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Week 5-25/03/2021-: Popular Music (流行音樂)

 Week 5-25/03/2021-: Popular Music (流行音樂) –從歌仔戲、【望春風】、【榕樹下】、 【月亮代表我的心】、【橄欖樹】、【愛拼才會贏】,到【張雨生】、【張惠妹】 和【周杰倫】;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詹珮甄,《「周杰倫」現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延伸閱讀 

吳正忠,〈流行音樂=夢工廠?---論偶像文化對於流行音樂的影響〉,《非古典 音樂雜誌》,第五期(1995)。 

林怡伶,《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侯志欽,〈尋找中國流行音樂的面貌:從鄧麗君到崔健和李宗盛〉,《交流》, 14 期(1994),頁 26-29。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1994。 

楊克隆,〈三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所展現的被殖民經驗〉,《台灣人文》,3 期 (1998),頁 291。 

楊克隆,〈台灣戰後反對運動歌曲的壓抑與重生〉,《台灣人文》,2 期(1998), 頁 66-70。 
臧汀生,〈台語流行歌曲與台灣社會〉,《文學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1990 頁 225-297。

《課堂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Week 4-18/03/2021-:Popular Literature (通俗文學)

 Week 4-18/03/2021-:Popular Literature (通俗文學) –從瓊瑤、三毛、金庸、倪匡,到侯 文詠、吳淡如和九把刀;帶領討論助教:徐士閔 

指定閱讀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

延伸閱讀 

孟樊、林燿德,《流行天下---論述當代台灣通俗文學》,台北:時報,1992。 

鄭明娳著,《通俗文學》,揚智出版社,1993。 

鄭伊雯,《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以幻想主題方法分析希代「言情小說」 系列》,台北:時報,1996。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Week 3-11/03/2021-: Films(電影)

 Week 3-11/03/2021-: Films(電影) –從【桃花泣血記】、【八百壯士】、【養鴨人家】、 【我是一片雲】,到【兒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喜宴】、【藍色大門】、 【無米樂】、【海角七號】、【一八九五】、【艋舺】和【我的少女時代】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2013,台北:書林。 

李道明,〈暮然回首- 台灣電影一百年〉,《歷史月刊》158 期,頁 41-51。 

野島剛,《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2015,台北: 聯經。 

延伸閱讀 

陳儒修,〈談愛情文藝片中的明星與台灣電影工業〉,《1993 年台北金馬影展專 題特刊》,1993。 

聞天祥,《過影:1992-2001 台灣電影總論》,台北:書林,2012。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陳玉容
原本我不太熟悉台灣電影,今天聽朋友報告之後,讓我更了解了台灣電影的情形。朋友提到的幾部電影我都已經看過了,比如《海角七號》當年創下了台灣本土電影的票房紀錄,許多台灣人也把這部片視為必看不可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裡面使用了如國語、閩南語、客家語、英語、日語等許多語言,這也是這部片的賣點之一。
還有就是《我的少女時代》,是我剛開始學中文時老師放給我們看的電影。老師說所有台灣年輕人都知道這部電影,讓我對這部片充滿好奇;但是看完之後,給我的感覺還好,沒有到大家說的非看不可的程度。
今天聽到《艋舺》這部介紹萬華區的電影,由於我之前就住在萬華區,因此我也想找時間欣賞一下這部電影。聽同學說這部電影的內容是台灣黑社會,讓觀眾從另一個面向來理解黑社會。
我認為台灣電影想要復興,可能還要再多點油,才能吸引年輕人的目光。要多一點投資、多一些創意,才能讓年輕人留下美好的記憶。

蕭鈺珊
就像我上次提到的,我對國片比較陌生,所以對這幾堂課比較沒有共鳴,但聽完同學們的報告和老師的講解之後,就發現其實我都有跟到各個台灣電影的巔峰期,像是《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等等,都是我的少數喜歡的國片,其中還有老師上課講解到的《艋舺》,以前看這部片還以為萬華是個充滿黑社會的地方,但仔細研究當時的歷史,就會發現這部片對某些人來說其實是青春的紀錄。
我覺得台灣近期的電影都很難超越以前,都沒什麼比較新穎的內容,或是跟現在社會背景、環境相關的特別意義,希望未來可以再創台灣電影巔峰!

劉聿珉
這週是我們這組上台報告,主要的是介紹台灣的電影發展史,從日治時期、戰後初期、國聯公司與武俠電影講到戒嚴之後以及近代的電影產業,我必須得說,在做這個報告之前,我對台灣的電影發展可說是一無所知,經過這次的報告讓我知道了台灣電影的發展,可說是獲益良多。
綜觀整個電影時間線,其實不難發現一件是,每個時代的電影其實都跟當代的政治或是經濟甚至流行文化有關,電影是一個反應民眾思想的工具。像是在七O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當時台日斷交、蔣中正總統去世、七七年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壢事件,七八年美台斷交,七九年美麗島事、政治局勢面臨許多動盪以及不安,官營電影製片廠就會希望可以強愛國政宣電影的製作,讓民眾對國家不至於失去信心。而解嚴後的電影因為開放黨禁、報禁,言論自由在台灣終於達成,新電影出身的導演便觸角伸向過去禁忌的題材,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讓台灣的電影走向下一個時代。這種種的電影例子都反映著其實透過一部電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那個社會的人們在想甚麼還有政府局勢的狀態。
最後我們這組的同學在快結束報告的時候有向大家提出幾個問題,其中一個舊是「你覺得台灣電影是否已達到高峰?」我認為台灣的電影內容有過度本土化的趨勢,這讓我們的電影市場一直無法打入全世界,這也會讓拍電影這個職業在台灣難以生存,像是國外也有許多電影並沒有多浮誇的特效但是卻在全世界賣座的電影,由此可見我們台灣的電影所設立的格局還是太小了點,或許這是未來電影產業可以好好努力獲是向國外效法的地方。

王千瑄
從小對於臺灣電影的接觸不算少,猶記得第一次看海角七號時,被裡面的三首主題曲震撼到,歌曲和劇情的良好搭配讓我頗受感動。這次經過同學們的介紹,才讓我知道原來臺灣電影在每個時期的風格差異,特別是健康寫實電影是我以前從來沒接觸過的。儘管明白時代和當時流行是有密切的關係,但若是沒有認真去研究還是無法單憑自己去想像那時電影的呈現狀態。現在看國片時,有時候會聽到家中長輩的感慨,特別是一些誇大搞笑的橋段,會說以前的電影內容和現在大相逕庭。但不論何時,臺灣電影充斥著我們熟悉的一切,就算很多橋段被日系或西方風格影響,構成的細節仍然是我們這代、或是長輩那一代曾經歷過的事情。讓你會不禁聯想到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小細節,或許便是台灣電影的精華。

吳芷葳
我大概是國中開始才漸漸接受與喜愛臺灣電影圈的。小時候看許多洋片,喜歡好萊塢精緻的電影,也習慣好萊塢式的情節。從場景到大場面的特效都一絲不苟,大了後才知道因為他們擁有龐大的資金,所以品質當然往往超出了其他地區拍出來的片子。直到我國中時期開始對於電影好壞與否的評斷有了很大的觀念轉變,也更瞭解臺灣電影的種種窘境,這才體會臺灣拍出的電影大有可看之處,其中的價值與美感更是盡在不言中。一六年楊立州導演拍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特別令我印象深刻,感覺看一部電影的同時,像個時光放映機一樣帶我回溯五十年臺灣歷史的縮影,一些經典的歷史畫面重現,深深地抹在當時臺灣人陳舊記憶裡的東西,重新被喚起了。我感覺每部電影都是每個人歲月裡的標記,二二八事件的《悲情城市》、改編自五零年代真實社會事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刻畫黑社會文化的《艋舺》等、跨了日治時期到當代南臺灣風情的《海角七號》等,這些是臺灣獨有的記憶,無法獲得國外觀眾的共鳴,因而得不到海外市場喜愛,但我看出臺灣電影人的用心。我個人覺得作品時常曲高和寡的侯孝賢曾經講他拍電影,不迎合觀眾,只拍自己想呈現的,何嘗不是一個好的想法?既然我們影視產業距離美國、韓國有那麼一段距離在,再怎麼努力票房和他們相比也許都是天差地遠,那不如就拍自己心中的電影吧!

Week 2-04/03/2021-:觀賞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

 

2000 年後台灣電影逐漸復興,台灣導演們相繼創造了既叫好又叫座、深刻反 思台灣文化,並關懷台灣核心議題的電影。本週我們將一起觀賞 2013 年由導演 北村豐晴與蕭力修執導的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Forever Love)。這部由當 代台灣電影人向台語電影時代前輩致敬的作品,除了能夠讓我們回顧台語電影的 輝煌年代,更能夠讓我們一起思考當代台灣電影的敘事手法和美學風格。



《同學修課心得》


楊紫葳

本片是難得碰觸到臺語片歷史的娛樂電影。第一次我是在國中課堂上看的,當時對臺語片未知的我,對這段過去感到新奇。後來接觸到了修復老片、在2019年底看了改編的音樂劇《臺灣有個好萊塢》,以及此次因課堂機緣再刷,發現了之前沒能感受到的劇中小巧思,像是電影院裡《大俠梅花鹿》的海報、臺語片的臺詞,以及北投溫泉鄉片場的復刻。其實片中所呈現的臺語片是很狼狽的,劇情開始的臺語片產業已經準備要走下坡。但它用詼諧搞笑的方式來呈現置入性行銷、套路等無奈。

這部片稱不上完美,劇情的比重分配得不平均,但最後還是因為阿公阿媽的戲份流了不少眼淚,特別是講出特務指認彼此的對白時。
我很喜歡「拍電影」這段插曲,節奏很輕快,也把影人的驕傲熱血呈現出來。而翻唱〈思慕的人〉的編曲現代流行歌的感覺太重,帶來的感動就沒那麼強烈了。讓人不快的部分是本片對女體的凝視,尤其一開場蔣美月翻牆的部分和後來蔣美月跳公車──或許想要讓笑點首尾呼應,但我不能體會看到內褲的笑點在哪裡;再加上運鏡的手法和慢動作播放,觀看的時候只感到不安;走錯浴池浴巾滑下來的橋段,對於2013年的電影來說太老套了,還花了不少時間來呈現,顯得刻意為之。舉例來說北村後來導了《戀愛沙塵暴》的電視劇,片中拍攝高中生弟弟的視角的故事時,也有對女體的性幻想情節(高中女生同學們穿內衣的畫面)然而他作為劇中代表青春期焦慮的角色,也是以此為主軸。再加上角色之間權力相稱,並非男性導演與女性演員這樣位階不對稱的關係,所以不適感並沒有那麼強烈。生哥的豬哥性格可以是角色性格上的小設定,然而花了太多篇幅描寫,對於兩人之間的愛情進展和他們為什麼要拍電影毫無關聯,這是我對電影裡刻意呈現這樣場面卻無助於劇情推進、角色動機不明確而感到失望的地方。


魏子勳

此片致敬了台語片的輝煌時期,而片中也展現了許多詼諧、浪漫、感人的畫面,讓觀眾在歡笑後眼眶充滿著淚水。奇生和美月第一次見面時,美月所跳的【山頂黑狗兄】表達了當時台語片以及台語歌曲當道,非常受歡迎,而在美月面試演員時,雖然當時的他表現得非常差勁,也被評審酸外省人不會台語還演什麼台語片,但也因為美月的姓氏”蔣”,使得他獲取資格,這反映出當時蔣家執政時在台的崇高地位,而在電影完成後,奇生被警察抓進牢籠的那一幕,讓許多人不捨他和美月即將分離,而這也演出了當代簽本票以及倒會的壞習慣。上述許多當代的流行以及行為,驗證了此部片為了致敬而做了許多功課,讓有經歷過當代的觀眾產生共鳴,因此我認為這部片非常的成功,也讓大家記得台灣曾經有個好萊塢。


杜伊凱

阿嬤的夢中情人,最初的最初,我認為我在欣賞一齣喜劇,就在過程中慢慢的埋下伏筆,最後一連串的翻案來的毫無防備且措手不及,瘋狂轟炸著我的淚腺。

片中的配樂也很可愛,主題曲剛好是我很喜歡的樂團「自由發揮」的「打電影」,歌詞和旋律都打中我內心,無限次的腦內撥放那活潑、輕快、充滿希望的旋律,同時也將觀眾調整為一個看喜劇的心情。

我非常的喜歡刻劃主角團放手追夢的作品,因此這種對生活失去的熱情又被某種契機點燃的劇情正中我下懷。

要打電影啊我要打電影!看著那年代懷有夢想的人一起造夢,我實在沒有辦法克制自己上揚的嘴角,將自己沉浸於這美麗又夢幻的氛圍之中。


然而,喜劇並不是阿嬤的夢中情人全部,橫跨時代洪流而留下來的故事足跡,才是這部電影的靈魂。

導演也很懂得挑動人心,在前期埋下本票的隱憂,並且在最美麗的那個瞬間,讓這夢幻的一切如泡沫般破碎。夢,終有一天會醒。

現實往往會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讓你摔落懸崖。電影斷頭、劇組丟了工作。

劉奇生那句「蔣美月,沒有電影了。」這是一個句點結尾的句子,即便夢想白白從手中消失,仍要低頭的告訴自己、勸戒別人,一切,結束了。

蔣美月一句「你導我就演!」包含了多少情感?這是她們曾有過的承諾,是一種寄託、一種信任、一種鼓勵,蔣美月藉著這句吶喊宣告,她一定會等到他出獄!她要告訴他,藉著這句話成為他在獄中生存的力量。十次的「你導我就演!」都擁有不同層次,句句情緒拉滿,句句聲嘶力竭,。


時間拉回現在,當阿嬤不見了,阿公不顧一切的拼了命找回她,我們也在這時確定了阿嬤得了失憶症。

入獄時叫她忘了自己,誰知如今他真的把自己忘了,這時的情感張力已經拉的相當緊繃了,或許阿公知道自己沒有辦法拯救阿嬤的失憶症,但他仍會為了阿嬤拚上性命。

阿公都肯假扮最恨的萬寶龍了,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為她做的?當阿公赫然想起那個充滿紀念意義的地方,不顧一切的向「好萊鄔大戲院」衝。

此時回憶閃回!隨著年輕劉奇生與老邁劉奇生一路往前狂奔,奔向一定能找到蔣美月的地方。奇妙的是,即便夕陽下的狂奔是已經被用爛的老梗,依然十分令人動容,50年前年輕的劉奇生找到蔣美月後在一起了,但老邁的阿公找到阿嬤後,卻仍然找不回她的記憶。

「過去我們愛著太陽,但現在我們愛著月亮」一段致敬過往間諜電影,令人感到懷念又好笑的搞笑片段。沒想到過了50年,畫風一轉,變成全句裡面最催淚的台詞!

50年前,劉奇生在好萊鄔大劇院找到蔣美月,給了她一顆「beautiful moon」,兩人隔著看不見彼此的售票亭,流著淚你一句,我一句將這段台詞如暗號般完整說出,誰會想到一閃神這段白爛台詞成了這麼重要的相認記號。

就在你正為阿嬤與阿公隔著一道無法看見也無法突破的牆而感到惋惜時,奇蹟發生了。孫女為他們重新剪輯的「七號間諜之為愛奔月」盛大上映,隨著一句句台詞在螢幕上被播送,記憶被喚起,想起自己是蔣美月,想起了一切,不但一字不漏的將台詞說出來,還想起了在他旁邊那位自己愛上的王牌編劇劉奇生。
事實證明,就算再老套,只要說故事的方式對了,還是能讓眼淚炸的不要不要的。
現場我整個哭爆。

「台灣有個好萊鄔」,或許天下真的沒有不散的宴席,或許台語片已成為了老套的象徵,或許夢總會有醒的一天。但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那些追逐夢想的日子,那段與夥伴們努力的時光,就是天底下最重要的寶藏,


陳奕宏

首先針對此部片,我必須要說,藍正龍真的好帥啊!!!!!!

其次,作為一部難得敘述過去台語片產業的回顧式歷史電影,導演以喜劇參雜各種考據和歷史、社會議題的方式呈現,頗為新鮮

我最欣賞的是電影中所使用的暗喻手法,例如主角兩人雖相愛,卻不直接明說「愛」,而是以間諜暗語和各種比喻姓的台詞來表現
劇中也透過不同的畫面、台詞來敘述台語片的沒落,比方說生哥在與美月的談話中說道「沒有電影了」
兩位導演在一次訪談中也說明,這種暗喻手法也是他們追求的呈現方式

在劇情節奏上,一開始採歡樂的主題,帶出台語片的歡騰與熱門,而中後則又一轉風格,敘述腳色情誼的辛酸苦辣與台語片產業的日薄西山
我認為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對於衝著喜劇噱頭的觀眾來說,難免變化太快,但另一方面又給觀眾一種突如其來的衝擊導致情感的瞬間爆發

最後我也想談一談電影中對於女性身體展現的情節
我閱歷過一些導演的訪談,他們在劇情上很想追求一種符合過去的「時代感」
包括在北投、台北街頭的場景,以及腳色服飾的搭配、說話方式等等
相信劇組式很盡力地做過考據,但因經費有限而從簡,不過這無傷大雅
劇中以女性頹意象的劇情畫面不少,我也好奇是否也是為了呈現一種「時代感」
北村導演曾說過,會讓美月在劇情中不經意地露出內褲、大腿,甚至全裸,有點像是為了演員安心亞而量身訂做的腳色,當然有有一部分是為了要表現出美月的青澀純樸
安心亞也曾大方的說過自己不是被逼得,很樂意演出這種橋段,也不需要替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自由女性主義者所提倡的女性身女表現的自主性
在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在外征戰的男性回歸家中,卻也壓縮了女性的自主權,加上另外的成因激發了在60年代開始的世界第二波女性主義
其中自由女性主義者也加強了對於性自主、身體自主的議題,像是提倡女性不須穿安全褲,因對於身體的嶄露是屬於女性自主的事物與驕傲
這種想法以及發生的年代與此片不謀而合
因此我也好奇導演是否有加入當時的這種思潮議題,以及暗示性別平權之路已在那個時候有所嶄露
當然非常有可能是我多心了,且當時的台灣是在呂秀蓮尚未提倡「新女性主義」的年代,或許大眾未受到婦運思潮的影響
導演可能真的敦純只是想看安心亞的內褲而已
但不管是想表達什麼樣的概念,我覺得都有點弄巧成拙

因此作品的主題受眾是普通的大眾,若是以台語片歷史背景的介紹,對於大眾來說,只能當作科普而已,更不用說觀眾會理解出當時的婦運背景
其次,若是要表現出美月的純樸,也有許多方式可為之

這種含有「撒比斯」且此橋段與劇情較無連結的商業作品,容易被部分女性主義者——特別是激進女性主義派所批評,因其無助於劇情的發展,且容易對於觀眾加深了「性別階級」的意象概念
最終恐為社會埋下失衡的禍源

當然這個議題較為自由女性主義派和激進女性主義派爭論的部分,是否真的對社會上的性別議題討論造成影響還有帶商榷

作為一個觀眾,我覺得這部分能與劇情與腳色塑造做出更深深刻的連結就行了

整體而言,這次的觀看經驗還不錯,因故事是由生爺說故事來帶出,也讓人有種聽故事的沉靜感
彷彿回到了台灣的60年代,體驗我不曾擁有過的青春


郭毓印

現今電影院琳瑯滿目,各式電影也層出不窮,然而看了阿嬤的夢中情人我才知道原來台灣曾經有電影產業如此輝煌的年代,是我們在學校課本中不曾被提及的過往,這部電影我覺得不僅僅是向當時的年代致敬,更是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告訴年輕一輩的人台灣也是有如此輝煌的過往,要對自我的文化有信心


林筱妍

本部片雖早在前些年上映,但卻從未完整的看完這部電影,時至今日,其給予我心靈上的感動,又切切實實望見過往的台語作品精神,實數令人難忘。
起初看這部電影時,認為這只是一部喜劇片,但在最後,眼眶裡卻夾雜了淚水,整部片從一位爺爺起頭,將從前的事敘述成一個故事,此部電影套上了一層於我而言稱之為歷史的背景,內容又包含了對女性的有色眼光、運用了過去的習俗與慣用語等等,那些過去的事實都是不可抹滅和輕易改變的。整部片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更涵蓋了台灣人們在這段歲月當中所經歷的過往,於我而言是新鮮、有趣、感動的一幕,但那些畫面對於現在爺爺奶奶這輩的人們來說,又會有哪些感觸呢?是生活、是文化、更是整趟生命旅程中的調色盤。


吳芷葳

這部描寫臺語電影受新電影浪潮影響下,漸漸被淹沒在歷史洪流的命運,看著這部電影時,我感覺自己回到了那個永遠無法觸及的時光,那麼吸引人。片中講述那個年代拍電影的種種趣事,以編劇劉奇生和演員蔣美月的愛情為主軸,側寫了當時生活樣貌,以及臺語電影的窘境。影片充滿喜劇色彩,同時卻對已逝年代有一股淡淡的淒涼之感。
片中《山頂黑狗兄》、「七號間諜」閃爍的低畫質黑白螢幕、過於誇張的電影配樂以及蔣美月因和蔣總統同姓而被錄取臨時演員等......,都是當時社會樣貌,老一輩的共同記憶。也許是現代社會的過度繁雜,令我特別嚮往那舊時侯的純樸風光。
記得侯孝賢導演曾云:「所有的時光都是被辜負、被浪費後,才能從記憶裡將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我覺得豈不是這部電影的精神?讓我們重新凝視一個美好的時光,並且傳承它的文化內涵。奇生那群人對於臺語片的堅持與勇敢追夢令人感動,然而我也體會到那股深沉的無奈,亦讓我聯想到當今,即使有理念、有心想拍電影的人,都會被現實所迫,不得不接受迎合潮流與符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
電影以劉奇生晚年自述道年少回憶的手法,告訴觀眾他與蔣美月的愛情故事,而美月在奇生入獄後,大聲喊著「你導我就演!」是如此堅定不移的支持,又令人心酸。這段使隨後時間軸拉回現在的劇情,老年罹患失憶症的美月認不出奇生,將他視為陌生人產生極大的戲劇性衝擊感,我心中也好像跟奇生一樣被揪著,感受到只有自己享有回憶是多麼孤獨而悲傷。其實這也是那年代所有年輕人遭遇的,這一代的我們無法對他們年少的種種經歷產生共鳴,我想他們如今多少心中有那份孤寂感和淒涼吧!那種終將被遺忘的惆悵。片尾,當「七號間諜之為愛奔月」在孫女小婕的協助下重映,蔣美月的回憶終於被喚起,這一喚,也喚醒螢幕前的我們對於自身鄉土文化根源的重新審視,重拾那美好的時光,八零年代人們生命的吉光片羽。


唐漠涵

這部電影雖然叫阿嬤的夢中情人,但我想裡面的內容應該是老一輩的年輕歲月復刻吧!從台灣從前有個好萊塢—北投說起,讓觀眾看到了從前台語片的繁華,以及那個年代下,人民的純樸和生活的精神。
電影裡的場佈及內容,都完整地刻畫出以前人民的生活—騎擋車、三輪車···等,甚至還有那個年代人民的穿著打扮,最重要的是將當時拍電影的場景、手法都完整地呈現出來,並向台語片的風靡年代致敬。
而在整部電影中,有許多的小巧思及意涵,都非常直得我們細細品味,像蔣美月的表現不好,但卻因為她的姓氏而讓整個評選結果大翻轉,由此可見「蔣氏」在當時的地位有多麽受人崇拜;還有當美月去探望奇生時,奇生說的那句「沒有電影了」也似乎正在暗示著台語片的風華歲月,已經走到了盡頭,果不其然,當奇生出獄後,電影院上映的片子,早已換成了國語片,當年一起打拼的製作團隊,大家也早已各謀出路,昔日的繁華也終將隨風而逝,就像台語片一樣,淡出螢光幕了。


姚恩潔

要看這部「阿嬤的夢中情人」前我以為這部電影只是單純的臺語喜劇片,我沒有想到我會在這裡掉了那麼多次眼淚。

我覺得在這部電影中,安心亞演的非常好,無論是她為了看萬寶龍的戲而翻牆來追星,還有為了當萬寶龍老婆的夢想而去面試當臺語劇演員的那個害羞又不敢自我介紹的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在電影的後半段,在監獄外面跟簽了四張本票而被關四年的劉奇生一直重複喊話說:「你導我就演!」,每句話都有不同的層次,每一句的情緒都很飽滿,是這部電影最感人的地方。

在電影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群熱愛拍電影的熱血好夥伴,他們各個都懷抱著自己的夢想,一起用盡他們的全力努力打拼,結果劉奇生為了繼續完成他的夢想——拍電影,而簽了四張本票,因而冤枉入獄四年,結果最令我感到心酸的是他出獄後,已經過了台語電影的輝煌時期了,因此他的美夢也淪為幻影。

到了劉奇生老了的那段,他跟蔣美月的愛情也很令人動容,蔣美月得了失憶症,把劉奇生給忘記了,只記得她以前最喜歡的萬寶龍,劉奇生為了她,假扮了他最討厭的人。幸好在電影的最後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劉奇生最後帶美月去看過往拍的電影片段時,美月忽然發現自己就是電影中的主角,而她身旁就是她最愛的角色—萬寶龍的編劇。這段感人的相認片段也是一段很特別的部分,因為他們是靠之前我覺得很搞笑的一段台詞來相認的。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導演很厲害,把台語片的歷史透過劉奇生和蔣美月的愛情故事來呈現,整部電影讓人看了想一看再看!很感謝老師讓我們能在課上欣賞這部好作品,因為如果不是老師,我自己可能不會有興趣去看,我之後一定會再來回味一下這部電影,讓這部電影的感動永存在心中。


陳柔安

這部電影用了比較誇張的喜劇效果在呈現台灣台語片的興起和沒落,在搞笑的包裝下其實是一段有點哀傷或是遺憾的歷史,其中像是迎合觀眾的喜好而捨棄掉自己原本理想的電影或是一些產品的置入等等的,都在詼諧劇情裡面讓人感到有些惋惜。

  特別想提的是電影裡的插曲「拍電影」,曲風輕快但又會讓人覺得拍電影很熱血,我想那也是在劇情中正在拍電影的人原本很熱血的理想,而且這個插曲讓我想到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這張專輯裡的歌曲(雖然好像不知道為什麼),總之還滿喜歡這個插曲的。不過在片尾的安心亞演唱版本的〈思慕的人〉就比較讓人出戲一點,猜想應該是因為在台語的發音和咬字上沒那麼精準。
  而電影的劇情到了最後是蔣美月老了之後把自己的丈夫忘了,但卻還記得年輕時候很喜歡的萬寶龍,萬寶龍在這個電影裡某種程度可能代表了大家想要追尋的東西,而那個東西總是在還沒得到的時候會是最美好的,因為它實際上可能很糟也可能不如預期,可是那個東西很強烈,但也可能是因為加上了很多自己想像的美好,但是這段結束之後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失智症真的很可怕大家真的要及早預防(不知道中間是出了什麼問題的言論)。選角上來說老年版本的蔣美月長得和年輕時的版本滿像的,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劉奇生的老年版本和年輕版本就差得滿多的。
  最後則是我認為在這整部電影中的女性角色都以一種比較音調高又大聲的方式呈現,比較容易讓人感到煩躁或是快看不下去,這個部分就比較搞不懂這樣的安排是為了什麼,但整體來說,雖然沒有覺得這部電影是好看的,但其實還是有趣並且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李家欣

當代台語片的盛行程度可說是熱火朝天,所以每年都會有非常多的台語電影上映。萬寶龍不會說台語、稱不上是演技的浮誇表演,單單靠臉吃飯的男明星。但當時只要是掛著萬寶龍主演的電影,就一定會賣作。這讓我聯想到現如今的製片人是否也為了迎合影視市場,大量推出所謂的「肥皂劇」,「無腦」言情劇,一味追求「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劇情,一開始的時候也許大多數觀眾會接受,甚至喜愛。這幾年來明顯看到觀眾有審美疲勞,但製片人似乎只為了一時的熱度或者幾次「熱搜」帶來的盈利而執迷不悟,換湯不換藥地翻拍差不多的情節,讓當紅的流量偶像,小花旦主演男一號女一號,播出的時候也就粉絲願意支持。另外,在看《阿嬤的夢中情人》時,我不知道為什麼導演好幾次強調姓「蔣」的人就能享受明顯的優等對待,如美月翻墻被抓時,參加演員培訓班甄選等,我特意去翻閱台灣當代各領域的權威人物,發現原來蔣氏家族是大名鼎鼎的政治人們,所以導演和編劇都把這些細節呈現,讓觀眾有更寫實的觀看感想。現在的娛樂圈也沒有提高透明度,沒實力、沒演技但靠著有後台、有人撐腰而擠進影視圈的人拍出來的作品很大程度上讓觀眾看上一部有質量的劇都變得很難了。以上也正是華語影視走下坡路的其中原因之一。


蘇軒廷

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帶出了台語片的興盛、衰落,也是一段我們極少接觸的歷史,就像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不太會說台語一樣,但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以前是怎麼拍攝台語片的,像北投當時有「台灣好萊塢」之稱,因為有很多電影都在此取景,而台語片的劇情大都走浮誇路線,或許在我們看來會覺得不合邏輯,但這類題材能符合當時代觀眾的需求。
  而在電影中,有好笑也有令人感到心酸的片段,像是導演加入了現代元素找fu,讓我們看到時能會心一笑,但像是劉奇生出獄後,意識到台語片已經被判了死刑,就讓人感到微微的不捨。其實我也是不太會說台語,不太看國片的人,但看完了整部電影卻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我好像更靠近了以前的歷史,可以看到輝煌、跌落,能夠透過電影的方式參與我不曾知道的歷史,我覺得很開心,雖然現在可能沒辦法馬上做到復興台語片,但至少我能做到的事,是記得,記得曾經有很多人將青春奉獻在台語片,記得他們有一段很精彩的過去。
    另一點非常引人入勝的是,這部台語片帶有非常豐富的情感傳達給觀眾。而今日,台語卻幾乎只在鄉土劇中出現,搭配著荒謬的情節,拉低了原本美麗的語言,造成廣大的觀眾,在潛移默化下,對台語有框架化思考,無法跳脫。再來,現今的年輕世代,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欣賞台語歌曲之美。而這部片,讓我重新喜歡上台語歌曲。尤其最後阿公為了失智的阿嬤賣力推著自己的輪椅,搭上歌曲《思慕的人》讓整個電影的情緒最終得到釋放,極具韻味。


廖軒鴻

我看過的國片不多,但這部【阿嬤的夢中情人】可以說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國片電影之一!隨著時代的進展,現在登上電影院的大部分都是好萊塢巨片或者是國語片,而台語電影是少之又少,很難想像早在幾十年前的台灣是台語電影十分興盛的年代,這部電影讓我們回到那個輝煌年代了解到台語片對當時的人們帶來的影響和魅力。前半段採取詼諧的方式呈現讓我以為這是一部喜劇,但隨著故事的鋪成讓觀眾帶入腳色的情感裡,讓人不由得感動,而我覺得最成功的是電影的配樂,不但切和電影主題而且下的點非常的好,整個帶動觀眾讓感傷的情緒帶到最高點。我覺得整部電影的敘事就象徵著台語片的命運,一開始以喜劇開頭到後半悲情的落寞,最後導演應該是希望台語片能在年輕一代的力量下再次興盛回到那個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的時代!


廖子萱

前幾年的一部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讓許多電影產業人士以及電影愛好者以一種新穎詼諧的方式回顧好萊塢的發展史,是一部具有致敬意義的影視作品,我鮮少有關看國片的體驗,上周所欣賞的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回顧了台灣台語電影的歷史,那段鮮為人知的輝煌時期,我相信並非只有我一人對此感到訝異,這段電影藝術蓬勃發展的黃金歲月,如今我們已無法再有機會親身去體驗,不過透過電影的重塑與演繹,自然是能見出幾道鮮明的輪廓。


然而,本片對於幽默與下流的界線仍然曖昧不明,事實上並不是裸露女體或者是幾句國罵,就能夠使人發笑,這樣的情節安排在本片層出不窮,事實上好的劇本不需要這些低俗套路來包裝,我反而認為更加深入去耕耘當時電影產業之艱辛,或小人物於該時代背景下的迷茫,都比開女生胸部跟內褲的玩笑還好,這些缺點確實也反映出現代台灣國片仍然沒有走出的窠臼,讓我對這部電影沒辦法有很好的評價。

簡言論之,我想本片對於電影歷史要素的著墨仍然有所不足,當然,透過實際詮釋當時劇場如何拍片以及運作,這部分的劇情仍然是可圈可點的,然其他部分的劇情充斥著對女性惡意的玩笑還有過度狗血濫情的失憶回憶戲碼,都讓人很難認真看完全片,還有女主角蔣美月,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把她的人物設定拘限成又笨又傻的癡情女,在那裏不斷喊什麼你導我就演,看了真的讓我非常尷尬,明明可以有更多自我成長的情節能夠衍伸(例如克服父親壓力造成的舞台恐懼症、跳脫外省身分學習台語)諸如此類的設計,都能夠讓蔣美月更加立體,而不是只會唱歌賣藝傻笑的眷村女孩。


蕭鈺珊
我對於電影是非常挑剔的,特別是那種起承轉合很簡單、很容易猜出劇情的電影,我通常都不會去看,而且我也沒有很喜歡看國片,因為我看過的國片劇情都沒什麼突破,但我蠻喜歡這部「阿嬤的夢中情人」,雖然在一些細節上沒有處理得很好,但我很欣賞他的題材及內容,首先他以倒敘、懷舊的手法致敬台語片,加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愛情,還有現代社會一直且需要關心的失智老人課題,此外在劇情上面的設計也富有許多想像力,讓我在觀看的過程中,一點都不會疲乏,反而很有趣,還有一個可能是因為我在家都用台語跟我阿嬤溝通,所以覺得這部片很貼切、很有意思吧。
總而言之,我認為台灣可以多出這種比較有意義且劇情的情緒明顯,再加上有討論價值的社會議題,讓大家除了可以欣賞好電影之餘,學習並探討我們的生活!

蔡詠聖
當初本來以為《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只是一部喜劇而已,但看到中間甚至後面就開始有了很多感人的劇情,不論是蔣美月在年輕時,不斷宣傳劉奇生的電影的片段,還是劉奇生在最後坐著輪椅不管一切的跑去電影院找蔣美月,都讓我相當的感動。在這部電影中呈現了當時台語片的興起和衰落,,也呈現了當時台語片的腐敗,製片完全是被金錢所控制的,即使是當代當紅的女明星也要唸出和電影劇情毫無相關的劇情。編劇的劇本。編劇的劇本怎麼胡言亂語都可以,只要是有有人氣的主角就一定會有人去看,甚至導演在睡覺都沒差,只要在最後喊卡就好了,如果沒看這部電影我並不會知道原來我們之前拍片環境是如此糟糕,電影完全沒劇情。

白宜鑫
我覺得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片真的很好看,搞笑又催淚,從劉奇生當阿公的時候,回想起年輕當編劇的記憶,也一同帶出台語片興盛時期的背景,呈現那些我們沒有經歷過的時代,還有和阿嬤蔣美月相遇相戀的過程。
其中我覺得最感動的部分是阿公和孫女說你阿嬤說他永遠不會忘記我,但他現在真的不知道我是誰了,說出自己在阿嬤得阿茲海默症後的心聲,還好編劇最後有讓阿嬤想起來,不然真的太難過了
然後也讓我透過這個電影,更加了解台語片盛行時候的台灣,也讓我發現原來台語曾經那麼的流行

潘丞瑜
《阿嬤的夢中情人》一開始以為是純搞笑的喜劇片,沒想到越到後面劇情轉變越大,喜劇片、愛情片、溫馨感人卻又不失幽默的感覺,讓我感到很有層次,是一部我會強烈推薦給朋友看的一部片。
片中有許多小細節都讓我感到震驚,例如蔣美月本來因為緊張而唱不好歌、跳不好舞而遭淘汰,卻因為劉奇生的一句話:「蓋章之前,先看看他姓什麼。」因此評審又改變心意,讓蔣美月可以順利進入演員訓練班。
後來奇生為了把電影拍完,簽下了四張本票,最後卻被老闆掏空而入獄。一張本票一年,四張就等於關四年。當美月去探望奇生時,句句「你導我就演!」的台詞真的是打在心裡。就算奇生直接轉頭離開,美月卻沒有放棄,一直在等待。
最終,奇生出獄後,也馬上跑去找美月。原以為就這樣會有幸福結局,沒想到時間點又來到了老年時期,老年美月不見了,阿公(老年奇生)推著輪椅拼了命往前衝的畫面,真的讓人看了很心疼。但到最後,老年奇生與年輕奇生都一同找到了美月,那個畫面既感動又心酸。
電影的最後,阿公為了找回阿嬤的記憶,請孫女辦了一場關於電影回憶的經典。這時,阿嬤突然念起他和阿公的對戲時的經典台詞,又與年輕時的美月、奇生的畫面穿插,真的讓人很感動。美月終於想起來奇生了。
而選曲方面也是很用心。不管是蔣美月所唱的《山頂黑狗兄》,還是《思慕的人》,都展現出經典。《思慕的人》的歌詞更是很貼切電影內容,美月等著出獄的奇生的畫面、又或者是阿公盼望失憶的阿嬤想起什麼的畫面。
而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重點,不管是油膩的萬波龍、嫉妒的金月鳳、奸詐的老闆、亮光的工作人員、只會睡的導演等等,都使這部戲多了很多笑點。在溫馨感人的片長中又充滿了搞笑的戲份。總之,我很喜歡這部片。

魏岳楷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片詮釋了當年台灣60年代黑白台語電影的興與衰,我記得第一次看到這部片是在瘋狂轉台時意外發現的,那時候被很多地方戳重了笑點,再看一次還是笑料十足阿~~

其實我真的很喜歡這種回憶類型的電影或戲劇,就是能把你的時代抽離至父母甚至是阿公阿嬤曾經經歷過的點點滴滴,阿嬤的夢中情人雖然充滿了令人噗哧一笑的段落,但這些或許是當時黑白電影技術並不成熟的小插曲以及過於誇張的偶像崇拜,雖然說現在在於偶像崇拜方面還充斥著,例如:防彈少年團和Twice(Once粉~~)。

最近也接觸到了一部新的台灣電視劇叫做天橋上的魔術師,這部劇的大概劇情是重現當時中華商場拆除前和台灣戒嚴時期的故事,我相信跟我同輩的人應該都不太清楚中華商場,我也是在與父親看劇時才了解到中華商場的歷史,而且父親會一直說到當時他在中華商場買了甚麼和接觸到什麼人,或許就是所謂的憶當年吧。總之真的感謝這些影視文化的傳承才能讓我們了解更多不曾經歷過和不曾接觸過的回憶。

朱宇帆
這部影片其實在國高中時期的上課就已經有老師播給我們看過了,這次上課重新的觀賞原以為自己會因為無聊而睡著,沒想到自己不但沒睡著,反而還看到了電影中深層的含意並差點逼出自己的眼淚。這部電影訴說著當時台語電影從當紅到走向黃昏的過程,本應該是沉重的題材,卻用詼諧的方式表現,讓我們可以用相對輕鬆的角度來了解,影片對於當時的隨片登台以及電影的明星產業刻畫得相當真實,讓我們可以清楚了解當時電影界的狀況,而電影的老闆蕭智高,我認為他是一個縮影,一個台語片興衰的縮影。而老導演說的一句我不知道是我在糟蹋電影,還是電影在糟蹋我則點出了台語電影為了挽回客群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然而最後依然白做工,台語片依舊如夕陽般完全落下了。
但是這部片對於女性並沒有十分的尊重,從一開始的內褲到夢中的乳房搖晃等等,我認為這可能是影片中考慮較不完善的地方,隨著現代男女平權,電影應該避免出現如此敏感的劇情。
老師上課曾經說過現在的電影是一種精算的產業,哪邊要讓觀眾流淚其實早就計算過了,也許我就是那觀眾吧,但我有極力忍住自己快掉出來的眼淚,在奇生被抓去關的時候美月為了買下值得記憶的地方做了許多的努力,而那時的配樂是安心亞所唱的思慕的人,不知道為甚麼其他歌手唱這首歌的時候自己只會有好聽的感覺,但當她唱的時候心卻有一種酸酸的感覺,彷彿自己就像那正在等待自己愛人回來的美月一樣。
整體來說這部片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希望自己以後有機會可以看到更多好看的國片

莊啟文
難得可以看到國片在講述台灣過去的台語輝煌年代,在影片中看得見許多復刻當年場景的細節,在北投溫泉旅館唱那卡西,把男性塑造成豬哥的個性,以及簽本票跑路的情況,都在反映當代的社會環境,而徵選演員時,看見蔣美月的名字便一致通過,反映出威權時代之下的恐懼。
電影前半段的劇情相較之下,較為歡樂,描述台語片產業的繁榮興盛,出片速度快,也一併帶出當時的國際潮流,外國電影演什麼,台灣人便當作新素材寫入劇本,隨著電影播放到中段,劇情開始轉變為悲傷的情調,票房開始下滑,廠商不在贊助,老闆跑路,皆顯示出台語片產業的衰弱,甚至前半段李導口中說出:台語片已經是夕陽產業,皆可見台語片即將沒落的未來,更是在奇生被捕入獄之後,宣告終結一般,台灣人的口味不斷改變,三年就變一次,對於電影產業可以說是大起大落,很難重新振作。
電影採用奇生晚年阿公講古的倒敘手法,頗有回到過去的感覺,穿插一些當下的時空,與過去呼應,很喜歡這樣的劇情連結,思慕的人,作為電影主題曲我覺得這樣的配置很棒,這首歌是當年的台語流行歌曲,阿公的收音機經常播放,可以說自己是聽這首歌長大的,阿公前些時候生病走了,聽到這首歌難免會感傷,而老歌新唱像是重新注入生命,頗有不同風味,以現在的音樂手法,重新詮釋當年的音樂。
而最感人的一幕,是在現代坐在輪椅上疾行,與當時狂奔的奇生,拚了命的想找到美月,而美月依舊堅持守護當年他們編織夢想的地方,甚至老年失憶只記得當年的大戲院與拍電影的情節,令人鼻酸,結局在間諜片的對白之中,以美月終於憶起奇生落幕。
我在屏東的鄉下長大,上大學第一次離鄉這麼遠,或許台語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份,但看完電影之後,台語似乎乘載了當年那個時代的文化語情懷,讓我有想要把台語守護住的想法。此片致敬了1950-1970的台語片時代,也讓大家知道台灣電影人曾經富有生命力的時代。

賴宥均
台語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的時空背景是60年代黑白電影,短短兩小時呈現了台語電影的興與衰,其中有歡笑有淚水,可謂高潮迭起,而內容也都有跡可尋,像是由萬寶龍主演的幾部賣座電影,座位一票難求看得出當時台語電影是多麼盛行,也是因為萬寶龍蔣美月才會想當演員,而後與劉奇生的相知、相遇、相戀隨著台語電影的沒落而受到考驗,看著這樣的回憶錄著實令人動容,尤其當男女主角都老了,奶奶卻忘記爺爺了,那些美好的過去都遺忘了,直至孫女將他們最後的電影重新在影城放映。我想我們這個世代可能還不夠深刻,回家後問阿公阿嬤也有好多他們以前風靡一時的片跟記憶,於是推薦了這部電影給他們,應該會覺得格外有意義吧!
這部片的拍攝、特效、劇情當然不比現在的技術,但我個人很喜歡這種幽默、有趣又兼具歷史意義的電影,它將60年代的核心價值表達的很到位,其中也包含當時物化女性的價值觀、台語電影產業的商機等等,我們能從中看到那時候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人們又將面臨什麼樣的時代轉變,題材非常新鮮也是現代人很少主動接觸的一部分,了解後會發現台語電影發展以來多得來不易,所以格外的珍貴。

黃子嘉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片呈現了本土台語片興起以及沒落的過程,讓觀眾能夠對於幾十年前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這部片的前半段其實有很多好笑的橋段,裡面的演員也都是很有才華的,包括藍正龍、廖峻、龍劭華以及安心亞等人,各個都非常厲害,把各種情緒和細節傳達的很到位。到了後半段,藍正龍飾演的劉奇生因為簽了本票而被抓去關,從這邊開始出現很多令人感動的部分,包括劉奇生出獄後與蔣美月再次相遇,到後來變成夫妻,讓許多的同學都哭了。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好看也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雖然現在本土台語片已經式微,但是其實是很值得回過頭去回味這些曾經掀起熱潮的作品,確實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葉辰欣
《阿嬤的夢中情人》雖然在劇情安排及敘事手法上都顯得老套粗糙,演員的演技及台詞也時常讓人看得尷尬癌發作,甚至片中對於女體的呈現方式時常讓身為女性的我感到不悅與無奈,總體來說我並不算是喜歡這部電影。但我想這部電影的初衷或許就只是在向台灣台語電影的黃金時代致敬而已,而就這個目的,這部電影確實做到了,或許也讓更多年輕世代的人重新認識台灣電影的歷史。

陳玉容
因為我不是台灣人,對看台灣的電影不是很有信心,擔心閱讀能力跟不上字幕的速度,也擔心三不五時冒出來的台語對白會讓我完全「聽無」,讓我始終提不起看台灣電影的興趣。
以這部影片來說,影片一開始的情節不是那麼吸引人,角色的分配不是很好,對話也有點無聊,但是沒想到後面讓我越看越入迷。我第一次笑出來是在蔣美月翻牆的地方,雖然整個螢幕都是女主角的內褲這點讓人有些尷尬;第二次笑出來則是女主角走錯浴池,浴巾滑下來的那一幕。我想或許是導演故意讓觀眾放鬆一下的吧。但是這部影片除了笑點,也有許多讓人掉眼淚的地方:比如劉奇生被關時,他對蔣美月說不用等他了、「沒有電影了」,讓我聽了彷彿也能感受到劉奇生的痛苦;沒想到蔣美月則是回了:「你導我就演!」,讓我覺得這個角色個性很像我,因為如果是我面對這種情況,我也會說一模一樣的話。因為除了對對方充滿信任之外,也是一種愛情的表情。最後的結局也出乎我的意料,讓我既驚訝又喜歡。
此外我還很喜歡《思慕的人》這首歌,雖然我不太懂歌詞的意思,但是我知道它是當時的流行歌,旋律也讓我覺得很感動,似乎是在描述男女間的浪漫愛情。
看完這部電影,我問我台灣朋友有沒有「好萊塢大戲院」?他告訴我這只是電影虛構的,我還以為以前的台灣真的有這間電影院。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讓我對台灣電影改觀了。

劉聿珉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是我接觸台灣台語片的第一部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描寫了許多台語片的歷史,以及當時台語片為人詬病的地方,其中貫穿的主軸是一個充滿詼諧、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在讓大家笑得不能自己的同時,下一秒可能讓人不禁落淚。
當時在看這部電影時,其實我有一種開眼界的感覺,在現在的電影文化中,其實很難想像當時的台語片可以透過大量的借鏡(抄襲)或是對嘴的方式完成,甚至可以在超級短的時間內就拍完一部電影,劇本也可以亂寫,只要男主角是當紅的明星就可以賣座,看電影的同時有一種在看低配版外國片的感覺。因為我們剛好是第一組報告【電影】的同學,所以在電影中所描寫的台語片文化,也是我們參考的重要依據。
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橋段是劉奇生因為簽了本票而入獄,對他來說電影夢可以說是破滅了,但是蔣月美卻仍隔著一道可以觸碰卻無法觸及的牆大喊「你導我就演、你導我就演、你導我就演!」這樣的喊話一方面是想告訴劉奇生不要放棄電影夢,告訴他要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一方面也是給劉奇生一個承諾,告訴他會等他到他出獄為止。這段真的十分的賺人熱淚,我看到這邊的時候也是熱淚盈眶,眼淚差一點點就掉出來了。
最後,我覺得台語片在台灣的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是一種觀眾口味變化的一個轉捩點,也受到不少當局政府的引響,這部片打開了我對台語片的好奇心,之後如果有機會,我想要去看更多的台語片,更了解相關的文化以及知識。也感謝老師利用課堂時間播放那麼好的電影給我們看,還有精彩的解說,我也會把這不電影推薦給我的家人的。

 王千瑄
《阿嬤的夢中情人》中,以偏向搞笑的劇情來呈現台灣電影的高峰期和衰弱以及沒落。雖然在跟著劇情走時,會覺得他們拍電影經歷了很長時間,但從男女主角相識,到公司倒閉老闆跑路,其實也不過一年左右的時間。短短一年,一家電影公司就可以邁向衰亡。四年過去,台語電影就被國語電影取代。我們只觀看了近兩個小時,卻是感受到了近十年的高潮與遺憾。整部電影的情緒渲染做得相當到位,特別是男女主角在電影院跳舞定情,以及最後相擁重逢的片段,都因為燈光、背景音樂的搭配,讓我都忍不住鼻酸的衝動。雖然電影劇情的安排不乏老套的情節,特別是在兩個人相遇、相知,一些誤會或是「幸運色狼」的部分,可是我覺得這些情節也顯示了現在電影的一項特色,正是因為觀眾都看過類似情節,實際呈現出來才會有會心一笑的感受,讓人有可以放鬆吐槽的點。

《阿嬤的夢中情人》帶我們一瞥上世代的流行文化,透過蔣美月與劉奇生一段酸澀而圓滿的人生旅途,昭示了台語片的跌宕及時代意義所賦予它的不甘。
在上週的觀影前,我甚至都不曾耳聞過台語片在臺灣曾有一段輝煌、驚動萬教的時期。但凡隨著蔣美月一無反顧地闖盪著在臺灣的「好萊鄔」,一段回憶的失落感莫名湧上,陌生卻又悲慟,無法認知是電影的惆悵感或是末代記憶的無奈在作祟。在觀影結束之後,有好多話悶在心頭,百感交集,好像事物一旦有巔峰,必定帶來與之相稱的沒落,我們可以留戀它的美好,但卻無法停滯不前。


Week 1-25/02/2021-: Introduction (課程介紹)

 課程第一周,感謝各位同學對本課程的支持。以下為各組合照,祝報告順利,合作愉快,期待同學們在這學期都修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