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Week 13-28/05/2020-: Baseball (棒球)

Week 13-28/05/2020-: Baseball (棒球);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劉益誠,〈從文明教化到狂野奔放-臺灣棒球運動的「反」現代性初探〉,文化研究學會 2002 年年會,2002。
謝仕淵,〈記憶臺灣百年棒球之戀〉,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 年 11 月 12 日。〈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11112〉。 延伸閱讀 陳柏旭,《從「紅葉」到「黑鷹」:台灣棒球醜聞的文化再現》,國立中央大學 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同學修課心得》

徐以丞
我自己本身是非常喜歡棒球這項運動的人,當我看到影片中老師播放之前WBC的影片的時候,其實我看到之後是非常鼻酸的。最早最早日本人將這項運動傳入台灣,而這項運動之所以會在日據時代之後依舊持續下去,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想要以這項運動作為反抗日本的方法,當作民族凝聚的手段,政府甚至不惜造假,用假的選手名字,或是誇大自己戰勝了日本代表的世界冠軍。明明最剛開始這項運動存在的目的,是不良的、也是不懷好意,有比較與反抗心理的,但隨著WBC中這場球賽,為棒球在台灣盛行的原因做了最好的解釋。的確棒球深深凝聚了台灣人的團結心理和民族意識,但我們並沒有把所謂的民族意識,在國際賽事中做為武器,暗中或是明朗的攻擊曾經殖民我們的國家,而是用所有的力氣想要獲勝給台灣所有人看,同時也是給日本的球迷和球員最大的尊重。即便結果不盡人意,但兩國的人民都深深感受到台灣的民族意識和對於日本的萬分感謝與致敬,我覺得這也許就是支撐台灣棒球運動一直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透過國際賽事展現出民族的凝聚力與團結力,同時也做了最好的國民外交,對於對手國的所有人民展現出勝不驕敗不餒同時致上敬意的境界,我覺得這遠比勝負重要,也認為這就是我格外喜歡這項運動的原因。

郭于瑄
本身對棒球沒有特別的喜好,頂多會因為身邊的人影響去關注國際賽事,但不太會觀看賽事直播,算不上是一日球迷。透過這週的課程,我才發現棒球對台灣而言不只是休閒娛樂,更是凝聚民族意識,爭取外交能見度的媒介。但我覺得在棒球觀眾群中,男性似乎遠多於女性,就身旁的女性來說,有很多其實平常會收看運動賽事,關注網球、排球、足球、籃球等,但沒有一個會在平時收看棒球比賽,就算在國際賽事會跟風看一下,大多數其實不知道棒球規則,只知道比數,但看不懂螢幕上出現的其他數字,有時候也會對為什麼得分、攻守交換感到疑惑。或許是因為棒球的負面新聞或是媒體的包裝,讓其他運動賽事更具吸引力,例如世界盃時媒體常常會用「天菜」、「男神」等形容足球員,但對棒球似乎就較少聽到這樣的形容。我想這之中可能也存在著台灣對自己文化的自卑感,所以棒球迷才變得越來越少。

吳昀萲
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其實對台灣棒球沒有很大的了解,也沒興趣。不過野蠻好奇為什麼台灣對於棒球相比其他運動這麼熱衷?這個疑問在今天終於得到解答了。我覺得日本只是媒介,重要的是藉由這項運動能讓台灣能以公平方式向日本競爭,更能讓世界看見台灣。但此前提下,連台灣人自己都沒在關注棒球,那怎麼讓其他國家看見台灣?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陳奕嘉
其實我甚少會看棒球,看職棒比賽很多時候是因為來外公家的時候,我的大舅舅正好在看職棒。
一開始我不怎麼懂規則,後來我迷上看日本棒球動漫,從其中學會棒球賽的規則,逐漸著能看懂職棒比賽是怎樣狀態,即使如此,我還是不怎麼看職棒,也不像我大舅一家與我表哥們一家這麼入迷到去職棒比賽現場。
不過,在我的經驗中,最著迷棒球的時候是在國際競賽的時候,中華隊為國爭光的那刻,正是我最喜歡看棒球的時候,僅僅只有一天或一瞬間(或許只有贏了的時候,但輸了也還是喜歡),我覺得棒球是為了給台灣人民激勵的存在。
即使過了幾年,看著親戚為職棒而前往現場支持他們喜歡的棒球隊,我也覺得不論是怎樣的比賽隊伍,棒球比賽真的是值得一看。
不論輸贏,比賽的過程中,緊張與勝負都是精彩的瞬間。
有趣的是,我在本次報告組的內容中,知道原來棒球除了假賽、赴美與赴日棒球選手、以前與現在的國際競賽外,還有許多消失的事情,補充了跟棒球有關的知識。

林子皓
與中國、日本或是歐美在球場上的勝負都具有不同的解釋,就像足球,世足雖然近乎與台灣沒有關係,但仍然吸引大票民眾關注,並支持特定的國家,例如在德國與韓國的對決中,不僅認為韓國輸球,最後得勝的韓國,媒體也是將過往韓國較不良的手段大肆宣傳。我認為實體戰爭的消失,所以運動賽事與政治連結與日俱增,球場上成了國家或種族間的強弱對決,勝敗得足以令人熱血沸騰或憤恨不平。

劉宇蓁
我日常並不常接觸體育賽事,也對於棒球沒有甚麼研究,所以報告組在介紹棒球規則時我聽不太懂,但記得,小時候有段時間我爸爸也很喜歡看中華職棒,那時新聞版面都是王建民的新聞,在大家還會看報紙的年代,蘋果日報的體育頭版都是棒球,但不知不覺的,我爸爸漸漸不關注了,有次從開車廣播中聽到棒球的消息,我爸爸邊嘆氣邊說著,台灣都一堆打假球,有甚麼好看的?好球員都跑去美國了。讓我對應到報告組中,台灣棒球充斥假球的新聞案,但看到老師的中華隊紀錄片,我認為大家對於中華職棒的熱情又再度燃燒了起來,我也是看得有些鼻酸,台灣的體育選手,並不是受到國家非常大的重視,練習場地及配備等等,許多都是年久失修,如此國民性的運動,不該被假球案擊垮。

王子涵
課程中老師撥放的那些影片,幾度讓我紅了眼眶。台灣人與日本人之間有著無法切割的連結,而透過棒球,具體化了這項連結。棒球,是一項運動,也是精神象徵的寄所,比賽中的每一舉動,都是經過深思所體現的,賽後的感謝與感動,更是這項運動的強大之處。這也是為什麼棒球可以成為政治操作的國家機器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在課程最後老師提及「臺灣之光」與「讓臺灣被世界看見」的議題。這些詞彙的產生,源自於臺灣在世界上的不被看見,越缺乏的東西越會被放大檢視與重視,然而,在許多層面中,臺灣真的不輸世界各國,我們卻沒有足夠的信心,反而是透過這些看似正面的語句加深了我們的自卑感,自己縮小了自己的格局,豈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嗎?

我認為除了要對自己的國家感到自信,更應該對自己充滿信心,先建立了對自己的信心,才能進一步產生對國家的信心,讓我們小小的島嶼有著強大的力量,足以面對外界的各種欺壓,仍堅韌不催。

陳馬克
因為我個人對運動一直都不是特別有興趣,因此我也不太有接觸棒球,平常既不會關注比賽,更不會親自去體驗打棒球。即便如此,台灣人對棒球的熱愛,我也是非常清楚。我就讀的國小有一支棒球對,每天放學後都可以看到教練帶著小朋友練習的身影,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們對棒球的熱愛。

吳思辰
其實我對棒球並不是那麼了解,從國小體育課開始,就陸陸續續可以接觸到與棒球相關的事物,然而這機會並沒有引發我對棒球的關心及熱愛,即使身邊的朋友不缺棒球迷,我依然蠻難理解為什麼國人對於這項運動可以如此狂熱。
其實看著那些熱衷於棒球、參與多場比賽、真心呼喊的球迷,我內心是羨慕的,羨慕他們能夠有一個讓他們如此喜愛的事物,經過這堂課,我好像慢慢能懂了,他們如此為棒球著迷的原因。
我從來沒有想過棒球在台灣的發展可以回顧到這麼久遠以前,這讓我想起這堂通識課的第一個內容—電影,他們的時代軌跡令人歎為觀止。每個文化的根源都有著故事,當我們深入去探討,便能慢慢找到它們的魅力。

顏郁珊
我自己是個對棒球幾乎沒有了解的人,因此報告同學介紹的內容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我有一個高中同學非常喜歡棒球,可以說是狂熱的棒球迷,但我們高中並沒有棒球場,因此他們需要練習的時候都要另外找場地,就像老師說的一樣,我們的學校並沒有全數都擁有完善的場地,這對熱愛棒球的學生是一大缺陷。
而日本與台灣的關係真的非常深,無論是在文化或運動上都能找到影子,被殖民與殖民者的觀點也常常出現在無意的言談中,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才造就了台日情誼吧。

何倢伃
近幾年開始,我爸媽開始有在關注台灣職棒。在這之前,我們對台灣職棒的印象都停留在那幾次不是很光彩的事情上。但其實真的關注了之後會發現,並不是全都像那幾次的事件:應該說,那只是幾次的事件。現在在職棒球賽中,我們看到的仍是那些很努力的球員盡心盡力的打完每一場比賽。要說到那幾次不光彩的事件,其實終究是要追究到大環境的。在台灣,無論是藝術或者體育,這些非學科的東西往往只被當作是一種娛樂:這點畢竟我是走藝術的,感受可說是頗深刻。在許多人眼裡這些並不是什麼「正經行業」,也不像國外是真的用欣賞的角度去看見這些東西的價值。台灣的這些運動員往往都是非常辛苦的靠著對運動的喜愛去堅持下去的。所以對於這些事情,只能說,希望大家能試著用不同眼光去看待、欣賞這些「娛樂」的價值,並學著思考這些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娛樂,背後付出的努力、辛酸和代價。

吳昊祁
我看過KANO,也對棒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當時30年代的台灣的確是我們棒球隊發展的開始,即使當時嘉農的學生們一開始只會亂打,到後來經過了日本教練及老師的培育之下,成功地打進了甲子園。
我仍然記得後面最經典的一幕:當台灣隊的王牌投手因為手臂手掌受傷,捏著甲子園的紅土緩和傷口,貫徹著信念投球,也驚訝了當時日本隊的選手們。這股信念,也是我們生活中所必須的、所需學習的。
我也有想過我打棒球的情況,但也許不值一提吧?

謝秉辰
這次主題為棒球,開始老師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有沒有認真去對待它?棒球某方面是一個日本殖民後傳承下來的文化,卻在國民黨來台之後試圖想抹滅這個事實,雖然之後這個領域也慢慢被重視,但是老實說,台灣職棒在這社會上還是不構受矚目,而且常常被貼上"沒有看點"的標籤。老實說在此次上課之前跟大部分的其他同學一樣對棒球也沒什麼概念,甚至還沒看過任何一場關於棒球的比賽,不論是國際賽事還是本土賽事。不過是基本幾個棒球明星都有聽過,但關於我自己覺得可笑的事,在台灣早期的的國內球星卻很多都是在玩前幾年的遊戲「知識王」的選項有出現才得知的,我自己其實也覺得慚愧,認為身為台灣人不該是如此。在課堂結束我也開始反思,棒球的意義是什麼,棒球對台灣而言已經是一種"精神",雖然在國際上台職從來就不受矚目,但是老師也提到了一個觀點,就是台灣人總是在參加國際賽事的時候才又燃起已經深植在心裡的"棒球魂",也就是說來說這個充滿歷史性的文化熱情已經被不知不覺地被慢慢澆滅了,關於這方面還有很多相關問題需要去深思的。
對了,看完那個Canon的預告片,我認為最激勵人心的一句話就是:假如你怕輸,那就想辦法去贏吧!
與大家共勉@@

羅悅庭
我的哥哥非常喜歡棒球,他是兄弟象的忠實粉絲,在他的影響下,我看得懂棒球。我覺得棒球其實在台灣算是民族運動,很多人在看,還有為國爭光的中華隊,讓台灣人民的心凝聚起來,也使世界看的到台灣。其實,我對棒球比賽印象深刻的並不多,一個是我哥哥跟我抱怨,兄弟今年又x連亞了,二是棒球經典賽,大輸古巴,即使沒有很關注棒球,但是因為掛上"中華"的頭銜,還是感到失落。

林晏筠
我並不是一個棒球的大粉絲,但我知道我們真的應該用我們的行動大力支持台灣棒球。曾經看過木曜4超玩訪談洪一中總教練的節目,當時正逢中華隊大勝韓國。他就在節目上提到:「要有最頂端的市場,基層才看的到希望,才會去投入」。他道出了許多身為一名總教練的壓力有多大,也道出台灣棒球現面臨的許多狀況,台灣棒球的總體環境真應該被重新審視。
附上連結提供大家吃飯時邊笑邊看!!

鄭筠叡棒球對我而言十分的陌生,除了國小打過樂樂棒球之外完全沒有概念,沒有打過棒球也沒有看過一場棒球比賽,對於棒球被稱之為國球卻沒有任何感情與一絲回憶存在於我心中。在課堂中老師提到英國對於足球的熱愛,而在英國到處都可以見到足球場,然而反觀台灣,場地的部分卻沒有觸手可得,而在學校教育中,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籃球反而是最常上的課程,而籃球場也算是最常見的運動球場。每種運動都有它的特色與喜愛之處,不管是個人的技藝到團體的合作,然而,當聽完老師所描述從日治時期棒球帶領著台灣人經歷風風雨雨,同時搭時的少棒在日本被看見等等精神,讓我覺得若這樣的文化和精神逐漸被遺忘,或只剩下在重要賽事時才被關注,則會覺得十分可惜。而老師最後提到的台灣之光以及呼籲我們應該看見台灣,也讓我覺得時十分的有感覺,其實,台灣不只是這次防疫做得好,我們一直不停在檢討的教育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不好,我們仍然有許多老師十分努力的讓課程豐富與有趣,同時也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這樣子的師資其實並不比其他歐美國家的還差,有時我甚至覺得是超越的。
譚小薇

我並不是對棒球很有興趣的人。事實上在法國棒球不怎麼收人們的歡迎,而在大部分人民的心目中棒球是美國人很會打的運動。 我來台灣當交換學生的時候在平鎮高中上課。當年平鎮高中的棒球隊贏了黑豹旗全國高中棒球大賽。全高中很激烈地鼓勵他們,所以我掌握機會問問看同學棒球規定如何。雖然同學講話很簡單,但是我還是懂得不太清楚,覺得棒球規定很有多又複雜。但是我都沒有放棄,而我連跟同學去桃園棒球場看一趟比賽(Lamigo比Brothers)。說實話我忘記那一隊贏的,但是記得氣氛很不錯,可以跳舞,吃飯,跟朋友玩地很開心。 後來我們的老師給我們介紹KANO,一部台灣電影,使我對棒球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我發現當時台灣人與日本人有一個很密切的連結,棒球強調了這項連結。


陳威錡
還記得小時候很喜歡看動漫《棒球大聯盟》,也是因為這樣開始接觸棒球,以前常常會和爸爸、哥哥一起去公園投球或是打擊,可能是對於動漫裡的主角茂野吾郎有憧憬吧!甚至曾經還立下了未來要成為棒球選手的志願,只是種種的原因(例如自己是左撇子,棒球手套很難買、課業繁忙等等)讓我沒有持續打棒球,不過對於基本的比賽規則還是了解的,而且常常會和家人一起在吃飯時間看職棒比賽,還記得課程中那場台灣最後被日本逆轉的比賽當初讓我感動到熱淚盈眶呢,事隔多年再看心中依然有說不出口的熱血和感動。但是比較可惜的是,我比較少看台灣的職棒,大多是看日本職棒或是美國大聯盟比賽,不過台灣的確還是有許多好球員的,且他們的精神也讓人為之動容,相信未來某天我會買票到現場去觀看、支持台灣的棒球。

司儀
我很少看運動頻道,很少關注運動項目的情況。偶爾會看看奧運項目,我對棒球沒有了解。
所以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其實對台灣棒球沒有很大的了解,也沒興趣。作為外籍生,更是不了解臺灣的運動情況啦!尷尬!不過我今天長知識了,了解到為什麼台灣對於棒球相較其他運動項目更有熱情。

翁家祥
棒球在台灣算是比較熱門的觀賞運動。他沒有像藍球複雜的規則與判斷或肉體上的激烈碰撞,不需要足球需要在寸土寸金的台灣騰出一大快土地,也不像桌球和排球轉瞬即逝快節奏,時常逆轉的可看性也讓他更容易炒熱氣氛。各方面來說是十分適合商業活動的運動。關於慢節奏的部分,我認為是中華職棒能興盛的原因。過去家裡電視常常綁著轉播職棒的頻道,我詢問起原因時,我爸這樣回答:「因為精彩的部分會不停重播,所以分心做其他事時也不會跟不上目前進度」。在台灣,許多人習慣開著電視做其他的事情,許多小吃店也會轉到某一個頻道就放著當背景音樂。而這種不停重播的慢節奏節目正適合該觀賞方式。許多連續劇與八點檔的收視率甚高也是同樣的道理。不過在 youtube等自媒體日漸茁壯的現在,這種背景音樂式樣消遣開始出現其他選擇,若不希望職棒成為歷史,勢必需要往其他方向發展。就外交而言,台灣時常被中國打壓而難以被世界看見,而棒球確實是讓台灣被看見之外,和其他國家進行交流的好方法。課程中與日本的交流便是良好的現象。當然,與和我們關係不太好的韓國和中國(不確定是不是單方面)對決時,也不乏出現喝倒采較沒有風度的行為。就這方面來說,運動比賽得映照出兩國甚至多國之間人民的關係。

陳可翔
我本身是一個非常少看棒球節目的人,甚至連籃球轉播都很少觀看,除非遇到重大賽事(如奧運)才會跟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然而提到韓國跟台灣的恩怨情仇,我倒是從小就耳濡目染。記得在國小時常聽到「韓國狗」這個詞,就連身邊的同學也會時常流露對韓國人的厭惡,原因似乎跟韓國選手在場上出奧步有關,不過我當時一直不知其所以然,只覺得為甚麼要平白無故對別國人產生敵意。不過到了國中以後,韓團開始在許多人的心中產生極大地位,當時各班女生幾乎都會把韓團當作聊天話題,而韓國的影視文化也逐漸在台灣人心中開始佔有一定地位。到了高中後,以前那種仇視「韓國狗」的情緒已經很少看到了。
不過現在來看以前經歷過的那些事情,真的會讓人不禁猜想台灣人怎麼會有這麼矛盾的情緒。

黃郁雯
在我小時候,我會陪外公一起看棒球轉播,但老實說完全看不懂,只有滿滿的睡意,到了高中才真正了解棒球的規則跟有趣的地方。國片KANO上映的時候,每場都是座無虛席,就連我第三刷這部電影,觀眾依舊人山人海,以往看國片的人都沒有那麼多,這就是讓我好奇的地方。這部片描述著一群棒球隊從沒沒無聞打進甲子園發揚光大的奮鬥故事,內容不只有激烈的棒球比賽,還有親情和愛情,讓許多觀眾熱血沸騰,真的是一部叫好又叫坐的電影。
老師在影片中播放著WBC的片段,台灣和日本互相爭奪著晉級的名次,台灣在最後輸的時候,向在座的觀眾們表示歉意,從這小舉動發現台灣對棒球抱持的一種尊敬且奉獻所有的自己,而日本也被台灣這個舉動給感動了,他們也在此機會向台灣表示曾經對他們的種種幫助,我看到了一場藉由比賽而交織在一起的台日友好,雖然表面上是一個比賽,但實質上呈現給大家的卻是滿滿的感動。
顏筱彤
在上這堂課之前,棒球於我是陌生的。但在老師播放影片的過程中,我卻起了雞皮疙瘩,甚至有一種熱淚盈匡的感覺,彷彿自己突然間成了狂熱的棒球迷。還記得之前聽過一句話:「縮小自己,放大團體」,在球場上,比起個人表現更加重視整個隊伍的合作,而台灣的棒球選手不只放大了自己的隊伍,更是放大了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

張彬
我是對棒球體育不感興趣的人,也不了解棒球到底是怎麼玩?它的規則是什麼?但聽了報告的同學們的報告和老師的講解,讓我對台灣的國球——棒球文化方面的知識加深不少。我們每個人在體育方面都有自己愛好的項目,有些人愛籃球,有些人愛游泳、桌球、棒球...等等,都不一樣。但我發現在身邊的台灣人大多數都喜愛棒球,雖然不能像實體比賽那樣隨時都可以來打,但他們都會透過熒幕來觀看和加油。

之前還比較懷疑,為什麼台灣男性大多數都對棒球抱有一種很熱血的心態,完全不能理解,而且朋友們還會請假去買票看某某隊的球賽,看著他們熱血有興奮的樣子,我作為一名完全不懂棒球的人來說很是疑惑。但現在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了,也了解了棒球文化對台灣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也很希望台灣棒球文化能夠繼續發揚光大,讓世界看到台灣

周沛德
我本身因為朋友有在看棒球的緣故,所以對棒球有些粗淺的了解,找三五好友一起小聚在電視機前面,感受比賽的氣氛,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但即使棒球被譽為"國球",在台灣文化中,似乎卻只有大型國際賽事,且中華隊取得不錯的成績時,才會引起我們的關注,這並不是"國球"應受到的對待,再加上選手並沒有完整的生涯規劃,退役後也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當上教練;球隊也無企業願意接手,使棒球在台灣每況愈下,越來越令人擔憂。

林書宇
曾經有過觀看現場棒球的經驗,雖然是一場小型比賽,球場的大燈打下,逆著光的選手一次又一次揮棒,對規則不甚了解的我,也不由自主地沾染球場上熱烈的氣息。明明自己沒有親身參與到那段狂熱,看著上課時老師播送以往的比賽的畫面,有好幾個瞬間都讓人覺得眼淚快要抑制不住,不由得全身起雞皮疙瘩了起來。我所感動的應該不是這項運動本身,而是那股足以「凝聚一切」的情感連結,可以暫時泯除劃分區別的界線,從觀眾席傳遞到球員身上,甚至將影響力推展至整個國家。棒球之所以是臺灣的國球,是因為這顆小小的球,實際上為臺灣不斷投出許多「希望」:無論是對內的國家向心力,或是對外拓展能見度,都是轉個彎不停為臺灣人們爭取希望的種子。

周毓凌
透過這次的課程主題,我想起了當年棒球經典賽的奇蹟,還有之後少棒的世界冠軍。
我是只要有中華隊就每一場都看的人,不確定這樣算不算是資深球迷,但自從長大後,事情越來越多,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好好坐下來看一場球賽了,也已經快忘記當初對棒球的那份感動。
棒球員的堅持,其實球迷都看得見,每當他們脫帽向觀眾席致敬時,我的淚有時候會忍不住悄悄落下。感覺是時候暑假買一張票進球場,好好歡呼喝采一次了呢。

賴璿伊
我是個奇怪的人,對於棒球只看中華隊,例如之前的21U、經典賽⋯⋯,甚至是去現場看,甚至是連考試前夕也會不惜寶貴讀書時間去看直播。跟棒球有接觸大概是小學吧,因為爸爸喜歡棒球(家裡沒人陪他),所以他會帶我去洲際棒球場看現場的球賽。起初只是為了吃麥當勞(每次看棒球老爸都會買給我吃XD),隨著看的場數越多,對棒球也越了解,開始喜歡上球場的氛圍。只看中隊或許是因為只有在中華隊比賽時,全台灣的人會為了一支隊伍歡呼、歌唱、緊張、興奮,這些情緒在現場又更深刻,那是大家對國家的認同感,是一個凝聚向心力的時刻。棒球讓人能暫時拋開一切,就專注在場上,上半場被三振嘆個氣後再為下半場加油,全壘打時跟身旁的球迷擊掌、歡呼,就是個單純的快樂!

陳俞榛
讓世界看見臺灣前,我們要自己先看見臺灣。」這是本周課堂上老師提到,讓我最有感觸的話。
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好了,要如何讓別人看見?尤其最近疫情的關係,其他國家都仍在水深火熱之中,台灣的防疫成效卻是眾人有目共睹的,所以我想,在羨慕別人有多好之前,我們應該先學習如何看見自己的好。

連彥傑
我身邊許多人都有在關注棒球的議題,從同學到家人,棒球一直視很火熱的運動。甚至每次回家,家中晚上有大半的時間都在看中華職棒。但我沒有因此耳濡目染,雖然還是會一起關注比賽,但並無狂熱的元素。不過我相信棒球著實是台灣的國球,無庸置疑。
這次課程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中華隊跟日本隊的比賽中,鞠躬的那一那幕,十分令我感動。我覺得運動賽事中,這樣的場面更能帶來場上的溫度。我喜歡享受比賽中溫馨動人的片刻。

李雨萱
棒球對我來説其實是有點陌生的,在來台灣之前我自己沒接觸過棒球,因爲馬來西亞的體育課一般上不會接觸到棒球。
以前都是在電視劇,比賽,卡通或是動漫中會看到,像是多啦A夢中棒球就是最常出現的球類。還有CHICKEN LITTLE,裏面也有打棒球的場面。我記得我以前看過一部電影也是關於棒球的——大明猩。内容是訓練大猩猩比賽打棒球的故事~蠻感人的~
台灣的棒球一直是聞名世界的球類,很多原住民都很有打棒球的天分,也很厲害!在衆多棒球隊中,我最喜歡的是中信兄弟隊。他們曾在2001年到2003年達成第二次三連霸記錄,超帥的!他們的啦啦隊也很厲害,黃色的衣服,超級妖艷~ 也很活潑可愛~ 
我真的很佩服回答棒球的人,因爲要掌握好球的速度,方向,棒子的控制,及揮棒的時間并非容易的事。我之前有嘗試到娛樂場所玩投幣式的棒球,練習好久才打到球欸。

蘇予歆
我超少打棒球的,記得打過的棒球都是軟的棒球,在國中的時候,我們的體育老師長得非常的凶狠,所以那時候我們班上雖然有需多不愛運動的人,都還是會加減的運動一下,所以就在那時候我第一次打了軟式棒球,也建立了高中只要上到棒球克,都是我前三名喜歡的課程。我認為打棒球最刺激的一瞬間是你的球終於成功揮出去,正在跑往壘包的路上,那時候的心情,有多希望自己可以跑的再快一些,又或是下一秒隨時會被接殺出局,甚麼都不知道,只能一直向前跑。這種心情令我漸漸喜歡棒球。這次再看到棒球是台灣的一種文化,我心裡不免有一種興奮感。雖然電視上的那種棒球轉播我都看不太懂。也從來沒有完整的看過一場棒球賽,但就是因為曾經接觸過,讓我也覺得有一種認同感。

林宇崙
所有球類運動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棒球了,不管是美國職棒、日職,中華職棒,都蠻有研究的,但比較可惜的是,以前在上學期間很少人有涉略棒球,只好刻意隱藏自己喜歡棒球的事實,我承認我就是想迎合大眾。雖然我很喜愛棒球,但我的棒球技術真的不太優異,國小六年級時,曾經參加過棒球營,當時自信滿滿以為可以當隊上的主炮,成為球隊的支柱,但後來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不自量力,連樂樂棒球這種連外行人都可以打得出去的,不知道為甚麼我就是碰不到球,每次都只打到球桿,最後教練看不下去只好把我排成負責短打的,但還好我們球隊最後得到了冠軍,不然這件事會成為我人生中的陰影。

田村有梨奈
我對棒球一點都沒有興趣。但透過這堂課,理解棒球也是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考慮的文化。以及沒想到從棒球來可以看到國際關係與民族性。311時迅快援助的第一個國家是臺灣。日本人利用棒球比賽並表示對臺灣的感謝。及臺灣人對日本的響應和感謝。我在這課堂中看其影片,通過棒球感到了臺灣人是非常誠実、有禮貌的民族。

賴彥任
棒球真的是國球嗎?老師在課堂上拋出這樣的提問。事實上,在我成長的歷程,棒球平常不是一個流行於同儕間的運動,只有在新聞報導偶爾會看到中華台北的棒球戰績。在上完課後我的觀感是,棒球身為一個殖民者所留下的運動,也許在老一輩的眼中是國民運動,但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是場地不足也好、教育資源缺乏也罷。在年輕一代中棒球,不是我們從事運動的第一選項。雖然棒球不再是流行運動,但它卻是凝聚國族認同的一大利器。棒球是台灣一個在國際上能得到顯著成績的運動項目,不管是嘉農、紅葉球隊,還是王建民、陳金鋒,它讓原本在國際上能見度低的台灣,有了被看見的機會。對內則是塑造出民族主義的狂熱。

林熙彤
我會看SBL、NBA等籃球比賽,也會鎖定每一場國際足球賽,可是對於棒球的興致較沒有其他運動這麼高,但我一直知道棒球對台灣來說的意義。媽媽也不是一個熱衷運動賽事的人,但是每當提起"棒球"或是"熱血",她總是淘淘不絕的分享她兒時和家人徹夜守著電視觀看中華青少棒的回憶。我沒有特別研究過為甚麼在這麼多運動中,在台灣脫穎而出的會是棒球,不過我大概可以理解那種熱血的感覺吧!高中時有在體育課接觸到樂樂棒,雖然沒有特別厲害可是那種和隊員一同擊出全壘打的感覺真的很興奮。需要靠著每個位置的配合協調,這可能是在某種程度上凝聚人心的精神吧!

王緯辰
棒球是不是國球這個問題,我覺得答案模稜兩可,隨然台灣棒球發展在國內不向國外那麼好,沒有很多良好的場地,或者是很好的職涯規劃,但它是少數可以讓全台人民一起支持的活動,有誰會想自己國家輸呢?不管它的好與壞,至少在比賽的當下,大家的心是一起的。引象最深刻的比賽也是經典賽那一場,相信大家印象都很深刻,雖然最後台灣輸給日本,但是最後也很有風度的敬禮,贏得日本和台灣人民的支持,當大家沉浸在比賽裡頭,那種既緊張又刺激的氛圍,是國球又怎樣,不是又如何呢?

岩渕大志
我從小學三年級在日本參加學校棒球隊,到國中畢業前棒球一直是我的生活重心。日本的社團活動占學生生活的比重極大,也因此不光是棒球,體育,運動被視為培養韌性,健全的人格的重要項目。和美國比起來,日本的野球確實是比較細膩,重視團隊的合作。每年的春,夏兩季高中甲子園是日本國內拭目以待的棒球祭典,也是高中生登上職業棒球的重要跳板。反觀台灣,的確不能算是給了棒球一個完善了的大環境,運動選手的社會地位與報酬也相對是較低的。棒球從日本引進台灣超過100個年頭,台灣也有了自己的棒球歷史,在國際的棒球比賽中,台灣人們總是自然而然的凝聚在一起,連海外的台灣人也在此時感到自己的國家被看到,被認同。這種凝聚力從以往就沒有改變。2013,年的中日棒球經典賽,我在日本家中和家人一起觀賽。台灣球隊最後的圍圈圈敬禮致敬的一幕,我也記得,我並沒有把這一幕連想太多,但是我可以直覺到台灣人對日本棒球是有尊敬,也有相互敬重的精神,所以台灣隊在輸球後的敬禮那一幕感動了很多日本觀眾。

林癸澤
棒球=台灣的國球?我們常常透過一些媒體得知很多青棒的消息,台灣的青棒隊伍一直在國際間奪得佳績,但在成年後加入國家隊後,在國際舞台上卻屢屢受挫,這些背後原因是什麼呢?之前曾有報導提及他國在一些青棒盃賽所派出的代表隊並不是國家的最佳陣容,所以我們才能在這些盃賽得利,但這些報導或須也不是空穴來風,也有人臆測是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脫離制式化訓練,球員們對於自己的自我要求並沒有隨之提高,而可能導致如今的局面。這些並不是要否定運動員的努力,台灣得運動環境並沒有其他國家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在所有運動中,棒球的關注度一直是台灣人最重視的,所以我認為棒球=台灣是成立的。

陳研諭
「臺灣的國球是棒球」這句話聽過不下數十次,從課本、媒體、到日常生活都會出現,然而我依然是那群對運動賽事冷感的人。我看過《KANO》,也從不同文本理解、感受了部分臺灣人對棒球的熱愛與奉獻之情,但我始終很明白,那股感動不會使我想要再進一步接觸國內棒球界的相關消息與活動,畢竟興未得所,更志不在此。但上了這週課程,我想我有一點點改觀了。「有哪些國家,會去時時細數有多少『別人』在報導自己?不要再用他者的眼光自我審視了──我們要有信心一點。」這段基本上抄得很手抖,因為一直在哭。其實我很明白這個道理,可是當它和臺灣的棒球史、臺日棒球程序/轉化之情結、頃刻平等的渴望、棒球職涯的祈念與落寞,整個牢實串聯起來的時候,我突然可以跳脫「運動」這個條目底下的眼光,用發自內心的共感,去理解臺灣世世代代對棒球的情誼從何而來。那是一種「我在這裡,我們站在一起,站在世界面前」的宣言,像大洋中一條頻率稀有的鯨,唱著鮮少被聽見的歌。只有在這個時刻,彼此的波頻才有那麼一瞬,終於對上了。「在教育的層面上,我們有對得起棒球運動嗎?你有對得起棒球運動嗎?」我大概還是無法逼迫自己,去深愛一件我確實興趣不大的事情,在這段有限的人生裡;但身在教育學院,我想我或許可以試試其他方法,幫助更多人去愛上我們的擊棒脆響。

郭碧玉
對於棒球,我想到的是國中隔壁班班導,他愛兄弟象愛到他歷屆帶的導師班班服一定都是黃色的。到了高中,一個特別好的朋友是棒球狂迷,我透過他也了解了棒球的規則,某次的國際賽事時我一打開臉書、新聞就看到無論是同學或是公眾人物都發了滿滿的文章,大概就是說好想贏韓國!莫名的我也被這一股熱情影響,比賽那天也緊張地一起看比賽,雖然對於規則不太懂,但一直努力的跟上比賽狀況,我想在那次的比賽裡我感受到台灣人寄託在棒球上的某種精神,大家都希望透過棒球讓國際看見台灣!也希望台灣的體育能更好,讓台灣更常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

魏浩胤
其實我對棒球這個運動在娛樂及運動意義上可以說幾乎沒什麼興趣,但是我尊重臺灣棒球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就如在奧運或其他國際運動賽事舉行時民眾總會因此狂熱,雖然可能平時並不關注,但因為諸如棒球等運動在此時成為代表台灣的象徵,是屬於內團體(臺灣)的成員,和國家認同有關。說到國家認同我曾聽說有人討厭臺灣棒球的原因是棒球為日本殖民時引進的,是殖民文化。但文化本就會因各種因素傳播,而臺灣棒球也已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我認為不能只因由來否定一個已在社會流行且發展的文化。

林昱廷
我本身是對棒球的歷史是有所了解的,所以當報告組別在講到有關棒球的歷史的時候本身是對棒球的歷史是有所了解的,所以當報告組別在講到有關棒球的歷史的時候,我其實感到相當感動。棒球自從日治時代就在台灣發芽歷經數十年的時代深耕至今,雖然中華職棒目前正面臨衰弱,但我相信最終也會像先前那樣繁榮

松詩婷
看完「棒球」的影片之後,我非常同意老師對所謂「台灣之光vs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看法。一個國家值得驕傲的地方到底有哪些?對我而言,「台灣之光」並不表現於某個選手的成功上,而在台灣本身大大小小的「成功」。我覺得台灣最大的成功是它在最不良的情況下,仍能發展成一個民主、有人權的國家。隨著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世界各國一個接一個地與台灣中斷外交官方關係,這使台灣受到龐大歧視【以最近受到廣泛討論的W.H.O參與、不能加入聯合國的問題為例,都呈現出台灣發展中受到的障礙】,但是台灣卻可以順利發展,提供給人民一個安全、有人權的國家。這才是台灣真正的「光」,也是台灣人最值得驕傲的。

宮城裕美
我本身對棒球沒有特別的喜好,但是在我所居住的沖繩縣,自1999年沖繩尚學高中學校參加甲子園以來,沖繩人就熱愛棒球,所以即使我不看棒球節目,我周圍的人叫我結果怎麼樣。由於沖繩是一個島國,沖繩人自己覺得比其他縣低。但是,沖繩尚學高中學校參加了甲子園後,這成為沖繩人們可以輕鬆前往內陸地區的時代。沖繩人對此充滿信心,並建立了對自己的自卑心消失了。我認為棒球等運動像沖繩人一樣除了要對自己的國家感到自信,先建立了對自己的信心,才能進一步產生對國家的信心。

陳怡臻
我自己本身對於棒球十分陌生,最深刻的記憶就停留在國中小的樂樂棒,因為自己也不愛運動,如果今天問我:「台灣什麼運動最盛行、最厲害?」我可能第一個聯想到的便是棒球,但面對明明是心目中最好的一項運動,卻又是如此的不熟悉,僅在它們有好的表現及成績時被發現。我認為以前常碰到的便利超商集團的棒球隊獲勝,超商連帶有優惠打折的時刻,在慶祝的同時,也便是讓我們多去關注及了解棒球的時刻。我們應該先去自己了解自身的亮點及特色,才有機會讓別人更認識我們!

黃品誠
「棒球能夠激起國族認同。」這句話我深有感觸,不論是課堂上講到的紅葉少棒打贏日本隊,被政府延伸為抗日成功,進而凝聚國民意識;還是到近年的國際棒球賽事,大家不約而同緊盯著螢幕為中華隊的選手們集氣,此時我們沒有內部的隔閡,只有由衷的期盼能夠獲得我們的勝利。從我的實體經驗來談,Kano的上映曾經轟動台灣,我也特別跑去看,即使我當時對棒球沒有那麼感興趣。看完後令我感動的是學生與老師沒有放棄夢想,憑藉對棒球的熱忱與辛勞的訓練登上甲子園的舞台。其中球隊的組成有原住民,漢人和日本人。對我而言,棒球是一個切入點,無形中塑造不論人種都對國家產生認同感的概念。另一個我印象深刻的是2013棒球經典賽,當時我在戶外與一群人集會,到了晚上大家都拿起手機猛看直播。我嚇到了,那時手機尚未人人都有吃到飽的年代,我第一次看到每個人拿手機上網。之後我跟著他們一起看,那時是台灣對日本,許多旅外的國手都回來支援比賽,讓大家熱血沸騰。看到最後進入延長賽更是緊張無比,大家的心彷彿都糾結在一起,想要送走日本隊拿下勝利。最後雖然輸了,網路上沒有批評的聲浪,反而很多都感謝代表隊帶來精采的比賽。我覺得這時的台灣人是結成一塊的,有屬於自我的身分認同,並對於自己人有最誠心的讚美與鼓勵。

黃詠鷥
身為體育系的學生,多多少少都要對棒球有一些認識,可是其實在以前我對棒球並不是很了解,而且我自己本身對棒球也沒有很大的興趣,是來到大學有了棒壘課才開始慢慢對棒球有一點點的認識。我知道在台灣棒球是一個很熱門的運動,各個地方都有人在玩,不管大人小孩都會在操場上打棒球,而且大家就算不會打棒球,都會帶上家裡的人一起去看棒球賽。來到台灣後,我發現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很喜歡看棒球賽,他們都有自己支持的隊伍,去看比賽的時候都會超級用心我去為自己的隊伍打氣,讓我感覺到棒球的熱血,每去看一次棒球賽都是一次難忘的回憶。

楊婷雅
從棒球的課堂討論中,有三件事情想記錄,分別是國際體育賽事意義、體育的個人經驗與社會體質以及媒體傳播。
一、世大運呀奧運呀,都是一個國家的沸騰高峰期。國際體育賽事的對話,是不同於國內例行的體育賽事,不是職棒、職籃、職排在不同所屬隊伍、贊助公司與學校的小共同體對峙,而是更大、更甚及民族與國族的對話。而在平常的國際交涉,往往都會受限於政治與經濟因素的角力,所以經濟弱勢的國家或是主權敏感、未定的國家/地方,都是屬於沒有什麼話語權的。所以到了國際賽事的場合,我認為就如同佳穎老師所說的不僅可以公平公開地讓世界的人看到那些國家(台灣也包括在內),還可以藉此吐一些不愉快之氣?
然而,國際體育賽事的意義這樣聽起來是一個很大的集體投射,也就是身為非體育選手的我們有著我們的期待,有著我們想要透過他們來喚起我們獲勝的這個心理意義,不過對於體育選手本身呢?他們是為自己贏?還是也有意識到自己帶著某個集體的聲音與「名稱」呢?並且那個集體意義與名稱,是中華、中華台北還是台灣,我覺得是需要體育選手也有意識的,並且在這個意識之中,也能去做他們的民主認同辨識,在國際極權勢力與民主勢力之間,去辨認出那些細節的,但這些是很關乎體育技術、肌肉鍛鍊之外的通識教育或素養核心培養的,不曉得在密集訓練之際,那些感受會怎樣被萌生出來。
(推薦之前看過一本地方刊物「掀海風」https://www.newsmarket.com.tw/shop/product/hi-home-vol1/,裡頭他們採訪了一位曾經是排球國手的球員黃培閎,在內文他說出了台灣體育教育與選手培訓制度的一些可進步的地方!)
二、這一次的課程當中很謝謝報告組別詳細地梳理台灣棒球史,即使內容與棒球之於臺灣集體與文化性的連結較少,但仍是催生出我的棒球回憶有一段是發現「打假球」的事情,讓我的家人如何對職棒失望,以老師帶出了我們一起試著想想看體育選手從小到大,他們是在什麼訓練環境中成長,有沒有在那些環境的外在因素中,讓他們有不得不的狀況,這個思考讓我們從個體的質疑與責備,走向我們來看待是什麼社會因素與制度,以及是什麼該圈子的文化使得他們變成這樣的,我覺得這樣的角度非常重要,也驅使我想在與我的家人聊聊看當時那2009年的假球,他們如何從失望轉換情緒,並且至今還是很喜歡看職棒,甚至還加入業餘棒球隊去打棒球!
三、另一件課程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是國際媒體的他國刻畫!NHK的報導在敘述台灣棒球狀態時,是採以一個「從後面追上來」的視角,讓我感覺有先殖民者的優越感,在融合了一些看著小孩成長的意味,這樣的被報導使我我感受到我感覺觸碰到了一種殖民關係的現代再展示,令我有著不悅的奇妙心情XD!然後又配上他們在製作節目將留言轉為「人聲」,那種微微溫暖的對話感,整體又再加深讓我感到奇怪的感覺!

甘峻瑋
聽完今天的報告,我要推薦一本書,叫做你,怎麼能不愛台灣棒球:擁抱世界第一等的夢想,找回單純愛棒球的初心。裡面對於台灣的棒球世界有很詳細的介紹與探討。
棒球的根基便是從少棒開始的,小選手從國小三、四年級開始對棒球有興趣或和親戚朋友一起加入少棒棒球隊,而國小少棒由於學生才剛接觸棒球,因此教練的工作除了教球員球技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正確的態度,培養運動家的精神,這樣他們未來在繼續往棒球這條路發展時,價值觀才不會偏差。當球員確定自己的志向是成為棒球選手時,升上國中及高中後就會繼續投入青少棒繼續努力,而青少棒和少棒最大的差別就是國高中課業變得繁重,真正繼續打球的選手通常都是有意願在未來以打棒球為工作選項的,因此玩票性質的選手變得很少,所以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這也就是學生時期的棒球生態。
台灣目前國內棒球最高殿堂就是我們的中華職棒,目前有四支球隊,分別為義大犀牛、中信兄弟、統一獅以及Lamigp桃猿,兄弟象和統一獅是目前唯「二」從職棒元年就開始到到現在的球隊,而Lamigo和義大也在球團老闆大力支持下把棒球這塊餅越做越大,共同為棒球打拼努力。而如何讓棒球市場變得更大、讓更多球迷願意進場為自己喜愛的球隊加油,更是中華職棒要去努力與克服的。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加瞭解棒球,首先棒球那永不放棄,堅持到最後,以及球員對自己夢想的堅持和執著,和如何從逆境中往上,這正是我們值得去學習與效法的。其次,棒球是一項團隊合作的運動,如何和隊友共同努力、攜手合作,而不是單打獨鬥,這也是棒球比賽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對我來講,平常跟同學之間,在討論功課時,需要聆聽別人的想法與意見,共同討論,而不是只堅持自己的意見,如果固執己見,將無法學到團隊合作的精神!最後,球是圓的,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只要你肯努力,一定能打出精彩的逆轉勝。

羅翊桓
對於我而言,棒球是一個上個時代的運動,因為我的父親叔叔那一輩的大人都很喜歡看棒球,他們也說過他們小時候會一起打棒球。我的父親於用餐時間看的電視節目不外乎棒球、新聞、布袋戲……每每和父親觀看棒球比賽,我總覺得棒球比賽節奏冗長,投一顆球要花費好長一段時間,投出去又甚麼事情都沒發生,令人不知所云。

當我看完今天的課程影片後,我有不一樣的想法。棒球,是日本殖民時期帶來的運動,從最一開始的KANO到2013年的WBC賽事,棒球這項運動在台灣已深耕近百年。我想說的是一個存在這麼久的運動,為何每次只有在重大賽事舉辦的時候,才喊出「振興國球」「棒球是台灣的驕傲」等等的詞彙呢?一日球迷本身並沒有錯,不論懂不懂棒球規則,都可以為自己所支持的隊伍加油;真正令人不齒的是半桶水響叮噹,對規則、球員情形一知半解好發議論的人。又者,台灣的運動環境比起其他大國真的很惡劣,選手們常是靠著意志力和熱情撐下去。希望大家平時對身邊的運動多一點支持和關注,即便不了解他們的運作模式,都是對選手最大的鼓勵。

許舒婷
一直以來,我不是很注意體育賽事,但我能感受到台灣人對棒球的熱情非常濃烈。我並不清楚,也未特地去研究,卻在觀賞課堂的影片時,不禁讓我隨之感動。
與世界上熟悉的美國棒球不同,台灣棒球是由日本所帶來,其中魏德聖所監製的電影《KANO》集中描寫了這一段歷史,反映了棒球對於當時台灣人的意義。「嘉農風潮」或許也是台灣人首次領受到棒球與自我存在之間的關聯性,它是台灣被殖民者與日本殖民者少數可以公平競爭的場域,更證明了自己可以勝過日本。
不確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在2013的台日比賽時,彷彿學生對老師說:「現在我要贏過你!」的感覺,讓人熱血了起來。看著比賽僵持不下,心中也起伏不定。特別難忘的就是球員的圓陣敬禮,與日本球迷高舉著「謝謝台灣」標語。藉由比賽,看到在勝負之上,有著更重要的交情,我想當下的人們如果落淚,比起輸掉比賽,更是因為有著滿滿的感動。
之後看到棒球,我想他的涵義不僅僅是體育賽事,更代表著台灣人的熱情與夢想,WBC的台日對戰將烙印在我們心中,成為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陳若裴
剛開始來台灣時就聽說台灣的國民運動是棒球,而且所有人都很喜歡棒球。我是對運動沒有興趣因此也不關注關於棒球的消息,但是我有一個朋友真的超級喜歡棒球,還曾經邀我去看棒球比賽。我覺得我對棒球印象較深刻的是由棒球這個運動和球隊所延伸出來的產品是很多的,如因為棒球隊所產生的啦啦隊Lamigirls,竟然可以涉入很多綜藝節目裡變成藝人,還有球員會有各種廣告、綜藝節目邀請,我記得有電信公司會找球員來當代言人,在這種延伸下,我覺得棒球隊的球員也頗有演藝圈裡的明星的感覺了。
林涵瑋
其實我很少會看體育賽事、對於棒球這項運動並不是很熟悉,但因為和我差兩歲的堂弟以前是棒球隊的成員,因此對於臺灣棒球培育人才的環境,稍微了解一些。臺灣的棒球運動(或者其他的運動)在國中、小其實是盛行的,教練們也都抱持著熱情,但或許是觀眾少、或是家長多會希望自己的小孩不將「運動」當成是正式的職業等原因,許多小時候是棒球隊的人縱使能力好也不見得會去當棒球員,反而轉往體育老師等職業發展而這或許是大眾得好好思考的議題。

王奕翔
我不常接觸體育賽事,也對於棒球沒有甚麼研究,本身對棒球沒有特別的喜好,但不太會觀看賽事直播,所以報告組在介紹棒球規則時我聽不太懂,但記得,小時候有段時間大家都看中華職棒,那時正值王建民旋風,但之後大家都說好球員都跑去美國了。所以也大家對棒球的關注度也日漸降低了。透過這週的課程,我才發現棒球對台灣而言不只是休閒娛樂,更是凝聚民族意識,爭取外交能見度的媒介。

蔡沂庭
其實我個人對於棒球並不太熟悉,也不像台灣很多熱衷於棒球的球迷會觀看每一場比賽,甚至到球場去看。
但是對於棒球這項運動的團結氣氛,以及熱血程度我也曾經親自感受過。國中的時候我們學校曾舉棒班際棒球比賽,因此每天放學都會看到很多報名的選手在操場認真練習,等到真正比賽的那一天整個學校的老師學生都來圍觀,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對於自己班級的官署感也因此提升許多,我想這可能就是棒球所帶給無論是選手或是觀眾,都能夠感受到的認同感。

張正
棒球,作為一種台灣的國球,其背後擁有許多歷史淵源。棒球,日本時代稱為野球,最為有名的就是代表台灣打進甲子園的嘉義農林,也有被拍成電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現在每到國際賽事的時候,只要台灣隊有比賽,台灣球迷和觀眾往往都是處在一個激動的氣氛,贏了開心輸了傷心,這個時候往往都是凝聚台灣人向心力的最好的時間點,也就是為何棒球是台灣的一種國球的原因。

陳宣㚏
雖然我一向對運動項目都不太關注,但棒球似乎在國內也不算太陌生,常常聽到親朋好友在看賽事直播,買票到現場為選手們加油打氣的也有不少,可見台灣人對棒球的關注頗高。我對棒球的歷史印象中只知道台灣的棒球運動起源於日本,但事實上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真是太令人驚嘆了。

楊荏羽
對於東亞的父母普遍依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以課業讀書為重的觀念,我想這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改變的,不論是老師所說的,像是英國的每所學校皆有自己的足球場,讓孩子從小就贏在起跑點上,或許台灣沒有如此的場地與經費,但若是能在體育選手退休後的生活做更完善的規劃,或是在他們的體育職涯裡有更多曝光在國際舞台的機會,如此,台灣的棒球一定能有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Week 12-21/05/2020-: Being Kawaii (裝可愛)

Week 12-21/05/2020-: Being Kawaii (裝可愛);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Chuang, Yin C. 〈Practicing Kawaii in Taiwan Poli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Studies》(IJAPS) 7.3 (2011) :1-18.
四方田犬彥著,陳光棻譯,《可愛力量大》,台北:天下文化,2007。
延伸閱讀
〈注音文〉,《中文維基百科》,2012/08/17。

《同學修課心得》

司儀
先強調一下我的身份,我是香港人,我們的語言對比國語的語氣語調等來說,臺灣人真的比較可愛。
我們覺得臺灣人可愛,很多時候是因為媒介的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讓我們無意識認為臺灣人等同於可愛。就好像經常會聽見別人問我臺灣人是不是都這樣???不要吃兔兔,兔兔這麼可愛。不知道出自哪一個作品。但真正在地生活融入,之後覺得還好沒有那麼誇張。但也不是可愛or不可愛。因為臺灣人說話就比較委婉假客氣(我室友自己的形容)再加上語調平,沒有中國大陸的卷舌,會連讀疊字,會把特定字調高語調等整體臺灣腔特點,給人感覺就很溫和有禮,柔柔的,好像真的比較可愛。再說一下我對中國大陸的看法,我覺得整體中國大陸人比不可愛和整個地域有關係。地方太大,省市太多,方言太多,大陸人說話的特點已經不能簡單的用南北差異來區分了。例如我兩年前去過重慶和成都(四川省),一個地下文化多元文化滿濃厚的地方。我看見那些小姊姊覺得好看,結果她一開口說方言就毀了哈哈哈。方言力量太大了。。。完全和可愛沒有關係。在例如北京,我也去過。影片有點污名化,不是北京或者中國大陸人不可愛,而是他們護士說話不至於那麼可愛等一下之類的(這不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但遇到不禮貌暴躁的也不是不會有,我覺得這個就跟國家無關了和人本身素養有關係。我自己覺得台灣腔真的是臺灣人對比其他人更可愛的很大元素。

徐以丞
我覺得相較於把可愛這個詞語用一些術語把它的意思定義出來,不如簡單地說是討人喜歡的樣子。當然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眼裡,又會被分為討人喜歡和不討人喜歡,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東西是絕對可愛的,因為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和喜好。另外可愛也被大大運用在生活當中,不僅僅是人或服裝可以是可愛的,物品如果帶著可愛的氣息也是可以大大的吸引商機的。很多人會把可愛侷限在女生上,女生裝可愛、女生喜歡可愛的東西等等的,雖然多數女生是如此,但也不代表全部女性。其實相反過來也是一樣,男生如果被說可愛,可能給人的意思只是比較容易親近,並沒有其他過多的解讀。就像報告組同學所提,可愛一詞就是在泛指小孩未成熟前的易親近感和使人放鬆、感到平和的感覺,比較不需要太過於拘謹的形象。另外老師也提到比較不同的可愛的解釋,它就像是比較不傷人的責罵,或是無傷大雅的笨手笨腳、傻傻的。往往我們這樣說的時候並非真正生氣或是責怪,反而是有種無奈和哭笑不得的感覺,又會基於對像的各種原因以致於不會使用責罵的語氣或詞語,而是用可愛一詞。

陳奕嘉
裝可愛這詞雖不常出現在我生活中,但單就我本人而論,我其實蠻常裝可愛(模仿貓咪之類的…),雖說如此,我也不怎麼在外頭露出這一面。
如果我要在外頭露出「可愛」的一面,頂多是拿我這些很難得的娃娃來表現。
我的娃娃,其實可以拿來套用報告說的「可愛的商品」,他們的原型其實不在可愛的範圍內,是商家取的代理權進行「可愛化」(嚴格而言是卡通化),產生出我現放在臉書的大頭貼的娃娃們。
說真的,這一類「被可愛化」的娃娃,雖然是幾年前買的,但我後來上網來看,這些「可愛」行銷的很成功,光是我手上一隻,已經是我購買時的兩倍以上(拍賣價,然而,我當初是用比原價稍貴點的價格買的)。
另一方面,關於可愛的腔調,我倒覺得這些腔調可能是隨著時間文化變化,導致台灣腔在其他國家的人們聽起來是「可愛」的——關於這點,身為台灣人卻沒有台灣腔的人(從我常被以為是外國人的事實來證明),不怎麼覺得台灣腔很可愛了。
說到底,很多人覺得很可愛的共同點,在我怎樣都沒有的時候,再可愛點也覺得不可愛。
所以,我一直覺得「可愛」一詞,給我的感受相當矛盾。

林子皓
我對於可愛這詞存有偏見,課堂中老師描述對於可愛的定義,我再次確認我所討厭的行為,的確是具有手段性的裝可愛。
目的包含營造自己的可愛的形象,或是達成某種目的性,我便有一位好友時常利用裝可愛來達成這兩項目的,但是過於刻意讓人感到反感,就像我無法理解為何政治人員一定必須具有可愛的元素,製造周邊商品等等對於市政毫無助益的行為,彷彿政治人物必須展示自己柔軟的一面,也必須藉由可愛才能達成。
透過認識這種可愛文化,讓我對於諸如此類的行為更感到無法接受,類似艾爾凱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論中假裝愚蠢,若是由於青少年心理發展特色而假裝愚蠢尚能理解,不過若是刻意操弄此手段,實在令人不適。

吳昀萲
在這組報告懷舊的環節時,讓我想到最近蠻多人在社群上的大頭貼換成自己小時候的照片,而我也不例外。我覺得我換成小時候的圖片是除了懷念童年時光外,也認為小時候是我最可愛的時期(已經回不去了QQ),所以想和大家分享。而對於裝可愛這件事,也讓我想到在韓國許多偶像在綜藝節目中就會被要求要撒嬌,做出裝可愛的動作或表情,造成「反差萌」的效果,會撒嬌的偶像在粉絲的心中更加分,尤其是男偶像。這顯示偶像除了要帥氣、美麗,可愛也是必須的。也因此我覺得可愛與帥、美其實還是有關聯性的

劉宇蓁
我覺得"可愛"這個詞,在不同場合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我們不喜歡在職場或是在老師的評語中,聽到我們很"可愛"。曾經有個課我們上台報告並不是太好,老師在講評時語氣非常委婉,但在我耳朵裡聽到的都是滿滿的諷刺,當我們聽到同學很"可愛"唷,其實是難過的,代表老師對我們不甚滿意,甚至感到我們的愚昧。而我也曾經聽過有些家長不喜歡別人稱讚自己的小嬰兒"可愛",可愛這一詞對我來說,似乎不算是一個稱讚,我本人也常受其擾,因為我的聲音偏向娃娃音,常常被冠上這種可愛的委婉諷刺詞。

賴彥任
透過這堂課,我才去正視可愛這件事背後所蘊含的小政治。裝可愛是表現脆弱給自己親近的人。那如果是向陌生人裝可愛呢?其中是否有著風險存在著呢?如果是被社會價值觀認定為醜陋的事物被改造成可愛風格,還會被大眾所接受嗎?這些是我在上課中腦中所浮現的問題。

王子涵
「裝可愛」跟「可愛」似乎有著不同的意義。裝可愛比較偏向於有求於人或是希望達到某個目的而示弱,讓吃軟不吃硬的人默默接受你的要求或條件,而可愛卻多是在形容人事物。曾經有人說,可愛就是一個當你覺得對方不好也不壞的時候對他的形容,也就是說可愛代表的是沒有特別美、特別醜,當人找不到其他形容詞的時候腦中唯一浮現的詞。在歌詞中,則是有可愛代表可以愛的詮釋,可以愛則表示這個人沒有特別突出的優點或特色讓人想要付出全心的愛,這種解釋是相對負面的。由此可知,可愛並不只代表著單純,在不同的狀態下會有不同的解釋,當別人說自己可愛的時候,可能要用更多的證據才能確定對方用這個詞的心態到底是什麼。

葉芷伶
男性裝可愛的比例明顯比女性低,我認為這和亞洲社會的傳統價值觀有關。尤其裝可愛的發源地「日本」,是一個會讓人馬上聯想到大男人/小女人的國家。
    中華文化圈的男性從小被教導不能哭,成年男性被要求必須有擔當的正面解決問題,而不是投機取巧的利用小孩子的把戲來「耍賴」取勝,相對來說,處於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她們的責任是順從男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正面反抗會造成反效果,因此只好透過「裝可愛」這種柔弱的形象拐彎抹腳的包裝她們的抗爭,以溫和手段來達成目的可以使她們很好的避免衝突。雖然現代亞洲社會已漸漸轉型為性別平權的社會,但我想男女不平等這深厚的文化還是在繼續影響著現今的社會氛圍,我認為這或許也可以列為造成裝可愛現象的原因之一。

    我會覺得裝可愛和我們的傳統價值觀有關,是因為我發現歐美人似乎很少裝可愛,近代歐美國家越來越崇尚自然美,不做作扭捏才是大勢所趨。藉由性別角度和不同文化的對照來觀察裝可愛現象讓我覺得亞洲女生裝可愛的學問實在值得深思。

郭于瑄
就我的感受而言,「裝可愛」帶有負面含意,通常是有求於人或是為達成特定目的刻意表現柔弱,例如有些人會故意裝作甚麼都不知道,然後問:「蛤~可是這個要怎麼做?」,我通常心裡會覺得他只是不想做,所以故意裝不懂,如果真的不懂會邊問邊做,而不是只在旁邊看,然後說:「好厲害哦~」這類稱讚的話。老師說我們通常會屈服於較不熟的人裝可愛的請求,只有對很熟識的朋友才會揭穿他們,仔細想想好像真的是這樣,即使心裡覺得不公平,那些裝傻、裝可愛的人就都不用做事,還是會默默都自己做,或是因此分配比較輕鬆的工作給那個人。不過如果是熟識的人,我也不一定會拆對方的臺,會反「裝可愛」回去,看最後是誰先受不了對方。雖然裝可愛可能會讓人覺得比較親切,但我覺得真的有求於人時還裝可愛,反而給我對方很不真誠的感受,尤其和對方不熟時會讓我想找各種理由拒絕。

吳思辰
我向來認為可愛是個很主觀的詞,沒有明確的定義,純看個人的想法。今天的課堂上不論是報告組別,還是老師的簡報,都有區分出一些可愛的細項,是個蠻有趣的觀點。
從網路上的影片,或身邊異國的朋友,常常可以聽到台灣人很可愛。課程上老師播放的影片—台灣護士和北京護士的差異,就證明了這個想法。
然而台灣人比較可愛就是好的嗎?就如同課堂中所說的,可愛這個詞,在大家的心裡定義不一樣,有些人不認為可愛是稱讚的形容,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林熙彤
每個人對於可愛的定義不一樣,但整個國家會被標上可愛二字標籤的好像就是台灣和日本。台灣人在亞洲的定義好像就是屬於"萌妹子"那種可愛;而想到日本我會想到他們比較誇張的服飾和髮型,像是女僕裝、人偶造型等,作為"卡哇伊"的代表。其實我知道一個國家裡都有很多不同種類的人,不是每個人風格都一樣。但不知為何,尤其在中國大陸網友心中的台灣女生都是"可愛"的。我想或許就是腔調吧!使用同樣字彙但不同腔調的人可能更能夠聽出來差別。記得我高中時曾和班上一起到山西臨汾高中交流參訪,當時我所交流的班級裡的同學們無論男女都說很喜歡我說話的腔調,不停要我多說點,聽起來很"舒服",覺得我有娃娃音。我個人說話不是屬於吃不吃兔兔那種類型的,可能只有在有目的性的對父母撒嬌時會特意用一種比較"嗲"的聲音,所以不清楚他們對於"娃娃音"的定義是甚麼,好像和我們不太一樣。
曾問過一些台灣男性朋友,對於那種生來具有有娃娃音的女生有甚麼感覺,大部分的男生覺得很刺耳,不喜歡。所以或許這也是種文化差異吧!

顏郁珊
上完這周的課程後,我其實很驚訝可愛竟然帶有負面的意涵,如果我被說很可愛的話我會很開心,認為自己被覺得是很棒的。我之前一直認為可愛是一個非常正面非常棒的詞。
但仔細想想,當我們不知道要稱讚對方什麼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通常是可愛,而那些看起來有點醜陋可愛的小東西也會被冠上可愛的形容詞。但在我的想法中,可愛的正面意涵還是大於負面意涵的。
關於黃色小鴨的部分,我小時候真的有一隻黃色小鴨陪我,所以我看到黃色小鴨會有種親切可愛的感覺,對它的周邊商品也會有點興趣,我想黃色小鴨對我來說真的是偏向讓我回憶童年的元素。

陳馬克
報告中提到可愛可能是帶有脆弱與奇怪的成份的,我覺得這個說法確實滿有意思的。我沒有對此特別思考過,不過會被我描述為可愛的人或物的確是有點特殊性的。我自己原本認為我只是喜歡具有獨特性的人事物,不過也許「可愛」的概念本身就是一言難盡的。的確,當我認識一個人的弱點或缺點時,我會因為可以和對方有某種程度的共鳴(因為我也認知到自己不是完美的),因此漸漸覺得這個人是「可愛的」。不過,我對主流審美觀營造出的可愛就沒有那麼喜歡,比起用巨大的眼睛或是尖細的聲音來營造稚嫩的形象,有特色的面孔和有特性的嗓音還是比較能讓我覺得真實、可以親近,進而誘發「可愛」之感。

林晏筠
我覺得本週報告的同學報告的非常好,很清楚,而且舉例都很妥切適當,令我很有感。
「可愛,存在美麗與奇怪的夾縫當中。」,這是報告同學在報告中提到的。的確,很少詞彙能同時站在稱讚和嘲諷兩個相對的領域,但這個詞一點也不違和,不論是用在稱讚一個人、抑或是嘲諷一個人。
  另外,老師提到的:「這是台灣人共享的一種氣質?」仔細想了一想,的確。我身邊的朋友、家人,講話一定會帶語助詞,朋友之間傳訊息時,更一定是加上很多很多的顏文字、的撒嬌語氣。在阿公阿嬤講出所謂「台灣國語」時,即使他們並非刻意「這麼」發音著,但亦會被我們加上「可愛」的讚美詞。
  我想,這樣一直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特有』文化,令我很喜歡。因為這個特質,所以台灣人才溫暖、才使我陶醉。

何倢伃
對於可愛的東西,我一直都是無法招架的。休息時間就是喜歡看一些寵物的影片,看他們萌萌的樣子;家裡客廳、床上也堆著一堆娃娃。但對於裝可愛這件事,我原本是不太欣賞這個行為的,總覺得做出這個行為,常常是與行為本身給人的觀感相反:是經過當事人的判斷、帶著心機並衡量利益,也很讓人負擔的舉動。但是有時候,這已經像是一種相處上的某種模式、文化,也有可能是一直以來所習慣的舉動。就像影片中,對岸的人把我們習以為常的、較為客氣的語氣,當作是可愛。可愛是他人給出的一種形容,但究竟怎樣才是所謂裝出來的、有計算過的,當事人以外的人也很難去評斷了。有時候,因為習慣、個性上的不同,不經意的舉動也有可能被他人看作是在「裝」。想辦法去理解這些個性上和我不一樣的人,這樣即使無法很喜歡,但至少能試著去理解著個行為本身。只要想著這只是一種源於不同個性的表達方式就好。

蘇予歆
說到可愛一詞,除了台灣人,一定也不會忘記日本,但我認為日本和台灣的可愛型態是不同的,想說說我的看法,我認為日本人的可愛比較多展現在他們的二次元文化上,在他們的動漫人物裡面,一定會有水汪汪大眼睛的女孩,或是小小隻台透看你的小男孩,在ˋ他們的動漫裡面充斥著這樣的角色,但在日本人的現實生活裏面,我對於日本人的印象是和第一次見面的人一定都帶有陌生而不失禮的微笑,不會和你說話像朋友一樣,通常會使用敬語。但台灣人的可愛是較為外放活潑的,可能走在路上被採訪或是跟別人第一次見面,他們都極有可能會像和好朋友那樣和你開玩笑,或者是打鬧,但在日本這種事情就好像比較不會發生。我自己是很喜歡台灣人的這種個性的,雖然很常有人說甚麼只有你不好看或者不漂亮才會被誇可愛,但我認為被誇可愛是因為我足夠有特色,我身上的特色能用超越了"優雅"、"漂亮",所以他才能誇我可愛。

黃郁雯
「裝可愛」這一件事如果是別人做,我真的會看不下去,可是回想自己曾經也裝可愛過,我印象中裝可愛其實會讓大家的氣氛很融洽,可能裝可愛對大多數人來說蠻彆扭,而且突然的反差感會讓大家覺得很有趣。但在生活中也是會不自覺的裝可愛,面對陌生人時,在聲音上或動作上就會不小心裝可愛,對我來說可能裝可愛也是禮貌的一種。
報告的同學有談到無性別男子,在現在的社會中這樣的男生越來越多,可能在穿著打扮上偏女性,會有人認為噁心,但我覺得只是剛好他的性別是男生,不並代表他就不能做自己,可愛的定義也沒有侷限於女性,這種偏差的觀念應逐漸消失。
老師說到的黃色小鴨真的是我童年的回憶,小時候泡澡的時候身邊一定缺不了幾隻黃色小鴨,長大後黃色小鴨變「大鴨」,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很愛,很多業者會在日常生活中加入黃色小鴨,而它瞬間就變為可愛的一個象徵。

陳威錡
課程中提到可愛是具有奇怪或缺陷成分的,這點我聽到時驚訝且遲疑了一下,因為畢竟大家說到「可愛」這個詞,是具有正面意義的。但仔細想想後的確是這麼一回事,例如我們會說小孩子可愛,特徵上他們總是有雙水汪汪大眼,且矮小的身體;又或者是說某個東西「醜」得很可愛,原先為負面卻化為正面背後的機制的確是一件值得我們探討的事情。再來是「裝可愛」的部分,對於我來說,如果是刻意「裝」出來的,尤其是如果帶有目的性,常常會讓我覺得不太舒服,可愛本身會讓人感覺到親切、無法招架等等,但故意製造的對我來說往往會是一種反感。

魏浩胤
我認為臺灣有裝可愛的文化很正常,就如課堂所說可愛與美的距離較大,但美包含著難以觸及,對於台灣社會中強調人情味或人際關係的接近的特質,有時候會較無法相容。可愛雖然交雜著怪異的成分,但也無法否認更具心理上的接近感(或可觸及感),在台灣可能我們就能藉由這個接近感感受到正向的觀感。而台灣這種人際依存又期待人性溫暖的社會,又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殖民影響或現代的交流,我私自覺得都說得通),於是就有了「裝可愛」的現象。其實我覺得說裝可愛有點不太貼切,應該是主動軟化自己或修飾自己某些在人際上較容易不適應的地方,或是藉此達成某些形象上的整飾。可能在社會允許這個行為的情形下我們傾向於樂意可愛而不是一定要表現出獨立或個性。當然這裡討論的範圍是裝可愛而不是刻意過度的做作。

陳可翔
在高中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框架對大眾的影響,而這個概念不只可以應用在媒體上,還有我們本身對詞彙的解釋。
以自己的角度出發,我認為可愛算是一個政治正確的詞彙,當你被問到對其他人的看法時(尤其是女性),如果不想要太直接說出來的話,多半用可愛帶過;再來是做事的條理,當一個人很能幹的時候,多半會稱作精明,然而當狀況相反的時候,常常會被長輩說「你怎麼那麼可愛」。仔細想想,其實可愛這個詞跟國罵(一個字的那種)還蠻像的,都能在不同時候被賦予不同意義。

翁家祥
可愛的原理與相關效應與照顧嬰兒的習性有關。人類的幼兒型態比其他生物的幼體更為脆弱,沒有依賴的狀態下幾乎無法生存,而為此人類出現了照顧嬰兒的機制。刮黑板等等對我們而言刺耳的聲音,就是因為其頻率跟嬰兒哭叫聲的頻率接近,本能上會希望這種聲音停止而照進行照顧嬰兒的動作。
裝可愛也是運用這種本能延伸而來。藉由模仿幼童的聲音、動作、用詞等行動激起他人的保護欲與同情心,藉此達到目的。使用得當的話,從簡單的撒嬌到操控人心(?)都能做到,也有蠻多影集與動畫對這種行為有相關的描寫,像是史瑞克中擅長裝可愛欺敵的長靴貓。當然,裝可愛對當事人或許不會造成太多反感,但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或是抽離了當下回頭看,太氾濫的裝可愛會被歸類為心機或是虛偽。
最近可愛的概念在商業上被廣泛的運用,目所能及的產品大概都有可愛的小動物跟小人物當吉祥物。網路上也常常能看到許多將貓貓狗狗剪成幾分鐘的短片吸引觀看。可愛已然成為一種主流的銷售手段了,我們對可愛的感受與定義也漸漸遠離了嬰兒的範疇。那麼,什麼樣的事物跟外表被稱為可愛呢?會不會可愛是媒體「教」給我們的概念呢?可愛的外表背後,會不會有像靴貓刺客一樣的攻擊呢?如果能把可愛的定義與目的思考得更清楚,我們就能躲開那些穿著可愛外皮的危機。

瑪雅思.璣谷
我很認同同學報告說的裝可愛是一種權力遊戲,我自己的經驗中,身為女生可以很清楚看到另一個女生是真的清純可愛還是藉由這種方式利用別人,因為可愛的面具,可以讓人盡情耍笨、耍懶而不會被他人責難,我覺得這在社交中很常見的操縱手法,雖然這麼說但我並不覺得裝可愛是完全的壞事。
我很喜歡也很認同以前學長拍的影片,其中有一位學姊說到比起可愛更希望聽到他人稱讚自己氣質、美麗,大概從國中開始突然有了可愛就是醜的還可以的委婉講法,而氣質、美麗、性感,是相對具體的形容詞,我個人也比較喜歡這類稱讚。
雖然如此,我覺得裝可愛的文化真的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每天常用的通訊軟體,我常常會使用「惹」代替「了」,或使用「~」跟表情符號來修飾自己的語氣,因為文字能表達的情緒不多,而這種裝可愛的方式可以讓彼此更加了解對話背後的意義。

郭碧玉
看到最上面香港同學的分享我第一個反應是:「到底為什麼全世界都要說台灣腔很可愛?!」然後就想到之前看到在中國大陸某個平台上大家討論台灣腔的總結,其中一個就是台灣人講話很喜歡帶著語助詞,像是:「欸我跟你說喔,旁邊那家滷味真的有夠難吃的餒,你再帶我去吃一次我就殺了妳喔!」然後我想跟旁邊的學姊抱怨的時候就說:「欸我跟你說喔,大家都覺得台灣腔很多語助詞啦,哪有喔吼,煩餒,我就想帥帥的講話啊!」學姊就看著我笑,我才後知後覺的發現自己真的就是這樣講話的,好吧,香港的同學,台灣人說話好像真的蠻可愛的QQ

賴璿伊
影片中說到裝可愛是一種放低姿態的表現,他能讓自己免於責難、營造正面形象並拉近和他人的距離,我非常認同裝可愛的目的是社交。在我看來,裝笨跟裝可愛有某種程度相似之處。裝笨的人其實是什麼都明白的,他們很聰明,如同某些人在特殊情況會裝可愛是一樣的道理。突然把兩者扯在一起是因為太常發現周遭的人,或甚至自己有時候也會裝傻、裝笨,有時候只是想跟他人拉近距離,多交談。透過裝傻或裝笨,別人會很親切的為你解惑,你們在過程中便會產生更多的交流機會,一來一往間距離瞬間被拉進許多。裝可愛並不討人厭,但要運用得宜,抓對時機使用,以免成為顧人怨的人。

鄭筠叡
這周的課程十分的有趣且貼近生活,可愛這個詞彙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而說話的時候也經常在句尾不自覺地增添了許多語助詞,同時我覺得現今社群媒體的廣泛使用,當我們在打字時也經常會加入許多語字詞來增強語氣,像是喔、呢、餒等字,而這個過程當中,也同時在我們日常見面時的對話中更默默地強化了這些字眼。在這周的課程當中,老師提到我們所說的台灣腔受到了台語和日語的影響,而讓中國人看台灣的腔調顯得可愛。這讓我想到之前有認識一位來自義大利的交換生,他便跟我說過她覺得我說英文和華語的感覺不一樣,說中文的時候比較溫和、可愛,但當說英文的時候便覺得比較直接或是較具攻擊性。這樣的論述讓我想到我們不只是在句尾加入語助詞之外,在說這個語言的時候是不是也帶有一種比較溫和和可愛的氣質,即便是同樣的人,也可能因為語言的不同而展現出些微不同的氣質。

林書宇
上課時老師提到「可愛」這個詞可以同時具有讚美與責備的意味,讓我想起曾經看過一個關於職場潛規則的搞笑影片,內容是提到當老鳥對新人說:「你真的很可愛欸!」的時候,他們的意思往往是:「你也太蠢了吧、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等等。」暗諷人無知,包裝成類似稱讚的言語,卻絕對能讓當事人感受到滿滿惡意。看完當下只覺得三觀受到衝擊(大人的世界好黑暗)。 課程結束後才知道,把可愛作為一種面具的比喻相當貼切,除了最原始讓人感到療癒的正面形象以外,它是一種有效的工具或手段,正因為它的定義可以任意伸展或收縮,讓這個詞的可塑性變得無限大,影響力也隨之擴大。總覺得結束這周課程之後讓我開始認為,或許有一天,可愛真的可以征服世界也說不定!

羅翊桓
「可愛」這個形容詞在我的心目中的確有褒有貶,有一次聽到高中班導說如何委婉地說一個人長得不是很好看,只要說:我覺得她長得很可愛啊!就能避免直言表述的尷尬。又或是做一件事時被說「你怎麼那麼可愛!」,通常不會是一個好的形容,反而是表達一種無奈的情緒。但當我們年幼時聽聞他人對自身的評價是「可愛」時,定會十分熱情予以感謝。如此多變的詞彙用報告組的一句概括之,即:「可愛,存在美麗與奇怪的夾縫當中」。同樣地,讓我們回歸到語言的部分,當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年人說出「台灣國語」時,大家對他們的回饋定會不同,年輕人收到的回應會是刻意為之,很雙面;老年人收到的回應應會是「可愛」慈祥沒有心機。為何同一種語言在不同人的口中說出會造成如此大的反差,是我們可以花時間思索的區塊。

李雨萱
我發現裝可愛對我來說是個很特別的名詞,在不同文化中對「可愛」這個詞語有不同的詮釋。還記得我第一年來台灣的時候,我們室友有馬來西亞人和香港人。「可愛」這個詞語對馬來西亞人來說是讚賞,所以我們會說:哇很可愛欸~之類的話。那時香港室友做了很可愛的事情,我們就說:很可愛欸你~ 但是她看起來並不開心,她認為「可愛」可能是一種貶義詞,而且帶了諷刺的感覺。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每個文化中對於,「可愛」室友不一樣的詮釋和意義的。前幾年,有一首歌叫「Giyomi」意思就是裝可愛,這首歌爆紅~歌曲的動作就是不停再裝可愛,許多女生甚至是男生都在挑戰這個Giyomi challenge。裡面的動作我有點不能接受,因為我沒辦法那麼故意地裝可愛。哈哈哈

蔡沂庭
這禮拜讓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老師提到「可愛」作為一種載具,也可能蘊含不那麼正面的意思。例如同學犯了無傷大雅的錯誤,我們可能不會用太過強烈如「笨」、「白目」等字眼去責怪他,這時候「可愛」就是一個非常適合的用語,因為通常我們會用可愛來形容年齡較小、天真、涉世未深等等人事物,也因此可愛即是同時包含正反兩面的一個形容詞。這讓我想到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諸如此類的雙關語,表面上可能聽起來是稱讚,實際上卻可能隱藏了諷刺的意涵在其中,因此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就是非常重要的人際相處之道,也能避免自己在無意間被罵還以為自己被稱讚。

王奕翔
男生想要裝可愛其實風險頗高,因為自古以來這樁事兒皆屬於女生的權利。細數歷史上的種種傳記與紀錄,有太多著名美女們的行徑其實都在藉故裝可愛()。譬如西施捧心就肯定是在裝可憐(可憐也是可愛的一種),褒姒老在那裡裝不開心絕對也是想勾起周幽王的注意而已。而把自己瘦到可以在漢成帝掌上跳舞的趙飛燕難道不也是在裝可憐嗎男生裝可愛絕非易事,要如何做到恰到好處,又不會讓你的對象傻眼,更是難上加難。

顏筱彤
我覺得老師將裝可愛比喻成一種穿脫面具的行為十分貼切。對習慣裝可愛以達成目的的人而言,裝可愛既有效又不吃虧(裝可愛免錢~)而當她意識到這招很有用之後,就會一再一再地使用這個必殺技。而除了性別之外,我認為年齡也是一個影響裝可愛的重點因素。像我家那個三歲的妹妹(超煩),每次只要大人生她的氣,她就會開始裝可愛「媽咪我好愛你~」、「爸逼好帥」、「大家鼻要生氣」等等的,而且總能立即見效。所以我認為裝可愛也是一種縱容的結果,對小孩子,我們會心軟,對大人,我們又不好意思戳破,因而使得裝可愛成為台灣人的共通行為。

P.S.我覺得報告同學裝可愛的口音超有趣!

張耘瑄
對老師提到的男生比較少裝可愛這點,我聯想到其實台灣男生有一種很神奇的特性,就是:不會排斥穿女裝。台灣男生扮女裝時,往往會戴上假髮,穿著布料比較少的洋裝或裙子,穿上這些非常典型的「可愛」的元素。
我意識到這個神奇的現象是曾經有一次,我的韓國朋友在跟我參與一個活動時,有位男生在台上搞笑扮女裝,那位韓國朋友就問我:「台灣男生是不是很喜歡扮女裝阿?韓國男生都不會欸。」我才意識到,從國、高中起,不管是運動會、園遊會等等,永遠都會有男生扮女裝,這難道不是裝可愛的一種嗎?再加上最近爆紅的博恩的「TAIWAN」那首歌,他一個公眾人物也是非常樂意穿女裝,雖然他們扮女裝可能搞笑的成分居多,但在與我們相近的日本、韓國這些東亞國家也都不會有這種狀況發生,這令我不禁思考,是不是這樣的現象是台灣獨有的「裝可愛」文化呢?

許舒婷
常聽聞別人說台灣人說話很「可愛」,有種撒嬌的感覺。但可愛這個詞究竟是褒還是貶,因人而異,對於「裝可愛的人」女生與男生似乎有著極大差異。「裝」就是演出來的,故意用很嗲的聲音去博取他人的同情與歡心,只要長相不差,其實異性很容易因此攻陷。在課堂上的數據也提到,男生對裝可愛的女生幾乎沒輒,在求助時對對方展現弱勢的樣子,對方也會心軟,因而達成目的。反過來,對同性「裝可愛」,似乎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做作等負面詞句會立刻浮現。為何女性對可愛這個詞,是褒多於貶呢?我認為是因為既有的刻板印象,女生柔弱的性格會凸顯男生陽剛之氣,也會惹人憐愛,讓人有保護慾,女生之於「可愛」可說是利大於弊。而男生被稱作可愛,會自動與柔弱聯想,這樣的性別氣質對多數男生來說是負面的,許多性平案件因此發生,是社會上需要重視的問題。

羅悅庭
關於裝可愛,我有非常深刻的體會。由於臉型圓圓的、娃娃臉,我常常被同學捏臉頰,說好可愛好療癒,所以對我而言,可愛是正面的詞噢,表達自計的喜愛。此外,我也會跟親近的人撒嬌,特別是我阿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是得到關注之類的,這真的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因為人性是吃軟不吃硬的。我很喜歡看偶像撒嬌,特別是男星,總覺得很有趣,儘管他們不少是被迫營業的。還有,其實我還是不太了解為什麼台灣說話軟、有語助詞就比較可愛?那台灣人撒嬌會不會簡直太可愛?

岩渕大志
雖然日本的"Kawaii"是近年來在日本國內及國際上極受的關注的一個熱門文化,日本作家四方田犬彥也強調"可愛並非日本獨有的美學,而是人類心理的普遍現象。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日本的可愛文化喚醒了世界與其他文化中的可愛因子,並以商品的形式君臨消費社會。" 台灣本身除了受到日本影響以外也有自己的一套可愛文化。這這可以從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但也有較高齡的長者)的穿著,裝飾與打扮,語言表達方式,舉手投足的動作上,甚至延伸到日常的消費中,飲食生活,收集嗜好品等層面看到。與日本不同的是對Kawaii文化的接受度,特別是在老師提到的政治娃娃,可能就比較不容易在日本被接受了。由於台灣的接受度高,可愛商品的出現,常常會造成購買熱潮。而日常生活中的可愛則比較獨特的還是言說上,台灣把日文的結尾音結合在語尾部分,或是用諧音或相類似發音發展成新的年輕人用語都非常特別又可愛。我個人認為適度的可愛給人帶來好心情及良好的人際關係,雖然容易被忽視,卻是台灣流行文化的重要面向之一。

譚小薇

在我的心目中「可愛」術語指小動物,(有禮貌的)小朋友。因為每一個人對可愛這個字的定義不同,我就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我打開一個Google視窗,輸入“什麼是可愛”。結果,出現的第一個網頁是Wikipedia的,旁邊配置一張小貓咪的照片。但是上課時老師提到「可愛」這個詞可以同時具有稱揚與責備的意思。對習慣裝可愛以達成目的的人而言。我自己覺得年齡也是一個影響裝可愛的重點因素。譬如,我的學生明明知道他們錯了,常常會開始裝可愛,眼睛張開,描述史萊克電影的穿鞋子的貓角色。我來臺灣之後就發現有裝可愛的文化很正常。就如課堂所說可愛與美的距離比較大,但美包含著難以觸及,對於台灣社會中強調人情味或人際關係的接近的特質,有時候是無法相容的。

張紫媫
我覺得裝可愛在東方國家真的就是一種生活常態,不論是男是女,在日常生活中都會不經意流露出來這種特質。感覺裝可愛的一方就是比較弱勢、值得同情的,相反的這在西方國家會被打吧哈哈哈~但是我覺得「可愛」是一個可以跨越年齡性別限制的個人特色展現,不只小孩可以裝可愛,也可以有很「可愛」的阿公阿嬤,只要認為那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就要勇敢去做!

陳研諭
一開始當提起可愛跟臺灣人的關聯,只會馬上想到經常被外國、尤其是中國人調侃的臺灣口音,我有朋友去年剛從南京交換回來,聊天時提到這件事,語氣中甚至帶了一點點不耐:「我說話本來就這樣,一直講可愛可愛的,又不會比較開心,有時會忍不住想『好了夠了講到這樣就可以了』。」
但她在模仿那些同學時的樣子真的滿可愛的,不曉得她本人有沒有察覺。講出來我可能會被打死吧。(?)
一如在朋友面前展現的模樣,這次聽到課堂上點名了「可愛作為各種表意手段」的事實分析,以及「臺灣人通常為了維持和諧不會拆臺」的現象,我感覺似乎某種生活中的潛規則就這麼被點出來了──無論是我對別人說你好可愛、或者別人對我說的那些情境,有那麼瞬間一一浮現且開始逐項核對。我內心有股小小的震撼。甚至有時候,為了促進交流,我習於讓自己裝作不知道來順利進行,這似乎也是抽取了某種「可愛」的成份當作溝通手段。
在進到這週前對此主題全無了解,謝謝這週的報告組與老師的分享。

張彬
以個人為出發點,在語調方面從一名外籍生的角度來看,台灣人的裝可愛已經是一種台灣人的獨特文化。這其中也有受日本文化的影響的原因。在我剛開始到台灣時我還不會在說話的語句後面加個“喔~”、“呦~”之類的詞。所以跟宿舍櫃檯的阿北講話他都一副很兇的樣子,我還一直想說他為什麼那麼兇。直到我在台灣呆了一陣子慢慢融入台灣社會,會慢慢學著本地人在語句尾部加一些“喔~”、“呦~。比如剛開始我會說:“謝謝!”,後來就會說:“謝謝哦~,好呦~”。然後我就發現櫃檯的阿北對我的態度完全轉變,他還會主動跟我聊天。當時我就發現,哇!這就是台灣的文化,台灣人的裝可愛文化。其實台灣人講話真的還蠻可愛,甚至他們講粗暴的話都帶有淡淡的可愛味,如:“幹我屁事”,等等雖然台灣人自己看起來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外國人來說這個就是台灣的文化。有時候我們朋友之間也會用開玩笑的方式來學台灣人的嗲聲,比如說:“不要醬嘛~”,“哎呦~”之類的,這些對我們來說是很特別的,因為這個在我們國家是沒有的特殊文化。

有一次,我去日本的時旅遊的時候就發現,日本女生的聲音也是很“嗲”!甚至比台灣人的聲音還要嗲好多,而且他們也很喜歡裝可愛,喜歡可愛的事務。這時我就聯想到可能台灣的裝可愛,也是日治時期被日本文化有所影響吧。我在台灣的生活中也隨時都會看到日本文化在影響,日本文化在台灣無處不見。台灣人把日本文化好的方面完全吸收後慢慢演化成為自己的文化,然後再不斷地延續下去。

黃詠鷥
我覺得可愛這個字包含著很多的含意,可以是真的代表著可愛,可是更多的時候可能就像報告上所說的一樣,會是諷刺或是醜陋,在我們的生活中,我觀察到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要諷刺別人的時候不會講一些很難聽的話,反而是會用一些像是可愛、風趣或是幽默之類的字眼,而這些看起來是一些讚賞完全沒有攻擊性的字眼,可是聽起來卻滿是酸言,讓人覺得不好受。雖然很多時候可愛都有著不好的含意,但其實可愛當然也有著好的一方面的含意,我們會說一些小朋友、小物件或是小動物很可愛,是因為他們所做的一些動作會讓人覺得很療癒很吸引人,其實這都是一些很好的形容詞,所以說可愛這個字的本意有很多都是好的,只是因為之後可愛這個字被慢慢改變才變成現在有兩面化的情況出現。

周毓凌
平常我是不會裝可愛的女生,但自從我看了YT上一部講述「為什麼要撒嬌」的影片,漸漸的對這件事改觀。
似乎撒嬌並不是一種示弱的手段,而是緩和氣氛的好方法,有時也是吵架和好的關鍵所在。

附上影片!

陳怡臻
可愛這一詞也是我在平常很容易對喜歡的事物所使用到的形容,而這些被可愛所套用上的人事物,往往都是在我們心中所認定為美好的,多了一個裝字變成裝可愛後,反而帶有了一種負面形容,像是故意的、惹人厭的感覺,但別人的可愛也不一定是故意營造出來的,也許只是我們並不能接受他們那種風格的可愛,或是在我們可愛的定義中,裝可愛的範圍已經不在那裡,所以才導致我們所認為的「裝」。

宮城裕美
我覺得"可愛"這個詞,在不同情況會有不同的感受,有時候聽到覺得很開心,也覺得不開心。比如我不開心在職場中,聽到我"很可愛"。來台灣時候,我的中文力量不夠,所以別人聽起來好像小孩子一樣,所以被老師和同事都說,可愛。現在也被人說你中文講得很可愛。可愛不算是一個稱讚。有時候,因習慣、個性上的不同而為了人際關係【裝】個性。當然不願意,因為不是真的個性,我聽到可愛就做笑容,但是心情留複雜感現在日本人就說可愛。但是各國都帶複雜的表達語句。我想要上升表達能力。

陳俞榛
在我看來,「裝可愛」這個詞其實是有點貶意的,但「可愛」卻有一種自然的感覺,所以說每個人對於可愛的定義定是截然不同的,「裝可愛」或許可以是一種博取好感,獲得利益的手段,卻也有可能帶給人溫暖且療癒的感受。

林宇崙
我覺得裝可愛這種是因人而異,有些人裝可愛是還蠻討人喜歡的,但有些人裝可愛就會想給她一個巴掌,會感到莫名的不舒服,但不得不說在生活中自已也是會不自覺的裝起可愛來,面對陌生人時,在聲音上或動作上就會不自覺的裝起可愛,可能對我來說裝可愛也是表達禮貌的一種吧。而可愛這個詞呢,在不同場合都有著不同的意思,有些聽起來像是在稱讚,有些則是有點帶著貶抑的味道在。

田村有梨奈
以前的可愛是只有女性才有的,或接受的東西。因此我小時候認為可愛是女性的、很酷是男性的。例如「美少女戰士」是女孩的,「超人力覇王」是男孩的。但在現代的多元文化下,男性也接受可愛。可以説是可愛的力量比以前更強大,因為超越性別的劃區。所以擁有在所有的方面上的方便性,以及成為政治上被利用的原因之一。

曾亞
提到可愛,我就發現我非常喜歡用可愛來稱讚人,我也特別喜歡稱讚男生可愛,特別是有反差萌(在嚴肅冷漠高壯陽剛外表下,有天真無邪的一面),因為在我心中可愛就代表天真無邪、做真實的自己、勇氣、正向、樂觀,在我心中可愛是一種做自己和保持童心的生活態度,可愛不是女性化、討好或是被商品化。

松詩婷
從外籍生的角度說說台灣與歐洲人對「可愛」現象的看法

    身為外籍生,剛搬到台灣最令人驚訝的文化差異是台灣所謂「可愛」。在台灣,無論是交通運輸[台北捷運都有自己的麻吉貓]、公告、寺廟、甚至政治人物都有自己的「可愛」娃娃,可說在台灣「可愛」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初,這讓我感到台灣人的個性可能較隨便,也比歐洲人幼稚

    我覺得在歐洲,可愛是小孩或情侶私底下的行為,很少出現於公共場所。尤其是政治人物和宗教方面——若政治人物勇於和台灣政治家一樣設計自己的「可愛」娃娃,恐怕被反對黨嘲笑,同時,也會失去人民的信任。宗教方面更不用說了,對歐洲人來說,信教是聖潔的,整體而言,歐洲人看待宗教十分嚴肅,悠久歷史的教堂根本不是可愛的東西的場合,因為對神很不尊重。在台灣,我則看過不少寺廟賣神娃娃的紀念品,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鹿港天后宮媽祖xHello Kitty的商品

    總之,我覺得台灣與歐洲人看待「可愛」的態度,表現出雙方的文化區別。歐洲人一般難以將「可愛」當作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並將可愛和宗教、政治,等隔了很明顯的界限,台灣人則輕易地讓它變成到處可見的現象,甚至是台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張正
可愛這種形容詞和其所傳達的概念,不外乎就是能夠讓人產生愉悅感和憐憫心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成功地被人具體化,如可愛的絨毛玩偶、圖片、商標甚至到演藝圈的藝人或網路上的網紅等等,結合著現代商業化的社會,被塑造成一種商品來販售,可謂是一種商品化,讓許多消費者因為對於可愛這個概念有著偏好和喜愛而買單。在台灣社會中也不例外。
    而可愛這個抽象的人為情感概念被具體化後,挾帶著附加加值(金錢)可謂是十分的可觀,舉個例子,一個可愛的絨毛玩偶的成本可能不到一百元,但所販售出來的價格卻有五百元之多,如果有聯名的管向其價格又可能再翻倍。

甘峻瑋
很多時候,男生都覺得可愛的女生特別有吸引力,因為她們看起來就是那麼無辜,脆弱及沒心機。這些女生都讓男生們有想保護她們的衝動。女生們也知道只有「可愛」才能讓男生迷戀,所以在身邊有男生的時候她們開始裝可愛。
我覺得裝可愛是一種武器吧,對我們來說。誰掌握了這個技巧,誰的資源就比較多。不管男生還是女生裝可愛,都可以吸引到其他人的保護。所以我說這個才能就是一種武器。
其實我很討厭女生在我面前嗲聲嗲氣的說話,有話不能好好講?你說你是天生的,又或著為了工作裝可愛我可以忍,像是展場SHOW GIRL拚業績之類的,所以並不會怎樣。因為這是廠商要求沒辦法。可是如果平常時間裝可愛我一定傻眼。我是覺得硬要裝出那種很假的聲音,你不噁心我都覺得噁心,正妹普妹醜妹裝可愛都一樣,我不會因為外表就對裝可愛這件事情有任何差別待遇,只是想吐的程度不一樣。直到現在還是很多男生特別喜歡這種女生,我真的覺得超級做作。
我真的覺得我們表現出來原本的自己就好了,真的沒必要特地去裝,這樣這個人生也太累了吧,都在假裝。


林涵瑋
這週的主題讓我聯想到高中時,我曾與來臺灣交換的中國學生討論過為什麼他們會認為臺灣人說國語(華語)時相較其他中國人感覺更溫柔、甚至是可愛的問題,而我認為這是與臺灣曾被日本殖民過,受到日本語言習慣影響導致的結果。我發現臺灣人為了表示禮貌,通常在麻煩到別人時(例如:問路、買東西等),會以比較輕柔的語氣說話,不自覺的「裝可愛」,試圖證明自己的友善。但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這種語氣感覺是做作的(同理,這群人也表示他們不喜歡日本人的說話方式,認為很假)。反之,習慣以「裝可愛」表示自己友善的臺灣人則常會認為講話直接、語氣不帶修飾的中國人沒有禮貌,好像整天都在生氣、罵人。而我想,這種情況或許算是不同風土民情下產生的文化差異吧!


陳宣㚏
在台灣的文化/亞洲人的文化,「可愛」往往比「漂亮」來得親近人,我常常聽到國外的朋友說,台灣人相較於他們的國家,多了一份「可愛」,在他們眼裡,台灣擁有充滿愛的社會,所以他們常常用可愛、熱情的詞彙來形容台灣人,因為可愛,才有溫暖、溫度,這也是我喜歡台灣這個文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