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Week 17-13/06/2019-: Night Market(夜市) –以師大夜市為例

Week 17-13/06/2019-: Night Market(夜市) –以師大夜市為例;帶領討論助教:吳芷萱

指定閱讀
余舜德,〈對立與妥協:試論夜市與國家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第 82 期 (1997)。頁 115-174。

延伸閱讀
Yu, Shuenn-Der. “Hot and Noisy: Taiwan’s Night Market Culture.”The Minor Arts of Daily Life: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 Eds. David K.Jordan, Andrew D.Morris, and Marc L. Moskowitz.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129-149.

《課程照片集錦》








《課堂心得》


林筠蓁
夜市是台灣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每一個地區的夜市都有其不同的美食、當地特色,不只台灣人喜歡逛夜市、外國人也會為了夜市慕名來台灣,有的時候也會有台灣人抱怨覺得夜市吵鬧、髒亂等等,但其實外國人並不以此為討厭,反而認為是台灣的特色而欣然接受,我覺得這是讓我大開眼界的地方,台灣有很多像這樣的特色文化,我們應該要為此而驕傲!

劉雨桐
台灣在地夜市,是一般民眾喜愛的選擇之一,是海內外觀光遊客來台旅遊,瞭解台灣的風土民情及品嚐中華美食鄉土小吃的最佳觀光指標。其中個人覺得台灣夜市飲食整潔衛生方面,例如攤販販售的滷味,仍有進步的空間。而另一熟悉的臨江街觀光夜市,因所在位置交通方便,接近世貿中心及台北101、信義商圈、信義威秀影城等地,常有不少來自國外的觀光客到此一遊,到此他們可體會當地的人文風情。 臨江街的後半段,可實現觀光客的口腹需求。提供多種台灣美食,從青蛙下蛋、烤鴨夾餅、米粉湯、愛玉冰、日式鐵板燒、壽司與水煎包等,樣樣吸引著人潮,有空可來逛逛,感受熱鬧的台北夜市文化。

陳雅君

平常在逛夜市的時候,並不會注意到夜市的一些影響,好像它融入我們的文化當中只有優點沒有缺點,但是那個前提是因為我們的生活並不會受到它的影響之下的想法,經過這週同學的報告以及討論之後,開始思考我們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都不應該是理所當然的。面臨特色文化以及民眾的權益,要如何做一個平衡,需要有更多方面的考量。

楊淯任
上學期剛來師大讀書,第一次逛師大夜市,覺得師大夜市是我逛過最不像夜市的夜市:沒有撈金魚、套圈圈、射飛鏢,也沒有賣衣服、鞋子、裝飾品、手機殼的攤販,連烤魷魚、臭豆腐、雞排都很難找甚至沒有。啊啊啊!還有很高很便宜的霜淇淋也不見蹤影。記憶中小時候家鄉夜市應該有的東西,師大夜市全都沒有。晃過去全都賣女生服飾,吃得少得可憐,便宜好吃的幾乎絕版。雖然天天看到或經過師大夜市,但從來沒有逛街的慾望。
高中朋友常說我讀師大真好,旁邊就有夜市,都有好多好吃的。我每次聽到都只能苦笑,自嘲說吃包包鞋子是真的會飽。我好希望師大夜市進駐一些平民美食,解決學生天天想破頭要吃甚麼的困擾,也讓師大夜市再現當年光景。

何祈
雖然我很喜歡台灣的夜市,但我認為台灣的夜市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間。食品衛生的把關、遊客動線的規劃、當地的宣傳等等,都能對夜市產生許多的正面效益。我希望以後逛夜市能夠成為一件非常吸引人的事情,而不是讓客人發生許多大大小小的狀況了。

林品瑄
真的很可惜,師大夜市會這樣殞落,不過凡事都是一體兩面,想到住在當地的居民,自己便無法對他們的抗議反駁,不過這組說師大夜市雖然小吃攤位的數量、種類變少,可是品質日漸提升,又覺得問題總會有解決的辦法,只是要提出來,讓大家共同解決。

夜市原來是從廟附近演變的,難怪夜市能聚集那麼多人,而且歷久不衰的店家大部分是台灣經典小吃,像士林夜市的地下美食街,滿滿都是一樣的種類,很難想像他們如何在競爭這麼高的環境生存下去。

夜市會衍生出那麼多的問題,但是如果台灣沒有夜市存在,我們的文化會不會缺一大半,飲食文化還能那麼顯著嗎?如果不想放棄台灣這項特色,又有誰願意當犧牲者,還是我們可以想出甚麼方法不造成雙方傷害?


陳韻瑜
夜市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童年的一部分,因為我的阿嬤家在基隆,我從小就喜歡去逛基隆廟口夜市,像是泡泡冰、一口吃香腸都是我最熟悉的記憶的味道,而且因為廟口夜市的人潮一直都蠻多的,幾乎沒有冷清的店家,尤其是在最老最老的廟口那一帶,所以我也就覺得夜市會一直在那裡,不會消失也不會變。但是當我來到師大之後,被深深的震驚了,實在是因為師大夜市跟我印象中的夜市差太多了,規模小、沒有什麼吃的、而且好像很不受當地居民的歡迎,我當初要上大學以前,姑姑們都還跟我說什麼,以後夜市在旁邊都不用擔心吃的,然而這跟現實非常不同,在這邊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也慢慢感受到夜市帶給人方便,卻也帶給人不便的地方,例如到晚上還會有臭豆腐攤的吆喝聲,宿舍後面都會瀰漫一股濃濃的食物味,我也才終於知道,原來夜市不一定會是聯絡當地居民感情的場所,也有可能是造成衝突的場域,而且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立場,也沒有所謂誰對誰錯的事情,因此,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所有的居民和相關人士都要好好思考並從中取得平衡的。


張育禎
夜市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童年美好的回憶,但對我來說並不是。我在澎湖長大,一路到高中畢業才離開家鄉到台北念書,雖然過程中也因為學術交流活動到台北很多次。

夜市對我來說不陌生,因為課本會提到,電視也會報導,但是在我的生活經驗中卻很少出現,反而更常出現的是廟會或是元宵節時,在廟埕出現的小吃攤。可能也因為夜市不是我生活經驗中必然的存在,所以對夜市一直抱持偶一為之就好的想法,因為光想著夜市帶來的環境和垃圾問題就覺得頭皮發麻。

對於師大夜市我有特別的印象,記得我國中得時候來師大夜市,是有很多小吃攤和小吃店的,但我大學之後再來,幾乎都已經換成衣服、飾品店了,雖然也有賣吃得喝的,但比起以前真的少了很多。夜市的確是台灣美食文化的指標之一,世界上應該很難有其他地方可以像臺灣一樣,食物取得如此方便吧!但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希望大家注意到方便之餘帶來的垃圾量、環境問題以及健康問題。

Week 16-06/06/2019: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Week 16-06/06/2019: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陳玉箴,《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2015。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大學
《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 年 8 月 30 日(創刊號)。 〈http://taiwan.ntue.edu.tw/info/recruit.php?class=402〉。

延伸閱讀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 10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第 31 卷 3 期(2002)。頁 9-26。
Ritzer, George 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2002。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 2002a。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 2002b。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 31 卷 (2002) 3 期。頁 58-68。
廖炳惠,〈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中央日報》,2003 年 12 月 22 日。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心得》
簡家暐
身為運動員,我們也有獨特的運動員飲食文化,在賽季期間應該吃什麼,非賽季期間需要補充各種營養素保持身材,這裡面都有不小的學問。在做完這個報告後,重新體悟到『飲食文化』也是現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文化不只是節慶或是文學作品,小至我們的日常飲食都可以成為一門獨一無二的文化,透過對飲食文化的觀察,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地區會隨著社會環境、自然資源和外來文化等不同因因素的轉變而不斷改變,甚至成為一個新的文化。像是清領時期的辦桌文化:辦桌文化的興起和當時漢人大量移入有關,因為過去個人主義不盛行,講究的是合作互助,而且在宴席上大部分的食物都跟平常樸素的飲食有很大的差別,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辦桌文化原先的意義已經被改變,我們無法阻止時代的變遷,但可以透過觀察去反思飲食文化改變的原因!

蘇祐瑩
看包裝就知道,這是軍中產物,貨真價實。
媽媽是金門人,小時候回去金門的時候,我的外婆外公會準備這樣的餅乾在家中-這是我從小吃到大的營養口糧,充滿戰爭的無情,卻也同時有滿滿的家鄉溫暖。
這一包餅乾裡面會有兩顆薑糖、兩包果醬(或一包?我忘了),和一兩包豬肉或牛肉乾。我和姐姐不敢吃薑糖,都會把薑糖給阿公阿嬤或是媽媽吃。以下這張是C式、A式,差別在於裡面的果醬和豬肉或牛肉乾,薑糖是一樣的,但我從來沒看過B式,我也很好奇有沒有。
這禮拜的飲食文化讓我對家鄉有滿滿的回憶,對金門有更深的感情,也許是因為金門特殊的戰地歷史,孕育出特殊的人文風景。我有一大堆的金門故事,有辛酸的,也有溫暖的,也樂意與大家分享,只是實在太多,用打字的話會太冗長。


突然好想家。
A式餅乾!

劉雨桐
沖繩之旅想到日本沖繩黑糖: 與大家分享!

有東方巧克力之稱的日本沖繩黑糖。它含有砂糖所沒有的炭燒香氣,因精製程度較低,故保留了許多礦物質及維生素,特別是鈣、鉀、鐵、鎂,這些正是精製白砂糖、冰糖裡所沒有的,黑糖是溫補食物、活血散瘀、溫經散寒、有緩解疼痛的功效! 沖繩居民之所以長壽,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他們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時常使用黑糖,黑糖所具健康特色包括降低膽固醇及中性脂肪,這是因為黑糖內含有蠟性成份的效用,
食用後能提高工作效率。黑糖內富含的鉀,鉀具有降低血壓的功用,鉀元素在體內和鈉元素一同使細胞內液的滲透壓保持正常,並在心臟和肌肉的功能調節方面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大量攝取鉀會伴隨著鈉由尿液中排出,因此具有降低血壓的功用。所以說「黑糖是沖繩人的健康黑金」一點也不為過!


游沛衡
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牛奶進入到台灣庶民的飲食生活中,是源自於日治時代戰爭動員的需求下,個人的身體被收編至國家機器中,身體的衡量標準、飲食也成為國家治理的範疇,盒裝牛奶從此進入學生、庶民的飲食習慣中。

關於食物與歷史脈絡的討論,我想談談餃子與牛肉麵。我相信,在台北市的各處巷弄內,都有自己的「龍門餃子館」。中國北方麵食傳統在1949年跟著國民政府政權渡海來台,就此扎根在城市的眷村巷弄之中。小時印象很深刻,這裡的聲音與平常的「台式」風格有些不同,這裡沒有人講台語,器具、餐點的名稱彷彿也自成一格,這種麵食館,就像是外省符號薈萃的節點,我想也是許多外省人重要的社交活動空間。

可以很溫暖的觀察到,建立在食物之上,這些可愛的人們如何發展出自己文化的風貌,對我來說民以食為天,是這個意思。


李德彥
外國飲食的在地化與適應:

台灣是一個以飲食文化自豪的國家,確實也有許多獨具特色的料理與食物,此外,在台灣的巷弄與道路上常常能見到各式的異國料理與佳餚,像是:日式拉麵、定食、泰式料理、越南料理、美式漢堡...等,但其實大家一定有聽說過只屬於台灣的"異國料理",像是月亮蝦餅;或是你一定聽過某些外籍生說到台灣的異國料理不夠道地,但是也正是這些不夠道地的異國料理才順勢成為了台灣"地道"的異國美食。

隨著全球化的白熱化飲食也逃不出全球化的趨勢,但是飲食的全球在地化就顯得與其他文化產物來的明顯與直接,呈現了外來文化與在地文化的融合與興盛,外來的飲食文化保留了自己飲食文化中的特質(烹調方式、食物的外觀...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當地文化的喜好與偏愛,可能是口感或調味甚至是當地對某些食材的禁忌,有些在地化甚至是策略性地為了攻占新國家的商業版圖,例如: 日系便利商店中販賣的熱食,以"食的在地化"最基本便是利用當地的食材與配合當地的口味,雖然戰略上主要是利用亞洲消費者對日本食物的憧憬來推銷,但之後也採用當地的食材並改良成當地人喜好的口味,再以此模式打入亞洲各地。此種方式在臺灣、中國大陸等地也行之有年;比如說大家熟悉的素食霸主"麥當勞",在發展亞洲市場時便深入分析亞洲的飲食文化,發現「孩子們想吃」應該是麥當勞在地化很重要的關鍵之一,吸引兒童或是年輕人,是麥當勞在東亞社會成功的關鍵。亞洲社會對於兒童的重視,使他們會在兒童希望的地方慶生,與美國在家庭幫小孩慶生的模式不同,不少家長選擇在麥當勞幫兒童慶生,而麥當勞也創新地順應在地的作法。

但是飲食在地化的在地化並不是只有一味的靠攏,同時也能運用在地化的方式行銷屬於自身文化的價值與理念,又以麥當勞為例:麥當勞也不一定只是順應當地社會,不只「在地化」,他們也透過宣傳改變當地民眾的飲食習慣。本來東亞的民眾(除了日本以外)並不習慣排隊,也不習慣吃完飯自己清理桌子,排隊本來就不是理所當然的「自然」反應(特別是在中國),而麥當勞很會教育消費者遵守紀律,改變消費者的飲食習慣。

向其他全球化的議題衣錠會面對的聲浪與議題,如何均衡在地文化與異國文化的平衡,在台灣這塊包容多數聲音甚或是過分民主的土地,一項很難達成的共識與平衡,在飲食文化上我們好像有著過人的天賦,能夠找到一個適當的均衡點,同時兼容對方與彼此,也許能夠保持著飲食文化的氣度拓站到其他議題與對話中,期大未來更多交流的發生。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7187

http://chuananhu.blogspot.com/2015/02/blog-post_8.html


鍾菲達
我對有想過老師上課的問題就是「從什麼時候牛奶變成我們健康食品、為什麼牛奶在我們的觀念就是健康食品?」 我自己覺得這是一個生意方法,因為我們看了廣告就會覺得他們說的真的, 比如喝牛奶可以讓你長得高,但我覺得這根本只是廣告話,因為覺得你能不能長得高是看你父母的基因或你小時怎麼運動。 我表哥父母、兄弟姊妹都很矮但他喜歡打籃球現在就變得很高。 這是我自己的想法。 謝謝

陳沛羽
聽完報告我覺得我對「網紅飲食文化」最有感觸。跟朋友出去吃飯,可能都會一起等菜上來,大家再開始吃。可能在以前,這個用意是為了禮貌,等別人一起吃;但是我覺得現在這個用意是大家要拍照!每次大家菜一到齊,一定會有人說:「等一下!我要拍照」而拍照還要調角度、調濾境,甚至現在還有專門拍食物的軟體出現、還有一門拍食物的學問,大家也會在社群軟體上發出自己拍得很滿意的食物照片。現在還有人會專門為食物辦一個帳號,讓我覺得非常有趣,也因為現在有「網紅飲食文化」,現今有很多的店家會特別裝潢,有特別的「網美牆」和精緻的食物,吸引很多客人,也成了觀光勝地,成了台灣現在飲食的主流之一。

徐華謙
身為一名資深吃貨,對我來說,生在台灣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形容,台灣就像是航海王中騙人布在兩年修練時曾掉進的「貪食島」,島上充滿了各種誘惑,島民也相當熱衷於各式包羅萬象的美食,珍奶、雞排、滷味、火鍋、丼飯、燒烤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無論是天矇矇亮的清晨,清爽的早晨,燦爛的中午,慵懶的午後,嘴饞的下午,肚囊空虛的傍晚,最適合往夜市跑的夜半,每一個時間點或許都有台灣人在進食,或是哪裡正飄散食物的香氣.古有日不落帝國,今有吃不停島國!我覺得飲食文化可說是台灣非常具代表性之處,對於來自各處不同的文化,台灣有超乎想像的接納性,又或者是台灣的歷史角色讓我們提前體驗了所謂的解構與無核心主義,而在飲食上有著海納百川的氣度.即使在台灣這樣一個地幅不廣的島國,也能戰南北,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台灣的本土文化,什麼是本土料理呢?在享受著多樣的飲食口味的同時,這個問題有待後來的我們一同思索,一同建構.

戴凡翊
其實對於這組的報告沒有太深刻的印象...有些組員可能還要對報告內容更了解吧,才能講清楚想要表達的想法。
  老師有講到「營養口糧」,那個,我到高中還在吃欸哈哈哈,學校的合作社有在賣,我都買那種小骨頭的,可以一根一根吃,嘴饞不知道要買什麼就買營養口糧來啃,班上同學也都蠻喜歡吃的,小時候到沒有太多營養口糧的印象,對「ㄋㄟㄋㄟ補給站」比較有印象哈哈,就是好吃又營養的東西。

  講到軍糧,我之前有看過一個youtube影片是買國外的軍糧補給包來試吃,大部分都是餅乾類,就是易於保存啦,但好像,大部分都,不好吃哈哈,看完之後覺得營養口糧好像是很好吃的東西!不過如果每天都吃這個,大概也會發瘋吧~像我有一次去日本,我們每天都住同一間旅館(連鎖的),提供的早餐都一樣,第一天會覺得「哇,是飯糰和味增湯欸!」再來到最後一天就會「怎麼又是飯糰和味增湯...」,我是沒有看過臺灣的軍糧,但至少看到國外的那個,還是有變化的,也許在打仗的時候會覺得有食物可以吃就很好了吧!

----

  老師還有提到哪裡的肯德基最難吃,我第一個想到的也是英國哈哈,我去每個國家,只要有「麥當勞」的我都要吃一下來做比較,出來的結果有點忘記了,只記得還是覺得臺灣的最好吃,英國的最難吃哈哈,而且我都是點麥克雞塊,英國的就是,好貴好貴然後也好多好多油,順序應該大概是臺灣 > 日本  >澳洲 > 法國 > 英國

  不過講到「炸魚薯條」,我覺得其實很看店家欸,我去吃的那間在劍橋那裡,我就覺得還好,不會很難吃,可能要看他們用的油量和炸的技巧吧!

  最喜歡的英國食物是他們的三明治!!!!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三明治哈哈,很想再吃,那時候就買去綠公園坐著吃,覺得好幸福,平常我是不吃乾的東西的,但那個三明治真的好吃到我現在還記得那個味道,再來就是他們的「異國料理」了xD,可能因為都真的是國外的移民來開的店,就會很道地很好吃。

  他們還有一間連鎖的烤雞店,叫做「Nando‘s」,應該是歐洲地區和澳洲都有的吧,是因為喜歡一個英國團體才知道的店,老實說覺得沒有特別好吃,但醬料很特別,有很多種可以選擇。

  ----

  至於在國外開臺灣食物的店,我覺得可能會讓外國人覺得臺灣食物很難吃啊啊,像是「珍珠奶茶」就聽說國外做的很難喝,我在澳洲有買「豪大大雞排」我也覺得吃得很膩很油不好吃...感覺已經不是每個國家口味上的問題了

----

  牛奶的部分,其實一開始是想到荷蘭,因為想到荷蘭就會想到牛哈哈,但如果真要說養成習慣,那就是日本了,我覺得同學的舉例很好,講到類似小丸子那種卡通,午餐都會有牛奶,也讓我想到我們小學也是有幾天固定有牛奶給我們喝。

----

  外送平台這塊,我非常愛用哈哈,因為我就是個懶人,在家的時候就懶得出去買,而且foodpanda常常不用運費,又有比較多選擇,只是餐點出問題的時候通常是沒辦法處理的...雖然有客服但溝通上沒辦法即時,而且又只能得到優惠券之類的東西

  不過我覺得外送平台不會影響實體店面,因為他們還是去實體店面買呀,只是有個人幫忙送來而已,這樣反而能有更多生意吧~~

  可是因為這樣,我會變得更少出門,本來就夠宅了,變得更宅了啊啊啊,以前會因為生理需求而逼自己出門買東西,現在就只要在家裡等東西送來就好了,的確很怕我會越動越少。

----

  網美的部分,我是不太會因為網美去過哪間店就去吃啦,但應該是有間接影響,那些去的特別的店,也是因為有人去有人分享我才會在網路上查到的,本來可能是會到餐廳多的地方逛逛或是和朋友聊聊吃過什麼好吃的,變成直接在網路上搜尋關鍵字來收集美食名單,好像就沒有那種,自己去嘗試踩踩雷的感覺了


曹詠婕
我是這組報告的同學,我是負責網紅美食的部分,當時我會想要選擇提出這個議題當報告補充是因為在這個網際網路的世代,每個人的食衣住行,從早到晚,每個環節每個部分都依定受到網路的影響,飲食當然也不意外。我個人就是常常因為看到網紅或是網路美食評論而被影響的人,甚至自己到一些網美餐廳也會喜歡拍很多網美兆,在上傳到IG,所以對我的生活來說是很重要的東西。

 但也就像老師所說的,我們是否可以想想網紅飲食在未來的發展,我個人覺得並不會退流行,而且隨著科技改變,也許以後的網紅會以更多變的方式來生存,但也有可能興起其他的飲食文化風波,畢竟現在的社會變遷非常快的!

何祈
我覺得台灣的食物真的是五花八門,而且還有各國的美食可以品嘗,生在台灣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感激之餘,我覺得我們也必須要探討我們對於食物的珍惜情況,前一陣子接連爆出知名網紅在拍攝完食物之後便逕行丟棄的狀況,我認為這大大的汙辱台灣的美食王國之名。除了美食的推廣,珍惜食物的理念也必須被充分地納入公民的教育中,而不是被速產速食的「食品資本主義」所腐化了。

林品瑄
提到肯德基的雞米花是源自台灣鹽酥雞的的想法就覺得好榮幸,像肯德基這樣的連鎖店,能夠把台灣飲食文化發揚光大,可見他們都有在關心各地的飲食習慣啊,雖然涉商業上的手法,重點是,經過推測這項飲食的商業價值,會把雞米花擺入菜單就表示這項商品有看頭,表示很多人都喜歡,那自然而然就知道台灣的飲食文化有多偉大。

之前我們這組報告的時候,有趁機了解外國人對台灣文化有甚麼印象深刻的地方,結果一問之下發現有鼎泰豐,說到台灣文化吸引人之處,好像還是小吃居多,說哈台灣到底可以哈甚麼,相信台灣還有很多特色等待外國人發覺,不過應該著重於一個文化的影響力,就像日本一些文化能夠擁有一大群死忠粉絲,如果一個文化只是相較起來勝出,就不可能達到「哈」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