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Week4-22/03/2018: Popular Literature (通俗文學)

Week4-22/03/2018: Popular Literature (通俗文學) – 從瓊瑤、三毛、金庸、倪匡,到侯文詠、吳淡如和九把刀;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導論。
延伸閱讀
孟樊、林燿德,《流行天下---論述當代台灣通俗文學》,台北:時報,1992。鄭明娳著,《通俗文學》,揚智出版社,1993
鄭伊雯,《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以幻想主題方法分析希代「言情小說」系列》,台北:時報,1996

《課堂照片集錦》
 

 

 

 

 






《同學修課心得》

鄭竣佑
今天該組報告的主題通俗文學,我覺得完全就是我平常就會感興趣的主題,所以我聽得很認真,然後我覺得大家都很會講,看別人報告,從當中學習如何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表達出來,很重要!在這裡誇獎一下同學們!白色巨塔應該找個時間追一下,危險心靈我把30集全部看完了,我當時看完真的是心有戚戚焉,即使過了快十年,飾演謝政傑跟沈韋的黃河與張書豪都已經長大成人了,我覺得台灣的教育問題在我國中念書的時候依然沒有改變!言歸正傳,就是因為這些通俗文學,它的魅力就在於貼近我們的生活 抑或是滿足我的幻想,雖然有點誇張,但還是有那麼一點可能發生,所以才會這麼迷人!

卓旻蓁
原本以為通俗文學僅限於早期,這週報告的組別讓我對通俗文學的基本定義有更多的了解,幾項比較明顯的特徵介紹,我才知道包括至今我們都在閱讀的小說、散文都是屬於通俗文學的其中一類。起源於日治時期,從瓊瑤的言情小說、三毛的異國文學、金庸的武俠小說、倪匡的科幻小書、再到我自己比較熟悉的九把刀、侯文詠和吳淡如,通俗文學深刻描繪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當代社會,不同主題的故事情節拼揍屬於每個時代的背景,成為當代人的共同記憶。而老師介紹的除了看文本外,以看生產者、看消費者來認識和觀察現今不斷出品的文學,這是過去自己比較少注意到的方面,不過也確實能夠與時俱進、認識近期流行的文學。

黃劭晴
我覺得這組報告非常棒!介紹非常清晰,而且每位代表性的作家都被點到,讓我們從瓊瑤到九把刀都可以有所認識,並理解每位作家的特色,贊!其中我覺得最特別的是文化菱形,是個很特別的菱形,把社會的創作者與接收者鏈接,讓社會融為一體。透過這組的報告,我第一次明白了通俗文學的具體定義與特色,真是令我大開眼界。不登大雅之堂,卻被大家所喜愛,通俗文學可謂時代的象徵與代表,為每個時代留下足跡。

郭適瑋
報告組所列舉的一些近代通俗文學作家,如金庸、侯文詠、九把刀等人,皆是我國高中時課外讀物中常見的作者。所以在這次的報告中能很深刻的瞭解到,這樣的通俗文學對普羅大眾的影響。臺灣近代通俗文學,尤其報告所提及的作品,很多都是我先前有閱讀過的、也令我印象深刻的。這次的報告除了解說通俗文學的歷程外,也勾起了我對這些作品的記憶。
透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所謂通俗文學是一種較為主觀的分類,不同的文化、時空背景下,通俗文學所指涉的作品類型也會不同。而通俗文學作家除了文字需貼近當代社會,也需要大量產出具易讀性與娛樂性的著作。故我推想,若能深入研究與理解通俗文學的內涵,應該將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候社會氛圍以及當時的主流價值觀。
劉美惠
很喜歡這組報告的呈現方式,簡潔明瞭,且內容又相當紮實。通俗文學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代表,而背後隱含當時的社會背景脈絡,而透過文學便可與其產生連結與交流。之後老師分享暮光之城的內容用不同語言呈現大家皆有不同反應,其實心有戚戚焉,甚麼時候語言好像有了高低之分,真的是令人感慨的現況。

黃家安
很欣賞一位國文系學姊對通俗文學的想法:在那個年代通俗,在現代未必通俗。簡潔明瞭的講出了我以前讀紅樓夢覺得哪裡通俗的心聲~這組的報告對通俗文學的定義、發展、影響以及作家的創作都有介紹,我覺得內容準備很詳盡,拋開大家都知道的瓊瑤不談,三毛反而是我在通俗文學作家中印象最深刻的,也許是因為她的文筆實在太獨特、生活經驗實在太奇幻,從她的文章中讀到的是不同的生命高度和看世界的另一種角度,對台灣的通俗文學(在報告中介紹到的作家群中)帶來了另一種層面的影響。

陳永樺
老師最後用不同的語言唸暮光之城後大家的反應跟其他的文學家看通俗文學我覺得是非常相似的。但就如老師所說得,語言何時有了高低之分,會讓大家覺得好笑。文學也是一樣的,通俗文學它真的俗嗎?它也是表達自己思想的一種方式,豈能說較為白話點就是俗氣呢。我覺得無論是語言還是文章不該去分貴賤,它們的存在都有屬於它們的意義,我們應該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

張晉維
對於課程中以各種語言來呈現同一段字句的部分心中深刻有感。我們何時對不同的語言產生了各種刻板印象呢?在臺語方面(當然也包括其他即將喪失的語言)我想有一部分的原因會是國家的幕後操作,但另一個不可否認的原因我想是:每個人對自己原生文化的不重視、忽視、甚至是輕視。如今的氛圍是我們的共同語言是國語,以致於我們會覺得講臺語很奇怪」,也覺得會講臺語的人好像很鄉下」。隨著大家的從眾效應下,這個語言就慢慢的被擠到一個角落,只有在特殊的情況才有人使用。想到這裡也許讓人不勝唏噓,但有共鳴的人何不重拾自己的母語,或者以一個平等於其他語言的態度看待它,至少下次有人講起臺語時,不要心生這人很奇怪的想法,正因為這樣的想法,有意願說臺語的人才會越來越少。

林羿璇
直到現在還是很深刻老師講的話:「語言什麼時候有了高低的差別。」暮光之城的原文,怎麼翻成了中文再翻成了台語,就好像變成了喜劇一樣呢?我們會笑當年的台語電影,故事劇情狗血,我們會認為瓊瑤的作品只有愛情,但是老師給我們讀的暮光之城片段,卻絲毫找不出彼此的差別,可我們卻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他們。這一組的報告很棒,原本對通俗文學毫無概念和興趣的我,也跟著他們的報告內容而產生共鳴,從每個時代不同的代表性作家介紹,並帶出台灣通俗文學的歷史脈絡和背景,我認為是一份準備用心,也貼合主題的報告。

卓家霈
這周的報告組別內容深入,也清楚介紹了通俗文學的歷史脈絡與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家與其作品,而每一位上台報告的同學口條清晰,時間掌控也很不錯,值得嘉許!而在這周的課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同一段台詞內容,使用不同語言詮釋後的差異,的確,語言本就不該有高低地位之分,那麼為什麼我們聽到台語會想笑,時常聯想到較為低俗、搞笑的層面,但明明台語是我們的母語不是嗎?為甚麼使用日語、韓文,說出來的字句就是浪漫?而又為什麼用英文說就會有高人一等的感覺?我想,這跟我們從小生長的環境有關吧,也許在某個時代開始,大家崇尚的是外國語言,而在台語可能就會被使用在較為低俗的場合,或是傳播媒體所傳送出來的內容,都是將台語冠上一個「搞笑」、「俗氣」的形容詞,因此,在我們眼中,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將台語視為低階的語言,甚至有人不會說台語,聽不懂台語,不論如何,我想我們都必須正視這個問題,語言真的不分高低,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歷史發展脈絡與意義,不應該因為後天人為的因素,而造成現代人的刻板印象。

黃宗翰
就這兩次報告而言我更是喜歡這組的報告,內容相當明瞭好甚至其中包誇了我滿曦歡的九把刀作家,高中時期其實就非常喜歡他的作品呢,今天的報告非常的充實從中我也學習到滿多的也非常認真的在聽,自於老師教給我們的一句話"語言何時有了高低之分"這句話真的是我這堂課收穫最珍貴的東西了。

陳俊延
我覺得這組報告的框架非常清楚,利用一些實際的例子來告訴我們通俗文化的分類讓我更能夠理解他們所講述的內容。課堂中的翻譯活動也非常有趣,也讓我知道語言的多種變化。同一句話的翻譯就是有各種的翻譯,每一種翻譯都有其獨特的感覺。這或許也是通俗文化的其中一樣精隨吧!

張楷儁
 這組的報告內容相當的有趣,口條也相當清晰,也能有效的控制講話速度,在有限時間內報告完,相當棒!從瓊瑤、三毛、金庸……等,之後講到我較為熟悉的九把刀、吳淡如、侯文詠;通俗文學深刻的描繪了每個時代背景、社會風氣,藉由這些作品,也能找回當代的記憶。這節課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語言甚麼時候有了高低的差別。」,誰說台語一定比其他語言低階,我認為各種語言都是平等的,無優劣之分,不應有任何有色眼光看待,希望未來的台灣能正確地落實語言文化平等。

陳雅筠
閱讀通俗文學是一輩子的事,文字和語言是人類最大的寶藏。這次的報告,我最有共鳴的部分是侯文詠,社會批判類型的文學也是我最有感覺的,還記得幾年前讀危險心靈,心裡蠻衝擊也蠻震撼的,那時候我好像才高中,對於教育體制抱持著滿滿的懷疑,卻又不得不降伏於這樣難以改變的狀態,但是看了危險心靈後,我發現自己錯了,其實可以改變的事還是很多。書中的故事細節我大多已經遺忘(有時間想再看一次),但是那些抗爭以及不滿,至今,我仍感覺深刻,我沒有參與主角的抗爭,但卻好像身歷其境,那種憤怒,在心中被積聚,如今,我上了一個以教育為大宗的大學,我還記得當年的憤怒嗎?我能做什麼改變嗎?好像還有很多事等著我們長大,等著主角長大,但是長大了卻又不得不向現實屈服,如此惡性循環,一代接一代,失落感越來越高,我們真的不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嗎?這是我到現在還在思考的部分,會喜歡侯文詠是因為他的文筆夠真實,也切入要點,上完這堂課後我把靈魂擁抱買了,希望能更有收穫,也希望自己變強!這是文學帶給我的力量,讓我清楚看見這個社會缺少的,並且反思在自己的身上,畢竟我們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講起來雖然很八股又很美好,但若我不這麼相信著,又怎麼能前進?

黃昱文
這組報告的通俗文學十分詳盡,雖然是通俗文學,但就是通俗文學能夠讓我們了解當時代的社會背景,我特別喜歡侯文詠的小說,他的小說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人性,還有病態的社會。而通俗文學只要通過時間的考驗也能變成經典文學,像是當初的紅樓夢,儘管是當時的通俗文學,現在卻是必讀的經典,最後老師讓我們了解,語言不應該有差異性,明明是同一句話,用不同語言去詮釋,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不應該讓刻板印象影響著我們!

林昱辰
在進入到「通俗文學」這個主題之前,我沒有認真去想過通俗文學真正的意思,它和年代的不同有沒有關係?而「俗」又代表著什麼?在時代的演變下,許多傳統的文化逐漸被所謂大眾文化給掩蓋過去、甚至是被遺忘,族群的母語和傳統習俗不被這一代所重視,也許下一代就看不見這些文化了。老師在課堂上說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常常看到小孩和阿公阿嬤在講話的時候,是阿公阿嬤在吃力地說著國語,為什麼不是小孩努力用台語和他們溝通?」確實,我自己和阿公講話聊天的時候都會使用國語,因為自己台語很不好,只會聽一點簡單的詞、說得也二二六六,阿公總是聽不懂我講的,我也聽不懂他講的,久了之後阿公自然就用國語和我聊天,仔細想想,我也應該要更努力的去嘗試學聽、講台語,也許是住在大都市,太少有練習的機會,以後要多多去找阿公練習台語!讓自己不要忘了傳統文化之一-台語的美好!

王禎喆
這組的報告很棒,我們對於台灣通俗文學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以前國文教科書的文章,但是從未真正的想去了解,而這組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了幾個台灣通俗文學的重要作家,也為我們更了解通俗文學

林宥均
這組的報告很完整,時間這麼少能有這麼清楚的了解我深感佩服~~~~~我自己認為文化很容易被媒體影響,不管是小說電影的背後議題、或是台語被塑造成一個「搞笑」的形象,常常都是在傳播媒體的揣測或再製,消費者或視聽者才進一步認識;但是通俗文學本身就貼近人民的生活,給予人們想像跟幻想的空間,我覺得這是通俗文學能夠這麼「沒有壓力」的在社會上存在的原因。

林汶瑋
我們常常無意識地將「通俗」視為較俗氣、較次等的文化,這與文化的脈絡息息相關,不該責備這麽思考的人們,但我們應該反思為何我們會有這樣的意識形態,並且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以台語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台語會想到什麼呢?爺爺奶奶菜市場搞笑過時南部鄉下......? 在課堂中聽到「常常看到小孩和阿公阿嬤在講話的時候,是阿公阿嬤在吃力地說著國語,為什麼不是小孩努力用台語和他們溝通?」這句話時真的很有感觸。在許多電視劇中,使用國語和台語的人物都有著鮮明的對比。使用國語的人物現代、優雅,常常同時也有著公司高層的身份,而使用台語的人物俚俗,常常不是流氓,就是社會底層的勞力工作者。過去的我並不曾特別注意這件事情,理所當然的認為一個人有著怎樣的身份就會說怎樣的語言,在上過課之後才開始提醒自己應該反思這背後看不見的原因。我在大二之後就開始住在姑婆家。或許是因為生活的年代,她和我的其他長輩一樣,能理解國語,但最流利的還是閩南話。在南部長大的我,很習慣台語的拼音與咬字,雖然不太會說,但我能夠了解大致上的意思。在和姑婆對話時我都會習慣性地使用台語,當作對上個時代的致敬,同時也練習自己的語言能力。雖然有時候我無法完整的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但在邊比手畫腳邊試著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變得更加親近與熟悉。我認為僅管我們的主流社會是以國語為主,但台語仍應被保留。它不只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時代的傳承,與文化的保存。

陳俞均
文學一直是我非常有興趣的領域,透過這一組的報告,不只將歷史脈絡複習一次,更是深入的理解屬於台灣的文學。而使我十分印象深刻的,還有老師在課堂的最後,提到若是暮光之城的台詞,使用不同的語言呈現,為什麼會造成不同的效果呢?難道語言真的有高低之分嗎?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中省思著。何謂語言,以及何謂文學?所謂的通俗文學以及台灣文學,如果我們都沒有辦法認同的,沒有辦法注重自己本身的文化,那麼誰又能真正理解?

翁琬婷
這堂課最大的收穫就是知道原來瓊瑤是一個人!我以前都以為它是一種寫作風格.......我國中的時候每周六晚上都會看侯文詠作品危險心靈的電視劇,但都不知道原來那是改編自書,我覺得劇情很棒,之後應該會去買侯文詠的書來看!也因為這堂課才知道原來九把刀是帶起網路小說風潮的始祖! 真的是長知識了

簡世傑
這組介紹的非常清楚,很多的作家像是瓊瑤,金庸,九把刀,吳淡如,侯文詠等人都介紹的很好,讓我對一些比較不熟的作家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特別是吳淡如,之前對她的印象就是鑑定節目,在得知她也是一位很傑出的作家時也是有點驚訝,但是據說她後期的有些作品是找人代寫的,這點就讓人有點失望。在快下課時有找學長用唸台語的方式唸暮光之城的內容,雖然過程很有趣,但也讓人不禁覺得為何我們臺灣的母語會變成供人消遣的玩物,文化本應該是不分高低的,在歡笑之餘也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個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