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Week 18-22/06/2016: Night Market(夜市) –以師大夜市為例

本周討論主題:
  • Night Market(夜市) –以師大夜市為例


指定閱讀
  • Tour Taiwan,〈師大夜市〉,Welcome 2 Taiwan2006年。http://www.welcome2taiwan.net/cht/download/pdf/streetEats44-48.pdf

延伸閱讀
  • Yu, Shuenn-Der. “Hot and Noisy: Taiwan’s Night Market Culture.” The Minor Arts of Daily Life: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 Eds. David K. Jordan, Andrew D. Morris, and Marc L. Moskowitz.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129-149

課堂照片錦集


來到本學期最後一堂報告,
今天延續上週飲食的主題
我們來討論「夜市」



夜市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同學帶領我們環島介紹台灣的夜市



同學在逛夜市之餘,也能了解台灣有許多類型的夜市!


報告的同學已師大夜來當作報告的例子


在師大夜市的抗議事件,
老師跟大家分享了從六個面向看待這個事件,
同學們記得幾個呢?


從夜市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文化的意涵


最後一堂的通識課
佳穎老師仍不忘分享故事給同學
給同學們滿滿的收穫與啟發!


謝謝期末考週來上最後一台的的同學們
給自己一個掌聲吧~~~


同學心得回饋


  • 賴曉瑩

關於師大夜市的爭議,其實可以先透過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底下的「土地使用分區申請及查詢系統」對地段的土地使用規範進行理解,我想會有一個基礎而全面的認識。從空間切入,這樣的議題其實有很多的面向可以去探討:該區域的發展與議題的主要推動是否反映仕紳化的現象?土地分區使用的概念是否來源於英美的郊區化想像?都市街區的混合使用是否是較為有機的生活樣貌?台灣學校與夜市之間的毗連的特性是否肇因於不完足的居住供給,以及因而將伙食供應的設施與責任轉嫁外包?師大夜市的沒落是否成就了公館夜市的興盛,也對先前捷運區間載客量的興建評估爭議有所關聯?
另外,我覺得除了直接關於夜市商家興衰的討論,小公園也是應該延伸的相關議題。早三年,居民因為覺得夜晚遊客在小公園角落徘徊製造髒亂也形成治安死角,因此聯合區公所和議員提案,改建小公園。小公園改建剛落成的時候原本令我頗感訝異,雖然取消了環形劇場,但香草花園的花圃設計恰好適宜坐觀夜晚的閒適景色,還因此供給了更多的座位給觀光消費的人群——都不到二個星期,花圃四周加上了破壞美感的金屬製圍欄⋯⋯在一次參與式預算的階段培訓課程裡,我聽講師滔滔說起自己的豐功偉業,才知道那圍欄是在冒著違反設計圖的風險下進行的私自更動,而整個小公園改善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驅逐遊客⋯⋯居民對於遊客如織所帶來的生活品質下降的擔憂固然可以理解,但對於公共空間的使用人人理應具備近用權,這並不是可以為少數把持社會資本的居民可以私自畫限排除的。

師大座落在師大夜市之中,大批學生在此中的活動頻繁。遺憾的是,在先前師大夜市的爭議裡,我們幾乎沒有看到學校或學生的聲音,更幾乎沒有見到集體的公開行動。我一直很好奇,大部份的學生對於這樣的生活環境究竟有什麼樣的看法?有沒有人相信可以透過作為去突破限制甚或開啟溝通?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Week 17-16/06/2016-: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NEW

本周討論主題:
  •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指定閱讀
  •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830(創刊號)http://s22.ntue.edu.tw/電子期刊/Yan%20Xiu-Fang.htm〉。
  •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
  •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 313期(2002)。頁9-26


延伸閱讀
  • Ritzer, George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2002
  •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2002a。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學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2002b
  •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31 (2002) 3期。頁58-68
  • 廖炳惠,〈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中央日報》,20031222日。

課堂照片錦集



報告前小組認真討論


佳穎老師課堂開場



大家~~~~~甲飽沒?
這組同學報告飲食文化,很用心準備報告外,也準備圍裙配合主題呢!






同學心得回饋

  • 許耕毓

首先很感謝這組同學對於飲食文化的介紹,一開始看到同學們穿圍裙,之後又到台上喊「呷飽未」,就覺得很有創意也很用心。組長的開頭非常吸引人,不只PPT的圖案非常的漂亮,整體的架構與調理都很清晰。一開始以時間軸來介紹台灣飲食的演進以及台灣人對於飲食的態度,雖然可能高中歷史有學過,但也因此更能讓我進入狀況。在台灣菜的歷史介紹及辦桌文化的承接非常的流暢,而對於辦桌目的像是調和宴、慶典宴的區別更是讓我學到了一課,〈總舖師〉裡對於過去辦桌文化的介紹也讓我的印象更加深刻及清楚。在速食文化的部分有介紹到麥當勞化的幾種特性,但我覺得可以更深入探討,感覺也是很有趣的一環。而之後兩本書的介紹看的出來這組組員對於文本的熟悉程度,詩是一門難懂的學問,而報告同學對於詩的透徹探究,讓飲食文化及文學的結合的非常好,其中從金針花及縫紉機著手來探討父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壓抑也是很有趣且值得探討的觀點。之後關於《完全壯陽食譜》的解析更是結合了性方面的概念,讓我很驚訝飲食文化竟然和身旁周遭的這麼多事物都有密切且深刻的關聯,而從詩與食譜的關聯,也可以發現詩集有趣的地方,報告同學在詩的地方做的結尾,也讓報告多了幽默感。在探討飲食與電影的關係時,讓我省思了中華飲食是否真的變成了一種對於社會的包袱,但報告同學在這部分的解說較為快速,比較沒有辦法即時吸收及閱讀完簡報的內容。而東南亞料理的部分圖片非常精彩,但可惜沒有多加介紹,但有提到一點關於多重加工及東南亞飲食的改變及影響,確實是值得探討的地方。應該是因為時間限制的關係,結尾地方結束的有點倉卒,但我覺得可以有更完整、讓人反思的概念,並多一點對於飲食文化的總結性論述,這樣會比較有整體的感覺。
從這組同學的報告中,可以看出同學對於報告的準備用心及文本的紮實程度,也讓我了解到飲食文化其實包含著許多複雜的概念,也有許多層面的影響,是一個收穫很多的報告。感謝這組同學的報告,又讓我學了一課!


  • 黃丹英

喜歡你們的報告,雖然飲食這個主題很生活化,但同學們卻能從許多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切入,豐富的資料讓整個報告很有深度,現在長大偶爾還能在阿嬤家見到辦桌的蹤影,但我們小孩通常只記得吃而不知道除了婚宴等為什麼有這樣的文化,辦桌文化的介紹讓我更了解這個屬於台灣特有文化的背景與意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飲食遇上文學的部分,書的內容不僅僅是在探討食物本身而已,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更結合了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與心境(同學分析也很棒),阿媽的料理那本書更將文字與圖像結合,為詩一層層疊上了故事。


  • 劉蕙翎

很謝謝這組精彩的報告內容,讓我更加瞭解台灣飲食文化的脈絡,報告中介紹的兩本書,都講述得相當詳細,原來食物還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以文字呈現在眾人眼前,並且囊括著多元的意涵,而視角轉移至電影,食物可被寄託著不同的情感,反映社會的脈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原來飲食並不是只有表面的吃,它背後所乘載的文化意義,更叫人沉醉。


  • 李宜昕

謝謝你們精彩用心的報告,很精美的PPT,除了介紹台灣飲食文化的歷史背景,還介紹了飲食文化和藝術的結合。從我們現在大眾所熟悉的夜市介紹到我們台菜和辦桌,再到異國的速食文化跟東南亞料理,脈絡非常明確。但是我個人在聽完台菜的介紹之後還是有些不了解,我還是容易把台菜跟家常菜混為一談,還蠻希望在台菜這個部分可以更詳細一點。第一位同學的介紹很好,內容豐富和我們的生活很貼近也不會太冗長。開場的問候,好可愛。


  • 劉采蓉

謝謝你們對於台灣飲食文化所做的介紹。你們的報告真的非常精采,從頭到尾都沒有冷場的時候,從一進教室看到你們整組的人都超團結超可愛的穿了圍裙就開始期待你們的報告,真的可以感覺到你們非常認真、非常用心地在準備你們的報告。組長一開始介紹台灣美食時的ppt做得超級美,令人印象深刻,連老師都忍不住稱讚你們呢!而且你們ppt整體的風格很一致很可愛,看得出組長在統整工作上下了很多功夫。報告內容的部分我覺得你們最令我佩服的地方是可以把老師指定閱讀的文本也報告得十分有趣,兩本書的個別介紹很詳細,完全壯陽食譜那本書的舉例也非常有趣,最後比較那兩本書的部分也很清楚,使人很好理解。真的很喜歡你們這組的報告,謝謝你們帶給我們一場關於飲食文化的饗宴!


  • 賴曉瑩

關於上一週的飲食文化主題,我有幾個文本想要在這邊與大家分享。
第一本是蔡炳惠老師的《吃的後現代》一書,書中不僅爬梳了歷史上不同創作時期的飲食文學觀變遷,同時也陳述了相當多的後現代餐飲景觀:從都會文化、全球化、懷舊料理、飲食的情色化到族群飲食之間的文化展示與融合⋯⋯相信是開啟飲食文化的討論或研究的入門的另一選擇。
另外一篇,由於該組別末了有提及台灣異國料理,也可以參考鄭陸霖老師早幾年發表的〈全球在地化的多重軌跡——台北市異國餐飲的時空過程〉文章。這篇文章簡要分析了不同國族風味的餐飲怎麼樣進入台灣市場,同時也剖析其區位集中與分佈的成因。
最後,我想要稍微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對於飲食文化的想法。我覺得像是當我們開始討論咖啡文化甚至是咖啡店和輕食店的消費文化,很多時候除了在全球化政治經濟運作機制以及符號象徵的消費層次上去做探討,對於空間角度的切入也是不可少。老師上次有提到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間,實際上在地理學上也有一個第三空間的論述,像是咖啡店或是輕食店這樣的消費經驗,很多時候反映的是在現實以及想像之間交會而生的另類空間甚至是抵抗場域。
以上是我提出的一些思考。


  • 陶厚宇

謝謝第七組帶來的飲食的報告!這組報告的資料非常廣泛與豐富,有文學、詩或電影中的應用與分析。不過除了引用他者的資料之外似乎較缺乏自己的想法,比較傾向於介紹性的內容,像是東南亞料理等等。不過通篇整份報告仍是給了聽眾很多很棒的想法和分析,謝謝!


  • 黃立文

吃,真的是一種像神一樣可以朝拜的存在,可能不會有人太認真去討論我們吃的東西代表什麼,這次報告收穫很深,有機會希望能探討更多關於地方美食的部分,出去玩可以規劃美食路線的內容。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Week 15-02/06/2016: 田畠真弓教授演講

本周主題:
  • 田畠真弓教授演講
  本週邀請到東華大學社會系田畠真弓教授蒞臨本課程與同學分享她對於台灣及日本學生運動/社會運動的比較觀察。

    田畠真弓老師的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社會資本、全球化與人力流動、及東亞資本主義等;她對於東亞流行文化也具有高度興趣和深入了解。她的著作以英文、日文和中文發表在各著名國際學術期刊中。

演講照片錦集


莊佳穎老師開場
同學們認真聽講

 田畠真弓老師認真演講

同學問題發問

莊佳穎老師與田畠真弓老師合影
同學心得回饋

  • 陶厚宇
老師這次的演講真的非常精彩,是以日本的角度來觀看社會運動的走向,並連結政治脈絡。此外,也播放當時的影片,讓這些運動歷歷在目。同時,也跳脫過去只從台灣或中國脈絡來看很多的島內事務。不過我覺得問問題的話也許可以是以先提問,老師來時再一次回答會好一些,畢竟老師的中文不像native speaker那麼流利。這次的演講真的是大開眼界!


  • 賴曉瑩

每次談到日本學生運動,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村上春樹作品《1Q84》的片段,接著是大江健三郎隨筆集裡那篇〈我在曖昧的日本〉,以及會田誠、橫尾忠則等無數的藝術家與作品。他們不僅曾經身在抗爭運動其中,而這些在往後日本社會被噤聲的事件也對他們的作品和生命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透過創作與記憶交織而成的小敘事對於社會這個有機體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無論政治與經濟現實上改變與否,如此的產出總是紀錄事件的各種真實,並且激發無數後者的心靈與實踐。
類似的社會運動與藝術/文學創作之間的關聯性屢見不鮮,像是戰後轟轟烈烈的五月風暴(Mai 68),影響所及不僅橫跨藝術/文學創作,更對晚近的風行的法國哲學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然而,反觀台灣,野百合前後那些社會運動固然與當時的前衛運動息息相關,但彷如曾經有過斷裂的社會抗爭一般,在社會科學研究者以外的場域,事件的記憶與影響也失了蹤影。某種程度上,台灣社會相較於日本趨向民主化與熱絡的社會參與,但會不會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我們善忘與欠缺反思的能力,徵候著一個更巨大的溫水煮青蛙危機?


  • 宇佐美艾莉

因為之前有閱讀一些村上春樹的作品,其實對於當時的學運也算是知道一些。我個人的觀點可能跟老師有些出入。以下是我個人的拙見
1.學運的奧田先生是受到了香港和台灣的啟發,可是我個人認為香港台灣和日本不論是國情也好文化也好差異實在是太大。日本人本身對於學運或者是街頭示威這樣的行動是反感而討厭。在街頭那些反韓反中的右翼分子其實很少有人會聽他門1講什麼,日本的絕大多數人也不會因為他們這樣而怎樣。而看到這樣比較激動的學運會下意識的排斥和反抗,我覺得這樣根本沒辦法達成效果,反而讓安倍的支持率上升。
2.為什麼帶領學運的是私立大學?首先,日本是一個教育與政治分離的國家,不像是台灣一樣可以上課隨意的討論政治人物,老師其實也不可以隨意的發表政見。這是從國小到大學都是一樣的。所以,很多老師選擇不參與,因為他們的身份不適合在學生的面前大談這些,或者參與其中的活動。其次,日本還是身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老師與學生之間還是有階級的關係,很難像台灣這樣打成一片。而國立大學,是國家的,公家的,是與政府緊密相關的。而私立大學是私立的,相對來說學風比較自由,老師學生發表言論的壓力會和框架很少。其實當年東京大學的學運是因為東京大學本身就是比較新思想的學校,當然現在也是。只不過,關於學運的這個共同記憶應該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好的。所以以至於現在沒有帶頭。
3.村上春樹在挪威森林一書中男主角經歷了學運時代,很多帶頭反抗的人最終還是乖乖的回到教室學習讀書,而男主角會認為那些人怎麼會這樣,實際經歷這樣的學運,所以人弄得身心疲憊。學運
我深深的覺得,很多國家的成功案例是可以借鑒,前提是要符合那個國家的本土文化和國情,而完全不考慮這些行使的會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