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主題:
- 田畠真弓教授演講
本週邀請到東華大學社會系田畠真弓教授蒞臨本課程與同學分享她對於台灣及日本學生運動/社會運動的比較觀察。
田畠真弓老師的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社會資本、全球化與人力流動、及東亞資本主義等;她對於東亞流行文化也具有高度興趣和深入了解。她的著作以英文、日文和中文發表在各著名國際學術期刊中。
同學心得回饋
- 陶厚宇
- 賴曉瑩
每次談到日本學生運動,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村上春樹作品《1Q84》的片段,接著是大江健三郎隨筆集裡那篇〈我在曖昧的日本〉,以及會田誠、橫尾忠則等無數的藝術家與作品。他們不僅曾經身在抗爭運動其中,而這些在往後日本社會被噤聲的事件也對他們的作品和生命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透過創作與記憶交織而成的小敘事對於社會這個有機體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無論政治與經濟現實上改變與否,如此的產出總是紀錄事件的各種真實,並且激發無數後者的心靈與實踐。
類似的社會運動與藝術/文學創作之間的關聯性屢見不鮮,像是戰後轟轟烈烈的五月風暴(Mai 68),影響所及不僅橫跨藝術/文學創作,更對晚近的風行的法國哲學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然而,反觀台灣,野百合前後那些社會運動固然與當時的前衛運動息息相關,但彷如曾經有過斷裂的社會抗爭一般,在社會科學研究者以外的場域,事件的記憶與影響也失了蹤影。某種程度上,台灣社會相較於日本趨向民主化與熱絡的社會參與,但會不會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我們善忘與欠缺反思的能力,徵候著一個更巨大的溫水煮青蛙危機?
- 宇佐美艾莉
因為之前有閱讀一些村上春樹的作品,其實對於當時的學運也算是知道一些。我個人的觀點可能跟老師有些出入。以下是我個人的拙見
1.學運的奧田先生是受到了香港和台灣的啟發,可是我個人認為香港台灣和日本不論是國情也好文化也好差異實在是太大。日本人本身對於學運或者是街頭示威這樣的行動是反感而討厭。在街頭那些反韓反中的右翼分子其實很少有人會聽他門1講什麼,日本的絕大多數人也不會因為他們這樣而怎樣。而看到這樣比較激動的學運會下意識的排斥和反抗,我覺得這樣根本沒辦法達成效果,反而讓安倍的支持率上升。
2.為什麼帶領學運的是私立大學?首先,日本是一個教育與政治分離的國家,不像是台灣一樣可以上課隨意的討論政治人物,老師其實也不可以隨意的發表政見。這是從國小到大學都是一樣的。所以,很多老師選擇不參與,因為他們的身份不適合在學生的面前大談這些,或者參與其中的活動。其次,日本還是身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老師與學生之間還是有階級的關係,很難像台灣這樣打成一片。而國立大學,是國家的,公家的,是與政府緊密相關的。而私立大學是私立的,相對來說學風比較自由,老師學生發表言論的壓力會和框架很少。其實當年東京大學的學運是因為東京大學本身就是比較新思想的學校,當然現在也是。只不過,關於學運的這個共同記憶應該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好的。所以以至於現在沒有帶頭。
3.村上春樹在挪威森林一書中男主角經歷了學運時代,很多帶頭反抗的人最終還是乖乖的回到教室學習讀書,而男主角會認為那些人怎麼會這樣,實際經歷這樣的學運,所以人弄得身心疲憊。學運
我深深的覺得,很多國家的成功案例是可以借鑒,前提是要符合那個國家的本土文化和國情,而完全不考慮這些行使的會只會適得其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