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3-28/09/2017-:
Films(電影) – 從【桃花泣血記】、【八百壯士】、【養鴨人家】、【我是一片雲】,到【兒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喜宴】、【藍色大門】、【無米樂】、【海角七號】、【一八九五】、【艋舺】和【我的少女時代】帶領討論助教:李佳運
指定閱讀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2013,台北:書林。
李道明,〈暮然回首- 台灣電影一百年〉,《歷史月刊》158期,頁41-51。中心。〈http://techart.tnua.edu.tw/~dmlee/article1.html〉
野島剛,《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2015,台北:聯經。
延伸閱讀
陳儒修,〈談愛情文藝片中的明星與台灣電影工業〉,
《1993年台北金馬影展專題特刊》,1993。
聞天祥,《過影:1992-2001台灣電影總論》,台北:書林,2012。《課堂照片集錦》
《同學心得分享》
陳俞安
這組的報告格式統一,分工合作的很好,資料也很完善,值得學習!
自從電影出來後,電影一直是從古至今人們的休閒娛樂,然而說起台灣的電影發展史,卻是如此的辛酸與沉
重。報告組似乎沒有提到台語電影時期,我也是在看了"阿嬤的夢中情人"和老師講解之後才知道原來在健康寫實主義電影前,還有20年的台語電影發展。
國民政府的"國語政策"對於我們的電影發展影響重大,台灣的自製電影也時常進入沉寂狀態,很高興我們這代歷經了台灣的電影復甦,國中第一次看到以台灣人鄉間生活打造的電影"海角七號"時,永遠記得當時的喜悅,是國片耶!那時的大人和同學們紛紛都為之風靡。
雖然台灣自製電影仍然票房仍然時好時壞,希望台灣的新生代導演及劇作家能夠持續努力,將現代台灣人的生活以及夢想的用電影紀錄下來,發揚到國際。
蔡沁婷
我覺得這組同學報告得很詳盡,讓我們能夠很快地瞭解台灣電影的演變,此外我也很喜歡以電影界的人說過的話來作首尾呼應,感覺很完整也很有說服力!說回台灣電影,我感覺其實這些年代的電影都受到當時政治蠻大的影響,而之後又漸漸有了愛情或武俠等電影,使觀眾可以在現實之外有另一種想像的出口,達到撫慰人心的作用。因為好奇心使然,我也向媽媽詢問是否有看過養鴨人家,或者是瓊瑤電影?沒想到我媽媽竟然真的有看過,她還說以前比較貧苦,沒有錢去看電影,所以都是在學校統一播放給學生看,媽媽還說當時只要是少女都愛看瓊瑤的愛情電影,講到這媽媽還一直滔滔不絕說她最愛哪個電影明星、還有她最喜歡哪一部…聽著聽著,我彷彿也跟著媽媽回憶起她年輕的時候。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突然想到或許可以推薦媽媽看「阿嬤的夢中情人」,果然媽媽看了之後,時不時興奮地說「當時我們真的都穿這樣的衣服!」或是跟我說「現在許多老一輩的歌手當時都是唱那卡西出身的喔!」看著媽媽邊看電影、臉上邊掛著笑容,真的很開心自己能夠跟媽媽彼此分享,也是第一次跟媽媽聊到這樣的話題,沒想到帶給我的收穫比我想像中還多,也覺得這段歷史並不再是只有字面上的意義,而是更真實地透過跟媽媽的互動,與我產生了連結。
沈易
我覺得報告組真的做了很多資料收集,盡可能地將他們找到的資訊報告給大家,非常用心,我沒有想過原來台灣曾經有這麼一段電影的風光期,報告組不僅僅介紹電影本身,還將時代背景一起作了介紹,讓我更能體會這些電影產生的原因。
對於國片我的印象就只有老師說的2008年後的電影,而且我也只看過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而已,如果是老片的話,大概就是魯冰花或狗蛋大兵這類的電影吧!因此我很驚訝報告組所介紹的電影我真的幾乎不知道,兒子的大玩偶也是在高中國文課提到才知道有電影,但也沒親自看過。這次課堂上所播的阿嬤的夢中情人就變成我少數期待的國片之一,希望可以把這部看完。
就像老師說的,電影院的電影大多都充滿著特效鏡頭,但我不喜歡這類效果的濫用,我覺得國片給我的感覺就是場面不大,但劇情張力卻足夠使觀眾動容,希望國片可以更加的進步。
吳怡萱
對於臺灣電影文化的流變,在上周上課前一直停留在高中歷史臺灣史部分的講解。在聽了該組的報告,還有觀賞《阿嬤的夢中情人》後,對於臺灣電影文化有了比以往更多的了解。
從我的角度來看全球的電影文化,依我薄弱的印象,其實最一開始電影即是被當權者作為有力的政治宣傳的工具——對於大部分不識字的普羅大眾而言,電影,這種聲色皆備的媒體管道,是最能夠快速傳播消息的。
而臺灣影史的演變,讓我看見電影,從政治宣傳的工具,因為不同時代背景,有了不同的目標對象及內容。政策宣傳、愛國教育、瓊瑤愛情、個人特色濃烈的藝術、無所不包的紀錄片……等,這些都是社會脈動下的一部分。雖然不能全然地代表當時的社會環境,但卻是導演精挑細選後,透過各種有象徵意涵的符號包裝起來,化成某個世代濃縮的集體回憶,或是跨時代的相似情感。這大概是我喜歡看電影其中一個原因,即使從未親身經歷過片中的那些痛苦,為之感到悲傷等等都是蠻沒有邏輯、怪異的事,但我依然享受內心因為那些模擬的情境而隨之起伏的感覺,真心喜愛。
打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打什麼了(喂),總之我覺得這組的報告很棒,每個人都保有個人特色卻不偏離主軸,資料也找得很用心,聽講的過程中我也順道回憶了一下國府時期的臺灣史,想著曾經為這些土地流血流汗的那些人、想著那些人做過的大大小小的事……。對自己,還有我們組的期許是也能像你們一樣,透過自己負責的主題,帶起同學們對於臺灣——我們的家鄉——這塊土地,所孕育文化的認同以及再思考。
周瑋倫
我是這組報告的同學,其實我一直對電影很感興趣,高中時期就常常和同學一起到電影院看電影,但那時看電影比較算是最為消遣生活的一部分,但上了大學以後,看電影,咀嚼電影背後的文本及導演想要帶給觀影者的內容便開始吸引我。近期進電影院觀賞的台灣電影是「日常對話」,電影中導演的敘事手法,及那種在過去時代不敢告訴自己親人自己是同性戀的內心的那種種恐懼,都被完整地呈現出來。導演一層一層的挖開母親不曾和他訴說的內心,同時也在一層一層的和母親確認對自己的愛,這種重新來過、重新認識,導演將它記錄下來,讓自己更加認識自己的母親,同時也讓社會認識這群說著台語,鮮少為人知的同志族群。
我覺得電影連結了觀影人和電影內的情節,不論是這之中的社會脈絡、抑或是想法觀念,電影都透過更為簡單的接近方式接近觀賞電影的人,而我也透過這次的電影探討,更加的瞭解台灣在不同時空下的社會脈絡,看見了不同的社會風氣如何影響了電影的風格及內容。
如果說電影之於我是什麼,我想他帶我更加認識了那個社會,帶我更加的認識了那群人,這塊土地。
陳思芸
這個禮拜同學跟大家介紹了台灣電影的演進,從健康寫實風、瓊瑤式、武俠片、國軍推廣電影再到鄉土電影,不僅介紹他是怎麼樣的電影也讓大家知道這些風格在當時是代表怎樣的意義。
特別是瓊瑤式,雖然我一本瓊瑤的書都沒看過,但大概知道她就是愛情類的,很灑狗血的那種,但是他這種的風格吸引了大批女性,就像是現在韓劇會吸引很多迷妹依樣,而且當時的灑狗血劇情還在現代的偶像劇中不停呈現。
鄉土電影中最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兒子的大玩偶,還被國文課本選中當作教材,裡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樣貌,把樸實與嘲弄的面貌都表覽無遺。
李衣晴
很喜歡報告-電影 這一組的內容.首先就用一句話說明了電影之於社會的意義,接著用簡單的流程圖讓大家清楚台灣電影的發展過程,在分述各時期電影的興起原因.特色.爭議.沒落原因...分析的非常透徹,也讓我更了解台灣電影了.
從一開始從未聽說的健康寫實風到有一些印象的瓊瑤式愛情電影.武俠功夫片.愛國政宣電影.新電影.後新電影.國片復興時期電影...讓我這才察覺到電影真的不只是電影,更是和當時台灣的整個風氣.一些無可動搖的政令息息相關,從加工出口區.中日斷交.削蘋果事件.解嚴後的電影.同志.紀錄片...都可以看出台灣歷史的脈絡.
而報告的尾聲也提及了一些反思:包括國片與外國片(大尾鱸鰻/死侍)當中同樣都有帶髒字的台詞,但是我們在看台語片時就覺得很好笑,在看外國片的時候就不會笑,這是一種本土文化貶低的現象嗎? 還有國片復甦是真的復甦嗎?會不會過度本土化.商業化,導致導演跟著觀眾的喜好,把電影格局做小了呢?
最後,我很喜歡老師在課堂上跟大家分享有趣或是文青的電影:台北物語.獵殺星期一.一一...我也很欽佩老師這麼熱衷於看各式各樣的電影,即使是台灣電影失落的20年,老師仍然一個人獨自坐在電影院中間支持著台灣電影,連洗澡都要看電影,也因此激發我開始看多元題材的電影了!一堂課下來真的收穫很多!!
陳彥霖
我記得海角七號剛上映,是我升小六的時候吧
老師在班上利用午餐時間時放給同學看
回到家裡爸爸也在看
還蠻懷念的XD
當時不知道原來「海角七號」可以算是台灣本土電影復興的代表作之一
難怪當時這麼夯(雖然當時自己也沒有察覺到這麼夯)
因為老師在課堂上問我們:導演到底想用「海角七號」表達給觀眾什麼? 讓我們想一想
我最近無聊的時候,查海角七號的相關資料、看了海角七號的幕後花絮,好多回憶被點醒
魏導說他當初被那些「情書」的事情給感動了,就下定決心要拍成一部電影
片頭一開始放了「時代的宿命」,接著是日籍老師開始唸給友子的七篇情書,裡面的第一篇
裡面有些台詞,可以看出魏導的心情,也可以反映魏導傳達恆春、墾丁在地人的心聲
「我操,我操你媽的台北!」,阿嘉在出發回鄉之際,有感於在台北工作不如意而發脾氣,一邊把吉他摔壞,一邊說了這句話。
其實也透露了魏導的心聲,聽說魏導當初對台北懷有憤怒,決定南下到恆春半島拍攝這部片。
「你好,我叫洪國榮,170公分、75公斤、今年60歲。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吵架、打架、殺人、放火。而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整個恆春放火燒掉,然後把所有年輕人叫回自己家鄉,重新再造,自己做老闆,別出外當人家夥計。這樣我們熟悉了嗎?」,透過劇中的洪國榮,表達年輕人紛紛出走、北上討工作謀生的無奈
「山啊BOT、土地BOT,現在連海阿都要BOT」,洪國榮跟飯店業者抱怨,利益都被財團瓜分,只剩下一些撿垃圾的差事留下來給地方
「Oh~oh~oh~ 愛你愛到不怕死,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想當時十二歲的酷妹大大,現在也變成二十一、二歲的美女囉
「幹,誰說咱恆春沒人材!」,洪國榮聽到後,不禁讚嘆大大的演唱
「幹,我國寶捏!」,蠻懷念茂伯的
「馬拉桑~ 千年傳統,全新感受!我到一杯給你喝看看!」,藉由推銷原住民的小米酒,也讓觀眾增加對原住民的認同意識
在拍攝期間,當地有漢人、客家人、原住民、日本人,非常熱鬧
魏導堅持找音樂人來當演員,也表示當這些「演員」一拿到樂器,就像脫韁的野馬,不好管
聽說拍完要上映時,當時普遍不被看好,在戲院的被冷落到廁所旁的位置,沒錢印海報
當時在墾丁要開拍,有兩個颱風攪局,不然就是魏導要去借錢,進度大幅落後
魏導還是不惜投入大量成本,寧願拍攝時就盡量做好,不要上映了再被批評做得不夠好
魏導:
電影的感動就是在一瞬間,那一瞬間也許只有一、兩秒,那一、兩秒,也許你可以感動一個人。這個畫面就會存在一個人的心裡面,十年、二十年,等到有一天,十年後、二十年後,人家會想起有一部電影叫「海角七號」,那裡面有一個畫面,那裡面有一場戲。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話,那這個不是最值得的嗎?」
勞馬:
你看這「海角七號」的演員跟卡司的時候,他們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就是最珍貴的。其實,第一次的畫面就是最真實的。而且我相信說,不管大家有沒有看電影的習慣,至少進來電影院,或是說能夠看到這部電影,用任何方式看到這部電影,一定可以在這個片中,找到屬於自己感動的點。
魏導:
這部片我保證你看完之後,什麼都是滿的,滿滿的、滿滿的。畫面滿滿的、聲音滿滿的,音樂滿滿的,你會滿滿的心情走出來。
許庭瑄
聽完這組同學的報告,我真的覺得十分精彩,我本身就對電影這個主題有一些興趣,不過平常只是單純喜歡看電影、看國片,喜歡螢幕上演員誇張的表情,逗趣又或者是感人的情節,我很享受看電影當下的那個時光,不過看完電影後呢?我的思考似乎也隨著劇情的結束而停止了,不過這組同學的報告很詳盡,除了介紹國片從以前至今的發展歷程之外,還提供了一個我們思考的方向:在國片市場低迷了許久之後,海角七號為何會造成如此大的迴響?台灣國片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流於世俗以符合大眾口味,抑或者是蘊含豐富的哲理及寓意,留給觀賞者一再思忖回味的空間,成為一部雋永的藝術鉅作?上完這週的課之後,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對我現今仍是無解的問題,不過我認為我們該改變的,不應只是電影的性質或劇情深度,而是應該連坐在螢幕前觀賞者的心態與思想也一起改變,我們應該多提倡國片的價值,提升台灣人的自我意識,提高國人觀賞電影的水平與品味,如此一來,才能促進國片市場的發展,台灣的電影產業也才得以發展,變得更加臻善完美!
何采倫
我覺得這組同學們的報告十分精采!各個演講者對於自己的報告內容都十分熟悉,整個過程十分流暢,讓我對於台灣電影的演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即使大時代影響了整個電影業界,但這些創作者仍是努力地將精神與意志融入了他們的作品,即使因此受到迫害,他們所做的貢獻仍是為台灣電影書寫下燦爛的一頁。
看完《阿嬤的夢中情人》後對國片的印象有了些改觀,如果對於我們自身的文化有著更深的了解,懂得去接納我們的過去擁抱現在的多樣性,捨棄掉那些為了塑造娛樂效果而被扭曲的次文化與小眾族群,是否國片能夠有不一樣的明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