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Week4-02/10/2014:Films(電影)

第一組報告同學有些緊張,但大致上表現還算穩定,也在時間內完成,為後面的報告組別奠定時間內完成報告的好表率!

指定閱讀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2013,台北:書林。
李道明,〈暮然回首- 台灣電影一百年〉,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http://techart.tnua.edu.tw/~dmlee/article1.html〉

延伸閱讀
陳儒修,〈談愛情文藝片中的明星與台灣電影工業〉,《1993 年台北金馬影展專題特刊》,1993。
尚宏玲,〈台灣電影工業再定位〉,一九九八年第二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1998。
聞天祥,《過影:1992-2001 台灣電影總論》,台北:書林,2012。


同學心得回饋

吳沁芸

這周除了了解健康寫實電影是什麼,以及為什麼瓊瑤小說改編成的電影都很熱門之外,也探討了一些議題。
其中我對於商業化電影及藝術電影有一些想法,藝術電影給人的感覺是很高尚的,有品味的,奠定台灣電影在國際的基礎也是從藝術電影起家的。而商業電影受到普片大眾的歡迎,票房往往賣得很不錯。
我覺得無論是哪種電影,能激起觀眾的共鳴或是讓觀眾很有感受的才是好電影,如果過於商業化,反而變成芭樂劇,既沒營養又浪費時間,笑一笑就忘記裡面內容了。
如果太過於藝術,反而會有讓人看不懂也不知道為什麼要來看這部片的感覺。
我想藝術片背後會有一個核心思想在裡面,如果能用普遍大眾能接受的手法表現出來,讓觀眾了解也有所感悟,就會是好電影。
然後後面老師講到的電影研究方法也提共了更多角度去思索一部電影,如果在觀看一部好片時,能去思索背後的意涵,電影就會變得更有豐富度。

許睿君

這周報告的主題是電影,第一組的報告讓我更深入的了解電影從開始到現在,裡面有很多名詞有是我第一次聽見的,讓我多長了一些知識,之前有聽過瓊瑤小說,但聽過卻沒有去深入研究過,經過他們的解釋,終於明白了。我覺得藝術片真的太藝術了,會不懂他們在演甚麼,正如班上的人所說,壓榨我的智商,我還是喜歡看淺顯易懂的片。

楊宜穎

看完第一組同學的介紹後才知道原來台灣以前拍過這麼多種類多變的電影,其實台灣電影或台語電影曾經蓬勃發展,北投更有台灣好萊塢的美名,從兩個禮拜前的「阿嬤的夢中情人」就能看出,我曾經看過的一齣電視劇「熱海戀歌」中也提到了時常有電影在北投拍攝。但中間有一段時期台灣電影沒落了,這也是當初為甚麼我們覺得國片比較弱勢、觀眾也較少的原因,感謝近幾年一些新銳導演的努力讓台灣電影再次發揚,更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屬於台灣的優質電影,但我認為需要相關當局和社會大眾的支持才能讓這種情況能夠持續下去。

陳宥仁

這次關於台灣電影的報告也讓我學到很多東西, 
跟我們這組的主題流行音樂一樣, 很多時期的風格還是內容都有政令在背後影響, 這是最讓我覺得有趣的部分
還有老師後面的補充, 關於電影研究的取徑, 凡舉作者論, 明星研究, 符號學分析, 電影迷分析, 都是我以前沒想過的問題, 
把這些曲徑應用在問海角七號這部電影上, 能讓我們更深入了了解電影乃至於整個台灣社會, 而不只是走馬看花
未來看電影的時候也該這樣多方思考, 才能使一部片子在我們的心中上一堂更意義非凡的課

袁佩詩JESSICA

以我所知的台灣出產電影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海角七號及近期的等一個人咖啡。
而我現在才知道原來台灣電影之前的歷史,包括了國家的政策配合,安定人心及推行語文政策。但的確亦因為電影的背後有太多責任,令台灣的電影一路走向下坡。相反,現在的電影是趨向小品及生活化,是更可以將電影的受歡迎程度比之前更好。但我認為儘管這樣的類型現在是足夠維持台灣電影的佔有量,亦應該試去開拍更多不同類別的電影,因為現在對生活化電影的需求終有一日會飽滿,只要發展具台灣特色的電影,應該可以延續現在的接受度。

黃韋傑

這組報告的電影
裡面有很多名詞是我直到這次報告才第一次聽到
像是健康寫實電影甚麼的
還有瓊瑤電影 雖然一直有聽說過瓊瑤小說
但是從沒有認真去研究過
這組的報告讓我更深入了解台灣電影的發展
會讓我有想看看他們所介紹的電影的念頭

高薇雯 

我非常喜歡台灣電影的復甦的這個部分
長期被好萊塢的商業電影餵養著,如果不是海角七號,我甚至不知道,台灣,有屬於自己的電影。我們已經太久太久沒有自己的電影了,沒有電影是在關於我們的土地、我們自己的故事。
從歷史意味濃厚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艋舺,到貼近我們的生活的陣頭、雞排英雄、總鋪師。觀看的時候特別的熟悉而溫柔,因為說的是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故事,我們的生活。因為看著自己的台灣電影,也更認同自己的文化,也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

陳麗雅

我非常喜歡電影,但關於台灣本土的電影卻是真的一無所知。
經過這次報告的分享使我獲益良多,一來填補了我對台灣電影演進與發展的知識,二來讓我能有更多理解與線索,對於不同時期台灣導演們所想在電影中呈現的核心概念。
就如許多台灣電影工作者一樣,我時常在想:究竟台灣電影缺乏了什麼關鍵因素,而使它的影響力遠不及國外電影?解答似乎仍是個羅生門。但就我個人而言,有時國片中過於刻意晦澀的鋪張會讓我感到疲憊,並不是所有,但是普遍總會流露出一種過於詩意、營造美感以及莫名的自憐情緒,我也說不清這是什麼情感,只是往往讓我感到過於沉重。即使能接收電影其中所傳達動人的情緒和啟示,一些過頭的手法仍會令人怯步。
這或許和台灣人的習性有所相關,或是導演們一致的審美觀,藝術本是主觀,還是有許多人喜愛著國片並親自到戲院觀賞支持。自海角七號復興的國片風潮能繼續向世界推廣台灣固然可喜,但我也希望當結合觀光與大眾偏好,電影仍能保有原來的純粹,而不淪為一種置入性行銷商品或廣告的手段。

董心瑜 

自從國片崛起後,一直都是國片的愛好者,或許很多人覺得國片太粗糙,不夠大氣登不了檯面,但我覺得比起好萊烏耗資龐大的巨作,台灣電影清新雅致,有濃厚的台灣氣息,因為是這麼貼近我們的生活,也看到很多台灣特有的文化,所以更有共鳴吧。
這次關於電影的報告,讓我更了解台灣電影的歷史發展,也看到了曾經輝煌的過去,感到有些心酸,希望台灣電影能夠在一次的發達,為更多的台灣人的發聲。

陳怡卉 

經過第一組的報告後,才有近一步認識了一些電影及一些電影名詞的分類及定義。也了解到,原來,從前台灣的電影是如此的多元,當時電影熱潮也許超乎我們的想像。
其中也深入探討一些問題,例如:為何國片衰退? 為何需要改編劇本? 瓊瑤為何會紅?從這些問題,便可一窺台灣電影的興與落背後的歷史、民眾的心理、國片的成功與秘辛。
再透過老師的補充,學到從各種層面分析一部電影,例如:符號學分析、看電影過程中的精神分析等等,都讓我大感驚奇、讓我感受到電影無比的神秘魅力!

施純安 

因為之前有上過類似的課,所以對台灣電影流變大約有所了解
但每次聽到這過程還是讓人驚豔。
對於這次的「健康寫實電影」,既不健康,又不寫實,覺得很稀奇又很特別,在以往的印象內,對於健康寫實,想到的就是純樸的農村生活等,但再經過老師的疑問,赫然發現電影海報的確非常不尋常(以往從來沒發掘過這點,非常奇怪),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後,便能理解在推廣國語,和為了凝聚人民,而要表達出快樂感的背景下,為何會發展出如此類型的電影。
台灣當代的電影產業比起以前,正在辛苦的進步,這也讓人振奮,畢竟電影是這樣的撼動人心,是這樣直接地傳達那些想法、思考進入人當中。
電影迷人的地方就在那時空像被凍結一般,那樣真實,珍貴。因此,電影背後所代表、承載的時代意義也就加倍重要,象徵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等縮影,這是電影讓我感動的地方。

林佑蓁

電影一直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藝術領域之一,從以前到現在一直覺得電影就是個藝術品,運鏡手法和畫面的些微不同,可能想表示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前陣子剛好有機會看了蔡明亮導演的青少年哪吒,電影裡許多鏡頭所要表現的意象,在看電影的當下或許感受不到導演想要表現的完整的意思,但能經由一起喜歡電影的人或是網路上的影評,仔細的思考再反覆去看那些畫面,就能逐漸了解電影裡更深層的意義,這也更讓我確定了電影就是一項藝術產業。對於老師那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其實很久以前我也曾經想過,如果有天能拍出一部電影,我想我不會選擇一定要拍攝能賺錢的商業電影,只希望能和許多喜歡電影藝術的人一樣,堅持自己的理想,拍出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

張軒瑋 

其實一直很喜歡看電影,所以對於這一組報告的主題很感興趣。
原本以為海角七號才是台灣電影的始祖,聽完這組的報告以後,才知道原來台灣在很久以前就有自己拍過電影,有健康寫實電影、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等等。而這些類型的電影我現在才知道!
喜歡上國片應該是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的,隨後又看了陣頭、賽德克巴萊、翻滾吧阿信、艋舺等等······。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故事,從校園的愛情到台灣的角落再追朔到台灣本土的歷史,利用拍攝電影的手法說著台灣的故事。或許這就是國片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吧!

蔡宜家 

我認為電影並不能二分為“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電影本身便是門藝術,又怎從藝術中去分別商業或藝術呢?被我們歸類為商業片的好萊塢電影難道不是經過眾多藝術創作者共同打造出的嗎?誰也不能否認那些劇本、鏡頭的構圖、演員的演出、配樂或後製特效確實涵蓋各種藝術形態,只因為他們是賣座的電影便被歸類為商業電影,好像在票房背後的那些藝術創作都不算數了一樣。
曾幾何時大家把“藝術”當作晦澀難懂、不明所以的代稱。設想今天有位導演瞎了雙眼,拍出一部雜亂無章、無人能懂的電影(就連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拍了些什麼),這樣一部電影上映後是否會被當成凡人無法理解,但文化價值很高的藝術電影?又或者電影意外賣座,而成為大家口中的商業電影?這樣的情節發生在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導演的《好萊塢結局》(Hollywood Ending)當中,這讓我們不禁要思考,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定義還有分類的意義究竟何在?藝術的欣賞不本就是主觀的嗎?

蘇芳榆 

電影是表現人類生活面向、敘說事情的最常見的媒介,被稱為 "第八藝術"也是因為電影可以結合所有藝術的表現形式,將畫面直接展現眼前。
經過第一組的報告讓我對台灣的電影脈絡又更了解了一些,特別要著重的電影與台灣社會的關係也讓人對台灣社會氣氛、制度造成的因果(ex.政治宣傳電影、電檢制度造成不寫實的健康寫實風、以及在國際關係失意下的社會氛圍)有更全面的認識。

我很喜歡看公視有時候會播的8-90年代的電影,像是兒子的大玩偶、超級市民...等等,可以藉此看見從前的台灣的樣貌,特別是市井小民的生活。儘管電影是描寫小人物,但卻覺得當中的角色都很生動、都有自己獨特的樣子,也有著僅存在那個時代氛圍下的情緒和感受,會有 "啊!原來以前是這個樣子啊"的感覺。
電影可以凍結流動的畫面,但是最重要是電影裡的情緒,是能夠在時空框架以外感染每一個螢幕前的觀眾的。

許硯婷

當下聽到老師問:健康寫實電影是什麼的時候?雖然我是台下的人,但我也有點愣住了,原來報告的時候還會被問問題,真是一點也馬虎不得,記得以前在歷史課本有稍稍提過一點,不過還真的忘了,後來老師大概提一下,才算是真正了解到健康寫實電影的意思,其實很不健康也不寫實!超騙的!
小時候很少聽到有人在講國片,一直到國高中那時候,從海角7號開始,就有人說國片終於要起來了,之後陸陸續續有人會開始揪團去看電影,說要去挺國片,尤其在魏德聖之後,九把刀的小說改編成電影,也很受學生歡迎,我也才慢慢有去電影院花錢看這樣子,不然原本都是每年暑假等待柯南的上映,像小孩一樣,不過在電影院裏面的氣氛真的和在家裡看電視完全不同,不論是音效或是那種身歷其境的感覺!
希望台灣的國片能夠越來越蓬勃發展!我們會去電影院看支持國片的!

呂沅蓁 

對於這次電影的報告,覺得第一組做的很詳細! 各個時代的變遷因果都說得很清楚。聽完覺得能在幾年前參與台灣電影產業的復甦,感到欣慰。從海角七號到現在的好多國片,我已參與了好幾部。覺得目前大部分都以拍小品電影,例如小說改編、或是生活中小小的文藝關懷題材為主,當然有很多部還是拍得非常不錯,耐人尋味。希望台灣的電影工業能夠繼續蓬勃發展,並且嘗試開創出不同風格的電影,相信台灣電影一定能造就一翻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自成一格!!

吳如晴 

談及電影,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外國電影。
舉凡搞笑片、動作片、文藝片、間諜片、戰爭片等等,愛看電影的我可以想到好多舊片與新片。
但關於華語片,我能聯想到的僅有早期的殭屍片、武打片、功夫片等。而近年來國片崛起,我真正到電影院觀賞的次數卻也不到十次。
為什麼同樣都是電影,於我而言卻會有這些差異呢?

我想,這其中有著質與量的不同。

外國電影雖然或多或少摻入了一些商業氣息,但其劇情、場景、布局等都是種"大場面",引人入勝。反觀國片,我覺得略顯不足。

但是,真正的好電影,是會讓人心裡產生觸動,進而反思、探討,最後融入生活各個層面的。
近年來的國片,多有這風格。如前幾周欣賞的【阿嬤的夢中情人】,還有如【逆光飛翔】的細膩感人;【陣頭】的熱血震撼,還有讓人回味青春的【那些年,我們憶起追的女孩】等。

我想,國片仍在慢慢復甦,舊與新的交集,無論製片者或是觀片者,都該把眼光放遠,讓文化更加多元,產業更加穩固!

黃柏諺 

聽完這一組的報告之後,覺得這一組很認真的把電影的歷史講了一遍,我聽到了很多沒聽過的類型,像是健康電影之類的。這些比較老的電影都是有著台灣的歷史,台灣的文化。雖然很多以前的電影已經看不到了,但是近年來的國片越來越興盛,,拍得越來越好。我們更應該要多多到電影院支持國片。

王健安

這個組別報告了過去台灣電影發展的簡史、也提到當代電影產業面臨的癥結,以及當代電影產業造就的文化現象。然而,我比較關心的是電影和其他文本的跨文本比較。
這學期有修一門女性文學課,又接觸了克莉斯蒂娃,這位保加利亞出身的當代法國符號學者。而我的組別報告的是通俗文學發展,在作功課時有看到互文性這個詞,指涉到符號在不同文本中呈現所產生的意義。因此對這部分 和符號學產生了一點點興趣。

老師在之前上課時也有說到,同樣一部故事在小說 在電影裡呈現,會對同一批讀者/閱聽者產生什麼意義? 或者,應該說,讀者會如何詮釋不同文本上的相同故事?

也許之後會好好研究一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