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Week 9-30/04/2020-: Selfie, Portrait and Wedding Photography (鏡頭下的個體展演-臉 書/手機自拍、寫真集和婚紗照)

 Week 9-30/04/2020-: Selfie, Portrait and Wedding Photography (鏡頭下的個體展演-臉書/手機自拍、寫真集和婚紗照);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李玉瑛,〈女性凝視:婚紗照與自我影像之戲〉,《臺灣社會學刊》33 期(2004)。 頁 29-60。
張玉佩、寸得杏,〈網路傳播科技作為跨文化溝通的契機與困境:以文化弱勢者 的觀點觀之〉,《傳播文化》11 期(2012)。頁 1-50。
延伸閱讀 李宜玲,〈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 略〉,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同學修課心得》

司儀
身分認同有對錯嗎?我是香港人,在香港可以說有四種身分認同(香港人/中國人/香港中國人/中國香港人)。我想我應該是香港中國人,我不排斥中國人的身份,我同意鍾明軒影片裡說的觀點:中國不等於中共。我喜歡中國的文化,但我不認同它的政策做法。中國大陸人真的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對「外網」世界什麼都不知道嗎?以我接觸到的經驗並非如此,他們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想擁有,而是無能為力且無奈。

19年6月至今日,是香港人最難熬的時間。年輕人像世界證明,我們香港人的公民意識,社會參與度有多高。可以為了正義公平自由,不惜一切。講真,最開始我是支持的。但隨著時間越來越多無辜的人喪失生命的時候,我是無力的。我不知道怎麼樣才是對的?因為身邊也有人受傷了。(那段時間我經常會與自己要好的中學老師討論)
還有很多很多很多話想說...但是一時不知道從哪裡說起。自己的身分認同的解說?對這場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運動的心路歷程想法?對社會運動的看法?等太多了。
但最終都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徐以丞
其實我覺得,自拍這個動作之所以會在近期變得流行,主要是因為社群媒體變得更加盛行,有了這些社群媒體,促使使用者們可以自由地在上面PO出自己的近況與心情,往往又會附上自己的照片,用照片中自己的表情、肢體動作來對應出自己的心境。所以社群媒體的發展可以說很直接的帶動了自拍的興起,畢竟我們很少看到有人用相機在自拍,而是用手機,拍完之後便可以立刻上傳了。而自拍也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自信感,漸漸的減少自卑感,因為當我們看見照片中的自己時,我們會希望得到的是滿意的形象,而藉由展現出令自己滿意的形象,無形之間也提升了對自己的自信,不論是在外貌上或是心態上。還有報告組同學所提到的:展示自我與自我凝視。透過在相機前面擺出自己最有自信的一面這樣地展示自我,達到引人注目的目的,享受被羨慕的美與快樂。而自我凝視則是自我心中推測的心理,看到自己美麗帥氣的照片進而推測別人覺得帥或美,把他人的感受列入自我快樂的依據與考量,但上述這些,往往又以女性居多。我覺得男性常常受到以前時代的想法,展現出剛前,陽光的這面,且報告也有提及男性往往是擔任享受視覺愉悅的角色並佔據著凝視的位置,相反的女性則是有對美的焦慮和自信心的矛盾,所以即便是到現在著個極度開放自由的時代了,還是不免的以女性展現照片、寫真等為多數而男生為少數,即使有也是以肌肉美為主要步調。

林子皓
根據青少年認知特色中:想像觀眾、個人神話。
我認為自拍及社交媒體能夠在青少年次文化中風行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透過社交媒體上等行銷手法或是讓客戶上癮的策略,實際上即滿足青少年對於擁有觀眾的實際渴望,在尚未有社交媒體的時代,想像觀眾僅是思考上的謬誤,不過有了社交軟體後,青少年對於想像觀眾的存在更具體化,轉換成追蹤數或是讚數,所以我認為發布自拍照不僅是尋找認同而更是滿足自己設想的觀眾。

吳昀萲
現在的媒體社群發達,幾乎每個人至少有一種社群帳號,從小時候的Facebook到現在的Instagram,且使用年齡層越來越廣。而不可否認的,我蠻沉迷於社群媒體,但我其實不太常po文或者發限時,因為我非常在意別人對我的眼光,每當po文時就會跟別人比較按讚數,我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就乾脆不po。但是我也蠻喜歡拍照的,不管是食物、風景,自拍也有,用相片去捕捉自己覺得漂亮的瞬間然後自己收藏,我覺得這樣就蠻好的,不一定要上傳到社群,因此我認為自拍是紀錄每個時間的自己,可以回味自己以前的自己(或者黑歷史),去過哪些地方,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蘇予歆
老師在課堂中提到最近反送中的事情提醒我又再一次的要看見他們,最近因著疫情的關係,我們都自顧不暇,而忘記這世界還有許多正在努力的人。我覺得特別有感他說到台灣人的自由民主對我們這時代來說得來太容易,卻忘記了這其實也是台灣的上一代的心血換來的。
講講今天課程的內容,我自己也很喜歡自拍,而且我覺得自拍對我來說的意義就是要讓自己心情開心,我每不看到鏡子或是鏡頭下的自己,就覺得今天可以過得很好,所以我喜歡自拍就是因為喜歡看到我自己。而為甚麼喜歡用濾鏡拍照,當然是因為方便阿,用濾鏡一秒上妝可以看到自己完妝後的樣子,又不用化妝卸妝,所以很方便阿,這是我自己為甚麼喜歡用濾鏡拍照的原因。

羅佳怡
過去滿常自拍的,但是很少會PO到社群網路上,這點與報告組說:拍的美的怎麼不上傳網路呢?有點差異。除了個性的關係,我想也有目的的差異。如老師PPT提到的自拍是什麼?自戀、表述自我、寫日記、討拍、促進社會溝通等等,紀錄生活對我來說很重要,自拍就提供了一種媒介,例如和朋友出去玩,我也在拍攝過程中和朋友建立關係。不過在拍攝過程,我也仍在確認「自己是好看的」這件事,並從中建立自信、建立自我認同。但自從高中以後就很少使用社群網路,我認為是意識到了將自拍照放上社群網站後就不免受到按讚人數綁架的影響,而逐漸脫離了社群網站的世界,而我也能夠不依賴他人的認同去認同現實世界的自己,接受自己最原本的樣子,我認為如此才是最踏實的生活方式。

賴璿伊
忘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自拍,以前都是由他人掌鏡,拍出他人眼中的自己,我認為自拍是一體兩面的事,有人因為自拍更認識自己,藉由鏡頭記錄下自己在自己眼中的樣子,逐漸成為紀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有人卻因社群媒體的關係將自拍的重點放在要讓他人看見他們期望中的自己(自拍者),每天活在按讚數的壓力下。不論是自拍、拍攝寫真集/婚紗照或是單純的攝影,初衷應是藉由越來越進步的技術記錄下值得留念的瞬間,若為了他人的期望而記錄,就失去意義了。
老師在最後說道,新郎是一套婚紗照是否成功的關鍵,這確實嚇到我了。身為女性,由於從小父母、師長的教導,我們早已習慣女生要有「女生該有的樣子」這套說法,但究竟女生該有的樣子是什麼?女生若不淑女的坐好,似乎就會被全世界放大檢視是否欠身為一個女生該有的樣子,我們竟然習慣「被觀看著」。對於男女之間不同的教育方式我認為不應有如此之差,但該如何改進⋯⋯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王子涵
對每個人來說,自拍或許都存在著不同的意義。而對我而言,自拍是紀錄生活中值得紀念的時刻的一種方式。記得前些日子和高中同學的聚會中,我們才聊到以前多常自拍,多會取景,但是我們到了大學,技術反而變差了,表現也變得不太自然。不知道這是不是高中同溫層的問題,讓我有一種自拍好像是高中時代的一個經典,它替我留下了和朋友們或是自己當時的青春,卻也就是留在過去而已。到了大學,取而代之的好像是拍下眼前看到的事物,和朋友自拍的比例真的降低許多,這是否是心態上的轉變體現在行為上了呢?上大學以前,我們的生活很單純,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讀書,所以自拍相對來說是一件舒壓且可以和朋友聯絡感情的方式,那時的自己也比較會花時間關注自己;而到了大學,要顧及的事情除了課業,還有社團、人際關係,甚至是校外活動,讓我們一天有限的時間中,可以關注自己的時間變少了,更無暇藉由許多自拍來認識自己,頂多在特別時刻才會以自拍留下紀念。取而代之的是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左右了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所以自拍對我而言,是一種很複雜的存在,它既是存在於過去的生活,讓我檢視自我;也同時存在於現在,記錄著我珍貴的回憶。

陳威錡
不論自拍的原因或目的是自戀、討拍、促進社交或是紀錄生活等等,都不能否認自拍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佔據了一個部分,尤其是伴隨著通訊媒體的興起,總時不時地就會在FacebookIG看到別人的自拍。不過我自己是一個比較少自拍的人,通常自拍鏡頭都拿來當鏡子用,同樣是為了記錄生活,但拍攝的照片多半是食物或是風景,頂多聚餐偶爾才會自拍留念。但是觀察生活周遭以及經驗,我發現在國中時期會自拍的同儕比較多,而升高中上大學後大多數的人自拍頻率都變少了,通常在社群軟體滑到的自拍照都是藝人、網紅等等。那麼自拍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是什麼呢?是自我肯定、記錄自己,抑或是其他原因?正因為它在生活中佔了一個部分,因此我們應好好思考一下。

甘峻瑋
這個主題很好,這讓我想到我之前看過的一個影片,這是一個YT叫反正我很閒拍的影片。它裡面其中有一部就在講何謂真實世界,何謂網路世界。這個世界定義一個人就是靠你的自拍、你的發文、你的限時動態來定義你這個人。假設你這個人整天發動漫的文章阿、照片阿,就算你這個人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運動,花在外面出遊,但是大家對你的印象就是宅,因為他們對你的認知就是看你的臉書,看你的發文來定義你這個人。你這個人的確是有存在這個世界上,但是你都不發文,就代表你這個人對社會來說是不存在。這個是很好思考的一件事。

吳昊祁
在我的觀點認為,個人自拍是一種自我能力或魅力展現的一個方式;反之,團體自拍是一種自我團體認同的一種表現。
為什麼會有這種奇奇怪怪的觀點?
我看過無數的個人自拍,無論拍攝者心情好壞,都會發一篇文並附上自己的自拍照,
而這種文就有一半就是為了討拍的,或是認為自己的魅力增加點閱才這麼做。

但如果是兩個到若干人自拍的團體自拍,魅力的展現就沒那麼突出,
反倒是團體自拍的參與者們,能不能夠融入整個團體中就很明顯,
在此時可能就會有強烈的邊緣感或是歸屬感,挺可怕的。

郭于瑄
老師提到婚紗照品質的關鍵其實是新郎而不是新娘,在老師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答案是選擇新郎,不過我只是單純認為女性的婚紗有各種款式,可是修飾身材或突顯優勢,加上妝髮,使每一個新娘都有各自的美,但新郎的服裝和打扮幾乎都一樣是黑色西裝,較少有人會選擇像是紅色或條紋/格紋西裝,所以新郎本身就成為婚紗照的關鍵。老師講到男性是比較不被規範要坐姿端莊,而且男性在鏡頭前通常會比較彆扭,我認為隨著自拍的流行,還有健身的風潮,有越來越多男性也很享受鏡頭,而且男性在拍照時也不再是只有展現陽剛特質,也有女友視角的拍攝手法,所以男性也會試著在照片中流露溫柔體貼的樣子。

劉宇蓁
在一開始自拍開始竄紅時,出現了許多種流行的自拍方式,從國中小的大臉特寫,到近期的美景網美風,漸漸從身體的局部到了全身的畫面,其實我認為這是一種自我認同開始進步的階段,我們習慣隱藏自己不好的部分,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部份給人看,而從拍照的演變來說,越來越多的全身照,是不是也代表我們對於自己更有勇氣了呢?我覺得要讓社群軟體的發文能不被他人觀感影響是一件很難的現象,拍照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成長紀錄,而不是要給他人炫耀的產物,也不想在意底下的愛心數量,但很難說服自己不被影響,所以我就開始幫自己開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小帳號,在裡面發自己的心情照片廢文,就不需要受到社群的外在綁架了。

陳奕嘉
對於我而言,不論是臉書、Instagram、推特等等社群軟體,都是分享自己隱私領域,這點讓不愛分享自我的我除非限定狀況(生日、美食、旅行、心情需要發洩等等)甚少在社群軟體中發文,通常是用來追蹤他人狀況。但,我覺得能在社群軟體中展現自己的相片,就像是一種「炫耀」自我的體現,也是屬於自我認同的一面之一。除此之外,比起個人的相片,我傾向於自己的社群軟體展現出自我的喜好,畢竟,展現自我的身體外表隱私,我更喜歡展現自我的喜好,雖然喜好可能會入侵到私我領域裡,但與其說可能暴露獨一無二的身分,倒不如顯露出可能不獨一無二的喜好。

顏郁珊
我本來以為影響婚紗照品質的因素是新娘,畢竟我們在觀看婚紗照的時候通常第一眼會看到新娘,新娘所花費的裝扮時間應該比新郎多上許多,因此在老師公布答案的實有有點驚訝,自己完全沒有想過男性不習慣面對鏡頭這件事,但現在想想似乎是如此,男性的照片和女性的照片的呈現方式有著差異,而這也和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有關。
那麼關於是女性想要拍婚紗照而男性配合女性這件事,我覺得不一定完全正確,男性也會有想拍婚紗照的吧,女性也有不太喜歡拍太多婚紗照的吧,這件事應該是因人而異的,然而不能否認大多數的情況或許就像老師所講的那樣。

吳思辰
自由飛的紀錄片很沈重,卻也提醒了我們世界並不會因為疫情而停止轉動,謝謝老師幫助我們喚醒對這個議題,甚至更多全球性事件的關注。
社群媒體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自拍、寫真集、婚紗照,這些都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吧!基本上我認為,不管是哪種現象,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就不用有任何疑慮。
這堂課,老師帶著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這些事物,是我很少想過的觀點,很有趣,學到很多。

何倢伃
隨著科技的進步,拍照這件事在我們的生活已經不再稀奇,大家總喜歡用照片記錄下自己最開心、最美麗的時刻。現今許多的照片也都伴隨著濾鏡或修圖,以致相片中的人與實際上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有了「照騙」一詞。身為一個女生,其實是很能理解「想要看起來漂亮」的心情的。但是有時看到修到根本與本人不像的照片,感覺相片像是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婚紗照亦是如此,它本身的意義是在記錄即將和另一伴進入婚姻的這種美好,現在卻有點像是為了要滿足新娘想拍幾張美美的沙龍照給賓客看的想法,似乎現在拍照都是為了給別人看,而不是為了自己。對我而言,照片是拿來記錄「我」自己的,若是照片有光線、色調或著一些小缺陷上的問題,我覺得是有修圖都是合理的,畢竟大家都希望能夠呈現自己最好看的一面;但若照片裡的根本已經嚴重偏離事實了,那拍照又有何意義呢?如果無法接納、欣賞最真實的自己,那相片修得再好都只不過是在自欺欺人而已,我們仍然必須從那些「照騙」中回到現實。我認為我們不應該什麼事情都只考慮著外在眼光,想著自己是要「被觀看」而去留下一個陌生的自己。照片是要為我們自己留下的,而真正會讓我們一直留到最後、總是拿出來回味的,往往是那些最真實、充滿回憶的相片

陳若裴
我認為我是屬於常使用社交軟體的人,從小六畢業後馬上開通FB只是為了要玩裡面的遊戲的初衷不一樣了,隨著自己慢慢長大,從FB遊戲轉變為專注使用FB分享,然後再從FB轉變到高中時代最常使用的Twitter、Snapchat到現在大學頻繁使用的IG。我覺得從自己的社交圈的轉變也可以看出自己的社交媒體使用的頻率,像是小學是使用FB,到了中學發現許多人開始使用Twitter和Snapchat,就跟著一起使用,反而慢慢冷落了FB。在來到台灣留學後,發現這裡的人都沒有再使用twitter和snapchat所以自己也不會去使用他們,我覺得這個現象蠻有趣的,每個國家、每個年齡層都會有自己比較頻繁使用的社交軟體,而我們所參與的群體會影響自己使用的社交軟體的頻率。
我很少自拍因為我覺得一張照片只有自己的臉反而會顯得自己的臉更大,所以手機裡的照片多數是和朋友的合照、活動照片和風景照等等,我特別喜歡拍花花草草,如果有心情想抒發也不會用自己的照片去搭配比較感性的文字,因為看起來也怪怪的。就以我現在使用的IG來觀察,我的貼文很少,但多數是和朋友聚餐的合照和活動時別人幫我拍的活動照居多,而張貼照片的目的可能就是一場活動結束後的感想、久違的聚會或旅行中的照片等。我覺得我比較常使用限時功能,這個功能像是在紀錄自己的生活,有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紀錄的瑣碎事情,而且以後看回限時會會心一笑的小回憶都很值得使用限時紀錄,因為它在二十四小時後就會在社交圈上消失,典藏在自己的IG主頁裡,也只有自己可以看得到,未來在翻回去時就會想起一些酸甜苦辣的回憶,所以我較常使用這個功能。

顏筱彤
中學時期的我是較為沈迷於自拍的,我想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大家都在拍」,不管是fb、ig上都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自拍照,好像沒有跟上就落伍了。此外,當時的我十分在意按讚人數,同學間也像是在相互競賽,認為讚多者為王,因此每當自己po了一篇文,沒過五分鐘就會下意識瞄一下手機,看看目前累積了多少讚數。
而隨著年紀增長,我漸漸發現那是個無意義的舉動(網路上的都是浮雲~)反而還可能因而影響了自己的好心情。
真正該在意的是身旁的人,而真正的生活也是為了自己而過的。

黃郁雯
這週的主題影片中,老師提及了反送中,讓我立馬想起香港還正在為反送中堅持努力著,因為現在疫情嚴峻的關係,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都遺忘掉這件事,身在台灣的我們,真的必須得好好珍惜我們民主的世代。
  自拍在我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一個習慣,在影片中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中肯:「自拍就像是不斷重寫自我方式的延伸」,自拍對我來說是記錄生活方式的一種,我經常回顧過往的自己,有時真的會發現我就是在改變過去的自己,會因為過去的自己而得到不一樣的現在,就像成長史一樣,看著鏡頭下的自己一點一滴的茁壯,這大概就是我認為自拍有趣的地方。

林青恩
每個人都有著對自拍不同的定義。對我而言,自拍的目的是向老媽報備去向。唯一的要求只有:拍到臉、拍到地點,基本上是沒有美感可言的。而對我的高中好同學而言,他認為自拍是生活記錄。但當他在自拍時,他會在意自己的外表勝過於環境的景物。這讓我想到老師在最後上課時說的:女性一直以來都習慣被觀看。當我的同學問我:我這樣會很胖嗎?並不是他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著想,而是因為他很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我不是一個喜歡被拍照的人,但我喜歡拿著相機捕捉別人的身影。在我拍別人時,他們會遵照我的指令擺姿勢,不管我的建議有多麼愚蠢。支配他人的感覺,比被他人支配還要好。也許我們會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因為「別人都這麼做」吧?包括前幾週談到的排隊血拼、流行音樂等等。很多行為其實都是受他人影響的。我想自拍不但是自己與照片中的自己對話,更代表著自己對自己的認同,還有自己在環境中的歸屬感。

林晏筠
 的確,以我來說,「拍照」、發文,是另一種我記錄我生活的方式。我不太會去發自拍照,我不太會去發自拍照,能對「不像自己的自己」的觀點無太多感觸,我想,他們是想從上面尋獲自信心?在上面得到好美、好帥等稱讚,進而認同自己的外表。
  「新郎」成為婚紗照的道具?這麼一說,還真有感觸!的確,大多「鬧」著一定要有婚紗照的,多半是新娘。新郎大多是「陪襯」。進而變成了照片中、使照片能稱之「婚紗照」而非「穿禮服寫真照」。
  自由 飛 ,我真的,看到哭了。從小享受著這樣民主自由的風氣,我以為「爭取」這件事離我很遠,但其實不。看著香港人們是多們不畏艱辛、多麽堅定,要爭取到屬於他們的自由。
「好好珍惜上一輩爭取來的自由」。的確,感謝我活在這樣一個和平、民主的時代,謝謝台灣早期人民的努力。
  日後我必會更關心我身邊的大小事,更不會把很多是置身事外,覺得:「離我很遠」。
p.s.報告同學太用心了啦!!!!!台語的部分還加上字幕!!!說台語的同學,真的好厲害好好聽…。

許舒婷
國小時社群網站興起,那時使用fb才是潮流,每當他們拿起手機,拍照、發文,我不禁疑惑到,對著鏡頭微笑的意義是什麼?自拍鏡頭前笑得好不自然。難到人與人間的交流,將來都會變成如此...似乎只能用生冷來形容。起初,我對這樣的社會轉變是很反感的,確實,我將自拍與自戀畫上等號,自拍鏡頭像鏡子一般,看的到自己的表情形象,就像隨時都在照鏡子的人,說是自戀似乎不為過。但順應著流行,不會自拍的人反而人際關係變差,這群人也不得不開始轉變,這樣的心情在鏡頭下是看得出來的嗎?在螢幕的另一頭,我們無法得知對方的情緒。那一刻笑的燦爛,不代表內心也是如此,將自己包裝好,準備拍出「美照」。人們篩選自己想看的內容,分類出各種主題,在爲了po文的照片中,所謂的「美」是經過審核的,經由讚數決定,遵從大眾期待,才有人為此拍攝更多照片。照片能讓人留在最美的那一刻,我認為婚紗照的存在就是為了如此。在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在最青春年華的時候,紀錄下來封存,老了再泡茶回味。也許有人會認同「心美人也美」這類的抽象概念,但不可否認的是,世人普遍認為臉蛋、臉蛋、身材才是美,依循著這個規則,將「美」標準化。在接受如此標準化的同時,我們也將真正的自我給侷限住了。無論是在哪個鏡頭底下,一張張照片似乎不是那麼真誠,現代的修圖技術發達,也有各種動態貼圖互動,這樣留下來的照片真的是「我」嗎?又或是只是像極了自己的,另一個人。

蔡沂庭
我認為不論是FacebookIGTwitter、微博等等來自諸多不同國家的社群網站,其中的個人網頁所存在的意義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即是「個人形象塑造」,在社群網站上你可以大方分享自己的照片、文字等等,若想塑造自己成為文青風格,可能就會PO些書籍、咖啡的照片;若想塑造成運動健康風格,就可以PO出自己穿著運動服、跑步紀錄截圖;而若想要塑造出自己很有愛心,就可能會PO一些關於小動物之類的照片。總之社群媒體個人頁面的存在,幫助了我們塑造出個人的網路形象,而這個形象可能是平時現實生活中相處時較難看出來的。

鄭筠叡
社群媒體對於我們這一代的人而言算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幾乎人人都在使用,而自拍照也因為智慧型手機的關係,每人都可以隨時人手一機的記錄下自己在那一瞬間的故事。而社群媒體給予我們一個更加快速的方式記錄下我們生活和心情,並快速地讓我們可以與想要分享的人分享。雖然我個人從來就沒有自己拍過個人的自拍照,其一原因大概是因為到大三那年才換智慧型手機,再者,其實我不大喜歡拍照,而若有自拍大多都是參與他人的自拍照,而非自己掌鏡。但在準備報告的過程中,迫使我去思考自拍背後到底有甚麼樣的意涵和心理狀態。從了從文獻和日常的觀察做出歸納,同時,也讓我自己又再一次去思考我為什麼不喜歡拍照,其實有很大的原因應該是對於自己的外貌無法產生認同,因為覺得自己的外表並不是特別好看且不上鏡,所以並不會特別希望看到自己的樣貌。
而當老師提到女性經常被教導是一個被觀看的角色而相較於男性更會於鏡頭下展現自己,讓我想到當我在準備報告時,在google圖片輸入自拍照或是人像攝影時,所浮出的照片絕大多是都為女性,而這樣看似習以為常的背後,卻是因為整個社會文化脈絡下,我們對於女性所以塑造出來的形象和價值。

謝秉辰
今天這個主題讓我想分享一下我最近看完的一本書裡面的部分內容,書名叫做《渴求的心靈》(The craving mind),本書在深度討並分析人類的各種"癮",其中一個章節就在討論現代人的"科技上癮",正好也可以藉此機會讓我整理並分享一下書中精湛的內容。
作者以一次在法國羅浮宮前看到遊客的自拍現象,開啟了這個話題。現在手機橫行的社會,有了社群軟體,我們時不時就可以po上自己的現實動態,好像在為自己對外的世界更新資料,但事實上卻不只如此,我們甚是在逛羅浮宮的時候,心思卻不在牆上的畫作或精美的雕像上面,反而是那該死的按讚通知把我們的注意力給偷走了。在此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那就是間歇性增強,也就是被人按讚這種獎勵是在行為後偶爾且持續出現的獎勵,這種現象會導致獎勵程度被量化的結果,陷入更深的話,也就是當你對自己的價值被這些軟體的按讚數所影響的話,表示你對社交軟體產生了依賴,也就是成癮的現象,這時腦中成癮腦區依核的部分活耀度變強-研究演顯示對社群軟體的依賴程度高低會和依核活耀程度成正比,書中也提出了諸多科技成癮對生活的影響,比如說研究顯示越是依賴社交軟體進行社交的,在真實世界的社交自信反而會降低(畢竟網路上看不到對方,網路只是個虛擬世界”),且與"情緒管理不佳"自我價值感下降與社會疏離感增加等負面表現呈現正相關(其中"與社會疏離感"真的是無可否認的,特別是這段學校實施遠距的時候,一切與外界的聯繫就只剩網路了,這時候感受特別深)
最後,我實在是想跟老師表示,認真聽完這堂課時,最讓我不斷反芻的反而是在影片中間對於香港反送中與台灣民主的關聯性:香港的事件實在是太令人惋惜了,尤其是當聽到那位政治系高學歷的女生棄筆從戎的的時候,我心中則表示,真的該關心一下政治了!(哀呀雖然今天的主題不是這個,但老師播放的影片實在是對我產生了我對於這個課題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而我的結論就是:好好珍惜台灣努力爭取而來的民主吧!

#alwaysbegrateful #peace

翁家祥
個人認為自拍是一種經營並宣傳自己,藉此得到認同的方式。或許是因為人類祖先群居生活的特性,即使我們總互相提醒不必在乎他人的眼光,多數人的自我認知與自信仍是建立在他人所投射的認同上,而自拍就是得到認同的其中一條途徑。透過上傳做好構圖、姿勢與修整而完成的美照到社群網站,能夠得到一定分量的讚美與關注。社群網站為了流量與廣告收益,也建立了「讚」、「愛心」等量化關注的制度以強化用戶之間的競爭,逐漸地這些數字成為了將分享與關注牢牢綁住的枷鎖。為了展現最好的自己,部分的人只會上傳調整得最順眼、最光鮮亮麗的的自己,而另一部份的人因為看見他人的讚數比自己多,看起來生活也十分充實,自己相形見絀。就認為自己受到的認同與價值不足對方,進而產生自卑甚至演變成憂鬱症都是曾經發生過的案例。婚紗照、寶寶攝影等產業則是以記錄美好為主。不過說實話我認為這樣的紀錄並不一定要特別去找攝影師拍一整本。專業的攝影師能夠掌握甚至製造最美的瞬間,但是我覺得這樣刻意營造的美好沒有大量製造的必要。就像畢業紀念冊一樣,或許我們買了一整本相冊,其實只是為了其中幾張合照,日後一頁一頁翻的頻率與次數也會屈指可數。大多數時間就如同老師所說的會放在房間角落蓋上灰塵長眠。所以我認為婚紗照比較適合經濟富裕的家庭拍攝。

張紫媫
我相信很多人一開始用自拍上傳到社群軟體的初衷都很單純,純粹只是想記錄生活,或是分享自己的人生。但不知不覺被按讚數這種表面的數字迷惑,開始越穿越少來吸引異性粉絲,或是修圖把自己變成另一個外表的人。這會產生一個問題是,大家掩蓋了自己不如意的一面,呈現出來的自己都是最完美的一面,像是哪天又去吃的什麼大餐,哪天又買了什麼新衣服,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是有條件去做這些事,那些沒辦法達成的人經過比較就會產生自卑感,而同時發文者自己本身也會產生出不切實際的優越感,而無視甚至不願面對自己比較真實的一面,這些都會讓人的心理扭曲、變態。

林宇崙
每個人對自拍都有著不同的定義,但我曾經看過一則研究,研究是說越愛自拍的人,自戀程度會越嚴重,會是一個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自我中心很高的人,非常的自我崇拜,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就像以前古埃及法老一樣,認為是神的後代,地球都是繞著他在轉動,嚴重的話可能是一種疾病。但我認為不能只從單一角度去看待自拍這件事,我覺得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化,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而且人是一個很會比較的動物,發現別人的現實動態比自己豐富,自尊心就會動搖,就會開始比來比去,就這樣惡性循環。我常常在反思,其實我們人類就像魁儡一樣,被這些科技產業操縱著。

李雨萱
在同學分享的社交媒體當中,我有體驗過的是FB 、 Instagram 、 MSN ,因爲MSN 已經在很久之前被淘汰了所以沒用了。但是FB 和 instagram 這兩款社交媒體是我每天都會用的apps.這兩款是完全不一樣的,FB可以僅發文字或是發文字加圖片,或是影片,但 instagram 必須要發圖片。在這兩者當中我較常更新instagram,因爲Ig 可以限制你想讓誰看到你分享的照片。在用的這幾年下來,我透過story (限時動態)記錄了很多回憶,偶爾也會看回以前的照片,感覺時間真的過的很快。
對照片有修圖的動作是想把照片中有瑕疵的地方變得更好,稍微修圖我認爲是Okay的。攝影師都會幫每個人的婚紗照修得美美的,讓人留下最美好的回憶,看起來也會更有自信。對於歐美國家與台灣修圖的對比,台灣大多數人士修臉上的瑕疵,但歐美通常會修成大胸部,翹臀等,因爲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審美觀吧。現代因爲女性主義的崛起,有許多女性都會去拍寫真集,提高自己的地位,將自己最好看的一面記錄起來。就像同學分享的那樣,被別人羡慕也是一種快樂。我是還沒體驗拍婚紗照的感覺啦,但我可以知道和偶像拍照后分享給別人看的那種自豪感。

賴彥任
隨著科技發達,社會的改變進行式中,個人展演自我的平台也跟著轉變。舊時可能偏重電影電視,現在則是社群媒體跟串流平台。我想不論昔今,個體在社會面前都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制約。不論性別、種族,群體之於個人都是一種模範甚至歸屬的存在。社會規範的局限我想是免不了的,但我發現相較於舊時;現今的社會制約影響個體更加深且加廣。多虧科技發達,我們與彼此的距離越來越接近,但所受的影響也隨之加深。幾秒鐘就可獲知朋友訊息,但親近背後是互相交流與制約。這樣的現象是好是壞,我想因人解讀見仁見智,但可以確定的是,擁有一個歸屬是身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所望。

林熙彤
隨著網路世代的進步,現在無論要做甚麼都比以前更便利。人們可以不用出門輕輕鬆鬆地在家動動手,就發表自己的想法,有些足以影響社會。社交平台有很多正面的便利性,像是宣導某些理念、公布消息等等,就連茉莉花革命都是經由互聯網發起的。別的不提,光是這次疫情,若沒有網路平台,我們無法及時得到資訊,也沒辦法獲得需要的資源。
現代人很喜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更喜歡評論。因此有了很多新興的網路產業,像是youtuber、網紅、直播主等等。他們以半個公眾人物的身分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以此為賺錢的工具,當然也因此得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指指點點。
我很喜歡拍照,以前喜歡拍我自己,現在更喜歡拍我身邊的人、事、物。前陣子甚至想去學攝影,還研究了學校星期六的攝影課。但我發現專業相機買起來價格不斐,又怕自己糟蹋浪費或是摔壞,所以現在還是以手機為主。我喜歡記錄下看見的所有關於美的事物,包含風景、食物、可愛的小孩。我想照片對於我來說的意義就是在難受無力的時候能感到正能量的東西吧!也常常看著照片回憶起那段時光的美好與不美好,再看看現在,是否已經成長。

候佳玲
看到老師提到自拍step by step 的流程,讓我不免想到家中長輩自拍時的奇景。分享一些個人觀察媽媽自拍時的模樣。每次自拍時,媽媽總是將手機越拿越低,整張臉的比例快佔螢幕全屏,導致部分自拍都成了雙下巴寫真。另一項奇觀,不論是自拍或是單純拍照,總會聽到媽媽喊到:「開濾鏡!不然我不拍!」現代人過於依賴修圖和濾鏡軟體,有時誇張到把整張臉的比例都成了吉娃娃似的,讓我實在是難以按讚。

黃詠鷥
這一節課讓我最深刻的不是自拍或是婚紗照,而是老師所播放的"自由飛",我是一名澳門,看到老師所播放的這一段紀錄片,不禁讓我想起8月31日,香港在地鐵站所發生的事,讓我的心情再度沉重起來,還記得當時,身處澳門的我,看到電視上播放香港警察在地鐵上,到處亂打人,不管是大人,小孩,還是孕婦,都一個不留地打,有的人只是剛好路過要回家的路,就這樣地被打,這件事完全顛覆了我哋警察的認知,警察不是應該保護人民嗎?而香港的警察為什麼可以這樣做?就只是因為他們是警察?可以亂打人,亂殺人,他們做了這些事,甚至可以不定他們罪,而且錯的人卻是被他們打的人。這樣的香港還是我認識的香港嗎?可以打人,可以殺人,完全沒有法治的香港,不禁讓我害怕未來的澳門也會變成這樣。我很害怕我會變成現在香港,因為我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他們只是想要自由,想要一個可以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是的社會,而不是一個沒有人權的社會,想要一個像台灣一樣自由民主的社會,如果我們以後真的會變成好像香港的話,我相信我也會像他們一樣站出來,為自己爭取自己的未來,而我也很希望台灣人好好珍惜現在的社會,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上一代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成果。
林良
以抖音作為藍本展開攝錄風潮還有各大直播平台的開設我想都是近些年來鏡頭前個體展演的新趨勢。在席捲網路之際,此類影片的拍攝也默默侵入各大年齡層的神經內部,不只是青少年對此趨之若鶩,上至壯年、老年,下至國小、幼兒園的孩童都免不了這一波荼毒。我倒也不是覺得它們不好,敢於在鏡頭前展現自我本可以培養個人自信心,只不過這其中包藏著著扭曲的價值觀。看著尚且稚嫩的孩子舉起手機自拍和錄製影片,開始各種搔首弄姿,初時尚覺有趣,最後卻驚覺他們或許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意義和必要性,不過是受到網路影響進而滿目跟從罷了。這樣的影響對於新生代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另外和自拍很像,自拍APP、抖音或各直播平台推陳出新,推出了越來越強大的修圖功能,還有越來越誇張的濾鏡,我們完全沒辦法判斷究竟鏡頭後的那一張真面目。帶上面具後仿佛掩蓋了所有的不自信,不過這難道真的讓心底的自卑煙消雲散了嗎?我認為不是,這樣更像是一種逃避,拋棄了最原始的自己,捨棄自己最真實的樣貌。褪去所有包裝之後依舊要回歸到自己的本真,到時候所有的不自信只有展開更加猛烈的反撲罷了

陳可翔
記得自拍開始流行是在我讀國一的那個時候,當時不只女生之間流行這個舉動,男生也喜歡自拍,只是都在家裡偷偷來。我認為在手機正發達的這個年代,自拍是一個非常能夠提升自信的方法,觀看照片中的自己隨時審視是否在容貌、身材等地方有所不滿意,進而加以改善成想要追求的形象。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行為有時候也會帶來反效果,如果個人的比較心態大過於自我追求的目標,巨大的自卑感就有可能席捲而來。

陳馬克
我自己是沒什麼在自拍,但這週的課程談到了「建立新的身分認同」,也提到自拍等行為往往是在建構一個自我形象,並將該形象展演於網路空間。這讓我想到在動漫、日系插畫的次文化圈裡,許多繪圖者喜歡畫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繪師形象」(通常簡稱為繪形),我認為,雖然不是藉由拍攝照片的形式,但也是一種建立自我形象、建立自我認同的行為。(單純覺得很有趣而分享XD)

譚小薇
我是一名法國人。在我的國家自拍的人(用自己的手,一個人在照片裡)被認為驕傲,自私的或者自我中心的。所以當地人在公共場所時通常會偷偷地自拍。不過一出國旅行,就不會在意別人的譴責的目光,而不停地自拍回國給朋友看,傳到某個社群軟體紀錄生活,經驗,分享自己的人生。最近很多人比較會派男/女朋友拍他們。因為看起來比較自然,所以不會被認為他們是驕傲,自我中心的人。 我到台灣很快就發現台灣人喜愛拍照,特別喜愛自拍。我是一個不喜歡自拍的人,都不會自拍,每次合照時都會去站在最後面,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我們的現代社會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拍照。只需要一台手機就可以拍。如果照片不滿意人的需求的話,都可以使用軟體修改不喜歡的部分,把照片變成完美。但是用這種方式是不是表示雖然在自拍,但是不喜歡自己。說實話,人們是不是只想符合我們社會的標準? 說到婚紗照,這是以記錄美好為主。在法國我們會說婚姻是我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因為攝影師能夠掌握最美的極短的時間,他/她的照片能讓人留在最美的奶一刻,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會去找一位專業的攝影師。

林宇軒
網路對於文化差異上,可以發現是透過現實接觸以外的另一種形式去表現和發展的。報告小組同學提到現實中所有的東西都要轉換成資訊才能在網路呈現,也因此自拍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延伸」,我們將自我的身體展現給其他人,實踐出「身體即文本」的概念,透過社群網站上他人的回饋,完成一個虛擬空間中的社會互動。另外,女性的影像只是飼養男性的凝視「gaze」,穿越時空的縣市、凝結時間於一瞬間。婚紗照都是被美化的,我認為不只是婚紗照,所有的照片都是一種美化的過程(醜照例外),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能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與社會心理、自我認同有關係。和自我的影像產生疏離感,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現象,自我和照片中的人像認知為兩個個體。在老師授課部分,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在鏡頭下記錄歷史事實,現今的人們能不能真正了解我們現在的生活背後是花費了多少的生命和血淚所堆疊而成的,希望在這個網路發達的社會,所有人能夠更有這些社會意識。

岩渕大志
我認為自拍的最初起點應該比較偏於自我記錄,如果沒有現代的科技的話,應該就是用照片來記錄,想要自己入鏡的話,就只能用用三腳架,加上倒數計時的拍攝包括自己的大合照。但是由於科技及網路的快速進步,現代風的selfie 就變得如此普遍了。然而進一步探討自拍族的心理就不得不考察他們是比較愛自己的(或說比較自戀),在實際生活上或許較不善於溝通,或想從這一個管道得到多一點的肯定,好評。透過這樣的方式他們與社會的溝通或許會有改善,由此他們可能重拾信心,再度能實際與周遭互動。另一個可能性是他們可能會過份依賴這一個管道,在不知道不覺中對於實際與人溝通交往便得消極。自拍的硬體設備與技術越來越進步,自拍族也開始對真實與假像的界線開始模糊,經由自拍的校正功能,人人可以成為帥哥美女。根據資料顯示越沒有自信的人花在校正照片的時間越多。但並不是說自拍只有負面價值。透過這一個快速的管道,能夠和世界各地的人們即時互動,(尤其是對我來說,它讓我和親友們時常能夠聯繫在一起)自拍這一個手段也是非常值得正面評價的。 至於台灣的婚紗業是世界聞名的,在來到台灣之前,我就已經多次看到電視節目的專題報導。台灣婚紗攝影產業的發展大約可以幾個發展時期(節錄自"台灣婚紗攝影產業發展趨勢研究"陳立瑋著)1.從日治時期(1905-1945)由寫真館少數人負責拍攝結婚當天紀念照。2.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1949-1970)由照相館一樣由少數人負責當天紀念照的拍攝。3.產業啟蒙期(1970-1980)這期間為婚紗攝影產業整合初期,「婚紗攝影業」出現,開始流行拍婚紗紀念照。4.產業轉型期(1980-1990),這個時期成功開創提前拍婚紗的文化,產業垂直整合完備,婚紗照周邊印刷產品盛行,婚紗展覽,新娘雜誌推波助瀾之下,拍婚紗成為大眾普及活動。5.戰國時代,(1990-2000),婚紗攝影公司的數量大幅增加,1998年達到442家。拍婚紗的計價方式改變,推出包套計價方式,產業進入價格競爭狀態,業者開始強調服務品質以增加競爭力。6.海外擴展,數位年代(2000-2010),因數位化攝影開始普及,門檻降低導致自助式婚紗消費型出現。大型婚紗公司開始向海外擴展。台灣婚紗產業由初期的拍結婚當天的紀念照一直發展擴展到成為一個整合的服務產業。這和台灣的結婚習慣習俗當然是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以我的觀察,台灣女性平常多不濃妝艷抹,而當她們在成為新娘時加以精心地化妝及禮服與髮型設計,讓她們有化身童話中的公主。而再透過攝影師在攝影棚內經過特殊的燈光,或者是優美的風景,或是浪漫的背景,拍出來再修過的放大結婚照就成了新人們一輩子的寶物了。在日本的結婚紀念照,通常是和親友團的大合照,以及新人中規中矩的乖乖照。他們也絕對不會想把結婚照放大到和家裡牆壁一樣大,拿來裝飾一整面牆。台灣的婚紗照產業提供一整套服務,從新人們決定結婚開始找到他們,這項服務便開始了。它讓我連想起日本的獨棟建築的建築業商。因為他們也是提供屋主從構想階段就開始的細心服務,一直的房子落成,都還持續有後續的維修服務。只是反觀這幾年,台灣的婚紗業也正面臨時代的挑戰。近來有所謂的自助婚紗攝影,攝影器材與功能的進步,年輕人也開始重新思考結婚照甚至結婚典禮。再加上少子化及不結婚的人數比例增加,這些因素都在不斷地考驗現代的台灣婚紗攝影產業。

楊荏羽
看完老師放的『自由飛』這部影片,很震驚也很感慨,那些香港的年輕人抱著最壞的打算,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只為了爭取「民主」與「自由」。身為台灣人的我頓時覺得好幸福,很感激上一代的人們為台灣所做的貢獻與付出。對於一出生便是生長在民主社會中的我來說,影片裡提到民主是必須付出代價的這件事,才驚覺民主是這麼的得來不易,好好珍惜能夠擁有自由的權利。我相信他們的意志與行動都是非常堅定,才足以支撐他們繼續為了整個香港而奮鬥。

羅悅庭
自拍的流行似乎是從智慧型手機出現後開始的,因為我還記得表哥嘗試用相機自拍的情景。我覺得自拍是一種紀錄生活的方式, 一點一點看著自己的變化。婚紗照大概也是如此吧,能捕捉最幸福的人生重要時刻。

王奕翔
或許自拍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自拍的原因可能是自戀、紀念、或紀錄生活。而對我而言,自拍是紀錄生活的一種方式。尤其是伴隨著通訊媒體的興起,時不時地就會在社群軟件上看到別人的自拍。不過我自己是一個比較少自拍的人,除非是社群軟體上需要有一張自拍照,好讓大家知道我是誰,或是證件需要。同樣是為了記錄生活,我拍的照片多是食物或是風景。所以自拍對我而言,只是一種身分的表徵,如同一個人的名字、身分證號、或是學號,並沒有過多對於生活上的意義。不難發現,在生活中某些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對於我,抑或是其他人來說,還真的沒有什麼意義呢!

田村有梨奈
我從不喜歡拍照或自拍。因為我不明白意義。日本有很多照相亭,大多數女人都喜歡拍大頭貼。但是,當您可以拍照,使照片精美或使用智能手機拍照時,為什麼要付費拍照?這是消費者的慾望嗎?大頭貼的外觀和感覺就像是女人最喜歡的顏色,基本上是為女人的機械。打印的照片不僅看起來漂亮,而且您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更改背景和照片佈局。此外,價格與拍攝照明照相同。這些廣告和大頭貼本身的功能可能與女性的消費慾望有關。此外,紀念性。基本上,我和朋友一起聚會並照相館,所以也許是為了留下回憶。通過這堂課,我理解了一點對女人為什麼由於心理因素而喜歡自拍和照片以及它們的意義。

鄭俊翔
我是一個不喜歡拍照的人,從以前到現在我拍過的照片少之又少,大多數都是有需要才拍,但我認為拍照是為了記錄當下所發現在照片裡的任何事物,自拍更是如此,人們在自拍的時候都會找一個突出的背景記錄當下自己在看見這個景色時的心情。還記得當年身邊大多數的人無論男女自拍後過不久就會把自拍的照片刪除然後再拍一張新的,當時的我不理解他們一直拍了刪刪了又拍的心情,因為我認為拍照只是為了紀念才拍一張就夠了,而且不管怎樣拍自己也不會變帥變美,看來看去都是一個樣,後來才知道他們是為了找一個能夠凸顯出自己的角度等才重複自拍。

魏浩胤
關於此議題我認為可以從鏡中自我的角度去探討,在人的眼光下表現出所期待的模樣,並依此認為自己是這個模樣而自我感覺良好。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人有自我感覺良好的需求,而尤其在鏡頭或媒體的幫助下人得以檢視自己的角色扮演情況,以第三者的角度直接觀察自己。在做形象整飾時使用的多半是自己早已內化的社會價值或普遍觀念,如婚紗照就是要美美的,或上節目時要保持坐姿端正等。其實男性也會受此影響,也會表現自己的陽剛或英氣等。單就這個層面而言是正常而普遍的,只是如今的年輕一代中開始流行一種自信風潮,有些人會表現出不被鏡頭影響的樣子,也許也跟社會有關。展演的方式或內容則有值得討論的地方:為何女性展演的特質或其受眾表現的態度,和男性的展演特質和其受眾態度,有著「微妙的差異」?即使是現在女性的展演有時依舊淪為消費性,是以強勢性別的眼光和需求而展演,而這種眼光遺憾地並非總是友善,或平等。雖如今以女性眼光為主的展演形態日漸增多,但強勢性別的主導卻依舊顯而易見,像國光幫幫忙那種爛節目和理所當然的強勢性別審視或言論依舊存在。最令我不解的是有時男性使用此模式外,一部分女性也常用此模式抨擊不符合「社會善良風俗」的女性,甚至更為嚴厲。(如對檳榔西施的看法)Bille Eilish日前曾在演唱會上褪去自己上衣,並發表此番言論,我認為值得深思

羅品淵
還記得國中高中很喜歡自拍,那幾乎是我們的流行文化,上個廁所拍一張,上課拍一張、下課也拍一張,放學更是無限拍拍,大型聚會的時候就是公共自拍場合,我還記得我在運動會時,總是會拿著我的高級SONY手機(當時),穿梭在各個休息區,尋找熟悉的面容,然後笑一個,就這樣,我收集到了很多和別人的自拍照,我都會上傳到IG(現已刪光),但是但是現在我上大學之後,發現大家並不自拍,被發現在自拍的人還會被笑ㄟ,真的是無敵難過。難道我自拍錯了嗎?我只是想記錄我的生活,和別人分享我的’’存在這個事實,順便讓我的朋友們知道我是愛他們的!
但是這在不同世代好像又有不同的想法了,我姊姊(年齡28處女座)他們現在還是很流行自拍,會用自拍記錄自己的生活,而且也把自拍當作聯繫感情的工具。
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會討厭這件事的主因是覺得自己是成熟的人了,自拍這件事是高中小屁孩在做的,或許就是這種優越感讓我們不敢做出自拍這個動作。
而真正成熟的人是不會有這種比較心的,每個次文化有每個次文化的優點,我們以小大人的方式來看待會顯得自己不夠成熟。
這是多元文化發展的窄門,因為人總有比較心,上一個世代的人也可能覺得我們是草莓族之類的,而上上一代的長輩就會說上一代是月光族,無限上綱的比較使文化難有其特色。

郭碧玉
讓我非常有同感的是INSTAGRAM影響了人們記錄生活的方式,我小三時就有FB,那時使用FB不常上傳照片,每每上傳照片依定是非常有意義的,國三時開始使用INSTAGRAM,因為一定要配圖所以開始重視照片的意義自拍照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形象的展現,我的風格、我的臉要露出來都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一開始自拍時會苦惱甚麼樣的照片最適合自己,但只要找到適合的角度、濾鏡就會有自信心,發照片時也就能更坦然接受他人的稱讚。

周沛德
「以前人是用文字在寫日記,現代人是用自拍在寫日記。」如同老師所說的,現在用文字紀錄生活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的照片,這或許是時代演進的結果吧,因應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與其花時間回憶、構思、組織語言,不如從口袋拿出手機,對好角度,喀嚓,一張裝滿回憶的相片就被保存下來了;也不像筆記本還需要照顧,怕他沾到水、泛黃等等,即使如此,我還是很享受拿著筆用文字紀錄生活的方式,在過完充實的一天後,在紙上揮灑多彩的墨水,為今天做個完美的收尾。

岩渕大志
我認為自拍的最初起點應該比較偏於自我記錄,如果沒有現代的科技的話,應該就是用照片來記錄,想要自己入鏡的話,就只能用用三腳架,加上倒數計時的拍攝包括自己的大合照。但是由於科技及網路的快速進步,現代風的selfie 就變得如此普遍了。然而進一步探討自拍族的心理就不得不考察他們是比較愛自己的(或說比較自戀),在實際生活上或許較不善於溝通,或想從這一個管道得到多一點的肯定,好評。透過這樣的方式他們與社會的溝通或許會有改善,由此他們可能重拾信心,再度能實際與周遭互動。另一個可能性是他們可能會過份依賴這一個管道,在不知道不覺中對於實際與人溝通交往便得消極。自拍的硬體設備與技術越來越進步,自拍族也開始對真實與假像的界線開始模糊,經由自拍的校正功能,人人可以成為帥哥美女。根據資料顯示越沒有自信的人花在校正照片的時間越多。但並不是說自拍只有負面價值。透過這一個快速的管道,能夠和世界各地的人們即時互動,(尤其是對我來說,它讓我和親友們時常能夠聯繫在一起)自拍這一個手段也是非常值得正面評價的。至於台灣的婚紗業是世界聞名的,在來到台灣之前,我就已經多次看到電視節目的專題報導。。台灣婚紗產業由初期的拍結婚當天的紀念照一直發展擴展到成為一個整合的服務產業。這和台灣的結婚習慣習俗當然是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以我的觀察,台灣女性平常多不濃妝艷抹,而當她們在成為新娘時加以精心地化妝及禮服與髮型設計,讓她們有化身童話中的公主。而再透過攝影師在攝影棚內經過特殊的燈光,或者是優美的風景,或是浪漫的背景,拍出來再修過的放大結婚照就成了新人們一輩子的寶物了。。台灣婚紗產業由初期的拍結婚當天的紀念照一直發展擴展到成為一個整合的服務產業。這和台灣的結婚習慣習俗當然是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以我的觀察,台灣女性平常多不濃妝艷抹,而當她們在成為新娘時加以精心地化妝及禮服與髮型設計,讓她們有化身童話中的公主。而再透過攝影師在攝影棚內經過特殊的燈光,或者是優美的風景,或是浪漫的背景,拍出來再修過的放大結婚照就成了新人們一輩子的寶物了。只是反觀這幾年,台灣的婚紗業也正面臨時代的挑戰。近來有所謂的自助婚紗攝影,攝影器材與功能的進步,年輕人也開始重新思考結婚照甚至結婚典禮。再加上少子化及不結婚的人數比例增加,這些因素都在不斷地考驗台灣婚紗攝影產業。

宮城裕美
自拍棒使人們擊中後,我認為自拍=自戀的人的形象消失了。由於FacebookIGTwitter等更多的地方可以上傳我們的照片,因此更多的人可以在每個地方輕鬆地表達自己。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拍照而不用擔心別人的視線,所以我認為日本人的害羞個性已經改變了很多。其他人不僅記錄自拍照,還記錄當時發生的事情。你可以用這些照片與您的朋友交談並回憶那些日子。某些人因不遵循規則的拍照而發生問題,但是如果您遵循規則,我認為它是一種了不起的記錄媒體。

陳怡臻
網路的誕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但又相對的拉遠了彼此,現在人們很習慣地將所有的事情都以影像的方式紀錄,生活中的大小事,不論是拍自己拍別人,彷彿什麼都要「拍」一下才會安心,我自己也很常吃美食之前做「相機先食」的動作,也是主要喜歡分享好吃、好看的食物給大家,但自己將這些影像留存的意義在哪?將它發出去的用意又在何?也是我自己很常問自己內心的問題。究竟是想要保留這些珍貴的回憶,還是想要將這些自己所體驗到的事物分享或是炫耀給別人呢?甚至有時候也會思考覺得我發這些似乎也沒有人要看,這樣一直發是不是反而打擾到別人的感覺,但社群的意義本身就不是為了讚數多點閱率高而存在的,應該是自由且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發表自己想表達、喜歡的事物才對。

吳庭毅
社群網站中的自拍照簡單來講,算是一種各取所需的表現。因為有偏好這類照片的客群,使得自拍者不斷拍攝閱聽者喜歡的類型的自拍照。而且自拍照相對來說,限制比較少,不需腳架、不需他人,可以獨自完成。在早期,沒有拍照手機,加上相機使用底片,拍照會令人覺得是件慎重的事情,可能拍照的時機場合往往是在重要場合或是值得紀念的當下,自拍不太會是當時人們會使用的拍攝方式;相對的,在現代科技發達的時代,人手都有一機,拍照這件事變得方便而不再是很慎重的事情,而且手機記憶體容錯率比底片高上許多,自拍變成了不能再稀鬆平常的事情了。所以我覺得這是科技改變了人的習慣。

張彬
我記得在我剛開始接觸電子產品時,會有自拍的習慣。可能是青春期的氣氛、可能是對電子產品的好奇或是對攝影的好奇,也會肆無忌憚的把拍好的照片上傳到各大社交網站,根本不會去在意別人看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評價。但後來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我發現自己會變得很少會自拍。雖然身邊的3C產品拍照技術不斷的在進步,從一顆鏡頭到兩顆再到三顆,而我發在社交網站上的自拍照也變很少,會有跟朋友們的合照但就是少了一個人的自拍。我感覺可能是自己的年齡已不是時時刻刻在自拍的年齡,再來自己是男性如果明天都在自拍的話別人會說我有病....然後是大學期間由於課業的忙碌根本不像以前小時候那樣悠哉悠哉,或是我變得比較敏,如果把我的自拍照頻繁的發到社交app的話,我怕大家會說說我笑話(自信心越來越少)。因為我本身也是這樣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發很多自己的自拍照(漂亮的話還行),我會覺得他是不是自戀到瘋掉了....最後一點是我發現,以前的我或跟我朋友們怕照時會很自然的把相機舉起來拍,而且大家看到有人自拍的話,就會很自然的擺起pose。然而現今的自拍變得有點尷尬的氣氛(沒那麼自然),或一些人還故意躲起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自拍的次數變得一次比一次少。社交app方面自拍照發的比較少,有時只是會發一些與情緒有關的文字。

張正
由於現在媒體和大眾文化的塑造有非常大的關連,而媒體鏡頭下所呈現的事物有可能會變成大眾行為的參考準則,因此一個被媒體社會影響的個體會在自己所想要呈現給他人的鏡頭下參考這個準則,因此就會造成各種不成文的社會慣例,而如果不遵循著慣例,往往都會被當成異類來看到進而遭到歧視。

林癸澤
自拍的興起我認為覺得跟社群媒體的竄起有絕對的關聯,從典型的婚紗照到現在每個post的照片,大多數的人們不論男性女性,都追求在鏡頭前的美貌,和社會大眾分享自己的生活及容貌,想獲得認同以及關注,但也因此更多的美顏相機和修圖軟體因市場需求開發出更多的APP,許多人在鏡頭前都不像真實的自己了。

這樣的情況我想讓人們只在網路世界和鏡頭之後才有自信,扼殺了每個人的真面目,MC HOTDOG在新專輯之中有一首歌-名叫夢幻照相機,我認為這首歌說明了很多網路世界的隱憂。

周毓凌
聽完這週報告組後,害我下意識地思考一下自己對於「自拍」這件事的意義。當真是我對自己的自我投射嗎?然後我自身有用女性凝視的角度去要求自己嗎?
答案是:可能或多或少有。
有時看到網路某個youtuber的妝容很美,又亦或是哪個女明星的造型很仙、很漂亮,自己會忍不住想要跟他畫一樣的妝,剪一樣的髮型,穿一樣的衣服,可能這個時候就是我用女性凝視的角度在看他們了吧,我也將自己投射在他們身上,因為他們符合我對女性美麗的審美觀。
但每每如此後,就會開始嫌棄自己的身體,皮膚不夠好、鼻子不夠精緻等等,達不到自己投射的標準,往往過後心情就隨之低落。
還是要懂的欣賞自己吧,我想。

林詩婷
「自拍就像是不斷重寫及定義自己,是一種建構自我方式的延伸。」
  當你在自拍的時候,你的動機是甚麼?對我來說就是想要記錄當下的的自己,而在每個自拍的過程中,會發現因為外表、衣服穿著、妝髮的不同而重新定義自己。而這樣的自拍是會帶給我自信的,可以不需要讓別人看到我滿意現在的自己,就只是單純的記錄自己的這一刻,好讓我知道我現在的狀況是不是我想要的樣子。
  現在因為主流文化對於象徵女性的外表特徵就是臉小又尖、鼻子挺、眼睛圓又大、身材要瘦,要是不符合這些條件同時又很在乎他人眼光的女性,多半會使用有濾鏡、特效、修圖這些功能的手機拍照軟體來製造一個理想中完美的自己,再放上去社群軟體上,享受陌生人、親朋好友讚美所圍繞的感覺。這樣看來彷彿是在欺騙自己和人,所以才會發生在與交友軟體上的網友見面時,本人跟照片有些差距的現象。
  其實這樣的美化自己也是一個延伸自我的方式,每個人都是想被在乎、想找尋自己存在的價值,並透過他人的評價或是自拍照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是主流文化給予女性的印象所留下的產物。

陳子洛
這週的主題有提及到反送中的事情,對於來自港澳地區來說會相較敏感一點,雖然現在還是處於疫情的環境下,但希望不要忘記香港所發生過的事情,而這些事件還沒有結束,香港依然在努力的爭取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民主和自由不是隨手可得的東西。
我認為自拍照是一種展現自我的良好途徑,也可以增強個人自信,但是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自拍或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雖然會努力將積極、正面的一面表達給全世界看,期望獲得正面的回饋,但是卻認為這是一種自我真誠的表現,看在他人眼裡就會變相,所以自拍是一種推銷、宣傳自我的方式,日常生活中欠缺能夠自我評價的工具,透過上傳在社群媒體獲得幾個讚、正好提供了這樣的管道。所以自拍在現今社會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過度的自拍行為會為自己帶來心理的影響,有目的有意識的自拍會更好的宣傳自己,散發個人的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