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Week 11-02/05/2019: Selfie, Portrait and Wedding Photography (鏡頭下的個體展演-臉 書/手機自拍、寫真集和婚紗照)

Week 11-02/05/2019: Selfie, Portrait and Wedding Photography (鏡頭下的個體展演-臉書/手機自拍、寫真集和婚紗照);帶領討論助教:吳芷萱

指定閱讀
張玉佩、寸得杏,〈網路傳播科技作為跨文化溝通的契機與困境:以文化弱勢者 的觀點觀之〉,《傳播文化》11 期(2012)。頁 1-50。
李玉瑛,〈女性凝視:婚紗照與自我影像之戲〉,《臺灣社會學刊》33 期(2004) 。頁 29-60。 延伸閱讀
李宜玲,〈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略〉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課堂照片集錦》





《課堂心得》

蘇祐瑩
網路上的形象為經過篩選過的自我人格
網路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接觸( 賽伯社群 ),使用者可能要承擔分離的自我
照片的意義為觀看者定義-  知面(社會標準)、刺點(個人經歷連結,個人意義)
美貌的迷思,策略性的假扮,符合社會對「美」的期待
權力?   
「我的眼中只有我」
    回應老師上課開始時問的問題:科技拉近或是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呢?

 科技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科技從某程度來說,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在某程度也疏遠了人類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社交軟體(如臉書或IG)都是很好的社交工具,以往只能透過書信或是電話聯絡他人,如今我們能透過在社交媒體上的留言,傳送訊息給對方,而收到訊息的一方,也能"主動"選擇回應時間,而以往只能透過口述或書信才能知道的他人生活近況,如今也能透過科技,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達成-社交媒體更動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時間與空間;另一方面來說,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也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所謂的"科技冷漠"是我們這個世代下,新的社交距離,也是專屬我們這個世代需要處理的議題。

回到今天的主題:社交媒體上的我,是我嗎?我同意在報告組同學在報告中提到的,"網路上的形象為經過篩選過的自我人格"我認為,無論是網路上的我,或是真實世界的我,他們都是由"我"這個個體中產生的,差別只在於"是否經過篩選",那為什麼但"社交平台上的我"和"真實我"看起來好像不同?我認為,當我們過於修飾和塑造自我,可能會造成"社交平台的我"看起來太過完美,以至於本身缺點和優點並存的"真實我"感到衝突與矛盾,因為我們認為網路上的我是我,但是看起來卻好像不是如此。

科技與社交媒體的本質,應是更好的拉近彼此的距離,所以,我不贊成過度修飾網路上的我。如何好好運用科技,而非被科技利用是值得思考的議題,回歸科技的本質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羅懷傑
對於科技是否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者是疏離,我覺得並沒有絕對的答案,像是通訊軟體(例如:Line和臉書還有Instagram)讓人們能夠和距離很遠的人聊天,分享彼此每天的生活,這帶給我們很大的方便,每天能和朋友、家人交流,但從另一面來說,方便會讓人怠惰,例如人們會因為通訊軟體而覺得不用回家陪家人,因為手機將影像傳給家人,但有時家人需要的是面對面的接觸,有溫度的關心,不是透過冷冰冰的手機來看家人,因此我覺得手機雖然拉短彼此的聯絡距離,但也是要有和家人面對面互動、關心的時間。

張晋維
這兩週的課程或多或少都和女性議題有關,而以前通常我們提到女性議題,想到的無非都是歧視、刻板印象、玻璃天花板之類較為明顯的,確實從未想過連拍照這麼微小的事,都有可能透露出社會對女性的傳統刻板印象和期待。

我得說就現今而言,父權和女性主義中間的灰色地帶越來越廣,世人對兩者的定義也五花八門,使得我們很難判定什麼事是傳統打壓,什麼事是新興人權。就說女性拍照「取悅」鏡頭後的人這件事,相信也有女性認為她們在取悅自己。當然,這些「性感」、「撩人」之類的姿勢或審美多少和男性的幻想、需求有關,但也是有女性認為這是一種女力的展現,她們愛性感清涼就性感清涼,愛溫和保守就溫和保守,男人管不著。所以這些產物──模特兒、外拍、自拍──究竟是父權的遺留?還是女權的象徵?沒有定論。我想這些只能靠個人去解讀,畢竟光是女權流派就已經夠複雜了。

但我是認同很多人自拍其實只是為了取悅自己的。把自己拍得很帥很美,誰不愛看?有些女生一天幾百張自拍,也不見得會傳到社群網站上,也未必會拿45度角、收下巴什麼的,有時候就只是想記錄自己的各種樣子。部分男生也是如此。我雖然不愛自拍,但偶爾拍拍,也是在稱讚自己:我長得真好看!我也常常隨意拍拍,但和一般男生的「有就好了,隨便啦」不太一樣,我比較像是有一股「我怎麼樣都好看,不需要定義」的態度,沒那麼多有的沒的「自我」在爭執。在團體照中,我雖然難免也會先找自己,但我比較不在意自己的樣子,也是因為如此。


另外,所謂男生比較不懂鏡頭語言,我覺得其實很看情況。很多男生因為常幫女生拍照的關係,對於攝影、鏡頭的敏銳度其實是相當高的。這種男生自己不一定喜歡拍照,但他們很清楚什麼樣的背景可以做什麼姿勢,從哪個角度拍會最好,所以當他們自己要當model的時候,不見得不會擺pose,只是不想、不自在,而當然,這或許跟男性比較少被放在大眾的目光下檢視有點關係。我自己是相信熟悉鏡頭語言的男生不在少數,尤其是愛看電影的男生,其實非常、非常多對於運鏡都有相當的研究和審美,個人觀察的結果反而是女生比較少會注意這些事。如果說女生的鏡頭都是向內,那男生的鏡頭都是向外的。這個現象背後代表的涵義我還無法詮釋,不敢斷言,只是提出一個個人觀察的心得而已。

陳明宏

近年來婚紗照走向了商業化的趨勢,對一些人來說可能也是一種結婚的其中一個程序而已,只為了在婚宴上讓親友及到場的賓客觀賞而已,但也有可能是一些人一生的夢想或紀念這個時刻的一個紀念品,我認為不管是什麼照片,它的意義就是凍結某個瞬間,捕捉這一段回憶讓它變成永恆。


張家維
鏡頭下的個體展演,不禁讓我想起鏡頭下的自己,本身覺得鏡頭下的自己並不是特別好看,比起拍自己,我更喜歡拍其他除我以外的人事物。從照片可以談到虛擬化神/線上人格,在社群媒體上塑造自己的形象,依據過往經驗建立自我形象。

 報告組別說從推薦閱讀中,閱讀到觀看照片的方式,我自己也覺得有趣 ,自由觀看的權利至而產生快感,覺得書中說的有點荒謬,這是從男性窺視的視角在看待觀看照片的方式。

以婚紗照為例,知面(社會因素)符合社會標準、刺點(個人因素)對自身有意義的。由於對美貌的迷思,拍照可以取悅自己、展示被羨慕,然後在挑選照片的時候,只注意到自己。但我自己在挑選照片時,會注意到大家幾乎都好看,才會選,因為看了自己開心。自己在看照片時最在意的是什麼?完美的我還是看起來像我的我,如果是我自己,應該就是好看的我並且像我自己。

 對於老師說男性不習慣鏡頭語言,其實很多女性是討厭鏡頭語言,也許在臺灣的社會中,女性從到大就被訓練要端莊、有氣質,灌輸女性該有的形象,可是女性們也是因為拍照需要才要做這樣的表情,而沒辦法做自己。而且對於鏡頭語言,男性還是會因應而做出不同的動作或表情,對於鏡頭會感到不自在而已。反觀,男性可以在鏡頭下更容易做自己。

林玉昕
我之前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句話:「我們的社群媒體沒有社交功能,只有通不過的同溫層。」我想在這幾年,這個現象越來越明顯。但是社群媒體真的沒有社交功能嗎? 對於我來說,社群媒體可以用來連絡、觀看別人的生活動態、了解其他人的觀點或傾向﹍﹍但似乎大部分是單向的觀察和關注,例如我看到一則又一則的動態,感覺上是關心,是所謂的follow,但是幾乎都是停在這裡,沒有進一步的動作。有多少時候會深入的互動? 社群軟體的聯絡感情的功能也決定於使用者,沒有意願還是不會聯絡,並不會因社群軟體而提高意願。當然社交和交朋友不同,社交是為了拓展自己的人脈和視野,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形象,我想後者的重要性高過前者。建立的形象可以提供「好友」了解自己的樣子,自己想要公開的樣子。我認為這是好的,(使用者角度)就像是化妝一樣,表現出最好的一面沒有問題,但是問題是,(觀看者角度)如果我們對於人的印象就停留在一張封面照、一則發文、一則轉發文上,這樣的社交就像是閱讀廣告一樣,資訊豐富但是片面到極點。社群軟體看起來增加了社交活動的廣度和便利性,但是深度過淺卻容易形成偏見,也容易使我們快速為人貼上標籤。我想這樣的社群功能並不理想,反而有潛在的機會引發更嚴重的對立。


徐霈庭
科技是否真的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認為任何事情皆是一體兩面,我相信很多人因為社群媒體而鼓起勇氣說出自己的內心話,表達原本不敢表達的意見進而釋放自己,但確實也有人用著此特性成了鍵盤殺手,導致他人備受精神折磨。至於要讓科技走向何種面向,端看每個人如何使用,沒有絕對的正確或絕對的錯誤。


李姿蓉
這組有講到「線上人格」和「虛擬化身」就讓我想到我(或者大家)玩線上遊戲時也是如此,都希望有個跟自己在現實生活不太一樣的形象,畢竟在網路上可以偽裝很多東西,例如外表、性別、真名等等,就能重新建構出一個新人格,把自己想展現的一面放到這個新人格,也就很可能會把現實生活中所壓抑的真實一面展現出來,所以才會有「網路世界比現實世界好」這種說法。

還有關於照片的部分,我覺得我也深感認同,我也會比較專注於自己的樣子是否被拍的好,而且對自己樣子的標準會比其他人的嚴格,很常冒出:「我的樣子還是好醜,別人的看起來都很漂亮。」這種想法。現在的人也在追求讓自己變好看,手機的拍照功能也要好,追求照片拍出來,那個最完美的自己以增加自信和取悅自己,也取悅別人。但從反面來想,現在的人可能也正在從這種追求中迷失真正的自我,認為照片最美的自己才是自己,我認為這是我們都該注意的地方。


蔡函恩
拍婚紗照對很多女生來說都是人生中很大的夢想之一,我也不例外。對於自認長相平庸的我來說,能讓他人看見難得漂亮的自己,不僅能取悅自己,也能一圓「當個漂亮女生」的夢想,即使很短暫、很不真實,卻很滿足。

我認為在發表照片時會選取自己看起來漂亮、帥氣的照片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除了希望能展示自我的心態之外,社會所建構的價值觀也會讓我們傾向於向外界營造出光鮮亮麗的外表與精彩生活的表象。儘管這些表象和真實生活不全然相等,甚至可以說是為了吸引他人目光、為了引人欣羨的假象,但這對於現代人來說,更是一種對「美」的追求,一種對自己的新的、舒服的觀看角度。

因此我認為在鏡頭下的那些漂亮畫面並不全然都是假象、都是壞處,雖然沒那麼真實,又或許有些刻意,但卻能讓我們透過這些照片找到一些自信,讓我們透過這些個體展演得到些許自我、社會的認同。


林品瑄
鏡頭前的我們是為誰而擺弄姿勢?所謂好看的照片是如何去定義的?就算修圖修到連自己都認不出來,我們是否還是覺得照片好看呢?那一開始拍照的目的到底是甚麼?

很多人都覺得在現實上無法達到的就從照片的後製實現,但是把照片修得漂亮又完美,真實的自己還是一樣,沒有任何改變,為何不把修改擺到真實世界,去努力讓自己成為你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如此一來,能夠無時無刻都可以看到完美的自己,豈不是最好?可能有些人就會說,已經竭盡所能改變,還是看不到完美,這樣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是說沒有信心追求完美,是說沒有信心以自己的角度定義完美,也就是說,只要自己認為完美,就是如此,那事情就簡單多了吧!可惜完美的設定是在大眾眼中的背景下。

如果這世界上沒有人定義好完美這個詞,人們大概就不會刁難自己,找各種庇護隱藏真實的自己,像個卑微的職位,討好社會這個崇高的大官。


林妍汝
我認為這個主題其實牽涉到許多權力上的關係,被選擇呈現到大眾眼裡的照片,除了要符合社會的觀感,或多或少也投射了“理想中的自己”,但所謂“理想中的自己”卻也是社會環境在我們認知上所建構的。

而關於科技是否真的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的觀點是科技在一定的程度上確實縮短人與人的實際距離,它能成為一種保護屏障,讓不敢發言的人去表達,也可以讓地理距離瞬間消失,但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遠我們在心理上的距離,當資訊的傳遞太過於方便,就很容易變得忽略現實世界的重要性,很容易變成只要有透過網路交流就好。


巫芷萱
兩個禮拜前,我在台上將研究完論文的收穫報告給全班同學,包括線上人格和賽伯社群,當時我對於自己練習、修改多次的報告內容深信不疑,但在這兩周間,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當時,我在報告中提到線上人格是被刻意經營出來的,通常會和現實生活中的自我有些不符,若線上人格刻意壓抑或背離了真實世界中的自我,便會造成兩者之間的緊張。但因為最近陰錯陽差地使用了匿名交友軟體,不論是親身感受或是聽他人分享,都讓我產生了另一種想法:有時候線上人格似乎比較接近真實的自己。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很多人在生活中似乎一直戴著面具在過日子,有些社會人士在外一直維持著一個體面(decent)的形象,真實的自己反而無從顯露,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性”,東方人尤其避談性,但那些也都是很真實的自己會有的慾望,所以當他們進入了網路的匿名世界,就可以將這些慾望及黑暗面表露、宣洩出來,不必維持著一個假象。

如果用性來舉例看起來太過極端,那我想說說我自己真實的體會。在現實生活中,我習慣當大家的開心果,我很少說出自己比較負面的感受,也沒有表面上的那麼容易和人建立關係,心中常常會有種不知道該信賴、依靠誰的感受,但當我在一個安全的匿名軟體中,不用照片,只要暱稱和簡短的自我介紹即可,我不用刻意隱藏什麼黑暗面,我可以很真實地做我自己,因為我知道對方並不會對我有著什麼樣的期待,我們只是萍水相逢,我對他來說是一張白紙,如果他能夠在看到我的那些“缺點”後依然選擇留下,那我們就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接觸,在往後的接觸中也會使我不必害怕表露真實的自己。我甚至認為,當你喜歡上了一個人時,你一定會努力地在他面前表現出很好的那面,那種好也可能只是努力偽裝出來的,那麼如果之後順利交往了,怕那些不好的面向被發現應該會成為很大的壓力。

鏡頭下的個體展演,每一個人的每一雙眼睛都是鏡頭,我們一直都在經營著、隱藏著一些什麼。


張育禎
在上課前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讓我很感興趣。如果今天你朋友發的文是圖文不符,你會按讚嗎?又如果字數很多的話你會看完嗎?

圖像閱讀已經成為大眾的閱讀習慣了,我也有發現自己遇到字很多的文章,如果前幾句不能抓住我的目光,我就會滑掉,尤其在3C產品氾濫的台灣,我們很習慣用鏡頭去記錄生活,不論是拍風景、拍食物或是自拍,並且講求光線、表情和自然的情境。

其中我最有感覺的主題是:「社交媒體上的我,是我嗎?」雖然在報告中有提及,現實或是網路上的我都是我,但網路上的形象是經過篩選後的自我人格,看起來會比現實中的自己更加完美。但我自己認為在社團媒體上的我並非比較完美,而是比較貼近我喜歡的自己的樣子,因此我認為與其說是完美的樣子,倒不如說是自我想像的樣子,只是在現實中沒有機會展現。

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和鏡頭語言相關,就「女性拍照的目的是為了取悅看照片的人」這件事來說,女性在拍照的過程中對著鏡頭擺出姿勢,可能是長期在父權之下,為了滿足男性對女性的期待而完成的作品,但也有可能是單純想要取悅會重複看很多次照片的自己,或是更伸一步的探究自己在鏡頭下,或是他人眼光中的模樣。

總結來說,網路上的我和照片中的自我,除了和接收者有互動,最主要還是停留在自我對話關係的討論,尤其當許多人在網路上可能有較大的行為轉變。我很贊同網路提供更多的管道讓人表現出平時不會表現的自己,而我認為除了取悅鏡頭前的閱讀者、營造較為完美的形象之外,可能還存在另一種可能是,多一種管道表現現實中被壓抑的自我並且建立一種了解自我的管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