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Week 2-12/03/2020 觀賞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

2000 年後台灣電影逐漸復興,台灣導演們相繼創造了既叫好又叫座、深刻反 思台灣文化,並關懷台灣核心議題的電影。本週我們將一起觀賞 2013 年由導演 北村豐晴與蕭力修執導的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Forever Love)。這部被眾多影評人喻為 2008 年之後最成功的台灣電影作品,除了能夠讓我們回顧台語電影的輝煌時代,更能夠讓我們一起思考瑝代台灣電影敘事手法和美學風格。

看完這部經典台語電影,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心得吧~

陳可翔
在看完「阿嬤的夢中情人」以後,我對本土喜劇片的品質稍微有點改觀。
在此之前,我曾經看過大尾鱸鰻,當時看完後的感覺不外乎就是毫無內涵、整部片只靠著演員的個人魅力撐起來,讓人覺得特別糟糕,之後絕對不會花錢去看這類電影,因此在這部片剛出來的時候也沒有特別想去看的慾望,直到上了大學才看過第一次。
  
整部片的開頭用了幽默詼諧且誇張的方式介紹了各個演員,非常典型的台片手法,安心亞不論是沒搶到票時直接發出嚇人的聲音,還是爬牆的時候踩在藍正龍的頭頂上,不免有點誇張了點,不過也很快讓人熟悉女主角的性格,以及為後面雙方產生感情的劇情埋下伏筆。
  
再來提到劇情中後段的發展,我特別喜歡這邊的呈現手法,他只用簡單的幾幕就讓人了解台語片在那個年代的發展,從票房大賣、老闆要求編劇再繼續寫劇本、老闆要求導演在電影中置入會破壞會破壞氣氛的廣告,到老闆抱怨贊助的廠商越來越少,最後甚至要劉奇生簽下本票,這五幕直接把一個產業從興衰到沒落的過程展現了出來。
  
另外一個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是台語片的台詞,我一直認為那些天馬行空的對白只是編劇的創意而已,直到片尾才發現所有都台詞都是忠實呈現1960年代的台語片,而且也是為了讓全劇happy ending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雖然這種手法很常出現在電影裡面,但還是讓人很感動,看到結局我差點忍不住掉淚。
  
最後要提到整部電影在呈現時代背景中藏的小巧思,也就是女主角的姓氏這件事。在她因為翻牆要被趕出電影院的時候、演員徵選要被淘汰的時候,就因為「蔣」這個姓氏,其他人一聽到都要肅然起敬。我看到這幾幕的時候直接笑了出來。
  
不過老實說,我認為整部電影並沒有非常好的描述當時的背景,包括台灣當時民間片場林立,台語片一片榮景的時期,間諜片就常成為被拿來拍攝的題材,而背景也通常跟反共抗日有關,但電影沒有對這部分加以描述,這方面比較可惜。

陳奕嘉
對我而言,這部2013年的電影不是第一次看了。
  然而這部電影卻給我一種微妙感,說介紹當代台語片、說這部愛情故事是成功的,成功給我們對「台語片」的好奇,但在家父家母皆為當代成長的我來說,正是一場訴說著當代電影人的故事,而不是當代人們的故事。
  以「電影背景」而論,西元1960年代的人們多用能在戶外播放的露天電影來看當代的電影,去戲院看電影、看明星、在歌舞聽聽歌等等都是種當時的奢侈物,所以我本次看片時感到些許微妙,因為以我的觀點來看,跑去戲院追星、看電影的人們算是有錢人。
  之後女主角花四年的千辛萬苦就把戲院買下這種事告訴我,「果然姓『蔣』的是很佔便宜的。」
  姑且不談背景設定問題,回到電影本身,電影本身對台語片的致敬台詞不少,從天馬行空的情節到廣告置入,各種手法雖然很誇張,卻足以說明當代台語片的影響,讓我們回到過去在現場看台語片的拍攝。
  電影本身訴說著愛情故事的同時,也正訴說著台語電影的衰落。正如我看著「李導」角色說他拍攝不少片,正如台語電影興盛時有不少部影片上映著,但我覺得就是氾濫成災的影片使台語電影開始走下坡——就好比說,現代幾年前的《後宮甄嬛傳》崛起,大陸那邊一股跟風,氾濫成災的看膩了;雖說也有政治因素,但頂多是種催化劑。
  對我來說,可惜的是,當代台語電影來不及進行轉型,就這麼被政府剪斷了,而現代,純台語電影也沒有一部,是混有其他語言(客語、國語【華語】)的電影,我想,在未來是否會有純台語電影呢?只希望會有心人拍攝,可是,這一切也要我們對這方面致力。

魏浩胤
千禧年時代的我們,並不能體會舊時代的種種美好。現今的我們視為過時的、老氣的,在從前都是流行文化。同樣的有著變遷的無常與辛酸的他們,同樣的走上時光和人生的我們,都在台灣璀璨過。
  在普遍的愛情故事中我們鮮少提及當主角老去會是怎樣的一種光景,因此常常忽略現實的變數。構築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世界,並讓斯停駐在幻想的範圍裡。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是昔日的浪漫與愛情故事的美好,但更多的是社會現實與物是人非和時光的流逝。有些事畢竟停留在過去了;有些事卻頑強地延續下來。像主角們的故事已難以重現;像主角們的愛情永留人間。

曾亞
觀影時,我腦中不斷出現爺爺口中唱的台語歌,讓我反思我們認為的過時、老掉牙、可笑的文化,正是當時人們所熱愛的流行文化,更是那個辛苦時代的心靈寄託,永遠是他們最好的回憶。可以這樣想,如果我們有天老了,新時代流行文化,我們可能也聽不懂了,不過我們一定會記得自己年輕時所熱愛追求的文化。
    「阿嬤的夢中情人」一方面對台語片致敬,一方面也讓我看到國片電影的一束希望,我想把台灣本土文化拍得有質感也可以是國片的出路,台灣近年來不乏本土喜劇復古賀歲片,總鋪師、大稻埕、陣頭,以前我都只看到空洞無腦的內容,這次我看到這些電影的共同點,都在述說台灣的本土文化,舉凡辦桌、陣頭、台語電影,讓現代年輕人能認識並重視台灣本土文化。
     不過,我覺得這類電影的拍攝手法,不一定要用搞笑片偶像劇的方式,我希望電影能將台灣本土文化用更細膩更深入的手法取表現,如半紀錄片,像一把青、滾滾紅塵,可以將觀眾帶入那個時代,更多去體會當時人們的政治情勢、生活樣態、流行文化。

司儀
觀影全過程內心os:這真的是13年作品|啊好無趣?|演員好棒演爛真的很有挑戰演技。|好感人。|啊原來是這樣。|
感覺整個觀影過程我內心戲超多,很訝異從名字到電影的開始都覺得這應該是部爛片。但只要耐心繼續看下去會發現背後所蘊涵的想抒發的情感,是具有共鳴的。稍擾我不是臺灣人也聽不懂臺語,但透過這部電影我對1955到1970年的臺灣有了初步認識。黑白片的黃金階段,人們喜好變化。公民教育及媒介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像一把雙刃劍。有好有壞,既讓電影產業邁進,但同時也失去了地方文化特色。語言便是變化之一。

楊婷雅
他是一齣可以分類為喜劇的電影嗎?那為什麼又賺了自己好多的眼淚與心疼感呢?

《阿嬤的夢中情人》以倒敘的方式為影片主軸,剪接了活過1960年代台語電影高峰的編劇與演員之人生故事,呈現出了一段台灣能稱是「好萊塢」時代,娓娓說出了一段人生的歷程,更甚也是紀錄與緬懷臺灣一段成長、亦或失去了什麼的故事。整部片讓我感到觸動的有三者,第一個是電影中以輕巧的方式呈現台灣當時的樣貌,第二是以人生故事呼應著一個時代經典的流動,具體了台語電影極盛期與衰微的點滴,包括男女主角的生命成長與女主角的記憶衰退。第三是台語電影成為夕陽文化產業的多重線索。

一、寫實:以輕巧方式呈現台灣當時的樣貌
透過這部片,可以觀察到台語電影的製片過程中,從片商到拍攝現場,無論是台灣人或是外省人,都以台語作為優先的溝通語言。在電影文化產業上,台語曾是主流,即便那時已有國語政策的實施。特別在演員的演出過程使人耐人尋味,因為勢必有許多的外省人希望能夠在螢幕前大有所展,但是在台語電影的製作中,講台語不是一個選項,而是必須,所以徵選的人或是已當上演員的人,近乎是要用力的嚼岀台語的咬字,甚至往流暢言表邁進,而除了螢幕前人員,包括連幕後遞財務報表的女子也是,他也是先以聽起來相當吃力的台語在和片商伯伯對話。而蔣美月也讓做為閱聽者的我們可以知道,外省人當中也有一定的族群是對台語有興趣、會學習台語,並進一步的流暢敘說,因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交流是根本,很難避免不發生的,愛也是。
另外,也因為蔣美月徵選演員的片段,使我們窺敲到國民黨治理之下,蔣家霸權使然的荒謬,當公共場所在角力資源,有姓「蔣」的外省人浮現與被得知,現場則會使人屏氣凝神,並以最高級的對待。我之所以會說「角力資源」,是因為「演員」這一份工作即是資源,而我想他可以讓我們延續的事情是,在當時候的大環境下,外省人可能在某些場合上的求職路途是較為順遂的。(即使這邊徵選的演員是台語片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那麼不是以台語作為工作必須或優勢的公共環境與職場,又會是怎樣呢?

二、文化浸潤:感受及人的後半生身體實踐
文化存在於我們的日常,我們在生活中被文化浸潤,也在成長中攜著那些文化,包括語言。
劉奇生與蔣美月的相聚,開始於極盛期的台語電影時代。他們的分離,始於台語電影開始崩解,資金的投入與回饋不敷養活劇組人員與掙錢再投資下一步時代,兩個人的緊密、親密至相隔離,恰恰貼合著台語電影的起落,這個手法使我情緒起伏也共同被牽繫著。另一個情感的高潮是,當劇情鋪述到失憶的年老蔣美月在追尋他僅存的記憶時,他回到的地方是年輕時繁盛的那間戲院,並貼著那一部他最愛、也是劉奇生執筆劇本的電影海報,在已不復播映營運的戲院,那部電影、劇院空間及那齣劇本仍是惦念在他的心中,很像是郭采潔曾經演的「那一年幸福的時光」,意表著我們即便在記憶褪去時,也還是有一些被身體記憶與實踐的核心動能會驅使我們去行動。

三、台語電影:夕陽西下的哀傷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曾經看過自由評論網中一篇薦書文章,被推薦的書籍名為《毋甘願的電影史》。書中指出我們對當代主流電影的想像中,幾乎抽光抽乾了對於1960年代的記憶,我非常同意,因為我是直到上了美親老師的大學台語,才知道台灣有這麼一段歷史,而我隨手問了我的朋友與爸爸媽媽,他們也都不知道台語電影是什麼、有哪些等。而這段歷史被記憶何以重要?而電影裡面呼應到什麼呢?
台語電影在當時的蓬勃,與今日「台灣國片」可幾乎是相佐狀態,我們當代的主流電影,幾近是美國、韓國或印日片,近幾年,也當然有我自己很喜愛的台灣電影及紀錄片,可是看了那篇薦書文章取的「高雄壽星戲院」要上映《台北之夜》圖片,那整條街爆滿的情形根本無法令我們想像,當然這也與社會條件在當代的電影院多寡、影片親近性與娛樂多元有關。當我們作為閱聽者無法進入影劇院支持臺灣作品,那我們很難產生金錢循環再進入影視文化產業,因為閱聽者也是投資者的一環,而票房、閱聽者的支持度,也直接相關於投資者與片商的決策。若台灣無法在文化產業上獲得資源,那我們自己敘說我們故事的機會就幾希,我們也難以展露觀點給更大更遠的他者。對應到台語片似乎的確應證了這件事,沒有資金進入片場,台語電影的環境狀態就坐等衰亡,台語又少了一個傳播處,台語也會衰亡,敘事的機會並也受到束縛。
在電影中,智高電影公司的老闆定定透露盈虧最重要的意味,他常常說「只要有萬寶龍就好了」,不用投資太多錢,劉奇生在金錢花費省著點用,只要以明星作為銷售招牌就不怕了。而薦書文章點出,台語電影的哀傷,與國語政策本身相關度非直接,但與政策仍是相同,就是國民黨只對拍「中文(國語)片的片商」提供底片關稅減面,而台語業者則無,拍不同語言的電影成本相形見絀,在此情形下,台語片不再受到群眾支持,進而品質也會隨之降低,並在最後令人惋惜地退場。
雖然電影沒有拍到劉奇生出獄後台語電影環境的變化,但我們仍從一點情節中可以觀察到「電影公司態度」、「演員能力」及「有理想者的妥協」或是「大導演逝去」這些也都是台語電影西下的因素。

這部片真的讓我太五味雜陳了,前面讓我傻眼至極,後頭讓我既帶著對於感情上的淚水,也同時帶著台語、台語電影幾近不復的悲傷。

林晏筠
 透過電影,我看到了台灣早期電影的文化、在當時有夢有理想可是卻很難實踐、以及有一種愛情叫蔣美月與劉奇生。
  未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不曉得,原來,當時的演員竟會有「只靠一張臉」的類型。你可以不會背台詞、也可以演技普通,你只需長得好看、得觀眾寵愛,你便會大紅大紫。 在那個黑白片的年代,你的劇情無須多吸引人,你只需要一位當紅演員,便能收買一票觀眾的心。然而,這樣子對一位當時抱有大理想的編劇來說,可真的是吃盡苦頭。種種壓力下,不論是資金不足、演員沒實力、片商只重量不重質,對一個想寫出好劇本的編劇,最後卻只能為實現理想,奮力一搏,可換來的,卻是『獨守空房』。最後的部分,是賺走我最多淚水的。「你導我我就演」,冠穿了整部電影電影,美月只演奇生的電影,而奇生的劇本也僅限美月能夠擁有。他們從年輕走到老,從天天見面走到無法相見,從記得走到不記得,從意外走到永遠。電影中沒有太多甜蜜戲碼,可傳給我的感覺卻是那般雋永、深刻。
  我想,有時間我會想要二刷這部電影,到時我肯定會有更多見解。

林涵瑋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我是第二次觀看了。但這次我的心境不若國小觀看時認為這部電影除了好笑沒有其他。此次我除了仍被導演安排的「笑果」逗樂之外,更看見了六零年代臺灣黑白電影全盛時期的風光,以及劉奇生與蔣美月、阿公和阿嬤之間的愛情故事。

一、故事背景
  儘管家中長輩有人會說臺語,但我卻屬於會聽、而只能勉強說出一句話的類型,因此在乍聽到這麼有年代感的臺語對白時,心中突然有「哇!原來這就是長輩對於臺灣的記憶呢!」的感受。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對於時空背景的塑造是極成功的。而對於當時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特殊交流方式的顯現,則是以幽默的方式帶過,讓當時還未出生的我也能一窺過那個年代的生活樣貌、並感嘆於一個黃金時代的結束。

二、劉奇生與蔣美月
  透過阿公的回憶、對於阿嬤的疼愛包容、以及阿嬤在面對阿公被抓時的艱難處境,我們能夠看見阿公與阿嬤的感情是極其真摯且可貴的。而這也是讓觀眾能更投入到電影中的手法。

  再度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想,或許這周末我就會趕緊回爺爺、奶奶家關心他們,更透過他們的回憶,好好了解並認識那個我未曾經歷過的時代。

林君欣
其實這部片我以前就已經看過一次,那個時候只對美月翻牆進電影院內褲被看到這幕有印象,如今又重新欣賞了一遍之後,看到了這些以外的好多好多別的場景,看懂了好多裡面的梗,也被導演在這部電影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深深感動。
  貫徹這部片的經典台灣歌謠<<思慕的人>>,是我爸爸非常喜歡唱的一首歌,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特別有感觸,會一直不自覺地跟這唱,在電影裡這首歌被演唱了很多遍,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聲音,每個詮釋都有他獨特的故事跟意義;再來就是波麗露這首歌,這首曲子非常的長,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弦律,一開始僅有小鼓聲,有了低音管的出現時,就像一部電影的主角出現,開始獨舞,漸漸的越來越多樂器加入,我覺得這很像人生,隨著時間,越來越多人參與你的生命,陪你一起跳舞,即使中間有些樂器會休息、會消失,就如同李導的逝去,這也是人生必要的一部分,但是小鼓聲並不會停止,時間並不會等你,曲子依然繼續演奏,生命也在繼續的進行,加入和退場,喜悅與悲傷,任何都缺一不可,這就是電影,也是人生。
  台語片的沒落,就象徵著對台灣傳統的淡忘;電影只看明星不顧劇情,也是比起內在的質感我們更加追求外在的容貌。這部電影想要說的話很多,也很開心在一個已經比較懂事的年紀可以重新回顧它!
  BTW,結婚戲,演不演?這句話真的好浪漫(love)

羅佳怡
可以在這部片中看到許多歷史的元素,例如當年北投作為溫泉聖地的標誌性的溫泉旅館,另外,當時北投的別名便是「溫柔鄉」,因此片中中。在喧鬧的場景中,也可以注意到當年獨特的伴奏樂隊,俗稱「那卡西」,以及陪酒唱笑的美麗侍應生們。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的歷史氛圍,種種優勢條件使北投成為產製上千部台語片的「臺灣好萊塢」。
   雖然沒有特別學習過關於電影的知識和技法,但我認為這部電影除了喜劇片本身逗趣的對白與劇情、歷史的時代背景元素,有一點也非常吸引我,即兩個時空的故事同時穿插地行進。一是過去年輕生哥和美月的故事,二是現代,娓娓訴說著過去的老年時候的夫妻倆人 。就就像兩條線最終交會在一起,從陌生走到相戀,失智的阿嬤最後也認出了阿公,以好萊塢式的結尾畫下句點。說到這,其中好萊塢的模式仍是可辨識的,我在近日觀看的影片中講者所提到的:英雄可得美人歸!儘管打著喜劇片的名號,但其實是笑中帶淚,我還是忍不住為了片尾相認的倆人紅了眼眶!
   如曇花般盛開的台語黑白電影的年代,也會面臨凋零的一天。如同片中生哥等三人在小酒館所說,隨著政府推行的國語運動和科技進步,逐漸普及的彩色電視,「黑白電影的時代被判了死刑」,已被時代的洪流無情地淹沒。無法否認的是,這個輝煌的台語黑白電影的年代,是臺灣歷史中燦爛的一頁,我們也能夠從中窺測60年代的文化與人情風俗。

顏筱彤
首先讓我留意的是演員的表演方式,老實說一開始這讓我分心了好一陣子,一直覺得不太適應:令我彆扭,甚至是有些尷尬的。隨著劇情發展,卻似乎可以漸漸了解這樣的選擇,這也是這部作品與一般電影做出區別很大的原因。在台語片大放異彩的年代裡,非常直接地擊中每一顆心的純真、率真,這些「真實」是構成那樣的年代、在那個年代中的作品、電影中的劇情裡關於「美」很大的一部分。
整個電影產業是一條長長的履帶,牽一發而動全身,每個單位各司其職,其中卻又存在種種矛盾。內有導演、編劇、演員到整個劇組,向外面對業主金援,消費市場第一線的競爭……電影裡聚焦在劉奇生的角色定位,身為編劇,我想他必定有自己想要守護的價值、信念,對劇本美的初心,同時卻又不得不在利益衡量之間妥協一部分的自己。過分浪漫總是會被這個龐大的產業吞噬,在商業利益跟藝術性之間尋求平衡,市場需求是絕對無法忽視的聲音,電影中的情節也讓我思考,兩者之間要如何找出辦法共存共榮,而不是消磨打壓最終抹煞其中一方的聲音。

林子皓
由於高中老師對於我的影響,讓我開始對於此類電影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關於文化或是傳統的敘述電影,我更偏向觀看悲情城市、海角七號等更現實層面敘述的類型,而非看似想以喜劇方式包裝,彷彿為了提點出過往臺灣演戲特色,但過了頭的手法讓我看得有些不習慣。
  以拍電影作為電影主軸,關於我所接觸過的台語片,大部分是經典中的經典,但我卻從沒想過,這些膾炙人口的台語片已是他們最後的喘息。現今台灣除了鄉土劇,或是過年應景上映的台語電影,好似就無令人驚豔的作品,近些年的印象,都讓人有些無法理解導演的手法,劇中充滿了性暗示、謾罵等片段,不知是否想讓閱聽者感受到:「這就是臺灣人的面貌。」,或是有其他更深層的意義,但我不買帳。
  這部片讓傳統臺灣習慣浮上版面,稱不上習俗,因為就是臺灣人以前會做的事情,像是不戴安全帽、排隊看戲院還有古著,甚至檔車。我對檔車相當著迷,雖然基於實用性以及經濟問題,尚未擁有專屬於自己的檔車,過去SR150,是相當流行的車款,相對於現代國際檔的檔車,過往的循環檔,打檔的感覺其實更吸引人,但關於我之於循環檔檔車的概念,就像是台語片、布袋戲等地沒落,因為家裡就住在寺廟對面,一旦有大型活動或廟會,就會有電子花車、電影車或是彈珠檯的攤位四處都是,電影車上放的片其實參差不齊,常常都要碰運氣,才能碰到合自己胃口的電影,老練的長輩會帶著板凳觀賞,像我們這些乳臭味乾的兒童,為了移動還有玩耍方便,常常就站著或是邊看邊玩,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廟會活動帶來的人潮變少,攤販或是劇場車也逐漸沒落。 
  遇到騎檔車的朋友時,有些甚至沒有排檔差異的概念,彷彿循環檔的檔車從未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但循環檔的檔車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或許是爺爺帶我巡田水時、爸爸載我上學時,循環檔的檔車給我的感覺很溫柔、很純粹,像家人一樣,過去的臺灣有許多純粹的娛樂,不需要太高成本的製片,對嘴或是只憑臉蛋的演員,只要有某種事物能夠欣賞或是體驗,就能得到滿足,但現在瞬息萬變,很難有機會停下腳步好好欣賞一部片或是騎一段路,以檔車來敘述我在這部片得到的心得或許有些牽強,但若就連我最真實的觀後感受都必須造假,那我可能沒有共時性意識,也不是真的愛臺灣,對於我而言,愛臺灣是要愛過去、期待未來,才是真正愛臺灣。

吳昀萲
在我認知的台灣電影,不是青春校園電影,就是血氣方剛的熱血片。而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台灣喜劇電影,透過有趣好笑的拍攝手法,來體現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夢想與台語電影的興衰。不過演員的姿體與語言的浮誇,讓我剛開始會覺得有些不習慣,但我想這就導演想表達的,在那個時代,逗趣與浮誇的表現是受眾人歡迎的,也與其他一般電影有所區別。
這部電影,在感動之餘也讓我體驗到70年代所流行的事物與光景,也知道台語的興盛時期是怎麼樣的燦爛,只可惜隨著時代的變化與政治壓迫,年輕一輩都不太會講台語了,這值得讓我們思考,如何在這多變的時代,重拾台語文化並傳承下去。

林良
電影大部分的情節大都在用誇張和無厘頭的方式在呈現,滿滿的都是臺灣本土喜劇片的味道。但是過度誇張無厘頭的劇情其實很讓人出戲,所以如果不是在被提點後去看這部電影,或許會很難對電影背後的意涵有感覺。但是在這種過度喜劇的演技和情節之後,感情戲的爆發顯得更加鏗鏘有力,或許這也是電影刻意的安排吧。有關「黑白台語片」這個類別,我是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才稍微有點認識。關於黑白台語片的沒落和消逝,依舊是逃不了方言地位的問題,畢竟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講台語或者其它方言會拉低一個人的格調。最後黑白台語片始終沒有擋住時代和政治的洪流,敗給了國語政策,敗給了新時代。

周沛德
雖然我沒看過古早時期的台語電影,更沒有看過黑白片,無法體會那種黑白電影重新搬上大螢幕的感動,即使如此,我還是很喜歡這一部「阿嬤的夢中情人」,其中的人物性格都非常鮮明,就連那個紙老虎萬寶龍都討厭的很可愛。「沒有電影了」,這是男主角劉奇生入獄前對女主角蔣美月所講的最後一句話,而蔣美月不但沒有被這句話給挫敗,反而還到處努力打拼賺錢,最終買下了一間戲院,等待著男主角的歸來,令我深深的被這一幕給打動了。而電影的最後,已經失憶的蔣美月,竟然還記得她年輕時所主演的電影中的台詞:「過去咱們愛的都是梅花」,並以這段暗號,和同樣與她一同老去的劉奇生相認,給了這部電影最好的ending

連彥傑
這部電影剛聽到名稱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日本或是韓國的現代愛情喜劇,結果大相逕庭,竟然是台灣本土的電影,而且背景還是台語電影輝煌的那個時代。
這部電影並沒有太大起大落的場面(也可能是我不太容易受感動),但他營造的氛圍我很喜歡。在台語電影場量驚人的時代,重量不重質的情況屢見不鮮,以為只要有明星演員當招牌就一勞永逸。然事實並非如此,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黑白片就墮入歷史,曾經的輝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形同陌路,曾經的夥伴。
現在看來可能覺得他們很蠢很自大,怎麼會對自己那麼有信心?怎麼會對他人如此傲慢無禮?怎麼會從天堂跌落地獄?大環境變化無常,時代汰換速度太快,上個十年我們對網路不甚熟悉,下個十年我們卻人手一機,我認為我們不會有機會穩實長久地站在潮流的尖端,遑論以此為生。這部電影告訴我的是:時代的篩子,篩地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篩地少數人出類拔萃。我們都在蛻變,境由心轉,要好好跟著初衷,不要迷失。

郭碧玉
現在是看完的剎那,第一個念頭就是─好想生在以前的時代,收音機裡充滿雜音卻依舊有人在一旁晃頭晃腦跟唱,電視永遠只有那幾個頻道卻依然有孩子興致昂昂的看著,孩子放學後經過廟口處的歌仔戲隨口哼著,黑白電影畫面偶爾失焦、音效沒有很精緻,卻依舊讓人細細的品。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可以說是無止盡的花癡藍正龍,電影接近尾聲時更是細細的品每一幕藍正龍的畫面,全劇未解之惑大概就是藍正龍比萬寶龍帥約三千倍,為何女主這麼久才發現。
    我特別佩服劇中的阿嬤演員,那些害怕、失措的眼神是如此真實,老演員的演技完全讓我完全陷入劇情,我在看蔣美月貼海報時默默地流下眼淚,曾經執著於等待、尋找愛人的蔣美月老了,不知道身後抱著她的人就是她的愛人,她也許有注意到世界和她認知的不一樣,但她仍執著的愛著她的愛人,無論時空。
    這部劇劇情線挺簡單的,沒有多餘的分支劇情,只有時間線的轉換與愛情、事業兩線的發展,劇情也走經典路線,我在看到簽字的畫面時就猜到之後老闆一定會跑路、男主角會遇見很大的困境。其中的亮點便是黑白電影,我起初以為這只是其中一個亮點,卻在看到最後時佩服不已,黑白電影的時代過了,但又過了一個時代,黑白電影對於現代人來說又可以成為全新、充滿吸引力的概念了,這不僅僅包含了懷舊的感念,更讓人思考世代的輪迴,我們總說世代在淘汰不適用的概念,但回頭看來,往往那些被拋棄的東西在一段時間之又再次回來。黑白電影對於千禧年出生的我而言是比許多科幻電影更有吸引力的,因為在觀看的同時,除了追溯過去的社會百態,也訝異僅二種顏色就能拍出如此引人共鳴的內容。

    電影最後一段讓我驚奇,我原以為劇情就會結束在阿公、阿嬤相擁之後阿嬤想起阿公,但卻沒想到竟會這樣發展!黑白電影重新被人喜歡,「復古」、「懷舊」讓人重新對其充滿興致,隔了一整輪,黑白電影重新回到人眼前,從前被淘汰的東西卻被以另外一種感情被接受了。

李雨萱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給我一種即簡單又複雜的感覺。怎麽說呢?首先電影開頭的小婕(孫女)穿著引人注目的太空裝,背景的特效更是非常具有復古風味的“地球”,看到這幕的我有種回到90年代看電影的感覺。這部電影特別之處是使用第三人稱在敘述這篇故事,本來以爲電影的女主角會是孫女小婕的。在點一開頭小婕成功將觀衆的焦點聚焦在自己最崇拜的外公——劉奇生身上。
劇中的每個角色都非常有意義,對我來説劇中的小角色黑輪及白漆他們對劇組有一顆忠心耿耿的心。身爲當代電影天后的金月鳳與天王王寶龍有共同的角色特性——高傲自大,更是少不了蕭智高這個好色的劇組人員了。可以從男主角劉奇生的表現中看到他熱愛編寫劇本的心,而女主蔣美月則是將電影帶到高潮的重點人物。
印象深刻:
1.在黑白電影播放時,下面的國語字幕都是從右到左。
2.電影中又看到當時騎著自行車,貼著電影海報來推銷電影,知道21世紀的現在也能在商圈像是西門町看到用自行車來打廣告的畫面。
3.女主角的姓氏“蔣”,大家聽到“蔣”反應都特別大。我在想是不是跟蔣中正有關係(?)
4.年輕的劉奇生出獄當天,天空出現一道彩虹。我想應該是一個美麗的開始吧。
劇中對我有啓發性的話:
(劉奇生)
“有夢最美,月娘相隨。”,“電影可以放二輪,但人生永遠只能放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命運之神只不過判了我四年,卻判了黑白片死刑。”
蔣美月)“你導我就演”
總結:這部電影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了台灣的黑白電影界一路走來的辛勞,也讓我理解了“命運之神只不過判了我四年,卻判了黑白片死刑。”這句話。滿滿的感動在結尾給了一個圓滿的落幕,必須將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看到台灣黑白電影的美。

劉宇蓁
其實在剛看電影的時候,我看見女主角是安心亞演的,原本以為這部電影又是一齣商業的顏值劇XD
  其實在很多年前我已經看過一次這部電影了,那時候對我來說,劇情讓我有一點看不懂,像是為什麼蔣美月在爸爸的同事面前唱台語歌會被揍。為甚麼評審聽到蔣美月的名字就要擺出立正手勢,第二次再看這部電影發現原來我miss掉不少含意!查了才漸漸明白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像是為什麼蔣美月聽見能到北投片場拍戲有多麼開心,很難想像北投曾經有這麼一段熱門的電影歲月,如果不是這部電影,我到現在聽到北投還是只會想到泡溫泉呢。
  雖然阿嬤的夢中情人是一部偏商業的電影,劇情的愛情元素也非常感人,但帶給我的台灣電影史料也是非常豐富的一部電影,我覺得這部電影很成功。

郭于瑄
之前就聽過這部電影,但是因為內容題材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沒有特別想要觀賞的動機。看完後我覺得這是一部我不會想看第二次的電影,除了因為50、60年代台灣電影輝煌的時期距離我太遙遠,沒有辦法產生共鳴外,喜劇片本身逗趣的劇情也沒有真的吸引我,而且刻意鋪陳的感人橋段也沒有讓我熱淚盈眶,雖然我能理解感動的點,林奇生很幸運,即使他入獄後多次拒絕和蔣美月見面,蔣美月仍然深愛著他,最後林奇生也找回了他的愛人,但是我沒有辦法完全投入電影的情緒,因為我心理想著,他們太過幸運了,難道都不會引發家庭風暴,還有駐唱四年竟然就能買下一間電影院。
不過我認為這部電影可以讓我稍微認識早期的台灣影視文化,雖然可惜的是它對當時台灣的社會政治描述較少,而且當時的多數台灣人應該平時還是用台語溝通,但是電影的對話大多都是普通話,可能因為重點是和早期的台灣電影致敬,加上這算是一部商業片。我也很訝異居然觀眾會只看顏質,而完全不在乎演技,不過人是很容易對事物失去新鮮感的,所以這樣的製片不久後就衰微了,還有以前對智慧財產權的不重視,雖然這樣的電影是一種混種的風格,但我認為本質上其實是抄襲。

陳若裴
剛開始看到片名以為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台語電影,因為在每一次觀看電影時都會事先找找關於這部電影的簡介,原來《阿嬤的夢中情人》是一部關於台灣的台語片從繁盛到沒落的時代,其中夾雜著夢想、愛情和更多的無奈。在影片開始就已經很明瞭地道出萬寶龍之所以會紅透半邊天不是因為他的演技,而是因為他的容貌帥氣,實際上的他根本不會說台語,卻能演台語片的男主角,其實格外的諷刺,也反映出了演藝圈是現實的。

在電影中可以看出劉奇生和萬寶龍非常不合,我覺得劉奇生不喜歡萬寶龍的原因除了他狂妄自傲,最重要的是劉奇生認為他所寫出來的劇本、感情不是萬寶龍的“一二三四五六”台詞就能演譯出來的。劉奇生有自己的夢想,而他希望有一天能自己導一部屬於他的電影,在他有這個機會後,可以看出他當導演時眼裡散發出的光,而最後得知一切都是騙局後,那一句“沒有電影了!”真的很讓人心碎。
說到蔣美月和劉奇生的愛情,其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蔣美月對劉奇生說的那句“有夢最美,麻煩你有夢就去追”,我覺得這一句話不只給了劉奇生去追尋夢想的勇氣,也讓他們之間的感情更升溫的關鍵。而劉奇生曾說過的“編劇寫的劇本是情書,對白是情詩,而觀眾是情人”這句話也非常地貼切,莫名覺得這句話超浪漫的!
看了這部電影,或許會覺得當時的台語片非常地沒有邏輯,甚至置入廣告也非常地突兀,但是卻覺得當時的劇情好歡樂!這部電影讓我更認識台語片興盛的那個時代,從開頭的詼諧搞笑,到最後阿嬤走到電影院貼海報,阿公就算坐著輪椅也要去找阿嬤的感人片段,搞笑中又讓人熱淚盈眶,最後帶出來的是個非常圓滿的句點。

王奕翔
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對本土劇稍微有點改觀。在此之前,我曾經以為鄉土劇會非常的枯燥乏味。但觀賞後,我認為整部電影很好的描述當時的背景。整部電影是以愛情故事為主軸,也訴說著台語電影的衰落,成功勾起我對本土劇的好奇。至少,對我來說,觀賞後,的確有對台灣之前的電影歷史有些許的了解。

吳思辰
我對於國片,尤其是台語片,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共鳴。
說真的,看完這部電影並沒有讓我對國片改觀或覺得這真的是一部很厲害的電影,但是並我會讓我排斥接觸國片,甚至會想進一步尋找更吸引我的台灣電影。
這部片電影中的浪漫非常樸實,很有台灣早期的特色,成為了我認識我沒經歷過的年代的一個橋樑。我想這是看國片其中一個最大的一個優點吧,可以更認識我們的家,走出我們的舒適圈,看到更寬廣的時代歷程。

羅品淵
小時候所接觸的台灣電影通常都是豬哥亮所主演的,爸爸也很喜歡和我一起看電影,一起沉浸在豬哥亮所帶來的歡樂的氣氛裡,所以我對台灣電影的刻板印象(基模)就是具有台灣味的完全喜劇片,於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也是帶著這一定是喜劇片的心情觀賞。但我發現我錯了,雖然他的拍攝手法很好笑詼諧,劇本呈現也是走搞笑風,但是導演和編劇想要傳達的是台語電影的價值,想要透過這部電影讓年輕人知道快要消失的保育類動物_台灣電影和母語。
政府在戒嚴時期不斷的向台灣人民進行國語壓迫,促使新一代的年輕人現在都只會說國語,台語文化盡喪。現在就算有台語電影也沒辦法以商業方式賺錢了,所以很多導演就不拍了,我覺得這是對台灣來說很大的損失,沒有珍惜自己的母語,讓她一步步地走入歷史,這大概是每一個時代最悲痛的事情吧!

楊荏羽
一部向台語片的黃金歲月致敬的電影,原本以為是部像賀歲片類型的搞笑片,但看完卻讓我徹底對國片改觀,這部電影讓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了解過去台語黑白片的興盛與衰落,原來北投曾經是台灣的好萊塢,然而台語黑白片逐漸走下坡的原因在影片裡顯而易見,電影中編劇的劇本怎麼胡言亂語都無所謂,只要西抄一點007、東抄一點哥吉拉,劇情人物台詞都不重要,七天就得寫出劇本,如果能三天完稿最好,導演睡著了也沒關係,當紅演員萬寶龍則成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空包彈,所有都只是包裝,金玉其外,敗絮其內,一切都被製片的金錢導向控制,一部十天就能完成的黑白片,可想而知品質必然粗糙不穩定,導致台語黑白片逐漸在台灣落寞。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也有不少賺人淚水的情節,穿插了男女主角的浪漫愛情故事,像是失憶的女主角在最後認得丈夫那幕,兩人講出台詞對白時,特別令人感動,也是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部分。

黃郁雯
<阿嬤的夢中情人>
  這部國片要分類在愛情片、喜劇片、還是悲情片呢?其實是囊括了所有。
  在我認知的國片當中,大部分的劇情主要是在描述課本中所教導我們的歷史文化,但老師推薦的這部電影卻是在述說電影製片的源頭及歷史。
  在影片的開頭就很明顯地使用倒敘法,以阿茲海默症的蔣美月來讓觀眾們猜不透她年輕時到底是誰,這一點使我在看影片的過程中充滿著好奇心,而劇情從老年的蔣美月拉回到年輕時遇到劉奇生的那一刻開始,講述著他們之間發生的愛情故事,以導演及演員關係開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劉奇生帶蔣美月到沒有觀眾的電影院,彼此說著台詞,而這段台詞就有如他們的通關密語,讓晚年阿茲海默症的蔣美月回憶起自己的另一半是劉奇生,這是整部片讓我最動容的地方。
  台語電影的興起的年代大約是從1995年開始,從電影中可以發現到蔣美月在面試的過程中,被面試官說了一句不會台語想做什麼演員,可想而知在那時的電影主要說的是台語,但是他最終還是通過面試,原因是她姓蔣,暗示了在那個年代姓蔣的地位多麽的大。
  電影很多地方取景於北投,在北投產製了幾千部台語片,這些台語片沒有好萊塢的爆破場景,也沒有現代科技特效,卻擁有好萊塢等級的自然環境,使得北投成為台灣的好萊塢。
  黑白電影加上沒有特效的畫面,看起來似乎很粗糙,也沒有彩色畫面那樣吸引人,這時候全靠的是演員的專業技巧,不用過多的修飾,就足以讓觀眾們入戲,我想大概就是這點讓許多人回味無窮的地方吧。

陳威錡
在《阿嬤的夢中情人》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電影業從繁榮到沒落。在全球化的社會當中,台灣的國際地位、經濟以及體制保護缺乏等因素導致台灣生產的國片缺少資金以及市場,自然是無法與好萊塢等大片廠競爭。但不代表台灣的電影不好,相反的,我覺得褪去昂貴的特效後,台灣的電影拍出了難得的感動和引人深省的時代意義或文化意涵,反而比大眾化的電影來的更加好看。也許在有這樣的體悟後,往後的我會更常走進電影院來欣賞國片,而不是單純為了滿足追求流行與風潮。

宮城裕美
這件影片有很多亮點的作品。主演的兩位很厲害。描畫同一對夫婦不同年齡的愛的內容。老夫妻的表演也很美,但是年輕時男生和女人也很帥哥和美女。
    故事始於一個18歲的孫子到他的祖父住院的醫院。他從祖父聽到電影作家奇生(祖父)和女演員美月(祖母)的故事。
     電音的內容當中特別引起我注意的部分是,由於情況而分或美月失踪後,奇生不僅在年輕時尋找美月,老了以後也尋找她的部分。巧妙的構圖幾乎可以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同時進行,這部分強調了兩者之間的命運聯繫,這將刺激我的淚腺。
    奇生找到了一個癡呆症忘記了自己面孔和名字的妻子來代替自己的記憶,並通過回憶只有兩個人才知道的一段對話,逐漸恢復了對奇生的記憶。
    並非每部電影都必須有一個幸福的結局,但希望某些與癡呆症患者有關的電影會有這樣一個美好的結局。很多人說,如果您患有癡呆症,您和您的家人沒辦法一起生活。但是看著影片後,改變自己的想法。如您患有癡呆症,也可以安心生活。

謝秉辰
關於台灣台語電影,我先前不是知道的很多,這部電影原本我也沒有聽過,開始也只是把它當作一般電影來看。因為以往接觸歐美電影較多,看了這部電影的開始模式許多鄉土笑話,本來也不感很有興趣;但是看到後面,確實有被整個劇情鋪成感動到,有觸到我的哭點,一種悲喜交集夾雜的心情在內心潑濤洶湧,還不到刺激淚腺出淚的臨界點,但心中就有那麼一點隱隱的悲傷和無奈,因阿嬤和阿公人生境遇悲傷,更為台灣早期電影工作者的宿命感到無奈。這部電影開啟了我對於台灣電影的理解,也算是第一部認真看完且有感觸的電影。也在此對早期台語電影工作者表示尊敬!

林詩婷
要是單看電影名稱,實在難以一眼就知道導演想傳達給觀眾的寓意,但要是單刀直入的把電影名稱不修邊幅的命名了,那也會失去了觀眾觀看後能夠省思、內化的功能,而命名為「阿嬤的夢中情人」正是透過一場細水長流卻又刻骨銘心的愛情,將觀眾帶回臺灣1969年黑白臺語片狂熱的年代。甚少在看國片的我,也還是聽聞過許多部膾炙人口的國片,如:《艋舺》、《大尾鱸鰻》,然而在一開始看到「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的海報圖時,並沒有對這部電影抱持很大的期待,與其說不感興趣,不如說從未探討過臺灣文化議題而對此不熟悉便沒有產生好奇感。
  在電影簡介中,有說到這是一部藉由耐人尋味的愛情和穿越時代的背景來串聯導演致敬於臺灣老電影的情感。在電影有個完美結局後,播放的是過去臺灣風靡一時的黑白臺語片,仔細一看,導演運用過去經典臺語片的片段和元素,加進去本次電影中。我想要是經歷過臺語片盛行的老人家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觸一定會比我們年輕人還深厚更是回憶浮現。在過去拍攝電影時,創造力十足、生產力高且回收速度很快,在當時正是火紅的產業,但因技術匱乏導致電影品質並沒有很高,而電影口味轉型且受外流文化和政策影響,讓正如火如荼的臺語片在一夕之間殞落了。在經過好幾個年代,臺語片在大家回憶中已快消聲匿跡,而在現代的快流行文化,在不斷再翻新的過程,更讓現代的年輕人已對過去台灣所流行的文化一無所知。我很感謝這部電影的出現,讓我對於從未關心過的議題,如今能夠多一點的了解。時代變遷遷就於社會、文化等等因素,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任何東西都在改變,我們更應該把握當下的輝煌,再藉由收藏和回憶溫柔保存。

鄭筠叡
對於電影和台語都不太熟悉的我,剛開始看這部電影並沒有很大的共鳴。然而,當看到電影的最後,年邁的蔣美月和劉奇生看著自己年輕時所拍攝的電影,而蔣美月突然想起自己是蔣美月而非金月鳳時以及那段看似沒頭沒尾的奇怪對白,讓我突然聯想到年輕世代的我們。年邁的蔣美月忘記了自己的身分,然而過往的記憶卻仍在隱隱約約中存在於他的心中。就好比他仍然記得那部她喜愛的愛你入骨。雖然這樣的情節是失憶症的展現,但卻也讓我思考到常常對於自己所自身的文化感到困惑我,對於過往的台灣並沒有很多的了解與認同,而很多過去所流行的事物也與今日產生斷層,我幾乎不會看我父母輩的電影,聽那個時代的音樂,對於那時候的社會也沒有太多概念。然而這些被我遺忘的文化,卻也是支撐著如今的我們所生活的文化。或許,透過多一點的了解、多一點的尋找,是否也可以向蔣美月一樣在最後想起自己是誰。

楊田威
從片名來觀察,可能會認為它是愛情電影。而看完以後,本片則是探討了台灣電影產業的問題,並從這部電影中找到過去台灣黑白台語片的風華痕跡。出品好電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其必須具備好劇本、優秀演員與製作團隊的共同合作,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感。另外,劉奇生與蔣美月的電影人生,代表着有夢就去追的態度,唯有堅持,任何台灣語言的電影,總有機會在國際上大放異彩。

羅翊桓
單看片名《阿嬤的夢中情人》定會覺得這是一部搞笑幽默片,的確,在故事的前半段,蔣美月和劉奇生一連串事件和經典台詞著實令我笑開懷。但這部電影真正想探討的是台語電影的興衰史,笑中帶淚,淚中帶笑。電影地點在北投,一個以往被譽為「台灣好萊塢」的純樸鄉鎮,也看得出製作團隊極力還原當時情景,如伴奏樂隊、那卡西、北投溫泉旅館等等…透過影像,身處在被各式外國動作、英雄、喜劇片的我們這一代而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去認識當時的輝煌和光榮。不過若單純的演出繁華的場景和滑稽的台詞,便脫離不了國片的窠臼。因此在這部電影中,有著諸多複雜的情感,蔣美月和劉奇生的愛情,結合時代的流轉,訴說著這部電影的主旨。觀影後,一幕幕場景在我腦海中浮現,即便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仍舊從這部小眾卻含有深刻意涵的電影中,找尋些需要被填補的共同回憶。

陳俞榛
看完<阿嬤的夢中情人>後,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該與其他人不太一樣,我訝異的是片中李導莫名其妙去世的那一刻,記憶猶新,大概是因為最近肆虐全球的武漢肺炎疫情吧?生命似乎就是如此不可預料的脆弱,想起電影中男主角住的那間醫院,雖無法確定是不是全臺灣的醫院都長得差不多,但我直覺地想,那應該是我外婆曾經住過的醫院吧?為何如此說,是因為片中有許多來自「臺灣好萊塢北投」的場景,而我正好是個土生土長的北投人。又那麼剛好的,年老的蔣美月貌似得了和我外婆一樣的阿茲海默症,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痴呆症,她們一樣,都失去了某些記憶,生活只停留在回憶中的某個片段,她們一樣記不得愛的人的面孔,但幸好這部電影是商業片啊,happy ending總是比較對臺灣觀眾的胃口的。綜上所述,其實我並不懂得如何評斷一部電影是好是壞,我只是覺得能觸動觀眾的電影總有它的獨到之處,因此,在我眼中,<阿嬤的夢中情人>是欲藉由編劇劉寄生和他的愛人蔣美月的愛情故事,緬懷臺語片興盛和逝去的那些時光,它仍是一部令人動容的愛情電影,感動是觀賞電影後,留存於心底的最深情緒。

吳昊祁
這部電影,無論是大人小孩都應該看,朝著夢想前進的人更應該看。
        這部電影雖然主要透過男女主角的相遇與戀愛穿插著黑白電影的歷史、結構,但是最打動我的心的,就是女主角從來沒有放棄過它的夢想-拍完最後剩下的黑白電影。
        男女主角經歷過了許多大風大浪,從導演的過世、廠商的背叛、四年的監牢,甚至最後的老年癡呆,都沒有辦法阻止那一部電影的上映,更何況是男女主角的戀情,可以說是無可撼動的意願與堅毅不拔的耐心。
        男女主角也原本分別只是個編劇和追星族,都有如此的野心和耐力了,我們這些追夢者難道要這麼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

蔡沂庭
台灣電影究竟何時興起?在看完「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之後,可以看到當時的台灣是如何製作出一部暢銷的電影,也許當時的電影製作手法在現在看來不免覺得有些粗製濫造,但在當時就是這樣如同追劇一般的速度所拍出來的「國片」深受了大眾的喜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年過七旬的電影導演跟男主角劉奇生的一段對話,他認為時代在轉變,意識到自己所熟悉的拍片手法似乎已經漸漸不再受大眾歡迎,明明電影拍了大半輩子的他,卻開始對自己對於電影的了解產生質疑,而劉奇生只告訴導演說他永遠是他心目中最棒的導演。
其實電影播到一半的時候,不免會覺得這個導演一直都在睡覺,如此失職怎麼可能拍出好電影,但卻似乎忽略了這些老一代的電影人,沒有受過多專業的訓練,可能也沒有機會看過太多國外的作品,他們唯一想帶給觀眾的只不過是一份影像所帶來的感動,而帶著這樣的心意所拍出來的電影雖不盡然是最精緻的,卻也總能帶給觀眾最原始最質樸的感動。

賴濬伊
雖然早在它剛上映沒多久就看過了,但七年之後再看一遍卻出現截然不同的感覺。當初只是像在看故事這樣草草看過,殊不知這次卻產生了許多想法。首先是萬寶龍這個角色,他的存在充分讓觀眾思考電影的價值,我認為一部電影最大的價值在於眾人齊心協力的過程,並非能由單一人員賦予。在原導演過世後,劉奇生的接手及蔣美月的參與讓整個劇組活絡了起來,他們在那資源尚缺乏的年代秉持自己的信念結合創意,拍出真正滿意的片。我覺得這點真的值得嘉許,現代的電影有太多太多都在追求票房,真正為了那個信念去屑劇本、拍片的人少之又少,看完這齣會讓人想好好品味每部電影,想想拍攝背後的種種。

黃詠鷥
看完阿嬤中的夢中情人後,讓我對本土電影有非常大的改觀,以前覺得本土電影都是過時,老氣的,可是透過這部電影我看到其實臺灣的本土電影只是以另外一種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外國電影手法不一樣,我們不會像外國使用許多誇張的剪接手法,我們以最真實,最簡單的方式來跟大家推廣臺灣文化,以及過去的歷史,也用最純樸的方式來演繹出愛情最美好的一面。

在電影裡也演繹老一輩對愛情的那種專一和長情,不像我們現在有些人把愛情當遊戲,所以他們對愛情的那種堅持真的讓我很敬佩,可以做到一生只守護一個人的這種精神真的是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的,而在這部電影中也完美演繹出來了。

王子涵
看到這部片的片名,本來以為只是一部愛情相關的國片,但是隨著劇情的推演,我發現這更是在描寫過去台灣黑白片盛行的年代,各個人物的心境,以及面對時代的改變,不得不放棄本來熱愛的職業,另謀生路的過程。
加上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讓我看到了追逐夢想,遇到困境時除了失去本來的努力,也失去自己的美好年代,但卻也是因為那段努力,在餘生可以有一段永遠不會忘記,能夠抵擋疾病的摧殘的回憶。
這部電影最讓我震撼的是我看到了我來不及參與的過去的台灣,那時候的人們正在與世界接軌,很多作品都與國外知名電影結合,但是還是非常有台灣的特色,大家也非常支持那個黑白片的黃金年代。
如今,黑白片已經成為過去式,臺語也漸漸式微,在我們這個年代,會講台語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大家反而花時間學外語,忘記自己的文化。語言如果沒有以對話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那勢必會漸漸被遺忘,連一個文化中最重要的語言都消失,我們還來得及找回自己的文化嗎?
想到這不禁感慨,台灣人對於本土文化是否還有意識呢?

岩渕大志
這部電影是我接觸臺灣流行文化的第一步。由於劇中年代是約50年前,讓我有如進入時光隧道,那個年代是我完全未知的世界。導演及編劇將阿公阿嬤年輕時的故事和現今孫女聽著阿公敘述他和阿嬤故事的時間非常自然的切換。我也第一次知道原來台灣有一段電影這麼盛行的時期。我也對導演之一的北村導演為什麼會拍攝這部電影感到好奇,今後我將繼續針對台灣流行文化進行接觸與探索。

何倢伃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電影,一開始就是以孫女的視角—正如現在的我們,聽著阿公說故事,說那個屬於他那個年代、屬於他的故事。
阿公是一位編劇,一開始聽到編劇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連續劇、電影等等的畫面,但其實阿公做的是黑白片的編劇,而黑白片也和我想像中有很大的不同,我一直以為黑白片的劇情也像早期瓊瑤劇那樣,沒想到黑白片的無論劇情或表現方式都和我想像的完全不同!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樣貌。而那個樣貌是由當時的科技、時代背景、社會風氣等等,以及那時所有人的故事所拼湊出來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它都是珍貴、飽含著那時所有人的回憶、無法再回去卻永存在這片土地的屬於這裡的故事。

賴彥任
此片講述台灣60年代,台語片興盛輝煌的故事。影片裡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美月與生哥在戲院台上共舞時,美月對生哥說:「我好像不想當明星了。」這讓我想起了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的思想–「人類太追求名與利。」
    乍看之下耳熟的一句話,卻困擾著許多人的一生。電影中,美月最後發覺到,其實作為明星並不是她真正所望。她最渴望的,是和所愛的一起完成台語片的夢想。
    「你導我就演。」—蔣美月,1967.

田村有梨奈
雖然這部電影是2013年制作的,但這部電影具有當時的獨特氛圍。 電影時代的背景與日本的昭和時代完全相同,因此具有日本B級電影的風格。 此外,它以良好的節奏存儲在兩個小時內,塞滿愛情和喜劇要素。 此外,我最感興趣的一點是在電影裡周圍的人對女主角,蔣美月的姓反應。 因為這段台灣電影的鼎盛時期就是中國國民黨的時代。 我看到故意改變女主人公的姓氏是強調那個時代的作用之一。

林熙彤
我當時是在老師的推薦之下跟媽媽在家裡一起觀看的。其實老實說一開始我跟媽媽都以為這是甚麼大爛片,要不是因為老師推薦,可能看個開場十分鐘就看不下去了,不太吸引人。
但看完整部電影後,我還是覺得很感動的。我特別喜歡上一個世代那種最純粹、美好的感覺。就像吳念真導演曾說過的,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每個人都很窮,但很單純。
只是有點可惜的是,劇情還是有點八股跟狗血。不過演遠的演技都還不錯,藍正龍跟龍劭華分別飾演少年跟老年版的男主角,演技都讓人非常深刻。


陳亭孜
看完阿嬤的夢中情人後,想對國片提出一些見解。
因為找不到台語版的電影,因此只能看中文配音的版本。也許是因為中文配音的版本顯得有些生硬,讓我覺得並沒有辦法很深入的將情感投射其中。
但這部片是少數沒有過多腥羶色成分的國片,我認為是很不錯的。
以前曾聽說國片因為經費不足,贊助商支持度也不高,因此很難發產出像是高質感、動人心弦的韓劇,或是特效強、驚心動魄的美劇一般的品質。當時聽到這樣的說法時,我只認為這也算是台劇的一種。但漸漸覺得如果能夠為此稍微轉型一下,可能也未必是件壞事。因此做了些關於台劇的研究,以及分析為何台劇總是不能如韓劇美劇般吸引人。
第一點,我認為是台灣電視頻道完全開放,以及線上影音平台流行趨勢,讓觀眾能夠輕鬆接觸到各式各樣不同的影視集。讓觀眾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影視產業就自動變成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在這種條件下若沒有磅礡的場景、引人入勝的劇情,很難馬上吸引到觀眾的注意。
第二點,我認為台灣市場小,台灣電影產業侷限在以台灣人觀眾為主的題材。雖然電影以說故事為主軸訴台灣故事,我認為是很好的事情。但反觀目前出現的台灣電影,大部分的題材和主角印象幾乎重複。舉例來說,許多台灣電影著重在煽情笑話、黑社會暴力,但在韓國就能把黑道殺手刻畫成感人的電影「愛無間(又名雛菊)」。也許身為台灣觀眾的我們,在批評某些台劇低俗時,也應該思考這是否就是因為市場機制,有人看、就有人拍,才出現的情況。
在看完阿嬤的夢中情人後,其實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片尾曲出現的黑白電影片段。想像在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網路的年代,生活在台灣的人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看著什麼電影作為日常生活娛樂消遣。不過這也顯示出第三點,大多數的台灣電影過分著重於訴說舊故事、回憶過往。如果沒有創新求變的題材出現,觀眾就容易感到厭倦。舉例來說,從一開始的 我的少女時代 ,到電視劇出現 我的自由年代 ,再到前一陣子的電影 陪你很久很久 。不可否認穿著制服的高中時代確實是讓人充滿回憶的美好時光,但相關題材的影視太多還是多少讓人有種陳腔濫調的感覺。
所幸阿嬤的夢中情人以電影和夢想為題材,參雜在其中,透過電影讓人瞭解台灣影視一路走來的興盛與衰落。

張彬
說實話要不是看這部電影我還不知道台灣當年的好萊塢是在北投,讓我真的很驚訝!當年的台語電影就像是現在的NBA要排隊買票來看!可看出那時期是台語電影的黃金時期,而這樣說的原因也可以看出如今的台語電影景象已經不像那時期一樣轟轟烈烈。
電影用回憶的手法展現給觀眾,就是電影中有電影的場景。首先電影開頭阿公對孫女說「電影可以放二輪,但人生只有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所以你要好好把握!」就像是給台語片的一個警告吧,讓台語片很能夠好好把握好時光不要辜負了好時光。
     一路邁向死亡,卻沒有事情可做!麻煩你有夢就去追。” 這句台詞讓我思考了很久,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人,有些人30歲就死了只是到80歲才埋葬。生活要是沒有了夢想,沒有了熱情那就像是等待著死亡沒什麼差別。電影中男主角從編劇到導演的夢想,雖然他有這個夢但是在女主角的鼓勵下他才鼓起勇氣來追夢。
    追夢的路程是很艱難,期中導演導到坐了牢,最後才把電影拍完。就好像是針對台語或是針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有所反應。這是一部很好的台語電影值得我們大家去觀看思考。

施君怡
作為僑生《阿嬤的夢中情人》是我第一部的台語電影,雖然聽不懂台語要靠字幕才能明白他們的對話內容,但演員們無厘頭的逗趣台詞、活潑生動的演釋方式和感人的人情味讓人回味無窮。《阿嬤的夢中情人》在某程度上呈現了當年「台灣好萊塢」的狀況,相對於上億特效加成的好萊塢巨片,此片確實平實貼近人心,同時也紀錄了被遺忘的台語黃金時代。

林𧙗弘
因為網路上的版本大多是中國盜版片源,所以大多是重新配音的。為了重溫六年級的感動,我還到DVD出租店看正版的,所以才能聽到像是勞力lóo-la̍t )這種很道地的台語。這部片也在不久前被改編成音樂劇《台灣有個好萊塢》,於兩廳院展演,劇組人員也有於金馬典禮開場演出,真的非常精彩,推薦各位一定要看。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是小學六年級,當時對於過於刻意甚至幼稚的笑點感到有點反感;隔了許久再看,增添了許多感動。
前段之所以會有這麼多荒誕的情節,就主題上或許是為了向台語片的天馬行空致敬;就鋪成而言,電影上半段一直沉浸在歡愉的氣氛,算是比較「放」的橋段,我個人認為一直到蔣美月和劉奇生在路邊的長椅上談話後才有第一次「收」的情緒,敘述獨白、情緒穩重,隨後談戀愛和拍電影也都是「放」的部分,直到劉奇生入獄,才又回到「收」的情緒。這樣快速的情緒轉折,在末段的半小時堆疊,才能逼出觀眾的眼淚。
本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概況,像是民風較為純樸;姓「蔣」的人具有社會特權;不像現在,當時只要非常努力,就能夠買下一間戲院。

許舒婷
電影中以倒敘的手法,讓我們回顧台灣黑白片的風光時代,從海報設計到戲院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古早味,我甚至花了好一段時間,才發現字幕是從右到左,害我前面看得霧煞煞。其中很開心的是,若沒有老師提點,我絕對不會注意到「找fu」等現代用語,真的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這種巧思,讓我看到這一幕後能細細回味,而不是像一般的台詞帶過。當時的人們對姓氏相當敏感。面試凸槌,可說是表現糟糕透頂的蔣美月,卻因此錄取,對我而言是滿吃驚的。在我的認知中,姓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民族、地區,即使知道「蔣」在當時很有地位,但真沒想到會影響這麼大。以萬寶龍為中心,眾人似乎只為主角而去,差不多的套路,用講數字代替台詞,導演還一直睡著,感覺是求產量勝於品質,我想,這樣最終會衰落吧。電影後半段,能明顯看到西方的時事融入於黑白片中,特別是登上月球後,對應彈珠beautiful moon,除了是眾人對月球的遐想,也是男女主角對愛情的寄託。,與過去相比,現代人還是追星,仍一天到晚稱明星老公老婆,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嚮往,而電影將這份想像延伸、展現。我曾聽聞,一部電影反映了人們當時的需求,美國片富含正義,印度片用歌舞穿插,既現實又虛幻,給眾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增添趣味,以此追尋自身理想。進入電影尾聲,劉奇生入獄後,彩色電影興起,黑白片隨著蔣美月「你導我就演」的吶喊中逐漸消逝,卻又在最後的求婚台詞中出現,扣緊人心,是最令人感動的一幕。片尾曲中,不斷重複「我要拍電影」,更讓人回味起片頭大家一起拍片,追尋夢想的熱情與努力。

張正
在觀看這部電影時,因為找不到台語版,所以只能用硬著頭皮把華語版配音的看完,感到非常的不合適,是我在觀看這部電影美中不足之處。但回歸到電影本身,其實這部電影讓我多少認識了我們這一代台灣年輕人腦中所缺乏的一段歷史記憶,也就在將近半個世紀前台語電影在當時是多麼的盛行,但因為我們這代成長的歷史教育中很少提到或草草帶過這段歷史,導致現在我們對它的陌生。
    電影中還有提到北投是當時台與電影界的好萊屋,這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畢竟我是一個從小就在北投這個生活圈生活的人,我居然不知道北投有這麼一段輝煌的歷史,是讓我感到又驚訝又自責的事情,我居然沒有注意到這段歷史這段過去。  
    評論電影不是我的專長,那交給擅長的人去做便可,我比較在意的是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歷史意義。我們現今認為的台語電影多半因為賀歲片做了連結而導致大眾腦中會有台語電影不入大雅之堂的想像,這其實導因於先前台灣黨國政府國民黨政權因推行國語運動和抑制台獨思想對台語電影的打壓,使得現今台語電影的不正常化現象。
    最後,我想說,這部電影是讓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能更去認識台灣過去的一部作品。

陳宏嘉
一直以來,台灣的喜劇片都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在過年期間,電影市場更是充斥著乏善可陳的喜劇賀歲片。這類電影通常劇情不合邏輯、人物荒謬無厘頭。看完整部電影,除了被裏頭硬塞的笑話逗樂以外,難以感受到電影帶給你的價值。許多人對台灣電影無所期待,買票的動機只是想花錢支持演員,導致此類電影的有利可圖,種種原因造成台灣喜劇電影鮮有佳作。
    電影的背景故事發生在60年代的台灣,在那個台語片的狂熱年代,當時的北投被稱作台灣好萊塢,業界一部接著一部的拍攝著「賣座強片」,台灣人好大喜功的個性及排山倒海的工作量換來了許多粗製濫造的爛片,也換來了整個產業的沒落。
    台灣的喜劇電影正走著回頭路,不擅長接受非主流的聲音是台灣喜劇電影的通病。在海角七號之後,原本沒落的台灣電影產業開始注入了新血,各類電影層出不窮,台灣拍出國際強片時有耳聞。就質而言不輸過去那個台灣好萊塢,台灣電影也擁有了自己的市場。我們該銘記歷史,珍惜現在的所有不容易,格守屬於我們自己的電影黃金年代。

甘峻瑋
這部片是要用來致敬70年代的台灣黑白電影,整部帶著愉悅的氣氛去探討台灣電影產業問題。的確我們不太能知道70年代的台灣的電影產業發生了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探討近期的電影產業。我發現台灣的電影產業逐漸沒落,好像越來越沒有厲害的作品。要說到最近最有名的電影只有返校,好像有逐漸沒落的感覺。我認為保護台灣電影產業試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多去戲院支持台灣電影,台灣電影才有奮鬥下去的毅力。

張紫媫
電影中看到了很多當時五六零年代有趣的的社會文化,例如黑白片的拍攝手法,或是當時是如何騎著三輪車沿街宣傳電影的。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生哥對美月講的「有夢最美,月娘相隨」,不管是對於電影事業還是愛情,假如沒有了夢想,人生就會是沒有意義的。一個文化的興起,總有它落幕的時刻,就像台語黑白片曾紅及一時,但經過一二十年後,終會落寞。但電影中臺灣好萊塢的那群努力的人,沒有因而放棄,而是為了夢想仍努力堅持,儘管最後仍舊敵不過時代的進步,他們也曾奮鬥過,也留給自己和觀眾最美好、最單純快樂的台語黑白片。

譚小薇
很多人推薦我用台語版看這部電影,說比較適合。但是因為我本人不是台灣人,而完全聽不懂台語,所以才能靠中文版看。一開始我以為是一種愛情國片,但後來就發現實在不是,而是一種劇情的一片。


這部電影於2013年上映了。氣氛,感覺跟其他電影有差異。其實黑白片這種氣氛肯定有關係。電影講出台灣的60年代故事。故事發生在40除年前的北投,叫做台灣好萊塢。剛開始以孫子的視角聽著它阿公說的故事,他自己的故事。加上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和演員的演技不錯。看完了之後還是覺得感動:女主角從來沒有放棄他的夢想,男主角經過了很多大變化。對台灣60年代時期有了初步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