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閱讀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導論。
延伸閱讀
孟樊、林燿德,《流行天下---論述當代台灣通俗文學》,台北:時報,1992。
鄭伊雯,《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以幻想主題方法分析希代「言情小說」系 列》,台北:時報,1996。
鄭明娳著,《通俗文學》,揚智出版社,1993。
《同學修課心得》
巫佳穎
十分認同老師所說的通俗文學常常帶給我們很強的視覺性,每次閱讀完一本通俗文學作品,彷彿也同時欣賞完一部電影。
也因此,當通俗文學真的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螢幕的時候,似乎常常會被許多觀眾放大檢視其中的元素是否有符合原著作品中的種種描述。然而,隨著觀影經驗的逐漸累積,也不禁覺得,也許不該總是以檢視原著的方式來檢視電影甚至期待它要符合原著的種種,因為影像自有其述說與描述故事情節的角度與方式。也因此,影像作品也許是給予了我們一個重新以不同視角來閱讀通俗文學的可能。
無論是以什麼角度來看待通俗文學,通俗文學都曾在不同生命階段給予我們不同的滋養,也因此使得我們能重新審視生活。就像是老師最後所提出的結論:讀者不斷變換的閱讀位置與文本的多義性。從這之中,也期許自己能夠逐漸培養出對通俗文學更多元且深入的賞析視角。
PS.二位助教以不同語言唸Twilight的部分很有趣~也使我重新省思自己對於不同語言的定位。
楊婷雅
通俗文學相對於純文學可以依敘事手法、結構、寫實或象徵及意義多重度作出定義式區別,所以像是實用正文與虛構正文、直指式語言與文學語言、表面結構或深層結構都是可以讓我們理解的判定指標。
同時老師提到的通俗文學大多數會有大量置產與連載,也讓我能夠實際對應到某些作品,例如我想到我高中同學會在上課時拿手機看連載的言情小說,他會跟我分享哪些平台可以看。以及我想到我國中時閱讀九把刀,九把刀大量置產校園類別小說,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打噴嚏」與「後青春期的詩」,在看他的小說時,他的故事性與劇情性,近乎是在刺激我原有的感受,並且我的「接受心理」也很符合老師所提出的「休閒心理」、「代入感」與「匱乏感」,但我當下在閱讀的時候同樣也會感受到自己正在看一部「不會是我的現實」的「理想故事」,然後進一步去建立一個用想像滿足即可的快樂。
對於我而言,通俗文學好像對我來說也有個「釐清現實」的功能,我想這可以算是我的閱讀位置帶給我的感受。
契合老師在與兩位VIP同學的對談提到的「視覺世界想像空間」,在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攝成電影之後我的確失望已久,那個失望來自於自己想像的世界、人物角色被影像呈現後挑戰了,即便我也很喜歡演員本身。
洪維邦
我是這週報告同學的其中之一~
在做報告的過程以及上課中,讓我更了解到了通俗文學的概要以及其脈絡。
通俗文學在我的生命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相信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還記得我在國中的時候,那時候讀的是升學資優班,自然不乏學校師長的督促課業、同儕的競爭壓力,以及家中父母的監管逼迫;而就在我日夜埋首於教科書中,徬徨過日時,有一天偶然在學校圖書館接觸的金庸小說,讓我彷彿在汪洋中抓住了一塊浮木,獲得一些喘息放鬆的機會:我就像穿越時空一般,回到過去的中國,與俠客豪傑們一起騰雲駕霧,在許許多多的武藝比試中坐在搖滾區,體驗那眼花撩亂的武功劍法;這些雖然看似距離我的日常生活,非常遙遠的故事,卻與我剛邁入青春期躁動不安的心靈一拍即合,滿足了我對自由、飄逸、豪放、義氣等的渴望,讓我寧可冒著上課偷看小說會遭老師體罰的風險,也要堅持利用所有的瑣碎時間,在國中三年成功閱畢金庸的武俠小說全集。
本週的上課內容,加上我的人生體會,再加上這週我又是報告組別,使我可以透徹的了解通俗文學的作用,特別是對於消費者而言,以及他能用什麼樣的技巧去順應時代的洪流,讓吾人等趨之若鶩。我在這次的報告中負責介紹的是作家三毛,很可惜的是雖然我老家房間中放有三毛的作品,但卻是我母親的收藏,且我在小時候因為有點「有看沒有懂」的感覺,就因此放棄了繼續閱讀三毛的作品;我也希望透過這次的報告,加深我對作家三毛的了解的同時,也能促使我在已經成熟許多的當前人生階段,能再回去翻翻三毛的作品,必定會有許多不一樣的體會!
瑪雅思.璣谷
非常喜歡VIP同學說的,歷史小說可以用不同的面相跟切角來呈現已知的歷史事件。
洪維邦
我是這週報告同學的其中之一~
在做報告的過程以及上課中,讓我更了解到了通俗文學的概要以及其脈絡。
通俗文學在我的生命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相信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還記得我在國中的時候,那時候讀的是升學資優班,自然不乏學校師長的督促課業、同儕的競爭壓力,以及家中父母的監管逼迫;而就在我日夜埋首於教科書中,徬徨過日時,有一天偶然在學校圖書館接觸的金庸小說,讓我彷彿在汪洋中抓住了一塊浮木,獲得一些喘息放鬆的機會:我就像穿越時空一般,回到過去的中國,與俠客豪傑們一起騰雲駕霧,在許許多多的武藝比試中坐在搖滾區,體驗那眼花撩亂的武功劍法;這些雖然看似距離我的日常生活,非常遙遠的故事,卻與我剛邁入青春期躁動不安的心靈一拍即合,滿足了我對自由、飄逸、豪放、義氣等的渴望,讓我寧可冒著上課偷看小說會遭老師體罰的風險,也要堅持利用所有的瑣碎時間,在國中三年成功閱畢金庸的武俠小說全集。
本週的上課內容,加上我的人生體會,再加上這週我又是報告組別,使我可以透徹的了解通俗文學的作用,特別是對於消費者而言,以及他能用什麼樣的技巧去順應時代的洪流,讓吾人等趨之若鶩。我在這次的報告中負責介紹的是作家三毛,很可惜的是雖然我老家房間中放有三毛的作品,但卻是我母親的收藏,且我在小時候因為有點「有看沒有懂」的感覺,就因此放棄了繼續閱讀三毛的作品;我也希望透過這次的報告,加深我對作家三毛的了解的同時,也能促使我在已經成熟許多的當前人生階段,能再回去翻翻三毛的作品,必定會有許多不一樣的體會!
瑪雅思.璣谷
非常喜歡VIP同學說的,歷史小說可以用不同的面相跟切角來呈現已知的歷史事件。
高中老師說過「歷史是由勝利的一方書寫,為期幾十年的戰爭可能只占我們課本篇幅的幾段」,當時還不能理解老師想告訴我們的意思,而後幾年才開始明白我們悉知的歷史事件可能只是勝利方把利於自己的單一角度記錄下來,如果沒有經過思考,可能會導致判斷偏差的情況。而小說正是可以導正這件事情的發生,如同學所說,若是不要過於失真,我們可以從小說中推測不同角色的特質及其事蹟背後的意義。
也很同意老師講述到的刺激感、破壞慾及匱乏感。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道德、法律限制,以較為負面來說的偷情或是犯罪,即使在現實生活中是不被允許的,想像力卻是無法被限制的。當人在看文字時,腦中形成的畫面可以做到人在現實生活中不被允許卻內心渴望的事情,以此得到滿足,因此我一直覺得文字的力量很強大。
同樣的,當文學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後,角色的外顯特徵被定型、個性因演員的呈現方式被固定,常常會讓人在看翻拍電影時感到很失望,因為視覺感太強烈,反而限制了想像空間。我最先想到的例子就是真人版《小美人魚》的女主角,消息剛放出來時造成很多人對童年想像的失落,雖然導演一定有其選擇的考量,但這也反映出想像被侷限的窘境。小說的出現是為了填補現實的不足,而翻拍回現實中又再度設下框架,要如何取捨真的是很困難的決定呢!
王子涵
王子涵
對於助教用台語及粵語念出同一段台詞的片段印象深刻!
雖然我是會說台語的人,也常常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把臺語摻雜到對話中,但是在聽到助教那麼正式念那段台詞時,我很不自覺得笑了。這個笑代表的是什麼?我後來思考了一下,第一個原因是覺得助教念得很可愛,但是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不習慣臺語是那麼「正式」的語言。但是老師有提到,語言本身是沒有個性和位階的,為什麼我卻好像很自然地把臺語當作一個和其他語言等級不同的語言了?
也許我們本身對於語言的態度就是需要修正的。隨著全球化的影響,我們可以接觸到各種語言,但是我們似乎默默在心中為各種語言貼上不同的標籤,可能是浪漫的、優雅的,卻也可能是粗俗的、卑賤的。
如果一個會聽也會說台語的人,都無法正視臺語,那更何況是不會臺語的人呢?或許會以為這是一種次文化,不了解也沒關係,但是,這是我們的文化,如果我們都忽略了。還有誰會在意呢?
記得在國小的時候有選修臺語課,雖然我在那時候學到了很多臺語,但是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大部分都不太重視這堂課,覺得這不是「學科」,所以可以隨便一點。其實在那麼多年前,我就看見了臺語文化衰頹的現象,多年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多麼需要被重視的警訊。
蘇立維
蘇立維
還是第一次將通俗文學這麼透徹的分析,其中也有許多有趣之處,其中對於通俗文學的流動這件事情特別有感觸。
其實學院對通俗文學的輕視顯而易見,通俗文學的特殊性本來就非建立於文學價值上,所以若是可以放下成見,就可以發現通俗文學於其他相關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如文化研究面,通俗文學的公式化及其背後的意涵就足堪深探。
以及老師提及語言影響聽者感受的部分,這個現象於迪士尼當中也十分常見,迪士尼很刻意的區分了主角群體與所謂惡勢力的口音,甚至誇張到只憑口音,我們就可推斷每個角色的性格,但語言是中性、無貴賤的,卻因為政治力的干擾使得位階產生,我第一次觀賞王家衛的電影時,就喜歡上他的鏡頭、色調,但往往演員一開口時,我又被脫回現實,總感覺那些台詞很不適合以粵語來呈現,在那個時候我才真切體認到,人真的很難脫離政治與語言的拉扯,我也期許我自己可以更客觀地去欣賞每一個語言,可以把語言回歸到中性的位子。
關於前面vip同學的想法,我有一個不太一樣的意見,就是當同學提出小說作為一種不同於歷史的觀點時,其實我個人對這個想法是保留的,我認為小說確實是不同的觀看方式,不同的方式觀看歷史。但其中內容是否足以與所謂「歷史」作為同個層次的討論範疇,小說作為虛構寫作,儘管是(半)自傳性質,內容還是可能與現實有所不同,是否真的能夠作為批判「歷史是贏家寫的」這個觀點的依據嗎?
郭于瑄
以前總覺得文學離自己很遙遠,因為小時候比較喜歡看電視,閱讀的習慣是從高三才開始漸漸養成的,但透過這週的課程,發現原來通俗文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很廣泛。老師說文學、電影、音樂是互相關聯的,電影或電視劇讓我對通俗文學也能產生連結,雖然沒有讀過金庸的小說,但是小時候很喜歡動畫版的神鵰俠侶,所以當有人自比小說中的角色,能理解那些比喻。
老師提到人人都可以是知識份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這段話讓我反思,以前所認識「知識份子」的定義是有點高人一等的,但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人人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因此人人都是知識份子。用這樣的觀點了解通俗文學,也讓我對通俗文學有不同以往的看法,以前對通俗文學存有偏見,認為應該閱讀經典文學,而不是閱讀霸道總裁系列或是瓊瑤小說,但這兩者其實都是有價值的,它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觀眾喜好。這也讓我想到之前學過的文化理論,分類其實是非常近代才出現的概念,我覺得自己不需要去定義哪種文學位階較高,而是以一種尊重多元的角度看待。
吳思辰
小說加上通俗兩個字,感覺跳了一階,變成個個高深的知識。以前的我常常搞不懂每種小說確切的定義,也不知道要如何區分,經過這堂課老師的講解,腦中混亂的知識總算梳理開來。
通俗小說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個娛樂活動,用來排除無聊的一個工具,因次它對我來說的存在並非非常深刻,在看的途中頂多沈浸在它的劇情、氛圍中,很少去仔細思考小說背後的意義、歷史,然而不只如此,只要有心往通俗小說的裡頭探究,便可以發現它所擁有的深度意涵。
我想以後,當我翻開一本小說,它將不只是一本小說。
顏筱彤
兩位助教切換語言念Twilight的部分一方面很有創意也很具體,一方面卻也十分殘酷,因為這讓我意識到自己對台語的刻板印象之深刻,即便自己從小是講台語長大,仍對它存有一些刻板印象(會不自主地去聯想到世間情、玫瑰瞳鈴眼)。對此,不可否認「語言」對聽者(讀者)的影響力之大,而我也會努力讓自己更客觀、一視同仁的去看待每個語言的。此外,我認為社會上既有的刻板印象的影響力頗大,使人們在無形之中講出具歧視意味的句子或者表露出歧視態度。我個人很同意老師說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知識份子。」術業有專攻,世界上沒有人是十項全能的,這讓我想起高中時〈師說〉一文中所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各行各業都有其專精人士,不該有貴賤高低之分。
吳昀萲
今天的課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用不同語言來看一段小說的內容,有英文、中文、台語、粵語。在英文版中,我覺得它就像課文一樣,看的懂、卻沒甚麼帶入感;而在中文版中,就有非常強烈的視覺感,很浪漫;至於台語,就覺得很像鄉土劇的風格,令人會心一笑;粵語完全聽不懂,因此沒有感覺。老師對此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明明都是同樣的文字,為甚麼用不同語言表示時會有不同感受?我想除了對語言的熟悉度外,是用到這些語言的情況有關,以英文為例,我只有在上課或考試時才會看英文文章,因此看這篇小說時我會把它當成閱讀測驗來看,就會覺得很無趣;至於台語,可能從小看鄉土連續劇長大,就會覺得用台語唸這篇時會出戲,甚至覺得好笑。也可能如老師所說,因為政治背景與優勢族群所用的語言,潛移默化了我們對不同語言的看法,這其實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像是台語本是我們的本土語言,卻因為時代的變化,使年輕一代不再使用台語,導致台與邊陲化。究竟不同語言的定向究竟為何?真的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林涵瑋
對於「純文學」與「通俗文學」兩者差異的比較,我是從這堂課才開始思考的。以學院的角度而言,純文學才是所謂的經典,因為純文學被認為沒有時效性,不論每個時代的讀者都能夠閱讀,但通俗文學則不然因此我認為「時效性」是二者最鮮明的對比,舉例而言,父母年輕時候所流行之瓊瑤、倪匡等人的小說作品,到我這輩多只聽過其名而未讀其書、再往下數輩或許更無人知曉。另外,通俗文學則是較純文學易懂,尤其是在我就讀國文系後更有所感觸。因為在閱讀許多教授的論文資料時,常會發覺每一個看得懂的國字,經教授排列組合後,即成為一篇篇語意難解的文章而在這堂課中,我又一次意識到自己對於臺語的刻板印象,我發覺在日常中以國(或稱華)語交談時,我會認為自己較為正經、嚴肅,但在以臺語單詞雜以國(或稱華)語交談時,多是於嬉鬧的場合。但是我認為有這種情形發生,並非是故意歧視某特定語言,純粹是因為從出生以來,身旁人、事帶給我的刻板印象,例如我常不經意將臺語與造勢場合、談生意、買菜殺價等「搏感情」的行為做聯想。雖然改變這種潛移默化的歧視所需要的時間甚長,且不似當初實施「國語政策」時透過獎懲加速,但是或許這樣的努力,更能見得我們改變決心之大。
陳奕嘉
林涵瑋
對於「純文學」與「通俗文學」兩者差異的比較,我是從這堂課才開始思考的。以學院的角度而言,純文學才是所謂的經典,因為純文學被認為沒有時效性,不論每個時代的讀者都能夠閱讀,但通俗文學則不然因此我認為「時效性」是二者最鮮明的對比,舉例而言,父母年輕時候所流行之瓊瑤、倪匡等人的小說作品,到我這輩多只聽過其名而未讀其書、再往下數輩或許更無人知曉。另外,通俗文學則是較純文學易懂,尤其是在我就讀國文系後更有所感觸。因為在閱讀許多教授的論文資料時,常會發覺每一個看得懂的國字,經教授排列組合後,即成為一篇篇語意難解的文章而在這堂課中,我又一次意識到自己對於臺語的刻板印象,我發覺在日常中以國(或稱華)語交談時,我會認為自己較為正經、嚴肅,但在以臺語單詞雜以國(或稱華)語交談時,多是於嬉鬧的場合。但是我認為有這種情形發生,並非是故意歧視某特定語言,純粹是因為從出生以來,身旁人、事帶給我的刻板印象,例如我常不經意將臺語與造勢場合、談生意、買菜殺價等「搏感情」的行為做聯想。雖然改變這種潛移默化的歧視所需要的時間甚長,且不似當初實施「國語政策」時透過獎懲加速,但是或許這樣的努力,更能見得我們改變決心之大。
陳奕嘉
通俗文學,可以說是現代隨處可見的文學,正如老師於課程中說的定義中,在書店上熱賣的小說都可被劃入通俗文學的一類。
只是我在課程後卻發現,小組報告中的〈心靈雞湯〉那項目直到該週課程時根本沒有聽說過,讓我覺得被劃入通俗文學領域中的文學書籍、創作等,並不是全部的人聽說過的,也不是所有人會看的。
正如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喜好,不同時代的通俗文學就有不同的載體——我在之前曾因個人喜好,查過各種文學小說出版歷史等等,發現不論是課堂、團體報告還有我之前向老師詢問的問題中提到的相關著作,在最初的時候,使用的載體不同,就像英國的阿嘉莎克莉絲蒂,使用的是出版書籍作為載體;亞瑟柯南道爾的推理小說,載體是名叫《岸濱月刊》的雜誌;團體報告中的金庸則是在報紙上進行連載等等,載體又與前兩者不同;然後,九把刀是用網路作為載體進行創作;最後是在我沒聽過的〈心靈雞湯〉那項目的作家,在團體報告中說明是用「社群軟體」作為載體。
但,有趣的是,老師在課堂上有提到瓊瑤、席慕蓉等作品,坦白而言,瓊瑤除了《還珠格格》、《一簾幽夢》等曾改編為電視劇的作品外,其他的作品我不曾聽說過,何況是席慕蓉——我只聽說過她是作家,作品一無所知。因為她們都是我叔姑他們年輕時代(二十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作家,跟她們同期可稱作通俗文學作家的還有倪匡,對我來說有趣的是後者,是我在國中圖書室看書發現他作品集,雖然看得興致盎然,但在現今來問他人關於他的作品,卻是不一定知道的名詞。然而,對比著科幻作者倪匡,推理作者的阿嘉莎克莉絲蒂與亞瑟柯南道爾,卻有不少人知道,甚至改編作品仍絡繹不絕。
關於這點,讓我深思通俗文學,作為侷限於當代的流行,當代會有很多人知道,但過了之後的時代中,是否會因為類型的不同影響之後的人們是否知道那時代的文學故事呢?
另一方面,助教用不同語言讀著《暮光之城》,對我來說,倒不是有趣好笑的事情。
或許是因為我曾用台語文創作然後給家父讀過,家父表示讀我台語文創作感覺怪異,創作是沒問題,但他覺得怪異是不習慣用文學表示台語,使我思考台語與華語閱讀的差異,在於觀念不同導致的問題,亟需時間與更多創作來改變。除此之外的粵語,是由於我聽力的問題,也沒有覺得好笑…看來,對用不同語言朗讀,對做為聽者的我來說,感覺都像在聽英語一樣感覺是在聽天方夜譚似的——雖實際的感覺像是我在聽著粵語看有字幕的港劇(跟我看原音的日劇、英美劇的感受一樣)。
顏郁珊
首先對於報告同學所提到的政治人物會把自身比喻作金庸裡的正派人物感到印象深刻,原來我們的生活常常與政治有著些許關係,而同學對雞湯文的觀點也令我大開眼界,畢竟一直以來關於雞湯文的爭議實在不少。
老師上課提到了一句話:「你雖然是在消費,但你也是在生產。」我想,通俗文學會產生的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因為人們的需求,我們需要放鬆,需要一個相對沒有負擔的閱讀。也因此通俗文學才會需要大量的創作。而關於老師上課所探討的一個問題,當我們在閱讀通俗文學的時候,我們是真的有讀進東西嗎?還是只是單純享受情節所帶來的快感?看通俗文學是在閱讀嗎?我想這就要試讀者的心態而定了。以歷史小說為例,我們當然可以只是閱讀裡面的故事情節,但我們更可以透過小說學習歷史知識或思考作者寫作的歷史觀點與史實是否有出入或帶有不同於史觀的觀點?再以張愛玲的文章為例,她的作品情節多貼近社會大眾,因此被歸為通俗文學作家,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關注到的除了故事情節的鋪陳以外,我認為更值得學習的一點是張愛玲的寫作手法。張愛玲的用字遣詞是我們常常不會想到的,一些形容詞與精練的象徵語句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因此以這兩個例子類推,當我們在閱讀通俗文學的時候,首先必須問問自己,我在閱讀的心態是什麼?我又想從裡面獲得什麼?
再來是關於另外一個部分,用不同語言閱讀暮光之城也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與省思,不同語言對我們常有著不同的印象與位階,而即便在聽過了這麼多關於台語式微以及台語被打壓及歧視的課堂之後,在聽到助教用台語唸的時候還是笑了出來,當然有一部份是認為有趣可愛,可是另外一部份或許是因為違和感,因為我們不常聽過把台語運用在這邊的情況,便會覺得跟自己平時的印象有差距,這令我感到慚愧與難過,果然我們對台語還是存有刻板印象與歧視的嗎?這種現象究竟要何時才能改變呢?我想或許我該把被動的聽與接收轉為主動的觀察與思考,用自身的行動與反思改變自己或許早已根深蒂固的印象,這樣才能真正改變,而不只是僅僅的紙上談兵而已。
周沛德
今天介紹的主題是通俗文學,關於這個領域我並沒有太多的了解,我只看過少少的幾個網路作家而已,我帶著一顆求知慾旺盛的心點開了影片,一開場老師就使用了類似訪談的方式教學,讓我非常的驚艷,這是我沒有在其他課程中所看過的教學方式。但我最喜歡的部分還是助教用各種語言念台詞的橋段,非常的有趣,但輪到閩南語時我還是有點傷心的,這個我家長輩最常使用的語言,竟在我心中地位這麼的低。
蔡沂庭
這禮拜分別分析了「通俗文學」與「純文學」兩種不同形式的小說,兩相比較之下,通俗文學小說的確經常帶給大眾不入流、濫俗的刻板印象,而純文學小說的擁護者則通常是文學造詣頗深的學院派學者,因此有較高的地位。
但事實上,通俗文學可能較易閱讀,也較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觀看的群眾會有較強的連結感,也容易產生老師所講的畫面感,因此受眾非常多。這讓我不禁聯想到過去的白話文運動,雖文言文一直是文人所認為較優雅的語言,但比起白話文之易讀性,它對於許多庶民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
我認為小說的力量就在於它讓讀者心裏所產生的連結感,因此無論是通俗文學抑或純文學,都有他們支持的受眾,也沒有所謂高低之分。
而我自己也有追蹤報告組別所介紹「樂擎」作家的IG,他的兩性情感類短篇文章受眾非常多,我認為他非常善於以第一人稱敘事的形式來敘述一個故事,且故事雖短卻極容易使人有代入感,在這裡也再次推薦~
林晏筠
林晏筠
我想,通俗文化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吧。
同學們從各各樣的作家介紹起,其中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家即為三毛。三毛——拒絕成長的生命流浪者。起初引起我對三毛感興趣的,便是他感人的愛情故事,後來我再上網查資料查到了這麼一段話:白先勇認為「三毛創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瑰麗的浪漫世界;裡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異國情調,非洲沙漠的馳騁,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經驗造就了海峽兩岸的青春偶像。」。
接著是每天我都會滑到的ig心靈雞湯文。大概我高中開始吧,我便開始追蹤此次報告所提到的舉凡樂擎、張西等著名作家,且他們也都給了我很多的力量及陪伴。舉例樂擎每年都會寫的「學測文」,內容為給學側生一些提點、鼓勵的話,對當時身為學測生的我就有極大的幫助。這就呼應到了報告同學的觀點:這雷型的文章可訴出人們心底的感受、使人們得到慰藉、甚至使我們對社會和人生抱有較積極的動力、並達到激勵人心的效果。
再來是課程中有提到,「通俗文學」多被我們拿來當作「休閒文學」,似乎沒有學術上的所謂「得到」。如同學提及的紙星星(台灣文學的長壽劇?),我認為,即使它的內容本身似乎套公式、程式化,但他是有它存在的價值的,即使身為休閒文學,即使沒有實體的「學術性所獲」但達到放鬆心靈、心靈慰藉,那就必有它存在的必要,我們總不能只看艱澀生硬的文本吧?!
聽了老師介紹早期對「通俗文學」的定義實在覺得不妥。滿足未曾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人民為主?所以讀生澀文本的讀者才能叫知識份子?還是喜歡老師的觀點:「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知識份子」。
最後是老師提出的一盲點,為什麼同樣的文本,當助教用台語念時,我笑了?在文化、時間演變的過程裡,我受了什麼影響,所以當我聽到時我笑了?就像老師提到的,法語就浪漫?日語就可愛?那,台語為什麼是好笑?語言被賦予某種特質這是合理的嗎?這是非常直得我反省的一個要點。
雖然,「通俗文學」漸漸商業化,但我想,還是有一群默默為通俗文學盡力的作家,值得我們大力支持。或許無學術上所獲,可更叫人珍惜的,是心靈上的得到。
羅悅庭
我在國中時,超喜歡看瓊瑤的,一簾幽夢更是我的最愛,雖然這些小說的年代跟我不同,但仍深深的吸引著我,瓊瑤真的超厲害,還會寫歌詞 ! 那些連續劇的歌曲,很多那年代的人都會唱呢。可金庸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小學時我翻著哥哥桌上的連城訣,翻到一段借屍還魂,那樣的情節嚇得我再也不敢看金庸了。侯文詠的作品我看得都是後期、有趣的作品,批判性的作品我倒是沒看過。
謝秉辰
以往雖然對於通俗小說的接觸不是太多,但是依然有著一定了解。在我的記憶中,上次對所謂通俗文學的熱枕已經是在我四年前的國中時期了,且看的都是些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如金庸和瓊瑤,我記得當時我還因為看瓊瑤的作品荒廢課業,雖然至今大多內容也都不太清楚了,但依然能理解當時瓊瑤在社會的影響。至於近期在閱讀的是一本名叫"莫斯科紳士"的小說,是一本敘述在當時蘇聯政府高壓統治下一位紳士的優閒生活,和主角對於這個世界的一系列反思,雖然已經好一段時間沒再掽小說型文學了,但是那樣的手法讓我也隱隱感受到當時環境下人民的生活壓力和那位紳士豁達的心靈,得以不時的與自己作為借鏡,已重新思考許多對於各種事物的看法,有政恰恰的說明了老師所提的六個通俗文學的接受心理其中的<帶入感>特色。
司儀
在我的記憶中,小5到F3應該是大家看通俗小說的鼎盛時期。總類繁多,例如歷史、懸疑推理、科幻‘愛情等。每個女生的啟蒙多多少少都接觸過霸道總裁愛上我、鄰家故事、校園清純題材的小說作品。篇幅可長可短,各有一個無形的「數學公式」轉換人物,場景,故事情節,但總體脈絡沒什麼大的改變。
近幾年,不論是中國大陸、臺灣、還是歐美國家,皆掀起翻拍小說的熱潮。將其翻拍成電影or電視劇,既能吸引讀者的期待,又能吸引新的觀眾,從而達到兩者的最佳宣傳。例如『Fifty Shades of Grey』、『The Hunger Games』『Atonement』『山楂樹之戀』小時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等。作品的評價也是各有其說,並不是每一個翻拍都是成功的。
平時我們在看外文作品時,都很排斥所謂的中文配音,覺得不夠準確,不能表達原有的情感的內容。現在我們總是用一些比較冷言冷語的話來表示難道這是瓊瑤劇嗎?帶有貶義的意涵。崇尚外國作品,必看!優質!等正面回應。在課堂上,老師用Twilight淋漓盡致的推翻了我們的刻板印象。可能我是香港人的關係,我覺得粵語朗讀台詞比台語悅耳,且更有味道,更像在表達愛情故事。台語聽起來比較粗魯浮躁,而中文又太直白讓人感覺肉麻。這就是同一段文字用不同語言帶給人的感受影響,從而對一個作品好與壞的判斷吧!
賴彥任
對上課老師講到,通俗文學的破壞欲印象深刻。透過裹著正義主角的手,來發洩我們潛藏在潛意識的暴力、血腥的慾望。之後再用假性道德來安慰自己的道德小鈴鐺。
讓我想起小時候看卡通時,看著超人打倒壞蛋,就會有種莫名的快感。甚至會幻想自己擁有超能力,把電視裡恨得牙癢癢的人物,打得落花流水、滿地找牙。現在回想起,發現那時的自己被劇情煽動,以正義之名,行暴利之實,直到現在才恍然大悟。歸納以上,難怪通俗文學會吸引普羅大眾,實至名歸的「通俗」文學。
許舒婷
一談到通俗文學,紅樓夢三個字立刻浮現於我的腦中。大概是從小被國文老師洗腦罷,對我來說,通俗文學幾乎與純文學畫上等號,一樣難懂,寓意又深,一點也不貼近人
。
幸好有上這堂課,知道了通俗文學會隨時代改變,導正了我的觀念。基於好奇心自己上網查了一下,有句話特別吸引我:「純文學要獎項,大眾文學要票房」。說來也是,純文學會被貼上菁英的標籤,一般老百姓可不一定能理解,但通俗文學就是給普通人看的,所謂「既現實又虛幻」,是常人所嚮往、能帶入的故事,我想這就是通俗的原因。
在課堂最後,用各種語言翻譯暮光之城,是我認為今天最精采的地方。每個語言似乎都被植入了一種既定觀念,像是法語很浪漫、粵語有些俗氣……,一樣的語句,帶給我們的感受卻如此不同。語言無優劣之分,這樣的想法既被媒體所塑造,真的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討。
翁家祥
我贊同老師提到通俗文學具有虛構與現實疊合的特性。大部分通俗文學的內容都是虛構的(從簡單的人物到複雜的世界觀等等,目前已知的世界裡沒有魔法跟吸血鬼),這些虛構的部分能讓讀者產生好奇與新奇感,會讓我們想繼續往下讀,對眼前這個文本建構的新世界更進一步的探索。接下來讓讀者產生興趣甚至是代入感的就是現實的層面。主角在未知中冒險的刺激感、男女主角在故事中的浪漫行為、故事中的反派在結尾受到制裁或是繩之以法的痛快,這些感受都是現實我們難以實際體驗的情緒。縱然我們內心渴望這些感受,仍有許多現實層面的成本考量讓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這時通俗文學就成為了一種寄情的管道。在筆者所建造的世界裡看到心中的遺憾被完成,也是一種自我滿足。
對語言的既定印象與態度也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確實在聽到台語版的Twilight台詞時,我的腦中浮現的是低俗與八點檔的畫面。語言不應該有高低之分,那麼這些刻板印象是何時何地被烙印在我的腦海的呢?台語正慢慢的從我們生活中消失,年輕一輩的我們姑且不論說,連聽得懂台語的人都愈來愈少。難道它的消失是時勢所趨,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挽救我們的本土語言呢?
劉宇蓁
翁家祥
我贊同老師提到通俗文學具有虛構與現實疊合的特性。大部分通俗文學的內容都是虛構的(從簡單的人物到複雜的世界觀等等,目前已知的世界裡沒有魔法跟吸血鬼),這些虛構的部分能讓讀者產生好奇與新奇感,會讓我們想繼續往下讀,對眼前這個文本建構的新世界更進一步的探索。接下來讓讀者產生興趣甚至是代入感的就是現實的層面。主角在未知中冒險的刺激感、男女主角在故事中的浪漫行為、故事中的反派在結尾受到制裁或是繩之以法的痛快,這些感受都是現實我們難以實際體驗的情緒。縱然我們內心渴望這些感受,仍有許多現實層面的成本考量讓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這時通俗文學就成為了一種寄情的管道。在筆者所建造的世界裡看到心中的遺憾被完成,也是一種自我滿足。
對語言的既定印象與態度也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確實在聽到台語版的Twilight台詞時,我的腦中浮現的是低俗與八點檔的畫面。語言不應該有高低之分,那麼這些刻板印象是何時何地被烙印在我的腦海的呢?台語正慢慢的從我們生活中消失,年輕一輩的我們姑且不論說,連聽得懂台語的人都愈來愈少。難道它的消失是時勢所趨,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挽救我們的本土語言呢?
劉宇蓁
通俗文學給人一種代入感,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給予讀者一種寄情的自我慰藉,讓讀者能後暫時逃避人生。」
我很認同這一句話,我們對於通俗小說或是通俗作品帶給我們的魔幻世界,常常寄託了我們的美好想像與想要逃避的現實世界,多種通俗文案的類型給予每一種人屬於自己的烏托邦,在世界中拯救自己。我想我最能夠想到的例子便是「美人魚」這個角色,美人魚一詞出現於丹麥的童話,這個傳說一直到現今21世紀還是一個讓人無解的謎,甚至出現許多拍攝到美人魚畫面的影片,究竟是否為真,無人知曉,但這個故事確實給我們許多帶入感,並且至今一直存在著迷人的色彩。
杞欣庭
雖然這週的主題是通俗文學,但作為台灣語文學系的學生,還是想依據自己的專業,向大家分享老師上課所提到的「語言態度」,以及我們對語言的「想像」。
你真的完全聽不懂嗎?還是不習慣?
「你真的完全聽不懂嗎?還是不習慣?」如果你身在台灣,並且是一個以台語為母語的人,這是我第一個想對你提出的疑問。
台語,這個曾在過去台灣社會被廣泛使用的語言,如今卻處於沒落的邊緣地帶,現代許多生長於都市的孩子,先不談會不會講,連聽不聽得懂都成了問題。過去,台語被打壓是因為政治因素,而現在,她不需要被打壓就在自然消亡,作為一個民族的母語,身在其中的人卻羞於談起她,那該是一件多麼悲傷的事。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筆者想嘗試著來談談台語的發展脈絡,以及面對沒落的母語我們該怎麼做。
台語為什麼叫台語?
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和新移民用語都是台灣的語言,只有台語叫 「台語」也太沙文主義了吧。
語言的名稱絕非一時就可以形成,其中牽涉到該語言的使用者如何去稱呼與認同,所以,在抗議之前,讓我們先冷靜下來,簡單的來看看「台語」這個語言的發展背景,以及她是如何形成的。
在日據時期之前,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台語的概念還沒開始成形,大多數從對岸遷徙而來的移民 ,仍然以自己的在中國的祖籍為原鄉認同,因此即使講的都是閩南話,但都還是以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等等自稱,一直到1895年日本殖民勢力來台,這種以中國為原鄉認同的語言派系,才逐漸產生變化。
自1895年起,日本入主台灣這片土地,面對異族的到來,原本相互鬥爭、區隔的漳州人、泉州人等等凝聚在一起,相對於日本人,形成了名為「台灣人」的想像共同體,開始以台灣為自己的認同,台灣人的集體意識形成,而作為殖民者的日本人,也將台灣人最普遍使用的語言命名為「台語」或是「台灣話」,台語這個名稱,獲得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共同承認。
因此我們可得知,台語,是歷史的、自然的產物,並非具有壓迫性及民族意識的稱呼,並且台語也絕對不等於閩南語,任何一個語言的形成都必須放在時空背景下來檢視,否則去脈絡化的解讀,容易造成族群的衝突與爭端。
語言的名稱絕非一時就可以形成,其中牽涉到該語言的使用者如何去稱呼與認同,所以,在抗議之前,讓我們先冷靜下來,簡單的來看看「台語」這個語言的發展背景,以及她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的台語不正常。
「什麼?你說我們的台語不正常嗎?那為什麼我感覺不到。」這就可以證明:多數人不覺得有問題,才是問題的本身。
講到台語,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很有親切感?本土味很重?還是常常與民俗掛勾?這些既定印象,就是台語「不正常」的表徵。讓筆者以「親切感」為例。生活在台灣,你日常生活中聽到華語會有親切感嗎?我想應該不會吧,如果這時有人衝過來,熱淚盈眶地緊握你的雙手,然後向你表示覺得你說華語讓他感到很有親切感,這個場景,光是想想應該就會覺得很荒謬吧?
那究竟什麼時候一個語言會讓你有親切感呢?假設你現在是一個留歐的留學生,你在歐洲留學了將近兩年都沒有碰到半個華人,這時,若你在街頭聽到有人居然在講華語,這時你會不會覺得這個語言很有親切感?我想大家應該都是同意的吧。然而,遺憾的是,在這個以台語為母語為主的台灣社會,居然面臨到如同置身異國般的處境,這正是現今台語不正常的地方。
當然,作為一個語言,台語她不正常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她幾乎沒有新詞彙的產生、多數人對她抱持著刻板印象、文字書寫系統不普及又飽受誤解等等。首先,沒有新詞彙的產生是因為「少有人在用」,而正常的語言應該要是「活」的。時代不斷向前推進、器物也隨時在汰舊換新,活的語言系統,應該要在被使用的情況下,因應轉變產生新的詞彙,然而由於台語的使用者日漸減少,她的詞彙庫也逐漸僵化,這是基於使用者的減少,而迫使台語必須要面臨到的第一個困境。
再者,多數人對台語抱持著刻板印象,無論是像親切感這種「好的」印象,或是不現代、不進步這種「壞的」印象,更甚者是有本土味這種看似「中立的」印象,都會對於台語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為語言作為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是人類社會作用下的產物,她本身就是必有雅有俗,刻意去偏重她的哪一部分都是不合適的,真正正常的語言應該具有全面性和普及性,無論她是在哪個領域被使用,都是她鮮活運作的證明,所以我們不應用狹隘的刻板印象,去限制台語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最後,也是台語被標準化後被抨擊得最嚴重的一點,就是台語的文字書寫系統,正在閱讀的你,是否有聽過或在新聞上看過類似的言論「連國語發音都不會,台羅拼音是要逼死誰。」、「我明明台語就說得很溜,為什麼連看都看不懂?」或者「哪有一種語言寫出來是表意表音混雜的!」面對這些常見的質疑,常使努力在推動台語標準化的人們感到挫折。
第一,漢字系統不是只代表華語音,台語文字請用台語去思考。像是曾出現在新聞上的「呵咾」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在台語發音中念作 o-ló,是稱讚的意思,學習台語跟你學習任何一個語言一樣,都需要背單詞,不同的組成方法會賦予單詞不同的意涵,所以,在質疑連華語音都發不出來的時候,我們應改反過來問自己,為什麼會需要知道她的華語音?台語用字就應該用台語的發音去思考。
第二,對於會說不會寫的這個問題,筆者的回答是:在語言的學習上,聽說和讀寫本來就是兩回事。時至今日,我們對於文盲的定義也絕對不是他不會聽和說,而是他無法讀寫,而當一種語言、一種文化要被傳承和使用,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文字紀錄系統是最便捷的方式,這也是為何要推動台羅拼音和台語用字的原因。
第三,還有哪一種語言寫出來是表意表音混雜的?有,就是日文。在書寫日文時,為什麼就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甚至應該不少人會覺得,會寫日文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那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對自己土地上的語言抱持著一份與有榮焉?要到哪一天,台灣人才能真正地為自己的文化而感到驕傲?
藍天下的台語
語言沒辦法獨立於社會,也很難與政治無關。
2006年,台語的正字才正式被教育部頒布,為什麼台語的標準化這麼晚才開始?因為在這之前,國家不允許我們把自己的母語標準化。一旦你開始學習語言之後,你就會漸漸對這個語言產生認同,在對語言產生認同之後,就會開始對這個文化認同,在對這個文化認同之後,你的民族主義就會產生,在民族主義產生之後,台灣人就可能會顛覆「不正確」國家政權。所以我說,語言是很政治化的存在,無關乎她本身的意願。
說了這麼多,也不知道哪些有緣人能撐著看到這裡,你知道嗎?依據現狀,台語在五十年後就會消失,一個語言的誕生和存續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台語正是歷經各種政治的考驗艱難存續至今。我們對語言的想像是由「誰」來幫我們塑造的,多一個人正視這個問題,我們就多一分改變的力量,語言沒有高低貴賤,而台語的保存與新生更是語言轉型正義重要的一環。謝謝每個看到這裡的你。
陳婷孜
今天的課程讓我最意象深刻也最有收穫的部分是通俗文學裡含有假性道德的特性。我認為各種文學裡多少都含有這樣的特性,但這是我第一次思考關於文學當中以正義包裹殺戮、勸戒包裹色情,藉以迎合觀眾口味的手法。
關於語言本身無高低位階、卻因政治與媒體而被刻板化。我認為這樣的說話其實是其來有自、也情有可原。就像我們本身對一個人的理解,在相處過程中的印象與感受,進而塑造出我們對此人的理解與刻板印象。語言亦是如此,以美語為主的美國,本身就是比台灣更自由奔放的國家,而以英語為主的英國,當地氣候濕潤使英國人穿著大衣紳士帽走在英式建築街景當中,也有別於台灣風味的在地感,以及日本當地女生較注重穿搭裝容以及日本人對凡事嚴謹的職人態度等等,就像我們本身對不同國家的感受不同,才會讓台灣人冠上對語言的想像。對其他國家來說應亦是如此。
而對於台語被低階化,或者是大家普遍覺得講英文就是知識分子的問題,我認為這並不能只怪罪媒體或政治化,其實應該是每個人的責任。舉例來說,有些人在日常對話中喜歡參雜英文,目的也許是如此更能貼切表達、又或是藉以顯現專業度,但都在無形中為語言刻板化補上一筆。
再來就是台灣人普遍對台語的印象,我對台語的印象其實是家、是溫暖。通常使用台語時是和阿公對話,阿公說話的時候很溫柔、也很親切。因此在修這門課之前,老實說我並不認為我對台語真的有低階化的感覺。所以在課堂上對老師時常提到的台灣人覺得自己很可憐、台語給人的印象可能有低俗感,其實心裡有些嚇到。
另外,希望老師能夠為本周提到「知識份子」和「通俗文學」的關係需要被重新定義,更進一步解釋。以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人與語言的關係,具體該哪種方面、如何思考。以及關於第一堂課提到大家必須為台語普遍被認為低階化而努力,有什麼具體作為。
謝謝!辛苦了!
連彥傑
以不同語言朗誦同段暮光之城的台詞,令我印象深刻。老師提及:語言沒有位階、個性。我十分同意這項觀點,也認為這才是看待不同語言,甚至文化,正確的態度,但卻不免在真正聽到後產生一些偏頗的想法。英文版本令我有股優美高雅之感,彷彿被濃情圍繞;然而聽到台語版本,心中卻浮現八點檔的狗血、芭樂劇情。兩者大相逕庭,而也讓我思考何以如此?
連彥傑
以不同語言朗誦同段暮光之城的台詞,令我印象深刻。老師提及:語言沒有位階、個性。我十分同意這項觀點,也認為這才是看待不同語言,甚至文化,正確的態度,但卻不免在真正聽到後產生一些偏頗的想法。英文版本令我有股優美高雅之感,彷彿被濃情圍繞;然而聽到台語版本,心中卻浮現八點檔的狗血、芭樂劇情。兩者大相逕庭,而也讓我思考何以如此?
我認為這樣的現象早已根深蒂固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可能崇尚歐美、日韓,甚至到崇洋媚外的地步,而後,我們無意識中將他們的文化衍伸出的素材置於高人一等處。也許有人知道這樣的想法態度不妥,然身處這樣的環境中,只能不斷耳濡目染,無法徹底放棄這樣的思考。這些事情,可以連結回上週報告最後的部分,國片漸漸復甦,也意味著台灣人這在尋根,當然無法一蹴可幾,但意識到問題絕對是改變的第一步。
希望爾後,我們認同自己文化的步調如細水長流,不是放棄接觸新的文化,而是在兩者能兼容並存的前提下,創造更豐富的視野。
林子皓
我很喜歡通俗文學!不過大概只持續一年。
高中三年級,開始培養閱讀習慣,拿起了某本關於神話故事的小說,我看得相當入迷,一看就看了五冊,但是久而久之,雖然畫面感十足,情節起伏大,但我卻無法得到心靈的滿足,於是我開始追求其他不同性質的文學。
以上是概述我和通俗文學的經歷,不過我也是在這堂課才知道何謂「通俗文學」,我喜歡閱讀,但我從未主動了解其中分類或意涵,一來是不想有成見的看待任何一本讀物,二是我從未有明確的動機,不過這次在被動的情況下得知這些訊息,的確讓我對於閱讀的世界有更多不同的想像,或許之後再閱讀前、中、後,我都可以以更多認知面來解釋同一本書所欲呈現的訊息。
這次課堂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即是:「如果你在聽台語的時候覺得很好笑,可能代表這個語言在你心目中處在邊陲的位置。」,我喜歡台語,到了北部讀書後,我發現以台語和同學溝通時,他們有時會因為這樣而覺得好笑,但我從未過度解讀或探討這件事的緣由,畢竟我在講話的時候通常是在開玩笑,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我開始檢核自己對於台語的態度,我發現我或許沒有真正重視我愛的一個語言,但我不知道如何改善。或許從每日講母語開始,這是我實行的第三天。
楊荏羽
閱讀的定義時常被認為必須透過文字來昇華或提升自己,但我認為閱讀通俗文學是一種放鬆,即便是娛樂性質,也能對身心靈產生幫助,讓我們了解現實有更多不同的面向,因而,個人認為,不應該對純文學與通俗文學有任何歧視意味,兩者各自有市場,各自能帶給我們不同好處的影響。我很喜歡老師在影片裡說「人人都可以是知識分子」這句話,每個人在自己專精的領域都能是知識分子,無論是計程車司機,清潔工或小販,就像每個人都能成為他人的老師,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能力教他人自己擅長的事物,這個觀念是非常重要且不可忽略的。
在看完同學的報告之前,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接觸過較早以前的通俗文學,雖然常聽朋友大力推薦武俠小說,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欣賞,因此,這堂課讓我對金庸的書產生很大的興趣,未來一定好好閱讀一番! 通俗文學對我來說比較熟悉的大部分都是現代的網路作家,而我最喜歡的是樂擎,他總能用短短的文章卻每每都讓人的心揪好幾下,雖然他最有名的大概是愛情類文章,但我特別喜愛他對於親情的文字敘述,那種文字是有生命有溫度的,他的文字就像一碗心靈雞湯,總讓我在寂寞時給我勇氣與力量,讓我知道我並不孤單。而相較於九把刀,像《那些年》這類的青春愛情書,當時雖然非常火紅也被拍成電影,但個人認為他的殺手系列更能貼近年輕人的喜好,即使文字較粗俗,卻非常紓壓,閱讀他的小說像是一種釋放壓力的管道,因此,讀者與作家確實是密不可分的關係。
陳若裴
我覺得通俗文學對我來說就像老師說得一樣,是我在空閒時間裡看的書籍,而純文學就很像學校課本會出現的課文。第一次對通俗文學的印象是表姐書櫃上五彩斑駁,封面很誇張的愛情小說,我表姐總是把那些小說當成寶貝一樣不准我動它,卻沒想過五年後我也看著她把這些小說丟進回收桶裡,我想通俗文學就是一種我們成長到一個階段時會莫名喜歡上,然後又漸漸對它倦怠,最後會放手將它送給下一個主人手上的文學作品吧!它簡單易懂,我們可以藉由它的故事去聯想,也可能從它身上獲得一些慰藉;或許我們也會對它一些明明不可能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內容感到新奇和有趣,如魔法、修仙世界等,這些內容都會給我們在高壓的生活中得到少許的放鬆感,所以往往在考試前我都特別愛看通俗文學。
再來說到台語,我不是台灣人,卻是聽著台語長大的,我很喜歡台語的語調,也很喜歡看有關於台語的作品。若以台語作品做例子,以純文學來說,我曾經看過的一本小說——《後山日先照》就是純文學作品,因為讀它除了必須以台語去讀那些文字,文字的內容也很像文言文一樣,我第一次讀的時候非常辛苦,但出於我對它的熱愛,我整個高二和高三晨讀時間都在讀它,也是這本書讓我在還沒接觸台灣史前就知道台灣著名的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事件,我覺得我通過它學到了很多,但是我為什麼可以讀懂這種需要以台語來閱讀內容的小說呢?這就要歸功於平時陪著父母看的通俗文學了。其實我並不確定台灣的台語戲劇和八點檔算不算通俗文學,但我的確是從小透過看這些戲劇節目才慢慢學會聽台語和說台語,待我真正透過這些通俗文學學會台語後,才能去慢慢解讀《後山日先照》這種純文學作品。對我來說,通俗作品就像是讓我學會看純文學作品的過渡期吧,讓我知道通俗文學還是可以教會我們許多東西的。
林良
自從13歲第一次讀到《射雕英雄傳》之後就對金庸的小說瘋狂著迷,甚至半夜不睡覺或者在上課時間把書放在抽屜裡偷偷翻個幾頁。印象很深刻的是一次在課堂上被老師抓個正著,我還記得他當時看到金庸小說封面時略帶厭惡的表情,仿佛看到了什麼爛俗的東西。或許他的想法是學生就應該讀一些課本內會出現的作品,看看別人爸爸怎麼提著橘子穿過鐵道,至於看武俠小說的孩子大概都需要被教育,否則未來容易被打打殺殺的內容扭曲了價值觀。這就是金庸小說在路人心中的地位,就像其它很多通俗小說也容易被一部分人唾棄,認為它們就是難登大雅之堂。
讀金庸小說給我的感受,就是震撼二字。我很難想象金庸是如何建構起一個這麼大,而且有血有肉的江湖。無論是五花八門的門派、武器、招式,還是各具特色的人物,背後其實蘊含了非常龐大的文化寶藏。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老師說通俗文學可能不會永遠都是通俗小說,可能千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就有可能轉變為大家認同的純文學,例如《紅樓夢》。金庸小說亦是如此。現在如果誰還說讀金庸小說是浪費時間,大概也只能看到被放大的無知吧。
另外就是我們對於「類別」總是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比如說通俗文學被認為價值不如純文學,讀金庸的武俠不如去看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所謂速食文學或近年興起的網路文學也都少不了受到大肆抨擊,認為它們蠶食了文學界的養分。但是究竟誰有資格站在制高點上評判誰是文學之寶誰又是文學之恥?但這樣的現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畢竟像是語言、人種、國族,甚至性別年齡都有類似的戰場。我們也只有學會撇開這些偏見,用更加中庸的眼光去看世界,那時才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吧!
宮城裕美
老師說的通俗文學內容這麼細密的分析,我選擇了題目不是文學,但通俗文學有特別感觸。
我本來愛看書,從國小到國中時,每週末騎腳踏車去大型圖書館。那時候看除了日本的小說以外,也看格林童話,東南童話等看很多國家的寓言故事。所以我以為文學就是書上的內容。但是通俗文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很廣泛。老師說文學和電影、音樂是互相關係的,這讓我嚇到。我台語一點也不懂,今天介紹的主題的通俗文學當中,我聽看到台語的美景。
羅佳怡
第一次使用線上課程,謝謝老師特地為課程設計了訪談環節,VIP同學介紹的歷史文學作品,陳耀昌的《傀儡花》我記下來了!關於「自制力」這點的強調激勵了我(笑)。助教分別用台語、粵語念出小說情節的部分,很令人印象深刻,在視聽的過程中也深刻察覺到原來自己在無意間形成了對某些語言的刻板印象,所以在聽無論是中文或是台語,會產生俗氣、強烈違和感等感覺,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受到來自社會、傳播媒體等等的暗示和宣傳,如此悄然無形卻根深蒂固。此外,語言與其使用空間的關係問題,是十分有趣的討論,為何某些語言會被放在俚俗空間,又被學術場域或其他空間所排除(擠)?其中經過了哪些政治、歷史、文化的作用過程才演變至今?著實引起了我去閱讀相關文章的興趣。
羅佳怡
第一次使用線上課程,謝謝老師特地為課程設計了訪談環節,VIP同學介紹的歷史文學作品,陳耀昌的《傀儡花》我記下來了!關於「自制力」這點的強調激勵了我(笑)。助教分別用台語、粵語念出小說情節的部分,很令人印象深刻,在視聽的過程中也深刻察覺到原來自己在無意間形成了對某些語言的刻板印象,所以在聽無論是中文或是台語,會產生俗氣、強烈違和感等感覺,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受到來自社會、傳播媒體等等的暗示和宣傳,如此悄然無形卻根深蒂固。此外,語言與其使用空間的關係問題,是十分有趣的討論,為何某些語言會被放在俚俗空間,又被學術場域或其他空間所排除(擠)?其中經過了哪些政治、歷史、文化的作用過程才演變至今?著實引起了我去閱讀相關文章的興趣。
回到通俗文學,其實我對通俗文學的印象停留在便利商店小說架上的言情小說和恐怖小說。但除此之外,金庸、九把刀,甚至是莎士比亞,他們創作的作品其實也在通俗文學的範疇內,不過也會因時空轉換而從通俗文學轉變為純文學。這是我在這堂課才開始去思考並認知到的--「相對於純文學的文學」、「迎合大眾口味生產的文學」等關於通俗文學的種種
李雨萱
影片前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對VIP的討論及分享心得的部分非常有趣,後來老師也用閩南語來結束訪問,這表現出濃濃的台灣文化。雖然我是馬來西亞僑生,但是還是聽的明白老師說的閩南語。謝謝老師帶我們重新去出發通俗文學的定義,並且帶我們去探討裡面的需要改進的內容等等。
這次的報告讓我更進一步的了解通俗文化與純文學的差異,用簡潔的圖表表現出來。
內容說通俗文學是帶讀者進入虛幻現實的部分,這讓我來年想到言情小說內的內容,裡面有許多讓人幻想的情節。例如:修長的手指,身體輕飄飄的離開地球表面,心裡被一把劍深深地割等等。這讓我能夠陷入小說劇情內的心情,心情起伏,澎湃,難過等。此外,助教用台語把英文用閩南語及粵語翻譯一段文字,但每一種語言帶來的感覺都很不一樣,可能是語氣,尾音等等都會有潛在的界定。這就是再看港劇時喜歡聽原音(粵語)版本的原因,(感覺比較到位)配音的總是缺少些什麼。當然韓劇我也喜歡聽原音版本的。
鄭俊翔
我覺得通俗文學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現在的小說故事大致上都是落魄的主角逆襲,大部分年輕人也喜歡類似的劇情故事,雖說多數人都是因為無聊才會閱讀通俗文學來打發時間,但對於某些人而言會因為喜愛從而去找尋或收集各種通俗文學作品在有閒時的時候翻開重溫。通俗文學都是通過現階段人們的慾望與幻想組成,讀者通過閱讀並代入各種作品中的主角做出現實中無法達到的舉動來尋求心靈上的安慰,不同國籍的作品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同感受的重點在於他們的語言特性,因為每個語言都有只有它才能體現出的含義或笑話等。
時代在變化,通俗文學也會隨著人們的思想期望潛移默化地改變,現時代都是主角逆襲的完美結局,可能未來哪天的作品在人們不知覺的時候改成了主角被悲慘對待的故事。
魏浩胤
通俗文學,我想即是一般人也容易觸及的文學,不要求極高極深的素養(當然有也可以),只是其實我並沒有仔細想過文學領域中它的定位在哪裡。我沒想過純文學或嚴肅作家如何評斷,也沒想過通俗文學對社會的損益,更沒想過背後的階級或性別等結構上的各種眉角。雖然當中可能涉及「把女性踢出去」、知識資源不均、文化及時代影響等因素,不過我有時更願意簡化它。不是不懂,我當然知道以前男性作家是大主流時發生的事(不保證如今是否有改變),也知道以前教育無法平等擴及群體發生的事,也知道因時勢或文化造就怎樣的文學。但我仍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去看,尤其在這多元化的時代。對我而言通俗文學能涵蓋的已經很大,甚至持續,重疊了很多領域。我想無非是因現在觸及文學已變得更容易普遍,各個領域都能有受眾和支持。可以簡單輕鬆、可以針砭反映、可以追求境界、可以塑造世界。通俗文學。
林晏筠
關於通俗文學,老師也在課程上提及了有關文學的特性:
魏浩胤
通俗文學,我想即是一般人也容易觸及的文學,不要求極高極深的素養(當然有也可以),只是其實我並沒有仔細想過文學領域中它的定位在哪裡。我沒想過純文學或嚴肅作家如何評斷,也沒想過通俗文學對社會的損益,更沒想過背後的階級或性別等結構上的各種眉角。雖然當中可能涉及「把女性踢出去」、知識資源不均、文化及時代影響等因素,不過我有時更願意簡化它。不是不懂,我當然知道以前男性作家是大主流時發生的事(不保證如今是否有改變),也知道以前教育無法平等擴及群體發生的事,也知道因時勢或文化造就怎樣的文學。但我仍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去看,尤其在這多元化的時代。對我而言通俗文學能涵蓋的已經很大,甚至持續,重疊了很多領域。我想無非是因現在觸及文學已變得更容易普遍,各個領域都能有受眾和支持。可以簡單輕鬆、可以針砭反映、可以追求境界、可以塑造世界。通俗文學。
林晏筠
我想,通俗文化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吧。
同學們從各各樣的作家介紹起,其中我自己最喜歡的作家即為三毛。三毛——拒絕成長的生命流浪者。起初引起我對三毛感興趣的,便是他感人的愛情故事,後來我再上網查資料查到了這麼一段話:白先勇認為「三毛創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瑰麗的浪漫世界;裡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異國情調,非洲沙漠的馳騁,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經驗造就了海峽兩岸的青春偶像。」。
接著是每天我都會滑到的ig心靈雞湯文。大概我高中開始吧,我便開始追蹤此次報告所提到的舉凡樂擎、張西等著名作家,且他們也都給了我很多的力量及陪伴。舉例樂擎每年都會寫的「學測文」,內容為給學側生一些提點、鼓勵的話,對當時身為學測生的我就有極大的幫助。這就呼應到了報告同學的觀點:這雷型的文章可訴出人們心底的感受、使人們得到慰藉、甚至使我們對社會和人生抱有較積極的動力、並達到激勵人心的效果。
再來是課程中有提到,「通俗文學」多被我們拿來當作「休閒文學」,似乎沒有學術上的所謂「得到」。如同學提及的紙星星(台灣文學的長壽劇?),我認為,即使它的內容本身似乎套公式、程式化,但他是有它存在的價值的,即使身為休閒文學,即使沒有實體的「學術性所獲」但達到放鬆心靈、心靈慰藉,那就必有它存在的必要,我們總不能只看艱澀生硬的文本吧?!
聽了老師介紹早期對「通俗文學」的定義實在覺得不妥。滿足未曾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人民為主?所以讀生澀文本的讀者才能叫知識份子?還是喜歡老師的觀點:「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知識份子」。
最後是老師提出的一盲點,為什麼同樣的文本,當助教用台語念時,我笑了?在文化、時間演變的過程裡,我受了什麼影響,所以當我聽到時我笑了?就像老師提到的,法語就浪漫?日語就可愛?那,台語為什麼是好笑?語言被賦予某種特質這是合理的嗎?這是非常直得我反省的一個要點。
雖然,「通俗文學」漸漸商業化,但我想,還是有一群默默為通俗文學盡力的作家,值得我們大力支持。或許無學術上所獲,可更叫人珍惜的,是心靈上的得到。
徐以丞
在課堂前段提到對「知識分子」的定義,其實就如同老師所說,我們之前腦海裡或多或少受到電視媒體傳播的影響,自然會把所謂的知識分子定義成有高學歷,高知識水平的人們,但其實不然。裁縫師也可以是知識分子,就算是再普通不過的鄉間小民都可以是知識分子,因為他們有著對自己專業的獨特見解和理解,不同於其他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在自己領域的專精知識。
另外,對於老師所提到,通俗文學留給人們的無限想像性是很大的這句話感到十分認同。每讀完一本書,就像是走進自己的幻想世界一樣,雖然讀的是一樣的文字,但對於不同人不同年齡層甚至於不同性別,每個人的感受都會有所差異,也就是對於內容及情感的想像,但是一旦這些文學作品被翻拍成電影後,想像性就會大大的打折,因為我們會被侷限於導演想要帶出的感覺而缺少了我們自己的反思。所以我一直認為,在某某小說改編電影出來之前我一定要先自己閱讀過那本小說,這樣才會經歷兩種不同的感受和體會。通俗文學之所以吸引人,我個人認為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它提供讀者一些現實的帶入感同時又有虛幻的感受,讓我們能夠短暫的脫離現實生活而進入到虛幻之中,同時又不過於氾濫,仍然會有生活實感出現,像是男女相處之感受等等的。
陳怡臻
通俗文學就像學院式某部分的說法一樣,是屬於隨著社會變遷的,較容易與我們的生活做結合,因為貼近生活且在內容中富含了許多與我們現實中會擁有的想像,反而像是在讀一個自己有興趣的故事,是一種娛樂的消遣,亦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在書中找到共鳴,也是大部分的人最一開始接觸到通俗文學的原因。
在後面簡報課程也有提到,現代人能夠付出給一本書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相對的影視類型的作品更容易使人接近,加上通俗文學的視覺性及想像的空間很足夠,許多通俗文學的小說也時常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這個作品所接受的範圍也已經不再是單純喜愛閱讀文學的一部份人,因此也造就了改編作品與原作的還原度,及觀眾所喜愛的劇情走向,兩者之間的平衡及衝突變成了現代改編者所需要思考的地方。
在後面簡報課程也有提到,現代人能夠付出給一本書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相對的影視類型的作品更容易使人接近,加上通俗文學的視覺性及想像的空間很足夠,許多通俗文學的小說也時常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這個作品所接受的範圍也已經不再是單純喜愛閱讀文學的一部份人,因此也造就了改編作品與原作的還原度,及觀眾所喜愛的劇情走向,兩者之間的平衡及衝突變成了現代改編者所需要思考的地方。
吳昊祁
關於通俗文學,老師也在課程上提及了有關文學的特性:
1.娛樂性、2.教化性、3.文學包裝、4.時效性、5.程式化
就我而言,我對於這三者比較有感觸:娛樂性、教化性、時效性,
畢竟自己也比較常接觸到這三種文學。
娛樂性
如果依我觀點,談論娛樂性的話,恐怖小說可以成為很好的例子:
在場景和主角心情的反映下,透過屍體細節的描述與兇手動作的書寫,
可以滿足讀者心中那獵奇的慾望。
教化性
童話的確是無可批敵的教化性通俗文學:
每個腳色們穿插著現實生活人物的個性,來說明社會的不同面貌。
無論是小朋友還是成人都可以體會到,
兔子就算速度快,小看烏龜而休息也沒關係嗎?
小美人魚想談戀愛,但不能說話也沒關係嗎?
童話腳色這麼做真的值得嗎?
時效性
輕小說也許是現在最具代表性的通俗文學了,特別是在他的時效性,
有可能出書後過了幾天備受歡迎,但在過幾個禮拜之後,
另一本書又被人們捧上推薦榜中。
當然,通俗文學的題材也是有時效性的,
有可能這一年流行科幻主題,下一年可能有轉變成戀愛文學了,
可見出書的機會轉眼即逝。
黃郁雯
通俗文學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不管是從小說還是電影中,總能吸取到有關通俗文學的知識,其實只要我們一走到書局,印入眼簾的往往是言情小說居多,可說是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老師在影片中有談到通俗文學會有的面向,例如:現實中的虛幻現實,這一點是我讀通俗文學經常發生的事,作者們運用他們的寫作技巧,將讀者們帶出作品之外,利用帶入感,讓讀者感同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身歷其境的感覺,使大眾更接受通俗文學。最特別的是老師分析出讀者們在閱讀時的心理感受,破壞慾是人們存在的潛意識,在人們的腦海中呈現出我們在真實世界不能做的事,明明是虛構的內容和情境,卻能帶給讀者們快感。另外,內容經常脫離現實卻又很理想,我相信這一點也是讓大眾們對通俗文學欲罷不能的特點吧。
每個時期都會有符合當下流行的通俗文學,從現今去看過去,會發現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現在很多妖魔鬼怪的主題,都是由過去的經典小說傳承下來;很多誇大、不合邏輯的文字,在現在我們來看會覺得太超過,但在過去會認為很正常,所以有時候回頭去讀那些小說會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在影片中老師有聊到暮光之城,從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是部讓我印象深刻的通俗文學,內容多半虛假,還有點血腥,但其實這就是通俗文學的樣貌,讓讀者能感受到我上方提過的特點。助教和老師對暮光之城的台詞使用了離我們最貼切的語言示範,瞬間讓我對語言有了懷疑,老師說的很有道理,離我們越遙遠、越不熟悉的語言反而就覺得羅曼蒂克,這一點我之前都沒發現過。
賴璿伊
通俗文學的普遍性確實反映每個年代獨有的社會現象,閱讀通俗文學讓讀者穿梭在文字所創造的世界中,有時能藉由市井小民角度了解社會、發現存在於社會上的問題,有時卻也因此能暫時逃離現實。當我讀不朽的文字,許多對於生活、心靈的疑問因此獲得解答。除此之外,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事是無法從真實世界中得到滿足的,而這也可以藉由閱讀通俗文學填補。看哈利波特時,猶如我小時候的魔法夢被圓了一般,字裡行間讓人充滿想像,好比自己也是霍格華茲的學生。雖說通俗文學被說是中產階級的文化霸權,但我認為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也是因為有它,讓許多人煩悶的生活被療癒。
p.s.老師在課堂說到「每個語言都應自然伸展在每一個領域,才不會流失」,我非常同意!如何讓各語言不要有既定的印象是直得深思的課題⋯⋯
鄭筠叡
語言本身並沒有優劣或是階級之分,卻常常透過媒體的傳達和呈獻,讓民眾覺得英文或是一些歐語是比較高級與優秀的。其中,法文便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或許是媒體的塑造,大家總覺得法文是一個好聽的語言並且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代表著高檔和時尚,因此,很多餐廳和服飾店即使不是來自法國仍然特別喜歡用法文來做為店名。這樣子的想法和做法不停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並默默的置入於思想中,當看到用法文寫的東西或是遇到會說法文的人,便會不自覺地覺得欣賞。反觀台語或是一些東南亞國家的語言,心中卻沒有哪種嚮往的感受產生。語言是溝通的媒介也是文化的展現,透過語言可以看到每一個文化的不同,不管是時間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然而,這些多元而不同的文化,應該都有其可貴之處,而沒有貴賤之分。
語言展現了不同文化的精隨,而通俗文學則透過文字呈現出那一個時代社會以及人們所寄託的嚮往。時效性在通俗文學中個很大的元素,也因此可以透過其故事來了解當時的社會樣貌。在家中,我母親有完整一列三毛的書,在當時沒有太多機會可以出國,又處於比較壓抑的社會氛圍,大眾對於三毛筆下的故事是如此的嚮往和著迷。他開啟了大家對於流浪、世界的想像和可能性。然而如今,或許對於流浪和旅行已經不是如此的遙不可及,而整體社會的非為也趨向自由開放,大家也就不會有對於這方面拿以達成的嚮往。
鄭凱云
鄭凱云
「寄情的自我慰藉,可以讓讀者暫時逃避人生」,我想這就是通俗文學引人入勝的原因,或許是每個人的人生往往都有些許缺憾,以致有所希冀,因此,透過文學作品(或是影視作品)內,角色的自身代入,能夠讓觀眾的心靈獲得「圓滿」。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當助教分別以台語粵語念出Twilight台詞後,詢問我們是否感到一絲絲奇特感,誠然,那個當下我的確有些覺得,似乎是截然不同風格的作品。文化間的確有其獨特而難以取代的面向,但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教育環境的潛移默化下,竟然不自覺的萌生了文化之間位階標籤。這是多麼值得討論並深深思考的現象。
林熙彤
我很喜歡看小說,不論是偵探小說、愛情小說、歷史小說都很喜歡,也喜歡侯文詠、張愛玲或白先勇。我曾和語資班的朋友們激烈的爭辯著到底何謂文學,也曾對於那些只看輕小說就滿口自己是文學愛好者的人嗤之以鼻。不過隨著我長大,慢慢接受或許不論是甚麼性質的作品,只要是有觀眾的作品,就算是文學的一種吧!沒有所謂的哪種文學比較高尚。
我看的作品種類很多,包含老師這次在影片中的時候提到的twilight,也是我名單裡排名靠前的作品。不過以這部作品來說,我看得是電影,而非原著本身。確實這種無論是電影翻拍或是語言改寫,多少都會合作者最一開始的文字有些出入。以英文來說,不是translate而是interpret。也曾身為不少作品的原著黨,所以很理解在很多原著要被翻拍時,看過原著的人心裡的矛盾。
我看的作品種類很多,包含老師這次在影片中的時候提到的twilight,也是我名單裡排名靠前的作品。不過以這部作品來說,我看得是電影,而非原著本身。確實這種無論是電影翻拍或是語言改寫,多少都會合作者最一開始的文字有些出入。以英文來說,不是translate而是interpret。也曾身為不少作品的原著黨,所以很理解在很多原著要被翻拍時,看過原著的人心裡的矛盾。
羅翊桓
開頭邀請到兩位跟我年紀相同的台文系同學來做訪問,是一個非常好十分新穎的上課方式,由此可以最直接地觀察他人(尤其是同歲數相仿科系性質)的看法與己有何出入。談到了通俗文學相對於純文學之間的差異性,我認為所謂「純」和「通俗」都是人們界定出來的定義,且常常是帶有鄙視意味的;因此,我當下覺得這定義是流動的、是不定的。到了後頭,老師果然說了這是屬於一個浮動的定義,舉了紅樓夢為例,顯示一個作品或文本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不一樣的解釋。
接著,說到知識分子的界定,學歷高就代表是知識分子嗎?由於我的生活圈裡就讀高中的人居多,技職體系的人處寡。或許我一直生活在一座象牙塔中,一個自認為知識分子的空間裡伏臥,輕鬆地諦聽課堂上所謂專業的學識,學會了,分數呈現優異了,便有了優越感。往往沒發覺自己不過是在一個領域較普通人多了一些的想法;放到文學來說也是如此,難道書本提供艱澀、間接象徵的手法才足以被稱之為文學嗎?所以,通俗文學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畢竟通俗文學的客群還是大眾即多數人,市場趨勢是極為重要的。除了文字淺白以外,我很喜歡簡報上的一段話「現實中的虛幻現實」,正因為也許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機率很小,但並非毫無可能性,讓人有一絲希望;無形之間塑造一種情感張力,一種自我想像,彷彿讀者就是主角跟著情節跳動,有著一定的代入感和官能享受。此外,通俗文學表現的也有一種心靈上的匱乏感,正因為缺少甚麼,渴望在書籍裡找到些甚麼,造就通俗文學的流行。
岩渕大志
和「純文學」比較起來,「通俗文學」(又可稱大眾文學)易懂,接受度也高。也因此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和上星期探索台灣電影的時代背景一樣,瓊瑤小說之所以受到歡迎,正是約在1965年前後的台灣的社會,她的作品給眾多離鄉背井的勞動女性帶來精神的慰藉。有趣的是瓊瑤的小說被拍成電影,之後又有以瓊瑤題材的電視劇讓更多庶民有機會認識,相輔相成之下,人氣就越來越旺了。另外三毛對於未知國度與和與西洋人的浪漫戀情也樹立她不搖的地位。透過老師的解說,我也對通俗文學的讀者接受心理有了概念。最後兩位助教用台語與粵語閱讀Twilight節錄的部分非常值得思考,語言和文字給人的固定的印象真的很有趣,就像老師說的法文聽起來就讓人感覺浪漫,台語可能就是鄉土在地的印象。對我而言日語才是母語,我也對同學們聽到我的日文時的反應很感興趣。
周毓凌
關於老師和VIP同學提到的的言情小說和總裁小說我非常有感,畢竟誰年少時期沒個總裁夢呢?至少我有啦,還曾經沈迷其中過呢XDDD
那結合老師上課所提到「通俗文學的接受心理」理論,我對其中一項「代入感」非常認同。
人類真的會對得不到的東西產生一種憧憬、嚮往,在青春期,這是一個感情剛萌芽,還懞懞懂懂的年紀,對未知的愛情會產生無限多想像,會幻想自己的對象是何等完美的人(可能是因為還沒接受過這社會的殘酷洗禮,對人還抱有期待QQ)。那這時言情小說裡的男主角通常會完美地契合我們的需求條件,畢竟通俗文學的市場是雙向的,有讀者的反饋才會有市場的生產,總之不管是霸道總裁、溫柔音樂才子、校園F4、陽光體育鮮肉、小奶狗、小狼狗什麼的等等,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在通俗文學中定能找到一款自己尬藝的類型。
可能也就是這樣,造成了通俗文學「大量生產」的特性,因為要滿足市場。言情小說設定百百種,儘管故事走向都差不多,但為了迎合廣大女性市場,男主角的角色設定是極其重要的一塊。
不過感覺近幾年的言情小說,不再是單純的傻白甜戀愛而已。宮鬥、事業、打臉等元素近期好像越來越重要,可能也是為了配合觀眾已經看膩純純的戀愛?
王奕翔
今天的課程中,老師用不同語言來看一段小說的內容。在英文版中,我覺得它很高級;而在中文版中,我覺得它很浪漫;至於台語,我覺得它很像鄉土;粵語我聽不懂。明明都是同樣的文字,為甚麼用不同語言表示時會有不同感受?我想除了對語言的熟悉度外,是用到這些語言的情況有關,以英文為例,我只有在上課或考試時才會看英文文章,因此看這篇小說時我會把它當成閱讀測驗來看,就會覺得很無趣;至於中文就流暢許多。也可能如老師說的,因為政治背景與優勢族群所用的語言,潛移默化了我們對不同語言的看法。但事實上,通俗文學可能較易閱讀,也較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觀看的群眾會有較強的連結感,也容易產生老師所講的畫面感,因此受眾非常多。這讓我不禁聯想到過去的白話文運動,雖文言文一直是文人所認為較優雅的語言,但比起白話文之易讀性,它對於許多庶民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另外,在聽到助教那麼正式念那段台語時,我真的很不習慣,因為我不習慣臺語是那麼的正式。所以我在上課前以為我不太會說台語,所以這堂課我應該聽不大懂,但沒想到的是,這堂課跟我如此的息息相關。
羅品淵
從識字以來到高中畢業,我都不喜歡看小說,理由是因為通常都是老師逼我們看書,我就把小說也定義為-不好看的書,所以就沒有接觸書,開始看書是從高三畢業後才開始的,所以很多經典的小說我都沒有看過,只看過電視上播的版本,還記得我之前都會同學討論劇中內容,殊不知他們都是看書派的,不太想和我電視派的聊哈哈。
不過這周的課程卻讓我很有感覺,原本我以為每本小說都會是很鑽研用詞的,直到我看到了必須快速連載的通俗小說,才知道原來小說是貼近人生活的。真是太估樓寡聞
老師提到人人都可以是知識份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這段話讓我反思,以前所認識「知識份子」的定義是有點高人一等的,但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人人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因此人人都是知識份子。用這樣的觀點了解通俗文學,也讓我對通俗文學有不同以往的看法,以前對通俗文學存有偏見,認為應該閱讀經典文學,而不是閱讀霸道總裁系列或是瓊瑤小說,但這兩者其實都是有價值的,它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觀眾喜好。這也讓我想到之前學過的文化理論,分類其實是非常近代才出現的概念,我覺得自己不需要去定義哪種文學位階較高,而是以一種尊重多元的角度看待。
曾亞
我自己特別喜歡的通俗文學是,張愛玲跟蔡素芬的小說,我特別喜歡,那個比較保守的時代,為女性發聲的女作家,小說多描寫新舊交替台灣的時空下,女性在追求情愛自主事業獨立,我覺得張愛玲的作品,同時兼顧了通俗文學的劇情起伏和純文學的文字力道。
林詩婷
「通俗文學是隨著社會變遷的產品。」
我還記得以前流行的哈利波特系列的小說,人人都在討論,要是在當時不了解哈利波特的話等於跟同學之間是沒有話題的,很多同學為了跟上這一波潮流,紛紛地去買書看。在上完這堂課後,就想著當時為什麼哈利波特系列的小說和電影會造成一時的轟動呢?我就去回想我去看小說當下的心情,發現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我可以逃脫出現實中的世界,整個人都進入到故事情節當中,而因為哈利波特屬於奇幻冒險的小說,所以對這種虛幻的世界便產生了興趣。也因為在現實中無法得到但又太理想化,所以更喜歡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面,我想作者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可以透過文字讓讀者們想像,把我們拉進劇情當中,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小說比電影還能更加投入,因為小說多了自己想像的空間,可以在腦海浮現百百種的畫面。
通俗文學的定義在學院式的說法上,是以滿足未曾受良好教育的人民為主,何謂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民?成為知識份子的條件又是甚麼?而老師有提及到她認為只要有心,人人都是知識份子,我很贊同老師的想法。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而在該領域他就是專業的知識份子,我們都不是完人,不會精通每個領域,都是透過持續學習去提升自我。通俗文學的出現是時代經典的代表,昔日的哈利波特成為經典,然而在現代中因社會文化和環境影響,消費者的口味不一樣了,於是又產出了新的現代通俗文學,也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物。
黃品誠
黃品誠
經過這次的課程,我對其中一個部分觸動最深,即是老師對於通俗文學接受心理的見解我在看通俗文學的作品時,就會如老師說的,被帶入到一種現實中的虛幻現實。這種似是又非的感覺很微妙,明明知道這種事情在現實中不太會發生,但經由作者生動的描寫,書中的環境和人事物會具現化。而且藉由書籍可以實踐在現實中不能做的事,不論冒險,暴力,色情,並在其中尋回現實的匱乏感,這點我也深度贊同。例如我之前在看九把刀的小說《功夫》,就是敘說一個高中生誤入奇途學習武功,並捲入複雜的催眠遊戲中的故事。這種故事很貼近生活,因為高中生的人物設定是再普通不過了,而他也用大眾熟悉的角度來描寫人物,相較金庸的武俠小說增添了一份現實感。但同時在故事中增加一些奇幻的元素,比如催眠與魔物。這樣帶給我的不只是感同身受,也富含高潮迭起的娛樂性和刺激感。
郭碧玉
郭碧玉
報告組介紹了蠻多作者,其中有瓊瑤、三毛、金庸、侯文詠,各個都是現代我們所熟知的通俗文學作家,其中我對同學對金庸的介紹最印象深刻也最有共鳴,金庸的作品雅俗共賞這點我非常認同,因為我第一次看金庸的時候是小學大概四年級時,那時翻開神鵰俠侶跟我爸爸說了句:「好神奇!字詞乍看之下很難但我都看得懂他要表達甚麼!」隨後看內容時就深深地沉浸在武俠世界中,對於一個小學生而言無法讀得非常深入,對於歷史背景或暗喻有時也看不太懂,看的時候也似懂非懂地念著那句名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我想,純文學是無數個世代之下的結晶,而通俗文學是當下時代所造就出來的文學,它符合當代所喜愛的寫作手法、劇情模式與節奏等等,它可以被大部分人喜愛並引起潮流,在潮流的帶領下就自然地形成了當代的文學型式,它與時代互相成就了彼此。
田村有梨奈
我以前看電影時,只看配音自己母語的電影。看原來的配音,可以學其語言。但我比較重視完全理解内容,連英語的電影也想要看日語版的。開始學中文後,看中文版的日本電影,覺得奇怪。有搞笑、誇張的感覚。日語沒辦法表現的臨場感。另一方,看本來的英文電影,覺得嚴肅的場景更加強調。這樣,我開始感受到每種語言所產生的氛圍的特徵,以及我理解了看另一種語言版的電影的重要性。
陳俞榛
「通俗文學給人一種代入感,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給予讀者一種寄情的自我慰藉,讓讀者能後暫時逃避人生。」很贊同這句話,但其實我曾一度懷疑通俗文學的價值,甚至認為通俗文學較純文學地位低下,但如今想來,文學正如語言一般,何來優劣可言?
高中時曾經思索過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差別,那時身為校刊社成員,必須負責邀請作家來校演講,我們提議了作家九把刀作為考慮邀請對象之一,老師的一句話卻讓我們驚愕且有些憤慨,她說:「你們覺得九把刀算是作家?我要你們找的是國文週可以邀請的對象!」原來在某些老師眼中,九把刀這位創作了許多有趣作品的作家,居然不算是作家嗎?一定要邀請那種在年輕人眼中,只會出現在課本上的作家,才算是作家嗎?於是,當時沒什麼思考能力的我,便相信了老師的說法,把純文學捧在手上,認為那才是所謂真正的文學,如今想來,實在是覺得荒唐卻令人莞爾。
再來想談談老師提到的「語言態度」,因為從小和爸爸看了許多港劇的關係,完全沒有港澳、客家血統的我,其實聽得懂廣東話,也一直以自己聽得懂廣東話這件事為榮,因為在台灣,廣東話就是少數人才理解的語言,能夠理解多數人不懂的東西,給我帶來的優越感其實不少,上大學後甚至愛上了和港澳同學們聊天,當然,他們用的是廣東話,而我使用台灣的國語,也就是華語,喜歡那種和他們聊天時,其他人聽不懂的窘迫,也喜歡沉浸在不被理解的優越裡,因此,坦白說,我一直都認為台語比粵語地位低下,但我清楚明白這是個特別嚴肅的問題,「地位」這種想法不該出現在語言的世界裡,所以我很努力改變,很想找到某種能讓自己擺脫對於台語的刻板印象的方法,也嘗試分析了自己認為台語「太俗」的原因,其中除了影視作品的影響之外,最令我覺得困擾的其實是父母的嘮叨,一旦他們開始用台語說話,大部分都是碎念及飆罵三字經等等,所以我想,或許很多人都是這樣才沒辦法那麼喜歡台語吧?我喜歡台語,因為我知道台語是台灣人的文化及根本,我又沒那麼喜歡台語,因為它好像是所謂老一輩的東西。總而言之,或許通俗文學,於我而言,就和台語一樣吧?一樣都是那麼矛盾,只能期盼在不久的將來,我能對它們都不再抱有刻板印象,而我也會持續努力的。
黃詠鷥
我在國高中的時候很喜歡通俗文學,還記得那時候每天放學都會去學校圖書館看書直到圖書館要關才會離開,而且每天也要借個幾本書回家看才滿足,那時候不管看的都是一些懸疑推理、科幻和愛情書,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有關各種精靈的一系列的書,那一系列的書讓我深深的沉迷上了通俗文化。不過以前的我並沒有想過那麼多,只要覺得這本書好看就是一本出色的文學作品,可是經過這一堂課同學們的介紹,讓我對通俗犬學有了更深的了解,沒想到原來通俗文學還有那麼多的分類,而且每個都有自己涵意,也因為這一堂課讓我對通俗文學重新有了興趣,讓我又重新閲讀起來,再一次享受於通俗文學之中。
林昱廷
黃詠鷥
我在國高中的時候很喜歡通俗文學,還記得那時候每天放學都會去學校圖書館看書直到圖書館要關才會離開,而且每天也要借個幾本書回家看才滿足,那時候不管看的都是一些懸疑推理、科幻和愛情書,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有關各種精靈的一系列的書,那一系列的書讓我深深的沉迷上了通俗文化。不過以前的我並沒有想過那麼多,只要覺得這本書好看就是一本出色的文學作品,可是經過這一堂課同學們的介紹,讓我對通俗犬學有了更深的了解,沒想到原來通俗文學還有那麼多的分類,而且每個都有自己涵意,也因為這一堂課讓我對通俗文學重新有了興趣,讓我又重新閲讀起來,再一次享受於通俗文學之中。
林昱廷
如同老師所言,通俗文學與純文學間的界線會隨著時間改變,這我相當認同。
就以老師舉的莎士比亞為例子,莎士比亞所寫的包括第十二夜、第十二夜等劇作在英國伊莉莎白時代是演給貴族的戲。到了現在卻成為我們系上幾乎必讀的劇作,這便是時效性的最大體現。
我覺得老師列出的通俗文學五大特點時,最重要莫過於娛樂性與時效性上。娛樂性決定你的作品能被多少人看見,也決定了你的作品能流傳多久。
甘峻瑋
小說真的很有趣我也很喜歡。應該這麼說,小說促使我去看電影。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我會很好奇我喜歡的小說如果被改編成小說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說小說是讓我愛上電影的開端。我永遠記得我第一本小說是侯文詠的危險心靈,那個對我的衝擊可不小,畢竟那個時候我在國中每天都在念書念到快瘋掉了。小說帶給我無窮的歡樂,他就像是一把鑰匙讓我可以開啟不同世界的大門去冒險。
林宇軒
「通俗文學」由題材、內容與面向的讀者所共同形成,且並非長期流傳在民間、會隨著社會變遷;也就是說,通俗文學表現出了族群的「社會意義」,無論是禁書、文本的改編、延伸領域等等,都能夠去觀察到知識分子乃至整個社會在該時代的傾向,也因此通常只要我們觀察該時代的通俗文學作品,就能夠了解當時社會的多元性與獨特性。在課程中,老師提到「文本」、「生產者」與「消費者」三方所形成的關係,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因為不同於時常以虛構去進行書寫的純文學,通俗文學往往更能夠代表該時代的社會面貌,同時包含娛樂性、教化性等功能,也成為其「通俗」的原因之一。透過情感的張力和生活化的情節,讓社會大眾產生共鳴的作品在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當發表與閱讀平台從紙本延伸到網路,不僅僅是傳播媒介的轉變,我認為在文學的本質上也有很多值得去討論的地方。
張紫媫
這週的課讓我對通俗文學的定義有了更完善的認識,也才知道以往許多我很喜歡看的瓊瑤、金鏞小說都是屬於通俗文學。老師這週提到幾個通俗文學對於其受眾為何會有吸引力的幾個觀點,我覺得蠻有趣的,想來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我以前會看這些通俗的小說最主要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壓力,課業的壓力、父母的壓力等等,這些小說呈現了一個我理想中的世界,讓我可以把自己帶入那個完美的故事情節當中,因此通俗文學對我來說有一種「安定人心」的作用,我也相信很多人也正因如此才會去閱讀通俗文學。
譚小薇
甘峻瑋
小說真的很有趣我也很喜歡。應該這麼說,小說促使我去看電影。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我會很好奇我喜歡的小說如果被改編成小說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說小說是讓我愛上電影的開端。我永遠記得我第一本小說是侯文詠的危險心靈,那個對我的衝擊可不小,畢竟那個時候我在國中每天都在念書念到快瘋掉了。小說帶給我無窮的歡樂,他就像是一把鑰匙讓我可以開啟不同世界的大門去冒險。
林宇軒
「通俗文學」由題材、內容與面向的讀者所共同形成,且並非長期流傳在民間、會隨著社會變遷;也就是說,通俗文學表現出了族群的「社會意義」,無論是禁書、文本的改編、延伸領域等等,都能夠去觀察到知識分子乃至整個社會在該時代的傾向,也因此通常只要我們觀察該時代的通俗文學作品,就能夠了解當時社會的多元性與獨特性。在課程中,老師提到「文本」、「生產者」與「消費者」三方所形成的關係,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因為不同於時常以虛構去進行書寫的純文學,通俗文學往往更能夠代表該時代的社會面貌,同時包含娛樂性、教化性等功能,也成為其「通俗」的原因之一。透過情感的張力和生活化的情節,讓社會大眾產生共鳴的作品在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當發表與閱讀平台從紙本延伸到網路,不僅僅是傳播媒介的轉變,我認為在文學的本質上也有很多值得去討論的地方。
張紫媫
這週的課讓我對通俗文學的定義有了更完善的認識,也才知道以往許多我很喜歡看的瓊瑤、金鏞小說都是屬於通俗文學。老師這週提到幾個通俗文學對於其受眾為何會有吸引力的幾個觀點,我覺得蠻有趣的,想來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我以前會看這些通俗的小說最主要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壓力,課業的壓力、父母的壓力等等,這些小說呈現了一個我理想中的世界,讓我可以把自己帶入那個完美的故事情節當中,因此通俗文學對我來說有一種「安定人心」的作用,我也相信很多人也正因如此才會去閱讀通俗文學。
譚小薇
通俗文學份很多分類,每個種類的的含意特殊,而代表的作者也不少。其中瓊瑤、三毛、金庸、侯文詠。看通俗文學的作品很快就被帶入到另外一個世界,感同身受。因此很多人因為過生活太辛苦,沮喪,等等… 會讀書逃避沈悶的日常生活。我從小時候都喜愛看書。睡覺之前,都會看幾集才能睡著。
通俗文學的定義在學院式是要滿足還沒受過教育的民族。課堂裡老師說只要有心,人人都是知識份子。 按照老師的說法,每一個人都能夠讀通俗文學品。
想到通俗文學品,我會立刻想到“哈利波特“。這個系列出版時,大家衝去買,已被翻譯達成60多種語言。因為我的年齡太小,所以我線先用法文板讀。長大之後就用英文版,最後用中文版。課堂中老師使用不同語言來分析一段小說的內容。用英文版,內容看起來比較豪華。不過用中文版的時候就變得比較浪漫。後面又用台語及粵語,我本人聽不懂。通過這個體驗後就覺得用的語言很重要,很容易影響故事的內容。用不同語言看哈利波特也讓我發現這一件事,而理解為什麼譯員多麼重要。
代表通俗文學的書那麼多,所以可說通俗文學有時效性。存在的時間是無法預測的。雷格時代都有代表的的書籍象徵,也許同樣一本在下一代期再會受到歡迎,或者將被遺忘
張耘瑄
何謂通俗文學?老師課堂當中提出對於學院式說法,也就是對通俗小說是為滿足未曾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人民為主這個說法提出的反駁,我覺得相當有意思。現在台灣社會讀大學已經是普遍,誰沒有受過良好教育,而這些人就不會讀通俗文學嗎?老師舉的兩個例子:哈利波特與暮光之城,我相信就是非常多人心中所愛的作品,而這些小說也不分年齡層與社會地位的廣受世界各地民眾喜愛。我想,這樣的通俗小說已經打破了「為滿足未曾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人民」這個限制了。
還有,老師課堂當中提到,紅樓夢剛出版時,是那個年代的通俗小說,但現在我們看來,是一部重要的經典文學。這不禁讓我心想,我們現在看的這些「通俗文學」,會不會在100年後,就變成了純文學、經典文學呢?而這樣到底是該如何界定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界線呢?我個人非常喜歡讀村上春樹的作品,他的文字總是運用的非常巧妙,故事也往往難以預測、甚至撲朔迷離。而村上春樹的作品之多我想是很多人都知曉的,這樣就符合了通俗文學的「量大」的要求。但在幾十甚至幾百年之後,村上春樹的作品可能也是有機會被學者當成純文學來研究的吧。這使我非常好奇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界線到底在哪裡。
張正
張正
通俗文學,我認為是可以貼近大眾讓一般民眾可以讀懂的一種文學體裁,不會艱澀也不會難懂,純粹就是一種大眾文學,而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所以通俗文學也可以是一個幫助作者傳達該位作者想要給予社會的反思探討或對於某種領域之大眾推廣的一種工具。而我最為關注的部分,就是通俗文學對於歷史這個領域的影響,如我在影片中所述,通俗文學可以將以前的歷史史料用較簡單且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且不向歷史書寫需要嚴格的證據和史料佐證限制,可以加入很大元素的作者之歷史想像,且只要不失真,對於以前的歷史傳達是有助益的,而且正是因為這種較為自由的歷史想像,作者可以更大膽的想像各個族群對歷史觀感的不同角度,進而可以讓以前的歷史呈現更為精彩,但改編處能然須註明有加以改編,不然容易誤導大眾且會被冠上竄改或誤導歷史真實的不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