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Week 15-11/06/2020-: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Week 15-11/06/2020-: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陳玉箴,《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2015。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 年 8 月 30 日(創刊號)。 〈https://taiwan.ntue.edu.tw/file/fileList/0/6/47〉。
延伸閱讀
Ritzer, George 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2002。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 31 卷 (2002)3 期。頁 58-68。

《同學修課心得》

甘峻瑋
華人的飲食文化淵遠流長,舉世皆知,雖然今天在國際上各大都市均可吃到中國菜,但是行家們仍一致認為唯有在臺灣才能品嚐到各式各樣道地的中國菜餚,台灣因為位於一個交通樞紐的位置,所以充滿著各式各樣不同國家的美食。
民以食為天的臺灣,幾乎是三步一小吃店,五步一大餐廳,由北方口味的烤鴨、燻雞、涮羊肉、溜魚片、青椒炒牛肉、干貝蘿蔔球……,到南方口味的樟茶鴨、鹽焗雞、蜜汁火腿、爆炒蝦仁、乾燒茄子、麻婆豆腐……,可說是應有盡有。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快速,臺灣吃的文化除了傳統的中式飲食方式外,也發展到中式速食連鎖店的經營方式,使得臺灣吃的藝術變得更加繁複。因臺灣地處世界文化交流的總匯,世界各國的飲食也紛紛在臺灣出現,美國的漢堡、義大利的披薩、日本的生魚片、德國的豬腳、瑞士的乳酪等等,包羅萬象,讓臺灣著實成為饕家的天堂。而臺灣獨有的本土料理,風靡全球,嚐味一次,必將永生難忘。

劉宇蓁
我覺得飲食文化是最能夠帶起一個人鄉愁的事物,當回想一個回憶,回想家鄉,最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食物的味道,想到校門口那家阿公阿婆小餐車的味道,想到小吃街裡吆喝的阿罵,想到北車ㄆㄨㄣ街補習的時光。每每好不容易出國遊玩,體會異國食物,我卻總是最懷念台灣的味道,即使是在日本吃日本料理,也和台灣的日本料理味道是不同的,在台灣,許許多多的飲食都醞釀出了在地的風味,像是日本的定食,兩蔣的川菜,夜市的小吃,甚是佛跳牆,連原先裝著的容器都是不相同的,以及裏頭的炸芋頭以及排骨酥,對台灣味的眷戀是讓我不想移民的一大因素。
羅嵐心
這週的主題是飲食文化,我自己是個很喜歡吃的人,常常在師大附近找好吃的食物,不過之前沒有特別研究台灣的飲食文化,是直到上了陳玉箴老師的台灣飲食文化課程才開始了解這些。像是國宴菜單、糕餅文化、醬文化等等都是上課的時候會學到的知識,我自己很喜歡那堂課,也推薦想了解更多台灣飲食文化的人去修!而這次上課講到的月亮蝦餅,其實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道不道地的問題,在某一次看到文章還是節目的時候才得知月亮蝦餅是台灣人發明的,一開始我滿驚訝的,想說我這些年在泰國餐廳到底點了什麼來吃。不過後來想想,這可能就算是一種在地化的表現吧,每個文化在進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方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被本地文化影響而融合出新的樣貌,所以月亮蝦餅的存在好像也沒有不好,還是可以繼續吃。

侯佳玲
飲食影響族群文化的發展。所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飲食更是文化具體傳承的表徵。前陣子在”What Americans are willing to pay for “ethnic” restaurant food reveals some deep prejudices”的報導中讀到一項新觀念,著實大開了自己眼界。外國人會稱東亞國家的飲食特色為”ethnic food”,然而卻對其他歐美大陸國家的飲食特色稱作”international food”。這不單表現出國家飲食文化的差別,更間接影射國家經濟地位嚴重影響各國飲食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及接受性。舉美國人看義大利菜的歷史而言。早期美國社會充斥著許多貧困的義大利裔籍移民,美國人因看不起這類民族而經常對義大利菜指指點點、吹毛求疵,甚至口出狂言說道:「義大利菜的調味過重,造成國民飲酒過量。」幾年後義大利民族的社會階級逐漸攀升,美國人卻改口:「義大利菜的美味實在是不在話下!」飲食文化是民族長久累積及傳承下來的特色。對於新事物,我認為因以尊重的心態看待,並以多元開放的觀點來了解不同的飲食文化差異。萬萬不可以偏概全,成為見識短淺的井底之蛙

徐以丞
身在台灣,可以說是生活在美食天堂中。在台灣可以吃到各種類型和國家的傳統料理,而且甚至有些菜色和樣式是在本國找不到的。老師有提到,台灣一直以來就是把眼光像外看,我覺得台灣會出現那麼多風格的料理很大一部份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很大一部份的人當在媚外的時候,又因民以食為天,所以帶入異國料理便是很大的商機。至於傳統的部分,因為台灣的政治與歷史因素,導致我們交雜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像是福建、客家、外省和原住民等,甚至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導致台灣文化的主體有很大的模糊性,而很難明確劃分出何謂台灣的傳統。從台灣的飲食方面就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現今的社會與文化已經不再是以前那樣比較單純的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或外省文化,而是漸漸轉變成國與國之間的融合,隨著時間淘汰凋亡或橫向移植。也許有時候不要將自己的文化定義的非常清楚嚴格,也是一件好事呢,因為如此才可以體驗或感受到其他不同的文化,並經歷所謂的交雜融合,漸漸弱勢再重生抑或是從弱勢轉為強勢文化。

吳思辰
很難想像飲食文化也有這麼多種種類,今天的課程讓我大開眼界。
國宴、辦桌,這些即使是日常生活很常聽到的名詞,我卻無法很精確的解釋他們的意思,酒樓等令我混淆的概念,也經過報告組別的講解,終於慢慢解開纏在一起的觀念。
除了我們平常的飲食習慣,我發現飲食還藏著許多奧秘在其中,例如台灣在地飲食與歷史的互動,每個時期的特色、它們互相影響逐漸改變的部分深深吸引著我,是會讓我想繼續探討下去的一門學問。
雖然才剛吃飽,但今天的課程依然讓我口水直流,真的是身歷其境的一堂課。

王子涵
課程中老師提及,在遭遇他者時,自我界線才會顯現。應用在飲食文化中,也切合VIP學姐所說,到了國外才會想起臺灣當地美食,平時不會特別常吃的台灣小吃,卻在異地的時候特別想念。在地化的定義並非只是專指烹調方式,更包含了結合當地特有的食材或調味料所結合出的料理。以我自身經驗來說,曾經在日本買了一杯珍珠奶茶,但它的味道與口感卻與台灣的截然不同,雖然是台灣的特產,卻因為進入不同國家而產生變化;加上老師說的月亮蝦餅其實也不是泰國料理,而是台灣人發明的,就可以看出飲食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陳可翔
身為台灣人,我們的日常飲食比起其他國家真的是非常豐富。
在長遠的歷史中,臺灣作為一個海島,這塊土地上總有各國的移民不斷來到這裡,把自己的飲食文化帶入其中,從清領時期到戰後甚至是近年,我們像是備受飲食之神眷屬的子民,總是能享用到不同的食物。然而,若要台灣人指出一道「道地」的代表菜,其實應該很少人可以肯定的給出一個答案。我認為臺灣的飲食文化還在形塑中,就像影片中老師所說的,一道菜到了不同的地方,就會開始被改造成符合當地人口味的料理,但要成為真正的臺灣菜僅調味是完全不夠的。
希望再歷經幾任總統輪替後,臺灣的國宴上可以出現「小吃」以外的彭湃料理。

吳昀萲
由於台灣地理位置特殊,在各種族群的交流下,許多異國飲食在台灣吸收、融入,使台灣變成飲食多元的國家。不過在各國飲食的影響下,台灣仍存在自己保有的飲食文化,甚至能將各地、各國美食,以符合台灣人之口味,轉化為台灣當地的美食。依台灣歷史沿革來看,台灣在過去就已接觸各種不同的文化,而與這些文化的相互影響與衝突下,也漸漸學習到如何與這些外來文化來去做調適,其中飲食文化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想這應該就是台灣能成為美食天堂的原因吧。

陳奕嘉
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可以看出文化融合、文化消解的跡象。
正如我曾經去日本北海道旅行,吃出日本料理與日式料理的不同,雖說我到現在仍說不起來味道為何,但可以從同旅行團吃飯剩下什麼食物中看出來,那些年紀比我大很多或年齡差不多(我當年去旅行時是畢業季)的人,不似我適應那些日本料理,不同日式料理的味道,感覺新鮮。
正如我高中畢業旅行所吃的原住民風味料理,雖不知那些料理跟原本原住民料理有什麼差別,但我好歹吃出跟我以前吃的原住民料理之不同,竹筒飯與竹筒飯的口感差別甚大!差點讓我懷疑自己的記憶滋味。當然,我還是不知道,在台灣東部或中部的原住民料理是否是原本的原住民料理。
正如我去泰式料理店點過【月亮蝦餅】這道料理,直至後來我才知道,正宗的泰國料理並沒有月亮蝦餅這道菜…
正如我看見蒙古烤肉的招牌,實際了解卻發現蒙古沒有烤肉…
台灣的文化是這麼特別,能從其他國家傳來的料理中創作出屬於這個國家的飲食,使其他台灣人吃起來的時候,很容易產生錯亂,錯亂到以為這是原來國家擁有的料理——這是很常見的謬誤。

何倢伃
說到食物,台灣真的無處不見好吃的料理,當中也包括了各種異國料理。還記得前陣子網路上的「打拋豬」議題掀起了一陣討論:說台灣的打拋豬跟泰國「真正的」打拋豬根本完全不一樣。一道料理,到了另一個地方並衍伸出了不同的特色,其實也就是反映了各地不一樣的一些文化:像是當地氣候、演變歷史、宗教、人民飲食習慣等等所以,我覺得「不道地」這件事情,並沒有一定的好或壞,它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衍伸出的、獨具一格的新產物。與其排斥或批評,更可以抱著從料理中去了解不同的地方的心態去看待。現在也有許多台灣的飲食發展到了國外,就像我曾經到韓國去吃台式料理、喝珍珠奶茶。這些東西到了韓國之後,確實跟在台灣吃到的有些不一樣,感覺像是我吃著我平時吃的料理,但又好像是在吃另一種很不一樣的風味的料理。總而言之,自己的家鄉味到了國外變成了有些陌生的味道,吃的時候也是覺得挺有趣的!

羅佳怡
飲食作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臺灣飲食文化的雜揉性和多元性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的,無論是眷村飲食、西洋飲食、日式料理等等,揉合不同的元素,融入轉化成為了臺灣飲食的一部份。此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所產生的變異,同時也展現出全球化下臺灣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過程中甚至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衍生繁殖。如同上課所提及的月亮蝦餅,一道臺灣在地研發出來的料理,再傳回泰國當地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有機的過程,背後蘊含著對不同文化的想像和在地化,是一個在地製造進而再向外輸出、影響當地飲食的例子。

吳昊祁
由麥當勞說明飲食文化是非常有效的,但他們的成功不只是在於精緻的食物,而是行銷策略。

選擇開店的位置

既然麥當勞擁有它時間方便性及客制化的優勢,那麼選擇市場絕對是他們最需要考慮的。我還記得有一位老師曾經說過:「你們同學之中有誰有自信可以把漢堡做得比麥當勞好吃?」而它繼續說:「那為什麼麥當勞只要一家店就可以賣得比你好?」
選擇一個交通方便以及上班族眾多的地區是一定的,並透過買賣優惠以及即時性、平民價格滿足小資上班族,並利用加盟的方式以及話術來增強行銷效果,這是常見的飲食文化戰略。當然,我比較少看到其他早餐店擁有買賣優惠像50塊1+1或是APP優惠券之類的。


另外,都市的繁忙性以及文化交流開始在飲食文化中占了一大部分。老師也在What is Taiwan culture?主題中提到,台灣文化主體的模糊性與殖民背景、移民社會有關,以致於文化上的不斷交流以及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的現代化產生的業務生活,人們為了趕時間或為了嘗試新事物而導致了台灣飲食文化,我自己也深有同感。

羅翊桓
台灣作為海島型國家,對於文化有很大的包容度,這種面積不大的土地上,來自各個國家的料理在此生根,身在台灣對於吃貨來說十分幸福。不過誠如報告組別對台灣的飲食文化拋出的問題:辦桌這類本土的習俗你我真的理解嗎?是不是只跟隨大人的腳步,點點頭致意遞上紅包。台灣特有的辦桌文化不應該被斥之為低俗,我們要用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台灣在地文化,如同許多外國美食;他們來到異鄉尋求理解的同時,我們是否有給過他們機會展現自己?又或是說著不夠道地或不符合台灣口味呢?希望大家可以再思考。

前嶋繪理佳
說到台灣飲食文化,其實我一直有個不太能接受的地方。我是蠻有健康意識的人,所以就覺得台灣賣的食物都是不太健康。例如,很多日本人愛吃的台灣便當。我就覺得那個有點油膩膩,但我不是在說不好吃哦。然後我愛吃生菜,但是台灣人都不吃生的東西,所以在台灣比日本很難買的。重點是我個人覺得外面賣的東西都是用很多油來煮。這部分我真的很難接受。

顏郁珊
最近幾年在台灣的外國yotuber都很喜歡拍吃台灣的食物這種類型的影片,而這類影片的點閱率通常都很高,從那些食物中外國人可以很容易就建立起對於台灣的印象,若是拍片者有再加以解說,我覺得不失為一個介紹台灣的好方法。畢竟很多人對台灣最鮮明的印象就是食物,若是用食物作為一個媒介,應該是個平易近人的好方法。

郭于瑄
受到移民和殖民的影響,台灣的飲食之多樣化,能滿足挑嘴的我。我實在有愧來自號稱美食之都——台南,有很多所謂的台南特色小吃我都沒有嚐試過,例如牛肉湯,因為家裡不吃牛。長大習慣吃蔬食,加上注重健康,還有過去重大食安問題,讓我盡量減少外食,雞排、滷肉飯等更是一年可能都吃不到一次。而且我不喜歡手搖飲還有珍珠或是任何口感相似的配料,所以也不會突然特別想喝珍奶。但有美食天堂之稱的台灣當然不會讓我失望,受到宗教還有環保、健康意識影響,我發現台灣有很多口味較清淡又美味的蔬食餐廳,有些是創新台式料理,有的則是融合異國料理,是連非蔬食者都會喜歡的。雖然這樣可能會破壞「原始」的味道,但在台灣不只手搖飲可以調整甜度和冰量,熟食也是可以請店家少油少鹽,甚至能要求不要加自己不喜歡的食材。
課程中老師提到泰國人覺得台灣打拋豬不符合原始口味,可能和食物也連結自我認同有關,所以大家會捍衛自己國家的口味。但我認為不一定要追求「真正的」作法,連在本地吃的在地料理都可以依自己喜好調整,也會因店家不同有所差異,全球在地化讓同一道料理有更多的詮釋方式。不過當然還是要互相尊重,如果真的主打「道地」打拋豬,那就該符合原本作法。
李雨萱
我們是這周的報告組,身爲外國學生,我對台灣的飲食的印象就是超級好吃,好喜歡,很夯的哪一種,因爲在全球各地都收到台灣的飲食文化的影響。但在這之前,我並不瞭解台灣的飲食文化從古至今的經歷是什麽。但很榮幸可以參與這門課,並選了這個主題。在與組員討論的過程中,我聼到了許多之前沒聽過的食物及故事,也在劉助教給予的修改意見,我們再次討論一次,并有了明確的報告内容及方向。分工將各自負責的部分簡潔有力的呈現給大家,讓更多人也能夠透過我們的報告認識台灣的飲食文化的經歷、改變及付出。
台灣飲食文化對外的接納度很高,對外的影響也非常大。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除了本土飲食系統的發展,飲食文化尚會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台灣飲食是由來自不同地域的菜式融合而成的。隨著歷史變遷,台灣料理加入了福建菜、客家菜、日式料理及各式各樣外省菜式的特色。飲食文化的變遷過程中,不僅展現人類生活方式與型態的變化,更蘊涵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意涵。近年,又受到了世界各地外國菜式的影響,也帶動了外國的台灣飲食文化,像是爆紅的珍珠奶茶等等。從過去到現在,台灣都不斷吸收及融合外來菜式的精髓,不停的發展及演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台灣味」。

羅悅庭
台灣因歷史文化艾洛的影響,很難定義出專屬於自己的特色料理,而是融合其他料理的特色。我是一個很喜歡吃的人,但我不喜歡中式料理、(東)南亞料理,所以當聽人說出國留學特別想念台灣的滷肉飯時,總覺得不解,大概得等我真正經歷過才了解箇中滋味吧。老師舉得"月亮蝦餅"例子很有趣,讓握想到之前我曾看過一個法國YOUTUBER的影片,裡面許多品名有"法國"兩字的食物,例如法蘭酥、法式奶茶,雖然好吃,但其實在法國根本沒有這些,這大概也是台灣食物的特色之一吧,又或許是加上"法國"兩字,使商品更具浪漫情調,更吸引人購買?這種刻板印象能與老師以前說過"對語言的印象"連結。

司儀
本週主題是飲食,我想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多多少少也能看出它的原生環境文化吧?!就好像VIP小姊姊說的,或許平時你不會覺得某種東西特別好吃,或者自己特別喜歡。但一旦你離開了,就會莫名的懷念,想念。恨不得馬上吃上一口。很多朋友會說,你真好!可以去臺灣讀書,臺灣美食小吃那麼多,肯定超開心吧!可是完全不會!如果作為一個旅客,想到台灣肯定是夜市是小吃。來過臺灣的我們都知道,鹹水雞,鹽酥雞,珍奶等。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泡泡下沒有的,或者不道地的。但是作為一個學生,離開家來到台灣,反而會很想念自己家的美食。可能是父母做的飯菜,可能是街邊平時不太會去吃的小吃,可能是一碗麵等。都能代表你的身分,你的記憶。在臺灣的生活我經常會想念,中學時期早餐吃的撈麵,午餐吃的潭仔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林晏筠
很喜歡今天課程開頭部分探討的問題,包含其實泰國沒有月亮蝦餅、自我的突顯、及早餐店的故事。上次在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時,碰巧搭上泰國生,當下問他月亮蝦餅時,他說他沒看過這個東西,我們還想說,可能是我們彼此對這樣食物的「名稱」不同,爾後才知道,原來他們真的沒有月亮蝦餅的存在。還有早餐店文化,我想提台灣早餐文化,我一直都覺得,為什麼台灣早餐都「這麼飽」、「這麼美味」卻又「這麼簡單」?其實是因為早期台灣以農業為主,農夫們都是早上出去耕田,需要大量的體力及能量,因此才會有像是飯糰啊、燒餅、蘿蔔糕等高油高熱量的早餐。也在報告同學的報告內容中,吸收到了,原來,我們的國宴文化是會隨著總統而與時俱進的,並非一直都長那樣。「You are what to eat」,這句話,太犀利了吧XD,我想從今以後我不會再回答「隨便」了,有意識地吃、用吃,反映出我的行動及我的主體。

林宇崙
能生活在台灣真的很幸福,我們的飲食比起其他國家真的豐富許多,這都要歸功於台灣地理位置特殊,在各種族群的交流下,許多異國飲食在台灣融入、吸收,使台灣變成飲食多元的國家,像我以前曾經去過菲律賓,那裏的飲食我真的沒辦法接受,每一餐的主食不外乎都是飯和一些熱狗,連速食店都在賣飯,賣飯就算了菲律賓的白飯還又乾又硬,非常的難下嚥,這讓我意識到勿視正當的視為理所當然,真的要珍惜台灣的資源

陳若裴
還記得最初來台灣的時候覺得最新奇的是台灣的早餐店,因為馬來西亞其實真的沒有單獨一間只做早餐店的店面,而且台灣的早餐店菜單又豐富又便宜,剛開始還聽台灣朋友分享他高中時期每一天的早餐都會在早餐店解決,早餐店的奶茶是便秘的良藥(? ,就覺得超有趣的。以前高中的我一年365天的早餐都是美祿加麥片,因為真的很少店是這麼早就營業的,因此我們學生的早餐就是這麼單一的了,所以真的超羨慕台灣有早餐店!

翁家祥
多元而融合性強是屬於臺灣的文化特色。由於歷史背景較繁雜,我們曾數次接收(或許可以說是被迫接收)其他地區的文化。像是曾經殖民我們的日本和撤退來台的國民政府、60年代的美援等等,在這些強勢文化的影響下,台灣人逐漸融合出與這些文化源頭相似卻又不太一樣的各種飲食。課程中提到的閩南佛跳牆、日本料理的壽司、月亮蝦餅,都是外來文化在臺灣演化出臺灣味的經典例子。現在臺灣飲食的多元性就已舉世聞名。早上起床,就先到早餐店裡從琳瑯滿目的菜單進行選擇。早餐店(如美X美)就有中式的蛋餅油條燒餅與西式的熱狗荷包蛋三明治漢堡,加起來數十數百種的選項,導致我們每每踏入早餐店就要面對選擇困難症。這般多采多姿的早餐店想必只有臺灣會有了。夜市也是我們非常具代表性的特色。各種攤販擺滿了一個區域等待大家的光臨,論飲食的種類就數不清了。香腸鳥蛋鐵板牛排烤玉米珍珠奶茶,裡面總會有幾家你想吃或是想嘗試的,而吃遍整個夜市這種妄想至少得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而這種夜市也不算少。這種嘉年華式的人潮與布局在西方只有特殊節日才會舉辦,而臺灣卻是常駐執行。這些文化特色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然而當局者迷。這些讓國外的朋友來到臺灣讚嘆連連的美好,對一直生活在充滿美食的環境的我們而言只是常態,沒什麼好大驚小怪。或許在那些外國人眼中,習慣美好的我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大概只會發福。對自己身處當下的文化,我們常常會忽略他的重要性與特色,直到我們離開了臺灣到不同的國家,才會驚覺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正是別人學也學不走,專屬於我們的美麗風景。「文化要在比較之下才會顯明」,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只有在多方的交流與認識各種相異相似的文化之後,我們才能更清晰的認識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並以他為榮。

賴璿伊
雖然我本人很愛吃,但對於人們日常飲食習慣卻沒有研究。以前的環境,對某些家庭而言,吃飯可能是不可多得的,那是需要上天的眷顧給予適量的雨水及晴朗的天氣才早就了有米飯可食的生活。吃蕃薯籤溫飽的日子在現代已極為少見,我們似乎都忘了、忽略了曾經的他們走過的路,是那麼艱辛困苦,理所當然的生活再有米飯可食,甚至有諸多種類主食可吃的時代,對此我們應該心懷感激的對待每餐,雖不至於說要在餐前歌頌一番,但至少要好好珍惜碗裡的食物,能吃便是福。

陳威錡
這學期剛好修到玉箴老師的飲食文化課,而且期末報告剛好選到VIP王婉育學姊的論文來探討台灣早餐店文化,整個親近感大爆發啊!因為歷史背景、在地化以及等等因素,讓台灣的飲食呈現非常多元的樣貌。在那堂課中我學到了非常多有關於台灣飲食的文化,例如米食、飲料等等,飲食不只是存在於吃的層面,裡頭的歷史意義、文化意義、經濟意義等等都是可以深入探討的,這些是我以前不曾想過的。雖然有許多外來飲食文化的傳入,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在地化」,透過不斷地在地化融合台灣自己的元素,這也是最可貴的。

林涵瑋
我是一個喜歡吃的人,因此對這週的主題很有共鳴。我覺得飲食文化對於一個族群而言是很重要的,因為透過同一種飲食文化,在異鄉會有找到知音的感覺。像是我雖然很喜歡嘗試不同的美食,但每次出國回臺灣後都會很想念臺灣的食物,就連簡單的牛肉泡麵也會覺得特別美味,而這就好像是一種歸屬感一般。此外,我移民國外的堂姐也有這種情況,每次她回到臺灣,總會要我陪她去吃小吃,感受故鄉的味道。

周毓凌
常常在想,我們現代人吃東西,究竟是手機在吃,還是是人在吃?每次看著滿桌好菜,都要先拿起手機擺拍一輪,手機先吃!!!然後再修個圖,套個濾鏡,打個卡,再發到限時/貼文/美食帳,都要一併更新。以前我是不太理解為何要這樣做的,(可能是我太愛吃,肚子餓死還要先看別人拍照才能動很氣)但我最近發現,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製作成美食地圖,不怕忘記好吃的店,而且ig有回顧過去的功能,當下拍下這些照片,記錄生活,也記錄了和他人的相處過程,更可以成為和他人聊天的話題。我認為,這也算是融入我們現代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了!

林宇軒
VIP學姊分享自己對於飲食上,「台味」的「純」所代表的意義就是「道地」,不會有其他太多的包裝或加工。其中,和老師的討論提到了飲食文化在各國演變的的差異,比如從泰國傳到台灣的「打拋豬」在台灣加入番茄並使用用九層塔去帶體打拋葉,以及發展出泰國本身都沒有的月亮蝦餅,都是值得去深入探討的飲食文化在台灣的發展現象。有機、小農、刈包這三樣元素會讓大眾認為很「台」,從產地的味道進而衍生出「台味」;另外,在討論中所提及的台灣「早餐文化」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在商業的發展與本土文化演進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林子皓
飲食影響文化,文化也影響飲食。喜愛美食的我,曾嘗過日本最道地的美食,發現在日本的餐桌上,會有許多精緻的小盤子,且雖是同一家飯店,每天端上的盤子樣式都各有其特色,而我詢問了日本籍的同學,他表示,雖然並不是居家飲食都有如此排場,但在正式場合時,日本的確會有較精緻的擺盤文化,而不只是食材之間的變化,也包含盛裝物的設計,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一片雕刻精美的池塘圓盤中,有一浮雕的鯉魚,但裡面只是盛裝著簡單的海菜,我想即是日本文化對於飲食之道的追求,才會將每個食物藉由擺盤,讓其得以提升檔次,吃的到口感的精緻,也有視覺上的精緻。

江博文
提及在台灣的迴轉壽司,或許很多人頭一個想到的會是爭鮮,但對我而言,卻是元氣壽司,我的迴轉壽司初體驗便是在元氣壽司的士林店。
若論元氣壽司的口味是否勝過爭鮮,以我觀點是肯定的,且食材用料上也較優質;又雖然皆屬平價定位的迴轉壽司,不曉得是否由於元氣壽司為日本品牌,有其料理發源之堅持,和臺式的爭鮮相比,製作手路的要求顯得更為細緻,遂令我在後來初嘗爭鮮壽司的時候,只能頻頻搖頭。
記憶中的味道是否被過分美化,我很難下一個定論,卻極大認同這樣的可能性,可清楚認知的,是爭鮮壽司的品質絕對更加差勁這一結論。

黃郁雯
辦桌的習俗不是只出現在婚禮上,也會辦在喪禮或新居落成,辦桌早已形成台灣人表現熱情、好客、大方的個性,我個人很喜歡辦桌,因為大家會面對面坐在一個圓桌,就有了聯繫感情的機會,很多外國人來台灣也會想感受台灣流傳已久的辦桌文化。
老師在影片中聊到台灣人喝茶從不加牛奶,但之後卻有了奶茶的出現,原因是在日治時期中有了喝牛奶的習慣,才逐漸形成奶茶這項飲品,而台灣人把我們獨有的珍珠加入奶茶中,就創造出了風靡全球的珍珠奶茶,沒想到連飲料也能做出全球化的效應。我是在前陣子才知道原來月亮蝦餅不是泰國料理,是台灣人自己發明的,不久後就傳到泰國,所以就可以解釋說料理是不分國界,另外,我沒有很介意打拋豬在台灣的做法,因為每個國家本來就有自己獨特的料理方式,沒有標準化的料理方式才是美食存在的意義啊。

陳亭孜
說到台灣食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時候被父母打扮的漂漂亮亮帶去參加辦桌的流水席。對我來說,那樣的飲食文化吃的不僅是食物,更是看著大家彼此相見和凝聚感情的時刻。
因為曾經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更能了解能夠身為台灣人每天吃到各式各樣豐富的料理是多麼開心的事情。不論從早到晚、從平價到高檔,都能吃到台灣人的創意和美味。早餐的蛋餅或小熱狗,到夜市文化中富有創意的平民小吃,或是路邊簡單的下水湯和雞肉飯,到高檔飯店的櫻桃鴨和刷牛肉清湯,都讓我在日本時懷念不已。
飲食文化正是存在我們成長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著什麼程度的飲食記憶、就能對當地有更深的連結,也是異鄉遊子在外能一解鄉愁的最佳良藥。

王奕翔
台灣小吃的發源於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最能詮釋台灣本土文化、體現民間生活真實的一面。「就地取材」是個是小吃的特色。夜市則是體驗台灣小吃的最佳場所,他以濃厚的地方特色與地道的鄉土原味,緊緊住住了台灣本地人的胃與遊客的心;不但擁有琳琅滿目的小吃種類,而且相對於傳統中國菜的講究與精緻,反而有一份不必正襟危坐的自在感。台灣各地都有夜市,多半位於交通樞紐、廟會和集市等人潮最旺、發展最早的地方。台灣雖然不大,但因為各地文化特色的不同,長期以來各夜市都有自成一個的特色小吃。

蘇予歆
這周在講飲食文化的時候,對我們的身分認識特別有感覺,確實是需要在異地的時候,我們特別會感覺得自己是台灣人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在看到反送終的事件的時候,會特別去感受到我們要愛我們的國家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想了一下,台灣的食物超級好吃這是公認的,但常常尤其像現在年輕的族群會很容易被新開幕的韓國炸雞店或是日式料理之類的吸引,我們其實是越來越少去吃我們自己的食物了,藉著這樣的課程,再次提醒我們自己的文化在哪裡。

蔡沂庭
飲食原本只是為了維持生存必須而生,但是各地的飲食文化都有所不同,甚至一個國家裡面也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存在(如台灣南北粽、中國各省不同菜系)。我覺得台灣的食物十分多樣化,食材因地形依山傍海,氣候也適當,因此各種美食皆可以吃得到。
我覺得飲食文化能夠串起群體的認同感,以在外留學的學子為例,可能就會更希望可以吃得到自己家鄉的食物與口味,也因此在飲食文化之中更能夠看到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特色與認同感。

郭碧玉
台灣的飲食文化脈絡真的很錯綜複雜,在各國占領台灣之間為台灣帶來許多外來食材,後來的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戒嚴、解嚴後,造就了今天台灣的多元飲食文化。我認為台灣對於外來飲食的接受度特別高,像是韓國人基本上都還是每餐習慣韓食或已經被韓化的中餐店,但台灣卻並非如此,大部分青壯年以下的人都非常習慣每餐吃不同國家的特色食材,我認為這是台灣的一個大特色,我們也並非沒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更能容納他國飲食文化。

楊荏羽
說到月亮蝦餅真的是很奇妙的美食,實際上應被歸類為台灣小吃,卻普遍被認為是泰國菜,基於好奇心,於是上網搜尋了一下有關月亮蝦餅的起源故事,是由華僑藺以愛至台灣留學時,當瓦城泰國料理學徒時的偶然創造之作,因當時的瓦城為台灣最早泰式料理店之一,因此影響後來的泰國料理店都有此菜色。除此之外,泰國也沒有椒麻雞,只有炸雞沾酸辣醬,這個說法也是非常有趣的。又以打拋肉來說,在泰國的確是用打拋葉,可是在台灣卻改用九層塔的原因除了取得方便外,其實最主要不是因為打拋葉難取得,而是因為打拋葉空運到台灣需要一段時間、飛機抵台後,原物料運送再端到餐廳,很容易發黑變質,所以保存不易,才會拿九層塔代替,而且比起打拋葉來說效果好、口中咀嚼的餘味也更強烈。

楊婷雅
全球化帶來物品得以簡便的流動在各個地區,連鎖店也得以在世界各個角落拓展,麥當勞化在許多國家都可以看見,麥當勞化帶著近代管理的概念,進軍地方,深入不同民族與文化的生活,甚至可以做到全球在地化的手段,再去置產出一項「新的」品項。
從大課題的變動中,我想關注回自己的舌頭,像是我愛吃什麼樣的主食,是米是麵,是甜或鹹,還是那些不單是以甜與鹹等做分類的味道,像是蜂蜜芥末醬之類的,我的一週飲食,有怎樣的飲食文化展現?
觀察下來,我平日大約會有五餐是的中午及晚上是吃家裡煮的飯菜,有白飯配滷肉、兩道蔬菜,再加上一道湯,也就是一半的午晚餐是家人煮的,一半時間是外食,常吃像是煎餃水餃或義式與日式,偶爾吃滷肉飯!
我覺得我是保有台灣飲食舌頭的人,除了早餐,早餐我除了麥片、三明治、貝果與蛋餅之外,近乎沒有喜好。從此還是可以看到自己的飲食文化與我爸爸的差異。再來是,我甚至沒有得以傳承台灣味道的手藝,而我想這也是我們這個世代面臨的一大問題,因我們沒辦法去置產出我們的味道時,那招致的結果則是我們將會僅剩規格化後的味道。

張紫媫
我覺得飲食文化對每個國家來說真的是一大特色,因為每個人每天都一定會吃東西,然後VIP來賓有說到臺灣有早餐店這個特色是因為台灣人喜歡吃熟食,我覺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早上要多吃一些暖胃的食物才不會傷胃。像是去歐洲的話,他們的早餐都是一些冷的肉片或是優葛之類;然後日本的話甚至連便利商店的便當都不用微波,這些國家都是比較偏西醫的觀念,所以我覺得飲食跟養生觀念也有非常大的關聯!

林熙彤
吃是一種簡單的幸福,我很喜歡吃,還很喜歡研究各種食物的文化及歷史。食量不是很大,但每次不館心情好還是不好,繁忙還是閒得發慌,都會想找點東西吃,或打發時間或紓解壓力。日式、泰式、法式、美式、義式、南洋料理我都很喜歡吃,但我發現最會讓我想念的永遠都還是台灣料理。
其實生活在台灣很幸福,幾乎每個文化的料理都有,有的道地,有的改成了台灣人喜歡的口味,我都很喜歡也都很願意嘗試。
我曾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我們在美國吃膩了重油的美式食物,最想念的當然還是最簡單的滷肉飯、炒泡麵等等,但這些在台灣最樸實無華的食物,在國外可說是高級料理。很難找到像我們在台灣吃的小館子,更不用說路邊攤。想吃中國菜只能到高級的中國餐館。
也是在那段期間,我發現吃還是一種記憶的回味。當我們身處義國,能吃到一份道地的蛋餅、一盤有家鄉味的炒飯,就會想到遙遠的家鄉,還有所有關於家鄉的記憶。
台灣也有很多特別的用餐文化,例如外帶文化、共餐文化、報告的同學有提到的辦桌文化等等。
台北已經非常國際化了,可能一條街上的異國料理比台灣料理還多。有外國朋友來台灣時,甚至是帶他們到那些比較能讓我們"有面子"的外國高級參觀用餐。能讓國人在不用出國的情況下品嘗到不同國家的料理當然是好事,可是還是希望我們能夠好好保存我們的傳統美食,有時候最平凡的東西反而是最珍貴的。

曾亞
我覺得台灣多元的飲食文化,最能呈現出台灣文化很強的包容性,包容著各個族群或各個國家的飲食(東南亞新住民、外省人……),在台灣吃到異國料理十分容易,像是公館商圈就是主打異國料理,近年來好像比較流行韓式料理,然而我們很容易把歐美日韓餐廳視為高級料理,代表時尚、品味、流行,這樣的觀念值得我們去思考。

岩渕大志
首先要對特別來賓的學姐表示敬意,課後略讀了她的碩士論文,以這樣一個在我們周遭的主題作為論文主題,讓讀的人也能已經以自身的經驗進入這個研究的過程。台灣飲食文化內容極為豐富,小組的同學們也細分主題,讓我更了解台灣的飲食文化背景,內容與演變。俗話說「人以食為天」,飲食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影響極大,而台灣的飲食也正反映了每個時代的背景,台灣的自然環境條件,台灣人的民族性等層面。老師也提的了所謂的"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 這也讓我思考現代人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了這種所謂的"理性邏輯",但是我並不贊成所有的一切等能適用於這樣的邏輯,用數據來衡量是一個極有效率的方法,但是並不一定是最準確的方法。這真的是一個值得常去思考但將是永遠沒有結論的主題。

陳馬克
台灣確實是對食物極有包容性的地方,也時常創造出新的食品。米漢堡、珍珠奶茶都是非常經典的例子。我覺得台灣人對珍珠奶茶的認同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比如前陣子日本非常流行珍珠奶茶,甚至推出了珍珠奶茶拉麵及珍珠奶茶飯等等令部分台灣人無法接受的料理。其實透過這件事,應該不難想像義大利人看到夏威夷披薩或是泰國人發現台灣的打拋豬會加九層塔的心情吧!

許舒婷
台灣有許多特別的飲食文化與習俗,像是尾牙辦桌、中秋烤肉、端午肉粽,又或是小吃攤美食,像肉圓、蚵仔煎、臭豆腐,一個個都非常引人注目,在充滿美食的台灣生活真的非常幸福。

雖然台灣有美好的特色佳餚,有些飲食文化卻有許多負面影響,最常見的「吃到飽」就是其一。人們常因為貪心,而拿了自己吃不完的份量,即使吃完了,過撐、過飽也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其實許多高檔的自助式料理,都會因客人需求而發展各式菜色,但顧客能吃的量與食材準備量,往往不成比例,造成很多食物浪費。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品質上升,美食變得更為精緻,希望人們也能省掉不必要的浪費,對文化、環境都盡一己之力守護。

陳研諭
看到前面有幾個同學提到居台的外國youtuber如何介紹台灣食點,那幾個我剛好也都有追蹤,瞬間知道大家在說什麼XD,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那些影片的預設受眾是臺灣人,也就是說,這是支「拍給臺灣人看的臺灣美食經驗」。
於是會萌生出一個小小的問題:為什麼大家這麼愛看外國人稱讚在地食物呢?這些住在臺灣的外國人,有些甚至似乎比我們更了解我們,既然如此,若撇開youtuber們本身為了點閱與宣傳的命題行銷策略,我們到底是否該還將其貼上「外國代言」的印象?又為什麼這麼做?我的想法可能會和棒球週時的課堂有點連結:這似乎也是臺灣少數能被看見的項目之一。作為經常缺乏自信的、五感體驗好像哪裡都要少人一大截的國家,我們因而如此重視味蕾上的認證,一若本堂課提到的,「你吃了什麼,便是什麼」。
前陣子中泰大戰中,有網友幽默地將泰國、臺灣、香港三地網戰盟友化名「奶茶陣線」,感到好笑之際我也有些驚喜,一來是發現我們的食物作為國家印象被確實記憶著,二來是發現,原來強調自我存在的方式,並不一定只有「我們跟別人有多麼不同」的方式,在摸索他我邊界時,找出彼此在相異與相似之中的互文,或許也是一種牢固自我、亦彼此凝聚的好方法吧。

田村有梨奈
台灣飲食文化的多樣性是特殊的。 從日治時期開始到戰後時期有許多異國文化,例如中國大陸和美軍。 小時候,我去台灣時最喜歡的食物是小籠包和北京烤鴨,但我沒有意識到這本來不是台灣菜。 特別是許多日本人喜歡小籠包,但在特殊情況下,它比起源地中國大陸更著名。 換句話說,這是外國文化的內地化。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視飲食,所以我認為這種內地和多元化的文化已經發展起來。

張彬
這周同學們的報告是讓我感覺邊看邊餓的狀態。報告的內容都是充滿了食物,害得我食慾大增,趕緊買了午餐來邊吃邊聽報告。其實台灣的飲食文化算了很豐富多元的,因為台灣本來就是多元種族的社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感覺是生活在地球村一樣,想吃哪一國家的料理都能隨時去吃,很是方便。在我剛來台灣時我喜歡台灣夜市的炸雞配奶茶,當我吃了這些台灣當地的特色美食時,自己感覺太幸福了,很滿足。後來在台灣住了一段時間後我慢慢的接觸到了“熱炒”這個東西,發現在忙了一整天後自己約了幾個朋友在熱炒點吃著晚飯喝著啤酒,那感覺真的是爽及了,尤其是像最近的天氣熱炒配啤酒是最好不過了。其實說實話自己雖然是“吃貨”,但剛來台灣時還是會不適應這邊的飲食文化。因為這邊的都是吃的比較清淡,不像我們東南亞國家吃得都比較酸酸辣辣,但也不是很久的時間我還是適應過來了,而且還從適應變成喜歡。當我寒暑假會僑居地時有時還特別會想起台灣的食物,我還跟同學們說如果我大學畢業回國的話,我會很想念台灣的“熱炒”。我想這也是代表台灣本地特色的食物也是一種文化符號流傳在台灣社會。

賴彥任
什麼是台灣味?遭遇他者文化後就能深刻體會到己身跟外人的區別。就算在同一塊土地上,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也不勁相同,各地都有屬於自身家鄉的特產。現今台灣有著多種的飲食文化,外來飲食引進因當地人的品味而質變、本土化。
    社會麥當勞化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也可在現代基礎教育看到影子。講求效率、量化、標準、期待教育出品質相差不遠的基礎勞動力。雖然在時代的巨輪下,制度措施有其必要,但我們可以探問在這之中,我們忽略、遺漏了什麼重要的東西?

黃詠鷥
不得不說,台灣真的是一個大家公認的美食天堂,不管哪個國家的美食都可以在台灣找到,是很多外國人一直來台的原因之一,因為不僅可以品嚐到台灣的當地美食外,世界各國我美食都可以在台灣找得到,可是我認為台灣除了外國傳入的美食以外,原住民美食才是最具有飲食文化的,身為一各澳門的學生,我可以說,其實很少國家可以有一些這麼有特色的飲食文化,澳門香港也是一個美食天堂,可是卻沒有像台灣一樣多的特色美食,我們不能跟大家說這是我們澳門獨有的美食,因為我們的食物都是從外國傳進來的,而台灣卻有非常多的原住民美食,可以很自豪的跟人家說這是台灣獨有的美食,所以其實我很羨慕台灣可以有這樣的一個飲食文化,也很希望可以一直保存著這些特色美食。

周沛德
提到台灣的飲食文化,我首先想到的是存在於各個巷口的陽春麵,以及林立於各處的早餐店,以及三更半夜還在營業的豆漿大王、鹽酥雞,就是這些台灣味包辦了我們的早餐到宵夜。而台灣在飲食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存在著許多「道地化」或甚至是自己發明的「偽異國」料理,像是最著名的月亮蝦餅、夜市很常見的蒙古烤肉等,結合了外國的風情以及台灣的食材,成為了純正的台灣味。為我們的飲食文化帶來了許多趣味以及新意,也成為了我們與其他國家最大的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