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Week 17-15/06/2017-: Night Market(夜市)



本周討論主題:
  • Night Market(夜市) –以師大夜市為例

指定閱讀
  • Tour Taiwan,〈師大夜市〉,Welcome 2 Taiwan2006年。http://www.welcome2taiwan.net/cht/download/pdf/streetEats44-48.pdf

延伸閱讀
  • Yu, Shuenn-Der. “Hot and Noisy: Taiwan’s Night Market Culture.” The Minor Arts of Daily Life: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 Eds. David K. Jordan, Andrew D. Morris, and Marc L. Moskowitz.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129-149



















吳俊德
  以前很喜歡去夜市,但是來到台北讀書後發現,南北的夜市差異真的蠻大的,南部的夜市往往比較大而且為一排一排的,到不像台北的夜市直通通的一條,接著左右分支,還有南部夜市常有需多遊樂設施不管是小火車或是彈珠台、射氣球,這些懷念的地方,在台北卻很少有牠們的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有騎樓的攤販,不變的是台灣的美食,但是卻讓我有一種無法盡興的不快,而且夜市的東西真的越來越雷同,越來越少樣


李欣翰
小戴雞排,是一家稍微年長一點的同學才會知道的店,我對於夜市人生的思考,就從小戴雞排入手。
記得當小戴雞排宣布要收店開始,幾乎每天一開幕就至少有15個人以上在排隊,坐落在大腳桶那一排根本打遍天下無敵手,其他攤位幾乎沒有人光顧,就排小戴雞排,除了他本身的品質不錯之外,多少還有一點人情關係,大家買的是一份感覺,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很必要吃,不管老闆認不認識你,好像自己拿到那幾天的雞排就很有屬於師大夜市的歸屬感,很想大叫:「我是正統的師大人!因為我吃過小戴雞排!」沒什邏輯性可言但是就成了一種懷念,我想這也是夜市給人們特別的感受,因為他的常見、親民,即便不像百貨公司般潔淨明亮,但卻看得到每個老闆的真材實料。
後來聽說老闆是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有人說他是因為身體出問題了想休息,不管真相如何,其實都看得出夜市人的辛苦,別人準備買完東西回家他可能還在煩惱今天食材要怎麼處理、明天要進多少貨,作息時間也不規律,有的甚至要兼職才能支撐師大夜市的昂貴租金,說實話能在師大夜市生存的真的都是佼佼者(雖然也有地頭蛇之說,不過那又是另一種本事),能合乎學生、觀光客胃口,又要能在眾多相似店面中殺出重圍做出特色,還要能抗衡輿論,都相當不容易。
最後想說的是,夜市其實也是異鄉遊子的替代慰藉,老闆通常也很懂異鄉遊子的漂流,因為他們多半也是漂流過的,當你在一個陌生的夜市裡看到雞排,其實你會覺得自己回到家鄉熟悉的夜市,這種感覺很莫名其妙,但是不可抹滅,相信每一間店面,其實都收留著很多來往客人的故事,我想這才是夜市最吸引我的地方。
羅筱茹
老師在同學報告中時有分享一些之前師大夜市繁榮時期的光景,其中老師說到像是台電大樓3號出口擠滿人的經驗真的讓我非常驚訝、卻也同時覺得很感慨。在聽到老師說一些居民們會遇到的困擾時,雖然很能體會,但卻也對於需多攤販店家在之前的抗議聲中搬遷關店覺得可惜。雖然不知道這樣的轉型是不是真的帶來最大的公共利益,但看著換來換去都是類似的韓流服飾店勉強支撐著師大夜市的人潮,介於轉型與傳統夜市的師大夜市在我們眼中卻像個四不像的臺灣夜市,在政府不周全的政策下淪為整形失敗的實驗品。

洪瑩錚
這週老師一上課就先說了師大夜市的故事,我才知道原來師大夜市有這麼多故事,我是2014年進師大的,沒有經歷過師大夜市的繁榮,只有每天在嫌師大沒有吃的...沒想過是這樣一個令我覺得有點悲傷的故事,那些被趕走的店家,很多都是帶著夢想進來這裡創業的,但我也很能體會住在二樓以上的住家,如果是我住在健康滷味二樓我大概也會受不了吧,這真的是很兩難的事...因為我很喜歡夜市,我喜歡夜市的味道、夜市的美食、在夜市裡玩樂、還記得以前國高中每次段考考完就是要跟好朋友去逛個夜市,夜市裡充滿著我歡笑、美好的記憶,身為一個台灣人,我一定介紹外國朋友來台灣要去夜市玩玩!夜市是我們吃喝玩樂的地方,充滿著台灣人的味道,我真的很喜歡夜市,也許就是他那鍋有厚厚一層洗不掉到沉澱和有一點髒的環境讓我覺得特別香特別迷戀。

陳炳豪
今日課堂上提到師大夜市的里長處境尷尬,面對里民及商家裡外不是人,如何在維護居民環境及商家利益間取得平衡真的是一大難題!再者我認為師大真的是美食沙漠,所以時間允許的話我會到公館用餐。夜市是台灣一大特色,做出差異化區隔不同的市場,我想這樣對台灣的任何夜市都沒壞處吧?
我的高中鄰近永和的樂華夜市,當時類似師大夜市的事件屢屢登上新聞版面,住戶和攤商的鴻溝難以補齊。我想或許政府可以扮演一個中介的角色?政府機關面對特殊的案例能保持一些彈性空間呢?長期的紛爭只會兩敗俱傷吧?

朱佳珮
許多人聽到我讀師大或我住在師大夜市旁邊,第一個反應都是:「哇好好喔!師大超多吃的欸!」
我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在內心翻八百個白眼。之前居民抗議的原因,許多食物攤販都撤出,加上學生餐廳的餐點不但少,看起來也沒有好吃到可以餐餐都在地餐解決,導致每次到吃飯時間,最大的問題就是想不到吃什麼,吃來吃去都是那幾家,難怪師大會有師大美食沙漠的稱號......
之前都會想,為什麼我這麼衰,在我來讀師大時,夜市的攤販只剩下如今的這幾家呢??
但這堂課聽老師講解後,覺得:對啊!如果我是住在健康滷味樓上的人應該會超不爽吧!而且因為夜市的關係,蟑螂、老鼠一定都存在。
但同時也感慨,好多事情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吶~
曾瓈儀
因為住商混合所帶來的噪音和衛生問題,政府於是推動新政策,將夜市改造成觀光夜市,讓夜市從居民的休閒景點,轉變為觀光旅遊景點。政府制定了新的衛生法規,還在夜市推動民俗文化,結果樂觀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去夜市的目的是什麼?觀光夜市,像士林夜市,已經被改造的很像百貨公司的美食街了。那我們為什麼不去百貨公司的美食街,而要去逛夜市呢?現代化之後的夜市,為什麼發展反而不好呢?我想是因為,我們消費者要的是熱鬧的感覺。在夜市裡,不用像去高級餐廳吃飯一樣刻意打扮,在人潮中,你感覺是融入一個大群體,卻又十分自由,所以你會跟老闆討價還價,你不會顧及形象,夜市的雜亂和沒有秩序,反而不會對心靈造成負擔,你可以輕輕鬆鬆的逛,邊走邊吃東西,這種非日常的體驗,我覺得就是夜市的價值。
王意如
       當夜市不再熱鬧,那還是夜市嗎?這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夜市熱鬧而輕鬆的氣氛,讓人們都卸下正式的裝束,端莊的舉止,來盡情的吃喝玩樂,享受這種不受拘束的感覺。我是基隆人,基隆廟口夜市是我們基隆人常去的休閒場所。記得我那校風嚴謹的私立高中的歷史老師說,為了身為老師必須做為學生模範的責任,他從不會在路上邊走邊吃,除非是在夜市裡。他說:「來夜市,不邊走邊吃要幹嘛?」但如果夜市變得整齊又乾淨,商品標準化,像百貨公司一樣,穿著夾腳拖邊走邊吃的舉動,不就瞬間變得很突兀?夜市是一種熱鬧的休閒文化,與西方式的標準化、整齊化的賣場不同,如果夜市失去了原本的風貌,那我們老師想要悠閒放鬆地邊走邊吃時,該去哪裡呢?
         不過,文化不應該是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的東西,總會有文化交流與時代進步帶來的改變。尤其是當夜市的髒亂與噪音造成了對環境的傷害與居民的困擾,對夜市進行折衷的改造就成了必要之舉。一個「夜市 I DO」的建立永續意識計畫讓我印象深刻。計畫中,他們打算與逢甲夜市攤販洽談,在攤販上掛上「我們不主動提供塑膠袋」的吊牌,為垃圾桶加上分類垃圾桶蓋,特別的是,這個垃圾桶蓋還設計了不同種類垃圾的形狀的孔洞,以利遊客方便識別分類丟棄,但我想,夜市並不是一個商品標準化的地方,每一家商品的包裝垃圾不盡相同,設計這樣的孔洞難道不會有垃圾丟不進去的疑慮嗎?至於在水溝蓋加過濾層、排風管上加油煙過濾罩都是不錯的想法。讓我覺得最有特色的是夜市綠化和仿生的互動裝置,用回收的塑膠杯做為盆栽掛在攤車柱子上、放在攤車之間或做成燈罩,這樣的綠意置入感覺還蠻可愛的,讓夜市添了一筆賞心悅目的色彩;而互動裝置則是在消費者做永續的事情時,產生開合和燈光變化的反應作為回饋,讓人產生經營永續的樂趣,同時也讓其他人感覺到永續的事情正在發生,這個想法頗有推廣永續的效果,也挺好奇這種裝置是怎麼運作的。可惜可能是因為募款經費不足的問題,他們並未達成目標。或許是這種議題大眾的關心度不足,人們對於從夜市中獲得休閒,過後留下髒亂已經習以為常了吧!
王漢樵
   關於師大沒東西吃的概念,我認為還是有的。
    師大附近的店家商業化很深,很多長期有人潮支持的名氣店家都有了店面或大攤位。我覺得,單一攤位的擴大跟規模化,會造成當地小店家、特殊食物的店家無法生存。再加上當地居民的抗議下,只剩下大型的、企業化的攤商可以達到較安靜、較整潔的要求,而不被居民再度抗議。 種種原因下,變成經濟環境跟居民選擇下,師大夜市的食物逐漸走向同種商品的店家,像是鹽酥雞攤、飲料店、滷味店等少數幾種的攤販可以主導整個夜市生態,其他攤位就逐漸剩下高價化的義大利麵、牛排店、牛肉麵店等,或是直接變成衣飾攤位。種種的原因,造成結構性的問題,結果就是店家的單一化,師大學生的選擇逐漸減少,便宜的食物如李阿姨煎包就漸漸消失也不會再回來,我想這就是師大夜市「沒東西可以吃」這種想法的原因了,不是沒東西吃,是每天吃滷味、鹽酥雞已經厭倦而難以做出多樣的選擇了。
張嘉育
   台灣的夜市和我印象中的夜市有點不太一樣…… 嗯準確的說,是台北的夜市。
     我印象中的夜市,大致如馬來西亞的夜市,通常都是每週固定一日營業,而攤販則是流動的。

     而台北的夜市大多是每天都營業,流動攤販其實也不算多,更多的是附近的商店,看起來比起我印象中的
夜市更像是夜市商圈
這次能從老師口中聽到種種(如:夜市曾經多熱鬧、哪個角落賣了什麼、里長伯穿梭於店家和居民間的故事)關於師大夜市的故事著實讓人興奮,但更多的是感慨。我開始思考夜市的存在價值。為了人們的方便與利益,所以它才會存在;而如今是若其存在則會導致一方困擾,若其不存在又會導致另一方困擾。在課間,我假想自己就是里長伯的話,我會怎麼辦。
      生活的便利,即所謂的“文明”一旦成為習慣,就會“文化化”,逐漸轉而成為“文化”。所以談到文化,總是和生活(文明)是分不開的,可是如果文化和生活起了衝突那該怎麼辦呢?這是最後一周的反思,也是一學期課程的反思,更甚是從文明誕生起就一直存在的無解的題。
馬佳歆
來到台北之後才發現,原來北部及中南部夜市有著極大的不同。北部的夜市有如商圈,雖然整齊乾淨又明亮,卻感覺少了點什麼。多走幾次後,就猶如逛賣場般,空間與內容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久而久之便失去了逛夜市的樂趣。而中南部的夜市大多由流動攤販組成。一週固定開個幾天,每次的攤販組成都不盡相同,甚至可以星期在A夜市看到這個攤販,隔天又在B夜市再度與之相遇。由於組成不同,同樣的攤子每次擺的位置也會有所調整。每次走進家裡附近的夜市,都會有種熟悉但卻富新意的感受。有些夜市為了在觀光地區生存,不得不將原本道地的味道改良後再帶給觀光客們,口味方面必須有所調整才能招攬到生意,然而卻失了台灣人所追求道地的家鄉味。我想,各個夜市攤販的特色與習慣都不同,如何找出自己的特色並行銷才是最重要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不一樣的角色都有相異的需求,必須在體諒彼此以及顧及生存的情況下,試圖找出能夠平衡整個夜市生態的運作辦法。

張馨云
高雄的夜市幾乎都是流動型夜市,通常都是在一大塊空地上攤位排成一排又一排形成一個夜市,因此像師大夜市或公館夜市這樣依著原有街道、住家一樓店面形成的夜市對高雄人(或許多數南部人)很陌生,也因此師大夜市因為二樓以上住戶受到打擾而面臨危機這樣的情況是我沒有經歷過也沒有想過的。我也曾經住在夜市旁邊(只隔一棟房子),印象中夜晚的睡眠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現在的宿舍窗外也是夜市,吵雜的程度沒有到難以忍受,不如說住慣都市的人應該不會無法接受。我認為當時師大夜市與住戶的衝突或許可以藉由協調營業時間(例如要求店家將打烊時間從十二點提早到十一點)與控制噪音來解決,就這麼將原本這麼熱鬧的夜市趕盡殺絕到現在這個情況有點太過了,居民應該和師大夜市共存很久了,突然反應這麼劇烈讓人不禁猜想是不是受到搧動,我覺得在事件後師大夜市就這麼沒落非常地可惜。很多東西原本就有它的外部性,承受外部性的同時想必也享受了它的方便或利益(店面租金之類),如果都沒有人願意承受它的外部性的話那也只能乾脆消失了。核能也是,既然沒有人願意承受核廢料的外部性是不是取消比較好呢。高雄的空氣幾乎比台灣其他任何一個縣市都髒,高雄有非常高比例的人有過敏,但高雄人還是沒把重工業趕出高雄,只在發生過度誇張的汙染事件時才出聲抗議。沒有高雄港和重工業高雄不會成為台灣第二大都市,我們享受著其帶來的好處,同時也承受著其外部性。

潘玫妤
小時候常逛夜市,印象中中南部的夜市除了食物外會有很多的遊戲(套圈圈、彈珠台、投乒乓球)、寵物、生活用品、鞋子、麵包(整個攤出來專賣麵包那種),還有大型充氣溜滑梯、碰碰車,衣服佔的比例反而比較少。北部的夜市,也會有遊戲,但大型遊戲很少見(碰碰車等),主要是食物和衣服,大概各佔一半的比例。現在再回去看,發現夜市販售衣服的比例提高很多,有些東西漸漸變得少見(生活用品、鐘錶、寵物等),整體多元性減少。很多老夜市也因為流動攤販問題、土地所有權,先是規模減少最終停止營業。台灣的夜市承載台灣人的回憶,受到政府政策和國際化的影響,變化後的樣子是否還能被大家所接受,保持原有的文化功能?

張慈云
我的家鄉在嘉義,小時候很喜歡逛夜市,嘉義的家樂福夜市非常傳統,還有許多遊戲及抽獎,不論是彈彈珠套圈圈或是射氣球,都是大人小孩最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是升上大學之後,台北的夜市與家鄉差距非常大,雖然也有一些流動的小攤販,但是與其說是夜市,不如說是夜晚的商圈還比較貼切。在都市發展的同時,又有多少的記憶被埋沒在歲月的洪流中呢?

楊雨晨
聽完這組同學的報告,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南北的夜市真的有很多地方不同,我自己是台南人,所以很習慣逛「流動型夜市」,每天的夜市都不同,還有著「大大五花大五花」的口訣來幫助記憶哪一天是什麼夜市有開,所以要去其他縣市玩時,都會很習慣先問夜市哪一天有開,但通常得到的回應就是每一天都有開,到了台北念書後,習慣師大夜市的形態後,好像也就不覺得夜市天天開有什麼奇怪,但是回到了台南,卻又覺得台北的夜市好像和我所熟悉的夜市差很多,街邊型、商圈型夜市,好像比較是在逛「商場」而不是「市場」。
但商場感覺不會是一個吵雜的環境,然而夜市的要素卻是「熱鬧」,所以不管哪一種形式的市場、商場,好像只要很熱鬧就可以是夜市,我想臺灣人會熱愛夜市的原因,應該就是因為喜歡湊熱鬧吧,雖然很多人會嫌夜市很吵很擠很髒,但夜市卻總有他獨有的魅力吸引大家前去朝聖。
洪紹凡
近年來台灣的夜市成為外國觀光客必朝聖的地點,全台各地陸續開張地方夜市為了吸引人潮光顧。然而這些夜市的存在也衍生出了一些問題,附近的住戶生活品質肯定會受到大幅影響,不僅有攤販和遊客發出的噪音,還有夜市食物導致的環境髒亂問題。夜市所販賣的食物也常常有衛生的疑慮,店家可能為了節省成本販賣劣質的食材做成的食物(例如:骰子牛)。因此夜市是一項一體兩面的商機,的在規劃時勢必需要經過多次的協商和討論,將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降至最低。

吳其芬
 對於夜市,你有什麼樣的記憶?
  當我細數逛夜市的歷史,就看見我生命的軌跡,以及不同階段的轉換。
  小學,元長夜市。和阿公阿嬤一起住在元長的時候,會很期待週二去夜市,那地點是元長最熱鬧的地方,說是最熱鬧的,但最熱鬧也就不過是一條街而已。每到周二,我和弟弟就會追著阿公阿嬤說:「今天要不要去夜市?」,阿公阿媽若說好,吃完飯後我們看完民視新聞播報氣象(阿媽一定要看民視的氣象),木門關一關(我家住的是一條龍,門一打開就會看到埕,還有整片田那種)就開車出門,那時元長有些地方是沒有路燈的,行駛在路上十分可怕,四面的黑暗就向你壓來,還好大約十分鐘,就會到達最熱鬧的街了,說是最熱鬧的街,其實元長也不過就這麼一條街,跟北港、虎尾真是沒地方比呀,雖然如此,總玩得不亦樂乎。
  必玩的是碰碰車。那是在鄉公所的空地前,用繩子圍起來的一塊地方,中間停著藍的、綠的、紅的、白色的車子。阿公阿嬤會站在繩子外,看我們開車。一片長方形的塑膠坐墊,用細鐵條圍起來,大概是為了防止嬌嫩幼小的我們,坐一坐屁股就滑出去吧,一次只要十元,啟動時會伴隨著兒歌聲音,兒歌聲音漸弱的時候,就知道車快停了,當時心裡真的很希望歌繼續唱下去。想想其實不過就是開車,不懂當時為何會那麼開心,那麼容易滿足,然而想起來最無法忘記的卻是,阿公阿嬤站在繩子外圍等我們的模樣。
  之後就會隨意逛逛,阿公有時會逛到不見,但我們都知道去哪裡找他,因為每一次去夜市,阿公總是會去看卡帶(雖說只是一條小小的街,人又會跑到哪裡去?),有時就會買幾卷,卡帶和我的手掌差不多大,台語歌手我幾乎都不認識,只認識陳雷。那時我問阿公,陳雷是誰,阿公說是陳雷公,阿嬤說他有唱過「風真透」,就唱起來:「今仔日風真透,頭家ㄟ面臭臭。」現在這首歌我還是只會唱那兩句。
  國中,土庫夜市。我們搬離了阿公阿嬤家,再也沒有去過元長夜市。取而代之的是土庫夜市,土庫夜市是周五開,是在一片小小的空地上,每一次媽媽只要想不到吃啥,就很有可能去夜市,這意味著一頓大餐,而我總是要點牛排,噢,我的最愛。我真的搞不懂,是我先愛上牛排,去夜市才吃牛排,還是媽媽帶我去夜市吃牛排,我才喜歡牛排,這兩者間的因果關係,我已經搞不懂了,我只知道--後來我不管是去基隆夜市,或是在台中夜市,我都喜歡點牛排,在一片空地上,紅色的桌椅、板凳,太濃稠的玉米濃湯,被風吹來吹去的保麗龍碗,在晚風中和媽媽一起吃著冒煙的牛排,這是年少時無法複製的回憶。也許是因為這樣,長大之後,我還是酷愛牛排,吃牛排也成為一種遙祭過去的方式。
  大學,從師大夜市到士林夜市,意味著我居住環境的改變,從師大宿舍到教會宿舍。一樣都是大型的夜市,每天都開,我默默地接受了它們也是夜市,若不是做了這個報告,我還真的沒發覺--對耶!這跟我以前常去的夜市不一樣,大概是因為人的彈性其實很大?師大夜市和士林夜市,對我來說是買衣服的地方,說來其實有趣,除了夜市,我還真的不知道,哪裡的衣服好看又好買,常聽姊妹淘說:「我買了一件新衣服,要不要看?」然後我們就會拿出來比劃比劃,討論這件衣服質料、款式、價錢,若CP值高就會問在哪裡買,或者說改天帶我去買。我在師大夜市和士林夜市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逛衣服,說起來夜市真是見證了我大學的穿搭史啊。
  夜市是我感情記憶當中很重要那一部份的背景。對我而言,夜市充滿了與家人、朋友之間的回憶,不僅好吃又好玩,也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地方。如果抽掉了夜市,我的生活大概會多出很多空白吧!就以這短短的文字,來紀念夜市以及在我生命中重要的人。
  也歡迎你把關於夜市的記憶寫出來喔,也可以當作是對自己過去的一個交代與回顧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