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Week 16-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Week 16-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陳玉箴,《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2015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830(創刊號)taiwan.ntue.edu.tw/download.php
延伸閱讀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第313期(2002)。頁9-26
Ritzer, George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2002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2002a。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2002b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31 (2002)3期。頁58-68
廖炳惠,〈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中央日報》,20031222日。


 

 

 

 

 













40585232i 黃劭晴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黃劭晴發表於2018年 06月 21日(四) 17:41
 
台灣的食物非常具有本土特色,但對於外國學生而言較油膩。印象最深的是台灣非常流行吃滷味,那個味道彷彿蘊含了台灣道地的特色,記載了台灣人滿滿的回憶。各國之間都有本土化的特色美食,而台灣也有屬於自己的創意料理。我覺得台灣的美食可以繼續保存下去,不必刻意迎合外來者的口味,因為那才是正真屬於台灣的台灣味。
ntu_b06607047 陳泳寧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陳泳寧發表於2018年 06月 21日(四) 21:36
 
這組報告非常有趣。其中,由組內的外國人講述台灣飲食文化這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先前有英國遊學的經驗,我自身也深深體會到台灣的外食是多麼的方便且便宜。那裡的外食多半又貴又不合我的口味。因此,回來台灣後我開始變得更加珍惜享有這份便利的幸福。
另外,這次的報告也提醒了我,飲食並不只是食物的品嘗與營養的攝取。事實上,飲食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們的觀念,社會的習俗,自然環境的影響,都導引著飲食文化的走向。
此外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在課堂中,老師所提的「麥當勞化」一詞。麥當勞化是一個社會從傳統走向講求標準化、客觀化與高效率的過程。眾多的特色店家轉型,變的單一,就好像將多元的發展套入了相同的模子一般,能為商家帶來更多的利潤,卻也令人擔憂。當然,轉變是無可避面的趨勢,但傳統必定有其存在價值,因此在轉變的同時,我們也不可以忽略了舊有的寶貴。

40475024H 張楷儁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張楷儁發表於2018年 06月 21日(四) 21:52
 
       聽完了這周飲食文化的後半部報告,對於台灣的飲食的歷史還有各種型態的小吃都有了些許的了解,像一些傳統小吃,如:蚵仔煎、臭豆腐、豬血糕……等,都是台灣著名的傳統小吃,當時聽著聽著肚子不禁餓了呢!而近期也推出了許多流行的飲食,像是師園的炸魚丸串、棺材板加珍珠粉圓……等,都令我大開眼界,想立刻品嘗一下!最後也提到了一些傳統美食的轉型與省思,我覺得台灣應維持自己的飲食特色,不要盲目地模仿他國,反而無形中失去了自我,我們應保持著自身的文化,發揚台灣的傳統小吃,讓外國人一看到就說:「這就是來自於台灣,超好吃!!」。

40544002s 林方禾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林方禾發表於2018年 06月 22日(五) 04:25
 
飲食文化在台灣一直是相當多元的,這組ppt不僅精美,內容更不用說,雖然我覺得有些食物介紹得太過詳細可能會模糊焦點,但也是介紹了很多台灣道地的經典小吃,更多不一樣的是新興的台灣美食,雖然是在午飯後上課,但是看了投影片上一道道的美食,還是讓人禁不住想吃的慾望,另外我覺得有一點也很酷,他們不僅介紹美食,還特別去查他最初的產地還有一些命名原因等等,相當用心。
40340229s 郭益翔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郭益翔發表於2018年 06月 22日(五) 10:39
 
這組同學非常用心,有將台灣的一些原創(創意)料理逐一介紹,也做了一些傳統與非傳統飲食之間的反思,此外這組中有外籍生,透過外籍生的分享,我才了解在外國並沒有這麼豐富的飲食文化,才知道飲食文化真的台灣的一大特色!
老實說,我對老師最後的補充說明比較感興趣,像是很多飲食台灣人之前不會吃也不會有這樣的飲食觀念,但是現在卻發生的改變,這之間究竟有什麼轉折,這個會讓我非常有興趣!
40690107m 劉倩妤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劉倩妤發表於2018年 06月 22日(五) 13:44
 
飲食在世界各地會隨著地理位置、文化風俗、甚至是政治等都有可能受影響而發展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在臺灣有許多傳統的小吃,各地也有自己有特色的飲食,一說到某樣食物就會想到某地的那種強烈關聯性。而且可能也會為它舉辦特色活動,更加強外地人對這食物的在地性。但是也有可能是人為的因素而讓一食物變成當地的特有食物。
另外,從臺灣的小吃能夠看到臺灣與全球對話的關係,而發展出新的飲食,也有臺灣自己發明新的食物傳到世界的例子。從不同角度來看臺灣飲食文化都能發現豐富的那一面!
40620104l 簡世傑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簡世傑發表於2018年 06月 22日(五) 15:53
 
這一組的報告雖然被分成兩節週來進行,但其內容還是非常充足,除了介紹臺灣的飲食發展脈絡之外,也將臺灣的傳統飲食如豬血糕,還有改良過後的特殊美食像是甜筒比薩等介紹給我們,雖然這堂課的上課時間離吃午餐的時間並沒有很久,但還是看得令人垂涎欲滴。而在介紹飲食之外也有提到與食物相關的文學,而更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外國同學的心得分享(幸好不是講英文)。確實在臺灣真的很方便,不只是賣吃的東西商店多,就算沒有這些店家也還有7-11和全家,根本不用自己煮,而且臺灣的小吃大多數cp值都算高 也難怪外國同學會留下我們臺灣人都不太愛煮菜的印象。在報告的最後也提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到底什麼算是臺灣的傳統小吃?我覺得這組的答案很有道理,那些融合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不會特別花大錢或等待時間去吃的食物,往往才是最傳統的臺灣美食。
40606118e 蔡銘怡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蔡銘怡發表於2018年 06月 23日(六) 11:39
 
台灣的多元文化能反映在飲食上,這組介紹的滿詳盡的,不是單純介紹美食,還會說明這道美食的原產地、起源由來等,讓整體報告有趣了不少,台灣不大但同樣一道食物在南北卻又會有些差異性,像是吃法或是叫法,不過有點可惜的地方是我覺得創意小吃的介紹沒有讓我的眼睛為之一亮,我認為應該還有更有創意的小吃,像是什麼麻糬豆花、可以喝的蛋糕這種一聽有點匪夷所思的食物,但聽完這組介紹的創意小吃,我還是很心動想要去嘗試,另外外國同學的分享讓我們知道台灣人在外國人眼裡的印象,滿好玩的,雖然不愛煮飯這印象讓我有點小傷心,我想台灣人只是懶還有生活繁忙但是還是很喜歡自己下廚的,台灣飲食是我們值得抬頭挺胸驕傲的地方,我們要多認識自己的飲食文化。
40471209h 王淨婷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王淨婷發表於2018年 06月 23日(六) 14:52
 
這組的報告很豐富,介紹的也很詳盡。台灣的小吃確實很厲害,我們都該以此為傲,聽認識的陸生說過,他來到台灣的第一年胖了5公斤,因為台灣的美食和夜市,在他們那裏從來沒有這樣豐盛的消夜,半夜還可以去買豆花、雞排、滷味,他說他要畢業了,相信會非常想念台灣的美食和珍珠奶茶,這樣的文化是台灣極大的觀光特色和優點,讓外國人驚豔或是流連忘返,台灣的飲食也有很多敢冒險的人正很努力地想賣出國際,我的表叔就到俄羅斯去賣珍珠奶茶,政府應該要好好著重發展這些優勢。
40690118M 江冠岭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江冠岭發表於2018年 06月 23日(六) 21:33
 
自己是台中人,對於有位南部同學說來台北都吃不到有肥肉的滷肉飯很有共鳴,因為我從小都跟著爺爺奶奶吃,習慣吃比較"傳統"的口味,正餐一定要有飯,不喜歡生菜...等等,但來台北後,為了自己的飲食習慣,都只能咖哩戰線、木町、福州麵輪流吃,吃到都快膩死了,但看其他同學都鹹水雞、滷味、師園吃得好好的,甚至還無法理解為何我一定要吃到飯,讓我很難適應。上次有這種經驗是在高二暑假去德國參加音樂營時,當地都只有麵包和麵一樣,不但如此,商店晚上6點就關了,是個和台灣完全不同的地方,度過了三個禮拜沒有飯的日子,回台灣的晚上吃到滷肉飯時,竟然吃到哭了,有種"阿,回到家了"的感覺。
因為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對這次的主題特別有感觸,飲食不只是營養標示和食物而已,他同時有著回憶、現在和歷史的多重身分,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的文化,希望台灣人在"民以食為天"的個性裡,不只要愛吃,更要同時愛著自己的文化。
40671130h 邱昱璇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邱昱璇發表於2018年 06月 24日(日) 15:33
 
飲食跟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每天眼睛一睜開就要先吃一整天最重要的早餐,忙著忙著過沒多久又要吃午餐,然後忙了一整天最期待的就是能在晚餐時間好好的坐下來吃一頓飯。民以食為天,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各地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我覺得飲食文化不只分國內外,台灣的各個地方也隨著當地特色有很多好吃的東西,例如新竹因為風大有好吃的米粉,還有貢丸,宜蘭有三星蔥,雲林醬油很好吃,就連小地方例如蘆洲以切仔麵著名,三重五華街開了一堆飲料店,一個地方的飲食特色都跟當地做了結合。端午節剛過,阿嬤每年都會包肉粽,肉粽也會分南部粽北部粽,南部的口味比較重,吃東西常常會沾一堆醬料,這些都反映出生活習慣,所以我覺得飲食文化是值得好好探討的,可以從中獲得很多當地的資訊,或許出門旅遊嘗試一下當地美食是一種很好的入境隨俗的方式。
40342052s 吳其錡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吳其錡發表於2018年 06月 25日(一) 16:05
 
邊聽這一組的報告邊感受到自己肚子在抗議,三點前後真的很容易餓。
飲食,可以成為代表當代當地的文化,已經不只是如球類運動、藝術展演需要藉由人們去探索另一平台才可以觸及的,而是一種真真切切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文化記憶的方式。像是每當吃到剉冰,我會想起高中時的荒唐歲月;吃到蘿蔔糕我會想起在高雄老家每天必須早起的早上。或許哪天如果要離鄉背井,離開台灣,或許我便會開始想念每次月底的滷肉飯了吧
40602017e 董舫妤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董舫妤發表於2018年 06月 26日(二) 21:57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台灣有特色的小吃更是享譽國際,這組同學介紹了各式各樣的飲食,讓中午才剛吃過午餐的我,又開始垂涎三尺。
許多小吃都是台灣特有的,有趣的是也有許多是從外國傳進來,但經過本土化的口味改良,形成一種全球在地化的體現。
更可以看到雖然是同樣的小吃,在台灣的南北也有不同的味道及作法,像是同學報告提到的滷肉飯,但身為北部人的我真的比較偏好瘦肉的滷肉飯呢!
我也很喜歡這組同學後面提到的飲食產業的轉型,在時代的變遷下,許多傳統小吃店改良為所謂的網美店,雖然衛生環境變的明亮整潔,價格卻是翻倍,同時是否也會缺少了那吃飯時老闆與客人相互的關心與交流呢?我想這都是相當值得我們思考以及反思的。


40671101h 方姿淯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方姿淯發表於2018年 06月 27日(三) 13:43
 
那天,我沒有吃早餐和午餐,一看到「飲食文化」這個標題,瞬間覺得飢餓感飆到了最高點,一度有離開教室去吃飯的衝動,但我還是認認真真的聽完了這組的報告,畢竟,身為一個美食愛好者,怎麼可以錯過任何一個能對」進行深入了解的機會呢!
想當年,我跟著爸媽征戰四方,嘗遍各家餐廳飯館,抱歉,浮誇了點,但我們家的確吃過不少稀奇古怪的料理,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三杯飛鼠吧;除此之外,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杭州菜,蓴菜湯、老鴨煲、東坡肉等等,且東坡肉和台灣的口味差異甚大,肉肥而不膩,十分入味也不會太乾柴,我真的深深為之著迷,總在思考有朝一日一定要再去杭州,待上個十天半個月,吃盡當地美味。
40371225H 李信杰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李信杰發表於2018年 06月 27日(三) 20:53
 
對於飲食方面,國外跟台灣真的是落差非常大,我曾經去過美國為例,基本上到處都是速食餐廳居多,如果要吃到家常菜或者是特色料理,價格都是異常的貴,大部分的美國人選擇在家煮,相較之下,就像報告的人說的一樣,我去夜市買,跟我在家買的價格都一樣,為何要在家煮呢?可以外面買就外面買。之前我有一群國外的朋友來台灣,那天我早上帶他們去早晨市場吃四神湯,豬肉麵線等等,每個都說很好吃,但是都不知道到底是甚麼,於是我就帶她們晃了一圈市場,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很驚訝,甚至有些人不敢相信他們吃到的東西,後來我就問他們才發現,其實有些東西,例如買肉的過程,他們幾乎沒有直接接觸像我們市場那樣血淋淋的現場,甚至有些部位他們根本不會嘗試,雖然她們吃得很開心,但是他們扔然對於吃到的東西感到非常好奇。
40602005e 劉美惠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劉美惠發表於2018年 06月 27日(三) 21:36
 
   我覺得這組後半的討論很有意思。像是什麼是傳統食物?怎麼定義它?還有現代飲食產業轉型的部分,有部分呼應到老師所提及的"麥當勞化",現在許多店家強調標準化、可預期性,在飲食產業也成為一種轉型機制,但在這樣的環境下是否會失去獨特性,這也是很兩難的課題
   另外西式brunch 咖啡廳文化,讓飲食不再只是填飽肚子,更多了享受氣氛,與人交際殺時間的意義。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因為當我們去吃小吃攤時,沒有人會將他認為很時尚,但到了早午餐店就有人開始會打卡上傳,甚至有炫耀的感覺。我覺得崇洋媚外的心理在這裡有影響,所以我們會覺得去咖啡廳很酷,認為吃早午餐是一種態度。相形之下,滷肉飯也許就變成了所謂傳統美食,是不是也代表這些傳統食物不夠潮呢?我相信飲食沒有高低之分,但人的意識會讓食物產生不同的價值。
   
40601026e 李亞璇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李亞璇發表於2018年 06月 27日(三) 23:40
 
民以食為天,本周主題相當吸引人,報告的同學帶著我們認識東方傳統料理、先人的生活智慧,近來蓬勃發展的創意料理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我常常以吃來犒賞自己(難怪會胖),事情很多壓力大時總想要以食物來撫慰自己的心,或許這就是食物的神奇之處吧?而且飲食也扮演了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如同童年巷口的那碗清麵線,每每想到那無法再觸碰的滋味,心裡總會五味雜陳,但這也讓我體會到,原來飲食也能是避風港,讓疲累的我們能夠喘口氣,回味某種飲食的香氣、味道,更躲回記憶中的美好。
40422015l 劉云軒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劉云軒發表於2018年 06月 28日(四) 11:45
 
  飲食本就是一個相當吸引人的題目,這次報告的組別也十分用心,附圖非常精美,而講者除了PPT內容外也分享了自身的經驗,整體來說是相當成功的一個報告。關於結尾部分的反思我有幾點想要表達的,我認為「價格」與「價值」或許在硬體(諸如3C產品、鑽石、住家)方面成正比,但在飲食方面卻沒有絕對的關連性。舉例而言,一瓶要價數十萬的紅酒和一杯五十元的珍奶,我個人還是會選擇珍奶,原因只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而已,並不會因為這兩種飲品擺在一起,人們就會認為珍奶的價值低落。
  PPT上有提到:「我們願意花更多的錢來享用異國、創意料理在裝潢優美的餐廳用餐,卻不認為那些古法的、傳統的、在地的台式美食值得我們付出相同的金額。」在我看來,如果一碗滷肉飯要和法國米其林餐廳的價位相等,那我自然是不願意的。原因並不是我認為台式美食沒那個「價值」,而是考量取得難易度的不同、用餐當下的氣氛、餐廳的服務等等。我認為這組有些過度聚焦在「價格」上面。別忘了,平價美食也是台灣小吃的特色之一,誠如報告組別所言,民族料理的特質應是包括在地性、獨特性、還有當地人的自我認同上面,不論價格高低,吃起來有「家鄉味」的食物,就是專屬於台灣的美食。對我們而言,如同報告結尾所說,台灣美食的價值早已跳脫了價格的框架。
40422022l 張豐鑠的相片
回應: 第16週(14/06/2018):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張豐鑠發表於2018年 06月 29日(五) 12:34
 
  台灣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形塑成多元文化的面貌,這個特點也突顯在飲食領域的層面上。日式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的融合下,也出現許多特色美食,同時也促成了相當一段時間,飲食文學的蓬勃發展。然而,後來面臨西方文化的引入,也讓飲食產業出現轉型。出現東西飲食融合的創新產品,也為台灣的飲食業注入一股全新的活力。如今走在街道上,有西餐、連鎖餐飲集團、平價小火鍋,轉進夜市,也有傳統小吃可以選擇,這對於我們而言是相當幸福的事情。然而,要如何保有台灣特色的飲食,我想這是台灣餐飲界目前最重要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