油、線上觀賽或到現場觀賽的時候,我卻置身事外,就算球隊裡有一個認識且算熟的朋友再來是高三的時候去了舊金山,有一天我們分了兩組行程,一組是去參觀皮克斯公司、另一組是去AT&T的球場,我被分配到皮克斯公司,很開心可以去參觀那麼厲害的公司總部,但是卻有同學還向老師拜託要改去AT&T球場參觀,當時不懂為什麼不去皮克斯卻要去球場看球賽,但是看完這組報告之後,再加上今年又看到老師們帶新一屆學弟妹去舊金山的AT&T球場看球賽是為了感受美國職棒的氣氛,才知道原來去球場現場看球是多麼有趣、有意義的一件事,下次有機會再去一次舊金山一定要去到AT&T球場看看才對!
尹儒涵
一顆球疾速劃破凝滯的空氣,打者使勁揮棒,棒球隨著清脆響亮的打擊聲,帶著打者奮力而堅定的心飛越廣大的球場,全場一片歡聲雷動......。我雖然從沒實際接觸過棒球,但看著一場又一場的棒球賽,也對它心生嚮往,尤其不久前看過一部電影KANO,“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的棒球精神不斷在我心中蕩漾著,也許哪天有機會,我希望自己也能站在球場上握著球棒,揮出漂亮的一記,實現自己長久以來對棒球的憧憬。
曾冠鈞
我很少看棒球比賽,應該說我幾乎不看運動比賽。
我是一個很難熱血的人
陳萱萱
之前只和朋友一起去看過Kano的電影,除此之外,對於棒球的各種規則與制度並不熟悉,即便家裡有人會用電視收看比賽,我對這項運動仍鮮少有接觸。但在聽完報告與老師講解之後,我想臺灣對運動選手的苛刻並非一日所致,而這又必須觸及到很多層面的討論,像是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造就了我們對於運動賽事的漠不關心,僅僅在世界盃這種盛大比賽時才會當個一日球迷,又或者是訓練場地的缺乏,讓運動選手練習的空間因此被剝奪,這都是值得再三深思的。
柯唯甯
家人多數喜愛看運動頻道,所以從小耳濡目染下對許多球類運動都有所了解,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棒球,現場滿滿的球迷以及呼喊聲,讓在電視機前的我有如在現場一樣,熱血沸騰,記得青棒有一年對上古巴,比賽非常刺激,我和家人守在電視機前,心情隨著比賽情勢時而高起時而跌落,當打擊手將球擊出去的那一瞬間,四周瞬時出現歡呼鼓舞聲,希望有機會能到現場感受一下當下的氣氛。報告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關紅葉棒球的部分,記得曾經看過相關的紀錄片與資料,令人非常感動,他們的運動家精神以及謙卑的態度,都令身為台灣人的我們為之尊敬與驕傲,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未來,棒球似乎已是國民運動,有許多球迷的支持以及飽受關注的比賽。
李佩珊
其實一直覺得,台灣的體育人才非常的多,但是常常礙於一些場地練習的限制,和經費預算的考量,而埋沒了許多非常具有可能性的選手。因為社會上普遍的價值都認為,學體育的人賺不了多少錢,每天在那裡跑跑跳跳,不如好好讀書考上『台清交政成』,當個醫生或是工程師才有前(錢)途。自然而然地,鮮少人會把經費投資在體育選手上,直到他們哪一天苦練出頭天,新聞媒體才會一窩蜂的報導,然後台灣人才會開始有體育魂,但是熱潮一退,又什麼都沒有了!!!我覺得想要改變這樣的環境,就必須從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去做改變,所以教育真的很重要。而政府的態度也是影響整個體育之路的關鍵。
馬佳歆
講到棒球,讓我不禁想到台灣提供給選手們的體育環境。我是個排球迷。如果有稍微在關注台灣排壇的人應該都知道,前陣子光頭神舉培閎退出了國家隊。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台灣無法提供優秀的選手們穩定的環境與資源。而相關單位也一直用一種敵視的態度在進行
“溝通”。前陣子偶遇培閎與他攀談了幾句,其實他並非不想披著戰袍為台灣而戰,而是這個環境,必須要有這樣子的震撼彈,才會有人意識到,台灣排壇(體育圈)的問題需要被正視及處理。老實說,我覺得台灣並非沒有這樣的資源去照顧優秀的選手,而是我們的環境總是要在看到一定的成績之後,才願意去給選手們他們所需的照顧與資源。總是在選手有所成績後,才將
“台灣之光” 的冠加在他們頭上。我們有非常優秀的選手,卻常因為尋求協助或溝通無門,導致我們慢慢失去他們。現役的台灣男排有好幾位師大競技的學長們,他們都很熱愛排球,很努力訓練,也為台灣拿下很好的成績。我想,是時候政府及體育相關協會面對台灣體育圈一直以來存在的這個問題,不要再讓優秀的選手離我們而去!回到報告本身,棒球稱為台灣的國球,台灣民眾卻有許多人仍然不熟悉棒球,沒有進過球場看球,甚至連正規棒球賽都沒看過一場。整個環境,無論風氣的塑造,資源的直持都仍有待加強!期待有朝一日,我們這些很棒的選手們,能夠有更好的待遇,更多的資源去為台灣爭光!
周芷伃
這個主題是我在這堂課中最有興趣的一,上學期帶返鄉服務隊時原本也想將棒球這個主題寫進課程裡,「棒球」被說是台灣的國球,是因為棒球這個運動曾經凝聚過的台灣國族意識,那種將政治意識、種族,將人做區隔的名詞化成一個句點,將大家的意識集結在一起,一同為我們的國家歡呼,是一件多麽振奮人心的一件事。但很令人惋習的是,後來出現的假球風波,一直以來我從沒想過其他的原因,一直到上課後才知道了,其實這件事也許和台灣體育環境特殊的學長學弟制,還有台灣普遍對運動員在薪資上不足的狀況有關係,如何改變現況,給予運動員更多的關注,而不是在他們「為國爭光」時才關注他們,我想是現階段我們自身能改變的事。
楊雨晨
「認識運動,就能更認識社會」,棒球是臺灣的國球,透過這次的報告,讓我更了解到棒球的各種面向,也看到了棒球對臺灣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正如同棒球分成少棒、青少棒、青棒等等,棒球對臺灣不同年齡層的人民是有不同的影響的。棒球對小孩子來說,是一種英雄式的運動,在我小的時候,棒球就是很多小男生談論的話題,尤其當時的臺灣之光王健民正當紅的時候,幾乎每個男生的必備配備就是洋基隊的衣服,也會去夢想成為一名職棒選手,在臺灣或在國外馳騁賽場,這樣對於棒球純粹的熱愛,在大人身上,似乎就不是那麼單純了。大人對於棒球的熱愛一定不亞於小孩子,但卻會對棒球作其它的利用,像是職棒簽賭,當人民對棒球的需求改變,棒球還能是一種純粹的運動嗎?恐怕不是,當臺灣隊在國際賽事上輸球,國球似乎就失去了他為國爭光的本能,那棒球到底還能不能被視為國球,可能有些人會說不是,但國球的定義應該不僅僅是如此,回想小時候,那份全民對於棒球的熱愛,發自內心將棒球是為臺灣的國民運動,增加臺灣的認同感,我想,那才是棒球身為國球的最大意義。
陳季琳
或許許多人和我一樣,本身並沒有特別關注棒球體育賽事。
然而,當假球案變成社會事件,台灣體壇的發展狀況、球員未來忽然都理所當然地被檢視;這樣時效性的棒球旋風走在相反的一端,便是KANO熱映的那段時期--在日治的時空場域、嘉義鄉下的背景中,以棒球串連的歷史認同再次刺激觀眾的淚腺。在KANO播出之後,當中虛實交錯的劇情安排掀起一波論戰;但不可忽略的是,棒球在許多時刻為對於自身定位惶惑不安的台灣民眾安置了一個位置。而台灣棒球精神的體現,又有多少成分是建立在「國球」的激情,有多少成分是對台灣球員現況的關注呢?
曾筱雯
對於棒球的印象一直來自於父親,因為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很喜歡看棒球賽,但是因為自己沒有興趣,所以對於棒球的了解僅只於知道有王建明這位當時的洋基台灣球員。不過經歷假球案之後,也因為父親對棒球心灰意冷,在這之後除了偶爾看看日本動漫「棒球大聯盟」,就再也沒有接觸棒球了。但是因為這次報告,讓我有機會重新了解這個曾經在台灣風靡一時的運動,也同時有機會可以探討棒球為什麼會成為國球、領導人如何透過炒作來提升人民對國家,甚至是黨的認同感等等。即便棒球曾因為假球案蒙上陰影,但是仍不可否認棒球運動在台灣歷史上的影響力。不管是透過《KANO》這部電影喚回大家對棒球的美好、熱血的印象,或是目前台灣棒球隊為台灣爭光的努力,希望未來能夠找回棒球曾經的風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