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第二週觀賞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
2000年後台灣電影逐漸復興,台灣導演們相繼創造了既叫好又叫座、深刻反思台灣文化,並關懷台灣核心議題的電影。本週我們將一起觀賞2013年由導演北村豐晴與蕭力修執導的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Forever Love)。這部被眾多影評人喻為2008年之後最成功的台灣電影作品,除了能夠讓我們回顧台語電影的輝煌時代,更能夠讓我們一起思考當代台灣電影敘事手法和美學風格。
2000年後台灣電影逐漸復興,台灣導演們相繼創造了既叫好又叫座、深刻反思台灣文化,並關懷台灣核心議題的電影。本週我們將一起觀賞2013年由導演北村豐晴與蕭力修執導的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Forever Love)。這部被眾多影評人喻為2008年之後最成功的台灣電影作品,除了能夠讓我們回顧台語電影的輝煌時代,更能夠讓我們一起思考當代台灣電影敘事手法和美學風格。
看完了這部令人動容的電影,同學們也有熱烈回應喔!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同學們的觀影心得吧!
周芷伃
這部電影看到最後真的是滿滿的感動,尤其在最後阿嬤和阿公兩個人唸出台詞的時候,眼淚完全止不住地一直流。整部作品笑中帶淚,卻又清清楚楚地帶領觀眾進入到那個台灣電影蓬勃發展的時代,當時的電影製作,還有那些有才華的電影工作者被商人們逼迫做出一部又一部順應流行而非自己理想電影的心境,那種懷才不遇又深受打壓的心情,即使在現代,還是一份能引起眾人共鳴的心情,能在課堂上欣賞這部作品真的是收穫很多的一件事。
蔡岳倫
從古至今,有許多電影靠著他精湛的劇本而大賣,例如:惡靈古堡、末代武士、浪人四十七、海角七號等,但如果要找一篇記錄台灣電影歷史的影片,那就屬阿罵的夢中情人了,這部電影參考了許多當時的電影資料,讓觀眾能更融入當時台語電影的盛況,例如:北投因為風景優美,有許多電影都在那裏拍攝,造就了「台灣好萊屋」的美譽、當時有許多台語片演員不會講台語,因此都是靠念一二三四五六七來對嘴型……等等。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九導演了,他在拍片的時候不僅沒在指導拍片,還叫別人結束時再叫他起來,乍看他好像是一位不負責任的導演,但他在與劉奇生喝酒時,一語道出他的無奈:他認為他的電影被插置入性行銷與鹹濕劇情,使得電影質量日漸低落,現在的他就好像隨人撿破爛一樣,拍一部是一部,這句話完全呈現了60年代電影界瀰漫著拜金與名利的風氣,進而漸漸走向衰落的困境。這樣的情況隨著票房保證的蕭智高借不到錢、劉奇生被捕入獄更為明顯,讓人不勝唏噓,但也提醒我們流行文化是不停變動的,如果不能跟上潮流,反而會被時代所淘汰,不可不慎阿。
黃彥宏
這部電影娓娓道出了臺語片的興起、昌盛至衰亡的過程。由於我們這組報告做的就是台灣電影的歷史,所以對電影中的時代推移變化、當時的社會背景有更深刻的體會。
除了政策,當時臺語片自濫情調的風格,也加速了滅亡。有一點沒揭露的是為什麼阿嬤會「失憶」,忘記過去與阿公一起努力拍電影的平淡美好時光,只記得戲中的角色與浮誇的對白。
我覺得象徵著導演覺得台語片目前仍然活在過去曾經的光環裡,只會自怨自艾當年多輝煌,卻忘了關注大眾趨勢與返璞歸真的重要性,故唯有努力將過去失落的原因找出,才有再次閃耀的可能。
高儀庭
這星期二又再看了一遍,第一次看的時候因為受到太多情緒的干擾,也許是電影後面太催淚了,也或許是因為男主角太帥,讓我一直出戲。第二次看反而能更加理性的看待這部電影,也因此發現了一些之前忽略的小細節。
大家好像都對蔣美月和劉奇生在監獄那段:「忘了我吧!......蔣美月,沒有電影了」以及「你導我就演!」特別有感觸,我也覺得這段真的好令人鼻酸,不過在這裡點到即可,就不多描述了。我想說的是,關於導演的自白,在拍完蕭智高加的那場戲後,他說他這一輩子拍了一百多部的台語片,但眼睜睜看著台語片淪落至此,「是我糟蹋了電影,還是電影糟蹋了我」,聽到這裡我感覺到導演內心的那種無力感。後來,導演走了,我想這也暗示了台語片最終被判死刑的結局。
另外一個發現是,一開始阿公失足摔下護欄,住進醫院後,他對孫女小婕說他想帶阿嬤去騎車環島。而在過去,在奇生被捕的那天晚上,他對美月說:「戲殺青後,騎車帶妳環島」。一個小小的地方,體現了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真摯愛情。雖然我也不禁猜想,是什麼讓他們在這幾十年間,都沒有機會能實現當初的諾言?
最後,我想分享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阿公對小時候的小婕說:「電影可以有『二輪』,但人生永遠只有『首輪』。」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想帶給我們的啟示吧!因為人生不可能重來,所以有夢想就要勇敢去追!「有夢最美,月娘相隨」。
宋浩鈞
很高興最後是歡喜大結局,看到蔣美月想起了對他最重要的事,劉奇生高興的哭的稀哩嘩啦的也令人感動。在最珍視的人身邊,即使他已經變了,甚至把你忘了,默默的守護著他,無形中也呈現了台灣的愛情觀,而這對愛情的忠貞,也是很浪漫的呢
陳雪妘
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是部讓我料想不到,意外別有意義的電影。就如同老師曾說過的,很多人看到是安心亞主演便選擇不看了,我一開始也是抱著這種心態而不願去接觸。但在看過完整的電影之後,我確實對它有所改觀,透過詼諧與愛情線相雜的演繹手法,電影向我們呈現了台語電影興盛的那段時光,對於那段歷史我是一無所知的,也很難想像人們真的會因為電影演員的個人魅力(嚴格來說也只是耍帥)就瘋狂支持所有其演出的作品。相較於現今的國片,當時電影的高產量更是讓我瞠目結舌,或許就是因為觀眾對於演員和劇本本身的質量早已不甚重視,所以台語電影才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向沒落之途,畢竟高產量而易取代性的商品向來無法長久銷售,便是這種道理吧!
提及台語電影,我不免會想到現今的賀歲片,同樣是以台語的形式,但年年電視上打的廣告都會讓我覺得又是部低俗浪費時間的電影了。千篇一律的演員跟所謂的笑料如同複製貼上,幾年下來票房似乎也沒一開始那麼好了,我想質疑的是,既然台灣曾經有過台語片興盛又衰落的那段歲月,後人不是應該記取教訓,趁國片風潮又漸漸升起時試圖拍些高質量的電影嗎?現在的台語片反倒莫名變成低俗的象徵,雖然大家希望過年開開心心,但是帶來歡笑的方法應該也不只這一種吧!畢竟觀眾也是喜新厭舊的,我相信如果現在的台語片能夠做出高質量有內涵的作品,反倒會吸引觀眾的眼球,否則依照賀歲片的模式,台語電影不免又會漸漸沒落吧!
張毓涵
台灣有個好萊塢,而阿公與阿嬤的故事,也似是一部戲劇般,在那個年代裡接續了台語片的輝煌。
距離第一次看這部片的時間已經很久了,第一次沒什麼特殊感想,沒想到這次居然在結尾阿嬤想起阿公時眼眶泛淚(不得不說編劇與導演很會把握觀眾哭點)。不過,儘管此片結尾在一個美好的片段,阿茲海默症的陰影似乎一夕之間消失,我依舊不認為未演出的之後會是個美好結局。我想,或許也可以對照此片一出所帶來的討論熱潮,但之後呢?雖然不願以一概之,可臺灣土地上的人們常常是健忘的,台語的未來至今仍然岌岌可危,台灣的電影也仍有凶險,會有多少人常放於心上?
我認為導演的確有透過電影傳達了他想要告知觀眾的,關於台灣這塊土地的電影歷史。戲如人生,而人生不可重來,透過一個編劇與女演員的人生讓觀影者明白,台語片曾經在過去一段時期有過無比璀璨的時光,投身片場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台語廣為人使用與重視。並非像現今我們對自己母語的觀感:八點檔芭樂劇情、《艋舺》那般凶狠,台味、台客是貶抑之詞……諸如此類的刻板印象。儘管人生不能再來,母語卻是仍有機會挽回的,電影亦是。
其實覺得可惜的地方是有的,例如整部片為了迎合,不免俗的還是以國語表現佔台詞的多數。不過這樣的表現方式也是告訴我們,臺灣有過自己的電影歷史,只是因著政治力的壓制偃旗息鼓了一段歲月,國語政策也讓我們逐漸遺失自己;如今這個市場雖然依舊以外國電影居多,但若能從這部電影開始,國片之於台語能更加多元化,樂觀看來,台語並不是沒有保存甚至興盛的可能。
張嘉育
一開始看到標題,有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是:主角是阿嫲,電影每一幕應該會有滿滿的阿嫲。可是看完了發現其實阿公才是主角,阿嫲是二角;而且整部戲也沒有滿滿的都是阿嫲⁄(⁄ ⁄•⁄ω⁄•⁄ ⁄)⁄細想阿嫲的夢中情人是阿公,那麼主角是阿公,這邏輯上也說得過去。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蔣美月以bolero這首歌曲作比喻回復萬寶龍,告訴他電影並不只有看主演的顏值這麼簡單罷了。
節錄一小段:“雖然一直重複著同樣的旋律,但是隨著樂器的增加,力道越來越強,越來越動聽,到最後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拍電影跟『波麗露』這首曲子一樣,沒有眾人的齊心合力,音樂不會好聽,電影不會好看。”
電影不簡單。而能讓臺語片曾經成為一種流行,靠的絕對不是一個導演或是一個主演一個編劇或是一部片子那麼簡單。沒有眾人的齊心合力,做不了電影,成不了流行。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臺語片或許是過氣了,或許不是現在這個時代所流行的了,但是不可否認他曾作為一種流行風靡著。我發現,已過期的文化,實際上是一座橋樑,連接下一個誕生的流行文化。而這部電影用新電影方式呈現台灣電影過去的面貌,某些細節處與觀眾的回憶有所共鳴,再加上感人的愛情故事,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如此的有魅力吧。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臺語片或許是過氣了,或許不是現在這個時代所流行的了,但是不可否認他曾作為一種流行風靡著。我發現,已過期的文化,實際上是一座橋樑,連接下一個誕生的流行文化。而這部電影用新電影方式呈現台灣電影過去的面貌,某些細節處與觀眾的回憶有所共鳴,再加上感人的愛情故事,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如此的有魅力吧。
曾筱雯
藉由上課的時間,讓我有機會觀賞到了《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曾經聽說過但是從來沒有看過的電影,也了解到了北投當時「台灣好萊塢」名不虛傳的台語電影盛況。
導演用風趣的對話與情節,道出台語電影曾經的風光,而用患有阿茲海默症、記憶停留在萬寶龍年代的阿嬤做為主角,我認為導演想表達出身處當時時代的人們,對於台語電影的熱愛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作為一種深刻的回憶,同時也表達出了一種對於台語電影落末的無奈與感傷。安心亞翻唱「思慕的人」也是電影中印象深刻的一部分,查過網路之後,才發現原來這首歌是小時候常常在辦桌席上聽過的老歌!
在現在這個充滿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韓國流行音樂……等多元文化的時代,真的能夠體會到台灣人大多數人的母語「台語」真的在慢慢消失當中。
對於屬於8年級前半的我來說,似乎也稍為經歷過這樣的轉變:從小時候的電視8點檔節目、布袋戲、卡拉OK音樂、路邊辦桌耳邊充斥著用流利台語對話的人們,到上小學之後學習國語發音、香港電視劇傳入台灣、日本動漫開始發燒;國高中台灣偶像劇興起、韓國偶像劇傳入等等,都代表著台語在逐漸沒落的處境。甚至在前幾個月原本以台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母親,竟然也因為幾現在幾乎沒有使用的機會而突然說出自己好像變得不會說台語的情況。雖然說我並非身處台語電影風行的年代,但是從這些地方也可以明顯察覺到台語的「弱勢」。
從小時候聽過的台詞「送你一支番仔火」,到現在習慣的「安妞哈誰喲」,這其中的轉變竟然被我們認為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在觀賞完這部影片並經過老師的引導反思之後,真的覺得要如何讓大家注重並且維護自己的母語是多麼重要的課題……
史念浯
很特別的一部電影!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對於台灣的台語電影真的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而且對於這部電影其實老實說一點興趣也沒有,如果真要說想看的地方可能只有安心亞了吧哈哈,我想大部分的男生可能都是吧。
但是在看完這一部電影之後呢,對於我的思想衝擊其實真的是滿大的,不知道是不是我見識淺薄,我到了看完之後才知道原來北投是以前的台灣hollywood。除了這個之外,這部電影其實真的也教了我好多好多我從來不曾接收到的資訊。
我想,每一個時代真的都有屬於每一個時代的獨特回憶,雖然現在大家都在追著流行時尚的尾巴,但在這追逐的路上,偶爾回頭看看以前所流行的,也許我會抿嘴一笑,即使已經過了盛行的年代,但只要活在人們心中,便已足夠了吧。
陳冠妤
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帶出了台語片的興盛、衰落,也是一段我們極少接觸的歷史,就像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不太會說台語一樣,但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以前是怎麼拍攝台語片的,像北投當時有「台灣好萊塢」之稱,因為有很多電影都在此取景,而台語片的劇情大都走浮誇路線,或許在我們看來會覺得不合邏輯,但這類題材能符合當時代觀眾的需求。
而在電影中,有好笑也有令人感到心酸的片段,像是導演加入了現代元素找fu,讓我們看到時能會心一笑,但像是劉奇生出獄後,意識到台語片已經被判了死刑,就讓人感到微微的不捨。其實我也是不太會說台語,不太看國片的人,但看完了整部電影卻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我好像更靠近了以前的歷史,可以看到輝煌、跌落,能夠透過電影的方式參與我不曾知道的歷史,我覺得很開心,雖然現在可能沒辦法馬上做到復興台語片,但至少我能做到的事,是記得,記得曾經有很多人將青春奉獻在台語片,記得他們有一段很精彩的過去。
馬佳歆
起初,因著老師課堂上的引導,我一直督促著自己帶著觀察的眼光來觀看這部影片。想知道為什麼台語片總是使大眾將之與幽默、搞笑甚至不正經的感覺做聯想。但隨著電影情節的推進,我所關注的焦點不知不覺被帶到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在當時電影業可說是有錢就能拍片並且非常重視收益,更能從片中蕭智高百般討好當紅演員金月鳳看出,那時的電影業,賺進大筆錢財是首要以及唯一的目標。對照於現代,不少導演是為了傳達自己心中的意念或者完成未完成的夢想才決定拍片有極大的不同!
另一點非常引人入勝的是,這部台語片帶有非常豐富的情感傳達給觀眾。而今日,台語卻幾乎只在鄉土劇中出現,搭配著荒謬的情節,拉低了原本美麗的語言,造成廣大的觀眾,在潛移默化下,對台語有框架化思考,無法跳脫。再來,現今的年輕世代,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欣賞台語歌曲之美。而這部片,讓我重新喜歡上台語歌曲。尤其最後阿公為了失智的阿嬤賣力推著自己的輪椅,搭上歌曲《思慕的人》讓整個電影的情緒最終得到釋放,極具韻味。
最後,劇中台詞:「人生永遠只有放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深深觸動我心弦。人生有太多無法預測的事情,時間過了也無法再回頭。觀賞完這部精彩的電影,除了學習電影業當初的景況、情緒大受感動之外,心中的希望之苗也再次茁壯,充滿力量再次提醒自己莫忘初衷。希望往後有機會能夠與家中的長輩再次一同觀賞,相信每一次的欣賞,都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江瑜庭
從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片子可以看出過去台灣台語片長達20年的盛景,其盛況必定捧紅了不少明星,也使片商賺進許多錢財,但其對電影製作不甚費心的態度也塑造了自身沒落的契機,加上政府的政策,台語片造就了自己哀傷的結局。
演員萬寶龍、金月鳳與蔣美月等人展現了當時電影中角色的詮釋方法,他們的表情與動作皆相當浮誇,至今我們看來甚至覺得帶點逗趣,不知是不是《阿嬤的夢中情人》的導演為了增加笑點而故意刻劃的。而其中眾人的服裝也算是符合當時潮流,蔣美月的連身洋裝、劉奇生的高腰褲等,都成功地將觀眾帶入了當時的年代背景。至於《七號間諜》這部片的故事情節當中,可看出美國文化正逐步侵入台灣的情況,在電影題材此一面向就相當清晰,甚至服裝上等等也都受到了影響,然而觀眾的接受程度則因地區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如間諜片在中南部不受歡迎,這也可以看出台灣當時各地域在文化上的差異。
曾瓈儀
台灣曾經有個好萊塢,見證了很久很久以前,台灣人也做過的電影夢。
台語電影在政府的不支持與打壓之下走向沒落,但是,曾經有過的繁華卻不容忽視。
在大量的需求之下產生的電影產業,在經營者的欠缺考慮之下,被粗糙的商業模式損壞,觀眾進電影院的本質,是為了看一部好電影,不斷端出單一模式化的產品,終有一天觀眾會看穿騙局。萬寶龍之所以會紅,是因為他演了一部劇情佳的電影,才有他的那些名氣,否則再這樣演沒營養的商業電影下去,只會一點點失去他的粉絲,因為人的青春有限,萬寶龍再帥,能帥多久?只有創造不滅的螢幕形象,作為演員,才有永恆的價值。
編劇、導演和演員,是好電影的黃金三角,但是腐敗的電影公司高層,卻只懂得放短線獲利,以為放一樣的餌,魚就會愚蠢的乖乖上鉤,這樣的一場大夢,就像碳酸飲料裡不斷上升的氣泡一樣,在接觸到現實環境嚴苛的空氣之後,「啵」的破裂。
我欣賞編劇的構思,也敬佩在這個時代,還有人會去提起這樣一個被歷史差點遺忘的過去,台灣的影視產業和演藝圈,更應該要為了市場區隔,去做屬於台灣人的故事,而不是跟著韓國、跟著日本、跟著中國走。我們的資源很少,劇組嘗試去喚醒台灣人曾經繁華的記憶,去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不管你手中握著的有多少。
但是,這並不表示本片沒有缺點。台灣的影視產業,還是陷在窘迫的處境中,導演的手法有些粗糙,某些場景的轉換不夠精緻;配樂雖努力做到了情感呼應,卻仍顯得有些青黃不接,最讓我不滿意的是演員和美工,和歷史與時代感的不配合可說是一大敗筆。
新舊演員之間存在著非常嚴重的不搭嘎,龍劭華和沈海蓉的表現可圈可點,尤其說台語的腔調更是正統,但是安心亞和藍正龍,氣質和口語都沒有修煉好,宛若現代人闖入時代劇片場,非常的Modern,帶著一種臨時學說台語的國語腔調,可說是中國台語;孫女小婕的旁白更是令人大皺眉頭,事實上年輕演員全都有這種問題,口白的訓練明顯不夠,讓人有一種在聽國語演說的錯覺,沒有把情緒融入進來,聽起來就是非常的假。這樣的差距,讓人很難相信,安心亞和藍正龍,是龍劭華與沈海蓉的過去。
場景和美術服裝也沒有搭好,是因為經費不夠嗎?服裝看起來非常廉價,設計也不像那個時代的風格,場景簡陋粗糙,只是稍稍暗示一下背景而已,沒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安心亞從頭到尾都綁著辮子,很不適合,難道要表現清純質樸的感覺只有綁辮子一途嗎?而且還穿著白色洋裝,很刻意。應該還有更好的感覺,針對演員的個人特質,去設計出符合他們氣質的、具有時代感的服裝,而不是採用「辮子」和「白色洋裝」這種粗淺的文化符號。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的優點和缺點都顯而易見,但是,這總是好的開始,由衷希望我們能夠不再看著其他國家的輝煌,再做一次自己的電影夢!
尹儒涵
我對北投的印象有溫泉有旅館卻沒有好萊屋。因為阿公阿嬤都是外省人的關係,所以我對台語的認知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看過的台語電影可以說是一部也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後,我才知道台語電影的興衰過程。最後的場景也讓我悄悄地落淚了!
其實台語電影它重的並不是劇情,而是誰來演。為了快速生產只要捧紅
一個明星,再怎麼奇怪或著無聊,人們瘋迷的只是男主角跟女主角。他仍然會大賣!雖然這是我十分不解的現象,但我覺得在現今社會這種現象依然存在著。我並沒有任何的貶意,我也有瘋迷的影星,但我覺得電影還是需要在明星的瘋迷跟劇情的深度中間得到一個平衡。就像這部電影,詮釋了一個台語電影的時代,卻又摻雜著有趣的片段,時而引人發笑又時而引人落淚。但觀看後又可以對一個年代有更深入的了解。又或許因為時代的變遷,現在在當時很經典的台詞聽起來都十分引人發笑。就好比說"梅花第七號"如果沒有人告訴我她和007是雙胞胎電影,我怎麼也想不到。可能因為第 一次從另一個層面接觸到台語,總覺得對於台語又有不同的認識了!
楊雨晨
阿嬤的夢中情人,對我來說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透過古今時空交錯,愛情、親情的包裝,帶出臺灣的電影文化,從一個當代年輕人的角度,去回顧早期台語電影時代下的點點滴滴,這部片吸引我的是蔣美月和劉奇生兩人間感人的愛情故事,但讓我銘記在心的是早期台語電影拍攝的過程、角色配置等等所遭遇的困境,就像老師在課堂上說的,到底電影是該配合觀眾的口味、和觀眾對話,還是傳達導演所想說的,我認為一部好電影,是要將導演所想傳達給觀眾的如實傳達,並隨著劇情的推演,讓觀眾融入情境,有一種觀眾就是那裡面的人的感覺,一部電影結束,會覺得意猶未盡,會想從生活裡,找尋電影中的點點滴滴,這就是我所喜歡的電影。而阿嬤的夢中情人中,令我最鼻酸的是老劉奇生要把自己假裝成萬寶龍來逗老蔣美月開心,明明美月真正喜歡的是奇生,卻因為看到之前與萬寶龍拍的電影,認為他們兩個是最佳螢幕情侶,而以為自己愛的還是萬寶龍,奇生那份為了美月而不惜委屈自己的愛情,真的是一份源遠流長的情意,奇生默默的付出,就像當年美月為了監獄裡的奇生所做的事一樣,都是默默付出,不求對方知道,只希望對方好,果然,兩個人對彼此的情感付出,沒有誰多誰少。
這部片打破的我對國片的印象,主打的不是搞笑,而是背後更深的意義,更真摯的情感流露,整部片帶給我很多的思考點,也讓我如親身般接觸到那份情感的濃烈,演員、場景、歌曲及時代背景的搭配,各個搭在一起就有一種莫名的和諧感,讓我看起來非常舒服,因此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在課堂上認識這部電影,讓我對電影有更深刻的感悟。
何欣蓉
阿嬤的夢中情人觀後感
老實說,我一開始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哭而且還流鼻涕。(電影播完之後,我第一個後悔的事便是中午吃飯的時候借同學衛生紙⋯)於是我低著頭不讓別人看見我哭花的臉,快步走向廁所。此時剛好有朋友打電話給我,我便忍不住問她是否看過這部電影。她說她沒有看過。因為她不太會去看國片,又因爲片名感覺是情愛的電影,不對胃口。我聽完之後沈默了一下,不愧是我朋友,想法和我太像了。我必須承認,第一次聽到這部電影的片名的時候,我以為這部片大概只是在講一段過去的愛情故事;看到演員陣容有所謂「宅男女神」,心裡馬上先入為主認定她沒有演技;看到劇照(台囧逆襲標題那張)更是讓我退避三舍⋯。充斥置入性行銷、用演員名號扛票房、陳腔濫調的劇情等等理由讓我對於國片沒有什麼興趣。(仔細想想,其實即使是好萊塢的電影也常常會有一樣的狀況,但是為什麼在面對國片的時候,我卻會變得如此苛刻呢?)然而這部電影不僅止於表面所看到的樣子,背後還有更多的故事,就我個人的標準而言是有深度的電影。
很多號稱要想過去致敬的電影在歷史的考究方面並沒有很完整,很容易就被人看出是做假甚至不正確,給人落下笑柄。但這部電影在這方面毫不馬虎。電影裡刻畫的台灣好萊塢——北投,在當時確實是拍片聖地。我不是居住於北投的在地人,但這七年來,我日日通勤到北投上學、上班,姑且也算是個北投人—我曾經是這麼認為的。於我而言,北投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電影裡的時代可說是是北投最風光的年代,溫泉旅館林立,夜夜笙歌。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看過一部叫做《熱海戀歌》的電視劇,故事發生的背景一樣是在北投(但時間上晚於《阿嬤的夢中情人》),主要是在描述一段橫跨四十年的悲戀,以及北投文化(那卡西、溫泉、美食⋯)的歷史足跡。(對了,除了溫泉,劇中提到的機車服務到現在還有喔!)我因為看了那部電視劇而去查詢北投的歷史,我才了解到,原來自己每日經過的路、看見的老建築個個都有著一段璀璨動人的過去。北投無疑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絕對不只是寶可夢聖地而已。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在情感方面也處理得很好。感人的部分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形容(這部電影觸動到我太多的情感了⋯),笑料的部分真的很讓我驚艷,不是一昧腥羶色這一點完勝其他賀歲喜劇片⋯⋯明明笑點不是只有那些啊⋯⋯
總之,這是一部值得再看一次的好電影
方意萍
透過一部2個小時的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台語電影的興衰,從電影院爆滿買不到票的情況,到電影院空無一人的樣子,從電影中看到台灣台語電影的興衰的感覺還蠻奇妙的。電影中阿公告訴孫女他的故事,以這種手法帶出電影的主軸情節,最後給阿公和奶奶一個讓人很感動很圓滿的結局。
這部電影整部看完真的是笑中帶淚,當時的電影棚裡面有我們很難想像的佈景道具,像是蔣美月吊掛在空中,背景是雲朵的場景,以現在科幻情節製片的規格來說,這幾幕真的讓人會心一笑,是一種很真實的、現在不會看到的東西。還有匪諜暗號的對話,剛開始看的時候其實蠻不懂的,經過老師解釋後才能夠理解這些匪諜對話也是很常出現在那時的電影裡的。
就像老師說的,時代在變,觀眾的審美觀也會變,這部電影想必也是考究了很多當時的電影歷史、蒐集了很多資料,才能給我們這麼好的欣賞感受。
廖雅琴
還記得電影剛開始阿公對孫女講的那句話「電影可以放映二輪,但人生永遠只有放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這部電影以前有在電視上的電影台看過了一次,這次上課看的是第二次,但看了第二次卻有不同的感觸,可能是因為我的人生有了比較多的經驗了吧!
第一次看覺得這是一部很搞笑很普通的電影,不過這次看卻看到了更深一層的故事,原來是那麼感人的愛情,覺得阿公很棒,他為了讓阿嬤開心竟然還把自己的手機名字改成萬寶龍,即使那是自己年輕時最討厭的人。
起初不懂為什麼阿公一直講「有夢最美,月娘相隨。」看到電影的後段才瞭解原來是因為蔣美月的「月」,長知識了。
今天聽老師講了台語片的興衰,才猛然發覺原來台灣已經不台了!!從小到大也只有小學的時候上過台語課,但總覺得因為不是主要科目所以老師不會重視,我們學生當然也不會太認真學,但是這樣就會造成現在的我們雖然知道台語是我們的母語卻又不會講母語或是只會講不輪轉的母語,仔細想想真的有些悲哀,語言是文化,語言消失了文化也會跟著消失,這樣真的不太好,我想我們不能就這樣輕易讓語言流失,這樣我們的下一代就會更不台了。
以前覺得台客、台妹好像是次文化的名詞,但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呢?可能是在十幾年的學習歷程中被灌輸了太多的「國語」,所以導致我的價值觀也變成了「國語」導向而非我們的母語吧…
王宜庭
這部影片結合了現代、過去的元素,既能讓我身歷其境過去台語興盛的年代又不覺得枯燥、古板。好久沒有被一部片如此深深的感動了,電影裡頭的愛情令人刻骨銘心,裏頭所講的『有夢就去追』也讓我感到無比勵志!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更讓我能夠深入的思考『台語』對於這片土地的價值以及意義!
謝謝老師的用心,我覺得這部片很棒!
李亭穎
很久沒有這樣在看電影的時候放肆地哭了,雖然這部片我之前好像就看過一點了,劇情也差不多知道了,但是真的還是很感人,而且觸感比上次又多的一些。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牌演員的演技,用台語講出來的「氣口」就是不一樣,他們的表情是那樣的動容,他們說的話是那樣的觸動人心,馬上就開始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了。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點是,當時年代的電影在拍攝的時候攝影棚內所用的那些道具背景,感覺超可愛超好玩的,雖然很明顯就不是真的,但是有種跑到動畫裡的感覺,這種劇中劇的拍攝方式讓人蠻能脫離現實世界去體會一下當時的生活,搞笑的橋段也讓人會心一笑,真的是一部笑中帶淚的電影。
最後要謝謝老師和助教準備這部電影給我們看,第一次來師大上課覺得很新奇,原來師大也是用授權碼,也有所謂的要抽籤才能選到的夯課,結果我們學校只有三個名額(應該跟師大差不多難搶了吧!)就被我選到了,真的是很高興,希望接下來的課程和小組報告都能很順利!
游政諺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阿公的人生與電影交織著,但他的一生也如同電影般戲劇化。在台灣好萊塢的時代,只要有錢,就可以成為製片,找一群人替你拍片;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文采、揮灑筆墨成為製片;只要有演技,就能夠成為萬寶龍、金月鳳般的螢幕情侶。事實也不是那麼容易,你拍片大家都在拍片;你會演戲其他人也會;你想當萬寶龍的小三,他還沒結婚,所以一切都沒那麼容易。
阿公與阿嬤的邂逅也是如此的戲劇化,瞧不起演員的編劇在電影院外抽菸,遇到了為了男主角而攀牆進來的粉絲;美月居然還為了接近偶像進入電影工作;驚天動地的歌喉震驚了當場的評審委員,一個從小眷村長大的人想拍台語片,正式上台卻又怯場;但又大膽的成為替身演員,儘管不會游泳卻勇敢跳海,其生也為了救美月跳下水,才又被其他人救上岸。
導演在拍片過程中壽終正寢可能是一個電影人最棒的一件事情,死在攝影棚底下也相當的戲劇化,製片卻只覺得會拖累影片完成,趕快找一個能夠頂替導演工作的人,在恰遇到週轉不靈的情形就把債務責任轉嫁給他人,自行離去。電影在最高潮下急轉直下,製片落跑、導演被逮補,整個團隊解散,劇情迅速過了四年,時代變了雖然導演只被判了4年的刑責,但對臺灣影視業判了死刑,沒有重生的機會。
這部電影感動的地方不是在年輕時發生過多麼熱烈的愛情,而是當阿嬤失憶了,阿公為了喚回她年輕時的笑容做了什麼事。有為了她去追逐各種夢想,為了她去環島以至於摔車重傷,有為了她捨棄了自己,只為了她夢中的萬寶龍,蔣美月所喜歡的萬寶龍不是真的萬寶龍,而是劉其生劇本裡的萬寶龍,在看到孫女為了他們去準備的影片才又想起「『現在的太陽什麼時候升起?』『現在的太陽不會升起』『為什麼』『換月亮升起了』」。
劉其生在北投hollyhood 對著蔣美月所講的一句話,邊拿著手中的beautiful moon,邊說著:「有夢最美,月娘相隨」,儘管科學證實月球上不具有所謂的嫦娥,月表不是如此潔白,而是光禿禿的,破壞了少女的浪漫的美夢。如同電影,有時不是一個人人歡喜的大結局,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一切故事將曲終人散。有時候一個故事的結束不是一切的結束,而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這故事在最美好的時間結束會更加的回味無窮。
吳宛倫
謝謝老師讓我們觀賞這部電影
其實自己對台灣電影認識不深
但藉由這部電影看到了台語電影的沒落
我個人覺得題材選得很好、配樂與後半結尾的拍攝很動人。
尤其是將<思慕的人>結合女主角不顧一切努力傳播電影的片段,實在令人動容。
這些都值得讚頌,但是前半部那種「看內褲」、「碰胸部」的橋段實在很低俗。
(以下如被認為是批評的話我先在此道歉,但我是很平鋪直敘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雖然我知道罵粗話是台灣人展現熱情、那種阿莎力感覺的表示方式,
但是依據拍攝的目的(或甚至是目標)大致分為兩種─想要得獎或是純粹的娛樂片,看下來此片應該是屬於後者。
自己目前正參與電影《切小金家的旅館》的拍攝,
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助理,然而長時間待在片場,使我看到一部影片拍攝的不易。
鏡頭中一秒的布景,都是百萬搭建、精緻十足;鏡頭中一句「客人請先出去」就拍了十幾次。
只是,通常在詼諧的部分往往用髒話或是偏低俗的畫面,在我這個「刁眼」的觀賞者看來,仍是有待加強的。
我想或許用其他幽默的動作或是圖像符號等表示,而不是「靠腰靠杯幹你娘」這些字眼,一樣也能達到娛樂觀眾的效果。
在此希望台灣的電影能夠更加進步、更加精緻。期待有朝一日能欣賞完美無比的影片。無論在哪方面我們都要更加努力,共勉之。
唐萱
看完第一個感想不是電影如何,而是慶幸自己因為自身過敏關係在包包內放的衛生紙是整包抽取式的。
一開始的開頭讓我以為,這部電影大概是整部以搞笑的方式來帶過,卻沒有想到最後哭得那麼慘(然而坐旁邊的女生淡定到我有點尷尬,一下課只好快速離開)。
真正讓我眼淚潰堤的地方大概就是那一段在監獄中的「你導我就演!」,這段劇情真的讓人感到很心酸,更別說之後騎車來宣傳「愛你入骨」的時候,不受任何人的注目,女主角只是要打動男主角的心。還有那段,女兒詢問著為什麼爸爸要偽裝成萬寶龍的劇情,那一句「除此之外我已經想不到任何辦法了。」更表達出對於自己愛人老人痴呆的無奈,那一句出來,我真的哭到停不下來。最後,影片撥到一半時,對出暗號那一刻的激動情緒,也替這部電影畫下了美好的句點。
或許這段時光距離我們的年代已然遙遠,但它卻曾璀璨動人過。
有夢最美,月娘相隨。
梁培均
首先滿感謝這堂課讓我們看這部電影
因為這部電影推出那時還是考生吧 ,幾乎整年時間沒有看電影也沒聽說過這部,
要是這堂課沒播,大概一輩子不會有機會看。
然後必須說,時隔一個禮拜才打感想,其實記憶已經有點模糊了xD
------------------------------
其實我覺得,有點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的既視感。
以笑點作為電影前半的主軸,讓大家先體會腳色們的歡樂,在上演哀愁時落差感會比較強
也同樣是先用略為誇張的表現力跟一堆小事件,來營造各人物的腳色魅力跟特色,
讓大家對角色有既定印象,再開始利用這些腳色帶入劇情。
舉例來說,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導演喊"卡"這個特色,
往往醒來就要喊一下,是觀眾的笑料之一,也是主角留在團隊裡的心靈依靠
但是最後一次,當觀眾下意識期待他喊的時候,卻是安靜的倒下,
震撼的一幕,引導男主角的心境變化,也暗示著歡樂劇情該往嚴肅走了
這裡是電影重要的轉折,處理的很自然。
這部電影的完整度、成熟度跟考究,完全顛覆了我對國片的既有印象
很多電影都是說故事,說完兩個小時也就結束了。
但這部片導演是藉由故事,默默的帶出整個時空的歷史跟背景
考究程度也不馬虎。
像是:北投曾是台灣好萊屋也是拍片聖地、電影字幕由右至左 、 "蔣"美月錄取
很多細節老師沒提點或自己沒有相關知識,可能還不會發現這些巧思,
這也是這部片有深度的地方,不會表現得很特意,就像本來在那個時代就應該知道一樣。
而台語電影沒落也事出有因,這部分電影其實也有演
顯而易見的是政府為了鼓勵國語電影也給補貼,而對台語電影放任不管這樣的不公平待遇。
較隱晦的則是台語電影一開始的蓬勃跟創意,對照到後來其實很多老闆為了賺錢
在濫造電影,要碼抄抄國外流行時事、賣演員臉蛋,或劇本成功就隨便出個續集,卻忽略了電影的質量、產業的現實、觀眾的需求供給
(電視出現後也打擊了電影產業)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在看一次的電影
簡育柔
上網查閱多數影評大多描述台語黑白片興衰與男女主角感情上的刻畫描寫。不過我倒是注意到了片中唯一比較像是壞蛋的角色:蕭智高。
1角色設定及描述:是智高電影公司的老闆,雖然辦公室掛著「智高八斗」的字樣,實際上個性卻跟名字的台語發音如出一轍,他是不折不扣的大色狼,常偷看女明星更衣(卻也常被造型師澎姊抓包)。不過色歸色,蕭老闆看片、看人看劇本、看市場的眼光卻相當精準,萬寶龍與余金鳳便是他一手打造的銀幕情侶,轟動一時。
補充:這邊《阿嬤》在角色安排上很具巧思,查資料時意外發現廖峻與澎澎(邱美翠)在1970年代時是一起合作的知名喜劇雙人組,而在戲裡彼此則以青梅竹馬的身分登場,頗具意義之外,也讓兩人能在彼此能展現默契的角色中發揮。
2對角色的心得:蕭智高雖然在片中最不可能是大家喜愛的角色,我卻在他身上看到了台灣台語片命運的縮影,從開始台語片興盛、拍什麼賺什麼的年代,一路走向衰弱、市場凋零的命運,最後沒有投資主願意進場,甚至要別人來簽本票借錢拍片,這些蕭智高從風光到影片後段的窘況,就像當時隨著時代變動,台語片的遭遇。
而片中許多對白都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列舉一些:
1拍電影跟『波麗露』這首曲子一樣,沒有眾人的齊心合力,音樂不會好聽,電影不會好看。
2有夢最美,月娘相隨(這句雖然簡單,卻是我的最愛哈)
3電影是可以放二輪,但是人生永遠只有放『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
4你知道我這輩子最怕什麼嗎?一路邁向死亡,卻無事可做。
另外有趣的是,我事後才發現原來《阿嬤》片中真的有許多對1960年代台灣台語片致敬的片段,包括總是悲情的戲碼、置入性行銷,甚至是暗號對白都經典重現,如果我是60年代的長輩來看《阿嬤》片,一定共鳴到痛哭流涕。
補充資料:阿嬤的夢中情人致敬片段:台語電影精華【文藝 kuso 篇】https://goo.gl/67WHsL
王奕勛
每個年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記憶,台語電影對六零年代的人們來說一定有著它獨特的味道。這部片透過台語電影的興衰將男女主角的愛情串起,從最初蔣美月翻牆追星鬧的笑話,到劉奇生繼承導演遺志,再到蔣美月成為劉奇生唯一的女主角,兩人譜出的一切皆與電影息息相關。隨著台語電影的危機來臨,兩人的戀情也出現了危機,一句「沒有電影了。」道出劉奇生的無奈,也為台語電影的興盛畫上句點,也將全劇帶往高潮。整部片下來最令我動容的便是最後一幕,看著美月與奇生在劇院中說出當年的對白,不禁讓我思考,當年的回憶對美月來說到底多珍貴?珍貴到足以讓她想起一切,這大概也證明了台語電影對當時台灣人的意義與價值吧!畢竟,文化是共同記憶的象徵,能共享如此美麗的記憶是很幸福的,不知道40年後的我們回想起我們的青春會是什麼樣的感受?但就像電影裡所說的人生沒有二輪片,現在能為自己做的便是真實的度過每一天,讓一切值得。
「有夢最美,『月娘』相隨。」是這部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月亮,在片中扮演的角色真的很巧妙,是「美月」、信物——彈珠(beautiful)也是台語電影中的場景——月亮,它陪伴了奇生的整個戀情與電影生涯,在觀賞的過程中,每一次月亮的提及都讓我對兩人的戀情感受更深,因此我認為用這句話形容他們的愛是再適合不過了。
這幾天一直在想,作為台灣人,自己是否太少觀賞國片了?我承認在西方的文化衝擊之下,有時候我會覺得國片是種很「俗」的東西,尤其是在搞笑的橋段,但認真回想為何同樣是搞笑,看西方的電影就笑得很開心,到了國片就只剩無奈與厭惡?是時候改變種想法了,這幾年有幸看了幾部不錯的國片從大稻埕到阿嬤的夢中情人,讓我真切的感受到我們的電影也是很有內容與感情的,如果有機會或許下次去電影院時也可以當成選擇之一。
莊皓翔
劉奇生是個內斂又附有幽默感的人,充分表達東方人的情感,不易表露自己內心的感觸,利用行動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不趨炎附勢,為自己夢想努力的人。
而劇情裡最令我感動的是美月在奇生坐牢期間,為了買下那值得紀念的好萊屋電影院,日日夜夜的奔波賺錢,即使好幾次到監獄面會碰壁,依然對奇生的情感專一。
最後美月因為癡呆把奇生給忘了,但奇生卻默默為美月做了好多事情,在一次孫女替他們把所有值得珍藏的影集剪接而刺激到美月,頓時想起之前與奇生對白的稿本,『夏天的太陽什麼時候下山?五點四十!冬天的太陽什麼時候下山?六點二十!』,最終想起了自己與奇生過往的種種,這一幕實在太令人感動了,給他們在電影與人生留下美好的happy ending
而劇情裡最令我感動的是美月在奇生坐牢期間,為了買下那值得紀念的好萊屋電影院,日日夜夜的奔波賺錢,即使好幾次到監獄面會碰壁,依然對奇生的情感專一。
最後美月因為癡呆把奇生給忘了,但奇生卻默默為美月做了好多事情,在一次孫女替他們把所有值得珍藏的影集剪接而刺激到美月,頓時想起之前與奇生對白的稿本,『夏天的太陽什麼時候下山?五點四十!冬天的太陽什麼時候下山?六點二十!』,最終想起了自己與奇生過往的種種,這一幕實在太令人感動了,給他們在電影與人生留下美好的happy ending
柯欣宓
我蠻喜歡這種穿雜復古感的電影題材,透過那個年代的人感受追逐屬於自身年代夢想的情懷,倒也是產出一股悸動。印象最深的一段,大概就是劉奇生(藍正龍飾)在獄中,隔著電話筒以及圍欄對著蔣美月(安西亞飾)說著:「蔣美月,沒有電影了。」這句結尾語氣,也導出劉奇生向現實低頭了,他明白他的夢想,隨著那四張本票代換的四年牢獄,一同墜亡。但是蔣美月並不是這樣覺得的,她說:「導演還沒有喊卡就不算。」一語到出她堅信他們兩人之間的承諾,不願任由現實的擺佈,就如同他們曾經互許過的「我只當你電影的女主角」、「你只會是我電影的女主角」。另外一段也是在牢獄中,劉奇生背對著蔣美月往後門走,蔣美月隔著玻璃牆不斷地吶喊著「你導我就演!」我想這就是整部電影最催淚的高潮時刻,情緒感受到最飽滿的時候。
劉奇生出獄之後,與同為劇組的白漆、黑輪好兄弟們繼續再度聯絡,閒聊間說著,「四年的時間,就判了台語片死刑。」「現在的人,不是躲在家裡看彩色電視,就是出門看國語電影,已經沒有人要看台語片了。」我覺得這可能是編劇最想要傳達的意識吧!屬於台灣電影台語片的輝煌時代,擁有台灣好萊塢著稱的北投,經過多少風光歲月的洗禮,終究還是成為一段黑白回憶。
柯唯甯
再次觀賞這部影片,心裡有著不同的感觸,還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高中的時候,那時的我還青澀不懂事,不明白電影中許多片段所蘊含的意義,而相隔幾年,於是乎我們成長了,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這次的我為那些感動而笑,為那些對白而感動,最有印象的一句話是阿公告訴孫女:「電影可以放映二輪,但人生永遠只有放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這讓我體悟,人生無法重來,歲月一旦過了就回不去了,因此一定要珍惜當下,珍惜那些陪在身邊的每個人,沒有人能預測未來,可能一場意外、一場重病或種種因素,而讓我們面臨離別的痛楚。最近利用了空閒時間觀看了一部電視劇,男主角學生時代喜歡著一個女生,卻因為自己的不勇敢而錯過了對方,直到年過而立,終於鼓起勇氣去追尋,卻發現自己身體出了狀況,也許劇情顯得太戲劇化,但我想,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更捉摸不定吧,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掌控,就像男主角所說的:「錯過了,就會變成遺憾」,因此,我們應該把握每分每秒,鼓起勇氣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在年老時回憶起來,就不會有那麼多遺憾、那麼多酸楚藏在心頭了。
江芯
之前就已經看過這部電影,但對這部電影沒有太大的感觸跟印象,這次一開始在老師的背影介紹下看這部電影,更能了解這部電影中每個場景所描述的歷史與文化,像是,北投有很多地方可以取景,許多台語片會來這裡拍攝,因此有了台灣好萊塢的稱號;在電影放映一半時演員或導演的「隨片登台」是台語片很重要的一大特色;台語片全盛時期編劇需要一次寫很多劇本,電影出產率極高,也是當時台語片的背景;台語片的字幕要反著寫是因為反共的歷史背景。這些文化背景都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沒注意的,這些文化背景讓我能夠在看電影時更身歷其境。
看這部片對我最大的收穫是,我感受到「台語的美」,之前我對台語的印象就是像「艋舺」那般粗魯,但看了這部片我感受到台語也能這麼溫柔這麼的美,電影的插曲「思慕的人」每每聽了都起雞皮疙瘩、陶醉在其中,安心亞唱的版本唱出劇裡蔣美月對劉奇生深切的思念;在片尾劉奇生出獄去找蔣美月和四十年後白髮蒼蒼的他去找失智的愛人,時空交錯的場景配上男生版本的「思慕的人」,那句「心愛的,緊返來,緊返來阮身邊」唱出對於老伴的真摯情感和呼喚,同一首歌兩種不同的情感,如果這首歌用中文去唱的話一定會失去那種深情動人的情感。當我回家再看第三次時,看到台語片因為大量出產而品質不佳、電視的普及、國語政策的推行導致台語片沒落,感到很惋惜。台語帶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和情感,我們這些子孫不該忘記,這次影片也激勵了我應該多跟家中長輩用台語對話,就像是劇中的經典台詞「人生只有永遠的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在人生中要好好把握每個機會去做想做的事情。
鄒義權
拜託助教別開燈,實在不想讓人看到我哭紅的雙眼,《阿嬤的夢中情人》真的催淚,走出誠101後,依然難以跳脫片中的時空場景。
一個志於拍攝台語片的有為青年,繼承李導的意志,可惜敵不過不給力的市場與商場上的險惡,被騙入獄,終結了圓夢的心願。但與女友四年後的約定,使影片再度萌芽。這部交織台語電影與愛情的電影,對我而言,可算是最好看的一部台灣電影。
配服剪接的技術與背景音樂的播放時機,總能讓我身歷其境,與故事情節產生共鳴,我想這就是電影最有魅力之處,連年老的蔣美月都恢復記憶了呢。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劉奇生在監獄與蔣美月說完話轉身痛哭的那一段,「你導我就演」的話語不斷重複傳來,內心渴望拍片卻又無緣的矛盾心理,從演員的身上徹底流露,不禁讚嘆藍正龍的演技。
片中看到當時拍攝台語片的佈景,猶如現在的舞台劇,接近現實又有手工的一面,大概是在數位化之前才有的特殊風格吧,與印度片中常見載歌載舞的片段,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夢最美,月娘相隨」正是劉奇生的寫照,有了蔣美月與劇場同仁的陪伴,夢想的路上不再孤獨。也用這句話期許自己能找到自己夢想,並與夥伴們一同前進。
謝謝老師與助教的用心,讓我第一次在學校體驗到電影院級的觀賞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