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8-12/04/2018:
Betel-Nuts, Electronic-Fancy-Float and Show-Girl Culture (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杜綺文,〈美麗的鏡像身體或不健康的馴化身體?---Show girl身體價值觀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07年年會,2007。
延伸閱讀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1993。
陳宜賢,《從知識/權力的角度檢視檳榔西施的身體規訓》,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2006。
林奕鼎,《檳榔文化作為一個鬥爭場域》,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瓊霞,《再探電子花車:矛盾‧仰望‧現代性》,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同學課堂心得》
黃劭晴
我覺得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這兩種富有台灣特色的文化應該被保留下去,因為身為非台灣人的我,會想要去探索台灣的特色,即使已經被污名化,但凡事必留痕跡,屬於台灣的傳統應該被傳承下去,而不應該因為時代和社會的導向而選擇去逃避。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在大眾的俯視之下,媒體則成為其中的工具,擴大與渲染,尤其像台灣這種小事也可以上新聞的國家,更是沒有足夠的自由可言。只要做得對,每個行業都應該被尊重,並且繼續繁衍下去。
陳弘軒
在本周的課程中,老師有提到警察側摔西施的新聞,在課堂上,大多數人都認為警察執法過當,當然,這也是事實。但是,我想在這邊提出有關媒體素養的問題。媒體識讀是目前公民課希望學生具有的素養之一,在這次的新聞選擇中,老師選用了蘋果日報作為討論的基礎也提供一些影音資料供同學參考,然而,媒體作為營利組織,常以聳動的標題來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像是「我也是人生父母養」等片面呈現,是我認為媒體失職的地方。在蘋果日報的標題中可以看到新聞從業人員的意識型態,這種過度渲染很容易引起一般民眾對於警察的不滿情緒,而刻意隱瞞資訊(西施對警察的言語衝撞)在我看來也是相當不恰當的舉動,此外,在此事件的主角中,西施被描述為受害者,媒體刻意呈現西施楚楚可憐、柔弱的形象,也有意無意地加強大眾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若如此的媒體內容氾濫,大眾多接受到的訊息皆會印證目前社會所設定的性別框架,然而,該框架卻是期待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所要打破的。
簡言之,我認為
(1)警察固然執法過當,然,閱聽人亦不能夠忽視西施的言語舉動,這是媒體素養很重要的課題,閱聽人應該劇由能力去解讀、檢討、反思媒體所呈現的內容。
(2)我們必須意識到刻畫出性別刻板印象會強化大眾對於社會所設定的性別框架,而此舉並無法幫助我們追求自由、平等、多元的社會。
翁琬婷
我覺得就像老師說的,要問問自己身上乘載了多少刻板印象,上大學後,愈來愈多的議題讓我思考,也跟著打破我許多刻板印象,這告訴我,未來在思考看待某件事物時,要記得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經給予這件事物刻板印象。今天的主題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報告內容讓我收穫很多,進而了解這兩個文化的起源,也讓我進而思考為甚麼在台灣備受貶低的文化,傳到國外備受欣賞後,台灣人的態度就改觀了!
劉倩伃
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是臺灣特有的文化產物,在社會上會被認為是比較防害社會觀感的,但是這也有可能是我們外人對這些行業的不了解,加上社會大眾所形塑的既定印象傳承給下一代,因為也有檳榔西施和鋼管女郎是認同自己的工作的,不會認為有不妥當的。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可以用寬闊的心胸來認識各種行業的不同面向,跳脫社會上所限制的框架。
林宥均
在本週的主題中,我想要分兩個部分來回應:
1.同學的報告:
關於檳榔西施跟電子花車的脈絡說明我覺得很用心,內容也完整,一些平常大家不會注意的到的演進歷史也呈現得很清楚;但是關於第二堂課的結論,我覺得內容非常不妥。(先說抱歉,我記得的內容並沒有很完整,可能比較片段,但都只是我個人意見)首先,我們身為外人或單純的觀眾、旁觀者,沒有實際理解電子花車這個行業,我認為直接將他們跟性產業連結非常不妥當,也許在台灣社會中真的有一部份是跟性產業有關係的,但在今天的報告中,我覺得並不能這樣以偏概全的拿來「介紹」電子花車女郎這個行業,也許大家會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可是身為報告者、身為蒐集知識傳遞給修課同學的人,卻將這樣的內容用一種理所當然的方式灌輸給大家(雖然大家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吸收),我必須說我覺得不太舒服,包括電子花車沒有出去展演時,給了一個空間讓他們的「妓院」繼續經營,衍變為檳榔攤這件事,我真的無法接受。另外,各行各業有沒有卑劣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我相信每個行業都有自己需要的努力跟磨練,也不能用工作的難易度去評斷工作者,這是我對於報告內容的一些想法。
2.老師的補充跟延伸:
特別針對媒體識讀的部分,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先不針對老師在課堂上放的新聞內容,其他的新聞事件也一樣,媒體常常會刻意黑化公職人員或是政府機關,簡單來說,就是當事件發生的當事人雙方,一方為人民百姓、一方為公務人員,媒體便常常會將人民弱化,凸顯政府公權力的惡,但是相信大家在過去公民課也有學到,「政府權力形成的源頭是人民」之類的社會契約論,不論是人民保母的警察還是其他的公務人員,都不應該被視為人民的敵人。回到新聞內容,我同意依據正當性的最小侵害原則,警察的行為絕對屬於執法過當,老師特別找了其他的新聞說明那位檳榔西施跟員警的衝突是一直以來累積的,而不是突發的狀況,對於我們理解事件我覺得很有幫助,老師說「所以媒體並沒有因為檳榔西施在社會被認為比較低下就不重視他們……」媒體站在西施的立場對員警的行為感到不滿,就事論事的情況下,我很同意這樣的論點;然而老師接著說的「警察身為國家機器的執行者,行為就代表著整個國家的思想潮流,卻用這樣不恰當的方式對付迎向相對弱勢的西施。……」認為這樣執法過當的行為非常糟糕,但大家也有看到新聞提供的監視器、也聽到錄音的內容,難道西施就沒有妨礙公務、沒有做錯的地方嗎?但新聞卻為了人民的「喜好」選擇將重點擺在有明顯公權力的員警身上,我覺得反而是我們應該要注意的地方,同時也是訓練我們媒體識讀能力的時機。(其他媒體識讀的內容可以看上面陳弘軒的回應)
林汶緯
首先,感謝報告組以被壓縮的少許時間整理出了這份完整的報告。老師的補充非常精彩,其他同學的回應也非常認真,讓我得到了不少收穫。對於老師最後提到的新聞事件,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不能說哪一邊的立場是錯的,但我認為媒體在這個事件確實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不應該為了吸引目光而以如此聳動的文字增添人民的對立。這件事情追根究底而言就只是一名警察和一個檳榔西施的宿怨爆發,最終以扭打收場。但經過了媒體的包裝後,這起事件的兩個因素被刻意放大了,因而讓閱聽人很容易跟著認為該警察是個罪大惡極的混蛋。首先,是權力的不對等。媒體在最初的報導以「我也是人生父母養」作為標題,只收錄了警察壓制西施的過程,並收錄了幾個目擊者批評警察的片段。這些目擊者只看到壓制過程,並不了解雙方的「宿怨」,因此去脈絡化的表達了對員警的不滿(也可能他們有說,只是那些片段被剪掉了)。當然,警察壓制一名手無寸鐵的平民確實是執法過當,但「壓制」只是整起事件的冰山一角,我們不該只以此評斷高低,也不該以「警察打人」這種片面的角度批判警員。第二,是性別的不對等。媒體將檳榔西施塑造為楚楚可憐的弱女子、受害者。只要是男女發生肢體衝突,我們就很容易認為男性是加害者,而女性是受害的一方。(試想,如果今天是一名賣檳榔的大叔不斷以髒話辱罵女警,最後遭到壓制,我們會覺得大叔是受害者,抑或是罪有應得呢?) 當然,這是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不能批判這麼思考的人,但我們應該想想為什麼員警會對一名「弱女子」動手呢?是因為員警無法控管情緒,抑或是這名「弱女子」其實也有可惡之處呢?而報紙以檳榔西施受傷的照片佔據頭條版面更成為壓垮許多人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拋開這起事件,警察與檳榔西施其實都是相當辛苦的職業,他們也都是人生父母養。我們應該以更同理的心態對待他們,而不因為職業下意識的將他們視為次等公民。
黃家安
我認同前面幾位同學對於新聞報導的看法,因為很認同所以不補述了。檳榔西施的起源照報告內容來看的話,其實很正常,就只是媽媽讓女兒接手生意而已,與現在各檳榔攤比拚火辣的程度差很多。我對這個行業沒有意見,但我想問:檳榔西施的穿著難道不是一種迎合大眾嗎?人們早就定位這個職業了,不管現在有沒有呼籲妨害風化,它都無法倒退了,不一定是從事這些行業的女孩子自願裸露,如果大環境給她們的壓力某部分是靠外表衝業績的話,其實是社會助長了這樣的風氣。
陳弘軒
很開心上面的同學有注意到目前女性在社會上的處境,以下我想說說自己對於性別議題的淺見:※何謂【靠外表充業績】?綜合課堂上的討論以及同學的回應,可以發現我們默認了很多的前提:(1)開大卡車的都是男性、(2)賣檳榔的多是身材姣好、較裸露的女性、(3)對於女性的物化(男性用以提神的物品)、(4)觀看女性一定能夠幫助男性提神、(5)女性透過外表能夠提升業績;但問題是,這些假設都成立嗎?對於性別,我們常常將問題看得太簡單!我在這邊想先提出一個問題:「在女性主義多年的提倡後,你認為女性在社會上與男性是平等的了嗎?」我認為並沒有。法國學者曾經提出凝視的理論,而此理論更延伸出「男性凝視」的概念,男性凝視欲探討的是性別權力的不平等:生理女性多受生理男性所設定的性別框架制約。而女性不自覺的以男性的審美觀來形成對自我的規訓,像是女性常常訴求瘦、白等等,如果你很幸運的是符合現代主流審美的女性的話,那麼很恭喜你,但你若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性別平等,不妨思考一下胖女孩在社會中的處境。如果人生的終極問題是「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那我想我們應該仔細去思考女性在目前的社會中,是否能夠展現人的價值,又或者在被審美(凝視)的同時淪為被慾望的物品,並且失去人的本質。我因為課堂的內容而對性別議體有很多的反思,我很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這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不一定要是性別,也可能是階級、種族等等,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真的去改善這些不平等。
張楷儁
透過本周的主題討論,讓我對於性別議題有了很大的省思。「檳榔西施」就是其中一例,人們總認為檳榔西施就是穿著很暴露、不懂得保護自己的年輕女性,並認為這是種低階級的職業;我對於此現象感到相當惋惜,為何不能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想,這難道真的是他們心甘情願的嗎?是否出自於無奈(被上司所命令)和滿腹般的委屈呢?課堂中老師有問到檳榔西施如何做出改變才能在人們的心中改觀,我認為若特意的作一些額外的改變反而失去了原本的自我,應該要讓人們真心地了解到檳榔西施的文化,並不要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我們常常對人事物總是存才一些「自我的偏見」去看待,然而這些偏見往往都是因為不當的社會風氣所造成,要消除這樣的風氣,只有靠民眾對事物的自我解讀能力以及對人事物的正確看法了。
郭適瑋
本周課程,老師提到檳榔西施與子花車的文化印象是如何被解讀成低俗的產業。而我認為這兩者已逐漸形成一項台灣所發展的獨特文化,並應予以尊重。從課堂上提到鋼管女郎(或檳榔西施)與芭雷舞者的差別,我認為這樣的比較不算合理,。從歷史角度看來,檳榔西施這樣清涼的形象,本就是為吸引更多客源,為了商業利益所打造出來的,利用清涼的服裝與女體,檳榔西施存在的目的,便是吸引那群欲購買檳榔的男性顧客。而在臺灣電子花車表演的鋼管舞者,我相信在大部分受眾都是想欣賞其「情色形象」或「看肉體」的意願遠大於欣賞鋼管舞的力與美。芭雷舞者本質上是為表演藝術,本身不帶色情。無論是檳榔西施或鋼管舞者,我認為都是台灣獨有的文化,不該被汙名化或歧視。而我們也該正視檳榔西施工作的意願與認同感。就我在這兩節課所接收的訊息與知識,我認為其常被形象醜化的原因便是他們是臺灣人為了商業(或其他)利益所製造出來的,帶有情色色彩的產業。兩者被汙名化不是無緣無由的,是否該讓其繼續存在(或如何)確實是一項需要深入的議題。
宋政言
我覺得這堂課最讓我感興趣的一個點,莫非就是芭蕾舞劇vs電子花車,為什麼前者的社會地位較高?假如用付出心血來看,雙方都付出了大量時間練習,卻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我想從兩點分析:
一、對於觀眾而言:無可否認的,人是一個社會型動物,而對於此有個極其重要的特徵就是將對方擅自定位,再將其與自己比較。我並沒有要批判這個習性,畢竟當一個有錢人分享他的財富時,他在內心已經認定自己比其他人有錢,在財富的地位上高了一些,所以這習性並無好壞。這個本能是如此地根深蒂固,從而會大大的影響每個人的價值觀。以本課的例子來說,當看芭蕾舞者需要付出昂貴的金錢,在經過漫長的等待後,觀眾已經把自己定位的比較低下。再來進到了高級的戲劇廳,舒適的環境讓觀眾感覺自己很有品味,對芭蕾舞的演出與評價又更高了。反之,電子花車通常是不收費的,演出地點又較隨性,又為了吸引人群而偏向裸露及眼神接觸等討好觀眾的行為,自然被認為低了一等,更不要說被貼上傷風敗俗的標籤。這時候再說兩者都需要努力,觀眾又看不見又能如何判斷。
二、對於舞著而言:在這裡我覺得有個很重要的點:篩選。今天要成為芭蕾舞者,不僅要去專科學校培訓,也有種種的考核與同儕間的競爭,因此能站上舞台的都是佼佼者,於是芭蕾舞劇的素質能有所維持。但是電子花車就不一樣了,入行門檻低,同行間的競爭比起個人個趨近於團體,因此個人能力要求不是絕對,甚至可以用大量聲光特效來彌補,這種誇張來講誰都可以做的職業,要取得尊敬絕對是難上加難。綜上所述,這是為何電子花車不能與芭蕾舞劇平行。那未來有沒有機會讓電子花車的地位提昇呢?我覺得不大必要,畢竟為了讓它高尚而做種種變化,就沒有草根文化的影子,反而失了那種親近一般大眾的本質。
楊宇恆
我十分認同將芭蕾舞劇與電子花車表演的社會價值觀整合來看,對老師有提到觀眾對表演的「性質不一」表示十分認同如果太聚焦在性的層面上就會忽略了背後的社會結構意義我認為不應只聚焦在「年輕女性賣弄身體」,也要探討「為何社會環境會使得年輕女性選擇這行業」像課堂談論到的檳榔西施也是某程度的老闆壓榨員工,西方世界注重工會,勞資關係等,而東方這方面卻比較落後,以致大眾無法看清深一層的問題若不先解決社會性層面的問題,而只聚焦在性上,每個人心中對道德的那把尺也不一樣,只會維持各方面族群的爭執
黃若嘉
在聽報告之前,其實自己本身也對「檳榔西施」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加上檳榔店的氾濫,這種印象更是存在。不過我覺得這組其中拿芭蕾舞者來做比對其實還蠻不錯的,我也覺得很多時候為了表演穿的很少,就是漂亮,但檳榔西施這樣的打扮卻被說是妨礙風化?只因為們不像舞者們一樣需要透過大量練習或培養?這感覺真的是值得去探討的問題,而且現在其實很多檳榔店也不是大家印象中穿著清涼的年輕少女,也有很多一般的檳榔店。不過我覺得這樣的刻板印象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文化價值觀,感覺也不是一兩天就能改變人們對此的看法,不過我覺得在多了解之後,對於這樣的文化自己也自然會去思考,而不是一昧地跟從世俗的眼光或看法在看待這樣的文化~
鄭峻佑
這週的議題我非常有興趣,該組的探討我也覺得非常滿意不過聽到目前這週,我覺得該組的設計真的不錯,最後一個男生非常會講話,我聽他講話,聽得蠻入迷的,而且他很厲害的是,他還會帶大家去思考問題0.0報告的時候,我認真覺得,檳榔西施不應該被和色情牽扯上關係,因為在古時候所謂的酒家女也是小時候家裡也不是這麼有錢,所以被賣去陪酒,然後他們服務的就是...有錢老痴漢...他們也不一定喜歡被吃豆腐甚麼的,他們心裡一定都很苦,因為他們的經濟程度也沒辦法讓他們接受甚麼教育,然後不懂他們的人又會非常自以為是地去攻擊他們,可是我們要去反思,如果今天是你自己有這種遭遇,這種環境,甚至說那個人就是你,你還有辦法看不起他們嗎?大家也都是出來討生活的,不用這樣互相為難吧!我覺得人啊,不管你今天站在甚麼位子,都不能用狂妄的態度去看待你自己地位比較次等的人!老師還有帶大家討論芭蕾舞者和檳榔西施,我真的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反思,我覺得也不能說他們殊途同歸,但兩者的養成教育是相差非常懸殊的,如果你是要罵檳榔西施妨害風化 穿著過度暴露的話
那可能當我拿芭蕾舞者時,你就說不出來了!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檳榔西施跟經查的那個新聞,檳榔西施是真的很嗆,但警察是真的執法過當了,雖然老師有提到他們積怨已久,所以我也無法確認警察是否是在故意針對她,還是她真的錯了,畢竟要可以了解事情的全貌才有辦法判定,只是老師提到一句話,警察執法的行為就代表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我覺得這句很棒!
林昱辰
評價電子花車舞者/芭蕾舞者的文化高低應該用什麼當作衡量標準?舞台高級與否?練習時間長短?事實上文化不應該有有高低之分,以前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我們為什麼看電子花車和芭蕾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電子花車鋼管舞女郎常常會讓人聯想到「色情」,而提到芭蕾舞就會有種「高尚」的感覺?在同學的發表意見當中我也好幾度心中有「啊!我怎麼就沒有想到這個呢?」的聲音,收穫到了很多原本想不到的看法。我們習以為常的電子花車,其實早已成為一種台灣特有的文化,甚至有名到西方國家也聽聞過,而我們自己卻因刻板印象、不夠深入了解這個文化而有所誤解,很謝謝這週報告的組別讓我們更加了解有關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這個平常大家比較少有機會了解的主題!
方瑞菱
我對於老師所說的文化嘔吐的概念很有興趣,藝文界人士也好,普羅大眾也是,不管明說還是暗諷,都是表達不願意與電子花車處於同一個文化脈絡,認為對方低俗、討好、不專業,經過媒體文化的操作還變成社會性的對峙。但電子花車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演變,依靠這個行業生存的人也都是和我們生長在同一塊土地,為什麼我們不去理解背後的成因,而是辱罵這些從業人員,或是現在依政治正確多說一句言不由心的行行出狀元?
報告中提到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電子花車文化是台灣人道德觀被長期壓抑後的反彈,是社會病態,台灣文化空虛、墮落的表徵。我覺得這只是拼命下重話捨棄文化資本不足的後段階級,企圖表現台灣文化「高尚」的一面。關於芭蕾舞者與花車舞者的對比,老師所說的「努力與天分,誰不是?」讓我聽到心很酸,有些人出生就享有別人根本想像不到的資源,她不至於登天,但離登天只有一步,要成功誰不是要又努力又有天分,其中吃的苦當然很辛酸,但這些人可以向全世界宣布自己驕傲的成功,獲得認同,卻有另一群人經歷這些還被社會所唾棄,怎麼沒有人替他們喝采?我同意早期的人持有偏見是因為有黑道介入的原因,少數的存在造成大部分的觀感不好,但我還是認為不屑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表演不是一個該被認為習以為常的事,身在文化脈絡中,更要檢討這種思想從哪裡來,還給被惡劣階級觀念捨棄的那些人一個公道。
蔡銘怡
這次探討的主題很有趣,在我之前的求學過程中很少會這麼深刻討論到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在這堂課之前我或多或少對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都有負面刻板印象,對於電子花車在國際上成為台灣文化的代表,我從前是覺得好笑,都沒有想過能成為代表一定是有其意義的,更不用說仔細去思考這兩者出現的文化背景,所以我很感謝這組的報告讓我有機會能想的更深遠,而不是停留在被大眾惡化的表面,且被貶低的文化一受到外國的支持轉眼間民眾的態度就變了這還滿諷刺的,自己的文化是要打從心底認同而不是由別人來決定吧,我們該學習放下偏見來重新看待這些文化往最初發展的源頭去看,會發現不管是檳榔西施又或是電子花車他們都沒有外界所評論的那麼不堪。
邱昱璇
這週討論了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報告組提到了對檳榔攤的想法是買一粒送兩粒,這當然也是我對檳榔攤的印象,檳榔西施總是穿的少少的,在很多台灣人的眼裡,這樣就是妨礙社會風俗、不檢點吧。可是如果停下來仔細想想,有很多模特兒也是都穿的少少的,還會出寫真集,那為什麼我們對模特兒的印象會是很高尚很漂亮,拍出來的畫面很有質感,穿在她們身上的衣服飾品價值翻倍呢?就像老師也提出了為什麼芭蕾舞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大家願意花錢買票觀賞,可是電子花車上的舞者卻不被重視,明明背後的練習都一樣的辛苦,就因為刻板印象而換來不同的眼光,那麽這些刻板印象又是誰造成的呢?社會總用太多的主觀意識在看待一件事情,我覺得在給予評斷之前,都應該好好思考一下背後的原因,有太多因素是我們看不見的,輕易的下定論只會對他人造成傷害,這樣就沒有做到對每個人每個行業的尊重了。
陳泳寧
很享受這週的課程,收穫的遠比預期還要多。不諱言的,在上這門課前,提及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我心中的觀感並不是太好。但是經由今天課堂上的激盪,我這個文化現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開始可以從檳榔西施、電子花車表演者,與卡車司機的角度去思考這些事情的運作。很喜歡同學報告所提的一段話:「檳榔西施是在一個小空間,提供微笑和溫暖的人。」但同時,我也開始反思,究竟什麼是「有面子的文化」?文化是一個地區長時間累積下來的智慧結晶,照理說並無高低優劣之分。我們卻對我們這片土地上所發展出來的文化感到自卑,且一再矮化他。今天的課程還讓我想起一段去英國遊學的經歷。當我向我的學伴提及台灣時,我卻錯愕的發現自己腦中的字詞只有,台灣是一個很漂亮的小島,那裏的人們很熱情善良(感覺就是台灣觀光局的口號)。而當我的學伴反問我,那英國的風景跟人怎麼樣呢?我愣了三秒鐘,笑笑地回了一句,「歐,我覺得也很棒啊!」可是我心底卻慌張的發現,我已經不知道用什麼其他方法來介紹台灣了。而當我試著要唱一首台語歌給他聽的時候,很諷刺的,腦中卻響起了一首日文歌。如果我們不正視自己的文化,那又等著誰來重視他?難道要看著台灣變成一塊文化凋零的島嶼嗎?希望自己在下次與遇到外國人時,可以自信的向他們介紹台灣文化。
簡世傑
在這次課堂中經由同學與老師的介紹,理解到了一些與檳榔西施還有電子花車的議題。在我印象中,似乎很多人對檳榔西施抱有負面想法,認為檳榔西施都是依靠美色來賺錢的,甚至還覺得她們會提供特殊服務,無可否認或許一開始的確是想藉由外在來吸引顧客上門,也可能真的有有心人士透過這個管道來從事性交易,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在今日社會是否仍有這種狀況?我們不應該保持著既定印象去否定人家,因為那也是一種職業,人家也是靠自己在賺錢活口的,實在沒有必要太過苛責或是污名化她們。後面拿電子花車的表演與芭蕾舞做比較,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樣都是表演,為何會有高低之分?我覺得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常見度的不同,在臺灣很多場合像是廟會,婚宴等等都常可見到電子花車,但是我們很難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芭蕾舞這項表演,俗話說少見多怪,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後來看了一則關於警察對一名檳榔西施行使暴力的新聞,這在我小時候是個很大的新聞,當時尚小所以也沒有特別去關注,這次藉由上課再次接觸到這則新聞,我覺得警察的做法是有點過分,再怎麼說也不該動用如此暴力吧?在這堂課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價值問題,文化其實不該有高低之分,同樣是賺錢養家的工作我們也沒必要刻意去輕視人家,而是應該要抱持著理性,客觀,平等的心去看待比較好。
陳永樺
聽完這次檳榔西施及電子花車的報告後,我對於他們有不一樣的看法。在聽完課之前,我對這些行業業是帶著有色的眼光。而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是因為在媒體的再現下,我們往往只能看到他們較差的那面,因此我們被片面的資訊給蒙蔽了。電子花車的舞者也不是說隨便一個人都可以當的,他們也是要經過不斷的訓練,方能在舞台上呈現出完美的表演。而在對比芭蕾舞者下,同樣是穿著較少的服飾,難到就因為舞台的不同、花較昂貴的錢才能看到及較沒那麼隨處可見,豈能因為這樣就比較舞者的高低,我們應該多去發現,而不是以偏概全去否定所有人。若沒有上過這堂課,我應該還會對他們有很多偏見吧。對於檳榔西施,我就不會有偏見覺得他們一定要是漂亮的女生了。因為我從年輕到老的甚至是男的都看過,所以就不會被風向帶走。
何佳頤
老實說,每次經過檳榔攤看到打扮較清涼的年輕女性我總會忍不住多看兩眼,帶著一種不免的異樣眼光。維基百科是這樣定義的:檳榔西施是一種在臺灣特有的職業,主要指穿著性感、清涼,且在路邊攤位販賣檳榔的年輕女性。西施,是古時越國的美人,亦是漢語對美女的代稱。其實我們都被那種既定的想法給困住了,戴著有色眼鏡卻渾然不知,又或者是不願意承認。儘管知道不該如此,但是還是會產生一些負面想法,認為檳榔西施就是如何如何,而這些帶有歧視的想法有一部份的原因也是媒體偏頗的報導所造成的影響。有些婦女團體認為檳榔西施穿著清涼被認為是妨害風化非常不合理,因為這剝奪了女性的自主權。仔細想想,為什麼明星或是模特兒穿著布料少的衣服被讚賞為「性感」,而檳榔西施的穿著則是被貶低為「情色」?這和報告組別有提到的對照芭蕾舞舞者與電子花車女郎,以及老師之後做的延伸非常的類似,這都是某種程度的階級歧視。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我覺得檳榔西施穿著的布料少的衣服有點像是「制服」的概念,它就和餐廳服務生穿的制服沒什麼兩樣,它只是和一般傳統東方社會的保守觀念有所牴觸,不代表它就應該被認為是低俗的。
李映萱
檳榔西施的穿著其實只是反映著社會大眾沒人敢明說的慾望。很多時候我們說著媒體總愛播報腥羶色的新聞和誇大且引人誤會的標題,但身體也會誠實地對這些「性、暴力與黑暗」感到好奇,這著實為人類的本能,但又被社會道德的超我壓抑。所以有時大眾將自己心中的負面想法(不被道德接受)投射於檳榔西施,這較為爭議性且不被世俗接受的角色,投射與他們身上,再將自己同化於世俗標準中,以尋求心理平衡、保護自己,並得到歸屬感和自我滿足。
陳雅筠
這堂課最喜歡的部分是芭雷舞者和電子花車表演者的比較。我認為:每個表演都是具有價值的,不論是表演者的身分還是表演的環境,抑或是觀眾,都不該被所謂的"上流社會"侷限。不知道為甚麼人總愛將自己分類,也將文化分類,讓人類和文化都有了優劣之分後,再去反省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不是多此一舉嗎?而我也常常不小心深陷其中且不自知,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怕的,看見電子花車的表演,我不會想擠入人群,但若是一位芭雷舞者在我面前轉圈,我會毫不猶豫地停下腳步觀看表演,其實我不知道這其中的差異性在哪裡?同樣都是一段跳舞的表演,除了表現肢體的方式和使用的音樂不同,他們到底哪裡有優劣之分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