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Week 14-04/06/2020-: A-Bian Doll, Call-in Show, Red-Shirt Army and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扁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318 太陽花學運)

Week 14-04/06/2020-: A-Bian Doll, Call-in Show, Red-Shirt Army and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扁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318 太陽花學運);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莊佳穎,《阿扁的異想世界》,台北:前衛,2004。
劉定綱編,《318 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奇異果文創,2014。
延伸閱讀
Shih, Fang-long. “The ‘Red’ Tide Anti-Corruption Protest: What Does it Mean for Democracy in Taiwan?”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Vol. 1 ( November 2007): 87-98.
周慧玲,〈現場節目與台灣焦慮〉,《聯合報》,第 37 版,1999 年 10 月 28 日。
陳登翔,《談話性節目的觀看邏輯:「新聞挖挖哇」觀看者的個案研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葉柏祥,《這些太陽花學生教我們的事》,費邊社文創,2014。

《同學修課心得》

侯佳玲
近幾年台灣民主意識抬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開始了解政治運作與論政治相關議題。相較於老一輩的世代而言,二十世紀後的年輕人偏向於利用網路媒體來看台灣政治,早期興盛的政治民嘴節目亦逐漸式微。老師在課後分享說道:「除了訓練批判性思考,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紙上談兵人人皆可,至於發表論點和具體實踐則是更深入思考面向。台灣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曾博恩以幽默詼諧的節目「博恩夜夜秀」談論政治,犀利的口吻及豐富的內容吸引不少觀眾群。然而他不單只是諷刺批評政治,更邀請他曾在節目上談論的政治人物現身說明,如我最印象深刻的為邀請韓國瑜那集。期望自己能在吸收各方言論立場之餘,更保留自身評判能力,進一步思考解決方案。

何倢伃
其實從小就對台灣的政治氣氛有蠻大的印象的。小時候就常常在電視上看到新聞或者名嘴在討論政治議題、選舉造勢晚會、學運等等;而現在則是在網路上也能看到各種不同方式來討論、或者諷刺一些時事議題。小時候總覺得人們是過度的政治狂熱,但現在我還蠻能接受這種大家能盡力團結起來去為自己爭取某件事、或著某種權利的氣氛。但我仍然不喜歡政黨時常為了選舉做出了某些極端的舉動、造謠、或者利用各種團體,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時反而忽略了政治的本質。雖然所有事情總有正反兩面,有時候難免會覺得某些做法有些偏激,或者和我有不一樣的看法。但無論是哪一種表達方式,都還是讓我很慶幸這裡是台灣,我們能很放心、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為自己爭取。

陳奕嘉
本週上課,再加上今日是六月四日,看著政治消費文化的形成、表現,以及民主化的觀察等課程內容,不禁想起《往事並不如煙》,這本多年以前在家裡偶爾看到的書籍,也是中國那邊的禁書(我後來調查到的),敘述著更多年前的政治史與往事,提到過去共產黨對故事中的人們迫害,對比著今日蓬勃發展的政治言論與任何民主式政治活動,令我充滿著感慨。
政治,說起來很簡單,但在我眼中,看起來像個戰場,也像個商業活動。課程報告有提到,「韓國瑜」就如【商品】(或稱【商標】)似的,它的周邊都會有人買單,打比方說我去年春節過年的時候,我收到周邊紅包,以卡通化為其主打。(對此本人表示不予置評,因為是長輩給的,即使立場不同也要尊重)
另外,對比著現在我愛買的商品與政治觀察,覺得「政治」其實很多元:不論是過去現在的議題,還是如「偶像」經營著政治影片或官方社群軟體,呈現著多元的宣傳、評論、立場不同的衝突。令我有種感受——
網路,正是「政治」多元的管道。

徐以丞
其實老實講,我自己對於台灣的政治可以說是冷感甚至是反感的。特別是近年,某些政治人物的出現和政策的制定甚至是誇大的口號,都讓我對於台灣的政治與未來感到無奈。口口聲聲說要為民服務,苦民所苦,替社會大眾做事的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的人們,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新聞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勾結貪汙的醜聞了,台灣的政治效率也就不會這麼低落了,生活品質與經濟也就不會每況愈下了。報告組提到的政治消費,透過類似造神或明星的手法推出周邊商品,的確是衝擊經濟的好手段,也合情合理又合法,但是消費的人群,是否真的思考過政治人物這樣做的目的何在?我覺得台灣人在選舉上,太容易引起排擠效應,只要是支持的政黨或候選人,做甚麼都可以被合理化,而對於不同黨派的,永遠就是為反對而反對,不站在事情的立場只站在黨派的立場。就是這種無知的想法存在於社會大眾和執政在野之間,台灣才會這麼低落。並不是說別的國家很好,只是覺得台灣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不要再被空頭支票和選戰時的舌燦蓮花給欺騙,雖然出來競選定會有這樣的手法和操作,但身為選民的我們應該要審慎思考到底是誇大其辭的政見,還是確實有可行性的。

劉宇蓁
在聽到老師放的"飄洋過海來看你"mv時感到很深的感觸,對於政治消費,在台灣開放同性婚姻之時,許多老一輩的人認為這是一股政治操作,賺年輕人的選票,甚至把年紀已大卻沒有結婚的蔡英文畫為同性戀的標誌,我不了解,為何何事都要講說是政治的操作呢?從小到大,我也遇過許許多多身邊擁有同性伴侶的朋友,同溫層內的我們也多多少少都是見怪不怪了,那時,我不懂老年人的觀點,為甚麼被傳統的道德觀念綁架的如此深刻?
  在我高中時,前三志願有個不明文的規定,就是不能穿著運動服出校門,即使麻煩,我們卻以穿著自己的制服為傲,即使在大熱天時,悶熱無法透氣的襯衫總讓人汗流浹背,爾後,服儀漸漸開放,常常看著學妹們穿著運動服出校門,同屆的我們常常碎念著:學妹為甚麼要穿運動服?好醜喔!   到這裡我才發現,我們是不是也能比擬那群被傳統觀念綁架的老一輩呢?會不ˋ會其實,運動服也很好看呀? 前三志願,一定要有制服上的認同嗎?
  老一輩所堅持的觀念,也許是我到了那個年紀,才會感受到的。

吳昀萲
報告中提到相比過去傳統宣傳自身政治理念與想法的方式,現在出現了許多梗圖、迷因與脫口秀反串的方法,利用詼諧、有趣的口吻來去吸引群眾。我認為這樣的宣傳非常有效。像是我很喜歡看梗圖來紓壓(以反諷時事的梗圖為主),而當我看不懂這張圖的梗在哪時,就會看留言,甚至去網路收尋。而且我本身對時事、政治其實不太感興趣,因此我可以透過梗圖來去了解現在發生了什麼事,並思考梗圖的背後想表達的意義。雖然這行為可能有點被動,但我認為對政治冷感的人來說,或許能在觀看梗圖的同時,間接影響與促進他們對時事的關注度。

王子涵
老實說,這週的課程內容對我來說相對較難吸收,也不太知道從何思考課程中提到的議題。
對我而言政治相關的問題真的非常玄,即使我試圖理解,也都不能夠得出一些結論。我只知道只要提到政治,大家都是敏感的,但是它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也默默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型態。
這次的課程讓我再一次有機會接觸這些議題,但對於延伸思考的部分,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郭于瑄
今天的VIP分享小時候阿公帶她去參加阿扁造勢活動的經驗,讓我想起今年總統大選前幾天在捷運上,看到兩個孩子手上拿著國旗,好像是剛和父母參加完韓國瑜的造勢活動,當下我心中有一個疑問,雖然這是一個讓孩子參與政治的方式,但孩子真的理解這些活動的意義嗎?還有在國小擔任志工的時候,也曾看到小朋友穿著國旗T-shirt,很自信地說自己是台灣人,我覺得很開心他認同自己的國家,但也有點害怕他會不會其實只是接受家長灌輸的想法。雖然長大之後我們可能產生和上一個世代不同的想法,但我覺得或多或少會受到童年環境的影響,變得比較偏頗特定黨派。小時候也常受到阿公的影響,加上居住的城市多半支持特定黨派,使我有一段時間也覺得這個黨是最好的,後來開始理解執政者實際政策發現很多弊端,知道不能只依造黨來選人,也應該尊重多元,但還是會不知不覺比較討厭敵對的黨。

吳昊祁
其實最近剛好六四事件30週年,我也開始思考著到底抗爭的學生民眾們與那群把「洗腦」掛在嘴邊的左膠們到底是為了什麼。那群學生真的是內地水軍所定義的廢青嗎?

廢青、覺青?

廢青這個名詞,是我在反送中運動中從大陸網友所打的文字中觀察而看到的。
這個名詞意思就是整天只懂消費玩樂而不懂努力工作賺錢養家的年輕人,在台灣其實並不少見,但在香港建制派以及大陸人的扭曲定義之下,它變成了香港反送中、雨傘革命的抗爭者。這群建制派會認為,「請問你懂什麼?」、「這樣不做經濟不會好」、「大陸人都是成功的案例」,在這幾類的思考、回答模式之下,它們當然會認為黃絲帶(民主派)根本就是不會思考的廢青。
也許事實可能是這樣,根據「從眾效應」,人民容易盲目追隨於一個目標,卻不知道這個目的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陰謀或企圖。雨傘革命中最前線的抗爭者也發現了這一件效應,開始批評一些只是為了體驗而加入的黃絲帶。
但也許可能不是這樣,人是會獨立思考的,在一定的分析下他們會發現這件事情的利與弊,從而發起抗爭。
相對的,類似像剛剛從眾效應那一段講的,台灣也有類似的人物,我們叫他「覺青」。
覺青原本的定義是徹底覺醒的青年,帶有理念與思考能力生活。但現在則成為逢中必反、宣揚台灣獨立、反對核能發電,且立場偏向民進黨政府的相關人士。他們心目中的「台灣價值」,在我認為這早已跳脫出他們的思考邏輯之中。例如徹底反對核能發電並不是一個好想法:台灣的能源發電以火力發電及核電為主,一旦把核電停掉就會使火力發電的比例提升,並增加空氣懸浮粒子的數量,雖然相對而言提高核能的生產就會使得核廢料的增加,也導致附近海洋生態改變,甚至像日本311核災或是車諾比事件一樣造成長期性的破壞。(在我認為,政府應該將核心放在能源的發展上,以及增加能源的教育才是。)

思考能力的培育

思考能力的多寡大概就是分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廢青的界線之一了:從而開始規劃、想像、分析,以及戰勝恐懼、使出應對方法、加強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夠使得自己或是一群團隊的力量更加強大,無論是在抗爭方面還是理財、學業上。
但是給出一個健康的教育環境並不是很容易,如果政府有好好開始做這一塊的培育,那麼日後的問題就會減少許多,也不需針對於大眾輿論而雇用打手試圖帶風向。

吳思辰
這週的主題剛好輝映著不久即將到的罷韓,讓人更深入其境。
一直以來,政治常常有著一種嚴肅、死板、危險、兩極的印象,高高在上,使人不敢接近。從我出生開始到認識社會,太陽花學運是我第一個有著極深印象的政治運動,看著那些學生勇敢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實際行動、提出理念,就像課堂中所說的,即使有著正反評價,他們的作為依然讓我深感敬佩。
也從那時候開始,政治運動必須很壯觀、很偉大的錯誤觀念慢慢的植入我腦中,認為我這一輩子大概與政治沒有什麼瓜葛了吧,沒想到今天的課程讓我大大改觀。
迷因、梗圖這些詼諧政治學,將政治神不覺鬼不知的帶入我們的生活中,透過這種幽默有趣的方式,我也開始探討它們更深的意義,進而參與其中。
我很開心在這個時代,有這些新興的方式帶我們認識政治,使政治不再那麼有距離感。

曾亞
面對台灣民主化,社會運動的盛行(台灣和香港),社群媒體改變了民眾的政治參與,政治伴隨消費化的社會,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民眾必須具備更高的公民素養和政治參與,在政治上不能流於淺層思考、盲從、情緒化、暴力。
提到現代年輕人詼諧政治學,我就想到博恩的欸系列和眼球中央電視台,諷刺政治成為一種娛樂(黑色幽默),詼諧政治學提高了民眾參與關心政治的意願。

陳可翔
小時候我也常常在電視上聽到「阿扁凍蒜」的口號,後來也會有像學像跟著喊,直到有一次被我爸制止才停止這樣的行為。那算是我第一次對臺灣政治文化產生印象。

近年來臺灣人對於表達政治立場的方式越來越激烈,從太陽花世界到近年來的韓流,可以發現的是不僅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世代對立的狀況也是非常嚴重。在去年韓國瑜競選期間,媒體版面多出很多韓粉因為立場的原因開始對店家或是反對立場的人進行攻擊的新聞,然後網路上就出現了一句口號「韓粉出征,寸草不生」,雖然這句諷刺性意味濃厚的口號貌似蠻符合當下狀況,卻有種在分割彼此的感覺。

我覺得這樣的政治氣氛對於臺灣非常不利,對岸最期待的莫過於臺灣人的不團結。

林子皓
因應今日主題,我靜待至霸韓結果通過後才來書寫心得,關於台灣的民主意識,我更體會到台灣在此領域的進步及重視。無論是人民或政府,都能夠因應民意或局勢尋找更好的方向,而這次由人民自主發起的霸韓行動,從連署到昨日公布投票結果,皆由人民自發號召,並非是特殊政治行動,僅是針對不適任之市長提出罷免要求,以改善所居住地的政治環境,雖然我並非高雄人,但我能體會到這次行動對於台灣人民的影響,我相信台灣的公民能夠更主動參與政治,因為當人民願意主動時,是能改變不公不義的事情持續發生,我也相信政治人物能在執政時更傾聽人民的心聲,也能更為自己行為負責。

林晏筠
我其實一直是為,對身邊這類社會運動無投入任何關心、心力的人。課後,我上網去玩了老師提及的小遊戲「沃草 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如果我生長在那樣子的一個年代,我可說是必死無疑!不能做的事可說是一件又一件,「自由」、「自主」,在那個時空可說沒這個詞。身為師大人,看到曾經46事件中,我們的前人是多麽冤望、看到學生們是多麽為自己麽「民主」奮鬥、不畏死、不退縮,不禁想檢討自己對社會的關心度、對民主的珍惜心,是否及他們的一分。

翁家祥
自從318學運之後,開始關心並參與政治的台灣年輕人愈來愈多。由於網路與社群網站的進展,台灣開始出現了政治消費與政治網紅化等等現象。儘管有些人提出政治的嚴肅不應該淪為笑話或商品等等低階娛樂,這些現象確實讓參與政治的門檻大幅度的降低,進而讓這些政治活動的討論愈發頻繁。
  談論到政治,就無可避免地說道立場衝突。在太陽花學運發生以前,其實國民黨與民進黨支持者之間的爭鬥就已存在。社群網站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我們不用為了和朋友談論某個議題而專門出遠門或支付大量的電話費。但是方便的溝通管道卻加深了不同同溫層之間的對立與隔閡。我們常常點開社群網站就看見與自己意見相近的網友們的發言,並藉此加固了自己的意見,讓我們產生「我看見的是正確且真實的資訊,而大多數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僵化思想。
  如果在這個圈子內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通常引發的不會是理性討論,而是一面倒的批評與謾罵,質疑對方立場的正確性與對方的判斷能力。這種惡性的溝通顯然無助於讓團體之間相互理解進步,反而讓團體不斷發生衝突與分裂,甚至徹底的排斥與自己立場相左的任何意見。只要一看見立場不同的人,便立刻貼上標籤,並斷定對方的所有發言都沒有參考價值並質疑對方沒有思考能力。最近「韓粉」、「網軍1450」、「綠蛆」、「小粉紅」等等帶有貶抑的標籤如雨後春筍地冒出。現在回想,當我們以這些標籤稱呼其他人時,是不是已經預設了對方言論的正確性與可參考性?
  最近的總統大選與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我們可以看出,多數年輕人與韓國瑜支持者之間幾乎沒有良性的溝通。當他們認知到與自己討論的人是「韓粉」或是「1450」時,就同時將被洗腦、不思考、被收買之類的負面特性貼在對方的臉上,此刻兩邊就完全關閉自己接收資訊的意願了。這樣斷定對方的言論絕對錯誤的溝通稱不上是溝通,只能稱其為吵架。這種分裂已經是一種大方向,不是其中一方說理解就理解。只能說希望政治認同不一樣的群體們有一天能真正放下彼此的偏見與仇恨,不再站在說服對方的角度,而是以「聆聽並找出雙方共同點」的方式交換意見,並找出真正讓雙方都能接受的結論。
林癸澤
隨著近年來轉型正義的崛起,許多我們曾經在課本上所學的歷史都變了調,很多在歷史課本上學的偉人,其實都並非這麼偉大,甚至是罪人?
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言論自由的發展,讓我們能夠上街頭聽見我們的心聲不滿,透過各種管道知道我們的需求,以及對我們真正有意義的事。

陳亭孜
這一周的課程對應剛結束的罷韓投票,更讓人覺得值得一再思考。
相較於以前談論政治就可能被冠上罪名的時代,能夠出生並成長於現在日漸開放和自由的時期,我覺得真的非常幸運。關於老師在課程中提到政治人物作為一個偶像人物,有許多追隨政治人物的民眾這件事情,我想以最近非常火紅的罷韓事件就能更加貼切的去理解了。有時在台灣看政論節目或是政治相關新聞報導時,都會不禁思考,我們選擇這些政治人物,到底是為了選擇政黨還是選擇政治人物本身的這個「人」。
政論節目當中時常將政黨分得清楚、現實生活中也時常有許多長輩或是同輩,喜歡歸類和自己非同一理念政黨的人就不是自己好朋友的事情。導致媒體上和社會中有許多以政黨藍綠拿下多少選區、哪位政治人物擁有強大的靠山或是更有人氣,而鮮少去探討他們落實的能力程度、又或是政見的可行性,讓真正重要的政見和能力失焦,進而出現將自己打造成偶像式般的政治人物。
上完這周的課程後,雖然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相對自由的政治環境中,卻也不禁感嘆。希望台灣政治總有一天能脫離藍綠、政治人物能踏踏實實為人民福祉努力,人民也能更加謹慎判斷不被媒體左右。

陳研諭
這幾年的五月,確實是個充滿共同記憶的月份。我也是在去年的五月左右,參加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電影放映與映後座談,和我媽一起──她是想看看從不同角度(非主流媒體)底下的太陽花學運之面貌,我是為了擴寫對當時疏淺的印象。
座談後是QA時間,有觀眾問,看完這部片之後,我們還能、我們還該怎麼做,來延續這股能量?後來我總結心得寫了一篇觀後感,至今依然對傅瑜的回答印象深刻:「不應該是我來告訴你們答案,而是大家該試著自己找找看,屬於你的社會運動是什麼樣子?
我的生活環境甚少接觸政治,是直到高中末年,因為正好踩到可以領公投票的門檻,又比較關心婚姻平權,由此開始一連串的關注,或氣或笑、或罵或哭。其實我家已經給了很好的環境,至少我無須面對因不同意見家庭撕裂的痛苦,但我是個比較安靜、或者說比較膽小的人,所以花很多時間在自我定位。
「具一致性、邏輯性、批判性的思考位置與判斷基準,才更容易安放自己。」我花了很久才慢慢摸出這條線索,如今還在繼續溯源追本,還不確定自己真正想成為的樣子、希望家鄉真正的模樣該是什麼。
但這就是政治,這就是生活。我們的民主確實在發展,但也是「正在」發展,必須謹記這一點,才有辦法好好地走得更遠,一路有光。

最後加一句小小的不要緊的發言,今年是六四31周年喔!我們學校去年正好在六四畢業,辦了相關的三十周年hashtag活動,所以我記得很清楚XDD

羅悅庭
我很欣賞台灣的民主,連結到最近罷韓成功的時事,選票是人民表達對政府的態度的方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高雄人即是這句話的最佳例證。但我對台灣的政治頗為憂心,因為兩黨似乎透過抹黑等手法,中傷對方,使政治愈加黑暗。對我自記也是,我發現我會偏好某一政黨,而美化他們的錯誤,部接收來自另一陣營的訊息,而且我發現我很難改變這點。最近台灣政治甚至還導致了世代隔閡,甚至是戰爭,總統大選成為年輕世代與老世代的戰場,在投票之夜到達頂峰,造成許多家庭因理念不同,而產生家庭戰爭。這是台灣人需要進步、努力的地方,應多多傾聽,包容不同的立場,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洪維邦
看到老師的課程內容中提到,上個世代的「臺灣人」從小都是在反共復國的中國國民黨洗腦教育下長大的;而今時今日的中國國民黨與其支持者,卻拚命想要討好對岸政權,「反共」的反而成為了當初戒嚴時期黨外人士以降,形成的今日泛綠團體的號召,這之間矛盾的脈絡真的非常令人玩味呢!
報告中提到的「韓流」,真的在這兩年間不只把包括我在內的高雄人嚇出一身冷汗,更是以各種型式風靡了全臺灣;它背後成功的政治行銷與宣傳當然非常值得探討,但很可惜的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不要去試圖挑戰民主的聖地-「美麗島事件」爆發地點的港都子民的底限;韓流能急速的成功襲捲寶島,也暗示著它的曇花一現,很開心能成為上週末臺灣史上第一名遭罷免的公職人員,那939090同意罷免票的其中之一!

松詩婷
韓國瑜商品化的另外一面——反韓商品

從我的角度來看,台灣韓流現象的確很商品化——除了國旗T血、韓國瑜娃娃以外,韓流出現出各種各樣的商品,如:韓國瑜蛋糕韓國瑜競選口號的紅包、甚至不那麼久以前台北市的扭蛋機都是韓國瑜娃娃。
這狀況讓我意識到,原來在台灣政治人物也能把自己當作商品——如果能夠賣得很火,就算腦子空空蕩蕩,也能當選高雄市長。不過,韓流現象並非受到所有人民的喜愛,尤其是年輕人、支持台獨的人,因此台灣也出現出些諷刺韓國瑜的商品,其中一個為「解放之聲」老闆所設計的T血「鬼島Youth LP」。T血中的圖案為韓國瑜與習近平*,並寫著「東西賣得出,人進得來,大家發大財」。「大家發大財」是韓國瑜最有名的口號,透過此商品,反韓的人也有一種管道來表達自己對韓國瑜的感受。

照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iberatedrhythms/

解放之聲的臉書連結:
*本人對台灣、中國政治人物不夠熟悉,自己覺得T血上的人長得像習近平,但實際上不完全確定。

黃郁雯
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對台灣政治的看法,慢慢轉化的與以往不同,老一輩的台灣人對政黨顏色區隔的很分明,前陣子在競選總統時,我就很好奇為什麼家人會想投票給國民黨,而他們的回答都很一致,認為國民黨對國家才有幫助,可見早期國民黨對台灣的影響有多大。但其實對我們這一代來說,重要的不是黨派,而是競選人會對台灣付出多大的心力,不是只會空口說白話。
老師在影片中播放的mv,述說著跨國同性婚姻的這件議題,當時台灣同婚通過時,我真心感覺到台灣正在進步,但我聽到一些不支持的聲音,他們謾罵著蔡英文總統為什麼要同意同婚,我自己是尊重每個不一樣的想法,但是我希望大家能以尊重、包容的心去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族群。
不得不說台灣在民主化中做的比其他國家好,我們還有權利去表達我們的意見,我相信太陽花學運就影響了很多人;還可以不受國家擺佈,投票出我們自己的總統。另外有一件令我很感動的事,從小到大我就覺得投票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了,而當我們在投票選總統時,別的國家還會播放著台灣民主化的新聞,讓我覺得身處在這樣的國家很幸福、很自由。

周沛德
試玩了一下老師所提到的《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切身體會到了當時戒嚴的恐怖,就連泯滅人性的什麼也不做,也慘遭檢舉後關入大牢,真的是完全不給活路,讓我非常佩服那些能平安度過戒嚴時期的人;同時也感到無比欣慰,台灣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言論自由、民主又開放的國家了,不過這是由無數人的血與淚,時光及汗水換來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自由,共同守護我們這塊土地的人民。

顏筱彤
實說我自己也是對於政治不太熱衷的人,我覺得兩黨鬥來鬥去十分無意義,因此只要電視出現政治新聞,我就會下意識地轉台。然而近年來隨著網路的興起,許多YOUTUBER開始以詼諧、嘲弄的方式讓政治融入我們的生活,就像是報告組同學所舉例的博恩、眼球中央電視台等等,都是我平時會關注的對象。這讓我重新和社會議題、台灣的政治接軌,從消極漠視轉為積極求知。在上完今天的課程之後,我上網玩了老師所說的遊戲──沃草的「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從頭到尾我就是一直被判刑、一直死,從前只知道戒嚴時期很可怕,但從未想過竟然連種菜、看畫展、甚至騎腳踏車,都可能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安全,真的無法想像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挺過來的。後來我也去查了「四六事件」的相關訊息,十分震撼,終於明白為何老師一直希望所有師大一份子都應該知道這項重要的歷史。

蘇予歆
我認為台灣年輕人近年來開始用詼諧政治的方式來參與政治其實是有點半強迫的,或許一開始我們並不想,但台灣的政治議題一直以來都是一件很敏感的話題,若是稍稍認真那帶來的壓力又太強,所以就默默形成了這種好像很黑色幽默又參與了政治的手法。我自己也很常看迷因看梗圖,而且我認為有些事件或是大家對事件的看法,我都是從迷因梗圖裡面得知,所以其實迷因梗圖不但可以激起年輕人參與政治的想法,更可以引導年輕人知道目前政治的各方面聲音是如何的。

賴璿伊
其實我個人對政治非常沒興趣,加上台灣的政治一直處在藍綠相互角逐、爭執的狀況下,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只要與政治有關的任何事情便會直接略過,身為一個國家的人民,這是非常不樂觀的,何況對象是年輕族群。我認為不能讓人們一想到政治就只想到藍綠,政治理應是讓國家更順利運作的存在,至於該如何讓年輕世代參與政治,這是政府與大眾該共同思考的課題。
題外話:博恩那個影片討論度超高,這或許是讓新世代接觸政治的好方法。

郭碧玉
韓國瑜將自己商品化這部分我太有感了,我因為認識非常多四五十左右的叔叔阿姨,不管是否是親戚,總之在這幾年期間最常在他們之間聽到的話題就是韓國瑜。有阿姨把他當成救世主、偶像,買了一堆他的商品,有叔叔透過自己的努力在他認識的人之間不斷強調韓國瑜的好、投他的理由。對於這個現象說真的我很困惑,我知道政治人物需要懂得行銷自己,但到這個地步的話就有點走火入魔的感覺了,仔細再想想,啊!和我之前追星的樣子蠻像的啊!明星就像商品,需要許多行銷手法,最重要的是有消費力的死忠粉,並且人數越多越好,明星有周邊商品、演唱會、握手會,粉絲會花盡所有來買買買;明星也有堅強的後援會,生日時會買廣告、要投票時會拉上所有認識的人幫忙投。因此,在聽到報告組說韓國瑜把自己商品化時我才豁然開朗那些熟悉的感覺是什麼。

魏浩胤
選舉時喊口號、到處拜票、視察民政似乎是民主社會普遍的現象,但老師不說我真的不會察覺臺灣的政治商品文化如此特殊。不同於美國的政治商品多半用於嘲諷對立方,臺灣是為了表示支持。我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很聰明的事,不只是恰好和台灣的經濟崛起、一窩蜂消費和政治人物形象影響力逐漸發展甚至趕上政黨影響力這幾點配合,也方便籌措選舉經費,更和人性有關。人類有歸屬認同的本能,有時甚至不會發覺。而似乎購買該政治人物的周邊商品是因對政治人物的認同和支持者群體的認同,除了以金錢表示支持外,應也有跟風的意味在;而購買後依據行為本身我們更能夠認同自己是該群體,增強凝聚力。
再來推出各種周邊也許可以用心理學的其他角度解釋:
古典制約:透過各種使人產生好感的商品和政治人物的連結,而使好感和政治人物產生連結。
操作制約:如購買政治商品能得到獎賞(認同與支持),那該行為會加強。
社會認知:有時人可能不清楚自己的態度,需要用行為去推論。那如果有一人買了某政治人物的商品但其實還不清楚自己立場,那可能後來就會推論自己喜歡他。
曝光效果:在態度中立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會對更常出現的人事物更有好感。
還有就是剛剛提過的群體凝聚力的部分。

司儀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個政治參與度非常非常高的人,會關注會留意但不會時時刻刻關心。談到政治談到身分認證,我會先承認自己說香港人然後是中國人。(香港有四種身分認證在我中學學習裡)我不排斥中國人這個身份,某種程度我還是很驕傲的。中國幾千年文化我覺得是絕大多數國家沒有的,有時間有機會我也會去中國大陸看看玩玩。(老實說他們變化很大,可以說用年來計算)但作為一個香港人我會討厭,不是因為不想成為中國人而是不想被中共控制。就好像臺灣Youtuber鍾明軒說的中國不等同於中共!!!(我覺得這個很重要)中國的政治情況我想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我關注的不是為什麼這樣?而是在這樣情況下人民真的像我們說的一樣不自由嗎?或者說他們真的是臣服心甘情願?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在臺灣或者說在旅途上我有認識很多大陸人,我發現很多人不是不知道中國大陸的不好,不是不知道外面世界發生什麼,也不是他們沒有言論自由。只是在這個社會體系下,人們有起飛的經濟圈有方便快捷(我覺得應該沒有哪個國家比得上中國大陸的美團外賣or支付寶)有一定的自由,所以他們並不覺得不捅破有什麼不好。(而且沒有人站出來說不對的時候大家不會為了傷害個人利益站出來,中國大陸這麼大一個人站出來無非是扼殺自己。)他們很無奈!!!曾經聽過一句話:簡單說政治自由中國和其他國家差在哪?(中國不可以說習進品去死,但美國可以說特朗普去死臺灣可以說蔡英文去死)就是這樣的差別!
說回作為香港人這一年的無奈,那是真的無奈。無奈到我覺得的字眼無法表達。。。
只能說每一個體系下生活的人都有他們舒服快樂的地方,如果說精神層面追求最高的美。那可能是我們長期住在天堂,不知道地獄怎麼樣。所以我們無法想像也不願意。
希望我們香港加油!!!

林宇軒
VIP同學分享自己第一次接觸政治環境的經驗,個人覺得很有趣,透過阿公支持阿扁、一起喊口號來感染情緒,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經歷,直到最近家父成為韓國瑜先生的支持者。另外,同學分享在嘉義每次的選前之夜,在圓環會以拒馬隔開兩黨造勢人潮的「拚場」,我認為這正是臺灣民主價值體現的最好典範——比起高效率但缺少靈魂和思想的人民,自由民主的社會才是最適合臺灣的。在「政治」與「消費社會」的結合上,同學提出了非常精闢的見解,因為臺灣有非常成熟的「消費社會」作為輔助,在「政治」上的實踐也才能如此順利;其中,我認為這些市場針對商品和意識型態上,都是以「符號」作為媒介,以人們偏好來維持進行的。

林書宇
臺灣的新聞已經有好長好長一段時間(一直到最近也還無法完全消減),每一天的版面都被韓國瑜的新聞佔據,無法否認的是,他的確為自己的形象包裝下了很大的功夫,也確確實實對他的擁護者起了一定程度的作用,凝聚這一大群人的意識型態、對候選人的支持以及建立一種已經類似於信仰的崇拜,類似於造神的幻覺(這部分在我看來是有點令人害怕的)。就像報告組提到的包裝,主要目標是:「很草根、很真實、比民進黨還要民進黨。」韓國瑜對自我形象建立的例子非常成功地讓「支持者」買單,因此,即使外界對他的反對聲浪四起,他依然擁有一批強力的韓粉願意死忠追隨他的腳步,造成了臺灣政治生態上少見的怪異現象。

甘峻瑋
說到太陽花學運,我真的印象很深刻,因為我也有去。我佩服每一位參與者的勇氣與誠實,也支持這一場學運。你問我為甚麼當年要幹這件事,我只能說這個是全部台灣人的事情。我記得我那年國三,我被抓進去警察局過,因為我跟一群人衝撞警察。
當學生們衝進立法院,佔領議場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已經不僅僅是這場運動的支持者/參與者/反對者了,我們共有的身份也是他們的監督者,因為他們建立了一個新的體制。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的是,我們絕不應該依賴任何一個在體制之內的人,不論學生們是出於何種正當的理由去推翻一個舊有的體制,只要他們成為了一個新的「當局者」,他們就應該接受「旁觀者」的監督與批判。學運領袖在支持者的簇擁之下,已經站上了新的道德高地,實在難以中立地思考。甚至他們會恃著自己推翻舊黑箱的「正當性」,讓他們的新黑箱,似乎就有了正當的理由,而你的反對,更會被許多支持者蓋上「你是不是就是支持獨裁政府?」、「你支持服貿?」的帽子。從這些說辭你會發現,政治的循環就是這麼一回事,當一個人選擇盲目相信領袖,放棄思考的時候,就是落得和我們昔日反對之人的相同面目。
正如我一開始說的,台灣發生的事情是全部台灣人要共同承擔的,不是有少數人來決定。看看現在香港,再看看台灣,我們真的要好好保護我們這自由的空氣。

賴彥任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臺灣民主化的歷程,政治這個議題,不再是有所侷限,但開放多元的。現今的臺灣民眾相較於過去,積極參於眾人之事。不管是選舉、倡議也好,社運、罷免也罷。展現了台灣人民對公眾事務的關心與重視。因為經濟條件相對上升,臺灣人可透過政治消費表現其政治認同立場,不同以往由上往下的模式,現代民眾可自製政治商品,不論是梗圖、娃娃、還是影視節目,轉變為可上可下的雙向開放型態。這樣自由開放的政治氛圍,我想是自由人權追求者所樂見的。

羅翊桓
先講call-in節目的部分,由於家裡長輩是公職人員,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所以政論節目永遠只看那幾台,其他政論節目只是偶爾切換到惹來長輩們的罵怨連連。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成長,漸漸育成的我對政治有和家裡不一樣的看法,我並未因為這樣而形塑單一價值觀,而是更清楚瞭解各派系之間的關聯。

再來想提及四六事件和318太陽花學運,四六事件是真真切切發生在師大的歷史傷痕,我們很難想像在那樣一個昏暗不明的時代,會因為共乘一輛腳踏車而被帶回警局審訊。甚至衍生後來台大和師大兩校校風的截然不同,和整個時代下的知識分子都瘖不作聲。學生的確尚未經過社會的歷練,但並不代表我們沒有能力去批斷、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318太陽花學運曾聽我補習班的輔導老師(衝撞立法院在場)說過:理性的衝突只會讓社會變得更好。無論我們支持哪一黨派或價值觀,最重要的是不要盲從,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

顏郁珊
我覺得學校課本及媒體對於民眾的政治影響力真的很大,因為若是自己沒有再去往外尋求知識,很容易就會認為那是事情的全貌,但歷史及政治往往不是只能用一面來觀看,或僅僅用一下就說完的,我以前也是個以為既有的知識就是全貌的人,後來才慢慢接觸到其他知識,進而對這方面產生一些興趣,我想或許真的要自己主動去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才能打破政治冷感諸如此類的名詞,因為政治是需要人民去參與的。

李雨萱
紅衫軍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群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示威的人,然後實力非常龐大,帶動非常多人參與這個活動。聽完小組報告後,我才知道原來紅衫軍在台灣見過那麽多大事件,真是讓我有點驚訝!我自己是沒有參與示威抗議的經驗,因爲父母一直灌輸我們不要參與,因爲他們擔心我們會因爲在示威活動中會發生不必要的暴動二受傷,或是更嚴重的話會死亡也不一樣,畢竟很多東西都沒拌飯預測嘛。但其實我還蠻想體驗看看的。政治社會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麽簡單,我覺得必要時還是需要保護自己的權益,不要讓社會政治汎濫下去。

黃詠鷥
對於這週的課題,我認為跟最近的政治有非常大的相聯性,包括最近剛過去的罷韓事件、香港近一年所發生的事,還有為人所知的64事件。在以前,我是一名完全不關心也不會參與有關政治議題的人,可是因為近年香港所發生的事真的讓我不敢再漠視政治這方面的事情。最近香港所發生的反送中事件一直都成為城中熱話,一國兩制50年不變,可是中國大陸看起來並沒有要讓這個承諾實現,就像現在這個送中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用一些法律上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把香港、澳門統一成一個大陸,如果現在的我們還是對政治漠不關心,沒有走出來為自己的家發聲,很快的,就真的會變成一國一制,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我很喜歡台灣,因為台灣自由民主,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市長、議員、總統,甚至是生活,我覺得台灣現在還能夠有這樣的機會真的要好好把握住,把握住自己想要的生活。

陳若裴
我覺得台灣真的很好,因為這裡的空氣是自由且民主的,以前在馬來西亞關注台灣的太陽花學運真的認為他們很勇敢,後來上台灣史的課程時也有提到年代更遠一些的野百合學運,它對台灣的民主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也結束了「萬年國會」。我沒有參加過類似的活動,像之前馬來西亞有關於淨選盟的集會活動我家人也禁止我去,因為他們擔心我被警察捉或被噴催淚彈之類的,這也是一個蠻遺憾的事情。當我聽到很多朋友跟我說台灣的政治很亂很髒,其實我覺得馬來西亞的政治也不遑多讓,畢竟最近發生了所謂的「政變」,結果最後默默地變成我們當初反對的人當回執政黨,這也代表我們國民當初所投出來的票都是廢的概念,看到這個結果真的覺得傻眼也同時覺得我們國家的政治已經髒到無人能敵了

楊婷雅
該週報告同學提到「政治娛樂化、生活化」的概念,以曾博恩反諷劉樂妍的「OhTaiwan」以及中央眼球電視台節錄作為說明的影音資料。
這讓我想到去年11月初,同時是「上班不要看」的youtuber經營者外加台北市市議員邱威傑呱吉宣布要組黨,黨名為「歡樂無法黨」,將政治呼應到「快樂」的情緒上,輔以搭配華語諧音「歡樂無法擋」。而這個組黨消息與主事人當然不是單線單人,同時還有報告組別提到的中央眼球電視台主播陳子見視網膜,以及議題型youtuber張志祺。
起初我看見這個訊息時十分好奇,心裡想著這是可能是一種讓台灣年輕人有更多看待政治的視角,讓政治不再讓年輕人覺得有距離的事情,畢竟「台灣政治就是藍綠鬥爭」這種話是代代相傳的文化潛在性意識,很難是爸爸媽媽那代製產出這個概念,而到了我們這一代就可以透過各式透明資訊就解構的,並且我也認為歡樂無法黨在這時出現是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柯文哲團隊用了文字回收再利用復出了「台灣民眾黨」,作為不認同其文化治理與台中態度的民眾,我認為這時候有個新政黨並且是立場與我較相近、還可以認同的,那麼這也可以作為中間選民的吸引力之一。
而後我又看見一篇文章他細講了邱威傑、陳子見以及張志祺的背景各自有著陸伍伍參伍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廠廠創意股份有限估斯、簡訊設計行銷有限公司。他認為當娛樂與反串在台灣政治當道業者原播報政治議題與政治生活事務的人直接轉戰成為事主參選者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甚至可以一條龍合作業務將聲量最大化還不用錢,他認為反諷這個「歡樂無法黨」是帶有「台式客家主義的政黨」(因為廣告與訊息傳播就是他們本業,很省////)。
當時11月的討論風潮過大家以為沒有成為法人,但在2020年2月時他們的確是已經成為了中華民國內政部核可的政黨了。在看完那篇文章之後,我依舊認為我原先想的「新的看待政治視野」沒有問題,那是歡樂無法黨可以提供的,並且「分散掉民眾黨」支持者,我也覺得認同。但是這之中,我多出了一個將政治歡樂化與生活化是需要有個界限的想法,但我還沒想清楚界線要拉到哪裡才算是適度的。政治即生活往往有些太無形,那些「洗禮」與「文化滲透」是會在歡樂頭變得而難以察覺的?
再來是,我其實覺得他們三個原本都有著有限公司,然後要來參選不是一件太不好的事情。如果他們是可以從好商業帶來好政治我是踩在樂觀其成的這個立場。不過在這種資本與政治的環環相扣中,我是還抱持著一些猶豫與疑惑不曉得,像是會不會有階級議題上的偏頗等,這點仍是想跟大家持續交流交流
(藉由VIP同學的分享我才知道嘉義噴水圓環在選前會有那麼特殊的造勢晚會,我再課後有去查了照片,看見國民黨支持者數量對比於民進黨支持者真的好少,然後也有無黨籍的參選者在表態與拉票,看完覺得很適合做個選前政治空間的小報告或小論文呢!嘉義真不愧是台灣民主聖地!!)

鄭筠叡
政治對我而言其實挺陌生的,而對於台灣的政治氛圍其實不太喜歡,但可以感受的是台灣今日的政治越趨多元,而年輕人對於政治的關注與看法也使得台灣的政治走向更不一樣的面貌。這周課程所討論的政治消費文化我覺得是一個很有趣的角度來看政治,同時也是台灣獨具特色的現象。政治人物也如同明星一般,擁有周邊以及象徵性的事物、顏色和口號,同時有擁有大批粉絲擁護。不管是過去的陳水扁總統、這兩年引起旋風的韓國瑜市長,以及在這半年帶領大家做防疫工作的部長陳時中,及使部長在做防疫時並沒有特別做甚麼特別個人的宣傳,然而在這半年,卻產生許多相關的標語、公仔,同時在他所到之處也是充滿著粉絲。
雖然如今我們很幸運的擁有民主的社會,但能讓大家保有良好的公民素養仍是一條不容易以及長遠的路。不同的是世代、不同思想、不同議題都是我們須一同面對的,並非將其化為單一或一致,而應互相理解、尊重、並且為每一個面向而發聲。而老師所提的critical understanding and being consistent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去反思自己是否擁有這樣的能力與素養,且應把這樣的概念放入心中。

陳威錡
我覺得台灣的政治和大部分國家不同,台灣的政治人物很擅長將自己包裝成一種商品,而讓大眾「買單」。雖然在台灣大部分的人好像將這些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不每個國家都能做到的啊!例如中X或是北X等等。這些國家人民都不一定有完整的權利能夠決定「誰」來代表他們了,更何況是拿這些政治人物來製作梗圖迷因、消費他們,要不是「被消失」就是「被抓去ㄅㄧㄤˋㄅㄧㄤˋ」了!所以其實在生台灣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啊!政治人物和我們並沒有什麼距離感,因此人民一旦有想法、心聲都能不畏懼地傳達,社會便會進步地很快!

林涵瑋
這週的主題令我聯想到最近的罷韓選舉。這次的罷韓選舉(或者近幾年來的選舉)讓社會上分成了兩種極端立場,而抱持中立態度者變少、或者更加沉默。其實我個人並不喜歡這種撕裂社會的政治發展,因為我覺得所有對立都是一種對於立場不相同的親人、好友之間的傷害。雖然如此,我覺得「民主」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例如我最喜歡的一部歌劇是《悲慘世界》,除了是因為裡面有著許多經典歌曲,從中我更能夠體會到當人民沒辦法決定自己生存權時會有的悲哀與無奈感受。所以縱使現在正在撕裂社會的「民主」會讓許多人感到不舒服,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周毓凌
從前看待政治時,我的心裡不知為何都會下意識去避開這個話題,可能和家庭、學校討論政治時往往會意見不合,大吵一架有關,導致我淺意識連結政治和爭論,最後變成所謂的「政治冷感」,避之唯恐不及。
但我認為近幾年,年輕人越來越參與政治,也帶來了很大的改變,政治好像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變成一個日常談資,可以開玩笑,也能嚴肅對答。或許,政治即生活,這句話真有它的道理存在,人人都需要多少關心一下社會,政治才是屬於我們的,民主才不會淪為空談。

譚小薇

在台灣政治型態,環境很特別: 政治人物比起實用的政見與政策更著重於如何包裝自己的外在形象,使民眾喜歡他們。就像過去的阿扁娃娃到近期的各種韓國瑜週邊商品。他們會這麽做也是因為台灣民眾很吃這一套,很願意為了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掏出錢包。這也為政治人物帶來了一筆額外的收入。更荒謬的是民眾會相信並支持政治人物的所有言論,即使跟政治完全沒有關係。就像邀請眾多國際巨星來訪台灣。台灣民眾會盲目地跟隨政黨雖然某個政治人物明顯地貪污一大筆錢或者他們的政策會對台灣的民主造成威脅。另外VIP的同學分享自己第一次接觸政治的經驗,我覺得很有趣。讓我想起我第一次接觸政治的情況經驗。我上高中的時候我的朋友很熱衷地希望我們可以加入一個法國政黨。但是我不認同他們的政見,所以最終並沒有加入。比起以往的政治人物參加Call-in節目宣傳自己的政見。現在的政治人物也與時俱進比較常和Youtuber或者網紅合作。

陳怡臻
從前我對於政治幾乎說是超級冷漠,幾乎不會去關心,別人提起也會特意迴避,因為總覺得這些事情跟我不相關,但由於近期政治生活化的關係,許多政治人物及政論媒體慢慢加入到年輕族群的社群中,不再單純只有長輩會討論及發聲。我認為政治生活化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能夠使所有人真正的去意識到民主的意義,及關心我們所在的土地,但也並不能因此成為家人、親友甚至是網路上不熟悉的陌生人之間,彼此互相謾罵仇視的一種媒介。

蔡沂庭
年輕人族群參與政治的比率近期明顯有逐漸提升的跡象,不可諱言的是媒體的影響確實很大,因此個人所選擇的媒體必然會影響到自己的意識形態與立場。但是無論如何我認為提升公民對政治的關注度都是一件好事。畢竟我們投票所選出的人,應該由我們自己來監督,公民監督之力量非常重要,希望政治可以不要被忽視。

許舒婷
高中選修課是我離社會運動最接近的時候。每個月參訪一個地點,二二八公園、鄭南榕紀念館、文萌樓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文萌樓」。參訪時聽著公娼述說性文化的抗爭歷史,以及現在的發展,過程能明顯感受到娼嫖不對等,雖然是用輕鬆的方式說著現在的生活狀況,但背後的議題卻相當沉重,尤其現在各種交友軟體興盛,這些步入老年的娼妓似乎只能被時代洪流淘汰,不免讓人感到心酸。每個社會運動背後,都是民主的展現,有成功有失敗,用血淚換來的權力與自由,更要懂得珍惜。

王奕翔
在我的認知裡,政治常常有著一種嚴肅、死板、高高在上,使人不敢接近的氣息。但網路上一些迷因、梗圖這些詼諧政治學,將政治神不覺鬼不知的帶入我們的生活中,透過這種幽默有趣的方式,我也開始探討它們更深的意義,進而參與其中。從我出生開始到認識社會,太陽花學運是我第一個有著極深印象的政治運動,看著那些學生勇敢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就像課堂中所說的,即使有著正反評價,他們的作為依然讓我深感敬佩。罷韓結果通過後才來書寫心得的我,關於台灣的民主意識,我更體會到台灣在此領域的進步及重視。

張紫婕
這周的課程對我而言是相當陌生的,因為我本身,甚至是我的家人,在家裡都是不怎麼討論政治的。我唯一會接觸到政治都是看網路上的一些網紅惡搞模仿政治人物,然後才回去了解這個人到底是誰,我覺得其實這樣還蠻可笑的,因為很多政治參選人都是要靠一些娛樂效果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非正經八百的發表有建設性的言論。但同時,這些現象也體現出了台灣是個民主的國家,落實了每個人最基本的言論自由!

林昱廷
我看了老師以及報告組的內容後,我不禁止開始思考有關於最近幾年台灣年輕人對於政治參與度的提升,我認為這確實是件好事。而我想原因有一部分是出在社群媒體的興起,相較於傳統媒體而言,社群媒體能接觸的人數較多吧。包括先前流行的博恩夜夜秀、現今的政治迷因梗圖等等,這些都無疑增進了年輕人對於政治參與度,但是在面對有關跟自己不同的政治觀念時,有些部分的年輕人卻會將他人貼上標籤去嘲笑、辱罵對方,我認為在培養政治素養的同時,台灣人民有非常長的一段路要走。

林熙彤
我覺得台灣的學運在這10年來有了很大的進步。印象最深刻的應該還是太陽花學運,畢竟算是離我們比較近的第一次大規模學生運動,我記得當時蠻多朋友和同學都有參加。我自己算是一個對政治比較沒那麼熱衷的人,但也被身邊的朋友或是我們身處的環境影響,開始知道要關心身邊的事物,生活即政治嘛!而在其後的幾年裡,學生運動發展得越來越壯大,包含高中的反制服運動、反課綱運動等等,以致現在的大學生除了與"學生"相關議題,還會開始關心一些社會上的事情,像是勞健保等等。我覺得能教育學生關心我們自己的政治是好事,但也要避免太過激進或是盲目跟風的情形。因為還不構成熟又滿腔熱血,學生也比較容易太過激進自己的立場,聽不進其他立場的想法,甚至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這樣民主被濫用的情形也在頻繁的發生中。

林宇崙
真的很慶幸台灣能有現在的自由與民主,雖然很多人可能會說台灣政治都是藍綠相互鬥爭,的確那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有沒有想過,台灣能有現在的言論自由與民主真的很不容易,像上完這週的課程之後,我上網玩了老師所說的遊戲──沃草的「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我徹底被震撼到了,相信大家以前的歷史課本一定會提到戒嚴時期,光看歷史課本就已經感覺到戒嚴的可怕之處,但沒想到連騎腳踏車、種菜、甚至是看畫展這種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都有可能危害到自己的性命安全,真的無法想像台灣現在竟然可以進步這麼多。

田村有梨奈
在日本,政治很少作為產品出售。 實際上,我只是在一些紀念品商店看到過。 因為將政治和商業放在一起是不好的形象。 但是,在台灣,由於政治商品化和政治活動很活躍,所以我覺得有一種新​​鮮感。 總統選舉期間以前,我去公園時曾經看過民進黨舉辦的一項活動。 好像是一個節日,從孩子到老人都有很多人,看起來很有趣。 我認為,政治的商業化如果能給人以自由接觸政治的機會,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我認為在積極思考政治方面,日本不能模仿。

陳宣㚏
雖然年輕人的民主意識漸漸抬頭,但政治氛圍還需加強,我認為現在的政治人物和老一輩的民眾太過於重視「黨派」,而忽略了其政見的可實性以及付出心力的多寡,靠的多為藍綠因素和嘴上功夫,最近的霸韓雖大勝,但也讓我看見了韓粉和反對人的觀念差異,傳統觀念的人還是有,應保持著不分藍綠,開拓心胸接納他人的意見,這個社會才會進步,雖然很愛台灣的自由,但擁有好的政治氛圍才能使我們持續過著舒適的生活,加油吧,台灣!

王緯辰
政治在台灣已經幾十年近百年了,大家都知道是哪兩個黨在輪流操控台灣,這是沒辦法的事,這兩黨的支持者加起來超過7成,背後也有強大的黨團支持;老一輩的人都是選黨不選人,但在現在我們應該去看人,看誰可以生人這個職務,多多參與公民投票,讓台灣更好。

宮城裕美
據說日本年輕人對政治沒有興趣。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對自己的國家沒有興趣。
在偶像和漫畫雜誌等各種情況下都有投票的機會,看投票結果時,我嚇到怎麼多人數在投票。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因為大家喜歡投票的對象。相反,日本的低投票率的原因是日本人對日本沒有興趣。
他們如何對日本產生興趣?那就是改成日本人喜歡日本。如果日本人越喜歡日本,日本人對日本的未來的思考就會越多,而他們必須參加選舉的感覺自然就會增長。
我認為讓公民關注政治是一件好事。我認為引起興趣是日本人們喜歡日本。

陳彥穎
還記得太陽花學運時,我才國三而已。回想起來還是在考完英檢時吃午餐配新聞,「原來已經被攻佔了那麼久」:這是我心中的第一個想法。後來漸漸到高中時,對於這個世界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與見解,會去網路上查資料去了解這一切的發展史,所以自認對於對於政治以及相關的發展使還算有著墨。

       後來看到這個主題時,其實心中還滿感動的,原來不是只有我會去關心政治、關心台灣,姑且不論是否只因為是為了報告而去查閱那麼多資料,我還是認為這分精神很難能可貴

羅品淵
在我們家基本上是不談政治,因為我母親姐姐和爸爸的政治立場不同,所以他們很常因為政治吵架,在選舉期間就會是我們家的惡夢,因為雙方都堅持自己的黨派,而且還想要說服對方,最後也都不了了之,所以我很害怕政治,也不關心政治,只會依照電視上所看到的政治人物的形象,耍耍嘴皮子,嘴很多的政治人物,但是我並不了解他們,或許他們是真心地想服務選民,但是我從不注意。
最近韓市長國瑜被罷免,我自己也是跟著別人的潮流走,但是心中是很無感的,因為我不是高雄人,根本不了解高雄的政治。也不了解高雄市。我只會跟風,我想改變,但是沒有多餘的時間去關心政治。自己的家庭、課業、社團就已經讓我精疲力盡,不過還是期許自己要去批評一個政治人物之前,要好好了解她,而不是從眾為反對而反對。

張正
這種政治消費文化現在在台灣幾乎已經成為了常態,政治人物和其競選團隊將其包裝成一個商品販賣給選民,選民則用選票來給予回饋,這種行銷模式可能是一個理念、可能是一個口號,總之,這種政治消費的模式往往能比傳統的一一拜票選舉來的有效率,有因此現在政治人物幾乎都追求以這種方式選舉。

黃品誠
小時候的我對於台灣政治沒有清楚的概念,模糊的記憶中是對它感到厭惡,每當看到新聞中一群立委為了一個法案起爭執甚至大打出手,我只看到它的醜陋,但沒有深入的探究。直到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雨傘革命與反送中運動、罷韓投票,並結合系上的台灣史相關內容與這堂課,政治的歷史在我眼前一幕幕展開,也讓我重新反思台灣的政治不應只有之前片面的想法如此簡單。從課堂上所說的政治消費文化,我以韓國瑜為例。因為本身是高雄人,對於那時的政治氛圍我還記憶猶新。競選前其打造的形象如課堂說的,是庶民、拚經濟、還有對國民黨的認同,我覺得有打中高雄選民的點。大高雄包含之前的高雄縣,其中人民很多從事農業,而他之前的職務是北農總經理,若是以庶民如此親民的形象出現,苦民所苦並利用其職業技能來提升高雄的農產銷售,相信是能打動人心的。另外,國民黨的身分也是一個賣點,因為高雄已經十多年由民進黨執政,雖有建設但免不了在行政方面可能會相互包庇產生弊端,若是新的執政黨上台,或能有效革除弊端迎接新氣象。故他以這樣的政治邏輯加上商品化的設計,如競選歌曲(來去高雄)和Q版布偶來吸引和爭取選民認同。當然當選之後所做的荒謬之事大家都有目共睹,他開始被反向的政治消費,各種影片與梗圖充斥反諷他的意象,連我們高雄人也無法倖免(其實我們也很無辜)。之後的罷韓行動實踐了台灣人民的民主意識,我覺得是一個里程碑,雖然韓在高雄的執政生涯結束,但這個活動凸顯台灣真正的民主,能夠進行非暴力的地方政權轉移。講到罷韓,也必須提到之後許崑源議長跳樓的事情。除對此表示節哀,另外有人將其與鄭南榕的事蹟相提並論,而我前幾天因台灣史的課程到鄭南榕紀念館參觀,其中人員也向我們提供了想法,他們認為兩事不應一起討論,因為死亡的動機、方式對於鄭都有明確的說法,但許沒有。聽完之後我也覺得如此,但在那之前的我或某些人對於此說法可能會有點採信,這就成功塑造個人與黨對於民主有正面貢獻的形象。我對此不作評論,但我覺得這也是政治消費的一種。

杞欣庭
既然這週的課程主題有講到太陽花學運,那麼我就在這裡試圖用社會學的角度來和各位分析一下這場社會運動。
  2014年3月17日14時39分,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中,中國國民黨立法員張慶忠以 30 秒時間宣布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委員會審查,群情譁然,成為後來318 占領立院的導火線,眾多公民團體聯名一起於3月18日18時在立法院外舉行「守護民主之夜」晚會,抗議輕率的審查程序;之後多名學生與公民進入立法院內靜坐抗議,並於晚間21時突破警方的封鎖線,占領立法院議場。這個占領立院的活動從3月18日,中間歷經323行政院事件以及330五十萬人大遊行,一直持續到4月7日(鄭南榕逝世紀念日)宣布退場,4月10 日正式退場,歷時23天。
  在分析太陽花學運之前,先來淺析一下社會運動的基本概念,包括:動員結構、政治機會、文化構框與抗爭劇碼。第一,動員結構指的是參與者引發社運參與的管道,包括參與者的人際網路、組織與動員的方式;第二,政治機會則是社運所在的政治社會環境,提高或降低社運需付出的成本。包括國內政治聯盟的存在與穩定,統治者的鎮壓意願、社會價值趨勢等。此外國家體制的完整性與行動能力,也決定政府對國際壓力的承受度;第三,文化構框意即社運對社會現象或事件提出一套新的詮釋方式,藉以激發參與者的熱情或正當化訴求;第四,抗爭劇碼意指社運所採取抗爭的表演形式,用以展現運動主題、理念、一致性和數目等。接下來筆者將要依序利用上述四項基本概念對太陽花學運作分析。

  首先,從動員結構開始分析。
  第一個面臨到的問題就是「發起者」是誰?提到318太陽花學運,相信不少人都會直接聯想到「黑島青」,全稱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是由臺大、清大、中山、成大、政大、輔大、東吳等校學生跨校成立的社團,發起人魏揚更是多次參與野草莓學運、反國光石化、反媒體壟斷等社會運動,因此有豐富的動員經驗與社運人脈網絡,網際網路的發展,即時性、低成本、去中心化的特性更方便發起跨校的串聯。這次的行動雖然以學生為主體,背後則是具有深厚社會運動背景的NGO團體支持,包括:反黑箱服貿行動聯盟、守護台灣民主平台、一九八五聯盟和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等,隨時因應現場所需、建立分工。
  緊接拋出第二個問題意識—究竟是誰「被動員」?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的師生在學運期間進行了突發的調查研究計畫,旨在調查這波學運的參與者性質。調查結果顯示,全部樣本當中56%是學生,而在554位學生樣本當中,93%為專科以上學生,其中,專科占學生樣本的2.2%,大學占73%,碩士班占17.2%,博士班占0.7%。403位大學生樣本當中,年級越高,參與比例越高。至於社會人士參與者,平均教育程度亦頗高—76%有大學學位或更高的學歷 。整體來說,從菁英大學偏高的參與程度,可以說這是一場帶著點菁英性的學生運動;從科系、職業分布的狀況,也可以說它具有相當程度的廣泛性,將之視為一場全民的公民運動。
    那問題又來了,當參與人員的性質如此多元複雜,那麼這場學運的「動員手段」究竟是什麼?此次318學運採的新媒體加傳統媒體共同動員,藉此可吸引到不同世代與族群的參與,而新媒體的部分包括臉書直播、PTT、Peopo公民新聞和風傳媒等等。台北大學社會系的調查數據顯示此次運動參與者獲得訊息的主要來源,將Facebook列為最重要訊息來源的有將近六成(58.6%)。若不分順序,有將Facebook列入訊息來源的人高達樣本的87.3%;其次為網路新聞71.5%;第三是PTT,53.7%;電視媒體則有43.8%的人勾選 。訊息管道與年齡強烈相關,這並不讓人意外。年齡層越高,越倚賴電視媒體及紙媒,年齡層越低,越倚賴臉書網路新聞及PTT。
    「外行人談作戰,內行人談後勤。」在社運界有這樣的共識,那麼究竟是怎樣深厚的「組織力」,才能使太陽花學運維持長達23天而不潰散呢?場外有NGO團體支援,學生方面主導場內外糾察和網路動員。
  首先在物資募集上,學生在一開始就組成網路小組,將每天需要的物資項目,透過雲端共用系統發布到網路上,筆者就有在資料蒐集的過程找到相關連結 ,第二天各種所需物資隨即源源不絕,透過物流湧入。同時充分運用人力運輸。每天從早到晚,從立法院鎮江街門口,一路到青島東路的物資區,以傳遞方式搬運進入議場。
  其次是分區分眾並快速溝通。這次動員在立法院周邊,共開出四個舞台現場,包括濟南路、中山南路、青島東路和中山南路口,以及青島東路,以召開公民論壇的方式,分區分眾讓參與者自由上台表達意見,卻又不互相干擾。加上相隔不到一百公尺的議場內主場,所有的交通聯繫都靠line即時傳輸,迅速完成溝通。
    物資補給線的建置,和訊息傳輸的便捷,讓網路號召的抗爭形態,更具有彈性。從分區聚集、個別舞台、通訊傳聯、物資統計、徵集物資發布,到如何傳遞進入,全都一清二楚。有系統、有組織讓太陽花運動,演變成一場和政府間的持久戰、消耗戰 。

  再來,進入政治機會的分析,在這個部分,筆者將分成國際情勢、國內朝野以及社會價值趨勢三個部分進行討論。
  第一,身處台灣,政治因素上就不得不考量到中國,在國際情勢上,2014年中國的氣焰攀升,從作為主場的北京APEC峰會,到開始倡議與建立亞太自貿區、金磚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開發銀行、一帶一路等,甚至引導及設定規格。中國這一系列大規模的政經動作,使得國際開始對其產生忌憚,此時太陽花學運對於反服貿協定的訴求,讓強權國家可以藉此打壓中國飆漲的勢頭。
    第二,在國內朝野的部分,「馬王政爭」絕對是318學運中的關鍵。那是一場發生在2013年9月的政治風暴,時任總統兼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指控王金平與柯建銘涉及司法關說,最後走上官司,引爆了國民黨內派系衝突,加速了馬政府的衰敗。馬英九在新書《八年執政回憶錄》裡,不以「馬王政爭」來稱這起事件,是以「九月風暴」作為詮釋。他認為,這場風暴對台灣造成的最直接影響,是助長太陽花學運,主因在於,他與王金平在風暴後決裂,導致學運爆發期間,王金平無意配合府院處理立法院被占領一事,連帶影響2016年大選結果,國民黨從中央輸到地方 。
    第三,就業市場景氣低迷、工作機會外流,讓台灣社會的世代衝突越演越烈,對於經濟問題,讓他們可以在服貿議題上集結,儘管不一定走向「反自由貿易」,但是對「自由貿易」與「公平貿易」之間差異的反省,在運動現場上不絕於耳。隨著自由發表的短講、街頭公民論壇,重新爬梳這波「新自由主義」浪潮衝擊下,所帶來的「財富集中化、分配不均」,同時各個產業受薪階級具體地感受到「工資停滯不前、低薪化」對生活造成的困難。而企業以經濟不景氣為名,雇用一般以22K起薪,也有不少企業壓得更低──19K、17K 時有所聞,這也凸顯了首次就業的青年生存不易,而產生了「崩世代 」──「青年貧窮化、世代不正義」的問題。2014 年,30-39 歲的平均薪資退回到17 年前。

    接著,是此次抗爭的文化構框。
    318 運動的初期,反對民主程序的「黑箱」要求「透明」的「反黑箱服貿」是不同團體(有團體反對中國因素,也有團體反對自由貿易)集結在一起的最大共識,因此不碰觸政黨、不碰服貿、不碰中國、不碰自由貿易,而只談「黑箱」。就擴大參與度的運動策略上來說,可以理解的是:這場公民運動的參與者有許多人是第一次參與這個活動,任何「反中」、「反自由貿易」言論,對許多僅是「反黑箱」的公民參與者,可能會失去號召力的。因而,一開始尚有「反對黑箱服貿、不反中」、「反對黑箱服貿、不反自由貿易」的聲音。
    隨著運動時間的拉長,以及不同的公民團體以及個人的短講與討論,讓人民透過現場轉播,對中國協議以片面行政主導迴避國會監督的不透明的談判,更加深了人民對國民黨作為執政黨的不信任,許多人更加意識到「自由貿易不等於公平貿易」、「全球化不等於中國化」、懷疑「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政治語言。
    因此運動發展到後期,除了社會公平正義的熱情與制度性反省之外,「台灣認同」、「中國因素」、「自由貿易」的釐清與批判,也因運動熱情的催化下,在議場外各式不同公民短講中,得到了更多的討論與擴散。

  最後,是抗爭劇碼的探討。
  太陽花學運最知名的行動即為攻佔立法院,學運領袖魏揚表示:「我覺得建築結構都是次要的問題,今天你佔領了一個房間空間,不代表你不能跟外界互動,需要去看空間象徵的意義是什麼」,魏揚認為立法院本身有「作為人民意志的最高展現」的空間象徵意義,雖然原本大家都說要解放空間且有人民的地方就是立法院,但攻進去了後,眾人延續了那個空間的邏輯與象徵意義,讓議場還是至高無上的象徵,使外面的群眾變成在「守護」議場 。
  此次行動的象徵為太陽花,並以歌曲《美麗島》作為維繫群眾情感的象徵,舞台、遊行與多場短講,除了擴張社會影響力之外,更作為團結社運、凝聚參與者集體意識的重要手段。
  
    以上,就是筆者透過社會學的四個基本概念對318太陽花學運進行的分析,太陽花運動,雖然被視為學生運動,但實際上,它卻是台灣公民團體、學生團體以及許多自發的公民與學生,透過反服貿黑箱的倡議以及尋求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標舉著基進的民主價值「透明、監督機制」透過 23 天占領行動,反抗當權者的專擅及其對民主價值的危害。短暫的散場,或許很多人不以為然,然而 318 所喚起的公民覺醒,提出反抗的基進意義,對基本價值的捍衛,反抗當權者的濫權,重拾政治改革企圖卻帶來世代共同奮鬥的希望,也提醒當下台灣人民面對共同未來的未竟之業。

涂家誠
在罷韓運動結束之後,原本應該有的打倒壞蛋之後的激情也慢慢緩和下來,然而最近看到綠營又開始胡搞瞎搞,又讓我感到有點無力,想起之前看傅榆執導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當時觀後的感覺跟現在差不多,在這些很單純希望故鄉能變得更好的熱情裡面,卻又同時攙和著一些惱人的雜質,能夠善終是少有,甚至更可能面對變質或自我爆炸的狀況,對於台灣面對外敵同時卻內鬥的狀態感到難過。

鄭凱云
以往,我總是對於政治是冷感的,高中時期,我總覺得沒有任何事情值得影響自己學業成績,對我而言那該是耽誤吧,我是這樣想的。然後,進了大學之後,也許是台北更為開放的風氣,又或是校園內學風開明所致,開始體認到關心政治並非不務正業,而是對自己身處的國家負責,對未來負責。尤其感觸我的心靈的是,老師提及的: 你是戒嚴時代的誰,這款小遊戲,當我一次次在那個遊戲中看到一行行歷歷在目的名字,我想到前些日子前去人權博物館時的震撼,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黑字,都曾是一副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無法想像卻也得思考,我重新探思了現今社會的輿論,這些我視作理所當然的一切,一切都並不理所當然,都是許多先賢用血淚為我們爭取得到的,我們應該珍惜,並捍衛守護這一切得來不易的美好。

林詩婷
以前對於政治這兩個字是覺得很遙不可及的,感覺離我有很大的距離,我便不用去特別感受他。長大後才發現政治背後隱藏的真實和假象。我認為身為臺灣人民的一份子是有義務要去知道臺灣的政治的現況,現在youtube盛行,連總統都開了自己的頻道,分享他的日常生活和辦公的情況,就像在跟臺灣人民回報臺灣目前的狀況,這也讓人民也覺得安心,把政治透明化的行為確實會讓臺灣人民覺得減少了些距離感。我們不再是在新聞台上看到的嚴肅畫面,我們也可以把政治看得人性化一點,減少那些銳利感,慢慢地落實政治即生活,達到一個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