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Week 4-05/10/2017: Popular Literature (通俗文學)

Week4-05/10/2017: Popular Literature (通俗文學) – 從瓊瑤、三毛、金庸、倪匡,到侯文詠、吳淡如和九把刀;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導論。
延伸閱讀
孟樊、林燿德,《流行天下---論述當代台灣通俗文學》,台北:時報,1992
鄭明娳著,《通俗文學》,揚智出版社,1993
鄭伊雯,《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以幻想主題方法分析希代「言情小說」系列》,
台北:時報,1996


《課堂照片集錦》

 

 

 

 










《同學心得分享》


劉家宇
我想發表對今天課堂最後面用多種語言念暮光之城內容的評論。
首先,老師在用英文念時即帶入主觀的意見在其中,念完後隨即表示這段用英文念起來很浪漫,雖然可以看得出來是在為後續的課程做鋪陳,但我認為在做比較時應該要先把各種語言不帶主觀意見都陳述完一次讓大家比較後,再來發表主觀意見會比較洽當。
再來是嘉峻助教念得部分。我覺得既然是要比較各種語言,那應該是要給同一個人念比較基準會比較雷同。英文和中文都是佳穎老師念,老師的聲音本來就比較可愛,所以念起來也會有一種浪漫的氛圍。但嘉峻助教是男生聲音本來就比較陽剛低沉,因次念起來的感覺自然會和佳穎老師前面念得差很多。另外我覺得助教有刻意用一種布袋戲的斷氣方式在念這段,使得劇情和聲音自然會搭不起來。
然後老師最後提到會產生這個的原因是因為對語言熟悉的關係。但現在的小朋友對台語比對英文還要不熟悉很多(學校還有一大堆的英文課),那為什麼還是會覺得英文聽起來比較高級?如果換作熟悉的語言聽起來會比較高級,那對台語熟悉者來說似乎又不適用。因此我覺得這其實與對語言的熟悉度無關。
我並不認為大家聽到台語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好笑"的意涵(老師在第一堂課時舉的例子是大尾鱸鰻)。例如說蘇打綠唱的"無眠"給人聽起來的感覺就很美,很有意境。


劉嘉峻
謝謝家宇的感想,很高興同學能針對課堂上老師拋出來的議題仔細思考、並勇於提出質疑。這些東西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思辨的過程才是這門課的精隨所在。
先說我的部分好了,其實我並沒有刻意用什麼斷氣的方式啦(平常沒看布袋戲),應該是我的台語不流利唸得很卡的關係造成的錯覺,何況翻譯很多時候無法直譯還要想一下對應同概念的詞語。
說了這麼多其實現在開始才是重點。我同意家宇提到的不同的人唸的感覺本來就不同(我也沒問過老師為什麼台語版不自己唸)。但如果換成老師自己唸的話會如何呢?我想老師這裡想說的是「語言態度(language attitudes)」這個概念,人們對於每種語言所抱有的印象不盡相同,可能受到日常生活對該語言的語境使用所影響,同時(或許更多時候)也可能是受到大眾傳媒/影視產業等等語言使用策略所影響,當然也別忘了台灣曾經歷過「禁說”方言”」的時代脈絡。舉個例子好了,「不要走」這句話,韓文「가지마」、台語「mài-tsáu」,表達同樣意思的一句話,兩種語言腦中的第一印象完全不同又是為什麼呢?
而平常習慣講華語的台灣人為什麼在飆國罵「X你娘」的時候要刻意轉用台語「X恁娘」?不是說語言間不該有雅俗/高低的位階之分的嗎?總之又扣回到了語言態度,如果對這部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尋相關文獻閱讀,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是下課與老師討論!


沈易
我覺得這組報告的人物皆是耳熟能詳,但我本人很少接觸到。除了金庸、瓊瑤這些太知名的人物之外,司馬中原相對感覺起來這代年輕人都不太認識的樣子。說實在,我覺得還蠻驚訝的,我以為司馬中原很紅,雖然我也是從模仿秀知道這個人,但看來他可能真的只活在上一代人們的印象中了。
再來,我覺得說台語這件事,我不會認為說台語是俗氣的,但我倒覺得它非常的親切,遇到熟的人或想套關係時就會用台語溝通。我甚至很喜歡跟別人用台語對話。因此最後助教念台語的那段話,我認為是因為英語對我們來說是相對不熟悉的,對於陌生的事物,自然會產生一種「捉摸不透」的美感,反倒台語是熟悉的語言(至少我是這麼覺得,也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聽起來當然會相對白話一點。
但我覺得就暮光之城來說,吸血鬼等外來詞彙用台語直翻中文是不精確的(雖然我也不知道吸血鬼台語該怎麼講),甚至是中文直翻都不是好的念法,或許在更加修飾一下文句,台語版的暮光之城或許會是另一種美。


許庭瑄
上完這週的課之後,著實帶給我十分大的震撼,隨著歐美的強勢文化席捲全球後,所有歐美式的習俗、風格甚至是語言皆悄然無息的滲透進我們的生活,而文化碰撞下的結果,強勢文化嶄露鋒芒,弱勢文化毫無競爭抵抗之力,不知不覺地,文化位階就形成了,大多數台灣人崇洋媚外,認為歐美文化是高尚的,我們台灣本土文化則是較為低俗粗淺的,我自己也不例外,總是會有西方所有事物都是好的、高級的想法,因此,我會認為說英語是厲害且有品味的,每次說英語時總是自信十足的,然在同儕、老師甚至父母面前我竟然對「使用台語說話」這件事覺得非常粗俗、不禮貌,我是出生在一個閩南家庭的,因此從小便能流利地說出一口好台語,不過為何台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低落,竟然淪落至連說出台語都覺得有點羞愧的地步呢?其實我沒有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過經過這堂課之後,我確實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覺得自己或許對於台語存在著太多偏見,也對台語感到太沒信心了,我認為我應該要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試著去欣賞、認同自己的語言,重新定義本土文化在我心中的價值,老師用英語唸暮光之城的詞誠然美,但助教用台語唸的詞又何嘗不是充滿台灣本土的特色,換個角度來欣賞品味,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美呢!


何采倫
對於台語版的幕光之城在當下也是跟著笑了出來,在老師的提點下後才驚覺為什麼對於台語會是覺得好笑的呢?是對於台語比較熟悉而產生的親切感,亦或是對於台語的瞭解是建立在被標籤化的認知上才會擁有好笑的情緒呢?
統治者將我們的文化篩選並分級制,進而讓我們排斥我們本身熟悉的文化進而產生對立,對於本省人或外省人的區分我沒有太大的感受,但這幾年慢慢地意識到最可怕的是我們將自己的文化視為次等的而一昧地去追尋別人的文化。自顧的抱怨比不上他國,但是否正是因為我們忽視了自己的根本而不斷的將適用於別人文化的範本加在自己身上,才會有如今四不像的樣貌呢?
在留言板上看到助教對於語言態度的概念我覺得很新鮮,又學到了一課!


高師欽
雖然不是台灣本地人,但自從來台後,對台語有極大的興趣,平常也會看甘味人生來學台語,而我的台灣室友們也非常友善,也會教我一些日常生活比較常用的台語,雖然來了三年,但我的台語還是破破爛爛的,偶爾蹦出幾個自己會的單詞。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台北使用台語的人好像不多,尤其是在年輕一代,如果是台北人的話,會台語的就更少了。老實說,我蠻驚訝的,因為在我的認知中,台語是一種屬於台灣本土的語言,就像是香港所使用的粵語一樣。來到之後才發現其實台語在歷史的脈絡中正在漸漸的被取代,我認為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捍衛自己的母語,不管是台語、客語、原住民的族語,每一種語言都有存在的意義,沒有一種語言是應該被取代。

而看到臺灣這種情況也讓我開始擔憂粵語,雖然現時的粵語仍是港粵地區的主流語言,但在「普教中」的政策下,也許有一天粵語就會慢慢的被普通話取而代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