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討論主題:
-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指定閱讀
-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年8月30日(創刊號)〈http://s22.ntue.edu.tw/電子期刊/Yan%20Xiu-Fang.htm〉。
-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
-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 第31卷3期(2002)。頁9-26。
延伸閱讀
- Ritzer, George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2002。
-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2002a。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學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2002b。
-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31卷 (2002) 3期。頁58-68。
- 廖炳惠,〈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中央日報》,2003年12月22日。
- 許耕毓
首先很感謝這組同學對於飲食文化的介紹,一開始看到同學們穿圍裙,之後又到台上喊「呷飽未」,就覺得很有創意也很用心。組長的開頭非常吸引人,不只PPT的圖案非常的漂亮,整體的架構與調理都很清晰。一開始以時間軸來介紹台灣飲食的演進以及台灣人對於飲食的態度,雖然可能高中歷史有學過,但也因此更能讓我進入狀況。在台灣菜的歷史介紹及辦桌文化的承接非常的流暢,而對於辦桌目的像是調和宴、慶典宴的區別更是讓我學到了一課,〈總舖師〉裡對於過去辦桌文化的介紹也讓我的印象更加深刻及清楚。在速食文化的部分有介紹到麥當勞化的幾種特性,但我覺得可以更深入探討,感覺也是很有趣的一環。而之後兩本書的介紹看的出來這組組員對於文本的熟悉程度,詩是一門難懂的學問,而報告同學對於詩的透徹探究,讓飲食文化及文學的結合的非常好,其中從金針花及縫紉機著手來探討父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壓抑也是很有趣且值得探討的觀點。之後關於《完全壯陽食譜》的解析更是結合了性方面的概念,讓我很驚訝飲食文化竟然和身旁周遭的這麼多事物都有密切且深刻的關聯,而從詩與食譜的關聯,也可以發現詩集有趣的地方,報告同學在詩的地方做的結尾,也讓報告多了幽默感。在探討飲食與電影的關係時,讓我省思了中華飲食是否真的變成了一種對於社會的包袱,但報告同學在這部分的解說較為快速,比較沒有辦法即時吸收及閱讀完簡報的內容。而東南亞料理的部分圖片非常精彩,但可惜沒有多加介紹,但有提到一點關於多重加工及東南亞飲食的改變及影響,確實是值得探討的地方。應該是因為時間限制的關係,結尾地方結束的有點倉卒,但我覺得可以有更完整、讓人反思的概念,並多一點對於飲食文化的總結性論述,這樣會比較有整體的感覺。
從這組同學的報告中,可以看出同學對於報告的準備用心及文本的紮實程度,也讓我了解到飲食文化其實包含著許多複雜的概念,也有許多層面的影響,是一個收穫很多的報告。感謝這組同學的報告,又讓我學了一課!
- 黃丹英
喜歡你們的報告,雖然飲食這個主題很生活化,但同學們卻能從許多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切入,豐富的資料讓整個報告很有深度,現在長大偶爾還能在阿嬤家見到辦桌的蹤影,但我們小孩通常只記得吃而不知道除了婚宴等為什麼有這樣的文化,辦桌文化的介紹讓我更了解這個屬於台灣特有文化的背景與意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飲食遇上文學的部分,書的內容不僅僅是在探討食物本身而已,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更結合了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與心境(同學分析也很棒),阿媽的料理那本書更將文字與圖像結合,為詩一層層疊上了故事。
- 劉蕙翎
很謝謝這組精彩的報告內容,讓我更加瞭解台灣飲食文化的脈絡,報告中介紹的兩本書,都講述得相當詳細,原來食物還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以文字呈現在眾人眼前,並且囊括著多元的意涵,而視角轉移至電影,食物可被寄託著不同的情感,反映社會的脈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原來飲食並不是只有表面的吃,它背後所乘載的文化意義,更叫人沉醉。
- 李宜昕
謝謝你們精彩用心的報告,很精美的PPT,除了介紹台灣飲食文化的歷史背景,還介紹了飲食文化和藝術的結合。從我們現在大眾所熟悉的夜市介紹到我們台菜和辦桌,再到異國的速食文化跟東南亞料理,脈絡非常明確。但是我個人在聽完台菜的介紹之後還是有些不了解,我還是容易把台菜跟家常菜混為一談,還蠻希望在台菜這個部分可以更詳細一點。第一位同學的介紹很好,內容豐富和我們的生活很貼近也不會太冗長。開場的問候,好可愛。
- 劉采蓉
謝謝你們對於台灣飲食文化所做的介紹。你們的報告真的非常精采,從頭到尾都沒有冷場的時候,從一進教室看到你們整組的人都超團結超可愛的穿了圍裙就開始期待你們的報告,真的可以感覺到你們非常認真、非常用心地在準備你們的報告。組長一開始介紹台灣美食時的ppt做得超級美,令人印象深刻,連老師都忍不住稱讚你們呢!而且你們ppt整體的風格很一致很可愛,看得出組長在統整工作上下了很多功夫。報告內容的部分我覺得你們最令我佩服的地方是可以把老師指定閱讀的文本也報告得十分有趣,兩本書的個別介紹很詳細,完全壯陽食譜那本書的舉例也非常有趣,最後比較那兩本書的部分也很清楚,使人很好理解。真的很喜歡你們這組的報告,謝謝你們帶給我們一場關於飲食文化的饗宴!
- 賴曉瑩
關於上一週的飲食文化主題,我有幾個文本想要在這邊與大家分享。
第一本是蔡炳惠老師的《吃的後現代》一書,書中不僅爬梳了歷史上不同創作時期的飲食文學觀變遷,同時也陳述了相當多的後現代餐飲景觀:從都會文化、全球化、懷舊料理、飲食的情色化到族群飲食之間的文化展示與融合⋯⋯相信是開啟飲食文化的討論或研究的入門的另一選擇。
另外一篇,由於該組別末了有提及台灣異國料理,也可以參考鄭陸霖老師早幾年發表的〈全球在地化的多重軌跡——台北市異國餐飲的時空過程〉文章。這篇文章簡要分析了不同國族風味的餐飲怎麼樣進入台灣市場,同時也剖析其區位集中與分佈的成因。
最後,我想要稍微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對於飲食文化的想法。我覺得像是當我們開始討論咖啡文化甚至是咖啡店和輕食店的消費文化,很多時候除了在全球化政治經濟運作機制以及符號象徵的消費層次上去做探討,對於空間角度的切入也是不可少。老師上次有提到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間,實際上在地理學上也有一個第三空間的論述,像是咖啡店或是輕食店這樣的消費經驗,很多時候反映的是在現實以及想像之間交會而生的另類空間甚至是抵抗場域。
以上是我提出的一些思考。
- 陶厚宇
謝謝第七組帶來的飲食的報告!這組報告的資料非常廣泛與豐富,有文學、詩或電影中的應用與分析。不過除了引用他者的資料之外似乎較缺乏自己的想法,比較傾向於介紹性的內容,像是東南亞料理等等。不過通篇整份報告仍是給了聽眾很多很棒的想法和分析,謝謝!
- 黃立文
吃,真的是一種像神一樣可以朝拜的存在,可能不會有人太認真去討論我們吃的東西代表什麼,這次報告收穫很深,有機會希望能探討更多關於地方美食的部分,出去玩可以規劃美食路線的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