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Week 9-01/11/2013-: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

帶領討論助教:偉誠


指定閱讀
葉秀燕,〈「血拼英國」:台灣遊學生英國血拼的觀光消費研究〉,
  2009年文化研究會議,200914日。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
灣社會學刊》,36(2006),頁167-209
延伸閱讀
Baudrillard, Jean. “Consumer Society.”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Ed. Mark Poste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9-56.
廖炳惠,2001.10.6.〈從國家拜物到血拼傳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


  2001106日。




32 則留言:

  1. 老師上課有問有曾經買完東西後很空虛的感覺嗎?
    我高中時有一天就因為心情很不好,於是跑去唱片行買了一張我一直很猶豫要不要買的專輯,買完之後回家拆開看一看裡面之後,就有一種空虛感,好像也不一定要買,好像這種發洩式的購物常會有這種空虛感,不過我事後一直安慰自己說我是為了支持台灣音樂.....

    回覆刪除
  2. 今天談到消費和廣告,讓我想到了現在很常用的廣告手法:置入性行銷。在電視劇、電影裡面秀出商品的標誌,讓視聽者不知不覺中對商品產生印象,在購買商品時,可能會因為看到電視劇裡面的人在用某一品牌的東西,也想要擁有同樣的商品。置入性行銷是還蠻高明的手法,因為我在看電視的時候,節目進廣告我會轉去別台,但是把產品放進戲劇當中,觀眾就變成是被強迫要接受訊息。但是現在置入性行銷太過氾濫,戲劇、節目和mv裡充滿了許多商品,讓節目本質走調。
    我覺得血拼和性別沒有一定關係,男生和女生喜歡買的東西不太一樣,男生喜歡的通常是3c產品、車子,單價比較高,如果男生常常血拼的話,會很傷荷包。可是女生買的通常是小飾品、衣服鞋子,單商品的價格較低,所以一次可以買比較多,也可以買很多次。可能是因為女生購物的形象通常被描繪成提大包小包的,所以感覺起來女生比較常血拼。

    回覆刪除
  3. 我覺得他們這組報告得很好,
    有條有理,並輔以各種理論架構,
    上台講述時也很清楚不會怯場。

    在購物方面,
    雖然男生感覺較少去血拼,
    但男生的衣服鞋子的單價都滿高的,
    因此花費的金額也不算少;
    而女生的東西大都比較便宜,
    390就可以買到一雙鞋子了!
    雖然買很多但其實花費是差不多的。

    排隊這件事感覺就像有種魔力,
    你看到很多人都在排隊,
    自己也會想一探究竟,
    想說到底是什麼東西這麼好吃讓大夥願意犧牲時間站在這裡等?
    但好像多數的男性較沒有耐心,
    不會願意花時間排隊(根據我身邊男生的經驗)。

    最後關於馬克斯所說的"異化",
    我認為這是資本主義下不可避免的事情,
    雖然勞動者最終都只懂得一個環節,
    但這也加速了生產而造成更多的消費與利益,
    就整個社會進步而言是必需的。

    回覆刪除
  4. *上課前的想法......
    我覺得台灣人真的很愛排隊!
    像我剛上師大的時候,發現有"特定幾家"都很多人在排隊,可是自己去吃過之後,發現也還好啊!
    所以我覺得台灣人排隊的現象可以用"從眾效應"來講
    大家都覺得不想跟別人不一樣、很多人選擇的才是對的、好吃的,才有一種"安全感"!
    可是我偏愛幾家比較冷門的店家,不用排隊,環境也很空曠,可以悠悠哉哉地吃!(只是那家店現在倒了......)

    *上完課的收穫......
    透過報告組講完"優惠"的行為那部分,我才發現到原來我有時候也會掉入"買一送一"、"附贈品"的陷阱裡!以前會衝著網購滿xxx元免運費的優惠而多買幾件衣服,現在想想還真是蠢蠢的!
    其實消費者算得再怎麼準,以為自己撿到便宜了,我們還不是已經把錢從荷包裡掏出來了呢?!
    需要與想要之間真的是很大的抉擇,下次如果真的有甚麼優惠時,還是要先想想看是不是真的"需要",才能夠達到最明智的購物!

    回覆刪除
  5. 「排隊」的確是台灣一種特有的現象。
    不過挺有趣的是,當排隊被視為一樣流行文化時,我們卻可從社會學的角度發現一些我們既有的迷思。
    我從來沒有想過排隊可以是商店行銷手法的一種,某一家百年老店透過新聞的置入性行銷,就是在介紹完店家之後拍攝排隊人潮,讓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留下一個「我一定要去!」的想法。而連鎖店或是百貨公司常常會利用「限量」、「優惠」的手段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好像我們沒有掏錢出來就會吃很大的虧,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東西,還是只想滿足沒買的空虛與恐懼?
    而老師也在課堂上提出我們就好像是「被關在籠子裡的白老鼠」,在籠子裡面拼命跑,很滿意籠子內的擺設,卻不知道我們完全受到資本主義集團的監督與操弄,不知道這些資本家們正在籠子外揶揄著我們這群白老鼠。還有我們只收集某些國家的「票根」,是否隱含著不平等的國家階層性?
    最後老師將電視上的廣告形容得非常貼切,這些廣告都告訴我們現在不好。很多有品牌的汽車也都常常利用「不可取代的家庭價值」,作為廣告行銷手法,雖然劇情感動人心,但我們若仔細想想,其實車和家庭並沒有絕對的關係,這樣是否有些誤導了消費者買車的動機呢?他們是來買車,還是買心中理想的那個家?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值得去深思的!這堂課我真的學到了許多!

    回覆刪除
  6. “血拼與排隊”這組同學報告得十分精彩,不僅内容很充實、條理清晰,而且時間把握得非常準確。

    我原本從來沒有想過,排隊或者購物可以成爲一種流行文化,但在臺灣,這的確就成了一種文化。其實平時我也發現了臺灣人特別愛“排隊”,到哪都可以看到長長的排隊隊伍。許多次我到夜市裏買東西吃,都會有某幾個攤位前排了很長的隊伍,但是儅你問前面的人這是吃什麽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告訴你:“不太清楚耶,我看很多人排,應該會很好吃”。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不過這也反應出了視覺效應對人們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儅你看到很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許你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做起來,甚至你對這件事根本一點都不了解。

    我覺得在當今社會,許多人的消費觀都是不太健康的。例如許多人買奢侈品不是因為奢侈品的品質好,更多的是因為奢侈品的品牌效應,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甚至有很多人對奢侈品的購買已經超出了自己的經濟承受力。在我看來,這種炫耀性消費不僅造成了一種負面影響,而且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如果人們不改變自己的消費觀,這種情況只會愈演愈烈。

    另外有一點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是關於國家文化是否有高低之分的問題。在現在人們的觀念中,好像普遍認為西方文化要高於東方文化,這是為什麽?如果論歷史積澱,東方文化並不遜色于西方文化,而且二者並不屬於同一個文化體系,本就沒有什麽高低之分,那到底是什麽造成了現代人的這種理解差異,爲什麽我們不看重自身所處的文化而偏要去追逐他人的文化?爲什麽在西方國傢一張普通的票根都變得特別得有收藏價值?難道西方文化中就沒有糟粕嗎?其實我覺得大多數東方人雖不承認,但骨子裏都有一種崇洋的思想,這也是因爲西方國傢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的原因。所以我覺得這種思想我們也是應該進行一些轉變的,我們可以欣賞學習西方文化的優點,但是也沒必要因此而看輕我們的母文化。

    回覆刪除
  7. 我覺得排隊不知從何時就已是一種文化了,從好吃的夜市小吃到演唱會門票或是電影票或是百貨公司的福袋都可看到排隊的人潮,我覺得排隊買東西還蠻浪費時間的,除非那個東西是生活必需品,否則也必要那麼辛苦去跟隨大家的腳步,或是人少的時候再去購買.在資訊快速傳播的時代下,不要被潮流牽著走,也要保有自己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

    回覆刪除
  8. 最近母親節將近,百貨促銷大戰正式開打!!!
    恰巧和 血拚和排隊 這個主體正好不謀而合,走在東區的百貨,單一特價、特賣會、滿三千現折三百、紅利點數加倍送等等的活動一個接著一個,好像在對顧客招手說現在不買就虧大了一樣,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論折扣多少,都還是得從錢包裡拉出鈔票。其實不論多麼精打細算的湊足滿額,買的都是原本不在預期之內的商品。其實這些我都知道,但我還是消費了...QAQ

    在百貨公司,好像每個人都急著買些甚麼。
    我想這樣的消費行為通常不是建立在基本需求上,而是被刻意塑造出來的情境,在這個被設定的場域中,消費者不同於平常的購物習性被合理化,因此促進了許多非必需的消費行為產生。

    就像自己還沒走進百貨公司前,總覺得這次只是要走馬看花,沒甚麼特別需要的,但誰知道走進去之後,逛了一圈,總是會那麼不小心看到幾個自己覺得很適合,不買可惜(?)的商品,最後帶著它們離開百貨公司,但隨著跟百貨公司的位移漸漸拉開後,就又突然越來越覺得這是一筆不必要的花費QAQ 在心裡小小的產生一點點點罪惡感...

    因此我常常覺得不論是網路或者是實品店,都為人預先設定了某種情境,而在這種情境氛圍之下,消費的行為就特別容易失去常態。
    所以現在,我都會找個朋友跟我一起逛,看見喜歡的也盡量不要在第一時間下決定,嘗試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考慮,想想是真的喜歡還是氣氛使然所以喜歡,努力地想要擺脫場域給我的影響!!!

    回覆刪除
  9. 每次看到想要的東西會比價是很正常的,但是商人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怎麼讓不想要的東西變得讓人想要!於是,我們開始排隊。
    但是,對我來說其實只要在那個東西面前逛三次,就可以知道自己到底有這個東西和沒這個東西的感覺差在哪裡。所以基本上來說,我是不去排隊的,但是星巴克例外。為什麼例外?
    我記得有一個作家的文章中說到,不知道台灣什麼時候也變成咖啡文化的國家。可是對於我來說,喝咖啡不是為了顯示我有品味或是想要假裝自己很文青、或是比較高級。就像是,很多拿iphone的朋友,他們是大老闆、是需要隨時用智慧型手機看股市或是公司狀況的人嗎?結果恰恰相反,根據統計,有很多拿智慧型手機的人,其實根本需求沒有這麼大!只是因為......「喜歡」。而我,只拿我覺得功能差不多的,可以偶爾上上網,是不是iphone有那麼重要嗎?所以我喝咖啡也是一樣。我喜歡喝好喝的咖啡,吃好吃的甜點,所以我不是追隨潮流。其實某種程度上,我反而覺得我被追隨了。很多人跟我說他們喝不出咖啡的好壞,覺得喝起來都一樣,我聽了只能聳肩笑笑。因為我是喝得出來的,那些咖啡豆喝起來是酸的,或是比較澀,甚至是怎麼去搭配它的調味變成拿鐵或是密斯朵......等等,這些小細節,真的有差距。可是因為買一送一,我只好和大家一起排隊了。
    排隊和血拚真的是很讓人開心的事物,因為不理智,但是從中得到的滿足感真的是滿足感嗎?就像老師問的,會不會買完後突然有一種空虛感?我的回答是不會!因為你有空虛感代表其實你沒有很需要他!想想我小時候的玩具好了!也許大人覺得我不需要它,可是,當爸爸媽媽買給我的時候,我是多麼珍惜、寶貝!我這裡所說的是這種需要。如果是這種需要,那朋友們,耐心排個隊吧,一切都將是值得的!

    回覆刪除
  10. 感謝報告組精彩的報告!內容很棒很充實!

    這週提到血拚與排隊,我相信這排隊真的是台灣的流行文化

    曾經聽到外國朋友說她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小吃都要排隊,這讓他很驚奇

    明明沒有太特別,但大家排隊其他人就從眾跟著排

    有一次他很好奇就跟著排,但他很失望

    他說在國外很多時候是真的很好的東西才會吸引人去排隊的

    所以當這堂課提到血拚與排隊我真是心有戚戚焉

    台灣人的消費力實在高得驚人

    尤其像是老師說到的遇到減價打折或是最後一天的誘惑時真的會一時衝動就買下物品了,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經驗吧!

    之前我顧攤時還特別觀察了一下,當我喊最後一天時,還就真的吸引不少人的注意,進而來到攤位上呢!

    回覆刪除
  11. 身為女生我也很喜歡血拼.但是, 對我而言血拼漸漸脫離了他原本的意思. 如果, 購物這個行為本來是去把生活上的一些缺少的用品買回來, 像: 食品, 日用品, 家具, 等活品那麼現在, 血拼酒成為了一種休閒活動了.

    有空沒事做 - 血拼, 跟朋友出外 - 血拼, 心情不好 – 血拼... 等等. 很多要素都可以成為血拼原因之一.

    以我自己的情況來說明,來了台灣留學之後,我佯稱走路返家的習慣,同時也會養成隨時血拼的壞習慣. 因為回家路上之兩邊, 都是商店, 服裝店, 書店雜貨店..等等. 因為剛下課沒事做, 就順便逛一逛當作一種消減壓力. 錢就因此被無數的流失了.

    血拼跟愛好也有很密切的關係. 我是一個銀飾的粉絲. 只要一看到喜歡的款式, 不管其價格如何, 我自己是否需要, 還是先把它買回來再說.

    課堂上的報告讓我更能了解自己血拼的心態而有所改變了自己血拼的行為. 真謝謝了J

    另外一個部份是排隊. 這邊我不要談, 排隊是否個好習慣. 因為, 帆段某件事情, 現象都要放在一個具體的場合.基本上, 台灣的排隊習慣稱也是一種文化. 但, 我自己是不太喜歡排隊. 當不可避免排隊的情況下, 我還是以尊重他人的態度來乖乖的排進來. 但, 像那種為了用餐要排隊, 我大多都不會排進去, 而找別的家 或 ok, 今天算了, 改天再來!

    回覆刪除
  12. 對於血拚與排隊,我都不是很有感覺。
    血拚對我而言,真的是太遙遠了,因為這要牽扯到金錢的問題。
    對於還是窮學生的我,血拚這樣的事情並不是不嚮往,而是真的沒有本錢這樣一下子花掉這麼多。
    但是看到很多喜歡的小飾品或是衣服鞋子還是會很喜歡囉!就只能分開做每個月的額度的安排花在這些小物上面,來克制一下自己蠢蠢欲動的購買慾。
    而白隊對我來說好像不是一種風氣,應該說是一種禮節,當很多人在同樣的店面前或是公車牌前,本來就有先來後到的差別,怎麼能硬生生為了自己而不顧他人插前面人的位子?
    每每看到公車牌前等公車的一群人看到公車一來就爭先恐後的擠上車,誰也不讓誰,有時候都會想難道就不能讓讓已經等候多時的老婦人嗎?
    所以排隊當然也有很多盲目的追求,像是只是跟著人潮,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排什麼的人,很多時候只是抱著一種貪小便宜的心態,想說跟著人潮一定就不吃虧,雖說好像真是這樣,不過消耗的就是自己的時間囉!就看自己怎麼去權衡和評估。

    回覆刪除
  13. 說到血拼,我相關的經驗其實很少,也許跟家庭經濟條件有關。不過我喜歡逛街,我以為逛街跟血拼(shopping)不一樣,逛街是看多於買,血拼是買多於看。
      
      不過的確有時候逛街時會忍不住買些東西,事後想想,那些東西好像並不那麼需要,可能只是一時興起或是受一些優惠使然,這就是血拼的雛形吧。

      若要問男性和女性何者比較愛血拼?我覺得沒有一定。只能說,多數男性買東西比較不熱中逛的過程,也比較不習慣「拼」優惠,「拼」好康甚麼的,所以才會讓「血拼」,「採購」之類的詞感覺用在女性較貼切,其實喜歡血拼的男性也是有的。

      另外說到排隊,最常遇到的情況是買吃的,因為要做的時間,人又很多,所以必須排隊;另外還有搭車也常會要排隊,還有去遊樂園時,熱門遊樂設施也常需要排隊。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去動漫展排隊進場的經驗,只是事後發現,那時會排那麼多人是因為前幾名進場的有送福袋,結果我們排隊排了很久還沒有拿到福袋...

      說穿了,大多數人排隊的理由都是要搶好康,可以說排隊是文明社會發明的一種維護秩序的方法,因為大多數的好康幾乎都是限量的,為了公平,排隊似乎是一種不錯的方法。而現在的台灣人也蠻安於排隊的,為了某樣好康活動,廢寢忘食也在所不惜。

    回覆刪除
  14. 我不喜歡排隊,一來是因為要等待,二來是因為排隊人潮愈多狀況可能愈混亂,像是插隊或擁擠等等,所以就算我真的很想要那個東西,我也會忍痛放棄然後離去,不過看到某個地方大排長龍也是會引起我的好奇心,總是讓我想去一探究竟,只能說排隊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就像老師所說的,有不少人會因為很多人在排隊而也跟著排進去,雖然不知道到底排的是什麼東西,但是他們就是很喜歡排隊。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就像報告裡面組員所放的圖片,每年新聞都會報導福袋排隊的盛況,有些人甚至帶著椅子、撲克牌等等來等待,寒冷的季節裡不惜睡眠,只為了買到限量的福袋,我非常佩服他們的毅力。說到限量,就讓我想到商業的高明手法,印象深刻的是之前高中的英文課本有一課題到提高銷售量的方式,例如價格以「9」為個位數、結帳台旁邊放一些商品、甚至還有視覺的「最佳高度」,剛好可以呼應這組的血拚,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東西,但是可能還是會被吸引購買,除了純粹想要,剩下的應該是那些商業手法造成的吧,像是打折、買一送一、最後限定、售完為止等等之類的話語,讓人很難招架,我自己有時也會因此購買,感覺待在商店裡愈久,買的東西愈多,而且很多都是原本沒有計畫要買的,只能說商人的頭腦真是太厲害了。

    回覆刪除
  15. 消費與血拼,多麼一個讓我為之心動的主題阿!
    說到這個,當然啦,有名的東西一定有它的價值存在,
    所以每到一個地方,我一定上網查詢當地最有名的景點,並不論要花費多少時間和金錢都使命必達,
    因為這就像去了英國,如果不去看個倫敦鐵橋那怎麼算有去過呢?
    食物也是一樣的道理,去了新竹如果沒吃到當地最有名的貢丸,那這趟就白來了,
    所以我一定會排隊,不管要付出多少代價都願意,
    因為排隊的時間就足夠讓你想像吃到/買到那一刻的幸福,
    一旦排到了,一切辛苦也就值得了
    雖然有時候人潮和東西的價值不成正比,但也算是學到了一課吧
    而會影響我消費的原因當中,朋友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就拿我現在的HTC手機來說吧,想當初還在用"智障型手機"
    看到好朋友的HTC功能好像還不錯,相片可以縮圖成好幾張,文件也可以下載到手機裡編輯,
    那時殊不知每一款智慧型手機都有此功能,
    於是便放棄了夢寐以求的IPHONE.......
    說來好像挺淒涼的,不過這也證明了同儕對我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至於名牌,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
    頂多是買個NIKE的球鞋或是UNIQLO的衣服罷了,
    其他像是GUCCI的包包或是CHANEL的香水則不在我能力可以負荷的範圍內,應該是說,也用不到吧
    所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愛用名牌包,那跟我在夜市買一個499的包包比起來也不見得多好看,但那可能就是一個身分的象徵
    像是如果你是個董事長夫人,出席各大宴會如果不提個GUCCI就顯現不出你是一個具有此身分的人,別人也可能因此看輕你,,,,,
    唉,,,,誰叫你是個董事長夫人呢?
    不過換個角度想,消費能使國家的景氣提升,這又何嘗不是件好事呢?
    只是,別因為買而買,這樣才不會浪費資源

    回覆刪除
  16. 自己在報告這個主題之前,也是會被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宣傳行銷手法給吸引了目光,盲目的追求一些我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的商品!但是在透過了這麼多不同的面向去看消費這件事情之後,我發現我多一層讓自己好好客觀思考一個商品我究竟該不該下瘦買它的決策力,真是獲益良多!
    我是新竹來的孩子,新竹市個小小的迷你城市人不是很多,大排長龍這件事在新竹好像好像部會天天上演!但是來到台北之後我發現在這的一切都要大排長龍!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提早對!這是一件我需要慢慢去適應的事情。

    回覆刪除
  17. 其實血拼和消費並不一樣

    消費通常比較偏向「不可避免的花費支出」

    而透過這組的報告,血拼比較像是「炫耀性、慾望滿足的行為」

    所以我們女生常常掛在口中的「我明天想去血拼一下~」

    就是一種用以滿足自己的慾望、從中獲得滿足的行為

    雖然明知道這些花費並不是必要性支出,

    但是在過程中獲得的滿足感真的會讓人感到很快樂

    我通常會在購買之前先上網搜尋欲購買的商品的評價資訊,

    經思考,我發現在搜集資訊的過程中、購買的當下,

    好像真的比最後實際商品擺在家中來得滿足耶

    而這組的報告中也提到排隊所帶來的效應,

    除此之外,

    我覺得那些在網路上爆紅的店家、網購超難訂到的限定美食,

    也算是排隊文化的一種(就因為越難得到的越吸引人~~)

    而名牌的追求我認為比較像是炫耀性、證明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徵

    即便並非那個身份地位的人,

    若是穿戴上那些名牌,從中或許也能獲得滿足感

    但是我個人認為許多名牌商品的價格會那麼昂貴之原因還是在於他的品牌符號,

    那些商品在材質、功能方面就或許不是那麼佳了,

    所以我覺得選購名牌前還是要謹慎思考

    這組的報告非常豐富也解說得很仔細,很棒

    回覆刪除
  18. 對於排隊現象 我覺得其實並不算不好
    排隊解決了許多麻煩
    像是這種行為排除了貧富之間的不公平
    買東西不是價高者得 而是先排者得
    而且排隊這種行為被視為一種禮貌的象徵
    有排隊則凸顯自己的教養 沒排隊似乎會被視為沒有文化

    對於血拚的現象
    因為自己並不是很喜歡逛街購物 所以比較沒甚麼感觸
    但是聽了報告之後 還是有些感想
    血拚除了滿足到自己的私慾之外
    還有促進商業貿易繁榮之用
    生產者抓住消費者一種炫耀式的心理
    普遍生產高價位的物品吸引消費者消費
    認為商品價格高 買下來才代表自己的身分地位

    回覆刪除
  19. 今天老師一開始就問大家 排隊也有性別差異嗎?!!
    就排隊素養這方面來說 我想是有的!
    撇開消費上的排隊不談 單就男女之間排隊的頻率高低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大的差異!!由於個體上的不同,女生平時上廁所就要比男生多花一到兩倍的時間 因此 女生為了上廁所而排隊這是天天會上演的戲碼。所以我覺得女生基於平日常常排隊累積起來的排隊素養,應該會比男生好一點!

    另外,我覺得台灣人排隊常常是盲目的,像師大夜市有些小吃攤常常大排長龍,但是當排隊排到食卻沒有預期的好吃!!而且有些攤販明明平時沒什麼人,可能有一天有四五個人在排隊,大約半個小時後就會演變成大排長龍的景象了!!
    師大夜市真不愧是群眾效應最好的觀察地點了!!

    回覆刪除
  20. 在我還沒做這份報告以前,我從未思考過血拼和排隊所隱藏的社會意義。
    就像星巴克的咖啡,很多人排隊,那為什麼其他咖啡沒有大排長龍呢?
    生活中,人們很容易陷入血拼和排隊,其實這些都只是商人的手段、全球化的產物。所以在物質當道的社會中,不得不小心中了這些圈套。

    回覆刪除
  21. 聽完了這堂課同學的報告,我了解到原來排隊也是一種流行文化現象。
    不過其背後亦伴隨著商業操控的因子。
    我認為排隊是一種群眾的"盲從行為",
    也許自己本身並不對產品特別感興趣,
    但看到許多人在排隊時就會潛意識的跟隨大眾消費 ;
    此外,商家多變創新的廣告行銷手法也大大的影響著消費者購物的心態。

    因此我們在消費的時候應該三思而後行,
    清楚分辨"需要、想要和必須"後再做決定,
    而非成為資本主義操弄下的盲目受害者。

    回覆刪除
  22. 我覺得這組報告得很好,
    他們的PPT比較簡潔,
    所以報告者的口語表達能力必須很好才能把報告內容傳達給別人。

    而這一組每一位報告者的口條、資料整理都非常詳細且通順,
    有條有理,大家很容易就能了解報告的內容,

    且報告中引用的許多論文資料和學者的學說,
    都讓我們更深入瞭解血拼與排隊內在的一些文化上、生活上的意涵。

    回覆刪除
  23. 非常喜歡這一組的報告,不僅是時間掌握得很好,口條跟簡報搭配起來相輔相成,簡單卻不失專業,非常的佩服這一組的報告!

    老師在上課開始便問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男生是不是不喜歡排隊,或者是排隊的都是女生比較多嗎?等等之類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是看商品的性質來決定,如果男生看到3C產品之類的東西做特賣,說不定也會有一點心動而去排隊?以我們家的例子來說,我爸爸很愛美食,所以就算是大排長龍的美食,只要能吃到,他也會很開心地跑去排隊。所以其實不能很果斷地去評斷哪一個性別比較喜歡/擅長排隊才是!
    不過我自己覺得,台灣人真的很喜歡排隊!不知道排隊到底對台灣人來說有什麼魔力一樣,報告的同學也有提到,去問隊伍中的人在排些什麼,他或許會回答「不知道耶,排好玩的。」!這種現象真的時常出現,我很久之前在排隊買福袋的時候,有路過的阿姨看到這麼長的隊伍,就問我說這到底在排什麼?看他們的表情感覺就很想要參一腳來排一下的感覺!

    在購物方面,我很喜歡這一組用各個角度來分析,也學到了很學術性的知識,收穫很多。生活中常常看到「買一送一」或者「滿xxx元免運費」……之類的促銷活動,看網拍的時候我自己也常常會對免運費很心動,往往就會多下單一件或者找朋友來湊免運,原來我們都時常在不知不覺中落入那些圈套裡面,其實多買一件衣服花的錢比運費還要再貴啊,怎麼反而覺得很開心呢?因為運費是無形之中消耗掉的,衣服是實體,所以才會覺得划算吧!報告中也提到了星巴克買一送一的活動,深深覺得商人的行銷手法真的很厲害,讓平常很少買咖啡的我,也曾經被活動吸引而去排隊……人說買東西前要三思,現在的消費市場很難讓人三思,因為讓人衝動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

    這個主題真的很貼近每個人,就如同老師一開始就打開網頁來舉例一樣,每分每秒我們都在接收各種不同的訊息,要我們打開錢包去購物,最重要的是思考清楚這到底是否為自己需要,買了會不會後悔才對!

    回覆刪除
  24. 在家人朋友眼中,我就像是個「購物狂」。
    很容易看到特定的字眼就「失心瘋」,
    舉凡「買一送一、限量活動、倒數出清」…等的行銷活動,
    都會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奮不顧身掏出口袋僅存的新台幣。
    對於血拼與排隊的主題真是特有同感,心有戚戚焉。

    這幾年,我的購物方式和購物途徑有些許改變,
    轉為網路購物為主,所以才於此分享思考一下網路上的購物現狀,
    不難發現,血拼和排隊一樣充斥在網購行為中,
    下標只需要動動手指點幾下滑鼠就能夠完成購物,
    比起從皮夾裡掏出鈔票更加無感,更不令人後悔心疼。

    也因為如此,熱門的店家紛紛在網路上拓點,
    凡是熱門的、知名的商品總是要等待「預購」,
    這也就像是「變相的排隊」,甚至是把這排隊的時間拉的更長了,
    平均等待個十五天至三十天都是常見稀鬆平常的事,
    在網購行為中,消費者對於排隊等待商品的耐心似乎更大了。

    透過網路消費行為中所看見的「血拼與排隊」,
    似乎和實體店面或百貨週年慶中所見的有些許的不同,
    這可能有部分原因是由於對下標以及預購時間的相對無感所造成,
    這個現象也一直也困擾著許多網購族群,也包括我。

    而媒體對此現象的相關報導或專題研究也不少,
    針對實體購物族與網購族群的血拼與排隊習性比較,
    真的不難發現兩個群體的差異或雷同之處,
    置身其中的我也覺得十分有趣,就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回覆刪除
  25. 在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之下
    消費變成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情
    會有排隊的奇觀產生其實跟人性有滿大的關係
    人出自於一種好奇與虛榮心
    認為大多數人喜歡或偏好的人事物就是最有價值的
    因此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加入長長的隊伍中
    而大多不會理會這樣的行為是否會是盲從的
    多數決的結果真的會是自己最喜歡最所需的嗎?
    或許這樣的狀況是賣方所製造出來的假象
    利用了人性的這個弱點來刺激消費而已
    身為消費者其實我們應該要多點自己的主見
    而非一昧地跟隨著一種特殊現象忘記了自己的購物原則

    回覆刪除
  26. 上個寒假時跟朋友去台中逢甲夜市,站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觀光客的角度上,同樣的雞排有十來家,但肚子沒有辦法一次吃完所有的做比較,所以排隊的人潮往往成為我們判斷購買的商家,至於真的好吃不好吃,要打一個大大的疑問,後來想想其實大部分的人潮,也只是跟我們一樣的觀光客。

    至於限量一詞更令許多人為之瘋狂,高中老師曾經分享她家裡連續兩天沒看到兒女的辛酸故事,何謂辛酸?兒女為了排動漫展的商品還是什麼的,與朋友相約在外輪流徹夜馬拉松接力式的排隊!綜藝節目上更是有許多女藝人,不惜重金買限量的包包,生活中直屬學長為了限量的毛衣,不惜超時工作、省吃儉用,只為求得一衣,限量的迷思真的具有強大的魔力。

    排隊和限量經常很讓人變得不理智,讓我一定要買到的情感不自覺地油然而生,但是當你買到得到後真的有滿足到嗎?就像老師問的,會不會買完後突然有一種空虛感?我的回答是會!每次在買衣服買鞋子時,燈光氣氛之下荷包瘦了半圈,做捷運的路上會神采奕奕,直到回家後驚覺鞋子有些磨腳、衣服有點不合身、顏色不是喜歡的,可是至始至終,店員沒有掉包過,它就是在那個失心瘋的角落產生的產物。

    回覆刪除
  27. 在我的想法裡,購物大多數好像都是女性,因為一想到購物就會有一群女性在搶特價商品的畫面,我想是受到卡通、新聞或電影等傳播媒體的影響吧!上完課後,事實應該是男女對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購物慾。最近在其他的課程中,有看到男女不同的購物行為可能跟遠古時代,男性從事打獵,女性從事採集有關,男性購物時會鎖定目標,跟打獵一樣,而女性就會到處走走,跟採集行為差不多。

    另外,我本身對於排隊有點排斥,原因是會花蠻多時間的,而我又沒有耐性,除非真的必要,不然我就不會排隊為了買某商品。這組報告用蠻多角度分析消費的概念,提供很多的理論想法,讓我以後在消費時,會多加注意是真的需要還是想要而已。

    回覆刪除
  28. 這次的主題真的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就算只是平常走在路上,只要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也一定會先好奇的觀望;就連吃飯,大多也是看排隊人潮較多的店家來做選擇。我想,這也算是台灣人的通病吧!只要看到有排隊人潮就會好奇,而且會有隊伍刻板印象,認為排隊人較多的就是比較好的,因而花了許多時間在上面。又或者像是排隊購買福袋,這我就真的無法理解,為了一個福袋前天就來排隊,這毅力真是強大。
    至於血拼,我想只要是女生應該都逃不了這個誘惑吧。之前是比較喜歡現場購物,除了可以直接看到商品的品質之外,也可以跟店家還價等等;但現在接觸了網路購物,發覺真的非常方便,網路購物也很常會有買一送一、打折等優惠,更引起人購賣商品的慾望,但相對也容易購入不需要的產品。像是有時為了湊免運費而故意多買幾件衣服,或是明明不需要卻因為買一送一而下標,這也是血拼所帶來的問題吧,雖然提高了購買率,但對顧客而言卻是有好有壞的。

    回覆刪除
  29. 在上這堂課以前,我覺得排隊只是個守秩序的表現,
    沒想到老師將排隊歸為台灣的一種流行文化,這是我之前從未深思過的!
    未曾考慮過的想法可能跟我的成長背景有關吧!
    我成長的地方偏鄉下,較少會出現排隊的現象,
    即使有,也極少排成一條長長的人龍,
    所以每當我看見路上的排隊人潮時,總會感到好奇。
    不過好奇歸好奇,由於我是個不太重視物慾的人,
    亦需考量到錢的問題,因此我幾乎不會盲目地排隊搶購商品,
    即使曾排過幾次長長的隊伍,購買的東西大多都是經過我一番考慮才決定的。
    但老實說商人為吸引大眾注意、排隊購買所使出的銷售手法真的十分吸引人,
    對我而言,便宜優惠、促銷的廣告詞最能引發我的衝動,
    尤其是當天限時低價促銷的活動時常會讓人失去客觀的判斷力。
    品牌迷思、撿便宜的心態—這些消費文化
    我相信在大多數資本主義的國家一定都存在著,
    特別的是,在台灣,這樣的消費文化是以排隊現象具體地呈現,真的十分有趣!

    感謝這組報告的同學,他們精闢的解說分析,
    讓我除了體認到台灣的排隊現象已然成為一種流行文化,
    也更加懂得其背後代表的意涵。

    回覆刪除
  30. 真的 !!!!!!!
    每一次都排隊排很久
    總是看到一堆人排隊,就覺得好像很好吃一樣(但有些是真的好吃才很多人排)
    我們總是有點盲目跟從,可是最後結果不見得順自己的意
    但好像只會覺得是自己口味與他人不同(?)
    也不會覺得是盲目排隊的問題!!!(忽然覺得有點好笑....)

    其實大部分的時間我並不喜歡排隊
    但是我也真的會因為買一送一或贈品之類的,去排超久
    雖然心底還是覺得很貴,但就是有種已經有比平常便宜了的心態
    上完課後,雖然有種覺得不該貪小便宜的心態,以免花了錢,但其實還是落入了店家的圈套。(但我剛剛又看見cold stone買一送一....)

    總之,我覺得消費前是真的要理性一點的思考,或是可以多多參考他人意見,而不是看見大排長龍就靠過去,失去理智。

    回覆刪除
  31. 本組的報告主題本身就很具吸引力,
    因為排隊和血拼幾本上佔據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時間。
    台北何時開始流行「排隊文化」
    應該是在台北捷運通車後大家有了「排隊文化」
    進而影響整個台灣人的生活方式
    無論是等公車 買麵包 看電影大家都依序排隊
    老實說這項優點的確是我們能引以為傲的呢!

    回覆刪除
  32. A同學說:人多的店一定好
    B同學說:說的也有道理,去那間好了
    C同學說:那人少的店不就做不了生意?
    C突破了盲點,現實生活很多店是因為沒甚麼人去光顧而漸漸落末,很多人買東西其實就只是在追流行,大家有我也要有,而有的商人甚至會製造factitious demand 來達到賺錢的目的, 就是利用人們排人多的隊伍的心理來賺錢,就像股票炒作,很多人在買大家就跟著買,對公司的經營根本一無所知,這就是盲目,若是能冷靜的思考自己要甚麼,路上一堆不知道原因就排隊購買東西的民眾就會少很多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