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Week 16-26/12/2019-: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

Week 16-26/12/2019-: Food Culture (飲食文化);帶領討論助教:劉嘉峻
指定閱讀 陳玉箴,《飲食文化》,台北:華都文化,2015。 顏秀芳,〈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江文瑜《阿媽的料理》之比較〉,台北教育大學《咁仔店電子學報》,2007 年 8 月 30 日(創刊號)。 〈http://taiwan.ntue.edu.tw/info/recruit.php?class=402〉
延伸閱讀
Ritzer, George 著,林祐聖譯。《社會的麥瑝勞化》。台北:弘智,2002。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女書,2001。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第 31 卷 (2002)3 期。頁 58-68。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第 31 卷 3 期(2002)。頁 9-26。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二魚,2004。
廖炳惠,〈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中央日報》,2003 年 12 月 22 日。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台北:田園城市, 2002a。
鄧景恆,《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 2002b。

《課程照片集錦》













《修課同學心得》

吳彩葳
謝謝這組的報告!
飲食是台灣人生活很重要的部分,種類多元豐富,又融合了不同國家、不同派系的特色,我超喜歡台灣食物的,所以一直以來都覺得台灣各式美食是台灣的驕傲。
之前Youtube有流行過一系列讓外國人試吃台灣食物的影片,如果外國人稱讚台灣食物,底下留言就會是一片「台灣之光」、「美食外交」等相當正面且驕傲的留言,觀看次數也非常高,但如果外國人批評台灣食物(像是覺得皮蛋很噁),底下留言的火藥味就會相當濃厚,影片的負評也會增加,我覺得這個現象很有趣,明明只是食物試吃的輕鬆影片,卻與台灣人的國族認同脫不了關係,可能許多台灣人的心底還是相當渴望得到國外的認可,儘管只是小小的美食,也希望外國人能認可我們。


杜家安
從沒想過飲食這種稀鬆平常的事也會與國家認同有關,但其實仔細想想並不太意外,各國都有屬於自己國家的食物,像韓國泡菜、日本生魚片、義大利披薩等,食物屆時成為了符號,裝載了該國得民族意識,日本人透過吃生魚片讓深藏其中的國族意識再現,而台灣人則透過豬血糕、臭豆腐等做為鑰匙,讓旅外遊子體悟到台灣與國外的差異,利用吃建構屬於我們的台灣人意識。

呂仲堯
飲食,一直都是代表一個國家的象徵之一,他代表著這個國家是冷是熱,他代表的是這個國家平原多不多,高山多不多。甚至是一個國家傳達對自己國家認同的管道。為何拉麵引進到台灣就會叫日式拉麵?為何米漢堡在台灣會大賣呢?其中有很多面向值得我們去一一探討。
真正的日本拉麵,真的不是我們平常在台灣所吃到的那樣。他們喜歡更濃郁的湯頭,更硬的麵。那個鹹度真的不是台灣人能接受的。之前去日本吃真正的拉麵就有被嚇到,跟在台灣吃到的真的差異很大。這算是在地化的一種表現,外來文化的東西必須跟本土文化有相當程度的結合才能融合出一種新的文化,讓在地人能夠接受。台灣的拉麵就比較清淡的一點,是可以讓台灣人直接搭配麵飲用的。這算不算是國家認同的一環呢?我想是的,這也算是某種程度上我們在展現我們國家的風格,傳達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要在我們國家立足,需要得到我們這群人的認可才可以。
飲食其實一直跟國家認同綁在一起,有可能會是問外國人對於這個國家的第一印象,他們會答出來的答案。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保存屬於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飲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專屬於台灣的文化,台灣的特色。

全奕
老師提到台灣的早餐店文化,為什麼大家都出門買早餐不是在家吃呢,拉力是早餐案便宜又種類多,推力是因為媽媽們太忙了,都是職業婦女,在台灣還出現和洋折衷料理和月亮蝦餅,這組值得稱讚的一點是,介紹的料理的流變還有什麼時候傳入,我常常吃這些菜色但以前都不知道,非常用心,他們也提到我們對於認同這件事包含了劃界與自覺性,最令我感興趣的是移民者與離散者的飲食認同,飲食在更深層面也會包含國族認同,在YOUTUBE上也非常流行異國食物試吃影片,透過美食來交流文化,我覺得最後的討論老師講了句很令人感觸的話,人跟人之間的溫度怎麼能被量化呢?就像在社群網站上按讚跟互動跟你最頻繁的不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今天是一堂很棒的課,讓我們透過飲食與其他層面探討不同的觀點

江沛霓
飲食一直都是能夠最簡單直接觀察到一個國家文化的管道,不管男女老少婦幼每天都要進食,還分成有錢人到貧困、特殊節日及平日等,在歷史的演變下飲食中也加入了一點一滴不同時期的味道,以及位處東亞交通幹道,台灣飲食的多元性更是不容小覷。
其實我本來更期待這個主題能夠有更深入的解說,身為台灣人,再怎麼不會吃的人在俄羅斯都能自稱美食達人,但投影片的製作上讓人覺得重點分散,有點模糊焦點,更可惜的是後面報告的人幾乎沒講到幾句話~ 真的太可惜了,或許下次報告時可以有些面向由兩人合做,這樣是不是會比較好呢?
另一個建議是時間條的順序可以拉出來,拉得更明顯,這樣在閱讀上可以更簡單去接收到當時歷史背景以及其前後順序。

莊亞虔
「食物」一直是台灣人最有自信的一塊,也是台灣人心中最軟的一塊。
飲食傳遞著民族的價值,有著各自的故事,小至每個家庭的三餐,大至政府機關的晚宴菜,都傳遞著做菜者的用心和堅持。
電影《總舖師》裡曾經說過一件很有趣的事--「番茄炒蛋,是最多媽媽都會做的一道菜,可是每個媽媽都有他自己的番茄炒蛋。」就算只是很簡單的蕃茄跟蛋兩種食材,卻可以做出千萬種味道的變化,讓人一吃就能思念起人、回想起美好的記憶。不管是番茄炒蛋或是滷肉、炒高麗菜,每個家都會有自己的味道,對每個人來說,那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當然也有許多集體的味道記憶,像是爸爸那個年代的人都好喜歡吃維力炸醬麵、像是台灣人端午節吃粽子一定要沾甜辣醬,像是台中人如果吃東西不沾東泉辣椒醬就吃不下去...等等太多了,味覺承載著記憶,也承載著許多美好的嚮往。
台灣人對於飲食真的很有自信,去到哪嘴上都掛著台灣美食,是最自豪的一部分。但對於批評也確實是很走心,記得小時候聽到有人評比皮蛋是全世界最噁心的食物,我真的氣個半死!!!(內心默默覺得你們西方國家的藍紋起司才噁吧哈哈哈哈XD)
飲食影響著人們無時無刻,而我相信,台灣的食物是全世界最好吃的!

王子月
飲食在一個國家文化中十分重要,各國的特色也很顯著、鮮明,身為台灣人的我覺得台灣的美食是很值得自豪的,台灣有各式各樣的小吃,不但美味,價格也平易近人,是每個人都能夠輕易體驗到的美食,許多國外觀光客也喜愛去台灣的老街或夜市等,體驗當地美食,這也是我們傳遞文化價值的形式之一。
而現在飲食全球化,在台灣也能體驗到各式的異國料理,我本身是喜愛韓式料理的人,然而吃過許多台灣的韓食餐廳,常常會明顯地感受到韓式的料理中也融入了台灣味,像是辣度會依照台灣人的口味做調整,配料也會和韓國當地有所不同,這樣的現象也就反映了飲食文化的融合,我認為這並非是件不好的事。
而飲食對於人們的意義也漸漸不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有時往往會是一種儀式或慶祝的方式,像當生日來到時,就會想透過吃一頓大餐來慶祝生日,食物也就被賦予了慶祝的意義,或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年夜飯,也是藉由食物來慶祝家人的團聚和新年的到來,可見飲食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只單單是溫飽的角色,更是豐富生活、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

饒珊如
我覺得這組同學很用心,找了很多資料,先給個讚!因為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吃美食、和研究美食的人,所以在看這組在報告的時候,一直覺得肚子好餓阿~
「飲食」,是我們每天每個人都會需要做的事,也是台灣人的驕傲之一。隨著交通革新、全球化的社會,各國的食物傳入了台灣,依照台灣人的口味與創意,又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同形式的美食。在地化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速食店了吧,像是麥當勞依照台灣人的口味,省去多種口味的雞塊沾醬,推出許多台灣限定商品。身為台灣人的我,自然是很喜歡這些「台式」的料理。
我觀察身邊的同學們,每次在選擇餐點時,來自中南部地區的同學多會選擇台灣本土料理,像是:滷肉飯、鱔魚麵等等;而大台北地區的同學則偏愛選擇各式異國料理,如:泰式料理、日本拉麵等。我想,這也許是因為生長環境不同,台北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發展中心,人口密度高,處處可見文化交融之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建立對台灣飲食文化的認同,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聽了報告後,也讓我想到文化位階的問題。每每遇到節慶、生日等要聚餐慶祝時,大家會選擇怎樣的餐廳呢?就我觀察身邊的人、和個人經驗而言,多會選擇異國料理餐廳,作為聚餐地點。我覺得這也隱含了一種文化霸權,為什麼在法式餐廳吃牛排好像就比在夜市吃牛排高級呢?
台灣人還是得對我們台灣美食更上心的吧!

吳泓潁
看著體重計,就知道台灣飲食文化的重要性。
食物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有了這樣的報告讓我更了解我身邊的好夥伴,原來每天我們吃下了那麼多知識,而且報告的畫面十分美觀,然後又是一個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文化,而且近來這些文化漸漸被人重視,浮出台灣文化的檯面。
有許多YOUTUBER開始拍相關美食的影片,漸漸在每一個城市舉辦美食節等等,衍生出許多像FOODPANDA和UBEREAT等外送食物的工作,甚至夜市的美食都成了我國的公關大使,十分有趣去的現象!
聽完這場報告,我決定參加這次友週的美食股,覺得我有必須了解我家鄉口味的責任,謝謝這堂課,讓我顛覆對美食二字的定義,希望未來我能珍惜食物,為地球傳承這份獨特的文化!

鄭皖凌
飲食可說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像我就常常吃完一餐接著想下一餐要吃什麼,同時飲食也可以反映出一個族群或國家的特色。
我覺得台灣的食物真的非常吸引人而且多元,我很喜歡台灣的小吃,不只是因為美味,更是因為它可以在騎樓、路邊攤享用,最真實的台灣味居然不是在高檔的餐廳,而是路邊的攤販或空間小小的、甚至沒有冷氣的小店面裡,我想這也凸顯出台灣人的性格,每一次我在小吃店吃東西都會覺得「這才是生活啊!」。
非常幸運能夠生在台灣這個處處都有美食的地方,我覺得台灣的飲食文化也讓我對台灣產生了更多認同,當有認識外國朋友時也迫不及待想帶他們去嚐嚐最能代表台灣的食物,看著外國朋友們吃得很開心更讓我相信台灣真的是美食王國!!

陳弘偉
這組的主題又從之前抽象的內容漸漸變回範圍很龐大的主題,但這組的分享我覺得很全面也很仔細,簡報也有一種樸素的美感。對於飲食文化的分析我自己覺得飲食與認同這塊很有趣,但確實是在日常生活中影響我們很重要的一部分。這組也有提到「劃界」和「自覺」,所以才說在日常生活中也充斥著政治,有時候你吃什麼跟你的國族認同真的有很大的關聯。進而去影響生活風格和自我認同。
食物的餽贈與交換這部分也討論得很精采,有時候你送別人的伴手禮往往帶有利己的意圖或是炫富的概念,但最後又變成循環的三步驟之一,但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情形好像常常發生在華人的社會裡頭,還滿有趣的。
關於飲食文化這部分我自己比較沒有涉獵,但經過這次的課程和老師播的台灣好色的影片,讓我對於飲食文學有一種全新的概念與想法,找時間也會想去閱覽這種特殊的書寫方式。也是因為這週的課程讓我對飲食文化又有新的看法和學習。

林芙戎
早期台灣社會飯桌上常見的早餐——稀飯、地瓜粥何時換成了麵包、吐司?又何時親手端出的菜餚熱度替換成了超商微波的溫度?
飲食是每個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或許過於習以為常,所以我們常常忽略了飲食文化背後隱含的意象。
現如今吐司、麵包是我們早餐常見的選擇,然則這其實是美援替我們培植的習慣。或許強調、主打日式風味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或許可說,在台灣人的心中還遺留著美、日的文化水準比較高的迷思。

彭晉璋
聽完這組報告,深感飲食真的是和生活密不可分。
報告從許多不同面向切入,包括不同時期的飲食文化、與飲食有關的文學等等,
甚至連國家認同也與飲食有關!
而老師提到的台灣早餐店文化也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一大轉變,反映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也讓人思考這種轉變之下所帶來的前因後果和影響等等。
之後有相關問題時,不妨想想飲食文化的變遷,或許能有一絲不一樣的啟發。

吳展毓
飲食,是身為人的日常,最重要也是最因人而異的地方。
有些人認為,飲食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時候,每餐都會講究吃了什麼,有沒有均勻、好不好、高不高級等等;而有些人則認為有吃到、吃飽就足夠了,並沒有這麼要求。然而能說怎麼吃是誰對誰錯嗎?飲食牽扯的範圍從大到吃什麼做選擇,再小到每個選擇其實都隱藏著不同的價值觀、文化觀、社會觀等問題,於無形之中其實影響很深遠。
在這次的報告中,特別喜歡的是飲食與社會的議題。
自己去一趟菲律賓回來,光從吃的就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文化與階級差異,導遊說,我們來到菲律賓路邊的小吃還是盡量不要吃,因為衛生差太多了,他們當地人是從小吃到大,所以腸胃可以適應,而我們外地人的腸胃原則上是無法負荷的,所以我們能吃得幾乎都還是飯店的自助餐、速食店等等,但因為貧富差距的問題,我們吃的這些東西其實對於當地人來講就又是相對高層級的飲食,所以每次當我在吃這些食物的時候,心情上反而會特別顧慮到一些事情。就也像是在台灣吃自助餐,你說便當店的自助餐也是自助餐,但在相對有錢人的自助餐說不定指的是享食天堂?
飲食,真的不是只有吃下去那麼簡單而已。
很感謝報告組能講到與社會連結這一個區塊!

林玟妤
飲食一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息息相關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事,透過這組的報告,再重新地看待我們所吃下的食物及習慣,也察覺到再重新地看待我們所吃下的食物及習慣,也察覺到在不同時代下飲食的食物及習慣,也察覺到在不同時代下對飲食不同的描述。

江昕融
飲食,一直是台灣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對於我這個吃貨更是如此XD。而相信對生在台灣的大家來說,除了台灣在地的傳統小吃外,對其他國家的料理也應該不陌生,日本、美國、印度、馬來西亞等等,國外的食物經由殖民和交通等因素,滲透進台灣人的味蕾,且漸漸改良成適合台灣人口味的「異國料理」。飲食不僅影響著我們每日的三餐,更進而影響著文壇。飲食文學也在字裡行間隨著台灣飲食歷程經年累月的流變,一同見證著台灣人味蕾的進化與改變。

張庭瑋
這周報告的主題是我最期待的一個,還好中午有先吃飽再來聽這組同學的報告。其實說真的,對外國人一提到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台灣的美食吧!身為正港的台灣人真的很幸福,除了每走幾步就會碰到的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外,就是許多開到很晚的美食,我想就算到了其他國家旅行,也會非常懷念台灣的味道,因為我們的美食是這麼的誘人,而且許多外國人到台灣旅遊,就是為了品嘗台灣的所有美食。我想現在若問大家 最喜歡什麼台灣美食,大概可以蒐集到超過10種食物吧。

簡秀純
飲食文化是多元的,就如同同學提到,飲食文化之於台灣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以自己的特色小吃為傲,更要能深入了解。而我最近對於所謂的節慶食物很感興趣,發糕或紅龜粿這類食物,其實是很具有意義的,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幾乎沒吃過甚至是根本沒聽過,我覺得這些食物應該要傳承下去,也可以用文創的方式吸引大眾的注意,保有歷史文化的糕狀或粿狀食物,除了在慶典被拿來祭拜之外,也希望能在生活中被廣泛接受為甜點或零嘴。

許家蓁
飲食是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環,每個人每天都要吃三餐,甚至是點心、宵夜,與朋友聊天話題之中也時常會談論到等等中午要吃什麼,選不出來時也會選擇大方向,從日式、韓式、美式、台式之間開始選擇。
現今的我們能夠接觸到非常多元的外來飲食文化,每種飲食都代表著某種文化意涵,像是反應了天氣因素、歷史原因才使某樣飲食的出現,以飲食的方式將文化向外傳遞,能夠貼近人們的生活。
也有許多飲食將國外飲食文化結合台灣口味例子,像是摩斯的米漢堡,因應台灣的飲食習慣是以米飯為主食,為了增加台灣人對漢堡的接受度改良漢堡的麵包成米飯;還有,日式拉麵原本都是搭配較鹹的湯頭,為配合台灣人吃麵大多有喝湯的習慣調整湯頭為較為清淡口味,這樣文化融合的方式,也成功將許多飲食文化傳遞到不同的國家。
謝謝這組的報告,讓我去反思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的飲食並非吃飽如此簡單,更是連結到文化、社會等層面。

林芷瀅
這組同學非常細心地整理台灣各個時期所引進的不同食物也很詳細的介紹各種社會脈絡下所產生的食物特色。像是站前閩南客家菜的傳入、日治時期的日式料理、國民政府時期的各省菜、韓站美元時傳入的西式飲食、外籍勞工帶入的東南亞飲食以及近年來的文化飲食融合。而飲食背後也有很多研究價值像是同學介紹的全球化透過網際網路的傳達改變傳統飲食。麥當勞的在地化配合在地特色修正菜單。後現代的懷舊包裝還有符號超越真實、符號就是真實的擬像。

薛珮汎
《飲食文化》大概是這學期令我驚豔的主題了。
發現自己從來沒思考過,原來飲食也和政治有關、也和歷史有關,能從大至國宴、小至日常小吃都能反映出台灣的脈絡,2019 的最後一天,我問了和我一起去跨年的朋友一個問題:「你覺得對你來說,記憶的延續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味道,食物的味道、衣物的味道、城市的味道,味道對我來說就是記憶的延續。
看得出來這一組有用心準備,整理了許多不常見的知識,飲食是日常不可或缺之物,很喜歡台灣一直是個能接納各種文化,並且結合異國文化形成另一種台灣在地味的風格。

殷世烜
飲食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各個地區的飲食方式都和當地的氣候與文化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同樣的國家,南北地區的飲食文化也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糖在由從糖業衰退到工業化的過程中,才成為勞動階級大眾飲食的關鍵成份,而台南小吃的分佈區域,大多也都與勞動密集的區域重疊,港區、城門邊交易區域,這些大量運輸勞動者密集的區域,需要一種低價且方便食用的飲食模式,經過200年的文化傳承,台南也成為一個高甜度的城市。而藉由這樣的文化溯源,我們也可以從飲食文化中找出歷史的脈絡和文化的傳承。

邱宥瑋
這堂課討論的是台灣的飲食文化,吃東西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而如果能夠多加思考有關台灣流行的飲食文化就能吃的更有樂趣!在聽了同學的演講之後我覺得我對台灣飲食文化更加的有興趣,而且我本身就是一個很愛吃的人,如果能在吃東西時多多探討流行的飲食文化,就能吃的更有樂趣、更加的幸福!
今天2020/01/02是最後一次上台灣流行文化,我今天才發現有網路留言跟筆記的分數,甚感抱歉,我很喜歡上台灣流行文化,也覺得修這門課是非常有意義的,會永遠記得這學期在台流所學習得,在未來也會將所學更加活用,謝謝老師,也謝謝助教!

鄧沛玲
我記得之前看綜藝節目的時候,那一集主題是講述台灣人出國旅遊的常態,裡面有一段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主持人說道:「台灣人出國可以玩得不好,不用去任何景點,但一定要吃得好!」,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其實我就感悟很深,因為我每次出國自由行的時候,最重要的事就是一定要先排好一日三餐,在節目中這段話也是引起來賓們很大的共鳴,可見飲食對台灣人來說是一個多麽重要的存在。
這次同學的報告也透過介紹不同的食物,去連結到我們文化、生活的層面,使我感悟很深刻,畢竟食物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同樣地我認為飲食是一個我會很驕傲介紹給外國朋友的台灣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