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Week 3 - 26/09/2019:Films(電影)

Week 3-26/09/2019-: Films(電影) –從【桃花泣血記】、【八百壯士】、【養鴨人家】、 【我是一片雲】,到【兒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喜宴】、【藍色大門】、 【無米樂】、【海角七號】、【一八九五】、【艋舺】和【我的少女時代】帶領 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李道明,〈暮然回首- 台灣電影一百年〉,《歷史月刊》158 期,頁 41-51。 
野島剛,《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2015,台北: 聯經。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2013,台北:書林。 
延伸閱讀 
陳儒修,〈談愛情文藝片中的明星與台灣電影工業〉,《1993 年台北金馬影展專題特刊》,1993。 
聞天祥,《過影:1992-2001 台灣電影總論》,台北:書林,2012。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彭晉瑋 Chin-Chang Pang

透過這組的報告,我深刻體會電影確確實實反映了社會現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過去都認為電影就是單純在講述一個故事,可能是創作故事,可能是取材自歷史的故事等等,
但經過介紹,發現電影不是一個故事,而是我們一代代人的真實生活!
報告中的幾部電影也引起我的興趣,比如說:拔一條河,倘若有空閒時間會去找來看看!
報告內容很豐富,但因為時間限制的關係沒有完全介紹,有些可惜,希望有機會能在聽到更深入的介紹。
BTW PPT做得超有質感!!!

林玫均

報告組別很用心地介紹了臺灣電影的發展史,我才發現原來「國片」也有一套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脈絡,上次觀賞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喚回被遺忘許久的臺語片記憶,而這次綜觀歷史,武俠片、藝術片、愛國政宣片……大家所熟知的臺灣電影竟是晚近產生的、商業化的作品。我個人平時不常看電影,但紅遍全臺的《海角七號》、《我的少女時代》等,都曾經看過,也曾接觸《熱帶魚》、《兒子的大玩偶》這些過去的作品,臺灣電影往往扣合著時代背景,創作方向非常多元──尤其在今日自由的社會中,隨著本土意識勃興,碰觸禁忌題材的影視作品也佔有重要的地位,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創作者用不一樣的視角,帶給觀眾嶄新的體驗。

杜家安

原本對台灣電影沒有太多的了解,也不知道台灣電影是經過這麼多的演變才成了現在的樣子
印象中小時候的台灣電影都不太會讓大家急著想讓進電影院,直到海角七號的出現,我也才開始關注慢慢台灣電影
在這堂課之後,才知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台灣電影,是先受過台語電影和新浪潮時代的洗禮後才變成如此,讓我往後在觀看台灣電影時會想到他曾經的歷史
這組的報告很精美,但或許是因時間限制,希望能講解更多台灣過去的電影種類,加油

謝善如
這組以政治經濟與歷史分析角度將台灣電影從甲午戰爭到新浪潮電影做了很清楚、有系統地介紹,只能說,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就會拍出什麼樣的電影,台灣的電影一直受到國際的影響,這組舉例的電影大多都是以台灣庶民社會為主題,像是兒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海角七號等,有機會的話很想把這些片子在看一次,感覺會有更多的感觸以及更多不同角度的看法。
  PPT製作,配色與排版簡單明瞭,好看!

全奕
報告內容很豐富,PPT做的超級有質感~~(我猜是用keynote做的(?)報告中的幾部電影我很有興趣,印象很深刻是校園純愛電影介紹的6部裡面我竟然看過4部,聽完老師的講解才更了解為什麼大家喜歡看這種,我以前都沒想過這個問題。他們很用心介紹了電影的發展史,每種都有自己明顯的特色,有機會的話會很想找時間把他們介紹的電影再看一次,因為有些是以前沒機會看但其實很棒的電影!

邱紹恆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風貌,電影也間接透露出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從最早的日本文化,到接下來的台語、國語,各自都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除此之外,電影也慢慢有了不同的特色,像是愛情片,例如我的少女時代,又或者是齊柏林的紀錄片,每個都有各自的特色,電影不僅能帶給我們娛樂,同時也是最好對外傳播文化的工具,電影就如同歷史文本,每個國家都不能少有這東西。

  回到報告,這組報告的非長的流暢,沒有因為老師打斷做補充就慌張,ptt也做得很好,但由於時間過少而無法完整呈現想說的內容,但是他們濃縮在濃縮,提煉在提煉的字句也足夠我們了解到電影文化了。

江沛霓
聽完報告後我趁這次颱風假看完了兒子的大玩偶,搭配老師在課中的講解,像是小琪和她的禿頭分別代表了看似美好平和的事情事實上卻是殘破不堪,三個故事都是男人出去工作所發生的事,這三個故事都讓我感到十分震驚。最讓我震撼的是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跟現在經濟條件差別太大了,我無法體會為了吃一口飯所付出的代價是那麼大,無法體會吃顆蘋果是那麼奢侈的事,難怪兒子的大玩偶會是新浪潮中如此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所帶給我的震撼到現在仍無法撫平,更何況是當時就是如此生活的人們呢。
也是做了這次報告才對電影有更深入的認識,以前總是想看什麼就看,沒想過它的演變是如何發生、為什麼發生,電影就是人類的紀錄片,有的紀錄大家的幻想、有的紀錄真實生活,看電影可以很快地了解到該國的文化,有時還會參雜著不同的民俗習慣或該國才懂的梗,藉由這次的報告統整電影我也對台灣更熟悉了一些,之後看電影都會多想想這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尋找跟別人不一樣的彩蛋。

黃亮鈞
我覺得這組的報告簡報做的相當精緻
吸引人的注意而且內容排版簡潔乾淨,沒有過多的冗言贅詞
報告者們的口條也大致清晰,可惜時間掌握有些不佳,如果能夠更平均分配每個部份的報告比例,相信會有更好的報告呈現。
也可能礙於時間的關係,如果能有更多的問題討論、激發大家思考,相信報告能更完整而能得到聽眾立即性的回饋。
《海角七號》這部電影的確讓當代台灣電影重燃希望,從以往不會選擇看國片、到現在身旁同儕總是在討論台灣電影和影展、電影獎等等,例如近日的《返校》即引發熱烈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明顯可見眾人對於台灣電影觀感的轉變。

林子安
第一組的報告,深刻的體現出台灣文化風情、習俗和歷史的演進並結合了電影,平時我們到電影院可能都比較注重外國片,聽完這場報告後真的讓我大開眼界!結合了許多專業的觀點和態度去以鏡頭推動下來描繪台灣現在正面臨的情況和讓人懷舊那些歷歷在目的過去,真的挑動我對台灣本土電影的好奇心和期待!然而未來在看電影的同時,除了演員的配置,場景的華麗和劇情的精采度,更會令我在乎這部電影想要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亦或是背景的傳遞與真正包含的深切意義。
        這組的PPT做得非常有質感!簡潔有力,圖片和文字的排版,重點是一目了然!還有組員配置分工明確,報告的段數章捷都有用心的分配,不會有手忙腳亂的感覺!是未來幾週我們將要報告同學們的榜樣。

吳政儒
經由這週組別的報告,對於整個台灣電影史的發展,有了相當的認識,台灣電影的發展,從台語片興起、瓊瑤愛情片、李小龍式的功夫片、到本土片、賀歲片甚至是學生電影題材等等,能夠創造每一個階段的熱門話題或是觀眾共鳴就能有好票房,就像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我的少女時代等,就是叫好又叫座的熱門電影,台灣電影的題材反映我們的生活型態,可以是關懷環境、復古懷舊,也可以是喚醒在地意識,所以真該多關注台灣電影,找個時間欣賞同學介紹的電影。
這次組報告的簡報用鮮明的排版清楚的呈現出主題重點,讓人一目瞭然!

劉𧘲瑗
透過這組的報告對台灣的電影歷史跟台灣歷史,雖然我沒有看過兒子的大玩偶或悲情城市等這些電影,這組報告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多都有關台灣歷史背景,批判當時社會。韓國除了計程車司機以外(覺得這是蠻好的電影),還有很多關於歷史或批判當時社會政策的電影,很多都是日治時代,民主化,戰爭等,但除了幾部經典的韓國電影以外;其實我自己覺得很多關於歷史的韓國電影,為了電影的賣座走向商業化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歪曲歷史,照抄多年前的經典外國電影或故意在光復節上映利用愛國心情感,最後一定要讓人流眼淚出電影院。我覺得好的電影不會免強感情,就是會讓人思考。

許皓陞
由於之前有選修過電影相關得課程,不知不覺中也看了許多電影,但經過這組的介紹以後,才發現每一部電影不僅僅是因為它好看而有名,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它在當時的社會引起了一股潮流。
報告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海角七號的介紹。透過報告,我們可以發現海角七號之所以造成轟動,很多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背景;也因為海角七號的原因,造成了國片的熱潮。還記得那段時間是我國中的時候,不管是國文、音樂、歷史、公民、英文、藝術......不管什麼課程,裡面都會出現那個時期國片的影子,海角七號過幾年就有賽德克巴萊、那些年、艋舺...之後更是有KANO、我的少女時代等等;此外,偶爾也會在考題文章中見到一些台語片的影子。電影就是這樣一直默默地伴隨著我們的生活。而今年又有返校這部國片上映,預計又會造成一陣轟動。
而電影也分成許多種類,不管是台語片、紀錄片、愛情片、賀歲片等等,雖然後面因為報告時間不太夠而為全部報告完畢,但我想也正因為是國片日漸的繁榮,本來就不是短短半小時就能報告詳盡的東西。也希望未來台灣的電影能更蓬勃發展!!

簡齊
這次報告的小組順暢且明瞭,尤其是簡報的製作,讓我想放棄PowerPoint直接開始學習。
本來想在上禮拜看完《兒子的大玩偶》,但似乎都被人借走了,直到星期三的上午才有幸觀賞這部片,其中的三部曲雖然沒有明說,但諷刺意味真的頗重,當時能逃過剪輯上映的命運真是萬幸。第一部曲三明治人的雙關十分精闢,時代交替的過渡期社會許多人士不一定能因此受惠,第二部曲相較起來悲劇且陰沉,光鮮亮麗的“新潮流”進入卻虛有其表,而到了今日還是有類似的現象,更多更新的選擇不代表我們會前往一個更好的未來,第三部曲蘋果的滋味是最難看出意境的,第一時間只想到貧富差距,卻是巧妙帶出戰後美援的經濟社會。總而言之,這三部曲各有早期社會不同的觀點,也著實讓臺灣電影有了不同的面向。
這周也在圖書館看了一部《醉.生夢死》,在觀賞之前,我甚至沒聽過這部電影,卻有著高水準,演技和故事張力都一流,成為我心中國產片的傑作,臺灣電影一直都被大眾認為沒有品質的產業,或許也是缺乏一點發現,相信臺灣電影能變成大家引以為傲的文化。

林佳緯
這星期電影這組的報告和上星期觀賞阿嬤的夢中情人,這兩個活動,讓我對臺灣本土的電影有很大的認識,不僅了解台語電影的興衰和價值,我也更讓自己敞開心胸,真正去用最平等開放的觀點去珍視每一個文化。也許這個年代的年輕人認為本土電影已經沒落,但他也曾一時風靡全國,是人民的娛樂、心靈依託,進而塑造了當時的民俗風氣,是一個珍貴的歷史資產。我認為,即使說本土電影的時代已經過去,但若我們都能記得並且珍視這個文化的核心價值,並以他為奠基,深入了解台灣電影發展的歷程,那麼這些本土電影也能稱為不朽了。

江昕融
透過這組的報告,我對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從早期《兒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一一》到比較近代的《海角七號》、《看見台灣》、《我的少女時代》,雖然我並沒有每一部電影都看過,但我從報告中深刻感受到電影產業蛻變的脈絡,與每部電影深受時代背景所影響的痕跡。雖然現在台灣的電影產業不像過去那麼蓬勃,但仍有許多探討當代與過往議題的好片上映,希望以後能看到愈來愈多關心這片土地的好電影不斷推陳出新。btw我很喜歡這組的簡報,可以移來移去(?)超厲害的!而且整體的脈絡與版面都很清晰、淺顯易懂。

許景瑗
報告內容很充實、整體的架構脈絡也很清晰,先由大時代的背景切入,再帶出各個階段的電影風格變化,把台灣電影的歷史整理得很清楚。從早期電影被當作是政治宣傳、推廣國語的工具,到現在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娛樂、調劑身心的活動,電影一直都跟大眾有著緊密的關係。從這週報告組同學的介紹中,不僅讓我對過去看過的電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還認識了很多經典電影,或許之後有機會可以找來看看!(投影片設計得很美很吸睛,內容也很棒,只是時間分配上好像可以再做些調整,報告的後段因為太趕了少講了好多內容,好可惜QQ)

施欣瑩
報告的組別每個人都口條清晰、時間掌握度很厲害(但就是時間真的太少了,好想聽完更詳細的內容!)PPT也非常精美,讓人很期待下一頁會有什麼樣的內容出現。
我本身不是個喜歡看電影的人,看的話也大多是以跟歷史有關的電影為主,總覺得只有歷史題材的電影才與我們的生活比較有關聯性。在聽完這組用心的報告後,才知道其實許多電影,不論是愛情片、文藝片、紀錄片,都會反映那個時代的背景,與當時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兒子的大玩偶」是我未來想要好好觀看的一部電影,希望自己也能透過這部電影了解家中的長輩曾經面臨什麼樣的生活情況、環境改變而被影響。除此之外,我也想閱讀黃春明作家所寫的「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用文字作為影像(電影)的輔助。
最近上映的電影「返校」也讓我想看「悲情城市」這部也包含白色恐怖背景的電影。台灣自從解嚴後,便一直快速地走向自由化、民主化。然而,這個時代的我們對於白色恐怖的歷史卻不甚了解。關於白色恐怖,年輕人只有教科書上背誦式、毫無感情的記憶,而經歷過的老年人卻多已將記憶埋藏在過去。近期,我參與了幾場講述白色恐怖事件的講座,慢慢地對其中的事件、人物、背景有了了解,我也希望能透過「悲情城市」來對那個時代有更深入的認識。
近來,雖然每隔幾年就會誕生一部愛情青春的國片,但老實說,我看了都沒有什麼共鳴QQ 或許是自己的高中時代和電影中的相差太遠,例如:男女主角一定會愛得轟轟烈烈、會有多角戀的糾葛、主角們總愛相約在天臺......等等,這些根本都沒有發生在我的生活中!!!相比之下,我的青春顯得十分黯淡,每天視線所及都是滿滿的考卷和參考書,完全沒有冒出粉紅泡泡的空間啊...... 在課堂中,老師提到這類愛情青春片與日本的電影很像,我也希望未來可以看看日本的這類電影,比對它們的相異之處,也進一步反思異同背後的原因。

簡秀純
回顧台灣電影史上賣座的大片,可以發現歷史、經濟、社會能交叉著影響電影的興盛與衰敗。從老師一開始的導讀,以「返校」為例,舉出看片的四大族群,讓我反思起我從不曾想過的問題,用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便更能了解電影背後帶來的意義與目的。電影可以反映當代人對於政治的不滿,也能將禁忌話題重新翻拍,去揭露其中的不合理與遭遇人背後的辛酸與不堪。
 以「兒子的大玩偶」為例,在高中階段時國文老師有給我們看過全片,以文學的角度加以分析文本,作者黃春明是鄉土文學作家,刻劃底層人物的人生百態,可說是十分精準且貼切。國文課時並沒有在電影的手法與演員的詮釋多作探討,但透過這次老師和同學的分析和解說,我才更能掌握到劇情的精髓,以及了解這部片之所以賣座的原因,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況與歷史背景。「小琪的那頂帽子」以及「蘋果的滋味」,更是用不同方法去表達台灣與日本的貿易關係以及台美對比的寫照,同時也隱喻人們崇洋媚外的心態。如此深刻的意涵,是無法在看電影的當下直接去體會的,要透過文本的分析以及討論才能更加理解原著寫作想傳達的心情,以及導演拍攝角度的用心良苦。
 主講同學以「海角七號」為例,探討國片的奇蹟與復興讓我印象很深刻,當年海角七號賣座時,我只是一個跟風去觀賞的人,因年紀還小,不懂其中的意涵,更遑論了解熱潮背後的成因。依據同學的推測與分析,與當時的金融海嘯以及種種因素相關,這是一部拍失意人的電影,而以這樣的角度更能理解本片成為國片復興的轉捩點。
 以整個報告來說,我覺得分析賀歲片的那位同學講解的最為獨到,也讓我的眼睛為之一亮。提到賀歲片時,大家想到的都是為了慶祝相聚時光的喜劇片,或許只有好笑而沒意義,現今流行的趨勢也逐漸在下滑,主講同學直接點破這點,更提出了自己對於這個現象的見解:娛樂轉移、對賀歲片的需求下降、票房不透明而無法了解銷售量、豬哥亮的逝世使得老年人的觀看族群減少,一一分析背後的成因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讓我覺得很值得深思。
 從這堂課,不僅讓我了解到台灣電影歷史上的流變,也讓我更加懂得欣賞電影背後的意涵,去體會導演想用畫面傳遞的意義。台灣流行文化是會與時俱進的,從電影文化便可略知一二,也讓我更加期待接下來各組同學利用不同角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析詮釋專屬於台灣的特色文化。

林芷瀅
雖然台灣曾經歷電影失落的二十年,但在早期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回味的作品。這組報告同學以時間為軸,介紹了台灣每個年代作劇代表性的電影形式以及當下對影出的社會環境與議題,像是日本殖民時期還有光復初期的愛國政宣等等,讓我們更能把電影和社會風氣連結在一起。這組同學也介紹了台灣著名的許多導演,以及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深得台灣民眾喜愛的原因,讓我發現雖然台灣的電影不像美國好萊屋一樣那麼盛行,但還是有好多人在默默地為這個產業付出心力!

孫鈺瑾
這組的報告十分精彩,口條清晰、投影片也做的很漂亮,有清楚的時間軸和主題,使我們能清楚了解每個時代背景對當時電影產業的影響,以及那個時代下的電影所帶動的社會風氣。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兒子的大玩偶』這部電影,我在高中時曾在課堂上看過,但當時沒有深入的想過這部電影所探討的時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型態,現在想起才發現『三明治人』的雙關反映著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情況,身體前後掛上兩張大大的廣告牌,就像三明治一樣,但也訴說著被工作(經濟負擔)和家庭夾在中間的壓力和為難,更看出這個工作在當時的時代下是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雖然最後兒子不認得卸下妝後的爸爸,但一個父親對於家庭的關心和愛仍沒有減少,因此最後父親輕輕說出的那句『我就是兒子的大玩偶』才格外的令人感動。
這組也講到了賀歲片的興起和票房下滑的原因,賀歲片雖然每一部都是差不多的形式和樣貌,但它以搞笑風趣的形式吸引各個年齡層的人一同進電影院觀賞,使全家能在過年期間歡樂的聚在一起,也許這也是台灣的一種獨有的風氣。
而青春愛情電影也使我反思我們的青春的確都沒有電影裡的情節,但我們卻認為這是我們的青春回憶,可能是因為我們在於青春時期都會有對於愛情美好的想像,而且一旦過了那段時期就會開始懷念青春的美好,因此即使我們並沒有電影的浪漫情節,也仍然有很大的共鳴。

蘇安琪
藉由同學的報告讓我瞭解到台灣電影文化的過去和演變,我不禁感嘆時代的變遷及人們喜好的變換之迅速。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國片貼近人民生活的時代,我常常聽到《兒子的大玩偶》,但我一直沒有去瞭解內容。經過同學的介紹,我終於理解為何在當時是一部人人都看過的國片,因為它替人民發聲,講出了大家沒講出來但一直存在的問題、現象。以前的時代很令我羨慕,大家都很直來直往,對事物有熱忱。很感謝有這些前輩的努力,造就了現在的台灣。

詹靜宜
作為第一個上台報告的組別,第三組的表現實在是可圈可點。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報告主題和重點也十分契合,更重要的是,簡報十分賞心悅目。儘管某些同學口條還有待加強,但整體而言還是對往後報告的組別開了響亮的一槍!

透過同學的分享,我除了了解了早期一些出色的電影外,也思考了現代的電影如若除卻誇張的特效、聲光效果,究竟還剩下甚麼?以前的電影帶給人們的震撼,往往不是透過那些裝飾,而是實實在在,感情的投射及共鳴。我一直不敢看【兒子的大玩偶】系列電影,原因是第一次接觸到這部電影,看見劇照,我就知道,這必然是一部感傷的,據時代性的電影,我本能的排斥,事隔多年仍不願面對這段我不曾有過的經歷。但經過這組的報告和老師的解說,我決定鼓起勇氣勇氣去看看。
另外,【還願】、【返校】的出現也令我對國產作品有了新的想法。我希望台灣之後能出現更多包涵時代意義及發人深省的作品,讓更多台灣人知道並了解我們是如何擁有今天、如何才能真正深愛這塊土地

張庭瑋
我算是一個蠻喜歡看電影的人,電影對我而言就像一個能讓我放鬆的休閒活動。平時我都只看片名、店內容簡介等來判斷我要不要去看一部電影,也因為有這次的機會來報告這個主題,讓我第一次深入探索「台灣電影」這個大主題。從歷史來看,電影常常被作為政治利用的工具,或是用來比喻為當時的社會風氣,跟現在大部分為娛樂大眾而出產的電影不太相同。 也讓我對導演這項大人物感到敬佩,一部電影的形成需要這麼多人共同努力,才能造就出一部精采的電影

殷世烜
國人去電影院通常都是看非國片的電影,因為我們總是認為國片的素質比好萊 塢低很多、製作成本也不及外國電影,造成我們總是忽略國片的存在,經由這 組的報吿後,我也開始省思我是否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忽視國片對於台灣歷 史的歷史意義,例如「兒子的大玩偶」表露了當代的時代背景是多麽困苦,從 工作、生活、甚至是親子關係,都能夠看出來人⺠當時的無奈。而從台灣電影 的演進中,我們不難發現內容越來越大眾化,內容也只是千篇一律的校園愛情 片、鬼片與其他特別迎合大眾口味類型的片,但是最近的「返校」卻讓觀眾不 再只是享受不用動腦的情境,而是開始去省思背後的含義:白色恐怖的暴政、 珍惜我們目前所擁有的自由等等,而我也希望這類型的電影能夠成為另一波風 潮,讓看電影不再只是一種娛樂,而是可以讓我們開始反思生活的途徑。

鄧濬澤
在準備這次報告的過程中,我讀了老師指定的文本,以及自己查到的資料,才意會到台灣一百多年的歷史,發展是多麼的長遠與成功。
對於較晚被開發的台灣來說,電影的出現相對而言並不算相差太遠,甚至可以說電影的發展與台灣的發展是同時在進行的。
在我自己記憶中印象較深的是從李小龍開始,因為爸爸喜歡李小龍,所以我跟著看了不少李小龍和武俠,在做了這次的報告後才知道,原來當時他會那麼紅和當時的外交背景有關係。
我看的電影種類最多的應該是港片,而雖然在這次的報告中沒有提及,但在知道香港製片對台灣的電影產業也盡了一份心力後,莫名地覺得有些感動。
我自己做的部份是海角七號,那部電影我重覆看了好多次,雖然有趣丶新穎丶感動,但我也想過到底為什麼那時候海角七號會那麼紅,這個問題到了現在才被解答,原來海角奇蹟真的是奇蹟,若非當時那麼多的巧合,現在國片蓬勃的光景可能就不會存在。

在國片中,我不喜歡校園愛情片,但我非常喜歡這幾年大佛普拉斯丶返校這類令人深省丶有內涵的電影,可預見台灣電影可以發展得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多人愛看國片。

薛𣳽汎
我很喜歡看國片,特別喜歡在師大圖書館看,免費又有冷氣還能享有個人空間,推薦給大家!
藉由這次報告的機會(雖然每人只有短短三分鐘),從讀文本的過程中能窺探台灣百年電影歷史文化中的一二,真的是一二而已,我在這次報告中負責的是校園青春電影的部分,以下想對老師的回應再說些回應,謝謝~「偽青春記憶」- 這些故事情節,真的有出現在我們的青春中嗎?是的沒有,我也覺得沒有,電影都騙人的,青春可能只有青春痘還比較實在(?)所以在報告中,我將它形容成是「情感的投射」。也許是我們的青春少了這些,而這些又剛好是夢寐以求的那些,因此當有人將它血淋淋地呈現在眼前時,眼淚嘩啦啦流下,心中不禁吶喊:「這不就是我(想要)的青春嗎!」

徐珮華
這組的介紹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兒子的大玩偶》三部曲。
其中,《兒子的大玩偶》及《蘋果的滋味》,都是我在高中時就有看過的短片,回家後觀看了《小琪的那頂帽子》,電影畫面搭配老師上課時的講解與分析,才發現原來其中有滿滿的意涵──從傳統過渡到現代化,美好的背後其實殘破不堪。尤其是身處在現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對於這樣的反思與批判又更有感觸。

另外,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及楊德昌的《一一》,是我在聽完這組報告後很想接觸與了解的電影,若是有時間一定會找來欣賞!

Week 2-19/09/2019 觀賞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

2000 年後台灣電影逐漸復興,台灣導演們相繼創造了既叫好又叫座、深刻反 思台灣文化,並關懷台灣核心議題的電影。本週我們將一起觀賞 2013 年由導演 北村豐晴與蕭力修執導的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Forever Love)。這部被眾多影評人喻為 2008 年之後最成功的台灣電影作品,除了能夠讓我們回顧台語電影的輝煌時代,更能夠讓我們一起思考瑝代台灣電影敘事手法和美學風格。

看完這部經典台語電影,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心得吧~

林芙戎
這部電影故事情節融入許多台語片的經典橋段。向現代觀眾重現過去那段台語電影燦爛歲月。不過電影為了貼近現代市場,加入了許多現代的流行用詞以及橋段,故事發展也不免俗地合乎電影公式,男主角的人生遭遇困境以及有人死去...
對於這部分使我產生些疑惑:這些橋段是似乎是為了吸引觀眾而編寫進去,若劇情是更加貼近過去的時代,完整還原那段台語電影的黃金歲月而沒有現代流行的元素,市場的接受度及反應還會如此熱烈嗎?

吳彩葳
台灣有很多正在消逝的文化,讓社會大眾知道這些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出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導演從孫女的角度出發,聽阿公劉奇生說他年輕時的風光故事以及與阿嬤相戀的故事,觀眾就像是真的在聽阿公話當年,回到過去體驗當年台語片的風光。
電影到中段時,我其實覺得有點無聊,聚焦在編劇跟美月的青澀戀愛讓整部片略顯單調,但當時間線拉回現在時,前段鋪陳的情緒與後勁就爆出來(還有我的眼淚也爆出來了QQ),「曾經想叫她就這麼忘記我吧,沒想到,現在她真的忘記了」,忘記是無法避免的事,但真正重要的事物被遺忘總是帶來許多傷感,無論是摯愛的親人,或是當年輝煌的美好,就像劉奇生在出獄後說的:「命運只判了我四年,卻判了台語電影死刑」,台語電影的沒落讓許多人不勝唏噓,但幸好有人拍出了這部電影,讓更多年輕世代的人知道當年的輝煌,用電影來紀念台語電影的輝煌,或許就是對台語電影最好的致敬。
順帶一提,老師有提到符合現代的年輕用詞,其實我覺得年輕化的用詞在很多地方都有點破壞感覺,有些用詞很明顯是當年不會出現的說法,沒有更多利用台語的用語及俗諺算是我覺得小小可惜的地方。

許霈玟
那段台語片的燦爛時代我們並沒有參與,卻能藉著導演的鏡頭,像聽著阿公對孫女講古,一幕幕重現當年的台灣。

雖然電影年代感的氛圍不明顯,但若是以說故事的角度來說卻恰好。故事以兩人為主軸,圍繞著台語片,卻也輕輕帶出台語片沒落的緣故:功利性地追求票房;劇組只能躋身小小的旅社,以及後來政府的政策和彩色電視的崛起。經歷了台語片盛況的李導,其逝世也隱喻了台語片的沒落。

片中音樂運用得恰到好處。拍電影時的主題曲,輕快而有活力;最後令人動容的「思慕的人」和「遇見她」,與當初蔣美月的堅持和後來劉奇生的付出呼應,再結合畫面,電影前半段的歡笑回憶浮現,一切累積,在美月終於憶起的那剎那瞬間爆發,跟著螢幕上的他們一同流淚。

而許多電影相關的台詞也都令人印象深刻,「人生永遠只有放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編劇寫的劇本是情書,對白是情詩、觀眾則是情人」還有最經典的「你導我就演」(最後還成為求婚台詞,實在是很浪漫)。在電影結束時,也放出了致敬作品的原貌,令人驚訝的是「仙桃牌」居然也有出處。

總歸來說,這部電影雖然不到完美,比如現代化的詞語、劇情上的遺漏(金月鳳的交代),但提供了台語片再次回到眾人眼前的機會,也讓我們一探當年的風華。

簡齊
《阿嬤的夢中情人》應該是不少人都看過數次的電影,以一部青春商業片來說,本片並沒有任何突出的地方,但敘事的節奏和笑點的拿捏也有一定水準,而這部片對於臺灣流行文化有兩個重要的特點:
首先是早期台語片的沒落,雖然那些電影有時會出現其他知名電影的元素,但如同許多文化一樣,都是先從"模仿"開始的,而政府增加了許多限制之後,抹殺了這個擁有無限可能的文化。
再來是《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片本身,我們幾乎可以看到當今臺灣影視產業的縮影,像是為了凸顯笑點所配上的綜藝音效、依賴旁白的劇情交代、跑馬燈回憶畫面...等等,都是常見的當今臺灣電影風格,這些手法的來源也都有跡可循,也就是說,我們還是在"模仿"。
我們模仿許多作品,研究出好萊塢公式,終於在近年增加了臺灣影業的市場,有些電影的確受到批評,畢竟一個藝術產業沒有多元的面向是很可惜的事情,不過缺乏早期台語片基礎,臺灣電影要重新站起來幾乎不可能,所以此階段產生的模仿是必然的

臺灣電影有無限的可能性嗎?如果它們再一次的消失,勢必要再借鏡他人,臺灣已經開啟了新的電影文化,因此,我們更需要花費心力保存它們。

張芳瑜
其實早在這部電影剛上映之初,我就已經看過了,不過這次看的的感受跟當時僅有12歲時是截然不同,我發現我完全低估了這部電影。
12歲時,認為這不過就是部再普通不過的愛情電影,甚至給出了不甚好看的評價,但這次觀賞電影前,莊老師為大家進行導讀,我才知道這部片其實是在訴說著台灣台語片的輝煌年代,老師也一直提及本片的導演,讓我在觀賞電影時一邊思考一邊觀察著,一位日本的導演,如何拍出屬於台灣的歷史、文化,有一些手法我覺得滿特別也滿有趣的,像是男主角奇生提到:「如果我去的話我就是狗」,結果畫面真的轉變為一隻狗,令我不禁莞爾一笑。
整部電影的配樂我也覺得運用得十分得宜,「思慕的人」一曲令我特別有印象,原來台語歌並不只是專屬老一輩人的歌曲,當歌詞唱到「親愛欸,緊轉來,緊轉來阮身邊」並搭配著奇生與美月兩人分兩地的畫面時,我也忍不住落淚了。
電影就是這麼神奇的一個東西,在不同的年紀,以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人一起,就會產生許多化學反應,激起各種感受和體悟交疊。

張庭瑋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的背景主要在台語片從興盛到沒落的時代,這是我們這一代新鮮人沒有體會過的時代,而我也從影片中了解當時台語片對於大眾是很重要的存在,就像現在的粉絲會瘋狂追星一樣。
在看影片時我發現有些時候字幕會由右往左的反向呈現,課後到網路上找答案才發現原來這是當時的電影字幕特色、導演也會以色調來呈現現今對比,這些都是這部影片非常重要的小巧思,彷彿真實地融入50年代。
此外,主角劉奇生有一幕和孫女講說「人生永遠只有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對應到主角的臉,讓這句話更顯得感觸很深,還有在主角出獄後發現台語片沒落後說的「四年的判刑,判的卻是台語片的死刑」,這句話一直留在我腦海裡,我想這句話在電影裡便是展現台語片正式沒落。
其中,最賺人熱淚的感情線也寫得非常好,從片頭到片尾常出現的那幾句「有夢最美,月娘相隨」等台詞,扮演非常好的角色,看到後半段眼淚直接用噴的,每聽到一遍先前出現過的台詞都能融入角色的情緒,劇情鋪陳的相當好
總歸來說,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片超過我預期的好看,之前就有聽過這部片名,但從來沒有看過,這部不只有動人愛情的劇情,更多的是讓大家了解台語片興起到衰落的生涯

許皓陞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片在劇情上相當的平穩,帶領觀眾一步步認識有關於台語電影的種種。即便是未曾接觸過台語電影的觀眾,透過這部電影也可以體會到台語電影的興衰。雖然劇情似乎有很大一部分主軸是在講關於愛情的部分,但是造成劇情推進的往往都是跟當時的台語片背景有關。例如60年代台語片的"親和力"正是造就台語片興盛的原因之一,讓劉奇生成為當紅的編劇。而後面劉奇生入獄的原因,是因為幫老闆簽了本票;而老闆之所以破產的原因,正是因為台語片逐漸式微的緣故。之後也正因為台語片逐漸沒落,更凸顯了女主角蔣美月在劉奇生入獄後的艱辛,在劉奇生入獄期間仍死守著"台灣的好萊塢"。
        另外提一個想法,其實不只台語片,台灣從以前到現在,某種性質的影視或是文學,常常就是風潮來的快、退的也快,無論是歌曲、戲劇、小說、國片......台灣本土的文化產業常常因為政府的政策影響了民間的風氣,且與國外同性質作品相比競爭力低,導致我們的文化一直無法保留,這是相當可惜的部分。例如台語片沒落的原因最根本應該就是政府的國語政策(和其他相應措施),而現在的國片也因為政府沒有適當的映演比例規範導致競爭力低落,真的是讓人覺得非常的惋惜。

李佳
《阿嬤的夢中情人》是一部以愛情為主軸,並以「致敬早期臺語電影」為焦點的電影。
我不是個喜歡看愛情喜劇的人,所以對劇中的愛情戲碼無法提出太客觀的評價,但就情節來說,的確有滿滿臺灣近期愛情片的套路,各種既視感XD
然而這部電影仍在我腦海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導演拍攝手法純熟,分鏡自然,很容易把觀眾帶進螢幕裡;再來就是色彩的安排,我覺得這是營造古早風格蠻重要的一點,十分吸睛。再來,它融合了過去和現在:過去的社會,當代的流行。個人傾向把這種「錯棚」的現象當作「借梗」之類的娛樂手法,算是製作組想搏年輕人一笑的用心吧。畢竟這部電影的定位也不嚴肅,加進現代的梗,能讓年輕一代更容易進入主角的時空。
全片另我最感動的地方,是正片結束後,黑底白字出現的那串「致敬文」。我們見證了臺語電影的興榮和衰落,也許萬人空巷的奇景不再,影迷的喝采被光陰沖散,卻永遠有人記得:當時的歲月是多麼輝煌,那是無數天才巧匠和臺灣人民一起創造的美麗時代。只要能被人記得,歷史就不會死去,我想這是現代人唯一能致敬過往的方式了,由臺灣人去記得曾經發生在這座島上的事,這是我們該做,而且只有我們才能做到的事。
另外讓我非常震驚的是:當時臺語電影的存檔至今才留下約總數的五分之一,真的很可惜。關於文化保存,我想是臺灣人最該關注的議題之一,也感謝《阿嬤的夢中情人》劇組,讓塵封的歲月重見天日,引起社會更多關心。

施欣瑩
關於電影:
  我認為這是一部略為狗血、大致走向皆是照著標準SOP、不符合時代背景的劇情讓人有些出戲,卻又緊扣著觀眾心弦,賺人熱淚的一部電影。
  缺點在於整部電影敘述劉奇生與金月鳳過往的力度不夠強,僅用幾句話點到為止,導致看到月鳳在感情中逐漸失控,為難、甚至失手打了美月的片段,讓我聯想到了八點檔的狗血劇情,並且有些不諒解。此外,角色的設定也不具連貫性,年輕時代的奇生、美月、寶龍、月鳳......等都是講中文,且會參雜一些現代用語,而畫面跳到現在,年老的角色說的都是台語,讓人看了會有點出戲,也會有時間上的錯亂。電影中,黑白片段採用以前的手法,字體從右到左,卻是現代的字體,這部分也有點突兀。電影整體也是照著標準SOP走,例如會有對主角來說很重要的人過世、男女主角總會在許多地方莫名其妙地不期而遇、剛在一起便會遭遇困難(雖然沒有這樣可能就沒辦法演了)
  我最喜歡的事安心亞重新詮釋洪榮宏「思慕的人」這首歌,由年輕時等待獄中奇生的美月唱出,搭配上好不容易在一起卻又必須分別的情節,彷彿能聽見美月的心聲,讓我一聽到這首歌,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掉下來(原本還覺得自己能忍住的......)最後年輕、年老時代主角們奔跑、找到彼此、擁抱、跳舞、對暗號台詞的畫面相互穿插播放,貫串了整部電影,使時代感、主角間深刻的感情鮮活了起來。
關於歷史:
  這部電影講述了北投曾是台灣好萊塢的興衰歷史。其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是在電影產業興盛之時,劇組人員是為重要功臣,卻是睡在男女分開的各一小房間,未受到良好的照應。此外,還有投資商唯錢是圖、編劇要在短短幾天內寫出一個劇本,連結到電影裡老導演所說的:「究竟是我在糟蹋電影,還是電影在糟蹋我?」一切似乎都是在為奇生出獄後與朋友間的一番感慨做出預告,也預示著台灣的台語電影產業式微、衰落的必然。

林玟均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在劇情上有笑有淚,甚至喚醒了臺灣過去臺語片盛行時期的景況,但我認為說完全重現還是太過,畢竟本片主軸依然在阿公──劉奇生的人生回憶,而他恰好是臺語電影的編劇,因此本片許多部份會牽扯到過去電影產業的興衰。
「臺語片」元素依然是本片不容忽視的重點,除了讓我們看到過去片場拍攝的情形,相關從業人士的待遇、生態,也讓人很感興趣:大牌明星便是票房保證,背後的小編劇、工作人員不被重視等等,雖然在電影前面這些小角色(黑輪等等)總是樂觀地擔任甘草人物,支持主角、一同歡鬧,但當現實漸漸浮上檯面,從李導過世到老闆跑路主角入獄,種種人事變化之快也令人不勝唏噓,最後他們只能落得和電影完全無關的下場。
單就劇情而言,男女主角的愛情歷程算是典型的愛情喜劇,除去最終分離以及暮年時的病症,基本上還是非常順利,而金月鳳的角色塑造有些薄弱,感覺像是為反派而反派,也並沒有交代她的情感歷程,我想是一個敗筆;到了晚年,從主角孫女的角度看這段故事,連結到最後圓阿公阿嬤年輕時的夢,這邊對我而言才是真正的哭點,多麼刻骨銘心的愛情都需要經過時間、命運的考驗,而螢幕放著古老黑白電影,男女主角相認,他們深愛臺語片以及彼此的心也許才是那個記憶的樞紐吧。

江昕融
 我在大概是高中的時候就曾經看過《阿嬤的夢中情人》,那時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對電影的背景也不甚了解,只單純覺得是一部愛情喜劇,劇情也只是按照老套的走向罷了。
       但是,如今重看一次,經過老師的說明,我看到了更多電影中的細節,那個年代獨有的服裝與電影從右到左的字幕,替整部電影鋪陳了懷舊的氛圍。然而,我也看到了一個曾經風光一時的產業,在時光的無情流逝下,一步一步地從盛放走向凋零,還有眾人無盡的無奈和不捨。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劉奇生和李導在拍電影的空檔時,坐在台階上一起吃麵線的場景。李導所說的:「究竟是我在糟蹋電影,還是電影在糟蹋我?」,流露出他對台語片逐漸淪為商業利益下的犧牲品的憤慨,縱使他深知台語片正逐漸邁入歷史,但他仍抱持著一份希望,期望劉奇生能繼續將台語片發揚光大。
       雖然電影中有些情節感覺不甚完整,像是金月鳳和劉奇生的過往並沒有交代得很清楚,導致後面的劇情有些突兀,以及一些過於現代的詞彙格格不入以外,撇開這些不談,我的確蠻喜歡這部電影。「思慕的人」這首歌貫穿了整部電影,蔣美月真誠的歌聲和最後變成求婚台詞的「你導我就演」,讓我深深的陷入在劉奇生和蔣美月之間的無私付出和深刻的愛情裡,感動不已。現在,對我來說,《阿嬤的夢中情人》不僅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承載著昔日台語片輝煌的美好回憶。

吳政儒
阿嬤的情人用回憶為開場,帶出60年代的台灣台語電影也有過全盛時期,黑白台語片是當下時代一窩蜂的產物,片中的對白和動作很日常但也不時透露出逗趣詼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那位總是睡覺的脫線導演,好像暗示著在那個時代,為了追逐商業利益下已失去工作熱情的人們,為了賣座,只要能討好觀眾,再怎麼天馬行空、粗製濫造的劇情都可以無所謂,創作本質不重要,觀眾買單就行,果然在流行口味和政策的變異下,不出幾年光景,台語片沒落了,看到這裡,也讓人留下對「流行」省思的空間。
        電影的插曲「思慕的人」是一首經典的台語歌,會選這首歌,我想,除了時代背景外,貼切的歌詞,也確實和電影中女主角對男主角的一句「你導我就演」,那種等待對方的心情相呼應吧!看完本片,我覺得片中最勵志的該是那句:「電影是可以放二輪,但人生永遠只有首輪」,所以把握當下,認真做好現階段該完成的事,除了有夢最美,也才能築夢踏實!

楊紅絨
「阿嬤的夢中情人」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電影。這部電影凸顯了以前的台語片的重要性,也讓我們更加認識到台語片。電影還讓觀眾了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例如「人生永遠只有首輪,沒有二輪的機會」。這是一個很真實而且給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讓觀眾覺悟了,也學會把握時間與機會。電影裡的各個人物一開始大家都抱著拍台語片的夢,但因為當時的社會已不喜歡看台語片,最後也是解散了團體,各走各的路,各做各的工作,再也不拍台語片了。但結局還是完美的,因為主角幸福地在一起,想起當初美麗的時光。也再一次強調台語片在他們心中的重要性。就算社會不重視了,他們還是抱著把台語片廣傳的這個夢。真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

邱甯
片中將台灣過去經典的台語電影融入其中,呈現了這段台灣歷史中輝煌的一段歲月,也為了能更引起年輕一代的共鳴而加入了許多搞笑詼諧的橋段以及現代化的用語,以阿公口中訴說的故事帶我們回到那個屬於台灣好萊塢的時代,見證了阿公與阿嬤的愛情故事開端與台語電影的沒落,此外除了劇中對於台語電影興衰的呈現手法我也對阿嬤開始遺忘之後男女主角間互動的呈現印象深刻,面對摯愛的親人不記得自己的情況那種無可奈何的感覺真的令人痛心但在影片最終阿嬤的記憶終於是被那段他們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歲月所喚醒了,就宛如這部電影將塵封在歲月中的台語電影文化再一次的呈現在了觀眾的眼前一樣。

阮氏拖
 阿嬤的夢中情人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一部電影,描述台語片瘋狂熱的年代,剛開始我還以為是搞笑片,有很多部分讓觀看笑得哈不攏嘴因為裡面的安亞心演得太好笑,太可愛了.但是到後面卻讓人感動依舊,甚至流淚.
  我很喜歡電影裡呈現的一段愛情故事就是劉奇生和蔣美月他們是情真一切.時間會帶走我們的記憶,但我們不會忘記的.這部電影也告訴我們:”有夢最美,月娘相隨 ”.這部電影說不僅只是愛情故事而已更是新一代的台灣人對於台語電影,他們愛著台語電影,緬懷台語電影那段風光,希望著電影會向榮.但是這種電影會有它的困境.美月忘記那些時光那些事情,就好像台語電影失去了那些天馬行空的創意,失去了精緻的拍攝.
   這部電影很好看也很有意義,帶給我們回顧與珍惜過往,並且帶著希望向未來.



楊智淵
聽到片名的時候感覺就是一部很普通的愛情國片,因為國片給我的印象通常都不太好,劇情通常都很雷同,不過這部有些許的不一樣,我想可能是因為台語吧。
    在劇中也有許多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如「人生只有放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把握當下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

徐子晴
這部片,如同老師上課的介紹,是在向曾經輝煌的臺灣臺語電影時代致敬。看得出來,為了復刻那個時代的特色,劇組付出相當多的努力。比方說,有許多場景畫面、臺詞都是模仿或節選自真實的、過去的臺語老片,還用了黑白以及字幕由右而左的復古效果。甚至到了電影最後播放許多原始的黑白片段——我認為看到此時,是感動的,畢竟還有人替我們記著那些或許原本不會再被想起的過去,並加入現代元素,使那些歷史(至少片段)再度於人們心中活了過來。
  然而,單純針對劇情的部分,我認為仍有許多地方可以編織得更為緊密、更為合理。
  觀賞電影時,我發現劇本中有些顯而易見的小瑕疵,像是金月鳳和蔣美月為了劉奇生爭風吃醋的部分。根據金月鳳劇中臺詞,她和劉奇生在蔣月鳳出現之前,有過些「什麼」,但在電影中,我們只能看到金月鳳挑逗劉奇生而被拒絕的部分。若前面能先有一部分劇情先鋪陳好二人的曖昧情愫,後面金月鳳欺壓蔣美月的劇情就不會顯得那麼突兀。我甚至認為,不必著墨於這段三角戀的戲碼,劇情或許會更順暢?另外,編劇劉奇生在年輕時幾乎都講普通話,然而到了晚年卻突然切換聲道講臺語?蔣美月順利加入劇組的過程也有些怪異,單純因為姓「蔣」就能擁有那麼大的特權?唱歌破音、肢體僵硬都因姓「蔣」而獲得通過試鏡的免死金牌(即使有編劇劉奇生的私心袒護,但這樣的「人才」能通過似乎有些太過誇大)?加入後受到那麼多挫折,靠著對萬寶龍的迷戀就能咬牙撐過(然而蔣美月加入劇組後,也沒有表現出對萬寶龍的感情)?
  電影的最後一小段,由年輕出獄和年老坐輪椅的劉奇生交錯出現,兩者都在苦惱尋找蔣美月的時候,突然靈光一閃,想到她會出現的地點,並快速地奔跑/滑動輪椅向著目的地而去。這是《阿嬤的夢中情人》中我最喜歡的部份。一個男人,不論經歷過什麼樣的磨難、時光無情帶走多少年輕的歲月,他依舊那樣深愛著那位女子。而一個女人,不管與伊人的再次見面多麽遙遙無期、不管年老抹殺近乎所有的回憶,依舊記得與戀慕的男人許下的約定:「你導我就演!」
  看完電影,引發了我對北投電影文化的興趣。上網查了一下,如今的北投電影廠早已沒落,場內雜草叢生。對於這一大片閒置的空地,除了幾棟建築被列為「歷史建築」外,其餘的規劃仍未定。政府曾想重新規劃一個符合現代需求的製片廠,但也有一些文史工作者持反對意見,認為此園區應作為文化資產保留。此外,業界人士也透露,台灣的電影市場並沒有那麼大,若再新建一個電影文化園區,恐怕會淪為下一個松菸文創園區,僅剩商業利益的空殼而失去文化的實質內涵。

杜家安
這麼電影很細膩的描繪了台語電影當時興盛的時代,讓我好像隨著那個世代載浮載沉,看著那段時光在電影裡殞落,我的心也不經揪了一下。
在現在的這個時代,很多人會把台語和一些的傳統習俗視為落伍的事物,然而這些被視為舊時代產物的東西,都是經過了那個時代的累積才發展成如此,深藏了歷史意涵和當時的人文風情。因此不應該全盤否定過去的事物,試著慢慢地了解,必會得到很多跟原本不同的感受和想法,甚至也有可能反而愛上它。

邱紹恆
 這部電影是以正在流行台語電影的時間點為背景,而且也是蔣公的時代,電影的女主角就是姓蔣,他在面試的時候表現得不如預期,但最後還是錄取了,也間接反映出時代背景。過了沒幾年後,也反映出台灣的喜新厭舊,台語文化沒落,轉而崇洋或其他等等的文化。
  來到電影主軸,這是一部回憶的電影,其中我覺得有點枯燥乏味,感覺像是一套愛情點影的SOP,一開始女主角與男主角莫名其妙的相遇,緊接著女主角討厭男主角,中間又發生疫點摩擦,但突然女主角又愛上她了,最後又發生一些事兩人不得不分開,隔了幾年又再次重逢,結為連理,顯得格外的荒唐,真的是一部「電影」,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機率太低了,但也是這樣這夢中情人才更有意義吧,突然其來向夢一般成為情人!

黃亮鈞
/妳也曾有過電影夢嗎?
  《阿嬤的夢中情人》由北村豐晴與蕭力修執導、藍正龍、安心亞、天心等主演,藉由孫女(李亦捷飾)與病床上阿公(龍劭華飾)的對話,追尋失智阿嬤當年心目中的「夢中情人」,並帶著你我重回台語片曾經擁有的黃金年代,一探台灣當年的「好萊塢」。
  劉奇生(藍正龍飾)是台語片鼎盛時期的王牌編劇,一手捧紅當時的影壇天王、天后──萬寶龍(王柏傑飾)和金月鳳(天心飾),而蔣美月(安心亞飾)則是萬寶龍的忠實影迷,卻誤打誤撞通過演員徵選,進入台語片劇組工作,圍繞著電影、音樂和生命舞台,並和劉奇生、金月鳳之間牽扯出複雜感情線,織成戲劇般曲折錯綜的故事。
  人們總在重溫上一個黃金年代,渴望輝煌的過往,感嘆人生如戲般,一晃眼就來到謝幕的台前,然而我們終究該把幕拉下,把回憶捲成錄影帶好好收藏。阿公和阿嬤共同經營著二輪戲院,即使經營慘澹,仍舊試圖挽留電影的熱潮與溫度。電影中的阿嬤曾有著女主角的光環,彷彿隱喻著被遺忘的電影年代,阿嬤有嚴重的失智症,只記得自己和當年紅星「萬寶龍」是銀幕情侶,即便這是錯置的記憶。
  時序拉回那個台語片的黃金年代,導演北村豐晴以日式的電影美學手法,呈現當時「臺灣好萊塢」──北投的人與事,當紅男女明星、王牌編劇、媚金好色的電影公司財主、初入影壇的少女……,人物性格鮮明,誇張的凸顯角色特性,以及數個刻意安排的搞笑橋段,這些笑鬧橋段固然能夠舒緩電影的進展步驟,卻每每令我尷尬而覺「樣板味」濃厚,在觀看的過程中反倒形成阻礙、難以進入笑點。電影中也穿插當代的流行語彙,試圖讓觀眾更能進入當時的話語脈絡之中,或許有人批評,但我卻認為這樣的話語策略是可以肯定的,考量到電影的大眾性因素,且這部電影當年於年節時上映,需要顧及到各個年齡層的需求是能做同情理解的。
  《七號間諜》是這部電影從頭到尾貫串的「影中影」,藉由這部電影帶出間諜之間確認的「暗號」,更進一步連結到阿公與阿嬤之間情感的聯繫,在電影結尾處,兩人正是藉此暗號而喚醒當年如夢般的光陰。而電影中也巧妙地點出當年國語政策的推行,對於台語語境主權的侵襲,以劉奇生說的「四年的時間,就判台語片死刑」,為當年台語盛世的感慨濃縮成這樣短短的一句註解,綿長而悠遠的想像。

許景瑗
雖然以前曾經在電視上看過這部電影,但透過莊老師的導讀,才發現原來電影裡好多小細節都有它的意涵在!自己看的時候不曉得錯過了多少驚喜。
電影開始前,我其實好難相信灣的電影歷史有過老師口中說的那麼輝煌的一頁,20幾年間1000多部灣電影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語電影」是流行文化的那個時空又是什麼樣子?但一切的疑惑都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煙消雲散了。《阿嬤的夢中情人》片中刻劃了一般民眾和電影工作人員對灣、對語、對電影的愛,這些情感就算是現在的我透過看電影也還能感受得到,並且深深地被感動。在這麼多熱情的支持之下,造出如此非凡的成績並不意外!
我想應是全體灣人民對這片土地及族群的認同和歸屬感,撐起了絢爛的那段歷史。而且就像劉奇生阿公老了之後還是時常提起那段時光,我覺得這段臺語電影的歷史也應該被放在每個人的心中,成為我們的驕傲,而不是被遺忘。

李泓毅
在剛開始接觸這部片的時候,覺得這是一部喜劇片,但隨著電影進入尾聲,最後變成一部浪漫的愛情電影,這個轉折所帶來的歡笑與淚水,徹底征服我心。電影以回憶的方式,帶入全篇主題。我們可以看到在當年台灣時下最流行的台語片是怎麼樣的一種呈現方式。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段劇情,就是男主角劉奇生年老時在電影院與女主角蔣美月的一段獨白:過去咱們愛的都是梅花,現在,咱們愛的是太陽。妳是喜歡看太陽出來,還是喜歡看太陽下山?我喜歡看的是太陽出來。夏天的太陽什麼時候出來?五點四十分。冬天的太陽什麼時候出來?六點二十。現在呢?太陽還沒出來。會不會再出來?換月亮出來了!這一段用穿插交錯的方式呈現當下與過去,以劉奇生所寫的對白,一問一答,彼此都記得當年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最重要的是彼此的愛情。我被這段對白所感動到,在加上音樂的陪襯下,更加的美好,更加的浪漫。有了這對白,這部片的完美才會被凸顯出來。

陳弘偉

老實說,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並沒有抱著甚麼期待去看這部電影。但當電影到了結尾的那一剎那,我才明白,原來我對這電影早已深深地著迷了。整部片在導演的拍攝手法之下,重現了當時北投獨特的那卡西文化以及台語片最風光的年代,前面總是讓人捧腹大笑,在既有的台語基礎之下再加上現代語言的融合,使觀眾能更有共鳴。後面結尾的部分也是讓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電影這樣的起承轉合好像讓人真正體驗過一次台語片從興盛到衰落的時代,也讓我感觸很深。
最後我不得不稱讚一下藍正龍的演技,果然是金鐘獎男主角。每次出現時的那個眼神會讓人深深地會吸進這部電影裡面,無論是喜悅的樣子,或是憂愁的眼神,就像是眼底有著一片汪洋大海一般,你會隨著一個演員的情緒而進入這個故事,彷彿你也是主角,身歷其境,等回過頭才發現,自己早已流下了眼淚。

彭晉璋 Chin-Chang Peng
老實說,這部片名於我一絲吸引力都沒有,對於老師第一堂課說會讓我們著迷也是半信半疑,
直到老師第二堂課的導讀,我才了解這一部電影蘊含著多少文化的寶藏。
導演將過去台語片的精華融合較現代的詞彙,成功的喚起老一輩人的年少記憶,和增進這一代年輕人對過往年代的認識。
電影拍攝手法簡單而觸人心弦,特別是最後一段和著女主角的歌聲,畫面轉換、時空變化,令人動容,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總而言之,欣賞完這部電影後完完全全推翻我原本的想像,是我會推薦給別人看的一部好片!

謝善如
看完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台灣以前曾有那麼一段屬於台語片的燦爛時光,雖然電影的主線是愛情戲,結局真的很感人,尤其是當年老的男女主角在電影院時,女主角真正想起在他身旁的就是男主角的那個神情,非常觸動到我,但我更關注的內容是,造成台語片沒落的原因,「粗製濫造」,像是老闆只關心有沒有錢賺,就算劇情寫得不入流也沒關係,但最後也只是將老闆跑路陷害男主角的劇情草草的帶過了,我認為如果劇情將這個故事成為主線或許會更吸引我,但這純屬個人偏好。
  「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一語道破了台語片辛酸的結局,日漸腐敗的電影產業漸漸衍伸出很多問題,像是電影內容只要能為觀眾與金主獻媚,就算品質低落、一周內就拍好、加上情色帶有遐想的內容好像也不重要,那時候也完全沒有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劇情可以隨意抄襲美國好萊塢的商業大片,007、哥吉拉之類的,最嚴重的就是連導演本身也像這樣的社會現象屈服了,只要記得喊「卡!
,等者演員自己演完、片子剪一剪就行了。
  只要是人,都會想著更有品質的生活,何況是電影,這些品質低落的台語片終究敵不過國外電影的侵入,也只能說台語片是自己斷了自己的活路。
  最後,我想說,原本的一部純情片加入具有歷史、時代意義的元素而讓這部電影更有深度,讓觀眾去思考其實台灣的電影也是可以拍出好片,推!

全奕
我超喜歡這部電影的!老實說老師說下週要播這部的時候,我只知道那時候票房很好,並沒有抱著很大期待,但可能是因為如此,劇情才讓我覺得很驚喜很喜歡吧,我到最後真的很感動,有一幕是他回來給她彈珠的那一刻,真的超級難過,一直到蔣美月想起來的那一刻,生哥的努力終究沒有白費,電影描述一個台語片還很流行的年代,劇情很搞笑,我很喜歡,不免俗也會出現黃色笑話,但都不會過多,而且主題曲「拍電影」我真的超級喜歡!厲害的劇情配上幽默的歌曲,是這部電影最迷人的地方,這也算是一部關於夢想的電影吧,個人本身就很喜歡這種題材,又有懷舊的元素,真是讓人愛不釋手,這是一部向以前的台語片致敬的電影,一直穿插著以前與現代的鏡頭真的很厲害,導演將所有好笑的記憶,流暢地滲透到後半段感人的故事裡,「過去我們愛著太陽」的搞笑台詞,到片尾變成讓人眼淚直流的主要因素,誰會想到這段白爛台詞是這麼重要的相認記號呢,那時候看完我根本捨不得離開教室,因為情緒真的太滿了,有一種活過台語片的鼎盛時期的感覺,「阿嬤的夢中情人」絕對是我心目中前幾名喜歡的電影!

詹靜宜
00後的我們,除了在八點檔台語連續劇或【戲說台灣】等節目能偶爾聽見台語外,其實很少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大量的台語,連老一輩的人都會因為想跟兒孫溝通而說起自己不甚習慣的國語,更別說我們能不能想像幾十年前曾經風光一時的台語電影。  
        第一次看這部片老實說並不是因為想研究當年台灣的電影事業如何繁盛,僅是因為有趣的片名和男主角藍正龍XD看完了以後也如廣大觀眾一樣,覺得純愛部分相當感人、國民黨專政時代的歷史背景令人惋惜,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感想。後來電視上又再度重播了好幾次,我每次轉到總會停留觀看到結束,而每一次都還是覺得感動。其中令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老導演對拍電影時的態度令我十分不解,為何堪稱電影靈魂的人竟然可以完全不盯演員表現、片場狀態,睡著就開拍,睡醒就喊卡,下一幕接著睡?這是這部電影作為搞笑片兼文藝愛情片的笑料之一,然而如果去細想當中原因,卻是非常讓人心酸。導演之所以會照樣對待陪伴他一生的電影,是因為當時台語片流行風潮實在太盛,國外流行武俠,台灣拍武俠;國外流行間諜,台灣拍間諜,如此,一部部了無新意的電影、續集不斷產出,週期越來越短,品質越發低落,電影公司甚至不願意好好了解編劇寫出的劇本。當你看著所愛的一切逐漸走向自己不願看到的樣子而自己卻無能為力,也許真的會如電影中的導演一樣,失去熱情或選擇逃避吧!而到了後期,當時台灣的觀眾對於台語電影也不再是因為內容和精神而喜愛,僅僅如我一開始對【阿嬤的夢中情人】的想法一樣,只是覺得男主角帥。
         電影中最大的轉捩點可說是劉奇聲因為簽了蕭智高的本票,結果蕭智高捲款逃跑而被迫坐牢的片段。那也說明台語電影在那時已然盪到谷底。劉奇生出獄後,從好友口中得知國民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亦宣告他和蔣美月追逐大半輩子的夢想正式破滅。在影片的最後,透過舊式戲院再度上映經典台語老片【愛你入骨】喚起蔣美月的回憶也暗示對於老一輩的人而言,昔日台語片的風華確實真真正正地存在,並且永遠不會被遺忘。

江沛霓
這次是我第一次觀賞這部電影,雖然藍正龍帥的讓人出戲、萬寶龍的自戀讓人出戲,但僅僅看歷史,我是真的有感受到當時台語片的輝煌時期,座無虛席的戲院、人氣極高的一線男女星,剛好我在下一個禮拜報告的電影負責內容是新浪潮時期,新浪潮的電影寫實又貼近人民生活,而這剛好跟新浪潮的電影形成對比,電影可以沒有內涵、可以只賣明星、可以為了拍而拍,最後看到劉奇生出獄後居然沒人在看台語片了,僅僅四年的時間,一個甚至可以代表台灣當代文化的東西就這麼突然的消失了,是發生什麼事,也不免讓人感到惆悵。
劇情走向非常的漫畫,有點浮誇、狗血又芭樂,不過也為這部片帶來了適當的放鬆的氣氛,不會讓人感到沉悶無聊,有潮起也有潮落,節奏控制的還算恰當,不會讓人覺得不耐煩,不過劇情上有些小細節沒處理恰當,會讓人覺得時空錯亂。結尾的地方讓我感到有點突兀,像是為了要接上前面說的故事而發展,如果是自己看這部片應該會覺得無聊沒內涵,但經過老師的講解後才懂這部電影容納了那麼多的歷史痕跡,幸好是在老師的解說下消化這部電影,可喜可賀。

廖力葳
這部電影透過古今交錯的手法,重現了當年台語片的輝煌時代。雖然它看似是一部愛情電影,卻也同時探討了台灣電影產業的問題。也許是自己對台語一直有著特別深刻的情感,在看這部片的時候遲遲無法平復心中的悸動。在看到女主角不斷地重複那句「你導我就演」時,眼淚就不自覺地流了下來。這不僅僅是被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與羈絆所感動,更是對台語黑白電影的沒落感到惆悵。「四年的時間,就判了台語片死刑。」一種文化消失的速度到底能有多快? 為什麼僅僅四年的時間,台語片在社會中就成為了一段褪色的記憶? 
另外,我覺得音樂也是這部電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女主角唱的那首「思慕的人」,清楚地呈現了她的心境,讓人聽了也彷彿能感受到那思念與心痛的感覺。尤其在電影的後半段,音樂占了很重的比例,加上電影中時空交錯的畫面,更帶給人無限的感動。
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當年台語片的時光,但我很開心有《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麼一部電影,讓我們能夠一窺過去台灣電影文化的風華痕跡。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對台語片的致敬,更是一種反思,讓我們想起那曾經輝煌卻逐漸被人們遺忘的美好歲月。

饒珊如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片了。也許是我還年少不懂事,第一次看的時候,只覺得這是個很普通的愛情片,對片中橋段象徵的意義不甚了解,也覺得演員的表現普通;這次在課堂上看完後,我覺得這是一部很有意義而且很好看的電影!老師前三十分鐘左右的導言,讓我更能進入導演想訴說的故事,除了有許多向經典台語片致敬的橋段,還有為了貼近現代,融入了許多現在的流行用詞,這些都是我之前沒注意到的小細節。
雖然是第二次了,看到最後還是忍不住溼了眼眶;從阿嬤失智,忘記了所有身旁的人,只記得當初自己最愛的萬寶龍,到最後終於孫女完成爺爺的心願,完成了《七號間諜續集之為愛奔月》,同時也喚醒了阿嬤的記憶,讓電影有了美好的結局。雖然有點狗血,但我就是吃這套。

簡秀純
觀賞預告片後,我就深深地被電影配樂和劇情吸引,原本以為只是一部劇情老套的國片,但沒想到觀賞完能給我這麼不一樣的體悟。影片的最初,由男主角的孫女為開頭,介紹阿公現在的生活,由他親口講述自己當年與阿嬤發生的故事,並帶入台灣黑白台語電影從興盛到沒落的過程。最後再由阿嬤終於想起阿公作結,以插敘法的方式演繹整部電影。
 從金月鳳頤指氣使的氣勢和驕縱的態度,表達了當紅女演員的傲氣,她打壓新人,而這些不可言述的幕後因素,在本片被直接點破。彈珠的串場加深了本片的故事性,將入獄前的甜蜜愛情故事,與出獄後的未來連接起來,不僅是為劇情做了最好的連貫,同時也感動了觀眾。其中也有提到萬寶龍和男主角的省籍情結,萬寶龍不會講台語,在拍戲時只好以念123來對上口型,這無疑是對男主角劇本的一種羞辱,就彷彿沒有尊重劇本的劇情,而是以敷衍的方式輕易帶過。先不論萬寶龍的演技是否精湛,但由他飾演的電影就有票房的保證,不管他的態度如何、電影的質量如何,老闆都只想大撈一筆。此外,女主角一說自己姓蔣,其他人的反應,也是很有趣的一環,在當時的年代裡,大家對蔣家的人敬畏三分,這也另類的嘲諷了當代的政治景況。
 過去的台語電影是黑白的畫面,而且字幕由右到左,從一幕幕的片段裡可以看見當年台語片的特色,其中的台語國語化也是有趣的一個部分,使得觀眾能更貼近主角的生活,也為電影帶來了神奇的美感與驚喜。
 細節交織出了一部美好的電影,不僅讓我接觸到輝煌台語電影的年代,同時也激起了我的熱情,對於反思電影幕後所想要表達的故事,電影不再只是當下的娛樂以及聲光效果,是看完後能帶給人心中的體悟,以及自己查閱資料完能學習到,而在心中泛起的漣漪以及對於人生的啟發

劉𧘲瑗
看完『 阿嬤的夢中情人』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自然地融合台語的重要性和歷史事件,剛好趕上現在流行趨勢「復古懷舊」,是一部好的大眾電影。在電影裡也詳細的地顯示台語電影的特徵跟當時從台語電影的黃金時代逐漸衰亡的過程,因劇情裡有添加愛情故事的元素,所以對台語電影跟國語政策完全無知的年輕人或外國人也輕易地融入故事劇情。希望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加重視台語的流傳與普及,可以讓台灣人的母語-台語更加蓬勃發展。

孫鈺瑾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參雜了搞笑和愛情的元素來呈現台語電影的興盛及沒落,也讓我們看見當時時代背景的風氣,而電影手法更結合了現代的一些用語。
這部電影演出了台語電影的興衰,從一開始大家為了一個心目中的偶像而瘋狂的搶票,導致台語電影為了符合觀眾的喜愛而變得越來越趨向商業化,最終在時代的變遷下慢慢的沒落。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姓「蔣」的人會給人一種敬畏的感覺,因此有較多的特權,劇中女主角原本不被錄取,但因為她姓「蔣」,而擁有了被錄取的機會,這也使我們看出時代背景的差異。
這部電影融合了很多現代和當代的元素,我們能看到當時黑白片中的字幕是由右到左...等的不同時代電影呈現的方式,而導演為了讓更貼近現代人的角度,使用了一些現代化的用語和搞笑的元素,吸引到更多人來看這部電影,進而了解到台語片的時代。

鄧𣿰澤
看「阿嬤的夢中情人」
導演透過阿公跟孫女講故事的方式,帶我們回到台語片那時期,看見台語片的模樣丶北投的片廠丶潮流的興衰。雖然整部電影主要仍是在講阿公和阿嬤年輕時的故事,但也很好的介紹了台語片產業還有當時的年代脈胳,外省的萬寶龍不會講台語所以事後配音丶大家只重視明星演員而非寫劇本的編劇還有怕片的導演丶老闆為了賺錢拍片無所不用其極等等都讓我印象深刻。
片中用了很多特別的拍攝手法讓我覺得很新奇,包括在課堂上教授講到的日式電影的鏡頭還有在電影中拍電影等特殊的切入角度。但電影中穿插一些現代的元素還有比起現在較落後的動畫會讓我有些出戲,覺得節奏被打亂,我在觀後一直在想這些元素是否為必要的。
在電影的片尾可以看到最原本台語片的樣子:黑白的畫面丶由右到左的手寫字幕丶與現代差異甚大的運鏡等等,都讓人感覺到才僅僅不到50年,一項產業可以多麼地有所不同。

薛珮汎
我喜歡這樣具有時代感的電影。
先前聽到這部片名時,以為又是一部賀歲片,賀歲片不對我的胃口,因此輕易將這部片拋諸腦後,首先必須先感謝老師,選了一棒這麼棒的電影介紹給我們,原來是一個這麼賺人熱淚的溫暖電影。
「有夢最美,月娘相隨」,距離看完電影過了三週這句台詞還是常常在腦海中浮現,尤其是一個人散步於河濱看著月亮時;總覺得以前的時代特別單純,想做什麼、喜歡什麼,不多加思索地做就對了,喜歡寫劇本於是拼命地寫,喜歡一個人於是拼命的喜歡,而在我們的時代,似乎,我是說似乎啦~什麼都再多複雜一點點。
總之,長話短說的話就是,這種有本土感又具有時代感的電影真的好迷人啊~

徐珮華
這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畢竟《阿嬤的夢中情人》的命名加上其華麗復古的主視覺,實在太像一部賀歲片,因此從上映一直到老師播放前,這部電影從沒勾起我的好奇心與興趣。
然而,這部片雖然是一部愛情喜劇,卻能刻畫出當時臺語片的輝煌、興起與沒落,是我認為很特別的安排。在看電影前,我很難想像過去臺灣竟然「有個好萊塢」,這個好萊塢捧紅了許多明星、編劇、導演,但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沒落。
「蔣美月,沒有電影了。」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隨著李導去世、劉奇生被捕,臺語片也走向結束。劉奇生出獄後,臺灣的電影產業已是完全不同的光景,短短四年的時間就遭遇劇變,不免讓人有些感慨與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