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Week 16-26/12/2013-: A-Bian Doll, Call-in Show and Red-Shirt Army (扁 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

帶領討論助教:楊偉誠
指定閱讀
莊佳穎,《阿扁的異想世界》,台北:前衛,2004。
延伸閱讀
Shih, Fang-long. “The ‘Red’ Tide Anti-Corruption Protest:
 What Does it Mean for Democracy in Taiwan?”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Vol. 1 ( November 2007): 87-98
周慧玲,〈現場節目與台灣焦慮〉,《聯合報》,第 37 版,1999 年
 10 月 28 日。
高瑞松,《政治性叩應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 全民開講》—  大選大家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30 則留言:

  1. 其實我覺得政治人物也不一定得要高高在上,
    而且就算高高在上也能商品化,
    因為許多人都把政治人物當成是偶像來崇拜,
    例如先前總統大選時,身邊許多朋友都是因為馬英九很帥所以才支持他,
    就好像是在支持影視明星一樣,
    這樣的狀況我覺得很有趣。

    回覆刪除
  2. 我本身認為政治人物不應該把他們當做 "商品"。無論如何,我們該尊重他人,就不應該把他們的面相當做好玩的東西。此事在我國是不可以的 "禁止"。

    回覆刪除
  3. 在看到許多政治人物的公仔啊、周邊商品之類的,可以看出台灣人對政治人物的狂熱
    雖然政治人物不一定就要是高高在上或嚴肅的存在,但是這樣過度宣傳一個政治人物的個人特質,會不會就讓人忘了去注意他的政治理念或政策等等,更現實的問題?會部會造成盲目的支持?畢竟我覺得政治人物終究不是偶像明星,公民更應該關注的是他的政治表現而不是個人魅力?

    回覆刪除
  4. 關於『政治能不能被消費』的問題,我想以現在社會的開放度,絕對不會只有一種答案。2012年初時,的確被『熱鬧』得像節慶的選舉氣氛給震住了。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原來選舉可以有這麼多花樣,還有周邊商品的推出。雖然感覺很新穎,不過我想我肯定不會去消費。因為對我來說,政治候選人雖然不至於到神聖不能被消費,但他們畢竟不是偶像,把周邊商品買回家還是感覺有點太超過了(哈哈,總不可能抱著一個40幾歲的候選人抱枕睡覺吧? )。

    一開始我也不明白政治消費其實有什麼問題,不過從老師的提問中,我才開始了解到。一個要成為『為國家和人民』著想的人,如果被包裝成商品,用一種很簡單的形式去呈現『政治』這回事,那作為人民,我們的確要好好思考這到底適不適合。讓人民的思想簡化,讓人民陷入一種『買周邊』表示『我挺你』的熱潮,雖然可以很快地聚集支持者的意識、創造價值認同、吸引年輕人的參與,不過『政治』背後真正的意義到底還剩下多少看見?當我們陷入一種消費的心態時,我們是否還能保持一種清醒的狀態來認真看待一個候選人的可能性?

    回覆刪除
  5. 就我的觀點而言,我也覺得政治人物不該被"商品化",政治應該跟消費要有一定的區隔,如果政治人物變成一個被民眾所崇拜的"偶像",那不就和藝人沒什麼不同嗎?藝人有藝人的專業,而政治人物的專業則是另一個層面的,他們要的是為民發聲及做有利於國家的事,而不是將自己變為一件"商品",也許能促成經濟效應,但卻也失去了他們原本背後的意義。

    回覆刪除
  6. 比較過外國的狀況後,真的會覺得台灣的政治商品化現象很特別。個人認為,會把政治人物可愛化、商品化,主要是因為台灣人民對政治、選舉的熱衷(熱衷的程度和其他國家一比對之後格外明顯),既然人民有熱情、就可能有商機,因此促成了商品的發展也說不定。

    回覆刪除
  7. 我覺得這一次的課程主題很有趣,
    把政治消費這樣的現象放在台灣流行文化的課程中,
    可見這樣的現象應該是很特別的吧?!
    但是我個人不贊成把政治人物商業化,
    因為政治人物的專業很難用這些''周邊商品''表現出來,
    感覺這些商品強調的是''人''本身。
    我覺得這一次報告的同學很棒,
    因為他們把這麼生硬的主題講解得很清楚也很有趣。

    回覆刪除
  8. 我認為 把政治人物過度商品化與可愛化 會使政治人物的實際形象與位階在一般民眾的心中產生質變
    有時候 若地位較高的執政階層與民眾太過親近 可能會使民眾對於政治人物沒有尊重與信任 甚至認為可隨意干涉政治

    但是 即使是民主國家 還是有些部分是一般民眾不能參與的 要是觸及了不該碰觸的界線 恐怕會造成國家大亂

    至於Call-in節目 我覺得大部分都是在打口水戰 真正有內涵的談話並不多

    而紅衫軍的部分 當時年紀小不懂 現在才覺得 當時的倒扁活動既情緒化又造成對立 對臺灣一點好處都沒有

    回覆刪除
  9. 臺灣政治議題的確是臺灣一個很特別的文化。
    政治人物可以被“丟鞋”,議論,甚至常常引發許多的社會運動。
    當時還未來台時就常從新聞看到倒扁等社會運動的發起。
    民主自由做得很徹底。

    只是我對政治方面的問題沒有很大興趣,常常只是抱著隨便的態度來看待每一項決策。
    或許這就是對社會議題冷感吧。
    但是如果要我每天晚上打開電視,只爲了要聽那個節目的爭論,然後搞得自己一肚子火,何必叻...

    回覆刪除
  10. 政治,家人要我們閉口不談以免招惹紛爭,而自己本身也無任何動力去查政黨和官員做了什麼事,因為印象中,不管是誰統治主政,感覺對考試和生活也沒任何影響,算是個完全置之度外,一問三不知的無知公民。
    有意識以來,只記得現任總統是阿扁,有事沒事就會在電視上看到模仿阿扁的談話性節目,只覺得好笑有趣,有時新聞也會看一下他的女兒兒子八卦,除此之外對這個總統沒有任何認知,直到貪汙案,每天新聞都是他,受到媒體渲染紅衫軍抗議,漸漸地開始討厭虛偽的人民之子,甚至厭惡新聞播報他監獄生活的憔悴,班上更時不時會出現【你很阿扁ㄟ】惡意諷刺的罵人新句。那時,算是我最接近政治的時候吧?後來馬英九上任,又回復到無知的公民狀態。
    直到聽到同學的演講,才知道原來阿扁那麼厲害根本是個文狀元,還有老師播放那感人的政治宣傳影片(非常洗腦),要不是已經知道現在的結果,在當時我應該也會傻傻地覺得我們的總統好棒棒。
    但想一想,人都會有"貪"念,不管是婆婆媽媽買菜殺價,或我們為了周年慶擠到頭破血流,是常人則這個慾念就難以避免,而上位者,有了更大的權勢,貪圖的變成了龐大的名聲利益,並危害到市井小民的血汗錢,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不"貪",我想這是願意從政以及願意投下神聖一票的人民都需要思考的大難題。

    回覆刪除
  11. 學的報告以及上面同學們的留言完全可以體現出現在台灣大學生的特性:去政治化。

    雖然同學報告的主題是政治,卻在許多時候(如:社會運動)時一直強調:這超越了政治立場、這與政治無關,在其他報告過程中也以一種相當抽離的方式在談政治,讓我覺得很有趣。

    同學在報告社運時,會讚許1985強調「和平理性、無關政治、有水準、純粹的公民」。這也反映了台灣年輕人普遍的想法:政治=不好;無關政治=好,但什麼不是政治呢?「去政治」難道就不是政治嗎?



    台 灣政治對年輕人最壞的影響,就是讓年輕人變成恨政治的人。用所謂的「政治很髒」來迴避政治。這種所「去政治」,其實是一種高度的「政治化」。去政治化的本 身就是高度政治化的過程。造成的結果,就是讓人在政治上變得無知,並且容易被操控。我們現在都還身處在系統性的讓你無知,系統性的以無知為樂。當有人拒絕無知的時候,還要被嘲笑。



    今年的性/別研討會中,何春蕤老師談到現代「公民」的資格,注意當我們陷入一種「自我高傲」的公民姿態,強調「文明有禮」的時候,這些「公民」變得極度小心眼且歇斯底里,對於各種不容於文明的行為都應該被排出(其實我覺得可以銜接去年所提到的新道德主義),像是「有政治立場的人」、「會丟鞋子、潑漆、擋拆的學生」、「會臥軌的關廠工人」......,這種對於議題友善的背後其實只是政治正確的口號,並沒有真正在面對問題,而當人指出問題癥結時,又會歇斯底里說「我們都做到這樣你還想怎樣!」仿佛「絕對」就是只有單一一種價值觀,鎖住了更多可能或是那些不被承認公民的身份或行為(要和平理性),不容許灰色地帶存在的危險公民社會。何老師還特別指了25萬人白衫軍強調的「公民意識」去提醒我們這種「小心眼」是必須要去注意跟批判的。

    以下試圖分析1985與台灣文化:

    在國外社會運動中,抗爭者(或許有政黨色彩)丟汽油彈、石塊,而警察使用催淚瓦斯與閃光彈回擊時有所聞,在這些社會中,大眾也對此類相對激烈的抗爭手段習以為常,運動訴求也不會因為手段「不理性」、「激烈」或是與特定黨派有合作關係而失去其正當性;反觀台灣社運的抗爭文本,不用說汽油彈或是石塊絕對不可能,就連丟雞蛋、鞋子這些相較殺傷力非常低的舉動,也不為大部分社會大眾所接受,焦點轉移到抗爭者的「暴力」,運動訴求常因此不被看見,或失去正當性,而抗爭者一旦沾上(或甚至只是傳聞有)政黨色彩,運動的正當性和話語的真實性更會引來立即而大量的撻伐和質疑,上述原因也使的台灣抗爭型社會運動的參與人數一直不多(部分運動者也認為人不需要多)。


    在此脈絡下,公民1985行動聯盟(以下簡稱1985)於暑假時舉辦的「挺仲丘」活動卻能吸引20萬人共同參與,而其後於10/10辦的「天下為公」活動也吸引了數萬人,人數及規模都遠大於一般運動,甚至有成為台灣「主流」社會運動的趨勢。1985的活動強調他們的「和平理性」、「乾淨」、「好公民」、「無關政黨」(去政治化),以「我們是最有水準的公民團體」作為號召,透過與會潑漆、丟雞蛋、丟鞋子、臥軌、與警察衝突的其他「暴力」、「不理性」、「不守法」的運動人士做出切割與區隔,貶低其他運動模式以抬高自身的道德正當性。而在活動中,1985重視秩序(要排隊排整齊、要安靜,沒排好或隨意交談會被糾察人員制止),工作安排和指揮判斷也符合各種社會上的刻板印象,舉例而言,在萬人送仲丘行動中,1985在網路上徵召糾察,特別註明「限男性」,而不久後又因「現場有許多老人和女性,怕他們體力無法負荷」而取消部分活動,無疑體現了父權社會對女性的「保護」觀及對年齡的刻板印象。至於活動內容,從「大家一起唱歌」、「坐在自由廣場階梯溫柔而堅定的讀書」、「燭光晚會」等,其形式是相當溫和,沒有任何衝突的,而人數參與的龐大則反映了這些模式獲得台灣社會大眾的共鳴和接受,這與台灣社會文化有關。


    年紀稍大的台灣人,歷經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政府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台灣對共產黨,民主改革和台獨等政治運動及嫌疑者及其他異議份子的迫害時期,形塑了他們對政府權威、對政治的恐懼感,而近年藍綠惡鬥、貪污腐化的政黨形象,更讓「政治」在台灣文化中的意義愈趨負面,只要與「政治」扯上關係,人們的第一反應常是懷疑、不信任、退縮,這些恐懼與厭惡讓台灣人對「參與政治」非常消極,因此當1985以「無關乎政治立場」這種看似「去政治」(實則不然)的口號號召大眾時,自然會增加大眾參與意願。又,台灣文化中源於傳統儒家價值的部分強調「禮貌」(尤其是下階層者對上階層者)、強調討論事情時必須「溫和理性」,強調「群體」的和諧,整體社會運作順暢(符合上下階層的「禮」)優先於個人利益或情緒的表達,與西方國家及其(曾)殖民/影響大的地區個人主義價值觀有所不同,因此相較於其他「暴民」積極呼籲打破社會階層、挑戰上位者權威性的「激進、暴力」行動,1985用合法、溫和的體制內方法,向政府呼籲/訴求/施壓,並用唱歌、坐在階梯上讀書、寫信給10年後的台灣、點蠟燭等方式表現,不論在整體策略(體制內/合法V.S.希望改變體制/可能非法)還是行動模式(「溫和理性」V.S.「暴民」)上,相較其他運動均較溫和也被動,較不會「破壞社會和諧」,因而較符合台灣社會的文化價值,所以容易獲得大眾共鳴。另,台灣社會上仍存在著各種對性/別、年齡等的刻板印象及歧視,認為女性、老人較為柔弱。而其行動安排上,或許是無意,但不管在性/別還是年齡,都恰恰反映了社會大眾對各種群體的刻板印象,相較於其他運動中經常被討論的,應重視性/別正義,甚至解放各種階序的「激進」及學術語言,1985的行動安排無疑較不會挑動社會大眾對其固有思考模式,造成更多爭論、質疑而使人分道揚鑣,同時,其論述的語言使用,相較於其他運動常參雜左翼論述等學術用語,也較為親民,容易獲得理解和認同。綜上所述,1985行動模式的號召力和民眾對它的高度正當性之賦予,與台灣對政治、社會關係、群體印象的文化意義有很大的關連性。

    回覆刪除
  12. 政治人物被商品化到底好不好呢?
    其實,
    在我國、高中的時候,看到一些陳水扁或是馬英九的商品時,
    並不會覺得怪,反而覺得很有趣!但是並不會想特別收藏就是了哈!
    藉此我很明顯地感覺到台灣人民對政治的熱中。

    上了大學之後開始學會理性思考,
    這才發現,政治人物商品化是很嚴重的!
    就像偶像歌星一樣,擁有自己的周邊商品。當你將一個人當為偶像崇拜,
    有時候你會被他散發出來的魅力所吸引,
    這樣的吸引有時會變得瘋狂。

    政治人物一但被偶像化,
    人民可能無法理性思考這個領導者的所作所為。

    我想,這是挺危險的事。

    回覆刪除
  13. 這週的主題很有趣,我認為是在探討「政治偶像化」。亞洲製作週邊商品非常厲害,因此連政治人物也有公仔和各式商品,讓人們可以購買、崇拜。但是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現象。當政治人物被縮小,被可愛化,使得人們可以崇拜以後,政治中的感性成分就會過多。(並不是說政治都要是理性的,但是凡事要是感性過多都不好!)大家不仔細想想政治人物提出的政見,只是一股腦地相信、追隨,向追星一樣,全部買單。
    而這組把紅衫軍與白衫軍做了比較,十分有意思。一個是政治人物引領,本身就有點偶像崇拜的意味;另一個則是完全由公民組織起的社會運動。我認為公民帶起社運是好事,臺灣流行「政治冷感」,一提到政治就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不是要關心臺灣的大小事,也要關心政府,而這所有一切都關乎政治!我也該多關心政治,不要是只沉浸在「小」確幸,只顧當個「文青」!

    回覆刪除
  14. 台灣政治淪為一種消費文化,不知道該說厲害還是嘆息,但白衫軍 的出現,讓我們看見台灣 公民力量的覺醒。
    總覺得現代台灣政治仍然不是去做對公民有益的事,政客仍然在做對他們有義的事,不是為大眾在做事,有些甚是是為反對而反對,大家只在乎這樣做有沒有話題性,有沒有利益,政治應該是代表大家公共的事不是嗎?但如今大家眼裡只有我,感覺台灣再不團結,我們真的會完蛋了,我覺得大家要對事,不對營,不要再有非藍即綠的觀念了。

    回覆刪除
  15. 很顯然的
    我們這個世代普騙對於政治冷感
    而「政治人物偶像化」這現在 也不在台灣
    由於經濟不景氣,每任總統都說拼經濟,經濟落到自家門裡,人民一肚子氣
    哪位高官不貪汙?
    我相信上至總統下至公務員,只要經手一筆國用建設費用等等,就會用盡心機地想辦法從中獲取利益,無一獲免
    當他們生活錦食無缺時、富貴無虞時,怎會體察到民間疾苦,物價飛漲以至於哀聲連連?
    他們對於民間物資是毫無觀察的
    因為富足
    所有用的吃的穿得喝的都是頂級的上等貨
    而那些商品本身獲利性就高,無須再漲價

    這讓我感覺
    不管是總統還是立法委員還是兵役權官,只要身掌權力就會開始作亂
    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是經濟體系?教育體制?社會制度?
    我覺得這還可以延伸思考
    何以上古堯舜時期的世界大同演變了幾千年後已不復存在
    有了權力、位階、金錢、資源等等條件就會產生爭奪
    我們又要如何回到「外戶不閉,路不拾遺」的理想世界呢?

    為什麼每居高位人心就會腐化,開始欲求不滿,爭權奪利。

    對於政治現象的種種,我是極度不滿的,每次看到候選人把政宣公佈出來,我都想問他,你能做到多少?任期滿後來核對你敢不敢?
    與其說人民政治冷感
    不如說因為無能為力而放任其所為
    這其中摻雜著多少無奈,譬若長江水,無語東流

    回覆刪除
  16. 我覺得政治人物不應該被商品化,政治跟消費是應該要有所區隔的,重要的是政治人物的理念以及施政,而不是當作商品來消費

    回覆刪除
  17. 我來台灣以後很吃驚,因為台灣的年輕人對政治很關心,而且我吃驚在電視上每天有政治的討論節目。我覺得台灣的政治家通過媒體的表現非常突出,而且他們的選舉辦法也非常熱鬧。我常常看到台灣政治家或政黨的商品。這次的小組,不但介紹台灣政治家的商品,也介紹日本政治家的商品。其實我第一次看到那些商品。我沒想到在日本也有那樣的商品。我應該反省一下要關心自己的國家的政治和政治家。

    回覆刪除
  18. 這次的主題看起來有些嚴肅,但是報告組帶領的很好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政論節目的那段。看到影片中失控的政客,不禁讓我想到我外公、爺爺、奶奶在家看政論節目的畫面。他們老人家都會非常入戲,每講到一個論點就會跟著一起評論批評,不管他們講的有沒有道理,就我看來,我覺得這是阿公阿嬤他們生活中的一種樂趣--把政論節目當成八點檔看。也許這些政客本身就以一種作細看戲的心態在評論台灣的政治,所以才會讓阿公阿嬤們這麼投入其中。台灣的政論節目日漸氾濫,他們口中所說的:事實、真相,我想,只有執政者自己最清楚。希望我們的政府能夠憑著良心做事,而不是也把我們這些人民當作它們人生戲曲中的演員。

    回覆刪除
  19. 我個人認為為政治人物出周邊的行為相當合理,藉由製作周邊,使政治人物『偶像化』,民眾可以在家裡看到自己支持的人物外,也增近了政治人物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感,使政治人物有隨時在你身旁的錯覺,民眾心裡也會隨時有支持的心情XD

    回覆刪除
  20. 也許不是我們主動要把政治人物可愛化、商品化,而是他自己以此種行銷手法包裝自己,而我們接受了這樣的行銷手法,接著成功的行銷手段使得公眾政治人物爭相出版"大頭公仔"而蔚為風潮。我認為這有點像是如果你尊重自己,別人也會尊重你;如果你以商品化行銷你自己,那別人就會消費你,是屬一種主客體間的轉變。至於call-in節目,我認為他是屬於娛樂並帶有某些正負向的文化影響,人民透過call-in節目抒發自己對政治想法且宣揚其理念,但我比較好奇當他們call-in到節目中論述其意見時,他們對於自我意象及腳色地位是如何看待的呢?

    回覆刪除
  21. 我認為政治人物該提供給人民的是專業的服務與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態度,而不是把自己形塑的很像藝人,供給人民欣賞、仰望、崇拜的對象。或許他們認為這樣是親民,我也不否認作秀可提高知名度,增加當選的機率,但是這會讓我覺得,好像不是那麼可靠、可信任的感覺,尤其他們手裡把玩的是權利,是台灣人的未來與命運。
      像是希特勒,他很會利用群眾魅力來爭取人們對他的支持度,但魅力與能力或是思考力卻不能成正比,但人群又很容易人云亦云,盲從的負荷與跟隨,判斷力一下子就被蒙蔽了。
      我希望台灣人能養成對政治的覺察,多看新聞,也可看看社論,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件事情,例如大埔案站在人民的角度與站在政府的角度是甚麼,到底是誰對誰錯,要自己養成判斷的能力,才不會被媒體或是任何一方牽著鼻子走。
      期待台灣人對政治的參與度有所成長:)

    回覆刪除
  22. 我覺得這組同學報告算非常龐大
    因為這三個主題可說是獨立也可息息相關
    先從扁娃炫風講起
    台灣應該是最早之一把偶像的公仔套用到總統這些國家級元首或幹部身上吧!
    這些可愛的公仔也造就這些人物更貼近民眾
    使得民眾更想支持他們
    而且阿扁的背景是跟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民差不多
    更貼近民眾,使的他的支持者絡繹不絕

    我覺得CALL-IN節目可說是台灣人民發生或者發洩感情的一條路
    所以才會暴名的那麼快
    看很多名嘴在電視上面鬥嘴或者吵架
    其實沒什麼好看的
    但是當他說的話句句都跟你想對這個社會表達的想法一致
    我們就會一直想繼續看下去
    所以才會導致這些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吧!!!

    紅衫軍和白衫軍
    我覺得都是台灣民眾對自我意識的抬頭
    雖然紅衫軍事有政治人物帶領,而白衫軍沒有
    但是因為這些過程
    讓我感覺台灣人不只是嘴上說說
    還會勇敢站出來!!
    我們應該多朝這部分繼續努力!!

    回覆刪除
  23. 雖然課堂上放的兩部宣傳影片,在比較他們兩位的政績之後顯得有點滑稽
    但在看影片的當下非常令人感動,如果我也是當年的選民,想必也會把票投給他們吧
    這種宣傳品,不論是影片或者是公仔,傳達了一個台灣人對於未來的理想會因為選了這位人物而實現的想法。而我們也真真切切地在當下感受到一種希望。在拍攝影片的當下,究竟政治人物是真的抱有改善社會的理想,亦或是只為了選票而刻意塑造對未來的想像呢?我們無法得知答案。但我想,即使政治早已不是那最原始的初衷,我還是會選擇相信每個人都擁有一顆良善的心。如果連人民都不相信政府,那政府又能為人民做什麼呢?真心希望未來的台灣能夠由賢明的執政者所領導,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都能過著平安幸福的日子。

    回覆刪除
  24. 政治讓我想到包裝自己和貪汙人民的錢,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對政治的印象都不太好,雖然不能
    說是全部,至少我身邊的朋友大多都這麼認為。會這麼讓人認為是新聞爆出太多官員會貪污的消息,或
    者為了選舉開出空白支票,要不然就是靠關西。當然真正會幫人民做事的也有。我覺得社會就是要有
    幫人民做事的官員幫人民做事才會進步。

    回覆刪除
  25. 其實我覺得現在政治人物被這樣的"大眾化"不見得是不好的事情,說老實話,我沒事真的不會去關心政治之類的事情,但是看到扁娃這類的創意,我是會因此而去多留意一下的,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其實拉近了不同年齡層對於政治看法的一種關係,我是贊成的,另外說到紅衫軍,我覺得人民有主見,能夠一起站出來為某個理念所努力是很有勇氣的,人民有權利去為自己的想法發聲,我相信在如此進步的社會體制下,台灣的人民對於社會上大大小小的事會更有看法,也更有勇氣站出來我自己的理念所努力!

    回覆刪除
  26. 日本人對政治的關注度其實不高。他們在茶餘飯後很少談論政治,更不太關心國際政治。年輕人大多不看電視新聞,有人甚至不知道現在的首相是誰。多數女性對政治更是不聞不問,其中未婚者似乎只關心流行和時尚,婚後,女性大多要在家相夫教子,忙于料理家務。在日本,關心政治的人主要是政治家、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學者、企業家和上了一定年紀的男性。我們需要改善這方面,要關心政治。

    回覆刪除
  27. 其實我覺得扁娃公仔跟本人有很大的差異,現代的政黨陣營都將候選人以美學商品化了!這些Q版政治商品的確為他們帶來不少商機以及選票,而扁陣營在營造他們候選人形象著實為贏的民心很大的助力(相較於其他陣營)!
    紅衫軍離我們有點遙遠比較少感觸,但是近年的白衫軍以網路平台為號召,參與者也大都為大學生,而且他們都以比較平和的方式,並不像紅衫軍這麼激烈。我覺得白衫軍是很不錯的社會運動,他們只是為了訴求一個制度上的公道,為了贏得真理,為無辜者喊冤,的確是大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一個不錯的方式!
    至於call-in節目,我覺得雖然有跟民眾互動,但是名嘴在主持節目時還是太過主觀,甚至還非常激動,常常讓人想轉台,或許他們應保持公立,訴求真相並且站在正義的一方,發言前應再三思,畢竟這次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要做好大家的榜樣!
    身處這個年代的我們,真的會比較少碰觸到政治問題,因為我們總是認為政治與政黨扯不開關係,但是其實政治的範圍比政黨大太多,身為中華民國公民,我們應該要多注意政治議題,多關心這個社會才是。

    回覆刪除
  28. 在公民課本中告訴我們:
    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
    可是媒體告訴我們:
    政治就是只管自己的事。
    不知道是台灣政治真的如此可悲到政治人物往往只顧自身利益,
    還是媒體刻意炒作製造臺灣人民對政治人物的不信任。
    但可以確定的是,
    人民真的對於這些政治新聞感到厭煩,
    雖然知道應該關注政治,
    畢竟這關乎到我們大家的生活,
    然而我看電視看到政治新聞時往往會想要轉台,
    在臉書上看到朋友關於政治的貼文也會略過,
    對政治可以說避之唯恐不及,
    但上完這堂課之後,
    我想我會試著再去接觸政治,
    從自己的觀點去理解我們大家的事情,
    不要再用冷漠的態度讓自己的權益消失在政客的操弄之中。

    回覆刪除
  29. 政治商品化,政治人物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被民眾所崇拜的“偶像”,这种台湾特色的文化我觉得非常有趣,值得研究。商品化使政治走进平常人家,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有利于公民觉醒。同时,这又有利于促进消费,带动了产业发展。

    回覆刪除
  30. 台灣的政治一直是耐人尋味的話題,
    在以前國民黨執政時期,
    許多政治人想發表言論又不敢
    然而現在民主時代來臨了
    卻又有很多人不願意觸碰政治
    為什麼?
    政治人物迷其實也跟音樂偶像一樣
    都是一種崇拜
    但是當政治狂熱者大聲"示愛"時
    我們又會投以異樣的眼光
    難道
    台灣的人民真的會被政治而瓜分成兩邊嗎?

    每當選舉要來臨時
    這現象就會越來越嚴重
    這是一個一我直很疑惑的地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