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Week 10-16/11/2017: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

Week 10-16/11/2017: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  
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葉秀燕,〈「血拼英國」:台灣遊學生英國血拼的觀光消費研究〉,2009年文化
  研究會議,200914日。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
36(2006),頁167-209
延伸閱讀
Baudrillard, Jean. “Consumer Society.”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Ed.
  Mark Poste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9-56.
廖炳惠,2001.10.6.〈從國家拜物到血拼傳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01

  106日。

《課堂照片集錦》

 

 

 

 

 

 






《同學心得分享》


沈易
首先很感謝這組的報告,對於購物行為有詳盡的分析,同時又有各國排隊的禮儀介紹,我覺得很新奇。但在最後的結論,報告者提到我們不要盲從群眾,這點值得我們探討,究竟台灣人排隊是不是只有盲從跟風的可能性?
這當然不是絕對的,差別在於排隊的目的,如果排隊的目的是屬於大眾主流文化的,例如奶茶、拉麵等食品類,或大眾可以很快理解的流行文化,如蛋黃哥等,那跟風的機率就高。但若排隊的目的是屬於個別團體的次文化商品,如動漫周邊商品、音樂遊戲等,那會排隊的人通常是真正熱衷於此事物的,那用「盲目」兩個字冠在這些人頭上則不妥。
我認為應該考慮排隊的人的異質性,就像我真的喜歡吃拉麵,但我排在一群只想跟風的人的連鎖店家前,或者排在圈內人才知道的正統日式拉麵店家前面,是否會對我所做的相同行為有不同的解釋?
我想報告組在這邊應該是沒有多餘的意思,但我認為既然是報告的總結,應該要再謹慎一點的下,不然容易被誤解或過度解讀。

翁瀅瀅
如果排隊行為真的是個人需要、想要之下的行動,那是非常正常的。然而觀察近幾次在課堂上的微電影和報告討論,可以看出現代台灣社會的排隊行為已經扭曲而成為一種特異文化。排隊的原因不是出於對產品的喜愛需求,而是變成迎合大眾趨勢的追趕行動。
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個人覺得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生活品質提升、網路資訊傳達快速、民眾自信心與自我認同感下降、人際相處的合群意識……。因為生活品質提升,故有更多金錢與時間買稍貴的小物食品;網路上的網紅、鄉民、達人等等的文章推薦使流行物廣泛受到關注;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沒有自信而盲目遵從多數他人標準,認為排隊的就是好的;為了跟進同事同學的聊天而不得不參與,成為排隊文化的一員。我覺得這些都可能是造成排隊文化的原因,但由於沒有實際深入研究與調查,所以也許並不正確,僅只於個人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