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Week 11-14/05/2020-: Adult Films, ACG and Trendy Dramas (A 片、ACG、偶像劇)

 Week 11-14/05/2020-: Adult Films, ACG and Trendy Dramas (A 片、ACG、偶像劇); 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林芳玫,《色情研究》,台北:台灣商務,2006。
張玉佩,〈遊戲、人生:從線上遊戲玩家探討網路世界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新聞學研究》,第 98 期(2009)。頁 1-45。
林芳玫,〈A片的痛快邏輯〉,女學會東吳大學「性批判研討會」,1996 年 12 月 14 日。 李明璁,〈A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2008 年 5 月 10 日。
李岱螢,〈日劇雙元流通結構中的日常消費〉,2009 年文化研究會議,2009 年 1 月 4 日。 延伸閱讀
李明璁、張季珠,〈我哈日我閱讀我批判—日本流行文化深度之旅〉,《桃色狂潮》,台北:紅色文化,2000。
徐佳馨,《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台北:輔仁大眾傳播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0。

《同學修課心得》

蘇予歆
這週說到台灣的偶像劇,因為我本身並沒有看很多的偶像劇,但記得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一部台灣偶像劇叫做"下一站,幸福",在報告裡面沒有被提起,我還想了一下是大家都沒看過嗎?這部台灣偶像劇我認為裡面的台灣元素相當的足夠,有吊嘎、有卡車、有台灣鄉村的房子、也有一點點的台語,所以我認為這部影片是台灣偶像劇相當出色的一部劇,推薦給大家。

侯佳玲
延伸課程中談論到關於A片的觀眾群,不單只服務男性觀眾,更是女性不為人知的紓壓管道之一。然而,為何男性就可如此津津樂道地談論此類話題,女性卻是避而不談?這般現象牽涉到華人對於傳統婦女的觀念。女性和節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常聽長輩說女生要懂得愛護身體、要矜持有節操;反觀男性,卻不太約束他們的思想。這使女性在對於未知的性領域層面存在龐大幻想,反而刺激她們更想窺知一二的慾望。儘管如此,女生依舊不會公開表明自己有觀看A片的嗜好。在當今台灣社會,若女性大方談及性需求類型的相關話題,反而會被掛上「淫蕩」的不雅名號。生理需求人人皆有,但社會卻投射不平等的眼光。我認為這不單純是傳統觀念的束縛,更是 A片劇情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有些劇情具暴力性質,甚至「物化女性」為性服務商品和宣洩慾望的不正當管道。強化了父權社會的印象,卻弱化了女性地位,產生被糟蹋之感。這些都是我們仍須努力導正的社會價值觀。

徐以丞
我本身也是屬於很喜歡看連續劇的人,而報告組同學有提到連續劇對於人類存在的重要性,我覺得很有感。首先是將自身融入到劇情的部分,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一個幻想與製造出來的情境,而這樣的情境是可以讓自己暫時離開現實生活且逃避壓力或挫折的地方,這也就是我時常會一看劇就停不下來的一大原因。再者,就是移情作用,自己如果能與劇情和角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往往就會覺得劇情深深與自己的思維或想法有聯繫感。而且,近期有越來越多偶像劇會與實事或歷史做結合,雖然不盡然是正確的歷史,但多多少少也介紹了一些平時我們不會注意或了解的事件。最後,連續劇與偶像劇也同時帶動了全球化的經濟,各國的偶像劇在全世界互相流傳,也會帶起周邊商品的經濟。但其實偶像劇也會有反向的效應,報告同學提到一些傳統固有的模式例如男尊女卑或是小三劇情,這些種種很容易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觀念,所以我們在當閱聽人的同時也要有適當的媒體識讀,才不會被不正確的資訊影響。同樣地觀念也可以代入A片產業當中,現今的A片大多注重在動作戲上面,多是男性支配女性,女性臉部扭曲、終將達到高潮等等的劇情。但就如同老師所說,其實女性多數是不會達到高潮,且性愛的過程中也並非完全如A片所呈現的男性主義。其實我們應該把它當作一種觀看了也無可厚非的影片,而非把裡面的一些資訊當成影響我們的來源,每個人都會有性的需求與渴望,A片純粹是一種抒發的媒介而已,裡面許多男人規定女人慾望等觀念,其實在閱聽人的角度中是需要被過濾的,不能套用在真實生活中。

吳思辰
從小日本之餘我們的生活就與其他國家有著不同的地位,即使中國和我們的文化相近,語言也類似,但不論是從什麼角度觀察,卻都與日本較親近。從日本人認真守時的態度,到今天的主題—A片、ACG、偶像劇,我們都深深的受到了日本的影響,或許日本啟發了台灣這些產業的發展,讓我們有個範本可以模仿進而創造自己的風格,但是這真的是好的嗎?如果沒有日本的啟發,我們又該怎麼做?今天老師用了更深入的角度帶我們探討A片、ACG、偶像劇的文化,其中最顛覆我的是A片的部分,學到了一課。

吳昀萲
在課程中老師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日本是一個非常有禮節的國家,但情色文化卻很盛行。在日本,情色產業是合法的,而且日本把這項產業發揮的淋漓盡致。除了有專門的風化場所,A片也是專業化生產。我認為日本開放情色產業是有其理由的,由於日本的工作壓力相對較大,觀看A片成了抒發壓力的出口。不過也因為日本在大男人主義下,A片多為男性向,其內容與動作常對女生很不公平。而且在A片製造的價值觀下,會導致男性把錯誤的觀念套用在現實中,例如「女生說不要就是想要」。因此我覺得看片紓壓是情由可原的,只是不用在意裡面的劇情,而且也必須導正一些觀念。

王子涵
老師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偶像經濟是否可以在全球發展? 本來的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好像很多偶像甚至團體都可以紅遍全世界,但是看完老師分享了日本團體進入印尼以後,明明表演同一首歌,卻有完全不同的感覺,那邊選出來的團員甚至要模仿日本口音的英文唱歌,他們穿著日本的高校制服,與當地的文化實在有著極大的落差。所以看完老師分享的影片以後,我認為偶像經濟要在全球發展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與其硬要模仿某國或某個團體的風格,不如找出自己的特色加以發展,既能融入當地也能增加他人對其的印象。

劉宇蓁
對於日本的偶像團體AKB48,是我認為運作得很成功的團隊,並且可以到各國發展小團,招募各國少女,據我所知台灣也有TPE48,並且有許多女藝人會從此處發跡,而老師和韓國的wonder girls比較也讓我覺得很有趣。不知道老師有沒有看過最近很紅的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101,第三季叫做produce48,是由一半的韓國人與一半的AKB48選秀,其中真的看到很多日本藝人與韓國藝人的不同之處,也看到日本藝人到了韓國受到的衝擊,在選秀之餘我覺得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節目。

羅嵐心
這週提到了連續劇的部分,雖然現在台灣的連續劇沒有像過去那樣盛行,或是像報告同學所說的那樣有沒落的趨勢。不過近幾年來,我覺得出現了不少好的作品,像是上課有提到的植劇場系列、想見你或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等。而最近有一部作品特別讓我驚豔,那就是「誰是被害者」,這是懸疑推理類的影集,我覺得劇中所欲表達的社會議題很值得大家去深思,裡面的場景、道具、架構等等也都超乎我想像地真實,甚至真實到會覺得那就是正在發生的事。簡而言之,我覺得這是部很棒的作品,推薦大家可以去看。

郭于瑄
很多偶像劇似乎反映出不同時代觀眾群對愛情的想像,剛好最近朋友和我分享一個影片,標題是「流星花園精彩片段,當年追的道明寺,現在回頭看尷尬癌直接發作」,雖然我沒有看過台版的流星花園,但小時候很喜歡看台灣的偶像劇,只是後來覺得劇情線好像都差不多,就漸漸不看台劇,而且很不喜歡某些由日本漫畫改編的偶像劇,因為我覺得日劇或漫畫裡面總是把女主角塑造成天真無害,甚至有點傻的樣子,就像課程提到的男主和女主的普遍設定,不過也正因為這些是現實不可能出現的,可以滿足觀眾想想,吸引收視率,只是個人很討厭女主太傻和太容易被控制的設定。不過我覺得早期的偶像劇以娛樂成分為主,劇情總是比較不切實際,但近年的偶像劇其實有試著加入一些社會議題讓人去反思。

林青恩
不管是A片、ACG、還是偶像劇。都稱得上是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普遍的大眾,對於這樣的文化都是有好感的。在這些休閒娛樂中,人們可以從中實現對現實的期望或想像,我想這是他們會產生流行的原因之一。但即使這些產業在日本蓬勃發展,甚至還創造了商業價值。在台灣還是不容易完全複製。我想這是因為大眾普遍的刻板印象造成的。在課堂中,老師問到:偶像經濟是否能夠全球化發展?以實例來說是不能的。不管是日本的偶像、電視劇、還是動漫文化,都會在大眾的腦中產生深刻的印象。當我們試著去複製他,便會成為他的附屬品,被大眾視為較低等的。我想文化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過多的文化全球化有可能會排擠弱勢文化的成長。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陳馬克
台灣流行文化作品的確受到日本文化大幅的影響,比如台灣的插畫作品,例如西門町的林默娘吉祥物、高雄捷運的吉祥物角色高捷少女等,無論其作畫風格或創作公式,都極大的收到日系流行插畫風格的影響。(誰來告訴我為什麼要讓媽祖穿膝上襪,還有為什麼非得是高捷少女,高捷執事或高捷猛漢就不好嗎?)我還記得曾經和朋友聊到(對,我都聊些莫名其妙的話題),有沒有想像過在進行親密行為的時候使用台語,或是有沒有看過台語A片,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幾乎清一色的反應都是覺得很出戲或很好笑。仔細想想,是不是台語在社會中的地位確實不太正常呢?我想,如果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能成為理所當然的語,使用者也能自然的使用該語言表達,那怎麼會有出戲的想法呢?

顏郁珊
依我的看法來說,我比建偏向認為台灣的哈日現象跟依戀情節是屬於後殖民主義的表現,因為畢竟我們經過了一段被統治的時間,遺留下來的影響應該也是相對的,並且有可能繼續流傳與影響。而現在的年輕人也有一部份在一定程度上迷戀日本,這部分就像老師說的,可能是受到長輩說日本很好很好,加上日本文化流傳近來才會如此。而或許不只我們,在其他國家會不會也有這種相同的例子呢?

李雨萱
日本A片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很大,在我的印象中,台灣與我出生的地方(馬來西亞)相比,在於性教育方面是個較爲開放的地方。來台灣念書時我已是成年之人,台灣朋友帶我去看過賣‘玩具’的店面。此外,當然還有報告同學提到的地下‘店鋪’,但我記得那邊的店員非常忌諱顧客拿含有攝像頭的物品在手中,他們會很生氣。從來沒想過我有機會看到如此壯觀的畫面。這點能看出,台灣在于“性”這方面的確是開放中又保守的。對於日本動漫我比較少接觸,但我最後一個看的日本動漫是《工作細胞》,挺好看的!如果是日本動畫電影我比較常接觸,最喜歡的動畫師是宮崎駿,他的作品真的非常棒,讓人看了又看,而且很洗腦。而台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動畫電影就是《魔法阿嬷》了,雖然是1988年的作品,劇情卻讓人無法忘懷。日本偶像劇是非常有名的,《近距離戀愛》是一部由偶像山下智久主演的,完美地演繹了師生之間的愛慕之情。台灣的偶像劇對我來説真的有很大的影響,台灣偶像劇一步一脚印地陪著我長大。我的娛樂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於台灣偶像劇之熏陶。難以想象如果沒有台灣偶像劇的陪伴,我的同年還有什麽了。聽了同學們的報告,我是不斷點頭認同的,這個報告讓我找回了以前看過劇情的回憶。也讓我瞭解了台灣與日本文化交流之間的影響及傳遞。辛苦了。

羅佳怡
由於時間關係,在簡報口述上省略了不少,所以將偶像劇最後一部份補充得較完整的資料貼上來,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後附資料來源,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看看喔。
偶像劇對閱聽人的影響
現實生活中,日劇中所展現的浪漫與理性(例如女性角色在愛情中展現出的反省、掙扎和自我判斷力),一方面調劑了生活,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愛情、自主意識與工作的互動邏輯,其中對觀眾的影響又以資本主義中的消費活動表現得最為直接。
1.調劑生活
此處較強調它的積極作用:生活慰藉,閱聽眾能夠透過觀看偶像劇重拾面對現實生活的力量。
電視劇中的世界,讓觀眾產生信服的力量和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不像真實的人生,在電視劇中,問題永遠不會被遺留下來,獎賞和處罰同時也會被再現和澄清,這種遊戲規則很少改變,也一向為人熟知(Gerbner and Gross, 1976: 179)。
回顧日本偶像劇興起背後的經濟脈絡,是泡沫化後經濟不景氣,員工隨時都有被裁員的危機,這種對生活和工作的不安及無力感,還有面對生計時必須做的妥協,都也反映在許多日劇中。日劇所呈現的現代愛情觀,是幫助人在充滿不確定感的生活中,重新找回工作的動力及靈感,進而肯定自己的價值,人們能夠在浪漫愛中找到具體的支撐。
2.引導閱聽眾的消費決策,促成劇中商品大賣
偶像劇不僅在螢光幕上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更帶動相關商品的熱賣,從原聲帶、VCD、漫畫、偶像產品,甚至是劇中出現或劇中人物所使用的流行商品、生活風格等。
3.塑造、影響閱聽眾的價值觀
從涵化理論來看,電視劇除了反映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經由觀眾的大量吸收使用,電視所提供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觀點、宗教信仰和形象,有可能變成觀眾的世界觀,被觀眾認同接受。強調的是「認同」的過程
從社會學習理論來看,它重視的是「觀察學習」的效果,該理論認為觀眾能藉由觀察各種事物,漸漸修正、學習,使自己成為合乎社會要求的「社會人」。

賴璿伊
這週的主題:A片、ACG、偶像劇的存在其實是為了讓人們能夠藉由幻想逃離現實,或是想像自己置身其中並從稱獲得滿足。三者之中,偶像劇對我的影響最深。從小到大我就是個電視兒童,雖說卡通也是有在看但偶像劇似乎更吸引我,國高中除了幻想自己是劇中女主角經歷種種難關後跟男主角有個幸福的結局外,看似貼切生活的劇情卻又多了點不平凡,足以滿足自己真實生活中缺少的那部分。

林晏筠
我很喜歡vip同學在課程最開頭所對ACG的解釋。他提及:「其實ACG也是一種真實的東西。」在我們想法裡,ACG就是虛擬的、另一個世界的、憧憬的?但隨著我們的吸收、我們的接收,漸漸地「他」會影響到我們的真實生活、他會被我們嚮往,他會「正如同」我們的真實生活。到底什麼是真實世界?ACG 就代表NOT REAL?在我的想法裡,並不然。

  台灣的「親日情感結構」我想我們都不陌生。日系的簡約風=有質感、日系的家電=超好用、日系的文字在包裝上=我買單,等等還有須多淺移默化的細節、的日本對台灣的影響,藏在我們的生活中,種種都讓讓我們「莫名的」對日本產生「好感」。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以理性、客觀的角度,想想這樣的一個看法,是否妥當。

劉靜宜
本週的上課內容中,老師提及了日韓少女偶像文化的比較,而我本身的追星經歷是經歷全盛時期的AKB,到了大學時期轉向韓國女團,也都有飛出國看演唱會,因此完全可以深刻體會到偶像文化在兩國的差異性。老師提及的日本偶像的鄰家感、半成品、「可以親近的偶像」正是AKB最富盛名的行銷模式,也形成了所謂的AKB商法(雖然常常被詬病)。讓參與活動的觀眾能夠有著「陪伴偶像一起進步一起成長的」親切感,也因此在AKB成軍初期,還沒有很高知名度時,甚至曾經辦過和粉絲一同租車旅遊的活動,在現在的時空背景下是非常難以想像的。
在其他留言中,也有同學提及,韓國電視台所策劃的選秀實境節目PRODUCE 48,正是兩國偶像文化的交鋒。節目中,有位日本人提及:「在AKB中受歡迎的人,不一定是歌唱的最好、舞蹈跳得最好的人。」。整體而言,日本偶像是以舞台累積經驗,因此不怯場、上舞台非常自然,但是整體實力普偏參差不齊;而韓國練習生有紮實的基本功,但缺乏舞臺經驗。
最後我認為能夠從這一主題去延伸的,是兩國對於偶像行銷的態度,主要是指公司對於偶像銷售的方式,根據我的經驗,日本的公司相當注重版權,MV常常會只限日本國內觀看,或是僅有半首歌,演唱會的買票機制也十分嚴格,此外偶像行程外的照片更是不能被轉發;而韓國則有所謂的站姐文化,拍攝偶像的照片、演唱會表演影片,一方面達到宣傳效果、一方面也可以製成周邊販售,而公司也默許。好奇的是,這樣極端封閉,以及相對極端開放的行銷方式,會不會影響現今台灣粉絲圈?相比起需要一定程度才能追到的日本偶像,韓國偶像這樣的行銷方式也許是造就現今韓流當勝的因素之一。
曾亞
上過這堂課才知道,日本流行文化是怎樣深入影響台灣的流行文化,又或是整個東亞流行文化互相影響,台灣除了在偶像劇比較有發展潛力外,在ACG的產業上,真的缺乏足夠的資金跟市場,希望台灣政府或業界肯提供偶像劇、ACG良好發展的環境,文化產業是這個新世代很重要的產業,是現代人的精神食糧,台灣也必須在文化產業上走出自己的路,我們不缺人才,缺的是好的發展環境。

何倢伃
我從小就是個常常看動漫的人,比較特別的是,我喜歡看的都是少年動漫。這也是我到長大後才發現的,我一直以來在追的動漫都是在JUMP上連載的。相較於少女漫畫的一些浪漫情節、畫風;或者針對上班族畫出的那些逗趣故事,我更傾向那種有些主角總是懷著一股傻勁往前衝的熱血情節。總覺得他們對我而言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支柱吧,一直能在需要的時候給我一些動力,即使他們對許多人而言只是動漫裡面的角色。而就偶像部份,如課堂中說道的:日本偶像大多注重的是可愛、鄰家女孩的形象,對於舞蹈的要求以及各方面的個別實力是沒有那麼高標準的要求的;但韓國的團體相對的,很重個人實力,看近年的選秀節目就能發現他們除了基本的外貌、觀眾緣之外,對於唱歌、rap、舞蹈的實力都是很要求的。雖然兩者各有它吸引人的部分。但韓團對於舞台,更追求精緻、多樣風格,這是我個人更欣賞k-pop的原因。

林子皓
上完這節課後,我發現,對於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小事,或許花點時間探究,便能理解它存在的意義。
韓國女團和日本女團的差異,我個人認為若是以歌手自稱,為何又沒有歌手所應具備的歌唱能力呢?或許我受種族偶像限制,看待事件過度以個人習慣的方式看待,現在才知道因應消費族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方向,類似檳榔西施衣著的演變。
A片裡的自閉迴路,導演、製片、客群都是男性,或許這就是為什麼A片裡的劇情通常展現男性本我的想像,人都有性衝動,彷彿A片裡就將性衝動與本我間的隔閡取走,讓客群感受到,一旦生活中順應性的衝動行事,自己的想像會是怎樣,正如禁忌的果實,越是被壓抑,越是吸引人。

連彥傑
對於A片,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但老師對男優的敘述著實讓我大開眼界。
許多男性對於這份職業有嚮往,更是早稻田大學畢業男生的夢想職業排名第一。然實際狀況卻出乎想像,是甚麼樣的處境能讓一年淘汰多達1000位男優?從上課內容我得知,男優其實是份艱辛的職業:必須在20人的劇組前收放自如、接受女優的訕笑,窘況比比皆是,令我十分驚訝,刷新我的看法。我認為這出自於不了解,在還沒去了解脈絡時總會產生迷思與錯誤的期待,值得深省。

翁家祥
A片、ACG和偶像劇都是跟日本深度相關的文化。這三者的存在都與展現與滿足慾望有關聯。是對女體有較多特寫的A片和對男性的親密與浪漫舉動著重描寫的偶像劇。他們的共通點是帶入感,A片為此分成許多種情節與場景,也會刻意減少男性演員的鏡頭,而偶像劇則多以平凡女性為主角讓觀眾更好帶入。或許是因為日本人趨向保守與壓抑的民族特性,他們平時藏起的慾望需要發洩的管道,因而衍生出這種類型的娛樂。ACG圈的受眾群一般被通稱為宅男宅女,而這個群體似乎因為常常被汙名化而顯得備受歧視。即便知道喜好並沒有高低之分,我們(至少我自己)會下意識的覺得總是待在房間或宿舍裡看動漫不是一件光彩的嗜好。這樣的認知讓我在社交場合不太會主動提出自己看動漫的興趣,並且習慣上會隱藏這方面的興趣,很害怕這種喜好會給我的交際帶來負面的影響。或許是主流媒體會有意無意的對該群體冷嘲熱諷,也或許是不修邊幅又傾向於室內或虛擬世界的佛系社交行為模式讓社會對這些人的未來感到焦慮,感受到御宅族被社會認為是不堪入目的。不過我也發現,日漸開放的社會風氣開始慢慢接受ACG相關的愛好,注重自己的外表與言行也好,修整一下說話的用詞也好,只要做到尊重與自重,我相信任何群體都能不分貴賤的相互交流。

司儀
尷尬,當天不記得寫了。
11週提到了A片、ACG和偶像劇,前面兩個我可能無法分享我的感受想法。但是我想談談自己對臺灣連續劇的看法,作為一個外籍生我應該算看蠻多了吧?早起的粉紅女郎、放羊的星星(那個時候我真的不知道女主是韓國人)、天國的嫁衣(立威廉真的王子一樣的存在)、愛情魔法師、下一站幸福王子變青蛙、惡作劇之吻(經典)、命中注定我愛你
(經典)、我可能不會愛上你、不良笑花(不胖的潘瑋柏真的好看)、我的寶貝四千金、必娶女人、後菜鳥的纏爛時代、想見你etc,太多了。
我覺得台灣的偶像劇雖然沒有以前經典、吸引人,但也沒有說很沒落。有了新的改變,從以前的偶像愛情家庭劇情到現在的反應社會問題或者是創新有教育意義的故事,例如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應該是近兩年年輕人都會看的作品。或許這也是臺灣偶像劇再起飛的趨勢???

鄭筠叡
一開始看到今天的主題並沒有想到在背後會是探討日本文化對於台灣的影響,也從沒有想過在我們生活周遭的這些影視文化受到其他外來文化引響甚深。而對於課堂上提到台灣人的親日情感,我覺得是一個挺複雜的關係。除了老師提到的因為歷史的因素,當前者離開而後者更糟所產生的留戀心態,台灣在這段時期的發展過程也挺迷惘與孤獨的,與中國的對立關係、與韓國的競爭關係、與美國相距太遠,而日本,則在各種條件之下又呈現一個適合效仿與學習的對象,是早期東亞唯一的已開發國家,同時展現出新穎、精緻、現代等感受,這樣子的形象,是一個很適合追隨的楷模。而年輕一輩的我們,聽著老一輩的對於日本的讚賞,外加日本的文化與物品也相對取得容易,也會不自覺的有了親日的情感而產生。

賴彥任
本周主題,我對ACG比較有感。周遭親友多喜愛日本ACG文化,包含我自己,小時候也是看著日本的動漫長大的。小組報告提到ACG是一個頭離現實苦難的管道,一個投射情感的出口,我滿認同這種說法的。每個人娛樂的方式見仁見智,可以確定是ACG許多人的休閒活動,受眾對於動漫裡的角色遭遇的情境感到共鳴,從中抒發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至於日本文化的傳播是否造成所謂後殖民現象,我認為社會中無可避免有強勢文化跟弱勢方。我們生長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年代,要保存傳統文化,重點不是在於環境本身的,而是在於身長在這塊土地的人們是否有意識的關注自身文化,及其行動。

宮城裕美
  我喜歡各種小說,音樂,動漫和遊戲,但我不擅長看連續劇。這主要是由於我的個人背景,我不擅長凌亂和黑暗的人際關係。在我國的連續劇中,我著眼於周圍的評價,並選擇了一部不複雜地描述人際關係的作品。例如:月薪嬌妻/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大搜查線,推理系統等等。
 這次,我才了解了日本文化以及諸如A片,ACG和偶像劇之類的台灣時尚文化。台灣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台灣朋友吸收了日本的各種東西,但比我想像的還要多,台灣朋友對日本有深刻的了解,他們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認為我不應該忘記學習台灣和中國的感覺。為此,除了本課外,我想研究更多獲取信息的方法。

林熙彤
關於這次的三個主題,我比較熟悉的應該就是偶像劇了。
記得小時候非常喜歡看台灣偶像劇,即使電視上看過的劇集,我也可以用電腦再看好多次。像是"下一站,幸福"、"公主小妹"、"鬥牛,要不要"、"命中注定我愛你"等等,那個時期的偶像劇對我來說是童年美好的象徵。對於青春、未來、愛情、成長的想像都來自於那些偶像劇。這次同學報告中提到的"鬥魚",也是"上一帶的眼淚"。這幾年推出了鬥魚的電影版,我看見很多擁有相同回憶的人們帶著當時的美好為一到場支持,當主題曲Lydia前奏出來時,我的眼淚也不自覺落下來,我長大了。
同學在報告中提到,偶像劇之所以會吸引觀眾,是因為貼近生活所以容易和觀眾產生共鳴。我覺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偶像劇幾乎都是美好的結局,這點倒是和真實生活不太一樣。編劇了解客群,並清楚明白大家希望看見的結局,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曼族遇到同樣情況卻在現實生活中沒能圓滿的客群吧!
這五年來台灣偶像劇的發展每況愈下,和電影遇到差不多資源缺乏、人才流失的現象。台灣也有很好的演員和劇本,但他們真的需要好的資源。再來是觀眾的通俗性,普遍觀眾喜歡輕鬆的劇,像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推理劇"愛殺17"、文學劇"一把青"等等,就相對沒有那麼好的收視,使得台灣偶像劇都偏向同一個趨向。有抱負的導演也排不出文藝片,這點是很可惜的。
再來是A片。我以前覺得A片是"不好的"東西,相信很多人也曾經是這樣,或者現在都是如此。這些都是因為台灣社會價值影響,又或者說整個世界的價值觀,對這個文化的偏見。記得幾年前曾經有日本AV女優悠遊卡的爭議,也都是因為大家對那個行業的歧視。我對這塊不是很了解所以不過多評論,不過台灣對於性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多數青少年只能從A片上自己"偷偷"學習,包含很多錯誤觀念,希望未來能改進這方面的教育。


張紫媫
我覺得這週將這三個主題放在一起還蠻巧妙的,A片裡有戲劇的成分、ACG有時也有相對露骨的畫面、而許多偶像劇是從動漫改編來的,三個主題各不相同,但是放在一起講又變成一個大主題。

而這週的這三個小主題裡,我最熟悉的莫過於偶像劇了!那些很經典的台劇基本上都看過,最讓我喜歡的一部是惡作劇之吻,不僅從漫畫被改編成日劇,之後還相繼被其他國家重新演繹,足可見日本文化對其周邊國家影響之深。而且從日本漫畫翻拍的偶像劇,都有一定的公式,就是傻白甜女主遇上高富帥男主,整部劇充滿不切實際的粉紅泡泡,小時候覺得超好看,但是現在再重新回味以後就覺得蠻好笑的。

羅翊桓
台灣對於「性」(SEX) 的看法我認為仍是十分保守的,每每談論此類議題時,總有人先入為主地帶著情色的眼光高談闊論,只要涉及到性,就是有害的甚至是淫邪的。而我以為這類議題不應該是被關在櫥窗裡的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物,A片裡的情節大多數誇大不實,但我們要深究的是當中的女性議題或父權結構和社會風氣。女性在A片裡常被塑造為柔弱得形象,加深了男性對於女性不切實際的幻想,眾多幻想構成了男性意識裡的霸權。
另外,ACG於台灣社會的影響也很大,青少年很少沒看過日本動畫(動漫),我自己很喜歡看校園青春愛情類型的作品,特別是運動類型的。那種社團裡的大家為了共同目標一起拚搏的畫面令我百看不厭,熱血沸騰的情緒堅實地敲擊我的心靈。縱然這類題材層出不窮,在每個人的心中定留下深切的印象。

陳奕嘉
作為報告偶像劇的人,為報告查找許多偶像劇,但受篇幅所限,故而沒拿到報告內說。
台灣偶像劇,除報告內容跟愛情相關的劇,還有屬於奇幻偶像劇的《終極系列》,我仔細調查出品公司,可以看到八大電視台與可米傳媒(偶像藝人經紀公司),然後我又查了其他偶像劇的製作,可以看到偶像劇的製作跟偶像藝人經紀公司息息相關,很明顯的表現出「明星星工廠」的模式,在台灣偶像劇的黃金時期,偶像藝人經紀公司與電視台的合作,影響著我們所見的精緻偶像劇。
但,伴隨著偶像劇的沒落,使製作偶像劇的人開始思考轉型,這商業模式仍正持續著,但端看近年來的出名,可看出,除原本的商業合作模式,還有單一或兩個跟電視台本身無關的娛樂製作公司負責製作戲劇,再賣給電視台播放,也是後來出現不同於先前愛情、偶像為主的各種精緻經典台劇(嚴格而言,偶像劇至今一直還存在著,但偶像劇意義本來很難限定,可以說是台劇的一種表現)。
即使如此,偶像劇這種到現在還存在,在《犀利人妻》、《我有可能不會愛你》後,還有《1989一念間》、《我的自由時代》等等經典使人討論的,仔細探討可發現跟收視人們的過去生活相關。
作為報告偶像劇的人,我想,偶像劇是隨著人們生活變化,就算看不出是偶像劇的戲劇,有可能會被歸納成偶像劇(我在查資料發現都市台的八點檔有些其實也是偶像劇…)——
因為偶像劇的定義模糊曖昧,才會顯得有趣。

陳研諭
我的生命經驗和ACG產業相生,幾乎有大半啟發都與此有關。過了很久以後,才知道就連ACG這個詞都是臺灣自創的,於是形成一件有趣的事:我們用著自己發明的名詞,卻多半在描述別國傳遞來的文化,在指涉的場域中,把自己隱身掉了。
這週的內容多以介紹影像作品為主,不過我認為,無論是日製A片、ACG、偶像劇等,對臺灣的文字作品也影響頗深,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大概是輕小說。它的敘述語言其實有很大程度是把影像印象轉換為文字,所以當上述產業佔據了我們的不少視野,其影響力可見一斑。日式的說話方式,也在殖民期結束後,藉由這些作品植入我們的語言,假使接收者並未明確意識到這等趨勢,如此,便是一種文化強力散播下的必然結果。
課堂上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親密行為中使用臺語」。雖然不能說範本,但我想在此推薦臺灣小說《少年仔》,這是一本以臺語文化為主體的臺灣耽美小說。日本對臺流的影響,亦有很大一部分反映在耽美作品的選材、角設、價值觀上,只是這幾年中國平臺和作品大肆侵略、盜版資源猖獗,臺灣作者們基本上都在用愛發電,可我覺得我們有一項很重要的優勢──即便是如耽美商業文學的作品,我們都可以注入自己對文化、對社會的關懷與看法,在日本文化奠基、中國市場迫近的情勢下,依然提供獨特的詮釋視野。

陳可翔
我從小就沒有看電視的習慣,唯一比較印象深刻的就是民視的八點檔,,因此我對偶像劇並不是很了解。

儘管如此,我總覺得偶像劇這個系列就像八點檔一樣,總是會有買單的客群在,雖然我本身不會去觀看,但仍然可以從日常班上女生或朋友的談論中知道最近流行什麼、以及哪位男星又成為了全民男友(甚至托IG的福,有一陣子版上怎麼滑都是跟男星有關的現實動態)。我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自媒體的發達完全符合偶像經濟的形成,甚至多虧了「距離感」的消失,偶像對我們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更多基因優良的人類隨時等著被發掘出來,因此,顏質外貌並非是出名的唯一條件,才華反而是決勝的關鍵。
蔡沂庭
不論是A片、ACG或是偶像劇,事實上都反映著每一位閱聽人的取向,因此都有著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題材與形式。而已A片為例,為了能夠更真實呈現出劇情與影像,讓觀看的閱聽人們能夠更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因此從過去的色情電話(聽覺),演變到透過影像的呈現方式,閱聽人能夠更感受到感官上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A片),甚至現代還能夠透過新科技達到觸覺的效果(AR/VR)。
也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影像的製作始終來自於人類的需求,為了滿足人類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無法實現的願望,因此在影像的世界中,越是挑戰傳統的題材反而越多受眾會買單(EX:不倫戀)。因此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影像比起真實情況來得虛假很多,但我卻認為現實社會中因人類大部分皆經過社會化,因此光憑外在是很難了解到一個人的真實內心。而透過這些影像的製作,與後台數據的分析,我們反而可以更了解到人性內心最深層的需求。

岩渕大志
關於台灣的親日情感,我以一個日本人的身分,有很實際的親身體驗。經由這週課程,我似乎又有了多一點的理解,就像老師說的,或許日本像是台灣的"前男友"。我的經驗告訴我,台灣人真的是一個良善又懂得感恩,懷舊的民族。即使有不愉快的被殖民歷史經驗,但是對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政府在台灣做得建設改革,台灣人是持以正面的肯定的態度。我的母親是台灣人,她的祖母與外祖父都曾受過日本教育,媽媽說她聽到上一輩的長輩們常常回想起日治時期,說起他們與日本之間的關聯。而我察覺台灣年輕人與自己的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保持著相當密切的關係,也因此,他們也較有機會從老人家的口傳不知不覺地對日本的人事物有較高的接收度。在日本生活十八年後,很多的日本流行文化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這次稍微拉開距離來客觀分析幾項日本流行的文化,讓我有新的發現。

許舒婷
身為平時有在看動漫的觀眾,我認為「宅」這個字被現代社會扭曲了。正如同老師上課所說,宅本身是指對特定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愛好者,但如今,「宅」已變成不出門且不善交際的代名詞。
更進一步來說,許多喜愛觀賞動漫作品的人,都會被列為宅宅。人們可能因為這一點而拒絕與他們來往,有正常能力交流的人也因此被隔離,造成惡性循環。我自己就體會過這種感覺。國中因動漫而相聚,高中卻因哈日而排擠,這樣的情況讓我不得不隱藏自己的興趣,甚至得捨棄,並學習所謂「正常人」的流行。
Youtuber志祺七七在一部影片中提到,「在主流媒體的污名化下,有這樣的愛好就會受到攻擊,是真的無能為力」我想在短期之內,這樣的歧視可能也不會消失,直白而言,文化會被用來比較,歧視使人有優越感,這應該也是歧視難以消除的原因罷。「讓多點人認識,就少點人歧視」我認為是現在最好的改變方式,希望藉由大眾媒體的宣傳,或是像這次的課程,能讓更多人了解到ACG文化,且文化無等第之分。

羅悅庭
雖然我常聽說,男生的聊天話題常包含A片,但是我身處的環境其實很少遇到,更不用說是女生了,如果不小心說出一些黃色的話語,都會被抓出來笑,甚至成為之後聊天的笑料。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教導對於性的話題隱晦不提,女性更是被如此要求,但女性其實對性也有所欲求。還有遊戲的部分,似乎缺少介紹以女性為主要受眾的乙女遊戲,包括之前很夯的戀與製作人,以及現在流行的食物語,也是許多女性愛玩的遊戲。

魏浩胤
說到這個我想起了我一直以來放在最高位的臺灣動畫長片:魔法阿嬤。在當時這樣的配音水準和作畫、劇情水平,是臺灣動畫歷史的一大里程碑,然而當時在入圍第35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作品時被批評怪力亂神、宣揚迷信,而後又因未使用電腦特效被批手法古老粗糙。這部民眾有口皆碑的作品在專家眼光下變得地位尷尬,而此後台灣動畫消沉了一段時間,直至今日也未回到當時的情景。這當然可以說是時代所致,或是臺灣已不流行本土動畫。但如果仔細查找臺灣還是不乏有才能的動畫創作者。(如:

)我只能希望大家也能重視台灣這部分的文化。
  在魔法阿嬤這部電影上我更想討論的是,它除了宣揚家庭價值和指出世代代溝外的確有關於鬼怪的部分,但我不認為那是可以藉此貶損的點。它不是怪力亂神使人民惶恐,而是呼籲大家注意台灣傳統文化快要消失的部分,強調民俗與信仰的價值。它不只重視家的傳承,也重視文化的延續,實在不應如此的……就如課堂上所指:A片、ACG、偶像劇有時也反映某些價值或社會面貌,不應簡易評斷。如果魔法阿嬤是現代才上映,我相信會有更多人重視它的價值吧……

顏筱彤
A片、ACG、偶像劇都是關於「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探討。觀看者藉由虛擬的世界以及情節達到與現實脫離的目的,並從中獲得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達到的滿足感。這讓我聯想到幾天前在新聞上看到中國有一對11歲和9歲的兄妹因為過於沈迷電玩,而趁父母不在家時,手牽手從四樓往下跳。他們因為過於沈溺於虛擬世界,認為自己跳下去不會死,加上想感受「飛」的感覺,而做出看似輕生的行為。這便是分不清真實與虛擬世界的一個典型例子。A片中有許多不合常理的劇情,像是「女生不要就是要」或是像老師上課所說的「不是每個女性在性行為時都可以高潮」等等,這都在無形之中形塑、或者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甚至間接導致許多社會案件的發生。

黃詠鷥
這三個之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定是台灣的偶像戲,我從小就很喜歡看台灣我電視戲,每天晚上吃飯的時候都一定會開始電視看8點的電視戲,而最讓的深刻的電視戲就是大家都一定知道的終極系列,它每一部的戲情內容都會讓人非常入迷,每一集都非常有趣而且加入了很多年輕人喜愛的虛幻情節,讓人情不自禁的會把自己代入其中,再加上有當時的當紅明星的演出,就會讓人更想要一直不停的看,因為在看戲的時候不僅可以看到精彩的戲情,還可以看到喜歡的明星,所以可能也是因為這些元素才會讓電視戲深受大家的喜愛。

郭碧玉
不得不說,偶像劇對我來說真的能調適生活的壓力,當真的閒下來時我點開劇的機率其實不高,但考前幾周的時候我一倒在床上就想看連續劇。劇中的人其實不一定活得比較開心,但是看劇的時候就像是在看別人的人生,因此可以從自己充滿壓力的生活中抽離出來,像活在劇中一樣看著劇中的人笑,或是一起罵某些角色。

台劇的風格多變,並非僅為從前的偶像劇,這幾年雖然沒有像往年一樣大量外銷,但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麻醉風暴都是大量好評的台劇,台劇沒有沒落,品質沒有大量降低,但我想若希望台劇再次如風暴般席捲台灣,還是得在某種程度上依靠網路、媒體的傳播,好的東西,還得靠方法讓大家看見。

譚小薇
這週談到台灣的偶像劇,因為我本身並沒有看很多的偶像劇所以只能好好聽同學上台報告。但是在法國長大的時候我記得每個禮拜天我的父母都會讓我看電視連續劇叫做:Zorro ,佐羅。西班牙語意指狐狸,是一位由強斯頓·麥庫力所創造的超級英雄,以蒙面來隱藏真實身份。說實話,我因為的父母特別喜愛這一個電視連續劇,所以才讓我看。一般來說他們都不會讓我看電視。 在課程中老師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老師說日本是一個非常有禮節的國家。不過情色文化很盛行,而且情色產業是合法的。聽到這個消息使我十分驚訝。我覺得日本情色產業是合法的因素在日本的工作壓力特別大,觀看A片成了一種抒發壓力的出口。

陳怡臻
這次主題中偶像劇的特質,在同學的報告中使我聯想到了通俗文學,認為這兩者之間的興起與內容趨勢很類似。在當時熱門的偶像劇連續劇,或許以現在的思維去觀看會覺得很尷尬無聊,但也是完整的體現出我們當時環境的趨勢及特色,也是表達或寄託心靈想法的一種方式。現今除了台劇之外,日、韓及陸劇甚至更盛行於台灣,我認為台灣的劇也不再單純只是看偶像追星娛樂而已,也增加了很多現今的社會議題去更引人省思。

林詩婷
老師提及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認知的日本國家之民族特性是比較禮節、拘謹刻板的,但他們卻很盛行色情產業,對於性方面保持著很開放的態度。比起都是東方國家的臺灣人之民族性格較為內斂傳統相比,對於「性」的想像多半連結為不好的事情或是意旨為醜事,就能看的出來日本對於性的看法與我們有極大的不同。
  之所以日本的色情產業很興盛的原因攸關於他們的歷史背景與脈絡下的潛行造成的。其實遠在日本上古時代就已經出現記載著關於性風俗的文獻,到了平安時代更是直接產生描述男女之情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古典名著非《源氏物語》莫屬,相信大家都對此作品不陌生,裏頭多半描述各種人對於色慾無拘無束的衝動。然而最直接影響到日本日後對於色情產業的走向,是在明治維新後西方勢力和思維進入日本,從此影響日本人對於性的觀念上持有了開放的態度。直到二戰因戰敗美國,為了討好美國不惜使用慰安婦機制守護自己國家,而另一方面因國民對於日本當權者不滿和憤怒,政府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利用色情產業(娛樂產業)來維持社會的控制。隨後因為科技的發展和日本對於性觀念上的改變,使色情產業由各種不同領域和方向上發展,便產生了AV、A片、紅燈區、情趣用品店等,以滿足人民對於這方面的需求。
  我認為其實對於性觀念上我們可以很開放並且很正面的去看待,太保守去看待的話可能會因為對於性的不了解、不認識,導致人好奇心作祟便發生了一些不可往回且傷害他人的事。而我時常在想A片是好的東西嗎?這樣的文化持續延伸下去是否會對於未來發生性侵害、性騷擾事件的機會上升?但我想唯一能改變這樣的就是透過教育傳達正確的性觀念,同時像A片、AV的內容可以保有想像空間,但不要太過於失去人性化,誤讓人們認為天馬行空的故事或是性行為是可以發生在現實中的。

林宇崙
這次的主題,這三個之中影想我最深的是ACG,相信許多人對ACG都不陌生,不得不承認ACG對我來說真的能調適生活中的壓力,每當壓力大時就想點開看個幾集,每次想說只看半小時就好,結果半天就過去了。經過這次這組的介紹,才認知到為甚麼人們會這麼入迷於ACG,有別於真人電視劇,ACG常賦予更多幻想的元素,刻畫出人們心中的小劇場,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能透過觀看動漫的過程中盡情想像,為生活提供另一種舒壓的方式。我覺得每個人娛樂的方式見仁見智,不可否定的是ACG是許多人的休閒活動。

周毓凌
我最近看了《欲罷不能 too hot to handle》這部美國的綜藝,是叫一群平常愛約炮的俊男美女在度假小島上共同生活,但不能親吻和做任何性行為,達成任務的話會有一筆高額獎金。
節目進行中,會安排一些心靈探索的活動去輔導這些男女,其中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們安排女性們好好觀察自己的下體(這樣講好像有點奇怪XDD),一位女嘉賓在引導後說出自己深層的想法,她說:「我被A片所影響,AV女優的下體都是漂亮的,所以因此對自己的私處感到自卑。」

因為AV女優都是經過市場機制所挑選,而私處又是平常不太會給他人看見的,因此大部分人對私處的刻板印象竟是來自於A片,我認為這久了之後也形成了對私處的高標準,但不管怎樣的麼樣,不需要去否定自己的模樣,擁抱真實的自己。

田村有梨奈
課程中提到「鐵臂阿童木」是日本最早動畫。但實際大正時代1917年已有動畫「なまくら刀」,不到5分鐘非常短的動畫。以及,戰中也存在有些動畫,尤其是1935年上映的「のらくろ」系列。這作品受到當時代的思想、價值觀、想法等的影響,内容非常軍事性。戰後1987年重新制作並在電視上廣播「のらくろクン」。但其内容受時代的變化,已沒有軍事性的描写,就是戰後和平的日常。所以動畫是很容易影響及被利用各時代的風潮和價值觀。

張正
這周的課程中,我最有感觸的是有關於A片的部分。老實說,這種成人影片大多數的大學生們為了發洩自己的生理需求(特別是男性)多少都有看過。但其實A片中所傳達和包裝的性關係,有很多成分和觀念是錯誤的,會容易誤導人(特別是處男處女們等沒有性經驗的人)對於「性」這件事情的想法,抑或有錯誤的觀念產生,造成日後對於性行為和兩性關係錯誤或偏差觀念的風險。

    現在很大的社會和教育危機就在於人在求學階段對於性的知識來源和建構想像很多的百分比是來自帶有錯誤訊息的A片中,而不是正規的健康教育和兩性教育,而在過去台灣家庭中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性這種東西只能做不能說,所以更加的沒有接觸知識的管道,這是現在社會非常嚴重的問題,需要你我來重視和解決。

甘峻瑋
我覺得日本文化真的影響台灣很多,不管是動畫、還是A片、還是日劇。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絕對都有日本文化在陪伴我們。小時候我們看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長大,等我們上了國小國中,海賊王、火影忍者就變成了我們的話題。只要一天沒有看就會跟不上話題,在國中時代如果跟不上話題就等於你會被孤立,所以每天回家絕對都是在看動畫。
撇開動畫,還有穿著。標準的日系風格也都是很常見,最有名的就是UNIQLO。再撇開穿著,我們來談吃。一蘭、壽司郎、爭鮮這些都是台灣很有名的日本品牌,尤其是爭鮮,最便宜的壽司店,你不可能都沒吃過。
我們都生活都充斥著日本相關的文化,我們對於日本文化已經到習以為常的概念,這對於一個外來文化是相當的難得。聽了同學們的報告,我是相當認同的,這個報告讓我瞭解了台灣與日本文化交流之間的影響及傳遞。

陳若裴
說到最初與台灣文化的接觸,除了台灣的音樂,就是連續劇了。以前國小時很喜歡看台灣的偶像劇,就像《薰衣草》、《MVP情人》等,而且很喜歡和班上的同學一起討論最新劇情。小孩子喜歡看偶像劇,那中年人明天也必須看台灣的八點檔了!還記得我媽以前為了讓我聽得懂台語,一直強迫我陪她一起看八點檔,印象最深的是我看《意難忘》看得不耐煩,就哭鬧著想看回我自己的卡通頻道和偶像劇,不過也多虧了我媽媽,我現在在台灣留學可以很融入這裡的生活,如果有人跟我說台語我也能聽懂和回覆他。我覺得就像這個課題所說的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很深,馬來西亞的電視頻道也一直都播放著台灣的各類電視節目,因為台灣文化也影響著馬來西亞的我們。

林涵瑋
週課程老師以不同觀點講解了A片、ACG、偶像劇的文化,在這三者之中,我比較熟悉的是偶像劇的部分,對於ACG」這個部分不太熟悉,甚至是這次上課才了解這個名詞的意思。由此我聯想到了這幾年許多人都在討論的「臺灣偶像劇沒落」的議題。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是韓劇興起、影視公司不願花時間培育新人等原因以外,也是因為觀眾愈來愈偏好貼近現實生活的戲劇,而非是只有顏質與感情、脫離現實的偶像劇,例如這幾年較有名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都是很貼近日常生活的。另外,其實這種情況也在近來的日劇中出現,例如職場劇、推理劇,或者比較特殊的題材等,都不是如過去主打「偶像」與「浪漫感情」的偶像劇。

楊荏羽
我認為有一堂課可以正面且直接的探討A片是很棒的事情,正視A片的文化,對人們的利弊影響,是否因為刻板印象導致女性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的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議題,畢竟在台灣的性教育這方面依然較保守,較缺乏表達自我的想法,甚至是慾望,然而性教育是人們非常重要的一環,不應該被忽略。我們也可以透過這堂課了解到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有多大,從過去到現在不論是對影視產業、語言或是觀念,日本文化早已深深植入到台灣人民的心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