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Week 13-15/05/2014- :Adult Films, Comics and Trendy Dramas (A 片、漫 畫、偶像劇)

指定閱讀
李明璁,〈A片〉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2008 年 5
 月 10 日。
林芳玫,《色情研究》,台北:台灣商務,2006。
林芳玫,〈A片的痛快邏輯〉 ,女學會東吳大學「性批判研討會」,
 1996 年 12 月 14 日。
李岱螢,〈日劇雙元流通結構中的日常消費〉,2009 年文化研究會
 議,2009 年 1 月 4 日。

延伸閱讀
李明璁、張季珠,〈我哈日 我閱讀 我批判—日本流行文化深度之
 旅〉,《桃色狂潮》,台北:紅色文化,2000。
徐佳馨,《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台北:輔仁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同學對這三者結合成當週討論主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有同學擺好姿勢就多放了這張糊糊照
同學分享在日本看到的A片旗艦館



10 則留言:

  1. 想談一下自己對近年來台灣偶像劇的感受。私以為自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沒有更加出彩的偶像劇能夠掀起再一輪的偶像劇熱潮。我覺的這其中的原因也與台灣的優質演員大舉進軍大陸市場有關。前幾天看過一個相關的新聞,其中也提到台灣的幾大電視臺在購買偶像劇方面也顯得越來越謹慎,因為一般的卡司如果無法吸引觀眾的興趣,可能會為電視臺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爲了保險起見,這些公司在買劇時,認准幾個主要的演員,比如林依晨、陳喬恩等。但是,大家也發現這些明星近幾年不是產量減少,就是轉移大陸發展,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移出台灣。而同時台灣本土的新生代演員雖然也不斷出現,但是無論從演員的演技,還是劇本的內容上來說,都沒有能夠開啟一個新的偶像劇時代的能力。作為一個從小看台灣偶像劇長大的大陸小孩,當看到台灣偶像劇進入這樣一種青黃不接的狀況時,心理也覺得很是遺憾。希望台灣本土可以為偶像劇演員創造一個更加適合的環境,劇作家不是以公式化的模式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創造一些更加優秀的劇本。希望台灣偶像劇能夠再次以風靡亞洲的姿態,打造台灣成功的文化名片。

    回覆刪除
  2. 對於台灣的偶像劇我感觸較深,雖然早期台灣作品多是由日本漫畫翻拍過來,但是近幾年台灣編劇人才輩出,也有許多優秀作品被傾銷到他國,我非常樂見其成,並不是只有他國的編劇優秀,我國的也不錯的,而近幾年被韓劇急起直追進攻台灣,我個人覺得可以多方面學習他國優點是很好,但我們也要在此學習中好好的將台灣偶像劇更進一步的成長!希望未來會越來越優秀!至於A片及漫畫,我接觸的實在不多,也覺得這是台灣的某層次上面的文化,並沒有太大反對的意見!尊重多元的文化!

    回覆刪除
  3. 我覺得台灣的偶像劇近年來真的不比日本或韓國差,也許成本真的相對上較小,但題材愈來愈多元化。我是從「敗犬女王」開始意識到,台灣偶像劇不再侷限於女主角天真到甚至有點笨,男主角優秀主動勇於表達感受的這個定律,而是女主角也可能是事業有成的輕熟女,甚至談起了社會當時還不太能接受的姊弟戀,台灣偶像劇不再只是迎合民眾的口味,而是藉著俊男美女的吸睛,帶領大家探討更多當時還未被大眾正視的議題。

    回覆刪除
  4. 我問了很多我的朋友對於a片的看法,也有些人認為片中女優的叫聲其實沒有意義。我想不論是對於什麼樣事物的分析,我們也都只能從大部分人所認為的去統整,並不能全方位的去了解各個層面的影響。

    回覆刪除
  5. A片、漫畫和偶像劇這三種源於日本、生根於台灣的文化似乎都有了一套自成公式。老師之前已經有提到過台灣偶像劇的經典公式,而A片和漫畫也都有屬於自成的典型,且很明顯的隨著時代轉變,看到這些改變覺得很有趣。以少年漫畫為例好了,時代較早的少年漫畫較崇尚英雄,喜歡以原本弱小但熱血積極的主角和伙伴們經歷層層考驗而變的強悍的故事,如《火影忍者》就是一個典型;而現在雖然經歷考驗這一點不變,但是主角的形象不再都是熱血少年,也有形象冷酷、聰明絕頂的角色出現,他們在早期幾乎是男配角的典型,但主角的行列也逐漸出現這樣的特質,如《死亡筆記本》、《反叛的魯路修》。大場鶇和小畑健的新作《爆漫王》對漫畫公式有更詳盡有趣的闡述,覺得可以去參考看看!

    回覆刪除
  6. 家人假日非常喜歡看偶像劇
    自己或多或少會跟著看一些
    不知不覺好多部都大概知道在演些什麼了
    就算突然接不上問家人也就可以知道
    有個發現是近來的偶像劇男女主角常常會是以前幾部偶像劇男配女配
    我自己認為大多演員當上男女主角後便會闖出知名度
    闖出知名度後可能就會向大陸去發展
    結果造成台灣偶像劇找不到男女主角
    於是那些過去演男配女配的演員們便有了此機會
    如此如此的循環下去
    其實也是從另一個觀點看出台灣偶像劇近年的弱勢吧

    回覆刪除
  7. 我個人覺得感覺日本的宅到了台灣後意義完全變質了,原本是指對ACG熱衷的人,到了台灣卻變成尼特族的用法。不只喜歡ACG叫做宅,就連常常待在家、衣服打扮不講究、網路廢人、沒異性緣通通都用宅來代稱,這個風氣不只是人群,同時也是媒體對大眾灌輸錯誤觀念後的結果。

    媒體濫用詞彙也不是第一次了,還是少看為妙。

    回覆刪除
  8. 漫畫這個詞在我小時候爸媽給我的價值觀中,總是負面評價大於正面評價,
    認為看漫畫會是浪費時間、耽誤學業、暴力與色情等等,
    但是我自己卻是認為漫畫當中內容非常多樣,並不能以幾本評價不好的漫畫或是
    喜歡看漫畫卻犯了大錯的少數人,來以偏概全的否定漫畫的價值。

    回覆刪除
  9. 我是沒有看漫畫的習慣,但如果在電視或網路上面看到有興趣的動畫會停下來看。有一次在坐在家裡的電視機前面看動畫,家父剛好路過,便對我說:「都已經是大人了還在看這個,那個是給小朋友看的啦......」那時候我很不以為然,好像身為一「成熟」的個體,看動畫(或卡通)是不當的行為,因為那是給「幼稚」的人看的。這又讓我想到成熟兩個字,彷彿在很多人的認知當中,是「關心現實的」、「能務實的」,自然不會去接觸動畫那種「現實之外」的東西;但其實有不少漫畫、動畫、卡通等不見得都脫離現實,有些是以超越現實的方式表現、隱喻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甚至有些內蘊相當深刻,絕不是「幼稚」的。又,即便有些漫畫、動畫沒有深刻的寄託,天馬行空般的也無不好,我想那是一種「純真」,而多少人「長大」之後,便失去了純真活著的天賦,反而因為某種「成熟」,迷失了自我生活的意義。

    回覆刪除
  10. 跟一般大多數的人一樣,家裡的長輩總認為看漫畫會耽誤課業、加深眼鏡度數,然後禁止小孩看或是買,就像我家的國中弟弟偷買漫畫還必須由身為姊姊的我來稍稍掩護,滿辛苦的。

    我很喜歡看漫畫,很喜歡看熱血沸騰的少年漫畫,另一方面也可能跟我喜歡畫畫有關係,藉由參考漫畫家的表現技法,慢慢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與技巧,畫畫練習是我生活中的樂趣,也是課業上壓力的紓解方式,也許是因為對畫畫這個興趣的喜歡與堅持,家裡的長輩比較沒有太限制高中之後的我看或是買漫畫。

    台灣大眾對於看漫畫或動畫的人存在的很大的刻版印象,如果太過明顯表現自己喜歡這些,便會被貼上「喔你是宅宅」的負面標籤,「宅」這個字眼的意思在台灣也變質了,這也是許多平常會看這些東西的人隱藏自己嗜好的原因。我覺得會看漫畫/動畫的人基本上都是很好相處的人,甚至非常的有創造力與想像力,他們並不會因為看了這些東西就會變得與社會脫節,動漫畫中的各種想法、創意、甚至理念,都是生活上的力量來源,也提供了很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