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Week 11-06/05/2021-: Adult Films, ACG and Trendy Dramas (A 片、ACG、偶像劇)

 Week 11-06/05/2021-: Adult Films, ACG and Trendy Dramas (A 片、ACG、偶像劇); 帶領討論助教:徐士閔
指定閱讀
林芳玫,《色情研究》,台北:台灣商務,2006。
張玉佩,〈遊戲、人生:從線上遊戲玩家探討網路世界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新 聞學研究》,第 98 期(2009)。頁 1-45。
林芳玫,〈A片的痛快邏輯〉,女學會東吳大學「性批判研討會」,1996 年 12 月 14 日。
李明璁,〈A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2008 年 5 月 10 日。
李岱螢,〈日劇雙元流通結構中的日常消費〉,2009 年文化研究會議,2009 年 1 月 4 日。
 延伸閱讀
李明璁、張季珠,〈我哈日我閱讀我批判—日本流行文化深度之旅〉,《桃色狂 潮》,台北:紅色文化,2000。
徐佳馨,《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台北:輔仁大眾傳播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0。

《課堂照片》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Week 9-22/04/2021-: Selfie, Portrait and Wedding Photography (鏡頭下的個體展演-臉 書/手機自拍、寫真集和婚紗照)

 Week 9-22/04/2021-: Selfie, Portrait and Wedding Photography (鏡頭下的個體展演-臉 書/手機自拍、寫真集和婚紗照);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張玉佩、寸得杏,〈網路傳播科技作為跨文化溝通的契機與困境:以文化弱勢者 的觀點觀之〉,《傳播文化》11 期(2012)。頁 1-50。
李玉瑛,〈女性凝視:婚紗照與自我影像之戲〉,《臺灣社會學刊》33 期(2004) 。頁 29-60。
延伸閱讀
李宜玲,〈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略〉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Week 8-15/04/2021-: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

 Week 8-15/04/2021-: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 ,36 期(2006),頁 167-209。
葉秀燕,〈「血拼英國」:台灣遊學生英國血拼的觀光消費研究〉, 《研究台灣》, 第 4 卷(2008)。頁 43-79。
延伸閱讀
Baudrillard, Jean. “Consumer Society.”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Ed. Mark Poste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9-56.
廖炳惠,〈從國家拜物到血拼傳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01 年 10 月 6 日。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Week 7-08/04/2021-: Betel-Nuts, Electronic-Fancy-Float and Show-Girl Culture (檳榔西 施與電子花車文化)

 Week 7-08/04/2021-: Betel-Nuts, Electronic-Fancy-Float and Show-Girl Culture (檳榔西 施與電子花車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徐士閔 

指定閱讀
杜綺文,〈美麗的鏡像身體或不健康的馴化身體?---Show girl 身體價值觀研究〉, 中華傳播學會 2007 年年會,2007。

延伸閱讀
林奕鼎,《檳榔文化作為一個鬥爭場域》,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1993。
張瓊霞,《再探電子花車:矛盾‧仰望‧現代性》,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
陳宜賢,《從知識/權力的角度檢視檳榔西施的身體規訓》,南華大學公共行政 與政策研究所,2006。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Week 5-25/03/2021-: Popular Music (流行音樂)

 Week 5-25/03/2021-: Popular Music (流行音樂) –從歌仔戲、【望春風】、【榕樹下】、 【月亮代表我的心】、【橄欖樹】、【愛拼才會贏】,到【張雨生】、【張惠妹】 和【周杰倫】;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詹珮甄,《「周杰倫」現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延伸閱讀 

吳正忠,〈流行音樂=夢工廠?---論偶像文化對於流行音樂的影響〉,《非古典 音樂雜誌》,第五期(1995)。 

林怡伶,《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侯志欽,〈尋找中國流行音樂的面貌:從鄧麗君到崔健和李宗盛〉,《交流》, 14 期(1994),頁 26-29。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1994。 

楊克隆,〈三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所展現的被殖民經驗〉,《台灣人文》,3 期 (1998),頁 291。 

楊克隆,〈台灣戰後反對運動歌曲的壓抑與重生〉,《台灣人文》,2 期(1998), 頁 66-70。 
臧汀生,〈台語流行歌曲與台灣社會〉,《文學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1990 頁 225-297。

《課堂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Week 4-18/03/2021-:Popular Literature (通俗文學)

 Week 4-18/03/2021-:Popular Literature (通俗文學) –從瓊瑤、三毛、金庸、倪匡,到侯 文詠、吳淡如和九把刀;帶領討論助教:徐士閔 

指定閱讀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

延伸閱讀 

孟樊、林燿德,《流行天下---論述當代台灣通俗文學》,台北:時報,1992。 

鄭明娳著,《通俗文學》,揚智出版社,1993。 

鄭伊雯,《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以幻想主題方法分析希代「言情小說」 系列》,台北:時報,1996。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Week 3-11/03/2021-: Films(電影)

 Week 3-11/03/2021-: Films(電影) –從【桃花泣血記】、【八百壯士】、【養鴨人家】、 【我是一片雲】,到【兒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喜宴】、【藍色大門】、 【無米樂】、【海角七號】、【一八九五】、【艋舺】和【我的少女時代】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2013,台北:書林。 

李道明,〈暮然回首- 台灣電影一百年〉,《歷史月刊》158 期,頁 41-51。 

野島剛,《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2015,台北: 聯經。 

延伸閱讀 

陳儒修,〈談愛情文藝片中的明星與台灣電影工業〉,《1993 年台北金馬影展專 題特刊》,1993。 

聞天祥,《過影:1992-2001 台灣電影總論》,台北:書林,2012。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陳玉容
原本我不太熟悉台灣電影,今天聽朋友報告之後,讓我更了解了台灣電影的情形。朋友提到的幾部電影我都已經看過了,比如《海角七號》當年創下了台灣本土電影的票房紀錄,許多台灣人也把這部片視為必看不可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裡面使用了如國語、閩南語、客家語、英語、日語等許多語言,這也是這部片的賣點之一。
還有就是《我的少女時代》,是我剛開始學中文時老師放給我們看的電影。老師說所有台灣年輕人都知道這部電影,讓我對這部片充滿好奇;但是看完之後,給我的感覺還好,沒有到大家說的非看不可的程度。
今天聽到《艋舺》這部介紹萬華區的電影,由於我之前就住在萬華區,因此我也想找時間欣賞一下這部電影。聽同學說這部電影的內容是台灣黑社會,讓觀眾從另一個面向來理解黑社會。
我認為台灣電影想要復興,可能還要再多點油,才能吸引年輕人的目光。要多一點投資、多一些創意,才能讓年輕人留下美好的記憶。

蕭鈺珊
就像我上次提到的,我對國片比較陌生,所以對這幾堂課比較沒有共鳴,但聽完同學們的報告和老師的講解之後,就發現其實我都有跟到各個台灣電影的巔峰期,像是《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等等,都是我的少數喜歡的國片,其中還有老師上課講解到的《艋舺》,以前看這部片還以為萬華是個充滿黑社會的地方,但仔細研究當時的歷史,就會發現這部片對某些人來說其實是青春的紀錄。
我覺得台灣近期的電影都很難超越以前,都沒什麼比較新穎的內容,或是跟現在社會背景、環境相關的特別意義,希望未來可以再創台灣電影巔峰!

劉聿珉
這週是我們這組上台報告,主要的是介紹台灣的電影發展史,從日治時期、戰後初期、國聯公司與武俠電影講到戒嚴之後以及近代的電影產業,我必須得說,在做這個報告之前,我對台灣的電影發展可說是一無所知,經過這次的報告讓我知道了台灣電影的發展,可說是獲益良多。
綜觀整個電影時間線,其實不難發現一件是,每個時代的電影其實都跟當代的政治或是經濟甚至流行文化有關,電影是一個反應民眾思想的工具。像是在七O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當時台日斷交、蔣中正總統去世、七七年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壢事件,七八年美台斷交,七九年美麗島事、政治局勢面臨許多動盪以及不安,官營電影製片廠就會希望可以強愛國政宣電影的製作,讓民眾對國家不至於失去信心。而解嚴後的電影因為開放黨禁、報禁,言論自由在台灣終於達成,新電影出身的導演便觸角伸向過去禁忌的題材,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讓台灣的電影走向下一個時代。這種種的電影例子都反映著其實透過一部電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那個社會的人們在想甚麼還有政府局勢的狀態。
最後我們這組的同學在快結束報告的時候有向大家提出幾個問題,其中一個舊是「你覺得台灣電影是否已達到高峰?」我認為台灣的電影內容有過度本土化的趨勢,這讓我們的電影市場一直無法打入全世界,這也會讓拍電影這個職業在台灣難以生存,像是國外也有許多電影並沒有多浮誇的特效但是卻在全世界賣座的電影,由此可見我們台灣的電影所設立的格局還是太小了點,或許這是未來電影產業可以好好努力獲是向國外效法的地方。

王千瑄
從小對於臺灣電影的接觸不算少,猶記得第一次看海角七號時,被裡面的三首主題曲震撼到,歌曲和劇情的良好搭配讓我頗受感動。這次經過同學們的介紹,才讓我知道原來臺灣電影在每個時期的風格差異,特別是健康寫實電影是我以前從來沒接觸過的。儘管明白時代和當時流行是有密切的關係,但若是沒有認真去研究還是無法單憑自己去想像那時電影的呈現狀態。現在看國片時,有時候會聽到家中長輩的感慨,特別是一些誇大搞笑的橋段,會說以前的電影內容和現在大相逕庭。但不論何時,臺灣電影充斥著我們熟悉的一切,就算很多橋段被日系或西方風格影響,構成的細節仍然是我們這代、或是長輩那一代曾經歷過的事情。讓你會不禁聯想到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小細節,或許便是台灣電影的精華。

吳芷葳
我大概是國中開始才漸漸接受與喜愛臺灣電影圈的。小時候看許多洋片,喜歡好萊塢精緻的電影,也習慣好萊塢式的情節。從場景到大場面的特效都一絲不苟,大了後才知道因為他們擁有龐大的資金,所以品質當然往往超出了其他地區拍出來的片子。直到我國中時期開始對於電影好壞與否的評斷有了很大的觀念轉變,也更瞭解臺灣電影的種種窘境,這才體會臺灣拍出的電影大有可看之處,其中的價值與美感更是盡在不言中。一六年楊立州導演拍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特別令我印象深刻,感覺看一部電影的同時,像個時光放映機一樣帶我回溯五十年臺灣歷史的縮影,一些經典的歷史畫面重現,深深地抹在當時臺灣人陳舊記憶裡的東西,重新被喚起了。我感覺每部電影都是每個人歲月裡的標記,二二八事件的《悲情城市》、改編自五零年代真實社會事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刻畫黑社會文化的《艋舺》等、跨了日治時期到當代南臺灣風情的《海角七號》等,這些是臺灣獨有的記憶,無法獲得國外觀眾的共鳴,因而得不到海外市場喜愛,但我看出臺灣電影人的用心。我個人覺得作品時常曲高和寡的侯孝賢曾經講他拍電影,不迎合觀眾,只拍自己想呈現的,何嘗不是一個好的想法?既然我們影視產業距離美國、韓國有那麼一段距離在,再怎麼努力票房和他們相比也許都是天差地遠,那不如就拍自己心中的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