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Week 16-06/06/2013-: A-Bian Doll, Call-in Show and Red-Shirt Army (扁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

帶領討論助教:家丞


指定閱讀
莊佳穎,《阿扁的異想世界》,台北:前衛,2004
延伸閱讀
Shih, Fang-long. “The ‘Red’ Tide Anti-Corruption Protest:
  What Does it Mean for Democracy in Taiwan?”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Vol. 1 ( November 2007): 87-98
周慧玲,〈現場節目與台灣焦慮〉,《聯合報》,第37 版,1999
  1028日。
高瑞松,《政治性叩應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


  大選大家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7 則留言:

  1. 曾經,有老師開玩笑的跟我們說,台灣真的是最民主的國家,別國都不敢亂罵總統或元首,只有台灣人不但亂罵,還天天罵。這就讓我聯想到這個主題老師說:「把政治人物做成公仔來賣,在別的國家還不一定行的通,像在日本就賣不起來。」我想想,還真的是這樣。畢竟其他國家的元首或是總統,感覺起來像是有刻意塑造高度,就算會開玩笑也不會有太過嚴重的玩笑,那要被做成公仔大肆販賣也就更不可能了。
    以前家中還有電視,常和爸媽一起看〈文茜小妹大〉,雖然陳文茜是國民黨的,可是在裡面,罵國民黨也罵得很兇,只要誰有錯就罵誰,我覺得,這樣子的政論節目才是正確的吧!

    回覆刪除
  2. 其實我本身不是很喜歡看政論節目
    我會認為節目中的主持人作秀的成分太高
    真正理性的討論其實根本沒有很多
    謾罵成分過高
    那當一個節目謾罵成分那麼高時
    這個節目的價值在哪裡就值得思考了
    而且說真的
    我也不認為摳應節目是真正反應人們的想法
    因為那都是有選擇性的
    所以那樣的說法是真正的民主嗎?我一直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回覆刪除
  3. 政治這個看似嚴肅又敏感的議題,
    在台灣不論校園或是職場,很少有人願意在公共場合敞開心胸談論這件事。
    台灣人普遍對於政治有關公共議題的部分冷感,但卻對政客私領域的作為有著極度的好奇與關注,就像老師在課堂上下的註解"在這個世代,個人的不平等很容易引起人民憤怒,但世代的不正義反而不容易"是媒體養大了我們感官的胃口,還是人民長期對於執政者期待的落空導致我們只想冷眼旁觀。

    不論理由是什麼,這些政黨都極力地想要抓住人民的眼光,因為當人們能夠定睛在這些政黨身上,就代表一張張的選票的主人正開始對某個政黨產生印象或好感。文創商品是個不容忽視的軟實力,有些原本沒有黨派觀念的初投票者或許會因為某一陣營的品牌行銷較深植人心而開始選邊站。文創商品所發行的東西包羅萬象 像帽子、公仔、貼紙等等,把原本遙不可及的政治人物放在最生活化的東西上,確實拉近了選民,
    但是當政黨成為一個品牌,成為流行的一部分,消費者(選民)會不會只看品牌可愛、親民的形象而忽略了政治人物本身的作為而做了較不理智的判斷,這真的需要時間去驗證!!!

    回覆刪除
  4. 其實在修這堂課之前,我根本沒聽過「扁娃」這個詞
    只知道因為阿扁執政的時候有「阿扁與阿珍」連續劇
    而且我也是因為今天的報告組才知道有「小英商號」這個東西!
    他讓政治也能走向「文創化」!
    這樣的結合真是蠻有創意的!
    可以吸引一些年輕的族群
    也讓政治不再那麼嚴肅

    另外這週也有提到call in節目
    這些call in節目果真都有「固定台詞」:「這件事全世界只有三個人知道,一個是我,一個是當事人,另一個是誰?很抱歉,我不能說。」、「去把帶子調出來!」
    相較於這些嚴肅的政論節目,後來出現了搞笑版的政論節目如:全民最大黨
    它是以搞笑的方式呈現,所以也讓政治變得不那麼嚴肅

    我覺得,台灣人很喜歡把嚴肅的東西「輕鬆化」,這可能也是民主國家才有的現象吧!

    回覆刪除
  5. 記得小時候阿扁當選總統時,
    全國歡欣鼓舞,
    不論是傳記或是連續劇都播送著他的傳奇,
    其實我就一直很納悶,
    歷來這麼多位總統,
    為什麼就他一當選就為傳奇?
    後來才知道原了是第一次政黨論替,
    所以特別歡欣,
    直到他連任後涉嫌貪汙,
    一切阿扁神話毀於一旦,
    大家對他的評價大打折扣,
    甚是引發倒扁紅衫軍,
    引起國際媒體的注意,
    當初大家那麼滿心期待、充滿信心的總統,
    為何會有如此下場?
    遭大家唾棄不屑,
    但毒奶粉毒澱粉塑化劑高失業低薪資等等眾人的問題大家卻不那麼憤慨?
    老師說得很好,
    我們東方人好像是眾人的事就不是自己的事,
    但只要有共同的仇人、可唾罵對象就群情激憤,
    讓我想到文革時期的批鬥,好可怕,
    這樣的特質造就如此可怕之事,
    公眾之事卻沒人關心,
    頗令人心寒。

    回覆刪除
  6. 我一開始其實也沒聽過「扁娃」
    直到這周上課,我才知道那是什麼。(偷偷說,做得滿可愛的我覺得,但好像不太符合XD)

    其實我覺得這堂給我一個很大的省思,
    一開始總是大家一窩蜂地去支持某位人物,大家都覺得自己支持的人物當選很棒,也都非常喜愛自己支持的人物,從之前阿扁到現任總統都是。然而,也許是人到了一個地位擁有權力後,就會改變吧?也不能完全定義說一開始騙了眾人。接下來,就會有一堆反對聲音出現,就連一開始支持的人也變成了謾罵且反對的一群人,這不是一個很莫名的狀況嗎?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喜歡政治的原因,太過複雜也太不合理,爭吵變得沒有意義,看到太多人性的醜陋面。現在也一堆政治節目,雖說好像輕鬆化,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只是變相在嘲諷,也是滿無聊的,如果我們有這種時間,那怎麼不好好想想要怎樣會更好更進步呢?

    回覆刪除
  7. 我覺得台灣會有這麼多的政論節目可能跟歷史因素有關吧
    因為當年的戒嚴讓台灣民眾壓抑了許久
    所以在解嚴後有種被釋放的感覺
    造成在政治上面就會有更多的意見
    而且台灣的政治節目還蠻多元的
    除了最早先的call-in節目
    還有全民大悶鍋這種模仿秀
    再到最近受到歡迎的談話性節目
    雖然這些節目的真實性與公正性並不一定很正確與中立
    但我相信這一類的電視的確是很多人茶餘飯後的消遣娛樂
    似乎透過名嘴或政治家在批評政府或是抨擊自己的反對黨時能夠得到紓壓
    不過這幾年來隨著各個政論節目收視的下降
    我想除了是因為了無新意
    也或許是民眾對政治的冷感
    不然就是公民素養的提升
    我覺得這些政論節目在監督政府上的確有很好的效用
    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更加攪亂了台灣的政治
    希望這些節目可以用一種為了台灣更好的心境下去用心規劃
    這才是一個可以長期經營的態度

    回覆刪除
  8. 我不是很喜歡看政論性節目,我覺得那不過是再打口水戰,欠缺客觀.所以我也不喜歡談政治,特別是在政治立場壁壘分明的台灣,連好朋友都可能因為不同的政治立場而吵架,更何況是平常就沒甚麼交集的人.

    我從不知道有「扁娃」這種東西,也許是我打從一開始就對阿扁沒甚麼好感,對跟他有關的事也就沒甚麼興趣.

    說到「倒扁」、「紅衫軍」,我那時候心裡還蠻支持的,只是我那時才國中,台北也離家太遠了,也就覺得這個活動有點遙遠,不真實.不過聽說我爸那時有捐款,還買了倒扁的貼紙.

    我覺得台灣的民主政治其實不算完全成熟,我們對於政治的看法常流於意識形態,對某政黨或某政治人物也是當偶像般支持,對於政見甚麼的其實是一知半解.希望未來我們能真正做到選賢舉能,不要再受媒體,政客等等操弄了.

    回覆刪除
  9. 台灣人對於政治真的是有超越其他國家的執著及狂熱
    還記得小時候每每有市長或總統大選
    我和弟弟總會和父母一起守在電視機前
    大聲為爸爸支持的政黨的候選人加油
    同時盲目地跟著反對對立的政黨
    在許多造勢晚會的現場
    也常常能看到父母幫孩子穿上印有支持黨派的slogan的衣服或帽子
    熱情參與集會直到深夜

    自從扁娃的出現後
    政治商品化便日益嚴重
    而這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更會加深不同黨派之間的對立

    群眾畢竟是盲目衝動的
    加上台灣的民主不像英國美國是民眾經過百年的爭取而得來的
    如此一來便造成了不完全的民主及理性的態度
    往往能輕易被煽動
    造成意想不到的衝突

    我認為好的政治家應該負起教育民眾的責任
    而不是一味地只想從中得利
    如此一來台灣才能真正邁向民主

    回覆刪除
  10. 台灣,我以為是一個對於政治參與、關注程度相當高的國家
    但當中,我對於男女參與的比例則稍有疑問,以我身邊的親朋好友來看
    似乎男性公開表態或是對於相關議題的關注積極度都高於女性?

    撇開性別的問題不看,整體而言,台灣的政治文化是相當自由的
    我們的人民可以大聲的說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我們的政治人物可以在鏡頭前戲劇化的丟便當、扯假髮等等

    各式各樣激情的表現在我們的政治文化裡都司空見慣

    對此我以為,這樣的自由是我們的驕傲
    但該如何揮霍則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我以為其實現今已經有太多不必要、節外生枝,甚至是濫情的政治文化
    就像我們的政論節目,與其說是談論政治議題、國家情勢
    不如說是觀看另一齣八點檔更為貼切...
    對此寶潔表示:西屏,關於這件事你怎麼看?

    很多時候這樣的文化對於整體人民、整個政治生態等並沒有太多的正面影響,甚至造成混亂、混淆民眾視聽。

    或許,從某個角度看,我們的政治已經自由到有點失序了。

    回覆刪除
  11. 對於紅衫軍,我有很多回憶!我當時也有捐100元!紅杉軍在當時真是一個全民運動,其實也是傻傻的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台灣的政治現象真的是非常神奇!雖然不是很懂但是也從長輩口中聽了一些,我覺得現在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要用我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我要有我自己的想法!美國民主走了500年,我們102年!能有如此成效真的是不錯了,但是我不禁還是懷疑!台灣人民真的準備好有如此工銀水準迎接民主了嗎?

    回覆刪除
  12. 我們家是民進黨的 本人也算個小綠
    從小都不太敢在學校談政治,學校老師本來就被規定不能談,因為老師不能談更讓學生不想談
    而且很怕好朋友萬一跟自己政治理念不合 會吵架
    會怕萬一全班都是國民黨的 自己要怎麼辦
    國中的時候陳水扁貪汙的事件爆發,我在學校聽到同學大談政治都不敢開口,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喜歡談政治,就被他的好朋友們覺得很奇怪,我有一個好朋友,喜歡馬英九,我都會直接說我是民進黨的,其他好友就會跟我說 欸 你們不要為了這個吵架

    政治是一個國家的事情,以後我們也會成為國家的主要生產力,我們學生也會有投票權,可是大家對政治都那麼冷感,以後我們國家的事情要交給誰決定呢?我常常聽人說 阿兩個黨不都一樣,就讓我想到之前野百合學運的領袖說,兩黨政治是毒害台灣政治環境的主因,難道真的是這樣嗎?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媽從以前就很愛看政論節目,最近連姐姐都迷上了我實在不堪其擾。你不知道那些政論名嘴講的話是不是真的,你不是核能的專家所以你不知道要聽哪一方的,你不是教育學專家所以你覺得十二年國教很爛可是你不知道台灣的教育該怎麼救。政論節目每天可以處理很多議題,可是你不知道他們講的是不是真的,他們吵完架之後事情仍舊沒有好轉,每次新聞媒體炒作某個話題就可以短時間鬧得沸沸揚揚,可是風頭過了就沒有人記得或關心。看到了誰貪汙誰犯法之類的你很生氣,可是你不知道怎麼剝奪那些貪官的權利,你不知道怎麼把只制訂對自己好的法規的立委們拉下來,因為自己只是個學生,課業都顧不好了,還沒有投票權,有一天勇敢了去參加運動示威抗爭,只會被警察帶走,好運的話新聞會報一報,看新聞的人會生氣,然後過幾天什麼都沒有改變

    其實我對社會的不公政治的黑暗已也是很不滿的阿,可是我有什麼能力呢?台灣現在的社會亂成這樣要怎麼辦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每個台灣公民好好思考的問題。但願有一天能有答案。

    回覆刪除
  13. 這次的報告主題與政治的關係密切
    扁娃這種公仔 不只是賣可愛 同時也反映出政治立場
    支持民進黨的人 就會去買Q版的扁娃
    支持國民黨的人 就會去買醜陋的扁娃
    但是不管怎麼說 這種心態也促進了商業

    Call-in節目最令人印象深刻地當屬2000全民開講以及大話新聞
    同樣也可以分出政治立場
    國民黨偏向看2000全民開講
    民進黨則偏向大話新聞
    其中節目會有開放民眾的call-in服務 讓人民反映心聲
    但是時間很短暫 真的能夠真實反映他們心中所想嗎?

    紅衫軍是台灣史上空前絕後的一次社會運動
    我想日後台灣也不會有像這樣那麼龐大的運動再出現吧
    會造成這樣的風潮其實跟他的時機成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不然以前其實也有許多執政者做得很不好 卻沒有造成這樣的情況
    原因就出於此

    回覆刪除
  14. 一開始做這個主題的時候,我本來以為會接觸到很多令人敏感的政治,但是經過收尋資料後,我發現在三者之間,扁娃、call in節目、紅杉軍固然和政治密不可分,但是多的還有它們背後形成的涵義和意義。像是扁娃,台灣將政治人物融入商品當中,甚至將其可愛化,老師說這是別的國家無法做到的,這也讓我們去深思:為什們我國就做得起來,甚至當紅一時?雖然後來扁娃的熱潮有點退燒,但之後還是有許多人陸陸續續被做成商品,這些事情背後有許多理論,從這組同學報告當中便可以得知;call in節目則是我幾乎不會停下來看的節目,經過同學講解之後我才發現這類節目是如何衝高收視率,而且同學撥放的影片也非常好笑,後來我也自己上網找類似的節目,我覺得撇開政治等話題,其實還滿有笑點的;最後紅衫軍,也是我參與的其中一部份,在當年我完全不曉得到底發生什麼事,經過報告之後我才知道好幾年前的紅衫軍之來龍去脈,而且老師也提到施民德後來想再辦個「倒馬」的遊行,雖然沒辦成,但我覺得,只要人民對政府或元首有不滿之處,紅衫軍事件還可能再發生……

    回覆刪除
  15. 記得小時候有段時間很流行call-in這種形式,無論是在電視、廣播或是現場撥號給某某人之類的。那時候剛開始流行,家人都很喜歡打電話進去,和主持人一起互動。

    現在,當我在看到這種call-in節目時(除了廣播),我會覺得它很low,感覺還停留在那種年代,而且現在很少人再打電話了進去了!
    還記得之前有個新聞嗎?「台北李先生」新聞。他告訴主持人沒有人打進來,主持人不服,接了下一通電話,結果還是接到李先生的電話。

    可見現在call-in節目真的難作,加上電視廣播競爭激烈,這條路是更加辛苦。

    建議可再深入探討call-in節目的沒落~

    回覆刪除
  16. 現在晚上七八點時轉一轉電視台就會發現有call in節目出來
    而且還跟上時事,在事情發生後一兩天就在節目播出討論,其實本身我不喜歡這種節目,有時覺得這種節目會擾亂事情真正背後的內幕,而人有時候總是人云亦云不知道真正事情時就在一訛傳訛,其實這樣真的很不好,但是有時會覺得有這些節目才可以監督政府單位做事其實有時還不錯,今天了解到很多事情還有扁娃等等的東西,有些是第一次聽到,真的很謝謝這組的分享,但是媒體這塊有些其實是看錢做事情,有些其實可以用買的,所以在看報章雜誌時,多多少少我會懷疑一下到底有無錯誤,而我覺得這點政府需要管制的,不行讓人民造成太大恐慌阿!

    回覆刪除
  17. 我是馬來西亞僑生,我原本也是個不太關心政治議題的人,但今年的選舉讓我比以前更關心政治。馬來西亞選舉一向來是一黨獨大,已經五十六年,今年原本聽說很有機會改變這樣的局勢,但結果依然令人失望。開票開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停電,停電後國政的票數飆升,停電期間有人拍到開票外頭有汽車運來好幾箱“票”(說這些還沒開,還沒算進去)。最後開票結果的票數超過了投票人數,多出來的好多票數是哪裡來的?等等,有很多舞弊的嫌疑。

    雖然結果令人失望,但是這是一個起點,更多年輕人更關心政治,國政的票數比以往少很多(人民也開始醒悟,危機意識提高),投票率也比以往高出許多,相信接下來政治會越來越明朗化,改朝換代的時代離我們又更近了一步。

    我本身也開始比以往更關心時事、政治議題(國內外都要),以前是因為有興趣才會去瞭解,最接近開始認為時事、政治等議題多少都應該瞭解一些,就像經常要看報紙、新聞一樣。經過同學的報告,我也對台灣的政治有多一些的瞭解。

    回覆刪除
  18. 我本身也是這週主題報告的同學之一。其實在做這份報告之前,我不太了解為什麼扁娃會被特別強調並成為這週重要的主題之一,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扁娃就只是一種單純的因為政治活動而興起的附屬商品罷了,只記得在我還小的時候好像紅過一陣子,但之後就像所有台灣流行過的東西一樣,隨著熱潮的散去而消聲匿跡了。直到做了這份報告以後,我才了解到原來扁娃這個象徵著台灣政治商品化過程的人偶它在台灣人找尋自身的認同的這條路上所標誌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讓我去思考並了解到,原來台灣人一直在尋覓並很努力的試著定位自己的「認同」,我想一直到現在也都還是如此!

    回覆刪除
  19. 覺得台灣目前的政治環境與之前的黨國威權體制相比
    確實進步了許多,言論自由的強調讓更多人民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
    政論節目的熱潮延燒全台,雖然提供了call-in的機會
    但由於時間因素造成了民眾最後只能在短時間內表示他所支持的政黨或想法,卻無法將其為何支持為何有如此想法的原因分享出來
    call-in 節目的情緒騷動、緊張感還有具有預設立場的標題,
    除了會讓觀看者失去理性思考的時間外,也容易加深不同意識形態的裂痕,因此這是否表示了在開放言論的同時,又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呢?
    對於這種節目的出現,我是不太認同的。

    回覆刪除
  20. 政治本應是眾人之事,可是由於歷史的因素,加上台灣的政治民主伴隨著消費文化發展只有三十年的時間,台灣人容易被政黨與媒體煽動而分化為藍綠兩派彼此對峙,因此父母總會告誡小孩不要談論政治以免惹事,這些因素導致現今的年輕人普遍對政治無感,只有在選舉時才會對政治產生一點興趣,選舉過後就認為自己的責任已了,鮮少關心政治事務。老實說我多少也抱持著這樣的心態,以自身的學業、社團、打工等事忙碌為藉口,不會主動關心政治,有時看到別人轉貼的相關訊息時,自己也會選擇性的忽視。因此當老師說:「台灣人大多在意個人的利益及剝奪感,而不太在乎普世價值的不正義。」這句話時,我頓時有被當頭棒喝的感覺,它同時也為台灣人對各種事件的不同反應做出了解釋,值得我們深思與反省。
    從陳水扁競選時期開始,台灣的政治跟文創逐漸出現緊密而有巧思的結合,從扁娃、扁帽、政治人物公仔到2011年的小英商號,每每令人驚豔,這也似乎成了台灣選舉特色的一部分。將政治納為消費文化中的一個體系雖可以吸引民眾的注意、鞏固支持者的支持意向,但有時讓我產生這樣的感覺:我們是否會因此容易受到外在形象包裝的影響而忽略其核心—政見的內容?
    據我觀察,台灣民眾在選舉時傾向支持具有人格魅力或某種鮮明特色的政治人物,很多時候其外在形象給我們的感覺是凌駕在理性的政見內容上的,加上選舉時期的造勢活動極易感染民眾的情緒,使得人逐漸理盲,只是不斷地放大自己的情緒,激化政黨與兩邊群眾的對立,這也導致了我們有時候選出的政治人物並不適任,我想這一點同樣是需要民眾有意識地發覺才能有所改變。
    而針對台灣call in節目,雖然我沒有仔細看過政論節目的內容,但我認為這類型的節目必定也有收視率的壓力與考量,所以在製作節目時也需要有高潮起伏,此時衝突性、戲劇性就出現了,且為了符合觀者的胃口,盡量製造簡單的二元對立,並讓某方處於弱勢,讓持相反立場的民眾有發洩的窗口,但這樣的發展使得這些原本該客觀、公正地就事論事的政論節目成為了另類的綜藝節目,十分諷刺!

    回覆刪除
  21. 我覺得這一組很厲害,他們將這個看似很嚴肅的主題,呈現的饒富趣味!竟然還有「阿扁和阿珍」的漫畫,真是太神奇了!說到紅衫軍的話題,我還記得國中那時幾乎天天一打開電視就是紅衫一片,幾乎每一新聞台都在報導紅衫軍靜坐的景況;每一個政論節目討論的都是紅衫軍,名嘴開口閉口也都是紅衫軍。那個時候還真是群情激憤,記得國中的老師還響應活動,有好幾天都穿紅衣服來上課!

    回覆刪除
  22. 其實我自己本身不太關心政治

    因為從新聞中看到太多政治人物的負面消息以及政策、法規的缺失

    透過這組的報告,我才發現原來政治也能是一種文化

    也能讓我們透過不同角度去探討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扁娃

    扁娃的精緻包裝、崛起,讓陳水扁這個人被「造神」化

    雖然我自己是絕對不會去買扁娃的

    但扁政營的政治包裝系統正巧與本土化風潮不謀而合這點讓我覺得很厲害

    不僅能籌措到不少政治基金,也能額外吸取不少支持者

    另外,老師也提到,不少人所感到的被剝削、不平等感,

    只存在於個人的利益,

    倘若自己為既得利益者,或是整個社會的不公平

    那麼這樣的不公平是會被忽略掉的。

    另外,紅衫軍當初誓言倒扁

    雖然最終目標沒達成,但是也吸引到社會大眾的注意,且在當時轟動社會。我認為是充分的利用各種媒體管道,才會有如此高的成果。

    這一組的報告也提到了call-in節目(讓我想到我媽曾經播打一個call-in節目,回答問題,然後得到了一支手錶)

    這組報告的主要針對是政論性的節目

    我個人也挺不喜歡看這類節目的

    總覺得那些名嘴的樣子看了就討厭

    這組還把call-in節目高收視率的原因給列出來,我覺得很棒

    雖然這組播放的影片中,主持人有點誇張,讓大家哈哈大笑,

    但是我覺得民眾在看這些節目的時候,還是要放大眼睛

    不要一味的接收全部資訊,

    還是要冷靜的批判、分析,才不會變成盲目跟隨的觀眾,顛倒是非黑白

    回覆刪除
  23. 非常感謝這組同學的分享,他們的報告讓我對臺灣的政治狀況增添了許多新的了解。

    這週的三個主題是扁娃、call in節目和紅衫軍,或許這三個主題在某种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結為政治的商品化。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一點,在這之前好像沒有聽説過其他地方會將政治文化與其他文化一樣發展文創產品,而扁娃系列產品就可以說是政治商品化和政治文化文創產品的成功典範。

    扁娃:從最初的扁帽、扁娃,人們以此來支持陳水扁,到後期人們將不滿表現為對扁娃的惡搞、批判,以及最後人們將扁娃系列發展成一種文創商品,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政治内涵,而成為了一種純粹的文化商品。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同一樣產品,在不同的時期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人們對它的態度也有著天壤之別。

    call in節目:我記得小的時候聼電臺,也會有call in時間,不過與臺灣電視call in節目的差別在於,前者是娛樂性的,而后者是政論性的。但報告中也有提到,其實call in節目現在也逐漸開始向娛樂化發展,爲了迎合觀衆口味和提高收視率,許多主持人和名嘴在節目中往往會加入一些表演或者誇大的成分 。尤其是某教授的那段“粒子舞”,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但無論call in節目風評如何,但我覺得它能讓普通人有機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政治觀點,引發大家思考,那它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紅衫軍:這是我第一次聽説“紅衫軍”這個稱號,如果是爲了“倒扁”而組成這樣龐大的陣營,是否有些太過了呢?這樣看來,感覺好像有部分參與的民衆其實對於事情的經過發展並不是非常了解,但僅僅是因為大家都去所以也就跟著一起去,那是不是太容易被煽動了呢?

    其實政治的商品化也好,娛樂化也好,總而言之都是受到了社會氛圍的影響,被人們的喜好傾向所引導。但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在我看來應該是弊大于利的,我覺得政治文化還是應該有別于其他文化,如果一個社會過度自由,那麽它就會成爲一個無序的社會,而且儅政府沒有了威信與公信力,那整個社會就像一盆散沙,無法凝聚,所以政治文化應該保有一定的嚴肅性。

    回覆刪除
  24. 我其實很少去關注政治的事,只覺得都是在作秀吧,為了得到眾人的支持,而極盡所能的去表現,這跟我生活的環境有關,大家幾乎不會聊政治,畢竟一旦理念不合就難以溝通下去,沒有溝通的餘地的原因是因為台灣的政黨也被分成二元對立的狀態。

    但這組報告卻還是有吸引到我的目光,把嚴肅的政治以輕鬆的方式呈現,尤其call-in 節目那段,真的實在太有趣的,卻也說明節目為了收視率,必須改變型態,吸引觀眾。在紅衫軍、扁娃的部分也分析的很透徹,讓我有初步對政治的了解,或許等到我有生第一次投票後,就會對政治有些許的參與度~

    回覆刪除
  25. 政論節目的確提供了一個公開又自由的空間,
    讓民眾能有一個平台討論,
    交流自己對政治議題的觀點和想法

    聽完了這星期的報告,
    我也開始思考有些政客和反對黨在發言時,
    為反對而反對,為批評而批評的行為.

    我是相當相信專業的,
    再加上自己對於政治領域方面涉及得不多,
    我認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因此在情緒化之下盲目批評政策的同時,
    也應該要盡量全面性的思考自己的發言,
    讓自己的言論多點客觀
    才能讓自深遠離無知又盲目咆嘯的醜態

    回覆刪除
  26. 對於政治,我應該是冷感的。
    而台灣的政治與媒體、廣告行銷的結合,所造成的政治商品化,
    使得政治不再如想像中一般令人煩躁而冷感。

    扁娃,為阿扁陣營厲害的廣告宣傳手法,
    導致了後面許許多多的政治文創商品的出現,
    無論否為選舉目的或是政治因素,將政治與行銷的結合,
    使得政治不再枯燥乏味,甚至是變得親切。
    以前高中時,對面就有一家蘇貞昌選舉期間限定開設的周邊商品販賣店,
    其店面外表的設計起初我根本沒有聯想到是政治周邊商品,
    由於好奇走進參觀後,才發現政治商品的多元與創意是如此的令人驚奇,
    更是一個另類的台灣才有的商機。

    call-in節目,救我的認知中,應該是廣播中才會出現,
    再加上家中沒有第四台,
    所以並未參與到那些驚人call-in節目的盛況,實在可惜。

    紅衫軍,家中當時有親戚去參與,
    對我來說,實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看他回到家依舊義憤填膺的談論著阿扁的不是,
    憤慨的表示一定要讓阿扁下台,
    總覺得台灣人的政治參與雖不是絕對多數,
    但認真參與政治的人民實在是有其認真以及可愛的一面。
    但政治人物說的話有幾分能相信呢?
    直至今日,又有多少人記得當時紅杉軍之熱烈情懷呢?

    回覆刪除
  27. call in節目其實很少真的關心民眾的意見,不過是主持人想找人支持的一種方式而已,有時民眾講一半就被掛電話,實在啼笑皆非,政論節目也是譁眾取寵,當下最流行的事節目一定會有,但有涵養的內容倒是沒有,對我來說政論節目是政治狂熱分子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而已, 政治人物的公仔的文化其實我覺得蠻無聊的,人類就是人類何必把自己用成小小的玩偶,感覺有點貶低自己,總統被作成公仔實在有被汙衊的感覺,當然如果是出於喜歡總統的原因而製造沒甚麼不好,但若是要發洩情緒的則不大妥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