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Week 15-18/12/2014: A-Bian Doll, Call-in Show and Red-Shirt Army (扁娃、Call-in 節目、紅衫軍)

我們時常在電視上看到政論節目,而名嘴也由此產生,透過名嘴的挖掘,觀眾也會得到一些資訊,這樣子的傳播媒介對於生活也會產生影響,例如我們對社會時事的認知、認識等等,而這些傳播媒體所要傳達的政治性目的,是不是真的有效與正確地傳達到觀眾的心中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社會現象喔!

指定閱讀
莊佳穎,《阿扁的異想世界》,台北:前衛,2004。
延伸閱讀
Shih, Fang-long. “The ‘Red’ Tide Anti-Corruption Protest:
 What Does it Mean for Democracy in Taiwan?”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Vol. 1 ( November 2007): 87-98
周慧玲,〈現場節目與台灣焦慮〉,《聯合報》,第 37 版,1999 年
 10 月 28 日。
高瑞松,《政治性叩應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 全民開講》—
 大選大家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耀仁老師給予同學報告的回饋時間


同學做了一個詳細的表格來論述

同學心得回饋

王健安 

這次的主題我還蠻有興趣的
畢竟是和台灣的政治文化有關

這組的報告介紹了陳水扁帶來的文化效應, 和叩應(call-in)節目文化
阿扁背後的政治文化,我想也肇因於科技, 和市場等因素
扁迷們塑造出相關產品,來吸引更多人注意,並彼此相互產生共鳴
於是扁迷的勢力又變得更加壯盛

而阿扁當年從政打出的口號
在大中華意識仍舊是霸權, 國民黨權貴仍舊壟斷財勢的當代 
也是十分大膽, 前衛的
他主張自己是臺灣之子, 鼓吹在地意識
激發了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的國族意識(認同台灣)
但也挑戰著其他人的敏感神經

叩應節目雖然說為社會提供一個審議民主的公共平台,的確十分理想
但是我認為,近年來社群媒體在全球網路的急遽發展
call-in節目做為審議民主的地位多少會受到挑戰
因為民眾討論政治的管道可以不只打電話到攝影棚, 可以寫在臉書上面
然後大家可以分享轉貼,更多人可以留言,無形中也起了類似審議民主的效應

此外,電視台作為一個商業媒體自然有他的立場
(任何媒體一定有他的立場,中立本身就是一種立場)

立場可能會影響政論節目的中立性
甚至有些節目很明顯的立場偏頗
談話內容毫無建設性(根本是騙收視率的...)    

審議式民主的情境下
任何具有公共性的言論,都應該有其建設性所在, 務求實際
而不是謾罵, 抹黑, 造謠, 捏造不實來混淆視聽才是

陳盈臻

小時候甚至看過演出阿扁總統成長過程的連續劇。他經歷困難、奮發向上,甚至有綁票刑囚的內容,塑造的正義、勇敢不屈的形象。由於當時完全不認識這個人物,孩童時期甚至認為連續劇的內容是貨真價實的經歷,對於不太動腦思考的人,如此灌輸「阿扁神」的概念非常有成效。
今年成為首投族後,對於開票和當選人的結果開始在意。以前總有聽過老一輩的人說哪一台偏藍哪一台偏綠;在學運時期中天新聞剪接林非凡的片段試圖損毀其形象,由於學運正與當時執政黨對立(抗爭),於是汙衊學運以求保護的作法,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偏藍」的立場。向同學報告中所提到的,媒體會一面倒的挺藍或挺綠,今年認真看了一下,開票數的差距就可以判斷出哪一個電視台是偏藍或偏綠。之後再觀看新聞時,就能更中立的判斷,決定是否要接受這個資訊。

黃仲楷 

說到阿扁,我們就免不了說到在這之後被媒體造神出來的馬總統,他雖然總是選擇站在了歷史發展所相反的那一側,但是又總是能在歷史演進之後成為了既得利益者,只能說真是太強大了。
 不過話說回來,台灣人還真的很能容忍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存在阿,我們這些曾飽受毒害的台灣人,卻還要搖著尾巴去感謝那些餵毒給我們吃的人。那些所謂的既得利益的政客們,提的政策大家總是百依百順,反抗的聲浪也總是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消聲滅跡,而他們也就總是能達到要達成的目的。這難道又要歸功於白色恐怖了嗎?它都過去那麼久了。
 還是這是所謂的從眾呢?社會體系會影響我們作為參與者的想法、感受與行為,靠著鋪陳出阻力最小的路(a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決定人們參與體系的方式。任何時候,都有無限種的事可以做,可是我們通常不會這麼想,而只看到很有限的幾種可能性。「最容易的選擇—雖然這種選擇未必輕鬆—就是從眾。這不是表示我們就是會一直從眾,只有當從眾比不從眾阻礙更小的時候,我們就會如此做。」可是這個「眾」又是怎麼來的呢?
 就拿3月的太陽花學運來說好了,我們學生要表達對執政者政策的不信任,這難道有甚麼錯嗎?既然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政策讓人民覺得有問題,人民難道不能跳出來表達意見嗎?竟然還有人一直把它歸類為是一個反對黨的陰謀,還把很多之後的社會案件都和它扯上關係。這時候我就只能搖搖頭邊禱告台灣人民能有覺醒的那一天啊!

高薇雯

甚麼時候開始政治人物也變成了一種偶像塑造呢?
由一開始的文宣廣告、原子筆、衛生紙到後來的扁帽工廠系列商品,現今的粉絲專頁,政治人物藉由這樣隨手可得的物品及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網路來塑造自己親民且無距離的形象。然而重要的是,真正重要的政策及施政方針反倒被模糊化,被擺在形象經營之後。即使表面效度再重要,沒有內涵對社會沒有真正效益的候選人,真的該被選上嗎?
而報告組別提到的call-in節目,很多call-in節目都有很明顯的意識形態,在給予公民發聲管道的同時,是否應該保有獨特的見解,但不偏頗的政治立場呢?才不至於藉由傳播媒體的身分,假公民參與之名,行意識導向之時。而媒體塑造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影響媒體。我們這些閱聽人更要懂得去思辨,嘗試參考多方資訊,才不致於陷入這樣的權力結構當中。

呂茹茜

我覺得我對於政治沒有太大的涉略
也覺得政治就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意見然後各執己見的不論跟別人辯駁
但辯駁結束後我還是認為我是對的你還是認為你是對的
但只事對別人的相反意見更加的不滿
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厭惡感
對於call-in節目我覺得就是這樣
因為我小時候常常看爺爺在看大話新聞
覺得裡面的人講話都好機動一直批評別人做得怎樣
雖然我沒有屬於學任何黨派但我覺得call-in節目本該是一個讓全民發表自己意見的地方
但是卻演變成自己的黨派喜歡看自己的立場去抨擊別人而看得越來越開心
反而重點好像也不是在於自由民意了
希望台灣的政治可以更加的成熟理性啦

袁佩詩JESSICA

我還是第一次去知道什麼是call-in show,因為我本身的地方是沒有這些東西,
我認為每個人的政治取態都應該受尊重,因為這個也是自由之一,就如言論自由一樣,每個人也有權力去選擇.現在政治上已經不止有是政綱等等,已經有明星侯選人,娛樂性的拉票活動,但只希望可以在拉票同時,候選人是真的具有能力,不是空口說白語.

鄭琇勻

這一組報告的三大內容其實都屬於政治的範疇,很感謝他們做了一個詳細且全面的介紹!
扁娃的出現,其實就是政治人物的塑造和消費.強調阿扁如何與其他政治人物的不同和獨特,進而使用一些本土意識的認同感,打造一個政治明星.除了阿扁之外,其實就連當年高票當選的馬總統和新任的柯市長,或多或少都有被消費和塑造的感覺.
再者,談到政論節目,我本人還蠻喜歡政論節目的,並不是因為對政治有多大的熱忱,而是覺得有趣.不同的頻道有不同的論點,明明在陳述的是同一個事件,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點,當中可以明顯看出那個節目背後的立場,我不會固定看哪一台,大多會了解一下他們陳述的角度然後就轉台.因為我知道如果只單看某一頻道,很可能會失去判斷的能力,況且也不確定他們說的是否是事實或是誇大.只是政論節目到後來會很無聊,淪為口水戰互相攻防也答不出個所以然.

章勝為     

台灣的政治人物似乎很容易塑造明星形象,除了政治活動必要的造勢或遊行外,台灣的政治人物也有不少的週邊產品──就如同那些娛樂文化一樣,和其他國家比起來,政治人物偶像、明星化似乎是只有台灣存在的特殊現像?使得台灣的政治活動除了政治目的以外還多了份明星與迷文化的關連性。然而迷文化似乎無法完整的解釋這些現象的來由,我認為這可能看人民對國家機器的期待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藉由塑造政治明星來達成看似即將完成的幸福未來,但是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賴柏顥

其實說真的如果以前有看過陳水扁的事蹟的人,應該都會覺得他是個有秀的政治人物,從立委開始,他是有話直說,很有自己的風格,勇於挑戰權威,後來當上了台北市長後,也是在他的任內做了許多的改革,很有建樹的一個官員,然而或許真的事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貪腐,他最終無法抵擋誘惑而使自己人生翻轉,最後被捕入獄,只能說當初給人民的希望,最終變成了絕望,希望未來的政治人物能夠別再如此了。

周珉

其實我覺得有扁娃這類的政治產品也沒甚麼不好,畢竟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跟看法,所以會去購買扁娃這類產品的人應該也不是反對陳水扁的人,另外,我也認為販售這類政治商品並不是在神話一位政治人物,也許就像是明星偶像們有自己的周邊商品一樣,政治人物如果有屬於自己的周邊商品其實也沒什麼稀奇啦!
台灣20:00~24:00是政論節目跟call-in節目的高峰期,甚至收視率都能超越其他類節目,可見call-in節目對台灣的影響有多深,而且台灣人民也許就依賴著這類節目來了解當日政治焦點了,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call-in電話是一個每次call-in都署名台北林小姐的民眾,他打遍各大政論節目,而且條理分明,口齒清晰,而我在幾個月前竟然看到某政論節目主動call-out給台北林小姐詢問他對當日政治焦點的意見,讓我覺得十分有趣,沒想到有人能夠因為打call-in打到成名!
最後我想說,政治其實一直都處在日常生活之中,只是我們有沒有注意到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