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Week 10-14/11/2019-: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

Week 10-14/11/2019-: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帶領討論助教:張子樂

指定閱讀
葉秀燕,〈「血拼英國」:台灣遊學生英國血拼的觀光消費研究〉,2009年文化研究會議,2009 年 1 月 4 日。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 36 期(2006),頁 167-209。
延伸閱讀 Baudrillard, Jean. ―Consumer Society.‖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Ed. Mark Poste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9-56.
廖炳惠,〈從國家拜物到血拼傳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01 年 10 月 6 日。

《課程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邱紹恆
台灣人真的是很愛一窩蜂去做某樣事情,像是排隊的話,可能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店是在賣什麼,但是看到很多人,所以就為了排而排,感覺不排就不是台灣人,又或者是覺得排隊賣的才是好東西,沒人排就是不好的,再來關於血拚方面,一遇到百貨公司周年慶,整間店真的是沒什麼地方能走,尤其是女生專櫃的地方,其實比起女生,男生在周年慶方面就不會那麼強求,不會為了買而買,在百貨公司的男生樓層就不會有那種現象,真的是有需要才買。還有常常自以為撿到便宜,但買回家才發現根本用不到,這不僅僅是浪費資源,也完全沒有省到荷包。

許皓陞
我並不是個會因為血拚而排隊的人。我第一次吃胖老爹的時候,已經是一份只需要等10分鐘的那種;厚奶茶我至今沒有喝過;來師大三個月,幾乎天天經過師園鹽酥雞,也還沒有進去吃過。為了某樣東西而排隊搶購,至今在我身上似乎還沒有發生。通常某樣東西都會有其替代品、替代商家,你總是能找到品質雷同、卻不需要排隊的狀況。
我把排隊文化的原因歸咎於太多人忘了做損益比較。舉例來說,今天某人在某地發放免費雞排,你願意花一個小時去排隊,但你如果把這一個小時拿去工作,以基本時薪來說,你可以買兩份雞排,甚至再多一份甜不辣,雞排的辣度蔥蒜還可以自己選。其實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會先做損益比較,比較利益得失以後,再決定要不要去做這件事情。排隊文化中的人我認為很多人在排隊前其實沒有想太多,從眾心理讓他們忘記做損益比較,最後才變成排隊。
至於排隊文化到底是不是壞事,我覺得要看在甚麼層面上探討。舉例來說,台灣電扶梯靠右排隊的習慣真的很特別(也讓人覺得很方便),當然也有可能造成電夫梯損壞(但我認為這可以從設計上改良)。排隊文化充其量是種現象,好與壞需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

江沛霓
其實我很討厭排隊,雖然我今天表明我有去排嗡嗡包,但我去之前根本沒想過會那麼多人,只是剛好朋友揪就一起去了,根本就是為了一起玩才排隊。排隊對我來說不太值得,很多時候要排隊的東西稅直接從我的選項中消失,除非像是早就約老一起吃的火鍋當天到現場發現要排隊,這種提早訂好又臨時得知要排隊,才會跟大家一起排隊。
但我有發現我自己身上有點從眾效應的影子,像是做選擇時會多問問別人的意見(雖然也不一定採用),或者不太會拒絕別人的邀約,我自從意識到自己身上有從眾效應後就會時刻提醒自己,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多點自信心,雖然還是有被左右決定的時候,但至少有改善啦。
一窩蜂排隊這件事呢,我自己有一點另外的看法,因為對我來說,當一個東西人氣很高時,那他的知名度就會大增,畢竟我會知道這些東西極大部分都是透過社交媒體,透過朋友分享,而當我知道這件東西,而他本身又對我有吸引力時,那我就可能會去嘗試,不單單是因為"聽說很好喝"、"大家都在喝",而是因為我"本來就喜歡XX口味、XX品牌"等,像是我本來就很喜歡喝鮮奶茶,但我們家不會去逛好市多,透過新聞大幅報導,我就會希望自己有機會時可以嘗試看看厚奶茶,後來我在風潮過後喝到,也覺得很合我胃口,一窩蜂排隊,這也可能是廠商的宣傳效果吧。

林子安
日常生活中,我很少跟著大家去排隊~因為我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在經過這週的討論之前,我以前認為排隊是非常"浪費生命"的事情!但排隊背後的意義卻深不可測,他富含著許多心理和實質的價值感!當我讀到從眾效應時,唯一讓我有一個深深體會的例子:還記得三年前,芭樂芭飲料店推出"芭樂+火龍果"超完美漸層色的果汁!而且他瓶子的包裝非常簡約且有質感,當時因為那美麗的配色找了高中同學特地跑到中原大學那裏購買,車程不算排隊就足足等了2個小時!原本只想買一瓶喝喝看,但因為排隊太久為了不讓這趟不虛此行,我一口氣買了6瓶!當時喝的時候還覺得好好喝那感覺好幸福>3<,事後隔幾天意外發現我家旁邊的果汁攤也在賣一樣的果汁,沒有華麗的包裝價格也比較便宜,喝起來反倒更好喝!雖然現在想一想有一點蠢,但是沒有經過那次排隊,不會知道那種辛苦得來心靈上的幸福感那麼深刻~也不會嚐到簡單樸實的味覺美好!
我認為"從眾效應"不全然都是不好的現象!透過媒體網路文宣,我們看見最新流行的時事和款式,當然你要保有一定的理性態度,去思考別人的推薦,是否適合自己,真的有那麼需要?極端一點的想法是:如果沒有買到這樣東西,我的生活會比以前糟糕嗎?但這些思考是很實用的,給自己一點時間反思和考量這是所謂的必需品還是奢侈品?再想想自己的荷包會不會哭哭><這樣就能作一位良好的消費者!

簡秀純
這次的報告對我來說是從無到有,從組長一開始規劃內容,再到助教指導我們如何分配排隊和血拼的舉例,一步步的完成完整的報告內容,是多虧了大家的努力付出和分工合作。
而在報告當天之前,其實已經聽過很多次大家的報告內容,每次對我也能有不同的啟發和領悟。練習時,我們給彼此意見,提升自己的報告品質以及內容,也討論如何更完整的呈現,所以筆記像在抓漏洞,而報告的當下,大家則是展現出最完整的內容與省思。
在準備從眾效應的同時,我也分析和反思自己是否有做過從眾的行為,我想這在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是難以避免的,有時候只是因為好奇心,或許就剛好變成了那個從眾的人,但是否能算盲從,我並不那麼認為,畢竟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我們都難免跟隨社會大眾的規範或是習慣,成長的過程是接受社會化卻也逐漸失去自我的過程。
從排隊和血拼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成為理性的消費者,以避免發生賠錢又賠上時間的狀況發生,能適時地考量自己的需求與狀態,就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吳政儒
這次的主題,是我們組負責的,這個題材很特別,畢竟,檳榔西施和電子花車文化在社會上觀感不一,也富有爭議,但是愈深入了解,就愈發現這是一個有趣的台灣社會文化,電子花車在婚喪喜慶的角色看似衝突,但五彩繽紛的聲光和愛熱鬧的鄉土風情很是符合,也代表了台灣社會的另一種草根精神,而檳榔西施這個職業最大的爭議在於穿著清涼,販賣的商品又是檳榔,所以會讓人有低階工作者的印象,其實她們也是勞動者,職業無貴賤,不該被人貼標籤,所幸,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許多國家媒體也對我們這些文化進行報導與關注,大家也開始學會從不同的視角來解讀這些有特色的台灣文化現象。

夏瑄
看完關於羊群效應的資料後,我覺得或許臺灣人根本不是喜歡排隊這件事,而是習慣跟風這件事情,不管是雷神巧克力或是厚奶茶,流行的熱潮都只有持續半年到一年左右,有些風靡一時的產品甚至在短短幾個月內就退燒了,排隊現象的起因有兩個,「限時限量」的促銷手段會激發人們害怕短缺的恐懼心理,製造出商品供不應求的假象來促進購買的慾望,導致排隊購買的人潮在短時間內暴增。第二,人們在不確定某項產品的品質時,會為了避免自己吃虧,寧願排隊花費時間成本,來換取商品品質的保證。聽完這組的報告後,也希望自己以後購買物品前要貨比三家,才不會成為盲目排隊人龍中的一員。

林芷瀅
我覺得這組同學報告的目錄很詳細,每個人舉的例子也都很生動!說到台灣人的特性,排隊真的是不可不提的一環,不過同學也分享了這其實也是紀律、文明的表現。前陣子的厚奶茶、髒髒包和一蘭拉麵都算是一時搶購,這樣的從眾效應卻也同時是服從權威、缺乏自信的象徵。因為我們需要這些外在的物質來顯現出自己與他人是能夠有相同水平的。而媒體宣傳也將消費者的購物心理或實際行動網狀的連結在一起。至於血拼,其實就是為了滿足個人大量購物的慾望。有像是情人節之類的西方文化介入,紀念品、伴手禮類的異地物品價值,快時尚的消費型態改變,以及越貴越要買的炫耀性商品。
物品本應是人的延伸,但工業革命後物資過剩,人物關係逐漸變成奴役。老師也有另外補充道台灣人的集體思維,CP值要很高,不然不買的心態,其實就跟老闆要求員工22K做到死的概念差不多(這麼真實的比喻有點嚇到xd)。在社群網路這麼發達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受到同儕、廣告影響消費行為。我覺得我們在消費前都應該想想自己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但同時兩者都得應該拿捏數量。

黃亮鈞
這組的報告十分詳盡,也能運用影片方式輔助講解,引起同學們的動機進而思考--「我為何排隊?我為何血拚?」
在熟悉的地方我是很少排隊的,例如家裡附近的菜市場、夜市,我們總是知道「排隊的店是騙觀光客的啦!」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然而,只要我一到了陌生的知名景點,手機一開、評論一刷,我還是選擇所謂「排隊美食/名店」消費,背後的原因或許是一種「安全感」,「有人排隊的店就算沒那麼好,應該也不雷」的想法深植我們的心中,往往做出讓自己也困惑的決定。
而花大錢血拚的意義,或許背後某種程度也是在追求「安全感」,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喜歡購物,僅是一杯手搖杯也能滿足我「買」的渴望,即使我根本不口渴,透過「買」的動作滿足內心空缺的那一塊,而滿足的延續也如碳酸飲料一般,瞬間滿足飢餓、卻在幾分鐘過後回復飢餓的感覺,快速且短暫。

賴怡均
說到排隊,大家總會想到「台灣人就是愛排隊」,而往往提及排隊,大家也總是很興奮的一同加入討論。
上課時老師請同學們分享排隊的經驗,當時我想到了三個難忘的回憶想與大家分享(但因那時大家都很熱烈的舉手發表,所以我就透過moodle這個方式來說啦)。 第一個排隊的經驗是-豆花,桃園大溪最有名的就是豆花與豆乾,而我們家附近就有一家價格親民、豆花好吃、料又多的傳統豆花店,往往假日回桃園時,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我們家總會買個幾碗回家吃,然而隨著報章雜誌、網路媒體的報導宣傳,使得店家的生意愈來愈好,從小我們買時頂多排一、兩個人,現在要買則需要排到十五個人以上,想吃豆花還得先通過排隊這一關呢!真不容易~~~ 而第二個排隊的經驗是-包包特賣會,前幾個月媽媽在網路上看到特賣會的消息,很興奮的邀請我一同去搶購,身為貼心女兒的我當然要陪媽媽一起做她想做的事啦,當天,特賣會大排長龍,我們從早上十點排到下午一點,且最後還是沒排到,因為感受到爸爸的不耐煩,加上我和媽媽對於會排到什麼時候都充滿未知數,因此最後我們還是決定放棄去吃午餐。第三個經驗是-蛋糕試吃,新開幕的甜點店推出免費送一塊蛋糕試吃的活動,我是個被蛋糕甜點深深吸引的大學生,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印象中當時排了快一個小時。 這三個排隊的經驗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其中我覺得豆花與蛋糕所帶給我的愉悅感是非常大的,因為豆花cp值很高,讓人吃完感覺好滿足;而蛋糕享用完讓人覺得幸福,加上又是免費的,更讓人覺得心情愉悅。 
開始反思排隊與我們實際得到的,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呢?我想,大家在心裡各自有答案,有些是值得的,然而有些在我們經過事後的反思會發現,這些時間的花費應該要有更佳的利用。或許每次的排隊經驗都是我們的學習過程,謹記排隊的經驗,也許會改變我們排隊的這個行動!

陳映儒
從台灣人喜歡排隊的現象可以探討到跟風。我認為跟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像媒體的總白癡化,因為會跟風的人代表沒有經過思考就一窩蜂的去做某件事,而沒有去瞭解自己是否真的有興趣或喜歡,只是為了打卡或是展示某種流行。希望大家都可以成為能夠獨立思考、不盲目跟風的人~

薛珮汎
其實我至今也沒搞清楚排隊的吸引處何在,因為我幾乎不排隊的(哈哈哈)
如果有賣同樣東西的兩家店,一家人很多、一家沒人,大多數時候我都會走入大多數時候我都會走進沒人的那家,因為不太挑食、又很懶惰。
報告中提到的厚奶茶、老虎堂等等排隊必搶我一個都沒搶過,不過很多時候的確自己也沒搞清楚需要和想要的差別,亂買了一堆不必要的東西。
總之!短期內台灣人看似愛排隊跟愛搶購的風氣大概是還無法改變的,畢竟媒體推波助瀾跟各種廣告行銷商的天花亂墜還是很有作用的。

彭晉璋
本周請公假練啦啦,沒有聽到小組報告,但看完PPT,還是有些心得想分享。
我其實是滿討厭排隊的啦,除非像突然很想吃某樣東西的時候,我才會心甘情願地排隊,不然排隊真的是一件滿浪費時間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都很困惑到底是有甚麼好排隊的?
厚奶茶?等風潮過後我有買來喝過,沒有太特別的地方啊。
衛生紙?大降價很便宜,但少用、少製造垃圾更實在吧。
我認為這都是一股腦兒的衝動導致,想嘗鮮、搶便宜,卻缺發理性思考:到底需不需要?
另外,女性好像也比男生普遍愛排隊、從眾,比如說百貨公司周年慶的時候,女性服飾、化妝品專櫃總是大爆滿,
反觀男性相關的櫃位,人潮也沒多多少。
我覺得,有需要再買、確保商品的實用性,才是購物的最高準則。
然後由排隊一現象延伸出的從眾效應等等,牽扯好多心理層面問題,我從沒發現有這樣一回事,
之後在路上會再仔細觀察XD

徐珮華
這次的主題非常生活化,並且搭配雙十一的時事,聽得很輕鬆負擔也不會太大。
我自己沒有太多搶購熱潮的經驗,像是厚奶茶、胖老爹這些食物,我一概沒有嘗試過,我覺得應該也是自己太懶了吧哈哈,不會特別為了一個流行而浪費時間。
透過蔡阿嘎拍攝的影片,才發現原來短短的幾年就已經出現了這麼多次的流行風潮,影片顯示出那些流行總是在短時間內就退燒,而後留下一堆滯銷的產品。這也呼應到我們這組拍攝的微電影,臺灣人總愛跟隨流行,一旦有新的潮流出現,大家便會立刻跟進。
  但這也讓我產生一些疑惑,除了臺灣外,其他國家難道都沒有類似的行為嗎?若真的如此,那又是什麼原因造成臺灣人有這樣特別的癖好呢?

謝善如
我不是一個會跟風的人,首先是因為不能接受自己盲目追求的這個行為,再來就是因為我不會亂花錢(零用錢比較少的關係),不過這也涉及到我們所談論的跟風是指哪種形式的,物質上的還是更為抽象的概念,價值觀及心理層面的追尋,跟風到底是不是貶抑詞,其實跟風有兩種意思盲目的從眾、自我理解後的追尋,但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偏向前者,很少我們會去想生活中的物質到底哪些才是重要的,我想這跟老師討論關於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反思可以有很大的關連,物質是人意志的延伸,自從我們的生活脫離不了大量生產及消費的時代後,人與物的關係也質變了,與物質不再有情感上的連結,倒是多了更多不需要的東西。

簡齊
本組報告簡單且容易理解,把難以做成長篇報告的"排隊"拿捏得恰到好處,也有許多說到排隊時不會想到的議題值得探討。
其中一個提到的是"從眾效應",其實從演化論久可以得知必要性,脫離人群的邊緣者會被自然界淘汰,導致大家也會跟著多數人的方向,即便那是錯的,報告中提到的三條線實驗在網路上有看過一樣的實驗影片(Conformity - Mind Field (Ep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byIYXEu-nQ),而這種現象導致的就是,許多人利用一窩蜂的優勢,在盲從賽局中獲取利益,除了造成社會紛亂,某種程度也使得個體不再獨立思考,失去人文的多元性。

鄧濬澤
在這次的主題中,講到服飾的「快時尚產業」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台中一中旁的中友百貨開了一間新的H&M,開幕過沒多久後我去逛了一下,發現裡面的衣服的材質大多都非常薄而且感覺不紮實,曾經在店內買過兩件T-Shirt,穿不到一年就破了一兩個小洞,之後就回收了。而就現在的觀察,NET和ZARA也是類似的商業模式,這對從小被灌輸要愛物惜物的我來說覺得非常的不舒服,然而如此快速換櫃的模式才是如今的流行。
老師在課程的最後說到,大家在把血拚當作一種休閒丶放鬆的同時可以想想,我們只是把一個資本家對我們的剝削的行為中得到的一點點薪水,拿去投在另一個資本家身上。如此負面的話,我想我們應該從中得到的是,如何獨立思考,理性地判斷如何去消費(也如老師說的,得好好想想onsume"這個行為的本質),才不會淪為別人控制的工具。
也正如報告的最後講的,我們的確有些需求沒有被滿足,然而我們需要的是有意義的價值觀:
「你需要有意義的工作,你需要感受到尊重。你需要安心的未來,你必須得聯結到這一切。」

陳柏諺
活到現在,我最討厭的事情之一就是排隊,從小,我就一直納悶,某某店為甚麼那麼多人排隊?難道都不覺得很浪費時間嗎?比較近一點的例子就是胖老爹了,還記得那時在家附近開了一間新的胖老爹,光要排兩份炸機就要等兩小時,我受不了就去買拿坡里的炸雞了,過一段時間,風潮散去後,我才去買來吃,幾乎不用等,而且感覺也沒有比較好吃?

吳政儒
臺灣人不論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真的是很愛一窩蜂搶排隊,就如同報告同學所闡述的,人們常因為「羊群效應」的影響而出現盲從行為,店門口前長長的人龍好像就代表口碑和風尚,而排隊買到的東西是不是能達到心中的期待,似乎就見人見智了。另外,每逢促銷就忍不住大肆血拼的消費者,究竟只是滿足個人物慾,還是真的賺到便宜,實際精打細算下,也是值得好好思考的,所以,在面對這些誘人的買氣和行銷炒作時,要能保有正確判斷力、「三思而後買」,這樣就算媒體或商人的行銷手段再高明,都能冷靜思考,做個理智的消費者。

路琳
老師上課講述有關「異化」的例子,說明物品與人類的連結,當物品之於人的意義被剝奪,又或者當人類不再能掌控工作上、生活上接觸到的物品時,購買的行為,成為我們重新建立關係的管道。在報告裡總結的部分僅僅論述了關於排隊與購物是一種內心的滿足,脫離基本生存條件,成為獲得快樂的一種方式。而「異化」理論一方面補足這樣的說法,也更深入且科學的解釋,其中點出「人與物品間的關係」是十分有趣的,物品作為一個客觀的存在,卻因為人類主觀的意識與情感,而被賦予意義。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展現是屢見不鮮的,而在社會學上倒是透過老師的講述才恍然大悟,而當這種建立連結的需求無限上綱,究竟是人掌握了物品還是物品掌握了人,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

許景瑗
對這週的主題太有感觸了,我就是一個購物狂,對於周年慶滿千送百或是買一送一之類的折扣真的是一點抵抗力都沒有,這種現象在以前住家裡的時候因為有爸媽盯著還比較收斂,結果開始外宿之後簡直是無法無天……像是10月時新光三越周年慶,我一個人買到滿5000500,爸媽收到帳單超傻眼,我也傻眼;原以為不要靠近百貨公司就沒事,還想說那次花那麼多錢對爸媽有些愧疚,不然自己煮飯或許能省一點,結果是另一場悲劇。我每次逛全聯或頂好,看到有特價標籤的商品就想買,有買一送一更是加倍買,沒有花個5001000塊真的離不開(爸媽對不起),自己煮好像更花錢了。
檢討了一下自己為什麼這麼愛血拚,我覺得就我為例子而言,是因為看到有折扣,總覺得買了賺到,所以每次才都忍不住洗腦自己「買這個總有一天會用到,趁便宜的時候買是對的」但事實上真的需要嗎?看著我櫃子深處、因為買一送一多買的那串衛生紙,層櫃上多到要滿出來的、因為特價而買的泡麵及調理包,還有為了湊滿5000元買的運動褲,我好像不太確定是需要或想要或被鬼遮眼。(不過幸好我不愛跟風排隊,應該還不算太糟吧)

許家蓁
在新聞上時常可以看到台灣人一窩蜂地在排隊追求、購買某一種東西,什麼樣的潮流突然興起,突然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又或者是「限量」兩字的出現,都會成為台灣人想排隊購買某東西的原因。

像是報告中提到的一蘭拉麵、義美厚奶茶的排隊風潮,透過新聞一再的播報,或是朋友都一一嘗試過後,不免會導致我們是否跟不上流行的想法出現,想跟上大家的腳步所以去排隊購買某一東西的現象產生,有時也會因為炫耀心理,想成為獲得某一小部分限量品的持有人,像是為了限量球鞋排上三天三夜的隊。因此,我們可能會盲從跟上流行,但卻忘了去思考這樣東西是否值得我們花時間去排隊,符不符合時間成本; 也許實際排獲得某東西之後,發現東西並沒有想像中特別,並不值得我們去購買。

像我家附近就在知名的佳德鳳梨酥店附近,每次當店開門前,外面就已經有長長的人潮在排隊等鐵門開,在平常時間路過,排隊的人潮也從沒減少過,逢年過節更是有大聲公,加上地上排隊路線貼紙引導大批民眾在秩序內購買鳳梨酥,每每看到這樣的景象,不禁讓我思考這些產品到底值不值得大家排上一兩個小時購買,也許是因為我非常容易能接觸到這間店,對我來說已經不會想去排隊購買,但對外地來的大多數觀光客仍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台灣伴手禮。

王子月
排隊文化在台灣真的十分顯著,感受最深刻的是在我去逛夜市時,因為太多選擇,所以常常都是看哪裡有人在排隊,就跟著購買,而不是去選擇自己真正想吃的東西,排隊的人潮似乎就代表著一家店的名氣,而相較於沒有人在排隊的店我們往往會跟隨他人去選擇要排隊的店家,這樣的心態也反映出了台灣人的跟風文化,很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們真的是在選擇自己想要的嗎?還是跟著多數人的喜好去決定自己的選擇。
前陣子有一個飲料突然掀起了風潮,大家都在社群軟體上發文打卡,也形成了某飲料店的排隊熱潮,因為好奇所以我也找了機會去買,然而我覺得飲料雖然好喝,但排隊花費的時間更多,事後仔細想想好像也沒有那麼必要。
排隊現象沒有好或壞,而是應該評估自己的所需,而非一味的跟風,忽略了自己真正想選擇的東西。

全奕
我覺得不知道排甚麼還去排隊這件事真的很弔詭,你怎麼知道最後排到的是自己喜歡的東西,還要這樣浪費自己的時間?到了大學其實很忙,才知道時間有多寶貴,我現在連買晚餐等個十分鐘就覺得超久,遑論是排隊,我們那年的大考英文作文題目就是排隊現象,可見台灣這個情況有多嚴重,在FB的出清社團也會看到一堆人在出清自己囤貨的化妝品,都是衝動購物後又用不到的結果,也沒有省到錢,都是商人利用大家撿便宜的心態促使大家消費,我們以為撿到便宜實際上我們花更多錢,很多東西是真的有需要再買的,我現在買東西都會審視自己是不是真的會用到,對於剛開始開賣而需要排隊的事物,我都會等熱潮過後才去嘗鮮,因為越長大其實越不喜歡排隊。本組報告提到"從眾效應",這使得個體難以獨立思考,失去人文的多元性,講到服飾的「快時尚產業」。老師最後說到,大家在把血拚當作一種休閒丶放鬆的同時可以想想,我們只是把一個資本家對我們的剝削的行為中得到的一點點薪水,拿去投在另一個資本家身上,仔細思考真的是這樣,人們常因為「羊群效應」的影響而出現盲從行為,店門口前長長的人龍好像就代表口碑和風尚,但我們應該要冷靜思考買的東西是否需要。

詹靜宜
血拚與排隊相信是所有台灣人都曾有過得經歷。記得每天早晚通勤,都免不了和上班族、中學生,來一場「看誰先到」的生存戰,每每車站大排長龍,便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因為家剛好住在末幾站,經常是車子沒剩幾個空位的狀態,誰也不讓誰,車站遂成為鉤心鬥角的場域了。記得約莫國小五、六年級時,台北市因為花博蓋了好幾座花卉主題的展覽館呢,其中一座非常有名的就是「夢想館」。去過兩次,但每次都沒搶到入場券,後來爸爸便帶著我和姊姊,四點就起床,從基隆開車到台北,下車後一路狂奔,當時我穿著一件特別鬆的褲子,跑著跑著還滑了下來,爸爸趕緊替我拉起褲子,然後我們接著跑。天都沒亮就去排隊,若是問我值不值得,我的回答是:非常值得!排隊雖然相當花間,但若是為了有意義的事物或是和家人共度美好時光,那都是值得。

莊亞虔
作為一個超~討厭排隊的台灣人,每次看到有什麼熱潮興起、又一波排隊風潮的時候真的很看不下去...
尤其如果興起的那間店是原本自己的愛店就會很痛苦,不但可能會很久吃不到喜歡的食物,如果很想吃而去排隊的話也很怕被誤以為是跟風的人,真的很困擾啊!
台灣人的耳根子比較軟,常常聽信別人說的話,如果有熟人推薦哪家餐廳,通常都會去試試看。而且不只熟人,近年因為網際網路、社群軟體興起,廠商經常找名人代言,或者是美食客常常拍/報導一些爆炸性食物(起司爆漿之類的那種),這些都更加深了搶購、排隊的熱潮。「排隊買新品、買到後打卡」,變成是一件很流行、也同時是件值得得炫耀的事。雖然我壓根兒不覺得這有什麼好炫耀的,但流行好像就是這麼回事吧,真是悲歌。

吳展毓
在這次的報告裡,特別喜歡整張ppt的最後一頁的那句話:「社群媒體已經變成我們建立關係、形成自我認同、表達自我跟學習的空間,這都與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係。」排隊文化可以與社群媒體牽扯在一起,我認為是點醒了我一些想法。的確,網路也是無形之中造成排隊的助手之一,因為網路的群眾效應,因此某項事情一夕之間變得熱門,而群眾們是否真的知道這項事情的價值在哪?好壞在哪嗎?可能不是這麼清楚,但是因為大家說好,因此其他人也會覺得好,也會覺得這就是該這樣。
而社群媒體中的經營,似乎也是一種個人對外展示自己的一個方式,但怎樣展示的方式是受歡迎的?我們只能參照現有的知名經營者經營的方式來仿照,認為這樣就是受歡迎的,大家都會喜歡的,以至於到最後越來越多類型相同的經營者出現,但這樣的經營方式真的是自己嗎?還是只是想要獲取認同的一種手段?社群媒體對於現在人們價值觀的影響已經舉足輕重了,而身為使用者的我們,更應該在這樣混淆的時代裡,認知到什麼才是真正的價值觀,就好比在社群媒體上與你互動最多的,往往不一定是你真正的好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