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Week 14-23/05/2019: Baseball (棒球)

Week 14-23/05/2019: Baseball (棒球);帶領討論助教:吳芷萱

指定閱讀
謝仕淵,〈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 年 11 月 12 日。〈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11112〉。
劉益誠,〈從文明教化到狂野奔放-臺灣棒球運動的「反」現代性初探〉,文化研究學會 2002 年年會,2002。

延伸閱讀
陳柏旭,《從「紅葉」到「黑鷹」:台灣棒球醜聞的文化再現》,國立中央大學 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課程照片集錦》







《課堂心得》

蘇俞心
之前有看過KANO 被裡面的熱血感動到哭。雖然對棒球並不是很熱衷,但之前看有一場(中日還中韓忘記了)比賽的轉播時,被電視機畫面中團結一致拿著國旗,鼓掌吶喊的畫面給震懾到了。無論身在哪邊的台灣人似乎都關注著這場比賽,像是全台灣的屏息吶喊熱血歡呼汗水和淚水在那場比賽都同步了。無法述說這種觸動人心的瞬間,但此後對被稱為國球的「棒球」有了深刻的認知。

羅懷傑
經過這次的報告我對於棒球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前總覺得棒球就是棒球啊,它就是一種運動,但現在發現原來棒球也可以用在政治意圖上,可以帶有政治色彩。


我很喜歡運動,但從小到大接觸排球和籃球的機會都比棒球多,因此對棒球還是有點陌生,去棒球場看的比賽也沒有到很多,只有到世界性的比賽時,會在電視上看轉播,就像老師說的,雖然棒球是國球,但很多人只要在重要性的比賽時會幫球員加油,會關注棒球比賽,等到比賽結束時,一切又回到以前,因此我覺得不管是甚麼球類,我們都要時時刻刻關心我們的球員,他們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辛苦,像是:薪水不高,比賽接連而來,毫無休息的時間,嘗試站在他們的角度想想,就能更加感同身受,去思考我們可以為球員做哪些努力和改變。


李姿蓉
這次的主題講到棒球,就讓我想到我家人剛好很喜歡看棒球轉播,每次都在關心今天幾比幾,誰輸誰贏,霸佔了整天的電視,可以為了看職棒準時,也可以為了看完延長賽而熬夜,一整個很瘋狂。但相反的我不太喜歡看運動賽事的轉播,不只是本身對此領域就沒感覺,還有我家人總是為了看轉播而霸佔電視讓我很不高興。不過一些台灣棒球界的事件我還是「被迫」記下來了。

經過這組的報告,我才知道之所以台灣的職棒會有那麼多打假球的簽賭案是因為球員的薪水太低,也不只棒球選手,連運動員的薪水都很低。聽老師說紅葉少棒隊的成員後來都是去做一些粗活,不是從事跟運動有關的活動,就覺得不勝唏噓,很可惜。看來台灣的運動員好像都得不到國家應有的重視,好像都是轉瞬即逝的流星一樣,只有被稱為「台灣之光」的時候才會被記得,背後的資源不足卻很少人看到。

再來還有講到台灣人靠著打棒球進入甲子園,來跟日本競爭,棒球也因為這樣而被稱為國球,因為能為國爭光。我最近有讀到這段歷史,台灣當時在日治時期真的學習很多日本的東西,然後想以學到的東西打敗日本人,增加競爭力,但同時對日本還是有憧憬的。


最後再說一下我聽完報告之後學到的一個東西,就是原來棒球最主要的發源是美國的板球!難怪美國職棒都超過百年歷史了,還蠻新奇有趣的。


陳沛羽
這禮拜的主題我很感興趣,因為平常自己都會在電視上看中華職棒的轉播,也會偶爾利用假日去桃園棒球場去看比賽,因此有特別多的感觸。但是我其實原本沒有看過KANO,因為一直沒有機會,但是聽完這次的報告,我對KANO起了很大的好奇心,所以我利用假日時間回去看KANO。以下是我這次對KANO特別的心得和想法。


我哭了3次!為甚麼呢?因為我覺得裡面很多角色有太多的內心情緒真真實實的傳達到我的內心,有太多的言不由衷沒有說出來,但卻看得仔仔細細。很多人說,一個人很容易在變成家喻戶曉的名人的時候被改變,被利益、奢侈給蒙蔽。我想這是很大的一點《KANO》讓我感到欣慰,那些嘉農棒球員從沒贏過半場比賽到進軍甲子園,甚麼都變了,包括眾人的眼光、眾人對「番人」的改觀、整個日本和台灣對他們的佩服;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對野球的熱愛、同學彼此之間的關懷和戲弄,這些我想比一切的名譽和利益來的珍貴。近藤教練的內心也是讓我最有感觸的,尤其是他克服內心的恐懼,害怕輸球的那顆脆弱的心,因為嘉農,他知道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打從心底熱愛野球。還有教練表面上嚴格有紀律,但其實私底下是一個非常有情感的人,尤其是他幫球員們爭取經費,之後用自己的錢去照顧他們、幫他們蓋被子等等行為,可見他內心裡對他老婆說的那句話:「他們也是我的孩子啊!」還有種種一切外人從對他們的不屑到敬佩,覺得番人就是野、粗暴,沒有禮儀沒有實力等等,但他們不知道其實嘉農有他們所有人沒有的-熱愛自己、土地、野球、同學。雖然最後比賽輸了,但這又何妨呢?就算最後一顆阿基拉的高飛球被接殺,但所有人知道,嘉農沒有放棄過一顆球,他們有野球的堅持、靈魂。最感動的地方是阿基拉手流滿了血,他仍然堅持投完每一顆球,就算投下較高難度的球全部都是壞球,最後全部的嘉農球員全體分擔阿基拉的痛苦,他們知道他們是一個團體,有一個人受傷並在球場上努力到最後一刻,他們也應該要毫不猶豫像他努力保護每一刻球、不放棄任何一顆球。就像他們對阿基拉說的:「投了直球,被打回來,又有甚麼關係,有我們全部人一起奮戰到最後一刻,這樣就足夠了。」看完不只哭得很慘,更是學習到了我們總是以種族中心主義瞧不起他人,我們不認識他們,就憑表面印象、刻板印象去定位一個人、一個團體,這樣應該嗎?看完還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就是很後悔為甚麼現在才《KANO》!也很感謝老師這次推的電影,都讓我對台灣本土有很大的感觸,找回那份內心的初衷。


曾郁珊
在這堂課後回家又把《KANO》再回味過一次,棒球在台灣一直是被國人關注的一項運動,但其實這一項運動一開始是由日本帶來後,才在台灣本土發光發熱,並不是台灣原本就有發展的活動。在《KANO》片中有很多感動人心的地方,到現在都還讓我印象深刻。記得在課堂的最後老師放了一小段影片,是在日台WBC的棒球比賽結束後,台灣選手在東京巨蛋排成360度向全體觀眾致謝,這個舉動讓日本人驚豔,台灣隊雖然輸了但還保持尊重的心。我看了覺得超感動,這種精神在任何地方都應該被體現,不論國籍、語言的異同,只要保持尊重包容的心,社會甚至是世界的互動一定能更美好,相信這些是他們想傳達的信念。


張晋維
我認為別的國家也有「XX之光」這個概念的,只是用詞不一樣,他們大多是說「XX的驕傲」"X's Pride" 等等,他們畢竟也生存在這個競爭強烈的世界,所以他們也是不斷地需要「讓大家看見」的。和臺灣不一樣的是──我想用一個攻擊性有點強烈的詞──其他國家沒有那麼卑微。他們的名譽絕大多數是實打實拿下來的,自己培育出頂尖人才和事業後才向全世界說嘴。臺灣不一樣,比較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群體靠自己脫穎而出,然後國家才不斷往人家身上貼,這叫「沾光」。就好比韓國很愛說王建民是他們的、孔子是他們的,臺灣人也很愛做類似的事,最接近的例子之一是說林書豪是臺灣人,然而事實是林書豪除了血統以外和臺灣並沒有半毛錢關係,他的成就更不是臺灣的功勞,但我還曾看過他在維基百科的國籍被硬生生改成中華民國,其實有點傻眼。


每次碰到這個議題總會有點情緒,因為我這幾年的感覺是臺灣人真的很愛光說不練,沒有務實的計畫、耐心的栽培,只能自卑到只靠一張嘴巴說話,這樣還想在國際出頭天?我記得有一年瓊斯杯,中華隊打贏美國,大家開心得跟什麼似的,媒體也大肆報導,然而這個「美國隊」其實是NCAA的三流大學校隊。我們居然已經到了這種無所不用其極只為保面子的程度,不禁很感嘆,台灣人什麼時候才要面對我們就是還不夠好的現實,然後抱著要和世界大國平起平坐的志氣,一起真正的為國爭光呢? 這種「光」,才是能真正「被看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