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Week 10-25/04/2019: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

Week 10-25/04/2019: Shopping and Queuing (血拼和排隊);帶領討論助教:吳芷萱

指定閱讀
葉秀燕,〈「血拼英國」:台灣遊學生英國血拼的觀光消費研究〉,2009 年文化 研究會議,2009 年 1 月 4 日。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 ,36 期(2006),頁 167-209。

延伸閱讀
Baudrillard, Jean. “Consumer Society.”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Ed. Mark Poste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9-56.
廖炳惠,〈從國家拜物到血拼傳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01 年 10 月 6 日。

《課堂照片集錦》





《課堂心得》

林玉昕
老師在課堂中曾經提到我們用身體、行為來「展演」消費這件事。從前我認為消費只是一個個人的選擇,但是經過今天同學的分享後,在研究領域中,消費似乎是集體的概念勝過獨立的行為。因此也說明了人在社會中的選擇或多或少會受到環境影響,儘管我們選擇的理由是個人的,還是無法避免集體性的現象發生在你我身上。例如:新開幕的飲料店有優惠活動,大排長龍,但我選擇不要去排隊,因為人很多可能要等很久。我決定不要消費的原因是時間,而衡量時間價值的概念難道不是從社會中形成的嗎?或者是我反排隊,反對排隊集體性也是一種社會的影響力。

我覺得台灣的排隊文化展現了台灣人的堅持還有對商品的堅信不移。堅持來於不論隊伍的長度如何,還是願意繼續加長它;堅信不移來自排隊到底的決心,儘管可能結果不如預期。我覺得這個心態很有趣,想必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理由來驅動大家排隊的動力。那個理由應該是千百種,不一定是為了追求甚麼東西。但另一方面,我想台灣人的消費力非常強大。如果說付出時間加上價格,每個大排長龍的商品都要價不斐,可見消費力和意願都高得嚇人。(如果可以轉換這段排隊時間進行有生產力的勞動,應該很可觀!)以比較利益來說,排隊買東西可能是最佳選擇,但同時要背負期待落空的風險,而如果把時間加進去討論的話,或許排隊就不是最佳的選擇,我想這是排隊前值得思考的問題。

李姿蓉
排隊的現象在台灣真的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也有很多人研究或想報告這個主題。這次的報告我也吸收到很多新東西,例如甚麼是社交購物、各個消費時代,以及消費是性別再製等等。其實就我個人排隊經驗而言,真的有些是因為想跟風,或是好奇心而想去排隊看看(就跟〈秋信〉裡大家都去看博覽會,而一開始不想去的斗文先生,後來被這種大家都一窩蜂想去看博覽會的想法而打動。),但我有時也會停下來思考:人人都說「時間就是金錢」,排隊的時間是否真的等同於物品的價值(你只是聽說物品的價值,但卻不太了解物品的實用性)?拿排隊的時間去做其他事是否更好?我覺得這點我們需要好好想想。

透過這個報告,我也看到「消費」背後的社會意義是很巨大的,甚至大過公民意識。商品的大量生產、大量廢棄的數量和速度也是很可觀的。只能說人的慾望真的是推動市場和整個消費市場氛圍最大的推手。

巫芷萱
報告的組別有提到,排隊的目的可能是追求一種心理滿足,這個說法讓我很有感觸,也讓我想到另外一件我常常做但仔細想想又有點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件事就是看YouTube上的一些reaction影片。
每當有韓團發了新MV後,就會有很多國外的youtuber開始放上他們第一次看那支MV的真實反應影片, 通常主畫面會是那位youtuber本人,某一個角落則會同時播放那支MV,雖然有些youtuber也會加入一些他們對於此MV的拍攝手法、背後故事情節的看法和解讀,不過這類影片大部分都只是純粹的reaction,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重複看某些片段,或者偶爾發出讚嘆的驚呼聲,但嚴格說起來並不算是什麼很有意義的影片,可是我發現我自己常常會看很多youtuber對於同一支MV的reaction,我感覺這就像是跟風排隊的目的一樣,追求的是一種和大家一樣(喜歡同一種商品、同一支MV)的心理滿足感。

王恩佑
 「消費中的性別展演與再製」是我對本週報告最感興趣的章節。
曾經有心理學家發表過相關研究,指出男性在消費行為中更為果斷。
有別於大多數女性在進入百貨公司後,會傾向於逛完全部店家再進行決定,男性的購物視角相較單一,較會按照預先的規劃購物。由於男性在購物時,當下的「視角」不如女性廣泛,因此在心理學的角度也被認為購物時較為理性。

雖然男性在消費過程中的感情色彩較為單薄,不過這樣的趨勢也正在扭轉。因此,因應社會潮流的改變,適當的轉換經營策略以迎合消費者的習慣和偏好也是必須的。

以電子商品為例,從前男性可能大多講求實用性,女性講求美觀性。然而,如此性別上的消費邊界已逐漸模糊,無論是實用性還是美觀性,都必須因應不同的客群,有更多元的變化,以符合市場需求。

此外,「排隊中的集體參與」也是和我們生活十分密切的問題,更是商業行為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它可以被視為消費行為中的一部份,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社交活動。不過,我更認同它是商業中的策略行為。畢竟從眾心理是很有影響力的,透過排隊的人龍,不但可以激起群眾的好奇心,同時更完美了產品的形象。

為了避免在這樣的情況下,誤入了商業行為的陷阱中,保持理智消費是很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進入了第四消費時代,從而減少過度的消費和浪費。
畢竟,消費後的永續經營,也是這個消費行為的一部份,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

張家維
這次的主題:血拼與消費,我十分感興趣。在現代,人的消費行為是不可避免的,以及在我們還沒出社會前、未成年前,消費行為就不知不覺已經存在我們的行為之中。消費行為是具社會性、社交性,那大家如何購物— 從以物易物、塑膠貨幣的使用到現在社群軟體、網路購物,社交購物平台層出不窮,因為網際網絡的興盛,社交電商逐漸興起,像是:小紅書 拼多多、蝦皮購物⋯⋯等等。

也許現在社會都步入第四消費時代 ,倡導回歸自然、重視共享,注重簡約環保,消費後的結果更具社會性,可是四個時代的消費態度其實是共存的。以媽媽為例,媽媽會因應不同時間或考慮點,而做出不同的選擇。

其中特別的還有「消費中的性別再製」,報告組別以男士專用化妝品、女性取向遊戲、專門給女性的健身房為例。我個人覺得男性化妝品是非常好的例子,越來越多男性也會注重保養,所以將化妝品直接冠上性別以利銷售和男性購買。可是健身房特別說以女性為主,個人覺得太過標新立異,健身房本來就不分性別了。再者,我覺得現在的社會上還是將「購物行為」太限縮在女性、過於刻板印象、過於絕對性。像我,我也是位喜歡購物的人,購物除了滿足需求外,同時也能在其中獲得心情上的滿足,當然也認識不少喜歡購物的朋友。

消費主體通常快於公民主體,馬克思說:物就是人意識的延伸。還有排隊可以看出一個民族文化的展現,大量生產是大量消費的副產品,再繼續探究下去能看出其他有趣的東西。

陳沛羽
我對這次主題最感興趣的是「消費中的翻轉」和「消費中的性別再製」。會特別感興趣是因為自己的親戚表哥現在在保養品店上班,家人在一剛開始感覺不太能接受,是直到經過社會的變化才開始釋懷。我們在生活中購買東西時常常潛意識會夾雜著性別刻板印象,就像看到有男生在一家店裡看乳液或是香水,我們往往可能會去特別注意或甚至用異樣眼光去看待。又或是誰說女生不能玩線上遊戲?我們常常這樣以先前的觀念先入為主,但事實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有電競選手是女生,有男生在賣香水保養品等現象。

印象深刻的還要消費時代,一共分為4個時代。這些東西在學歷史的時候其實和社會階層、社會經濟能力有關,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常常在探討的主題其實也跟消費習習相關。相比現在,以前比較傾向菁英社會,社會階層難流動,家族世世代代相襲,而造成了第一消費時代。現在是第四消費時代,注重回歸自然風,我想應該是近期有的環保運動影響,像蔬菜都要吃有機、買飲料自備吸管杯套或購物時自備購物袋等等行為,這都可以反應出世界潮流、社會現象與消費密不可分,也影響我們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