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5-21/03/2019: Popular Literature (通俗文學) – 從瓊瑤、三毛、金庸、倪匡,到侯文詠、吳淡如和九把刀;帶領討論助教:吳芷萱
指定閱讀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導論。
延伸閱讀
孟樊、林燿德,《流行天下---論述當代台灣通俗文學》,台北:時報,1992。鄭明娳著,《通俗文學》,揚智出版社,1993。
鄭伊雯,《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以幻想主題方法分析希代「言情小說」系列》,台北:時報,1996。
《課堂照片集錦》
《課堂心得》
張家維
說到通俗,每當我們看到「俗」,就會自動將其視為下等或不流行的事物,但事實上通俗反而是最大眾化的。這週所說的通俗文學,並不限於紙本與文字,也能擴及電影、歌詞等等,其實通俗文學與電影和歌曲都互相都有關係。能被稱作通俗文學的作家通常也是作品量產的作家。從這組的報告,讓我們得知台灣在各個時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家,每位作家的文學作品特色,更反映了人民內心的渴望或時代的更迭。像是瓊瑤的文學作品,是那時大眾的精神慰藉,讓我們體會「美,鎖在一個時空內,而人,在外持續氧化。」該怎麼說呢?其實每個作家能走紅,當然都有各自的原因,其特色都能吸引到那時觀眾的目光和心靈,更誇張的是他們的作品更是被一代傳一代,被翻拍成一部又一部的電視劇或電影,這就是通俗文學的厲害之處,不只有娛樂性、時效性、程式性、更具教化性!
陳明宏
我起初並未對通俗文學有太多接觸,但因為本課程的主題報告讓我可以對通俗文學進一步的了解,當我在蒐集倪匡的資料時,就讓我知道一些我所不知道的倪匡,我想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這些資訊。
徐庭媛 Irene
通俗文學帶給大眾的感受是親近的、易於理解的。從早期的瓊瑤過度到現在的大眾文學,如:九把刀。這些演變顯示了大眾對於通俗文學的接受度隨著時代而變換。在課堂上教授播放了《暮光之城》的片段,而暮光之城便是我第一本讀的長篇且一系列的小說,在這之前我都讀繪畫很多的故事書而已。國外版的瓊瑤式小說與國內的書寫方式可能有些許不同,但都連結了大眾對瓊瑤式小說的喜愛度。而在近期,九把刀或許是當代的其中一個代表作家,這些通俗文學可能也不免於受到大眾的批評,「俗」的成份或許也遠超過某些人對文學的期待。但總觀這些,我們仍不能否認通俗文學記錄了時代的轉換,並且呈現當時人們的態度。
洪紫瑄
這次上課內容讓我最深刻的是暮光之城被翻成台語的部分,讓我也在思考為什麼用台語唸起來會引來我們的笑聲呢?難道語言也會有雅俗之分嗎?
還有通俗文學的重要性,通俗文學不僅僅是紙本,現在愈來愈多的電影和連續劇都是從我們的作品改編的,但其實很多的人都沒有發現,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不能忽略他們的重要性。
陳淑翾
我覺得通俗文學是一種可以看見筆者書寫的時代之讀者的劇情嗜好,如果類似的劇情越多,就代表那時候的人喜歡這種橋段,也可以反映當時代的流行事物(例如:流行語言)。通俗文學深入民間,讓未來人可以知道過去的人平常在看什麼,也可以從中推敲出他們的日常生活,更可以說有些通俗文學像是個不帶嚴肅氣息的歷史文本,可以放鬆去觀看。讀者也可以把自身代入劇情中,達到紓壓的效果。
後半課程說到了暮光之城的台詞部分,「明明用中文說出的台詞是讓人感覺浪漫的,但是為什麼台語說出來大家卻會笑出來呢?」,這部分除了對這個母語越來越不熟悉之外,也有著台語在近年來大多都被用在搞笑的場合中的因素,這是我簡短的感覺。
張哲暐
文學跟電影一樣,寫了需要吸引人、寫了需要貼合社會風氣,因此每個時代都某些層面紀錄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讀者喜好。我不是個喜歡閱讀小說、散文的人,對於通俗文學這一塊鮮少接觸,甚至常把他跟"國文課"連結在一起。然而從此報告可以收穫關於通俗文學的發展與風格轉換,確實對通俗文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而暮光之城台詞,用台語詮釋的時候,連我都覺得有些俗、台味慎重,但如同老師所言:語言並不該有高低或格調之分,確實引發我自己省思是否對台語有潛意識中的刻板印象存在。
李姿蓉
現在我才知道原來通俗文學(作家)是要量產,且要具有商業性的。之前都以為只要能獲得大多數人的共鳴及迴響就好。再來說到瓊瑤,我其實有去大略查看一下由她作品所拍出來的電影,大概女主角都是林青霞,而男主角也大都是秦漢,差不多是俊男美女型的,就跟現今偶像劇的選角條件一樣,都要符合大眾的口味和想像,符合「通俗」,這點也很有趣。再說回到通俗文學的量產,我覺得這些作家很讓人佩服,對文學來講,要量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是想法很多,不然要把一本書的架構全構思完成也是相當費時的。
楊佑婕
我從來不會認為通俗文學會比較low,它如其他文學一樣乘載著人們對於生活的希望與寄託,那是屬於當代偏向大眾都共有的夢,即使知道現實總與理想遙不可及,人們仍能從通俗文學中找到似乎屬於他們的愛情、夢想和追尋自己的道路。社會的審美觀帶出了通俗文學並反映出人們對於理想的寫照,兩相呼應下,它不僅帶出了文壇的大家,也牽引出人們對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可以寄託的精神糧食。
張晋維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這次通俗文學的舉例,幾乎全都是小說。然而文學作品並不局限於小說,最常見到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劇本」;它只是另一套文學作品,藉由舞台被表現出來而已。台灣的舞台劇雖然有不少好作品,但產業不發達,也不夠大眾化,因此可以排除在通俗文學領域外,但我認為當年宋少卿、馮翊綱《相聲瓦舍》的作品也能歸類在通俗文學裡。為什麼不? 他們的經典之作《東廠僅一位》內容完整,具有故事性以及意義,相聲在當年也是相當流行在一般民眾之間的,完全符合「通俗文學」的定義。這只是我個人單方面的想法,但我覺得如果能在報告裡看到一些其他不是小說的東西,一定很有趣。
另外,我原本沒有想到的是侯文詠的作品居然也算在通俗文學裡面,如果是在以前,我一定會認定他是雅文學的風格。當然,侯文詠的文字很輕鬆,跟典型的雅文學是有一定差異,但在我看來卻也沒有多「俗」。這不禁讓我想著,簡禎能不能也算通俗文學作家? 她的風格多變,文字偶爾其實也沒有特別「雅」,很接近一般人,而她的作品廣受大眾歡迎,銷量高,所以商業價值一定也不低,然而提到簡禎,大家還是會覺得她的作品是屬於雅文學的。由此可見,就如同學報告後面說的,「俗」跟「雅」之間的界線確實逐漸消弭,除了嚴肅文學依然「高高在上」以外,其他的好像已經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
最後想稍微談談金庸作品集和《哈利波特》,其實我認為這兩者的文學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通俗」,只是苦於它們「小說」的身分,這方面並不太被重視。兩者的共通點是結構完整嚴謹,詞藻優美華麗,內容也有一定的涵義,並非完全只是寫故事娛樂大眾,都是堪稱教科書等級的寫作。通俗文學會被看低,,並非只是因為被其他文學家看不起。我覺得,讀者群體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如果一般人只把它們當娛樂,當然它們的價很容易就只剩娛樂。也許,我們偶爾需要轉換另一種心態來看待小說。
陳沛羽
其實一開始對通俗沒有甚麼特別的感觸,不知道為甚麼通俗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己不會喜歡或感性的東西,也不了解通俗真正的意涵是甚麼。
之後我才知道通俗是一個很具大眾化和娛樂性的文學作品,就連我自己也常常深陷其中,不管事武俠小說又或者是瓊瑤。
在這次的報告中不但認識了很多很有才華的作者,也認識了甚麼是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的差別,也知道他們每個作品和作者背後的故事和歷史,讓我更了解通俗文學。
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我覺得他的小說不僅僅只是虛構,也是一個結合歷史,讓我和其他讀者一樣深感共鳴。
林品瑄
「通俗文學」這個說法是有聽過,但是在這堂課之前都不知道,有哪些作家被分類在此?我比較驚訝的是,金庸的小說也被分類在這裡!對金庸小說的印象就是,充滿對武俠世界的憧憬,內容跟真實世界毫不相連,覺得作者是活在自己內心的小宇宙,所以跟通俗二字應該沒有任何關係,但結果是,我從一開始就把通俗的定義搞錯了!通俗原來不是能不能反映俗世,而是能不能符合大眾的期待,作為商業利益的依據,由此可見,在通俗文學下的產物,還有各種類型分支,也就是說,商業化的文學可以滿足各種客群。
通俗文學雖然是個趨向商業的創作,但它的存在卻可能是很多不愛閱讀書籍,或是覺得書裡內容與自己很有距離的人們,不由自主坐下來開始欣賞文學的魔法。
林妍汝
有些人會覺得通俗文學比雅文學來說低了一階,畢竟有「俗」這個字,感覺就不太好,但其實我覺得就像報告說的通俗文學反而更能體現當時的時代背景、大眾所接受的文學口味,而且比起雅文學,通俗文學更能讓人有興趣靜靜的看完一本書,也有更直接的帶入感。我認為通俗文學與雅文學就像光譜的兩端,不能很直接的界定文學作品屬於哪個範疇,自然也不會有高低之分。
張育禎
我覺得通俗文學是一個框架性的名詞,把許多我們認為娛樂性高、易讀的作品都擺進了框框裡,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從小學到高中的國文課本裡,我們學了很多種文字呈現的方式,主要就分文言文和白話文,裡頭還有許多,新詩、古體詩、散文、小說、史書等等,但是沒有特意教我們區分什麼是通俗文學什麼是純文學,我現在覺得這樣是對的。
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通俗文學給人一種比較接地氣的感覺,嚴肅文學或是純文學則感覺比較難以親近,我覺得這樣的名詞區分或許會給人一種界線感,更難以對純文學的這些讀本下手。我們都知道不能用這樣的兩個名詞去斷定文學的藝術價值,但或許可以想想有了通俗文學這樣的名詞後,會不會閱讀純文學的人就更少了。
另一點想要分享的是,大多數的文學作品在問世之前會經過出版社,出版編輯或多或少會修改一些內容的走向,而現在的很多作家或是寫手在出版文學作品之前,會先決定寫作方向,要往通俗文學好,還是純文學好。不得不說,從這兩個面向來看,我們閱讀的作品都大幅的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而市場機制是我們這些消費者,喜歡娛樂性高又易讀的文學作品。有時候我覺得這些出版品被區分的太過於清楚,好像作品和作家都會有尋找定位的問題,其實文學之於我來說,就是可以從裡面找到一些和自己有共鳴的東西,不論純文學或通俗文學。
王恩佑
通俗文學比較 Low ? 我可不這麼認為。
通俗文學不但可以透過文字、影像傳達,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社會環境,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時代產物。
無論是「窗外」的師生戀情節,亦或是「金庸武俠小說」的豪情壯志。都為人們忙碌的生活中,帶來了不少調劑。
透過這次的介紹,我最感興趣的肯定是作家侯文詠的作品。無論是「白色巨塔」醫生間的爾虞我詐,還是「危險心靈」所反映的台灣教育現況,都為我們帶來了更多思考。
我想,這是娛樂用途之外,小說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之一,而我也深深為此著迷。
蘇俞心
一直以來,我都深愛小說,喜歡文字。無論從瓊瑤到三毛或是從倪匡到金庸還是網路上的小說,我都有涉及。
所以我覺得他們介紹得非常好,不過如果有一些文字的節錄在其中感覺會更好,因為這些作家的文筆的確都是非常有張力且具有品質保證,另外,照著年代的排序來介紹這些通俗文學的作家的確是非常吸引人的。
我覺得很可惜的是這組沒有報告近年來竄起的小說形式,也就是網路散文。像是近年非常有名的張西、溫如生、不朽,顯然已成為新一代讀者中的指標,他們的文字為何成為了年輕一輩喜愛的讀物,從以前的鄉土文學再到現在的抒情散文,通俗文學內容上的轉變也許可以稍微帶到台灣力士的變化之類的感覺會更豐富。
總之,很喜歡這次的報告。
張家維
說到通俗,每當我們看到「俗」,就會自動將其視為下等或不流行的事物,但事實上通俗反而是最大眾化的。這週所說的通俗文學,並不限於紙本與文字,也能擴及電影、歌詞等等,其實通俗文學與電影和歌曲都互相都有關係。能被稱作通俗文學的作家通常也是作品量產的作家。從這組的報告,讓我們得知台灣在各個時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家,每位作家的文學作品特色,更反映了人民內心的渴望或時代的更迭。像是瓊瑤的文學作品,是那時大眾的精神慰藉,讓我們體會「美,鎖在一個時空內,而人,在外持續氧化。」該怎麼說呢?其實每個作家能走紅,當然都有各自的原因,其特色都能吸引到那時觀眾的目光和心靈,更誇張的是他們的作品更是被一代傳一代,被翻拍成一部又一部的電視劇或電影,這就是通俗文學的厲害之處,不只有娛樂性、時效性、程式性、更具教化性!
陳明宏
我起初並未對通俗文學有太多接觸,但因為本課程的主題報告讓我可以對通俗文學進一步的了解,當我在蒐集倪匡的資料時,就讓我知道一些我所不知道的倪匡,我想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這些資訊。
徐庭媛 Irene
通俗文學帶給大眾的感受是親近的、易於理解的。從早期的瓊瑤過度到現在的大眾文學,如:九把刀。這些演變顯示了大眾對於通俗文學的接受度隨著時代而變換。在課堂上教授播放了《暮光之城》的片段,而暮光之城便是我第一本讀的長篇且一系列的小說,在這之前我都讀繪畫很多的故事書而已。國外版的瓊瑤式小說與國內的書寫方式可能有些許不同,但都連結了大眾對瓊瑤式小說的喜愛度。而在近期,九把刀或許是當代的其中一個代表作家,這些通俗文學可能也不免於受到大眾的批評,「俗」的成份或許也遠超過某些人對文學的期待。但總觀這些,我們仍不能否認通俗文學記錄了時代的轉換,並且呈現當時人們的態度。
洪紫瑄
這次上課內容讓我最深刻的是暮光之城被翻成台語的部分,讓我也在思考為什麼用台語唸起來會引來我們的笑聲呢?難道語言也會有雅俗之分嗎?
還有通俗文學的重要性,通俗文學不僅僅是紙本,現在愈來愈多的電影和連續劇都是從我們的作品改編的,但其實很多的人都沒有發現,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不能忽略他們的重要性。
陳淑翾
我覺得通俗文學是一種可以看見筆者書寫的時代之讀者的劇情嗜好,如果類似的劇情越多,就代表那時候的人喜歡這種橋段,也可以反映當時代的流行事物(例如:流行語言)。通俗文學深入民間,讓未來人可以知道過去的人平常在看什麼,也可以從中推敲出他們的日常生活,更可以說有些通俗文學像是個不帶嚴肅氣息的歷史文本,可以放鬆去觀看。讀者也可以把自身代入劇情中,達到紓壓的效果。
後半課程說到了暮光之城的台詞部分,「明明用中文說出的台詞是讓人感覺浪漫的,但是為什麼台語說出來大家卻會笑出來呢?」,這部分除了對這個母語越來越不熟悉之外,也有著台語在近年來大多都被用在搞笑的場合中的因素,這是我簡短的感覺。
張哲暐
文學跟電影一樣,寫了需要吸引人、寫了需要貼合社會風氣,因此每個時代都某些層面紀錄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讀者喜好。我不是個喜歡閱讀小說、散文的人,對於通俗文學這一塊鮮少接觸,甚至常把他跟"國文課"連結在一起。然而從此報告可以收穫關於通俗文學的發展與風格轉換,確實對通俗文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而暮光之城台詞,用台語詮釋的時候,連我都覺得有些俗、台味慎重,但如同老師所言:語言並不該有高低或格調之分,確實引發我自己省思是否對台語有潛意識中的刻板印象存在。
李姿蓉
現在我才知道原來通俗文學(作家)是要量產,且要具有商業性的。之前都以為只要能獲得大多數人的共鳴及迴響就好。再來說到瓊瑤,我其實有去大略查看一下由她作品所拍出來的電影,大概女主角都是林青霞,而男主角也大都是秦漢,差不多是俊男美女型的,就跟現今偶像劇的選角條件一樣,都要符合大眾的口味和想像,符合「通俗」,這點也很有趣。再說回到通俗文學的量產,我覺得這些作家很讓人佩服,對文學來講,要量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是想法很多,不然要把一本書的架構全構思完成也是相當費時的。
楊佑婕
我從來不會認為通俗文學會比較low,它如其他文學一樣乘載著人們對於生活的希望與寄託,那是屬於當代偏向大眾都共有的夢,即使知道現實總與理想遙不可及,人們仍能從通俗文學中找到似乎屬於他們的愛情、夢想和追尋自己的道路。社會的審美觀帶出了通俗文學並反映出人們對於理想的寫照,兩相呼應下,它不僅帶出了文壇的大家,也牽引出人們對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可以寄託的精神糧食。
張晋維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這次通俗文學的舉例,幾乎全都是小說。然而文學作品並不局限於小說,最常見到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劇本」;它只是另一套文學作品,藉由舞台被表現出來而已。台灣的舞台劇雖然有不少好作品,但產業不發達,也不夠大眾化,因此可以排除在通俗文學領域外,但我認為當年宋少卿、馮翊綱《相聲瓦舍》的作品也能歸類在通俗文學裡。為什麼不? 他們的經典之作《東廠僅一位》內容完整,具有故事性以及意義,相聲在當年也是相當流行在一般民眾之間的,完全符合「通俗文學」的定義。這只是我個人單方面的想法,但我覺得如果能在報告裡看到一些其他不是小說的東西,一定很有趣。
另外,我原本沒有想到的是侯文詠的作品居然也算在通俗文學裡面,如果是在以前,我一定會認定他是雅文學的風格。當然,侯文詠的文字很輕鬆,跟典型的雅文學是有一定差異,但在我看來卻也沒有多「俗」。這不禁讓我想著,簡禎能不能也算通俗文學作家? 她的風格多變,文字偶爾其實也沒有特別「雅」,很接近一般人,而她的作品廣受大眾歡迎,銷量高,所以商業價值一定也不低,然而提到簡禎,大家還是會覺得她的作品是屬於雅文學的。由此可見,就如同學報告後面說的,「俗」跟「雅」之間的界線確實逐漸消弭,除了嚴肅文學依然「高高在上」以外,其他的好像已經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
最後想稍微談談金庸作品集和《哈利波特》,其實我認為這兩者的文學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通俗」,只是苦於它們「小說」的身分,這方面並不太被重視。兩者的共通點是結構完整嚴謹,詞藻優美華麗,內容也有一定的涵義,並非完全只是寫故事娛樂大眾,都是堪稱教科書等級的寫作。通俗文學會被看低,,並非只是因為被其他文學家看不起。我覺得,讀者群體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如果一般人只把它們當娛樂,當然它們的價很容易就只剩娛樂。也許,我們偶爾需要轉換另一種心態來看待小說。
陳沛羽
其實一開始對通俗沒有甚麼特別的感觸,不知道為甚麼通俗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己不會喜歡或感性的東西,也不了解通俗真正的意涵是甚麼。
之後我才知道通俗是一個很具大眾化和娛樂性的文學作品,就連我自己也常常深陷其中,不管事武俠小說又或者是瓊瑤。
在這次的報告中不但認識了很多很有才華的作者,也認識了甚麼是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的差別,也知道他們每個作品和作者背後的故事和歷史,讓我更了解通俗文學。
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我覺得他的小說不僅僅只是虛構,也是一個結合歷史,讓我和其他讀者一樣深感共鳴。
林品瑄
「通俗文學」這個說法是有聽過,但是在這堂課之前都不知道,有哪些作家被分類在此?我比較驚訝的是,金庸的小說也被分類在這裡!對金庸小說的印象就是,充滿對武俠世界的憧憬,內容跟真實世界毫不相連,覺得作者是活在自己內心的小宇宙,所以跟通俗二字應該沒有任何關係,但結果是,我從一開始就把通俗的定義搞錯了!通俗原來不是能不能反映俗世,而是能不能符合大眾的期待,作為商業利益的依據,由此可見,在通俗文學下的產物,還有各種類型分支,也就是說,商業化的文學可以滿足各種客群。
通俗文學雖然是個趨向商業的創作,但它的存在卻可能是很多不愛閱讀書籍,或是覺得書裡內容與自己很有距離的人們,不由自主坐下來開始欣賞文學的魔法。
林妍汝
有些人會覺得通俗文學比雅文學來說低了一階,畢竟有「俗」這個字,感覺就不太好,但其實我覺得就像報告說的通俗文學反而更能體現當時的時代背景、大眾所接受的文學口味,而且比起雅文學,通俗文學更能讓人有興趣靜靜的看完一本書,也有更直接的帶入感。我認為通俗文學與雅文學就像光譜的兩端,不能很直接的界定文學作品屬於哪個範疇,自然也不會有高低之分。
張育禎
我覺得通俗文學是一個框架性的名詞,把許多我們認為娛樂性高、易讀的作品都擺進了框框裡,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從小學到高中的國文課本裡,我們學了很多種文字呈現的方式,主要就分文言文和白話文,裡頭還有許多,新詩、古體詩、散文、小說、史書等等,但是沒有特意教我們區分什麼是通俗文學什麼是純文學,我現在覺得這樣是對的。
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通俗文學給人一種比較接地氣的感覺,嚴肅文學或是純文學則感覺比較難以親近,我覺得這樣的名詞區分或許會給人一種界線感,更難以對純文學的這些讀本下手。我們都知道不能用這樣的兩個名詞去斷定文學的藝術價值,但或許可以想想有了通俗文學這樣的名詞後,會不會閱讀純文學的人就更少了。
另一點想要分享的是,大多數的文學作品在問世之前會經過出版社,出版編輯或多或少會修改一些內容的走向,而現在的很多作家或是寫手在出版文學作品之前,會先決定寫作方向,要往通俗文學好,還是純文學好。不得不說,從這兩個面向來看,我們閱讀的作品都大幅的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而市場機制是我們這些消費者,喜歡娛樂性高又易讀的文學作品。有時候我覺得這些出版品被區分的太過於清楚,好像作品和作家都會有尋找定位的問題,其實文學之於我來說,就是可以從裡面找到一些和自己有共鳴的東西,不論純文學或通俗文學。
王恩佑
通俗文學比較 Low ? 我可不這麼認為。
通俗文學不但可以透過文字、影像傳達,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社會環境,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時代產物。
無論是「窗外」的師生戀情節,亦或是「金庸武俠小說」的豪情壯志。都為人們忙碌的生活中,帶來了不少調劑。
透過這次的介紹,我最感興趣的肯定是作家侯文詠的作品。無論是「白色巨塔」醫生間的爾虞我詐,還是「危險心靈」所反映的台灣教育現況,都為我們帶來了更多思考。
我想,這是娛樂用途之外,小說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之一,而我也深深為此著迷。
蘇俞心
一直以來,我都深愛小說,喜歡文字。無論從瓊瑤到三毛或是從倪匡到金庸還是網路上的小說,我都有涉及。
所以我覺得他們介紹得非常好,不過如果有一些文字的節錄在其中感覺會更好,因為這些作家的文筆的確都是非常有張力且具有品質保證,另外,照著年代的排序來介紹這些通俗文學的作家的確是非常吸引人的。
我覺得很可惜的是這組沒有報告近年來竄起的小說形式,也就是網路散文。像是近年非常有名的張西、溫如生、不朽,顯然已成為新一代讀者中的指標,他們的文字為何成為了年輕一輩喜愛的讀物,從以前的鄉土文學再到現在的抒情散文,通俗文學內容上的轉變也許可以稍微帶到台灣力士的變化之類的感覺會更豐富。
總之,很喜歡這次的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