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Week 8-23/04/2020-: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

Week 8-23/04/2020-: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葉秀燕,〈「血拼英國」:台灣遊學生英國血拼的觀光消費研究〉,2009 年文化研究會議,2009 年 1 月 4 日。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 36期(2006),頁 167-209。
延伸閱讀
Baudrillard, Jean. “Consumer Society.”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Ed. Mark Poste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9-56.
廖炳惠,〈從國家拜物到血拼傳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01 年 10 月 6 日。

《同學修課心得》

劉宇蓁
我認為台灣人的排隊這件事情讓我很有感,因為我也曾經是跟風的一員,舉例costco的義美厚奶茶,我本身對於奶茶其實沒有特別的愛好,但新聞媒體的渲染以及社群媒體的不停曝光,滑手機時,也能在朋友的ig限時動態上看到厚奶茶,因為太多人搶購,厚奶茶甚至成為了非常稀有的產物,能夠買到非常了不起,而我為了想嚐一口風味,曾經周末早起,在costco十點開門時間就請家人帶我去賣場,我還一進門就用跑的XD,但依然還是沒有買到(到了冰箱前看到已售完),但後續這陣風朝過了後,我如願的買到了厚奶茶,卻發現並沒有媒體渲染得如此誇張,就只是一般奶茶的風味,甚至有點過甜。我覺得在台灣被帶起排隊風潮的產品,不只有台灣人本身的"愛排隊"本性,媒體的渲染以及社群媒體(facebook...)之類的朋友曝光度,也對這個現象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徐以丞
談到購物,我個人是非常喜愛的,我很喜歡買衣服、買鞋子等等的。但是對於排隊,我則是比較不能接受。對於我自己而言,我不喜歡排隊的原因是因為重複性高,以買鞋為例,曾經有一雙鞋子款式要提早兩個月到網路上排隊才能購買,一瞬間訂單就爆滿了,而我卻沒有去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不希望與別人撞鞋或撞衣,這是驅使我不排隊的主要原因,當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身邊很多人都有的時候,我就會莫名地變得不那麼喜歡它了。
範圍如果擴大到台灣人,我認為台灣人會排隊的原因就是從眾的心態,一般大眾如果不知道如何選擇的話,絕大部分會依循多數人的意見,而這就意味著依循著比較長的隊伍來替自己做選擇,又或者抱持著要跟上潮流的心態,不管自己喜不喜歡,至少吃過買過用過這些最夯、時下最流行的東西,能在與別人聊天的時候有話題,像是之前的厚奶茶抑或是好久之前的雷神巧克力。其實我身邊有好多人都覺得這些產品並沒有如此特別到需要搶購或者排隊的地步,但台灣還是瘋狂了好一段時間才平息下來,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是因為眾人的選擇和媒體的大肆宣傳而產生了「去排排看」的心理。相較於西方國家的人,有影片做過調查,幾乎所有被訪問到的西方人都佩服台灣人排隊排好幾個小時的舉動,並表示自己如果超過20分鐘的話就會離開,不管多有名多吸引人,因為他們認為時間也是需要考量的成本,省下來的那些時間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者更重要的事。這點我的想法是跟他們比較相似的,可以說是我不想花太多時間的成本,而是可以利用多餘的時間做別的事,這也是我看到新聞出現大排隊人潮時比較不能理解的。

陳威錡
我想我是一個不合格的台灣人,因為我不太喜歡排隊,覺得太麻煩啦!或者是自己本身比較沒有什麼強烈的物慾,所以我通常不會為了吃東西或是買個限量物品而去排幾個小時。不過挺無奈的,我的生活中還是常常出現要排隊的情況,原因是我媽喜歡排隊,但是她又不喜歡自己排(可能是覺得過程很無聊),所以她都叫我們家三位男丁站在隊伍中,而她自己一個人跑去其他地方逛,等隊伍快排到時再「解壓縮」,跟大家分享這個有趣的現象,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呢?

王子涵
關於同學報告提到的羊群效應,我非常有感。在國三的某一次輔導課,我被老師要求到他的辦公室拿東西,而他串通好全班同學要做一個從眾心理的測驗,我就是那位受試者。當老師問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我看到全班只有一兩人和我一起回答一樣的答案,覺得可能只是大家沒睡醒,但是當老師再多問幾題,很明顯是別人答錯的問題,我卻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沒聽清楚題目,覺得只有自己回答對的答案好像就變成錯的。從這個簡單的實驗,就可以看出羊群效應對人的心理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它可以使我們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用在購物方面,就是這個心態主宰了我們願意排隊,跟大家做一樣事情、買一樣的東西。
我是一個很不喜歡跟別人撞衫、撞鞋的人,所以如果是限時搶購的限量鞋款、服飾,我大多會認為排隊是浪費時間,因為與其花一堆時間買了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東西,還不如去找別的更適合自己、更值得的物品。但是,在陌生的環境,如果面對的是食物的抉擇,我就很容易因為一家店有沒有人在排隊而決定要不要去吃,因為我很怕會踩到雷,所以下意識就會傾向和大家吃同一個店家販賣的食物。由此可見,排隊的從眾心理有可能是因為商品的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效果的。但一切仍取決於每個人的個性。
另外我認為,之所以買東西可以得到一時的快樂,是因為我們在購買的過程,可以感受到自己多擁有了一個想要的物品,但是時間一久,我們可能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需要那件物品,或是其實它並沒那麼適合自己,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喜悅感,也更沒有當初衝動購物的快感。雖然我很認同購物是排解心情不好的一個特效藥,但是我覺得這是治標不治本,這只是暫時的讓我們跳脫原本的框架,那些期待趕在我們真正擁有以後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原本心煩的事情繼續出現在我們的腦中。

吳思辰
血拼和排隊並不是平時的我會做的事情,因此我在這方面並無法引起很大的共鳴,尤其是排隊,在我眼中更是一個無理的行為。但是透過這堂課老師的講解,我們一起探究了血拼和排隊背後的起源、意義、文化,明白了他們並不是表面能看到的那麼簡單,我開始可以理解這種行為並深度思考,是一堂讓我學到很多的課。

羅嵐心
我覺得自己算是一個很喜歡逛街的人,像是百貨公司、假日市集、商圈等等都喜歡去逛逛、看看,即使不一定會購物,但邊看著那些漂亮東西邊走路就是有一種幸福的感覺,或許逛街真的變成我的一種休閒活動了吧。不過針對排隊的話,我不太會跟風。除非遇到我很喜歡的事物才會願意去排隊,像是夢寐以求的美食。所以如果我在路上看到一家店有排隊人潮,我的第一步不會是先排再說,而是先查查那家店的商品是什麼以及它的評價,值得一去的話,等流行過了再去吃、再去買也不遲。

杞欣庭
「廣告所販賣的是什麼呢?」佳穎老師在課程中提出了這個問題,並提出了她的想法。老師認為廣告所販賣的是「美好的未來」、「令人懷念的過去」、「不可取代的家庭價值」以及「個人意義的追求」,我從心理學的書上也看到很有趣的觀點,認為廣告經常是一種「二階段制約化」的結果(先說我不是心理學專業的,所以講錯可以糾正但別罵我啊www)。有讀過心理學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心理學史上最有名的狗狗,就是「巴伏洛夫的狗」,若要簡述他的實驗過程,就是實驗人員會將鈴聲與食物(肉末)進行配對,先搖鈴,在鈴聲出現後的數秒鐘之內給予狗肉末,經過多次制約化的程序,到最後,只要實驗人員搖鈴,但不給肉末,狗只要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這就是所謂的「制約化」。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覺得等等,這離題了吧?制約化跟廣告有什麼關係,其實許多廣告都是利用二階段制約化來刺激消費者購買的喔。以老師在課程中舉的房車廣告為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將事業有成、有良好經濟基礎的壯年男性與美好的家庭生活(母慈子孝的完美型態)進行配對,而廣告商則是進一步將這樣的壯年男性作為第一階段條件刺激,再與房車進行配對,使房車形成第二階段條件刺激,藉此觸發消費者對於美好家庭生活的制約化反應、掏錢對商品進行購買。或許我可能講得不夠精確,但這只是一個例子,類似的行銷手法還有很多,或許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資料研究看看~

顏郁珊
其實我也曾有過東西買回來後覺得空虛或是後悔的經驗,覺得自己太衝動購物,我所花錢買到的只是在當下買東西的快樂而已。一種好像自己有擁有什麼的感覺,或許這也變成了變相的消費,我所買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一種消費的過程和滿足的心態。
關於排隊,我覺得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反映出這家商店的優劣,所以我認為不失為一個判斷口碑的好方法。我自己在聽過排隊文化之前對於台灣人很會排隊這件事是完全無感的,一直認為排隊是很正常,大家都會做,而且非常有效的方式。思考之後才發現背後竟然隱含了這麼多社會學的學問。我是一個很沒有耐性的人,但在排隊時卻很容易地靜下心來乖乖排隊,我想這或許也是受到旁人的影響與規範,因為一起在排隊的大家都安安靜靜的耐心排隊,就覺得自己也要跟他們一樣,不然會受到旁人的異樣眼光。

司儀
在消費問題上,我是介於理性和衝動之間。通常和其他人在一起消費的時候,我會比較理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出門逛街的目的是什麼。當我獨自消費的時候,我比較害羞害怕,而且通常是衝動消費。特別怕一個人逛百貨公司之類的地方,銷售員攔住我我一定跑不掉(就好像街邊推廣我一次都躲不掉,一定被抓著問),然後就在不好意思拒絕的情況下不情不願的消費。之後這些東西就是不需要的,重複的唱片。
關於排隊文化,我覺得不只是台灣人是現在年輕人的消費模式。例如某台灣品牌入駐香港,某大陸網紅店鋪入駐香港,某日本購物中心入駐香港等,大家就會蜂擁而入。但只要等到熱潮過去後,你就不用排隊了。除非他是那種限時到店鋪。我個人沒有什麼耐心,覺得排隊吃一碗麵喝一杯奶茶等行為很愚蠢,上好吃到什麼地步才會如此?覺得浪費時間。但是但是,我還是體驗過的。之前在台北想要吃壽司郎(剛剛入駐香港)和朋友排了兩個多小時的隊,然後限時吃60分鐘。當時真的會對產品報以非常高的期待,所以以致於吃到食物的時候沒有覺得很驚豔。以至於之後我的消費意欲不增反減,但平心而論他們並不難吃還不錯的。只是自己的期待過高,認為付出太多回報太少而已。
其次,從消費者心理來看通常去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在面對同樣物品的不同兩個選擇時候,我們都會選擇人多那個。因為我們覺得人多代表它更好吃。所以就會有羊群效應,即使我不知道這個產品的知名度等問題但是看見也會產生好奇心而行使消費行為。

林宇軒
報告同學所整理的清玉、雷神、電信499之亂等排隊現象我都有經歷過且印象非常深刻。雖然沒有很多長時間排隊的體驗,但可以理解在現代社會中因為社群心理的轉變,受到大眾潮流影響的緣故進而會加入排隊的行列,如果我們能夠深入了解、運用其中「文化」交流的機會,則會有許多彈性發揮的空間。從眾效應對於行銷上是很好利用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時間」的分配,從排隊必須付出的時間成本來,人們透過身體的勞動與期待心理,去購買商品的行為在近日台灣防疫期間的「口罩」消費上也可以看見相同的概念。報告組同學認為年輕人因為心裡追求流行而較喜歡排隊,我認為從現代人的自我形塑中進行「符號的消費」的個人認為是很值得探討的關鍵點,因為往往在排隊的行為上,吸引民眾的並不是商品,而是背後所代表的情感與抽象價值。老師在課堂上提到台灣人時常看別人排掉時「不知道排什麼跟著排就對了」,這與近年來商家開始逐漸不主打在商品本身之上,反而是著重於品牌的營造與社會印象——自己曾經聽過台灣人是「比熱很小」的族群這個說法,透過排隊可以了解大眾的心裡與現在流行的趨勢。課堂上老師也提到在生產與消費並重的現代社會中,所有事情都是「大量」的,我認為需要再資訊龐大而快速的時代中,找到自我的特色以及定位而不被群眾與潮流所影響、同化,是不能忽略的課題。

曾亞
現代資本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關聯到環境問題,已經是全球的流行文化,產商用各種手段刺激消費手段,以為買一送一是買到赚到,其實買一送一只是吸引民眾大量消費不必要的商品,還是廠商獲利。我們可以想想極簡主義的人生。

顏筱彤
我自己也是屬於衝動購物的那種人,或者更確切的說──耳根子比較軟。平時還會貨比三家,但若有人對我說「這個可以買」時,我就會手刀買下去了。另外,如同老師所說,我發現自己的購物行為會受到情緒所影響,而在悲傷時購物確實對心情有一定程度的治療能力。這週的主題讓我想起之前在別堂通識課學到的「快時尚」,在現在的消費社會之下,人們常常因為一時衝動購買商品,一件衣服可能穿一季就被淘汰掉了,如此資源浪費的情形將造成環境極大的浩劫。我想這也可以對應到「跟風」現象,像是之前的雷神巧克力、義美厚奶茶等等,都是一陣一陣的,等風潮過後便乏人問津。我想好奇嘗新的心態無可避免,但還是要保有自己的判斷力,以免花費太多時間心力在跟風血拼排隊了!

賴彥任
報告組別提到血拚文化會促進文化交流的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現今社會交通傳播甚是發達,文化間的交流也愈加快捷,我們都是全球化漩渦的一部份。資本主義的世界,銷售的市場已不限於本地文化,有時更是跨文化的貿易與生產。外來文化的進入,如早期的美式文化引進,到近代的日韓中文化熱潮,都讓台灣排隊文化中穿插文化交流的色彩。
消費社會裡,廣告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目的是希望引起消費者購買的慾望。小時候總是好奇,電視台都是靠甚麼賺錢,免費播給觀眾,不用收錢,哪來這麼好康的事?後來才知道,原來電視台都是靠廣告商,依照收視率來賣錢。廣告可以成為商品的一種形式,可見其威力不可小覷。現今許多的串流平台也都靠著廣告提供服務,像是Youtube等。行銷都在我們身活周遭,廣告無所不在。

羅佳怡
老師在誇飾性消費的討論中提到名牌消費的符號意義在於想要買別人眼中的自己,透過如穿戴中符號讓別人看到希望被看到的自己。這裡我想分享前些日子我突然發覺的一件事,穿著這件事情好像角色扮演。雖然從以前到現在都仍會被女裝服飾店裡漂亮的衣服吸引,但卻不會想再買那些衣服穿了,過去穿著的經驗告訴我,穿著某些特定的服飾時,自己的言行舉止似乎也必須隨著那些服飾所給人的感覺去行動,例如淑女的、可愛的等等,穿著形成一種身體展演,它帶給我的束縛感十分強烈,在不知不覺中牽動並制約我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也有可能是,過去到現在的品味改變,它已經不符合我的個性和需求吧!的確,我正在透過穿戴當中所蘊含的符號意義去建構他人眼中的我,但同時我也會選擇我認為最舒適的樣貌與人互動。

賴璿伊
以19年的生活經驗來看,我認為台灣人身上流著愛排隊的血⋯⋯,我承認自己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每次只要路過一間大排長龍的店或是瞧見人群聚集,好奇心總會驅使我一探究竟,而這個一探究竟往往讓我耗上幾十分鐘,只為了排隊買到一塊蛋糕或一根冰淇淋。人是一種很奇妙的生物,當看見一群人為了某樣東西而排隊,便會下意識認為這樣東西一定很好吃、有一定的價值,所以才會有人願意為了它花上大把時間,殊不知可能每個隊伍裡的人的跟你擁有相同想法,想著「那麼多人排隊一定很⋯⋯」。雖然有過許多次失望的經驗,人類的好奇心總會促使自己再次上鉤。

蔡沂庭
老師提到Queuing的概念是因想以先到先得的方式有限資源的分配方法之一,而事實上即使在資源不予匱乏的國家中仍可能有許多排隊血拚現象,若仔細回想,造成一時轟動的產品通常不會是昂貴到難以負荷的奢侈品,反而可能就是如巧克力(雷神)、奶茶(義美)等平常看來再普通不過的東西。
這些產品能夠從普通到被搶購一空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如同老師所說-「廣告」,無論是由廠商、店家推出的電子廣告或紙本文宣,亦或是知名部落客的推薦文章,甚至就是由民眾口耳相傳所建立的好名聲,可以知道大部分民眾都很容易就將產品與塑造的形象做連結,也因此強烈的購買欲望通常也不見得是起因於產品本身,反而可能就是該產品的「形象」而已。

何倢伃
血拚這方面就以我的例子吧,雖然大部分時候我都能很清醒的告訴自己:限量版真的不一定比較好,最後也真的大部分都忍下;但不得不說,還真有那麼幾次,看到了「限時限量」或者「限時優惠」這幾串字,馬上腦海裡就經歷了短時間的天人交戰,然後按下了下單鍵……真的覺得這幾個字是有魔力的吧,我明明是個會長期放一堆東西在購物車裡考慮,但最後幾乎都不下單的人,這幾串字只能說,對我這種偶爾突發購物慾的消費者而言根本是魔鬼。而排隊的部分,我個人認為我是還算理智的一邊:至少每次有什麼流行風潮,看到大家在排隊對我而言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每次看著都在想說等風潮過去了我真想賣的話再買吧,不想浪費時間去跟風。但是,在買東西吃的時候倒是一直有一種概念,可能是小時候長輩們灌輸的觀念:找人多的,至少不會吃壞肚子XD所以我現在買東西吃,雖然不會去那種大排長龍的名店,但也絕對不會去那種完全沒有人的店...但我認為,消費習慣仍是種習慣,能花時間養成,也能花時間改進。就我來說,真的經歷過幾次忍住的經驗,更能夠感受到「自己並沒有迫切需要的東西,即使不買對未來也不會有什麼影響的」這種概念,也會發現消費習慣也是能慢慢改的。

蘇予歆
我覺得報告的組別說到排隊這件事和個性也有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說法,在它們提出來之前,我只覺得喜歡的東西我們就會排隊,不喜歡就不排沒什麼,他們卻說了個性外向的比較喜歡排隊內向就會較少。其實聽起來有點荒唐,但看一看我認真覺得好有趣喔,那星座的差異是不是也和我們是否喜歡排隊有關係呢?XD

郭于瑄
我不太喜歡去逛街血拚,除非有特定要買的東西或是需要送禮時,但我有一些很喜歡購物的朋友,每次和他們出去都會有一種也特別想購物的衝動,通常還是會考慮實用性決定是否購買,只是有時候還是會不小心落入限時促銷的圈套。報告組別還提到海外購物和網路購物,我真的很有感受,雖然沒有到掃貨的程度,但去國外玩的時候確實比平常容易被價差和當地限定吸引而掏出錢包;而網購方面,我覺得比較偏向老師說的,購物最開心得時候是快要買到的瞬間,所以其實網購可以先放入購物車,再慢慢思考要不要購買,很奇妙的是我到最後都不會買,但之後出現的廣告真的很煩人。
至於排隊則是因為我的個性超不喜歡等待,所以訂不到位的通常就不會去,而且我的想法是排隊名店都只是一時風潮,所以不會去排。但是前幾個禮拜去看展覽時,因為疫情規定那個空間最多只能開放一百人,所以我就等了大概五個小時才進去,不過是以發放號碼牌方式,及時在臉書更新,這樣的方式我就比較能接受,可能就像報告組別說的環境也是影響排隊的因素。

陳可翔
我認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反而太過容易相信別人(的判斷),而不是透過自己的內心來決定商品的價值。而在排隊的從眾心理與購物前都要check網路評價這兩件事上,則完全可以凸顯這種心態。
食物消費對於現代人來說應該是極為常見的行為,尤其對我們大學生來講更是稀鬆平常,每個月至少都會有一到兩次聚餐(跟以前高中同學、大學同班同學、直屬聚、家聚等),而最讓人討厭的是當我每次提出某家餐廳時,總會有人以「我朋友吃過,他覺得這家普通」「可是google評價才三顆星」這種非常瞎的理由拒絕。當然網路評價和排隊人潮也是可以當作一種判斷的依據,但就是因為過度依賴的心理才會出現店家顧人來刷評價或排隊的行為發生。

陳亭孜
我是當周報告的組員之一。在做報告時發現國內外有許多針對血拚的研究滿有趣的。
像是有一種「零售療法」。專門用來自我調節、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等的一種實現自我療癒的方法。
其中在該有關血拚的研究提出的特點中,我認為很有趣的有: 購物能讓人適應生活轉變。像是換工作、結婚、生子時購買不同的用品(買了新的鋼筆、買戒指、買兒童奶粉),能幫助人轉換心理,能讓身心都更快進入新生活的準備,也更能適應生活重大轉變。
再來是,賦予人們對生活的掌控感。因為購物就是人們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而「做出選擇」的過程,就能夠提升人們內心對於生活的掌控感。透過做出這些選擇,我們也隨之獲得了一種對生活的掌控感。
我認為這樣解釋人們想購物的慾望和心理變化非常有趣。
從醫學角度來說,購物確實能夠緩解人類某時某刻的焦慮情緒。

但是隨之帶來的另一種焦慮的可能性,也就是購物後出現的後悔感,有些人認為其實算是一種心理疾病。這種時候就需要我們用正確理性的態度去對待了。

陳奕嘉
關於這,我有很多故事,打比方說,報告中曾提過的【中華電信499方案之亂】,可說是離我最近的體驗——我忘不了連在行銷部工作的家母也因此臨時拉回舊職(櫃台服務人員)去幫忙,令我感覺到台灣人愛排隊搶便宜的事實。但,實際上,我家的人不算是愛去排隊的人,就算看到很多人跟風排隊去搶,也沒想過去跟風,除好市多【厚奶茶】,是後來沒那麼多人才買的,倒成了我二姊的喜好,去好市多會買。另一方面,跟排隊相關的話題還有最近的口罩,我家的人除大姊因要替她公司老闆買口罩而去排隊,屢次對家人們說出排隊中的血淚史,從此我家嫌麻煩,只好把健保卡託付給親戚幫忙。雖說排隊是蠻麻煩的事,卻不代表我自己沒有去排隊,為的倒是「美食」,當然也僅限於我確信自己還有空閒時間來進行排隊的行為。正如,我大姊所說的,她很懷念我家巷子口的炸甜雞塊,但每次看到巷子口一排長龍的隊伍,總是打消排隊的主意——排隊,根本是佔時間的無益行為(她不覺得排隊買五十元的雞塊是值得的事)。對比著「排隊」的厭惡,血拚的行為很顯然成理所當然的故事。如要我說,我不愛現實的逛街(除非我無聊),我爸媽倒會為了買些東西而逛街,我姊姊們也是。我跟我姊姊們共同的頂多是網上購物進行血拚,但說來微妙的是,幾年前的我不懂我姊姊們買的東西(香水、化妝品等等——化妝,不在我生活中),更不懂血拚買很多是好事——然而,過幾年後,我還是有血拚的行為。在兩三年前,我迷上特攝(日語:特撮/とくさつ)的某部片(甚至連主角演員也迷上),從此衡量過自己荷包,開始進行瘋狂的購買相關產品,有寫真(書)、玩偶、塑膠人偶、玩具等等,到現今,我還是進行著這種行為(甚至臉書大頭貼也換成自己買的週邊),這種血拚行為很難停止,但我還是有衡量過自己錢包啊!有時,我在想自己的血拚行為是好的嗎?這是需要花點時間來思考的事情,但我知道的是,進行持續血拚的時候,要記得有先有後的事情——要先保障自己能生活的能力,才確定自己真的能不能血拚。

陳馬克
其實我自己也沒那麼喜歡排隊,也不是很愛進行非必要的購物。如果是兩家性質相同的店,其中一家大排長龍而另一家則否,那我往往會選擇隊伍較短的那間。
我也是不喜歡從眾,甚至特別喜歡與眾不同的人,因此我會避免購買大家搶著買的服飾、包包等物。

林熙彤
談到購物我想應該沒有人不喜歡吧!至少我自己是挺喜歡的。無論是網路購物、實體購物還是window shopping我都很喜歡。買衣物、食物,甚至逛大賣場都讓人感到很快樂。我沒有認真探究過這個問題,只感覺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就覺得很療癒。
至於排隊文化,我知道台灣人很愛排隊。比方說到了夜市,沒有提前做功課研究要吃甚麼的話,很多人都是跟著人潮走,哪裡有排隊人潮就排哪裡。但我自己是非常不喜歡排隊,所以只要看到要等我就會換一家吃。
我記得高中英文學測作文就曾讓我們探討過為甚麼台灣人那麼喜歡排隊。我覺得算是某種虛榮感吧!就是想向大家表示自己都有在跟上時下最流行的事物。那我覺得對我來說除了沒有足夠耐心外,不想和別人一樣也是我不愛盲目跟隨潮流的一個原因吧!
有時新開了某間手搖或外國來的餐館,人們都會爭先恐後地排隊品嘗、發文,告訴親朋好友們自己吃到了。這會造成越來越多人為了不落人後也去排隊,人氣就是這樣炒起來的。可是那些東西本身可能並沒有那樣的價值,甚至我們都沒思考過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魏浩胤
關於排隊我也曾經思考過,雖然排隊就如老師所說是避免價高者得及特權等不平等的一種方式,是世界共享的一種模式,但是為何在台灣是如此狂熱?其實我認為可以從亞洲人文化上較強烈的群體性及業者的商業策略來看。首先第一個是我們大多都是從眾的,我們相對更重視關係、群體。換句話說,我們更在乎他人想法,也更容易被群體影響。我們更願意相信他人所排隊的物品是更好的,因為他們更肯花心力在甲上而不是乙,所以甲一定比較好,我也應該排隊,不然會虧。商業策略來看,我們總是被業者傳達的理念影響,或是對該品牌的信任,這是其一;再來,業者往往創造產品的獨特性或限定性,讓我們有不買就買不到然後會虧的感覺,像是本店限定或冬季限定等,這是其二;後是業者抓得住現代人容易被媒體、風向、流行帶動的特質,像是農場娃娃、燈泡奶茶、衛生紙等,這是其三(網美文化可歸類於此)。這些全部加上來,需求被帶動之後,需求又吸引需求,形成一窩蜂的現象。也就是排隊文化。(疑惑:雖然我覺得台灣人有時候會有奇異的沒跟到風或沒去排隊會虧的心態,但我還無法證實)

郭碧玉
對於FB廣告真的很有感......常常在蝦皮查完一個商品之後滑FB就馬上跑出來贊助廣告,而且還會顯示很多次,我覺得網路真的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現在打開任何APP就可能跑出廣告,滑FB、IG時也像是在逛賣場一樣,眼前會出現各種特價、折扣的廣告。我自己覺得消費習慣和家庭教育和個人偏好有很大的關係,像我自己最常買的不是衣服、鞋子,而是廚具和食材,最常在黃昏市場和蝦皮廚具特賣會瘋狂大採購,頻率不高但每次花的金額偏高。我覺得買到賺到對我來說超有用的,如果一個物品沒特價,就算我需要他我會考慮許久,但如果他標榜僅此一天我一定會手刀下單。

吳昀萲
現今排隊文化已經根深蒂固在台灣的社會中,不管好不好吃,只要排隊買到就是好吃。但其實許多受觀光客喜愛的排隊美食都不是最好吃的。像是在我家附近,有兩家相鄰且同樣賣小籠包的店,每次經過時都看到那家店大排長龍,但隔壁卻門可羅雀,可明明沒人的店比較好吃。我認為有這樣有趣的現象是因為除了知名度、曝光度外,也有蠻多人是為排而排。當不知道兩家店的情況下,很多人在做選擇時,會覺得人少的店感覺就是不好吃,所以寧願選擇排隊,而不願嘗試。也有可能是因為現在有太多選擇反而造成大多數人沒時間或懶得去嘗試,而跟著人群來去做決定。不過我覺得自己去發掘遠比花時間排隊吃到的美食還要來得有成就。而且我也不喜歡排隊,覺得很浪費時間,所以通常看到要排隊的店就會離開。

林子皓
我認為排隊或是跟風消費等文化是受媒體為主要影響,除了業者本身廣告推銷之外,媒體也會針對「排隊」這項事件大肆宣傳,並在進入炒冷飯階段時順帶介紹該產品特色,看似在分析引起潮流的原因,但我認為媒體也應為此文化的形成負責。媒體在報導時,我認為也應符合peter教育規準論之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就價值性而言,讓大眾認知到排隊或大肆購買情況的事件存在,是否比其他事件更值得注意呢?是否媒體在選擇素材傳播時,沒有既定的原則足以管控播放的素質,導致今日媒體總白癡化。關於排隊或是跟風消費,我沒有太多的經驗,因為自己很明白需要跟想要的差別,面對自已想要的東西時,我常會評估許久,通常在評估過一陣子之後,我就會失去想要的慾望,便不會在衝動下購物

蘇立維
覺得報告組從羊群效應切入十分有趣,很切中排隊群眾的心理。其實不僅是實質排隊群眾有這種感受,當我們以網路搜尋商品或住宿店家時,比起評分的「質」(分數高低),似乎評分人數更是一大關注點,但這也導致店家開始請員工或是其他人「刷評分」,也導致商品本身的焦點,漸漸被轉移為整體店家形象,而似乎也算是一種本末倒置,當然這也意味著群眾消費心理的轉變,也衍伸了許多值得討論的議題。

李雨萱
對於性別的排隊欲上其實我是認爲其實男生的排隊欲望很强的,主要是看排隊的物品是什麽。就像報告組提到的喬丹 NIKE AIR JORDAN 1 這款鞋子,我身邊有一位朋友真的把這款款鞋子當作生命了,每次經過NIKE 和 JORDAN店時都會跑去看這雙鞋子但都遇到缺貨的問題,每天也在網絡上刷這雙鞋子的存貨,也經常去排隊買鞋子。對我來説男性的排隊欲望絕對不輸給女性
羊群效應我很認同,因爲這經常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邊,不論是飲食還是名牌都有明顯的羊群效應!身爲外國旅客,美食的羊群效應是最好的選擇哈哈哈!
對於購物慾中我最有印象的一次是上學期的颱風假,當時學校陸續公佈雙北放胎颱風假,我記得那時晚上十點已公佈我和室友馬上就去宿舍附近的頂好購買避難糧食了。當時到那邊人潮好多,真的驚呆了!畢竟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颱風假!【我是馬來西亞人】那是櫃上的食物、泡麵、牛奶、餅乾、麵包那些幾乎一掃而空。這舉動就是害怕買不到食物而有的購買行爲

連彥傑
排隊與血拚已在台灣文化中根深蒂固,而我們也習以為常這樣的風潮一波接著一波。我印象中台灣人真的很喜歡排隊,從葡式蛋塔到衛生紙等民生必需品,無一不排。我認為這樣的現象十分逗趣,同時也造成問題。如老師提及,換手機是因為不堪使用還是為了換而換?再者,「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現象;又或者是囤貨的行為。排隊固然有效益,如提供消費者購買的依據等,但太過度就可能造成額外的社會成本。我認為,理性地消費能有效解決這樣的問題。

吳昊祁

購物裡的哲學

只要有需求的所在,就一定有市場供給,這是不變的原理。
然而這次我以動物皮包包為例,雖然這個在許多女性顧客的眼中是奢侈品中的極品之一,
但動物虐待或殘害的事件也有時與此相關,引起動保團體等的注意。
也就是說,一旦涉及到非倫理道德所允許的範疇,就勢必會遭受反彈。

謝秉辰
此主題顯現出了我認為台灣一個不健康的文化,換句話說,也就是人民的不理性文化,課堂中也歸納出了幾點造成此文化的紀個主要原因,也不外乎三個主要原因:從眾、紓壓、就想買。甚麼?就想買?這個我真的無法理解:買了然後呢,還不就放著,到頭來跟沒買也沒兩樣,倒不如省一次錢存起來買點更有用的東西吧!但光說這些事實也不能改變甚麼,那就讓我來分析一下這些現象吧。
1. 排隊文化
排隊文化可以從人的從眾行為加以解釋,從眾不外乎於想要貼合大眾的喜好,害怕變成局外人,或是他人的異樣眼光,這樣的觀念卻不偏不倚的深植到國人消費行為當中,這也算是種跟風行為,只是對象不再限於偶像明星。這種消費者通常會很關注當下流行的事物,就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就像看到人家在排隊了也不管在排什麼先排了再說,因為通常看到排隊人潮,我們淺意識會認為他是個有價值或者試甚麼稀有的東西,或者是有促銷,讓人有"可能會賺到的心理(稍後會討論商品的促銷現象),使得人本身原有的理智斷線。
2. 血拚文化
這個現象我想以幾個心理學面向加以解釋之。
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先想想:人為什麼要血拚?血拚會給人有什麼感覺?對,就是讓人感到心中頓時的暢快!那為什麼要血拚?就是想讓心情變好嘛!那為什麼要讓心情變好?就因為心情不好啊!為什麼?不外乎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啊在此指各種壓力。
所以就此來看某方面是因為「壓力」而導致人的血拚行為。(當然不完全是,但我先以這方面來做分析)
當大腦感到壓力時,大腦本身就會引導你去做你認為開心的事,所以人才要有自制力,因此進而推展出近期頭腦的"2個系統"理論:系統一的大腦是我們最初的大腦,也就是我們衝動的大腦;而相反的,系統二的大腦為理性的大腦,也是自制力的發源地,但這是人類較近代才發展出來的系統(想想你認為猩猩的自制力有比我們好嗎?),所以這也說明了系統二的發展相對系統一來說"還不是很成熟",所以者也表示了人的本性本是衝動的,而可悲的是,當頭腦感到疲倦或壓力的時候,第一個先罷工的系統也使我們的第二系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應該認真面對如何紓壓的問題。
再來,不說壓力,純粹談談我們體內多巴胺。大家都知道,多巴胺是人體內會讓人感到興奮的激素,但是最新研究顯示出,對巴胺其實只會在行為前大量分泌,也就是說,人通常在行為中的快感不會比在行為前來的多,多巴胺只是激發人的想要,而那卻不是真正的快樂。試想,當你血拚完後在家收到那次的血拚帳單,難道你的心情是開心的嗎?不過其實這也難說,當你在那次血拚之前就已經全部都安排好預算,買的都是些有意義"的東西,這時候你的心情可能會好些。
再來就是稍早提到的促銷現象,有沒有發現,通常在一個商品在促銷的時候,我們反而會更關注那個商品,相較於以往對那個特定商品的關注度來說?對,這就是商品促銷時想達到的效果:讓商品受關注度提高,加上因此產生的特價讓人想購買的意願提高,而這又是另一個討論對象。
特價的效果造成人有有賺到的感覺:但真的是如此嗎?我前面有提到,這種促銷是提升被關注度,也就是說,縱使對原本沒有購買意願或完全沒有興趣的人,也會因此激發了想購買的衝動,到頭來買的那些商品都是原本不需要的東西,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難道這叫做有賺到嗎?想想這樣會不會反而是在浪費錢

所以,我認為現代人在之後的購買行為當下不妨先想想:「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讓你的理智克制一下你的衝動,不要讓一時的衝動凌駕於你的理智之上,以防在一次血拚當中損失了許多的冤枉錢。

黃郁雯
血拼這單詞基本上是可以跟我畫上等號,經常會因為要追隨流行而不經思考的消費,但我不會特別花時間去排隊,我寧願花多一點的錢去買我想要的東西。老師在影片中有談論到排隊是有限資源的分配方法之一,以「先到先得」排除「價高者得」或「親疏有別」,有的人希望以原價購入,就會連夜排隊,而不想排隊的人,就需要花更多錢去買,在我的角度看來是公平的。
  但不得不說台灣人真的會願意花很多時間去排隊,不管是什麼東西。現在社群媒體盛行,當網紅上傳一間甜點店,大家就會跟風,導致人潮滿滿,但他們還是會因為好奇而排隊,大概就是像同學影片中所說的「從眾效應」,人們認為排隊就是在暗示要「把握機會」不能錯過,又或者是因為沒有花時間去比較,單純認為人潮就是保障,就會跟著做相同的事情,才會感到安心。

林君欣
 自己就是超級容易受網路廣告的影響,平常就會一直把東西放到購物車,然後如果覺得哪天自己值得獎勵或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把購物車裡面的東西結帳,然後就會有一種爽感,但是說真的有時候拿到貨的時候就會想,阿···如果那些東西在購物車再放久一點的話,應該就不會結帳了,那個時候到底為什麼要買呢?這種情況還真的是屢試不爽。
  其實滿希望自己可以改掉一些不好的購物習慣,還好現在還沒經濟自主,花的錢都還是爸媽給的小錢,如果我開始工作的那天,錢都歸自己管了,就很容易把錢都花光光的····

鄭筠叡
今天的課程當中老師提到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與大量廢棄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強調大量消費是大量生產的副產品,對於這樣的概念讓我想到現在大家所常見的快時尚。快時尚的推動以大量的生產與低廉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而擁有無窮慾望的我們,當看到低廉的價格和新穎的款式時,便會容易受到吸引,同時,也因為覺得價格低廉而不會思考過多而決定購買。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其實我們買了很多不必要的服飾,過多的服飾放在衣櫃中卻可能只穿過一、兩次,而當要捨棄時,也因為當初價格低廉而不會覺得過於可惜或是浪費。

林青恩
現代人們的生活,不斷的被外在的價值觀、新聞媒體等因素影響。我們開始因為外部的因素去購買商品。購物的好處有很多,可以使人釋放壓力、滿足自我心理、展現個人的價值。而在血拼時所產生的排隊文化更是台灣文化的一大特色。今天報告組別所提到的「羊群效應」令我印象深刻。我是一個怕麻煩的人,因此很少排隊購物的經驗。但我曾經在生活圈中看待不少例子。在我家附近的街上。商店開張是十分常見的。它們在剛開幕時,往往人聲鼎沸、把附近交通搞得一團亂,但在幾個月之後,卻變得門可羅雀,甚至是面臨倒閉。所以我想:排隊或是購物風潮的時效性是很低的。當這件事情變得不再受人討論,就失去了排隊的意義。也因此,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我還記得,在我國小時,有幾堂生活課,老師很認真的教我們如何分辨想要和需要。但即便我了解了需要的定義,我還是很難在生活中落實。在社會文化的變遷之下,購物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滿足基本需求。除了,滿足不必要的慾望以外,它已經成了可以與外界交流、溝通的管道,甚至與文化交流有了相互的影響。那麼台灣的血拼和排隊的文化真的是不健康的嗎?我認為不能完全算是。一個商品的熱賣程度可以快速的告訴我們商品的價值,雖然不一定是準確的,但比起我們在市場中盲目的尋找還要節省經濟成本。而我認為台灣人的排隊禮節也是非常好的,只要沒有妨礙社會秩序,有什麼不可以呢?

翁家祥
排隊確實是台灣蠻奇特的場景。感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部份台灣人找個流行排隊。像是影片中提到過的蛋塔、雷神巧克力、前陣子的499之亂、衛生紙之亂還有最近的口罩之亂。我不確定其他的國家有沒有這樣的場景,不過體感上臺灣是紮紮實實的排隊聖地。說到排隊就不免想到2013年五月天的慈善音樂會。當時五月天以慈善為目的舉辦了一場演唱會,每個人只收五張發票就能進場,以演唱會來說確實是不可思議的便宜價格。不過搖滾區人數限制,這讓許多粉絲搶破了頭。有人甚至提前了好幾天到現場搭設帳棚搶位置排隊,令我十分震驚。那場演唱會辦在七月初,我對能在炎熱的天氣提早這麼多天在現場佔位的人感到非常佩服。換個角度來看待排隊的話,其實可以發現排隊象徵著一種社會文化的進步。社會大眾每個人不約而同的保持適當的距離整齊地站好,象徵大家心中都有建立基本的道德與秩序(撇除插隊或推擠的極端行為),也代表人們更有痛苦的掙錢求生存以外的休閒時光。在過去物資比較匱乏的時代裡,或許不太會有人浪費時間在排隊購買或領取流行或是非生活必要的物品,而出現了需求量較大的民生用品時可能還會造成相當多的爭吵與衝突。排隊文化可以說是經濟繁榮的其中一個指標。

張紫媫
我認為臺灣的血拼和排隊文化並非是全然負面的現象,只要是適度的追求流行,反而能拉近許多人的距離,和一群人共同追求某樣自己喜愛的事物,能讓許多人產生一種社會歸屬感。但要如何拿捏“適度”的分寸,就要自己去衡量了,首先要考量到那樣東西對你的必要性和帶給你的幸福感,其次是考量自己的經濟能力。倘若兩者都考量到了,而血拼又能帶給你快樂,那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購物行為,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休閒娛樂。

岩渕大志
第八週的主題是Shopping and Queuing(血拼和排隊)。這個主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學的小組報告也非常易懂。我認為這個主題應該是一個世界共通的話題。不僅只有台灣人愛排隊,日本人,相信其他很多國家的人都有相同的傾向。因為對於人們的購物心理,有多種觀察,實驗,以及理論已被發表。最具代表性應該是從眾效應,或稱羊群效應("band wagon effect" or "herd behavior"),這種心理也帶動了人們往同一個方向聚集,買一樣的東西,排隊買同一家店的商品或吃同一家店賣的食物。另外限定商品也造成人們購買的欲望。討論到有關性別與購物習慣的關係。我認為由於女性比較細心所以對於商品的細部比較和設計品味可能比較講究,而男性應該是在真正需要時大方下手,重視的是質感外觀及實用性。這當然不是百分之一百。而近來在日本常常有一種說法是,買好東西犒賞自己,尤其以女性。這也顯示女性在購物時比較直覺,乾脆。而男性則較理性,但是對商品有需要的時候,可能就會帥氣的下單。近年來,由於網路購物也逐漸成為購物方式的選項之一,網站購物因為方便,再加上使用信用卡等付款方式,讓人把"花錢"這個重要部分往往沒有真正意識到。這個原因應該是近來形成Shopaholic (消費成癮,購物狂)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購物行為是只要花錢就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可以讓購物者得到一種快感或滿足感。而一般購物行為附帶著客人與店員的關係,購物客對店員親切有禮貌的服務也有一種優越感與快感。在某些時候,購物可能也是購物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或不如意的一種逃脫,因此在購買行為中缺乏危機意識。在資本主義抬頭的現代,如何實踐理性消費減少廢棄應該也可以連結到減少對於地球整個大環境的破壞。
非常感動的是在介紹商品廣告部分時,看到幾個品質很好的日本廣告,我想不分國界的,人們對於追求美好未來,家庭價值的認同,及個人意義的追求這幾個項目應該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林詩婷
臺灣盛行的排隊文化真的很特別,但我對於排隊沒有很嚮往,時常看到大眾會因為新風潮而跑去排隊。會讓他們排隊的物品讓我非常不理解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去排隊呢?就拿前陣子燒到現在的黑糖珍珠鮮奶,經過店家的各種名字包裝達到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效果,或是對於飲料品牌的迷思,大家就會一股腦地去排隊,但實際上他們也說不出為什麼這個飲料一定要值得排隊排到一個小時,只因「大家都在排,所以我也排好了。」頓時我就想說難道大家就願意這樣隨波逐流,而浪費時間的去排隊嗎?在這陣子因為疫情的關係,產生了搶購衛生紙和糧食的社會亂象,只因當時在傳播媒體、社群軟體上,都在散播不實的訊息,例如:衛生紙的產量在未來會有不夠的情形,呼籲大家先去做準備。也就是這樣的訊息讓民眾人心惶惶,便產生了預備心理,於是大家都去搶購了民生用品和糧食,但實際上我們根本不需要去囤貨,也導致真正需要這些物品的人沒有辦法去購買。在當時我們的衛生紙是供給等於需求的,但在媒體的傳播下,衛生紙需求增加而導致這樣的亂象。而至於是誰散播不實的消息,也沒有人知道,彷彿大家很容易就被他人操控又加上羊群效應的關係,一傳十,十傳百,就變成了這樣的文化產生。所以傳播媒體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而民眾更應該有著思辨能力,去判斷事情的各面向,而非一昧隨波逐流。

羅翊桓
我認為排隊不只是台灣人的特有文化,外國每當apple產品上市時,全世界各地必定會湧現搶購排隊的人潮。就舉兩個品牌的聯名:kaws和uniqlo的聯名款衣服和袋子為例。上個暑假閒來無事被同學挖出門排隊搶聯名款,本身對這個品牌不是很了解,當然更沒有喜愛;儘管如此,購物商場大門一開起,所有的人宛若喪屍一般衝進店鋪所在,不顧他人安危地只管拼命往前衝撞、推擠。最終,我們搶到了大自己身材一號的尺寸,穿上直接變的十分寬鬆,只好安慰自己可以穿寬版風格。
在這過程中我看見人性的慾望和資源的浪費以及人力的無奈。排隊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遠大於正面,若是在騎樓就會造成行人的不便,綜上所述,排隊是個令人疑惑的文化。

黃品誠
對於報告中同學對血拚文化的解釋有一句話我很有感覺,就是米勒所說的:「血拚是為了建構與他人的關聯。」之前因為疫情的關係一直在家,突然發現很多朋友在玩switch,然後也會邀我去玩。之後我查了switch的價格,有一直上升的趨勢,但我也發現購買人潮或想買的人沒有少過。我不太懂為甚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後來知道朋友只有在有其他人陪玩時才會開switch(而且這樣的人不少),只有自己一人時不會玩。如此大概可以解釋成switch變成保持與朋友話題與聯繫的工具,而購買人潮在疫情期間上漲也可能是為了防止自己太無聊想與朋友同樂有關(一個遊戲手把可以兩個人玩)。然後課堂下半節老師講到有關廣告的部分,其中過去的廣告可能多強調純粹的產品本身特性或功能優良,而現在偏向打造企業本身品牌的形象,而有許多是藉由故事的串連。的確,現在的廣告很多都具有故事性;但在我觀察後發現,有些廣告重新回到強調產品本身的懷抱,而且意外地具有記意點。他們的策略是用不同於常人的語調來說出自己要廣告的產品,單刀直入沒有迂迴的空間。像是七騎士手遊,或是訂房網站trivago,都運用這種奇妙的策略迅速打入受眾的腦海。廣告製作者要在短暫時間作出行銷,同時讓觀眾不會感到貧乏,甚至帶有意義(美好的未來,令人懷念的過去,不可取代的家庭價值,個人意義追求等,我覺得其本身已經變成一種視覺和行銷上的藝術,且在購物的發展層面保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羅品淵
羊群效應真的是可以運用在很多事情上,所謂的流行也都是羊群效應所帶來的影響,沒有好也沒有壞,像衛生紙之亂和口罩大恐慌我都是非常有經驗的,因為我家裡本身是開五金行,每到要搶購很多東西的時候,店裡的客人總是會爆量,然後我就很好奇為甚麼大家都要來排隊買衛生紙,明明家裡就都還夠,為甚麼要這麼緊張,我就問來買的阿桑,他就說:阿隔壁阿美和王家都來排了,我就想說反正也無聊,買一下庫存一下也好啦哈。
當下聽到過後,我才知道羊群效應有多麼恐怖又不易觀察,所以現在在螢幕前的你,是不是遭受到羊群效應的困擾呢?

譚小薇
在我的心目中台灣人民是愛排隊的人。而且在路上常常看到大排長龍。同學報告的例子很有趣:電信449499亂排隊很像我曾經得經驗。不過雖然人很多,但是一般來說他們都很安靜得排。沒有人會插隊,也沒有人會發怒。可以說是一種文化。
在我自己的國家人們去餐廳的話他們討厭排隊,而他們會先訂位並不會去現場等有位子可以坐。
新餐廳或者店一開營業,賣限量,舉辦,等等… 一大群好奇的人會來看看。但是我認自己為是個不合格的。人可能基本上沒有打算去排隊,但是被羊群效應影響就開始排隊(聽說新加玻人也會這樣)。事實上羊群效應很大,對人的心裡造成了大的影響,也能讓我們懷疑自己的判斷。結果我們跟大家做一樣的事情,賣的東西,吃的菜也差不多。就是流行。

王奕翔

一講到血拼和排隊,我就想到,之前因為武漢肺炎,大家因為怕買不到衛生紙,導致民眾湧入賣場瘋狂掃貨,架上直接清空,這種「怕搶不到先囤貨」的心理,也是台灣人愛排隊的原因。在風暴來臨前就先準備好預防措施,以備不時之需,就是這個道理,像是颱風前怕淹水怕青菜漲價,就先把各類民生物資買起來囤,之前SARS風暴掃全台,也曾因此掀起口罩搶購排隊潮。另外一個即是,「搶便宜不能錯過」,費時排隊就為了省錢顧荷包,特惠時節尤其不能錯過,比如星巴克不定時推出買一送一,也是小資族蜂擁出馬排隊的時候。但照這樣排隊的時間算下來,其實不一定比較划算,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張彬
在現今人手一機甚至人手多機的網路資訊爆炸時代,商家們也會不斷地研究出各種方式來抓住消費者的眼球而從而讓這些消費者為自己的商品來買單。如各大社交媒體(fbigline...)和影視媒體(youtubeNetflix...)等,當我們使用這些軟體時經常會在無意間看到與自己無關或自己感興趣的廣告。而廣告也隨著時代的潮流不斷進化,如今吸引我們的廣告不在是傳統方式的廣告而是那些出現在我們明天使用的3C產品裡所出現的。早期我剛來台灣時就有聽說台灣人很愛排隊,也很欣賞台灣人有文化素質或是好奇這些排隊的人都能夠怎麼堅持嗎?或是他們所排隊的產品真的值得他們排隊嗎?類似這樣的疑問...
    然而,我在台灣呆了兩三年後我也就慢慢被台灣的流行文化所吸引。我被吸引(入坑)的是球鞋和潮流文化。我從來沒想過自己也會像台灣人一樣有一天也會這樣去排隊。記得那天是ADIDAS的限量球鞋發佈,發售時間是中午10:00,但因為是我女朋友很喜歡那雙球鞋,恰好我朋友也要買。所以我兩就約了早上05:00去店門口排隊,那間店位於板橋附近的一個商場,因為太早的關係商場還沒開,而排隊的人只能在商場外面排隊。當時是冬天天氣很冷,我們到那時前面已經有20幾個人了,聽說第一位是昨晚1100就來排隊了。在排隊的期間又飄起了一點細雨,讓我冷得瑟瑟發抖,很是難受。而那些前面的人看似排隊高手各各都是裝備齊全,有小板凳、羽絨服、雨傘、坐墊...,我個我朋友卻什麼都沒有,因為蹲了好久腿很酸所以就坐在地板上,結果屁股冷的都快要感冒了。到了快發售的期間我望向排隊的人流,幾乎有100多人在排隊。而店裡的人員告知鞋子只有30雙時,我們排隊的幾個人幾乎快要崩潰,後面的一般人聽到後就馬上回家了,而我們卻繼續再等待。但最後排到我們進店裡時卻沒有我們想要的碼數了,看著前面排隊的一個個拎著鞋子出來,很嘚瑟的樣子,心裡很不是滋味,也很遺憾。但是在排隊的過程當中,我們和前面的一些有聊天交流,他們也是球鞋愛好者,也經常排隊買球鞋,我們彼此分享著自己所熱愛的產品和互相欣賞彼此的穿戴搭配。其中有一個人還說他之前都是跟黃牛們再購買,而這次是因為太愛這雙鞋了所以才打算自己來排隊,這樣更有意義。我們相談甚歡,因為我們都有共同愛好,最後還加了聯繫方式,約定下次有出類似的限量款時我們再一起排隊。這排隊的經驗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我人生中唯一體驗過的長時間排隊。雖然排隊期間很辛苦也沒能得到自己心愛的球鞋,但也在交流當中認識到了有共同愛好的朋友我覺得也是蠻值得的。

林晏筠
台灣人的血拚能力,真的不能小看。當我在查資料準備報告的同時,我看到了許多台灣人「精彩消費」的歷史。
  排隊真的是我們的一個文化。走在路上,到處,都可見。如果說,我有被這個文化影響嗎?我會說有。那問我,誰影響你的?我會說,我媽。
   我母親是個標準『排隊就一定好』地荒謬媽媽。每次出去跟他逛街啊,他看到排隊的人潮,她就會說:「哦你看,那個排成這樣,一定很厲害、很好吃、很.....等等等。走,我們去排!」
   但其實,結果都不一定。
  所以,現在我看到他去盲從排隊時,我都會跟他說:「阿明明就不一定會很好吃,不要亂排!」
  然後她就會告訴我:「沒關係啊,就排一次,東西好、好吃,我們就發現一個新的好店,但若不好吃,就當買經驗。」
  長久跟他排隊下來的心得,我看到了一件事——『飢餓行銷』。很多商家只是因為,可能油鍋要熱、烤箱溫度要等等等等等需要「時間等待」的成本,轉為「排隊因素」,進而演變成「大排長龍」。
  因此,我想,既然是我們的文化一環,我們就好好享受它吧!就像我媽一樣,愛排隊如他,我依然陪著他排,陪著他...
  買經驗。
甘峻瑋
我個人是不太會去人擠人血拚阿那些的,所以對那些人擠人啊那些瘋狂的排隊現象相當的不理解。但是經過這節課,讓我有比較了解它的起源及其發展。其實我對報告同學說的羊群效應特別有感覺。就已搭捷運來說,如果有人開始亂插隊,不禮讓下車者,其他人也會開始覺得幹嘛排隊,那麼捷運的秩序就會崩解。又或者以師大附近的垃圾桶為例,其實如果我們認真觀察,師大附近很多垃圾桶都被撤掉了,為什麼?就是有人亂丟垃圾。當一個人開始丟家庭垃圾,就會有人跟著越丟越多,最後環保局就毅然決然地把垃圾桶撤掉,結果就是我們會很不方便。所以說我們要堅持好的羊群效應,對於壞的羊群效應要大聲制止。

楊荏羽
沒想到日常的消費血拚,背後竟可以有這麼多的解析,甚至是文化交流,我曾經也花一整個早上的時間為了排韓國知名品牌的口紅,而吸引我的是因為那時正促銷主打加購1元即可購買到限定色號。商家經常利用優惠、限量、上菜速度慢等手法,製造大排長龍的景象,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誤以為需要排隊便是值得消費的店家,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從眾效應」,而排隊某一程度也會激發消費者大量購買的意願,消費者認為花了這麼多時間排隊,不如多買一些才值得,最後真正賺的依然是賣家。因此,最好在購物前,先蒐集產品資訊,以免掉入從眾的陷阱

陳若裴
以我沒有太大耐心的人來說,排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通常如果看到自己想吃或想買的東西在排著很長的隊伍時,我多半會選擇放棄,除了以前排隊進演唱會就真的很耐心哈哈。不過我覺得願意排隊這件事是很好的,它是一個很有禮貌的行為,就像是在排公車、捷運月台排隊、還是為了自己的慾望而排的限量版商品。從我自己的國家來看,我最討厭遇到的狀況就是在月台上等待捷運時,每個人都很鬆散地站著滑手機,但是聽到捷運來的聲音後,真的不誇張,那些原本散著的人群會馬上衝到月台邊緣線,完全擋著原本就在在排隊的少數人,而且也超過了黃色警示線,捷運門開後,他們就像喪屍一樣衝進去也不讓裡面的乘客先出來,我每一次看到這個景象真的是非常生氣,可是我覺得他們已經習以為常了,也沒想過要改變自己的文化,以致在某些店在進行促銷或限量版發行時,他們也不懂得排隊,而是亂擠、亂搶一通。所以我來到台灣看到每個人在做一些需要排隊的事情都會很自動地排隊,如搭公車、坐捷運等,我都覺得這是一個很正面的行為,就很像我之前說的一樣,至少所有人都會願意排隊而不是在爭先恐後地亂擠。
不過我也明白這一次的排隊文化所要表達的是台灣的跟風型態,甚至我也看過什麼都不清不楚就跟著排隊,拍到最後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商品而排的狀況,還有一次是去年的文博會從圓山的展覽廳排到繞整個建築物一圈的盛況,我真的覺得他們的耐心很足,但也不是只有台灣會有這種情況,就像當台灣手搖如幸福堂、老虎堂進駐馬來西亞時,我也親眼見證了那些落落長的排隊盛況,自己心裡是覺得有點好笑,明明在台灣很平常的飲料,平時甚至門可羅雀,但來到另一個國家竟然可以引起排隊效應,我覺得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新鮮感和羊群效應吧!

羅悅庭
其實我是不太喜歡排隊的,總覺得浪費時間,而且會對排隊買到的東西抱太高的期望,反而因此失落。不過對於出國會大量採購的事情,我非常認同,去年暑假時我們家去日本玩,光耀裝就買了三大袋,什麼護唇膏、磁力貼等等,還有幫忙代購的塞滿了一個登機箱,大概是因為物美價廉的關係吧,同團的人也是如此,是很難忘的回憶呢。

許舒婷
排隊是台灣的重要特色之一,甚至成為了前年的英文學測考題。以大眾觀點而言,排隊是秩序的展現,常聽外國人稱讚台灣,無論是採購還是等車,都會守規矩的站在排隊,習慣於此的我們似乎不以為意,看到這類的報導也讓我感到驕傲。當然,讓外國人吃驚的「盲從式」排隊,也是我們的文化之一。每個人都想跟上流行,想得到最多利益而從眾,報告組介紹的很詳細,似乎沒什麼想補充的XD雖然課程中未提到,但我認為搭台北捷運時的「排隊現象」非常有趣。在上下手扶梯時,能明顯看到人們站在右邊,讓急切的行人由左邊通過,然而到了百貨公司等地方,卻不會有這樣的現象。曾經的標語「右側站立,左側通行」似乎深入我們的腦中,但因為通行時常常受傷,政府早就將宣導換成「緊握扶手,站穩踏階」,即使每天搭捷運,都能聽到這句話的廣播,卻改不回原本的習慣。我想這也與台灣人排隊的特性息息相關,發人省思。對我來說,台灣人之所以排隊,是嘗鮮(跟過去看看有什麼吧)、是忠誠(品質好當然會繼續買啊)。但懂得排隊,是因為我們守秩序,基於倫理道德,以及輿論壓力,我們不會特意去牴觸潛規則。就是結合了以上各種因素,台灣的排隊文化也因此別具特色吧!

黃詠鷥
我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喜歡而且很討厭排隊的人,只要見到有很多人排隊的地方,我大致上都不會去,可是我在臺灣看到的現象卻是,排的隊越長,人就越想要去排,甚至可是說排隊是臺灣的風潮,我在身邊就有一些非常熱愛排隊的人,他們可以接受排隊半小時吃一個小點心,排2個小時吃晚餐,甚至最瘋狂的是排了一天一夜,只為了買一雙鞋子。可是很多時候,人排最多的店卻不是最好的店,我認為其實那些人全部都只是因為羊群效應,看到越多人排隊就覺得越好,就算那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可是大家都會認為說,大家都來這家店買了,那一定是最好的,就算自己覺那並不好,那也只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我並不認為排隊越長就代表越好。接著說一下我對血拼的看法,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血拼只是為了一時之快,感受那種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喜悅感,但時久了,自然的就會沒有了那種喜歡感,而那樣物件也自然的變得不重要了,所以我認為當我們要買東西時,要先問問自己是真的需要這樣東西嗎?這樣,自然而然的,我們就會減少了那種很想購物的衝動,那我們買的東西就只剩下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了。

鄭俊翔
我不喜歡排隊,每次看到多人在排隊的時候我都會選擇改天再除非當時真的非常需要,而我買東西都是有需求性的,只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去逛街購買,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讓我一定要排長隊的時候,諾當時我是一個人我都會看前後的人是不是也是一個人,如果也是一個人的話我都會跟他們聊天來打發時間。但每個人無論多討厭排隊最後都一定會有排場龍的經歷,因為它是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秩序,也是任何地方都有的文化。對於血拼給我的印象就是大眾集體搶劫一個商場,雖說我都無法理解他們的想法。

林宇崙
其實我本人不是很喜歡排隊也不太愛血拚,可能是我天生懶惰的性格吧 ! 每次都會很疑惑為甚麼台灣會有這麼多人喜愛排隊和血拚。但這週的小組報告讓我認知到,排隊和血拚其實是很深奧的問題,不能只用單一的面向去解釋它,尤其是亞洲人文化上有較強烈的群體意識,再加上現在是資訊量爆炸的時代,業者都可以利用大數據得知消費者的興趣和愛好是那些商品,開始大量的投射廣告,也會有很多的促銷活動和方案,讓消費者們覺得自己好像賺到了,不去消費對自己太過意不去,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的思考清楚為甚麼要排隊,是只是無意識的跟風,還是真的生活上有需要呢?

陳怡臻
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很愛血拚跟、購物的人,這次收集報告的資料時,也一同調查了身邊喜歡與不喜歡購物的人的看法,發現不論愛與否,大多人會去衝動購買的原因,大都是因為一個「爽」感。所以很常站在商品前面努力的告訴自己,要買的話為什麼很需要,不買的話也要說服自己根本不會用,但往往都敗在限時限量的時候,畢竟物以稀為貴,限量是殘酷的,雖然自己可能未來並不會使用到這個東西,所以就抱持著先買著也不吃虧的心態買回家,最後在家生灰塵,所以只能說衝動真的是魔鬼啊!
排隊的部分在台灣是一個很特別的文化,大家都會一個「人多好像比較好」的心態,加上好奇心驅使的加入隊伍。自己本身以前也是很容易看到食物攤販特別多人就跟風排隊的人,但嘗試過幾次發現很耗時,其實也沒那麼好的時候(或是其實只是店家動作比較慢才堆積這麼多人的),久了幾次之後容易覺得空虛、可惜了自己的時間,反而不跟風靠自己挖掘到的隱藏美食會更開心。

瑪雅思.璣谷
看到有同學說自己一定是不合個的台灣人,我想我也是屬於不合格的台灣人,常常看到名店門口大排長龍,或是有限量商品要搶購,我幾乎都不會選擇進去排隊,現在更多流行的衣服鞋子都用網路搶購,或是領號碼牌等商品到,不知道是我天生不愛追流行或是我搞不懂這些商品的價值,讓我對於「排隊」等待這件事情非常不熱衷,唯一一次印象深刻的排隊似乎是要進場聽演唱會,但依然不是搶票,而單純只是排隊入場。
我也聽過外國朋友說台灣人排隊的文化很奇特,因為我們都可以好好代在自己的位置,發生衝突是極少的事情,我想這也身為台灣人可以引以為傲的一點吧。


宮城裕美
日本人跟台灣人一樣喜歡血拼和排隊
因為我是內向型的人,所以我很少在外出工作,週末經常在家中休息。但是,我每個月一次逛街和血拼。但是,在逛街時,我常常買不需要的東西,所以我會盡量做到極簡主義,這樣我就不會扔掉它們。不喜歡排隊,我在人群的地方時,平常比起來壓力更多。但是,我認為最近我們多帶智能手機,對排隊的壓力減少。喜歡排隊的人不是也從智能手機中受益嗎?

林書宇
一直到現在,我家巷口清玉飲料店的牌子都還掛在店上,不過底下早就已經搬空,招牌褪色,變成晚上兼差買陽春麵的小攤販。當年新開幕時,當紅的翡翠檸檬真的可以說是一杯難求,但我想其中真正因為它的美味而願意為它一再造訪的人少之又少,多數是看見排隊的人龍前來嚐鮮的顧客。連味覺判斷都有可能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因為在排隊當中花費的金錢、時間成本,讓我們不自覺試圖說服自己它有多珍貴、多美味,若是沒有這些排隊人潮,我可能也不會覺得這麼好喝了吧。
比較讓人訝異的是,即使有著先烈(?)的前車之鑑,快速展店與倒閉的過程依然沒有停歇。沒隔幾年一波新的浪潮依舊讓臺灣的人們擠破頭想嚐鮮,不過,後來我的想法漸漸轉變了,逐漸覺得這樣的風潮不全然就是壞事,只是無論從業者、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好像也只是各人選擇不同罷了:業者願意承擔一定風險換取隨之而來的熱潮,顧客因為口耳相傳樂意上門,或許只能說是眾多行銷策略中一條小小的路吧。

周沛德
每當出去玩的時候(尤其是外縣市),我都會先查好要吃的和逛的,但在不知不覺中,我也被羊群效應給影響了,因為我總是優先挑選大家口中的排隊名店,但當我真的吃完後,其實也像這週VIP同學所說:「我家巷口屌打」並沒有特別的出眾,這時我才明白,也許我只是享受那個欸我吃過某某很有名的店家喔!的感覺;總之,這也是台灣的特色文化之一吧,偶爾排排隊感受一下台灣風情也是不錯的。

洪維邦
本週的血拼與排隊文化課程真的是讓身為臺灣人民的我們相當有感;不過有點可惜的就是報告內容與老師皆對排隊文化所帶來的外部成本較少著墨。2020上半年全球武漢肺炎大流行,臺灣也無置身事外,因此防疫用的口罩酒精消毒水等自然成為嗜排隊成性的臺灣人們趨之若鶩的貨品;而在今年寒假,政府的政策仍然是在一般藥妝店皆可自由排隊購買口罩的時候,我「有幸」剛好租屋在一間連鎖藥妝店的樓上,因此每天出門都能見到這般的排隊盛景,稍微留心一下,其實就可以發現每天排隊領取口罩的民眾好像幾乎都是同一批人;再者,當時也不乏媒體記者拍到民眾整車整車的囤貨口罩、衛生紙等的畫面;因此這些現象是不是可以讓吾人進行反思,排隊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到底有哪些?每天同樣的客群進行排隊與消費,但真正這些人有這麼需要這些防疫用品嗎?抑或只是「跟風」,以及在媒體渲染而成的恐慌氣氛下,規訓化了當時的臺灣人:「每天不排一下口罩對不起自己」、「每天不去囤貨個衛生紙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不趕快買起來會不會之後買不到」;如此的現象雖然可以讓買到的人不愁防疫用品短期內有耗盡的一天,但這樣的行為反而會造成其他沒有時間或是無法排隊,而更有這些防疫用品需求的人,買不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因此血拼與排隊雖然是個人選擇,但在某些特殊狀況中,我覺得它是與公領域的事務息息相關的,這部分的脈絡真的值得我們好好探討,也很幸運地當時臺灣政府有盡快做出對策,限制了個人購買的數量以及天數,解決了當時短暫的「口罩之亂」,吾人在這種情況下的消費也應當顧及,我們是不是可以有限度的消費,以滿足自我基本需求為目的的消費,就好了。

候佳玲
我自己比較少血拼和排隊的經驗,一方面是缺乏經濟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消耗精力。從小就被父親灌輸「不要為了買而買」的消費觀念,因此我們家在物品選購的上偏向「理性消費」。不過,對於同學報告內容中血拼誘因的自我滿足—零售療法 (Retail Therapy),我著實體驗過深夜網購的快感。躺在床上昏沉地滑著手機,看著社群軟體中置入性行銷各樣的產品,難免想點進連結一探究竟。若連結背後的廣告內容充滿吸引度,則當時的自己將在腦波弱的狀態下還不猶豫地將其加入購物車,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幾天後看見手機簡訊突如其來的到貨通知,才模糊想起當時下訂的模樣。然而,我鮮少能清楚自己到底買了些什麼樣的商品,真是麻煩……。但,這也是我喜歡深夜網購的原因之一—時不時為自己準備驚喜!這樣的體驗讓我感受到網購按鍵「加入購物車」和「直接購買」的危險性。只能說,消費時建議在腦袋清晰的情況下再選購,避免衝動購物。
林良
我其實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會因為看到別人都在排隊,即使不知道他們在排什麼,也傻傻地加入隊列。就比如每每到西門町,XX麵線總是在大排長龍,後來不知道是哪個朋友買到之後讓我嘗了一口,口感和味道都比自家煮的麵線差了不止百倍,我不禁想如果這是自己拍了很長的隊才買到的,那麼那種失落感絕對不止一絲半點。再比如蘋果公司推出新機的時候甚至會有人漏液搭帳篷排隊來完成收購更是讓我傻爆眼。對我來說,即使買東西也應該有效率,想到要買什麼才去買,買的時候找沒什麼人的商店去買,這樣才符合時間效益。至於要排隊才能買到的,都留給別人吧。

林癸澤
(台灣人很愛排隊)這個對很多人來說都已經認為這是台灣人的特性了。
排隊的東西就代表他真的值得我們會這些時間去獲得他們嗎?我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案列都恰當,有些排隊美食或許經過的路人並不知道是在賣什麼,只是單純認為(排這麼長一定很好吃的想法),這種羊群效應,往往讓許多人盲目跟隨風潮。但也是真的有口碑的才會讓人願意花時間排隊吧。
血拚購物我想是滿足購物慾望的一個疏通管道,平日滿滿的壓力透過滿足物慾來減緩。

田村有梨奈
我認為關於喜歡排隊和購物,日本人也是如此。如果開始販賣了新產品,肯定會排隊,所以如果想要它,就不能立即購買。目前,口罩和新遊戲幾乎像打架一樣,所以我不能令人滿意地購買它們。排隊是先到先服務的,因此有平等。但我認為不是。因為在日本有很多人在轉售。大部分排隊的人們是他們,而且大多數東西都買光了,所以口罩仍然不足。所以我一直認為排隊是不平等的。另外,其實我以前有我真正想要的東西,而我去排隊過。但是過了時間,它變得不那麼受歡迎了,不用排隊就可以買。所以我想對排隊進行合理的考慮。

張正
這個議題我認為個人的因素會佔很大,因為我從小以來不會盲目排隊或為了等某一種東西而不惜一切代價排隊,我都會找替代方案,不會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如此愚蠢的行無上面。我認為較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年輕人(對於政治社會各種議題都有自己獨到見解的亦或擁有高度公民社會民主素養的)比較不會有這種問題,而可能成長環境比較不好或者沒受到良好教育比較偏向庸俗的普通人才會有這種問題。當然我個人真的不能體會這種愚蠢的感覺所以我的見解可能比較特別,但我還是想勸大家不要花時間亂排隊,真正想排再排,這種行無不僅庸俗毫無智慧可言,還會顯得你的目光狹隘見識淺短,只會讓有公民素養的人可憐你這種盲目毫無民主社會素養的荒謬總體白癡化行為。

林昱廷
台灣跟風式的排隊現象對我來說早已見怪不怪了,這次報告組的幾個論點我認為十分具有說服力與標誌性。奢侈性、稀少性、以及買到賺到的僥倖心態。機上舉例了台灣這幾年的排隊亂象:葡式蛋塔、清玉、智慧型手機、髒髒包、夾娃娃機等等。我自己本身很少會跟隨潮流做出衝動型購物,但看到身邊的朋友一個接著一個掉入商人在資本主義下包裝,由美好糖衣包覆下名為限定商品的毒藥。我不由得想起過去的歷史中,由於資訊傳達不易,人們往往會聚集在市場、廟宇形成一個輿論的封閉圈。無形中產生了疏離,我變得要朝那個封閉圈靠近,不然就會跟不上潮流,最後與時代脫節,這便是所謂的話語霸權。
我為了要跟他人有共同的話題,我就必須被強迫接受這些我不敢興趣的東西,而為了要長久與他人聯繫,我就要跟著他們去排隊、去購買這些最新穎的潮流商品!這就是話語霸權體下產生的非自然性壟斷現象,在這個限制的體系框架下,我們人人都是資本主義下的奴隸。而不願成為奴隸的異類,就會無形中被排擠,最終淘汰在歷史的洪流。

陳子洛
這週的課程確實讓我認為排隊是台灣一個很重要的文化特色,從捷運電梯的靠右到夜市的大排長龍,這些生活中的景象都能發現台灣在排隊這件事情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默契,但相較澳門來說,排隊的風氣並沒有那麼盛行,或許是因為我並不喜歡排隊,所以很少出現在容易大排長龍的現場內,例如幸福堂在澳門開了店一樣,有很多人慕名去買,更多的就是被這股手搖風氣所影響,我身邊就有許多朋友即便沒有很想要買,但是會因為為了迎合大家而去買,久而久之人們都會因為感覺因為要排隊所以幸福堂就是好喝的,這種跟風的情況其實我也有在台灣的夜市裡嘗試,但在我試過幾次後我很確定我依然是無法接受排隊所帶來的副作用,就是非常的耗時常常因為排了一間店而另一間店已經賣完或是關門了,這種情況讓我無法吃到我真正想吃的東西。
所以我會認為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一個重要的觀念,隨波逐流的習慣或是受到風氣的影響而無法依照自身的想法而行動,會讓我們失去個人的意識,但如果是確定了才排隊,那排隊無疑是一種美德,因為這種群體的默契和耐心等待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Week 7-16/04/2020-: Betel-Nuts, Electronic-Fancy-Float and Show-Girl Culture (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

Week 7-16/04/2020-: Betel-Nuts, Electronic-Fancy-Float and Show-Girl Culture (檳榔西 施與電子花車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杜綺文,〈美麗的鏡像身體或不健康的馴化身體?---Show girl 身體價值觀研究〉, 中華傳播學會 2007 年年會,2007。
延伸閱讀
林奕鼎,《檳榔文化作為一個鬥爭場域》,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1993。
張瓊霞,《再探電子花車:矛盾‧仰望‧現代性》,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 陳宜賢,《從知識/權力的角度檢視檳榔西施的身體規訓》,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2006。

同學修課心得

劉宇蓁
我覺得把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女郎和國外相關穿著較裸露服裝工作者的比較很值得深思,畢竟我並沒有想過類似的想法。檳榔西施穿著裸露,被社會認為是比較低階的女性工作者(甚至要清除用"掃"的字眼),且容易被大眾輕視,甚至被警察過肩摔,但芭雷舞舞者或是巴西女郎卻是被人讚賞的。以展示環境來說,芭蕾舞者的登場點在國家音樂廳,且票價高昂,值得探討的是,巴西女郎的表演點也是慶典,以及在街上,而電子花車女郎也適用在慶典,但對於巴西的嘉年華來說,似乎將其視為國家慶典,並且巴西女郎被視為慶典不可或缺的熱鬧元素,以兩者的身材性來說,我認為巴西女郎的身體瘦得線條中,較有肌肉的線條(有鍛鍊),但相較於台灣的女郎來說,有些是瘦到骨感非常明顯的線條,這兩者其實是有差距的,並且,我認為我們多多少少被國外的模特兒帶入瘦即是美的觀念,卻用一種病態瘦的方式在展露自我,這其實是一種讓我覺得很不營養的觀念。

甘峻瑋
應該說我覺得這個是比較像是從酒家裡面流出來的習俗。我沒有說這個不好,這已經變成台灣的一個特色,就如同八家將一樣,是台灣轉變的歷史痕跡。或許有些人可能會比較保守,覺得它們敗壞風俗,但我覺得它們不偷不搶一樣是靠自己的努力在賺錢,我們不能帶著有色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人。就像在荷蘭紅燈區裡面的一些女子也不會有人歧視他們阿,那為什麼我們要歧視這些檳榔西施。我覺得我們應該做好思想功課,好好教導自己的孩子,不要帶有有色眼光歧視他們。

吳思辰
這週的報告中有一點讓我思考了很久—檳榔西施和show girl的比較。這兩者的性質相同、目的相同,但大眾對於他們的看法截然不同,是因為什麼呢?
我想我們忽略了幾點。首先,透過教育,大部分人認為檳榔是不好的、危害健康的,路上隨地可見的檳榔渣更加深的不好的觀感,而賣檳榔的檳榔西施自然而然地會與這些印象連在一起。show girl的產業市場集中於車展、3c等等,這些商品需要交多的資本才能買起,客群不同,印象當然也不同。除此之外,檳榔西施和show girl的工作環境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細節的默默決定了這兩者在我們心中的印象,我想這並不只是我們反省自己思考的角度就能改變的。

蔡沂庭
這一週所探討的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主題事實上牽涉到社會是否能夠接受此類「俗」文化的存在與擴張,但我們不妨思考看看為何此種任何人來看皆俗不可耐的職業與表演能夠在台灣生存,甚至如老師所說的充斥著各種婚喪喜慶甚至是宗教場合?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性」以及「裸露」向來是避諱但好奇的,而電子花車女郎及檳榔西施的出現就正滿足了人們內心深處對於女性胴體的想像以及渴望。而也因為東方女性過去知識水平較低,且在各種職業之中不免受到玻璃天花板的限制,也因此他們寧願選擇如此類進入門檻較低且無男性競爭的職業。因此這在過去看來是一份能夠同時滿足於從業者金錢需求以及觀看者想像的職業。 而如今此職業漸漸沒落,且被各界包含藝文界、學術界等等人士大力抨擊的原因不免是因為女權主義的升起,如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觀念已漸漸逝去,大部分女性都擁有更多更好的職業選擇,因而社會大眾就會認為這種靠肉體賺錢的職業是一種帶壞社會風氣的存在,而事實上我認為此想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可能也有某些特例的存在是難以求職的。但我認為畢竟此文化除有貶低女性的意味之外,也經常助長犯罪發生,因而政府應協助他們能夠習得一技之長方便就業,以此解決此文化所衍生的諸多問題。

羅嵐心
「電子花車是台灣最不入流、最低俗的文化代表,真的是不應該存在。」然而,這種文化卻與最重要的儀式並存。我覺得這個部分很值得我們去思考。若認為電子花車文化不入流、低俗,那為什麼我們在喪禮、婚禮、廟會等等的重要儀式上,會看見他們的表演?我自己的看法跟老師相似,文化沒有高低之分,所以我並不覺得電子花車出現在那些儀式中是不好的,電子花車本是文化的一部份,若我們因為它的表演形式,就用有色眼光看待,甚至將它視為低俗的代表,我認為是不對的。因此,如何去打破這樣的想法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說是很重要的議題。

司儀
很可惜本週的課題,我沒有這樣的經驗。對於檳榔西施和show girl我都沒有真正看見過。但是以「女性」的裸露性感來銷售產品,我想在現今社會是蠻常遇見的事情。我們留意日常的電視廣告,海報或者是那些網紅美博!!!例如電視廣告內容是內衣,會看見很裸露的畫面,美麗的內衣,讓男性驚艷等。彷彿是將女性產品話,女性的外表變成薄弱眼球的關鍵。女性的美等於身材苗條。例如網紅博主拍攝穿搭影片,也是身材完美可以駕馭各種服飾,從而告訴觀看者如果你有什麼缺陷可以這樣穿,從而推銷產品功能性的效果。
社會的不健康,女性被物化,色情低俗的標籤緊貼女性。而逐漸社會也認為性感低俗是美和自信,你不這樣是由於你沒有這樣的資本身材。讓女性認定性感裸露是美...的歪曲現象。那些胖的女生就是失敗的,不自律的。

徐以丞
這個主題讓我聯想到究竟台灣的檳榔西施和模特兒差別在哪裡,模特兒的穿著也是暴露的,但好像整個台灣社會或是全球的觀點都對於檳榔西施有比較不好的想法,對於檳榔西施的評價總是比較差,可是我覺得兩者的工作性質其實多少有些雷同。兩者都是希望展現出自己漂亮且有信心的一面給大家看,唯一不同的是一個是招攬到買檳榔的生意,而另一個則是得到評審打的分數。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打破普遍對於檳榔西施或電子花車的刻板印象,並非所有人來從事這樣的行業都是因為家境貧困而逼不得已,就如老師所說,有些人只是抱著一顆明星夢,跟現在很多外拍模特兒一樣,有許多檳榔西施也有參與寫真集的拍攝,在鏡頭前面展現出自信的一面。再者,從事這樣的職業也有很多一般人做不到的要求,老師提到12度和38度都要穿著一樣的服裝,這件事就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了,還有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做出高難度的動作,這些都是要透過非常辛苦的鍛鍊才做得到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看他們的眼光,不應該用貶低的方式,而是要投射一些敬佩和尊重。
我原本對於這類型的傳統文化也是滿排斥的,我每次經過交流道的時候,旁邊一整排的檳榔攤我只要看見了,都會忍不住地迴避視線,因為我不喜歡看到這樣類型的穿著,二來是我只要看到他們,我就會不自覺得聯想到他們的家世背景,可能是有困難或者有所不圓滿等等的,但上完這堂課我覺得這樣先入為主的想法是不對的,他們並沒有從事不合乎法律的職業,而且他們也只是在專心的工作而已,再說這樣的行業有太多太多需要克服的困難,並不是所有人都做得來的,所以我對於這樣的文化有所改觀,之後看到他們的時候,內心的想法會有所成長,會轉變為對這樣行業的工作者給予尊重和鼓勵。

郭碧玉
我覺得這周的內容很棒,因為之前我對於這一些文化都有非常嚴重的刻板印象,今天聽完老師與同學的分享之後才知道為什麼之前的自己會有這些看法。他們的確是利用了自己的身體與特有的技能來賺錢,我想這沒有什麼不好,演員、偶像都是這樣賺錢的,但社會大眾卻給他們貼上了不好的標籤,人們就自然將他們與色情、低俗文化畫上等號。但其實對他們而言,透明櫥窗、電子花車是他們的舞台,他們也有一個明星夢。龍應台的信中他無意識的標明了身分地位,認為電子花車就是俗,並非知識分子和菁英人士會喜愛的,看似給了電子花車展演的機會,卻是在給電子花車貼了一張標籤。我認為的確芭蕾舞與電子花車Show Girl、檳榔西施相較比較之後可以看見他們的不同與社會階層有非常大的關係,也像老師所說的他們的表演性質也不一樣,但文化並無尊卑貴賤,他們都是在自己想要的舞台上、也用了自身的技能來正當的賺取收入,因此社會就不應該再以異樣、有色眼光看待這些文化。

林子皓
我認為大多數台灣人恥於面對自己特有的文化,雖然具有獨特性、代表性及草根性,但卻不具有排他性的情況下,就被認為是「俗」文化,我認為我們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認識台灣文化,而非受媒體渲染就產生負面觀點,同時我也認為媒體也應對此現象負責,特殊的用詞或是針對社會事件的播映,會讓人對於某些存在既有偏見的文化更不理解,這次深入探討關於電子花車的歷史時,我發現電子花車與三太子為何會有差異時,我發現了其中的藝術姿態差異。電子花車屬營業性質,為了拉攏顧客,多數人選擇「迎合」觀眾喜好,而非注重在於原先目的本身,但三太子、八家將及陣頭等則是為了迎接神明,反而更注重技巧的磨練,我認為造就今天大眾對於電子花車的誤解,此行業的業者也有一定的責任。

王子涵
從小到大,不論是社會價值觀還是家教,都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對於電子花車還有檳榔西施的看法。這兩者雖然在台北都比較少見,但是有時候到比較鄉下的地方,就有機會在路上看到。如同老師所說,曾經的台北市長「掃」除了這些台灣文化,因為這些行業在社會價值觀來說是低俗且骯髒的。不得不承認,我自己的價值觀也被影響了。當我看到她們,會很自然的聯想到她們可能有相對複雜的背景,私生活可能比較亂等等的想法,進而避而遠之。但是看到同學的報告中做出的比較,她們的工作目的與特色其實和展場show girl一樣,卻因為販賣的東西不同,而讓大家對於兩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在想,這是不是也代表了女性某方面來說被物化,是她們販賣的商品的附加價值,消費者的性質與社經地位也不同,所以讓一切部段產生階級複製,加大兩者的差距。而老師上課也提到,其實這就是她們想要展現自我的一種方式,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演藝圈,這種行業是另一個她們可以表演的管道。聽到這裡,我冒出了一個想法,是我不曾想過的,那就是我們不該定義不同的舞台有著不同的地位,因為表演者不偷不搶,只是用不同方式展現自己的優點,為何必須遭受不公平的眼光呢? 這堂課真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議題,也藉此讓我更深入探討了台灣文化的意義。

吳昀萲
我曾經參加過廟會活動,規模非常龐大,人也很多,那時看到的電子花車我至今印象還非常深刻。一群苗挑的女性穿著艷麗的服裝跳著舞,時不時也會挑逗觀眾,像是拋媚眼,丟手帕。請別人表演的目的是取悅神明,一起同樂。或許某些觀眾會看得很高興、興奮;但對我來說,感官並不是很好,感覺很像商品化女性,覺得很俗。但在聽完報告總結所提到:「文化位階的存在是一種必然,但我認為其中差異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差異並沒有優劣高分之下,應該尊重每種文化」,我也開始反思是否是文化位階限制了我們對這些女郎的看法,這些女郎其實是專業的表演者,更是台灣草根文化的代表,我們應該以欣賞的角度而不是以有色的眼光來看,這才是對這些女性表演者的尊重。而在與巴西嘉年華舞者的比較中,明明暴露的程度差不多,那為什麼兩國民眾的想法會差這麼多,我認為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林宇軒
在台灣草根文化中,除了已經被廣泛注意到的檳榔與點字花車外,VIP同學提到的「結冰水」是時常被忽略的產物之一,我認為也可以去進行深入探討,或許與台灣早期的工地文化有關。報告同學介紹了電子花車的沿革,初期主要是作為神明祭典與信徒還願等,在社會變遷之下功能逐漸轉變,行事也從移動變成了定點式,並且以「營造熱鬧氣氛」作為主要目的,觀眾的多垮決定電子花車的成效,也因此現今的「獲得注目」即是電子花車的存在意義。報告同學談到檳榔西施的出現時,沒有提到檳榔西施的出現讓檳榔攤的性質改變,「買檳榔」不只是買檳榔這個物質層面的消費行為,同時是物化女性、建立在父權結構下的產物,報告同學在這裡反而丟出了很大的空間給同學思考,沒有討論到更大的體制面問題,而且和「臺灣文化」的關聯性略低,我認為這是很可惜的地方;在綜合比較上,報告同學指出show girl、檳榔西施以及電子花車女郎皆具有吸引目光、炒熱氣氛,但只有show girl和檳榔西施有消收商品的功能,我認為電子花車女郎同樣也有其效果,只是其商品為抽象的「情緒」,畢竟前文提及「現今的『獲得注目』即是電子花車的存在意義」。

羅佳怡
電子花車和跳舞女郎出現的場合,是婚喪喜慶宴客時候,服務的對象是高官政要等“上流階級",要擁有一定資產的人們才能夠負擔得起的,後來則逐漸普及化,歌舞表演者的穿著也變得越來越暴露,如同報告同學所說的:「歌唱表演等技藝似乎成為次要的,而裸露身體才是重點」,加上媒體通常用詞負面的宣傳,導致後來大眾對其不佳的觀感,如老師提到的「靠身體吃飯」、「門檻很低」等等刻板的負面評價。然而,我也是在老師與同學的介紹過後才認識到這類職業的辛苦與不凡之處,其實和芭蕾舞者一樣,需要很多的技巧和努力。結合龍應台的信封那張PPT,這警醒我對於台灣文化的刻板印象,以及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高低價值評判。另外,同學報告所作出不同職業、文化間的比較也令我印象深刻。例如電子花車女郎與巴西嘉年華女郎的比較,才了解到原來自己對電子花車文化的觀感其實比想像中低很多,也許多少出自於台灣人面對外國文化的自卑情結。但是回想起過去廟會等活動,若有電子花車經過,總是嚷嚷著和家人一起出去看,這才意識到從高中開始,接觸的機會大幅減少,歡欣雀躍的感受已逐漸淡化、消失了。(也有可能只是太久沒看,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反應)

顏郁珊
我覺得這周的報告同學把台灣的檳榔西施與巴西的森巴女郎做一個對比這點非常有趣,是一個很深刻讓我們反思的舉例。我想這也多少關係到台灣人的自卑心態吧,認為自己的文化不如人,認為他們是一個低俗的文化。但其實就像我們看巴西的森巴女郎文化一樣,我們會認為那是一種吸引人的方式,是他們獨有的文化,日本人看我們的檳榔西施文化也是一樣,他們也認為那是一種熱鬧、吸引目光的宣傳手法,兩者並沒有不同。或許我們要跳脫自己預設的視角才能發現自己的好與獨特。
在課堂最後關於文化局長與秘書長的言論也讓我警醒到,原來我們有時候可能不知不覺地就落入一種歧視的,以上對下的眼光,表面上看來是包容,但骨子裡卻是歧視,而自己還認為那是一種正義。的確,如果我們沒有以正確且平等的視角看待他們,那很可能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入歧視的圈套裡。
最後關於身體會展現社會的文化這點,我也是學到了一課。唐朝與宋朝那些關於美的觀點往往都是政治塑造出來的,那麼現今的社會也是一樣,是政治與媒體塑造出來的,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卻常常落入其中而不自知。想要真正擁有身體的自主權,或許就要先跳出這個觀點與框架。

陳研諭
我的日常中,雖然街邊不乏檳榔攤,但極少見檳榔西施和花車文化,偶爾往攤內探去視線,也多是普通的攤主(生理女性居多)在包檳榔、賣飲料。印象比較深的是很小的時候,跟父親回過一次老家,在嘉義鄉下,晚間廟會如火如荼,電子花車的聲光震耳眩眼,老少聚在臺車前,正正面著一座彤紅宮廟。
接觸得少,就愈容易受到傳播媒體、周遭環境敘述影響,儘管我盡力不對自己不習慣的文化抱持歧視,但必須承認,我確實會對它們有差別待遇。假如在住家附近停了一輛電子花車,我很可能會選擇繞道而行;想爭取曝光率、上舞臺展演身體的話,檳榔西施恐怕也在很後面的選項。我想我的舉止、處境和不少人類同──我們尊重,但尊重得很虛假。
 「人類身體的歷史,是一部人類社會文化發展史,就是一種知識和權力競逐、建構的戰場。」聽到這句話,突然聯想到最近剛開始看的《新世紀福爾摩斯》,偵探從人們身上的小細節,推斷此人身份、習慣、近況、所思所慮,以及所藏。身體就是這麼一回事吧。再怎麼努力想改變思考,舉止總可能透露深處的未曾言說,因社會文化早在我們身上深深刻畫。

陳可翔
我在以前去過台南的時候曾經看過一次電子花車,那次的經歷讓我非常的印象深刻,穿著暴露的性感女生、與觀眾的超級近距離接觸、還有熱鬧的氣氛,這些東西完全是生活在北部的小孩完全沒辦法想像的事,然而隨著記憶的淡忘,那些景象逐漸在我腦海裡散去。當我們在課堂上提到台灣本地的文化時,總是會以原住民的文化來做介紹,而並非電子花車、檳榔西施這種很通俗的文化,難道這些文化不值一提嗎?

    老師在一頁簡報中將芭蕾舞者與電子花車女郎做對比,這種對比看似非常衝突,然而兩者都是在展現自己身體的美,雙方都有各自的才華,怎麼觀看芭蕾表演就是欣賞藝術,看電子花車表演卻又變了質呢?我一直認為在社會中真正可視的現象才是真正可以代表本地的文化,以電子花車,廟會,檳榔攤,夜市這些例子來說,它們或許才是我們在跟外國人介紹台灣時可以驕傲地拿出來提的文化。(儘管隨著台灣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有些事物似乎正在沒落)

郭于瑄
小時候家附近的土地公廟都會在土地公生日時「辦桌」,當時有鋼管舞表演,歌手的服裝也確實會在後半段變得愈來愈清涼,而且司儀也會訪問歌手,不過小孩子的我對電子花車沒有什麼特別的刻板印象,也不懂那些帶有黃腔的訪談,記得那時候只是很想學期他大人上台去唱歌。就像老師說的小朋友看待檳榔西施是沒有情色眼光的,而且甚至會很享受在表演完去唱歌。隨著長大就漸漸沒有參加這樣的活動,而且有一段時間非常排斥自身的台灣文化,覺得歐美文化比較「高尚」,但後來我發現這些所謂的「低俗」文化就是我的童年日常生活,而且是台灣特有的現象,經過這次準備報告,我也對這些產業的演變有些許了解,特別是讀到一篇報導,描述台灣人不想讓外國朋友看到電子花車,但是他的朋友卻覺得電子花車很新奇、有特色,他應該要介紹這個文化給外國朋友。現在我認同文化沒有雅俗之分,電子花車不應該被視為是最不入流的文化代表,而且那些表演者也都是要具備高度專業,還要忍受在寒冷的天氣穿清涼的服裝,甚至還要有足夠的機智和觀眾或司儀互動。

陳奕嘉
據我的記憶,上次看到電子花車的時候,是在我回南投老家參加親戚的婚禮,說來有點不同的是,不一定所有場合的電子花車會有清涼的電子花車女郎。可能是我家習俗有些許不同,不似宮廟文化中,會出現的鬧騰騰電子花車女郎——說來這事,也是蠻久以前的,大約是參加親戚婚禮的前一次——穿著少隨著音樂起舞,我沒多看,倒也不是因為歧視,卻是因為我好美食(辦桌上的食物)。再久遠點,只有零零星星的體驗,有歌唱,卻沒有女郎。
  所以要說我能看到很多次跟本週課程相關的,唯有檳榔西施,對我來說,檳榔西施是個風景,引人注目,但家父是我家族中少數不吃檳榔的,每次隔著車窗近看著清涼的女郎,卻是在南投時他替他弟弟(我叔叔)買檳榔的時候。
  課堂上有提到,人們多視「檳榔西施」、「電子花車女郎」為低俗,課堂報告以巴西女郎來對比,老師上課以芭蕾舞者來對比——前者我對巴西女郎無感,後者我不怎麼認為是高雅的(不知為何覺得能跳出來的人很可怕),很難有種對比感——對我來說,適用於對比的大概是常被媒體宣傳、老師上課提到過的「XX女神」等等,如帶有知性的象徵,對比著那些年隨處可見的「檳榔西施」,可說是天差地別的。
  然而,對於我來說,比起現實,我不喜歡看到新聞上的她們,不論是檳榔西施還是某某女神等等。媒體上的她們,像是被構築成觀賞媒體的人士想看見的,給我帶來物化女性的感受。
  而在現實中,我始終覺得她們即使人們不一定喜歡她們,但她們已經能展現出自己,也是相當厲害的事。
  ——雖說事實上的我,還是不怎麼看檳榔攤,並非是討厭他們本身,而是討厭檳榔這種商品而已。

賴璿伊
如同老師課程裡說到小孩看到電子花車是開心的,小時候常在阿嬤家附近看見電子花車,印象中電子花車在的地方必定人聲沸騰,左鄰右舍藉由婚喪喜慶辦桌聯絡感情。在尚未被灌輸任何資訊的單純腦袋裡,電子花車給予人們歡笑和與現實暫時抽離的機會,雖說長大後可能早已戴上有色眼鏡評價這文化,它的存在價值是肯定的。究竟台灣的電子花車文化跟國外嘉年華有何區別?是人們自己先產生了既定印象,抑或是真的有所謂文化位階高低之分?我認為對於表演者,這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許多人明明懷有相同的明星夢,渴望表演的心將其推向舞台,卻因身處不同的環境、價值觀而被賦予了天差地遠的評價,文化本應不該有高低之分啊⋯。可悲的是,除了觀賞者戴著有色眼鏡欣賞表演(甚至不能說是欣賞了),表演者早已在被知不覺中被影響,也同意此工作是低下、可以被鄙視的。

葉芷伶
全世界只有台灣有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文化,但卻有許多台灣人認為這些文化非常低俗不入流,當我開始了解檳榔西施文化時,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台灣有檳榔西施,沒有檳榔潘安?和媽媽討論後覺得是因為檳榔的消費客群多數為男性,後來仔細想想,近年來其實台灣也有針對女性服務的帥哥產業,對於「穿著裸露的女性」,我們的社會經常會出現負面的聲音,那對於穿著裸露的男性呢?看到路邊打赤膊的男性和猛男餐廳裡的服務員我們通常不太會給予異樣眼光,我認為這是一種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再來,同為穿著較暴露的女性,為什麼我們看到女偶像穿著超短熱褲跟近似內衣的上衣時,我們會覺得他們很性感美麗,而看到檳榔西施和花車女郎會覺得他們敗壞風俗?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這兩種職業的包裝不同,事實上,拿掉了包裝,他們就像老師說的一樣,或許都只是有明星夢但卻因為階級複製而走向不同道路的女孩而已,職業絕對不分貴賤,只要不侵害他人權益、不偷不搶,絕對有值得我們尊重的權利,換句話說,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文化是台灣的特色文化,並不是低俗的職業,台灣人需要用更開闊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文化,政府更不應戴著有色眼鏡不合理的取締這些業者,我認為要改變社會眼光,導正政府的政策和政治人物的想法是首要任務。

魏浩胤
如何才是自我呢?這堂課使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些回憶……藍色水玲瓏的某一集提到檳榔西施的競爭,當中就有用略為情色的手段為籌碼的劇情。也是差不多的時間點我發現社會這樣告訴我:檳榔西施和花車女郎職業不入流。但其實我不太懂,一樣是賺錢,除了一些真正有非法的各種交易的那些特例之外,傷風敗俗在哪裡?是否世人的眼光才是把她變成傷風敗俗的?有趣的是,在一個檳榔西施僅僅是坐在那包檳榔,就有許多男人將他們半物化(我知道這種美色的商業手段是一開始的目的),而女人呢?至少就我所知部分是帶有看不起的情緒的,不論多輕微(不就我們這個年齡層看,也可能是我取樣狹隘)。我在想,為何那些看不起檳榔西施的女性這樣想。之前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講的是社會規範與道德的優越感。是否我們已有先入為主的歧見,才認為這個職業不高貴?需要改變的有時是社會的眼光,而不是對象本身。我們因為檳榔西施的可接近性和她們之所以如此的目的而存有偏見,卻沒去想她們也是在賺辛苦錢。電子花車同理,只是在此我更想問究竟為何男性和女性的「裸露」定義差別如此大?這篇心得打完如果有餘心餘力我會去查文章的。就像近來被廣泛討論的男性乳頭與女性乳頭的問題,個人認為跟父權社會有關。也許更可以延伸到為何女性「必須穿好衣服保護自己」而不是叫大眾不要侵犯他人(知道男生也該保護自己,但也同理,為何不是叫任何潛在侵犯者管好自己)。但是可能偏題太遠,就此打住。

  總之,社會限制著身體的自我。而擺脫框架而真正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人是少數,也許未來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但我現在認為不樂觀,畢竟片面思考的人越來越多。

張紫媫
我認為不管再怎麼呼籲不能以有色眼光看待這些行業,也只是掩耳盜鈴而已,因為這些行業的本質本身就是一種物化女性的象徵,利用男性的生理慾望去販賣女性的青春貌美。因此除了呼籲女性健康就是美的觀念外,也應該加以禁止男性消費女性的行為,有消費者才會有供應者,從消費者著手才能減少女性被騷擾的機率,同時也才能真正改變大眾的眼光,不再讓這些行業被汙名化。

楊婷雅
在夢想城鄉實習所負責做的事情是規劃給高中生的系列微課程,以探討自我認同、自我與他者關係、認知差異與共存的方向來設計,所使用的教學內容與文本和社區及店家故事相關。
在其中一個教案討論時,社教系的老師給了我們回饋,表示我們想在教案之中去帶入「理解別人的好動機」這一點很不錯,但理解之後呢?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是讓參與者可以意識到每個人有平等的權利可以做選擇,還是我們要處理與他人選擇(價值)不同時,面對這樣的差異我們可以怎麼做。討論後,認為後者更是我們要做到的。
以上的討論搭配下午的電子花車與檳榔西施課程,讓我覺得很有趣,像是如果有朋友來跟你我說「我想要去當電子花車的工作者喔」,或是「我要去當檳榔西施喔」,我們會有什麼感覺呢?
過去的我心裡一定有段真實的話會是:「這樣要承受很多人的眼光與注視喔,而且容易造成傷害,甚至失去自己,你會要活在觀眾的喜好下。」回頭看,不少是霸權之下的思想套路。像是「因為裸露會危險,所以不要去做」的因果與決策關係。
回頭思考問題的原因是,我們真的尊重這個職業嗎?並且,我們又真的認同這個文化嗎?
我認為我尊重的是他們有其職業選擇,不管是在電子花車的舞台展演自己,還是在檳榔西施攤販賣檳榔,因為我相信他們在選擇這份工作時,一定出於他們的「好動機」,像是可以獨立養活自己,不再使家人有經濟負擔等。
但論及文化,我真的認同嗎?文化有好幾個面向,絕不是單一的,如果就「身體意義上」,好像有些事我無法認同的,像是「使自己成為瘦即是美的一環」的單一認定。但不會因為不認同這個部分,就去否定這個職業,不會否定的原因,我認為是我能了解他們在這一份職業當中的困境,而那項困境是來自於社會的「印象架構」是集體地被媒體及大眾所塑造出的,那些電子花車或檳榔西施工作者的「視覺喜好」,並不是主動從自己出發的。
那麼當不認同這部份時,我該不喜歡的不是「這個職業與文化」,是這個文化背後的一元化標準的操手,那麼可以著手做出改變的,就是我們所接觸的傳播媒體,也可能是我們周遭的所有人,以及自己。
然後對應到正在進行的教案,就覺得「辨識差異」以及「差異共存」,真的是一件待磨練與持續實踐的重要之事呢!

林癸澤
我居住在基隆,每年的中元普渡基隆都有一場基隆人都參與過的盛事,也就是普渡的遊行,這個遊行繞著整個基隆市區進行,時長長達4個小時,每一台電子花車有不同的意義和不同的裝飾,有些花車也有些人們驚喜表演,花車照著每年生肖的不同,以及每年不同姓氏的普渡,都有不同的變化,每年都給居民們不同的觀賞體驗。
近幾年因為一些年輕氣盛的年輕人加入廟宇派系、陣頭去鬥毆,造成社會安全上的疑慮,而讓有些人們對於遊行、電子花車有了不好的印象。
檳榔西施從小時候就一直被灌輸是女生穿很少很辣的職業,因為外面的招牌總是清涼女生的照片,透過電影的演繹,也更加根深蒂固這個想法,但其實不盡然,檳榔攤會有各式各樣的人們管理,而檳榔雖傷身也不雅觀,但卻是許多人們維持精神的糧食,正所謂沒有消費者,就沒有供給者吧,就像八大產業說的:[ 我們不偷不搶部拐不騙,又哪裡違法了! ],每個職業都有在社會的重要性,不該有貴賤。

顏筱彤
我對電子花車最直接的聯想,便是童年丟糖果的經驗。
我的老家北港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傳統,在每年農曆3/19,也就是媽祖生日時,會舉行「藝閣」。同樣是以電子花車的形式,但最大的不同在於鎮上每個孩子都可以上去體驗。到了當天,小孩子們會化妝、並穿符合主題的衣著(像白蛇傳、八仙過海、桃太郎等),接著工作人員將我們綁在電子花車高高的椅子上,並發給每個人一個竹籃子,裡頭裝滿各式零食,讓我們在電子花車繞鎮的過程中發放。每年的藝閣是北港小鎮最熱鬧的時刻,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出門欣賞。傳統上,當你對著藝閣上的孩子拍拍手,他們便會丟糖果給你。小時候丟糖果,長大後接糖果,這是我在童年最愛的活動。
小時候家裡就住在廟旁邊,因此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花車舞台,俗文化其實就是我的童年。記得老師上課所說:「小朋友是不帶情色眼光的,反而能享受於表演。」我們小時候不僅不會去批判舞台上的表演者,甚至會很希望自己也能在舞台上展現自己的才藝,渴望眾人的掌聲與肯定。我認為文化沒有高低之別,因為文化就是我們的生活。

謝秉辰
聽完整堂課後,其實對於這個主題的態度有稍微更加重視了一點,因為,真的,不知道是文化對於這兩種行業所貼上的標籤還是淺意識的被洗腦,認為這種行業就是"下流的"、"不許去接觸的"領域,所以我自小就對這主題沒有什麼研究。但是經過一堂課的"重新思考",我也慢慢地對於這個主題產生了自己同步分析後的一些看法。
我很喜歡老師和報告小組用比如"巴西嘉年華""芭蕾舞舞者"與"電子花車"做比較,這是我真的從未想過且令人驚豔的一場比較,三個看似不相干的行業,放在一起反而有著值得探討的議題所在:那就是各個文化對於"身體"的態度為何,或是更精確的,"女姓"身體。我對於兩性平等的議題實在是沒甚麼去follow,但一個不可否認的歷史記憶就是早在好久以前就有"女性主義"的風浪,女性的地位也逐漸地被大家給重視,甚至我認為現在社會女性"優勢"也逐漸的超越男性(是吧><,經過這些時間的觀察,像是某先情況常常會說甚麼女性優先阿,也常常女生很多時候相對於男性都會有比較好的待遇)(我是有這個感覺啦!!但是不知道大家怎麼想...)。回正題,就如此的比較分析,巴西的嘉年華會對於女性身體的態度市趨於"健康的",而芭蕾舞則被視為一種"高尚的藝術",可遠觀不可近完焉(BTW很surprise知道老師以前也是音樂班出生的,也了解我們音樂系的心裡想法,我剛好也是主修鋼琴副修聲樂,特別了解所謂的"藝術"和純為了"娛樂性質"的差別),而台灣人對於電子花車和檳榔西施,通常已經主觀性的帶有色情和下流的想法,進而導致人民對於這兩種行業的"身體價值觀"產生偏差,我認為這點是需要人民需邀重新去思考的一環課題,就像課堂中最後提到的,「身體」是什麼?也是個人人都該去思考的問題:身體可以是"美"的,但就看你用什麼眼光去看待且定義"她"。

陳亭孜
在這周課程裡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前半段討論警察對檳榔西施側摔執法過當的問題。
雖然對檳榔西施側摔確實是執法過當的表現,但我認為社會大眾普遍站在檳榔西施的立場設想卻有些偏頗。
在老師的PPT裡有一張檳榔西施的新聞報紙剪影,上面寫著檳榔西施說「我也是人生父母養」。但每個人都是人生父母養,脫下制服的警察也是一般人。警察其實也有很多苦衷,若是他們沒去規勸或取締可能會被民眾檢舉並沒有盡忠職守或是不理會他們的檢舉(警察會遇到的檢舉其實千奇百怪)。 試想今天如果我們也是警察,被檳榔西施以髒話連環標罵,難道心裡不會有一絲委屈和不滿嗎? 而也許因為影片當中面對檳榔西施不停挑釁、不停罵髒話,穿著制服的警察要承受的污辱和不能為自己辯護反擊的心理壓力才會導致理智線斷裂,進而有這樣的結果。但普遍的民眾只會看到以暴力解決事情、並不會思考當事人的所需承受的心理壓力與被罵的前因後果,因為暴力和色情是最容易吸引眼球而被關注的。 
    再來是老師提到有關階級複製的問題,進而將檳榔西施和花車女郎、對比芭蕾舞者和模特兒。我們從小被教導要珍惜自己的身體,或是身體自主權的重要性,但以前在有些檳榔西施攤卻能看到「買兩包送兩粒(觸摸身體)」的促銷活動,我想這是為什麼台灣社會對檳榔西施有負面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另外,我也在上課過程中思考為什麼幾乎看不到檳榔西施是男性的問題,因為大多買檳榔的都是男性,也就是市場供需的結果。我想除了教導社會大眾認同各式職業有其辛苦之處以及需要被平等看待之餘,更重要的是提醒更多人【女性不是天生的服務供給者】。

林青恩
台灣的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是經過多年的累積而形成的。許多人認為:這樣的文化是「俗」的。但這個「俗」字代表的究竟是通俗、平庸的 還是低賤、下流的?如果是前者,我覺得用俗字形容檳榔西施或電子花車是恰當的。因為相較於芭蕾舞劇,這些我們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這些景象。距離是會產生美感的。當我們靠得越近,便越容易看清他的樣貌。我們與芭蕾舞者的距離十分遙遠 便會對他產生嚮往。而在檳榔店密集的台灣,我們自然會對檳榔西施產生輕視。在國小的健康教育課本中,也會告訴我們吃檳榔是不好的。再加上新聞媒體的渲染,這樣的歧視心理早就根深蒂固的存在台灣人民的心中。

我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因此我認為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受汚名化的情形很難在現今的台灣社會中完全去除。我想這個「俗」有可能一直被認為是低賤、下流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電子花車舞者都搬上舞台,也不可能一夕之間清楚大眾對他們的歧視。有許多人認為:這樣的從業人員是「用身體賺錢的」認為他們靠的僅有美色。而事實上,各行各業都是辛苦的。就算我們與他們靠的越近,也不見得能看的到全貌。而我們看到的往往都只有缺點,沒有優點。或許把距離拉遠一點、播放優美的樂曲 ,就會使人認同這樣的文化吧?那麽又會有誰來取代他們「最為低賤」的位置呢?我想這是很難改變的。

王奕翔
猶記得,上次看到電子花車的時候,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坐在爸爸的舊車上,突然遠處傳來一陣電音,回頭一看,五光十色的巨型人偶乍現,嚇得我以為我要被抓回去了,而且並沒有看到電子花車女郎。可能是我家習俗有些許不同,但這也是蠻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我認為我經驗中,跟本週課程相關的,只有檳榔西施。那時,我們家很常去的早餐店,隔壁就有賣檳榔的,但衣著都非常正常,對比著這些年隨處可見的「檳榔西施」,可說是天差地別的。但我認為,會去買檳榔的人,在我們越來越注重健康的這一代,大多數還是會被「檳榔西施」所吸引,我並非討厭檳榔這種商品,而是討厭那種嚼著檳榔,滿嘴鮮紅,而後騎車停在我旁邊,說他沒錢加油的瘋子罷了。

翁家祥
聽完這周的課程才驚覺自己對檳榔西施跟電子花車確實有偏見。以前總會聽老師或是媒體說「職業不分貴賤」之類的理想,然而有些刻板印象卻在這些標語的底下緩緩形成。如課程中所提到的,同為穿著較少的舞者,芭蕾舞女伶給人的社會觀感與地位就比電子花車女郎高尚一個階級。性質相似的兩種職業卻分別在音樂廳跟馬路旁的喪禮工作。而提到檳榔西施,也往往會跟不讀書、背景複雜這種負面關鍵字同時出現。我認為這些刻板印象的形成,歸因於人類分類與簡化思考與比較的本能。當我們提到某個族群或是職業時,我們的大腦會為了簡化思考而根據以前的經驗先找出結論。像是現在有一部分的人聽到八家將時,會聯想到不愛讀書、常常鬧事打架等等行為,並且將這個廟口文化漸漸與一些負面觀感結合,最後產生出「8+9」一詞(表示不愛讀書、常出去打架又菸又酒的青少年)。這樣給別人貼上標籤的習慣,會讓我們對不熟識的他人進行錯誤的判斷,進而固化並不準確的印象。在流傳於大街小巷的八卦乃至公共媒體,我們無意間宣傳了這些認知,使這些族群更難翻身,並逐漸讓錯誤的認知變成真實。以檳榔西施為例子,如果有個檳榔西施決定更改自己的職業,在向其他的工作場所投出履歷時,面試官看到她原本的職業或許就會先為這個人打上一個分數。即使他們還沒有見過面,在背景上就已經「輸」給別人了(這裡是說刻板印象上,並非真正的職業價值)。刻板印象讓她們難以跳槽到社會觀感較佳的工作,更讓社會確信了她們比較低階的認知,惡性循環的造成她們的地位更難以改變。也許除了本土文化保護之外,我們應該著重在我們自己的思考。當我們意識到刻板印象已經形成,可以去探究他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會產生,接著試著去化解他。雖然人人平等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艱辛之路,我們仍可以慢慢地朝這個理想緩步邁進。

林晏筠
原來,我也是一名對電子花車/檳榔西施擁有成見的人。在尚未探討今天的主題之前,我也會無知地連結「電子花車」就是不雅觀、「檳榔西施」是因為沒錢,而選去擇的一個行業。我知道聽起來很難聽,但我相信,在尚未深入了解他們之前,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對他們的所知,只有這類的字眼。謝謝今天的課程,好讓我能夠好好反省一下自己這糟糕的想法。「檳榔西施也有星夢,只是他們的展演舞台不同。」是阿,這就是核心因素,他們的展演舞台不同。憑什麼因為「舞台」而去界定任何表演者的高低。如同老師在課堂中提及的:學音樂的舞台。身為一名從小學音樂的學生身為一名參演過無數音樂會,無論是售票或無售票,我們都知道,在上面就是一種「好像很厲害」的感覺。或者,平時出去,母親向別人介紹自己是學音樂的,別人也都會眼睛為之一亮,然後接著說的第一句肯定是:「花了不少錢吧?」只因我們是花錢栽培的,所以我們位階較高?只因可得性較不如在電子花車上所以我們較高級?只因我們要花錢、看檳榔西施不用,所以我們更高等?種種外界所造成的階級差異,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好好深思,這樣的想法是否妥當?是什麼造成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誤解、刻板印象。再提到對「美女」的界定,我想這必然是商業的產物。因為我的偶像好瘦,所以我追隨,再來是同儕。因為我周遭的朋友多說越瘦越好看,所以我追隨。我想,在這個部分,我們更該追隨「自我認同」。不論你是胖是瘦、是高是矮,重點在於你應當喜歡自己,你應當覺得自己美、自己帥。

許舒婷
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是我未曾思考過的主題,他們距離我的生活實在遙遠,兩者都沒有現場看過,但藉由這次的分享,讓我能對此文化有了初步認識,也令我了解更深層的含意。網搜尋電子花車,五彩繽紛的燈光效果迎面而來,隨著觀眾的歡呼,舞者在鋼管上賣力演出,讓人印象深刻。但這跟我認知的鋼管舞產生了一些落差,印象中這類高超的表演,似乎只有在高額售票的舞台上展現,電子花車帶給我很大的震撼。談到檳榔便想到檳榔西施,但看過許多家檳榔攤,我卻從未見過,甚至以為這個稱呼是指賣檳榔的阿婆。直到這次的課程,我漸漸的認識了這個行業,除了賣檳榔以外,他們有種種辛酸,隨之而來的疑惑是「用女性的魅力吸引顧客,這樣算是物化女性嗎?」但類似的行業卻也不少,像是日本的歌舞伎町也有「牛郎」,這樣將人商品化有無對錯?值得深思。看到結尾警察欺負西施的影片,著實令人心疼當主流文化給非主流文化,貼上汙名化的標籤,在某種程度上,也打壓了此文化的發展,我想這次的主題最想傳達給我們的是「文化沒有優劣之分,應該尊重每一種文化」

林熙彤
在這堂課之前我並不知道甚麼是電子花車,有聽過這個名詞但沒有實際看過或是研究過。不過檳榔西施倒是很常見到。從小媽媽總會叫我不要靠近那些吃檳榔的人,看到穿著比較暴露的檳榔西施還會趕緊將我大步拉走。造成我從小的刻板印象,覺得檳榔都是比較低俗的人在吃的,坐在裡面賣檳榔的也都是不好的人。卻也不知道為甚麼。慢慢長大之後我覺得文化並沒有貴賤之分,就像曾經的夜總會,也在當時被認為是所謂"不好的"地方,在裡面工作的都是"不好的"人,而在他漸漸沒落之後,卻成為了一個讓後世懷念並婉惜的歷史文化。每次不論是是否取締檳榔西施、陣頭還是電子花車的聲音浪潮都很大,也不知道為甚麼台灣人總是認為自己的本土文化是低俗的。其實我覺得性質和夜店、酒店是一樣的,可是當有外國朋友來台灣,我們大多寧願選擇帶他們到西化的信義區體驗"台北的夜生活",也不會把這些文化介紹給他們。至於小時候常常看到但現在逐漸消失的檳榔西施,我也曾經想過為甚麼現在的檳榔西施越來越少,甚至都只是像普通店家一樣,沒有當初穿著火辣的年請女孩穿梭於車陣中販售的特色。這次的小組報告替我解答了這個疑惑。現在的新興產業確實越來越多,不論是網路工作者還是酒店小姐,賺得比較多,也比較自由,還不會遭受異樣眼光看待。我認為職業不分貴賤,檳榔西施能用自己的美貌或是業務技巧販售他們的商品也是她的能力。當台灣人開始省思為何屬於自己的文化、語言都漸漸開始消失的時候,是否真的該開始正視我們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價值觀問題呢?

連彥傑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警察測摔檳榔西施的新聞。
雖然最後輿論風向站在檳榔西施這邊,也有警界人員出面替這名員警的行為致歉,但對於事件發生我還是相當不解。課程提到,警察身為國家執法的第一線人員,他的態度反應這個國家對於檳榔西施的刻板印象。課程中將芭蕾舞者與之對比,兩者皆是表演者,只是社會大眾的觀點卻大相逕庭,國家級表演廳與路邊;認證學歷的表演單與無人過問;對於自己表演的自信與取悅顧客。她們最大的差別,只是她們的環境。在上課之前,我沒有想過將這兩份職業相比較,更知道自己心中對於兩者有明顯的高低之分,雖然可以明確知道不應該有如此的刻板印象,卻不免阻止腦中浮現出的第一個想法。
主流文化與價值觀不是絕對,但卻會薰染其中的人民,甚至很多看法與觀點在別人提及前都不曾想過,習慣成自然,固然放棄思考。我覺得這幾週都有類似的感觸,不論是臺語或是這週的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但文化本該沒有位階高低,希望之後在看待一個文化時,心中的成見可以漸漸退去。

譚小薇
上這一堂課之前我沒聽過電子花車” 這一字。所以先上網研究一下什麼是“電子化車”。看了一些照片後覺得很不雅觀的,再來也看了很多評論覺得是一種通俗的文化。有的人也覺得是一種低俗文化。
我已經知道檳榔是什麼,但是不知道後面可以加 西施這個名字。 在我的心目中檳榔是一種植物,計程車司機會吃的,把牙齒和牙齦變紅色,發炎。再加上聽說吃檳榔的人不可多接觸的人。 檳榔西施穿著裸露,被一班人認為是比較低階的女性工作者,常常被輕視。
這一堂課讓我比較了解這些文化,令我更了解深層的含意,而看了很多評論也覺得是一種通俗的文化。終於了解檳榔西施的意思。
課的內容把電子花車女郎根巴西的和芭蕾舞來比較。我覺得這些比較很有趣。讓我們發現雖然每個國家文化差別很多,但是還可以找一些相似。這些都是在展現自己身體的美。我自己不會對她們作出評價。但是我在想為何有些國家會接受這種事情,會覺得是一種藝術,美麗,但是別的國家會覺得是一種沒落的。

鄭筠叡
我特別喜歡老師所舉芭蕾舞的例子。當芭蕾舞者、電子花車的表演者和檳榔西施同樣都穿著較為稀少的服飾,大家給予的評價卻大相逕庭。精緻藝術的包裝透過門票、難能可貴的機會、獎項與跨國際的經歷等,而塑造出一種難以接觸的高雅文化位階,表演者也以一種展演藝術給觀眾,而非取悅觀眾的概念來表達,呈現出一種無形上對下的關係。這樣的形式,除了區分了需要有一定經濟水平的人才能接觸之外,同時,也把藝術、此種表演藝術拉到更高的境界。記得曾經去看過荷蘭現代舞團來台的演出,整場將近兩小時的內容我其實並不知道他在演甚麼。然而,卻會覺得藝術好像是一種難懂的、深奧的、高不可攀的,是因為自己沒有涵養而沒有辦法了解,然而能進入演藝廳仍是一種薰陶。這樣的思維,就如同我們對於美的身體的定義,充滿著政治性的操作。相對於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之前的我並沒有甚麼經驗與想法。雖然在小的時候很常在路上看到檳榔西施,但除了去欣賞她們姣好的身材,好像也不從去思考或評價,家中也沒有人會特別提出。然而,這樣的成長過程或許也隱隱約約的帶出避而不談的背後,是否為一種不值得去參與、了解或是認識這樣的文化的意涵。倘若仔細的去思考,也會在不由自主地往較負面的方向去思考,同時,也會發現我們對於他們缺乏認識和了解,也因此用許多我們既有的刻板印象來詮釋。然而,文化本身沒有甚麼優劣之分,職業也不應有貴賤之分,一個社會能如此豐富、有趣,不就是因為擁有不同的文化交織於一起並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和樣貌。

李雨萱
2017年來帶台灣時也有發現爲什麽台灣那麽多檳榔店,那是從臺北去臺東的路上司機叔叔也一直停車買檳榔,買了一包又一包完全停不下來的感覺,真的讓我有點錯愕。小時候聼大人說吃檳榔不好會有口腔癌,牙齒會發黑,壞處那麽多爲什麽那麽多還是喜歡吃檳榔呢?而且我看到賣檳榔的人多是上了年紀的大叔,感覺他們不是美酒加咖啡,而是“檳榔加香烟”欸。檳榔西施我真沒看過,我看到再賣檳榔的都是阿姨及外籍女士,還沒看過穿著性感三點式的檳榔西施,希望有機會看到,畢竟這是台灣的文化之一。
PPT裏面有提到 有很多人認爲"瘦即是美",我個人并沒有完全認同這個觀點,雖然我也是想減肥的其中一個人,但瘦也要瘦的健康啊。有肉的人也可以很美,自信最重要,可以不用瘦,fit 結實也可以很美啊。希望社會的大家可以在思考一下“瘦即是美”這個觀點。
電子花車其實馬來西亞也有哦!馬來西亞的柔佛州每年的正月廿日眾神出巡,一連三天之游神盛會,為新山市年年循例舉行之盛事。柔佛古廟是新山五幫華人共同膜拜的寺廟,它是早期新山華社力量凝聚的核心組織,正如後期的華僑公所,和目前的中華公會,為新山華裔同胞最高的領導機構。而其中的電子花車是游神的不可缺少的重點,五彩繽紛,張燈結彩,各個工會精心佈置的電子花車成爲人們最期待的表演之一。爲了傳承電子花車的歷史,每年的柔佛古廟大游神都會舉辦攝影花車的比賽哦!

陳威錡
我注意到台灣的檳榔店真的很多,尤其是在偏郊區,常常可以見到每隔幾步路就有一間檳榔店的景象,檳榔店通常裡面都坐著一位檳榔西施,而台灣有這麼多間檳榔店背後一定有它盛行的原因,撇開吃檳榔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例如牙周病、口腔癌等等)之外,檳榔與檳榔西施的文化仍然有我們能看到的正面影響,像是許多長輩喜歡請吃檳榔來聯絡情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檳榔也有殺菌、提神的功效,因此很受一些卡車司機的青睞。最後是檳榔西施的部分,雖然有些人會認為檳榔西施穿著過於暴露或是其他負面印象,但我認為職業不分貴賤,只要正當且盡於自己職業的人,我們都應當要給予其尊重。

羅悅庭
 在我的印象哩,我似乎沒有看過檳榔西施,所以對這樣行業不甚了解。經過這堂課,我才知道原來他們需要待在那麼不舒適的地方工作,並維持高難度的坐姿,還會受到他人不禮貌的對待,真的是非常辛苦的職業。而關於與其他衣著暴露工作者比較,我認為舉芭蕾舞者為例不太恰當,因為芭蕾舞衣其實蠻包的,只是比較貼身。森巴女郎是比較好的例子,我覺得國人對檳榔西施和鋼管女郎的觀感不佳,是因為與歐美國家相比,台灣還是較為保守的,而且森巴女勞有較悠久的文化脈絡(16-18世紀傳入),也負有宗教意涵,與檳榔西施或鋼管女郎的起源是攬客,出發點不同。

張彬
在影片中老師有問到我們有吃過檳榔嗎?其實我吃過檳榔,但不是台灣的檳榔。我是在我的僑居地(緬甸)吃的,當地吃檳榔也是一種文化,是從古老的王朝時代就開始在吃了,一直延續到現在。儘管政府也像台灣政府一樣也有推廣說吃檳榔會對身體有害,會造成口腔癌等但民眾還是該吃的繼續吃,檳榔汁該吐的吐,道路上滿地都是紅紅髒髒的檳榔汁,很不衛生也很惡心。所以我有點好奇台灣的檳榔是不用吐汁的嗎?很少看見吃檳榔的人吐檳榔汁,馬路上更不用說了。所以這點是在我們僑居地吃檳榔的人們應該要像台灣好好學習的地方。
    然後,在台灣吃檳榔的群眾是很容易區分的,比如說:有VIP同學說的卡車司機、有做工地的、台客等在地區方面發現北部的人們會很少有吃檳榔的習慣,越往南下會越發現許多檳榔攤和檳榔西施的存在。而且一些人的刻板印象就是說吃檳榔的就是底層社會的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也是啊,如果你每天嚼檳榔嘴巴和牙齒都是紅紅的,你與人交談的時候對方看到你的面貌偶爾也會有點嫌棄的意思。如果對方也是吃檳榔的那就不會有這種問題的存在。而在緬甸吃檳榔的群眾是普及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老師、律師、醫生(極少)、警察、卡車司機、富有的、貧窮的等等。檳榔攤也是到處都能找到,可惜就沒有像台灣一樣有檳榔西施了。之前在報紙上有報道了一篇有關台灣的檳榔西施,害得當地的吃檳榔的男性很是羨慕台灣呢。
   在影片中老師有比較檳榔西施和模特、芭蕾舞蹈者們的差別,我認為檳榔西施和這些行業的人們是完全不能比較的,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完全不同。就以檳榔西施來說他們的工作是包檳榔和吸引那些嚼檳榔的男性為主要目的,而且檳榔的價格不高,人人都買得起,意思是很容易跟檳榔西施有接觸往來的機會和金錢交易。但模特就是站在展示品旁邊吸引大家讓大家拍照而已,不能與她們接觸往來,而且她們成本高不是人人都可以近距離接觸的,芭樂舞者雖然穿的很少但她們大多數是有自己的夢想和愛好在跳舞,而不是被生活所逼迫的。吸引她們的也大多數是像她們一樣對芭樂舞蹈有愛好的人們罷了。所以我覺得檳榔西施和這些人們是完全不同、不可比喻的。

賴彥任
許多事情是相對的。美麗和醜陋;聰明和愚笨;氣質和下流。一方的存在凸顯了另一方的價值。萬物根據大眾的期待與喜好,被區分成多個層級。對高級加以讚賞;對低級給予負評。一樣米養百種人,先撇開品評的標準,我們是否該給予不同於我們價值觀的事物一些尊重與包容?就如同伏爾泰所說:「我不同意你發表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的權利。」「我知道我不容於這世界,但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我們時常因大多數人的看法而修正自己的行為,有時是有益於自身,但有些卻有害於我們。當少數人是困難的,有獨立思考也不容易,但我們還是得為自己付出勇氣,畢竟人生是自己擁有的。閱讀完老師的想法後,我腦中不禁浮現一個問題,性產業到底合不合理?應該被社會所接納嗎?議題涉及層面甚廣在此不加以論述,但想問問老師對此議題的看法與見解。

羅品淵
這周的主題很不錯,剛好就是探討刻板印象的好時機,小時候爸爸常和我說電子花車就是一個不該存在的東西,台語(尬派因啊),會使小孩子學壞的意思,因此我們從小就會對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產生負面的刻板印象,到現在我一聽到電子花車和檳榔西施就是還是會自動活化負面的刻板印象,至少在我們這個年齡,這個刻板印象很難被抹煞,因為現在電子花車很少出現,檳榔西施也愈來越少,本來我們能透過刻板印象個別化來讓我們改觀的途徑沒了。
在我們的下一代,還能看到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嗎?
還是都剩下我們所和他們說的印象及回憶,我們台灣的電子花車及檳榔西施的文化會不會就此斷線呢?
這仰賴著我們這代的努力,於是修這門課讓我有機會在重新檢視自己對於各種台灣流行文化的看法。

羅翊桓
很感謝報告組別和老師都做了如此深入的討論。首先,報告組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拿巴西森巴嘉年華和台灣的電子花車做比較,同樣本意是酬神,近似狂歡,為何在兩國民眾甚至是國際上的眼光相差這麼大。穿著清涼是女性的原罪嗎?電子花車被斥為色情、不入流,我認為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挑逗性。就我的記憶而言,女郎可能一開始會穿著外衣外套之類的外著,到了氣氛炒熱之際,漸漸地把衣物脫掉。這樣的行為形成一種階段性誘引的意味。不過這並不能怪罪於女郎上,更不能以有色看法去貶低文化,因為人終有慾望,終有為了生計而做出的決定,在此,我想還原電子花車或女郎一個中性的形象。
另一個我想談的是媒體裡的女性意識,各種各樣的女神佔據了版面,更甚者還有分類哪一種類型的女神等等。又說到了女性過度追求身材,又或是媒體形塑出如紙片人般的體重才是標準的正妹;導致女性永遠覺得自己不夠美麗,自卑的想法一直延伸於心底,構築出一個病態的價值觀。這些都是應該被糾正且克服的。末尾則提及政府高層官員對於電子花車檳榔西施這種她們眼中的「俗」文化,存在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一方面想要操弄基層民眾喜愛的俗文化,藉此獲取信任、親近獲取選票;二方面又鄙視這些文化,發言間有意無意透露出區隔你我的身段。此類矛盾的心理於我看來十分厭惡,抵著出入於知識和勞動階級的大纛,卻做出如此雙標的行為,當今的社會氛圍說真話者不受重視,真話也就慢慢消逝在無形中,文化意識的傳承需要民眾建立理性而健康的心態省視各類俗文化,也當然包含本周的主題—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

周毓凌
課堂中提到許多有關檳榔西施和花車女郎與其他職業的比較,似乎在臺灣她們運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展演,就是一種低俗、被歧視的存在,但如果今天換個人呢?
這邊我想提到蔡依林和韓國女團mamamoo成員頌樂,兩位都是很美麗、很出色的女性。這兩位女性也都曾在公開場合表演過鋼管舞,並且大獲好評,明明是做同樣的事情,用同樣的表演方式,結果贏來的評價卻大相徑庭,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透過這兩位女星的公開表演,和背後的練習記錄,我們可以知道鋼管舞真的不是一件簡簡單單就能練成的事。鋼管舞女郎同樣要花費不比她們少的汗水、眼淚與瘀青,但常常迎來了卻是不被認同的異樣眼光。
沒有什麼職業比較高尚或低賤,評分等地就是一種貼標籤。

(這邊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頌樂的YT頻道,有一些鋼管舞練習的畫面)

洪維邦
在這邊回應某幾樓的評論,也同時回應本次的上課內容與部分同學不同的是,我認為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完全不需要做出任何調整及改變,更應讓其維持其原有樣貌,畢竟同樣都屬於臺灣社會傳統文化的符碼,而文化不應有等次之分,故它們同樣是需要我們的重視並且去保存的;當然可以如同其他可能造成潛在外部成本的文化一樣,可以制定規章加以規範除此之外,我還想從性別的角度切入去為這個議題,並為此下一些註解,可能在某些同學的眼裡,這種檳榔西施「男性消費女性」的行為是低級的,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低級的原因是來自於父權社會下的脈絡,在傳統社會裡,男為尊女為卑,因此男性可以自由的在公眾場域討論「性」並去實踐「性」,購買檳榔時順便「虧」檳榔西施幾句就是其中的範疇,但到了當代社會女權意識的抬頭,在某方面上這種「男性消費女體」的行為因為服膺傳統的脈絡而一同被新時代的價值視為傳統的窠臼,棄如敝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時下輿論對男性消費女性的行為都會給出「噁心」、「性侵預備軍」等負面評論,而當女性在進行消費男體的作為時,往往會被稱讚為「新時代女性」、「很有自主很有想法」等正面評論。舉例來說,當一個生理女性購買「小鮮肉奶茶」、「大鵰燒」、「某某縣市消防隊猛男月曆」等蘊含男體符號象徵的產品時,往往會被不分性別的大家給出「哇這好潮!」、「妳很敢哦!」如此的正面或中性評論;相反的,當一個生理男性購買「某某辣妹寫真」、「某某動漫女角抱枕」、「仿真女性胸部滑鼠墊」,則總是會被大家譴責「死肥宅」、「你好噁哦」等,彷彿在當代的臺灣,所有傳統的價值與權力的展現及表徵都被視為粗俗而不入流的,儘管它再怎麼樣的合法,儘管檳榔西施是自願從事的工作,儘管卡車司機只是跟檳榔西施如同朋友般多聊了幾句,儘管購買辣妹寫真的男性只是純粹用於欣賞,而甚至對其客體並無任何「性」的想法。總而言之,不論是男性消費女性,抑或是女性消費男性,甚至是對於同志族群的同性別之間的「消費」,都再符合人類生理需求與慾望不過了;只要不違反法律、消費行為所衍生出的外部成本不對社會、特定群體,或他人造成客觀性的傷害,那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加以禁止這些消費行為;更何況,回到正題,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更是台式文化的一環,吾人理應重視此文化資產並加以保存。

周沛德
雖然我沒有參加過廟會的相關經驗,甚至也沒買過檳榔,我唯一進去一次檳榔攤的目的只是買飲料而已;但我們家附近有條車流量很大的交通要道,在我還小的時候,那條路密密麻麻的全都是檳榔攤,而伴隨著檳榔攤,理所當然地也有許多檳榔西施出現,每次經過那條路時,爸爸總是叫我不要亂看;所以我想,即使這是我們台灣本土的文化,但還是有許多人對這文化是帶有偏見及刻板印象的,即使他們是具有高度專業能力的年輕女性,卻依舊被社會歧視,無法被大眾接納。台灣的電子花車文化與巴西的慶典文化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但社會觀感大不同,在巴西,慶典文化十分令他們引以為傲;但在台灣,卻甚至會被警察取締,一款文化兩樣情,我想這是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吳昊祁
如同老師在ppt所講的,這幾種文化大多數跟所謂世俗定義的「美女」脫不了關係。

「美女」?

依照客觀的定義來看,這是一個稱號或者形容詞,但具體內容是主觀的。
在我的觀點裡,這個稱號內部的定義就由自己或是眾人的價值觀決定。做舉例:也許多數人比較喜歡這個女生,但在我的看法,另一個女生更棒。
但如果我是一位女生,為了家計需要出外做類似像檳榔西施或花車女郎這類工作,而變成主要客戶所定義的「美女」時,我將會考慮這真的符合我心裡所想的「美女」嗎?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也是流行文化非常需要討論的議題。
如果以另一方面想,自己的魅力也是決定自己是不是「美女」條件;不如說,這就是自己在外貌上的實力證明。

但也許只是我過於無知,在女生方面的想法也就僅止於此,需要多加學習。

鄭俊翔

界上有很多供人觀賞的東西,但大多數都是讓他人去欣賞其中高難度的技術,那些都是透過身體為媒介來展現各種技巧的藝術,而檳榔西施則是將自己的身體當做藝術來供他人觀賞,她們展示自己的身體來挑逗男性對異性的慾望。就像老師拿芭蕾舞來與檳榔西施比較,芭蕾舞主要是用身體跳出芭蕾舞的風采來給予人們欣賞;檳榔西施則是展示身材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但每個人對各個行業都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人可能會無法接受這種行業的行徑,所以才會出現警察執法過當的情況出現。每個行業都會有其存在的價值,因為只要有消費者這個行業就是成立的,只是人們承不承認它的存在罷了。

田村有梨奈
電子花車與檳榔,雖然我第一次看過其文化時,非常傻眼。但這些也是臺灣文化之一,有趣的部分。課堂提到的網球、芭蕾舞、巴西桑巴舞等外國文化也是女性穿暴露的衣服。那,為什麼臺灣的電子花車與檳榔視為不好的文化?對小孩教育的方面,上述的例子,連小孩都接受的。不過,臺灣小孩也接受自己的其文化。差異倒底在哪裡?雖然最近減少而很少看到其兩種文化,但我認為值得留下去。

岩渕大志
第七週"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文化"這個主題對我來說有些困難,因為這兩項文化對我來說都極為陌生。根據老師講義當中"在身體社會學觀點來看,個人本身的身體以及身體所表現出來的氣質,經由社會化不斷的形塑與強化所形成的結果。是一種生物性別(sex)變成社會性別(gender)的建構過程。物質肉體除了本身生物意義外,亦為一種性別認同與社會文化表現,作為傳遞當時社會文化符號的載具。因此對於身體符號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也可以作為一種了解社會文化的方式。" 原來人類的身體與社會文化發展有這緊密的關聯。當老師將檳榔西施與芭蕾舞者,加以比較,在某些初步的層面她們的確有想似點。但是或許是出身的貴賤,家庭經濟狀況的優劣等因素,讓同樣有夢的女孩分別走向不同世界。這的確是極為現實又殘酷的現實。
 在日本,寫真偶像(日語:グラビアアイドル/英語:gravure idol)也是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矚目。她們通常穿著時裝,制服,內衣,泳裝及角色扮演的服裝,性格備有可愛和性感的特質,工作內容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海報,廣告宣傳和雜誌的攝影為主,日本藝能界的女星在正式出道之前大部分曾經歷這個個工作。但是或許日本對於女性與性的看法在某些部分比較開放,所以她們在成名後並不諱言這個經歷。反觀台灣的檳榔西施,她們實際上工作接觸的顧客可能就不那樣單純,除了要面對貨車司機或許有夜生活的較複雜的顧客層,又加上有販賣檳榔業績的競爭的壓力。一般而言人們對這個工作的看法應該是有偏見的。

何倢伃
其實這次的主題,檳榔西施跟電子花車,這些應該是我們既熟悉又很陌生的。從小,街邊常常都能看見檳榔店,裡面總有穿著清涼的大姊姊,說實話小時候並不懂她們為什麼要穿著比基尼坐在那種透明的櫥窗裡,以為那就像是上班族穿襯衫一樣的意思,檳榔西施就是要穿比基尼上班;長大之後,知道了那算是那個行業本身一種能夠吸引客群的方法,但也漸漸的能夠感受到大多數人對於從事檳榔西施這個行業的人所帶有的異樣眼光。但現在再回去思考,也許穿著清涼這點許多人是無法接受的,但換個角度想,就是會有不少人因為這樣而消費所以他們才用這種方式去增加客群,在這個行業裏這算是他們的營業手法。然而,我認為,做這個行業的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而她們只是做著她們的工作,所以我認為她們仍是該被人所尊重的。

蘇予歆
看完真心覺得好可憐,其實我們確實是該多愛一點我們自己的文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貝殖民過,其實有好多時候我都覺得好台灣人在某方面卻是挺"尊重"別的國家的,甚至超越尊重我們自己。說好聽就是有禮貌,但更多時候在別人眼裡我們是多麼的不值。檳榔西施我認為我自身討厭的是檳榔這種產物,才會認為跟檳榔相關的所有都不好。我從來沒想過以"他們也是模特"的心情來看待他們,今天上完,我反而開始反思到底他們比別人差在哪了,是不是我自己錯了這種問題

楊茌羽
文化位階是必然會存在於社會上的,但我認為他沒有差異性,只分主流與非主流,雖然我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電子花車與檳榔西施的產業,印象中對於那樣的文化,總是被貼上「低俗」「不雅」等標籤,也都是一些負面的新聞,但其實背後或許不是我們所想的,有些人只是懷著明星夢,但卻無法順利進入演藝圈,同樣都是靠展現自己的魅力來賺錢,卻因為地位位階較低,受到歧視。不過這類型的產業背後確實較有可能會受到黑社會等不良幫派控制,這是我們要去注意的,即使不認同這種文化,但必須去尊重它。

蘇立維
想回應有關女性身體被觀看的部分。

很多同學認為花車文化或裸露的檳榔西施滿足了男性觀看女體的欲望,但我想提出另一個面向的討論,當我們提及「男性凝視」作為討論這類型女體展演的論述時,似乎也抹煞了某些女體的展演性質,我個人認為比起凝視,花車或西施更具有「反凝視」之感,他們透過裸露或是姿態的擺弄,所希冀達成的效果,即為被觀看,所以我認為若是以片面的他人凝視花車女郎/西施為探討此議題的觀點,容易淪為狹隘,若是能夠加上反凝視之觀點來討論,肯定能夠有更加精采的討論!

陳若裴
說真的,我沒有接觸過檳榔西施,我不確定所有的檳榔西施的衣著是不是都會很暴露,抑或是只有特定的檳榔西施會穿三點式的服裝招呼客人。我覺得有些人對檳榔西施有點反感並不是因為他們服裝的問題,而是態度吧!其實從警察毆打檳榔西施這個新聞來看,雖然最後確實是警察做了錯誤的示範,但是檳榔西施也有錯,我覺得從她對警察講的話中就可以分析那位檳榔西施的態度本就不好,所以警察才會很生氣啊!我覺得態度也會決定我們對這個行業的人的印象到底是正向的還是反感的。至於檳榔本來也不是一個很好的食物,它的壞處相信大家也知道,也發現身邊許多人討厭檳榔是因為檳榔籽會造成馬路上很骯髒,但是我覺得造成環境上的骯髒的問題其實也不能歸咎於檳榔這個食物,如果是有文化的人就算吃檳榔也會將檳榔籽吐到紙袋裡包起來再丟掉,而不是隨地吐在馬路上。
有關電子花車文化,我覺得它是在以前還沒有彩色電視、演唱會出現時,一般市井的娛樂,只是在科技進步的同時,這些文化被視為很落伍的娛樂。我非常認同老師說的,鋼管舞也是一種舞蹈風格,也是一個很難學的舞蹈,為什麼它不能與其他的舞蹈風格並列得到同等的對待,而是被大眾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記得以前在看“康熙來了”,有許多女藝人參加舞蹈主題時也會跳鋼管舞,包括劉真。當她們跳鋼管舞時,所有人的評價是好美麗、好有難度、好厲害,但換作是電子花車上的鋼管女郎,就被視為低俗、色情等等反面評價。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所有人歧視的重點並不是鋼管舞,而是工作場合的環境和人物,而就像老師說的,文化並沒有高低之分,藝人利用跳鋼管舞賺取通告費,而鋼管女郎也透過一場又一場的電子花車表演讓市井小民在忙碌生活中增添娛樂,可以現場觀看鋼管舞蹈,這些都是正當的工作,所以社會不應該去用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黃郁雯
老實說不管是網路還是報章雜誌,它們經常都會用比較貶義的字眼來形容電子花車上的女郎或是檳榔西施,但在小時候我就跟它們有不一樣的看法,原因是我自己的家人就從事檳榔西施,我認為檳榔西施跟其他職業沒有不同,同樣都是賺錢生活。當我問了一些住在都市的同學們他們對檳榔西施的看法,他們都覺得是傷風敗俗、破壞社會風氣的職業,但當我們實際去觀察後,發現其實檳榔西施也是很辛苦的工作。
  國際模特兒、明星、展覽會女郎的性感形象並不會被社會認為不妥當的;社會或法律不去規範模特兒、明星的性感穿著,卻只禁止檳榔西施穿得稀少,檳榔西施竟沒有違法,也沒有傷害人,為什麼要受到社會不公平的對待,很大的原因存在於父權社會的時代,在父權體制中,男性被認為是比女性是優秀的類別,就是因為有這種因素的存在,才導致大家擁有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
  還有一個讓我們直得探討的問題,那就是巴西嘉年華舞者,民眾看待他們的觀感是引以為傲,而台灣看待電子花車女郎則是認為裸露色情,但他們主要的目的都是要酬神謝天,據《外國旅人遇見台灣驚艷》一書,一名德國柏林日報記者,馬克,偶然在嘉義目睹舞台車表演,忍不住感嘆,無論是遶境隊伍的民眾、抑或是在車上奮力表演的女孩,都一起為了信仰而付出:我不認為電子花車只是地方次文化,與主流文化有什麼高低之分;這就是你們社會中真實的存在,電子花車上的人和虔誠的信徒,有什麼差別呢?」他鏗鏘有力繼續說,「不論是遶境隊伍裡的信眾,還是在電子花車上賣力演唱的女孩,我看到大家一起為信仰而付出;我成長的東德社會,我們從未因宗教信仰而凝聚,但我在這裡看到了。」台灣人民在這方面真的需要向外國人學習。

林君欣
以前沒有想過芭雷舞女伶跟檳榔西施之間的關係,上完課之後就覺得似乎我們在淺在意識之中就將某些事物階級化,自己都沒有發覺。我是音樂系的學生,所以特別能夠體會老師說的展演藝術的心理跟非常現實的關於樂器價格啊等等的問題,好像只要跟藝術領域相關的產業都差不多是這樣,並不是實力說的算,有太多外在的因素會影響我們的成就,例如有否音樂家庭背景、老師是誰、樂器的價格、有否出國留學等等的,這大概就是音樂圈內所謂的階級吧。

林詩婷
住在鄉下的我,小時候經常看到電子花車和檳榔西施,根本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大多看到電子花車出現的時機都是在喜宴或是舉辦喪禮上,但總是想不透的是在電子花車上的女性為何穿著裸露的跳著舞,甚至車上還附設了鋼管,走起路來顯得特別婀娜多姿。我還記得每年三月媽祖出巡的回鑾日,就會充斥著各種特別的電子花車以表示信眾們對於媽祖回鑾日的心情。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台電子花車上就站著3~5位的跳舞女郎,身穿三點式服裝或是能夠顯露身材的緊身套裝,而這台電子花車一下子就被許多男性包圍住,毫無欄杆和保護措施的電子花車,深怕跳舞女郎下一秒就走光了,但周圍的男性似乎都在期待著那一刻。說到這裡,電子花車這個文化產業給人家的感覺好像充斥著不好的印象和負面的觀感,彷彿是只能物化女性身體去造福男性,並能夠滿足男性慾望和好奇來達到賺錢的目標。但其實電子花車最一開始的出現和用意就是透過我們的信仰,在我們的婚喪喜慶上有一個祝福,而反過來看電子花車上的跳舞女郎,即使在舞台上的他們打扮的很妖豔、穿著很裸露,但卸下工作與負擔的他們,也一定是樸素、純樸的。只是臺灣媒體長期給我們大眾片面理解和負面描寫,而逐漸導致我們對於台灣這個傳統文化的不理解和汙名化。其實我們會產生這些的想法和觀念,原因是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上,甚至是不斷在接觸的媒體所帶給大眾的。顯然的男性霸權的社會觀念依舊沒有消失,女性穿著布料較少的衣服為何就會引來遐想,或是認為女性很開放、放蕩不羈的既定印象呢?事實上電子花車的文化不過是信仰文化所留下來的產物,本身並非物化女性而創造出來的產業文化。然而大多女性會加入這個行業,無非是經濟壓力和當時企業玻璃天花板的現象,迫使低經社會女性只能加入此行業來維持家計和生存,所以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對電子花車文化有相對的理解,你便不會覺得這個臺灣傳統文化有偏差的觀念,甚至你會覺得這個文化是很難得可貴的。

鄭凱云
檳榔西施、電子花車,被社會貼上「不入流」標籤的「藝術」,多數人不覺得這是藝術,認為粗俗、淫穢、不登大雅之堂。老師首先撥放了十年前,警察摔檳榔西施的新聞來切入這個文化,新聞中,警察所認為的「正當性」,才有了「掃」蕩的導火線,誠然,新聞中的檳榔西施對警察有難聽的辱罵字眼,但或許是這個文化本身就被認為骯髒的先入為主,才有了衝突。階級複製,指的是擁有較高社經地位的家庭,能夠給予下一代更多的社會資本,使之得以較高機率獲得較好的社經地位反之,經濟較不寬裕的家庭,較不容易擺脫這樣的枷鎖。

陳怡臻
自己小時也有看過電子花車及檳榔西施,當時看到穿著較性感的表演者也是帶有一點害羞、不敢看的心情,但就像這週前段vip訪談中有提到的,明明是一種高難度的表演,但大家還是以較低層、負面的形象去看待,或是明明本質是相同為了慶典,巴西的嘉年華會卻有比較高尚的感覺。
檳榔西施及電子花車在台灣並非主流,我們對於他不太熟悉,或是因為檳榔及裸露等形象,導致一直帶著負面的心態去接觸這些事物,或是因此不去靠近。我們應該去改變自己的心態,文化與職業都沒有高低之分,和前幾堂課所提到的各式文化與自己本土文化對比相同,我們時常把自己獨有的文化看得較輕,但是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認同時,很多珍貴的特色可能就因此消逝。應該放下自己原有的成見,仔細的去了解之後再做定義。

黃詠鷥
我覺得這週的內容非常讓人有省思的空間,為什麼我們台灣的檳榔西施是被人認為低下的工作,只因為她們穿的衣服比較少,比較吸引人目光,就不被人尊重,被別人惡言評論攻擊,甚至被人毆打,可是在地球的另一個地方,巴西,他們的森巴女郎卻是被人欣賞和喜愛的,明明大家的工作都是穿那麼少,而他們的文化習俗對他們卻是有極大的讚賞,反觀在我們台灣,像是檳榔西施這種工作行業的卻被我們稱為低等行業,而我認為造成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我們恥於現對自己的文化,可是這種具有獨特性和具台灣本土文化的工作,可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是恥辱呢?這不是應該要大家一起把它守住和推廣出去,讓各地了解台灣嗎?可能是因為連我們自己都沒有了解到自己的文化習俗吧,所以真的很想老師可以多講解一些流傳在台灣最深處而大家都覺得那不是一件值得光榮的事,希望可以藉此機會讓大家了解更多。

黃品誠
在當周小組報告裡他們為電子花車下的結論我覺得很有感觸。
「不論在都市或鄉村,電子花車蠻橫的佔據人們的知覺;只要多看一眼,不論眼神的意旨是譴責還是窺伺,都逐了它的心意。」我想這套用至檳榔西施也很對應;為了吸引受眾的目光,開始逐漸以浮誇的妝點和尺度大的外觀展現在眾人面前。既然是以人們喜歡的事物為前提,我覺得這作為行銷手法並沒有不對,就像廣告為讓很多人感興趣而請當紅明星來代言,而喜歡明星的人看到廣告代言就會停下來看,進而可能對廣告產品有印象和興趣。這種制約化的現象在檳榔西施的面向上也是,西施們就是明星的角色以推廣產品(剛好課上也有講到檳榔攤的透明櫥窗讓檳榔西施有明星包裝的效果)
        再來上完這堂課在現今社會的某部分我覺得諷刺。首先我覺得社會上的雙重標準一直存在,而在社會背景下被貶低和污名化的檳榔西施文化跟電子花車甚至沒有辦法,也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護,因為偏見在還沒看到人或物之前就深根地固了。第二是老師談到社會上對女性的審美觀。這在電子花車上的跳舞女郎或檳榔西施的形像都可以看出來,我覺得是包括高,瘦,白等。而這樣的社會觀感會影響到個人,這也可能引發女性在行為上的偏差(例如厭食症)。但諷刺的是其作法或出現的偏差行為卻是社會化的過程。如此社會風氣造成的病態值得我們省思,並真實的對其有深刻理解後逐步改進。

宮城裕美
我五年前來台灣,也我不會開車,所以上課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她們的存在。我只能說一個淺淡的印象,因為我對台灣還沒有那麼多的了解,我只能說出積極的直覺。首先,當我第一次看到照片時,我自己感到羞恥。您會驚訝於白天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樣的衣服,如果我看到她們,我為害羞將轉過臉。在日本,有一個類似的行業叫做寫真偶像。她們不是在普通雜誌,只在成人雜誌。 這條線是牢固地為兒童的教育的。工作種類非常多,但是我希望她們考慮一下時間和地點。

林昱廷
在這次的主題中,我就對檳榔西施的文化感到好奇,例如為何檳榔西施多設置在交流道下的位置。同時我本身只有參加過一次家人的葬禮,所以在電子車隊上也感到新奇。主題之豐富是我從未想過的外,同時我也才意識到檳榔西施的櫥櫃是商人為了包裝女性做為物品化的象徵。應該說,以前我很少會思考這有關的事情。經過這次的主題後,下一次路過周邊事務時,我會開始留心周邊事物的資訊。

林宇侖
其實我對檳榔西施與電子花車的文化不是很了解,我承認以前的我常對這些文化有著刻板印象,認為那都是社會底層的人才會去的地方,但經過這門課之後,才深深的體悟到,其實文化沒有貴賤之分,每個文化都有它獨有的風味存在,是人們自己先產生了既定印象,而台灣人對於電子花車和檳榔西施,通常已經主觀性的帶有色情和下流的想法,進而導致人民對於這兩種行業的"身體價值觀"產生偏差,我認為這點是需要人民需要重新去思考的一門課題。

林書宇
本地人和外地人視角的差異如此之大,我想從實際生活的社會文化背景來看,事實上是有跡可循。
我想,無論是檳榔西施,或是電子花車女郎,兩者都是以「娛樂大眾」為出發點,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所謂娛樂,我認為不應該與性、裸露色情掛鉤,而多數臺灣人印象中不佳的觀感,也是很多有心人利用此管道刻意貼上標籤、媒體有意無意的渲染,加之某些觀賞者的心態並不健康,終把少數的歪斜擴大至整體族群的既有刻板印象,導致社會大眾對此的觀感越走越偏,而沒有像報告中所提到關於西方對於巴西嘉年華女郎、代表精緻文化芭蕾舞者一樣,給予表演者同等的尊重,甚至將其視為藝術的一環。而人們習於隨波逐流的心態也許是讓這一切偏見加劇的原因,學會獨立思考與判斷,才不會成為為別人貼上標籤的人。

候佳玲
我的老家位在嘉義朴子的小村落,屬於傳統的鄉村聚落。街坊住宅皆是三合院及棋盤式的住宅規劃,住家旁就是「公館」,是村內主要祭拜的廳堂。每年都有固定返鄉祭拜的時間,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電子花車文化。因返鄉路程遙遠,爸爸總是在上國道前買包檳榔提神,早期媽媽也是忌諱檳榔西施的穿著打扮,但看過有關檳榔西施職業的相關電影後似乎改觀不少,變得沒那麼排斥。然而電子花車卻是她心中永遠跨越不了的罩門。就如上課內容,電子花車是雇主用來炒熱氣氛和營造氣派場面的一種途徑,通常以宗教活動跟喜宴慶典為主。兒時在南部的回憶,經常是在一家人在公館拜拜完後一起散步到廟口,觀賞各式各樣的戲台演出。電子花車女郎的吸睛度遠高於傳統歌仔戲,造成歌仔戲台前門可羅雀、電子花車卻門庭若市的強烈對比;也有丈夫看得沉醉不已,妻子在旁虎視眈眈的有趣景象!每當我們佇足於電子花車前,媽媽便開始喃喃自語。(翻譯:拜託趕快離開這裡,看到電子花車跟脫衣舞孃就想到結婚時的尷尬場景……。) 會有此說,是因媽媽當時嫁到爸爸家,在南部宴客時被爺爺要求「請電子花車演出」,導致最後婚禮重點全被電子花車舞者們搶盡風頭……。雖然在課程中學習以多元角度去了解電子花車及檳榔西施的職業;然而充斥在腦中的傳統價值觀與兒時記憶相連結,難免產生負面觀感。不過職業不分貴賤,我們的確應尊重各項專業,不該對所謂「特種行業」投射異樣眼光。多一份尊重,少一些批評,才是正確的價值觀。

張正
在這個議題上,我的態度會比較偏向保守派,我認為,「任何刻板印象的造成有很大的機率會建立在一定基數的真實事件發生」。檳榔西施和電子化車會被現代快速發展的社會認為是較為低俗的次文化,是時空的不同,現代因為會的快速發展,大眾對於藝術文化娛樂的追求可能已經轉變,在以前到受到歡迎的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文化可能因為大眾娛樂取向的轉變而受到冷落,再加上有一定數量對於負面社會事件的連結,才會造成今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